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测量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26:46

实训测量总结篇1

关键词:企业深度参与;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

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测量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普遍存在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测量新仪器、新技术涉及较少、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需求,无法达到基层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生产教学公司,开展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发实训项目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针对某一个专业岗位,根据岗位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工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施工管理岗、施工测量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式”系统化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针对施工测量岗位分流强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联合行业、企业测量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形成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实训项目,包括八个施工阶段,对应十个实训项目,以及三十一个与实岗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详见表1。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基于施工过程的十个施工测量工序、三十一个工作任务,涵盖了施工全过程典型测量工作,使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系统性训练,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强化训练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测量工作任务,需联合多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在建项目,包括开工准备、基础施工、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过程,进行实训项目高效穿插,实现全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课前准备、现场组织实施、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阶段,校企教师共同编制实训任务书,收集工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内容分解,包括如下实训任务: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及检核。二是实训资料收集。联系在建项目测量主管,收集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施工区高程控制点高程数据等资料。三是测量方案编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方案及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测量主管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审查各小组测量方案,进行总结、点评,形成适合在建项目的测量方案。学生根据测量方案,为基于真实项目的现场实践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第二,实训现场组织实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在建项目之前检查学生安全帽、劳保鞋及服装穿戴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由安全主管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实训任务实施。由企业测量主管、测量员和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业区域,分配实训任务。首先,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后视点,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建筑物三个角点测设±0.000标高,并做好标志。其次,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用钢尺沿结构外墙,由建筑物三个角点处±0.000标高线向上竖直量取设计高差,在施工层柱子钢筋上做出0.5米线标志。测量过程中钢尺下端配重,保证钢尺铅锤。用水准仪检核施工层的三个标高点,其误差应≤±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标高作为该层的0.5米标高。若建筑高度超过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个尺段的高度,精确测设新的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4]。第三,课后总结评价。完成实训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训内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制作汇报资料。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提问答辩及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真实工程为载体,开展“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校企双师全程参与,理实紧密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测量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指导与评价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项目测量主管、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教师,组建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实训前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提前确定实训项目,及时提供现场实践作业面,审查学生测量方案;实训中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后的课程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进行“双导师”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权重各占50%。通过测量知识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二)“双场地”教学

基于真实工程,开展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双场地”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双场地优势。根据真实项目工程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而有效结合,使现场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三)“双制度”管理

学院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校内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入企业施工现场,需明确企业规章制度,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每个实训任务设计工作要根据测量前期准备、测量方案编制、班前安全交底、测量任务实施、测量工作检查、工作总结评价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测量工作,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5]。

(五)强弱结合,团队协作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为使每位学生测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教师应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分组,形成强弱结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选派小组组长,明确责任义务,强调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团队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会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全过程、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建立起系统化测量工作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进入企业便能够独立承担一般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桂阳,等.服务生猪产业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五丰现代畜牧产业学院为例[J].湖南畜牧兽医,2022(1):40-43.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现代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2):109-111.

[4]王丽,杨文军,葛科.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139-140.

实训测量总结篇2

【关键词】女子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

要实现我省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合理营养和科学补充,既保持良好的体能又保持良好的体型,必须先了解运动员的能量消耗。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独特的方式和特点,所以,各运动项目的强度、量度、密度、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因而能量消耗和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准确评估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和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目标,利用Sensewarearmband便携式能量消耗测定仪,开展女子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测定研究,为制定运动员营养推荐标准提供依据,为运动员合理营养和实施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河南省女子排球运动员6名为测试对象。测试流程及细节均告知受试者并取得同意后进行,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均无感冒发热,无代谢疾病等问题。

研究方法:采用Sensewarearmband便携式能量消耗测定仪测量能量消耗,受试者于优势侧上臂肱三头肌处佩戴,除洗澡时间外,训练、日常活动和睡眠时间连续佩戴两天。采用t-SCanpLUSⅡ身体成分分析仪测试运动员身高、体重、基础代谢率,同时调查运动员一般情况信息和训练信息。

数据统计、分析:包括每日总能量消耗,总运动时间和运动能量消耗及占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恢复期能量消耗量及占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不同训练课内容的运动时间和能量消耗量及占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实验数据经SpSS11.5数据软件包处理,结果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

2研究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和基础代谢率如表1所示。

2.2女子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的测试结果

女子排球运动员每日上、下午的训练时间均为120分钟左右,运动员上午训练的平均能耗在652千卡,平均代谢当量(mets)5.1;下午训练的平均能耗在706千卡,平均代谢当量(mets)5.9。女运动员在6天的连续测试中,训练能量消耗占总能量消耗的38.5%;

3分析与讨论

美国新研制的Sensewarearmband便携式能量消耗测定仪具有双轴加速度感受器、皮肤温度感受器、臂带周围环境温度感受器、皮肤电流反应感受器和心率感受器等多个感受器捕获数据计算能量消耗,可以测定运动或生活、休息状态下24小时的日能耗量,并能按时间对运动进行分割,确定所进行活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运动员除洗澡外,其他训练、日常活动或睡眠时间均可佩戴测定,文献报道其与间接测热法相比准确性和重复性达到85-90%以上〔12,13〕。

机体每天的能量消耗包括维持生命的基础能量消耗、进食引起的能量消耗即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运动能量消耗。运动的能量消耗是指运动引起的能量消耗,是能量消耗变异最大的部分,平均占能量消耗的25%-30%,在大强度持续运动的极端情况下,可以高达75%。运动能量消耗是人体控制能量消耗、维持能量平衡、存进健康最重要的一部分。

运动能量消耗的影响因素众多,例如环境温度、体重、年龄、性别等。对于同质人群能量消耗主要与身高、体重、去脂体重和Bmi指标正相关,即身高越高、体重和去脂体重越重,其能耗量也就越大,所以要使运动更为经济,减少运动过程中相对的能耗,必须要求运动员保持好的身材〔14〕。该研究结果显示,女运动员全日的能量消耗均小于3590千卡,与我国优秀运动员营养推荐标准中田径运动员能量摄入推荐标准范围3700~4700千卡有一定差距〔15〕,所以在营养补充上要适当低于优秀运动员的推荐标准,否则会造成体重逐渐增加,身体脂肪含量增加,最终会影响运动成绩。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女运动员的平均训练的能量消耗可以达到或接近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能量摄入推荐标准,但是不同个体的实际训练的能量消耗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运动训练和营养补充中都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参考文献

〔1〕ChenKY,BasseltDR.thetechnologyofaccelerometrybasedactivitymonitorscurrentandfuture〔J〕.medSciSportsexerc,2005,37(11):490-500.

