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十篇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十篇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30:12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1

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任务

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第一次国内考察到广东讲改革,第二次就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考察扶贫工作。十以来,先后十余次看扶贫,多次重要会议讲扶贫,就做好扶贫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非常丰富,今年,按照中央的要求,扶贫系统全面学习的讲话,特别是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两个重中之重的思想,扶贫改革创新的思想,科学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源扶贫的思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讲话内容非常全面,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还讲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总书记的这些深刻思想和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努力方向。在今年首个扶贫日前夕,指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总理也非常重视扶贫工作,在今年“两会”上宣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并立下了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军令状。同志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对扶贫工作亲力亲为,多次进行研究部署。

围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扶贫系统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为抓好落实,国务院扶贫办研究提出了“12345”工作思路。一是坚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等扶贫目标,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二是突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和区域扶贫攻坚两个重点,实行“双轮驱动”,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三是培育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三个扶贫工作品牌;四是处理好打赢攻坚战与打好持久战、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扶贫事权、“输血”与“造血”四个关系;五是做好建档立卡、干部驻村帮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创新金融扶贫和推动社会扶贫五项重点工作。

第二,落实千万减贫任务。为完成总理在“两会”提出的减贫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任务,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减少现有贫困人口15%的目标下达了今年的减贫计划,并明确将减贫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扶贫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按照减少贫困人口15%为基点对各地进行考核。国务院将此作为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的一项重点,纳入工作督查、第三方评估和跟踪审计。省里层层分解,将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县。各地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目前看能够完成今年千万减贫任务。

第三,落实中办25号文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建档立卡,摸清底数。今年,我们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和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大力推进。目前各地已全部完成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并录入到信息系统,全国共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8800万贫困人口。二是着力规范驻村帮扶工作。各地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对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完善,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目前全国共派出驻村工作队近12万个,派出干部40多万人。三是强化精准帮扶措施。在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三大品牌,作为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要措施。通过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第四,落实片区规划。目前,片区扶贫攻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片区规划落实情况总体较好。相关地方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加大推进力度。片区联系单位履行牵头责任,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履行行业责任,出台了一批面向片区的特殊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行业投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认真履行协调责任,组织开展规划项目进展情况梳理,加大对跨区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协调力度。

第五,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推进贫困县三项机制改革。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用好指挥棒,目前中组部会同我办制定的贫困县考核指导意见已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近期将印发。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念好紧箍咒,杜绝一边享受贫困县支持政策、一边过富裕县日子的现象,目前文件已经报国务院,即将以领导小组名义下发。完善贫困县退出机制,打好攻坚战,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研究贫困县的退出机制,明确政策,落实责任,支持和鼓励贫困县尽快减贫摘帽。二是推进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今年8月扶贫领导小组下发《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建立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将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强化省、市两级政府的监管责任。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完善信息披露,坚持公告公示、第三方监督、扶贫对象参与,严格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去年审计发现的违规资金已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方式。扶贫办与人民银行等7部委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与财政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印发了《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支持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扶贫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各地采取建立担保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等多种形式,为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第六,推动社会扶贫。今年国务院将每年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国务院第一次召开全国社会扶贫工作会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表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印发社会扶贫指导性文件,全面部署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创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副总理还亲自主持召开社会扶贫座谈会,专门听取企业家、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意见建议,共同探讨社会扶贫新途径、新办法。会后,万达集团启动了对贵州丹寨县的整县帮扶,通过5年的持续扶持,努力使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社会扶贫出现新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突出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全国还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83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片区县,按照国家标准还有近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标准还有2亿贫困人口。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一般性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难。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扶贫投入大幅增加难。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落实帮扶政策,打好扶贫攻坚战,有四个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一是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出来后,帮扶措施如何跟上。二是驻村工作队派驻到位后,如何发挥作用使用好。三是扶贫项目、资金下放到县后,监管工作如何跟上。四是社会扶贫工作部署后,如何落实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做好六项机制改革、十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在区域发展方面,认真实施好片区规划,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在精准扶贫方面,突出抓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

区域发展四项重点工作:一是突出抓好片区规划重大项目的落地。已经列入“十二五”行业规划,符合条件的优先启动;未列入“十二五”行业规划,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十三五”行业规划。同时,探索建立片区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和实施机制,定期统计、汇总、通报、协调片区内重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推动片区规划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二是突出抓好贫困村整村推进。结合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在片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集中资源解决贫困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一个村一个村的脱贫,以点促面,促进整个片区脱贫。三是突出抓好片区政策的充实完善。行业部门尚未出台支持政策的,要根据片区的特殊困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尽快出台,力争做到每个行业部门都有对片区的特殊支持政策。将行业部门面向所联系片区的一些试点政策推广到14个片区。统筹考虑片区县和重点县,逐步做到两者政策大体一致。四是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开发。要立足片区资源优势,坚持以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为导向,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片区的“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一是驻村帮扶工程。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协助村两委编制发展规划,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尽早实现脱贫。二是职业教育培训工程。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生活补贴或贴息贷款,通过2-3年的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门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三是扶贫小额信贷工程。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实施特惠金融政策,提供额度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免抵押、免担保、基础利率、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四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不具备生存和发展条件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给予特殊支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五是电商扶贫工程。在贫困村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渠道的作用,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六是旅游扶贫工程。在全国选取2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旅游扶贫工程,2015年先在600个贫困村开展试点,帮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增加收入、提升能力,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七是光伏扶贫工程。在6个省30个贫困县开展贫困村光伏扶贫试点,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在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支持因地制宜开发光伏农业扶贫。八是构树扶贫工程。充分利用杂交构树生产能力强、生态效果好、适应面广的特点,推进产业化经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贫困农户增收。九是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利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率先脱贫的经验,采取“1+11”创业培训模式,通过一个月集中培训和十一个月“一对一”“面对面”的创业指导,帮助学员形成创业致富能力,为贫困地区培养一大批贫困村创业人才。十是龙头企业带动工程。采取信贷支持、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其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

