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41:35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状况;问题;对策;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2-0393-01

科技实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县农业中心)是全县综合性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机构,为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该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素质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1专业素质状况分析

朝阳县农业中心由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环保站、蔬菜站、质检站、农广校和办公室等8个站、室(校)组成。

从文化结构看,全体49名在职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占53.06%,大学专科占26.53%,中专及高中以下占20.41%,其中,全日制本科仅占2.04%。从农业技术职务看,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均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2.65%,初级职称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70%。从专业结构看,农学本科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3.06%,农学专科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37%,农学中专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12%,非农学专业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2.45%。其中,全日制农学本科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04%。从来源渠道看,人员仅占2.04%,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1.02%,党政机关及其他单位调入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37%,其他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57%。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24%,31~40岁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73%,41~50岁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0.61%,51岁以上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0.42%。从配置情况看,配置在业务站占技术人员总数的73.47%,配置在综合办公室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6.53%,其中,配置在领导岗位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16%。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总体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门槛过低,加上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人员来源复杂,造成技术人员队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2.2专业不对口

从专业结构看,全日制农学专科以上学历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4.49%,其余75.51%技术人员为农学中专学历或第一学历为非农学专业,缺少蔬菜、植保、土肥等重点专业技术人员。

2.3专业人才短缺

经过正规、系统农业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少,既有农学专业知识,又掌握植保、土肥、蔬菜等学科知识的人员更少[1-2]。

2.4人员配置不合理

从各站技术人员配置情况看,真正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的技术人员仅占50%左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特别是一些主要业务站,如蔬菜、植保、土肥、推广等站的技术人员十分紧张。

2.5高素质技术人员分配不均衡

各站技术力量分布不均,蔬菜站、土肥站、植保站高学历、高素质技术人员极为短缺,急需新人补充。

2.6存在断层隐患

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占12.24%,而41~50岁和51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0.61%和20.42%,队伍老化现象严重。

3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对策

3.1严格准入制度

朝阳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必须立志献身农业,服务人民,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要求具备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水平,中专毕业生应有进修大专以上学历的意愿。要提高和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严把进人关口,规范该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朝阳县自2006年实施规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成效明显。该县农业中心应根据本单位技术人员需求情况,及时向地方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岗位招聘申请和具体要求。提出申请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优化现有人员年龄结构梯次配备;二是要切实体现岗位需求;三是要着眼长远和人员专业结构。人员招聘后,必须分配到业务站从事业务工作。

3.2完善农业技术人员遴选制度

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正规的农业专业教育,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县级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定年限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或其他农业科技工作者中遴选产生,建立县乡遴选的农业技术员晋升制度。具体做法是: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应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在工作一定年限后成绩突出或有特殊贡献者,方可选任到县农业中心工作。但是,对于招聘的高学历人员可以破格晋升,如农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1~2年的业务实习或研修后可直接进入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工作。这样既可解决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高素质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中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晋升和出路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基层,努力工作。

3.3加强专业培训

国家农业“两法”中都有关于对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要求,因而做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一是加强培训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领导机构,统筹安排,科学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培训工作计划,进行年度教育培训检查督导。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对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确保教育培训与实践需要相结合[3]。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一方面从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市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选聘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另一方面根据农村技术推广实际和教育培训的需要,组织资深专家和学者编写农业技术培训教材。

3.4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人奋进。采取立体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评价一个人,有利于人尽其材,发挥每个人的优点[4]。同时,还可以发现某人某个时期某项工作的状况,从而及时制订培训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原辽宁省人事厅于1997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有关问题的通知(辽人发〔1997〕1号),该通知对考核内容、方法,考核结果存档、备案,考核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均做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细化并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对每名技术人员做出科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参考文献

[1]路战远.加快内蒙古自治区农机科研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

[2]王红彬.合江县当前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刍议[J].泸州科技,2001(3):23-26.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现场总线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7-01

一、引言

现场总线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工业自动控制领域的控制网络技术,是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以七层网络结构、数据通信原理为基础,系统地介绍Can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profibus总线等工业控制常用的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实际工程运用等内容[1]。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2],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相当大一部分在从事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工业控制设备的研发、销售、技术支持与维护等工作。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从《现场总线技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和尝试。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现场总线技术》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与专业的定位。成都大学自身定位是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计划将于2016年接受工程教育认证,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该是培养现场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应该要综合结合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内容。成都大学是成都市政府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担负起为成都市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我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中70%左右在成都就业,因此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应该要突出成都市在现场总线技术上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改革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但是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不仅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表述清楚,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懈怠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制作生动形象的ppt,增加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讲课时应该多结合实际的工程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现场总线的概念。

讲授课程时应该要避免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与学生互动。讲授时间最好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剩余15分钟留给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准备1-2个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四、考试评价方法改革

