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实习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07:56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1

论文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以摄影基础课程特点为切入点,探索了摄影基拙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科学高效的运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以促进摄影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优化摄影基础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摄影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摄影基础是教育技术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要掌握现代摄影的工具、摄影用光艺术、摄影曝光艺术、摄影构图艺术、摄影创作的主题意识等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技巧,运用摄影的思维活动,进行摄影创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逐步扩大的摄影教学内容,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需求。www.133229.com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摄影基础教学设计的关键,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视觉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采用图片、语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对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及更长久的记忆效果,使学习者在抽象文字符号外,还能有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多种知觉的学习。

二、准确把握摄影基础课程特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强是摄影基础最突出的特点。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原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观念,注重美感的思维形式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的训练,注重培养审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摄影基础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人门课程,是基础通向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兼有“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它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写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从策划、构思到拍摄命名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在摄影基础教学中,应强调审美观点、综合能力及实验技能的培养,并注重联系实际拍摄过程,着重基础,力求创新,增强专业适用性。

摄影是一门科学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形式,强调视觉性是其又一个重要特点。探讨摄影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力度拓展主体意识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新的摄影方式正是视觉文化的基础。视觉素养的高低对个人总体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把摄影作品的多样性表达出来,使其体现出传达性与表现性的本质。学生才能在摄影课之后利用摄影的特性,来为其视觉性服务。

结合摄影基础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几大优点: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较少学时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摄影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抽象、费时等弊端;四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摄影人才和从事摄影艺术研究及创作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培养其创造性。但是,纵观我国当前摄影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十数年前的水平。传统的摄影教育偏重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摄影实践与摄影理论不能完全融会贯通,缺乏对现代摄影理念的传授和教育。因此摄影教育应孕育出新的创新思维,将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借助于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中国摄影教育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乃至与世界艺术教育接轨。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把两者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但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应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应当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多媒体教学能使摄影基础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具体,而好的板书有提纲掣领的作用,还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是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补充与完善。比如在总结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区别时,第一个班级的教师已经用电子表格把框架制作好,以pp7,的形式直接将结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没有画表格的过程。而第二个班级中,当教师在黑板上绘制表格时,学生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表格,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和黑板上的相印证,师生交流互动良好。显然在这个环节中,手写的方式在黑板上呈现比电子ppt直接呈现更加适宜其效果更好。

2.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集声、画、图、文等于一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但要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认知角度,以知识构建、教学互动、学生为主体为基本要素实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应具备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教学课件是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需要而设计制作的,简单实用、突出重点、弱化难点是设计制作的原则。所以课件制作应以课程体系结构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教学单元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摄影基础涉及的素材较多,制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种素材,做到深人浅出,生动有趣。如相机的基本操作,对焦、曝光等重点、难点内容,可采用动画演示,摄影构图,需要大量典型的精美图片来直观的展现构图的形式,使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进而引出结论。

教学课件在制作时切忌过分华丽,因为过多的声音和动画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进而忽视内容的学习。画面应突出重点,要做到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统一。如对课件中文字、图片以及动画效果等要做到合理搭配,使页面的视觉效果美观而和谐,以达到传递教学内容的最佳效果。此外课件制作应设计灵活的对话形式,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这就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找出各知识块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好各知识块之间如何跳转,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交互响应形式。

课件制作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根据知识内容实时更新。要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表现力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3.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课件修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不具有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性,不能随机应变等。所以教学实践中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握课件的使用技巧。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学相长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学互动。比如在讲摄影用光时,可以先观看一系列同一个景物的不同用光效果精美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光线变化后的拍摄差异,很快地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激发起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用光的特点,教师总结点评,最后展开对内容的讲解。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的灌输,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启发、提问、组织讨论及点评等,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一方面,由于摄影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的图片素材多,课件信息量大,有的学生注意多媒体的观看,而忽略了所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否强调了教学的重点,是否给予课堂教学的“留白”等考虑不够,其结果是既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又削弱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多媒体课件,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技巧。

4.优化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是教授过程的主体,其相应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多媒体软件所取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刺激,并把学生带到无限的探索与想象空间,便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活跃思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自由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比如在讲人物摄影拍摄方式后的小结:先总结摆拍、抓拍的操作要点,然后由学生分享自己采用不同拍摄方式时的经验。学生们踊跃发言,是一种自我学习与交流学习的极好方式。学生能从不同方面总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此外,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应注意利用网络技术的传播功能、注意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等其他一些问题。总之,运用多媒体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2

1.偏重技法传授的教学内容

此外,不少高校的公共艺术素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偏重于技法传授。以摄影为例,教学重点往往集中在摄影的手段(器材)与技巧上,偏重于技术、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大学公共艺术素养课程,摄影的教学目的不在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不在于摄影技能技巧必须达到某种高度,而在于通过摄影艺术这一独特手段,潜移默化,感化心灵,完善人格,让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显然,对于作为大学公共艺术素养课程的摄影来说,审美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远比技法传授更为重要。

2.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而言,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素养实践类课程通常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公共艺术素养教学上的教师机械教和学生被动学的局面,以致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被大大减弱。以摄影课程为例,教师往往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与技法要点,然后布置相应作业,随后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拍摄实践。这种传授式教学基本上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教师教一学生做一,教师教二学生做二,就作业而作业,为拍照而拍照,而缺乏启发式的对话研讨与审美上的探索思考。4.缺少课外活动环节公共艺术素养教育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光说不练很难收效。但是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时量少的情况下,光靠小小的课堂和短短的几十课时的课内教学,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最终目标。对于公共艺术素养教学而言,课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素质型、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摄影为例,目前的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缺少课外活动环节。虽然很多院校有各自的摄影社团,也不定期会有一些摄影活动,但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和摄影课程无关,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有一阵无一阵,有任务时才突击。

二、“2+4”立体教学法应用性研究

在公共艺术素养课程当中,摄影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摄影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及人格,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4”立体教学法。“2”指的是摄影教学的开展形式,即“摄影选修课”“摄影社团与校园摄影活动”,课内课外两个平台并重。“4”指的是摄影教学具体的实施内容与措施,即围绕课题理论学习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适时引导拍摄实践、作品评议总结分析、策划展览汇报成果等四个步骤,从而有效提高公共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与质量。

1.两个平台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公共艺术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在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社团在公共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重视相应的校园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定期的摄影大赛、摄影作品展等,让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空间从课堂扩大到校园,力图将艺术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涯。其实在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摄影选修课,在课外也成立了大学生摄影社团并举办相关摄影艺术活动,但这两种形式是互相独立的,没有统一起来,这不利于摄影教学的开展。笔者将摄影社团、摄影艺术活动作为摄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摄影课和摄影社团、摄影活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摄影教学的开展形式。其中,作为第一课堂,摄影选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通过教学激发普通大学生学习摄影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判断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此外,将摄影社团和摄影活动纳入摄影教学,作为第二课堂,通过形式灵活的各种艺术活动协同开展摄影教学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扩大艺术教育的空间和实践的舞台,增强艺术教育效果。

2.四步教学法

在具体的摄影教学中,笔者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改“课程”教学为“课题”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题进行探讨与实践,在教师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摄影实践活动。为了更行之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就摄影课题教学的具体实施内容与措施归纳为如下的“四步骤”。

(1)围绕课题,理论学习、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

首先,依据课程大纲把摄影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设计实际的、有典型意义的摄影课题。围绕课题,教师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拍摄技巧和经验进行理论讲授,通过作品欣赏、技术讲解、创作理念介绍,让学生获得感知,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2)适时引导、拍摄实践

其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分析作品,并根据课题任务要求进行创意构思和遐想,编写拍摄脚本、策划拍摄方案。随后,依照已确立的拍摄方案与执行程序工作,完成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制作。通过摄影创作实践,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激发学生发现美、捕捉美、探索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潜能。教师对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观察和督导,注意有的放矢地启发与引导学生,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大胆创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并适时地提供必要的技术上的帮助与指导。

(3)作品评议、总结分析

任务实施完成后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议是摄影课程的重要内容。“作品评议、总结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教师讲评。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同时通过互相交流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4)策划展览、汇报成果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摄像教学模式开放式数字化

一、引言

影像艺术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工作、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科技的鼎盛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传媒艺术的交融,拥有视听双重表现因素的电视、电影媒体成为了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形态。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与影视相关的专业,其中摄像方面的专业课程也成为影视专业的主导课程。

