业余自我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42:25

业余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党建;业余党校;创新

Youngpeopleleavefromhere――HubeiprovincialpartySchoolShayangtheactivitiesofsecondaryschoolstudents,documentary

SuQisongLiuYuZouXiaokun

【abstract】atpresent,theLeagueBuildingontheworkofpartybuildinghowtobettercarryout,themajorityofyoungstudentshowtostrengthenpoliticalandideologicalandmoralconstruction,andguidethebroadmassesofyoungstudentstomoveclosertotheparty,hasbecomeanimperativeforeducationproblems.inordertosolvethisproblems,HubeiShayangSchoolinstrengtheningthepartyorganizationsatthesametime,broadenthechannelsofpartybuilding,run-timeschools,theestablishmentofeducationalgoals,todevelopandperfectaseriesofmanagementsystem.throughtheadoptionofasystematicstudyofknowledgeinsideandoutsidetheparty,theRevolutionaryorganizationwatchreadbooks,filmandtelevision,tocarryoutwriting,lectures,practiceinmentoringandotherinnovativeeducationalactivitiesintheexploration,summedupalotofexperience,

achievedremarkableresults.

【Keywords】partybuilding;party;innovation

沙洋中学学生业余党校自1996年10月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余个春秋。十多年来,已成功开办了十三期培训班,先后有1600余名学生从这里光荣结业,其中近600名优秀学员被确立为培养考察对象,有30余名学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办好中学生业余党校,是新时期党建的需要,是中学生德育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共青团广大团员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团员青年尽快成熟起来,并引导他们积极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的重要途径。我们实践的体会是:

1拓宽党建途径,是创办业余党校的科学手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校德育工作进入佳境,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进取心强烈,学校党组织便因势利导,在优秀的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想交流,号召他们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这些青年学生政治热情高、求知欲望强,仅靠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培养已经满足不了这些优秀进步青年的向上发展,急待一个新的培养机制来引导培养他们。也在这个时期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组织建设在学校由八十年代重点培养中年,适当考虑老年优秀工作者入党,发展为九十年代重点培养中青年中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入党。

同时,全国大中专学校培养优秀青年入党的影响也很大,学校党组织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觉得在中学开办学生业余党校,既能很好地解决、提升优秀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难题,又能成为拓展学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把经过党组织悉心教育、考察、培养达两年以上,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且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优秀青年学生吸纳到党组织里来,这不仅符合拓展党的组织建设的要求,而且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种新的科学手段。据此,学校党组织决定创办学生业余党校。

2加强组织建设,是办好业余党校的首要条件

如何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学校党总支认真进行了探讨,并考察其它大中专学校开办学生业余党校的做法。根据他们主办学生业余党校的成功经验,党总支决定学生业余党校由党总支主管,委托校团委开办。我们认为党团组织对学生业余党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开展党校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在实践中,我校专门成立了“高中学生业余党校实验课题组”,建立健全了以党总支书记任党校校长,副书记任副校长,总支委员、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参加,形成了党、政、团齐抓共管党校的工作网络格局。

党校的培训教育由团委书记负责实施,学习和考勤管理由培训班的班长和组长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知识考试、优秀学员的评选及审批由总支副书记、团委书记负责组织。优秀学员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先经党总支审定后,再由各年级党支部负责考察培养。如果重点培养对象已经符合入党条件,首先党总支要听取培养人及党支部的培养报告,然后对其进行认真审核确定人选,最后交年级党支部按入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并上报到上级党委审查批准。每期培训班,党总支都要举行开班典礼和结业典礼,颁发结业证书。每期开班后,校党总支成员和总支书记都要亲临会场、课堂、团委和学员组参加活动,调研、听取汇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每期学生业余党校都能严格、规范、有序进行。县委组织部、教育局党委每期均派领导来校参加开班、结业典礼和调研,他们的关心和指导也是我们办好学生业余党校的重要因素之一。

3端正办学方向,是办好业余党校的思想保证

自学生业余党校创办以来,学校一直坚持学习系统理论与开展广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员们熟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史、党的章程、组织状况、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现阶段的建设目标及党的最高理想。教导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针对学员的思想实际,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办学培训目标。在我校就读的高中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的优秀生,他们成绩好,思想活跃,个人志向较明确,经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他们中大多数学生已不满足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化知识,他们开始关心政治,关心时局,希望参加带有理论学习的政治活动小组。面对这样一些学生,经过党团组织认真筹备,我们确立业余党校的办学目标就是把业余党校办成优秀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取向逐步同党和人民利益统一起来,为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奠定基础。由此,在授课内容上,我们选择了理想教育、党史教育、邓小平理论、学习、入党动机教育等主要内容,后来又加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内容以及党的最新会议精神、重要讲话的学习。使学员们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过程,把团员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4严格制度管理,是办好业余党校的有效保障

着眼长远、立足教育、注重实践、个性发展是学生业余党校的指导方针,重在建设是党校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使学生业余党校办好,不仅有成效,还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管理。对此,我们明确规定了学生业余党校的工作机构、规章制度、学员报名、教学要求和

方法;明确了校党总支对业余党校的指导作用;将业余党校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学校整体工作的考核中,坚持在研究党的工作中有业余党校的内容,在布置工作中有业余党校的目标,在检查工作中有业余党校的要求。为了加强管理,我们步骤明确:(一)建立了由团委发动宣传,号召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个人书面申请,班级团支部和班主任推荐,年级党支部审批公示,报校党总支审核批准的学员入学制度;(二)建立了对党校学员统一管理,统一编号的学员档案管理制度;(三)建立了每期培训班由小组长负责,本组学员日常学习考勤,请假获准登记,及时补课的学员考勤制度;(四)建立了学员在学习中撰写学习心得、参加统一考试,对成绩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的学业考试制度;(五)建立了学员在学习阶段的纪律、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结合学员结业考试成绩综合评比,由学校团委向校党总支推荐优秀学员作为重点培养考察对象的学员推优制度;(六)建立和完善业余党校学员随机抽访,定期检查,跟踪访查制度等。通过一系列严格制度管理,为学生业余党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高效率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5创新教育形式,是办好业余党校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把着力点放在保证质量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学针对性,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寓教于乐活动之中,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每一期的业余党校,我们都编制了课程表,详细安排了授课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校党总支成员每人负责一个专题内容的讲授。同时,还邀请专家及优秀的党员教师授课。我们采用了党课学习课堂内外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六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其一,理论上较为系统的教授《中国共产程》和《党的基本知识》等教学内容;其二,组织学员观看、阅读革命影视、书籍,如《国旗小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孔繁森》,并开展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其三,组织学员学习时事政治,并写出思想汇报;其四,组织学员开展传帮带活动。我们一般让优秀的学员在不

断提高个人思想觉悟的同时,注重对新学员的帮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去引导新学员,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其五,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员多接触“热点”,提出“疑点”;让学员通过走访身边优秀的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组织学员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发挥学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其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引导学员以“我是党校学员”的要求与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在党校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做自我提高,自我反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做学习生活的楷模。

通过这些活动,既避免了学员在学习上的枯燥情绪,又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保证了业余党校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由于我们在学生业余党校工作中,坚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与学生的思想发展需要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所以深受学员们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育

业余自我总结篇2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们是既做会计,又做出纳,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加上天气又热,心情更加烦躁,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

本次实习的地点是本班教师,按老师要求,我们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5.6个人,围在一起做帐,这样有利于同学交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仔细阅读模拟材料,判断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根据各账户的属性分类,填入账页纸中。最后填写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置账簿

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其次根据下发的会计模拟资料,仔细阅读、判断本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其中:总账账户有哪些,明细账账户是哪个;而后再根据各账户的性质分出其所属的账户类别。再次按照上述分类,将所涉及的全部账户名称,贴口取纸填列到各类账簿中去,并把资料中所列期初余额,登记在相关账户借、贷方余额栏内。最后试算平衡,要求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总账借贷方金额要与下设的相关明细账户借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试算平衡后方可进行本期业务登记,否则不能进行。

二、登记账簿

首先登记账簿必须使用兰黑墨水书写,冲账时可使用红色墨水,但字迹要清楚,不得跳行、空页,对发生的记账错误,采用错账更正法予以更正,不得随意涂改,挖补等。其次明细账要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逐笔序时予以登记;第三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我们做了10天的登记,登记完毕要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核对相符。

三、结账

首先详细检查模拟资料中所列的经济事项,是否全部填制记账凭证,并据此记入账簿。有无错记账户、错记金额,如有应及时补正。其次在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全部准确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和各类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与期末金额,为编制会计作好充分准备。

四、编制会计报表

首先在左上角填明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其次根据总帐或有关明细帐资料按项目填列;还必须要使资产负债表要保证左方金额合计等于右方金额合计,否则重填;最后还要编制人要签名。

这次实习的时间是三周,由任春秋老师指导我们做,可是我们只做了1-10号的凭证,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们之前的理论基础学的不好,以至于在做的tine还要不停的翻书;(2)以前没有接触过会计,很多凭证都是第一次看到,刚开始根本无从下手,怕做错啊!!!(3)年轻人,心浮气燥,对做会计没有兴趣!!所以我们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会计理论知识好好的复习一下,培养对会计的兴趣!!争取下次再做的时候能够快点!!