〔2〕DwyertJ,alisonJa,mckeoughZJ,etal.evaluationofthesensewearativitymonitorduringexerciseincysticfibrosisandinhealth〔J〕.Respirmed,2009,103(10):1511-1517.

实训测量总结篇3

1培养疗养院人才队伍应注意的几个比例关系

根据疗养院人才的特征,成才规律,坚持梯级、协调、多样、动态等原则优化人才结构,使之形成竞争、互补、感应、传承等效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比例关系。

1)优化医、护、药、技、工各类人才在整体人才中所占比例。

2)优化高、中、初各类层次技术人才与总量的比例关系。

3)优化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学历、学位人才与人才总量的比例关系。

4)优化老、中、青各年龄段人才的构成分布。

5)优化不同特点和不同能力人才的比例构成。

2采用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方法对人才进行预测

1)预测各专业人才占结构总量比例及科学分布。其中关键是预测人才各专业科学发展前景,预见新专业出现,适

应本单位专业发展和专业群体转移规律。

2)对本单位未来各层次人才比例关系进行预测。预测一定时期内人才由下一层次向上一层次转移的数量,以及因年龄等原因退出相应层次的数量。

3)预测年龄结构,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各层次人才达到规定离退休年龄及转业、调出等减员人数,以及除去减员要素后的年龄结构状态。重点预测目标期内处于“最佳年龄区”人才的数量及期望目标值。

4)预测人才学历结构。学历预测应考虑未来发展对于学历层次要求的变化,保持不同学历人才的合理比例。发展人才应加大本科以上学历技术人员的比例。

5)预测人才需求总量。依据所承担的疗养任务与未来发展规模,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对人才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3用科学预测、突出重点、质量第一、动态平衡的原则,对人才进行规划

1)分析人才队伍现状,明确单位发展与专业人才发展协调一致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期人才建设的奋斗目标。

2)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年轻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中青年重点培养对象及培养方向等。

3)人才结构调整计划,包括各层次人才比例关系和各专业人才比例关系的调整目标,以及具体步骤方法。

5)人才使用计划,包括学科带头人的选拔、领导班子调整配备、技术职务晋升等,都应有具体的计划安排。

6)人才培养保障计划,包括专项经费安排,与人才培养直接有关的技术装备购置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1]。

4采取德才兼备、注重效能、服从大局等原则强化人才个体结构

通过强化人才个体结构,使之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优秀的创造能力和过硬的外语水平。

5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等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1)加强个人专业学习指导,强化训练检查督导,组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共同课目学习,普遍提高知识水平。对拔尖人才、必需专业、新推项目等,采用请专家带教或课题指导、开展专科人才集训,择优进行重点培训。

2)实施培训时,既要考虑当前专业的需要,还应考虑到人才事业发展建设的长远需要,注重组织学习与人才关系密切的康复医学、疗养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为将来造就一批高质量的中高级人才科技骨干积蓄力量、打好基础。

3)在加强人才全过程中的检测、诊断、疗效评价、健康鉴定、追踪观察以及疗养文书填写记录等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医疗、营养、功能检查、职业伤病康复等专科培训,提高专科技术和开展新项目、研究新课题的能力。

4)对高等院校新毕业学员,初、中级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在职学习培训为主;对拟晋升职级者、新开展专业骨干、新的贵重精密设备安装前操作人员培训,以外送高级专科进修为主。

5)尽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提供支持,树立学习典型,奖励和重用长期坚持、学有专长、成果显著者;另一方面,与大专院校、研究所和各种学会、协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开展横向合作,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6)随着疗养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呈现出人员结构多元化、教育背景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

6疗养院人才的管理

1)坚持年轻化、协调配备、任人唯贤、高标准、严考核、慎决策、择优录用的原则,选拔思想品德优良、智能结构完善、组织能力强、治学作风严谨、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团结协作、具备带教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2)以人才系统考核为标准,坚持注重实绩、能级层次、性量结合、结果兑现等原则,按不同考核目的和对象确定考核内容和重点。采用述职报告、答辩评分、成果汇总、考试测验、技能考核、素质测评等方法,对人才进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与晋升考核。

3)人才管理者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具备爱才、识才、用才、育才等能力[2]。

参考文献

[1]张卫兵.特勤疗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34-740.

实训测量总结篇4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实训测量总结篇5

新仪器新设备投入不足:近年来,除专业野外测量队以外,其余野外测量工作还仅滿足于测点放线等工作,新的全站仪、GpS定位等先进设备使用和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限制了测量工作人员操作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新科技新理论新知识接受速度慢:由于地质勘查单位分布分散,长年野外作业,经常远离大城市,接收新科技新理论新知识渠道较少。有些地勘单位野外测量人员长期不足,又忙于工作,没有机会抽出时间系统地接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加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地质测量理论和知识更新发展又快,学习和培训跟不上,与社会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总体实力机构设置有待加强

测量工作总体实力有待加强: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公司)现有测量工作人员130多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3名。有两个单位分别具有测量甲级和乙级资质,其它单位仅有丙级资质,这些单位曾经奋战在陕西和西北地质勘探一线,为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地质测量工作相对于行业总体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比较滞后。由于种种原因,现有工程测量人员大多忙于常规的地质测量工作,对新理论、复杂工程条件下测量工作接触少,承担较大工程测量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多年来全局(公司)机关仅有1名测量主管人员,下属各队地质科有的设有测量主管有的没有,各野外分队(除测量分队外)仅有测量人员,没有测量技术行政管理组织,不利于单位测量工作长远规划和接序发展。总之目前地勘测量科研人员数量少,科技攻关能力弱,科技成果较少,难以适应公司“地勘立局,矿业兴局,多元发展”的工作需要。