摄像是一种以剧作作为依据,依托摄像技术,通过艺术创新,塑造可视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而摄像作品是作者通过摄像手段来表现主观与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摄像作品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取决于作者对主观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对客观工具的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影视摄像专业人才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也要重视其对摄像技术的掌控,只有做到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培养出一批具备艺术素质与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作品。

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摄像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摄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摄像教学的传统模式

1.摄像教学硬件设备条件的不足,导致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传授

目前,国内一些院校所开设的摄像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设备不足和没有实践场地的问题,故而他们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实践课的过程中,由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去演播厅、新闻现场拍摄摄像的机会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只能被动地按照书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学习,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更是阻碍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的创作能力普遍不足。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旦走入工作岗位,将会面临很多难题,如:不能对影视节目制作整个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许多创造灵感会因为无法通过技术实现或实现得不理想而难以表现作者的创意初衷。

2.摄像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较差

目前,由于一些高校师资、设备、场地等问题的制约,造成一些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得许多理论课程枯燥无味。比如,有的教师把《摄影史》完全当成“历史回顾”课来讲授,而没有真正把摄影的艺术演变与技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史”不仅仅代表过去或也不意味着过时,而应该分析摄影摄像发展历程从而洞察其发展规律,并充分吸取历史沉淀和精髓,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摄影史》的讲授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方法将历史元素再创造的一个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验历史演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正确支点,再融入当前的摄影技术和对艺术的认知,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摄影摄像艺术作品。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授之以渔而非仅授之以鱼,因此摄像教学课程结构设置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的安排先后要达到学以致用。

三、摄像教学模式的改进思路

1.构建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弊端,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设计了开放式的摄像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安排一半以上的学时数作为学生的实践课,并开放学校的音乐剧场、校电视台和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参与到各类大型演出的录制和制作中去,将学生从以往较为封闭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就可以随时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到摄像相关知识。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基本的操作方式学习,了解影视节目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流程。其次,在实践课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如何制作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分组进行不同类型的节目创作,这样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摄像前后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与摄像有关的知识理论,如构图、补光、机位等等。当课程结业时,安排学生分组制作不同选题的影视作品,随时组织学生介绍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最后再由指导教师观摩、评论和总结。这样使学生既培养了的创新意识又提升了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摄相摄像作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际证明,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而且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放弃照本宣科而更重视方法的传授。

2.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构建数字化摄像教学平台

摄影摄像艺术属于视觉造型艺术。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摄影摄像课程的积极性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摄影摄像创作理论及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摄影摄像创作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字技术与摄像课程结合,使摄像课程教学模式更为新颖、互动性更强,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摄像课程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比如,利用因特网收集摄影摄像优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丰富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对比介绍、图像、声音、文本协同表达的方式,开发多媒体课件为摄影摄像课堂教学准备数字化教材,以满足学生视听觉多种感官的需要;基于web服务器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融洽的学习交流环境,同时提供一个学生自我展示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认真分析目前大学摄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摄像教学必须把艺术教育与技术提升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思路,并通过构建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摄像教学平台,显著提高了摄影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正达著.《摄像基础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4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这次谈话让我对于新闻摄影有了很深的了解,再后来的拍摄当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一段话。现在有许多的人说,新闻照片看上去长得都很丑,没啥意思。的确,现在的我国的大部分平面媒体采用的新闻照片相比较起《瑞丽》、《时尚》这样的杂志来说是难看了许多,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某些的摄影记者的本身素质的低下,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闻照片其实是在一种非常“恶劣”的拍摄环境下拍摄出来的,因此,当自己在关注某个媒体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媒体和新闻事件本身的环境,妄自去指摘新闻照片的优劣并非是明智之举。

三、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这也是从我开始接触摄影一直到我到海南日报实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学院的《清新时报》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习之余,我们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关注新闻事件,或者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摄影记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只知道编辑让我做什么,摄影更多的是作为平时的一种业余爱好。

“我们要做图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这是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门例会上说的,而这句话的缘由也恰恰是在讨论到摄影部的未来发展和摄影记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时引发的。与学校不同,当“摄影记者”这个名称作为一个职业挂在你的胸前的时候,要考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编辑让我做什么。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这次实习当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摄影记者不仅仅是为文字记者的洋洋洒洒的文章做配图,因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附庸于别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摄影记者应该是作为一个图片提供商一样,在不遗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之外,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弱势群体,比如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许多成功的摄影记者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关注。

“摄影记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给你的文字配图,而是当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时候,从我已经有的照片积累中寻找合适的照片,这才是摄影记者的真正出路。”这句话虽然并非是完全正确或者准确,但是它让我了解了,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你不能够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

正是因为这个,我从11月底开始关注海口市晚上的街头“流浪者”,从大学生“艺人”到街头艺人,从几岁的小乞丐到年过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镜头里面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也许我所关注的人群并没有那么的有代表性,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了某些选择,每一张照片也都凝结了我对于这个群体的理解,当从头到尾把这些照片浏览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总结真正的一线的采访过程,我不得不说,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辛苦、劳累、独行的职业,而且我深刻的理解到摄影记者是一个不易胜任的职业。回顾我的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也许真正的采访并没有占据我多大的时间,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去发掘新闻线索,自己独立完成新闻报导,而不用依附于文字记者;怎样去为采访做事先的准备;怎样去使用手中有限的器材完成新闻报道,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新闻记者,当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觉得我能够做到,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真正采访经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摄影记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就是相机,要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技术参数,了解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自己能够接受的最恶劣的拍摄条件是什么,如果超出了这个允许范围,必须要想办法进行补救顺利完成采访拍摄,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我在海南实习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在部里面的记者指导下,在闲暇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性能,摄影记者的相机如同是文字记者的采访本和笔,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时时刻刻让相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采访拍摄。

二、谈谈“扫街”。

几乎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扫街”的意思,而我在上网的时候查阅一些摄影部实习生的实习日志的时候,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初到报社的时候都将扫街作为获得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是,经过了这三个月的实习,我觉得扫街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我所有发表的照片中,有一张配图和一组照片专题中的一张照片是我在扫街的时候拍到的,而我上传回报社的扫街照片有将近300多张,成功率不到1%,并非不赞同扫街,因为扫街可以锻炼一个人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的能力,许多的摄影记者也将扫街作为自己观察生活,保持感觉,锻炼结构画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是各个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作为海南日报,它的新闻照片的选择更多的是带有事件性的,尤其是单幅的新闻照片,而作为文字配发的照片,它更有着明显的主题性,不是随便的扫街就能够获取的。

在海南的三个月,扫街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我以后的采访的时候,我能够清晰的知道某个地方在什么位置,附近有什么建筑,什么车能够经过那里,这些对我了解海南,进行采访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三、寻找新闻线索。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同,摄影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摄影记者足可以应付,而且文字的合作性强,而一张新闻照片很少存在协作的问题,是你拍的就是你拍的,“记者某某,实习生某某摄”的字样,我觉得其实对实习生来说什么都代表不了。

那么作为实习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新闻照片就要养成自己寻找新闻线索,发掘新闻源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摄影部的主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的好。

说起寻找新闻线索,其实有很多的途径,将其说成是投机取巧也可以,但作为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归根结底都是记者,都要学会找寻线索,有一个新闻鼻。

1、就是和编辑沟通,他可能会有一些文字需要配发图片,但是这种机会几乎很少,因为他们也要考虑摄影记者的关系问题,毕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三个月的时间。

2、关注自家的报纸,报纸上会对一些大的活动进行预告,这样就可以获取一些活动的信息,等到活动的时候自己独立进行拍摄,然后将照片传回报社,增加照片刊登的机会;

3、关注同城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寻找一些新闻事件,在自己实习的报纸上没有报导的,变换思路或者将文字转化为新闻照片进行报道,我有两篇图片新闻就是在同城的《南国都市报》和《海口晚报》上获得的信息,然后去完成的;

4、多与带自己的记者联系,他会有一些额外的新闻资源让你去采访;

四、摄影记者的苦与乐

总结写到这部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摄影记者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大部分的摄影记者也都是这样工作着的(当然,可能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们不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苦有乐,“苦”是真的苦,而“乐”很多时候也是“苦中作乐”。

摄影记者苦,在我参加的各项采访活动中,我们摄影部的记者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如果有一些大的活动,摄影记者要提前选择角度,踩点,跟你需要利用的位置的人打好招呼,方便第二天的拍摄。即使是这些都搞好了,你还不得不面对着老天爷的时阴时晴的脸,因为在海南,热带气候下,说不准什么时候上来一阵就会下起雨来。

