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中期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14:14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1

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为确保这一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在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抽查中取得好成绩,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湘教发〔2019〕22号)》和《关于开展2020年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抽查的通知(湘教通〔2020〕214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本院实际,特制订此方案。

一:电子商务学院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小组

组   长:曾鸣

副组长:袁鑫

成   员:章明,刘明浩,谢丽云,陈天宇,李柱,瞿启平,夏桂辉。

工作职责:

1.依据学院的统一部署,制定电子商务学院的毕业设计工作方案,组织毕业设计工作。

2.分专业制订毕业设计标准(必须对毕业设计环节的课题选择、实施流程和技术规范进行具体的规定);

3.审核各专业教研室提交的毕业设计课题,落实指导教师。

4.组织本院师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动员等工作。

5.制订毕业设计学生须知(如选题须知)

6.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进度、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及质量。

7.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安排(答辩小组组成、答辩时间和地点、答辩方式与程序、答辩成绩评定)。

8.指导和监督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工作,并将成绩上报学院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9.毕业设计工作结束后上交毕业设计、工作总结等支撑材料。

二、具体工作计划与时间安排(见下表)

2021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及要求

序号

时间

主要任务

具体工作要求

1

第五学期第9周至第10周

成立毕业设计工作专项工作小组;制订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及具体要求;分专业制订好毕业设计标准;分配选题数;

1、毕业设计工作专项工作小组,制订好2021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及具体要求;分专业制订好毕业设计标准。

2、安排相关专业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选题。

2

第五学期第11周

收集选题

审核选题

收集选题、汇总,并进行审核。

3

第五学期第12周

学生选题

向学生公布选题,进行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学生与选题的对应关系。

4

第五学期第13周至14周

下达毕业设计任务

1、填写《毕业设计选题汇总表》(表1)和《分专业与上一年度选题对照表》(表2)。

2、指导教师认真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表3),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将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向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进度安排,并要求学生做好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工作,进入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

3、指导教师按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需填写《毕业设计指导记录表》(表4)。4、学生按指定模板编写毕业设计方案。

5

第六学期第1周至第8周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提交给指导教师,并修改;毕业设计工作中期检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定稿;

1、各教研室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中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

2、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设计成果报告书。

6

第六学期第9周至第10周

指导教师和专家评阅

指导教师认真评阅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的准备工作。

7

第六学期第11周

毕业设计答辩

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1、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并做好答辩记录,评定答辩成绩和总成绩。

2、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成果成绩和答辩成绩,完成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综合评定,填写《毕业设计评阅表》(表5)和《毕业设计成绩汇总表》(表6)。

3、分专业填写《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链接汇总表》(表7)

4、编写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三、毕业设计工作相关要求

(一)建立毕业设计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毕业设计专项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毕业设计工作,并指定专人与教务处对接,落实好毕业生学籍情况,并对毕业设计进行过程检查和专项督查,掌握毕业设计质量与进度,协调有关问题,落实毕业设计资料上传等工作。各专业建立毕业设计专项工作执行小组,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毕业设计要求及评价标准,并具体组织实施毕业设计。

(二)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要求,配备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为确保毕业设计指导到位,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15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由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具有1年以上相关专业实践经验担任,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任导师时,应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共同指导。需要在企业或校外其它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时,可聘请该单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协助指导。并明确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的责任。

(三)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任务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易程度适当。每年选题更新不少于30%,同一选题每年最多不能超过3名学生同时使用。

(四)规划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应明确设计任务及要求、进程安排、成果表现形式等。合理选择学生别业设计作品类型,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类、工艺设计类、方案设计类、教学设计类等形式。

(五)规范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应表现物化产品(作品)、软件、文化艺术作品、方案等,其中物化产品(作品)、软件、文化艺术作品等应有必要的设计说明(内容包括毕业设计思路、毕业设计成果形成的过程及特点等)。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不得以论文、实习总结、实习报告等形式替代。

(六)加强毕业设计空间建设和资料管理。指导教师熟悉平台功能,并督促学生登录与使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设计资料上传。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提交到平台的毕业设计资料逐一进行检查,确保每位学生上传的资料完整,有签字盖章的表格和资料要求上传扫描件或拍照上传。

(七)毕业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学生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执行方案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经指导教师评阅签字后方可参加答辩。答辩在校内进行,同一专业答辩安排应相对集中,每个答辩小组由3-5名指导教师组成,同时负责本答辩室毕业设计答辩成绩的评定。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成果成绩占40%,答辩成绩占60%,采用五级制(优秀:90以上,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进行评定。原则上毕业设计优秀率不超过15%,所有答辩过程资料(含照片)需保存完好并存档。

(八)做好过程检查和专项督查。做好毕业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工作,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检查以各教研室自查为主,在选题、设计指导、设计方案和说明书撰写、答辩等环节上加强检查、监督工作。二级学院组织教研室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检查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抽查,并及时公布和反馈检查结果。

(九)及时总结与归档。各教研室应重视和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以便积累经验,查漏补缺,不断推进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十)健全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加快问责机制建设。健全毕业设计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标准,学校毕业设计抽查分别对二级学院毕业设计工作和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两项进行评价,二级学院毕业设计工作占总成绩权重的30%,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占总成绩权重的70%。教务处将分二级学院、分专业、分指导老师分别统计并分析毕业设计抽查整体情况,抽查结果作为二级学院及老师个人考核的依据之一,并与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奖励系数挂钩。