这次会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现总结如下:

我们先做的是出纳工作,出纳登帐的方法:出纳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的时候,先要取得相关原始凭证,然后根据相应的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帐。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帐。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帐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也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现金日记帐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由出纳人员,现在也就是由我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人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随时发生随时登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银行存款日记帐也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也由我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帐”应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度终了,企业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则必须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并按应当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每日结出余额。结帐前,必须将本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人帐。结帐时,应当结出每个帐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余额”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需要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面应当通栏划双红线。年度终了结帐时,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年度终了,要把余额结转到下一个会计年度,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帐簿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现在我们做的只是4月份的帐,所以只要在摘要拦里写“本月余额”即可,但还是要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每月按理是要对帐,如发现有未达帐项,应据以编制未达帐项调节表,以便检查双方的帐面余额。调节以后的帐面余额如果相等,表示双方所记帐目正确,否则,说明记帐有错误,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调节帐面余额并不是要更改帐簿记录。

业余自我总结篇3

经常有人对我说:“赵老师,我拜您为师好不好?”我的回答只有一个:“不好!”不是他不好,也不是我不好,而是用拜师这种方式学习营销不好,对于职业营销选手来讲,客户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也有人需要所谓技艺上的指导:“赵老师,这个事情很棘手,您给我指点两招!”我的回答是:“没招”!不是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也不是我没有办法,而是对于职业营销选手来讲,营销根本没有技巧。几乎所有的职业营销选手都是自学成才的。几乎所有营销人都喜欢《真心英雄》这首歌,因为营销这个职业,确实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根本见不到彩虹。

区别职业营销选手和业余营销选手,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营销是一个低门槛但高难度的职业,业余营销选手无知者无畏,表面看起来往往比职业营销选手表现的更职业;职业营销选手胸有成竹步步为营,经常有意无意的表现非常业余。从职业营销顾问的角度,百年盛世营销咨询总结了,职业营销选手与业余营销选手的十七个区别,与大家共享。

1.职业营销选手喜欢一个人去营销,业余营销选手害怕一个人下市场。

曾几何时,一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风靡全中国。实际上,职业营销选手一直都认为:营销就是一个人的战斗!而且是必须一个人撑到底的战斗!等根本等不来帮助,靠根本找不到依靠,哀求呼喊更没有,不但天不会灵,地不会应,甚至根本没有同情。沿街乞讨的乞丐有人同情,没有业绩的营销人员绝对不会有人同情!如果一个营销人说:我寂寞,我害怕,我不想一个人去!这绝对是业余营销选手!如果一个营销人说:太好了,让我一个人去!这就是职业营销选手!

2.职业营销选手只管自己的产品,业余营销选手喜欢承揽天下市场。

职业营销选手只关注自己的产品,各个都是自己产品的专家。业余营销选手关注天下大事,评论行业兴衰,自己的产品特点和卖点还没有搞清楚,就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下判断。和平年代水涨船高,业余营销选手还可以浑水摸鱼,一旦经济环境和行业走势发生波动,水落石出的时候业余营销选手就无法滥竽充数了。职业营销选手永远只对自己的产品负责,游刃有余!业余营销选手要对整个行业负责,怨声载道!

3.职业营销选手刺激客户,业余营销选手奉承客户。

业余营销选手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愿意听好话,所以他们奉承客户。职业营销选手认为:说什麽不重要,重要的事要让客户睡不着觉。客户睡不着觉会怎样?他睡不着觉就会想你说的话到底是什麽意思?于是他越想越觉得有意思,然后就按这个意思去办了!怎样才能让客户睡不着觉呢?就是去刺激他。职业营销选手从来不相信:一大堆奉承的话,会刺激得客户睡不着觉,所以职业营销选手几乎从来不当面奉承客户。

4.职业营销选手说变脸就变脸,业余营销选手喜欢做老好人。

你知道什麽叫变脸吗?职业营销选手的变脸,不需要川剧变脸的舞台功底,更不需要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演戏天分。职业营销选手的变脸就是:说翻脸就翻脸,说认错就认错!发现客户做错了,说翻脸就翻脸;发现自己做错了,说认错就认错,这就是职业营销选手!客户错了不温不火,自己错了不紧不慢,总是要当老好人,是业余营销选手的典型表现。

5.职业营销选手认为客户知道的很多,业余营销选手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

在职业营销选手眼里,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客户能够在一方市场有立足之地,绝对都不是侥幸得来的,营销绝对是一个跟人精打交道的职业。业余营销选手认为客户不过如此,就这个水平能把生意做到现在这个程度,简直不可思议,营销就是聪明人愚弄傻瓜的职业。职业营销选手认为客户知道的很多,总试图从客户那里学点东西;业余营销选手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总想教客户点什麽。

6.职业营销选手藏身在品牌后面,业余营销选手总是站在品牌前面。

品牌其实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汇,有好的品牌也有坏的品牌。职业营销选手非常重视个人品牌,职业营销选手认为打造个人品牌的方式是:千方百计的维护自己代表的企业和销售的产品的品牌,只要自己所在的企业,自己销售的产品有品牌,自己的品牌就永远不倒。业余营销选手也很重视个人品牌,业余营销选手认为个人品牌大于一切,宁可不要产品品牌,牺牲企业品牌,也要保住个人品牌。

7.职业营销选手从不承诺,业余营销选手经常承诺。

面子都是别人给的,脸都是自己丢的。职业营销选手的信条是:最守信用的人是从来不承诺的人。承诺对于职业营销选手来讲,是绝对的高压线,能不承诺绝不承诺,实在不得不承诺,3天能做好的事情,一定承诺5天完成。业余营销选手恰恰相反,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和能力,总是一厢情愿地随意承诺,结果经常是为了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再许下1000个无法兑现的承诺。

8.职业营销选手的目标是业绩,业余营销选手的目标是赢得别人的尊重。

职业营销选手永远以业绩为第一目标,职业营销选手相信:客户要赚钱,企业更要赚钱,只要我有业绩,客户和企业都赚钱,地球都会围着我转,如果我没有业绩,客户和企业都赚不到钱,我早晚被地球转晕。业余营销选手也关注业绩,但他们认为获得别人的尊重更重要,领导要尊重我,业绩不好是市场问题,客户要尊重我,你赚不到钱是你的问题,更有趣的事,业余营销选手很少意识到,这个想法很业余。

9.职业营销选手为客户做的事情都要回报,业余营销选手认为为客户做事是应该的。

职业营销选手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营销人员是这样,对客户更是如此。Ka要促销,好!您先补货,经销商要扩大区域,好!你先承诺销量,消费者要最低折扣,好!请出示会员卡。业余营销选手认为:客户就是上帝,你不给Ka促销,被清场怎麽办?你不给经销商扩大区域,他窜货怎麽办?你不给客户最低折扣,他不买了怎麽办?结果就是职业营销选手获得回报,业余营销选手经常被逼无奈。

10.职业营销选手销量和利润都要,业余选手认为销量比利润重要。

营销人员的考核激励,是世界性的管理难题。有一万个企业在市场上营销,就有一万种营销人员考核激励制度。不管面对怎样的制度,职业营销选手认为:营销人靠销量生存,但必须靠利润发展,销量会让任何人开心,但没有利润的销量对任何人都是噩梦!业余营销选手认为,营销永远是一种量的艺术,只要我有销量,我才不管企业和客户的利润。

11.职业营销选手谈判先兵后礼,业余营销选手谈判先礼后兵。

千万不要认为彬彬有理的营销人员都是职业的,那里面起码有50%都是业余的。业余营销选手总是喜欢先去谈判,实在谈不下来了,再刀兵相见。职业营销选手可没有这样的涵养。职业营销选手已经在市场上布好了局,在关键环节给你挖好了坑,才会彬彬有理的来谈判。结果就是职业营销选手往往一谈就成,业余营销选手越谈越僵。

