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45:06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1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自己对新的课程标准能有所理解,对新的课程结构有新的认识,并明白新的课程结构的含义。知道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互相学习、交流,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新教材内容、教法不仅做到心中有数,对新教材的评价体系也要有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新教改形势下的地位。通过努力的学习,让新的理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学习内容:]

1、《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认真学习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角色转换等相关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与老师心理素质》重点学习心理健康健康观的革命、心理卫生实现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乐章、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教师的压力与挫折、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性格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观与心理卫生、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业务素养、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等重要内容。

3、《新课标》主要学习课程文件的转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课

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目标:致力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新教材:从“多本化”走向多样化、学习新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新评价:注重多元、质性、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教学新课题: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创生、课程新发展:拓展语文课程的新领域、与新课程同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化建设等主要内容。

三、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己自学。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把理论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每天抽出两个小时认真研读《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心理健康教育与老师心理素质》、《新课标》。

2、合作交流:在学习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和同事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和坐班时间在一起进行研究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撰写教学反思: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通过反省、思考、探索,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它是理解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解与实践沟通的桥梁。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2

【关键词】税法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会计学本科专业基本设置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为主干的专业课,辅之以会计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一般同时设置税法相关课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所说:“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

由于税法与会计工作有密切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对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方法等有决定性影响,要求会计学本科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税法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税务筹划已经成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方面,税务筹划对纳税人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求纳税人系统、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税务筹划技术。会计学本科专业系统地进行税法课程建设十分必要。

一、税法相关课程的设置

税法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税务筹划》(或称《税收筹划》、《纳税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等课程。目前各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对税法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其中《税法》一般为必修课,《税务会计》、《税务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一般为选修课。由于大学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多数会计本科专业或开设《税法》及《税务筹划》或开设《税法》和《税务

会计》,部分侧重注册会计师方向或侧重税务的院校开设《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选择

1.教材选择。开设《税法》及《税务筹划》的专业有两种开设方式,教材的选择根据开设方式不同而不同:一种方式是分别开设《税法》和《税务筹划》。先开设《税法》,一般每周3学时,然后开设《税务筹划》,每周2学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税法知识和税务筹划技术,学时较充裕;缺点是学习税务筹划时要求对税法知识相当熟悉,因为税法是以前学期开设,需要复述一些税法规定。作为两门课程来开设,每门课程选择独立教材即可,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一定要注意税法更新非常快,教材必须选用能跟上最新税法变化的相应教材。

另一种方式是只开设一门课《税法及税务筹划》(或称《税法及税收筹划》),每周4课时。这样的教材不多,许多院校是选择一本税法教材和一本税务筹划教材,同时使用。一般先学习某税种的税法规定及税额计算,接着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技术。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在学完某税种后即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效率比较高,限于学时不多,往往顾此失彼,各院校可考虑学时选择开设。

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同样也有以上两种开设方式以及相应教材选用,一是分别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税法知识和税务会计知识,学时较充裕;缺点是《税务会计》中有关所得税会计部分与《财务会计》中重复,设置教学计划时要做好调整。另一种方式是只开设一门课《税法及税务会计》,将《税法》和《税务会计》进行整合。

2.教学参考书选择。税法的一大特点是更新非常快,教材往往跟不上税法的变化。如果选用的教材上有已被废止的税法规定,任课教师必须补充相应最新条文,势必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可以考虑使用最新的税法考试用书作为教学参考书,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教材(或注册税务师考试教材)。考试用书的优点是最新最权威,缺点是体系不太合适,它的体系是为考试用的,不如一般的高校教学用教材知识点讲解系统全面,不过这一缺点可以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弥补。总体来说,因为注会《税法》教材的权威性及更新快,许多院校用它做教学用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外,要积极尝试其他方式,尤其突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方法创新。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强调以下两点:

1.重视实践教学。税法相关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必须结合案例,结合实践。可以通过录像观看、税法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实际操作。如现在企业普遍实行电子报税,可以请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多媒体讲解模拟电子报税过程,或购买仿真电子报税软件,建立电子报税实训室,由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报税业务;对《税务筹划》的教学,应将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作为主要实践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或利用中税网等互联网上的实际税务筹划案例让学生分析,练习综合运用会计、税法和税务筹划知识的能力。