四、注意事项

1、毕业设计不合格的往届毕业生,若想修满毕业设计课程学分,必须重修,也就是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完成毕业设计全过程。

2、将毕业设计成绩录入教务系统的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21日。

4、各指导教师务必在2021年5月21日之前,完成学生(纳入毕业设计抽查范围的)毕业设计相关资料的上传工作。在2021年5月28日之前,完成资料的归档工作。

电子商务学院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2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40-04

毕业设计是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在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因此,做好大学毕业设计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1-2]。

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出现了毕业设计质量总体下滑的趋势,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明显不足。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如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3-5]、严格选题质量控制[6-10]、与产学研相结合[11-13]、提前进行毕业设计[14-16]、完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17-20]等解决措施,提供了不少成功经验和新理念。文章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相应解决措施和对策进行了论述分析,总结出能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一、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毕业设计有效时间不足

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包括调查研究、文献检索、理论分析和方案设计、工程制图以及论文撰写等工作。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由于学生要提前离校,有效时间不到16周。如果再去除答辩准备、后期工作以及节假日休息时间等,毕业设计有效时间将更少。另外,就业和研究生复试等工作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使学生主要精力偏移,真正认真完成毕业设计的不多。

(二)毕业设计选题有欠缺

虚拟选题较多;选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选题涉及的工程问题太少,缺乏实际工程背景和工程资料。另外,学校通常在第八学期初确定设计题目,并要求学生在一两天内完成选题,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只能被动地随意选择题目,或者直接被安排设计课题,很少考虑学生自己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三)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上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模拟综合演练。很多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利通过期末考试,甚至将其视为

唯一目的,而根本不重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往往习惯于模仿和照搬,对于毕业设计中一些综合问题的分析解决不知所措。同时,学生在文献检索、外文文献阅读、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论文撰写、协调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也明显不足。

(四)教师指导不到位

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的主导。教师指导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指导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指导实践能力不强等。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学校扩招造成教师资源相对紧缺,指导教师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是部分指导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心欠缺,不能精心组织毕业设计。另外,职称较高的教师一般都有繁重的科研及教学任务,很难有更多时间用来指导毕业设计,而让青年教师分担指导毕业设计工作。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毕业设计总体质量不高[14,21]。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考核把关不严

目前大多数毕业设计评价考核体系是定性描述,缺乏严谨、客观、全面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也是考虑学生毕业、就业等种种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学习态度欠佳、设计工作不认真、设计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教师基本上都给予及格,这种做法使考核流于形式,从而使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为严重的是,这对很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降[3,17]。

二、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创新教学模式

工科培养目标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正在全国各高校不断深入地开展。毕业设计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程师素质的形成具有较深远影响,必须对其进行观念、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在设计态度、工程思想、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也使毕业设计更好地发挥学校模式向社会模式转换的过渡作用。为此,基于以上现状的分析,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文章从以下4个方面列出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的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毕业设计先行模式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3

关键词工程力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

engineeringmechanicsthesisQualityassurance

Systemanditsmodeofoperation

ZHanGDuoxin,BaiXinli,ZHoUJuan

(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He'nan450011)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situationandproblemexistedofengineeringmechanicsthesis,buildqualityassurancesystemfromthetargetsystem,organizationalsystem,institutionalsystemandscoringsystemfouraspects,andexplainsitsrunningmode.Soastohaveacertainsignificancetoimprovetheoperationandqualityofengineeringmechanicsthesis.

Keywordsengineeringmechanics;thesis;qualityassurance

0引言

分析近几年的毕业论文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方面,对毕业论文题目兴趣不浓;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实践技能欠佳;考研复试和就业形势的冲击。教师方面,指导毕业论文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敬业精神和精力投入不够;对毕业论文所做的前提工作有待加强;缺乏老中青结合的业务梯队。①管理方面:教学基本文件有待完善;物质条件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参差不齐;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检查未完全到位。根据目前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考虑到学生、教师、及校、系和室三级管理的具体情况,构建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体系。②

1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1.1目标体系

根据我院办学特色,工程力学专业有结构静动力分析和复杂结构优化设计两个培养方向。两个方向共有八个以上子题,按照教育部和学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这两个方向和多个子题的目标体系,对毕业论文的深度、图纸和计算书的工作量、格式、进度要求等做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和教师明确整体和各设计阶段的目标。

1.2组织体系

每次论文前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严密的组织体系,成立毕业论文教师核心组、学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使每项工作都有人落实,有人管理。③

1.3制度体系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制定一套有导向、有制约作用的规章制度,如《关于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守则》、《毕业答辩程序及答辩成员职责》、《关于毕业论文督对工作条列》、《本科生毕业论文实施细则》等,完善各项审批制度和检查、评定体系,使每步工作有章可循。

1.4评分体系

表1

为了充分发挥评分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细则》。分阶段评分保证了个阶段设计的均衡进行,总分由指导教师、核心小组、答辩小组多方决定,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在必答题部分采用计算机抽题,保证抽题的科学性。论文的评定和答辩评价可按表1进行。

2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方式

本文根据目前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计划-实施-督导-总结的循环管理模式(见图1),它反映了质量保证体系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图1