传统的检查方法是一个学期末的一次考试,再考虑学生平时作业的成绩和实验成绩,就给出了学生《现场总线技术》的学期成绩。学生对于现场总线技术到底掌握的怎么样根本就无法评估。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改革考核方法,这种改革不只是单纯的针对于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于教师,需要让教师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激励学生成为有创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要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先要预习课程,准备1-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记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五、实验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现场总线技术》实验都是一个难题。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使用的网络技术,是控制信息传输的一个载体,因此,建设现场总线实验室需要很大的投入。大多数二本学校现场总线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

为了解决现场总线技术实验课的难题,我校投入巨资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信息与先进控制公共实验室”,该实验室把西门子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念直接带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了解现场总线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现场总线技术》实际的应用,并实现自动化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会增加现场总线的内容。

六、成果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成都大学《现场总线技术》现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成都市精品课程。《现场总线技术》教改已经申报省级、市级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现已获准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国汉,任文斌.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甘肃科技,2002,8:86

[2]吴新忠,乔宏颖,任子辉.现场总线技术综述[J].工矿自动化,2004,1:23-25

[3]李会侠,黎明安.理论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5):117-120

作者简介: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技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

1.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网络人才有较大需求的主要用人单位是政府机关、企业。政府方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级以上政府机关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已经实现上网的县级以下政府机关数量超过1万个,全国等待建设的政府网站不少于15万个,未来三年从业人员总需求将不少于30万人。企业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企业网站约130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130万人,目前企业上网总数还不足全部企业的5%,企业网站增长速度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未来5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人才需求将不少于100万人。

2.进行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调研

为了科学地制定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组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信息。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访谈会,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分析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结构与素质总体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初步规划、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能力;能组建较基础的中小企业网络系统;能进行局域网设计、安装、调试、经营及管理维护;能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

(1)设计思路。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形成调研报告。

企业调研:针对课改工作进入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并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学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调研分析,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从调研的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企业工作过程,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设计学习情境: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情境,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论证。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

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完成8门学习领域课程相关工作页的编写。

3.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为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需要,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主要内容为:一体化教室(工作站)教学区:改变原有实训室布局,使实训室能满足理论教学、学生小组讨论需要;设置小型宣传层架,用于展示学习小组学习文化及成果,设置信息检索区域,配置电脑、打印机、资料柜等设施设备,配套相关工具书。一体化教室(工作站)实训区:根据不同的实训课题,配备相关实训设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行6S管理。

(2)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4.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等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教师“双师”资格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5.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是成立课改试点班。在试点班级开展专业一体化教学,进入课改试验性实施阶段。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试点班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三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在教学安排上,加强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第一、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所学专业;第三、四学期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渗透专业前沿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不少于100学时;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氛围,为将来在短期内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四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并指导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施工、定期到校为学生授课,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实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一、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特征分析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对选取的广东省32所中职学校2010年招生计划进行了汇总,结果如表1。

(一)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

加工贸易是整个广东省经济的核心,广东省正筹谋以加工贸易来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通过加工贸易建立起活跃的市场体系,引进数万家外资企业,配套建立和发展起一批国有大企业,带动出一大批民营、私营企业,也造就出众多熟练的产业工人。同时也正是由于加工业的核心地位,带动了周边产业的纵深发展,信息技术、商贸旅游成为了最直接的受益产业。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学校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三类专业设置比例分别为22.53%,21.15%,26.67%,总计占到3/4左右,形成了三大主导专业,构成了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其中财经商贸类专业达到116个,招生人数占到调查总数的1/3以上,突出了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二)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专业结构差距较大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专业比例仅为4.60%,招生所占比例为6.02%。广东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中指出,到2010年,广东省城镇化率需达到65%,农业人口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低,利润低,据统计2010年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4.5%,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差,因此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表现出较低的市场需求。

(三)农林类、资源环境类专业设置较少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两大专业设置比例仅为4.60%,招生所占比例6.02%,招生人不及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商贸旅游类三类专业招生人数的1/10。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专业作为基础性行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运营发展,广东省作为沿海大省,具有充分的陆海资源优势。可见,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状况与广东省区域经济特征不相符合。

(四)专业设置基本符合广东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被调查的广东省32所中等职业学校涵盖了14个一级类专业,435个专业种类。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为4.60∶35.17∶60.23。第三产业招生人数为23984人,第二产业招生人数为11754人,第一产业招生人数为2290,呈三二一格局。表1表明,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数和招生人数均居首位,加工制造类专业比例达到22.53%。二者作为广东省重点专业,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加工制造类中所占比例达到35%,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攀升,随之而来的是与之配套的专业维修服务,这必然带来汽修市场不断扩张。总体来看,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二、广东省三大产业的专业设置适应性分析

(一)第一产业的专业适应性

从被调查的32所中等职业学校来看,可归为第一产业的专业主要有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管理方向)、园林园艺、农村医学三大类。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党的“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任务,对促进新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开设对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产供销体系的建立,以及资源的配置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农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体现。园林园艺专业的设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直接体现,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市场化定位。而农村医学的专业定位在于城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广东省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结构具有一定的专业适应性。2010年广东省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广东省农业产值呈逐年增高趋势,对GDp贡献率也在逐年增加。第一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全省经济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由数据调查分析我们得知,广东省中职学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比例仅为4.60%和6.02%,并且专业内容设置比较单一,这与该省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结构占28.04%的事实有一定出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东省作为沿海大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第二产业的专业适应性

