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数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32:22

活动数据总结篇1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进行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活动的大致过程为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果展示方案等几个阶段。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信息。

   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材料,必须加以整理方能得出结果。整理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评定,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类、评定和评分工作;登记和统计,先把评定结果编制成逐人登记表,一个样本一张,在这张表上每人一行,登记研究对象的各项调查结果,再统计各项的平均数、标准差或人数百分比等统计量并记入登记表的下部;编制统计图表,把几个样本的统计结果合到一张统计表上,将使调查结果集中而且使人能够一目了然;统计检验,调查所得的某些结果,有时还需要进行显着性检验,以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作出判断。

   2.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进行总结。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区位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从问卷量表中指导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数据用于指导学生的定量分析。指导学生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图表,利于指导学生的分析。要记住,一个课题中不是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以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为例子。在调查过程中,要注重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经过收集和整理,得到原始数据以后,还必须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推论。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后,可以得到最原始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统计图也是对数据的一种非常直观的描述。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

   3.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指导。提出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如以调查总结报告为例,调查报告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后的记录。调查报告的表述没有固定形式,调查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略):第一部分——题目。第二部分——调查目的。第三部分——调查的基本过程。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准确,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图表示形式表示,以增加直观性,一目了然。正文的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交代通过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五部分——附录。列出主要参考文献,附上各种调查表格等。 

   4.指导学生讨论并指定成果展示初步方案。

活动数据总结篇2

2009年在公司总部的领导下,在总经理和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广西分公司的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广西分公司的门店和业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财务工作也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而更加规范和完善。现就本人一年来的会计核算工作做个小结,以便总结经验,在新的会计年度里把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1、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及时完成好广西现已开业的9间门店十天表的核算,确认门店的进货数据,核算门店销售收入,银行存款与银联卡数据的核对,及时确认门店销售收入的准确,以保证公司资金的安全。核对门店之间商品的调拨,核对中药提价降价,以确认门店实际的商品库存。核对门店物资进货数,以确认门店经营费用的支出。核对门店赠品的赠予数据。在完成十天表的核算基础上,及时汇总销售数据,以便月终分析。

2、每旬报数。每旬汇总门店的销售数据,按时报公司领导以便上级及时把握公司的经营情况,为决策作参考。

3、会员日及大型促销活动报数及分析总结。每周六督促参加活动门店报数,汇总数据报公司领导。做好全年四次大型促销活动天天报数,及时了解活动的促销效果。活动结束后按规定时间制成活动分析表和活动总结表,报公司领导,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为经营策略作参考。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chazidian.com

4、参加门店盘点,对盘点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盘点处理方案。分别到新兴、蝶山、苍梧、平南、容县、灵山、钦州等门店参加盘点和监督盘点。

5、报税工作预备。为每月报税做好基础预备工作。

6、门店发票治理。新兴、蝶山两间门店发票的使用统计,到税局交发票验旧买新发票,为门店服务。

7、固定资产治理。编制广西分公司各部门固定资产统计表,宿舍总物资登记统计。

8、完成月度会计凭证的录入,为报表数据做基础预备。做好年度销售统计报表。

9、门店工衣的进货及领用核算。

10、支援新开门店促销活动。先后参加了平南店、容县店开业活动的支援。深入了解公司经营文化,为公司的品牌形象作宣传。

活动数据总结篇3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材分析

浙教版(2019)教材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本节课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一节“感知数据”的内容。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数字化环境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概念,形成对人与社会的多元理解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大部分学生对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信息技术,对信息、数据的概念有大致的模糊概念。教师课堂教学适宜创设新颖、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对课堂案例自主探究的兴趣。在充分发挥互动式课堂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结构利用简单的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扩展。

教学目标

1.感知数据,了解数据的记录形式。

2.了解数据的演变及对人与社会的作用。

3.掌握分析数据获得更高价值信息的能力。

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感知身边的数据,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

计算思维

掌握获取数据的方法步骤,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数字化学习

与创新

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更高价值的信息。

信息社会责任

体会数据的重要性,理解数据对社会的影响,养成正确处理信息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发现并认识数据,感知数据的记录形式及带来的便利,了解数据的演变。

难点

分析并利用数据,使其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信息。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结合

教具

计算机、ppt、相关素材(视频、文字)、学生任务单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师:展现一个视频(世界GDp排名变化),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的改变。引导学生发表下对中国GDp数据变化的看法并且思考从视频里你得到了哪些有价值信息。

生:表达对中国发展的看法以及获得信息。

利用学生的爱国情怀观看视频提升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思考获得的信息,让学生对数据和信息有一定的概念。

【课堂推进——了解数据】

师:打开“国家数据网”浏览国家的一些重要数据。

生:浏览中国人口、经济等数据,发表看法。

 

师:数据从古至今,无处不在。结合视频素材及书本内容探讨数据的演变过程。

师:利用小组的模式共同探讨数据的演变过程。

生:根据视频及书本内容进行总结并在小组内讨论,由小组统一意见后进行表达。

 

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对书本上数据演变过程的讲解进行扩展,让学生产生对数据演变的过程的大致想法。让学生思考哪些演变对人类社会影响很大?

生: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表达对演变过程的看法。

 

师:数据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载体,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讲解数据的载体的改变。(造纸术的发明、电报电视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及互联网广泛使用等等)

生:学学生阅读书本第四页及第五页的文字材料。

 

师:书本上对数据的载体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教师突出讲解这些不同形式的数据载体所包含的时代信息。

生:思考多样的数据载体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总结在现在的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数据载体。

 

生:根据任务单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多样性及载体多样性对社会的影响,并填写相应的表格得出一致的结论。

 

 

 

师: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并进行点评。在全班达成统一意见。

 

 

学生浏览数据的同时感受数据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导作用,课堂学习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理解数据的演变,并且加深数据重要性的认识。

 

 

 

扩展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由数据的演变引申到数据载体的多样性及发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辅助回忆,总结载体多样性带来的便利。突出数据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为后面强调要处理好、保护好数据做铺垫。

 

 

 

独立尝试分析材料并获取信息,听过小组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书面的总结报告巩固所学,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及反馈,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推进——感知数据】

师:身边的数据无处不在,数据能展现社会面貌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会获取非常多的数据,也要处理许多数据。教师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举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生活中的数据。

生:阅读书本的内容,总结数据对生活的影响。小组进行讨论总结。

师: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并加以拓展。数据对社会有什么用?在学校里你觉得哪些数据是很重要的?通过 分析这些数据你能得出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生:思考后进行回答。

 

师:生活中的数据能帮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互联网、移动网络的产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多数数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股票的走势。对数据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门。

 

师:观看数据对科学发展影响的视频。科学强调证据,得到可靠的数据才能取得科学成就。带领学生阅读第七页拓展链接。

 

 

 

 

 

 

 

在教师的简单介绍下,激发学生对身边数据探索的积极性。

让学生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以及数据中包含的意义。

 

 

 

 

 

 

 

 

简单的点明下数据分的重要性,为后面学习大数据做铺垫。

 

 

带领学生了解数据对科学的作用。

 

【总结】

师:结合本节课科荣,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数据的作用、数据的载体、数据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建议学生养成正确对待数据的意识

作业与提升

活动数据总结篇4

关键词:课程;教学过程;管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190-02

DesignofCourse-basedteaching-processmanagementandevaluationSystem

JiaoLi-ping,wUYi-ping,LiZhi-ling

(themilitarySynthesizesStaffRoomofUrumqiBorderCadretrainingUnit,Urumqi830002,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15teaching-tachesofteachingcoursemanagementareanalyzed,thefunctionmodule,theoperationflowandthedatabasestructurearedesigned,whereastheideaofteaching-processinformation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isproposed,themodeofteaching-processmanagementisinnovated.