二、提高对做好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这些年各地在旅游扶贫方面中做了不少工作。大家取得的成绩让人很振奋,探索的经验很珍贵,更加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做好旅游扶贫工作的信心。旅游扶贫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多方面综合效益。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力强,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要把优势产业与最需要帮助的人结合起来,与最需要干的事情结合起来,变娱乐产业为行善产业,变特困片区为景区,变贫困为富裕。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不要苦等,苦熬,要实干巧干,扶贫部门不要坐等各方面的支持,要积极主动争取。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832个片区县重点县,主要分布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内,其中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些地区目前发展虽然相对落后,但是生态环境很好,是祖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我国现有的1392个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中,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70%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很独特,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修饰整理、梳妆打扮,都是原生态。“十二五”以来,一些地方利用这些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贵州近两年在1630个村寨开展了乡村旅游,去年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30亿元,接待人数占到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37%。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还带动当地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健全,带动贫困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有的县市将旅游目的地向贫困村扩展,连成一线,打造成片,推动了当地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贵州等地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完全能够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二是发展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群众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很好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景点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若干条“小环线”、“大环线”,旅游人次逐年增长。有的地方很好地把握住了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在旅游沿线的贫困村开展了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形成了地方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重庆市“避暑纳凉到乡村”,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他们利用夏季山区贫困村清凉舒适的独特优势,在电视台、网络向重庆市民推出“今年避暑哪里去,贫困山村来纳凉”的宣传广告,在全市177个贫困村发展1.3万多户旅游重点户,接待能力达到了20万张床位,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同时还带动了一批高山贫困户发展高山水果蔬菜等增收项目。重庆乡村旅游之所以取得立竿见影的增收效果,就在于他们导向鲜明,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把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扶贫,重点不是建大马路、大广场、大酒店,关键是游客到农家,住得是不是干净整洁,吃得是不是健康卫生。

三是发展旅游扶贫,能够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随着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兴起,一批贫困村为了搞好接待,让城里人留得住,在旅游和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搞了一些村容村貌治理项目,制定了一批村规民约,开展了一些接人待物的培训,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从2004年开始兴办旅游产业,相继建成了休闲漂流、生态农庄、峡谷探险等项目,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等项目,人均收入过万元。进到村里,我们看到每家每户整洁卫生,村民个个待人有礼。赤溪村能够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充分表明贫困村发展旅游产业,既能增加群众收入,还能极大地改变村容村貌,提高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提升我们整村推进工作层次和水平。

三、搞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旅游扶贫工作除了旅游、扶贫部门外,还涉及到宣传、发改、财政、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国土、文化、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各省扶贫部门的同志会后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要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领导机制,把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落实,做到事事有人办、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负责。我办和国家旅游局商定,每年搞“三个一”:召开一次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进行一次表彰,对做得好的颁发示范县、示范村牌子;每年10月,省旅游局和扶贫办联合向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报告旅游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我们两部门汇总后向国务院报告。

二是要做好试点实施规划。实施规划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试点的成效。思路不清,就仓促搞一批这样那样的项目,试点工作必然“砸锅”。一开始就要把规划设计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抓好,重点要干什么、当前要干什么、长远要干什么都要一一理清楚、想周到,不要一哄而起。国家旅游局将组织动员有资质的旅游规划企业帮助编制旅游扶贫规划,具体指导试点旅游村设计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扶贫部门要做好协调配合和服务工作。各省市制定的实施规划和试点方案,要报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备案。

三是要做好试点村的选择。试点关键是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在于试点村数量多少。选择试点村要围绕成熟景区和成熟线路集中选择贫困村,借助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市场资源,按照连成一线、打造成片的目标开展试点工作;要选择资源禀赋和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比较好,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前景好的村开展试点,条件差的村要先放一放,具备条件后再搞;村组织村干部力量较强、有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村应优先纳入。

四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把环境搞好、把办法搞多、把资金搞足、把工作搞活。扶贫部门要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扶贫资金、政策要向试点村倾斜。对未列入整村推进规划的试点村,要纳入规划。对已经实施了规划的村,要围绕村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公益项目,如路、水、电、厕所、停车场等。对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贫困户,要给予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户支持额度可适当放宽。对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企业,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给予利率优惠的贷款支持,并可给予适当贴息。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仅靠扶贫政策推动是不够的,要统筹各方资源。国土资源部近日提出了一项支持政策,片区县土地占补平衡项目节余指标可在省内交易。大家要用好这些支持政策,优先解决试点村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是要搞好带头人培训。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有明白人组织带动。2014年国家旅游局组织了3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培训了900名村官,2015年将继续开展贫困村村官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训。国务院扶贫办也将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中,安排旅游扶贫方面的培训班,实现试点村村村都有带头人。各地扶贫部门也要相应调整培训规划,加强旅游扶贫培训。

六是要注重运用市场机制。要以规划为引领,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瞄准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特定的目标市场、目标人群,认真分析这些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国家旅游局和扶贫办谋划开展“美丽乡村游”、“乡村过大年”等系列品牌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旅游扶贫工作宣传。旅游扶贫还要注意和社会扶贫等工作结合,组织动员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到旅游扶贫工作中来,辅导试点村旅游经营户上网入户、发展旅游电商,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帮助试点贫困村形成稳固的市场和客源。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2

县长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大化瑶族自治县根据25号文件精神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按照《实施方案》和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把精准扶贫工作提上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精准,又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任务艰巨。如何因地制宜,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大化县政协秉承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脱贫致富出力的旨意,组建了精准扶贫考察调研组,带着上述这一问题,深入县内部分乡镇、县扶贫工作部门等开展调研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又到云南省富宁、师宗、会泽、富源等县进行考察,学习借鉴诸县扶贫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很受启发。