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指出,实现工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石油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改造提高,汽车、医药等一批有潜力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得到较大提高并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具体设置的专业来看,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以及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设置比例分别为26.14%、12.42%、17.65%和13.72%,这四类专业占到了广东省第二产业的69.93%。数控技术是机械加工自动化的基础,是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其水平高低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水平。它随着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以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向机械工业领域迅猛渗透并与机械电子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综合各种高科技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以二者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着中国的工业发展方向。结合表3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广东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内容基本符合该省第二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

从专业设置比例来看,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数量比为35.17%,招生人数比例占30.91%,均仅为第三产业的1/2,而产值结构与从业结构分别占到了50%和39.13%,在三大产业中均居首位。这种状况显然与其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据表4所知,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达到了60.23%,招生比例达到63.07%,远远超出从业结构比例32.83%。计算机应用,财经类专业设置比例较高,占到50%以上,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两大支柱产业。改革开放至今,广东省GDp产值稳定增长,但各产业增长速度各不相同。由表5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呈急降——上升——平缓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均衡,特别是2001年至2009年增长速度为12.2%,与2000年最后五年相比有上升趋势。目前,一二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阶段,仅靠行业数量扩张带动经济增长余地不大。而第三产业潜在需求大,发展空间广阔,带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也正是由于其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带动了学校专业设置向第三产业的靠拢。

三、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对策

从表6可以看出,广东省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5.4∶50.3∶44.3调整为2010年的5.0∶50.0∶45.0,第一产业成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基本持平。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表现在三大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即三大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种转变趋势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产值结构等方面。专业设置是学校建设的基础,是学校主动灵活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被调查的32所学校的专业设置结构与广东省经济结构基本相适应,但仍需做些适当的调整。

(一)加强农业等基础产业建设,适度增加一二产业专业类别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源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了第二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正是一、二产业进步为第三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一、二产业的发展状况为出发点。从表1看出,被调查的32所中职学校一、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共计39.77%,尤其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仅为4.60%,并且专业设置内容单一,传统支柱产业与相关专业对接率不高,重点产业如水产业开设数量少,力度不够。此外,建筑、能源等基础性专业的比例也较低。因此,广大中职院校应适度增加一、二产业专业类别,满足一、二产业发展需要。现今,国家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将这一政策逐步推广到具有基础性质的其它专业。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这类专业的发展。

(二)优化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广东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2009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位居三大产业之首,2010年GDp超过50%,意味着广东不仅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且率先跨入后工业社会的门槛。虽然第三产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必须以一、二产业为出发点。由表3得知,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比例达到60.23%,招生比例达到63.07%,专业个数比例偏重,招生数量比例偏高,其中财经商贸类专业最多,占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优势传统专业发展滞步不前,幼师、烹饪、餐饮服务类等供不应求专业在招生规模、开设数量等方面几年来均未发生多大改变,专业覆盖面相对薄弱。为此,应以改革提供动力,以开放激发活力。通过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为专业创新开拓发展空间。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服务业及信息产业,建设提高具有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一、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

今年通过“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中国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编写,部级课题的开展、国外教育技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等活动,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支持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坚持与有关学校、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培训、评选、展示等活动。

1、“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要突出时代主题,配合“班班通,堂堂用”实践的开展,研究分析教育技术在新时期的发展问题,通过征文活动主题和题目的设计,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征文活动要发挥各地协会组织的积极性。

2、要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在协会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协会秘书处、专业委员会、地方教育技术研究会、远程教育研究会要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老同志的作用,整理文献,梳理脉络,总结经验,启发未来。编写计划由秘书处牵头做出。

3、做好协会合作出版译著《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的相关工作。这本书是协会组织专家翻译的,主要阐释教育技术aeCt08新定义,内容包含了美国aeCt协会专家对教育技术当前发展阶段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观点。要借此机会在会刊《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刊物组织专题研讨与,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全力做好部级课题的攻坚和结题工作

全力做好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攻坚和结题工作。要保证研究的质量。各协会组织的子课题今年要重点抓好结题工作。

1、上半年总课题组重点指导子课题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内容框架。重点子课题要重点指导。

2、总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结题的时间表,制定子课题结题时间和结题目标要求。下半年开始接受子课题结题。

3、各子课题组归纳研究成果,力争出好成果。部分开题较晚子课题的结题工作顺延到2010年。

4、总课题组与各协会、专业委员会合作,组织高水平专家群体,鉴定子课题成果,提出总课题结题内容框架。为总课题的最终完成做准备。

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资源建设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1、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资源编制,推进校际共享。支持协作工作委员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在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

2、与基础教育网合作,开展网上评课,集结优秀成果,向国家推荐优质资源。

3、国家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法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中资源类成果,“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活动的获奖软件(ppt、案例、网站、资源包)凡可以公布的,一律在协会网站公布,免费供协会成员下载使用。