2.1计划阶段

在毕业论文进行的前一学期安排并落实如下事宜:(1)进行毕业论文基础条件分析,主要分析内容是毕业论文的趋势、指导教师情况、应届毕业生情况和设计的物质条件。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发挥这些条件中的优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确定毕业论文目标体系,制定毕业论文计划,包括确定组织机构、时间进度、工作要求和内容等。在提出具体要求时特别要注意上级文件的精神和设计工作最新手段了,使毕业生适应时代的要求。(3)拟定设计题目的范围,是学生在寒假和生产实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发现自己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为毕业论文题目的优选打下良好的基础。(4)修订有关毕业论文的各种文件,使毕业论文有系统的规章制度保证。

2.2实施阶段

(1)安排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前的准备工作。编写设计任务书指导书教学日历,准备有关材料,初选生产实习的场所和单位,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2)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介绍学科的最新动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求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生产实习完成后,做好实结或实习答辩,每个同学阐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确立的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召开指导教师组的总结会议,分析每个学生的设计心态和侧重点,根据实际情况,优选设计题目,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为设计顺利实施提供原动力。

(3)根据学生的设计心态和兴趣,分配设计题目和设计任务,学生结合实结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

(4)在毕业论文中后期,院系和教研室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学生总结前期工作,教师检查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对进度慢和质量差的论文,要求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明确整改措施,并就中期检查或预答辩的成绩计入毕业论文成绩。

(5)对在中期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进行修改,指导教师落实修正情况,各系部以组织毕业答辩。

2.3督导阶段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考勤进度检查分阶段打分,各阶段的信息反馈,最终成绩评定等。

2.4总结阶段

进行毕业论文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出下届毕业论文的指导意见。

工程力学的毕业论文事关我院新增专业的生命力,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全体师生都应充分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注释

①瘳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等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4

关键词:毕业设计理顺关系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32-01

毕业设计是学生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或设计的综合性训练[1-2]。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怎么搞好毕业设计?作者长期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并参与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理顺六个关系

(1)理顺毕业设计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毕业设计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学生毕业以后干什么,可能并不与设计题目一致,作为毕业设计,其重点是什么?是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所有工作让学生自主完成,尽可能让学生去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学会找到真正的问题的关键点,学会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加强过程检查,就很有必要。

(2)理顺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实习之前,很多高校都安排毕业实习,如何处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我校的毕业实习为两周,既要照顾学生知识面,又要兼顾毕业设计课题。所以第一周由教研室组织,集中实习,到一些典型厂家调查、参观,第2周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安排,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需要,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做到集中与分散实习结合,

(3)理顺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毕业设计选什么样的题目,既要考虑学科特点,结合指导教师的课题进行制定和选择,又要考虑学生本身的固有情况进行选择。我们对题目的要求是,从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与教师科研、企业应用、工程实践等任务相结合的实际题目。在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毕业以后的发展积极加以引导。

(4)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的老师什么都管,学生几乎完全在老师的指挥棒下,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缺少主动性和;有的老师几乎是什么也不管,对学生指导太少,整个毕业设计工程几乎完全靠学生自己。以上两种情况,毕业设计效果都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教师给出研究方向,学生独立查询资料,思考问题,给出实施方案,并自己动手验证。在整个过程教师给学生引导,并讨论,对一些进行提醒。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一个学生甚至感慨说,三个月的毕业设计甚至赶上了前三年的知识积累。

(5)理顺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目前形势下,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地抬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要去参加一场场的招聘会。有些学生所有心思都在找工作上,直接导致毕业设计的正常时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往往敷衍了事,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预期效果。

针对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现状,如何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呢?我们的做法是对学生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学生外出1天以上必须征得指导教师同意。指导教师可与学生协商时间安排,在保证必要的设计时间同时,兼顾就业。

(6)理顺在校设计与企业实习的关系。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已经签约用人单位。但这给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前期实践发现,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能现场指导,学生忽视了资料查询,满足于现场操作,忽略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为此,我们与用人单位专门探讨,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已经签约学生到单位实习,学校与用人单位鉴定合同,用人单位必须派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副导师参与指导,课题由用人单位制定,经审核通过后,学生可到用人单位实习,完成必要的设计任务。学生至少每一月回校一次,接受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较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

2抓好五个关节点

(1)抓好课题审查。教师的课题是毕业设计的前提,也是搞好毕业设计的保证。一个良好的课题,首先能把学生学到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综合调动起来,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但又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按期能够完成。太浅显的课题和难度太大的课题都不合适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2)抓好开题。学生经过教师指导和资料查询,对整个毕业设计目标和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题研究现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就要求学生写出开题报告,并就课题的整体思路、总体安排、工作条件进行汇报,即进行开题。抓好抓严开题报告,可以让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起来,也对学生后期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如果学生不重视开题报告,也很难重视毕业设计。对于不重视的学生不能通过开题,必须让其准备后重新开题。

(3)抓好中期检查。毕业设计到了中期,学生对课题已经完全理解,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或实验工作。中期检查,不仅是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工作态度,更要检查教师的指导态度、指导形式,以保证整个设计过程能按时、保质完成。

(4)抓好设计审核。带设计末期,学生设计工作已经完毕,并完成设计图纸或论文。要保证质量,就要安排教师认真审查学生的作品。如有不妥之处,就必须要求学生改正或补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不但指导教师要审查审核,还应至少一个同行教师进行审核,只要一个教师审核不过关,学生必须限期改正,否则就应不予答辩。