12.职业营销选手认为营销没有技巧,业余营销选手认为任何营销都有诀窍。

职业营销顾问与职业营销选手的想法是一样的:营销根本没有技巧,所有的营销都是最基本常识的运用。那为什么诸如《营销秘籍》《一招搞定客户》《10倍提升业绩的技巧》之类的课程和书籍会如此流行呢?第一个原因就是业余营销选手太多了,他们总是希望速成的技巧破戒日积月累的市场顽疾;第二个原因是,职业营销顾问也要吃饭,职业营销选手本来就少,现在的所谓的营销专家又这麽多,不靠迎合业余营销选手吃饭,就可能没饭吃。

13.职业营销选手业绩好的时候话多,业余营销选手业绩差的时候话多。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拥有语言天分,能说会道的人才能够成为职业营销选手。职业营销选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人不鬼说胡话,这只不过都是不实的江湖传言。实际上,职业营销选手没有业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非常低调的,自己都感觉底气不足。业余营销选手恰恰相反,业绩一旦低落,就到处去找理由解释,恐怕别人不知道他的业绩很差。这一点在销售会议上最明显,职业营销选手没有业绩的时候,不要说发言了,连坐都尽量坐在角落里。

14.职业营销选手认为隔行如隔山,业余营销选手认为隔行不隔理。

职业营销选手认为,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能够用有限的精力熟悉一个行业的运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所以职业营销选手认为换行业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当他们不得不更换行业的时候,他们也会说:虽然都是做营销,我可能至少需要半年熟悉和适应时间。业余营销选手认为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能营销东东,再去营销西西绝对没问题,业余营销选手换行业的时候这样说:虽然跨行业,但营销是相通的,我相信绝对没问题。

15.职业营销选手3年做一个企业,业余营销选手一年做3个企业。

职业营销选手不但很少换行业,甚至换企业对于职业营销选手来讲,都是至少3年才会做出的选择。对于职业营销选手来讲,想留在一个企业3年,绝对不仅仅好好工作那麽简单,职业营销选手的职业底线是:我想留就绝对不会被赶走,我想走就绝对不会被留住。业余营销选手潇洒的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结果就难逃业余的宿命:想留的企业被赶走,想离开的企业被留住。

16.职业营销选手认为质量是自己的问题,业余营销选手认为质量是生产的问题。

职业营销选手只营销质量好的产品,这是职业营销选手的生命线。职业营销选手认为,只有自己营销的产品质量是过硬的,自己所做的一切才有价值。业余营销选手无论产品质量如何,把货卖出去才是自己的生命线,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好可以保修和退货。相对于质量,业余营销选手更关注价格,一分钱一分货,只要价格合适什麽产品都能营销。职业营销选手总是建议,质量应该如何改进,业余营销选手总是叫嚷,价格应该再低一些。

17.职业营销选手为了吃饭而营销,业余营销选手为了营销去吃饭。

业余自我总结篇4

Keywords:realestateindustry;earningsmanagement;auditopinion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09-03

0引言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往往能给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传递关于报告真实性的重要信息,帮助相关利益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审计意见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出具的影响更是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经历快速腾飞后也曾陷入一定程度的萎靡动荡。实行房地产调控第一阶段的2010-2011年时期,出现了交易量持续萎缩的低迷状态。2012年,调控进入了第二阶段,前期阶段调控成效的肯定与持续低迷带来的上涨压力,使得该年出现了较好的回稳状况。这种稳步回升的发展态势无疑为研究该行业相关经济问题提供了良好条件。

根据行业分类标准,本文选取房地产行业的15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样本公司2012年度报告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出具的影响。

1文献综述

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1.1关于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目前学界存在着多种盈余管理模型,包括Healy模型(1985)、Deangelo模型(1986)、行业模型(DechowandSloan,1991)、较为盛行琼斯模型等。但随后又有研究显示,这些模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设定问题。总结回顾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尽管琼斯模型被公认为是比较优秀的盈余管理检验模型,但为取得更理想的检验效果,需要根据实际对象和目的特定选择合适的模型。

1.2关于研究结果

目前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问题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并没有一致结论。Bartov(2001)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大。Butler(2004)则认为,市场上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的应计利润为多出现数额巨大的负值,可能引起财务困境,审计师因为公司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出具非标意见,与盈余管理无关。Laura等(2008)利用西班牙的数据验证了Butler的结果,但他们认为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是因为自身的保守性而不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

大量学者也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验证,选取不同的样本和研究方法,结果也不一致:李东平等(2001)发现审计意见与核心的盈余管理指标没有显著关系。章永奎和刘峰(2002)则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越厉害,越可能被出具非标意见,但同时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会体现更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

2研究设计

2.1研究概述

我国企业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盈余管理的结果往往可以反映在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中,而外部民间审计也将作为一种审核手段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等起到重要的监督保障作用本文将研究的是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基于研究目的,提出假设:公司当期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不相关。

2.2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样本初步选择为根据CSRC行业分类指导选择出的17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了保证所选样本公司之间能够进行各项指标的对比,对初选样本进行筛选剔除,最终获得了150个有效样本。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Gta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对数据的处理使用的是eXCeL2010,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回归分析使用软件eviews7.2。

进行变量的回归分析之前先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2.3模型选择

本文以审计意见类型为被解释变量,以盈余管理程度为解释变量,并加入控制变量。因为被解释变量定义为虚拟变量故选择用Logistic模型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合行业的市场审计现状特点,参考各类文献中的模型建立后,最终为本次研究选用构建如下模型:

audit=α0+α1ei+α2lnasset+α3naRR+α4CR+α5DR

+α6+Big4+∈

模型变量解释:

①被解释变量:audit为虚拟变量。如果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audit取值为0,否则为1(非标意见)。

②解释变量:如前文所述,正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度量有多重方式,比如充分采用考虑风险的应记款项法;琼斯模型下较为复杂的应计利润法等。考虑到计量模型中对变量设置的尽量简单简明的要求,了解到房地产行业中重要的盈余管理手段为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操纵利润,再结合到公司规模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绝对值除以总资产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即:

ei为盈余管理程度,ei=年度非经常性损益绝对值/总资产

③控制变量:

Lnasset: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naRR:表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CR:表示流动比率,CR=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DR:表示资产负债率,DR=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Big4:虚拟变量,如果审计师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则Big10为1,否则为0。

3统计与回归结果

如表2所示,运用eviews先求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相关性检验下的t统计量和对应的概率p值。接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4结果分析

4.1相关系数结果分析

①通过观察图二不难发现,2012年我国房地行业上市公司所属会计师事务所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相关系数为正,大小为0.362593,初步判断可能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②相关检验下t统计量的值为4.685032,且概率p=0.0000,在α=5%,1%的显著性水平下p都很小,所以需要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显著。这表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标审计意见的之间有较弱的相关性而且是正的相关性。

③同时也可以发现该结果也表明控制变量之间与审计意见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相关性,但可计算出方差膨胀因子ViF

4.2回归结果分析

①首先观察模型总体的你和程度调整后的判定系数mcFaddenR-squared=0.535174,说明回归的结果方程相对较好的拟合和样本情况。总体的显著性检验p值:prob(LRstatistic)0.000009也很小,可以通过显著性水平α=10%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说明方程总体显著。

②观察回归结果图,可以注意到解释变量ei:盈余管理程度的参数估计结果约为18.66,t统计量值2.012842,对应t检验的概率值p=0.0441在5%的置信水平系可以通过Z的显著性检验(概率p=0.0441

③同时可以关注一下其他的变量:审计意见与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置信水平上也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049

业余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空气污染治理;工业余能回收利用;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7802

1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长周期、大范围、爆表级别的雾霾天气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损害,还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作业造成极大影响。目前加快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压力不断加大,并早已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加快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污染物质排放,是我国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2工业余能与空气污染治理的关系

2.1工业余能分类

三高工业(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各类余能,包括高温烟气余热、废汽废水余热、化学反应余热、高压流体余压、瓦斯与煤气等多种。按余能载体不同,工业余能可分为载热性余能(比如水泥窑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循环冷却水余热等)、可燃性余能(比如煤矿瓦斯、焦炉煤气等)和载压性余能(比如高炉煤气余压、加氢裂化装置中的热高分油余压等)。理论上也有专家将可燃性余能、载压性余能作为载热性余能的,即将工业伴生性可燃性气体与工业余压等余能换算为工业余热。工业余热按品位又可分为中高品位余热和低品位余热,低品位余热一般指300℃以下,用传统设备无法有效回收的余热,包括低浓度燃气。

2.2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与空气污染治理的关系

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多种,减少工业污染物质的排放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加快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发展,不仅可以减少一次能源使用量,减少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总量,还可以减少煤矿瓦斯、焦炉煤气、转炉煤气、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极大改善空气质量,从而达到空气污染防治的目的。

