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十篇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十篇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00:15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1

根据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向区审计局党组书记王鹏飞同志的反馈意见》(海党巡办函[2020]4号)相关意见和要求,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落实工作,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压实领导责任,抓实责任分解,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党建与审计业务融合不够。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局党组、党支部高度重视“精审求真”品牌创建,通过党组会定期听取党建品牌创建推进情况,将创建任务责任到人、明确时间节点,把工作做实。研究制定了《**区审计局关于“精审求真”党建和文化品牌建设与审计业务融合工作方案》和“精审求真”实施计划安排表,推动党建与审计文化、审计业务融合互促,做到党建与业务、文化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

二、存在的问题:推动审计机制转型力度不够。

整改进度:基本完成,正在推进。

完成情况:一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将推动投资审计机制转型确定为调研课题,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已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区委。二是充分借助召开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这个平台,积极反映我区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引起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推动了转型工作。目前已草拟了投资审核管理办法,已上报区政府,今年先试行,逐步修正完善,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审计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意识形态工作不够细致。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一是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已制定《**区审计局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方案及责任清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重点及责任人。二是研究制定了“意识形态年度工作计划表”,进一步明确了抓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抓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机制,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制度》、《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办法》、《**区审计局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对支部谈心谈话重视程度不够。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按照《**区审计局关于巡察区审计局党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要求,已修订完善了《谈心谈话制度》,并明确了谈话范围、对象、次数等内容。今后将严格按照该制度执行,并由组织委员定期负责监督该项工作的落实。

五、存在的问题:发展党员程序有欠缺。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一是对照发展党员的25个步骤进行了认真梳理,纠正3个问题。二是已将发展党员流程纳入学习计划,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对发展党员的流程、步骤熟练掌握,从自身规范入党流程。三是要求组织委员对发展党员工作负总责,要严格按照25个步骤执行,认真审核相关资料。

六、存在的问题:党员民主评议未按要求完成。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对以前年度的党员民主测评进行了详细自查,纠正问题1个。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投票、计票管理,对于投票结果当场公布,现场核实,集体监督,确保结果准确。同时,明确计票人和监票人责任,评议结果由组织委员负责。

七、存在的问题:“三会一课”制度贯彻执行不严。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按照《**区审计局关于巡察区审计局党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要求,已修订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今后将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2020年党建工作挂图式作战一览表,明确了时间、内容、责任人等。根据计划,定期召开支委会,按时讲党课,并做好党支部活动记录册,记好笔记,每次开会、学习要签到。组织委员要定期负责监督该项工作的落实。  

八、存在的问题:换届选举不严谨。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认真自查了换届选举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已经纠正。今后将严格按照支部换届要求执行,加强监督,确保结果准确。同时,明确责任,组织委员要做好监督。

九、存在的问题: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形式不符合规定。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已完善修订《**区审计局谈心谈话制度》,进一步规范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要求和格式。

十、存在的问题:“三重一大”记录不规范。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已完善修订《**区审计局“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拓宽监督渠道,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增强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落实班子主要领导在会议议事决策中末位发言的制度,并邀请派驻纪检监察组参加“三重一大”会议,进一步规范了“三重一大”会议记录,明确了参会人员对记录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并签字确认,由办公室专人负责“三重一大”记录保管和保存,由纪检委员负责监管。

十一、存在的问题:审计职责履行不到位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2017、2018两年共计审计了4个单位,2019年审计8个单位,同时对3个单位正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率较两年总和增长了200%。同时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进一步突出重点,细化审计对象分类,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科级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分类管理办法》。

十二、存在的问题:扫黑除恶相关问题整改不到位。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通过召开会议进一步要求各党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问题整改的落实,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同时对整改落实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分别由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对支委成员、支委成员对普通党员对整改情况及形成的材料进行监督和审核。已将整改期限进行完善。

十三、存在的问题:反腐倡廉工作汇报审核不严。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已将2017年反腐倡廉工作汇报重新进行归档。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区审计局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明确了在形成反腐倡廉工作汇报材料时,明确拟稿人和审稿人的责任,由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对汇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在归档时由党务工作者再进行认真检查,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和保存,由纪检委员对材料质量和完整负责。     

**区审计局党组

2020年3月6日 

区审计局党组书记王鹏飞关于巡察审计局党组反馈意见整改情况报告

根据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向区审计局党组书记王鹏飞同志的反馈意见》(海党巡办函[2020]4号)相关意见和要求,本人切实履行党组织第一责任人责任,部署我局巡察整改工作,按照整改方案,抓好整改工作的落实。现巡察反馈的六类13项问题中12项已整改完毕,1项正在推进落实中。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夯实主体责任,抓好整改工作部署

一是及时安排部署。收到巡察反馈意见后,作为党组书记我认真履行巡察整改第一责任人职责,高度重视,一是将巡察整改列入党组工作重要议程,召开专题会议,就整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结合巡察反馈意见,要求班子成员和相关责任人从自身做起,按照分工,主动认领问题,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担起来,确保各项整改工作部署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同时,多次听取整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整改困难较大的问题,亲自上手协调推动解决;对确实难以彻底整改的问题,现阶段尽可能整改,同时制定长期规划逐步整改。

二是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全面梳理、归纳分类反馈问题,制定了《**区审计局关于巡察区审计局党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围绕巡察反馈的党的政治建设等6个方面的13个问题,逐条提出了整改措施,建立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内容、整改时限、责任人,形成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的整改工作局面。

三是全力推进整改落实。一是加大抓落实的力度,建立有效的督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和工作,明确责任到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扎实抓好制度执行,固化整改成果。二是在抓好整改、解决问题的同时,继续坚持严要求、高标准推进落实各项重点工作,及时总结整改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用、长效的工作机制,巩固整改工作成效,以工作实绩检验整改效果,对问题整改开展“回头看”,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

二、具体问题落实情况

(一)党的政治建设方面

1.党建与审计业务融合不够。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局党组、党支部高度重视“精审求真”品牌创建,通过党组会定期听取党建品牌创建推进情况,将创建任务责任到人、明确时间节点,把工作做实。研究制定了《**区审计局关于“精审求真”党建和文化品牌建设与审计业务融合工作方案》和“精审求真”实施计划安排表,推动党建与审计文化、审计业务融合互促,做到党建与业务、文化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

2.推动审计机制转型力度不够。

整改进度:基本完成,正在推进。

完成情况:一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将推动投资审计机制转型确定为调研课题,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已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区委。二是充分借助召开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这个平台,积极反映我区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引起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推动了转型工作。目前已草拟了投资审核管理办法,已上报区政府,今年先试行,逐步修正完善,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审计工作。

(二)党的思想建设方面

3.意识形态工作不够细致。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一是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已制定《**区审计局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方案及责任清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重点及责任人。二是研究制定了“意识形态年度工作计划表”,进一步明确了抓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三是严格落实政治学习检查考评制度,将政治理论学习纳入党员干部日常和年度考核评优,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一步健全完善抓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机制。

4.对支部谈心谈话重视程度不够。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按照《**区审计局关于巡察区审计局党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要求,已修订完善了《谈心谈话制度》,并明确了谈话范围、对象、次数等内容。今后将严格按照该制度执行,并由组织委员定期负责监督该项工作的落实。

(三)党的组织建设方面

5.发展党员程序有欠缺。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一是对照发展党员的25个步骤进行了认真梳理,纠正3个问题。二是已将发展党员流程纳入学习计划,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对发展党员的流程、步骤熟练掌握,从自身规范入党流程。三是要求组织委员对发展党员工作负总责,要严格按照25个步骤执行,认真审核相关资料。

6.党员民主评议未按要求完成。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对以前年度的党员民主测评进行了详细自查,纠正问题1个。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投票、计票管理,对于投票结果当场公布,现场核实,集体监督,确保结果准确。同时,明确计票人和监票人责任,评议结果由组织委员负责。

7.“三会一课”制度贯彻执行不严。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按照《**区审计局关于巡察区审计局党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要求,已修订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今后将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2020年党建工作挂图式作战一览表,明确了时间、内容、责任人等。根据计划,定期召开支委会,按时讲党课,并做好党支部活动记录册,记好笔记,每次开会、学习要签到。组织委员要定期负责监督该项工作的落实。

8.换届选举不严谨。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认真自查了换届选举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已经纠正。今后将严格按照支部换届要求执行,加强监督,确保结果准确。同时,明确责任,组织委员要做好监督。

(四)党的作风建设方面

9.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形式不符合规定。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已完善修订《**区审计局谈心谈话制度》,进一步规范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要求和格式。