XX年11月16日,恰逢海南岛第七届欢乐节开幕和花车巡游,我和我们部门的一位摄影记者在海口万绿园蹲点拍摄,XX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将在这里进行演出,因此还没有到开幕,这里就挤满了许许多多的市民,当然,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手里面拿着李宇春的大幅招贴画的“玉米”。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整天,天气阴沉,临近开幕,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几个摄影记者还有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挤在一个伞下面,用身体护住自己的相机,任凭雨水淋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还要不时地冲出去拍一些照片,几趟下来,全身已经全部湿透,我身上唯一干的地方是背上,因为背上还有一个书包,里面还装着我一只镜头。而“玉米”们则是相互鼓励,大声高喊:“玉米不怕累,小雨最珍贵。”

最后终于等到了开幕、李宇春登台表演的时候,雨稍微停了一段时间,我们抓紧进行拍摄,而我的裤子因为淋了雨,再来回跑动的过程中挣破,这也是我这次实习过程当中,最大的一次物质损失。回到报社顾不得吃饭和换衣服鞋子,就赶紧处理照片,赶去发稿,回来之后才泡上一包泡面,然后将湿透的衣服、鞋子换下,将破掉的裤子放到一边。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手机自媒体多维度视角深化配套

一、手机摄影的技术革新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新款便携式胶卷相机,广告语是:"您只管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搞定!"这其实宣告了一个大众摄影时代的来临。

时间转眼翻篇到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了一款能拍照的手机,2001年芬兰诺基亚公司紧跟着推出noKia7650也具备拍摄功能,并自称名列当年"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商"。而到了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在会上把手中的iphone4比作徕卡相机・・・・・・短短的十余年,手机摄影从问世迅速的扩张成大众摄影的绝对主流。

数码摄影问世之日,人们更多的是感叹其对传统胶片摄影的颠覆,而没有料到手机摄影的兴起犹如黄雀在后,转眼席卷了图片横流的多媒体时代。

虽然严谨的摄影艺术家们强调手机拍照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与他们的艺术创作无关。

但在2012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国际手机艺术节,以其强大的宣传力度,使与会的作品瞬间传遍全球,向大众展示了一部分艺术家新潮的思考和实践,揭示了手机摄影表现的种种可能性。

就像在"百年徕卡"影片中所描述的"我们没有发明什么相机,我们只是发现了摄影"。而现在手机作为便携摄影工具,随着其技术的进步,所呈现的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更完整的本来面目!

二、传统高校摄影教学课程的优缺点

高校传统的摄影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它又亟待更新与调整,我们可以把其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一:摄影课程作为培养审美素质和认识审美规律的基础课程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帮助巨大!

就目前的培养体系而言,广大从事摄影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缺乏的是长期审美能力的熏陶和磨练。大学三到四年的学习无法快速的完成从艺术的基本认知到设计实践的过度,而摄影既是一门技术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审美素质的训练课程,而且它还紧密的衔接日常生活,培养对摄影的兴趣有助于课余学生通过学习达成对审美素养的提高。

优点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对发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有作用!

传统的摄影课堂,在前期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这是日后学生想深入该领域探索不可或缺的!同时,不同于枯燥的纯理论课程,摄影有其自身富于趣味性的特点,有利于课余生活中衔接和延续课堂的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优点三:经过多年磨砺,其体系已较为完善成熟。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多年来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具备了较为完善全面的教学结构,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人才,新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尊重和延续其优势才能在合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但是,传统的教学体系发展到今天,已经明显的暴露出若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简单归结为:

缺点一:缺乏普适性。

单反相机及其他专业化摄影器材价格昂贵且操作相对复杂,不利于便携,也就是不利于深入生活。

缺点二:学校硬件配备普遍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摄影专业课程的不在少数,但其包括相机在内的硬件器材的配套普遍的存在不足和落后的情况。缺乏专业化的设施和影棚,使摄影教学一定程度上沦为纸上谈兵的理论课!

缺点三:与新媒体没有做到无缝衔接

通过新媒体呈现出来的读图时代的特点是要求富于效率的共享与互动,传统的专业化器材在这个环节上也慢了半拍,对于这个苛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必须做出变更!

三、手机摄影练习的优缺点

手机作为摄影的新工具,它也有鲜明的优缺点,可做简单总结:

优点一:手机为代表的便携设备具有普适性

相对专业单反相机来说更便宜,已经明显压缩了前些年"卡片机"的市场空间,而成为大众拍照的首选。

优点二:与新媒体方便链接

更好的随时与网络连接,通过各种新型媒体快速传播,大大加强了学习交流的效率和实时互动的乐趣!

优点三:启发更多角度的创作思维、重新定义大众摄影

手机拍摄的普及化才使得大众摄影这个概念名符其实,同时它像多棱镜一样全方位的反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创作思维的训练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而手机摄影的短处也显而易见,分别是:

缺点一:性能逊于一般单反相机

对焦能力,感光性能以及各类特殊环境下的画面掌控效果,目前的手机摄影技术和专业相机还有不小的差距。

缺点二:拍摄脱离创作概念和自觉,变成流水账日记

信息的过分传播阻碍了思考的能力,同时消减了严肃创作的热情,泥沙俱下的信息流中,耐心的坚持创作变得困难!

缺点三:后期处理缺乏弹性和宽度

手机拍摄的爱好者对于后期处理往往缺乏认知和耐心,各种流行的app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严肃的创作者只有在pS那样专业的修图软件中才能寻求到自己想要的完美。

四、深化课程改革:手机摄影要与传统摄影教学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手C摄影必须做到与传统的器材、方法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我们试分析其关键点:

结合点一:手机可补充摄影教学器材的缺乏

就教学实践而已,很多高等院校的影棚和配备的专业器材往往不足以应付教学任务。而手机拍摄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器材不足造成的尴尬,为创作多积累实验性素材和练手!

结合点二:更好的融入生活启发兴趣

快速便捷的捕捉机会和记录灵感,真正做到心眼手相合,让摄影创作回归生活本源!

结合点三:使传统课堂练习便于传播与交流互动

有的教师在采风课上通过微信群实时互动分享评论相片,或开公众号讲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果非常好!

结合点四:学习把手机和传统专业器材相结合

有经验的摄影师已经把一些具备较高摄影性能的手机运用到他专业的摄影活动中去。手机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摄影人应该随时关注其变化,并将之合理的运用到专业摄影创作中去!

五、结论

手机摄影要在技术上赶超单反相机等专业器材尚有待时日,但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其发展,合理运用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将它有机的结合到传统的摄影课堂教学中去,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楠苏兮,日光绘画我是这样学会手机摄影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摄影;学校教育;辅助课程教学;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62-05

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拉洛・莫霍利-纳吉(Laszlomoholy-nagy)说过:“不懂得摄影语言的人,将是未来的文盲”[1]。现如今的“摄影革命”(主要指数码摄影设备和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和所谓“读图时代”“流媒体时代”的到来,既印证了大师的预言,也凸显了摄影和影像在我们今日生活和教育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狭义的摄影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广义来讲,摄影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学科。数字时代的摄影主要指以摄影光学和数字技术为基础,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本文论及的“摄影”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码摄影技术和实践。

面向学生开展的摄影教育具有整体性和特殊性,其本身涉及到许多认知或实践领域,与学校德育、智育和美育有着紧密联系,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对于推进中小学德育、美育、智育和体育有着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在当前基础教育界,对摄影的重视程度不足。

因此,在当前教育界倡导探索学校德育和美育新模式,鼓励教育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德育、美育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重视摄影和摄影教育很有意义。

一、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作为信息记录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载体及传播手段,摄影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摄影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除其形象性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具有特殊作用和优势。

(一)趣味性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是“决定性瞬间”,指的是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幅静态的影像当中。但对于学生来讲,摄影往往捕捉的是“趣味性瞬间”:比如独特的视角、变形的影像、凝固的瞬间、奇异的画面。这就是摄影对于初学者的魅力所在:通过摄影,我们能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充满趣味的影像世界。