对策

1建立管理体系更新仪器设备

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要建立自上而下“局、队、分队”不同层级的测量技术管理网络,根据不同单位规模和技术要求,赋予相应的技术(行政)管理权限,以便进行技术规划和管理、人员交流和培训、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根据工作需要,更新仪器设备:相对于地勘其它设备,测量仪器设备投入费用并不大。只要局队重视,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配备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使单位测量人员不断学习,使测量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同步。

2配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

配备和充实足够的工作人员:各野外地勘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充足的测量人员。要把测量人才发展纳入局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从研究生、大学本科、高职、中专技校生中逐年补充优秀学员以充实队伍和培育新鲜血液,形成测量人才在学历、职称和年龄上的梯队结构。加强培训,提高广大测量工作者技能和水平:局队要制定测量人员培训提高计划,分批次分层次逐年提高测量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每年安排适量测量人员到高校及工程单位去学习和深造,更新测量人员知识和能力体系,并聘请高校教师、技术专家进行新理论和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讲座,拓展测量人员视野,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要认真落实局“5511”人才培训工程,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导师制”,技术工人“师徒制”,签定“导师(师傅)与学员(徒弟)培养责任书”,落实培训内容,在工作和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训学习,加强对测量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的培训和考核,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工资定级等范围,逐年提高测量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

3提高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参加省测绘学会及各分会举办的测量年会和技术研讨活动,鼓励测量技术人员撰写测量技术论文,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积极与兄弟单位开展各层次的技术合作,共同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根据国家和行业技术发展需求,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有计划地确立不同层次科研课题(或项目),并积极争取上级和同级单位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有步骤地破解工程建设中的系统性技术难题,比如,煤田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现代矿井地质与测量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如何发挥其在现代矿井地质预报和地质保障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技术攻关,提高煤田地质勘查单位测量人员综合技术能力,提升单位测量工作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鼓励引导测量人员从事测量科研工作。建立课题申报立项制度,认真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科研激励和奖励制度,确保测量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课题有经费有制度有保障出成果。

实训测量总结篇6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等速训练;肱二头肌;肌肉力量

中图分类号:G80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104-04

Characteristicsofthevariationofmusclestrengthaftercentripetaland

centrifugalcombinedisokinetictraining

ZHoUSi-hong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ShaoxingCollegeofartsandSciences,Shaoxing312000,China)

abstract:inordertoprobeintotheeffectsoftrainingmeansonmusclestrength,theauthorcarriedout4-weekcentripetalandcentrifugalcombinedisokinetictrainingwithanangularvelocityof60º/sonthebicepsof8athletes,andfoundthatthereisasignificantdifferenceinsuchindexesastotaltestwork,maximummomentandmaximumworkbeforeandaftertheexperiment,whichindicatesthatthetraininghasasignificanteffectonimprovingthemusclestrengthofthebicepsoftheathletes.

Keywords:sportsphysiology;isokinetictraining;biceps;musclestrength

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在运动训练中使用高科技的越来越多,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训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运动专家也深入进行肌肉力量方面的研究工作[1-5]。目前肌肉力量训练主要采用向心训练、离心训练、等长训练、等速训练、超等长训练、电刺激训练等手段。其中等速训练因为动作速度不变,器械的阻力与练习者用的力量成正比,保证动作过程中肌肉始终受到最大的负荷刺激,可以最大锻炼肌肉在各个运动角度的力量而受到运动专家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探讨对特定肌肉采用向心结合离心等速训练后的肌肉力量变化,为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与分组

××体育学院男运动员16名,平均年龄(21.3±1.47)岁,平均身高(176.3±4.48)cm,平均体重(67.5±7.10)kg,均为主动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员,没有伤病,身体健康。实验共分为2组进行,训练组8人,对照组8人。

1.2研究方法

1)训练安排:共进行6周,第1周为预实验周,主要让运动员适应和熟练掌握训练方法,第2~5周进行力量训练,每周训练3次,均在下午15:30进行,时间为30~50min;测试和训练均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肉力量测试系统进行,每次训练时对运动员使用60(°)/s的角速度训练3组,每组10次,其中离心训练使用最大阻力矩的150%进行训练,向心训练采用最大向心力量的80%进行[6]。训练时对仪器设备进行设定,采用向心和离心训练相结合,屈肘时通过肱二头肌的向心工作完成,伸肘时通过肱二头肌的离心工作完成,使肘关节屈伸运动均对肱二头肌进行训练。要提前做好受试运动员的思想工作,使每位运动员都能按照制定的训练计划进行严格训练,认真对待实验。对照组在训练组进行训练时也到实验室但不参加训练,保持实验条件相同,只参加实验前后的测试工作。

2)测试安排:第1周和第6周为测试周,分别记录运动员右臂肱二头肌的等速向心收缩肌肉力量数据,记录运动员肘关节在角速度分别为60、120以及180(°)/s时的肌肉力量数据(包括总功、最大力矩和最大功)。在每个角速度下运动员都用最大力量测5次,3种角速度连续测试,中间间隔大约10~15min。实验前后的两次测试中,运动员的测试条件保持一致,以保证各项数据的相对准确性,尽量减少误差。测试过程由专业教师完成。

3)数理统计法:本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7]。p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发现对照组训练前后肱二头肌最大力矩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而训练组经过4周采用60(°)/s角速度的向心和离心训练后,在以60、120(°)/s角速度进行向心测试时实验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以180(°)/s角速度进行向心测试时实验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出现随着测试速度增加,最大力矩呈显著减小的趋势。结果表明针对运动员肱二头肌的训练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测试速度与训练速度比较接近时,训练效果会更明显。这对某些肱二头肌力量相对较差或平时对肱二头肌的训练相对较少的运动员,将是十分有益的。

由表2可以发现对照组训练前后肱二头肌最大功数值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而训练组经过4周采用60(°)/s角速度的向心和离心训练后,在以60(°)/s角速度进行向心测试时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以120、180(°)/s角速度进行向心测试时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并且出现随着测试速度增加,最大功数值显著减小的趋势。