Keywords:course;teachingcourse;managementandevaluation

随着教学评估的深入,教学过程逐步规范,准确、有序、高效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将成为保证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活动之一[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精确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管理的思想,设计研发基于课程对象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必将会开拓现代教学过程管理的新模式。

1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及课程评价相关要求

课程教学过程管理主要是对课程主要教学环节的管理和监督,通常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编制教学日历、集体备课、教案测评、试讲试教、学情调查、课前教学联系、集体听课、领导同行评价、课中联系、学员评教、课后教学联系、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教学总结以及课程总结等15项环节。目前,院校的课程评价对以上15项的管理仅停留在制度约束、行政督促阶段,虽然少数教学环节活动的质、数量作了明确规定,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有力的监督。如我院课程建设指标体系与质量评价中规定集体听课每学年达到3次登记齐全则为优。

2教学过程管理评估系统功能模块

主要依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建立以下15个模块:制定教学日历、集体备课、教案测评、试讲试教、学情调查、教前联系、集体听课、各级评价、课中交流、学员评教、教后联系、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教学总结、学年总结等。除教学日历模块外,每一模块都包括教学活动信息的计划、、信息通知、教学资料上传、情况上报等教学信息生成模块;教学活动信息查询、统计、报表生成、报表转换、报表打印等后期服务模块;时间节点评估、活动频率评估、专家鉴定评估、综合评估等质量评估模块;以及仅仅围绕系统进行的一系列支撑辅助模块,如单位配属、人员管理、课程设置等模块。

3教学过程管理评估系统系统流程

根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活动规律,发现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基本相同,即都是围绕着活动计划――组织实施――上报情况――质量评估等四大步骤来进行的,在组织实施环节有的可利用网络来进行,有的必须现地进行。本系统目的在于各环节教学活动信息的监督和流转,因此对于现地实施的不做过多的研究,对于可利用网络实施的提供信息流转平台。所以系统中各环节总体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4教学过程管理评估系统数据结构

由于在系统中课程及课程活动信息的数据量会很大,因此可选择microsoftSQLServer2005数据库存储数据信息,在数据库中创建了课程、教学日历、教学活动、活动计划、用户管理、单位管理等6个数据表用于存储活动基本信息,并且根据每项活动创建的相应的活动情况反馈信息表12个用于存储活动反馈信息。在数据库概念设计中有3个比较重要的信息实体。

4.1教学活动实体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非常多,按照《军队院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总部院校教学评价方案(试行)》规定系统设置了15项教学活动,这是需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存储教学活动信息的数据表,教学活动信息实体e-R图如图3所示。

4.2教学日历实体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日历来进行的,所以应当建一个用于存储教学日历的数据表,具体教学日历实体e-R图如图所示。

4.3活动计划实体

系统为加强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及时效性管理,对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及情况上报都必须进行详实的记录,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教学活动计划的数据表,具体教学活动计划实体e-R图如图所示。

5结束语

自2003年教育部开始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以来,部分高校都开发了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软件系统[2],但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的软件系统几乎没有,基于课程对象的教学过程管理评估系统使教学制度得以落实,教学环节得以凸显,教学资料得以积淀。通过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过程管理的效率,提高过程管理的准确性,使繁杂的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资料管理变得有序、高效,同时有助于增强教员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我国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成林.基于现代物流思想的教学过程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7(41):122-123.

活动数据总结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手持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2-0095-06

一、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核心组成部分是研究性学习。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中被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通常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与研究探索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现今学习方式变革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从笔者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特定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呈现方式多以单一案例的介绍为主,缺乏对专题系列式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研究,有关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也并不多。然而,建立一个清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对推动数字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将以“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为例,探析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实施及成效,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应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为我国中小学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我国中小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以气象为主题的十分罕见,其原因是学生所采用的气象监测仪器不具备自动采集并处理大量数据的功能,也无法实现移动监测,不便于气象科学研究的进行,使学生对气象研究的兴趣减弱。“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是一种基于手持技术(传感技术)的便携式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它的出现为学生进行气象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探究工具。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见图1)由太阳能供电装置、各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无线电数据收发模块以及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weather-Lab”组成。气象站具备的各类传感器,可采集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量等气象数据,为学生开展气象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获取工具;气象站的配套软件weather-Lab具有强大的气象数据统计与图示的功能,为学生进行气象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工具。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是将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先进的便携式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以其便携性、实时性、准确性、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强大的教学工具与认知工具。把它应用到气象研究性学习中,必将有效地解决上述的气象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本研究选择了一所部级示范性高中作为实践基地。该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本校的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入了“手持技术”作为探究工具,与我们研究所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下“做中学”,提高科学素养。参与本次专题系列式研究性学习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均已完成了高一阶段气象知识的学习,熟悉计算机操作。下文将呈现这次专题系列式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全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分为“准备”、“实施”与“总结”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一)准备阶段

1 活动计划

在校本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确定探究专题。教师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等方面选择探究内容,探究专题应尽可能地体现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确定初步的探究专题后,教师进一步制定研究性学习的计划与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挑选参与活动的学生并进行分组,便于协作学习的进行。

2 学生培训

首次接触到“手持技术”或“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学生会对新事物感到好奇,但同时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陌生感。因此,教师首先要对仪器进行介绍并指导学生对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进行安装、架设。通过培训,让学生了解“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组成部分及各自的功能,认识它所含有的传感器及其作用;让学生学会组装和操作气象站,能运用它测量一些常见的气象参数,感受“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优势,激发他们对气象学习、气象研究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向学生讲授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以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二)实施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包括“引导型”和“自主型”两轮研究性学习。

1 “引导型”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初期,“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只是个单纯的测量工具,还未能作为认知工具来辅助他们进行问题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实施阶段的前期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1)“引导型”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所谓的“引导型”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模式图如图3。①创设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激发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气象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介绍如何使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采集数据,鼓励学生运用它进行探究。③自主探究: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工具“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分析、处理、评价所获得的气象信息。④协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共享信息,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协作交流,学生之间的气象信息得以共享;协作交流又使自主探究所得的初步成果得以进一步完善。因此,“自主探究”和“协助交流”是双向的。⑤总结拓展:学生完成学案或报告,总结规律,陈述结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亦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引出新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该模式主要的特点在于:①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里领会到发现问题的途径;②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③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既重视发挥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④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协作与交流。