一、大化县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一)全县扶贫工作基本情况。大化县属老、少、边、山、库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全县共有16个乡镇,158个村或社区,总户数94867户,总人口为46.15万人。建县以来,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科学决策,通过扶志、扶智、扶技,又从财力物力上大力帮扶,全县贫困人口从建县初的32人,减少到目前的9.87万余人(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全县的贫困人口指标是118702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32.44%;贫困村指标是74个,占全县46.8%)。

(二)目前全县扶贫工作动态

1.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建立稳固长效增收机制

该县坚持围绕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广西大水面养殖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2015年新增网箱养殖1002箱,投入资金230万元。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共投入资金1048万元,扩大种植核桃17000亩、两性花山葡萄2454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1400亩)、高产高效桑园1250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700亩);发展珍珠李种植84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480亩)、油桃种植760亩(板升乡种植)、旱藕种植145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1005亩)。项目覆盖贫困村43个、面上村14个,受益贫困农户3194户14373人。

2.扎实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集中解决特困区域贫困问题

该县抓好六也乡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36个,已竣工97个,累计完成投资7965万元。继续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开发扶贫,已完成投资208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修建屯级道路26条;完成产业扶贫项目5个,覆盖贫困村39个,受益群众2686户12180人。

3.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继续实施2014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67万元,完成新建屯级砂石道路29条38公里,升级硬化屯级道路8条8.1公里,累计完成总工程量90%。二是做好2015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2015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11.4万元,计划新建屯级砂石路14条16.3公里,升级硬化屯级路20条17.3公里,人饮工程1个,项目覆盖31个贫困村,受益群众1443户6912人。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和审批工作,升级硬化项目已报县人民政府进行招投标,民办公助的14条砂石道路建设项目已经全部签订了项目建设合同,并已全面开工建设。

4.强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让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

该县按照自治区扶贫办的要求,全力配合发改部门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任务,主要任务:一是认真审核搬迁对象是否属于政策扶持范围;二是加大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三是组织开展扶贫移民搬迁摸底调查工作,将符合搬迁的贫困户信息录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四是调查研究搬迁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以及在原迁出地的产业发展项目;五是组织开展贫困户实用技术和短期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2014年554户2715人的名单确定审核工作,其中42户709人已迁入大化镇达悟村移民搬迁安置点。

(三)开始着手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自今年7月份开展此项工作

作以来,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从工作经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环节上精心安排和部署。目前,全县各个乡镇正按照国务院、自治区、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完成雨露计划扶贫培训补助资金发放工作。资助2014年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大学本科学历教育扶贫生231人、高职、中职学历教育扶贫生524人,共发放补助资金281.85万元。三是扎实做好5321结对帮扶工作,强化定责帮扶到户,建立健全贫困户精准帮扶机制,帮助贫困户重点发展核桃、山葡萄等增收产业。

二、致贫原因分析

精准把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消除病患。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该县目前尚存的近10万贫困人口,其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限制致贫。全县各乡镇偏僻的山区村、屯群众,因土地少、自然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产力低下,脱贫致富门路少,因而造成贫困,未能尽快脱贫。

(二)部分农民素质偏低致贫。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十一)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近年来,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乡下迁城里、山上搬山下、山里搬路旁等模式,取得了成功。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建设,全力推动达悟村等8个乡镇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确保完成1.78万人的搬迁任务,使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同时,要继续加大力度,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

(十二)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升师资力量;再次,要健全和完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读关爱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就业65432制度,确保全县目前14574名在校贫困生都有干部结对帮扶。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读得起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通过教育扶贫,缩小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断穷根。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3

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形势

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按照党中央加快老区发展的有关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和2014年,全省一共减贫150万人,是历史上减贫力度最大、老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老区发展依然落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发展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14年底,全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发生率7.7%。

今年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我省提出的“一个希望、三个着力”要求,其中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省进一步凝心聚力,对革命老区振兴开展大调研、大谋划、大举措,打响了以“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扶贫攻坚战。

(一)大调研,广维度剖析扶贫攻坚难题。

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统一安排,34位省级领导分别深入到38个重点扶贫攻坚县中的定点扶贫联系县,开展扶贫专题调研,并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结合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5000余个定点帮扶单位分别深入3400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对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特别是对贫困人口规模、致贫原因和结构、贫困人口分布特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必须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综合帮扶,重点是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切实做到精确制导、定点清除,全面实施滴灌式精准扶贫,并切实落实各级相关部门行业扶贫责任,加大行业扶贫力度。

(二)大谋划,多层面明确扶贫攻坚目标。

根据2020年扶贫开发目标的战略部署,针对全省贫困问题的实际,我省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核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根本,进行科学谋划,明确了“233”目标和路径。所谓“2”:就是力争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攻坚目标。到2018年力争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县脱贫摘帽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攻坚成果,贫困县全部退出。所谓“3”:就是确保扶贫对象实现三个发展目标。一是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到2018年底,轻度和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70%和50%左右。二是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另一个“3”:就是聚焦着力点打好三场攻坚战。即:着力加快增收步伐,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着力提高救助水平,打好保障扶贫攻坚战;着力改善生活条件,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

(三)大举措,全方位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今年上半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专题汇报,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并召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部署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超常规举措。一是新增10亿元投入三大扶贫攻坚战。主要是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省级已有每年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58个县每县1000万元基础上,对25个贫困县每县增加1000万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并新增1个亿支持58个县以外的产业扶贫。我省产业扶贫主要着力实施“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措施,按照选准一个优质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创建一个部门帮扶新机制的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工程,一揽子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另外,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着力推进扶贫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并结合中心镇和中心村安置,帮助扶贫对象“挪穷窝”;加快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重新识别确定2900个贫困村,在“十三五”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等投入力度。二是统筹180项配套政策支持精准扶贫。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省直共23个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包括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农业精准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和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共有180项配套政策措施,保障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六项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划对接机制、责任分解机制、投入增长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等六项工作机制,主要是用好考核扶贫实绩的评价导向,进一步完善市县综合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行业扶贫责任的落实。四是构建五级联动格局夯实扶贫攻坚组织保障。全面加强精准扶贫攻坚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架构,并落实各级部门“十三五”新一轮定点扶持贫困村,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确保对每个贫困村全覆盖,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贫困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切实发挥精准扶贫“管道”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认识乡村旅游扶贫的现实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多方面综合效益,起到了把优势产业与最需要帮助的人结合起来,与最需要干的事情结合起来,变娱乐产业为行善产业,变特困片区为旅游景区。