摄影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摄影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摄影的结果――影像中,还体现在对摄影作品的鉴赏和评论中。通过摄影,学生可以发现最普通的景象通过变换角度、通过不同的构图变成全新的画面;通过对色彩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开始重新认识世界;通过摄影中光的利用,学生们可能会对光的组成、光的性质等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鉴赏优秀的照片时,照片中所含的情趣与韵味,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愉悦心情,振奋精神。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摄影也不失为一种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起到愉悦作用。拍摄者对题材的选择、细节的抓取、构图的表现都能增加摄影的趣味性。因此,许多爱好摄影的人都是由最开始觉得摄影好玩、有趣而去接触摄影,“玩摄影”这个词就充分体现了摄影的趣味性。

(二)工具性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作为教学课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看到: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和报道班级活动;体育教师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运动精彩瞬间;语文教师找来摄影作品要学生“看图说话”,以锻炼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社团报道或者小记者采访活动可以锻炼事件组织、访问、写作、摄影、图文编辑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合摄影作品讲授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美术教师通过摄影作品讲授色彩和构图知识;生物或者地理教师安排学生利用摄影进行湿地生物或者地质地貌方面的科学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摄影采风或者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观察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所有这些都说明,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它可以和许多的学科教学、课程教学发生联系。在这一方面,摄影有其他艺术教育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艺术性

摄影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能力。摄影的艺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表现。形式上,优秀的照片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摄影的技术技巧、创作方法和手段都能达到艺术感染的目的。内容上,摄影画面中的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现出作者的艺术观、审美经验和审美感情。在鉴赏和批评上,通过对艺术照片的鉴赏,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使用艺术批评语言的能力。

(四)思想性

摄影是一种有思想性的语言:我们想通过摄影表达什么?告诉别人什么?摄影融入拍摄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求拍摄者赋予拍摄对象一定的形象。摄影包含拍摄者对社会现实、道德以及美的理解、评价,体现了拍摄者的思想境界、审美意识、人格修养、艺术品位。那些让人有想象空间的作品,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摄影在记录中传达拍摄者的思想情感,对观赏者具有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主要通过画面的形象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感,进而提高觉悟和认识。

(五)技巧性

任何艺术都有同样一组“元问题”:“创作什么”和“如何创作”的问题。离开技术和技巧,摄影艺术就不可能存在。摄影技术技巧是通过不同画面效果体现出来的。比如拍摄跨栏运动采用平行追随的拍摄技巧,可以使画面出现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有强烈动感的画面效果。摄影作品的表现性通过一定的摄影技巧,比如借助光影控制、画面布局、主次对比、虚实呼应等办法获得。面对同样的题材,使用不同拍摄方法和技巧,照片也会有不同的效果。精湛的技术更易表现作品,体现主题。因此,学习摄影能够促进学生对技巧性艺术语言(尤其是造型艺术语言)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和航模等课程一样,摄影是中小学教育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在普及程度和综合教育程度上具有鲜明优势,对消除重知识、轻能力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弊端很有裨益。

当然,有些学校把摄影归入科技活动类,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大于其科技特性,因此把摄影归入艺术教育会更合适。

二、摄影在学校德育和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摄影在我国家庭、学校和青少年中已经普及。近些年,许多教育机构、媒体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推进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中的摄影。各种小记者或青少年摄影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一些中小学开设了摄影小记者班或兴趣小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科技调查、新闻采访等摄影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一些中小学教师还鼓励学生写摄影日记、摄影调查报告等。另外,有些学校(如北京三里屯小学、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开设校本摄影课程,编写摄影教材,开展特色教育。青少年宫、群艺馆等机构开设有摄影培训辅导班;面向青少年的摄影比赛也不乏具有专业水准和广泛影响的(如“理光杯”小记者摄影大赛)。这一趋势已经引起了摄影界、教育界的重视。这也说明,摄影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证明摄影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一)摄影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教育形式

寓教于乐、以美育代说教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由于摄影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创作者从中得到的教育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而真实生动的摄影艺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帮助。欣赏摄影作品和参加拍摄实践,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用相机去发现、捕捉社会的闪光点,讴歌社会的真善美,鞭笞社会的假恶丑,这种教育效果是最明显的。如上海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关注上海的市政建设,特别是植树造绿工程的进展,在半年中组织同一批学生先后到同一地点进行拍摄创作,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一变化。通过拍摄照片的对比,学生接受了一次生动深刻而有效的社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比比皆是,在此不赘述。

摄影实践还可以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外出采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自理能力;集体出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相关爱的品性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还观察到摄影可以让一些内向、甚至抑郁症的孩子得到很好的治疗,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甚至开发了“摄影治疗”课程,借鉴国内外开展艺术治疗的经验,对患有智障、视障、自闭症、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进行治疗[2]。此外,一些脾气乖戾的孩子,其思想行为也可以在参与关爱贫困人群的摄影活动之后得到根本改变。而这种教育形式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摄影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价值观

摄影教育对促使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学生在创作和鉴赏摄影作品过程中,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在摄影实践中,学生回归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审美价值观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在摄影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赏析激发人的情感,即以艺术美的移情传达为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的注入了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陶冶性情、明辨美丑,自觉地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二)摄影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摄影不仅是一种现代文化和视觉语言形式,也是一门集光学、电子、化学、政治、新闻、美术、音乐、文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按快门,还要培养他们的暗房操作或数字后期加工制作能力,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组织、表述、统筹、应变、合作、协调、独立工作等一系列能力。摄影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按快门,从策划到现场调度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到位的执行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摄影行为习惯和摄影礼仪

青少年学习摄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进行摄影创作,就会碰到各种困难,需要与各种人物打交道。例如,在拍摄中,被摄对象不合作怎么办?找不到最佳摄影点怎么办?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统筹、沟通、应变能力。例如在上海,有一次教师组织学生到少年体校进行摄影创作,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对方不接待,经过协商终于进入创作现场后,又碰到了光线与场地不理想的困难,后经过同学们反复选择和等待,终于拍摄到了满意的画面,其中一位同学的摄影作品还在全国体育摄影作品比赛中得了大奖。通过这类活动以及活动中难题的解决,同学们对摄影创作的社会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当然,了解摄影实践中的一些礼仪或者行为忌讳(比如拍摄时要征得被拍摄对象的同意、需要尊重一些群体或民族的禁忌等),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等观念,增强对一些仪轨、文明符号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四)摄影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互助精神

“无限风光在险峰”。摄影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能吃苦,多坚持。为了拍摄一张好照片,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风雪雨天,都要背着相机往外跑,甚至要起早摸黑,这对学生的意志和体魄是个很好的锻炼。在集体创作中,为了成功拍摄一张照片,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兴趣和爱好

发展摄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终身兴趣和爱好。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下,鼓励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的艺术爱好和体育爱好是大趋势。增设摄影课程,无疑可以为学生增加一项艺术爱好选项,同时这种爱好可以终身化,这符合国家艺术教育总目标。

(六)摄影有助于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

我国高等教育中有许多专业和摄影有紧密联系,比如新闻报道、信息技术、艺术创作、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影像、电影电视等。这些专业或职业的发展,都需要摄影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摄影教育,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爱好,对引导和帮助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是很有帮助的。摄影教育还会为我国影像艺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影像艺术领域的差距。

三、重视和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

摄影艺术的性质及摄影教学的特性,使得摄影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应重视并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摄影教育包括两个对象,一个是教师,即让更多的教师有能力辅导学生摄影;另一个对象便是学生。那么,如何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摄影教育,让青少年通过摄影这个工具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挥摄影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的功能?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争取早日将摄影教育纳入国家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艺术课程国家标准》提出的艺术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个总目标可以视为我国艺术教育国家目标的一种具体表述,那就是,艺术教育要使教育对象获得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4种艺术能力,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4个方面,促进教育对象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培育高品质劳动者,为实现国家利益服务。从这个目标来讲,摄影和音乐、美术、舞蹈等一样,都可以担负起艺术教育这个功能。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比如上海的一些区县)已很重视中小学摄影教育,对将摄影提升至和音乐、美术相同的地位,有着非常明确的工作时间表。[3][4]

(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推进摄影教育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大体上都是从客体走向本体,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人最初主要靠直观的、感性的、带有情感的形象去认识事物,然后了解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在成长中,青少年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想象,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而是开始就客体进行思考,研究某一现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学习和思维方式,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挖掘事物的内在或本质;再进一层次,则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进行转化,进行主体创作。

在摄影启蒙教学中,教师先以“看图说话”引导孩子入门,带他们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传达理念、培养感知为主,而不是从理论知识(摄影的历史、照相机的成相原理等)开始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只明白按快门就是一张相片,但说不出它是怎么成相的。如果教师在摄影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从理论知识开始,只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也扼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重视摄影师资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启蒙”作用