(2)“引导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在本轮的研究性学习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运用,初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单因素纵向比较定量研究”课题和一个“单因素横向比较定量研究”课题,分别是运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探讨“近几天感冒多发的原因”(课题1)和“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课题2)两个探究课题。笔者这里以课题2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课题案例1】探究“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

【探究内容】根据气象数据,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并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已学的知识,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活动目的】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定性的描述,从而自主地运用气象数据总结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并解释原因;掌握运用软件处理数据、绘画气象曲线的方法。②通过探究学习,训练学生的气象图像分析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③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活动过程】①创设情境。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觉到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晴天往往比阴天炎热或者温暖很多――那么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是否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呢?还有其他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回忆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②激发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气象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那么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考虑呢?我们常常通过测定哪些气象参数来说明问题呢?”学生回答,“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度变化情况”、“气温日较差”……教师进一步提问:“该如何测量呢?”由于在培训中学生已接触到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很自觉地想到,“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这个探究工具,它能够实时测量和记录气象数据。教师补充,“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我们所研究的‘晴天’和‘阴天’能否是随意选择的两天呢?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应选取相邻的两天,天气变化情况不大(仅仅是云量存在差异),避免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③自主探究。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分析、处理、评价所获得的气象信息(如图4)。学生可以通过weather-Lab软件具备的数据处理功能(如数据点指针工具)直接分析曲线的变化情况,并将数据导出到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分析以及图表整理(如表1、图5)。

④协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共享所得的气象信息,解决问题。⑤总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分析,学生书写“活动报告”,自主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并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课本所学的知识,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自由陈述结论、并进行互评;教师综合学生们的探究结论。

【活动报告】①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②结论与讨论。结论:根据监测数据绘图:图中实线a为晴天气温变化,虚线B为阴天气温变化,可见,相邻两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形状(变化情况)大致相同;晴天白天的气温较高,而夜间的气温较低;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讨论:(具体内容略)。

(3)“引导型”研究性学习的反思。第一轮研究性学习实施后,教师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拟定改进策略,如对部分学生进行再培训,调整探究内容,调整分组等。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在下一轮研究性学习中的学习效率。

2 “自主型”研究性学习

在“引导型”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及其软件的操作,并对“科学探究”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有能力运用数字化认知工具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自主型”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型”研究性学习是基于教师的引导,而下一轮的“自主型”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起到协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其模式图如图6。

①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并引出或让学生主动提出社会、生活中有待解决的某个真实问题。②分析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各种分析问题方法,联系所学的气象知识和过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深入分析所研究的课题,明确该课题的研究范围及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点。③做出假设:学生在相互启发下对所研究问题可能的答案(结果)提出可验证的假设与合理的猜想。④验证假设: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提出可操作的探究步骤、数据获取方式、数据记录内容与处理方法等),然后通过“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获取气象数据,通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初步判断探究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假设;与原假设进行比较,修正假设。因此,“做出假设”和“验证假设”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⑤形成结论:通过组内讨论对所获得的数据与事实进行归纳,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在相互启发下发现更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展开新一轮的研究。

该模式与“引导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区别在于:①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教师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②在分析问题环节,不再是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而是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③从做出假设到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符合科学发现学习的程序,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探究性。

(2)“自主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在本轮的研究性学习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双因素比较的定量研究”课题和一个“多因素比较的定量研究”课题,分别是运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探讨“温度、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课题1)、“台风来袭的天气变化特征”(课题2)两个探究课题。这些课题选题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难度适中,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又富有创新性。笔者将以课题1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课题案例2】温度、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

【探究内容】根据气象数据,总结出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并分析产生这种规律的原因。

【活动目的】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定性的描述,从而自主地总结出温度、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②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研究,增强他们的气象图像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③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过程】①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同学们是否觉得每天的温度、湿度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并展开对该

问题的思考。②分析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利用气象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测量一天里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来发现规律”、“可以运用数字化气象站进行测量”。③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气象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得到“一天里,温度从早上开始升高,到中午时达到最高值,接着降低,到深夜达到最低值”的假设。至于相对湿度的变化,有些学生假设和温度变化相反,有些学生假设和温度变化相同。接着,就要用数据来验证假设、解决问题。④验证假设。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如数据取得方法、数据记录内容与方式等,然后利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分析、处理、评价所获得的气象信息,得到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如图7)。学生可以通过weather-Lab软件自带的数据处理功能直接分析曲线的变化情况,并将数据导出到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分析以及图表整理。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共享所得的气象信息,解决问题。⑤形成结论。学生自主地对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分析,完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如表2),总结出科学规律。学生以word或powerpoint的形式陈述结论、并进行互评;最后教师作出点评与总结。

(3)“自主型”研究性学习的反思。“自主型”研究性学习实施后,教师又对本轮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通过活动中对学生表现的观察,教师了解到学生利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进行探究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对气象学习的兴趣也大幅增强。教师们将这些情况记录下来,作为活动总结与成效分析的重要依据。

(三)总结阶段

在整个气象专题系列研究性学习结束后,教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经验总结。通过对这次专题系列式研究性学习的细致回顾,笔者以及参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们对如何利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开发探究式教学设计和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与方法,为下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效

研究性学习结束后,为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笔者分别对4名参与了研究性学习的学生(2男、2女)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访谈记录见表3。

根据以上记录,笔者对学生的访谈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1)运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学习,有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数据、处理图像曲线,得出结论,并借助曲线图像来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培养;(2)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weatherLab软件给学生提供了绘画气象图像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图像技能;(3)基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气象科学学习、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主要表现在动手探究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搜集资料、整理数据,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4)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气象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5)基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自主、轻松,很创新,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令人兴奋;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师生的地位更为平等;在协作学习中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合作精神;学习软件的设计富有人性化,信息量丰富,呈现方式多样,交互性强,数据处理即时。这些都是积极的情感体验;(6)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学生更喜欢基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学习方式。

由以上访谈结果可知,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了明确地理解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具体步骤,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都希望日后能参与更多同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另外,笔者也分别对3名教师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访谈记录(见表4)。

根据以上记录,笔者对教师的访谈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1)将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应用于探究式教学、校本课程或研究性学习以及各类科技竞赛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2)教师们认为,将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应用于气象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能力以及信息素养。

由以上访谈结果可知,教师们都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促进的作用;他们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性学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活动数据总结篇6

1材料与方法

1.1检测样品和项目

本次苯、甲苯、二甲苯能力验证发放的样品为活性碳管,由杭州市疾控中心委托中国疾控中心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制备,活性碳管内吸附浓度相近的苯、甲苯、二甲苯,经过严格的均匀性检验,样品采用分割水平样品设计。对每个参加实验室发放了3个不同浓度的活性碳管,其中编号SnL-1号活性碳管在所有参加验证的实验室都是相同的;SnL-2号活性碳管为低浓度;SnL-3号活性碳管为高浓度。本中心检测样品为SnL-1号和SnL-3号活性碳管,属第二组样品对。检测项目为苯、甲苯、二甲苯3项指标。

1.2仪器及试剂

安捷伦6890n气相色谱仪(带百位自动进样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为innowaX毛细管柱;分析纯二硫化碳,提纯后,经色谱鉴定无干扰杂峰;标准溶液购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苯GSB07-1199-2000、甲苯GSB07-1200-2000、对二甲苯GSB07-1204-2000、间二甲苯GSB07-1205-2000、邻二甲苯GSB07-1206-2000)。