2.习题库试题库作用有限。在建立精品课的过程中,一般会建立该门课程的习题库试题库,但税法课程更新快的特点决定了税法课程的习题库试题库作用有限。税法是以现行税法条文为标准,两年前建立的习题试题库可能因税法的变化已经不再适用,即使建立了习题库试题库也必须不断更新。可以考虑使用当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习题(或注册税务师税法习题)作为参考。

四、师资队伍建设

1.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综合专业基础

首先,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一定会计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这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纳税申报制度,需要纳税人具备相当专业的税收知识和会计知识。尤其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把所得税讲好。

其次,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师除精通税法外,还必须具备财务管理知识。如税务筹划在计算时一般会用到折现计算,另外,税务筹划中有企业筹资的筹划,就需要用到财务管理中筹资方式的相关知识等。

2.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会计专业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近几年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些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借此提高税法专业素质,提高税务操作能力;有些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到校外实习,教师实行轮流实习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目的是增加教师的实际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样对提高授课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总之,税法相关课程有其特殊性,在组织教学时应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选择教材及参考用书,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学效果,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税法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6)

[2]姚爱科.试论《税务会计》课程与《税法》课程的整合[J].会计之友.2009(6)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3

课外科研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专业培养计划之间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影响。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里长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课外科研的课外性,其开展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其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展课外科研,这使得课外科研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学校构建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起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自主地训练知识综合和创新能力,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教学研究也已经开展[1-5]。该计划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获批的国家项目研究期为2年,学校项目研究期为1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该计划独立于培养计划之外,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是个难点,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能分配给项目研究的时间少;(2)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知识体系不完整;(3)属于课外科研,时间零散。工科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6-8]。解决好课外科研和专业培养计划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解决好科研过程的严谨性和课外科研管理的松散性问题,是课外科研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院的支持下,项目组从2008年开始,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为平台,构建完成了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本文首先分析课外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意义;其次,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大学4年的学习压力度变化,寻找课外科研的定位;最后,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全学程的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2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支持计划”的核心,学校和学院利用这个平台,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分解到课外科研的每一个部分,用理性的科研过程阐释创新的内涵和价值。

2.1辅助培养计划内的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性、提高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外科研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高于教学实验,一方面教学实验虽然也涉及到创新实验,但是,由于其主体教学目标是理论验证,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很少,而课外科研完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活动的创新性大;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只注重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计划的综合性不够,而课外科研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其开展必须使用大部分计划内课程,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自主学习计划外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和综合程度大。因此,课外科研是教学实验的扩展和延伸,对计划内课程有辅助作用。

2.2实现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科研素质、论文撰写、申请书撰写、工作汇报和答辩,以及基本的科研技能,弥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带。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平台,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包括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规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学术汇报能力等。这个能力的培养周期很长,在短学制情况下,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本科教育以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不足,对课程一知半解。项目组曾经调研一些已经保研的大四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课程或考试本身,很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protel”、“pCB”的内容和应用,很多优秀毕业生把这些知识的获取寄希望于研究生阶段,但是实际上,研究生阶段的状态与他们的设想相距甚远,于是又寄希望于博士生阶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低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现状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也影响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以课外科研为平台,向上衔接研究生教育,向下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培养的定位不同,过渡期的科研定位是训练,提高学生对科研过程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2.3实现本科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研发技能,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在与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到企业后要重新培训。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还有一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差。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也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实用性的要求低与社会服务对实用性的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教学也需要以课外科研为纽带,向上衔接社会服务,向下衔接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教学重在实用性。