(一)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被誉为“红土地”,当时革命根据地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现在很多贫困地区拥有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再加上不少贫困地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土壤没有污染,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多样化的产品,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一些地方利用这些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还带动当地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健全,带动贫困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推动了当地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群众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很好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景点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若干条“小环线”、“大环线”,旅游人次逐年增长。有的地方很好地把握住了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在旅游沿线的贫困村开展了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形成了地方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随着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兴起,一批贫困村为了搞好接待,让城里人留得住,在旅游和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搞了一些村容村貌治理项目,制定了一批村规民约,开展了一些接人待物的培训,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乡村旅游扶贫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

去年,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启动了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其中确定我省21个县(市、区)各1个贫困村作为2015年先期启动实施,试点资金每个村100万元已下达,各级扶贫部门正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推动试点工作。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创新形式,乡村旅游扶贫同样要在精准扶持上见实效。因此,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键:

一是要保障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破解“扶富不扶贫”难题。发展乡村旅游,当地群众主要是通过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开展接待服务,或是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但现实情况是能够领办这些项目的往往是村里的能人大户,而目前的支持政策主要是针对这些项目,政策的红利自然也就大多由这部分人享受了。贫困群众由于缺乏参与发展的资金和技能,大多只能通过打工或参与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旅游扶贫的优惠政策主要由工商企业和能人大户享受。要破解这种现象,必须保障贫困户更多分享旅游增值收益,必须支持贫困人口开展旅游创业就业,编制旅游项目,要专门设计有贫困户适合参与经营的小项目,出台相关政策,使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脱贫甚至致富。

二是要支持贫困村纳入景区发展规划,破解“景区不带村”现象。从全国的旅游扶贫试点看,景区对带动周边贫困村的开发,缺乏针对性的措施。我省要在这方面取得实效,必须在编制规划时,注重发挥景区经营企业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经营景区的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关系,由他们参与制定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解决“景区不带村”的问题,建立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族地区;旅游扶贫

2015年1月,在调研云南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调研贵州省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影响下,进一步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为顺应这一趋势,各民族地区根据特有的资源情况发展旅游扶贫模式已提到日程,给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渠道,将发达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贫困地区。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社会成本低,有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以上,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是个具有民族风情的民族聚集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台江县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况,属于部级贫困县。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和台江县根据民族地区的资源特色,先后出台了《贵州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台江县旅游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成果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台江县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台江县旅游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一、台江县贫困现状分析

由于台江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地形复杂多样,多以高山、盆地、河谷、喀斯特地貌为主,因此限制了台江县的经济发展。多年以来一直属于部级贫困县。全县辖2镇6乡,63个中心村,3个社区,1个居委会。全县目前尚有部级重点贫困乡镇5个,贫困村93个(51个中心村),贫困户11434户,贫困人口4.39万人(如表1所示),贫困乡镇发生率62.5%,贫困村发生率59.62%,贫困发生率28.78%。

另外,台江县地处卡斯特地形,自然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形复杂多样,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单一,造成了贫困地区众多。梳理了2015年台江县各乡镇级部分地区经济指标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在GDp收入方面,2015年台江县GDp收入25.24亿远低于凯里市(213.9亿)和全国的(677亿);分别是凯里的11.8%,全国的3.7%。因而可以看出全县GDp收入水平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是凯里的28.4%,更是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吸引固定资本投资的能力差,进而加剧了全县的财政收入困难。农村居民收入,台江县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凯里市(8856元),是全国的57.9%,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县乡镇中排羊乡的居民收入最低,是全国的45.6%;仅台盘乡农村居民收入(6810元)高于全县(6613)平均水平。因此总的来说台江县到2018年完成全部脱贫摘帽的任务还很艰巨,利用本县原有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扶贫是必然选择。

二、台江县发展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资源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础。台江县的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其中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是台江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两大特色。

1.生态旅游资源独特。该县境内有保存完美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依托台江国家森林公园、红阳万亩草场、百里原始阔叶林画廊形成的红阳景区、玉龙潭景区和南宫景区三大生态旅游景区。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有着寒武纪时代古生物化石群遗址及博物馆,境内有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翁你河漂流户外运动、被称为“人间仙境”的百鸡山及白水洞瀑布画廊、嬉水长廊“姊妹湖”等自然景区。地形的复杂性造就了台江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2.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由于台江属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其中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8%,有着“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诸如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施洞独木龙舟、苗族服饰和刺绣等。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节、苗族鼓藏节民族节日,每年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县政府还重点打造了6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目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9项,36个中国传统村落。另外,人文景观也是台江旅游的一大产品,如反清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人民起义遗迹、遗址,有建筑风格独特的古代军事重镇施洞古镇。目前该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二)政策优势

“十二五”期间,台江县在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方面,不断出台新的政策,通过旅游扶贫带动经济发展。根据《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抓紧抓实100个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通知》、及州6个20工程项目相关的文件精神。台江县制定“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的目标,坚持旅游规划先行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台江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台江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苗韵枫情・温泉水城规划》等规划,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化。为全力打造成为“农文旅”一体化的精准扶贫和脱贫发展示范县奠定基础。另外,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是旅游扶贫发展必不可少的举措,为此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与台江县政府签订了《政银合作协议》,大力支持台江发展县域经济,如重点支持台江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以及种养殖业、特色产业、旅游商品开发等涉及民生的相关产业和项目。这些政策上的优势为民众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台江被誉为“天下第一苗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加大民族特色节日品牌和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和打造。通过有实力有资质的旅游品牌打造公司对中国贵州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二月二敬桥节、牯藏节、吃新节、元宵“舞龙嘘花节”等传统民族节日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和包装,形成品牌效应,打响知名度,从而起到吸引各地游客的作用。