1.3检测方法

本次能力验证活动没有对检测方法进行限定,各参加实验室可选用GBZ/t160.4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2003、GB11737-1989《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和GB/t14677-1993《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等测试方法。本实验室采用GBZ/t160.4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中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1.4检测结果判定[4]

采用四分位稳健(Robust)统计技术对能力状况进行判断。该技术采用中位值估计样本总体均值,用标准化四分位数间距度量样品的分散度,因此该法不受异常值的影响。对每个实验室给出相应的实验室间Z比分数(ZB)和实验室内Z比分数(Zw),评价每个参加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状况。Z≤2的结果为满意;2<Z<3的结果为可疑;Z≥3的结果为不满意。

2结果

测定结果见表1。

3讨论

参加本次能力验证共有69家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了检测结果。其中来自省内疾控机构56家,环保机构9家,质监1机构家,其他3家。2家单位因数据无法统计而舍弃。对其余67家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苯、甲苯、二甲苯3个检测项目共获得201个数据,有163个数据为满意结果,满意率81.10%;有23个数据有问题,可疑率为11.44%;15个数据为不满意,不满意率为7.46%。在参加本次能力验证的67家实验室中,检测结果全部满意的实验室有39家,占总数的58.20%;检测结果出现1个或2个以上不满意的实验室有10家,占总数的14.93%,其中1家实验室全部结果均不满意;有20家实验室出现1个或2个可疑结果,占总数的26.87%[4]。

本次能力验证对检测结果、检验报告与原始记录(主要从样品名称及状态、法定计量单位、标准物质、数据导出)等方面来评价。统计结果显示,本实验室苯测定数据ZB值为0.18,Zw值为-0.02,甲苯测定数据ZB值为0.00,Zw值为-0.18,二甲苯测定数据ZB值为-0.30,Zw值为0.04,说明整个测定过程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比较小,全部均为满意结果,通过了能力验证。

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苯、甲苯、二甲苯时,要将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条件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尤其是n2、H2和air3种气体的流量比例对测定的灵敏度影响较大,一般以n2∶H2∶air=1∶10∶100较为理想。用溶剂解吸法测定时,二硫化碳溶剂必须经过色谱鉴定无干扰杂峰后再使用,或用色谱纯的二硫化碳。要注意溶剂解吸瓶的密封性,如密封性欠佳易造成二硫化碳溶剂挥发,容器对溶液的吸附均可能使被检测物损失导致检测结果偏低;而标准浓度降低可导致检测结果偏高。通过能力验证考核,大大提高了检验人员业务素质和实验室日常检测数据的可信度,确保或提高检测质量。

4参考文献

[1]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2]虞精明,郑玉娟,柯一萍.桐庐县食品理化检验室间质控考核[J].浙江预防医学,2001,14(2):78-79.

[3]虞精明,谢勤美,胡立军.卫生理化实验室间质控考核结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2006,18(9):479-480.

活动数据总结篇7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于2011年启动实施,确立了一批试点县(市、区)和试点学校。为及时、全面、分层监控项目实施情况,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项目的顺利推进,有必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建设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对项目需求的各项基本数据进行网络化采集,提供对学生发展信息、教师自评信息、校级评价信息、县级评价信息和区级评价信息的实时监测,对上述各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能力发展状况以及各试点学校的学生发展状态,实现各类项目数据的网络化采集、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公开等,促进试点项目管理信息化,提高试点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分析试点项目成效提供可量化的佐证数据与支撑资料。

二、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1.知识管理理论。斯克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知识进行管理。[1]知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将知识的特性(隐性和显性)与知识创新主体结合,提出了SeCi组织知识创新螺旋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划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个模式,反映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特征和创新的全过程[2]。知识社会化是隐性知识之间通过共享手段转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外在化是通过言语和行为等手段将隐形知识表现出来,形成显性知识;知识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显性知识;知识内在化是通过学习等手段将显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3]第二种是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体现知识线性价值链,其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表示、共享、应用、创新以及存储等几个环节。[4]2.系统设计思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应该符合如下要求:(1)符合“省级管理部门-试点县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四级知识主体的要求。(2)符合项目信息采集、项目活动计划、项目过程监控、项目成果总结四个环节的知识管理需求。(3)符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取、表示、存储和共享的特点。其中,从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角度来设计,针对知识获取,拟收集项目基础数据、教师和学生能力状态数据,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通知、方案、活动人员名单或总结报告等数据文档,再进行归类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和知识;针对知识存储,规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规范,利用数据库对适用性知识进行存储,便于相互交流借鉴;针对知识共享,遴选推荐优秀案例或总结报告,推送至前台门户网站,将存储的知识分享给项目参加人员,并构建邮件系统和异步交流论坛,促进项目参加人员分享显性和隐性知识。

三、总体架构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两大部分,其中,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基本数据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活动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学生发展状态监测、站内通知邮件、在线论坛、前台门户管理七个模块。前台门户网站对外宣传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告、文件、活动、成效等。根据试点项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要求,系统采取省级、县区、试点学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操作用户相应分为省级部门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县区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学校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实验教师和项目专家等四大类。用户登录之后,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面向公众用户开放。

四、功能模块设计

1.基础管理。该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设置,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模块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员利用模块管理,可以对后台系统的菜单模块进行添加、删除和禁用,指定模块标示和aSpX页面,动态维护后台系统的菜单结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权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层级多,用户人员广。有鉴于此,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环境里,权限被赋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此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5]。

2.项目信息管理。该模块对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试点县区管理、试点学校管理、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师管理、项目专家管理等子模块。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所辖区域内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和打印,以图表方式查阅统计结果,及时掌握试点学校、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其中,数据图表采用JavascriptCharts实现。

3.项目活动管理。该模块用于对各级部门、各类项目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便于上级部门监控下级部门的项目工作状态,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开展项目的佐证性材料,实现项目知识的获取与存储。(1)活动计划管理,包括上报活动计划、审核活动计划、查阅活动计划统计。每级部门均可上报本级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表需要填写活动内容、起止时间、参加对象人员、活动地点、活动类型、活动负责人及联系信息等。其中,活动类型包括考察学习类、会议研讨类、培训训练类、展示观摩类、实验研究类、评比竞赛类、检查评估类等。下级单位的上报活动计划为待审状态,经上级单位审核后,即进入已审核待实施状态。(2)活动实施管理,包括实施活动、填写活动报名表、审核学员报名。活动计划经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可以向下级单位活动通知,将活动添加到活动实施表,后的活动进入“正在实施”状态,纳入进程监督和考核验收的范围,活动承担部门需要定期上报活动完成的比率。上级部门可以通过所属地市、试验县区、活动实施状态等字段,筛选监控活动实施情况和完成率,可以对完成率进行排序比对。活动参加人员名单是项目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经授予权限,实验人员和非实验人员可以填报活动回执进行报名。活动承担部门能够对报名名单进行审核,并导出活动人员名单用于会务工作。(3)活动总结与存档,包括填报活动总结、审阅和浏览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教师撰写教师个人总结,活动承担部门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作为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存档。活动总结的主要属性有:活动效果评级(1~5级)、审阅状态(不存档、存档)、分享范围(不共享、本级部门内共享、后台共享、前台共享)、上传附件(活动的文档资料、视频、图片等)。

