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消费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39:33

企业消费论文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定位消费者认同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商品成为用于建构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道具,那么为企业塑造鲜明的文化定位已经成为商家进行企业形象传播、区隔竞争对手及沟通消费者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决胜武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企业总是以某种“一统模式”来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定位缺乏个性无法吸引并满足消费者的符号需要,这会大大阻碍消费者的认同感的获得。久而久之,企将会逐步丧失其竞争优势,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本文就尝试从消费者认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文化定位,探索企业文化定位与消费者认同的关系。

二、企业文化定位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定位。自上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CorporateCulture或organizationalCulture)研究兴起以来,国内外学者以各种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阐释和解读。企业文化理论之父edgarH.Schein(1985)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且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一套价值体系,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及核心竞争力。约翰・科特(1992)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Z理论创始人威廉・大内则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客户政策的宗旨,一个企业沿袭下的传统和氛围构成了其企业文化。邢以群,叶王海(2006)指出企业文化根植于组织并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和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郭秀敬(2011)则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基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体员工共享和认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它一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是企业根据本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环节,而在这诸多环节中,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企业应该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定位问题。王军(2004)指出文化定位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根据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人员构成及目前管理问题等现状进行调研,是树立企业独特个性及在确定目标顾客心目中差异形象和位置的企业战略活动,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一环。

(二)企业文化定位的重要性。杰克・特劳特在其撰写的著作《定位》中陈述:定位是如何使企业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显得与众不同,定位也因此被誉为是“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维持、提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首先,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能够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方向及目标。同时也会使企业对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进行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具价值的且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部分,并以此构建企业战略。其次,企业文化的最终追求就是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共同的行动模式以及明确的价值行为选择。厉以宁指出,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共性之一就在于增强员工认同感和企业凝聚力。最后,企业文化表现为一系列的基本价值判断或价值主张,那不同企业特性就决定了有不同的价值主张,这些不同的价值主张就是企业独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企业文化定位会外化为个性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品牌特征及企业形象等从而促进企业与顾客、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共识,起到提高企业形象感召力的作用,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三、消费者的认同与企业文化定位

企业消费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资源消费,资源配置

 

经济活动的

(一)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活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消费主体(个人或企业)。因为现实中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企业文化论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对同一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效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他们掌握的技术不同,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求把资源分配给能从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论文开题报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资源需要出售时,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这一资源拿到市场上拍卖,想获得这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就会通过报价来竞争这一资源,最后,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资源买给报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样的方法

(二)资源消费。地球上的资源除了有稀缺性这个特点,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可以直接被消费给人类带来效用企业文化论文,即不可直接消费性。要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变资源的性质或形状,就是说人类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这里我使用资源消费这个词来代替生产,这样做不是要表明什么新的含义(仍然是指生产活动),而是要和资源配置形成明确的对比,强调资源配置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切,资源消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

上面的分析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很多人也许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分析指明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这种事实来指导问题的分析。德姆塞茨在他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一文中有这样的提问:“完全分权化模型充分的展示出,从非人格化市场中产生的价格机制能够精确的配置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既然如此,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企业文化论文,为什么还会产生并发展起来呢?”我相信德姆

企业的主要功能是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讲到: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itcan,ithink,beassumedthatthedistinguishingmarkofthefirmisthesubstitutionofthepricemechanism.”)。很明显,这种说法是认为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代替价格机制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通过指挥配置资源可以节约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资源消费,而不是资源配置。首先,因为大多数资源在进入企业时是有定向性的,就是企业是针对企业内某一特定的消费主体来采购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在采购大多数资源的时候都有一个预定的消费主体。你可能会说,企业内有很多人往往是在消费同一资源,但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率,所以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的消费主体。再者,大多数资源是有特定的效用的企业文化论文,不能在不同的主体间任意配置,因为不同的消费主体掌握的技术不同,他们需要消费的资源是不同的。会计部门缺少会计时,大多数情况是从市场上再招聘一个会计,而不是从另外一个部门借用人手,像科斯说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换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最后,总的来说,企业内资源基本是饱和的,因为那种多个人或部门同时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应该是少数。我想说明一点,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是同一资源在具有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主体之间选择,但是在企业内,具有同一功能的生产主体有着同样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论文,因为在同一企业内技术和知识是流动和扩散的。既然具有同一

小结>功能的生产主体有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经理在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分配生产资源,只能算是生产任务的分配,绝对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企业在纵向上的一体化确实在客观上部分的替代了价格企业文化论文,但是这并不能说企业的产生或垂直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或主要目的就是替代价格。企业家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分配工作内容,这不是资源的配置,而是对人力资源的消费,是生产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内的个人一般都具有一种与其他的人不同的才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做一种工作,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家不能给他分配他不擅长的任务。在企业内的活动为什么要靠指挥而不是价格机制,这不是因为指挥比价格机制的成本底,而是因为指挥是集体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必然要求。集体进行的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在于其技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和组织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论文开题报告。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只能是懂得这种技术的人指挥不懂这种技术的人。工程师指挥工人是因为他知道工人不知道的技术,所以他要指挥工人。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指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种功能。同样企业家指挥其他的人是因为他懂得组织的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事物之间的逻辑和统筹的规律,所以他能够指挥其他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资源消费,不是资源配置。

资源消费

塞茨不是不知道现实中有资源消费这样的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问法无意中似乎在说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率配置资源。难道在价格机制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配置这一问题后企业就不能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吗?我相信德姆塞茨这样提问也不是认为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但很明显他在这里似乎忘记了: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它们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对能够解决它们的有效方法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源消费才是经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因为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论文,这种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费活动之前仍然是停留在潜在的水平,之后某个人或企业把这一资源消费了,即进行了生产活动,这一资源才能够转变成人类可以消费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很明显,资源消费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使资源在不同的消费主体即生产主体之间转移,它并不能够改变资源本身的性质或形状。

能够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从这一资源的消费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手中,因为只有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才有能力报出最高的价格,否则这个人或企业就会得不尝失,有理性的人或企业当然不会这么做论文开题报告。为什么只有依靠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论文,在利己心的存在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想以更低的价格取得一定的资源,他们会隐瞒对这一资源的消费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用。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这一资源就必须报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在理性的条件下,最后当然只有对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报出最高的价格。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它能够迫使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的资源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计划或指挥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者或指挥者无法使得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

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RonaldH.Coase.“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1937,(4)386-405

[3]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次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中译本,上海财经

企业消费论文篇3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

一、专题研究类

1.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定价技巧的应用

4.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论公关促销策略

6.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服务营销新模型

36.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lw61.com)

7.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某产品企划案

12.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为例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57,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7,国际营销: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15,全球本地化: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21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