4、宣传协会、学校间的资源共享群体的成功经验,促成协会组织之间,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共享合作。协会、专业委员会、省级协会组织的网站或专题网站,要及时更新,采用先进技术,办成协会成员学术交流、资源交换的园地。

四、抓应用促进新成果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2009年,各级协会组织要将抓应用作为首要的任务。推进“班班通,堂堂用”。

1、评选优秀应用成果。协会课题结题评优和征文活动都要重视应用类成果,鼓励应用创新。优秀子课题必须是有课堂实践验证的,受到师生肯定的。

2、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协会培训中心、专业委员会、各地协会组织要尽可能针对实际需要加大开展培训的力度。

3、开展专题研究,联合软硬件企业和专家研究推出集“信息化班级教学环境+优质课堂软件资源(平台)+多种应用模式”于一体的“班班通、堂堂用解决方案”。

五、发展对外学术交往

1、按照当前国家的政策和要求,从严做好教育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出国的组织选派工作和业务学习、交流的安排工作。2009年协会秘书处继续与有关外事机构合作,继续开展组团出国培训。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与秘书处要协作搞好教育技术骨干出国培训选派的有关工作。

2、继续参加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技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组织的联系,开展交流活动。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近年来,福建省的高等教育实力显著提高,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尤其在工程教育上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共有高校88所。截至2013年底,33所本科高校中开设工学专业的有31所,培养工学学术和学位研究生的本科高校各有7所。本科专业布点数1293个,其中工学专业布点数436个,占33.72%。工学在校生27.70万,占全省高校总在校生数76.90万的36%,其中,工学在校研究生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1%;工学本科在校生占本科在校生总数的32.80%;工学高职(专科)在校生占工学高职(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3.60%。(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教育事业统计简明资料(2013)》)但是,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工程教育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工学专业结构及培养规模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不高

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急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学人才。按照《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全省信息、机械、石化、海洋、高新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规划等7个相关领域人才总需求为329850人。而根据测算,到2015年底,福建省相关高校对上述7类人才的培养总量仅约十八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五千余人,本科生十万余人,高职生七万余人。同时,2013年福建省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约为8.90%、52.00%、39.10%,而三大产业对应的学科专业在校学生情况比例粗略估算分别是2.38%、44.63%、52.99%(数据来源于《2013年福建统计年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福建省教育事业统计简明资料》及高校调研)。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与福建产业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且与区域产业市场需求对接度不高。

(二)高等院校定位趋同,工科特色不明显

福建省部分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模糊,办学思想错位等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贪大求全”;有些高校重“艺文管”、轻“理工”,办学同质化倾向明显;有些高校身为理工院校,正在丢失在工程领域中的传统优势,在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上质量不高,力度不够。总体而言,福建省具有行业特点、职业特色的高校不多,各层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建设不明显。

(三)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热情度不高

与行业、企业合作是做好工程教育的基础。目前福建省部分应用技术类大学缺乏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状况的综合平衡和分析,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与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要求相去甚远。部分院校对于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更新的理解不充分,造成相关用人单位和主体的需求没有纳入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上来,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的程度较低。

(四)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由于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大都是地方本科高校,本身建校历史不长,办学实力不高,加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次性投入大,教学成本高,学校办学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学校实践实训科目占总课时比重不足,实训效果缺乏有效的测评体系,更多是纸上谈兵。同时,作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倡导产教整合、校企合作,但很多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性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很多校企合作也只限于接收学生实习。而企业出于学生安全、技术机密、顶岗时间短等因素的考虑,只让学生参与一些低层次的实习,效果不佳。

(五)师资队伍工程技术能力不强

目前,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师多数是一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缺乏“工程”背景,自身实践经验不足。工科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偏低,从企业聘请的专(兼)职教师比例偏少。而且,由于政策限制,高校从企业招聘的工程技术人才难以入编担任教师。同时,部分高校对工程型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未在工程型教师职称晋升方面形成明确的指向性和支持性政策,制约了工程型教师的晋升。

(六)国际化办学程度较低

由于地方产业国际化所限,以及地方本科高校的国际知名度、整体办学水平、教学科研设施等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福建的地方本科高校与国(境)外高校、企业合作的机会较少,引进国际化办学资源较难。这就造成高校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机会及合作次数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与具有国际背景的企业导师接触的机会较少。高校具有国(境)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国际科研合作能力较弱;教师缺乏国际企业工作经验,不熟悉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与国际企业的接洽过程中较难捕捉到合作契机,较难融合国际产业和高校资源。此外,地方本科高校与在国(境)外高校、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设置奖助金、共建实验室、外企参观考察等,开发优质的国际工程实践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生国际工程实践教学或实训不足。

二、福建省应用技术类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策略

(一)调整优化工程教育学科专业结构

从省级层面上看,要通过改革拨款体制、扩大招生计划等手段,引导高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办好一批服务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和紧缺专业,办好一批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的优势特色专业。如,可引导有硕博招生资格的地方高校在一级学科目录下自主调整设置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二级学科工科硕博点;鼓励增设人才需求量大、专业布点不足的工科专业;要求以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办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交叉专业。此外,高校招生计划还应重点向工科教育倾斜,适度增加工科类研究生招生计划。