由表3可以发现,对照组训练前后肱二头肌总功数值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而训练组经过4周采用60(°)/s角速度的向心和离心训练后,在以60(°)/s角速度进行向心测试时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以120(°)/s角速度进行向心测试时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以180(°)/s角速度进行向心测试时前后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这可能是因为平时训练是肱二头肌以60(°)/s进行向心结合离心训练,因此以60(°)/s进行向心测试时慢肌纤维参与的更多,而180(°)/s离心测试则以快肌纤维收缩为主。

3讨论

3.1实验前后肱二头肌最大力矩变化

力矩是目前等速测试中最常用的指标,最大力矩可以反映所测试肌肉在某一关节角度中发挥出的最大力与力臂的乘积。等速测力法根据事先设定的运动速度,保持运动中速度不变,而阻力为顺应性阻力,其大小与肌肉输出的拉力相匹配,可测知整个运动范围内任何一点上肌群的最大力矩输出。在等速测力中,根据肌肉收缩方式不同又分为向心测试和离心测试。本实验所采用的是向心测试,主要是肌肉收缩力量大于阻力而使肢体产生动作,例如本实验向心测试时的屈臂弯举动作[8],在完成屈肘动作时,主要是原动肌肱二头肌、肱肌肌力大于阻力而使肘屈,而完成伸肘动作时,由于是离心运动需要原动肌肱二头肌对抗阻力矩,所以主要是原动肌肱二头肌肌力小于阻力而使肘伸。通过对本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如果通过检测发现皮艇项目的运动员肱二头肌力量不足,采用这种向心结合离心训练手段进行训练可以取得明显效果。另外,等速向心收缩测试时,当速度增加,最大力矩值显著减小,这与大多数研究的结果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当速度增加时,虽然此时仍要求进行最大自主收缩,但主要募集Ⅱb型肌纤维,在低速度下进行的最大收缩,会募集更多肌纤维,包括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都可能被募集[9]。

关于力量增长明显的原因,分析认为,快速向心收缩时,较多的快肌纤维参与产生力矩,而慢速收缩时主要由慢肌纤维完成,提示伸屈肱二头肌运动过程中,由于运动速度不同,参与收缩的快慢肌的比例也不同。这在上述实验表现为速度越慢,产生的肌力越大。

3.2实验前后肱二头肌最大功变化

最大功可以反映所测试肌肉在某一关节角度中发挥出的最大力与物移的距离乘积。最大功量反映了肢体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机械能力,特别是对那些需要在一次做功完成比赛的运动项目更能反映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比如举重、投掷等运动项目。当然,功率反映运动员单位时间内完成做功的能力。如果选择功率能反映出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的爆发力情况,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也要进行一定的测试分析。本次选择测试的最大功在某些运动项目中比最大力矩更能反映出运动效果。从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最大功数值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符合经典的Hill方程理论[10],肌肉收缩速度与所产生的肌张力值成反比。对此,可能的解释为:其一,在不同的测试角速度下,神经激活不同的肌肉类型,在较高强度收缩时(相当于等速向心低速状态下),肌肉中的快肌纤维及慢肌纤维均被神经激活,产生较大肌力,在较低强度收缩时(相当于等速向心高速状态下),神经仅激活快肌纤维,产生相对较小的肌力。其二,随肌肉收缩速度的增加,关节肌群需付出更大的肌力来克服收缩元和结缔组织的流体黏滞性,同时横桥不断地快速结合与分离也要损失肌力,从而使肌肉的张力随运动速度的加快而下降。

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人体肌肉的收缩也遵循上述规律,肌肉收缩的形式随阻抗负荷的大小而改变,肌肉表现的有效力值也随肌肉收缩的速度而变化。当阻抗负荷为零时肌肉表现出最大的收缩速度,随着阻抗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的速度随之减小,当阻力增加到一定值时,肌肉已不能缩短,瞬时速度为零。由此可见,在速度力量型项目中,要获得肌肉最大瞬时功率,也存在着最适宜负荷和最适宜速度的“负荷规律”。并非是某一个因素越大越好,而存在着负荷和速度最佳匹配的特点。比如,在铅球项目中,对某个体而言,存在着最适宜的铅球重量负荷问题。通过对运动员最大功率的测量和评价,寻求出最佳负荷与标准铅球重量的差距,从而为训练内容的确定和训练手段的选择提供参考。

3.3实验前后肱二头肌总功变化

自从1967年美国学者Hislop和perrine最先提出了“isokinetic”这一概念,等速运动(isokinetictraining)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推广[11-15],它是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运动,运动过程中肌肉用力仅使肌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等速与等长、等张相比,显著特点是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加速运动,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与作用的肌力成正比,即肌肉在运动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能产生最大的力量。等速运动能依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力臂长短、疼痛疲惫等状况,提供适合其肌肉本身的最大阻力,且不会超过其负荷的极限。因此,等速运动具有相当高的效率与安全性。等速测试系统主要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操作系统,它可提供肢体在预定速度下进行肌肉力量的测试和训练;另一部分是电子计算机处理系统,它可以记录不同运动速度下、不同关节活动范围下,某个关节周围拮抗肌群的肌肉最大力矩、爆发力、耐力、功率、达到最大力矩的时间、角度、标准位置和标准时间下的力矩、屈与伸比值、双侧同名肌的力量相差值、肌力占体重的百分率等等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对肌肉机能、运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等都具有很大的意义,而这些数据除等速测试以外,其它测试方法是无能为力的。

总功是指完成一系列动作所做功的总和,反映肌肉的有效收缩能力,可以反映出肌肉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动作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做功完成比赛的运动项目更能反映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比如跑步、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从测试过程看,因为要连续测试5个来回,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这对180(°)/s的快速运动也有难度。结合运动实践中的摔跤、赛艇、皮划艇等项目分析,运动员的肱二头肌都要发挥很大作用,特别是需要一系列的做功能力,因此在训练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以便取得更理想的训练效果。由于本实验是对运动员的肱二头肌进行向心结合离心训练,这与平时运动实践中的一些发力动作比较相似,因为运动实践中的许多动作需要依靠肌肉的向心、离心相互结合完成。如果通过力量测试能够测出各种主要肌肉的力量特征,发现力量不足的肌肉进行针对性训练,将会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祥,黄何平.等速运动过程中肌放电量与肌氧含量的变化特征[J].体育学刊,2005,12(1):53-55.