3我国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现状

3.1世界最大的工业余能产生国家

煤炭是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最高的一次能源,其Co2、pm2.5的产生量远高于石油与天然气,但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化石能源储备结构特点,决定了煤炭在过去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我国主导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十五”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以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的,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又是以高耗能工业(煤基工业)快速扩张为基础。目前我国已有近40余个大宗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其代价是产生大量的工业余能及工业污染物质,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余能产生国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根据研究机构调查,我国各行业的余压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热能资源约为余压余热总热能资源的60%以上。表1列举了2012年我国六类大宗工业产品产量及占世界总产量比例。

3.2产业政策支持发展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

“十五”以来,国务院、发改委等先后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均包括鼓励工业生产企业加大工业余热、余压、瓦斯、煤气、煤矸石、煤泥等余能的回收利用,并在发电并网、税收、贷款、科技奖项评审等方面给予支持或倾斜,促进我国水泥窑余热、干熄焦余热、转炉余热、高炉煤气余压、煤矿瓦斯等中高品位余能的回收利用发展,对降低工业能耗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t标准煤,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t标准煤。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投产的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近800套,装机容量达700万kw左右;建成投产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机组900余套,装机容量达800万kw左右;建成投产各类瓦斯(煤层气)发电项目近300个,装机容量达200万kw左右。考虑到干熄焦余热发电、玻璃窑余热发电以及液力回收透平等其他余能回收利用装置,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的各类工业余能回收利用装置回收总功率保守估计在2000万kw以上,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5184万t,减少Co2排放1.36亿t,同时减少大量的pm2.5污染物质的排放。

3.3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

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2011年我国GDp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全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余能没有被高效回收利用,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很大。以钢铁工业为例,国外先进的钢铁企业的余能资源(包括余热、余压及伴生性燃气)回收率一般在90%以上,而我国钢铁企业平均余能资源回收率仅在50%左右。

4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未来我国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低品位余能(200℃以下的余热及低浓度瓦斯等)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推广。2012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25亿m3,利用总量仅52亿m3,利用率41.5%;焦炉煤气产生量近1900亿m3,其中30%没有很好利用。目前我国150℃以下的低品位余热大部分还没有被有效回收利用,还有部分中高品位工业余能的回收利用是季节性回收,比如有些北方企业将烧结余热或煤矿瓦斯的回收用于供暖,一到非供暖季节,大部分余能被排放掉。

“十二五”期间,螺杆膨胀机、工业热泵、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等新型余能回收利用设备将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回收利用工业低品位余热的工业热泵将被作为城市供热技术进行推广与普及,高炉顶压压差发电,干熄焦余热、新型干法水泥纯低温余热、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等也将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2012~2017年,我国将会新增余能回收利用设备总功率在3000万kw左右,即每年增加节约标准煤消耗1亿t左右,减少Co2排放2亿t以上,同时减少大量的So2、氮氧化物、其他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对我国空气污染的治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结语

目前我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在未来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内,10年甚至是2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耗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重工业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会改变。因此,加快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实做好一次能源的减量化应用,减少工业污染物质排放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我国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华,王辉涛.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业余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高管;正常变更;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6;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01-05

0引言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源头,它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绩效和价值的判断,也可能影响依赖于财务报告契约的结果,从长远来看还会阻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防范,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有助于促进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可持续发展。

对能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各种特殊事项的关注是增强盈余管理行为监测的重要方法。高管变更就是诱发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特别事项,部分企业在更换高管人员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盈余管理行为十分严重,已成为实务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议题;尤其是在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愈加频繁的今天,随之带来的盈余管理问题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按照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Leuz等,2003)[1]。因此,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寻找不同治理环境下上市公司高管变更诱发盈余管理行为的经验证据,以求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建议。

1文献回顾

管理人员在离职前存在“短视行为”,即指正常更替情况下,将要离职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的长期利益与个人的短期利益不再有密切关系,就会试图以公司未来的收入减少为代价,来增加个人在金钱上的收入或提高个人的声誉(Dechow,1991)[2]。一些学者也认为公司经理人员一旦离职,将不再关注自己在公司内部的职业生涯,因此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做出公司决策(Gibbonsandmurphy,1992)[3]。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职业生涯前景减弱时,经理们在其任期内的最后几年间会减少一些长期性的支出,以提高会计收入和年度红利(Butlerandnewman,1989)[4]。

盈余管理行为是高管离职前短视行为的重要表现。有学者认为,将要离任的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奖酬及以后在经理人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声誉,有强烈的动机驱动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实现自己预期的业绩(murphyandZimmerman,1993)[5]。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多也支持这一观点:在高管变更(更换后前任Ceo在董事会仍担任职务)的日本公司中,高管变更前一年确实存在调增利润的现象(mirandaandSusan,2002)[6];Ceo为了退休前获得更高的报酬、提升职业声誉或能够继续在董事会任职,增强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在退休前的一、两年存在调高盈余的行为(Reitengaandtearney,2003)[7]。

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广泛、结论相对集中:大股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人物,可能会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Hart,1995)[8]、(雷光勇,2006)[9];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数量和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是线性负相关的,即独立董事越多,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越强(Beaslye,1996)[10]、(BiaoXie等,2003)[11];我国监事会制度在抑制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刘立国和杜莹,2003)[12]。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

(1)国内关于高管变更诱发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较少。虽然国外做了部分相关研究,但是与国外市场经济环境相比,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成熟,而且二者在公司治理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不能完全将国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

(2)未能考虑董事长变更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由于国外大部分公司都是私营企业,董事长会长期管理企业,因此在研究高管变更诱发盈余管理行为时就较少考虑到董事长(赵震宇,2007)[13]。而我国情况却不同,在很多国有企业中董事长也是代表“国家”管理和执行公司事务的人,主要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和把握公司前进方向。董事长受国有股权的委派,变动较为频繁,因此,有必要考虑董事长变更的情形。

(3)轻视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现有研究中大多能够考虑到对公司的绩效和规模进行控制,但公司治理结构也是约束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轻视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本文在考虑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行为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变更离职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建议。

2实证设计

2.1研究假设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将高管变更划分为正常变更和非正常变更两种类型。正常变更指与当事人管理行为或决策无关的因素导致其职位发生变化的情况,主要包括“退休”、“任期届满”。非正常变更指当事人的管理行为或决策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职位变更的情况,包括“工作变动”、“辞职”、“非到期解聘”、“个人原因”、“违规或犯罪”等。

①高管正常变更可能诱发离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将要离职的管理者认为企业的长期利益与个人的短期利益不再有密切关系,在其任职的最后时间里,会试图以减少公司未来收入为代价来增加个人利益。为了离任时获得更多的奖酬或增加个人声誉,高管会产生强烈地提高公司业绩的愿望,增强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上市公司非常重要的两名高管,也是公司中对业绩变化承担责任最多的两个人,因此将离任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很可能会出现调增利润的行为。当高管人员能够预先知道自己离任时间时,他们会在离职前操纵调增公司利润。由此提出:

假设H1:高管(董事长或总经理)正常变更的前一年或两年,上市公司会调增利润。

②当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时,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突出,成本较高。因为分散的小股东不具有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和动力,都不愿意去监督和激励管理层,小股东的这种“搭便车”现象使得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软弱无力。但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在追求利益的作用下,大股东具有了监督经营者的动力和能力,可以部分解决“搭便车”问题,大股东的这种积极影响称为“激励效应”。因此,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能使管理层受到更多的监督,对其自利行为也能起到抑制的作用。由此提出:

假设H2:股权集中度低的上市公司高管(董事长或总经理)正常变更的前一年或两年调增利润比股权集中度高的显著。

③根据委托理论,给予管理者报酬,能够对管理者产生有效的激励,减少成本。将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收入与其业绩挂钩,也能对其产生很大激励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提高对监事的激励可以降低经理层违规概率和提高监督效益(刘银国,2004)[14]。因此,薪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起到激励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更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管理者。由此提出:

假设H3:

H3a:当不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的董事比例较大时,高管(董事长或总经理)正常变更的前一年或两年调增利润的现象较为显著。

H3b:当不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的监事比例较大时,高管(董事长或总经理)正常变更的前一年或两年调增利润的现象较为显著。

④董事会治理效率与其独立性也是相关的。独立董事能够增强董事会客观性和独立性,有助于执行董事进行监控、抑制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因此独立董事可以帮助董事会治理和监督功能的实现。由此提出:

假设H4: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较小时,高管(董事长或总经理)正常变更的前一年或两年调增利润的现象较为显著。

2.2样本和数据

我们以2003~2008年为研究期间,从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CSmaR)获取此期间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为初始样本,筛选过程如下:①选取2003~2008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②为增强样本的对比性,剔除了上市历史较短的企业,即剔除2002年1月1日之后上市的公司;③被特殊处理(St)和所有者权益为负属于财务异常的极端情况,因此剔除2003-2008年曾经被St或者所有者权益曾经为负的公司;④剔除财务数据与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在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中不全的样本。由此得到本文最终的研究样本4300个。本文数据的分析和统计采用SpSS11.5软件。