企业消费论文篇4

关键词:消费者体验;内容投入;分析模型

一、引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与企业留住、维持和培养顾客群(CustomerBa-se)的能力相联系的(andersonetal.,2004;Gruca&Re-go,2005;Regoetal.,2009)。而企业要留住、培养顾客,必须要关注顾客交易之外的行为(Doornetal.,2010)。现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信任和承诺(Bansaletal.,2004;palmatieretal.,2006)、品牌体验(Brakusetal.,2009)、品牌连接/关系(aggarwal,2004;muniz&o'Guinn,2001)等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当前理论界也开始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顾客群上来,探讨交易活动之外的消费者群体参与行为对企业经营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可通过在线网络或社区自由地生成各种各样的内容,如电子口碑、产品评论、个人消费体验、产品使用经验、回答其他消费者问题等等,这完全是消费者基于交易之外,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一种参与行为。现有研究表明,相比企业或商家生成内容,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其他消费者生成的内容(Cheong&morrison,2008;Bell,2009)。消费者生成内容已成为其他消费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或进行决策的重要资源(王平等,2010),对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立印,2007),从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Liu,2006;Dhar&Chang,2007)。正是如此,消费者生成内容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高度关注,《marketingScience》联合沃顿商学院于2009年专门组织召开一次关于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呼吁加强对这一前沿问题的理论研究。同时,当前企业非常关心消费者在交易完成后,对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投入是如何产生的?其投入强弱又受到什么因素影响?本文将从体验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企业的经营实践提供指导。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构建

1.消费者生成内容的界定。消费者生成内容,英文为Consumer-generatedContent(CGC)或Consumer-createdContent(CCC),又称为用户生成内容,英文为User-generatedContent(UGC)或User-createdContent(UCC)。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将其定义为:任何由最终用户创造的、可公开获取的媒体内容,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在internet上公开可用的内容;②这些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原创性;③非职业常规和实践创造。Casotoetal.(2008)将消费者生成内容定义为任何由非职业人士通过一定创造性努力生成的公开性内容。消费者生成内容也称为消费者生成媒体,它是基于个人经历而表达的关于产品、品牌、企业和服务的意见、体验和建议,它们经由消费者创造,并于因特网讨论区、论坛、新闻组和博客中,消费者生成媒体包括文字、图像、照片、视频、播客和其他形式的媒体(Krishnamurthy&Dou,2008)。到目前为止,消费者生成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消费者生成内容是由于web2.0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通过社会网络、个人博客、公共网络社区及专业论坛等自由地抒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与感想,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或产品使用体验,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对别人的观点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表达对特定企业或品牌的看法等等所形成的内容。

2.消费者内容投入的界定。Higgins(2006)认为投入(Beingengaged)就是指个人对某事(物)表现出被卷入、注意力集中和有兴趣的状态。Roberts和alpert(2010)认为投入的顾客就是忠诚于某品牌,并积极向他人推荐该品牌产品的顾客。消费者投入(Consumerengagement)是指在购买行为之外,消费者基于动机所产生的、对某企业或品牌的行为显现,如口碑活动、推荐、帮助其他消费者、写博客和产品评论等(Doornetal.,2010)。据此,结合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定义,我们认为,消费者内容投入是指在购买行为之外,消费者通过社会网络、个人博客、公共网络社区及专业论坛等,基于动机所产生的,对生成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推荐、经历分享和使用经验等内容的行为显现。已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参与内容创造主要有娱乐动机、价值动机、理解动机、保护动机和职业动机等几方面(nov,2007)。赵宇翔和朱庆华(2010)从社会、技术和个人三个维度来分析,发现消费者内容生成行为受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社会身份认知、社会交互联结和信任等因素的影响。王平等(2011)通过从网络社群中收集数据,通过客观度量地方式对消费者生成内容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内容生成行为受到激励、标识、地位、知识和声望的驱动。现有研究只关注了消费者生成内容的驱动因素,而未上升到内容投入行为的研究。作为企业来说,他们不但要了解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受什么因素驱动,更希望了解驱动后所产生的行为强弱效应,而这只能通过内容投入行为的研究来体现(Higgins,2006)。

3.消费者体验与内容投入。体验是指消费者在一个具体服务时间内所做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padgett&allen,1997);它是当一个人达到心理、情绪或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和感受(陈英毅、范秀成,2003)。关于消费者体验的研究表明,好的消费体验不仅是消费者满意的基础(Kumar,2005),更是影响忠诚的重要因素(pullman&Gross,2004)。顾客体验是决定品牌权益的关键因素(范秀成,2001),体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忠诚的顾客。mcalexanderetal.(2002)发现,消费者社群体验能够促进体验分享,且可加强品牌社群性。消费者正是基于过去对产品功能、企业服务、交易过程等体验的评估,进而决定是否转向保留、亲近、推荐和拥护(advocacy)等阶段,其中良好的消费体验是消费者推荐和拥护企业或产品的最大驱动力(Roberts&alpert,2010)。因而,我们认为,良好的消费体验是影响消费者内容投入的重要因素。

三、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分析模型

消费者体验是影响内容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体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二是消费者在生成内容过程中(即消费网络平台服务)所获得的体验。这两个方面的体验共同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产生影响,成为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前驱变量。所以,在分析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时,我们必须要考虑企业和网络平台的双重影响作用,从交互的角度来阐释二者的作用机理,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1.企业的角度。消费者从与企业交互的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其生成内容所用素材的主要来源,其获得体验的强度如何,将对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强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企业的角度看,消费者的体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产品。当消费者与产品互动时,特别是消费者在产品搜寻、检验、评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有些是直接的,如接触、使用商品所获得的体验;有的是间接的,如从产品广告、虚拟商品中所获得的体验。直接体验来源于消费者的切身感受,是最真实的;间接体验来源于消费者的意境感受,会受制于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有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2)服务。服务体验贯穿于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购买兴趣到产品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体验阶段:一是购买前服务体验,即在产品搜寻中,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中所获得的体验;二是购买中服务体验,即在正式购买产品过程中,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人员、环境等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三是购买后服务体验,即在购买完成后,消费者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使用、维修、保养等服务中所获得的体验。服务体验是较直接的,也是当前消费者最看重的体验。(3)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是一种消费符号,品牌体验是消费者基于这种符号所产生的一系列内在(感官、认知、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贺和平等,2010)。品牌体验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综合反应过程,它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品牌的本质。

2.网络平台的角度。网络平台是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媒介,是消费者生成内容活动的环境空间载体。消费者生成内容所付出成本的多转贴于少,与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直接相关。因而,消费者在与企业交互体验中所产生的生成内容的动机能否最终变为现实,亦即消费者内容投入的强度,还取决于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从网络平台有角度看,消费者的体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易用性。网络平台是否易用是消费者体验的首要来源,技术接受模型(tam)的研究表明,技术友善度是影响使用者参与的重要因素,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从而影响参与行为。(2)连接性。消费者之所以热衷于参与网络平台的各种活动,是因为其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消费者或个体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其社交、情感等方面的需要(ohetal.,2008)。因而,网络平台的连接性也构成消费者体验的一个重要来源。(3)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双向交流过程中,消费者能够对交流活动进行很好的控制,能够对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很好的把握,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对方的语言或行为进行反馈,产生出一种沟通交流的效应。它通过信息交换的同时性、同步性、连续性表现出来,有时与即时反馈通信相似。研究表明,网络交互性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临场感知(江嘉轩,2004)和趣味性(Liu,2003),因而也成为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来源。

3.交互影响的角度。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消费者从与企业交互的相关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生成内容素材的重要来源,其体验的强度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内容投入的驱动力。而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对消费者内容投入产生现实性影响。企业和网络平台对消费者的内容投入所产生的交互影响如图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消费者从企业活动和网络平台中都获得较强的体验时,其内容投入才会较强,否则都会弱化消费者的内容投入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获得了较强的体验,可能会增强平台中的内容投入行为,但如果消费者在企业相关活动中未获得较强的体验,则消费者在平台中可能会生成与企业无关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共同致力于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并实现共赢发展。