职业摄影师可以承担一部分校外或课外摄影教育,但校内摄影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开展师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校内摄影教师主要由学生小记者辅导教师、美术教师、电教或信息教师,以及其他对摄影感兴趣的课任教师担当,而真正科班出身的摄影教师目前在中小学并不普遍。笔者在走访一些中学时了解到,许多喜欢摄影的学生得不到辅导,尤其是技术性的辅导;另有些学校虽然鼓励个别有兴趣的教师组织摄影兴趣小组,但当这些教师退休后,由于师资不济,兴趣小组无法继续组织活动。因此,专业摄影教师对中小学的摄影教育至关重要,而开展摄影师资培训就显得很重要。近些年,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开展校内摄影教师的培训工作。比如,上海在2011年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组织摄影辅导教师专项培训,实际报名学习的教师比预计人数多3倍,这也反映了学校对摄影教师的迫切需求。

(四)注重摄影教育的实操性,优化教学方法

摄影教育不能只采取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还应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自然。在摄影实操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作为上海市摄影特色学校,1984年就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每星期组织活动。亭林小学除了在摄影教育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摄影实践,开展多种摄影活动,组织青少年摄影比赛、寒暑假采风等活动。北京白家庄小学开展摄影校本课程,利用周末带孩子外出采风。孩子们亲身感受北京的文化,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诠释对北京文化的理解。摄影实践激发了孩子们对摄影的兴趣,拍摄的作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师生和家长都一致认为,这比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得多。当然,在摄影教育的实践课和摄影活动中,学生外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最好由摄影教师带队外出、团体行动,在外景拍摄过程中,个体也不要脱离团体,以防意外发生。

(五)重视学生摄影教材的系统性建设

在推进摄影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教材非常重要。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摄影教材需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且要符合中小学生心智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摄影教材编排上,力求用有针对性的图片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教师应多利用社会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或者开发专用教材。北京儿童摄影学校刘建昌教师2005年组织编写的《爱在我眼中》、山东滨州逸夫小学摄影教师孙洪2010年编写的系列学生摄影教材和训练手册《影像摄猎者》等教材,就很有特色,是成功摄影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

(六)及时总结各地摄影教育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各地教师在开展学生摄影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美术课程把摄影作为校本课程,将课内的摄影作品解析和外拍活动相结合,摄影成为美术课堂的拓展工具,为学生收集各种素材提供了很大帮助。北京儿童摄影学校成立课程研发小组,编写校本课程,并且形成一套摄影教育思想――“立足小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向全社会”。该校的摄影校本课程构建开放的课堂,将课堂、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东顺德容桂振华小学和文华中学都是学生摄影教育方面非常有特色、经验和成果的学校,两所学校教师还形成“教育接力”,利用小升初对接的关系,保证了学生学习摄影的连贯性。我们应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一线教师的这些经验。

目前,随着我国青少年摄影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青少年摄影教育的横向交流和有关学术活动则显得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摄影教育机构和辅导教师的需求,大家对建设一个专业交流平台或体系的要求和愿望非常强烈。欣喜的是,这种情况得到了一些专业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如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指导下,青少年摄影教育指导委员会已于2012年初成立,并组成编委会着手编辑出版统一的青少年摄影教程。

四、结语

摄影具有自身的特性,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磨炼学生意志都很有帮助。可以说,摄影对推动学校德育、美育乃至智育,辅助学校课程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应该重视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

参考文献:

[1]顾建华.摄影鉴赏与实践(绪论三)[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市长宁区“摄影治疗”提升特殊青少年幸福感[n].中国教育报,2012-02-06.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7

那么,在读图时代,怎样才能在摄影上走出一条新路,拍摄出足以传世的好作品,结合长期新闻摄影工作实践和办报经验,我认为搞好新闻摄影要有“五创”意识,即创意、创造、创新、创举、创业。

创意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是一个创意时代。创意,甚至发展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即创意产业。就摄影而言,就有一个门类叫做“创意”。我们的新闻摄影,看似只是记录,其实也离不开创意。因为对于一个新闻事件,从哪个角度切入和表现,怎样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这都涉及创意问题。有没有创意,取决于有没有新意。

在新闻摄影中,创意通常体现在对新闻表现角度的把握上。所谓“有创意”,就是指不同于一般的、常见的表现角度和表现手法,要做到出人意料、新颖独特。凡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都是有创意的。譬如,拍摄黄河壶口瀑布的人很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不计其数,为什么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于德水的《大河万岁》,能成为影响深远的名作?因为这幅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拍摄角度,而是在壶口瀑布滔滔大水的映衬下,照片的下方出现了一排呼喊者的影子。正是这样一排影子,使这幅作品显得非同凡响:它很巧妙地表现了人们对祖国母亲河的热爱之情,进而表现出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里面体现了摄影家独特的创意。

在办报过程中,我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摄影记者和通讯员都期望自己能拍摄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摄影者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今天报纸上发表了一组反映工业题材的照片,稍后就会收到一批类似题材、类似角度的照片。摄影记者到基层采访,当地搞摄影的通讯员看到记者拍摄的站位和角度,重新拍摄一次,这样的新闻照片能用吗?显然不行。一些通讯员跟着记者学会了一种方法,马上把这种方法变成一种模式,每次拍摄都是那个类型的角度,老套雷同,没有创意,千“片”一律,很难被选用。

说到创意,我很看重的是“创意思维”,也就是创意意识。我经常和同行研讨如何树立创意意识,形成创意思维,因为创意决定创造。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要紧紧地绷着“创意”这根弦,每次拍摄都要先想一想:我的这张照片有创意吗?是不是在重复过去的经验?从哪里搞出新意,找到新角度?每次都这样想了,就会激发出创造的潜能,就会想方设法去找新的角度,去努力挖掘新意。

当然,实现创意也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包括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对美学和摄影以及美术等知识的掌握,等等。总之,需要提高摄影者的综合素质。

创造

纵观摄影史,那些名垂史册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创造性、探索性;那些被写入摄影史的大师,都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当然,创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摄影技术、摄影器材等都高度发达和智能化,要想在摄影上有所突破和创造,更是难乎其难。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有创造精神,照样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譬如,河南日报摄影部副主任张鲜明,搞摄影时间并不长,却搞出了一个“幻像摄影”流派,还获得了发明专利。他的“幻像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还在国际上拿了几个摄影大奖。一开始,许多人感到纳闷:他刚刚搞摄影,怎么就搞出个“发明”来了?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主席温琴佐?桑福先生在读到他的摄影集《空之像》之后,连声惊叹,说他拍摄的是宇宙的奥秘,在交谈中好奇地问他:“你原来是干什么的?”当他得知张鲜明是一位诗人,并对宇宙学和哲学颇有研究的时候,恍然大悟。桑福先生正是从他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上,理解了他能拍摄出“摄影幻像”的原因。

由此可见,创造源于素质。在摄影方面,有宏大追求的人,都想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摄影作品。那么,创造能力、创造所需的高素质,从哪里来?素质来自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才能处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有人认为,搞摄影的人不需要多深的文化,也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这是从前有过的情况,现在不同了。摄影属于当代艺术,即使是新闻摄影,也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再像从前那样,光懂得按快门显然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当下,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不注意学习,很快就会落伍,更别说创造了。

创造能力还源于我们的好奇心。看看世界上那些摄影大师,无不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每天都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世界。我们搞新闻摄影的人,更是要保持对世界、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好奇,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处处留心,也就是用心去做事情,用心去思考。我们有的摄影记者,只求完成任务,不愿开动脑筋,这样的记者在摄影上不会走得很远。所以,我们要鼓励记者保持好奇心;因为保持了好奇心,就保持了创造的种子。

创造能力还源于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要敢于破除迷信,敢于向既定的模式挑战,敢于打破一切条条框框。一切艺术创造,到了一定境界,都是没有“定法”的。只有到了这个“无定法”的境界,才谈得上创造。我们尊重大师,尊重一切有成就的人,要向他们学习;但学习不等于模仿,而是要在学习他们的技巧和经验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