(5)抓好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总结,也是学生四年学习知识应用过程。在答辩前的准备,是对论文工作回顾和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综合过程,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在答辩中,教师的提问也会使学生得到启迪,获得新的知识。答辩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学生演讲能力、应变能力、辩论口才等得到展示和提高。所以,应对毕业设计答辩充分重视。

总之,要保证毕业设计按时、保质、顺利地完成,不但理顺过程与结果、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科、教与学、毕业设计与就业、在校设计与企业实习之间的关系,还要抓好课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设计审核和毕业设计答辩等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5

1.改革毕业设计的立题、选题形式。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为顺利就业,大部分学生在七、八学期忙于复习考研、在用人单位实习和参加各类招聘面试,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针对这一问题,环境设计专业对过去的先由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题目,再经学院组织专定审定,最后由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毕业设计立题形式进行了改革。先由指导教师申报拟指导的学生人数与毕业设计的方向,再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选定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实习单位从事的工作、研究生阶段可能从事的研究方向等,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毕业设计的初定题目和设计任务,初定题目和任务经系和学院审定后可最终确定。这样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实习单位从事的工作以及以后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机地结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2.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由学生申请,并提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科研人员、拟就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毕业设计题目、设计任务、实施计划以及所具备的设计条件,学院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审批后,可由校外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担任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学院指定校内相关教师协助指导,并具体负责与学生的定期沟通与联系。这样既可利用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又避免了学生在外实习,校内指导教师鞭长莫及的无奈局面。

3.提前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将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开学初,让学生充分利用第六学期和第三学年暑假,完成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确定指导教师、确定题目、确定实施计划、查阅资料、确定设计思路和理念),部分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主体部分,为毕业设计扩充有效的开展时间。

二、坚持毕业设计“seminar”,强化过程管理

1.坚持两周一次的学生毕业设计“seminar”一个指导教师单独组织或几个指导教师联合组织,组织自己所指导的所有学生每两周召开一次学生毕业设计“seminar”,每位学生汇报自己毕业设计的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相互借鉴。对于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参加“seminar”;对所指导的学生在校外较多指导教师,也可组织网上“seminar”。指导教师对学生参加“seminar”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毕业设计成绩。这样既对学生可进行有效地督促,强化过程管理,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前期不做,后期突击应付的问题。

2.坚持每月一次的指导教师“seminar”以教研室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指导教师“seminar”,通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以及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的知识上的、态度上的、技术上的、心理上的、生活上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共同研讨解决办法与对策。

3.严格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专家组成员的构成及人数、检查时间、检查的主要内容、检查的形式、检查的组织管理以及检查不合格的处理意见,并明确中期检成绩在毕业设计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检查时所有学生必须以ppt的形式汇报参考资料查阅情况、论文(设计)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遇到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进度安排。检查结果在网上公布并在毕业论文(设计)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三、细化毕业设计撰写规范,改革毕业设计答辩形式

1.细化毕业设计撰写与打印规范在毕业设计开展的中、后期,请相关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详细讲解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说明的撰写要求与规范,使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时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另外,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单独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说明撰写与打印规范,按照设明撰写的先后顺序,将总体框架与要求、具体的结构安排、每一部分具体的撰写内容、字数要求,打印规范等以表格或视图的形式详细列出,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具体的要求和规范,避免往届设计说明中所出现的结构混乱、条理不强、文字表述词不达意、打印格式不规范等问题。

2.改革毕业设计的答辩形式改革以学生答辩汇报表现确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考核形式,将毕业设计答辩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答辩和第二次答辩,第一次答辩在毕业设计展览的现场进行,由相关教师组成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指导教师不参与所指导学生的答辩),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作品展览现场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汇报,回答教师与其它学生的提问,答辩小组现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定。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规定20%~30%的学生不合格,命其限期整改参加第二次答辩。第二次在教室进行,答辩委员由学院指定,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毕业设计相关情况,答辩委员会对其毕业设计成绩进行重新评定,答辩通过则毕业设计成绩合格,不通过者则毕业设计成绩不合格,参加第二次答辩的学生不具备优秀毕业设计的评选资格。这样既解决了有限的时间内同时进行毕业设计展览和毕业设计答辩时间上的紧张,又有利于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公开、公平与公正。

3.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答辩评委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担任答辩评委并进行打分,以促进学生毕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企事业单位生产与发展需要,防止毕业设计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与主观臆想,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考核更加客观公正,使毕业设计更有参考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设计的兴趣。

四、为毕业设计成果提供亮才现艺平台,激发学生兴趣

1.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每年在毕业设计答辩前举办由学校牵头,学院承办,并邀请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参加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并对已参加国内其它竞赛获奖的或获得专利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促进学生相互监督、交流、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与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

2.推荐学生作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报专利学校积极举办艺术设计大赛、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机会的同时择优推荐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级艺术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亮才现艺的机会,激发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另外,对于创新性强,设计水平高的作品,学校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外观设计专利,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6

关键字:机械类专业;实物型;毕业设计

一、前言

毕业设计是实现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以综合、融会贯通,并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一项基本训练。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使其在从事科研与设计开发方面得到初步锻炼。

近年,随着经济形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才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在车辆、机械设计、制造的一些企业,企业需求除了要有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目前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生师比严重失衡,每年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学生较多,一般每个指导老师会带6-8个学生,多数指导老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其完成模式常年不变,毕业设计内容与生产工作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毕业设计既无兴趣,又缺乏充分的指导,同时又有就业、考研及出国等诸多原因交织影响,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穷于应付,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如何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对现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正在探索的问题。