3全学程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3.1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压力度分析课外科研的特点是课外,其开展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设计课外科研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分析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到底有多少,哪些业余时间可以用来开展课外科研。按照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10],本科毕业必须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选修课42学分,表1是第1—8学期培养计划中学分和学习压力度统计表。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只选择必修课和实践课作为对照,其中学习压力度是随机调查了30名毕业班学生,调查他们对学习压力的主观感受,取最大学习压力的第5学期的压力度为10度,其他参照给出主观结果。表1中的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集中在第4—6学期,第1—3学期学生的压力不大,第7—8学期压力较小。在第1—3学期,学生还处在高中到真正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是高中阶段的延续,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虽然在第3学期也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路”,但是这些课程与大一的课程有强烈的相关性;此外,这些课程对实践的要求不高。第1—3学期的教学安排降低了学生的感受,因此他们感到压力不大。进入第4学期,有“电机学”、“模拟电子”、“电气工程基础”、“信号与系统”等难度大的课程需要完成,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这些课程的学习方式与1—3学期的完全不同,需要注重实践,此外,保研成绩也是以1—6学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因此需要学生格外努力,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6学期。第7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第8学期主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这2个学期的学习压力较小。第4—6学期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冲突又合作,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在第5—6学期(国家项目执行期在第5—8学期,但是覆盖面小,不具有代表性),此时,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条件上看,项目的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正是第4—6学期所开设课程。创新项目在时间上与培养计划的冲突性,和在内容上对培养计划的依赖性,构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一对矛盾体,这个矛盾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因此,学校和学院需要系统地安排学生的课外科研,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训练安排,另一方面,构建全学程的培养体系,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

3.2构建课外科研教学体系虽然课外科研的定位不是获得科研成果,而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开展必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成果为引导。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在内容上是相互依赖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制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时,需要延长课外科研时间,同时,精心设计课外科研内容,使之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为了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围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院层面,再增加3个支持计划,表2是课外科研支持计划表,这4个支持计划与创新发展规律相一致。创新分为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3个阶段,课外科研的开展必须贯穿这个过程才能有效果。在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了拓展,包括:针对大一新生的科研习惯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参加论坛性质的“电气汇智创新课堂”;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学院创新预研项目支持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创新性毕业论文支持计划”。这3个计划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支持计划成为一个整体,使研究期从2个学期扩展到了8个学期,延长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期。为了使课外科研内容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确定6类基本科研技能,表3是基本科研技能与培养计划课程的关联性的对照表。科研技能包括:文献阅读、综述能力,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电磁场分析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编程工具和文章撰写能力。其中,电磁场分析和电路设计与培养计划关联性最大,而文献阅读、综述和论文撰写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综合表1、表2和表3,设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1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课程学习压力度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压力的直观感受,实验课程数量是培养计划中实验课按学期的分布,基本科研技能训练是按照表3展开的专业基本科研技能在各学期的分布,科研项目与竞赛项目是学生可参加的课外科研支持计划和可参加的全国性竞赛。

3.3构建课外科研管理体系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课外科研的组织比较松散,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不固定,非常零散。没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参考书,教学内容涉及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2)教学对象不固定。参与训练的学生有长期、短期的,还有临时咨询的。(3)教学时间不固定。教学时间一般在学生正常教学计划之外,所以时间非常零散,大部分在中午、周六、周日和晚上。上述特点使得课外科研教学的组织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一套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4~5个学生构成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指定一个负责人联系和组织项目,课外科研采取实验室指导和实验室外开展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个项目组每周在实验室外(如在宿舍)开短小(30分钟以内)的本周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要有简单的记录(50~60字即可),以养成科研习惯;每个组每月在实验室与教师交流一次,反映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获得指导。为了在制度上解决教学时间松散的问题,购买指纹考勤机,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内在实验室实验的时间必须达到400h,在实验室之外的研究有规范的记录。对学生在一个科研周期(一般为1年)的科研过程的考核有明确的指标,表4是一个科研小组的任务表。为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采用专职的管理教师和兼职的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兼职的指导教师每周在实验室的总工作时间为8h。建立“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网站开设有:实验室介绍、研究方向、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管理、科研动态、人才培养、助学招聘、仪器介绍、学术前沿、电子爱好者协会、科研合作11个栏目和文件下载、我们的汇智、仪器预约、实验申请4个交互栏目。研究方向包括:电气与电子类、边缘和交叉类、前沿探索类、新兴教学仪器类4个分类。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课外科研的业余性和科研行为的严谨性的关系,通过“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这个平台使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对学院零散的教学资源和学生零散的业余时间的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高效开展课外科研教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解决了教学和业余科研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矛盾,融合了项目管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4