2.3变量设定

2.3.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使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时应优先考虑基本Jones模型,并且分行业估计行业特征参数,同时使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然后将包含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和估计出的正常性应计利润之间的差额作为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夏立军,2003)[15]。本文采用上述方法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①用式(1)分行业进行回归分析,来获取特征参数a1、a2、a3的估计值α1、α2、α3。

Gat/at-1=a1(1/at-1)+a2(ΔReVt/at-1)+

a3(ppet/at-1)+εt(1)

其中:Gat是第t期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即Gat=经营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ΔReVt为第t期收入和第t-1期收入的差额;ppet是第t期期末固定资产的价值;at-1是第t-1期期末总资产;εt为回归方程的残差。

②用式(2)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Dat。

Dat=tat/at-1-nDat(2)

其中:tat是包含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tat=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nDat是估计出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的差额,nDat=α1(1/at-1)+α2(ΔReVt/at-1)+α3(ppet/at-1)

2.3.2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解释变量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发生正常变更,详见表1。

控制变量包括企业真实业绩、规模和负债水平。对上市公司经营的真实业绩,是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但高管会根据真实经营业绩情况,采取调整盈余的手段:当真实业绩较差时,可能调增利润;而真实业绩较好时,可能会选择相反手段将利润平滑到以后各期。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真实业绩进行监控。考虑到经营现金流量不易被管理者控制,故本文采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作为真实业绩变量。对公司规模,在回归模型中取的是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这是因为规模大的公司更容易受到公众关注,出于声誉考虑,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可能相对较弱。对负债水平,选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公司的负债水平。对负债水平进行控制,是因为负债水平高的企业,通常需要调增利润,以使债权人相信公司业绩优良,从而减小进一步债务融资的难度。

本文通过对样本分组并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对比不同治理结构下,高管正常变更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相关研究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列。

3实证结果

3.1主要变量描述统计和均值差异性检验

表2是因变量和自变量基本情况统计和均值差异性t检验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董事长的正常变更比总经理要频繁,证明了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考虑董事长变更情形的必要性。通过操纵性应计利润均值t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只有按照是否是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进行分组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均值在0.0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合均值统计结果可认为,董事长发生正常变更的公司前一年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高于未发生董事长正常变更的公司。

3.2全样本实证结果

表3是全样本回归的结果。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的系数是0.036,在0.01水平下显著,也就是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的调增利润行为是显著的,董事长变更前两年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总经理正常变更的前一年或前二年的盈余管理也都是不显著的。

3.3分组实证结果

通过对样本分组并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对比不同治理结构下,高管正常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3.3.1股东治理差异下的实证结果

表4是关于股东治理差异下的回归结果。在股权集中度低的治理结构下,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的系数是0.044,在0.05水平下显著,也就是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的调增利润行为是显著的,董事长变更前两年是不显著的;但总经理正常变更前一年或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不显著的。在股权集中度高的治理结构下,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正常变更前一年或前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不显著的。

3.3.2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差异下的回归结果

表5是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差异下的回归结果。

在未在公司领取薪酬的董事比例大的治理结构下,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的系数是0.048,在0.05水平下显著,也就是在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的调增利润行为是显著的,董事长变更前两年是不显著的;但总经理正常变更前一年或前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不显著的。在未在公司领取薪酬的董事比例小的治理结构下,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正常变更前一年或前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不显著的。

在未在公司领取薪酬的监事比例大的治理结构下,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和前两年的系数分别为0.029和0.043,在0.1和0.05的水平下显著,也就是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和前两年调增利润的行为是显著的。但总经理正常变更前一年或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不显著的。在未在公司领取薪酬的监事比例小的治理结构下,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正常变更前一年或前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不显著的。

3.3.3独立董事治理差异下的回归结果

表6是关于独立董事治理差异下的回归结果。在独立董事比例小的治理结构下,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的系数是0.074,在0.05水平下显著,也就是在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调增利润的行为是显著的,董事长变更前两年是不显著的;但是总经理正常变更的前一年或前两年的盈余管理都是不显著的。在独立董事比例大的治理结构下,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正常变更前一年或前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不显著的。

3.4对实证结果的讨论

在公司治理水平弱(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独立董事比例小、未在公司领取薪酬的董事比例大、未在公司领取薪酬的监事比例大)的情况下,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或前两年调增利润的现象,比公司治理水平强(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独立董事比例高、未在公司领取薪酬的董事比例小、未在公司领取薪酬的监事比例小)的情况下要显著,符合本文假设。即董事长为了获得更多的薪酬和职业声誉,在正常变更前一年或前两年存在调增公司利润的行为,但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董事长正常变更前的这种盈余管理行为。

同时,研究也发现董事长正常变更前一年调增利润的行为比变更前两年要显著。也就是说在正常变更情况下,即将离职的董事长一般会在离职前一年调增利润,为获得更高的离任薪酬和职业声誉创造条件。但是,有时为了防止这种自利行为被发现,董事长也可能提早就做好了“准备”,选择在变更前两年调增利润。

在上述实证分析中,没有证据显示总经理正常变更能够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即使根据公司治理水平分组检验,结果仍不显著。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形成的委托关系中,在人层面,董事长才是实际的关键人物,这也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为在我国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占绝大多数,在这部分公司中董事长是代表“国家”管理和执行公司事务的人,主要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和把握公司前进方向。而总经理则是董事长选派出来管理日常事务的二级人,所以总经理所起的作用可能要弱于董事长。

4结论和建议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在考虑股权、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正常变更诱发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为了离职前获得更高的报酬和职业声誉,董事长在变更前一、两年有调增利润的行为,变更前一年的盈余管理行为比变更前两年要显著;但没有发现总经理变更前有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此外,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董事长正常变更前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要注意防范董事长正常变更离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变更前一年的调增利润行为更加显著,更应引起关注。

(2)完善外部高管人员市场、建立管理人员的长期声誉机制,使高管人员的长期职业生涯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相联系,从根本上减少高管人员离职前自利驱动的短视行为。

(3)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上市公司的当务之急。抑制高管正常变更前盈余管理行为的关键是加强股权、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结构的完善。

研究局限性:由于数据限制,本文只是检验了高管正常变更前一、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考虑更长的时间窗口,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补充。

参考文献:

[1]Leuz,Christian,nanda,Dhananjay,wysocki,peterD.earningsmanagementandinvestorprotection: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3,69(3):505-527.

[2]Dechowp,SloanRG.executiveincentivesandthehorizonproblem[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1,14(5):51~89.

[3]GibbonsR&murphyK.optimalincentiveContractsinthepresenceofCareerConcerns: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2,(100):468-506.

[4]Butlerandnewman.agencycontrolmechanisms,effectivenessanddecisionmakinginanexecutive'sfinalyearwithafirm[J].Journalofinstitutionalandtheoreticaleconomics,1989,145:451-464.

[5]murphyKandZimmermanJ.FinancialperformancesurroundingCeoturnover[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3(16):273-316.

[6]mirandaLamDetzlerandSusanmmachuga.earningsmanagementSurroundingtopexecutiveturnoverinJapaneseFirms[J].ReviewofpacicBasinFinancialmarketsandpolicies.2002,5(3):343-371.

[7]Reitengaa,tearneym.mandatoryCeoretirements,discretionaryaccruals,andcorporategovernancemechanisms[J],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andFinance,2003,18:255-280.

[8]Harto.CorporateGovernance:Sometheoryandimplications[J],theeconomicJournal,1995(105):678-689.

[9]雷光勇、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2006(1):129-136。

[10]BeasleymarkS.anempirica1ana1ysisoftheRe1ationBetweentheBoardofDirectorCompositionandFinancia1StatementFraud[J],theaccountingreview,1996(10):443-465.

[11]BiaoXie,wallacen,Davidsoniii,peterJDaDalt:earningsmanagementandCorporateGovernance:theRoleoftheBoardandtheauditCommittee[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3(9):295-316.