二、机械类专业实物毕业设计实践实例

针对机械类毕业设计现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提高毕业设计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学院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及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挖掘实验室资源进行毕业设计选题,鼓励在学校专项资助下开展实物型毕业设计,探索毕业设计新模式。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在内容及要求方面,力求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在设计成果方面,提倡真刀真枪做实物,不追求纸上谈兵大而全;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从2010年起,学院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实物型毕业设计,每年大约20%的人进行实物型毕业设计。

从实践结果来看,实物型毕业设计平均成绩明显优于总体成绩,优良率一般达到70%以上,而总的优良率只有约40%。实践表明,进行实物型毕业设计,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高涨,深入实验室的比例大为增加,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小组学生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完成设计目标,既培养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不管是单个还是小组形式的实物毕业设计,学生所得到的锻炼都是那些仅分析原理、做几张设计图纸的毕业设计无法比拟的,大部分实物毕业设计学生在答辩时也感慨,通过这最后学期短短几个月的实物设计制作,把前面7个学期的知识全部串了一遍,整体融会贯通,虽然很忙很紧张,但学会的知识比以前各学期加起来都多。

实物毕业设计过程也充分利用了各实验室资源,为学院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新型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促进,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全面推行实物型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实物型毕业设计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意义重大,但全面推行却面临诸多困难:

(一)实物型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时间上投入更多,调研、原理分析、设计、加工、调试每个步骤环环相扣,都必须精心准备,认真投入,否则就难以进入下一环节,而大四的最后学期,学生大都面临着考研录取、就业、出国等诸多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大四时还有以前的课程没过,需要在最后学期重修,这些都要耗费很多精力,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影响其进度与质量。

(二)实物型毕业设计过程学生有更多问题需要与指导老师探讨,这也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但因每个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指导老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承担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指导太多实物型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也会感觉力不从心,因而指导老师主观上并不希望多带实物型毕业设计。

(三)机械类毕业设计实物制作需要相关材料及加工费用,机电工程学院近三年实物毕业设计的平均单项花费3千元左右,都是申请的专项经费,如此大的花销,全面普及是难以想象的,因而难以惠及所有毕业设计者。

四、应对措施

针对机械类专业推行实物型毕业设计的问题,可从如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探索全程学业导师制。从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整个大学四年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这样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提前,避免最后学期诸多因素造成的影响,缓解最后学期毕业设计时学生与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问题。

(二)建立企业兼职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外企业人员中位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等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在全程学业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企业导师制度,大三以后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教师联合指导5~8名学生,企业导师进行部分专业课程授课,对学生短期培训,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有效的校企沟通,既可避免毕业设计选题成无源之水,又可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鼓励毕业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开放型实验项目相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每年参与北京市级以上的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大赛、节能车、卡丁车、方程式赛车、3D设计大赛等的学生有100多人次,每年北京市资助的科技创新项目平均30多项,每项平均3-4个人,参与学生也有100多人次,每年立项的开放型实验有20多个,参与学生数更多,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中大约30%的人曾经参与过专项资助的竞赛、创新项目或开放型实验项目,他们在实物设计制作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应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的资源,自拟相近的实物型毕业设计题目,进行相关的创新制作。

(四)针对跨专业的小组型的毕业设计,建立不同专业结合的导师组,可实现有效的资源、优势互补,学生可针对具体问题咨询相应的指导老师,从而提高指导效率。

五、结束语

坚持推进机械类专业实物型毕业设计,继续深化和完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注重校企结合培养,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强化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力求设计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提倡小而精,鼓励自主设计、大胆创新。实现对机械类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毅,闫岑.浅谈大学生就业、毕业设计与考研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7

一、2015年湖南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总体情况

(一)毕业设计成果抽查情况。本次抽查从96830名2015

届三年制高职毕业生中抽取了2722名,对其毕业设计成果进行评价。2722名学生分属64所高职院校,共涉及18个专业大类,255个专业。其中,达到合格标准(60分)的有2522人,总体合格率为90.9%。学校毕业设计成果合格率100%的有7所,占10.9%;合格率90%-99.9%的有32所,占50%;80%-89.9%的有20所,占31.3%;70%-79.9%的有3所占4.7%;60%-69.9%的有1所,占1.6%;60%以下的有1所,占1.6%。

(二)毕业设计工作评价情况。本次抽查对64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评价。其中90分及以上的有3所,占4.7%;80-89.9分的有19所,占29.7%;70-79.9分的有31所,占48.4%;60-69.9分的有11所,占17.2%。

(三)从微观看。毕业设计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质量仍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一是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存在缺陷,利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进行工作训练的综合性不足。二是选题简单化、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不少选题过于陈旧(沿用了五六年),缺乏前沿性,有的题目非常大,不可能完成,也无实用价值,只能泛泛而谈。三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把关不严,流于形式虽然各系(院)都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程,规定了检查和评价标准,但执行起来往往职责不明,检查不力,要求也不规范、不具体、不完整,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湖南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由于各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指导教师负担过重,多数院校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学生,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又要兼顾教学科研任务,其精力投入明显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指导教师的水平、能力较差和责任心的缺乏。目前或因指导论文任务过重、或因述选导师不严格,致使一部分水平不高的教师也指导毕业设计。这些教师本身不会做设计,不会查资料,不会写论文,怎么可能指导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另外部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不认真则是毕业设计质量差的原因之一。教师的能力、投入与责任心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师资队伍中真正符合高职教学要求的教师比例偏低,一些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更少。