4.教师能力状态监测。该模块包括掌握进度监测和能力档案监测,用于对教师参加项目所需能力的掌握进度进行监测,对教师参加项目的教案、获奖、参加活动情况及总结报告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利用一个基于系统设定的、包含二级项目的评价量规,由教师本人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个人自评、学校评价、县区评价、自治区级评价等四级评价。评价量规中的每个评分项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级(用1~5分表示)构成。定期评价教师能力状态,及时更新教师得分。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教师、学校、县区三个层面,对教师掌握能力情况的得分进行查询和统计。

5.学生发展状态监测。该模块用于对实验学校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状态进行监测,包括上报监测数据、学生发展状态分析等子模块。

活动数据总结篇8

众所周知,垃圾的分类对垃圾的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好做到环境保护、垃圾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已经全面展开,但回收效果非常差,效率不高,给后续处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上海作为一座国际一流城市,其垃圾分离与处理能力和国际上同等城市有着很大差距,市政府现将垃圾分类回收作为重点开展项目,力争三年内全市所有区县完成垃圾分类及预处理工作。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令人堪忧,要想完成市政府的预期目标将会是一场攻坚战。其实,通过居民调查不难发现,并不是说大家不愿去做,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配套设施、相应环节都没有跟上。

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对垃圾分类回收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从新闻和各类宣传活动中知道垃圾分类与回收的相关信息,在学校的科学类课程中,也学习过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在小区垃圾站和公共场所的垃圾桶上,也可能见到过垃圾分类标志。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的知道垃圾分类的具体标准,也不了解垃圾回收之后的用途。

我们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活动,就是让学生明确垃圾的分类标准,认识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义,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人们,投身到各社区目前开展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中,同时利用垃圾分类调查为载体能探究考察校园内的垃圾分类现状,让学生学会访谈调查:制定访谈计划表、能在班内模拟调查,学会记录。然后通过调查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并用口头形式交流调查结果,初步具有探究调查能力。

研究的目标:(目标要明确,落实2~3个目标即可)

1.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和分类活动,知道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认识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义。

2.     通过访谈计划制定,学生能够体会访谈对象选择的重要性,能够例举访谈对象选择的一些方法,学生能参与问卷调查计划制定、访谈设计、发放、回收、数据整理,最后能通过分析、总结,发现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培养探究考察能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内容要具体,有研究重点和难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可伴随着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的大量浪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和充分利用资源,可是大多数人都是有心无力,自己在家做好垃圾分类,到了小区门口,又统一扔到了一起;亦或者是看着五花八门的垃圾桶不知道该怎样去进行分类等等。现今上海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市政府了《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垃圾的分类标准,并在街头、社区、公共场所设置相应合理的垃圾桶。

那如何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呢?除了来自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来自学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访谈探究活动,认识垃圾分类。

所以本研究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和分类活动,知道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认识垃圾分类的意义,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学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本研究借助垃圾分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考察能力,发现问题(校园垃圾分类现状)、确定调查目的(校园垃圾分类问题)、调查对象(同学、老师、后勤、保洁人员)、调查方法(访谈法)、确定调查内容(是否知道垃圾分类标准、是否平常垃圾分类投放……),及数据的收集,汇总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初步学会探究考察和团队合作。

所以本研究的难点是:学生能尝试访谈计划制定,体会访谈对象选择的重要性,能够例举访谈对象选择的一些调查方法,学生并能参与访谈设计、发放、回收、数据整理,最后能通过分析、总结,发现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初步形成探究调查能力。

 

 

研究的主要对象:(具体到年级、班级、学科以及何种类型的学生)

三(2)班、三(5)班、三(7)班、三(6)班、五(2)班、五(6)班。

自然、探究

善于观察、善于言谈、敢于提问,社会交往能力突出

 

研究的方法:(即将用“什么研究方法(策略)”、采取“什么研究行动”解决问题)

访谈法

问卷法

实验法

预期研究成果:即经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后,开发出可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包括形成:课程方案设计、课例、学生的成果与作品、经验总结(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教学策略、课程资源开发等角度任选2个方面写,其中必须要有学习方式或者学习评价(评价维度、观察点、方式))

 

活动设计(第1课时)

活动目标1.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和分类活动,知道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2.     通过活动调查,学会根据活动目的确立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制定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地点、调查对象、注意事项、问题、分工”的简单调查计划。3.     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在在家庭、学校、社区范围内实施调查活动,能运用文字在记录单内记录的简要内容;能够结合团队成员的优势,推荐合适人选,进行组内分工。活动准备:调查计划表(访谈、问卷、实地考察)、调查记录表学生:调查计划表、调查记录表教师:自制ppt活动环节师生行为说明&建议引入1、引入:交流课前调查(1)  每天产生了哪些垃圾?(2)  生活中还有哪些垃圾?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活动一2、视频:垃圾围城思考:每天产生大量的垃圾会造成哪些后果?3、讨论: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你知道哪些垃圾处理的方法?(垃圾可以被填埋和焚烧)进一步思考:所有的垃圾都可以被填埋或焚烧么?(在垃圾填埋和焚烧之前一定要分类,否则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焚烧一些有害垃圾,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填埋垃圾,会有有害物质渗漏到地底,污染土质)4、讨论:我们该怎样来处理垃圾?(垃圾要分类来处理——把有用的垃圾分出来再利用;把有害的垃圾分出来做特殊处理)5、讨论:你知道垃圾分类的标准么?(学生回答)6、阅读资料:垃圾分类现行标准(我国在这次的第19次人民代表代表大会就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颁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我国的垃圾分类标准。上海市也颁布了《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7、交流:垃圾的分类标准以及每一类中包含的垃圾种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衣物、报纸等有害垃圾:药物、电池等干垃圾:纸巾、灰土等湿垃圾:粪便、果皮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大量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需要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处理垃圾。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垃圾的处理方法,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垃圾分几类?分别包含哪些垃圾呢?划下关键词。活动2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有做到吗?生活中你的生活环境的垃圾分类现状。生:结合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垃圾分类的现状问题。引出调查目的:学校垃圾分类现状。学生总结:个人:不清楚垃圾分类标准同学:没有设置相应的垃圾分类垃圾桶保洁员:垃圾分类在运输过程中直接被混为一起。工厂、建筑工地、餐厅:相应垃圾乱处理政府相关部分:分工不明确、相关法律方案不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现象,从自身出发。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从社会各个方面了解学校垃圾分类现状。 活动3思考:通过什么方法得知学校垃圾分类现状引出:通过调查,确定调查目的:学校的垃圾分类现状。思考:调查对象的确立同学、教师、保洁员、后勤人员。思考:调查方法的确立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思考:问卷设计、访谈表设计、实地考察记录表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点多方面,明确问题调查的调查对象活动4出示一张完整的问卷调查表,思考:问卷调查表上该有哪些内容调查目的、敬语、调查说明、调查对象(年龄、性别)、问卷问题、感谢词出示较为粗略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表进行修改和填写,设计出问卷调查表。设计:小组之间的相互更正和填写,确定问卷内容,及分工。实施:组织学生完善表头后,结合班级互调查,进行填写。交流:若干张学生试填后的“访谈记录表”,对填写方法与技巧进行总结。交流分享:问卷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更正。问题从易至难的编写,问题通俗易懂,问题的长度控制。修改设计的问卷调查表。 引导学生调查方法的确立、知道如何去完成调查引导学生问卷表问题从易至难的编写,问题通俗易懂,问题的长度控制。 活动5对本节课完成的计划与记录表设计进行简单总结要求各组完善计划后交老师审核,审核通过可以依据分工在课外进行问卷调查计划通过审核后才能实施,意图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与指导性。活动的个体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将依据计划中的个人分工开展。课后一周时间,学生依据分工,完成访谈任务临近一周结束,可安排各组组长了解组员任务完成情况,加以督促。 

