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论文范文通用十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20:33

细胞论文范文(篇一)

教学重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10%)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细胞论文范文(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

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

(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

(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

(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

(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

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

(一)细胞膜的成分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

(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

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组成

(1)ppt呈现材料:①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用这种物质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要知识:制备细胞的材料、方法;细胞膜的成分

作业:细胞膜具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课下预习并查找资料

细胞论文范文(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 ,适宜pH为 。

4.气体环境 :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 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细胞论文范文(篇四)

记得在20__年的时候,我们学校里有个同学,他不幸的得了白血病,白血病是因为白细胞的数量胜过红细胞的数量,所以白细胞在慢慢的吞噬红细胞,最后,由于大多数的红细胞被白细胞吞噬,就会产生白血病这种怪病。

哎,他的家人为了他能好起来就把全部家当都花在他的身上,但厄运始终没有放过它,就算花了几十万也没治好他的病,最后他的父母实在是没钱给他治疗了,可他的父母又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儿子白白死去,就只好请求社会的帮助。

校长知道了之后,就立刻开始了爱心义卖活动。同学们的爱犹如浓浓的茶,大家都伸出爱心的双手,就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卖,半天过去了,爱心义卖活动结束了,整个年级总共捐出了2千多元。有的同学记觉得自己捐的钱太少了,甚至把自己的零花钱也给捐上去了。

正是我们的这些爱心,才让他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与温暖,才让他更有信心的活下来。

细胞论文范文(篇五)

在这一学期选修了这门课,可能和刚开始想的有点不一样。因为觉得这是一门师范类选修课,应该跟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联系,可是这门可主要在于如何用电脑技术。不过通过学习这门可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很多关于电脑方面的知识,有很多简单的软件工具什么的,经常会用到,但是了解却不深。学习了这门课以后知道了很多隐含的功能,使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我把这门课的学习过程分为理论上的学习和电脑操作上的学习两部分。关于理论学习着重于人的思维方式及智力开发之类。

在这一块,我们了解了脑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神经细胞——我们的大脑有大约1千亿活动神经细胞。每个细胞又长出树状的分支以存储信息,每个细胞可长出多达2万个树枝状的树突。每个细胞就像一台高功率的电脑。每个细胞,通过沿着一根长长的轴突传送电化信息,与其他细胞相连。根据科学家对于人脑的研究把思维方式分为左脑型,右脑型和混合型。左脑型的人喜欢用逻辑的或线性顺序的方式处理信息,像个雄辩家,善用语言和逻辑分析;像个科学家,善于抽象思维和计算;做事计划性、条理性强,有责任心。右脑型的人喜欢以直觉的方式处理信息,像个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上有天分;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空间概念较强,善于把握整体;记忆力强。混合型的人对左右脑的偏爱取决于学习情景、学习任务等因素,有时较多地使用左脑,而有时较多地使用右脑;左右脑之间的联系有的紧密,有的不紧密。根据这些特点,我觉得我应该是属于混合型的那类。

在这个课程的最后过程中,回顾这学期学到的知识,受益良多。不仅了解了学习理论知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了一定提高。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在生活的点滴中加强巩固知识内容。

细胞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节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1)自由扩散: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①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密切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述: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对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情况。)

提问:如果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浓度却是血浆中na+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能力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达到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须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②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讨论,最后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K+

细胞论文范文(篇七)

我经常会让爸爸带我去原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游玩。有一次,我无意间发现,在秋天,有一种树的叶片是红色的。爸爸告诉我,这是枫树,到了秋天它的叶片就会变红。不过这里的枫树还没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潭溪山的红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其它树木都变黄了,而它却变红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请教家里的“百度爷爷”。

终于,我找到了答案:秋天枫叶变红,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使叶片呈现红色的主要靠两种物质,一种是胡萝卜素,是普遍存在于叶绿体中的橙红色色素,另一种是花青素,存在于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当细胞液为碱性时,花青素呈蓝紫色,当细胞液呈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入秋以后,枫树叶内的花青素增多,而气温的下降又使叶绿素破坏消失,因此绿叶变成了红叶。变色的外部因素是气候条件:当气温迅速下降到一定程度,而且夜间的温度比白天下降很多时,树叶还没有凋落,而叶绿素已大部被破坏,同时昼夜温差的增大,也有助于花青素的形成,因此叶子很快变红。如果气温下降很慢,而且昼夜温差不大,叶绿素还没有被破坏而树已经枯萎,那就变不成美丽的红叶了,枫树叶里的糖分也起了很大作用呢!

枫树里的糖对枫树叶变红有关系吗?于是,我做了个小实验,我先从山上采下几片绿色的枫叶,把它们分别泡在有糖份和没糖份的杯子里,泡了五天。五天后,有糖水的杯子里的枫叶变红了,只有水的杯子里的枫叶还是绿色。实验证明:枫树里的糖份对枫叶的变红有很大关系!

真是“实践出真知”啊!

细胞论文范文(篇八)

摘要:目的阐明桥本甲状腺炎(Ht)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分析轻链限制在鉴别Ht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30例Ht的石蜡标本和2例maLt淋巴瘤。分别用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20、CD3、lgκ、lgλ和细胞角蛋白,评价淋巴细胞的浸润及淋巴上皮病变(LeL),轻链限制用于鉴别甲状腺早期淋巴瘤和Ht。2例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作为对照。结果所有Ht标本均显示Ht特征性的组织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了形态不显著的LeL,其中B细胞少见,而t细胞大量增生。轻链限制检测显示浆细胞多克隆性增生。2例maLt淋巴瘤显示破坏性的淋巴上皮病变、B细胞免疫表型,其中浆细胞样细胞群中显示lgκ轻链限制。结论Ht与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显著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

关键词:桥本氏甲状腺炎;免疫组织化学;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轻链限制

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中,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导致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增生,并可进一步发展成侵袭性淋巴瘤[1]。甲状腺同时存在反应性和肿瘤性淋巴细胞,这会导致在细胞学或组织学上鉴别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产生困难,此时往往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别诊断[2]。本研究阐述Ht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观察免疫球蛋白(ig)kappa(κ)和lambda(λ)轻链在鉴别Ht和淋巴瘤中的重要性。

材料和方法

1样本选择收集武警总医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病理科存档的'的32例甲状腺切除标本,其中30例为Ht,2例甲状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病变(非霍奇金淋巴瘤)作为对照。30例Ht中女性25例,确诊时平均年龄岁(15-70岁);男性5例,年龄25-66岁,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甲状腺肿(平均),其中18例弥漫肿大,12例结节性。2例原发性淋巴瘤的对照病例均为女性,分别为65岁及80岁,临床均表现为快速增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分别为6×5×4cm,8×5×3cm),结节固定,超出甲状腺界限,并出现压迫症状及呼吸困难。

2He染色检查所有标本均经xx固定、石蜡包埋,并切成4μm组织切片,经常规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后,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并评价淋巴细胞的浸润及淋巴上皮病变(LeL)。淋巴上皮病变指3个或以上淋巴细胞聚集出现在腺体上皮细胞中。

3免疫组织化学石蜡切片脱蜡后梯度酒精入水,经3%过氧化氢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后,放入10m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中微波修复15min,pBS缓冲盐水洗,10%山羊血清孵育10min,切片分别鼠源或兔源一抗(CD20、CD3、igκ、igλ和抗细胞角蛋白)在4℃下孵育过夜(浓度1∶200)。切片与生物素标记的山羊抗鼠、抗兔igG抗体(浓度1∶200)孵育30min,与结合了亲和素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浓度1∶200)孵育45min。DaB显色5min,苏木素复染。igκ和igλ染色细胞比例≥10∶1时认为存在单克隆性。