四、研究结论、意义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从消费者体验的视角,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消费者体验是影响内容投入的重要因素,从企业中所获得的体验是消费者生成内容素材和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从网络平台中所获得的体验决定了生成内容的现实性,企业和网络平台的交互影响最终决定内容投入的强度。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本文首次研究了消费者内容投入,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且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为该问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之前关于消费体验的研究,仅关注了体验对消费者满意、忠诚等的影响,未关注对消费者生成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在当前体验研究较为重要的背景下,本文从体验视角研究了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这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再次,之前关于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层面因素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对网络平台层面的影响关注不够,本文将网络平台层面引入分析模型,使得理论分析更加全面。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指导,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和网络平台都应致力于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体验,作为企业来说,应该从产品、服务和品牌等几个方面来强化消费者体验,而网络平台则应从易用性、连接性和交互性等几方面来强化消费者的体验;二是企业与网络平台间应加强合作,企业应该向消费者宣传生成内容的网络平台,以利于对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进行有效管理,而网络平台也应该设置与企业相关的栏目,以利于企业的消费者加入;三是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向内容投入转化,虽然我们的分析表明,良好的消费者体验会促进消费者内容投入,但这其中仍然需要企业进行合理引导,否则生成内容的现实性必然受到影响。

虽然本文对消费者内容投入作了开创性研究,但只从理论上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未来的研究应根据理论模型所涉及的因素设计量表,并以实际网络平台中的消费者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消费者内容投入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同时,本研究未考虑消费者个性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消费者特征及外部因素对内容投入行为的综合影响,从而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anderson,e.w.,FornellC.andmazvancherylS.K.CustomerSatisfactionandShareholderValue.Journalofmarketing,2004,68(4):172-185.

2.Gruca,t.S.andRego,L.L.CustomerSatisfa-ction,CashFlow,andShareholderValue.Journalofmarketing,2005,69(3):115-130.

3.Rego,L.L.,Billett,m.t.andmorgann.a.Consumer-BasedBrandequityandFirmRisk.Journalofmarketing,2009,73(6):47-60.

4.Doorn,J.v.,Lemon,K.n.,mittal,V.,nass,S.,pick,D.,pirner,p.andVerhoefp.C.CustomerengagementBehavior:theoreticalFoundationsandResearchDirections.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10,13(3):253-266.

5.Bansal,H.S.,irving,p.G.andtaylorS.F.athree-ComponentmodelofCustomerCommitmenttoServiceproviders.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4,32(3):234-250.

6.palmatier,R.w.,Dant,R.p.Grewal,D.andevans,K.R.FactorsinfluencingtheeffectivenessofRelationshipmarketing:ameta-analysis.Journalofmarketing,2006,70(4):136-153.

7.Brakus,J.J.,Schmitt,B.H.andZarant-onello,L.Brandexperience:whatisit?Howisitmeasured?DoesitaffectLoyalty?Journalofmarketing,2009,73(3):52-68.

8.aggarwal,p.theeffectsofBrandRelat-ionshipnormsonConsumerattitudesandBehavior.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4,31(1):87-101.

9.muniz,a.m.,o'Guinn,t.C..Brandcommu-nity.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1,27(4):412-432.

10.王平,陈启杰,宋思根.网络互助社群中消费者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JmS年会论文集,2010:92-114.

企业消费论文篇5

关键词:企业责任;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15-0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CSR)是现代经济理论的重要概念,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重视和争论,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责任与企业收益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减少企业承担责任带来的成本和提升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带来积极的收益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研究的重点。

一、社会企业责任感知的主要理论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感概念从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被学者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立,要求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此真正意义上诞生了企业责任理论。

1.企业责任的基本概念。企业责任的概念目前普遍采用的是,1953年由美国学者鲍文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明确的:商人应当按照社会对企业的期望目标和价值要求,决定企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社会行为,进行什么样商业活动,完成哪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件。企业责任不仅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触犯相关的法律,而且要及时回报社会,自愿履行社会义务,主动解决企业力所能及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在经过系统的发展后,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被概括为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制责任和慈善责任,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对环境的责任、对顾客的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等。

2.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责任不仅与企业的出资人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以消费者为代表的社会方方面面,企业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是与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供应商、客户等,以及企业的雇员等,不仅这些自然人或是法人(集体)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而且这些自然人或法人的选择同样在影响企业能否更好地存在。例如在出现某些企业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事件后,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上下关联方都会受到影响。企业责任能否有效履行都会引起相关利益方的广泛关注,作为企业责任的最直接关系方消费者,将企业是否认真履行了社会责任当成了选择企业产品主要标准,甚至是特定情况下的唯一标准。

3.公众对企业责任的感知。认知和情感因素是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最好注解,企业责任是否履行到位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信任度不高的企业通常处在被消费者抛弃或被其他企业取代的行列。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将无形中促使消费者选择该企业的产品,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拥有良好道德形象的企业、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企业,甚至使消费者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超越了对企业产品的关注度。可以说,在企业产品没有本质上差异的情况下,企业的形象越好,企业责任履行得越到位,该企业的产品往往越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甚至出现没有履行必要责任的负面情况时,往往是该企业的产品也被消费者否认,甚至最终决定了消费者的产品选择。

二、企业责任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的主要因素

1.对消费者道德因素的影响。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使消费者在用金钱投票时,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也使企业认识到了要维护消费者道德情感,从道德上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同的重要性。例如,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个企业就是好企业,某一个企业在社会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道德角色,那么某个企业的产品就一定是好的。当前,某些医疗机构在我国派驻国外援建的医疗队中担当主要角色,在希望工程或援助贫困地区的活动中不断加大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这样企业的形象就会不断得到正向的积累,当消费者需要对同类产品进行衡量时,就会认为社会责任履行到位的企业一定是服务最好、产品质量最高的企业。相反,那些在环境污染事件、动物保护方面频频遭到曝光的企业,往往被认为是道德上有问题的企业。因此,消费者在选择企业产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避开这类有社会问题和麻烦不断的企业。

2.对消费者认知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企业责任的反映是一种内心的评价,是消费者从自身心理上对企业行为的一种认知,企业的任何社会行为,都会引起消费者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评价取决于消费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的主流观点,从更高层上说,还涉及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

3.对消费者信任因素的影响。企业信誉不仅是企业的生命保障,更对消费者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企业凭借着自己的信誉向社会做出一个庄严的承诺,并且较好地履行了承诺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知往往在消费者心中得到极大的提升,消费者也会倾向于与这样的企业产生关联。相反,那些做出了社会承诺却没有很好履行相关义务的企业,往往成为消费者抛弃该企业的主要原因,因为消费者会觉得这是一家不值得信任、没有信誉保障的企业。

4.对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培育一个长久忠诚的消费者,不但需要企业有过硬的产品,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还需要企业长期保持良好正面的社会形象,愿意积极从事社会事业,能够从社会事务的处理中,不断改善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达到带动消费者共同参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目的。例如,当前在汽车销售行业较为流行的车友会活动,就是号召同款车型的消费者共同参与一些企业组织的公益活动,使消费者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对该企业产生足够的忠诚度,愿意免费为该企业进行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正相关效应,实现企业服务的增值,使企业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带动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三、基于企业责任建立符合消费者购买意向的营销策略