一、师资队伍的培训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 师资队伍的培训,有两个途径:

1.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市教育局教研室在高一级开设“高中物理新大纲新教材培训”课程,共30学时。其主要内容有:

主要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大纲,部领导、专家的讲话;省教育厅领导的讲话,省教育厅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绍教育部培训计划的内容,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内容,以及各地的经验。

组织教师交流实施新教程的体会、听课和观摩。

教师继续教育,着重解决几个问题:

(1)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的社会从精英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正在普及高中教育,我们的社会将要进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这个变化,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接受和自觉地投入这场教育的改革中去。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一个全新的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学习最优化的几种理念,即: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式”创新学习;全脑学习(即左脑与右脑协调、大脑与小脑协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学习;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校内与校外学习的结合;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我们着重指出,这些理念是分别站在不同的层面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适应不同对象。我们学习之后可以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一点来尝试,体验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的关系。

(2)切实执行课程计划。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都有相应的计划,指导各地、各校执行新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计划是行政机构对教育进行宏观控制的手段,各校、各科教师必须坚持执行。我们发现,凡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都会理解新的教学计划,忠实执行这个计划。这恰好说明为什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首要问题。

(3)对教师的支持。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学校、教师都认为需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广州市除了介绍各地的经验,还邀请一些教师介绍他们的成果;分层召开教师座谈会,交流实施新课程的心得;组织教师到二中、七中、十六中参观和听课;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开展创意活动与外出交流。

2.教研活动。由物理教研会高一中心组牵头,制订高一级的教研活动计划,将开展新课程作为中心任务。主要活动包括:学习新课程的心得,教材分析,教学体会,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座谈交流,小组研究,青年教师与新教师培训,公开课、实验课介绍,研究性学习实施与成果汇报,到外地参观与听课。

教研活动与继续教育从不同的层面为教师理解新课程提供了支持。

通过师资培训,为支持新课程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

二、教学控制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教学控制,一是教学计划对教学的宏观控制,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1.对市教育局的教学计划要坚决执行。在教师培训中,帮助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宏观的控制。

2.有些教师教学的难度会超过教材的难度,不是因为他们对教材把握不好,而是他们担心教学的难度不够,会影响质量。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们指出教材的要求适应多数学生,教学应从多数的学生出发,同时兼顾少数资优生、后进生,要求教师上课前先了解学生,“上课时面对多数、课外兼顾少数”,一定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受益,都得到各自的发展。难度控制不应片面的降低难度,也不应片面的加大难度,而是体现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控制难度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邀请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各校相互交换资料,探索教学控制的变量与学习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控制。例如:变量包括学生投入的时间;教学的难度;学习兴趣。方法包括自学法;研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调查法。一些教师说:拿别人成功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是“投入少、收效快”。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5

所谓单元教学,是一种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集合,强调教学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一个模块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根据上述分析,单元教学计划是一种在学习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高中体育与健康强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水平教学计划的整体构思,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多维度学习目标的实现,因而更倾向于重视宏观教学计划的设计。

一、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在单元计划的设计与制订过程中,要求有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并将这些方面的目标渗透与体现到单元教学计划之中,这是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本单元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按照体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安排课程计划,从易到难,从技术到技能,从集中到分组,技能到情感,对整个教材内容要整体把握。要求做到教学内容整体安排,教学方法多样有效,教学目标逐渐达到。

二、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从过分注重课程设计中解脱出来

理论上讲,教学设计应当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社会事务性工作的增加,农村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的比例不足50%。如何尊重事实,让他们从应付的心理走出来,充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单元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方法。根据单元教学计划,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安排科学的教学程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灵活穿插游戏、素质练习、汇报检测等内容,达到轻松高效的目的。单元教学计划既抓住了教学的目标和主教材内容,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连贯性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钢结构;教学改革