结果

1Ht的组织病理特征30例Ht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镜下均表现为多克隆性。所有病例均显示Ht特征性改变,淋巴细胞聚集成滤泡,滤泡间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其中散在淋巴浆细胞样细胞及少量大的活化细胞。大多数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和套区界限清楚,且不存在边缘区。2例淋巴浆细胞弥漫浸润,局灶甲状腺结构被不典型的淋巴细胞破坏,滤泡上皮萎缩。嗜酸细胞化生常见,淋巴上皮病变少见。见图1。

2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特征2例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巨大甲状腺肿,甲状腺实质被弥漫紧密排列的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取代。淋巴样细胞由单核样淋巴细胞组成,细胞核小、轻度不规则,或类似中心细胞,染色质浓集,核仁不显著,胞浆丰富、淡染。淋巴上皮病变常见。

其中可见淋巴浆细胞样细胞混杂浸润,细胞核偏位,胞浆丰富、强嗜伊红染色。淋巴组织中见残留的甲状腺滤泡上皮,滤泡小,内含胶质,或形成不含胶质的腺泡状结构。瘤细胞浸润甲状腺包膜及周围脂肪、骨骼肌组织。见图2。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Ht:大量淋巴细胞组成(t细胞和B细胞混杂存在,但主要是t细胞)。淋巴滤泡主要由B细胞组成(CD20+、CD3-)(图3a)。

淋巴滤泡间淋巴细胞主要由t细胞构成(CD3+、CD20-),其间也参杂少量B细胞和浆细胞(图3B)。淋巴上皮病变少见,其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CD3+)(图3C)。细胞角蛋白显示残留的甲状腺滤泡上皮(图3D)。2例甲状腺炎富含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其中CD20阳性细胞数目增多,中发中心界限清楚,其外围有明显的套区包绕。甲状腺滤泡间淋巴细胞弥漫紧密浸润,但为多克隆性增生,双重表达κ、λ免疫染色,lambda/kappa比值始终小于1∶5(图4a和B)。

2)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2例maLt淋巴瘤主要由B细胞组成,且B细胞不仅限于生发中心。边缘区及弥漫区的瘤细胞不论大小均表达CD20,不表达CD3,这进一步证实肿瘤细胞来源于B细胞(图2C和D)。淋巴上皮病变众多,而完整的甲状腺滤泡少见(图2e)。淋巴上皮病变数量远较Ht多,且淋巴细胞填充甲状腺滤泡腔的现象显著,局灶填充的细胞呈中心细胞样(图2F)。细胞角蛋白勾勒出残留的萎缩滤泡上皮。kappa和lambda免疫染色证实了形态学诊断,肿瘤细胞明确为κ单克隆,我们计数了10个高倍视野,kappa/lambda比值至少10∶1。病理特征及克隆性为kappa单克隆,即轻链限制仅见于淋巴瘤病例。

讨论

94%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继发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但是由于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和超声学检查均无法特异地发现异常增生的淋巴细胞,因此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困难。

此外,有时低级别病变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鉴别存在困难,重度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淋巴瘤鉴别也会十分困难[3]。

本研究中,所有Ht病例均显示大量淋巴滤泡形成,且反应性发生中心宽大,套区显著,淋巴滤泡间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甲状腺滤泡上皮萎缩,嗜酸细胞化生;2例因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淋巴上皮病变,致使局灶甲状腺结构消失,但是Ht典型区域仍然多见。文献也报道过此类现象,并认为甲状腺炎可致正常甲状腺滤泡结构消失,形成所谓的淋巴上皮病变[4]。甲状腺炎中常见成分之一的生发中心在部分病例可以很少,甚至消失。

反应性淋巴细胞大量增生会掩饰早期淋巴瘤。血清学标记,如乳酸脱氢酶(LDH)和2-微球蛋白显著增高往往只见于明显的淋巴瘤[5]。因此,甲状腺活检更易于确切诊断。

本组所有Ht病例显示B细胞和t细胞混杂增生,尤以后者为甚[6]。CD20勾勒出生发中心,而套区和淋巴滤泡间区高表达CD3。淋巴上皮病变中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这就能排除maLt淋巴瘤。细胞角蛋白染色显示出结构不清的淋巴上皮病变。据文献报道[7],Ht中检测到B细胞单克隆增生。有研究者认为,此少量B细胞选择性单克隆增生是Ht自身免疫反应的一部分[8]。也有研究者证实,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确实先前有Ht病史[9]。此外,moshynska等[10]报道1例Ht患者发生了微灶性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瘤灶直径4mm,他们强调需仔细检查甲状腺标本,以发现小的淋巴瘤转化灶。

本组2例Ht局灶甲状腺结构被不典型的淋巴细胞破坏。由此会有这样的疑问:此类病变可能隐含单克隆性增生,并可在日后进展成淋巴瘤。

但是,κ和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其为多克隆性,表明这些不典型淋巴细胞为反应性增生,可以排除早期淋巴瘤的可能。本研究的2例maLt淋巴瘤显示,甲状腺结构被弥漫浸润的淋巴细胞破坏,并浸润至甲状腺周围组织,且以单克隆性增生为主,肿瘤性淋巴细胞有核裂,胞浆丰富、透明。其中也夹杂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结构破坏性的LeL丰富,完全取代了甲状腺滤泡,残留的甲状腺滤泡被细胞角蛋白勾勒出来。瘤细胞一致表达CD20,而不表达CD3,证实其为B细胞淋巴瘤。Kappa和lambd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一致、强烈表达κ免疫染色,而不表达λ免疫染色[7]。

总之,严格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准能鉴别Ht和maLt淋巴瘤。对于形态学上处于交界的病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细胞角蛋白、CD20、CD3,以及κ、λ免疫染色能有助于鉴别诊断。

细胞论文范文(篇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二、重难点: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三、板书设计:

一、认识原核细胞的和真核细胞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主要特征,以及细胞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就把细胞进行分类,学习一下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

学生阅读【探究活动】认识一下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教师提问:

1、原核细胞包括的细胞的种类?

2、真核细胞包括的种类?

教师总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等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人类。

教师小提示:

区分细菌与真菌?

细菌和真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生物,细菌一般是杆菌、球菌等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总结原核细胞的特点:

1.原核细胞的最主要特点:细胞内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2.原核细胞的结构:

(l)细胞壁和细胞膜: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的细胞器。

(3)核区:由Dna分子组成。

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据构成该生物的细胞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不等于原核生物,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但它们都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是真核生物。

细菌常根据形状分为:杆菌、球菌和螺旋菌,细菌常根据形状来命名,如大肠杆菌。也有的根据功能来命名,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较大区别,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较小(1-10μm)较大(10-100μm)

染色体一个细胞只有一条环状Dna,Dna裸露,不与Rna、蛋白质连结在一起一个细胞有多条染色体,Dna、Rna、蛋白质连结在一起

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有核膜、有核仁

细胞壁主要由胞壁质组成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内膜系统简单复杂

微梁系统无有微管和微丝

细胞分裂二分体、出芽、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只有无丝分裂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转录与翻译出现在同一时间与地点转录在核内,翻译在细胞质内

五、小结:

本节主要叙述了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以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

1氟碳液体眼科实验研究

氟碳液体对培养纤维细胞的影响[18]为观察氟碳液体的生物化学稳定性,我们将纤维细胞种植于氟碳液体与培养基的界面,观察纤维细胞的生长情况,含没有完全氟化的氢的氟碳液体,纤维细胞有附着生长、增殖活跃,氧化铝处理氟碳液体,可以去除氟碳液体中含氢杂质(未完全氟化物质),减少纤维细胞生长增殖。