[2]黎鹰.中学生动态等速肌力自然发育的年龄规律与性别特点[J].体育学刊,2005,12(5):39-42.

[3]俞晓杰,吴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速离心收缩肌力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7):610-613.

[4]张仲景,孙培志.试谈短跑运动员下肢工作肌群离心收缩能力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2004,24(4):26-27.

[5]成鹏,毕霞.速度对膝关节屈肌和伸肌等速离心收缩力矩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4):488-489.

[6]周思红.离心收缩训练对肌肉力量和肌电图RmS值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62-65.

[7]卢纹岱.SpSSforwindows统计分析[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

[8]教材编写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9]教材编写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10]教材编写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

[11]徐军.速运动新进展[J].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1999,5(2):58-62.

[12]杨静宜,赖柳明.肌肉离心收缩研究现状综述[J].体育科学,1991,11(6):48-51.

[13]YanLm.Velocity-specificandmodespecificeffectsofeccentricisokinetictrainingofthehamstrings[J].JoSpt,1991,13:33-39.

实训测量总结篇7

关键词:Bp神经网络;能效分析;负荷辨识;多元线性回归;用户划分

中图分类号:tn7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7)09?0156?03

abstract:theBpneuralnetworkhasgreatadvantagetosolvethenonlinearcomplexsystem.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householdelectricityloaditself,theelectricalequipmentenergyconsumptiondataoftheusersattachingtoGuangzhoupowerSupplyBureauistakenasthetrainingsample.theBpneuralnetworkisusedtoconstructtheenergyconsumptionanalysismodeloftheelectricalequipment.theenergyefficiencyindexwhichcanreflectthetargetfeaturesisselectedtodeterminethequantityoftheneurons,andconstructtheusersclassificationindex.theusersareclassifiedaccordingtothetrainedBpneuralnetworktorealizetheenergyefficiencycontrastiveanalysisamongusers.theresultsshowthatthemodelhasgoodconvergence,andtheanalysisresulthassmallabsoluteerror.therefore,theBpneuralnetworkusedtoanalyzetheusers′energyefficiencyhaspracticabilityandavailability.

Keywords:Bpneuralnetwork;energyefficiencyanalysis;loadidentification;multiplelinearregression;usersclassification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阶梯电价、峰谷电价的实施,用户用电行为特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充分了解家庭用户的多样能源诉求,科学准确地反映用户的能效状况,再有针对性地为用户定制创新的个性化节能增效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用户的节能减排和电能成本降低,对助推电网整体能效水平提升、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感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如何根据对用户用电行为和耗电量分析,针对用电负荷不确定性、非线性、随机性的自身特点,通过预测模型算法及设备、同区域横向比对等方式是研究用户负荷预测、用户节能策略的依据。Bp神经网络高度的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在输入和输出样本之间建立起一种高度非线性的映射,其通过优化使用最广的梯度下降法,利用迭代运算求出权值,为优化问题的可调参数加入一定的隐节点,使求解更精确,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的预测模型中。

1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该网络的主要特点是信号前向传递,误差反向传播。在前向传递中,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直至输出层。每一层的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如果输出层得不到期望输出,则转入反向传播,根据预测误差调整网络权值和阈值,从而使Bp神经网络的预测输出能够不断地逼近期望输出。神经网络原理就是利用输出后的误差估计输出层的直接前导层的误差,再用这个误差估计更前一层的误差,如此一层一层的反飨氯ィ就获得了所有其他各层的误差估计。Bp神经网络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Bp算法的核心是数学中的“负梯度下降”理论,即Bp网络的误差调整方向总是沿着误差下降快的方向进行,常规三层Bp网络权值和阈值调整公式如下:

式中:为网络输出与实际输出样本之间的误差平方和即误差函数。Bp神经网络每一次学习训练之后,都会进行学习结果的判别。判别的目的在于检查输出的误差是否满足允许的标准;为网络的权值调整幅度;为时刻输入层第个神经元与隐含层第个神经元之间的权值,即连接强度系数;为时刻隐含层第个神经元与输出层第个神经元之间的权值;为神经元的阈值,Bp神经网络学习训练方式的流程如图2所示。

2基于Bp神经网络用户能效设计及分析应用

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用户用电设备能效评估模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用户分类的Bp神经网络,选定能够反映对象特性的能效指标,确定样本数据、隐藏层神经元数。第二阶段,训练神经元网络,将Bp网络输入训练样本转化为对应位向量,构建用户分类指标。第三阶段,依据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用户划分,实现用户间能效对比分析。

2.1设计用户分类Bp神经网络

(1)用户负荷辨识系统采集的设备用电信息

根据负荷辨识系统采集的设备用电信息(以广州供电局部分用电数据为例),统计某段时间内用户的总用电量,总电费,平均电价,峰时段总电量,峰时段总电费,谷时段总电量,谷时段总电费,平时段总电量,平时段总电费等指标,对于用户的某一指定设备,统计该设备的总电量,总电费,平均电价,峰时段总电量,峰时段总电费,谷时段总电量,谷时段总电费,平时段总电量,平时段总电费等指标。

(2)峰谷平时段划分及执行电价标准

峰谷平时段划分及执行电价标准见表1。

(3)构建神经网络元节点

根据以上对Bp神经网络算法的研究和实际的数据模型,构建相应的神经网络,其中输入层有32个节点,将输入的数据样本转化为32位的向量;隐含层有15个节点,输出层有3个节点,即输出是个3位的向量;按照用户能耗等级,对应将用户划分为3类用户,分别为低能耗,中能耗,高能耗用户。

2.2Bp神经网络训练

(1)数据进行预处理

由于采集的设备用电数据比较杂乱,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需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对遗漏数据进行缺失处理。在分析电力用户数据的过程中,某个时间点的数据缺失可根据附近时间点的数据记录填写空缺,也可采用直接忽略空值的数据记录,在进行实际的操作中,对于空值的数据记录直接忽略(或删除)。