1.建立有效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营销策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链条中应当时刻贯穿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推动利益相关方在企业的活动中得到良性的互动,以此换取消费者对企业的支持信任。例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加入了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开展的行为,每销售一件产品就为贫困儿童捐助一分钱等案例已经屡见不鲜,还有像百事公司开展的母亲水窖工程,持续为西部地区饮水工程注入资金活动千余万元。中国远洋集团募捐资金成为中远慈善基金会、腾讯公司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这些都成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典型案例。当这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成为企业的营销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活动中时,企业的社会关注度、美誉度都会得到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得到消费者的广泛支持,进而全面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2.企业的广告策略积极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广告宣传是最直观、最便捷的影响消费者的手段,在企业的广告策略中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地加入公益性内容,可以有效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可,正面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例如,眼科医院开展的关注残疾儿童行动,每年免费治愈??例残疾儿童眼病的案例;手机销售商组织的关爱自然、记录山川美景的摄影展活动;汽车销售企业组织的万里探访山区贫困儿童活动等。这些企业在开展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产品的优良性能,使消费者在关注企业的公益行为时,对企业的产品有了充分的了解,建立了积极的正相关因素,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3.根据消费者期望来调整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形象是有需求的,消费者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企业应当在社会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且希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能够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值。我国乳制品企业有着庞大的市场群体,消费者要求乳制品企业首先承担的责任就是公开乳制品基本信息,包括乳制品来源、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生产流程等基础数据,以此做到让所有消费者放心。因此,乳制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焦点应当集中在怎样制定适应消费需求的信息公开制度,如何随时接受社会的监督检验,以及有计划地开展消费者生产体验活动,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需求。从增加消费者购买意愿角度讲,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应当是有重点,能满足消费者期望,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四、结论

企业通过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积极地宣传产品,建立企业在消费者中的积极形象,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从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角度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当充分考虑对消费者的影响,包括对消费者的道德影响、认知影响、信任影响和忠诚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根据以上几个因素,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策略,在完成好企业社会义务的同时,能够在企业宣传上、企业经营活动上和企业行为决策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最终实现提升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认可、获得消费者支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祖成.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2]章喜为.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J].商业文化,2016,(3).

企业消费论文篇6

论文摘要:文化营销是六维营销的其中一个部分,作为竖立产品个性,赋予产品灵魂的方式,文化营销在现今时代显得更为重要。中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消费者经受着传统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面影响,如何满足这样的消费者,成为了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通过分析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为企业寻求有利的角度来解决文化背景下的营销课题。

一、文化营销和消费社会的含义

(1)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构建企业的个性价值观并寻求与消费者的个性价值观匹配的营销活动。文化营销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须借助于或者是英语不用特色的环境文化开展营销活动;二是文化因素必须渗透到市场营销组合中,营销者必须综合地运用文化因素,制定出有文化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三是企业应充分利用Ci战略(企业形象战略)与cs战略(顾客满意战略)全面构筑企业文化。(2)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特征主要有三点:消费社会商品十分丰盛;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观念,“消费主义”观念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消费;不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而是为了显示能够消费什么;消费社会的人被物所支配。

二、中国消费文化的现状

1.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第一,中庸之道。大理学家朱熹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有四方面影响:一是含蓄的审美情趣,如喜欢淡雅的布艺等;二是强调“共性”,例如跟风购买等;三是反对超前消费;四是在做购买决策时,重视模糊思维。第二,注重人伦。人伦即是人类社会中以维系到的秩序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华文化强调以家庭为本伦,消费者在作出购买行为的时候,会从家庭,集体角度出发考虑,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偏好。第三,面子主义。中国人爱“露脸”,厌恶“丢脸”。反映在消费行为上,许多消费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或者是社会的评价。

2.西方消费文化的入侵及影响。西方消费文化主要是以“消费主义”为主的一种文化,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消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融合的产物——消费社会下的消费时尚心理诞生。消费时尚心理在现代中国消费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的大前提是消费社会,也就是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在逐步转型。消费时尚一般遵循着这样几个原则:循环原则——时尚可以卷土重来:从众原则——追逐品牌;求新原则——标新立异;价值原则——珍贵等同于有价值;常态曲线原则——发展兴起衰败;样式差异原则——地区、群体差异。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定式对于营销者,或者是产品的生产者来说,都是有很重要的启示的。 三、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启示

首先,企业需要学会分类。作为一个大企业,需要掌握不同的群体的消费心理,各个击破;对于一个小企业,更好的做法就是有的放矢,专注于一个群体。其次,企业需要学会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应用。(1)阿西实验——从众的利用。阿西实验证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也可以间接推算出中国人在消费时共同的“需要外界正面评价”的心态。这在中华消费文化中的体现就是对于品牌,时尚以及高精尖的追求,很多商家利用了这一点,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品牌,请明星代言,树立品牌价值。在企业的大型决策之下,单一的营销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促销是最能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如果能智能一个由吸引力的促销手段,销售额必然会有很大的增长。(2)消费阈值——产品,价格的制定。每个消费者心中都存在有阈值。由于群体不同,阈值也就不同。年轻的或者是沿海、对于西方消费比较认可的消费者,可能对于产品范围的阈限比其他消费者更具宽容性,更易接受比较标新立异的产品。企业在制定销售品价格的时候,必须注意到顾客的阈限,在阈限内,便是营销者可以控制的价格,可以方便做许许多多的调整和策略。(3)营销者做主——新时代的营销心理。2002年,布欧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回家卡尼曼教授在其“前景理论”中,对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基本假设进行了反驳。其理论有三个结论: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人在心中为金钱建立了不同的心理账户:损失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快乐,输赢取决于参照点,人们最终追求的幸福,而不是金钱。营销心理学必须强调,心理与行为是可以引导和控制。营销者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最后,企业加强对于消费者的关注,是企业关注消费文化的基础。任何一个好的企业,都应尽心尽力去做销售。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2]王建国.《销售与市场》,2009-03-17

[3]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余宁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消费论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前台化行为;微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23

0引言

新媒体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媒体,是相较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应运而生的概念,其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局域网、卫星通信等渠道呈现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移动终端,成为当下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和娱乐等新的媒体形态。前台化行为是指一种有选择的展示行为,希望公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是影响消费者对企业家及其企业评价的重要因素,但企业家行为的曝光可能是被动的,因此前台化行为分为前台化和被前台化两类。

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对于企业家的曝光效果逐渐减弱,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对于企业家的曝光日渐频繁,尤其是微博、论坛等自媒体的产生,成为企业家接触消费者的直接纽带,呈现出曝光前台化行为的新形式。许多企业家依靠前台化行为的不断曝光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导致公司股价以及业绩产生一定程度的上涨,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试图通过各种抛头露面或是花费金钱做慈善来让消费者对企业有进一步的了解。但前台化行为不只有好的一面,且有很多因素会对其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前台化行为对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有着较高的要求。虽然前台化的曝光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也可以通过适当途径进行有效规避。