2氟碳液体的眼科临床应用

脉络膜上腔出血[38,39]脉络膜上腔出血如没有眼内容脱出可以手术治疗,氟碳液体改善了这些患者的预后。360度剪开球结膜,角膜缘后4mm,3个象限做平行角膜缘3mm巩膜切开,从颞下象限(无晶状体眼从角巩缘,有晶状体从睫状体平坦部)刺入30号细长针至玻璃体腔看到针尖,缓慢注入氟碳液体,用棉签轻压眼球使脉络膜上腔出血从巩膜切口中溢出,除去脉络膜上腔出血后,再做玻璃体切除。

与t-pa联合应用治疗黄斑下出血[45]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出血,在玻璃体切除后,黄斑下积血可以用t-pa液化,再用氟碳液体将积血挤入玻璃体腔后吸除。

3小结

【参考文献】

1DaleB.Fluorocarbons:propertiesandSyntheses.Federatproceed,1975;34:1444-1448

2maughH.perfluorochemicalemulsion:promisingbloodsubstitute.Science,1973;179:669

3ChangS.Lowviscosityliquidfluorochemicalsinvitreoussurgery.amJophthalmol,1987;103(1):38-43

4HaidtSJ,ClarkLCJr,GinsbergJ.Liquidperfluorocarbonreplacementoftheeye.investophthalmolVisSci,1982:22(aRVoSupple):242

5miyamotoK,RefojomF,tolentinoFi,FournierGa,albertDm.perfluoroetherliquidasalongtermvitreoussubstitute.Retina,1984;4(4):264-268

6ChangS,ZimmermannJ,iwamotot,ortizR,FarisD.experimentalvitreousreplacementwithperfluorotributylamine.amJophthalmol,1987;103(1):29-37

7StolbaU,KreplerK,pflugR,Velikaym,wedricha,BinderS.experimentalvitreousandaqueousreplacementwithperfluorophenanthrene.Retina,1997;17(2):146-153

8eckardtC,nicolaiU,winterm,Knope..experimentalintraoculartolerancetoliquidperfluorooctaneandperfluoropolyether.Retina,1991;11(4):375-384

9Versurap,Cellinim,torreggiania,Bernabini.B,Rossoa,morettim,CarammzzaR.thebiocompatibilityofsilicone,fluorosiliconeandperfluorocarbonliquidsasvitreoustamponades.ophthalmology,2001;215(4):276-283

10mertensS,BednarzJ,RichardGengelnannK.effectofperfluorodecalinonhumanretinalpigmentepitheliumandhumancornealendotheliuminvitro.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2000;238(2):181-185

11SparrowJR,matthewsp,iwamotot,RossR,Gershbeina,ChangS.Retinaltolerancetointravitrealperfluoroethylcyclohexaneliquidintherabbit.Retina,1993;13(1):56-62

12BryanS,FriedmanSm,mamesRn,margoCe.experimentalvitreousreplacementwithperfluorotri-n-propylamine.archophthalmol,1994;112(8):1098-1102

13peymanGa,Soheilianm,LuoQ,moshfeghiD,SchweighardtFK.intravitrealtoleranceofanewperfluorocarbonvitreousreplacement.CanJophthalmol,1996;31(7):345-349

14DeQueirozJm.Subretinalperfluorocarbonliquids:anexperimentalstudy.Retina,1992;12(suppl):33-39

15Versurap,Cellinim,torreggiania,BernabiniB,Rossia,morettim,CaramazzaR.thebiocompatibilityofsilicone,fluorosilicone,andperfluorocarbonliquidasvitreoustamponades:anultrastructuralandimmunohistochemicalstudy.ophthalmolgy,2001;215(4):276-283

16StolbaU,KreplerK,Velikay-parelm,BinderS.theeffectofspecificgravityofperfluorocarbonliquidontheretinaafterexperimentalvitreoussubstitution.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2004;242(11):931-936

17winterm,eberhardtw,ScholzC,Reichenbacha.Failureofpotassiumsiphoningbymullercells:anewhypothesisofperfluorocarbonliquidinducedretinopathy.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0;41(1):256-261

18SparrowJR,ortizR,macleishpR,ChangS.Fibroblastbehaviorataqueousinterfacewithperfluorocarbon,silicone,andfluorosiliconeliquids.investophthalmolVisSci,1990;31(4):638-646

19GreenK,Slaglet,ChaknismJ,CheeksL,ChangS.perfluorocarboneffectonrabbitbloodretinalbarrierpermeability.ophthalmicRes,1993;25(3):186-191

20BerkowitzBa,wilsonCa,HotchellDL.oxygenkineticsinthevitreoussubstituteperfluorotributylamine:a19FnmRstudyinvivo.investophthalmolVisSci,1991;32(8):2382-2387

21itoY,BerkowitzstudiesofretinalRes,2001;41(10-11):1307-1311

22SparrowJR,Jayakumara,Berrocalm,ozmerte,ChangS.experimentalstudiesofthecombineduseofvitreoussubstitutesofhighandlowspecificgravity.Retina,1992;12(2):134-140

23peymanGa,ConwaymD,SoikeKFClarkLCJr.Longtermvitreousreplacementinprimateswithintravitrealvitreonorvitreonplussiliconoil.ophthalmicSurg,1991;22(11):657-664

24SleeptJ,LuffaJ,invivoformationofheavyoil.Retina,1999;19(3):251-255

25HoeraufH,FaudeF,menzDH,DrespJ,wiedemannp,LaquaH.Determinationofthesolubilityofperfluorocarbonliquidsinsiliconoilinvitroandvivo.Retina,2002;22(2):163-168

26Ciardellaap,LangtonK,ChangS.intraoculardispersionofperfluorocarbonliquidsinsiliconeoil.amJophthalmol,2003;136(2):365-367

27FribergtR,Siskape,SomayajulaK,williamsJ,elleraw.interactionsofperfluorocarbonliquidsandsiliconeoilascharacterizedbymassspectrometry.GraefesarchClinexpophthamol,2003;24(10):809-815

28moreiraCa,Bryka,KmomatsumC,VanzoLC.Bacterialgrowthinperfluorocarbonliquids:aninvitrostudy.Retina,2001;21(5):533-535

29moreiraCa,UscocovichCe,moreiraat.experimentalstudieswithperfluorooctaneforhemostasisduringvitreoretinalsurgery.Retina,1997;17(6):530-534

30ChangS,ozmerte,ZimmermannJ.intraoperativeperfluorocarbonliquidsinthemanagementof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amJophthalmol,1988;106(6):668-674

31BankeraS,FreemanwR,VanderJF,Floresaguilarm,munguiaD.Useofperflubronasanewtemporaryvitreoussubstituteandmanipulationagentforvitreoretinalsurgery.Retina,1996;16(4):285-291

32millsapCm,peymanGa,mehtanJ,GrevemD,LeeKJ,mape,Dunlapwa.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inthemanagementofgiantretinaltears:Resultsofacollaborativestudy.ophthalmicSurg,1993:24(11):759-762

33ambresina,wolfensbergertJ,BoveyeH.managementofgiantretinaltearswithvitrectomy,internaltamponadeandperipheral360degreesretinalphotocoagulation.Retina,2003;23(5)622-628

34VermaL.Gogoim,tewariHK,Kumara,talwarD.Comparativestudyofvitrectomyfordroppednucleuswithandwithouttheuseofperfluorocarbonliquid.actaophthalmolScand,2001;79(4):354-358

35Roldan-pallares,Sanchezm.VitreousluxatedpC-ioLs:Complication.JFrophthalmol,2002;25(2):154-160

36Soheilianm,peymanGa,wafapoorH,navarroGC,thompsonH.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retinaldetachmentwithperfluorocarbonliquid.thevitreongroup.intophthalmol,1996-97;20(5):241-249

37DesaiUR,peymanGa.perfluorocarbonliquidintraumaticvitreoushemorrhageandretinaldetachment.ophthalmicSurg,1993;24(8):537-541