(五)党的纪律建设方面

10.“三重一大”记录不规范。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已完善修订《**区审计局“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拓宽监督渠道,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增强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落实班子主要领导在会议议事决策中末位发言的制度,并邀请派驻纪检监察组参加“三重一大”会议,进一步规范了“三重一大”会议记录,明确了参会人员对记录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并签字确认,由办公室专人负责“三重一大”记录保管和保存,由纪检委员负责监管。

11.审计职责履行不到位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2017、2018两年共计审计了4个单位,2019年审计8个单位,同时对3个单位正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率较两年总和增长了200%。同时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进一步突出重点,细化审计对象分类,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科级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分类管理办法》。

(六)围绕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存在问题

12.扫黑除恶相关问题整改不到位。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通过召开会议进一步要求各党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问题整改的落实,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同时对整改落实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分别由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对支委成员、支委成员对普通党员对整改情况及形成的材料进行监督和审核。已将整改期限进行完善。

13.反腐倡廉工作汇报审核不严。

整改进度:已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情况:已将2017年反腐倡廉工作汇报重新进行归档。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区审计局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明确了在形成反腐倡廉工作汇报材料时,明确拟稿人和审稿人的责任,由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对汇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在归档时由党务工作者再进行认真检查,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和保存,由纪检委员对材料质量和完整负责。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2

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产品形态的关系

产品形态是产品造型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设计师向受众传达思想和理念的物化,更是产品文化、身份的精神象征,是赢得受众心理共鸣的设计语意表现形式[2]。形态是产品造型的总体“品行”,即“外形”与“神态”的综合体。一个优秀、成功的产品形态,美的外形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需有一个与之相匹配、蕴涵其中的“精神势态”,即“形神兼备”。这种精神将来自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它通过产品形态的设计语意生生不息地进行传承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产品形态,在本能设计层次上是以具体、清晰的符号元素出现。但这种符号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肤浅的理解和简单的模仿,而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理念出发,借助传统元素形态,寻求最切合的符号语言以及现代的构成手法和科学技术,对传统和现代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分解、变革、拓展,再与形态设计有机融合,进而达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共存融合。由此,在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设计师只有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的审美伦理,找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加以传承,才能形成具有传统艺术多姿多彩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产品形态设计风格[3]。

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撷英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类繁多,博大精深,主要涵盖工艺美术、中国画、民间木偶、古老的热贡、皮影戏、麦杆画、中国刺绣、剪纸、中国结、风筝和民歌等门类。

2.1工艺美术

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4]。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的生产水平,其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中华民族祖先使用自然物“磨光”和“钻孔”等行为,不仅成为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标志,更是设计能力和审美思维的开端。优美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灿烂的“青铜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工艺美术新纪元的到来,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器代表了世界治玉用玉的最早水平,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木雕座屏”以其雕刻精细而被视为罕见的艺术珍品,从陶到瓷的创造成为世界文明飞跃的一个重大标志,中国古代的织造、缬染、刺绣和服饰工艺更是技艺精妙绝伦[5]。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不但保持了原有品种的完整性,也随着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而变革创新,既继承了其绝技与特艺,又注重科学研究,创新出丰富而具有时代审美气息的新品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设计深厚的内涵思想、无穷的造型特色、鲜明的装饰风格和赋情寓意的手法,及一种美的升华形态孕育了中国现代产品形态的设计语意,并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2.2中国传统绘画

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风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把人与自然、绘画与意境视为一个整体,抒发着超越时空的情怀。它的思想传达方式与设计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6]。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指传统中国画,它在世界艺术领域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造型所用的线犹如流动的音符,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鲜明特色,“随类赋彩”是中国画的设色要领,重彩和勾金给色彩带来了极强的装饰性,“墨即是色”道出了传统绘画对色彩认识和使用的玄机,各式皴法表现出对物象肌理的再认识与再创造。中国画把丰富的客观事物浓缩到用艺术手段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通过联想和经验、感知和认识使受众获得美的特征和情趣,它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界动植物之间的审美关系,将物质的对象与主观心理相融通,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命和形象的载体。中国绘画与中国的设计艺术总是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关系,共同创造了一个反映民族特征、传统品质与深厚文化内涵的完整艺术体系。拥有6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景泰蓝,见图1,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可谓国宝“京”粹。它造型各异,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制作讲究,分瓶、碗、盘、尊、兽、罐、仿古制品等系列,是鉴赏收藏、馈赠友人、家居装饰品味较高的工艺品,更是中国绘画与中国的设计艺术完美结合。

3中国现代产品形态的审美传承

3.1民族文化精神的审美传承

民族是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为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7]。民族风格高度稳定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包括认知审美,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代产品的形态设计强调要体现产品的设计观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期背景下的设计师在感性设计过程中都具有先入为主的文化观念,民族文化精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感性认知和思考的标准,它在设计全球化趋势下渗透和传承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群体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把人与自然、艺术与意境视为一体,充满着与宇宙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和神韵,抒发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情怀,传播着宏大的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天人合一”文化精神作品见图2,作品表现出造型之巧、俏、绝、雅的艺术特色。“巧”即为人之灵气、创意大胆、构思奇巧、加工技艺精巧、巧夺天工;“俏”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造型材料天然俏色、纹理及质感,表现出逸趣天然的精神品质;“绝”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一件高度融合了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形态设计作品。

3.2工艺美术品格和民族元素的审美传承

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它表现在创造物中则形成共同的风格和心态。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是包括现代产品形态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源泉,设计民族品格的形成与文学、艺术及建筑的民族风格密切相关,它们都是民族精神、传统、审美心理等文化背景的真实反映。现代产品形态设计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绘画中民族元素的美感,体现着深深的民族审美情愫和无穷的文化信息,以博大精深的审美法度、独特的形式美感、高超的技艺展示于世界[8]。因此,集精神、境界、风格和技艺于一体的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的民俗元素已成为提升现代产品形态设计的文化内涵,传承技艺经验、开阔想象思维和设计创新的灵魂和活力,而现代产品形态设计更是成为在科学与技术的实践中反映人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族元素产品见图3,是一款具有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元素的产品形态设计实例,作品在视觉元素的设计上恰到好处地应用了我国的民族元素,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

3.3设计伦理的审美传承

基于传统设计伦理的作用与影响,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仅要对审美客体进行理智的分析与判断,而且偏重于主观领悟和直觉把握,成为与审美客体进行感情交流的体验者。中国人的审美强调“意”,所谓“意”就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素质、审美对象的象征,相仿于模糊的中国美学原则,它类同于中国哲学中的“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好定义的意思。中国人认同的美是无法完全用比例、尺度之类的美学原则来概括,是需要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在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不能完全照搬常规工艺美术的美学原则,应从设计个体的内在感受和心理体验入手进行设计,沿袭设计伦理之审美心理和审美特性,才能找到设计伦理传承之实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重视自然和朴素相得益彰的人机界面情感设计,重视产品与使用者的心灵沟通,力求达到产品与使用者能够情景交融,则成为设计伦理审美传承的最好诠释,它将在设计创新时以唤起使用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心灵共鸣,使设计更贴近中国人的审美倾向,使设计作品和谐统一,充满人性化和情感性。

3.4中国设计品位的审美传承

设计的品位是其品质、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的一个总和。真正的优秀设计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社会生产条件,还要有鲜明的本土文化与艺术审美精髓。具有中国设计品位的审美要立足于产品的造型美、材质美、装饰美、功能美和时代美,从本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挖掘民族美的元素,并加以发扬光大,了解、传承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才能构成现代产品形态设计具有美感的客观内容。中国设计品位的审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涉及到设计对象审美价值的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9]。设计对象具有了审美价值,它才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才能展示出伟大的中华人文精神。由此可见,现代产品形态设计要建立起审美传承的良好机制就要从审美的本质出发,抓住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这一根本点,探究设计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及设计品位的审美传承要义,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元素相融合,从当代我国民众的审美心理特性和审美精神中寻找最佳的传承点。第一届“为坐而设计”大赛部分获奖作品见图4,作品传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元素,在形态意义的确立、造型材料及工艺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诸方面构思巧妙,既美观又节省空间,是传承鲜明中国品位的优秀设计作品案例。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在路上123”为你整理了这篇审计局党组关于巡察组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县委巡察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2019年10月11日至11月15日,县委第九轮第二巡察组对我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察。2020年3月10日,县委第九轮第二巡查组在我局召开巡察情况反馈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指出了我局在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以及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局党组高度重视,按照《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深入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压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整改工作,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巡察整改组织情况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自觉。局党组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州、县各级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刻的认识到巡察是对审计工作全面的“把脉会诊”和“政治体检”,也是对审计机关党员干部政治教育和党性淬炼的重要契机,高度重视巡察整改工作,不断深化对巡察整改工作的思想认识,把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把讲政治始终贯穿整改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肩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以坚决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全力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二)强化组织领导,压实整改责任。局党组坚决担负起巡察整改主体责任,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推进整改工作。局党组和班子成员坚持以身作则、主动认领、带头落实整改。同时研究制定了《中共镇远县审计局党组关于落实县委第九轮第二巡察组反馈问题的整改方案》,逐项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整改责任。