本文想要通过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家前台化的途径以及前台化行为的影响,来揭示出前台化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找出不同的企业类型适合的前台化行为,并针对如何规避在前台化行为曝光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提出建议,对于企业以及企业家本身有着实践性意义。目前已有文献大多基于前台化行为对于消费者以及投资者决策影响进行分析,本文结合新媒体――微博平台来具体阐述前台化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曝光形式的变化,为以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1微博平台上企业家前台化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企业家在公众面前的曝光形式越来越丰富,频率也越来越高,而前台化行为会对企业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前台化行为对企业的影响的方式也会不同。微博在企业家行为前台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家通过微博来呈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前台化行为,不同类型的微博内容会使消费者对企业家及其企业有着不同的感知,因此本文基于微博平台,探讨不同层面的微博类型对于消费者感知及相关企业的影响。

1.1企业家自身原创、转发或点赞的有关慈善的微博

企业家的慈善行为是从道德方面出发的行为。大众对企业家的慈善行为是持有支持态度的,也就是说企业家做慈善可能会让消费者对企业家产生好感,进而对企业产生好感。那么企业的知名度和收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企业家在微博上对于自身以及企业相关的慈善活动进行曝光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于企业公益活动的感知,提升消费者对于企业家及企业的忠诚度,并形成口碑效应。

1.2企业家原创、转发或点赞的微博类型

企业家的自媒体行为是通过企业家和大众的互动实现的。企业家主要通过微博等一系列公众平台公开近况或与大众互动来提升大众对企业家的认识程度,从而对品牌造成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消费者偏爱的微博类型不尽相同,企业家需要明确消费者的诉求来保证微博内容的表达方式是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好感的。例如黄静、朱丽娅等提到低知名度的企业家展示“做人”的信息更能够获得消费者的积极评价;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展示“做事”的信息更能够获得消费者的积极评价。林涛、张友恒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意象型语言风格更容易激发消费者的情感系统响应,对企业家的亲和力有更高的评价;概念型语言风格更容易激发消费者的认知系统响应,对企业家的能力有更高的评价;低认知需求消费者对意象型语言有更积极的情感系统响应,高认知需求消费者对概念型语言有更积极的认知系统响应。鉴于微博的使用群体大多有着较高的认知需求,因此一个知名度较高,能够在微博上与目标顾客进行直接交流的企业家,需要更多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和消费者进行互动,并且内容要体现其专业性和思维深度,这样消费者才会对其企业产生更高的忠诚度。

1.3微博平台上企业家行为被前台化的主要途径

微博作为一个公众平台,集结了不同社会层次,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公开发表言论并允许其他人进行评价,因此微博也成为企业家被曝光的主流渠道之一。微博热门搜索、各大新闻媒体的微博账号以及各公关媒体的微博账号都会争相曝光企业家以及企业的行为,造成企业家行为被前台化,而被曝光的行为一般是企业或企业家的负面行为。企业家负面行为的曝光对企业以及企业家自身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企业家之前苦心经营的良好企业形象可能会因为一次负面行为的曝光而毁于一旦。因此企业需要与各大新闻媒体、公关公司等形成良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负面行为的曝光数量,同时严格要求自己以及严格把控公司的战略决策,并通过正面积极的曝光行为来提升消费者的情感认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

2新媒体环境下前台化行为对企业家的要求

当今社会,人们会把企业家和品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对企业家的好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如何提升企业家自身及其公司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需要企业家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通过其角色转变来实现。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家要满足人们对前台化行为的要求,需要在“演讲家”、“慈善家”、“网红”等角色之间来回转换。

2.1前台化行为对企业家演讲技能的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家的很多行为会通过微博等平台被消费者了解到,而企业家有时也需要在路演或者开会时宣传产品以提升品牌和企业的知名度,大型的商业活动或公益活动等也会被曝光在媒体之下,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曝光的频率大幅度增加。因此,当企业家暴露在大众面前,他就需要以良好的修养、出众的口才、得体的穿着来获得大众的好感,进一步创造出好的品牌影响力,此时需要企业家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明确受众的喜好,使得其角色与“演讲者”更为接近。优秀的演讲技能会为企业家带来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增加与企业品牌相关的话题,为增加在微博等平台上的正面曝光打下基础。

2.2对企业家及企业自身的公益事业投入要求

正面的前台化行为要求企业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只专注于公司的经营领域。公益活动的适当曝光能够提升企业形象。一个形象良好的公司不仅仅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可以凭借其品牌声誉提升产品和服务价格,这也是企业家们在前台化行为上付诸心力的动力之一,因此需要企业家更多地扮演“慈善家”的角色。企业家在自媒体平台上对慈善活动的主动曝光也会增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好感。

3新媒体环境下前台化行为的不可控因素

前台化行为可以带给企业家巨大的收益,但前_化行为并不能完全被企业家的主动措施所掌控,其造成的影响和发展的方向也往往会不受控制。前台化行为的不可控因素有很多,舆论导向、与企业相关的重大事件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家前台化行为的成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言论的自由性以及信息的可得性使得我们已经迎来了舆论爆炸的年代,焦点信息可以瞬间覆盖整个网络终端。消费者可以对网络热炒的事件进行自由的评论,很多公关团队也会抓住这种特征,左右舆论的导向,因此舆论导向往往决定着主流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而影响事件牵涉到的相关主体。由于许多不良媒体的存在,舆论导向也可能会与企业家的初衷相背离,人们也会因此对企业家产生质疑而使前台化行为失去了预设的特定意义。

4结论

企业家的前台化行为要求与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新媒体的特点进行高度结合。发挥前台化行为的最大效益等同于积极的前台化行为加上对风险的规避。

首先,企业家的前台化行为应该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感,无论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或者线下的活动当中都应该巩固企业热心公益的良好形象,并真正采取实际行动,摆脱“资本家”的固有形象。其次,企业家需要迎合消费者的偏好,对自己的言论风格进行调整,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体现自身的幽默或专业等属性,以此来与消费者建立情感或认知上的联系。再次,企业家应该充分掌握前台化行为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培养自己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最后,消费者应该注意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规避风险,尽量控制舆论导向,并尽可能减少企业的变动对消费者心理的消极影响,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黄静,朱丽娅,周南.企业家微博信息对其形象评价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4,(09):107-119.

[2]舒爱丽,宫慧.企业家和媒体的关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J].企业导报,2011,(04):174-176.

[3]葛建华,冯云霞.企业家公众形象、媒体呈现与认知合法性――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探索性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1,(03):101-107.

[4]朱丽娅,黄静,童泽林.企业家前台化行为对品牌的影响述评[J].中国软科学,2014,(01):171-179.