(三)学生因素:学生的认识、目的、态度、自觉性、主动性对毕业设计的影响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主要实施者,要使毕业设计高质量地完成,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最大,最后一个学期几乎所有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或直接在实习单位就业,加之一些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很少考虑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学生也认为毕业设计对其就业影响不大。

(四)毕业设计考核不严。从某校2015年毕业生设计成绩册看,毕业生人数为1401人,其中毕业设计成绩为:优秀占31.4%,良好占65.3%,中等占1.6%,及格占1.9%,没有不及格成绩。有8个院(系)学生的毕业设计没有及格以下成绩,6个教学单位没有中等以下成绩。学校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控缺失虽然各学校都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检查制度与质量评价标准,但在实施时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较普遍。

(五)学校对学生做毕业设计经费投入不足。指导老师没有时间与经费到学生实细单位去现场指导,只能从文字到文字。同时给予指导老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时少,好多学校指导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只给老师记2个课时的工作量。

三、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高职院校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产品”走向市场的一次质量检验,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应充分利用其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强化真题真做的意识。对高职学生而言,毕业设计就是上岗前的模拟培训。鉴于目前毕业设计开始时已有不少学生去求职、应聘甚至就业的情况,应在毕业设计前一学期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目的是使学生切实明确毕业设计对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台,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三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探求真理精神,提高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责任感、使命感和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准备。

(二)加强指导,严格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要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指导学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指导学生确定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汇总、分类、分析等;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大纲、实验及设计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验,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学生立论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按学校规定格式进行论文写作。

(三)提前选题时间,放开选题内容。为避免教师指导工作过于集中和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可将毕业生论文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准备和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答辩阶段。准备阶段适当提前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第二、第三阶段统一安排在第5、6学期进行。由于第一阶段在时间上正是高校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所以二者在时间上的重叠不仅可以增强它们之问的有机联系,使目前毕业设计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提高毕业设计的效率,而且学生还可带题参加实习,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或者结合实践立题,增强立题的现实意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选题,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设计得到真正的检验和锻炼,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四)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对毕业设计工作高校应有明确的工作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同时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指导机构,保证这些制度、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应对指导教师的遴选有基本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格式、写作及全面质量要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并切实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设计中。毕业答辩要严肃正规,评分要严格。可采取一些措施如校、系二级答辩,第一次未通过可参加二次答辩等方法保证质量。

(五)增加教育投入。高职院校在加大学生毕业设计管理的同时,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精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六)加强校企合作,增强毕业设计的实用性、针对性。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其突出特点就是技术型、应用型、实践型,而非理论研究型。毕业设计要符合这个宗旨,关键是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厂校结合,校企合作。通过真题真做,学生有成就感,而成就感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校企合作还可使学生参与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培养其拼搏精神、敬业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其责任感、事业心。

(七)加强过程控制,实行全程跟踪,有效控制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才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为此,应制定完整的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明确校、系、教研室及指导教师各自的职责与管理目标。高职院校应加强目标管理,各系应加强过程管理,坚持毕业设计检查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评估,将毕业设计工作作为院、系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些检查包括各系的自查和学院的抽查,一般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和学生任务落实情况,适当的时候可组织往届优秀毕业设计成果展览;中期着重检查教师指导工作是否到位及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要对全体学生的毕业设计进程情况做详细了解,对设计进度缓慢的学生应协助指导教师加强监督;后期检查答辩与成绩评定,对全部毕业设计进行预审,对于最终没完成任务或不能完全达到要求的,应督促学生修改补充,对于没有完成任务或不能达到要求的,应取消其参加答辩的资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深入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析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鉴于目前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求职就业时间相互矛盾的状况,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可以聘请和委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辅导为主,学院指导教师可以定期下厂或运用网络与学生加强联系,最后学生回校参加答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8

关键词:产学研;毕业设计;宁波大学;毕业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5—03

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本科毕业设计倍受重视。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既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2008年以来全世界爆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许多出口型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我国在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探讨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继承原有毕业设计模式优点,开拓创新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对产学研的界定

产,即产业,是指存在并发展于人类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才、技术、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结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也可将其简单概括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企业是产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中的“产”指公司和企业,即依《公司法》和《企业法》成立的从事生产、服务等活动的、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的,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能对外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营利性法人。

广义的“学”是指高等学校,即依法成立的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的学校,包括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还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文中的“学”(academy)即是指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而未涉及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研”是指科研院所,即依法成立的根据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各类技术研究开发为中心的事业法人。本文因主要探讨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因此,这里所说的“研”(Research)主要指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科研能力、活动及科研成果。

在我国,提到“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狭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本文所研究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与公司和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科技开发、生产活动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除了“产学研合作”,目前还有“官产学关系”的提法。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日趋深入。有学者指出,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应属于学术界,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可合称为“学”,这个“学”并不单指大学,而是指学术界。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对两者的合作加以协调和引导,同时给予政策支持。所以,应该将“官”(政府)也加入进来,即形成了“官产学关系”。它体现了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下,政府、产业界与学术界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趋势。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通用概念是“大学一产业一政府”(University一industry一Government),简称UiG。