(2)数据的读取与初步计算

对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进行读取,读取的数据维度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区域,日期,时间,设备1累计用电量,设备2累计用电量,…设备累计用电量。读取的数据实际是每过一个时间点(如1min)记录当前设备的累计用电量。对数据进行初步计算的目的是算出用户在时间段内每个时点每个设备的用电量。从最后一条记录开始统计,每一条记录的数值减去上一个时间点记录的数值,得到当前时间点用电量。重复操作,直至完成所有数据记录的计算。

(3)神经网络训练

根据用户的峰时,谷时,平时三个时段的用电量进行用户分类,在进行训练时,该Bp神经网络将输入的训练样本转化为32位的向量,向量的每个分量就是其二进制形式对应的位上的0或1。将目标输出视作一个三维的向量,即将用户划分为三类:

a类[1,0,0]表示低能耗用户

B类[0,1,0]表示中能耗用户

C类[0,0,1]表示高能耗用户

对处理好的某地区5~7月2000组样本数据构建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样本数据如表2所示。

依据训练样本,设置最大训练步长为1000,训练目标精度为0.001,学习率为0.01。Bp神经网络学习的曲线变化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可以看出,在训练到709步时达到训练目标精度,接下来对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测试,选择1000组测试样本数据,其中a类用户345个,B类用户320个,C类用户335个,使用该Bp神经网络进行测试,最终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得到,该神经网络在数据测试中的用电用户分类结果的准确率还是比^高的,其中B类用户的识别率最低,误差率达到了11.87%,C类用电用户的识别率最高,达到了92.2%,对比神经网络得到的用电用户分类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误差率相对比较小,证明该Bp神经网络在用电用户分类中具有比较高的可行性。

2.3Bp神经网络用户能效分析及用户间对比

(1)用户能效分析

经过Bp神经网络反复训练,修正权值的计算后,所得的数据即是该用户的每个设备在每一个时刻对应的用电量,由于用户的总用电量等于每个设备的总用电量之和,即:

同理,用户的总电费等于每个设备的总电费之和,即:

根据总用电量和总电费,可以轻易算出该用户的平均电价。

该用户在峰时段的总用电量等于每个设备在峰时段的总用电量之和:

根据峰、谷、平三个时段的电价和用户自身的用电量分布可知,用户应适当减少峰时段的用电量,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峰时段要工作的设备放在谷时段工作,这样能有效减少家庭用电花费,同时降低电力供应系统在峰时段的供电压力。

(2)用户间能效对比

对同类用户进行能耗对比分析,对比的指标有:在某段时间内该用户的总用电量,总电费,平均电价在同类用户中的排名;在同类用户中进行某一设备的对比。可根据该用户的类型,在所有用户中找到同类用户,将总电量,总电费,平均电价这三项指标进行对比,计算出其排名。设备之间的对比,即在同类用户中找到具有该设备的用户,将该设备的总电量,总电费,平均电价这三项指标进行对比,记录其排名。将用户的各项指标在同类用户中比对,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

该用户的平均电价高于平时段的电价,说明该用户在峰时段使用的电量要多于其他时段,可建议该用户尽量减少峰时段的用电量。

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的收敛性较好,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能够根据各影响因素对总耗电量演变趋势所起作用的大小自动调节权重,因此,利用Bp神经网络对用户用电设备的能效进行分析预测有较高的精准度。

3结语

本文以用户用电设备为研究对象,根据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针对用电设备峰、谷、平划分及分阶电价等因素,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用电能耗分析模型,其能很好地预测非线性条件下的用电设备能耗问题。通过对用电设备的数据模型学习训练,构建用户分类指标,进行用户划分,实现用户间能效对比分析,对深入挖掘用户设备的节能潜力,帮助用户了解家庭设备的能效水平及分布状况,降低设备的损耗、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助推电网设备能效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师彪,李郁侠,于新花,等.动态调整蚁群?Bp神经网络模型在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水利发电学报,2011,30(3):5?9.

[2]王蓓蓓,李杨,高赐威.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参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0):17?22.

[3]程其云.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及方法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4]王雪峰,邬建华,冯英浚,等.运用样本更新的实时神经网络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4):95?99.

[5]姜勇.基于模糊聚类的神经网络短期负荷预测方法[J].电网技术,2003,27(2):45?49.

[6]丁思敏,吴军基.改进模糊神经网络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电力学报,2009,24(2):101?104.

[7]宫蕴瑞,王瑞,朱建良.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Bp神经网络电力负荷预测[J].信息技术,2005,11(9):41?43.

实训测量总结篇8

关键词:Vo2max;功率自行车;陈文植馐苑ǎ恍穆

0前言

最大摄氧量(Vo2max)是在1920年由Hill和Herbst两位学者创造并定义的。Vo2max作为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已经广泛用于到运动员选材,生理机能监控以及训练强度制定当中。本文通过对吉林体院体教专业篮球、健美操、散打三个专项男大学生Vo2max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分析不同专项学生之间的Vo2max与总体Vo2max平均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专项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情况,同时评定出体教专业男大学生有氧工作能力的总体情况,为不同专项学生科学训练和身体机能监控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吉林体院体教专业2012级男大学生90名分别为篮球、健美操、散打三个专项,每个专项30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身体健康,实验前2d未进行大强度运动。

1.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第二,实验法。实验器材:功率自行车、心率遥测系统、胸带。陈文旨浣Vo2max测量法实验方案[1]:受试者连续蹬踏功率自行车9min,初始负荷为50w,每3min递增50w,踏车频率保持在50~60r/min,蹬车过程中实时进行心率监控。第三,数理统计法。将实验所得数据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运算,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以p

2结果与分析

2.1篮球、健美操、散打三个专项Vo2max分析

30名篮球专项大学生Vo2max绝对值的平均值为3.29L/min,相对值的平均值为49.46ml/(kg・min)。健美操专项30名大学生Vo2max绝对值为3.12L/min,绝对值为47.96ml/(kg・min)。散打专项30名大学生Vo2max绝对值为3.06L/min,绝对值为45.23ml/(kg・min)。总体90名大学生Vo2max绝对值的平均值为3.16L/min,绝对值为47.55ml/(kg・min)。