[5]吴俊杰.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企业消费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卡洛尔模型;消费者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早期开创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义务的概括,这一提法因其含义模糊而无法获致认同。1953年,博文(Bowen)给出的定义是:“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1960年,弗雷德里克(Frederick)强调,企业有责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麦克奎尔(mcGuire)1963年明确地将企业社会责任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1979年,卡罗尔(Cateroll)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的期望。”卡罗尔认为这是金字塔型结构(见图1),经济责任是基础也占最大比例,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量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又不断衍生出社会回应、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经济伦理、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投资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衍生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重点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是否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以增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并赋予其更多的实践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意义,学者们往往从企业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潜在利益。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激作为一种长期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不断地励企业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技术,采取先进的生产设备,以降低成本,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新的有效途径。

作为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消费者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目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果很少,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然而对于企业经济利益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市场的最基本单元的消费者,应该从这个群体中寻找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办法,从消费者的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其现实意义。

二、基于消费者视角的CSR内涵的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本文以杭州地区消费者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4个方面,获取信息用于分析消费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状况下的消费行为的关联与倾向;第二,概念认知程度调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4个概念认识程度,分别设置5个程度层次,用以了解消费者对CSR有关名词的了解概况;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权重,有道德、法律、经济与慈善4个方面,希望将得到的结果与已有的研究比较异同,分析差异原因。调查采取在杭州市内随机随机访问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8份。经过对问卷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对重要程度进行量值设计,并将调查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我们得出消费者对CRS的重要性递减排序为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调查结论与卡洛尔模型有所不同,道德责任从第3位升至第1位,法律责任上升到第2位,而经济责任则降到第3位。整个模型图如图3所示。

三、与卡罗尔模型的差异分析

上述调查结果,不仅与卡罗尔提出的排序存在差异,也与之前国内学者调查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

(一)出发点不同

艾齐・B.卡洛尔的金字塔式模型的提出是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作为一个通过把物质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通过整合优化而创造效益的组织,其存在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能够获取利润,因而利益至上的观念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加之当时对社会责任理解的局限性,导致了将经济责任视为最重要的责任,而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相继排在其后。这其中法律责任仅次于经济责任是因为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较强的法律观念,认为企业的法律责任在伦理和慈善责任之上。

作为消费者更加关注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否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也就是消费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因而消费者更加关注道德责任。对于慈善责任,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掀起了新一轮的裁员潮,以固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普通消费者群体,迫切希望企业能对雇员负责,以保障其生计。较多受访者表示对企业进行慈善活动的动机存在较大的质疑,多数企业不免有炒作、宣传之嫌,而考虑到我国众多企业进行慈善活动的非连续性,及其承诺的履行程度,出现仅少数人认同“纯粹的慈善”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了。法律责任与经济责任的关系并没有真实反映出消费者真正的价值取向,公众对法治社会的期望与理解程度并没有达到如此之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在进行评价时更多得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所造成的。

(二)中西方意识形态不同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描述,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其意识形态的差别。美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从这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源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人对个人短期利益的重视和理解程度。社会成员对个人经济和福利的期望,促使美国企业希望获得较好的经济绩效为自己和股东服务。如果企业想要被消费者认可为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济绩效。

我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导致其并不会主动的把经济效益归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更倾向于古典经济学的看法是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另外,由于我国相关法规的不健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消费者在与企业关于自身权益的纷争中所感到的弱势和手段与渠道的匮乏,加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的现状企业违法行为极为普遍。这些都加剧了消费者对企业履行法律责任、依法经营的渴望。

(三)时代背景不同

艾齐・B.卡洛尔的金字塔式模型提出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还不完善,市场发展水平的局限导致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没有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人们对企业目标的认识逐渐地从利益最大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而价值最大化不仅包括企业自身价值还包括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之日益激烈的竞争,致使企业单纯依靠产品优势而占据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定位日趋理性,企业形象和无形资产(即商誉)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现阶段一些严重危害公众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企业为了经济利益铤而走险也变得普遍起来,甚至某些行业危害公众健康安全的行为竟成其所谓的“潜规则”,以至于某些内幕信息在无法掩盖的情况下得以被动的曝光,法律的不健全与监督力量的薄弱导致公众不仅仅寄希望于通过法律的制裁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强制的规定,更希望企业自身能够从社会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和消费者负责。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就从经济责任向道德责任转变。

对于上文提到的与国内学者研究的差异体现在消费者对经济责任与伦理责任的排序上。本次调查发生于“毒奶粉”事件之后,多数公众表示企业的此类行为不仅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更是出离了道德底线,调查中,消费者在表示对此事件的强烈愤慨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企业能否履行其伦理责任的恐慌与疑惑。而致使企业做出此类不法行为的根本原因即巨额商业利益的驱使。可以说此次的“毒奶粉”事件直接导致了我国消费者在短期内对企业社会责任不同内容重要性评价的改变。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调查中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权重认知进行探究。我国消费者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法律手段作为一种强制执行的约束机制其效用是被公众和社会认可的。而最近接连爆发的一系列超越了道德底线的社会责任事件,使整个社会陷入了恐慌与信任危机中。从消费者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了解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消费者的主要诉求在哪里,企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对比前人推出的理论,看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评价存在着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差别。中国消费者在调查中所体现出的差别主要是由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水平所共同决定的。希望通过本文使企业更加了解消费者眼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为企业的决策及发展提供借鉴意见。

参考文献:

1、pHwerhance,ReFreedman.theBlackwellencyclopedicDictionaryofBusine

ssethics[m].USa:BlackwellBusiness,1998.

2、thinkingforthefuture:globalcorporateresponsibilityinthetwenty一firstcentury[m],JaneCollier,Lilian,Vanderley,Futures,2005.

3、李文川,赵辉,卡罗尔.CSR模型的改进及应用[J].江苏商论,2007(4).

4、郭红玲.消费者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调研[J].绿色经济,2007(6).

5、毛贻观.我国企业加快实施CSR的意义和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7(8).

6、马凌.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10).

企业消费论文篇9

关键词:产品危机;消费者行为;归因;印象管理

一、引言

产品危机是“偶尔出现并被广泛宣传的关于某个产品是有缺陷或是对消费者有危险的事件”(Siomkos&Kurzbard,1994;Dawar&pillutla,2000)。产品危机作为企业营销过程中发生的企业产品对消费者有伤害的危机事件(王晓玉、晁钢令,2008),其后果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是灾难性的。产品危机中消费者作为危机产品供应企业的利润来源,其对于产品危机事件的反应,即购买意愿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成功渡过危机并影响企业在危机后的发展。产品危机的出现往往会影响消费者对危机产品的危险感知,并对消费者的危机产品态度、购买意愿和行为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Siomkos&Kurzbard,1994)。“消费者在面对产品危机时究竟会采取怎样行为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危机产品的危险感知?”,“企业管理者应如何评估消费者的行为方向及程度?”,一直备受产品危机研究领域相关学者们和企业管理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在研究产品危机中的消费者行为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行为机制研究,即消费者在面临各种不同的产品危机时,是如何评判危机特性并归因危机产品供应企业的责任的,以求为企业管理者在面临处理产品危机事件及时做出有效的响应处理提供依据及帮助。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论展开了问题探讨: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和印象管理理论(impressionmanagementtheory)。

二、产品危机情境下的消费者归因研究

1.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纯粹的认知方法,该理论假定人类是信息的主动搜寻者,会不断地寻找信息以探索事实真象。FriteHeider被认为是归因理论的奠基人,他是这样解释的“人类通常不会仅仅满足于对其周围可观测现象的存储器;他们需要尽可能将这些归因于所处环境的不变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其它人的动机,是他周围环境的不变性造成的”(Heider,1958)。归因理论领域知名学者wenier(1980)发现人们需要找到为事件负责的,特别是突发的负面事件,即便事件本身的真实原因可能比较模糊,人们也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归因,对应该由谁来负责做出判断。weiner(1980)认为,归因会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感,进而影响人们后继行为的动机,即归因――情感反应和对事件未来的预期――后继行为动机。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往往从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导致某一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原因,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控制点(LocusofControl,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稳定性(Stability,导致这个事件或行为的原因是偶然存在还是会一直存在)、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导致事件或行为的原因是否可以控制)。当某一事件或行为发生以后,人们会自发从这三个维度进行归因,而归因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2.消费者归因行为的主要研究成果。归因理论关注以下三个因素:预期的因果关系,影响这个预期因果关系的信息,因果归因的结果。产品危机这样的事件正符合归因理论的这三个因素。weiner(2000)在最近对归因理论的回顾中表明归因属性会在产品相关结果后发挥它们的影响,并成为消费者下次选择的前因。然而,随着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经验和信息共享,这个过程将不再仅局限于过去的消费。许多消费者在消费一个新产品前通常会将外部可收集的信息考虑在内。