(二)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分类绩效考核

目前,福建省正在实施高校高水平发展战略,先后启动了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本科高校建设”,全面实施“一校一策”合同管理,率先建立省级高等院校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分类评价和绩效考核,力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着力推动应用技术类大学发展工程教育,通过设立“负面清单”、工科类专业生均拨款系数,在专项建设经费、重大建设项目安排上,重点支持工科类重点学科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的建设,促进高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优化工科结构,培育工科特色。

(三)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工程教育

具体而言,一是要指导高校改革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强调高校呼应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和需求,从“理念—政策—过程—条件—效果—评价”上对接产业办学,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足、实践能力强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二是要制定政策,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工科生实习的政策支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应明确在发展工科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把参与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资质评定、年检和考核指标之一。政府应推进国有企业和单位、接受国家财政补贴与税费优惠的非国有企业履行接收学生实习的义务;出台相应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激励企业和单位接收学生实习。

(四)引导高校改革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一是要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标准,构建国际化亲产业课程体系。广泛征求产业、行业和企业专家、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境内外同类高校、校董校友的意见,构建一个金字塔形的“人才规格+职业认证”相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以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为底层,以素质与职业拓展、国际化工程素养等为中层,以专业技术与技能为顶层。各高校应通过“2+2”“1+1”“3+1”等各种学制的双校园模式,与国外高校在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专业上,开设各个层次的国际学分课程。同时,高校可在工科类专业开展本科课程国际化改革,将国际化通识教育与亲产业的特色教育相结合。二是借鉴CDio国际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注重与国内跨国公司、国外高校、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开展“3+1”“2+2”“4+0”等多形式的联合培养、访学、游学、海外实习等项目;建设工程教育海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国外合作高校共同设立双向实习基地,与知名跨国公司、教育机构合作开拓海外专业实习项目,增加学生接受全球工程教育的机会;与国(境)外院校和国际企业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聘请国内外企业家与高校专家为导师,联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强化学生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工程素养和能力培养。各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申报、校企科技攻关、研究小组、学科及创新竞赛、国(境)内外企业游学或顶岗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就业竞争力居优势地位。

(五)要求高校打造亲产业师资队伍

一是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心,着力引进具有产(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背景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是引导应用技术类大学教师树立并具备与《华盛顿协议》标准和要求相符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实践能力,跟踪和熟悉国际工程技术发展动态,将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相对接,切实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三是建立教师强制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相关机制,使教师及时掌握工程技术前沿,对接企业需求,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由理论型向能力型、实践型转变。如此,高校才能逐步形成由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具有企业经历和海外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高、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六)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档案工作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而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也更加重要。如何提高档案干部的管理水平,首先我们应对档案干部队伍的现状有个全面的认识。

下面是顺义县专职档案人员人数、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职务情况。

从表中分析:

1有利形势:

1专业档案人员队伍逐年壮大。从1994年的45人,增加到1997年的143人,1997年的专职档案人数是1994年的217倍。这说明,我们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网络体系,有了一支稳定的档案干部队伍。也表明,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在增强,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提高。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1994年有25人,占总人数的55%;1995年有43人,占总人数的50%;1996年有73人占总人数的51%;1997年有72人,占总人数的50%,大学本科毕业的人数逐年有所增加。从中看出,我们不仅有一支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敢打硬仗的档案干部队伍,而且在文化知识的结构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2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从1994年至1997年这四年看,专职档案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44%,186%,176%,244%。社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的专业文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极其微弱的比例,是目前档案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2档案专业人员贫乏。几年来,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和文化水平虽普遍有所增加和提高,但档案专业人员却极其贫乏,毕业于档案专业学校的寥寥无几,包括档案专业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内,1994年5人,占总人数的11%,1995年3人,占总人数的34%,1996年6人,占总人数的42%,1997年5人,占总人数的35%。

目前,我们虽然有了一支稳定而发展的档案干部队伍,但这个队伍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十分匮乏,跨世纪人才短缺,如果不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素质,档案馆功能将受到很大制约。

二、几点思考

1注重人才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着变化,现代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档案工作中,这些无疑需要人去操作、去管理。因此,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这些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把住人才入口关,注意引进招聘一些有文化专业知识,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

2注重人才的使用,要敢于大胆使用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特长的年青干部,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应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启用。

(3稳定档案干部队伍。档案工作连续性强,许多工作,特别是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渐适应或逐步完善。档案干部的频繁调动,无疑将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必须抓紧做好档案干部的稳定工作,从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档案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另外,要建立健全必要的人员进出管理制度,促进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2加强对现有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

面对目前档案部门知识老化,新技术知识贫乏的状况,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继续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用性

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实际工作紧密配合,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便于实际操作,讲究实效。