[12]刘立国、杜荣:《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7。

[13]赵震宇、杨之曙、白重恩:《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变更的因素分析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07(8):76-88。

业余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董事会监管;高管变更;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3-0079-05

一、引言

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一直备受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如何提高盈余信息质量一直以来是理论及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银广厦”等虚假信息案的曝光引发了人们的思考,高管变更是否导致盈余管理行为;如何构建强有力的治理机制来约束高管变更时的不良行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通过探讨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拟进一步探究董事会监管下的高管变更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期发现不足并提出对策,进而提高盈余信息的可靠性,提高公司内部治理能力。

二、文献回顾

较早研究董事会监管与盈余管理的学者Hermalin和weisbach(1991)证实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绩效的衡量指标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必然联系[1]。Jensen(1993)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小,越不易受高管人员的影响,能够更好实现监管功能[2]。Beaslye(1996)发现独立董事比例高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有效控制,而董事会规模越大,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3]。余怒涛等(2009)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反应系数显著正相关[4]。路萌(2010)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兼任、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仅董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5]。

关于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成果丰富。Deangelo(1988)研究发现公司高管为能够继续担任此职位,存在正向盈余管理行为[6]。pourciau(1993)研究发现离职者没有进行盈余调整,而继任者则会调减当年盈余以归罪于离职者,同时未来会调增盈余,以证明自身经营才能[7]。朱红军(2002)研究发现持股人变更与高管人员变动存在相关关系,管理者的更换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导致了盈余管理行为[8]。朱星文等(2009)研究表明更换当年有较严重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而当控股股东是政府部门所属的国有企业,其负向盈余管理行为会得到抑制[9]。

国内外学者对董事会监管与高管变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Klein(1998)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越高,高管下台的概率越大[10]。Benjamin和weisbaek(1998)认为前任Ceo退休前会尽可能增加内部董事比例,而若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企业经理层则倾向于增加外部董事比例[11]。龚玉池(2001)提出高管变更的概率并没有因为设立外部董事而增加,大股东对外部继任者有着关键作用[12]。李增泉(2002)发现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非经理董事的比例三者与上市公司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3]。张俊生和曾亚敏(2005)提出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董事会组成结构能够对业绩较差的企业的总经理更换起到解释作用[14]。

综上所述,由于选择的样本和研究变量不同,学者们对董事会监管、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两两之间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迥异。总体上表明,董事会监管对于高管变更和盈余管理行为有着一定程度的限制。当前,我国针对董事会监管体制,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相关文献几乎没有。因而,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在董事会监管下高管变更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认为,正常变更是指高管变更与其治理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无关,非正常变更是指高管变更受到其治理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的影响。本文将健康原因、退休、任期届满、结束的变更划分为正常变更,其他原因认为是非正常变更。在现代委托关系下,高管人员通过努力工作创造良好业绩,进而获得丰厚的报酬。其次,新任高管为追求自身利益,巩固自身地位,在高管变更当年,采取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把业绩差的责任归于前任。同时,会在未来扭转以证明自身管理才能。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高管人员发生正常变更(总经理变更)的当年,倾向于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

董事会会议次数反映董事会成员的活跃程度。一部分学者认为董事会会议,是对董事长已制定决策的补充说明,监管效应不强;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经常交流,对日常经营问题进行探讨,能够提高监督力度。我们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就意味着董事会成员的交流增加,董事们更积极地参与公司管理,因而会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及时有效地更换高管人员。由此,提出假设2-1与假设2-2。

假设2-1: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高管变更发生当年的盈余管理行为越能得到抑制。

假设2-2:董事会会议次数与高管变更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

独立董事是没有在公司任职的股东,能不受影响的进行监管;其次,独立董事成员一般都是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公司发展和投资等提出专业建议。因此,当独立董事较少时,更容易与高管达成一致,导致监管作用下降;当独立董事较多时,监管作用就会相应的提高,能够较好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并随时对管理者的任命做出调整。由此,提出假设3-1和假设3-2。

假设3-1:独立董事比例越大,对高管变更发生当年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假设3-2:独立董事比例与高管变更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

现有研究中关于董事会规模对高管变更及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迥异,一部分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内部监管效用呈正相关,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一部分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越不利于达成一致,有助于高管进行利润操纵,不利于及时更换高管。我们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专业知识领域交叉多,经验更为丰富,在盈余管理问题上难以与高管达成一致。同时,因董事会代表着多方股东利益,难以在高管变更问题上达成一致。由此,提出假设4-1和假设4-2。

假设4-1:董事会规模越大,高管变更发生的当年发生盈余管理的行为越能得到抑制。

假设4-2:董事会规模与高管变更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

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兼任是影响高管权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若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促使高管人员权力膨胀,削弱董事会的监管效率,导致盈余管理行为发生,不能合理有效的更换高管人员;若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对财务报告过程提供有效的监督,并及时进行高管人员调整。由此,提出假设5-1和假设5-2。

假设5-1: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与高管变更当年的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

假设5-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与高管变更的概率为负相关关系。

四、实证检验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2008~2011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2)删除a、B交叉股和H股交叉股;(3)剔除St、pt以及*St公司;(4)剔除因控股权发生变更而产生高管变更的公司;(5)删除模型中所需变量数据不全的公司,同时剔除极大值和极小值。最后得到观测值4428个,公司数1107个。各项指标均来自CSmaR,其中高管人员变更数据需经过筛选整理。

(二)盈余管理的测量方法

由表6可知,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再次证明高管变更时存在负向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发现董事会规模和高管变更的交叉项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表明董事会人数越小,就越能抑制高管变更时的盈余管理行为,悖离假设4-1。两职兼任和高管变更的交叉项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表明两职分离能够抑制高管变更造成盈余管理行为,支持假设5-1。独立董事比例和高管变更的交叉项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越大,高管变更时盈余管理行为越得到抑制,支持假设3-1。而董事会会议次数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验证。

五、结论和建议

以2008~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选择特征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同时考虑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等控制因素。研究发现:(1)高管变更当年存在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表明继任者为了在未来显示出优良业绩,选择调减盈余的方式,降低当期盈利;(2)董事会规模小、独立董事比例高以及两职分离时,对高管变更时带来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而董事会会议次数并没有起到抑制作用,表明董事会人数越少,越能积极、有效的执行监督作用,同时独立董事比例越大、两职分离就意味着董事会在高效运转,能够增加企业披露的盈余信息质量。但高管更换期间,董事会会议相当于“救火队”的功能,并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很难发挥其监督职能;(3)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和两职分离时,高管更换的概率就越大,这表明积极的董事会行为,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及时更换。而董事会规模越大,高管变更的概率越小,说明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在高管变更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导致监管效率下降。独立董事比例对高管变更并无显著影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其作用。

以上结论对盈余管理、高管变更及公司内部治理研究领域以往的研究做了补充性的工作,符合企业管理实务的实战需求。首先,高管变更当年,为了抑制继任者调减盈余的行为,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加强监管;其次,研究发现董事会监管仍需加强,董事会会议仅仅是一种形式,应加强董事会会议效率;同时独立董事比例虽能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但对高管变更没有影响,意味着独立董事们仍没有合理地利用监管权力,有必要加强独立董事的选拔制度和激励制度;最后,建议实施董事长和总经理分离制。

注释:

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省略了年度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以及稳健性分析的结果。

参考文献:

[1]Hermalinandweisbach.theeffectsofboardcompositionanddirectincentivesonfirmperformance[J].Financialmanagement,1991,20(4):101-102.

[2]Jensenm.themodemindustrialrevolution,exit,andthefailureofinternalcontrolsystems[J].JournalofFinance,1993,48(3):831-880.

[3]markS.Beasleyan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betweentheboardofdirectorcompositionandfinancialstatementfraud[J].theaccountingReview,1996,71(4):443-465.

[4]余怒涛,沈中华,刘孟晖.董事会特征和盈余质量来自沪深股市的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76-84.

[5]路萌.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监管效果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0.

[6]DeangeloL.accountingnumbersasmarketvaluationsubstitutes:astudyofmanagementbuyoutsofpublicstockholders[J].theaccountingReview,1986,61(3):400-420.

[7]pourciau,Susan.earningsmanagementandnonroutineexecutivechange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3,16(3):317-336.

[8]朱红军.大股东变更与高级管理人员更换经营业绩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2,(9):31-40.

[9]朱星文,廖义刚,谢盛纹.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2):23-29.

[10]Klein.a.Firmperformanceandboardcommitteestructure[J].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98,41(1):275-304.

[11]BenjamineHermalinandmichaelS.weisbaek.endogenouslychosenboardsofdirectorsandtheirmonitoringoftheCeo[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8,88(1):96-118.

[12]龚玉池.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J].经济研究,2001,(10):75-82,96.

[13]李增泉.国家控股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一项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4]张俊生,曾亚敏.董事会特征与总经理变更[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16-20.