产品危机消费者责任归因影响方面的研究表明,如果消费者将责任归因到产品危机企业,那必将对该企业产生严重的后果。Folkes(1984,1988)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将产品故障归因为危机产品供应企业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产生愤怒情绪,并削弱其将来的购买意愿。Jorgensen(1994)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分析严重的公司灾难情况下(致命的坠机)的消费者反应,并发现对事故原因的归因影响着他们对公司的感情和态度。只要消费者将部分原因归因于企业内部可以控制的,其归因结果就会对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愿产生负面影响。Kaman(2004)发现外部不可控因素导致的产品危机事件,由于其外部不可控的原因往往会引发消费者对企业的同情和信任感,因而将不会对消费者反应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产品危机的归因结果会影响消费者对危机的认知、对责任的判别和对危险的感知,进而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作为危机产品供应企业必须尽最大努力降低归因结果对企业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从归因视角展开了对消费者责任归因的前因研究。从危机产品供应企业的响应处理方面,企业如能采取积极的响应处理措施,同时企业外部也能给予积极的响应,将有助于消费者减少对企业的责任归因(Siomkos,1999)。Henderson(2007)研究了在危机责任原因不明确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感对消费者归因的影响,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促进消费者的正面归因,有利于解决突发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Laczniak等(2001)研究了企业声誉和责任归因之间的联系,发现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会降低消费者对企业的责任归因。Laufer等(2009)验证了产品危机品牌来源国信息会对消费者的责任归因产生影响。当消费者不熟悉危机品牌且该产品具有负面的原产地形象时,消费者会将责任更多地归咎于原产地;若消费者熟知相关品牌,原产地形象则不会影响消费者的责任归因;在同等情况下,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责任归因要少于不知名品牌。王丽丽等(2009)在实证验证了传统的产品危机归因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品牌忠诚度,发现品牌忠诚度越高,消费者越倾向于认为产品危机的发生地在企业外部,将责任归因为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以及不可控性。

Laufer及其合作者的研究关注了性别、年龄等最基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对于产品危机中消费者的责任归因方面的差异性。他们发现女性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更容易在产品危机事件中受到伤害,因此她们对产品危机企业的责备程度比男性消费者更高(Laufer&Kate,2004)。Laufer、Silvera和meyer(2005)则探讨了年龄在消费者对产品危机归因中的各种可能影响,发现最终的影响将取决于其所处环境的特征。Hart等(1997)的研究认为,由于生活阅历丰富,老年人对责任不明确的产品危机的态度更为宽容;与年轻人相比,他们会减少对危机产品供应企业的责任归因。Laufer(2002)从文化背景角度,探讨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责任归因上的差异。处于崇尚个人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者更可能将产品危机的责任归因于危机产品供应企业,而处于崇尚集体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者则更有可能归因于企业以外的情境因素。在不确定性规避水平高的国家(如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等),消费者对产品危机的伤害反应更加强烈,更容易将责任归咎于企业(LauferandCoombs,2006)。

三、产品危机情境下的消费者印象管理研究

1.印象管理理论。印象管理理论中的很多概念是基于常见的归因理论文献方面的研究(Folkes,1988;weiner,1986)。但与经典归因理论不同的是,归因理论假定个体在决定被观察对象行为的成因时会主动去寻找原因(Heider,1958),印象管理理论假定个体仅根据他们所能获取的信息来确定一个给定行为的原因并形成对涉及对象的印象(Hastie,1984;Schlenker,1980)。

印象管理理论认识到这种通过个人观察而形成的归因形象可能会因为信息的缺失并不一定就是准确无误的。这种误差被印象管理理论基础认为是基本归因误差(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是观察者或人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将负面行为的责任归咎于行为者的个体属性(如不诚实、贪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这种属性特指行为实施者的态度、意图和行为,这些描述出他们现在的行为并能预测其将来的行为(Jones&nisbett,1971)。观察者对行为实施者的行为的不准确归因往往是因为信息的不充分。印象管理理论在产品危机方面研究关注的“负面信息效应”问题就是基于这种基本归因误差。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负面行为或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发生背景往往会被淹没。也就是说,人们在对某个事件或行为形成总体印象的过程中,总是会更关注于那些负面信息,因此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更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Klein,1996)。除非行为实施者在被评判过程中,能主动给观察者提供行为或事件情境方面的信息(如可以降低行为罪责等环境方面的信息)和正面有益的信息(如价值观、意图、标准、同情)。

印象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贴现原理(Discountingprinciple)。基本归因误差假定观察者所形成的对行为实施者的判断仅仅是基于对他们行动的观察,而贴现原理则提出这些观察者的判断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信息来进行影响。根据贴现原理(Kelley,1973),一项冒犯的负面性可能会因为存在其它对这种结果貌似有理的解释的存在而打折扣。也就是说,如果被控诉者能为其不当的冒犯提供合理的解释,人们可能会利用这种信息反驳控诉行为的负面性。

2.印象管理在产品危机研究中的应用。Bradford和Garrett(1995)运用了印象管理理论的这两个主要观点构建了危机产品供应企业的危机沟通响应模型,研究了在没有响应时基本归因误差和企业危机响应过程中的贴现原理对于消费者反应的影响,他们通实证研究证实了印象管理理论在理解和解释产品危机及其处理中消费者反应方面的适用性。

然而更多应用印象管理理论在产品危机领域方面的研究关注了产品危机的“负面信息效应”问题。ahluwalia、Burnkrant和Unnava(2000)在研究产品危机的负面信息对危机产品企业及其品牌的市场表现中指出,虽然印象管理理论针对消费者如何处理并整合负面和正面信息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得到了证实(Klein,1996),但却鲜有消费者在面对产品危机的负面信息时对于已经品牌的反应研究。ahluwalia等人认为印象管理理论的“负面信息效应”结论是基于受试者对于被观察对象不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现实的产品危机情境中,消费者对于危机产品企业及其品牌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认识和前期态度,因此有必要对于产品危机事件中“负面信息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并探讨是否有其它因素会影响这种“负面信息效应”的作用。ahluwalia等先通过两个实验研究构建了产品危机中消费者针对危机负面信息的反应处理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得出消费者对危机产品不熟悉、对危机品牌的承诺水平较低时会存在这种“负面信息效应”,而当消费者对危机品牌的承诺水平较高时则不存在“负面信息效应”,从而确认了消费者对危机品牌的承诺对于消费者的产品危机反应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ahluwalia等的研究发现高承诺水平的消费者在面对产品危机时之所以不存在“负面信息效应”是因为高品牌承诺的消费者会本能对抗危机品牌的负面信息,这些保护性过程降低了信息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了他们态度转变的可能性。而这种与“负面信息效应”的反驳来源于消费者的三个心理作用机制:高承诺水平的消费由于对危机品牌有较好的前期态度,因此在面对该产品危机的负面信息与其以往所积累的信息不一致时,消费者倾向于认为这种危机产品信息不一定是可靠真实的(即偏同化机制Biasedassimilation);由于消费者怀疑该产品的危机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往往使得消费者会降低产品危机中揭露的危机产品属性在其产品评价中的重要性(降低相对权重);且会主动对这一产品危机负面信息进行隔离或屏蔽,以最小化“负面信息效应”(最小化影响)。