2拓宽知识面

面对二十一世纪档案工作的未来,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宽知识面,学习技术,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技能,以适应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3因材施教

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类型和形式方法与手段,可因人而异。有些单位的档案人员,由于人员变动,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但也有些单位的档案人员稳定,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需要补充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因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各层次人员的情况,因人而异。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机电专业;定向辐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是完成中职教育目标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保证。机电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可选择性强、技术方面更新快,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到三年,由于学生本身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鉴于这种情况,科学地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很有必要,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把专业与职业岗位联系起来,把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学生的职业活动联系起来,把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联系起来、把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联系,并应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学生职业成长需要,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企业需要实现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培养目标以毕业生职业生涯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来确定

大量的毕业生调查和广泛的企业调研是确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机电类企业是本次调研的主体,整个过程调研了39家企业,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居多占了18家,依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有12家,机电产品服务企业有9家,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来,机电专业就业范围很广,毕业生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从事的就业岗位是不同的。机电设备生产、制造类企业主要提供的岗位是各类机电产品的制造,机电设备的调试、安装、使用、保养及其维修,自动生产线的维护、检测和管理。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数是楼宇自动化的控制、维护及维修和机电设备的调试、安装、保养和维修。在调查中发现维修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在企业里是需求最多的从业资格证。其次,电焊工证及电梯安装维修证、钳工证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生产类企业、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也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调查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性质企业工作的占到46%;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到34%;在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到20%。按岗位来说,生产线操作岗位是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占到48%,有20%的同学从事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岗位,有16%的同学从事楼宇自动化控制维修岗位,16%的同学从事电工维修岗位。通过调研结果表明,在企业生产一线的主要是在参加工作初期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经过一年到三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部分毕业生能升入初级管理岗位如各组组长、各工段技术员、车间管理员,经过两年到四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一些毕业生能升入高一级管理岗位如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科大情况,设定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具有机电技术应用基础的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机电设备安装、使用、调试、保养及机电产品生产原理、维修技术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工作分析来确定

广泛开展毕业生及就业单位的调研,定期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会,通过与企业实践专家的交流探讨,深度剖析机电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从典型岗位中确定了电梯安装与维护、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楼宇自动化控制、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为学校机电专业的专门化发展方向。

1、电梯安装与维护方向

学生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梯生产、安装、维保以及电梯销售,能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销售以及供用电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

2、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方向

学生具备锯削、钻削、磨削的钳工基本技能和焊接基本技能,能从事机械设备的技术服务、销售及机电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安装、维修调试。

3、楼宇自动化控制方向

学生主要从事面向小区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以及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面向写字楼、大型宾馆、医院、商场等单位的电梯、空调、消防报警、闭路监控维护与管理等工作;面向商业企业有关电气产品的维修保养等售后工作。

4、数控加工技术方向

学生已具备生产第一线数控车削加工和数控铣削加工及设备维护能力,同时具有数控编程能力和操作技能,通过企业的再次培训,还可从事数控加工设备销售等岗位的工作。

5、机械加工技术方向

学生能掌握普通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掌握车削、铣削等基本技能和,通过企业的再培训,也可以从事机械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三、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是工作任务完成的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能完成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定向辐射式”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专业的通识能力并具备某些专项能力。以三学年的课程体系为例,第一学年为基础模块,文化基础课程占总课时16.05%,主要是通用技能学习,校内学习为主导;第二学年为职业技能模块,专业课程占总课时16.56%,实践课程占总课时27.01%,主要是职业技能学习,主要开展校企合作;第三学年为综合技能模块,顶岗实习占总课时40.38%,主要是综合技能学习,学校管理,实习企业实习为主导。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学年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基本能力、职业岗位基础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课程安排中,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在该阶段,开设的专业技能技术课是不同的,强调“定向辐射”的特点,进行岗位工种等级达标训练。学校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并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各个辐射方向对应不同的课程体系。数控加工技术方向的课程:数控机床编程操作、机械CaD/Cam、数控机床维修技术、数控铣机床编程操作;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方向的课程: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控机床维修基础、pLC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方向的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焊接技能与训练、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电梯安装与维护方向的课程:电气控制设备、电梯安全、工厂供电与开关柜安装、电梯安装工艺、电梯原理、传感器技术、电机原理、可编程控制器;楼宇自动化控制方向的课程:设备控制系统编程和实施控制、房屋技术中电气设备调试与维护、动力技术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总之,“定向辐射式”的课程体系,便于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以及对应课程,这正体现了中职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鉴于此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加强了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宽了学校自身的专业方向,也增强了学生跨岗位的从业能力,更提升了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2]何亚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11).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9

近日,围绕正在开展的“中国技术交易所专利拍卖会(生物医药专场)”相关话题,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李中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李中华早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荷兰nijme-gen大学和美国tennessee大学从事过近10年的科研工作,后在美国从事生物技术投融资工作。2007年回国后,曾先后担任北京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副主任、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现任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在技术转移和技术投融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医药技术交易现状

Chinaip: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医药领域专利技术交易、转让的整体状况?