 

问卷样表:

上海垃圾分类现状大调查敬爱的同学/老师/保洁员:您好!为了全面了解学校的垃圾分类情况,我们将对您进行调查(垃圾分类现状)。我们将非常感谢您参加此次调查活动,请您热心提供您的看法和意见,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本问卷为单选题(答题要求)。可在选项中画√(答题方法)本调查是不记名方式,能倾听您的想法,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谢谢!  

 1.题目1[单选题]* 选项1 选项2 选项3 2.题目2[多选题]* 选项4 选项5 选项6 3.题目3[单选题]* 选项1 选项2 选项3 4.题目4[多选题]* 选项4 选项5 选项6  

 

 

问卷简案

学校垃圾分类现状大调查调查目的:学校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对象:问题:             

 

 

分工合作表班级:      组号:               

 

 

 

 

 

 

活动设计(第2课时)

活动目标1. 通过汇总问卷调查,学生能够结合问卷所得调查结果,将问卷根据调查对象分类,整合信息。2. 通过结合数据,整合信息,分析学校垃圾分类的出现的问题及造成的原因。活动准备学生:各小组问卷记录汇总表(每组1套);2、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每组1份)教师:自制ppt活动环节师生行为说明&建议课程回顾交流分享:学生对课外问卷的经过、发现问题、解决方法进行交流。学生针对访谈存在的问题,思考计划制定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并作班内交流。引导学生针对问卷调查存在的问题,计划制定的完善方面可能有:调查对象的选择;问题设计;人员分工;地点选择等。活动1分享:各自分享的问卷调查结果思考:如何解决调查结果过于杂乱,难以分析引出:对问卷进行整理:按调查对象分类:将问卷依据调查对象进行分类汇总数据:同学、老师: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情况,对垃圾分类标准了解情况,在班级设置的垃圾桶垃圾投放情况班级、校园公共场所:分类垃圾桶的设置情况、垃圾桶垃圾处理时垃圾的分类投放情况、垃圾桶旁是否贴有垃圾分类标准及宣传海报。保洁员:是否知道垃圾分类的标准,日常在垃圾运输过程中垃圾的放置,日常在回收垃圾时垃圾的分类情况。后勤部门:是否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监察工作,是否会对垃圾分类进行鼓励,垃圾分类的惩罚力度。 引导使用有效的问卷调查、注意是否存在重复数据,或无效数据。(无效数据一般指一行数据中有数据项缺失)活动2学生初步对组内数据进行统计,主要统计项为“知道垃圾分类标准、能否做到垃圾分类、垃圾桶的正确投放、垃圾的正确处理与运输”的人数,并给出大致的倾向性数据。  活动3思考:整合问卷信息,总结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各个环节所产生的问题。归纳:垃圾源头——同学的垃圾投放情况(知道垃圾分类标准、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餐厅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知道垃圾分类标准、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投放)垃圾桶设置——学校、班级等公共场所垃圾桶的设置。(按照垃圾分类标准投放垃圾筒)垃圾的运输——保洁员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知道垃圾分类标准、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垃圾分类的相关机制——学校的宣传、监察、奖惩制度 总结:做不好垃圾分类,各个人群对象都有责任,垃圾处理环节每一步多很重要,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都将前功尽弃。引导学生通过问卷数据汇总,从数据发现上海市垃圾分类的现状问题。多角度出发。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问卷记录汇总表

班级        组号_  _

一、选择统计

研究对象问卷问题人数同学知道垃圾分类标准 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 老师知道垃圾分类标准 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投放 教室垃圾桶的设置垃圾桶按照公共场所垃圾分类标准投放 保洁阿姨知道垃圾分类标准 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后勤部门垃圾分类标准的宣传力度 垃圾分类监察 垃圾分类的奖惩         

 

数据分析

l      根据统计在         (类型)中,选择         (知道/不知道)垃圾分类标准的较多。

l      其中        选择         (会/不会)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标准投放的较多。

l      其中        选择         (会/不会)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对垃圾桶投放的较多。

l      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垃圾分类现状出现的问题与                      有关。

 

 

 

 

 

 

 

 

主导学科

探究

涉及的相关学科

自然

时间安排

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

责任人

 2018学年

第一学期

垃圾的分类标准

认识垃圾分类标准

2018学年第二学期

 

校园垃圾分类现状调查

经过调查,数据汇总,总结发现各类人员垃圾分类问题

2019学年第一学期

校园垃圾分类宣传

认识垃圾分类,实施一定办法

2019学年第二学期

正确垃圾分类实施

各个环节人员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

2020学年第一学期

活动数据总结篇9

本文在阐述研究与发展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构造研究与发展(R&D)卫星账户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了表述,研究和探讨了在江苏省R&D资源清查结果的基础上建立R&D卫星账户的可行性和具体的方法。对建立江苏省R&D卫星账户所需要的核算表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同时对江苏省的R&D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为深入研究分析江苏省R&D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

R&D资源清查卫星账户价格折算指数R&D资本存量

1、江苏省R&D投入现状分析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以《研究与发展(R&D)调查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为标志的R&D统计规范。根据《弗拉斯卡蒂手册》的定义,凡是“为了增加知识的总量(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都属于R&D活动。我国的R&D活动的主体主要分为全日制高校、国有独立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这三类。

1.1R&D人员投入现状

根据第二次江苏省2009年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省R&D人员36.94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为24.41万人,占从事R&D活动人员的66.08%。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8828.50人年,占3.2%;应用研究人员16623.70人年,占6.1%;试验发展人员247824.80人年,占90.7%。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分别是2000年的2.55倍、1.42倍和4.6倍。

按R&D人员投入结构来看,2009年R&D活动投入人员总数为36.94万人。其中工业企业R&D人员29.2万人,占R&D活动人员总数的79.04%。全省研究机构有R&D人员1.88万人,占R&D活动人员总数的5.09%。高等院校有R&D人员30822人,占R&D活动人员总数的8.34%。这一结构说明工业企业是R&D活动的主力军,是创新活动的主体。