国家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旨在通过在试点高校及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摸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卓越计划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第一批(2010年)有61所高校入选,第二批(2011年)有133所高校入选,批准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土木工程专业方面清华大学等21所高校入选见表1,实施卓越计划是高水平大学办学趋势。

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不仅课程本身在土木工程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钢结构特点以及钢结构行业蓬勃发展态势也使其在卓越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钢结构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

钢结构体系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加工制作工业化程度高、造型新颖轻盈、施工噪音低、大部分钢材可回收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等优点。作为钢铁大国我国已经连续十年钢产量居全世界第一,国家政策也从20世纪50年代节约用钢、20世纪80年代合理用钢转变为21世纪提倡用钢。建设部颁布的《国家建筑钢结构产量“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五”期间,争取年全国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达到钢材总产量的3%左右,到2015年争取年全国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左右。如果保守估计2015年钢产量为5亿吨,其6%为3000万吨。总之钢结构行业发展会越来越快,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相比钢结构行业的人才需求,国内培养的钢结构专门人才偏少,质量也不高。要想改变我国钢结构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需要培养具有扎实钢结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钢结构新进展及新技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钢结构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具有卓越工程师潜质的毕业生。

二、钢结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现状。从我校情况看,土木系本科生钢结构教学分成钢结构原理(专业必修课32学时,其中2学时用于考试)、钢结构设计(专业限选课24学时,其中2学时用于考试)及钢结构课程设计(1.5周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教学环节进行,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内完成。基于“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性性专业规范”[3],三个环节的教学侧重点如下:钢结构原理课程要学习钢结构特点及设计方法、钢材性能及选用、钢构件(包括轴拉构件、实腹和格构式轴压构件、梁、拉弯构件、实腹和格构式压弯构件)的强度、稳定及刚度计算及设计,钢结构焊缝连接(分为对接焊缝和角焊缝)和螺栓连接(分为普通螺栓和高强螺栓)的计算及设计、疲劳计算等内容;学生后续有大跨结构和高层结构选修课,加之课时有限,钢结构设计以门式刚架和重工业厂房设计为主;钢结构课程设计大部分学生做钢屋架设计,少部分学生选做门式刚架设计。

2.存在问题。我校钢结构课时偏少,并且目前对钢结构感兴趣,愿意从事钢结构行业的学生不少,掌握好钢结构设计及施工知识对学生就业也非常有利,但是钢结构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公式多,重点的稳定问题学习难度大,加之学生材力和结力的学习基础不扎实,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因课时所限,授课时往往还是无奈停留在学生对构件及连接能够正确验算校核层次,很难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到对构件及连接进行优化设计和合理构造处理,乃至具备实际钢结构工程设计能力。同时对国内外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比较介绍不够,对钢结构新理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介绍也不足。依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从钢结构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效果分析,钢结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钢结构原理、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实践环节课程大纲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针对性不强;②教学内容对国内外钢结构发展、新理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吸收不及时;③钢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针对性不强;④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⑤未做到因材施教;⑥学生力学基础差对钢结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三、钢结构课程改革思路

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应是以知识学习为载体,着力系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创新能力。分析钢结构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改尝试[4-6]。

1.教学准备及实施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首先依据“卓越计划”,结合现代钢结构材料、构件、体系及设计方面的最新发展,制定2012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相应课程大纲,并科学划分及衔接本科与研究生的钢结构课程内容。其次按照新修订的《钢结构设计规范》(预计2012出版)编写本科生教材钢结构教材,教材要体现新规范、新理论、新材料、新体系、新技术,力求具有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叙述详细、例题多且贴合实际,便于自学,逻辑清晰等特点。最后将教学模式从讲授式逐步转化为探讨式,精练教学内容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讨论式学习钢结构重点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及掌握钢结构理论知识及设计方法,引入实际工程设计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力求因材施教。绪论课以钢结构学习动员形式进行。介绍钢结构特点、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钢结构的前沿课题、钢结构发展前景、钢结构行业状况及国内外重大钢结构工程等。通过钢结构学习动员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钢结构的兴趣。课间尝试引入上海交大刘西拉教授采用的“带领学生玩搭建结构的游戏”模式[7],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课间及课后组织学生观看钢结构工程录像。教学中采用的华南理工大学王湛老师研发的《钢结构多媒体教学系统》动画及工程录像,很受学生欢迎。所以订购或制作钢构件、紧固件、焊接件、小型钢结构体系及连接的教学模型,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模型制作中,使学生有直觉感官认识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很必要。鼓励并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钢结构课外书籍及科研文献,撰写读书报告;鼓励对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StS,3D3S,mSt,etaBS等钢结构设计软件,为做毕业设计及适应毕业后从事钢结构设计工作做准备;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与任课老师的科研课题,进行钢结构方面的研究或试验工作。