李中华:医药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技术依赖性的行业,由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医药企业缺乏R&D能力,因此外购技术成为医药企业主要的产品技术来源渠道,医药领域的专利技术交易相对而言非常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医药市场主要以仿制药品为主,相对于化学药领域而言,专利交易相对较少,批件交易量很大,但工艺类及新晶型类的专利交易近几年来逐步活跃;在生物药及重要领域,专利较多,批件与专利同时交易较多。随着国家对新药研发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市场环境及监管环境的变化,未来中国医药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交易会越来越活跃。

Chinaip:在您看来,目前在国内医药领域技术交易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李中华:目前国内医药技术交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质量的技术不多,主要还是以仿制药为主;二是定价困难,积累的历史数据不多,而且技术不是驱动市场的主要因素,营销能力更重要;三是交易行为不规范,诚信缺失,合同签署后执行难度大;四是存在灰色地带,经常有索要回扣的情况出现。

Chinaip:选择天津药物研究院作为合作机构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的?

李中华:选择天津药物研究院作为合作机构,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其一,天津药物研究院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研发基地,主要定位于医药技术工程化,和市场结合紧密,其转让的技术已成为国内很多知名制药企业的市场主打产品,在国内医药界具有崇高的声誉;其二,长期以来,天津药物研究院与中技所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中技所成立后成交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天津药物研究院研发的盐酸马尼地平技术,中技所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合作的“龙加通络胶囊”技术项目通过创新交易模式,创下国内同类药物交易价格之最,该案例曾被评为北京产权市场十大交易项目之一;其三,天津药物研究院的领导长期以来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对专利经营的重视和能力均有独到的见解,容易和中技所这样的技术交易平台达成互惠互赢的合作。

创新完善交易机制

Chinaip:与其他行业的专利拍卖活动相比,医药技术专利拍卖具有哪些特别之处?

李中华:医药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医药技术专利相对数目不大,实现产业化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国外尝试医药类技术转移拍卖的并不多;且相比信息产业领域,由于国内医药市场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国内绝大多数医药企业对专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尚不高,这些因素均导致医药类技术专利的拍卖较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拍卖难度更大。

Chinaip:本次专利拍卖会主要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该方式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李中华:本次专利拍卖将采取网络动态报价的形式进行,相比传统的现场拍卖,网络动态报价具有诸多的优势:一是解决了传统现场拍卖的地域限制问题,散布于各地的购买方均可同步参与竞买;二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选择报价,解决了现场报价决策时间短的问题,使得竞买方能有时间对于像专利这样复杂的标的做出更为理性的分析和报价;三是提供了良好的匿名保护机制。

Chinaip: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使本次专利拍卖会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中技所在前期都做了哪些调整和准备工作?

李中华: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加强:首先,强化了前期的专利分析和评价工作,对专利标的的说明及价值点进行分析,方便竞买人的前期评价工作;其次,针对专利的特点分析潜在竞买企业的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向目标客户进行推介;再次,强化宣传和推介工作,在招商过程中与潜在客户保持密切沟通。

Chinaip:您认为在本次专利拍卖活动整个的工作流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哪个环节?

李中华:最难的还是招商工作。因为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专利拍卖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要向目标企业介绍专利的价值,另外也需要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

总结专利拍卖经验

Chinaip:通过前几届专利拍卖会的举办,您认为其中暴露出哪些问题有待今后去加以改进?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说,将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克服?

李中华:总体来讲,中国的专利交易市场还不是很活跃,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技术层面,中技所未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前几届专利拍卖中的不足:一、进一步提升前期专利分析评价能力,而不仅仅是只将专利说明书给潜在竞买人;二、进一步分析潜在竞买人的产品结构及发展战略,实施精准营销;三、进一步创新交易结构和交易模式。

Chinaip:中技所下一步在创新技术交易模式、拓展业务领域等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李中华:中技所作为技术交易平台,今后会进一步加强新交易产品的研发工作,在能力交易、公开竞争易等方面完善交易制度和交易流程。此外,中技所还将研究不同技术领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交易产品。与此同时,还要密切追踪国外技术交易的进展,进一步丰富中技所的交易产品。

从技术向商业转身

Chinaip:可否请您与读者分享一下您的个人经历,谈谈您是如何与医药技术交易结缘的?