创新

举凡摄影精品,大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色彩。看每年的“荷赛”、“华赛”大奖,以及国内外大的摄影赛事上的获奖作品,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不仅是“新面孔”,更多的是有新意。这些新东西,使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这些年,我多次参加新闻奖图片类作品的评奖活动,评委们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发现并推出有创新色彩的作品。我们在办报过程中,也尽可能地选用那些有创新色彩的新闻照片。因为,人类有一种天性,就是对“新”的东西感兴趣。作为媒体人,我们要吸引人的眼球,就必须去追逐“新”的东西;即使是老题材,也要用全新的视角去发现和记录它,使之非同寻常。比如,河南日报摄影记者拍了一幅“温总理开东方红拖拉机”的新闻照片,记录的是温总理与农民拖拉机手一起耕作的场景。这幅照片角度新颖,充分表现了人民总理与人民打成一片的深厚感情,读者看了之后为之动容,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创新上,是角度的创新。我们把这幅作品评为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就是为了倡导创新。

对于在摄影上有大追求的人来说,创新是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路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创新呢?我觉得有两点:一是要有创新意识,二是要有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有求新求变的冲动,有创新的自觉。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是开放的、敞开的、发散性的,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既来自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又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渐悟中形成。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

说到学习,好像是个老话题,但是对于搞摄影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学习,以前我们总是强调政治理论和政策方面的学习,这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同样重要的,还有新的摄影语言和技法的学习。我经常鼓励年轻的摄影记者,要多看别人的照片,尤其是国外摄影大师的照片,譬如获得“荷赛”大奖的照片。在看这些好照片的时候,要重点看照片有没有新意、“新”在哪里。

还有一点,就是要多读书。摄影是一门艺术,是视觉艺术,需要很高的审美修养。审美修养从哪里来?靠知识积累,靠多读书。不仅读摄影方面的书,还要读哲学、社会学、文学、绘画、舞蹈等这些方面的书。

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有自己对世界、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独特认识和思考。有了这些垫底,我们在摄影的时候就会睁开“第三只眼”——灵魂的眼,就会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就会不断创新。

创举

回顾新闻摄影史,我有这样的感慨:创举才能传世,传世才能成为经典,经典才能启迪人们的灵魂。

所谓“创举”,一般的意思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对于摄影人而言,则意味着拍摄前人没有拍摄过的东西,或拍摄出前人没有拍摄出的境界。你看,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袁毅平拍摄的《东方红》,贺延光拍摄的《小平,您好!》、《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等,凡是载入摄影史的不朽之作,大都是别人不曾拍摄过的,都是创举。

创举,不是“脑筋急转弯”式的异想天开,不是小聪明,不是哗众取宠式的表演,也不是心血来潮;创举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是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是追求,是坚守,是责任感。

说到创举,我总是想起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河南日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先生,他在上世纪60年代,从红旗渠建设动工修建的那天起,他就长年坚守在太行山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个伟大的工程。他走遍了林县的每个角落,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亲身体验到当时的艰苦生活,感受着林县人民因为缺水带来的不幸,也体会到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意志和决心。在拍摄红旗渠建设的全部过程中,他同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因为如此,当他拿起相机的时候,镜头中才充满了对红旗渠建设者的本质理解,他所记录的那些场景、场面才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比如,除险英雄任羊成在悬崖上飞身排石的场面,让人只看一眼,马上就理解什么叫英雄、什么叫舍生忘死。这样的新闻摄影作品,才是经典,才是传世之作。前些年,河南举办了红旗渠建设回顾展,还到全国15个城市去展览,影响巨大。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在这些影像面前依然激动?就是因为这些照片是来自拍摄者10多年坚守在红旗渠建设工地进行拍摄的创举。这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摄影作品要想传世,摄影家就得有创举;而要有创举,就需要摄影家视摄影为生命,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创作中去,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去拍摄。

创业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工作,对于有的人可能是一个饭碗,而对于有的人却是事业,是终生追求。这两种境界不同,工作状态也会不同,最终的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把新闻摄影当做事业去追求的人,他每天的摄影活动就是在创业,在通过相机来实现人生价值。新闻摄影是一种现场行为,要想拍摄出好的作品,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深入一线、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才能有所收获。想有收获就必须付出,付出必须具备不怕艰苦,克服困难,敢于攀登,勇于创业的精神。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摄影教学;教学媒体;智能agent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B

talkaboutanetwork'sinformation-basedDevelopmenttotheinfluencethatphotographsaReformineducation

YaoYong-ming

(CollegeofLiberalarts,YanchengteachersCollege,YanchengJiangsu224002,China)

abstract:networkinformation-basedhigh-speeddevelopmenttophotographedateachingmethodtobringhugevariety.thistextmainlydiscussedthattheourcountryphotographsthepresentconditionofteachingandphotographthenecessityofthemulti-mediateachingandsomeproblemsoftheexistence,andputforwardintheprocessofphotographingareformineducationinsomesuggestionsandthemeasures.

Keywords:information-basednetwork;photographteaching;instructionalmedia;intelligenceagent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摄影是一门完整的独立的课程,它有其丰富的严谨的理论和大量的复杂的技能,它是机械、电子、光学、美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摄影课作为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方式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摄影教学如何迎接数字化环境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实行多媒体教学,使摄影课程以新的教学模式呈现,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1当前高校摄影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摄影课程,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美术学及旅游管理学专业,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重大问题。

1.1学生的文化内涵方面

学生的摄影文化底蕴薄弱。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许多中学生在升学压力面前,把学习精力都用在了考试科目的学习上,基本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接受摄影文化的教育,也就谈不上使用照相机去进行摄影创作了。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特点,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动性,本人对我校100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惊人地发现,这些学生的摄影文化知识几乎为零,70%的学生在入学前从未使用过照相机进行摄影创作,30%的学生只是偶尔使用过照相机,有65%的学生学习摄影是为了提高专业素质,35%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自身学业。

1.2师资配备方面

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摄影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系统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而熟练的摄影技能,具体包括各种摄影器材的使用、摄影创作的技巧手法、数码图片的处理以及相应的网络数字信息获取、收集和处理技术。摄影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一方面摄影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报社的摄影记者或广告行业的专业人员来担当实验指导教师,由于这些教师有较强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授课,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校实验指导教师的不足,保证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

1.3教材和实验设备方面

教材选定滞后。由于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数码相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摄影理论也是日新月异。而当前许多高校所使用的摄影教材内容基本处于滞后状态,尤其对于新式的数码影像技术讲解得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的教材。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编写实用性教材。

实验设备紧张。目前许多高校一个本科教学班至少40人,由于相机数量有限,在进行摄影技能训练时只能分组进行。有时甚至要四五个人一组,这样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某些高校还是前几年购置的以传统相机为主的设备,有些虽然购置了部分数码相机,但在数量及更新程度上明显不足,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还有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环节也没有及时跟上,使摄影教学的数字化明显滞后。

1.4教学方法方面

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摄影课程的总课时量并不是很多,基础理论知识占去一大半课时,真正留给学生实践的课时就更少之又少了,虽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践,但是教师往往又无法亲临现场指导,这样便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又把技术提到不恰当的高度,似乎只要技术过关,就一定能拍出好的作品来。无视现代数码相机已经高度自动化的现实,对于摄影的构图思路、创意想法讲得很少,这实在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好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意、思维和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我们的教师应该多讲授创意、思维方面的知识。

2网络信息化时代摄影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对摄影教学进行时代化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摄影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的优化效果,这才是当前改革的目标所在。

2.1有助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现有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由于摄影课程的课时量并不多,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摄影课的教学任务,要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量、更大的信息量,就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局限、片面、间断的教学方式,可以把物体成像原理、形成与发展过程等摄影知识连续动态地、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照相机只能一个人观察,师生间不易沟通的不足,教师减少了口舌,节省了时间,还弥补了教学中相机型号不全的不足,特别是可以弥补高档相机在教学中难以用于实习的不足,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2.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对摄影课进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出重点知识、突破知识难点。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突出主体的方法,教师通过对图片或视频的讲解,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而直接的信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非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观看老师的课件,自己总结结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认知目标。

实行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要想让学生充分掌握光线对画面造型效果的影响,了解顺光、侧光、逆光等不同受光方向下的造型特点,以及光线的聚、散、软、硬对画面效果的影响,可以请班里的同学做“模特”,在课前事先拍摄好各种光线的画面,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观察感受角度“稍微”变化对效果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从这些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他们收集、检索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提高能力的目标。