1.2R&D经费投入现状

2009年全省R&D总经费701.95亿元,是2000年的9.61倍,年平均增长25.4%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04%,比2000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经费18亿元,占2.5%;应用研究经费45.66亿元,占6.5%;试验发展经费638.29亿元,占91.0%。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是2000年的10.53倍、6.63倍和10.35倍。

按经费来源分,政府资金90.4亿元,占12.9%;企业资金577.99亿元,占82.3%;国外资金16.29亿元,占2.3%;其他资金17.27亿元,占2.5%。

按R&D经费投入结构来看,2009年的R&D经费投入中,工业企业为570.71亿元,占总经费投入的81.30%。研究机构R&D经费64.23亿元,占总经费投入的9.15%。高等院校R&D经费为44.20亿元,占总经费投入的6.30%。

2、针对江苏省R&D资源清查的情况设计卫星账户核算表

建立研究与开发卫星账户的目的在于,运用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帮助相关专家学者以尽可能有用和标准化得形式来编制研究与开发账户,系统提供关于研究与开发经济活动的核算数据,以满足分析人员、政策制定者和计划人员在处理与研究与开发活动相关经济问题时的需要。

为支持这样广泛的政策目标,需要大量的统计信息,而且需要将大量统计信息按照一定模式予以有序整合。通过建立一个研究与开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用一个逻辑一致的框架系统整合关于R&D活动产出、投入、资本形成和使用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个框架使得分析人员和决策者对于R&D投入,R&D资本存量和R&D产出效率的状况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以上原则以及其他国家开发R&D卫星账户的经验可以设计如下两张核算表:

就江苏省2009年的国民经济核算情况来看,2009年江苏省GDp总量为34457.30亿元。R&D经费支出为701.95亿元,因此将R&D支出视为投资会使GDp总量上升为35159.25亿元,GDp上升了2.03%。对于GDp增长速率来说,将R&D支出视为投资会使GDp增长率增加0.16%。

3、R&D资本存量的估计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分别于1994、2006、2007三次美国R&D卫星账户,其中对R&D资本存量的测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经验在进行我们对江苏省R&D资本存量的测算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借鉴。由于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使得我们在进行江苏R&D资本存量的测算时存在各种困难。因此针对我国具体的统计数据资料的现状应该选择适合此现状的方法与参数来测算R&D资本存量。

首先是对测算方法的选取,在我国已有的对R&D资本存量测算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均采用了永续盘存法,本文也将采用这种方法来估算江苏R&D资本存量。将此资本存量表示为:

(3)

其中下标t为时间,RK为每个时期的R&D资本存量,R为R&D支出流量。RK和R均为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实际值。n为R&D支出形成存量的最大滞后年数。δ为R&D资本存量的折旧率,α为R&D支出滞后贴现系数。上式考虑到了R&D的支出并不会在当期就全部转化为R&D资本存量,而是对以后各期的R&D资本形成都有影响。但是在实际中,对于R&D滞后结构的情况难以清除的进行了解,因此本文对R&D支出形成R&D资本进行一个简化,即假设上一期的R&D支出全部形成当期的R&D资本存量而对以后各期没有影响。这样(3)式就由上面的形式变为:

(4)

利用(4)式测算R&D资本存量需要确定如下四个变量:1)R&D支出流量;2)初始R&D资本存量;3)R&D支出的价格指数;4)折旧率δ。

3.1当期R&D支出水平的确定

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一些学者(李小胜,2007;王孟欣,2009)直接用R&D内部经费来表示R&D支出水平。本文采用这种方法。

3.2初始R&D资本存量的确定

在测算R&D资本存量时,如果数据资料的存续期较长,即研究时期距离初始年份较远,则早期初始初始R&D资本存量对研究时期R&D资本存量测算的影响越小;反之则较大。本文根据GotoandSuzuki,CoeandHelpman的方法,假定R&D资本存量RK的平均增长率与R&D支出R的增长率相等并设为g,即

(5)

由第一部分第五节已经讨论过的内容知道这个时候R&D资本存量为:

(6)

从式(6)可以看到初始R&D资本存量的计算依赖于这样三个变量:初始R&D支出数据、R&D支出平均增长率g和折旧率δ。由于江苏省在1997年的统计年鉴中才给出1996年的R&D经费支出的数据,因此本文以96年作为初始年份。1996年的R&D经费支出为25.00亿元。在继续计算下去之前还要确定价格指数将1996年的R&D支出折算为一个可比价格的数额,以及折旧率和平均增长率。其中,g其计算可从各年R&D实际支出中获得。

3.3折旧率

R&D资产的折旧是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导致原先的创新企业的创新成果逐步老化、过时的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对于折旧率的计算主要有四种方法。本文选用的方法为:假定折旧率为一个固定的数值。大部分国内学者在测算R&D资本存量时假定折旧率为15%(吴延兵,2006a;朱有为和徐康宁,2006;邓进,2007)。

3.4价格指数

本文借鉴我国学者朱平方、徐伟民(2003)将R&D支出价格指数设定为消费物价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值的经验,来确定江苏省R&D支出的价格指数。其中消费物价指数的权重为0.5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权重为0.45,那么可以得到:

R&D支出价格指数=0.55*消费物价指数+0.4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1996年到2009年各年相对于1978年的价格指数。

3.5R&D资本存量测算结果

1996-2009年得R&D支出的平均增长率的计算可以采用李小胜(2007)在估算我国R&D资本存量时的方法,即

然后根据式(6)得出

这就是说1996年的按1978年计算的R&D存量为1864万元。利用公式(4)

可依次算出各个年份的R&D资本存量的值,对于2009年来说:

将1996年的R&D支出数据和各年的R&D资本存量代入可以得到2009年的R&D资本存量为:43403万元(按1978年的价格)。那么对于2009年说可以把R&D间接产出统计表填写如下:

表8R&D间接产出统计表

至此,我们就编制出了应用于江苏省的R&D卫星账户的雏形。利用此卫星账户,我们可以衡量R&D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具体影响。而R&D资本存量的求出也使得对于经济增长及要素贡献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

4、总结

R&D活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D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本要素,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国科技统计的发展,经历了R&D基础统计体系的建立以及基本调查体系的完善,以及工业技术创新统计调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系统进行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统计测定以及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的研究,进行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高新技术产出统计。我国首次在1991年反映我国科技活动基本情况的研究与发展(R&D)数据,分别在2000年和2009年进行了R&D资源清查活动,系统、全面、完整地反映了我国R&D活动的总体规模和分布情况。

针对以上我国目前R&D统计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缺陷,本文提出如下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第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在具备整体联系性以及动态性。在社会统计、经济统计、科技统计这三个相互区别而又协调发展的统计系统中,R&D统计指标的设计应该兼具独立性和联系性,将R&D活动作为系统变革放在社会大系统中,有利于R&D活动产生的结果和活动本身进行全面完善的评价,可以使整个R&D活动指标体系更加科学。

活动数据总结篇10

一、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弱化的根源:“会计信息孤岛”

“会计信息孤岛”,是指会计部门从其本身独特的职责出发,依据会计科目体系采集的、由传统会计系统储存和报告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业务活动信息相分离,从而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的状态。