3.加强实际工程训练。积极与钢结构设计、施工及研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毕业设计环节及假期让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与实际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或施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逐步改进为实际工程设计题目。

4.与其他课任课老师沟通。与前续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的任课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和要求学生在力学课学习阶段对钢结构所需的力学知识点扎实掌握,尽量减少学生由此产生的对钢结构学习的困难,有利于节省用于复习力学知识点的钢结构课上学时;与后续课大跨结构、高层结构、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的任课老师沟通,保证学生钢结构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老师沟通协商,认识实习协助安排所有学生到钢结构工地参观学习,生产实习安排部分学生到钢结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我国要从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及至钢结构强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创新型钢结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修订钢结构系列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用型现代钢结构教材,精练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多种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钢结构热情和创新意识,吸引优秀学生到钢结构产业中去,利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钢结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钢结构实践能力,培养出卓越计划要求的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0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01.

[3]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郭小农,罗永锋,蒋首超,王伟.钢结构稳定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12):46-48.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7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努力贯彻《基础教育纲要》和县教体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构建课程新体系,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学行为,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互动。

3、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拓宽学习渠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重视教育评价功能的探索,建立一套新的评价教师教学水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5、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实施中的普通应用。

6、加强教育管理,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7、改革教与学传统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实施措施:

1、成立新课改领导小组。

2、有计划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新课程方案和学科标准学习培训,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育观,以确保课改顺利开展。

3、培养承担新课程实施任务的老师。安排参加各类新教材培训班,做到先培训、再上岗,以保证课改扎实有效持续的推进。

4、重视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组长制定计划,安排日程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研究课改教材内容,探索与课改相匹配的课堂教育模式。强化集体备课,改革备课方式,采取“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的方式。

5、加强教师自身学习与实践。积极组织学校教师参加说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公开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重视教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提高促进自身成长。

6、对课程改革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制订计划,分阶段进行课改总结,形成初步经验。

7、重视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式,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8、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倡导新的评价方式,改革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改革考试升学制度,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继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实施计划:

二月份

1、成立课改小组,制订课改工作计划。

2、宣传动员,编发资料,自主学习。

3、集中学习,讨论交流。

三月份

1、按照新课程要求设置课程及课时计划。

2、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试教,有计划、有针对性组织新教材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四月份

1、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小组深入班级听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组织交流、及时指导。

2、收集和积累课程改革实验的各种资料和案例。

3、开展关于实验课题研究。

五月份

1、对学校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反思研究。

2、寻找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调整要求,深入实践。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针对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自动化专业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自动化专业教育部及江苏省“卓越计划”项目2014-2015年建设目标为,围绕国家“两化融合”战略发展目标,以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结合南航自动化专业特色,充分开拓和利用校内外师资和实验实践资源,初步形成稳定的具有南航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

一、“卓越计划”课程体系构建

卓越工程师培养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重构新的课程体系。但是,过去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本学科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关联性;过分重视学科为中心,忽视实践。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卓越计划”为背景,以培养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创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来看,我们按照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三个培养层次,整合教学内容,精炼核心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做好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的相互促进。从实施办法上,遵循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工程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专业实验室,依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飞行器主动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实行开放型实验管理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课程的建设,针对学生实践中的对象产品化、操作标准化的特点和要求,开设了如工程文档编制与管理、行业标准与规范等课程。基于现有工业控制专业选修课程和配套实验室条件,开设了如控制系统网络设计与实现、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工控产品设计与调试等工业控制类企业课程。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1.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采用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主动性。其次,科研项目融入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为研所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2.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专业基础课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其应用特性,辅以相关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实验课程的比重,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专业选修课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案例的设计和研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根据专业能力目标,进行分阶段考核、现场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