业余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农业;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套利;转移

一、导言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说明: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即使在不考虑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几年仍有大约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从现实角度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内向型转移方式,即通过现代化农业之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育种-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而现代农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挤压农业产业链条所释放的就业空间,该途径的就业空间有限;二是外向型转移方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旨在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余下结构安排第二部分剖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困境;第三部分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力;第四部分阐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第五部分是对策。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困境

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外部环境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其困境主要表现

(一)赶超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希望遵循赶超战略迅速实现现代化,使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从而减少对农业土地的压力。在此思想影响下,我国长期实行赶超战略,在发展观念上,重投资和轻消费,重总量和轻结构,重增长和轻质量;在发展手段上,压低生产要素价格,实行低工资、低利率和低资源成本制度,并通过高储蓄、高积累和高投资,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从而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赶超战略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很高,导致对一般农村劳动力需求很少,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我国相继采取沿海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非均衡发展战略,这有利于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但配套政策分散化又没有适时地协调跟进,缺乏区域优势转化的市场化链接,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能力差异过大,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国初期集中有限资源优先支持发展城市经济,符合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国家根本利益。但长期实行城乡分治造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投入,但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农产业快速推进,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急速增加;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低且消费能力弱。这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经济不能良性互动,城市非农产业部门不能有效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本质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表面上转移出去的是剩余劳动力,实质上是以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部门和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贸易。严格意义上讲,贸易(包括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表面上交换的是商品和劳务,实质上交换的是彼此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与贸易不同在于:贸易反映贸易生产者全部的生产要素禀赋,包括外生的禀赋,如资本、土地资源和技术水平等,也包括内生的禀赋,如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组织的适应能力等;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反映劳动力禀赋。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产生的动因是“劳动力套利”。当前,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价格差异巨大,农民迫切需要提高收入;非农产业的非核心业务急需大量劳动力,以节省劳动力成本,这是典型的“劳动力套利”。下面详加分析“劳动力套利”实现。

在图1中,假设我国国民经济由农业和非农产业两个部门构成。农业劳动力相对富裕,其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低且价格低廉;非农产业劳动力相对稀缺,其劳动力边际生产率高且价格高昂。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为L1L2,农业部门为L1L,非农产业部门为LL2,e1C1表示农业部门递减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e2C2表示非农产业部门递增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之前,农业部门使用L1L量的劳动力生产e1L1LQ量的农产品(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因为剩余劳动力出现而产量过小),非农产业部门使用LL2量的劳动力生产LL2e2H量的非农产业产品,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QL低于非农产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HL,即农业部门劳动力工资水平为QL,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工资水平为HL。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理论上可以持续到两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均等pG为止,这时GL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提高(图中未画出),L1G量的农业劳动力生产e1L1LQ量的农产品。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e2C2对L2G量的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产生作用,生产GL2e2p的非农产业产品,全社会增加HpGL量的非农产业产品。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农业以更少的劳动力生产与剩余劳动力未转移前相同的农产品,农民获得更高收入;非农产业以更低的工资获得更多的非农产业产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劳动力套利”。(图1)

“劳动力套利”隐含地强调“必备技术和制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非农产业的信息传递成本,拓展其在业务过程中的选择范围,使其有可能打破地域疆界限制并突破传统的管理边界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而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打破距离限制,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易转移”特征。因此,“必备技术”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可能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套利”才有可能实现。如果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双方合同很难达成,即使双方签署合同,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合同执行过程中产生纠纷,非农产业部门会承受巨大的违约风险,高昂的交易成本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由此可见,“劳动力套利”需要“必备制度”。

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套利”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套利”不同。农业部门的劳动对象主要属于物质产品,是人类体力活动的产物,其“劳动力套利”针对的是低端劳动力对象;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对象主要属于知识或精神产品,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套利”针对的是高端劳动力对象。由此可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以高端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要素贸易。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业部门所要求的劳动力禀赋如图2所示。(图2)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效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而言,竞争和优胜劣汰支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每个经济主体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效率来增强竞争力,高效率者得到发展,而低效率者被淘汰,从而推动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使社会的总供给高速度增长;而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规律不能扩大需求,因此市场经济表现为需求不足,但市场不能调节自身需求不足。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更多的是直接形成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扩大使市场容纳更多的消费资料供给,从而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而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扩大生产资料的需求,市场因此而容纳更多的生产资料供给,从而带动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这样,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地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有稳固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转贴于

第一,扩大国内市场空间,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农村市场长期需求不足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农民消费能力不强。造成这状况的根源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较慢,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手段增强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反映的是农民的现实购买力,消费潜力反映的是农民的潜在购买力。消费潜力转换为消费能力,还受到消费预期影响。农民消费预期较差是我国农村市场长期需求不足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很多农民考虑到未来医疗和养老等负担沉重,后顾之忧较多,消费信心不足,消费预期较差。因此,需建立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和持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体系,提高农民收入,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挖掘农民消费需求潜力,开拓农村市场。而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拓农村市场就是开拓城市市场。开拓农村市场,疏通城市市场为农村市场提供生产和生活消费资料、输送技术和资金的渠道,既能促进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为城市市场提供新的发展道路;而且农村农副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市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城乡市场双向交流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差别,引起国内市场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引起相应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的演变,从而引起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从需求总量的视角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能够增进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使国民收入总量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增加、提高城乡家庭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需求总量的扩大,需求总量的扩大引起生产要素结构的演变,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升级。从需求结构的视角而言,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收入水平提高,个人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消费结构从生存型为主向享受、发展型为主演变,日常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演变。在此演变进程中,教育、医疗保健、培训、服务等消费趋于增加。面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变化引起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整个社会产品生产趋向耐用化、高质化与高附加值。在产品供求结构的演变中,产业结构升级趋于高级化。

第二,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可能处在缓慢复苏和结构转型的时期,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地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外部冲击带来的经济风险,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五、对策

为进一步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对这一复杂问题的解决提出初步的政策建议:

第一,选择适合地区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别,适合地区发展的产业也呈现异质性。正是这种差别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不同效果。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以具体的产业为依托,各地区应该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为基础,做好产业规划,引导建立有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并注意关联带动,引导关联产业的进入和发展,构建自我发展的复合型产业区。

第二,提高农民的进取意识。农民摆脱农业低工资的进取心越强烈,愈能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此,要对农民进行激励和忧患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提高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靖.多维视角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城镇形态[J].宏观经济研究,2010.8.

业余自我总结篇9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

1前言

课外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当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来看,受经济,文化,传统观念,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体育意识比较弱。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基本情况

2.1.1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地点

从统计数据看,学校体育场是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优先选择地点,占总体85%.同时也选择了一些社会场地,但选择率较低。说明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步伐稍微有点慢,除了学生自身经济条件外,还有社会和学校组织不够。

2.1.2学生对场地的满意度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男生47.8%的同学对学校的场地满意,女生38.0%的同学对学校场地表示满意。这表明了上海体育学院的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需求。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同学认为上海体育学院的场地对学生应免费开放,大多数同学都有课余时间锻炼的愿望,由于费用或者时间问题,对于学生长期坚持课余体育锻炼造成一定困难。

2.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2.2.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男生中觉得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有56.5%,觉得重要的有21.7%,觉得一般的有17.4%,觉得不重要的有4.3%,女生中觉得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有42%,觉得重要的有26%,觉得一般的有24%,觉得不重要的有8%,由此可见,男生比女生更觉得课余体育锻炼重要。但男生和女生总体比例都不高。学校应加大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

2.2.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中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男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有78.3%,女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有40%,两者比较可以看出,男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多于女生。

2.2.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的认知还是比较全面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占总体44.8%,“减肥健美”的学生占总体33.3%,“消遣娱乐”的占总体10.4%;“参赛”目的的占总体5.2%;“社会交往”的占总体2.1%,其中有3.1%的学生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积极锻炼的态度和动机,可通过体育教学课或其他各种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功能的理解,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他们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分析

2.3.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还是比较全面的。男生参加的都是大强度或者是对抗性较强的运动,而女生参加的则是像健美操这类柔韧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或者是田径跑跑步之类的体育运动。

2.3.2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

统计结果分析,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自由活动,占51%;其次是体育课,这反映出被调查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在追求自立性的同时,也说明目前上海体育学院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许多形式的管理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健全。

2.3.3学生运动频数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中,大约每天一次的男生占总体21.7%,女生占4%。在对于每星期锻炼的次数的调查中,男女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也有差异,男女总体每周3次~5次的占总体53.5%,其中男生要高出女生33%左右。最后对于从不锻炼的调查中,女生从不锻炼的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2.3.4被调查学生的运动强度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强度在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的有41人,占锻炼人数的42.7%;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低,大约有57.3%的学生不能达到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

2.4影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

2.4.1学习压力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

现今社会,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课余锻炼时间往往被专业学习,外语、计算机考级,教学实习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2.4.2兴趣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