1.“会计信息孤岛”的形成取决于企业的部门职责划分。企业总是由多个不同的业务部门构成。对同一笔业务,每个部门总会从其自身的职责出发,记录及处理业务数据的某个子集。也就是说,同一笔业务会在不同的部门形成不同的视图。例如,订货业务会形成以下几种视图:①生产部门需要了解订单以便安排生产进度;②销售部门需要知道订单以便为产品定价、安排广告活动并为销售工作定目标;③人事部门需要知道订单以确定销售员的佣金;④执行经理需要知道订单以评价这笔业务对企业的;⑤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知道订单以评估投资的获利情况以及投资回收的可能性。

一笔业务具体会形成多少种视图,取决于人们在管理业务活动时会从多少个角度去看问题。传统模式下,系统设计者通过为每个职能部门各建立一套信息系统来解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多样性问题。每个职能子系统按照自己的分类方法,从同一业务活动中选择、记录该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这种解决办法带来的问题是:①业务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复存储,增加了企业的信息管理成本,并且很可能带来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不一致性;②业务数据的分散存储,使得管理需求难以满足。有关业务活动的数据被不同的部门分割成片段后,由于职能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可能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促使职能部门官僚化。然而,企业要正确作出决策,往往需要有关业务的完整信息。这客观上又要求企业对多个“信息孤岛”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整合,在传统信息系统的格局下,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活动。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会计部门从会计角度来看待企业业务活动时形成的一个视图而已。会计并不要求采集整个业务活动的数据,它主要反映企业的资金流信息。对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系统的输入是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中的数据来自业务活动中原始凭证详细汇总后的结果,而记账凭证中的数据又被进一步汇总记人日记账、分类账和报表。数据被再次汇总后,就难以将其分解以反映业务的本来面目。这必然限制了会计人员所能提供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的详细程度。由此,在会计与业务活动分离的状态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对于管理的支撑意义也就日显苍白。

2.“会计信息孤岛”的与形式严重依赖于会计科目体系。会计数据处理从本质上讲,是处理企业资金运动所产生的数据,而后把它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的过程。会计数据处理的特点是分类反映活动,通过分类汇总和会计期间的再分类、再汇总,经济活动的数据才能转化为会计信息。而用来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项目就是会计科目体系。经济活动发生后,先要通过填制凭证形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中反映出来,经过一定处理最终产生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项目仍然主要由会计科目组成。到为止,会计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为了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大和细化会计账户结构、内容的过程。因此,会计科目体系是会计数据处理的核心要素。

因此,某个企业的会计科目体系一旦建立,也就基本上决定了这个企业中“会计信息孤岛”的内容与形式。会计科目体系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这种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形成了一种压力。许多企业建立多套会计科目表以满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税务会计的需要。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企业总部和外地分支机构也有各自会计科目表。为了同时支持多种会计科目表,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都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以保证信息的协调一致。同时,即便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满足信息用户当前需求的会计科目表,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动,现有的会计科目会很快过时。在现实中,企业往往出于成本的考虑,而保持会计科目体系的相对稳定性。这就限制了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种类,使管理者无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所采集的数据。这必然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从总体上看,企业对于经营活动信息的决策需求具有如下特征:①层次性。在企业的金字塔式结构中,处于不同等级的部门对同一笔经济活动的信息需求不同,即用户需求具有多视图。②集成性。在金字塔式结构中,越是企业的高层部门,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对经营活动信息的集成性要求越高。例如,对于销售业务,每一个销售员只需了解他本人销售的商品、顾客与区域市场,而一个经理则需把握有关该业务的所有的销售、顾客、市场的信息,并要求这一信息综合集成。③多样性。处于金字塔式结构中某一层的某个部门,对于经营活动信息的需求是很复杂的,通常包括定量与定性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及企业内与企业外信息等。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孤岛”的存在是造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弱化的根本原因。当存在“会计信息孤岛”时,企业决策者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所能获得的信息只是部分业务活动(在会计部门职责规定的处理范围之类的业务活动)的部分信息(可量化的财务信息),并且是以汇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从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因会计信息与经营活动信息的相分离而变成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二、“信息孤岛”的治理对策

1.进行业务流程重组(BpR)。我国的业务流程不合理的地方太多,经常是因人设事,人浮于事,扯皮现象不断发生。BpR要求企业遵循价值链管理的思想,理顺和优化业务流程,强调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尽可能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活动,并以整体流程全局最优为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从而使企业内的各部门更合理地安排与衔接,使信息更顺畅、快速地流通,最终使整个企业融为一体,彻底消除“会计信息孤岛”产生的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许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都流于形式,主要就是因为在引进先进信息系统的同时忽略了企业流程的改进,致使新的系统与企业流程不配套,使得新的信息系统无法使用。

2.采用新的软件模型,建立一个企业级的会计信息系统,满足管理的需要。管理者对经营活动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及集成性。要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必须建立一个能处理经营活动完整信息,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于一体,在此基础上能按不同用户需求产生不同视图的信息系统:为此,必须基于业务过程和事件来构造系统,可称为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主要特征为:

(1)扩充系统输入,记录所有原始数据。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记账凭证,其数据来自于对原始凭证中记录的业务活动数据的筛选、汇总,处理的依据是该业务为会计事项,且只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其所处理的数据有两个显著特征:依赖会计科目体系和以货币计量。在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里,把系统的输入加以扩充,记录关于某笔业务的所有原始数据。它将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于一体,以支持企业日常运转、决策、控制和预测的信息需求。

(2)数据源采集的一次性与实时性。在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中,同一笔业务的有关信息可在不同的地方收集、保存及使用,而会计系统采集到的往往是滞后的信息,这种重复劳动与重复存储是对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在基于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中,同一笔业务的有关数据只需在事件发生时采集一次,便可多次使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商务的,使业务数据的形式和传输向电子化、规范化、自动化发展,这就能以较低的成本采集到实时的经济业务数据以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同时,也能避免数据在企业范围内的不一致性。

(3)业务数据库的共享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部门级信息系统,其与企业中的其他信息系统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级的信息系统,追求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使逻辑上和物理上分散的企业的多个数据库在逻辑上集中,支持不同层次、集成性的信息需求。并且大部分业务数据在数据源一次性采集后,都以原始的、未经处理的方式存放。当需要某种信息时,则通过相应的数据归类,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得到所需的信息。因此,控制的关键是确保事件记录被及时、完整和准确地存放在正确的数据库中。同时,这种数据库的所有权也不再局限于某个部门,而是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被共享。

(4)与制度控制相结合,在系统中嵌入业务处理规则。企业在进行业务活动时,会面临各种风险。如果企业只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在事件发生后对其进行记录,则系统预防风险的能力将大大降低。在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里,事件处理规则和其他程序化的业务逻辑能帮助企业检查错误和舞弊行为,有时还有助于防止错误的发生。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程序来支持业务事件的执行,可以实施控制事件的规则,并实时记录描述事件的数据。系统将注意到违反规则的活动,并向负责人发送异常情况的报告,或阻止舞弊活动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