加强校企合作,紧密依托行业,充分发挥航空特色的优势,创新合作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开发实验项目,在校内开设实验实践教学

如在工业控制方向,针对“控制工程软件”和“控制系统网络设计与实现”课程的实验和实践环节,与江苏仪征化纤公司联合,对原有的“过程控制”“pLC控制器”“运动控制”等专业课程的实验设备进行综合化改造设计,制定衔接模块开发方案和定制标准。对软件类课程以及目前实验设备不支持条件下的应用类课程开设仿真试验,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和效果评价。与拟聘请的企业工程师商议设定课程实验项目,规划企业实践和实验室实验的分配和训练要求及目标。

针对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校企差距,建设工业控制实验综合平台方案,对现有实验室各实验平台进行综合化、产品化、标准化改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补优势,打造卓越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并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构建一个教、学、研互相促进的工业自动化试验平台,满足工业控制专业方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实验教学要求。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9

一、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教材没有得到统一完善,使教材的设置与教学内容不一致,教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材作为依据,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在上课时,学生可能因为只顾记笔记而耽误了教师的传授内容,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大纲要依照社会需要和具体国情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使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变革后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使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和问题实施教学,使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考核方面的问题。

传统过于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现代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终结考核方法上,教学效果不能仅以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这样的考核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全面的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碍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以考试形式为主,但教师过多的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考试的反馈作用,这样的考试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不能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使学生缺乏就业能力。同时,有的考试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专业水平,学生只是应付考试而不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这对学习景观规划设计的学生来说很有危险性,没有真实的竞争实力将不能在以后的规划设计工作中站稳脚跟。

二、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鉴于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创新改革后,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情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设置。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分为景观规划设计综述、绘图要求、园路设计、水体与驳岸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小品设计等几大模块。经调查,学生对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比较满意,对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学习有了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取得了成效。

(二)在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情况。

由于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局限性,教学形式主要以媒体教学为主,再结合师生间的学习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探讨,最后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充分吸收,取到了一定地学习效果。但经过深入了解,学生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不是很喜欢,与学生期望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差距。而学生对外出实习、调研和案例法教学比较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主动发言、主动提问、主动探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勇敢回答问题,对问题积极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加踏实地学习,使学习更有实效。总体上说,教学在形式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三)在教学时间环节的改革情况。

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则主要表现在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上。教师应对学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设计进度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学生实践的效果,不能使实践活动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而应该注重实质的发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能够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情况。

在教学改革之中,课程的设计安排要符合改革需要,课程体系要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完善。改变了以前开课不全面不合理的现象,逐渐形成了清晰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各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况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做好课程与课程间的衔接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改革资金投入情况。

在教学改革中,适当投入资金是不容置疑的事情,但有些相关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改革效果。应该在改革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教学设备等硬件教学条件不阻碍教学的改革,增加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书籍量,配备专业的学生设计教室。同时,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增加与其他学校、其他相关机构的经验交流,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的连贯性和针对性。

要使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的连贯性,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是在一段时间内安排不同类型的课题,但这样就使教学没有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改革后应该保证课题做到规模大小相结合、不同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学到知识,得到启发,获得经验,为以后的设计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确保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每个课题在进行整体设计前,要进行全面整体的考虑,对设计中涉及的各方面做到统筹安排,有的放矢,使学生逐渐积累经验,不断进步,最终能够独立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二)教学改革要不断加深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把设计内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做好景观规划设计就必须注重设计的内涵研究,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要针对这一情况重点加强学生对设计规划内涵的学习和研究,合理把握和诠释设计内涵,不断提高设计作品的品位。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将设计内涵不断提升扩展,教师应设置一定的教学安排,增加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沟通与融合,加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设置口径不止于过窄。可适当把教学素材深入到生态绿化、社会环境和新材料等问题,结合对资源、环境的研究,使教学更具实质化。