三个专项之间Vo2max的绝对值平均值和相对值平均值均是篮球专项相对较高,健美操专项次之,散打专项相对较低。其中篮球专项Vo2max绝对值和相对值都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健美操专项Vo2max绝对值接近于总体平均水平,而Vo2max相对值略高于总体平均水平,散打专项Vo2max绝对值和相对值都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经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不同专项之间的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水平的差异。二是篮球项目的运动时间相比其他两个专项的运动时间长,机体对有氧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

2.2篮球、健美操、散打三个专项运动中的心率分析

通过实验可明显地看出三个专项在不同负荷下的心率变化,篮球、健美操、散打三个专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23.3次/min、126.9次/min、127.7次/min,可以看出三个专项大学生的平均心率依次增大。运动中心率情况反映机体对运动强度的适应,可以说明在篮球专项学生的运动强度适应相对较好。在同样的负荷变化下,篮球、健美操、散打三个专项的心率变化情况是逐渐增高的,而篮球专项的心率变化相对较小,可以说明篮球专项大学生在同等强度负荷中心率变化较慢,即身体机能优于其他两个专项大学生。

2.3吉林体院体教专业男大学生有氧工作能力总体评价

我国正常成年男子Vo2max的绝对值为3.0~3.5L/min,相对值为50~55ml/(kg・min)。[2]经过t检验,在测量值中,健美操、散打两个专项的Vo2max绝对值与我国正常成年男子绝对值标准具有显著性差异,三个专项的Vo2max相对值均与标准呈高度显著性差异,测量值总体的Vo2max绝对值与标准具有显著性差异,相对值与标准呈高度显著性差异。已有研究表明使用功率自行车所测定的Vo2max只相当于跑台的88%~92%。[3]可以理解为功率自行车所测量的Vo2max数值和跑台直接的测量值之间存在8%~12%的误差,本实验取10%误差计算,即参考值=测量值×(1+10%)。在参考值中,三个专项的Vo2max绝对值与标准不具显著性差异,篮球、健美操专项的Vo2max相对值与标准不具显著性差异,参考值总体的Vo2max绝对值与标准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论可以认为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Vo2max水平处于我国正常成年男子Vo2max水平范围之内。

针对吉林体院体教专业大学生Vo2max水平没有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的原因经过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Vo2max受遗传因素影响,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Vo2max有较大的决定作用,遗传度在0.69~0.93之间。二是测量时受试者接受系统专项训练年限为一年半,可能是训练年限有限、训练水平等因素,造成训练对Vo2max的影响不太显著。三是由于实验设备影响运用功率自行车对Vo2max间接测量,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误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吉林体院体教专业大学生Vo2max水平处于我国成年男子正常水平范围之内。第二,体教专业大学生在一年半的专项训练中,篮球专项训练对于提升机体有氧代谢能力高于健美操和散打专项。

3.2建议

第一,吉林体院体教专业大学生有氧工作能力处于正常水平,在训练上可采用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乳酸阈强度训练法从而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第二,该研究受实验设备影响,所以采用功率自行车对Vo2max进行间接测量,可以对实验进行改进,采用跑台直接测量Vo2max,同时引用受遗传因素较小的乳酸阈指标,从而更加客观地评定大学生的有氧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侯颖.Fox和陈文肿畲笊阊趿考浣硬舛ǚū冉[J].四川体育科学,2006(2):37-39.

[2]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314-315.

[3]任晋军,曹峰锐.高校非体育专业、体育专业和校高水平运动员心肺机能研究[J].运动,2011(31):63-65.

实训测量总结篇9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85-03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按照某一具体食品出厂检验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食品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为食品的品质控制、出厂销售等提供必要的依据,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不仅是对课程知识的强化和拓展,同时加强了重点教学内容与实际检验工作岗位的紧密结合,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在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特色,以实际检验工作岗位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在综合实训的学习中感到充实,而且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相连,操作技能得到强化。通过总结近年在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对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等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改革

(一)内容改革

结合中职教育的要求,我们改变了综合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的内容模式(如图1),将综合实训课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施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如图2),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按传统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就要重点阐述其酸碱平衡的原理、滴定终点的原理等,但在实际的检验工作中,如食醋总酸的测定、牛乳酸度的测定、食用植物油酸价的测定等,其具体的职业活动内容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采样、样品处理、滴定操作、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

食品检验项目繁多,涉及的样品与分析方法也非常众多,在实训教学中学生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方法和项目,有目的地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学生只要掌握了类似的方法就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从而体现出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即以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为此,我们优化综合实训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应用性、典型性、技能性。如2010级学生综合实训(第一周)教学内容(表1),采用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米粉的出厂检验作为综合实训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际食品的生产细则,学会针对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去查阅、解读国家标准,并依据检验方法标准操作,培养学生将食品检验典型操作技术进行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胜任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并在工作实践中学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二)课时改革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是在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等多门学科基础之上,集检验理论和实验于一体的一门技术性、应用性课程。学生在进入第二学年已经具备了部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理论教学主要以检验方法标准的解析为主。本着理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的原则,从解决问题入手,推动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使其能随着食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食品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食品质检人才需求而“变”的趋势,就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及相应的职业能力。我们重新调整了综合实训的课时总数,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由2006年的5∶1调整为2010年的1∶1,加大力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综合实训课程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第四学期开设综合实训周,综合实训周是专门增设一周或连续若干天的时间,模拟食品企业检验岗位工作的场景,全面地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如以往实验器皿的洗清、仪器的组装、标准溶液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前期准备工作都是由实验员做的,而在综合实训课中,这些实验的前期准备就由学生来做,让学生体验检验岗位的整个工作流程;以往实验课只做单项的实验,如水分、灰分、酸度、菌落总数等,而综合实训是根据实际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中出厂检验项目的内容,将各单项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检验内容,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的检验岗位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如“纯净水的出厂检验”综合实训,以“纯净水的出厂检验”为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二、优化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妨碍着中职学校实训教学的发展,实训教学流于形式。一到实践性教学,就是“原理+实验步骤”,学生在实训课只是按照实验讲义“照单抓药”,程序化操作,严重缺乏对实验的思考,自主能力差,依赖心理强。针对如此状况,我们实施“理论讲解服务实验操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改进,进行如下的改革尝试。