(三)强化督促调度,推动整改落实。局党组将巡察整改工作纳入党组工作计划、党建工作要点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不断加强对巡察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督促,对不重视巡察整改工作、不配合巡察整改工作的严肃问责处理。深化标本兼治,强化建章立制,修改完善了《镇远县审计局内部管理制度》,坚持立行立改和长期坚持相结合,着力在制度上防止反弹回潮。不定期听取巡察整改工作推进情况,全过程跟踪督促,扎实推动巡察整改工作落实。

二、巡察整改落实情况

(一)党的政治建设方面

1.党组班子不健全,发挥作用不明显。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积极向上级党委和上级审计机关党组呼吁配齐配强党组班子,并积极推动党组班子队伍建设。二是利用“两学一做”学习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契机,着力创建学习型党组,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不断提升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能力。

2.党组会议制度落实不规范,用局务会议、班子会议代替党组会议。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自2017年以来,我局已严格落实党组会议制度,坚持党组会议和行政会议区分,杜绝了班子会代替党组会议情况;二是修改和完善了《镇远县审计局会议制度》,分别明确了党组会议和行政会议议事程序和议事范畴,明确规定不得用行政会议代替党组会议,同时强调了会议纪律,进一步规范各类会议召开,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二)党的思想建设方面

1.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州重要会议精神不够。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丰富学习内容,注重学习实效,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把党组中心组学习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州重要会议精神的主要阵地。二是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契机,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坚持学原文、悟真理,注重学习实效,在学通弄懂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同时,扎实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将主题教育要求作为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标准长期坚持。三是对应学未学的学习内容及时进行了补学。

2.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继续强化党员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印发《镇远县审计局学习制度》,要求干部职工必须自觉参加各项学习活动,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每人每年必须有不少于5000字的学习笔记,确保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二是以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为契机,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价值观,着力打造一支爱国、敬业、担当的审计干部队伍。三是针对对极个别干部,采取多种方式,重点开展了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3.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有差距。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成立了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二是制定了《中共镇远县审计局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意识形态责任落实机制,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对不按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工作落实。三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组工作计划和党建工作要点,纳入党组会议研究重要内容,定期进行分析和研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确保意识形态领域不出问题。

(三)党的组织建设方面

1.党内政治生活不够严肃认真。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规章,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按规定召开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直截了当,不遮遮掩掩,杜绝用工作建议代替批评意见,提希望代替点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了会议流程,明确专人负责会议记录等工作,切实整改会议记录不详尽等问题。

2.局党支部没有按规定进行换届。

整改落实情况:中共镇远县审计局党支部于2020年5月15日按规定进行了换届选举,并及时将选举结果承报县直机关工委,县直机关工委于2020年5月28日批复同意选举结果。

(四)党的作风建设方面

1.公务接待不规范。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严格按照整改工作要求对公务接待不规范现象进行了自查自纠;二是组织办公室人员和财务人员认真学习了《中央八项规定》、《镇远县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以及规定,并严格按照公务接待规定开展公务接待活动。三是修改完善了《镇远县审计局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严格按制度办事,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的审批等程序,杜绝此类现象再发生。

2.差旅费报销不规范。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2017年初局班子换届以来,局差旅费等填报已按规定执行交叉审核签字。二是对报销不规范的差旅费及时完成了清退。三是修订完善了《镇远县审计局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差旅费的报销、审批等程序。同时严格执行《镇远县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再发生。

3.单位食堂管理不规范。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自2017年局班子换届以来,我局已对局职工食堂进行了整顿,对管理不规范现象进行了自查自纠。二是制定了《镇远县审计局食堂管理制度》,对食堂用途、职工就餐、餐费缴纳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强化对食堂开支的管理和控制,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4.财务审核把关不严。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对财务报销不规范的及时进行了清理完善,补盖了印章;二是对多报销6元就餐费及时完成了清退;三是修订完善了《镇远县审计局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务审核程序,严把财务审核关,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5.公文处理不严谨,内部发文管理混乱。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制定了《镇远县审计局公文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局收文、发文程序,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二是强化对局办公室人员的培训,提高办公室公文处理的水平。

6.审计工作完成时限过长。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严格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工作要求,制定了2020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绩效责任明细表,不断强化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进度的管理;二是修订完善了《镇远县审计审计项目限时办结制度》,进一步规范审计项目实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三是不断强化对审计干部的培训,提高审计干部业务能力,打造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扎实提升审计质量和效果。

(五)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方面

1.监督执纪责任不到位。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2017年局班子换届以来,局党组不断压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肩负起监督执纪政治责任,党组书记严格落实管党治党第一责任,其他班子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夯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二是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党组工作计划,强化研究部署,坚持常念“廉政经”,推动廉政警示教育常态化,深化开展党风廉政“森林管护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廉政生态。

2.自查问题整改落实不彻底。

整改落实情况:进一步压实整改责任,对自查问题整改不彻底的已督促完成整改。

三、巡察整改成效巩固

经过整改,我局存在5个方面共15个问题已经全部整改落实。但我们清醒认识到,巡察整改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将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巡察成果。下一步,局党组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坚持认识再深化、标准再提高,切实将巡察整改作为新的起点,着力推动整改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一)继续抓好整改工作落实。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对已经完成的整改任务,适时组织“回头看”,切实保障整改落实到位;对需要长期坚持的整改任务,压实责任、紧盯不放,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巡察成果。

(二)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在抓好整改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标本兼治、注重预防结合、注重制度建设。针对发现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有针对性的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规范制度体系,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体制。

(三)强化督促检查。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的的贯彻落实,坚持不懈推进“四风”问题整治,坚定不移的推进廉政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对执行党纪法规的督促检查力度,加大对违法违纪现象的问责处理,维护好良好廉政生态体系。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12328服务监督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F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1概述

“开通全国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是便民利民的一项重要抓手和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建设群众满意交通方面”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把开通全国服务监督电话,统一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号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投诉渠道不畅通、投诉举报不方便等问题,建成以地方为主,部、省、市三级联网运行的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实现交通运输服务监督、业务投诉、意见受理、信息咨询等服务“一号通”作为加快交通行业职能转变,提升便民利民政务公开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2流程分析

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平台主要通过电话、短信、网站、手机app、微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公众投诉举报信息。12328系统由相关受理人员对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若是业务范围以外的内容,则进行电话转接或告知相关部门号码;业务范围内的内容,形成统一的工单,流转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相关部门将处理结果反馈投诉举报人,并在电话系统中予以记录。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平台业务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服务监督电话系统整体业务流程示意图

3总体架构

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体系结构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稳定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操作简便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分层设计思路,总体框架包括“六大层次”和“三大体系”,见图2所示。

图2总体架构图

4系统设计方案

(1)业务受理功能:通过电话、网站、短信、微信、移动终端app、邮件受理社会公众的信息咨询、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受理12345电话系统转办、上级管理部门或其电话系统交办的相关业务。

(2)工单流转功能:实现工单审核、判重、拆分、审批、分派、退回、撤回、回复、跟踪等功能。

(3)查询反馈功能:通过电话、短信、手机终端app、微信、电子邮件等渠道,提供投诉举报业务处理状态查询和处理结果反馈,并具备公众满意度评价功能。

(4)催办督办功能:自动实现首次办理提醒、处理时限截止前催办与预警,以及未及时处理情况下的督办报警。

(5)统计分析功能:采用同比分析、环比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2328电话业务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统计分析和结果展现。

(6)知识管理功能:实现知识信息的规范化组织、有效积累,并结合审核管理实现知识库动态更新与完善。实现知识管理与业务管理协同,将知识管理过程与工作流程有机结合,实现对政策标准、业务办理流程以及常见问题处理经验等知识信息进行自动归类整理,经审核形成可随时调用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7)运行监控功能:对12328电话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包括系统运行状态和人员工作状态。系统运行状态包括对坐席状态、网络通断等运行监控,人员工作状态包括出勤情况、接话量等监控。

(8)绩效考核功能:实现12328电话系统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评价、工作效率评价、服务水平综合评定等绩效考核功能,实现学员档案管理及学员培训、考试、成绩管理等考试管理功能。