(三)在教学中注重实践的实施。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采取实践的教学环节。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形式,虽然这种方法具有直接性,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并不是很大,使学习变得比较枯燥,对学生的创新发展作用不大。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景区实地参观已经成型的景观规划、到各种公园进行实地勘测,并对一些优秀景区绘制平立面图纸,收集植物标本、绘制植物详图等等。

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课题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

针对原有教学模式的缺点,对课题的选择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在类型化设计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一些专题性质的课题,将规划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课题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使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形成完整的有效体系。通过问题引导的课题设计,把学生逐渐训练成能够独立进行规划设计,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二)注重实践环节,开展多元化教学。

景观课程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课程的实践环节很重要,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具体深刻,同时又会使事件更有具体性,所以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在景观规划设计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制定与各阶段相适应的实践计划与内容,使学生阶段学习更加深刻、深入。此外,传统的教学比较侧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自觉的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景观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重大。

(三)注重教学与相关知识的结合。

景观规划设计教学是一项很重要、很复杂的任务,要想使教学取得成效,就必须结合相关专业的知识,不断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价值导向类、理论知识类和技术方法。各类别都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方面也很多,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科知识的结合,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促进景观规划课程与各相关知识的结合,实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良性发展。开放式教学改变以往教学中侧重功能的模式,将不同学科老师组织起来,使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各方面的素质,使规划计更加科学合理。

(四)完善考核体系。

要想教学的改革获得成效,就必须完善考核体系,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发展终结性考核与形式性考核相结合,把学生平时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终结性考核也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分项考核。以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考核为目标,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使学生在考核内容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在方案表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使设计新颖可行。

(作者:郑州大学,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现任教专业:旅游管理系景区开发与管理,任教科目:景观规划设计与制图)

参考文献:

[1]康秀琴.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安徽农学通报,2011(24).

[2]丁金华.景观学专业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高等建筑教育,2011(2).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10

一.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今年和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比例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的要求

1.贯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的原则,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是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提供。因此,教师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不应以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和竞技运动为中心,而应以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避免教师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认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与需求。将科学规范办学,使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深化在实处,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先行起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大赢家,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2.实践性,灵活性与综合性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规定高中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所以在设计全年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实践性(保证我校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如三个行政教学班,分成四个教学班分别由四位教师同时在操场进行上课)、灵活性(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等,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男女分开教学的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综合性(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

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容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要对男女分班形成后的教学班所教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能力、技能基础、体能状况、心理水平、社会交往等情况,为学年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另外,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具有修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紧紧地配套起来,使现有的合理男女分组教学的做法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又简单易行等。

4.全年教学工作计划(附表一)

合班男女分组模块教学第一学年度教学周计划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全年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现有的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我校系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2.本设计方案是按照全省规定的课时安排要求(每周二节课)来设计,每学期按十七周计算,一学期共三十四节课,一年为六十八节课进行设计。

3.一节课时可以为一个教学内容或两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但教师必须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来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搭配及具体的课时比例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上好平常每一节课。

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又叫学期进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年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学期的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设计提供依据。

(一)设计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是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统筹安排。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具体内容的搭配、选择及划分。

2.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顺序。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条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新旧教材合理搭配等方法,优先组合好学习内容顺序。

3.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和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练习来不断完成和巩固提高的。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能使全体教师较为科学的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学课时,掌握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不断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调整、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

4.学期计划设计(附表二)

合班男女分组教学计划设计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本计划设计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来制定的。

2.关于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开设好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来实施教学。

3.本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内容(必修和选修)与课时数量之间的矛盾,协调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更好的贯彻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达到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

4.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建立和健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

三.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确保完成和实施。依据课程标准,保证必须和选修部分的教学内容得到全部实施,并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中。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为发展为主体转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强调设计内容的健身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辨和探究学习、练习、运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