此外,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概念还有“产学合作教育”。它是指产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被安排一定时间到产业部门的生产、工作现场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它是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属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二、“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基本理论框架

根据“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目标,在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依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途径,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研究内容,完善管理调控、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等环节,切实提高设计水平,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运行,体现在学校毕业设计教学活动与合作单位生产、科研、经营等活动中。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与产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的实践教学在量、序、时、空上要合理组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它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合作双方的思想认识、组织制度、管理水平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无论以何种具体实施方式执行,都要求由合作单位和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时间安排上,部分时间应由学校的指导教师来进行理论辅导,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集中或分散指导;余下的时间则由一线技术开发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要至少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生产科研一线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其余时间用来加强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活动和行业活动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在毕业设计完成后,必须聘请相关专家与理论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进行质量评价。在对毕业设计总体质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中产学研结合实施措施。

三、宁波大学“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规范毕业设计工作,2002年宁波大学制定了《宁波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从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及工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总结与评优九个方面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宁波大学在坚持原有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2011年,结合宁波大学的培养原则,了《宁波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多样化形式的有关规定(试行)》。提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设计(论文)除传统形式外,还可以采取:(1)部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并纳入省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体系的学科竞赛项目中所获奖项;(2)正式发表的论文和著作;(3)专利授予机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其他。这些形式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达到了“产学研”结合的目的。

(一)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在毕业设计中,毕业设计题目是关键,毕业设计题目在毕业设计中起着“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好的选题是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在毕业设计模式上有所突破,必须首先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宁波大学在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别重视选题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对于有些不适合学生完成或学生不感兴趣的选题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实际意义,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1、加强监督管理,创新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价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内容,明确阶段与目标,强调对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建议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规程”。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应包括毕业设计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毕业设计的工作总结等,从而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明确组织机构。各教学单位成立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4—5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专业教研室成立3—4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各教学单位应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大纲、管理文件、质量标准的审定,协助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审定和质量检查工作,同时担任毕业设计有关学术问题的裁决机构。

3、完善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题目论证、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情况,保证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过程管理中,指导教师负责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单位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教务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对毕业设计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毕业设计过程动态检查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最后,各单位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要将整个毕业环节的各项工作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形成书面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材料交至教务处。教务处在各单位总结材料基础上结合抽查情况对全校毕业设计进行工作总结。

4、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第二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这两项指标能够促使师生互相监督。第三方面是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情况考核(要求指导教师及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填妥每阶段拟进行的内容)。第四方面是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三)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毕业设计应采用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方式,此种方式以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为主,学校教师指导为辅。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并负责对毕业设计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关系的协调。学生要拿出约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约2/3时间深入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四)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

实施”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有弹性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具体如下:

1、对毕业设计答辩人员要求。邀请来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专家参加答辩工作,这将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判更加客观公正,而且强化了“实践应用”理念,这对高校指导老师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有利于推动毕业设计质量的持续提高。

2、严格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完成后要进行答辩,评定出成绩,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设计说明书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评阅人的评分、答辩小组的评分组成。评阅人及答辩小组成员可在全校范围内聘请评阅教师,也可在社会上聘请有关专家担任。

3、实行参加毕业设计学生进行答辩资格认定制。只要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认为毕业设计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该学生就没有答辩资格,不能参加答辩,必须重新进行毕业设计,直至合格。

4、在严格执行毕业成绩考核办法的前提下,建立不拘一格的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评价。各种评价模式均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发人的潜能、展现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要把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职业素质及创造力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例如,学生没有齐全的参考资料,学生亲自到现场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经过修改整理,用自己的创新观念而做出来的设计,如果从形式上用老尺度衡量,可能工作量和质量都无法达到要求,但应看到学生是发挥了创意,工作主动,对收获感受深刻,只要毕业设计是新颖的、可行的、正确的,就可以在成绩上予以承认。评价原则要建立在对新颖的、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有实际意义的、或涉足学科领域的难点和前沿问题的学生给予支持和成绩上鼓励的基础上。总之,要改变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学生基本能力来衡量的传统评定方法,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鼓励、强化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人才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四、结论与思考

与传统的毕业设计相比,“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提升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思考。比如学生毕业设计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去向的关系。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会与企业的生产科研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相结合进行设计。但在改革过程中,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实习或工作去向脱节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对该问题不能有深入的思考,只是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重组,而无自己的认识。不能完全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可见,随着实践的深入,“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还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姚国胜,陈建欣.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2):87—88.

[2]陈鸿雁.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起祥,李袓欣.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3—165.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9

独立学院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毕业论文(设计)也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独立学院逐步走向正规化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根据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层次特点,因材因校因专业制定出能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监控体系,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态度。进人大四,尤其第八学期,大多数毕业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的学习、实习等活动,很难静下心来去查资料、写论文。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在观念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觉得只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教师也不会为难自己,因此就采用了一些应急措施,或东摘西抄,或找来别人的文章加以改动,或直接抄袭他人论文;有的学生自己不愿动脑。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完全依赖老师或找别人发表;还有极少数学生以找工作等种种理由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进度,直至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2.指导教师的现状。一方面,本科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教师资源短缺。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有的专业师生指导比例高达1:26,或者更高。另一方面,教学压力重,由于一些专业每个教师每学期普遍要讲三个以上班的课,甚至有些都是新课,备课的压力,使得教师力不从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变得不太可能实现。同时。由于学生现在的就业压力,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一切都开绿灯;以及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考核制度,使得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在指导过程中,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就不管不问,只要学生把论文交来就完事,没有认真指导,答辩也存在走过场现象。 