5数据资源规划

5.1数据内容

12328电话系统数据资源包括业务数据和知识数据两大基础资源体系。

业务数据由静态业务数据和动态业务数据组成。静态业务数据包括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信息,为工单流转、服务跟踪、自动呼出等功能实现提供基础依据。动态业务数据包括业务工单、电话记录等事件数据和操作日志等运行管理数据,事件数据为统计分析提供依据,运行管理数据为系统运行监控、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提供支撑。

知识数据由基础知识数据和特色知识数据组成。基础知识数据主要包括公路、水路、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海上搜救、海事、救助打捞等业务领域的政策、行政法规、行政执法,以及与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标准规范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由政策法规条文、拆分解释、问题解答、实用案例等构成;行政审批数据由行政审批流程原文、行政审批知识点、行政审批典型问题及问题解答等构成;行政执法数据由行政执法流程原文、行政执法知识点、行政执法典型问题及问题解答等构成。

5.2数据框架

业务数据与知识数据横向协同,知识数据为业务系统提供实时信息咨询支撑,业务系统形成的业务数据也可以通过审核后生成有效的知识数据。业务数据与知识数据在部、省、市之间纵向贯通,资源共享。业务基础数据自下而上逐级汇聚,为统计分析提供支撑。知识数据自上而下逐级汇聚,部级生成全国共享基础知识库,将全国共性知识分享给省级;省级汇聚全国共性基础知识和省级特色知识生成省级共性基础知识库,并将省级共性知识分享给本行政区内的地市使用。地市知识库形成的新知识数据,经审核后上报至省级共性知识库,再由省级共性基础知识库审核后上报给部级共性基础知识库,经审核后形成全国共性基础知识供全国使用。

6结语

本文顺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大趋势,结合行业业务管理特点,遵循相关政策性文件,提出了一种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架构设计方案,较好的解决了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工程建设,回答了流程梳理、总体架构、系统功能和数字资源规划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供各省、市12328电话服务监督系统建设参考。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5

一、主要工作

一是强化政治担当,责任落实到位。切实做到了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始终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一手抓岗位工作,一手抓意识形态工作。今年3月,党工委分别与村(社区)、各科室签订了《2019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到基层及科室,明确到个人,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细。

二是坚持理论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年初制定了中心组学习计划、干部职工的集中培训计划,按照每月的主题通过印制学习资料、组织讨论学习、微信(短信)推送学习知识点等方式,逐月实施,确保每月中心组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不少于1次。全年,中心组学习18次,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12次。

三是实行综合考核,加强督查力度。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了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述职及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做到7月、12月分别向党工委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考核的指标,对部门和村社区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宣传办加强日常督查,对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坚持奖惩逗硬。全年未发现1起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

四是严格审批流程,全程追踪把控。为确保辖区各类集会活动的安全性、合法性,坚持执行“四审”制度。“一审”即活动组织机构针对活动内容、设施是否安全合法进行自审,并据实填写《XX街道开展意识形态活动申报表》进行事前申报;“二审”即承办机构对活动进行确认审核;“三审”即活动举办地所在村、社区对活动进行复审,并确定专人负责跟踪了解活动全程情况;“四审”即宣传办对活动进行最终审核批准,并留存法人资料、组织者身份信息等活动相关资料。今年以来,共审批各类集会活动X场次。

五是完善阵地建设,巩固主流思想舆论。街道建立了机关、村(社区)的QQ群、微信群及会议场所等阵地台账(街道辖区现有重点集会场所X处)。网络舆情收集、回复方面,由宣传办进行值班巡查;实地场所则落实了联络员,及时掌握集会聚会信息,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同时,实施信息审核制度,坚持一般信息由部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审核后可,重要信息还需交由街道主要领导审核,以确保信息源的安全性。全年微信审核了X条,信息审核了X条。

六是舆情队伍稳定,坚持敏感信息周报。今年,各村(社区)的舆情信息员队伍比较稳定,坚持意识形态周报制度,按要求每周五均上报涉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激励党员干部自学方面,效果还不够理想。多数时候工作例会即是学习会,学习传达中央、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与日常工作安排放在了一起。激励干部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化,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适应新形势,创新学习方式。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和预约参观系统,结合重要节点及日常的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利用“学习强国”平台,鼓励党员积极自学,拓宽学习平台,提高学习效果。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6

自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课程设置以来,对于审计教学内容或者审计课程到底来自于何处,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若认为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多数教材教学内容却脱胎于国外教材或审计准则;若来自于审计准则,却也有一些课程内容如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自中国审计实务;若来自于审计理论或者审计概念框架,审计学原理类课程的确能够看出有一些审计假设、基本原则的内容,但有一些高校尤其是跟国家审计机关联系密切的高校,其审计学课程来自于大量的审计实务经验总结。一些查账技巧类教学内容或者课程很有实用价值,但跟审计基本理论和其他课程无法衔接。此外,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现状,即财政部和中注协管理Cpa教育(包括课程),审计署、内审协会管理或协助管理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教育(包括课程)。那么,审计专业课程设置和取舍的依据是什么,也即审计学专业课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从课程参与者角度探索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属性,以期对课程论或课程本质的研究有所启示,同时揭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一的原因。

二、课程本质与契约相关研究

(一)课程本质文献综述课程是一个最普遍使用而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R.D.V.Scotter),据统计,课程的定义有119种之多。斯宾塞(1859)把知识的系统组织定为课程的内涵,确立了课程即系统化的知识观点,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教学科目是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分科编排的知识。教学就是将这些科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这就是教学科目说(或者知识说)。另外对课程的理解还有教学计划说和学习经验说。教学计划说(G.a.Beauchamp)把课程表述为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包括达到这项目标或目的的策略。学习经验说(williame.Doll,Jr.)即把课程的本质界定为学习经验,课程是学习者直接经验和课程间接经验的融合。对课程本质的界定还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m.Johnson,1971)、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m.Skilbeck)、课程即社会改造(theodoveBrameld)、课程即资源、课程即传播等诸多说法,以上可以看作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包括概念重构学派、批判教育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等观点。概念重构学派派纳(williamF.pinar)认为“课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文件”,是一种“话语、文本”、“语词与观念”;批判教育学派阿普尔(michael.w.apple)认为,课程知识的选择和分配是社会权势者依据某一选择或组织原理而作的意识形态上的抉择,课程实质上是主流阶层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课程知识是一种合法化的官方知识;人本主义课程论者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a.maslow)等要求学校课程以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为中心原则,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目的,并将认知课程与情意课程相整合,注重学生及社区所有成员参与课程;建构主义者布鲁纳(J.S.Bruner)等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只是特定社会情境下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20世纪末,课程理论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打破了主客二元论传统,把课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美国学者韦迪(R.weade)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过程,提出了“课程教学”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从变革的观点看,就会发现两者的情境意义与不断变化的可能性。二是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发挥主体性,共同创生课程,探求内容转化与意义的重新建构。三是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已由静态的书面文件变为师生不断创建的经验,成为动态的过程。

以上观点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结果和过程、单向提供和多向创生、意识形态和权力、孤立和联系等多个角度反映了课程的本质,总的趋势是由静态到动态,从主客分离到主客合一,从专制、机械传递到民主和课程创生。从静态和结果上看,课程表现为教学科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人生经验、资源等,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将教材内容向学生传输的过程;从动态看,课程是一个由国家、专家、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共同创生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创生过程的继续。笔者将以此认识为起点和基础,吸收意识形态和权力论的合理成分,分析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来源和属性。

(二)契约的特点根据mBa智库百科的解释,“契约,就是市场交易双方或多方之间,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所达成的一种协议。订立契约的各方是自主自愿的。订立契约的目的是为满足各自的需要。契约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合意。这种合意从根本目的来说,是受功利目的驱使的。通过契约,双方都扩大了自己的需要。”“一般而言,契约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为,可分为债权契约(例如买卖)、物权契约(例如所有权移转登记)及身分契约(例如结婚)等,不过在公法上也存在契约关系(例如行政契约)。”“1932年美国律师学会在《合同法重述》中的定义是:契约是‘一个诺言或一系列诺言,法律对违反这种诺言给予救济,或者在某种情况下,认为履行这种诺言乃是一种义务’。从法理上看,契约是指个人可以通过自由订立协定而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和社会地位的一种社会协议形式。”综上,契约具有以下特点:多主体参与,基于各自不一致的经济利益,理想的契约主体之间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实际上可能不平等),订立契约的目的是为自己创设权力、义务和社会地位,订约的过程要经过竞争和博弈。