einwiller、Fedorikhin和Johnson等(2006)的研究则发现了消费者对于危机产品供应企业的认同可能会调节“负面信息效应”的影响程度。他们将“消费者——企业认同”定义为消费者所感受到的与企业的联系和感知企业与其在自参照和自定义等形象方面一致程度。他们研究发现对企业认同度高的消费者能自动调节中低程度的产品危机信息的负面影响,并表现出与危机产品供应企业较低的负面联系。但对于过于严重的产品危机信息时,消费者的风险感知会破坏消费者的这种抵制,从而不会对“负面信息效应”产生调节作用。

四、小结

产品危机的消费者归因研究为管理者评判危机性质及其后果提供了依据。学者们应用归因理论对消费者反应方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别从企业、品牌、消费者性别年龄、社会文化及国家层面为管理者分析产品危机提供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产品危机归因研究忽略了消费个体间的差异,假定消费者获取信息能力是一样的,并对不同信息的评估会赋予相同的权重,因此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反应,因而无法给企业管理消费者反应提供更多有力的依据。

印象管理理论在产品危机研究中的运用则为理解和解释消费者在产品危机中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类的研究关注消费者对于产品危机负面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及其心理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尽管产品危机对于消费者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具体的消费者行为却会因为消费者本身特性、产品危机特征以及企业个体差异而各不相同。此类研究深化了产品危机的理论探讨,并为危机产品供应企业的响应处理提供了实践指引和依据。

参考文献:

1.ahluwaliaRohini,BurnkrantRobertt,andUnnanvaHRao.ConsumerResponsetonegativepublicity:themoderatingRoleofCommitment,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00,(2):203-214.

2.Bradford,JeffreyL.andGarrett,Dennise.theeffectivenessofCorporateCommunicativeResponsestoaccusationsofUnethicalBehaviorJournalofBusinessethics,1995,14(11):875-892.

3.LauferDaniel,GillespieKate.,Differen-cesinConsumerattributionsofBlamebetweenmenandwomen:theRoleofperceivedVulnerabilityandempathicConcern,psychology&marketing,2004,(2):141-157.

4.Laufer,Daniel,David,Silvera,andHmayertracy.,exploringdifferencesbetweenolderandyoungerconsumersinattributionsofblameforproductharmcrisis.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Review,2005,7(1):1-13.

5.SiomkosGeorgeJ,Kurzdbard,Gary.theHid-denCrisisinproduct-harmCrisismanagement,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4,(2):30-41.

6.王丽丽,吕巍,练叔凡.基于品牌忠诚度的产品危机种责任归因影响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0):108-115.

7.王晓玉,晁钢令,吴纪元.产品伤害危机响应方式与消费者考虑集变动——跨产品类别的比较.中国工业经济,2008,7(24):36-46.

企业消费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下实施逆向物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本文从政府监管角度引入道德因子,通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博弈关系的分析,得出实施逆向物流必须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的结论。

循环经济作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随着epR(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提出,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废弃物处理责任将部分或全部向上游生产者转移。这就要求生产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逆向物流最早由Stock提出的,其后有学者对逆向物流的实际操作、规则等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政府监管角度引入道德因子,通过分析总结出政府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推行逆向物流战略的策略。

模型假设

政府要求企业对产品寿命周期后的处理负责,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与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府间就存在博弈。政府同时也要求消费者,主动将寿命终结后的产品通过逆向供应链流向生产者处进行处理。同时消费者产生的废弃产品的量也将影响企业的收益和处理成本。这时,就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博弈方:企业、政府、消费者。

假定企业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设x为进入逆向流动的产品数量,企业进行逆向产品处理的收益为w(x),成本为C(x)。不实施逆向物流会受到政府的惩罚CB。消费者积极参与逆向物流活动会获得道德满足感CL,同时付出成本F(x)。政府只关心社会效益,监督企业与消费者的活动。当政府发现没有实施逆向物流时,企业将受到CB的惩罚,消费者将受到CD的惩罚。假设政府一旦监管,企业和消费者的不法行为都将被发现。

模型建立

(一)政府不监管

若政府不监管,企业的策略空间为{实施,不实施}。消费者的为{积极,消极}。此时,企业采取不处理,消费者采取消极的行为,都不会受到政府的惩罚。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收益函数为w(x)-C(x)。企业不实施逆向物流的行为下,企业的收益函数为0。消费者在积极的行动下的收益函数为CL-F(x),消极行动下的收益函数为-CL。

无政府监管C(x)往往会很大,w(x)-C(x)通常为负值,企业往往不会实施逆向物流。若此时CL很小,F(x)又很大,则理性消费者都会选择消极地参与逆向物流。因此,这时的纳什均衡为{消极,不实施}。在现实中,政府法规不健全,加之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成本较大,消费者若环保意识不强,企业和消费者都不愿意积极参与到逆向物流活动中。

若政府不监管,消费者的道德因子很大,企业有可能因为消费者强烈的环保意识而在政府不监管下实施逆向物流活动。

(二)政府监管

政府制定法规要求企业对产品寿命周期后的行为负责。

同时,要求消费者主动参与逆向物流活动,否则两者都会受到惩罚。(假设惩罚因子CB足够大)。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收益函数为w(x)-C(x)。若监管有效企业不实施逆向物流的行为将被发现,企业的收益函数为CB。消费者在积极行动下的收益函数为CL-F(x),消极行动下为-CL-CD。

若政府监管,因惩罚因子CB和CD足够大,消费者会选择积极策略,企业选择实施。此时的纳什均衡为{积极,实施}。此时企业和消费者迫于高惩罚而做出这样的决策。然而,现实生活中,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更多的是利用各种方法抓住法律法规的薄弱环节,减少自己的社会责任。执法不严,也会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偏离纳什均衡的行为产生。

(三)政府监管下企业和消费者博弈分析

取消政府惩罚因子足够大的假设:

其它条件不变,企业权衡w(x)-C(x)与CB的大小,如果惩处的强度很大,即使实施逆向物流几乎没有或只有很少盈利空间,企业也会选择实施。此时,政府可选择将惩处因子CB转换为对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补贴,如税收扶持等,使w(x)-C(x)增大。转贴于

其它因素不变,消费者会比较CL-F(x)与|-CL-CD|的大小,若CL-F(x)大于|-CL-CD|则会选择积极。政府和企业可加大对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宣传,使消费者更主动参与环保活动。

其它条件不变,减小F(x)同样也可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做出积极选择。

规模经济的存在,F(x)与w(x)-C(x)相互联系。只有消费者积极的参与使进入逆向流动的产品足够多,才能使企业有盈利空间。

综上所述,政府要加大立法强度,加强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监管,并加大惩罚力度和强度,给逆向物流企业给予政策上优惠,加强企业和消费者社会责任感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