兴趣却能使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产生动力。对课余体育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就会优先注意和选择体育活动,产生强烈的锻炼欲望参加到体育活动之中,力争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进而为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2.4.3体育场地设施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场地也处于半开放状态,甚至有些时间段是收费的,这就给学生课余锻炼增加了负担。学校领导、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管理,使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更便捷。

2.4.4缺乏正确指导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

正确的指导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是有积极效果的。课外体育活动时,学校应加强体育师资的配合,指导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最终达到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部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会选择在学校体育场所,受场地的限制,为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

3.1.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没有形成良好体育锻炼的氛围。

3.1.3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方法比较散乱,部分学生锻炼频率低,锻炼效果不是很明显。

4.1.4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很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动机是不能让学生达到锻炼效果的。

3.2建议

3.2.1上海体育学院应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提供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场所吸引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3.2.2建议上海体育学院加大课余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管理,

使更多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去。

3.2.3上海体育学院应重视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的问题,指导其课余体育锻炼方式方法,调整锻炼时间。

3.2.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工作者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让广大非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常生陈及治.中国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4年

[2]王超英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2008年

业余自我总结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盈余管理视角对公司治理和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的相关关系作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显著负相关,独董比重、总经理离任率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显著正相关。该结论提示我们,完善公司治理是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新准则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研发活动作为技术创新源泉,日益受到企业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人,平均增长率高达26.4%,研发支出逐渐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支出,其会计处理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用于研发项目的研发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两个部分,并规定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支出有条件地资本化。由于研发支出是否费用化及费用化比例高低直接影响公司当期经营利润,因此研发支出不同的会计处理,会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怎样区别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及研发支出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均涉及公司主观判断,这是否会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途径?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同时研究者也注意到会计政策选择已成为企业实现盈余管理的手段。那么在不同公司治理条件下,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又有怎样的联系?本文在新研发支出会计准则框架下,从盈余管理视角对公司治理和研发支出会计处理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上市公司治理及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司治理作为企业核心制度安排,为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提供了制度环境。公司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公司中不同利益主体—股东、董事、管理层对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故各方都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选择会计政策。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对盈余管理有正向和负向的影响,费用化比例的确定是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中的一个关键,它与公司治理各方面因素是怎样的关系,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公司治理核心内容,是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冲突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较为普遍,在集中股权结构下,重点不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而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作为一种弹性较大的会计政策,自然有可能被公司利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高会使公司当期利润下降,不利于掩饰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不良后果,且上市公司还面临着经营业绩差所导致股价下跌的压力。为避免这种现象,第一大股东凭借其对公司的控制力,选择降低费用化比例以进行正向盈余管理,调高当期利润。有鉴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从而费用化比例越低。

peasnell(2005)发现公司独董占比重越高,董事会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约束越强。独董监督力越强,越能抑制经理层和大股东操纵会计数据,使得会计政策体现出更强的盈余稳健性(赵德武、曾力、谭莉川,2008)。盈余稳健性被定义为“不预期盈利,但预期全部的损失”(Bliss,1924)。然而经理层与大股东都有违背盈余稳健性的意愿:由于经理的薪酬往往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所以经理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上就会倾向于降低费用化比例,延迟或隐藏支出,提前反映甚至虚增利润;大股东具有股权再融资偏好,为此选择降低费用化比例以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独董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是通过抑制股东和管理层的正向盈余管理来实现的,故本文提出:

假设2:独立董事比重越大,公司会计处理越稳健,对正向盈余管理抑制程度也越大,从而使费用化比例越高。

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承担时,总经理能对董事会施加更大的控制力,使得内部控制系统失效、盈余管理程度较高。两职兼任的总经理会利用其对会计系统控制和信息披露权力,削弱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对业绩的影响,通过正向盈余管理降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增加公司利润。

假设3:两职兼任的公司盈余管理空间较大,费用化比例较低。

梁莱散等(2005)认为,研发投人产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研发活动往往在以后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因此即将离任的经理有很强的动机减少研发支出费用(Dechow,1991;Bushee,1998)。

假设4:总经理剩余任期越短,越看重公司近期业绩,费用化比例越低。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由于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于2007年起使用新准则所规定的方法,故本文以2007-2008年我国深市所有披露研发支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并从中剔除了不符合研究条件的两类公司:(1)未划分且难以确定资本化和费用化金额的公司;(2)调整后资产负债率>1和利润为负的公司,最终形成110组数据。本文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

2.变量定义与样本模型。对变量作如下定义:

poeXp: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被解释变量,费用化支出:研发支出总额);

FiRS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解释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数、总股数);

poinD:独立董事比重(解释变量,独立董事人数二董事会总人数);

CaBC: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解释变量,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为1,否则为0);

LeaVe:总经理剩余任期率(解释变量,总经理剩余任期于总任期)。

为更准确进行分析,本文还考虑了以下除公司治理外可能影响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SiZe:企业规模(控制变量,企业总资产的对数);

RDint:研发强度(控制变量,研发支出总额于主营业务收人);

aLeV:调整资产负债率(控制变量,总负债于(总资产一资本化支出));

apRo:调整利润总额(控制变量,税前总利润+费用化支出的对数);

pRoGR:研发进展阶段(控制变量,研究阶段为1,否则为0)。

基于以上假设和变量定义,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poeXp=β0+β1FiRSt+β2poinD+β3CaBC+β4LeaVe+β5SSiZe+β6RDint+β7aLeV+β8apRo+β9pRoGR+ε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根据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看出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均值为52.7%;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高,最大值达到63.8%,均值为35.7%,这与我国“一股独大”现象相吻合;独董比重均值为36.8%,满足上市公司独董比重不少于1/3的要求;总样本有29家是两职兼任,占26.37%;总经理剩余任期率均值为51.1%;企业规模和调整利润总额标准差较大,说明这两者在不同公司间的差异较大样本中研发强度均值较大,达到了4.2%;调整资产负债率最小值为3%,最大值达到了86%。

2.变量间的相关分析。根据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看出两职兼任和独董比重在α=0.01时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两职兼任的公司中需要更多的独董来进行监督和约束以避免两职兼任可能带来的内部控制失效;企业规模、调整资产负债率及调整利润总额显著正相关,研发强度和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调整利润总额与调整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由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进行了多重共线性诊断。当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10时就可判定变量间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经分析所有变量的ViF值都

3.回归结果分析。模型回归结果在考虑所有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之后,我们发现:(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在α=0.1时显著负相关,支持假设1;(2)独董比例和两职兼任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不支持假设2和假设3;(3)总经理剩余任期率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在α=0.05时显著正相关,支持假设4。

控制变量中,调整利润总额和研发阶段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公司利润越大或项目处在研究阶段则费用化比例越高。企业规模、研发强度及调整资产负债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企业规模和调整资产负债率与预期方向相反,研发强度与预期方向一致。

由于回归结果显示出两职兼任与独董比重显著线性相关,虽两者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但仍会对回归模型产生一定影响,为了避免解释变量间相关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借鉴相关处理(杜兴强,2007),我们分别剔除两职兼任和独董比重,同时采用后向筛选策略剔除控制变量中t检验值最小的调整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了回归分析,筛选出调整资产负债率后,显示在两职兼任与独董比重两个变量中,回归方程剔除前者的效果更好,且F值和拟合度都比考虑全部变量的结果更高。

我们发现:(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在α=0.05时显著负相关,支持假设1。这说明持股比例越高的大股东有很强的动机降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通过正向盈余管理增加利润、粉饰业绩。(2)独董比重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在α=0.1时显著正相关,支持假设2。这表示独立董事不再是“花瓶董事”,他们发挥了应有的监督和约束作用,维护了中小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有效抑制了股东和管理层利用降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以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动机。(3)两职兼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支持假设3。这可能是因为许多上司公司实行了高管股权激励制,总经理兼任董事长同时也可能持有公司一定数量股份,这使得其和公司的长远利益趋向于一致,从而削弱了其利用降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以求短期逐利的动机。(4)总经理剩余任期率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在α=0.05时显著正相关,支持假设4。这说明总经理越接近离任,费用化比例越低。由于研发活动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产生经济利益,而经理任期是有限的,尤其是越接近离任时,越可能得不到研发所带来的利益,故剩余任期率越短的经理越会降低费用化比例以削弱其对业绩的影响。

控制变量中调整利润总额和研发进展阶段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与预期结果一致,研发强度和企业规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企业规模与预期方向相反,研发强度与预期方向一致。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深市所有披露研发支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余管理视角对公司治理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显著负相关。由于“一股独大”易造成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使其资金侵占程度较高,因此大股东往往会降低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利用正向盈余管理掩盖资金占用的不利后果。为了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应尽量避免股权高度集中,使大股东持股比例适度均衡,形成制衡作用以避免单个股东利用其绝对控制权操纵研发支出会计处理而进行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