三、审计专业课程的形成及契约属性

(一)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根据对3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不分方向)的高校(院系)统计,审计学专业课程开设频次,依次为“审计学”(96.67%)、“财务审计”(73.33%)、“内部审计”(56.67%)、“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33.33%)、“经济效益审计”(33.33%)、“内部控制(学)”(26.67%)、“投资(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审计”(26.67%)、“政府审计”(23.33%)、“管理审计”(23.33%)、“内部控制审计(评价)”(10%)、“舞弊审计”(6.67%)、“责任审计”(3.33%)。

开课最多的是“审计学(原理、基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图书馆保存最早的一本《审计学原理》是1982年大连出版社出版的《审计学概论》,其次是1983年陈今池编译的《审计学原理》。多数《审计学原理》教材主要体现我国审计体制、法规以及国家审计相关程序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间审计机构逐渐增多,目前比较权威的《审计学》教材和课程内容大都与Cpa考试教材内容和最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衔接或接近。如秦荣生、卢春泉编写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审计学》、刘明辉主编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审计学》都是如此。这显示了教育部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课程内容的巨大影响。

1991年国家首次组织了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统考,此后除了1993年外,每年坚持考试,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颁布,注册会计师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而存在,独立审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展示自身的实力也成为社会和在校学生的一个目标,Cpa考试《审计》用书内容几乎全部都是注协颁布的审计准则、道德守则和全国人大颁布的审计法的内容。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成为会计、审计专业的重要课程;据笔者调查,72%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设在会计院系内,许多审计教师本来是会计教师,这也是企业财务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财务报表审计成为主要课程的原因;财政部、教育部、中注协大力推进注册会计师教育,1994年以来在全国22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内资助并开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自2006年起,对Cpa方向高校实行教学质量评估,实行末位淘汰、有进有出办法,进一步推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财务审计等课程的建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高校审计教材50%以上采用的是注协指定教材和注会考试辅导教材,显示了中注协对课程及其内容的巨大影响。另外,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也在中国大陆合作高校设置了相关审计课程。截止到2012年,aCCa官方认可的开设aCCa方向的高校有64所,目前拥有学员20000多名,每年招生近5000人。aCCa课程包括包括知识、技能、核心和选修课程共14门,伴随着aCCa的影响,借鉴aCCa课程理念、内容的审计课程也逐渐增多。

1996年12月,国家审计署颁布了《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2003年5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尤其是2003年《内部审计准则》的颁布促进了中国内部审计的提高和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开始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理念,不再满足以财务审计为中心,转而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效益审计等为其中心。开设内部审计课程或者设置内部审计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多,设置内部审计专业或方向的,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开设内部审计课程的高校如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相关课程如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学、投资(工程)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开设的高校也逐渐增多。所用教材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自编教材,另外,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有开发培训课程职责:(1)组织研究内部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务经验需求,审议教育培训规划;(2)组织设计培训课程;(3)组织审议培训教材。1998年中国内审协会与iia签定协议,将iia在国际上举办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引入中国。目前,Cia考试已经成为我国公认的一种职业认证资格考试,报名参加Cia考试的人数逐年上升。南京审计学院还于2007年9月加入了iia的iaep项目,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所被iia认可的可以开展内部审计高等教育的学校。Cia资格考试与国内的会计、审计考试范围有很大差异,突破了传统的财务范畴,把内审视野拓展到整个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而国内类似考试仍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范围。Cia考试用书包括《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指定辅导用书》等,这为我国内部审计课程也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国有政府审计文化传统。1982年,国家审计监督第一次被写入《宪法》,1983年,审计署成立,促进了审计专业和课程的恢复。1988年颁布《审计条例》,当时各高校审计学课程多数以此为蓝本编写教材。1995年《审计法》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2000年审计署《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4年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准则》;2006年《审计法》修订并实施,为政府审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7年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与西南财经大学共建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框架性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以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为平台合作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2010年,在充分借鉴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的内容和外国审计机关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我国颁布了《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和有关部门推动下,国家(政府)审计相关课程逐步发展演变。

从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角度不难看出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协会、考证颁证机构、高校等利益主体的影子。这些主题相互协同、竞争、作用、借鉴、妥协共同形成了我国审计学专业的现有教材和课程内容。表面看是环境的影响,但反映了不同主题的利益、诉求、责任。在存在多种教材、多种理论体系、多种范式的审计学科里,选取何种知识尤其是选用何种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是多方妥协的产物。

(二)审计专业课程的契约属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的背景下,学生就业面向市场,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越来越突出,学生选学校、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参与选教材、参与选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所以以上主体确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中,还将在师生之间、教师与学校、学生与学校多方互动、冲突中面临再次选择和创生。现代学校教育强调教授治校,现代课堂教育强调师生互动,多向选择,尤其是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对于课程开发建设、达成教育教学目的至关重要。总之,课程的开发、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再开发或创生,都是各方主体多次博弈、妥协的结果,同时这种博弈和妥协又是课程生成的根本来源。在一系列过程中,存在以下主体,他们投入自己的资源或要素,争取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承担自己的责任,所有的权力、利益、责任的总和共同构成了一个总体契约,形成了现有课程和课程体系。

(1)国家。根据派纳和阿普尔的观点,课程实际上是官方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统治阶级也利用课程反映、灌输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课程的内容绝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它实质上由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办学宗旨所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党通过国家在审计课程和审计教育上提供意识形态,颁布有关审计基本法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办学宗旨和课程规划,获得高等审计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等审计人才。

(2)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包括所属中注协、中国会计学会)、审计署(包括所属中国审计学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总结颁布相关审计准则、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和审计教育经验、组织审计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提供审计课程主要内容和素材,制订审计教育规划,提供相关高校的审计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审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以及资金,部分地提供统编教材、指导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标准,要求高校培养符合要求和规格的人才;教育部进行审计专业和课程的指导、管理和考核,组织规划教材编写;在部门管理过程中,各主管部门实现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3)课程开发者:在规定的框架内和计划指导下,研究开发适应国家、地区、学校、专业的新课程,获得职称和其他收益。

(4)国内外会计认证和培训机构:如aCCa、iia、aiCpa等国外的认证和培训机构以及CiCpa等国内的认证机构都建立并发展了与相关高校的合作伙伴制度,提供规定的课程和学习计划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获得声誉和经济利益。

(5)高等学校:审核批准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计划,批准选用教材以及教学进度,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期望获得良好声誉和优质优量的生源。

(6)高校教师:选择提供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传达自己对既有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期望获取更多创新的知识,建设更好的课程,获得个人事业进步,获取学生较好的评价。

(7)高校学生:提供自己学习投入,提供学习收获和成果(包括试验实践创新成果),获得个人发展需要的知识、经验、能力,获得文凭。

(8)用人单位:提供课程素材、需求信息和就业岗位,期望获取合适的审计专业人才。

各主体都投入各自的资源和要素,参与课程建设,享有一定的权力。除了国家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管理权以外,课程的所有权来源于专有要素的投入。由于专有要素的抵押性与风险,谁投入了专有要素,谁就拥有课程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亦即产权。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宏观管理框架内,不同的课程参与主体享有的产权不同:目前我国原创性的审计课程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次的产权主体是我国注协等将国外内容中国化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纂机构,再次是一些课程研制教师,普通课堂讲授教师根据其拥有的专有知识分别拥有部分产权,学生和其他主体依据其课堂参与程度享有少量产权。课程的边界就是构成最终课程的专有知识的边界,课程的最终消费环节也是课程继续开发环节,课程是一个不断创设的过程。诚然,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拥有知识权威和课程所有权,但如果学习者不接受这种权威,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开发和消费活动)也无法进行,同时,学习者也是具有兴趣、爱好、意向性、自主性的人,课程的消费也是人力资源消耗和重构的过程,学生接受的权威通常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加入学生自主理解和研究(包括实验实践创新)的课程将会更加丰富生动。

契约中权力大小是不完全等同的,权力越大的主体获得的利益也越大,知识和思想垄断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在权威型、缺乏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的官本位社会,课程主体内容主要来自“权威”和“上面”,这也导致我国大多数审计课程和教材大同小异,权力小的主体只能些微地增加一些自己的意志和理解。通常而言,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在课程中得到贯彻,但如审计这类技术性浓厚的学科,应该下放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课程主体的平等地位将会逐步实现,审计课程的真正繁荣发展将会变为现实。