(三)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夯实旅游扶贫发展基础

拥有完善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有利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是旅游扶贫的硬件基础。当前台江县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各个旅游景点区配套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特别是旅游产业发达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具有旅游特色的城镇提质扩容,培育特色中心集镇,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和文化旅游品位。在完善交通设施方面,推进交通路网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如加快环雷公山和“西施”线路规划和建设,完善旅游公路沿线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模式,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使得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相结合,积极实施电子商务入村进寨工程。加快完善特色乡村村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

(四)提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台江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旅游行业进行培训,重点提升旅游队伍素质。一是提升旅游行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特别是提升旅游行业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水平,重点对组织领导干部培训,如参加全国旅游统计、旅游执法、旅游业务知识提升等方面的培训。积极组织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参星级饭店管理、景区规划等业务知识的培训,举办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不断增强其管理、旅游业务水平;二是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针对旅游行业服务人员需开展涉及农家乐旅游策划与经营、旅游景区景点餐饮服务标准规范、旅游接待服务礼仪规范等内容的培训,诸如开展旅游创业、宾馆服务员、农家乐培训班,进行授课,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eB/oL].中国经济网,2015-08-04.

[2]国家旅游局局长.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eB/oL].新华网,2015-11-06.

[3]曾瑜皙,杨晓霞.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战略路径选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4]王弘,靳慧t,贺立龙.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J].贵州民族研究,2013(03).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5

>>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助力精准扶贫攻坚贵州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研究爨乡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的思路与措施整合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发挥文物在旅游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升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品质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柏杨河乡旅游品牌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晋北旅游资源优势分析及开发思路浅谈自贡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荆州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途径探讨开发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对策探析海南会奖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辽宁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潜优势研究豆沙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研究家乡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融资路径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基于旅游电子商务的肇庆旅游资源网站的研究基于旅游资源“公地悲剧”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路径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Z].旅发〔2016〕121号.

[3]百度百科[DB/oL].http:///item/.

[4]邓小海,曾亮,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5]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6

(一)贫困现状及精准扶贫实施情况

酉阳县总人口84万,截至2015年年底,有贫困村92个,贫困人口89658人,是重庆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部级贫困县。随扶贫投入的加大,方式的创新,酉阳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5年实际脱贫50628人,2016年65721人,均超额完成当年脱贫人数计划。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我们还得到以下具体项目情况:“借款启动―奖补巩固―信贷提升”扶贫产业到户工程,发放借款3200万元、奖补资金3800万元、贷款2.14亿元,惠及贫困户1.8万户;“教育到户”资助经费8326万元,实现贫困学生全覆盖;“搬迁到户”累计投入5250万元,搬迁贫困户13190人,超额完成市上下达考核指标任务;“保险到户”统筹资金3800万余元,为贫困户购买“五大保险”,实现贫困户保险保障全覆盖;“培训到户”开展养殖、驾驶、厨师、工程机械技能等培训48次,培训贫困户6404人。

为完成《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2015.8)中酉阳2017年“脱帽”的目标,2017年计划脱贫22000人,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二)酉阳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公共服务提供不到位。酉阳地处武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酉阳的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也是农户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

第二,对上级依赖性太强。由酉阳县公共支出预算表可知,2016年酉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均高于渝东南及重庆市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状态良好。但酉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1435亿元)远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055亿元),约为其4.3倍,渝东南为3.4倍,重庆市为1.8倍。可看出,相比于市区,县级财政收入更难满足支出,更依赖上级转移支付?硗瓿山ㄉ琛o录墩?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较大,财力明显不足,说明上下级政府之间在事权和财权划分上不尽合理。

第三,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酉阳目前的就业保障政策仅停留在补贴层面,只能暂时解决无业和待就业群众的生活问题,未着眼于贫困人群的长期生活就业保障。另外大量劳动力和人才纷纷流失,使酉阳接下来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第四,农业产业链不完善。酉阳县出台“十个精准”扶贫措施,整合大量资金建成扶贫产业体系以带动农户参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可支配收入。但从走访调查交流发现,产业扶贫方面政策缺乏持久性,并未精准到户,特色农业产业链不够完善,从产到销存在诸多问题,当地贫困户在扶贫项目中参与度不够,特色农业的发展并不如报道中那样乐观。

第五,旅游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足。酉阳现已建成多个部级旅游景区,旅游业可以增加就业,带动当地GDp增长。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旅游致富仅占群众收入来源4.5%,说明旅游业的带动贫困户参与能力不强。部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示范片区只着眼于旅游旺季,导致旅游资源长期闲置,且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品牌效应。

第六,税收政策对精准扶贫的配合不够,政策可持续性不强。精准扶贫本应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但目前政策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特色产业税收减免等粗放式扶贫政策,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另外,并没有专门针对精准扶贫的具体可行的配套税收政策,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缺乏税收政策导向性。

第七,政府部门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从政策制定、计划设计、落实到外部监督,扶贫部门落实到户基本实现,但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二、优化精准脱贫的财税政策

(一)增强公共财政实力

第一,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用于城乡公路、乡村公路、通信设施、互联网村村通等方面建设,改善渝东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状况,打破制约农村农业、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第二,调整预算结构,将我国政府预算体系中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所占比重调高,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资金增多,以减少地方政府因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公共服务不足的现象。

(二)调整上下级政府之间财权和事权

增加下级政府税收分成,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拥有足够财力发挥政府职能。但如果使下级政府事权、财权过多,会使上级政府的统筹管理能力下降,不利于政策实施落实;同时,一些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方面的事权不应由下级政府承担。因此可以直接由上级政府负责这部分事权和支出,既减轻地方负担,又保证上级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

(三)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第一,增加教育投入,对来乡村执教的教师、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奖励,改善教育条件。