(一)增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中职学校食品质检相关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是生产一线的检验员、品质监控等岗位。根据这一现状,在综合实训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食品行业普遍进行的检验项目,如水分、灰分、酸度、蛋白质、脂肪、还原糖等项目的测定,还会根据具体食品的生产细则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来进行检验。如中秋佳节,月饼需要检测哪些项目,合格后才能出厂进入市场销售?我们将课堂移至市场,柜台上各种各样的月饼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把问题带回实训室,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引导学生从产品标签入手,找到产品标准,依据产品标准,找到出厂检验项目:感官、净含量、干燥失重、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再根据相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动手实验,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月饼的干燥失重,什么是干燥失重?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学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其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GB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分的测定》,从检验方法标准可以看出,测干燥失重,实质就是测水分。

(二)理解标准,完善学生分析能力

对于实训,学生已习惯于到实验室后直接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操作步骤“照方抓药”,实验操作流于表面,学生缺乏对实验的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训中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根据实训项目找标准,如水分的测定,标准就有:GB5009.3、GB/t8304、GB/t9695、GB/t12087、SB/t10018,如果测定鲜湿米粉的水分应该选择哪个标准?所选标准版本是否现行有效?而GB5009.3标准中,测定水分的方法就有四种:直接干燥法、减压接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选择哪种方法?这些都是要学生自行考虑的。

选择好标准,按照标准进行检测,记录原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许多学生对得到的实验数据都是机械地按照公式处理,不懂如何综合判断实验数据出具报告。又如在对鲜湿米粉进行微生物指标的测定时,测得菌落总数/(cfu/g):36000,查看产品标准中微生物指标后,有的学生就直接判定该样品不合格,有的学生认为还是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对这种状况,让学生分组讨论试验结果,教师从中发现典型问题后在课堂集中讲解,采取“典型分析、逐级判断”的方法,让学生认真理解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如表3所示)。

向学生提出问题:所给的鲜湿米粉样品是即食类还是烹调后食用类?让学生思考、讨论,分级分步找出答案:若是烹调后食用类,菌落总数指标合格;若是即食类,有两种情况,出厂和零售,若是零售,也有两种情况,切粉和榨粉,从而可得出零售榨粉,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的结论,其余三种情况,即食类出厂切粉、榨粉、零售切粉,若菌落总数/(cfu/g):36000是不合格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多数学生找到自己对数据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标准的理解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中课程考核成绩大都以理论考试为主,综合实训课的考核不被重视,导致在实训课中很多学生态度不认真,不愿动手,旁观者多,最后抄实验记录的多。为此,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综合实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设置为:考勤10%+实训报告20%+实训原始记录20%+实训技能40%+具体项目检验报告10%。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学生对实训检验项目的确定、检验方法标准的合理采用、实验步骤的记录。实训原始记录包括:样品名称、抽样数量、数据分析、结果计算等。实训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如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仪器设备、试剂的选用,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的处理,实验装置的组装、使用及维护等。这些都是考核学生综合技能掌握状况的有效手段,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另外,在实验报告中附加企业产品出厂检验报告,让学生熟悉企业质检岗位的报告形式并懂得如何填写。

【参考文献】

[1]舒友琴,童岩.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刘杰,张添.食品分析大型综合实验是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有效途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

[4]叶瑞洪.《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2)

实训测量总结篇10

关键词:pDCa循环;盘式制动器;实训教学

中职教育肩负培养合格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是中职学校一直探索的课题。随着行为导向教学体系在职业学校的推广,如何更好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以下就是pDCa循环质量管理技术在《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检测》实训项目教学中的应用所进行的探索。

一、pDCa循环的原理及特点

1.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D(Do)执行: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2.pDCa循环有如下三个特点:

(1)大环带小环

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个环节还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大环带动小环,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

(3)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pDCa循环应用以QC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以及工业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为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

二、pDCa循环在《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中的应用

《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是我校汽修实训体系的一次综合提高课程。在“任务计划p-任务实施D-任务检查C-任务处理a”的pDCa循环模式下,充分利用我校的汽修基地实训条件,围绕盘式制动器的检测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由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采用pDCa循环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在本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针对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设p-D-C-a相应环节。

1、课前班会

通过课前班会各组组长检查人员到岗情况、劳保穿戴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培养学生工作热情。设置工作任务导入环节,对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某编码区间部分车辆前制动器尺寸存在偏差,需召回;本次任务是对召回车辆的前制动器尺寸进行检测。通过任务引入、分析,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明确学习任务,实施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强化责任意识。

2、任务计划p(p-d-c-a小环)

各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互联网,查阅专业书籍、专业杂志、公司资料、法律规定、企业内部规定及事故预防规定等信息系统,查找、收集相关信息资讯,完成盘式制动器的检测任务计划的初步制订p及工作页的填写;利用汽车维修仿真软件对初步计划进行校验d;检查c初步计划并处理c完善,最终决策。

3、任务实施D

各组长带队,到各自岗位上进行实车操练并负责人员操作分工。学生完成盘式制动器的拆装及检测,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操作不当的地方,接受学生咨询。各组员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注意安全环保和6s管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4、任务检查C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组织人员对学生整个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综合、多元评价。按照评价标准对每组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学生操作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完成组内自评,提出改进措施并存档。

5、任务改进a

教师反思本次任务是否达到了规定目标?可视化方法是否正确?组织工作是否良好?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考虑本次实训项目工作计划的制订、时间安排及检测操作、工具的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了最佳程度?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并存档,在下次接受任务时予以考虑。

三、pDCa循环在《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中应用的思考

1、实训项目的选取是pDCa循环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实训项目的选取要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既要与所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自主创新,实训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要让几乎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完成规定的实训项目。总之,实训项目的确定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2、pDCa循环中任务实施D是教学的核心环节。

实训项目确定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组织工作,让学生了解pDCa循环教学的意义、实训项目应完成的目标、实训项目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在实施实训项目时,要充分设计好各个环节的活动,提前做好准备,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因此,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各环节活动内容,并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估,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

3、检查处理是pDCa循环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实训项目完成后的检查C和处理a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首先,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并检查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检查,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教师及多元评价小组要在处理a环节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pDCa循环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