38DesaiUR,peymanGa,ChenCJ,nelsonnC,alturkiwa,BlinderKJ,parisCL.Useof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inthemanagementofsuprachoroidalhemorrhage.ophthalmology,1992;99(10):1542-1547

39meierp,wiedemannp.massivesuprachoroidalhemorrhage:secondarytreatmentandoutcome.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2000;238(1):28-32

40nishimuraa,KitaK,SegawaY,ShiraoY.perfluorocarbonliquidassistsinstrippingtheiLmtotreatdetachedretinacausedbymacularhole.ophthalmicSurglasers,2002;33(1):77-78

41BrazitikospD,androudiS,DimitrakosSa,Stangosnt.Removaloftheinternallimitingmembraneunderperfluorocarbonliquidtotreatmacularholeassociatedretinaldetachment.amJophthalmol,2003;135(6):894-896

42Facinom,mochiB,LaiS,terrileR.asimplewaytopreventindocyaninegreenfromenteringthesubretinalspaceduringvitrectomyforretinaldetachmentduetomyopicmacularhole.eurJophthalmol,2004;14(3):269-271

43millsapCm,peymanGa.thesurgicalmanagementofretinopathyofprematurityusingaperfluorocarbonliquid.intophthalmol,1994;18(2):97-100

44ForliniC,DelFiumee.UseofpFCLinthesurgicalmanagementofendophthalmitis:newindicators.JVitreoRetina,1992;1:55-63

45Kameim,tanoY,maenot,ikunoY,mitsudaH,Yuasat.Surgicalremovalofsubmacularhemorrhageusing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nandperfluorocarbonliquid.amJophthalmol,1996;121(3):267-275

46imamuraY,minamim,Uekim,SatohB,ikedat.Useofperfluorocarbonliquidduringvitrectomyforsevere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BrJophthalmol,2003;87(5):563-566

47LeeKJ,peymanGa,parisCL,alturkiwa,DesaiUR.managementofretinaldetachmentassociatedwithchoroidalcolobomausing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ophthalmicSurg,1992;23(8):563-564

48BrazitikospD,androudiS,DamicoDJ.perfluorocarbonliquidutilizationinprimaryvitrectomyrepairofretinaldetachmentwithmultiplebreaks.Retina,2003;23(8):615-621

49LomeomD,Diaz-RohenaR,LambertHm.Useofperfluorocarbonliquidintherepairofretinoschisisretinaldetachment.ophthalmicSurgLasers,1996;27(9):778-781

50VartanyanaH,Hovhannisyanta.applicationofperfluorocarbonliquidintheremovalofmetallicintraretinalforeignbodies.medScimonit,2002;8(2):CR66-71

51ChenHC,HoJD,ChenSn.perfluorocarbonliquidassistedexternaldrainageinthemanagementof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withbullousserousretinadetachment.ChangGungmedJ,2003;26(10):777-781

52parisCL,peymanGa,BlinderKJ,alturkiw,DaileyJp,Barrontechniqueformanaging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followingprosthokeratoplasth.Retina,1991;11(3):301-304

53Garcia-arumiJ,SararolsL,martinezV,CorcosteguiB.Vitreoretinalsurgeryandendoresectioninhighposteriorchoroidalmelanomas.Retina,2001;21(5):445-452

54BrownaD,KirkbyGR.Removalofsubretinalgasusingperfluorocarbonliquid.Retina,1997;17(1):70-71

55Cekico,ohjim,tanoY,ChangS.Continuousoutflowdevicesformaculartranslocationwith360degreeretinotomy.amJophthalmol,2003;135(2):241-243

56nemethJ,Suvegesi.echographicsignofperfluorodecalin.amJophthalmol,1993;115(5):679-680

57milisapCm.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isradiopque.ophthalmicSurg,1993;24(7):500

58manfreL,FabbriG,avitabilet,Biondip,Reibaldia,peroG.mRiandintraoculartamponademedia.neuroradiology,1993:35(5):359-361

59anatL,HumayyunmS,Juane,Campochiaropa.Hallerversusperfluoronoctaneinvitreoretinalsurgery.ophthalmology,2000;107(6):1078-2000

60ScottiU,murraytG,FlynnJrHw,Smiddywe,FeuerwJ,SchiffmanJC.outcomeandcomplicationassociatedwithperfluoronoctaneand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incomplexretinaldetachmentrepair.ophthalmology,2000;107(5):860-865

61LiangC,peymanGa.toleranceofextendedtermvitreousreplacementwithperfluoronoctaneand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mixture.Retina,1999;19(3):230-237

62JiYZ,peiS,wuYJ,HuowL,ChenYJ.phacoemulsificationcombinedwithtrabeculectomy.intJophthalmol(GuojiYankeZazhi),2006;6(4)888-889

63XiaoY,wangJ,LiJH,LiuJ,wangL,SunHY,GaoZJ.posteriorcontinuouscapsulorhexisinlongenitalcataractextraction.intJophthalmol(GuojiYankeZazhi),2005;5(6):1178-1179

64wangZ,XiaQ,LiuXw,CuiBH.influenceofposteriorcapsuleopacificationonvisualfunction.intJophthalmol(GuojiYankeZazhi),2006;6(2):377-380

65HanDp,RychwalskipJ,mielerwF,abramsGw.managementofcomplexretinaldetachmentwithcombinedrelaxingretinotomyandintravitrealperfluoronoctaneinjection.amJophthalmol,1994;118(1):24-32

66LesnoniG,Rossit,Gelsoa.Subfovealliquidperfluorocarbon.Retina,2004;24(1):172-176

67Garcia-Valenzuelae,itoY,abramsGw.Riskfactorsforretentionofsubretinalperfluorocarbonliquidinvitreoretinalsurgery.Retina,2004;24;(5):746-752

68RothDB,SearsJe,LewisH.Removalofretainedsubfovealperfluoronoctaneliquid.amJophthalmol,2004;138(2):287-289

69HuangJY,YangCm.intraocularformationofheavyoilinthesubretinalspace.JpnJophthalmol,2004;48(1):75-77

70tanjitm,peymanGa,mehtanJ,millsapCm.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asashorttermvitreoussubstituteaftercomplexvitreoretinalsurgery.ophthalmicSurg,1993;24(10):681-685

71BlinderKJ,peymanGa,DesaiUR,nelsonnCJr,alturkiw,parisshorttermvitreoretinaltamponade.BrJophthalmol,1992;76(9):525-528

72SinghJ,RamaeshK.whartonSB,CormackG,ChawlaHB.perfluorodecalininducedintravitrealinflammation.Retina,2001;21(3):247-251

73Quiroz-mercadoH,Suarez-tataL,magdalenicR,murillo-Lopez,Garcia-aguirreperfusedvitrectomy:animalstudies.amJophthalmol,2004:137(2):287-293转贴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一)

1应用于微球内外径等尺度指标的自动测定

2应用于细胞检测

2.1背景

细胞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通过分析细胞的显微图像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红细胞是人类血液中存在的主要细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而衰老和不健康的红细胞会呈棘形、双凹消失等不规则的形态。通过观察与分析显微图像中红细胞的形态可以评价其健康程度。所以这里以红细胞为例说明如何采用VBai编写适合于进行细胞图像分析的技术过程。