四、结论

契约的本质是签约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与守信。基于地位平等的主体之间充分博弈竞争形成的契约最为公平,会达到利益最大化,获得帕累托最优。现实中,国家和政府部门处于较高的契约地位,高校和老师的契约地位处于次高的地位,相对地位最低的是学生。这样产生的课程不是最优的,审计教育的效率也是处于帕累托改进状态。当课程提供者形成完全垄断时,审计教育培训以及审计课程的提供会形成格式化条款契约、霸王契约,审计课程的发展就处于停滞状态,审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大量的课程研发和提供人员形同虚设,最后不得不再花巨资大量引进国外课程。审计专业课程的契约观指的是课程主体作为利益相关者,在相互竞争、谈判、妥协基础上产生了课程,并不是说课程本身就是契约。这种课程观指出了审计课程的相对性和非本体性,同时也指出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在课程产生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实际上也提醒课程决策者、提供者和使用者,理想的课程应该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自由博弈产生的。在宪法允许范围内,允许课程的自由开发和研究,允许多种教育培训机构存在,允许教师的自由流动,允许设置多元多层次多种类的审计课程,扩大选课制、学分制、选导师制范围;在课堂教学上,增加互动,允许受教育者发出声音,增加实验实践创新项目课程,增加来自实践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形成课程利益相关者的充分交流和谈判,获得最佳的审计课程资源。课程契约论主要是一种理念,或者是一种“应然”的属性,亦可以认为是课程的本质或规律,如果课程的建设符合这种本质,课程将会得到很好地繁荣发展,否则课程将难以持续。提出和探讨这种属性目的是推动审计课程建设的繁荣和发展,在宪法框架内推动知识的民主化、思想的自由化。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李硕豪、魏昌廷:《本体论视角下的高等学校课程本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7期。

[3]郭祥超、蒋冬双:《课程本质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反思与超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涵义;审计假设内容

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石。但是现今审计假设问题的研究尚未取得足以形成基石的成果,进而影响了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导致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践的发展。本文从研究分析对假设涵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哪一种假设涵义更适用于解释审计假设的角度,揭示审计假设的涵义及其形成,以期对审计假设的形成和审计假设的构成以新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一、对假设及审计假设的不同理解 

对假设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三种: 

第一,假设即假说。人们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经常运用假说。假说及其验证是自然科学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形式。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常常要先提出对客观事物本质或规律的假定说明,再通过试验验证假定说明是否成立。因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往往是内在的,不直接显露的,人们对研究对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概括地说,就是提出假说,验证假说,验证失败,再提出新的假说进行再验证的过程。假说是未知向已知过渡的中介和桥梁,而得以验证的假说则转化为理论学说。如天文学研究历史上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当时是假说,甚至被认为是歪理邪说,经后来的研究证明是正确的,是真理,从而使人们正确认识了太阳系运行的规律。 

第二,假设即公理或定理。这种假设的解释多借助于对数学公理或定理作用的理解。如几何公理:两条平行直线永远不相交。 如几何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等。人们可以依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定理,直接推算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公理或定理的特点是人们不需再证明它,可直接作为推理的既定基础和依据。所以有时人们认为假设既然是用作推理基础的,当然也像公理或定理一样是不用证明的、直接的推理前提。 

第三,假设是人们活动的基本前提。《辞海》(1989年版)对假设的解释是假使;假定。 杨时展教授(1985)将假设界定为人们进行工作的前提,假设决定着工作的方向、方法,决定着工作或不工作。假设变了,工作的方法、方向就得变。 根据这些解释,对假设涵义的第三种理解可以进一步表述为: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之前,对活动对象及与活动有关联的各种环境、条件状况的预设或者判断,这种预设和判断为人们即将实施的行动提供引导。 

关于审计假设的涵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李学柔、秦荣生(2002)认为,审计假设是认识和推理的基础,是未经证明就认为天经地义的判断。审计假设是演绎审计其他命题的出发点,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需解释的。

刘力云(1993)认为,审计假设是人们以已有的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性人为地进行推测和论断,具有推测的性质。审计假设由于对未知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规律性只是猜想,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验证,不断修改、补充和更新,从而更正确地反映客观的现实。

刘华(2005)认为,审计假设是人们针对审计实践归纳总结出来的,审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前提。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假设定义为,基本假设来源于政治、经济环境和工商企业的思想习惯,虽然这些基本假定为数不多,但它们却是原则的依据。 

人们对假设本身涵义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而在审计假设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从各自对假设的理解出发,解释审计假设的涵义,并没有分析运用对假设的何种理解才能正确解释审计假设,导致对审计假设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众说纷纭、看法各异,尚未形成为审计学界广泛认可的、科学的审计假设定义。因此,要揭示审计假设的内涵,深入分析假设的哪种涵义更适于界定和解释审计假设尤为必要。

二、假设涵义的进一步分析

前述对假设的前两种理解都不适合用于解释审计假设的涵义。

首先,审计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科学研究活动,不存在提出假说然后验证假说的过程。审计仅仅是采用一定的方法获取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的证据,然后依据证据所反映的结果作出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因此,用假说定义或解释审计假设是不恰当的。

其次,审计实践活动也不存在以假设为基础进行推理的过程。 所以,用公理或者定理解释审计假设也说不通。

上述对假设的第三种理解为:人们在进行某种实践活动之前,对活动对象及与活动有关联的各种环境、条件状况的预设或者判断,这种预设和判断为人们即将实施的行动提供指导。审计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这第三种理解应该最适合于解释审计假设。下面对这种理解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人们总以一定假设为前提来决策或实施某种活动

人们的活动一般会受到一些基本因素的引导和制约。第一,行动的目标,即实施某种行动的目的;第二,行动的对象,即对谁、对什么实施行动;第三,行动的主体,即行为人自身的状况;第四,行动将面临的环境。 人们进行任何活动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以目标是既定的。在目标明确以后,如何采取行动,则要考虑另外三个基本因素,对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状况进行假设,以这些假设作为引导行动的根据。 

对行为环境的假设——如,早上上班,预计天可能会下雨,出门时决定带上雨具;对行为实施对象的假设——如,预计上班高峰期路上会堵车,决定提早在高峰期到来之前出门;再如,预期某种股票的价格会上涨,决定买入;预期黄金的市场价格可能会下跌,决定出手等。对自身能力的假设——如,早上下雪了,路比较滑,感觉自己的车技不行,而改坐公共汽车。再如,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决定报考研究生或者报考公务员;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较强,准备竞争更高的职位等。反之,所谓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果觉得自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会选择放弃。 

(二)人们在实施某种行动之前为什么要进行假设 

假设的对象首先是相对于人们主观意志的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又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状态,可能呈现a状态,也可能呈现b状态、c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呈现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如,阴天,未来的天气会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下雨和不下雨,人们在外出时要在未来的这两种情况中作出选择,即要假设未来是下雨还是不下雨,然后决定行动。人们在实施行动前,往往必须在行动对象、行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作出选择,预期事物的发展会是其中的哪一种状态,然后以此为前提,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人们在行动之前,有时还要对自身的状况进行假设,如前述的因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而对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估计等。因为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也并不都完全清楚。 

(三)人们依据什么进行假设 

哈耶克(1967)指出:“我们在自己的演绎过程中,不必遵从假设或未知到已知和可观察的路线,而是——如习惯上视为正常的方法——遵从熟悉到未知的路线。” 可见,人们是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和积累的结果或结论进行预设和判断的,这种预设或判断往往是活动对象或者活动环境的一种“常态”。在这种“常态”下,被以往的经验证明是正确或者可行的做法、方式便形成了“惯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如,经过实践人们认识到,阴天时下雨的概率增加,阴天下雨成为一种“常态”,所以在阴天时,人们外出往往习惯性的带上雨具。这便是哈耶克所说的“遵从熟悉到未知的路线”。但是阴天不等于下雨,亦可能不下雨,从这个意义上说,阴天会下雨是假设,依据此假设,人们出门决定带上雨具。 

人们对自身状况的判断、假设也同样要考虑自己平时的一般状态。如某人平时每天都健身 1个小时,是因为他经过实践觉得锻炼1小时比较适合于自己,所以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增加到2小时。 

(四)假设的作用

作为行动前提的假设,其作用在于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引导。如:假设天会下雨,人们外出会带上雨具,或者不出门。再如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引导企业以不断的持续经营状态为前提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对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及时的数量描述,以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及时、相关的会计信息。当然,一个企业总有一天是要废业的,而废业时则采用另外一种核算方式。

三、对审计假设涵义和内容的理解

审计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审计活动一般会也要受到一些基本因素,如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主体等的引导和制约。审计有既定的目标引导审计活动的开展、实施。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决定采取行动之前亦要对审计对象、审计主体自身状况作出预先的设定和判断,明确在何种前提下展开审计活动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以指导和约束具体的审计行为。这种预先的设定和判断即是审计假设。所以审计假设可定义为:在审计目标的引导下,为指导和约束具体审计活动的实施而设定的前提。审计假设的形成是审计人员长期审计实践的结晶,是审计行为的“惯例”。