第二,对接受高校毕业贫困生参加就业见习和定向就业培训的,给予见习补贴和培训补贴,对返乡就业的人口进行补助。开展养殖、驾驶、厨师、工程机械技能等各类培训。

(四)健全农业发展产业链,带动贫困人口参与

第一,探索实施“引进(或自培)企业+基地+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提高贫困户参与度的农业产业模式。农村的贫困人口中许多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大多为劳动力较弱,而该模式的产业就在贫困人口居住地附近,对劳动能力要求不高,因此可以带动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脱贫。使他们摆脱以往等补助、等补贴的贫困状况。

第二,加大资金扶持。一是整合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二是对购买青花椒、烤烟、油茶、苦荞、茶叶、青蒿、蜂蜜、山羊、高山蔬菜、有机大米等的贫困户进行种子成本补贴,提高其参与种植特色作物的积极性,降低经济负担;三是对调动贫困户参与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引进(或自培)企业、农业大户进行奖励,增加其调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利用科技成果引领。一是邀请重庆高校、研究院所的农业科技专家,引领和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专业队伍,解决有些农产品品种混杂、产量不高的问题,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采取“互联网+农业”的方式,实现对产出过程的全面监控。并利用电商,向消费者展现绿色农业生产过程,更好地实现产品推广,拓宽营销渠道,实现产销对接,增加销量。

(五)提高旅游?a业扶贫能力

第一,增加财政指导性投入。投入部分财政资金对当地居民进行培训指导,大力发展有精准扶贫特质的特色乡村旅游业。

第二,探索提高贫困户参与度的旅游产业模式。落实股权带动机制,允许贫困户将家里的土地、林地等资产入股到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中,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品牌,形成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示范片区,发挥规模效应。

第三,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政策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农业企业或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并开拓旅游扶贫观光采摘、农耕体验、商务活动等不同版块,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和特色效益农业融合发展。

(六)税收政策支持

用税收政策配合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可以有目的性的引导企业更多更好地参与扶贫开发。

第一,增值税方面。一是对各类机构为农民举办的农业机耕、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种植技术、旅游发展、电商经营等培训免征增值税;二是对吸收贫困户参与的农业、旅游企业,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在当年按实际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数,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增值税减免;三是对于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按贡献程度给予适当的梯度税收优惠,以此鼓励企业主动增强自身实力,进而为当地经济注入活跃的血脉。四是将四档征收率(6%、5%、4%、3%)简并为两档征收率(5%、3%),降低企业税负。

第二,企业所得税。一是在评定小微企业时,取消企业从业人数限制,或者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从总从业人数中减去以余额评定;二是对建设在贫困村的不满足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环保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对向贫困村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的企业,对转让所得将500万元的数额限制改为1000万元。

第三,个人所得税。一是对贫困人口在企业所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免征个税;二是对贫困人口以资产入股方式参与旅游业、农业产业的分红,免征个税;三是合并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并按年计算应纳税额,以减少一些工资薪金不高但劳务报酬高的人的高税负问题。

第四,其他税方面。一是对在贫困村进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污染治理企业所占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二是政府应对贫困地区土地集中使用或因精准扶贫开发项目需要流转的土地,出台相关土地流转税优惠政策,引导优秀企业进驻,带动就业。

(七)提高政府各部门服务能力

第一,优化服务举措。加强政府部门协作,参与扶贫帮扶。如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微企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微企工作指导站,帮助微企的申报指导、政策咨询。

第二,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管理、公众监督。开发建设精准扶贫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政策及时公布、资金使用透明、扶贫数据动态更新、干部工作受监督。

第三,落实精准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动态考察监督,跟踪各项工作进展,减少虚假工作成果数据,保障扶贫资金用到实处,发挥作用。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7

(一)扎实推进建档立卡工作。围绕省市工作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抽调专人、落实专责、上下联动、加班加点,加大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和扶贫统计监测的工作力度。目前,全县已全面完成78个贫困村、34332个贫困户、106781个贫困人口的数据更新和信息化系统完善工作。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上,全面完成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增减调整、2014-2015年度实施项目录入工作。

(二)扎实推进“1+3”扶贫品牌。将打造整村推进、扶贫搬迁、小额信贷、__计划“1+3”品牌作为全县专项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扎实抓好整村推进工作。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实行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试点相结合,着力打造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新样板。启动实施了2015年1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和7个老区重点村项目建设工作,重点以村级“三个一”、“三边三化”为工作载体,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据统计,全县20个重点村坚持不等不靠,变压力为动力,重点启动实施了一批村组道路、产业化、基础设施、人畜饮水等扶贫工程,项目建设势头很好,项目工程投资总额达到7500多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3200多万元,村集体及农民自筹资金2400多万元;已拨付整村推进重点村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整村推进重点村的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同增长了18.2%。二是扎实推进“__计划”培训。启动实施了国家“__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项目补助1300人,人平补助标准1500元;正在实施6000人的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序推进1.5万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效果相当明显,较好地达到了“扶持一个贫困户,脱困一个贫困家庭”的目标。三是扎实推进扶贫搬迁工作。创新安置模式,实行培植产业,集中安置;自发搬迁,协助安置;改造危房,灵活安置;政策扶持,联合安置等多种形式的搬迁扶贫和生态移民。启动实施了295户的搬迁扶贫项目,户平补助标准1.5万元;启动实施了62户的生态移民项目,对入户调查认定的生态移民户人平补助3000元,确保年底之前完成搬迁盖房任务。四是大力推进小额贴息贷款。全面创新小额贷款担保联保机制,成立了创新小额信贷管理办公室,设立了小额扶贫贷款担保基金350万元,目前这项工作已全面启动实施运作。对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贴息直补到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和产业大户按照年利率的5%予以贴息支持。稳步实施2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最高发放互助资金贷款5000元。