2.2方法

将红细胞悬浮于缓冲液中,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利用数码CCD摄像头拍摄下细胞的图像。检测程序上需要先寻找到各个细胞,再对每个细胞进行检测,与微球检测的过程类似,程序总体设计上依然可以利用上节中微球的检测程序的设计,但需要根据有关图像处理分析的内容更改具体的图像处理分析操作。在图像预处理操作中需要将原始图像处理为适合物体识别的二值化图像,利用Visionassistant,先对图像转灰度图像、适当的LUt处理,在分割处理上,由于细胞边缘处明暗对比较大,边缘锐利,因此选用基于移动窗口分割的算法可以较容易地找到边缘。通过实验比较证明,选用Backgroundcorrection分割,可综合局部和全局的灰度变化信息。分割移动窗口大小设置为边长接近细胞边缘宽度2倍的正方形最为合适。分割完成后再对二值图像进行一定的形态学变换操作,将边缘尽量变得闭合并填充孔洞。最后进行Detectobjects操。接着将对细胞形态进行分析。首先根据Detectobjects操作中所检测到的物体列表,对每个细胞进行检测区域的建立,即设置Roi。然后依然使用FindCircularedge操作,在该操作中调整参数,使得检测线能较准确的发现边缘。该操作完成后,将输出一项名为Deviation的参数,该参数代表了细胞边缘与标准圆的标准偏差。同时该操作还可以得到细胞直径等相关的信息。将Deviation除以直径后可以得到细胞边缘与标准圆的相对标准偏差,由于健康红细胞的图像是近似圆形的,因此Deviation参数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红细胞的健康程度。将实验中拍摄到的采用不同保存格式、保存不同天数的红细胞图片归类,用VBai程序进行分析,结果保存在csv文件中。为较健康的细胞,图像中细胞外轮廓近似圆形,Deviation/R=1.2‰;为发生了一定形变的细胞,Deviation/R=3.2‰为严重变形的棘形细胞,Deviation/R=7.3‰。随着细胞变形程度加重,细胞的相对标准偏差值也随之增加。通过软件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客观而定量地给出每个细胞的变形程度;可以快速自动地分析大量的图片,得到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后续的统计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获得细胞的大小信息,通过视野内细胞个数,得到细胞分布密度信息等。

3应用于图像的改善

3.1背景

某些生物医学样品的显微图像,由于各种原因,其清晰度与对比度都不能满意,对此,也可以运用VBai的图像处理的方式对图像进行改善。下面介绍花粉孢子断层扫描图像中噪音及对比度不理想的断层图作改善的技术过程。

3.2方法

首先对整幅图像中的噪杂进行去除,通常改善的方法有空域滤波和频域滤波,两种方法都可通过Visionassistant中的算法实现。其中空域滤波的算子较多,功能更加丰富。不仅提供了低通、高通等10多种算子、每种算子3×3,5×5,7×7三种尺寸,还可以由用户自定义算子以满足特殊需要。整幅图像改善完成后对左右对比度及清晰度不理想的花粉孢子断层图像进行增强,首先建立一覆盖中央花粉孢子像的区域,使用一可旋转的长方形区域,长方形的方向与左右像平移的方向垂直,宽度等于左右像平移的距离。接着利用Calculator操作计算图11(a)左右像的位置。输入中央像的中心点(X0,Y0)、角度α和平移距离L,则左像、右像中心点(X1,Y1),(X2,Y2)分别为:X1=X0+LcosαY1=Y0-LsinαX2=X0-LcosαY2=Y0+Lsinα以此为中心点坐标参数,长宽与角度参数使用中央区域的长宽与角度,分别建立覆盖左右像的区域,使用Visionassistant对左右区域内的图像进行对比度、明暗度的调整增强。得到处理后的图像,三个层面的图像的对比度基本相同。利用VBai对图像进行处理与改善,不仅功能丰富,适用性强,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程序建立完成后还可以快速的对其他同类图片进行处理,大大节省了时间。

4结语

使用VBai创建图像分析处理程序,可对各种生物医学对象进行分析和检测,可对图像进行处理与改善,其优势在于:

(1)相比起人眼观测和手动测量,本方法能够提供客观和量化的数据,可快速对大量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并保存检测结果。

(2)相比起通用化的测量分析软件,本方法针对性强,针对各种特定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应的程序,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高。

(3)相比起使用VC等编程软件编写特定测量分析软件,本方法简单,有大量强大的模块化功能自由选用,程序开发周期短,工作量小,不需要专业编程技能,一般人易于掌握,且程序易于调整改进。综上所述,使用VBai可简单快捷的针对不同生物医学图像建立相应检测处理程序,可快速自动地对大量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客观量化的数据。VBai是实验室快速建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检测程序的有力工具。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二)

春节快要来临时,人体的细胞正在面对一场战争——病毒的攻击。

人体内的细胞国王是“白细胞”,它无时无刻都在消灭病毒,保护人体,可近期来了一种很强的病毒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连白细胞国王也抵挡不了。原本以为是大自然破坏了人类的规律,没想到是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正是因为人们太贪吃所造成的,还去吃野生动物的肉,比如:蝙蝠、乌龟、天鹅等等。那些吃蝙蝠的人几乎都中招了,可以把蝙蝠比作潘多拉的盒子,只要一打开各种无情的怪兽正等着你,因为蝙蝠的身体里有各种病毒细胞,个个都是医学上的王者细胞,里面还含有死亡率的狂犬病病毒细胞,可怕的艾滋病病毒细胞。

人们不可以破坏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也不可以破坏人类的规律,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只有互相尊重,和谐共处,才能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三)

1胚胎干细胞概述

eSCs的生物学特性eSCs是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nnercellmass,iCm)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arygermcell,pGC)经体外分离,抑制分化培养获得的一种二倍体细胞。这类细胞在适宜培养基中可无限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内体外都可形成广泛的细胞类型[2,3]。它具有以下特性:①eSCs具有分化的多潜能性在体外可诱导分化出属于3个胚层的分化细胞;②eSCs具有种系传递的功能;③eSCs具有长期的未分化增殖能力,细胞不仅能分化成各种器官组织而且能增殖生成新的保持同种性状的eSCs;④eSCs易于进行基因改造操作;⑤eSCs保留了正常二倍体的性质且核型正常。thomson等建立的五株eSCs在体外经过4~5mo未分化增殖,依然保持分化形成滋养层及所有三胚层组织的能力,将eSCs注射到SCiD小鼠,小鼠可形成含有三胚层组织来源的畸胎瘤。大多数哺乳动物eSCs细胞均表达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而且表达高端粒酶活性,即使培养1a,传代300代仍具有高端粒酶活性[4]。未分化的人eSCs除表达多潜能干细胞典型标记物如oCt4、aKp等外,还表达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3、4(SSea-3,SSea-4),高分子量糖蛋白tRa-1-60和tRa-1-80、tG30、tG343,而未分化的鼠eSCs不表达SSea-3或SSea-4,但特异性表达SSea-1,说明人类和鼠的胚胎发育过程存在着基本种族差异[5]。尽管以上细胞标记物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特异性eSCs标记物,但作为整体出现与eSCs未分化状态却有密切联系[2]。eSCs在体外可以扩增,又能维持不分化状态和发育全能性,可对它进行遗传操作,因此,是进行细胞移植治疗的良好种子细胞。然而,明确控制胚胎干细胞向特定细胞分化的基因和环境信号,以及胚胎干细胞移植的组织相容性仍是一个难题,还需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eSCs的信号转导在小鼠的eSCs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了两条各自独立的干细胞分子信号转导通路: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inhibitoryfactor,LiF)通路和oct4通路。它们在保持细胞多能性及支持其未分化状态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LiF通过与gp130-LiF受体结合来激活转录因子Stat3(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3)从而来支持eSCs的分裂增殖。但最近有人报道:活化Stat3信号能维持鼠eSCs的多能性,但LiF/Stat3信号通路不能维持人eSCS的自我更新及多能性[6,7]。oct4是一种poU-V相关的Dna结合转录因子,它与小鼠全能细胞的表型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证明,oct4可阻止iCm向体细胞分化,是胚胎发展期保持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的关键因素。另有研究表明,转录因子nanog在保持啮齿类动物的eSCs处于未分化状态中也起一定的作用。nanog的表达比oct4稍晚一些,对于保持iCm及eSCs的未分化状态有重要意义。