3.学校管理现状。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在四年制本科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论文(设计)从下达任务书一开题一初稿一修改稿一定稿一答辩一评定成绩,一般只有8-10周,实际上这么短的时间学生难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而且又与找工作急于就业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工作,无心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只是应付了事,谈何能保证论文(设}卜)的质量呢?另一方面,制度管理不规范。虽然很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执行力度上,由于被日常教学和就业工作冲淡了其重要性,致使缺乏教师监督机制,缺乏检查教师指导记录、师生交流机制和论文评审机制等,使得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内涵 

 

1.引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不同专业应根据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适合本层次的评分等级标准,给每一个学生的论文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评分标准从以下几方面衡量:第一,毕业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第二,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栏目内容符合论文规范;第三,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包括文章思路,内容表述和文字水平;第四,论文体现作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论文答辩表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答辩的反应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分为涉及各专业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社会调查报告,尽管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标准有所区别,但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其评价总体要求应该是一致的。质最主要反映在选题的合理性、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研究能力以及行文写作的规范性等方面,其评价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论文(设计)选题。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二是论文(设计)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 

(2)文献查询利用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是文献查阅,主要考察文献查找的全面性与阅读的广泛性;二是文献综述,可通过文献描述的概括性、逻辑性、简洁性、清晰性来衡量。 

(3)知识水平。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能够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4)能力水平。主要衡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思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方法与手段;独立工作能力;外文翻译能力;创新意识。 

(5)写作能力与文风。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逻辑性;(2)结构与层次的合理性;(3)图表格式的规范性;(4)文笔的流畅性。 

论文评分的衡量标准是论文完成包括答辩后从不同方面给出成绩的依据,在每个方面都可以根据需要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数,以便给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全面的评分。而质量评价要素则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能体现出的质量特征,学生与指导教师在写和指导过程就应该以这些特征为要求,是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向。评分的衡量标准是以质量评价要素为依据的,质量评价要素要通过评分的衡量标准来体现;但各自的表达不尽完全相同。两者共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及写作答辩完成后监控论文质量,反馈论文质量信息。 

指导教师应熟悉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将其内容体现在指导工作中;毕业生也应以上述两者为论文写作的目标,相辅相成来提高论文质量。可见,合理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容忽视。 

2.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监控体系。前期监控是毕业生正式写作论文(设计)之前对所做的相关工作进行的规范与监督。前期监拉体系包括:严把论文选题关;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有个良好开端,必需做好开题;重视毕业实习及调研工作。这五方面工作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写出论文的基础。相应五个方面的监控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来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监控体系,保证论文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科学合理。 

通过对独立学院历届毕业生选题调查分析,发现普遍选题面太窄:所选指导教师课题的比例几乎为零。第一,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参与或申请的各级课题项目非常有限,继而使得毕业生参与课题的人数很受限制;第二,在已有课题在研过程中有些课题不适合学生参与;有些课题指导教师本身就是参与人,没有引导学生来参与的动机。选题是前期监控体系的基础,应受到师生的普遍重视。 

杜绝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就是学生们首次触电写作。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无论各专业课还是假期社会实践,必须安排学生至少完成3-4篇论文写作任务,专业学术论文也好,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也可。在日常学习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语言组织能力,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大有好处。 

当然,日常的学年论文或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与毕业论文(设计)在字数、格式、难易程度方面又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组织毕业生第六或第七学期学习、了解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有关内容。使毕业生能够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杜绝抄袭、依赖他人做论文,尽早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 

3.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控制与管理。过程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和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规范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程;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流程,提高指导水平;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检查,把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 独立学院应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各级管理机构,设立各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系各专业培养方案,拟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对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动员。 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主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毕业论文(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远高于对任课教师的要求。除对指导教师素质经验有要求外,还要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论文指导流程。包括每周要与学生见面几次,每次不得少于多长时间,指导要留有记录等等内容。这样,通过加强监督教师的指导工作,以进一步保证论文质量的提高。 

’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到中期,由指导教师按照《计划进度表》的安排,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度情况、质量情况及学生出勤情况等进行检查,给出中期考核成绩,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最终评定成绩的一部分。通过中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中期检查应与平时检查相结合,各系领导小组抽查与指导教师检查相结合,书面材料检查与实际检查相结合。综合检查情况。组织专门会议研究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首先,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应进行详细审阅,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此时,应注重师生间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效果。考虑不同学生特点,尽量选择面对面指导方式。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面、认真地评阅。根据成绩评定标准给出评阅成绩,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的表现、工作量及外语水平,写出评语。其次,至少要有一名评阅人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阅,给出评阅成绩,写出评语。应鼓励聘请校外同行专家作为评阅人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应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给出的成绩对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核,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否达到基本要求。未达到基本要求的应退回进行修改或推迟答辩。答辩工作应严格按答辩程序进行,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答辩小组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和最终评语。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应经各专业答辩委员会审核后上报。 

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应及时对本年度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估。加强指导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总结与评估,发现优点,为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查找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使毕业论文般计)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的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目的。 

 

三、结论 

 

毕业设计中期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方法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姜亦祥.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措施[J].成才之路,2009,(21):79-80.

[2]徐冬梅,吴红,冷士良.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配套改革的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