(三)扎实抓好驻村帮扶工作。建立部门联村、干部联户、企业联村帮户的全覆盖帮联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已就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下发了两个文件,即《关于在全县开展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通知》和《关于全县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全县共计向11个乡镇派驻了11个农村工作队,向78个贫困村派出了137家县直驻村帮扶单位,实现了全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全县1万余名县乡村党员干部,纷纷对照《扶贫手册》,进村入户结对大帮扶,精准扶贫,精细考核,不脱贫、不脱钩;对扶贫工作不力的党政领导、联村单位责任人、联户干部,分别采取约谈问责、限期整改、组织处理等措施,切实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扛指标”的精准扶贫格局。

(四)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在规划农村扶贫项目上,突出产业建设重点,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优势,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打造“特色产业主阵地”的发展战略,对农村贫困户加大了产业扶贫和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户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截止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1家,新增销售过5000万元企业14家,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295户,注册各类企业277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13家;特色农林产业扶贫基地总面积达到85万亩,特色产业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7%;大力推进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文化小镇、26个生态农庄和家庭农场建设;以22

个试点村为带动,大力实施“绿满__”和“三边三化”行动,分别创建省级宜居村庄6个、生态村6个、绿色示范村3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10个;“中国好空气·__森呼吸”旅游广告语成功登陆央视,全县发展“农家乐”500多家,神峰山庄、玉泰丰分别被评为五星级和四星级农家乐,接待游客2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五)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开展试点工作结硬账活动,组织对县直有关部门的各项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和专项支持政策、定点帮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认真组织对试点实施七年来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系统总结全县试点工作成效和基本经验,为片区攻坚提供借鉴。去年以来,我县共计落实脱贫奔小康专项政策资金4.5亿元,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00万元,争取省直定点帮扶资金4900万元,落实信贷资金1.11亿元,争取到行业扶贫资金10.13亿元,社会扶贫资金15.84亿元。截止目前,全县无房户或住危房户下降16.6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率97.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6.5%,义务教育辍学率下降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8%;有合格卫生室的行政村达100%,有合格乡村医生的行政村达87.5%;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达100%,有合格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达100%;财政支出民生占比达87%;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幸福感日益增强。

(六)扎实推进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完善年度片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建设,规划投资总额116.14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69%。开年以来,我县“十项重点工作”共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约5.83亿元,完成通村公路100公里;新建农村集中和分散式饮水工程400多处;建立互助式养老服务点34个,新改扩建乡镇福利院3所;实施农村电力保障项目8个,改造农村危房1017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45个,实施教育、卫计、文化、信息化等项目建设65个,农村互联网覆盖率92.8%。

(七)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工作。坚持以“六项改革”为重点,推进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片区攻坚上突出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精准扶贫上突出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完善直扶到村到户到人措施。我县以2015年13个整村推进重点村、7个老区重点村建设为平台,认真开展扶贫搬迁、小额信贷、__计划、互助资金、产业扶贫、资源整合等专项扶贫试点;大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最贫困区域和最困难人群倾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投向7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10.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好机制、好模式、好办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区域整体脱贫致富;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统筹和“四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努力打造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新亮点;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适当向乡村旅游扶贫、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倾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共建示范区的新思路。

(八)扎实编制“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将扶贫开发纳入全县“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编制了全县“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文本。“十三五”期间,我县计划争取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投入总额为2825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9750万元,老区重点村建设项目175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到户试点项目1500万元,国家“__计划”试点项目150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试点项目1750万元,产业扶贫到户试点项目3000万元,片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00万元,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项目3000万元,贫困村信息化及扶贫政策业务培训项目1000万元,老区连片开发、中央公益金、科技扶贫、扶贫救灾、扶贫公路建设等其他竞争性扶贫项目2500万元。

(一)贫困人口相对较多,扶贫任务很重。截止目前,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县新一轮建档立卡认定的省级贫困村78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4.9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4万,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6.13%。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较慢,还有相当多的农村扶贫对象没有享受扶贫政策,没有脱贫致富,迫切期望得到更多的关心支持。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短短的6年期限内,我县要让新一轮重新认定的78个贫困村、10.8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致富,让全县40万人实现不含“水分”的全面小康,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

(二)贫困人口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尽管全县减贫增收的效果显著,特别是城中村、路边村、示范村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反过来看,在全县的偏远山村还有很多农民吃不上水、看不起病、住不上房。据调查,在我县10.84万贫困人口中,有50%左右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边远山头村。要实现全县全面整体脱贫,不仅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需求大、产业布局难、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更给下一步扶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脱贫致富障碍多。全县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畅的边远山头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如在交通方面,现在“村村通

”工程只通到村部,村与村之间、组与组、湾与湾之间有很多还没有公路,村级断头路、联村公路不畅在全县各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更不用说实现“户户通公路”的目标。由于交通不畅,山上的特产运不出去,山下的肥料等农资运不进来,极大地影响了困难群众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四)致贫原因非常复杂,返贫现象凸显。我县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返贫机率高,稳定脱贫难度大。残疾、疾病、灾害、多子女、无劳动力等原因造成大部分贫困人口负担重、经济较为贫困,其中因残疾、疾病等身体原因致贫的比例较高;不少贫困家庭因教育、医疗问题而致贫,有的贫困户人病了无钱治,处在“越贫越病,越病越贫”的状况。据调查,因年老而缺劳动力致贫、因病因教返贫、因缺技能致贫的现象在全县贫困群体中均占较大比重,全县年度返贫人口在1.1万人左右,返贫率高达1%。

(五)内生动力不足,脱贫主体意识不强。我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总量小、本级财政收入低,有限的财力无法满足扶贫开发需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农户自身脱贫能力低,部分农户扶贫开发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等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六)机制创新不敢深入,扶贫开发缺少活力。扶贫资金的整合缺力度,扶贫资金投入没有活力。一些机制创新项目在扶贫审计上不能过关,基层干部为了个人安全和规避风险,不敢试险创新。在去年省审计组对我县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进行了全面审计后,大多数扶贫专干思想包袱很重,无形中更加大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的难度。