2胚胎干细胞在眼科的研究现状

胚胎干细胞与角膜严重的眼表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症、化学性烧伤等,可以引起角膜缘上皮细胞缺失,导致球结膜上皮化、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结膜瘢痕,最终导致视力丧失。虽然目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8]和口唇粘膜[9]移植可以成功的进行眼表重建,但一些严重的眼表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症,通常是双眼发生病变,且口唇粘膜同时受累,因此,将eSCs诱导形成角膜缘干细胞,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王智崇等[10]用表层角膜缘基质接触诱导eSCs,在体外分化成为单一形态的较大细胞,裸鼠皮下移植后形成细胞复层,电子显微镜发现细胞核呈扁平状,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结构,符合角膜缘干细胞的部分形态学特征,而体外培养条件下,角膜基质剥离面的eSCs细胞仍保持其小细胞状态不变,未经表层角膜缘基质诱导的eSCs细胞裸鼠皮下注射后分化为畸胎瘤样结构,表明表层角膜缘基质的这种微妙的调节微环境具有诱导eSCs细胞定向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的潜能。2001年,喻瓴等将大鼠eSC细胞与兔角膜缘上皮细胞共同培养以诱导其分化,结果由eSCs分化出的细胞具有上皮细胞表型,并且还表达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K3/K12[11]。最近,Homma等[12]将小鼠eSCs用Ⅳ型胶原接触诱导后形成上皮祖细胞,其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K12表达阳性,鳞状上皮细胞标记物K14表达阴性。然后将诱导后的上皮祖细胞移植到以n-庚醇制备的角膜损伤小鼠模型,移植后24h可见受损角膜重新上皮化,修复细胞来源于移植的干细胞。有趣的是部分移植细胞呈现基底细胞或翼细胞外观,说明移植细胞同时出现了非角膜上皮细胞的特性。由此可见,对于双眼完全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病例,eSCs很有可能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眼表重建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

胚胎干细胞与晶状体目前,人工晶状体植入在白内障治疗中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其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是明确的,但是术后的调节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03年,国外研究者[13]以基质细胞来源的诱导活性(stromalcell-derivedinducingactivity,SDia)为诱导剂,诱导猴eSCs分化成晶状体细胞,20d后细胞聚集成群,最终形成不同大小的透明体,具有三维结构,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αa晶状体蛋白和pax6阳性。一些细胞群内可见色素上皮细胞的存在。同时,晶状体细胞的数量随FGF-2浓度和eSCs集落密度的增加而增多。因此,将eSCs诱导成晶状体细胞,植入到晶状体摘除术后的囊带内,是替代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的一个可能途径,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术后调节问题。

3存在问题

总之,eSCs的自身应用优势虽然为难治性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也存在着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阐明eSCs的定向分化机制、明确向目的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基因修饰eSCs将是未来eSCs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thomsonJa,itskovitz-eldorJ,ShapiroSS,waknitzma,SwiergielJJ,marshallVS,JonesJm.embryonicstemcelllinesderivedfromhumanblastocysts.Science,1998;282:1145-1147

2eigesR,Benvenistyn.amolecularviewonpluripotentstemcells.FeBSletters,2002;529:135-141

3VerfaillieCm,peramF,Lansdorppm.Stemcells:hopeandreality.Hematology,2002;1:369-391

4amitm,CarpentermK,inokumamS,ChiuCp,HarrisCp,waknitzma,itskovitz-eldorJ,thomsonJa.Clonallyderivedhumanembryonicstemcelllinesmaintainpluripotencyandproliferativepotentialforprolongedperiodsofculture.DevBiol,2000;227:271-278

5peramF,ReubinoffB,trounsona.Humanembryonicstemcells.JCellSci,2000;113(1):5-10

6DahéronL,opitzLS,ZaehresH,Lenschwm,andrewspw,itskovitz-eldorJ,DaleyGQ.LiF/Stat3signalingfailstomaintainself-renewalofhumanembryonicstemcells.StemCells,2004;22:770-778

7HumphreyRK,BeattieGm,LopezaD,Bucayn,KingCC,Firpomt,Rose-JohnS,Hayeka.maintenanceofpluripotencyinhumanembryonicstemceilsisStat3independent.StemCells,2004;22:522-530

8DuaHS,azuara-Blancoa.autologouslimbaltransplantationinpatientswithunilateralcornealstemcelldeficiency.BrJophthalmol,2000;84:273-278

9nishidaK,Yamatom,HayashidaY,watanabeK,YamamotoK,adachie,nagaiS,Kikuchia,maedan,watanabeH,okanot,tanoY.CornealReconstructionwithtissue-engineeredCellSheetsComposedofautologousoralmucosalepithelium.nenglJmed,2004;351(12):1187-1196

10王智崇,葛坚,陈家祺,*冰.角膜基质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初步实验研究.眼科学报,1999;15(4):195-198

11YuL,GeJ,wangZ,HuangB,YuK,LongC,ChenX.thepreliminaryexperimentalstudyofinduceddifferentionofembryonicstemcellsintocornealepithelialcells.eyeSci,2001;17(3):138-143

12HommaR,YoshikawaH,takenom,KurokawamS,masudaC,takadae,tsubotaK,UenoS,Suzukin.inductionofepithelialprogenitorsinVitrofrommouseembryonicStemCellsandapplicationforReconstructionofDamagedCorneainmice.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4;45(12):4320-4326

13ootoS,Harutam,HondaY,KawasakiH,SasaiY,takahashim.inductionoftheDifferentiationofLentoidsfromprimateembryonicStemCells.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3;44(6):2689-2693

14SchraermeyerU,thumannG,Luthert,Kociokn.SubretinallytransplantedembryonicstemcellsfromdegenerationintheRCSrats.Celltransplant,2001;10(8):673-680

15ZhaoX,LiuJn,ahmadi.Differentiationofembryonicstemcellsintoretinalneurons.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02;(297):177-184

16Haraa,niwam,KunisadaK,Yoshimuradn,Katayamaam,Kozawabo,moriaH.embryonicstemcellsarecapableofgeneratinganeuronalnetworkintheadultmouseretina.BrainResearch,2004;999(2):216-221

17meyerJS,KatzmL,maruniakJa,.neuraldifferentiationofmouseembryonicstemcellsinvitroandaftertransplantationintoeyesofmutantmicewithrapidretinaldegeneration.BrainResearch,2004;(1014):131-144

18Harutam,SasaiY,KawasakiH,amemiyaK,ootoS,Kitadam,SuemoriH,nakatsujin,ideC,HondaY,takahashi1m.inVitroandinVivoCharacterizationofpigmentepithelialCellsDifferentiatedfromprimateembryonicStemCells.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4;45:1020-1025

19aokiaH,Haraba,nakagawaS,motohashiat,Hiranodm,takahashieY,Kunisadaat.embryonicstemcellsthatdifferentiateintoRpecellprecursorsinvitrodevelopintoRpecellmonolayersinvivo.expeyeRes,2006;(82):265-274

20Klimanskayai,HippJ,RezaiKa,westm,atalaa,Lanza1R.DerivationandComparativeassessmentofRetinalpigmentepitheliumfromHumanembryonicStemCellsUsingtranscriptomics.Cloningandstemcells,2004;(3):217-245

21arnholdS,KleinH,Semkovai,addicksK,SchraermeyerU.neurallySelectedembryonicStemCellsinducetumorFormationafterLong-termSurvivalfollowingengraftmentintotheSubretinalSpace.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4;(45):4251-4255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四)