2.3有助于学生实现自己的情感目标

多媒体教学集多种信息传输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在摄影教学中,讲到景深效果的拍摄时,老师可以展示由不同光圈和快门配合所拍摄出来的虚实结合的图片给学生观摩,初步了解什么是景深,不同景深得到的图片效果,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实现情感目标的目的。

3摄影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3.1摄影多媒体教学的海量性,容易导致信息传授的繁杂无序

在摄影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摄影知识面,但是如果繁杂无序地盲目传授,则必然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摄影的风格流派时,如果不分主次,对涉及到摄影领域的大大小小的流派都一一作详尽的介绍,虽然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摄影流派知识,但是学生会明显感到信息的杂乱,越听越没有兴趣,以致产生疲劳感,甚至会混淆各个流派的创作观念,或者以支流派的观念代替主流派的观念。

3.2摄影多媒体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容易导致教学媒介被过分依赖

摄影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摄影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可以将一些实验教学搬到课堂上来,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但这毕竟只是一些理想化的教学环节,它远远不能代替某些实际的操作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实际操作起来却不知所措,问题百出。对于在实际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干扰因素,学生往往很难从容应对。比如在介绍黑白胶卷冲洗时,学生只有亲身下到实验室,才能掌握如何控制时间与温度、如何辨别底片密度等能力。

3.3摄影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与智能性,容易导致课堂秩序的不稳定性

摄影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与智能性,确实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摄影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个别教学、讨论教学提供了条件。在摄影赏析课中,老师除了指导学生欣赏摄影大师们的作品外,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也可以将个别学生的作品调出来让全班学生赏析。同时,可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摄影经验,让优秀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心得等等。但这种教学往往难以控制课堂秩序的稳定性,教学主题也难以集中。比如在上面介绍的摄影赏析课中,尤其在人体摄影赏析中,如果控制不当,学生们会漫无边际地乱侃乱论,甚至会将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带入课堂。

4摄影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建议和措施

摄影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这些弊端而放弃摄影教学改革。相反,我们要尽可能地取长补短,用传统摄影教学的长处去克服现代摄影教学的不足,继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4.1做好多媒体摄影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是教师用于教学的辅助工具,必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并不断加以调整改进的过程,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比如,在介绍景深的概念时,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设计好详细的教学步骤、教学策略及媒介的使用。可以采用图形展示加文字叙述的方式,将景深前界与景深后界、前景深与后景深直至景深的概念介绍清楚。接着,还可以用一些照片实例进一步阐述景深的概念,并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实际应用,这样便可以顺利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4.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在摄影教学中,并不是用了多媒体,教学质量就高,要注意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在最合适的时间介入,将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比如,在讲解照相机的主要结构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画面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全方位地讲解照相机主要装置的性能、作用、特点、调节及使用方法与技巧等。操作过程可如此:首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台、投影机,让同学们看到照相机的实体,接着分别展示镜头的种类、焦距与口径、镜头的卡扣选择等。然后再分别展示光圈系数、光圈的调节方法;快门速度标记、快门的作用、快门的种类;常见的聚焦方式、取景指示方式及视差等内容。如此分段介绍,学生可以看得清记得牢。在讲授彩色摄影“三原色”、“三补色”时可采用photoshop等图像软件向学生展示色彩叠加、混合的实际效果,解决同学们难记难懂的问题。

4.3建立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资源平台

4.3.1建立优秀摄影作品资源库

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一些摄影网站上下载优秀作品,并将其存储在计算机中,比如“中国摄影在线”、“中国摄影网”、“摄影比赛在中国”、“车坛影协”等网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这些精美作品时,必然会产生摄影创作的欲望,学习激情自然极其高涨。而在实际创作中,这些优秀作品又会给他们带来创作灵感,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创作灵感。

4.3.2利用agent、Blog或微博来建立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比如Blog、BBS、微博等。作为摄影教师,要想自己在教学领域中能够与时俱进,和学生进行顺畅的互动交流,则必须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建立自己的教学平台,将学生的作业递交、批改、与学生的交流都通过网络进行。

教师将摄影教学课件存放在web服务器或是Blog、微博平台上,供学生自学使用。同时,学生拍摄创作的作品,也要及时并进行“网上点评”,点评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互评,拍摄作者也可以回答别人的提问。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拍摄前展示相关题材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的拍摄效果是怎样取得的、用了什么拍摄技巧、事先做了什么样的案头准备等。几次下来,同学们的“眼界”就高了,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

此外,还可以利用智能agent来设计专业的教学互动平台,agent是计算机软件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中一种新兴的技术。agent技术应用于网络教学系统中,各种用户agent、管理agent、任务agent构成了一种基于agent的网上智能教学系统,从而给摄影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agent技术可以解决当前网络远程教学系统普遍存在的智能性差、个性化不突出、交互性手段匮乏等问题。在网络远程教学系统中,利用人工智能agent技术可以实现网络个性化课件的智能开发,为实现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加入了新的动力。

5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从事摄影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艺术的教学方法,还必须具有熟练的现代教学媒体应用技能。教师要从讲授者变为启发者,学生从被动、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教师要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学生不断提高摄影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旭炜.浅谈高校摄影教学[C].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83-86.

[2]罗红梅.BLoG与摄影教学整合初探[C].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137-138.

[3]杨琼.对多媒体摄影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C].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370-371.

[4]郑向阳.浅议多媒体摄影教学的驾驭[J].社科纵横,2005,10:204-205.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9

在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前,测绘学科本科有4个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图制图,虽然都要学习摄影测量学,但是各个专业间差异较大,如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测)对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生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摄影技术、航空与航天摄影技术、非地形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航测实验、航测外业实习、航测内业实习。而原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摄影与空中摄影、航空摄影测量、航天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航测自动化、像片判绘(包括实习)、像片转绘,实践环节还包括航测外业实习。由于当时摄影测量教学中实验或实习内容涉及很多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测量仪器,一些院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当时只开设有工程测量专业。原武测工程测量专业在摄影测量学方面主要的课程有:摄影技术(一学期)、摄影测量学(一学期),但没有相关实习;而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设的摄影测量学相关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上、下两个学期)、工程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摄影测量实验、遥感实习;相较一些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其摄影测量方面的学时数已经偏多。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教学专业,现在本科阶段只有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方向之一,与原来工程测量专业比,摄影测量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是该比重远低于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中的比重,并且由于总课时呈压缩态势,因此实际授课时间实际是在减少。随着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摄影测量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模拟、解析、数字3个阶段发展后,摄影测量快速进入了航空摄影测量与航天摄影测量并存的发展阶段;航空摄影发展到了模拟航空摄影和数码航空成像并存阶段,航天摄影(测绘卫星)完全实现了数字成像;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则实现了全数字化。为了适应摄影测量快速发展的情况,同济大学测量系在2005—2006学年开设了摄影测量学的双语教学,其他院校也对摄影测量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使得一方面涌现大量新知识点,现在本科教学中摄影测量方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教授的内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测绘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都要涉及,而通识教育本身又需要挪出相当的学时进行通识类课程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在摄影测量方面,现在同济本科教学中相关的课程只有: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及实践环节———摄影测量实习,并且其中作为专业主干课的“摄影测量基础”课时缩减为一周4课时(将来还将缩减为3课时),在这种背景下,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应如何开展,特别是主干课摄影测量基础教学如何开展,教学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过去的模拟摄影测量内容是否要涉及?怎样涉及?这些都须考虑。

二、通识教育下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摄影测量学在数学上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测绘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有较大的差异,也是一门非大众化的学科课程;但作为测绘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学习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及遥感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近、现代摄影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更新非常快,而且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日趋紧密,因此现阶段摄影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内容增多,二是内容改变多特别是涉及应用方面。而通识教育背景下,造成课时数紧缩,因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中须兼顾两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础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统筹考虑一般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且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深入的要求。结合摄影测量方面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摄影测量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在现在学时大大压缩的情况下,整个教学内容应强调基础性,为学生将来可能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单纯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并不多,比较多的从事工程测量,但现在工程测量这方面的仪器不少涉及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应用,如工业场景监测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学生从事GiS数据处理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针对这些不同的学生,项目组成员认为“摄影测量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下,传授摄影测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摄影测量学基本框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学习作准备。考虑到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方面课程分为摄影测量基础和数字摄影测量学两部分,而卫星影像几何处理集中在后续的遥感课程中讲授,且课时数有限,因此现在“摄影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应是:对摄影测量学的讲授内容侧重于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基本过程,使学生建立起摄影测量的基本思想,保证学生对摄影测量整体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摄影测量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构建科学的“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