李中华:我于1987年进入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先后在香港、荷兰和美国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也获得过包括国际大脑研究组织研究奖学金和田纳西优秀博士后奖等科研奖项,但长期以来就对技术商业化有浓厚的兴趣,最后决定从事技术商业化的工作是2002年的时候,所以后来进入美国的CaSewesternReserve大学攻读专门的技术商业化mBa,2006年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我是在大学里整整呆了20年后开始进入商业领域的。

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0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不规范、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实训管理标准化

成立实训管理中心,负责实训室管理,辅助实训教学。要求操作规程标准化,建立化工设备和分析仪器的使用流程、维护和清洁的操作流程的标准。不因操作人员的变更导致设备操作的差异,给设备造成损害,给学生造成困惑;不因操作人员的流动导致技术、经验的流失。要求工作职责明确化,明确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比如仪器的领用和归还、实训室卫生、设备的维护、药品和玻璃仪器的购买等。要求基础资料管理规范化。实训室的各类基础管理资料如实训室使用记录、设备使用记录、设备维护记录、药品入库和出库记录等记录规范,管理规范。要求实训现场管理定置化和可视化。实训室的设备、仪器、药品、工具、文件摆放科学有序,达到人、物、场所的最佳结合;对实训区域、设备状态、工具的放置方式、物料定量和状态等制作标示,示意图形、颜色、展示牌等要简单、透明、有利于纠错。要求环境管理制度化、安全检查常态化。配置必要的防火器材,并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等方面的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及早消除各种险情隐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处理措施,不得随意排放。

(二)校内实训建设仿真化

建立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总控实训室、仿真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可以使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过程的评估、调优、控制、监测,达到高于常规下进厂实习的教学效果。化工总控实训室可以让学生了解精馏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流程,学会生产装置的间歇和连续操作,掌握异常现象的排除,进行精馏过程的性能测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训室还被作为海洋化工专业群岗前培训基地,承接氯碱化工、纯碱化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岗前综合实训,承接省级、部级技能竞赛,合作开展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鉴定。青岛中一监测合作实训室、海晶化工“学教做一体化”实训室等一系列实训室的建立,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三)师资队伍复合化

师资队伍复合化一是专兼结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二是专任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复合化,具有技术改造、服务与推广的能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聘请了包括企业高级工程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在内的专家。他们尽己所长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同时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学院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到企业研修,长期如半年脱产,短期如夏季学期和冬季学期。通过研修,教师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在发现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改造能力和科研能力。青年教师除协助专家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以外,重点学习专家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专任教师逐步向理论指导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讲师、副教授分别对应技师、高级技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体化等复合方向发展。

(四)校内实践课程职业化

校内实践教学的职业化主要体现为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和等级与其专业核心能力相对应。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两个工种,大一春季学期考取中级工,大二春季学期考取高级工;实践教学条件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证的要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教学安排与考证安排对应。

(五)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教做一体化”

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室完成,实践教学在实训室完成,分别由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来承担。“学教做合一”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通过项目化课改,以项目为载体,将“专业逻辑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将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打破教学地点的限制,实现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为主,转变为校企共建,强调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教学做合一”转为“学教做合一”,将“学”字前移,突出了学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3]。但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学教做一体化,受师资、设备种类、台套和教学安排等影响,部分项目应该沿用传统教学。

(六)顶岗实习课程化、实习就业一体化

顶岗实习主要有集中型与分散型两种形式,实习过程中(特别是分散实习)存在顶岗实习岗位和专业的契合度差、岗位层次过低、更换岗位频繁、稳定性差、学生管理难度大、家长抱怨等问题。为此,应当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化”的改革,把顶岗实习纳入课程化管理,制定课程标准、考核方式,出台一系列制度,切实解决顶岗实习的效果问题。在指导教师结构上,由企业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就业负责人组成联合课程团队,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中,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各项事务。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和专业有关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工作状态,负责实习报告、毕业答辩的教学指导。辅导员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就业负责人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后期的就业信息和管理工作。在联系方式上,企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现场指导,校内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就业负责人以QQ、邮件、电话等方式联系为主,现场指导为辅。在考核方式上,评价体系由岗位任务、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实习报告和毕业答辩五部分组成,学生自评、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相结合,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七)职业素质培养企业化

完整的职业人除了需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决定了个体能否进入职业岗位,职业素质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发展。在用人单位的眼中,职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第二。化工行业是高危、高技术投入的行业,在化工企业里,一线员工都是班组协作或者外操与内操协作,单打独斗达不到效果也最危险;化工外操岗位工作比较艰苦,对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敬业的精神、沟通的能力、团队精神等素质是化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较强的时间观念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阶段;专业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是职业认同感养成的关键阶段;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敬业的精神和融于社会的能力,是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提升阶段。

二、实施成效

(一)实训条件不断改善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成实训室13个,设备总值突破500万元,实训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具备开展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能力,可以开展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中、高)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与省内知名化工企业建立了13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技能大赛获佳绩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二等奖,2名学生获个人二等奖,1名同学获个人三等奖。在青岛市第十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海湾赛区中,1名学生获得化学检验工第四名,1名学生获得化工总控工第六名,并都取得技师国家职业资格。

(三)就业质量得到保证

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毕业生学习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1-2013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有毕业生370人,80%分配到与化工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连续三年初次从业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都在90%以上。不少毕业生成为合作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检测中心有4个倒班班组,4个班组的班长全部来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海晶化工生产处的调度长亦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四)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先后安排多名专业教师到青岛海晶化工、中石化青岛炼化、中石化青岛石化等合作企业进行了脱产研修。研修教师不仅顶岗实践,而且完成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发挥老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带徒”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已有7名教师取得技师职业资格,3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五)化工专业师资培训赢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