【关键词】中草药

[关键词]中草药;组织损伤;白细胞黏附

Leukocyteadhesionandpreventionoftissueinjury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KeYwoRDSdrugs,Chineseherbal;tissueinjuries;leukocyteadhesion

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至血管壁间隙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必要步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是此过程早期重要的一步。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过程的重要分子基础[1]。炎症的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黏附。炎症时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而出现选择素分子,与白细胞膜上的配体反应,使白细胞在血管内皮上滚动。炎症性物质激活白细胞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受体即为激活型,血管内皮上的相应配体与白细胞对合,导致白细胞内皮细胞之间的强烈黏附,引起白细胞移动、趋化。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是有选择的。如急性炎症反应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壁的黏附,而慢性炎症反应则以单核细胞黏附为主。这是由于白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差异及细胞因子的不同调节所造成的[2]。另外,白细胞黏附功能异常将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同样会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中药可通过调节白细胞或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水平来改善白细胞黏附功能,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减少组织损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及其配体的表达上。大致分以下四个方面。

1调节iCam1表达,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

iCaml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庭的成员,广泛地表达在各种血源性和非血源性细胞的表面,如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某些肿瘤细胞、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可以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诱发性表达。这些诱发性因素包括致炎性细胞因子以及高血压、缺氧和缺血再灌注等。iCaml能通过与其配体β2整合素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1,LFa1)和白细胞受体alphambeta2(mac1)/(CD11b/CDl8)的结合而促进t细胞活化及白细胞从血管内向炎症部位浸润,有助于炎症和免疫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黏附分子的作用是缺血再灌注的病理分子基础,中药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正常情况下,脑内iCam1表达水平很低;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l等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促进循环白细胞迁移进入脑实质,导致炎症性脑损伤,多种抗黏附策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3],应用iCam1单抗亦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鼠脑组织损伤[4],表明iCam1在脑缺血后白细胞介导的脑缺血早期炎症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用灯盏花素50mg/kg和75mg/kg治疗,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和抑制iCam1表达,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5]。海风藤新木脂素类成分也可以通过下调iCam1及其mRna的表达来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病理损害[6]。粉防己碱可抑制iCam1mRna的转录和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的激活,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中性粒细胞的募集[7]。总之,中药可通过下调iCam1及(或)其mRna的表达来发挥脑保护作用。iCaml也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急性肾衰竭的一个关键介质,可能的作用是强化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aml表达明显升高,主要在肾小球的内皮细胞,正常肾脏表达水平较低。活血化瘀注射液Ⅰ号和丹参均可抑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组织iCaml的表达,使肾脏iCaml表达水平降低[8]。iCaml、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均受nFκB调控[9]。参附注射液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减少iCam1、inoS和tnFα表达而起到减轻再灌注期间肠黏膜损伤的作用[10]。

中药还可通过调节iCaml的表达,实现神经保护。Del等[11]证实,大鼠脑出血后,脑内嗜中性白细胞反应造成血肿周围神经细胞损伤。Gong等[12]发现脑出血大鼠血肿内及血肿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其特征为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活化及iCam1表达上调。经中药脑溢安(羚羊角、钩藤、三七、天竺黄、丹皮、地龙、牛膝、生地黄、大黄等)治疗12h后,大鼠出血侧脑内iCaml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相应区域的中性白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损伤也显著减轻[13]。

2降低可溶性iCam1表达,改善白细胞黏附功能

细胞黏附分子(cellularadhesionmo1ecule,Cam)是位于多种细胞表面的一类大分子糖蛋白,它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附作用参与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些因素作用下,细胞黏附分子可以从细胞表面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形成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o1ublecellularadhesionmo1ecule,sCam)。Kishimoto等[14]在研究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so1ubleiCam,siCam)的出现伴随着细胞表面膜型细胞黏附分子的丧失,故推测siCam是由细胞表面膜型细胞黏附分子脱落而形成的。正常人血清中有低水平的可溶性iCam1(so1ubleiCam1,siCam1),它与位于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后,可抑制细胞过度黏附,从而参与细胞黏附功能的调节。但生理情况下,siCam1抗黏附作用很弱,仅有细微调节作用;而病理状态下,siCam1水平升高,抗黏附作用显著增强,使白细胞黏附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Komatsu等[15]观察到心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亦表达极少量siCam1,普通免疫学方法无法检测到其存在。在心脏遭受严重损伤、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心肌缺血再灌注及tnFα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心肌细胞膜表面siCam1量可成倍增加。亦有人[16]将siCam1水平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siCam1表达减少可减轻白细胞之间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改善微循环[17],从而起到抗组织损伤作用。

3调节CD11b/CD18表达,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

炎症反应中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及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增加是炎症反应发展的重要步骤,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s)的黏附分子CD11b/CD18介导此全过程[20]。正常情况下,CD11b/CD18仅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上呈低水平表达。当病理情况下,其表达增加,通过与其配体――内皮细胞表达的iCam1相互作用而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此为炎症的早期反应,是组织损伤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实,动脉硬化过程是炎症反应参与的结果,抑制慢性炎症,可以预防血管病变[21]。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药复方(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丹参、红花、山萸肉、山药、山楂、桑椹子、黄芪、太子参、葛根等)治疗后,不仅降低了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tnFα,抑制了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达,而且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的减少与tnFα降低及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达下降呈正相关。因而认为,该中药复方可能是通过抑制白细胞的黏附、减少患者的炎症反应而发挥预防血管病变作用[22]。xxx等[23,24]观察了糖尿病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后CD54和外周血中白细胞CD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发现随着CD54、CD8及CD11b阳性细胞数的增加,中性白细胞的浸润也随之增加,在时程上与CD54的增加同步,用丹参治疗后CD54的表达水平和外周血中白细胞CD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白细胞的浸润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调节CD11b/CDl8的表达可抑制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进而减轻组织损伤。

4调节淋巴细胞黏附功能,改善免疫功能

现已证明细胞间黏附的分子基础是细胞表面众多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在免疫反应发生时,体内产生大量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tnF等细胞因子,上调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25],促进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进一步促进免疫反应。

调整淋巴细胞黏附功能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黄连、黄柏的活性成分小檗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抗癌等。研究结果显示[26],小檗碱不仅能抑制静止的及iL1、tnF激活的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黏附,而且可抑制iL1激活的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来完成,提示抑制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是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之一。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有除CD18iCam1以外的黏附分子介导,如极晚抗原4(verylateantigen4,VLa4)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等[27],所以小檗碱还可能通过抑制其他黏附分子的表达而抑制细胞黏附,也可能通过使淋巴细胞CD11/CDl8的构型改变而减弱与内皮细胞的亲和力[28]。黄芪是研究较多的另一味中药,其活性成分黄芪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n,apS)具有抗感染、抗肿瘤、抗辐射、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晚近的研究表明黄芪多糖是通过其免疫增强作用而发挥功效的。黄芪多糖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endothelialveincell,HUeVC)而不作用于淋巴细胞,通过促进HUeVC表面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而增强HUeVC与淋巴细胞黏附,促进淋巴细胞再循环,增强淋巴细胞与抗原的接触机会,从而扩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9]。

一般认为黏附分子是辅助性t细胞(helptcell,th)、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cell,CtL或tc)活化、增殖及完成各种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而th、tc细胞是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CD11a+、CD18+分子是其中重要的黏附分子[30]。用免疫方法复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模型,结果表明,LtR、iL2、CD8+及t淋巴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8+CD11a+、CD8+CD18+表达水平低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与人体发病相似。中药灌肠液(黄芪15g、大黄15g、黄柏15g、五倍子15g、白芨15g)可明显提高tc细胞表面CD8+水平及其黏附分子CD11a+、CD18+的表达,提示中药灌肠可能是通过提高黏附分子CD11a+、CD18+在tc细胞表面的表达,从而提高tc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其各种功能[31]。

此外尚有中药同时作用于iCam1和其配体,影响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商陆皂苷甲(esculentosidea,esa)是一种从中药商陆(phytolaccaesculentaVanHoutte)中提取的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三萜类皂苷。以往研究表明esa有十分显著的抗炎作用。肖振宇等[32]观察了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条件下es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eVC304及人中性粒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影响,发现esa能显著降低HUeVC304细胞在LpS刺激条件下黏附分子iCam1mRna的表达水平,亦能降低人中性粒细胞在LpS刺激条件下黏附分子CDl8mRna的表达水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影响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的表达是商陆皂苷甲的抗炎机制之一。

总之,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是中药抗组织损伤机制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白细胞或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减弱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组织损伤,或调节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组织损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winquistRJ,[J].neurology,1997,49(5):2326.