(一)存在错弊假设

审计是以会计及相关信息为对象的认证活动,其目标是认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企业的会计及相关信息是由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收集、加工、生成和提供的,这个过程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外界并不清楚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掌握着会计信息加工、生成的控制权,因此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会直接影响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在利益驱动下经营管理者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会有意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控制使之有利于自己。如粉饰经营业绩,进而增加在薪酬问题上与企业所有者博弈的砝码。其二,当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来临而又无法有效应对时,经营管理者会利用会计信息控制权来操纵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造假来掩盖经营或财务危机。

另外,会计核算过程中也会因技术性差错导致会计信息的错误。所以企业会计信息存在错弊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审计人员以假设企业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前提组织实施审计工作,才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小心从事进而查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实现证实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的审计目标。如果以会计信息可信为假设,则审计失去存在的前提。所以存在错弊是审计首要的、基本的假设。审计特别是民间审计的产生即以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动因,长期的审计实践亦以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前提。

(二)存在证据假设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收集记录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的原始凭据,了解经济活动的原始状态,以验证会计报表信息、被审计事项信息是否如实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是否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进而作出审计结论、发表意见。而收集审计证据就要以存在证据为前提,然后运用审计固有的方法获取这些证据。如果获得了证据,就依证据所证明的情况作出审计结论。所以,审计人员是以存在能够证明会计信息真实、合规与否的证据为前提来实施审计的,取证是审计的基本实践活动。如果没有证据或无法取得证据,审计就无从实施,也就无法发表审计意见。

(三)控制局限假设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在其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下生成的,所以内部控制会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再完善、严密,也只能对员工舞弊起到控制作用,而对管理舞弊不起作用。另外,内部控制不可能做到十分完善和严密,会有缺陷。所以在实践中,审计人员以内部控制有局限为前提对其进行测试。如果前提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评价就没有必要了。

(四)审计成本有限假设

从审计主体的角度看,审计资源和审计实施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对于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不可能无限制的投入资源和时间。所以审计活动要受到审计成本和审计时间的约束,要求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以审计成本和审计实施的时间有限为前提来安排审计计划、指导和实施审计活动。

四、审计假设的作用

总的说,审计假设对审计活动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一)存在错弊假设是审计的最基本假设

审计行为均以此假设作为基本前提、基本引导,如审计准则的制定、审计策略的拟定、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选择等等,都以此假设为前提。

(二)存在证据假设为搜集审计证据的范围确定了空间界限和

时间界限,即已经发生并存在证据的会计及相关信息

不可验证的会计信息,不能获取证据的会计信息,审计人员不可做结论,只能放弃表示审计意见。对于尚未发生的交易、事项,审计人员不可做肯定的结论。

(三)控制局限假设

由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生成有密切的联系,内部控制有问题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所以审计过程不能仅仅审查会计信息资料,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必要的测试,采用相应的方法找出其不足和缺欠,进而提出完善的建议。另外,对内部控制不足和有缺欠的部分所控制形成的会计信息可作为重点审查。

(四)成本有限假设的作用,体现在审计实务中审计计划的编制、重要性的确定、审计方法特别是抽样方法采用等方面

因为审计资源、审计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对审计对象要有重点、有选择的实施审计。如采用抽样方法,以样本的审查代替总体的审查,既可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又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扬时展.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审计卷[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学柔,秦荣生.国际审计[m].第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4]刘力云.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审计卷[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8

(1)艺术设计的材料美

目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材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是现代文明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新型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材料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现代工业上艺术设计也离不开材料,要深入处理在产品结构及环境设计中,产品在形态,颜色,质感以及肌理方面处理,这样能够显示出新型材料重要特点。在运用较为适当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材料,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满足人类的需求,达到一种美的共享。对于不同材料而言,工艺手段也大不相同。正如常说的材美工巧,对于不同的材料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产品的功能性和美感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手工产品而言,需要制造者真正去触摸材料,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性能,整点,质感等。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本身的质地优势。例如在我国典型古代家具中,明式家具是展示出最好质地美的家具之一。对于不同器材,在一些选材,制作方式以及加工技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要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特点,最终达到能够传递更多美的信息,在产品与人类中间让生产和艺术达到高度统一。

(2)技术和功能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开的,而且两者还具有一定的内涵

在审美价值的本质和形态结构上,形态美能够做出明显界定,相对于功能美能够在审美价值的表现方面做出相应界定。通常来讲,美学中技术美在思辨方面更具有操作和应用的性能。随着物质生产和产品文化中对美学的应用。技术美学,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三者,共同作为美学中应用学科。在生产方式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美学在社会和技术存在科学内相互渗透,融合,达到技术和艺术真正统一。美学原理中,技术美学真正达到了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具体化,又能够在美学上对设计观念进行哲学的总括。技术美学中包含了很多方面,综合体现了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其中还包括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3)艺术设计的科学美

艺术设计中科学美是一种较为独立审美状态,体现了一种理智问题。在形态的角度上对科学美进行思考,其中包括科学伦理美以及科学产品美。在创作学中进行思考,又包括理论创造美和科学实验美。科学方面的美感并不是积极体现在研究成果上的,而最注重还是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美必须经过理智所能够深入体会。这样也表明了科学的独特之美。科学美并不是自然所存在的,更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和感知。在此种美感中,最主要的体现了自然的和谐。无论是在外在还是在内在,均能够享有一种美感,领会更为全面美。科技美也能够作为美感中一种高级形式,在总结出美的规律后,进行创造。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心理中达到了较高发展阶段。在客观上的,在人类创造的科学发明中,是通过不断发展的,总结出自然规律中的创造的形式与成果。在低碳环保的大形势下,应遵循内外空间条件和自然条件一体化的理念。真正实现设计的科学,专业化。例如北戴河美术馆建筑就深入遵循了这一理念。具体为:

(4)艺术设计的装饰美

艺术源于以装饰成为的标志。在艺术史中,装饰艺术一直在不断前进。在手工创作时代中,一般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形态对产品的外形做出形状上装饰。在工业革命时期,大多数艺术运动都是围绕着装饰及被装饰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在观念上视觉和功能美学上都存在一定的更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装饰艺术是焦躁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装饰艺术占有重要位置。

2艺术设计美学的特点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存在这样的看法:主观上,设计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再通过创新使得形成的要求对象及对其进行调整,对观念进行转变成为一种外在的形象和产品。与此同时会需要物质手段和技术,以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创造形式。进行艺术设计的核心是源于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单纯进行欣赏,区别于纯艺术形式。艺术设计是通过一种为人造物实现的,出发点也是“人”。这样的在设计中要尽量满足于人类基本审美的习性,达到艺术和技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设计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艺术本身的设计特殊性和复杂性的,设计美学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艺术集中反映了对现实的审美,并增强了人类自身的审美观。在艺术美学的特征下,将人与自然,现实以及社会进行充分的掌握。美学也是以艺术为中心的,通过艺术对现实和意识的审美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不断深入,这种艺术美学形态也不断深入,丰富起来。

3结语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美学;环境

abstract:throughtheseaofplastidtransformation,andtriestoconstructtheresearchframeofcitydesignaestheticsfromthreeaspectsofthecategory,structureandideas,andfromthetruth,goodness,beauty,natural,artificial,social,environmentalbeauty,beautyofspace,thebeautyoflifeanddiscussesthemainresearchcontentofcitydesignaesthetics.