从上述“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指导思想出发,构建了通识教育下“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总体上,“摄影测量基础”教学目的是为满足宽口径人才的培养,满足不同部门对于摄影测量和影像空间信息获取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对摄影测量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学习、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为这一目标,将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分成4类:需熟练掌握的、需掌握的、需了解的及兴趣拓展部分。有关数字影像匹配方法的基本计算过程,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数字微分纠正的原理及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全部放到数字摄影测量课中讲授,不在摄影测量基础课上做要求。这样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着重使学生掌握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空间解析定位和图像解译)及利用摄影测量方法获取空间几何位置信息的基本操作过程;了解摄影测量学与遥感、GiS的密切关系,空间定位技术(GpS)的关系,在摄影测量影像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及摄影测量学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应用。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了解其历史发展知识及与计算机视觉的关系。

3.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合理选择、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满足在课时较少情况下学生仍能够较好掌握摄影测量基本知识的重要保证。摄影测量学教学中既包括有大量的摄影几何原理,又涉及很多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应用方面的知识,在现有的教学中各门相关课程的讲授内容各有侧重。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沿着摄影测量的发展脉络,从模拟—解析—数字来介绍,其最大的好处是:对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相关概念演变的关系学生能比较清晰的掌握,但这是建立在过去专业细分的基础上的、需要大量课时,并且最好有一定模拟仪器的支持,这在现有情况下无法满足,而且其中部分知识内容已属于比较陈旧过时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讲授,而其中历史部分,虽应涉及,但不同学生对各部分内容的兴趣并不一样。由于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了4部分,因此,摄影测量历史部分知识属于学生只需了解的内容,而模拟摄影测量部分的绝大多数内容则属于兴趣拓展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需要掌握或熟练掌握的内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视觉研究对摄影测量的冲击与促进,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其中部分如计算机视觉方向如何表示像点、物点的关系,它与摄影测量表示方法的关系,是学生应了解或兴趣拓展的内容。目前对摄影测量基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作了较大调整:①考虑到学生在先前阶段并没有课程专门讲授摄影测量中的影像获取及其要求,在内容中增加影像获取部分,介绍过去胶面影像的获取(简要介绍)和数字影像的获取,并对相机检校简要介绍;②由于将数字摄影测量部分内容独立在专门的课程介绍,在摄影测量基础部分重点介绍像片解析基础、强化解析空中三角测量部分内容,特别是光束法平差、增加直接线性变换内容;③讲授内容去掉了模拟测图部分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只作为学生兴趣阅读的材料;④考虑到整个航测成图的整体性,在内容中增加了航测外业部分介绍,包括坐标框架选取、像控点获取,以及影像的调绘。现有的一些摄影测量教材中模拟摄影测量的内容已经完全去掉,只在绪论的历史回顾中出现。由于现在摄影测量中一些名词、概念、处理方法中还留有模拟测图的痕迹,将模拟部分完全去掉是否会影响学生对这些问题理解?一些摄影测量还留有不少模拟的痕迹,完全去掉对学生理解是否有利?从这一角度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仍然将模拟测图内容作适当介绍,作为学生拓展了解的内容。而对于影像解析及解析空三的内容,因其是摄影测量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很重要,因此在授课中强化了这方面的内容。

4.加强与创新项目的结合、与实践的结合

摄影测量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摄影测量知识应用的小实验。如利用规则格网板进行控制,利用普通相机(如手机自带相机)进行面状物体的摄影和基于影像的面状物体形状测量;结合网上大量的影像信息(特别是卫星影像信息,如百度地图、Googleearth上的影像信息),与实地相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影像调绘、外业控制、像片控制点的概念,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绘。现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各种学校和国家的创新项目。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项目申请想法就涉及影像的几何处理、摄影测量的相关知识,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法,所以学生的兴趣高、学习主动性强,并且很多想法更为新颖、有趣,为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和创新项目的结合。现在测绘工程三、四年级学生正在进行的创新项目中,有2~3个项目是与摄影测量学相关的。通过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和创新项目的结合,原本抽象的概念内容变得具体、实在,与日常生活中应用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完成这些项目和实践活动,还会涉及一些教学中未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主动地学习,能激发学生去思考该学科的更广泛应用,而不是仅局限于测图方面,这也与现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进行通才培养的理念相一致。

三、结束语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背景;摄影;摄像技术;数字技能

1摄影摄像课程教学分析

摄影和摄像可以把人、事物最真实、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摄影追求的是确定主题,利用前期布景、调光抓取生活的美好瞬间,摄像则是可以记录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摄像摄影最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在拍摄的过程中,作者需要利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摄影像、照片,最后的成品可以直接表现作者的爱与恨。摄影摄像专业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照相机以及摄像机的基础使用、采光、取景、场面调度和后期编辑等,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可以利用摄像机和摄影机等器材拍摄美丽的画面,并通过照片和视频表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传统摄影是胶片摄影,后期需要到暗房里面冲洗胶卷,而现在的数码摄影技术已经不需要胶卷和暗房,只需要打印机、电脑。

2高校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技能实践现状

2.1数字化摄影摄像教学发展比较缓慢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了很大影响。互联网时代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摄影摄像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教师需要结合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摸索。在数字化和摄影摄像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后期剪辑和后期制作方面,新技术的发展给摄影摄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2教师对数字化摄影摄像技术了解不够透彻

对摄影行业来说,数学化摄影和摄像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每个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高校的摄影摄像教师专业水平存在差异,摄影摄像课程数字化发展也呈现出地域性差异等特征。在数字化发展总体趋势下,很多教师对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的了解比较少、对数字化的应对能力比较差,使得数字化技能在摄影摄像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多的体现。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对数字化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教师对数字技能的了解太少,使得数字化教学效率比较低。

2.3数字化摄影摄像技术资源整合不到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已经把摄影摄像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结合到一起。数字化摄影和摄像已经成为现代摄影摄像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对摄影摄像行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一,摄影摄像教育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资源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中国摄影摄像行业发展比其他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几十年,因此,需要人们不断地磨合和探索,把数字化技术和摄影摄像专业结合在一起。第二,高校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很多教师认为数字化摄影就是拍摄方便、取照片方便。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果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有偏差,那么学生接收的信息和知识也会有很多偏差。第三,高校摄影摄像课程资源比较缺乏。摄像和摄影的资源整合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和时间,而很多高校无法承担这样大的成本,这也使得资源整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虽然近几年数字化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是在优质资源方面还比较缺乏。

3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应用

3.1优化课程授课计划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摄像教学专业课程安排比较合理,理论课程占总课程的1/3,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2/3,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和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摄影摄像授课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摄影摄像技术是最基础的摄影教学课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讲述摄影摄像的相关知识,比如如何调整参数以及后期剪辑等,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度。

3.2培养专业实践器材管理人员

摄影摄像数字化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设备是单反照相机和摄影机。因此,高校需要准备相应数量的单反照相机和摄像机、三脚架、遮光罩、滤光镜、存储卡、相机包。在资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苹果机房,用于图片处理和非线性编辑等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各项实验。同时很多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实践管理人员,仅仅以机房管理人员作为摄影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这些教师对设备的日常护理知识的了解有限,导致部分仪器因管理不善出现一定的损耗。例如单反照相机和摄像机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可能会在镜头上出现霉点,或者因为学生放假长时间不使用电池,充电续航能力下降。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这些兼职教师可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耽误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专业的实验员对设备进行合理的日常维护,建立合理的实践管理制度。

3.3摄影摄像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

摄影摄像数字化技术实践教学主要是现场拍摄与后期制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资源比较有限。第一,学生只能以模拟相机教学为主,接触的相机使用的是老款的感光胶片,这样的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学生在实践中无法接触真正的实践项目;第三,感光胶片很容易报废,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摄影摄像教学都是在暗房中洗照片,但是学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数学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影机成为摄影摄像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这样学生就可以用电脑上的修图软件代替传统暗房。

4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改革方向

4.1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改革创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能解决了很多传统摄影摄像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摄影摄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技术方面和选材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方法给学生带来新的美感。

4.2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改革方向

摄影摄像数字化技术不仅指硬件数字化,还包括软件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指的是数字照相机和数字数码相机,软件主要包括adobeCameraRaw插件、adobephotoshop、adobeLightroom,这些软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智能化也是高校摄影摄像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运用新的软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把比较常用的后期制作软件运用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