2钟敏.peCam1与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白细胞渗出[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9,19(5):352354.

3pantoniL,SartiC,[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1998,18(4):503513.

4ShyuKG,ChangH,[J].Jneurol,1997,244(2):9093.

5何蔚,刘奕明,陈汇,等.灯盏花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4,18(3):161165.

6王伟,王雪松,阮旭中.海风藤新木脂素成分对缺血鼠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3):133136.

7刘世杰,周世文,薛春生.粉防己碱对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募集反应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2001,22(11):971975.

8毕旭东,崔乃强,赵晶.活血化瘀注射液i号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时iCaml与pselectin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1):633636.

9SchmidtKn,traencknereB,meierB,[J].JBiolChem,1995,270(45):2713627142.

10胡刚,刘先义,夏中元,等.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nFκB、iCam1、tnFα、inoS表达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5):381384.

11DelBigiomR,YanHJ,BuistR,[J].Stroke,1996,27(12):23122320.

12GongC,HoffJt,[J].BrainRes,2000,871(1):5765.

13何纲,金益强,黎杏群.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l表达和中性白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7):526529.

14KishimototK,Jutilama,BergeL,[J].Science,xxx,245(4923):12381241.

15KomatsuS,panesJ,RussellJm,[J].Hypertension,1997,29(2):683689.

16DevauxB,ScholzD,Hirchea,[J].eurHeartJ,1997,18(3):470479.

17舒春兰,周临生,雷小勇,等.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及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10(1):6264.

18彭汉光,丘明义,张茂林,等.加味四逆散对肝郁脾虚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6):634636.

19杨丁友,吴兴利,王士雯,等.慢衰灵口服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l水平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4):363364.

20DeServiS,mazzonea,RicevutiG,[J].JamCollCardiol,1995,26(5):11461150.

[J].amHeartJ,1999,138(5pt2):S419420.

22黄琦,倪海祥,邵国民,等.2型糖尿病患者CD11b/CDl8的表达及活血化瘀药对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6):430432.

23xxx,匡培根,吴卫平,等.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区iCam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观察及丹参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4):198200.

24xxx,匡培根,李斌,等.丹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8,5(2):7782.

25DustinmL,RothleinR,BhanaK,(iCam1)[J].Jimmunol,1986,137(1):245254.

26郝钰,邱全瑛,吴,等.小檗碱对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及黏附分子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1):523525.

27meerschaertJ,[J].Jimmunol,1994,152(4):19151926.

28GahmbergCG,mandruppoulsent,wogensenBachL,[m].amsterdam: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BV,.

29郝钰,邱全瑛,吴.黄芪多糖对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J].免疫学杂志,2000,16(3):206209.

30SilverbergmS,[J].ClinpersGastr,2000,3(3):117124.

31郭颂铭,陈百先.中药灌肠对实验性炎症性肠病t淋巴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5):379381.

32肖振宇,郑钦岳.商陆皂甙甲对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会通讯,2000,17(4):3233.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五)

春节快要来临时,人体的细胞正在面对一场战争——病毒的攻击。

人体内的细胞国王是“白细胞”,它无时无刻都在消灭病毒,保护人体,可近期来了一种很强的病毒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连白细胞国王也抵挡不了。原本以为是大自然破坏了人类的规律,没想到是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正是因为人们太贪吃所造成的,还去吃野生动物的肉,比如:蝙蝠、乌龟、天鹅等等。那些吃蝙蝠的人几乎都中招了,可以把蝙蝠比作潘多拉的盒子,只要一打开各种无情的怪兽正等着你,因为蝙蝠的身体里有各种病毒细胞,个个都是医学上的王者细胞,里面还含有死亡率百分之百的狂犬病病毒细胞,可怕的艾滋病病毒细胞。

人们不可以破坏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也不可以破坏人类的规律,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只有互相尊重,和谐共处,才能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七)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液检测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因素。结果采用不同稀释比例、不同放置时间和不同检测温度情况下针对血液细胞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结论稀释比例、放置时间和检测温度等都是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因素,在血液细胞检测中,严格按照检验要求实施检验步骤,提高检验质量,以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

血液细胞检测即为血常规检测,是明确血液细胞成分以及数量常规检测方法[1]。血液细胞包含三大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细胞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本身的不可控制性以及环境、搁置时间和室温等影响检测标本,对检测结果影响相对较大,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2]。本旨在研究影响血液细胞检测的因素,并作出针对性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血型相同。其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实验。

方法

针对健康体检患者进行专业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处理,在标本采集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采集静脉血不良反应发生。血液标本采集后针对不同影响血液细胞检测因素做具体实验分析:

①不同比例抗凝剂的稀释:选用eDta-K2抗凝剂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两种比例(1/10000和1/5000)稀释,将稀释液混匀后平均分为150等分在针对其进行血液细胞检测,对比两中不同稀释比例的检测结果。

②不同放置时间:将采集150例患者静脉血常规比例抗凝混匀后分成150等分,在22℃室温下均分分为静置半小时、静置3h两组不同静置时间,每组75例检验标本,再行检测措施。

③不同室温搁置:将采集150例患者静脉血常规比例抗凝混匀后分成150等分,在6℃室温下静置半小时再行检测措施。对比其与在22℃室温内静置相同时间的血液细胞检测差异。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比例抗凝剂的稀释影响结果

1/5000稀释比例血液细胞检测明显少于1/10000(常规)稀释比例血液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静置时间影响结果

在静脉血相同稀释比例情况下,不同静置时间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室温静置影响结果

相同静置时间和稀释情况下,不同室温放置检验标本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血液细胞检测是目前临床疾病诊断的常用检测方式之一,在血液细胞检测过程中,从血液标本的采集、存储以及检验过程存在很多干扰因素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诊断带来很大困扰[3]。本文试验中针对血液标本在不同稀释浓度、不同放置时间以及不同室温储存的客观条件下对比其血液标本细胞分析结果可知,相同血液标本在1/5000稀释浓度下血液细胞检测数值均少于常规临床检测稀释浓度为1/10000的稀释比例检测数值。在相同稀释情况下,将血液标本静置半小时检测结果与静置3h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此外,在相同静置时间和相同稀释浓度情况下,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为6℃和22℃实验室中低温条件下血液细胞检测数值升高。经本实验表明,很对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严格执行规定操作,避免客观因素影响检测结果,才能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真实可靠数据。

参考文献

[1]周冬梅.探究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105-106.

[2]臧义英.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J].当代医学,2016,22(27):36,37.

[3]甘英.血液细胞检验误差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7(32):35-36.

细胞论文范文(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提问】在分析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先将各细胞器分离出来再加以分析,那么用什么方法分离各细胞器呢?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联系线粒体的功能,猜猜心肌细胞与腹肌细胞相比,二者线粒体的数量上应该有没有区别?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炼的多,为什么?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__个,一般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所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__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