Keywords:citydesignandcityform;aesthetic;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凯文.林奇

城市本身是不同时期的文化再现,如果想要保持着城市的“崭新”面貌,并不是拆旧建新一直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因为那样做好比让一个人永远年轻一样,会适得其反。一座城市需要有自己的肌理,而这却恰恰需要历史塑造。海质改造是把海河两岸的建筑进行整理、归一,但它的设计方案却归为几类,包括环境治理(图1)、外檐颜色翻新(图2)、局部整修(图2)和完全拆除等。而回到城市的大范围,那么则需要做如下的再分析。

环境治理图(图1)

外檐翻新、局部整修图(图2)

改造后沿河夜景图(图3)

一艺术范畴

1“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

总结城市形态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城市空间)往往比实体形态(城市建筑)更重要。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理规律性。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合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2“善”的城市环境

我们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脉环境。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的显性形态是由那些可见的要素组成,包括人、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而城市的隐性形态指的则是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显性的形态,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体验,可以感知,特别是城市中公共领域的形态,它的使用和体验,决定着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的感知,强烈地影响着对城市的使用;隐性的形态是设计者所不能控制的,它受文化形态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很复杂。凯文·林奇指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认知要求为目标。人是城市景象的一部分,城市形象是人的一切感受的合成,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

善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在文脉环境上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如果一个城市功能不健全,效率低、质量差,而消耗又大,就无法满足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那又如何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呢?有些城市和地区,虽有着良好的环境资源,但是连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都无法保证,人们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美。城市应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体现城市环境美的合目的性,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欲求。

3“美”的城市意象

艺术的创造,首先需要构思。而构思的中心,就在于建构意象、经营意象,其目的还是要实现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生活价值的感悟。

人类对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当然,城市不是作为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而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艺术的创作角度讲,城市设计关注的多为城市环境艺术的组合,关注街道、广场、建筑、园林、雕塑等元素的相互关系,确立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并将它们的美体现出来,表达出来。

在艺术构思中,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矛盾。“象”是客体对象的映像,无论是直接感知的映象,回忆过去而来的表象,还是由联想而来的印象,尽管各自的清晰度不一样,但都要求符合客体对象,要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来再现对象,要求真实。“意”则是艺术家、设计者主体自身的意向。主体依照自己的意向来感知、改造客体对象,把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的内在尺度统一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把意与象结合为审美意象。

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意象是城市设计美学艺术范畴的三个主要方面。真的城市形态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基础;善的城市环境是实现美的合目的性的关键;而美的城市意象表述的是城市形态的艺术创造与情感体验。总之,城市的艺术形象不是城市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因此,一个好的城市形态,应该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

二物化结构

1自然要素

既然城市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那么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与人工物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由于平原、峡谷、盆地、丘陵、滨水地区等的自然环境状况不同,城市形态的构成手法与美学意境也不尽相同。城市设计应把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突显出来,包括峭壁、山峰、高原、河流、湖泊、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这些特征景观是城市建筑形式的补充,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

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使生活环境更接近于大自然,已成为城市设计者的重要课题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环境美大为增色,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

2人工要素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在城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它是由不同功能、不同面积、不同形态的各种空间如广场、街道、园林、绿地、居住庭院等相互交织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序列。”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空间的设计主要应考虑的就是秩序问题。

建筑是城市人工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主体,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部分。沙里宁干脆说:“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可见建筑在组成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的诸要素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沙里宁在分析了欧洲中世纪著名城市和它们的建筑设计之后得出结论:这些城镇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生动、美好的面貌,不是仅靠多建漂亮的房屋,而是得益于这些房屋在形式上的相互协调。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对建筑实体负责任的设计,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

3社会要素

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会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历史文脉的体现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对观赏者、游览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开发建设和改造中急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集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探讨城市社会美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

城市大众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主体。他们不但参与城市形态美的欣赏,从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参与美的创造。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城市居民的社会闲暇时间总量以及闲暇休憩在社会总时间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而为居民按照个人兴趣参加各种文化娱乐、艺术、体育等审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城市设计美学既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形态的客观存在,也要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城市大众的审美意识包括在城市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等。它们是城市大众在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城市形态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又反过来对城市形态美的欣赏和创造起支配作用。

三观念体系

1环境美论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幅画、一张明信片或一幅照片惊叹自然的美,而当你真正身临其境时往往会觉得失望。这是因为,在先验的意义上,人们对自然美的感知给予了一种理论化的图式,把自然美恒定为一个概念,其结果必然是相反。自然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对它的审美感知应当是一种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先验的标准。

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这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环境设计以及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

2空间美论

美是一种整体的和谐,城市空间的美体现在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园林绿化、建筑、小品、雕塑、壁画、装饰艺术、广告艺术等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上。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是形成城市环境整体美的重要条件。

首先,整体观体现在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上。只有当空间从它所处的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人类活动等特定条件中获得了文脉意义时,它才能被称之为场所;其次,整体观表现为对城市空间可变化形态的控制。城市不可能停留在固定的形态上永久不变,“拼贴”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变化和拼贴的过程中,城市需要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它们是城市认知的关键点;最后,整体观是城市空间特征的统一和协调意识。很显然,没有特色的城市,哪里能谈得上美呢?

人的行为是从感觉、知觉、认知到空间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指人的外显行为。例如知觉和认知虽不是外显行为,却是人们认识和使用空间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审美过程也主要在视知觉中进行,因此,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对空间环境的创造将会起到有益的帮助作用。人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程度也就决定了空间创造的成功与失败。

3生活美论

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篇10

一、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以及对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始终把贯彻落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坚持逐项逐条对标对表,及时传达学习、分解落实和跟踪督办。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县纪委十五届六次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组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级级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的协作配合,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严格日常监督。注重把握和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严格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临时党组织工作。

二、聚焦主责主业,忠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四)扎实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紧盯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央和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扎实开展审计工作。重点关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落实情况,“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实施情况,我县“一心四区”发展战略,以及水土保持、老旧小区改造、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等。改进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组织方式,坚持“专题式”与“融合式”审计相结合,有计划选取若干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经济政策或涉及资金量大、项目多、时效性强的宏观调控政策,集中力量开展审计。善于运用战略眼光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宏观分析,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五)扎实开展财政审计。围绕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加强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各部门预算收支的完整性、真实性、合规性,决算草案编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存量资金盘活使用、隐性债务风险管控等。结合预算执行、政府财政收支等项目,统筹做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落实、压减一般性支出、基层“三保”、政府采购管理、会议费培训费管理等,促进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六)扎实开展民生审计。紧扣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事项和民生实事,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开展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乡村振兴和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相关政策落实、专项资金拨付管理使用、项目进展等情况,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有效促进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七)扎实开展投资审计。围绕“稳投资”,以促进控制成本、规范管理、提高投资绩效、推动项目安全高效建设为目标,有重点的开展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着重关注项目建设过程中政策落实、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项目推进等重点内容,促进投资有效落地,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八)扎实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根据规定的审计范围确定审计对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抓好源头防控,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赢互促。抓好生态环保项目和资金的审计,重点关注政策措施落实、项目工程建设以及相关资金管理和使用绩效等情况,推动建设“绿色”。

(九)扎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促进振兴发展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廉洁用权、干净干事为目标,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客观反映问题,准确界定责任,审慎作出评价,更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保护干事创业积极性,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加强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作配合,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十)扎实开展信息化建设审计。对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重点领域网络安全等进行审计,重点关注信息化建设重大战略落实、项目建设、网络安全、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促进相关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十一)扎实开展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推动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指导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加强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和经验交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改进和加强对内部审计自律组织的政策和业务指导。探索建立社会审计报告核查工作机制,推动社会审计机构提升执业质量。

三、改进方式方法,持续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十二)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正确理解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审计全覆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形式上,把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相关地方、部门和单位都要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让权力始终对法律和监督怀有敬畏之心,防止“破窗效应”。在内容上,既要注重质量,也要兼顾效率,审计中要突出重点,每个审计项目都应抽查一定比例的资金量。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全覆盖相关实施办法,切实提高审计全覆盖质量。

(十三)着重揭示各类风险隐患问题。坚持底线思维,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高度关注财政运行、政府性债务、金融、国企等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审计专业性强、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等优势,及时揭示经济运行中易引发风险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早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并推动其有序释放、稳妥化解,助力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十四)有效推动审计整改。坚持“谁审计,谁负责跟踪督促整改”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督促整改力度,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落实整改要求,逐项逐条整改落实到位。加强对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坚决防止纸面整改、虚假整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推动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政治担当,专班推进,上下联动,扎实做好中央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把审计监督与纪检监督、组织监督、巡视巡察等有效结合起来,延伸审计整改链条,推动形成审计整改闭环管理,切实提高审计整改工作成效。

四、加强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审计高质量发展根基

(十五)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组织方式统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审计项目立项研究,科学合理安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做好审计项目后评估工作,总结经验、分析得失,以利于以后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坚持审计工作“一盘棋”,抓好审计项目统筹,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项目计划的协同衔接,避免交叉重复审计。抓好审计资源统筹优化,充分利用厅局长“直通车”等工作机制,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指导,形成工作合力,更好发挥审计效能。

(十六)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金审工程”三期部署应用,做好应用系统部署、上线、衔接等工作。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立体防控体系,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拓展大数据技术运用,积极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提高运用大数据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十七)加强审计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全面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职责开展审计工作,恪守审计权力边界。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扎实做好法律顾问续聘、相关制度规定“立改废释”工作,搞好普法宣传教育,依法办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牢固树立“有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的意识,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审计质量分级负责制。规范各类审计文书、问题定性、法规适用等标准,不断提升审计业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