(七)对精准扶贫政策不适应,一些地方不是很信任。当前,我县贫困村、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已顺利完成,大的氛围很好,但基层反映对帮扶措施能否真正落实,帮扶工作队能否真扶贫,老百姓能否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持怀疑态度。如果帮扶工作队得不到落实,帮扶措施不能到位,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前期的建档立卡工作将又成为一项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

新常态下,作为部级贫困县和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半年,我县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扬创新发展主旋律,锤炼苦干实干硬作风,围绕扶贫攻坚和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奋力新作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贯彻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把“攻坚龙头”舞起来。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我县将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牢牢锁定扶贫攻坚主战略频道不变,动态推进实施扶贫项目工程建设,把扶贫攻坚的龙头舞起来。

(二)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把“增收支柱”筑起来。依托扶贫资源秉赋,大力发展以茶业、药材等为主导的科技环保型扶贫产业,以山庄、农场等为主体的绿色生态型扶贫产业,以人文、山水等为支撑的养生休闲型旅游扶贫产业,以毕昇文化为统领的多元结构型文化扶贫产业,促进扶贫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柱筑起来。

(三)加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扶贫品牌”树起来。高举绿色发展大旗,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地域、全区域、全时域、全领域发展旅游,创新旅游扶贫模式,走有山区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把全域旅游与基础扶贫相结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切实把扶贫攻坚建设转变成为旅游扶贫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把扶贫品牌树起来。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8

在限时打赢攻坚战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下,城口精准扶贫举措为全县扶贫攻坚把脉号诊,扶贫力度在不断加码,富了农民的脑袋再富农民的口袋,绿色扶贫让青山富饶。

扶贫先扶志

城口同时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的80个贫困区县和重庆市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致贫原因既有先天劣势条件所困,又有后天发展不足所致,穷的不仅是物质,还有思想。

老百姓心里清楚,一到扶贫攻坚时期家里访客就会增多,送来的大米、面粉、食用油等慰问品,少则够吃3个月,多则够吃半年,还有人送钱。

等、靠、要思想让这部分人以贫为荣,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劳而获。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称,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脱贫要先脱精神的贫!

为此,城口县委、县政府以“提振精气神、摆脱精神贫困”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了“摒弃等靠要懒、摆脱精神贫困”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整治居住环境、摒弃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专项行动。

城口县明确对有劳动能力、先天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不再进行现金等物质帮扶,由帮扶责任人引导发展脱贫产业,将“他助”和“自助”结合,引导其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戒掉”生产生活陋习,切实解决贫困户因居住环境差、卫生习惯差导致的大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实问题。

作为全市发展最滞后的地区,城口是重庆市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越线“摘帽”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首先要扶志,根本就是要发展教育培训。

文化知识扶贫、职业教育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实用技能扶贫等扶贫项目,都是城口县实打实的脱贫举措,企业、政府、社会组织这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积极投入到这场扶贫大作战中。目前,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春蕾行动”等多种培训资源,举办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创业培训,带动3万余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5000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县属单位、乡镇(街道)对口帮扶贫困村和县乡村干部结对帮扶建档贫困户两个全覆盖。

村民下山斩穷根

城口因居三省门户名“城”、扼四方咽喉称“口”而得其名,境内最高海拔2686米,大部分地处1200米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寒深石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山多、水少、耕地少。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村民下不了山就脱不了贫。

所以,要斩断这部分人的穷根,必须搬迁,从山上向山下搬。随着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城口县已累计完成搬迁安置近3万人。

据《重庆与世界》杂志记者采访调研了解,2009年,田宗涛积极响应城口县河鱼乡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成为第一批搬迁户。

老田的新家在河鱼乡核桃坝移民新村,以前则住在河鱼乡平溪村二组何家湾。那里海拔高达1600米,整个何家湾仅有10余户人家。

因为通往乡镇的路没有铺好,村民上下山基本靠步行。一去一来,花费近一天。“每个月都要去场镇购买生活必需品,很麻烦。”老田说,交通不便、看病难、信息不畅、没有自来水……住在山上各种问题缠绕,由于当时居住的房子系两间土木结构房屋,属D级危房,无法遮风挡雨,一到冬天,即便呆在家里,也会冻得脸蛋发紫。

2011年,核桃坝高山生态移民新村竣工投入使用。作为第一批搬迁户,老田一家高高兴兴搬进新房,面积83平米的房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依托当地的生态条件,老田开起该村第一家大巴山森林人家。经过精心经营,已有4个标间,8张床位。随着来城口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田一家的收入也蹭蹭上涨,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

《重庆与世界》杂志记者感慨道,城口县的这种举措,可谓是一迁活了全局,一迁断了穷根。

向山下搬迁的大幕已经拉开,像田宗涛一样,通过搬迁改变命运的城口人还有很多。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大迁徙中,城口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贫困优先、愿搬尽搬的原则,推行规划布局、用地调配、房屋风貌、配套设施、竣工验收“五统一”建设模式,采取“分户单建、委托代建、联户共建、集中统建”等多种形式,现已建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4个,其中,搬迁贫困人口16381人,占搬迁总人口的54%。

为防止搬富不搬穷和越搬越穷的现象发生,针对一些深度贫困户,城口县在用好用足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的基础上,以户为单位,再按照家庭人口数量,给予每户2―4万元不等的差异化搬迁补助,以解决他们的搬迁资金难题。

产业上山“换穷业”

扶贫如何避免“一锤子买卖”?由输血变造血,产业上山给城口扶贫攻坚带来“腾笼换鸟”的引领作用,人口下山后,撂荒的土地林地资源是扶贫产业发展的最大资源。城口县县长黄宗林提出,让搬迁户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必须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富民产业。

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城口坚持念“山”字经,写“林”字文,积极打造核桃、板栗、中药材、生漆、中蜂养殖等特色林业产业,随着乡村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当地乡村旅游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据《重庆与世界》杂志记者采访调研了解,以东安镇兴田村为例,全村就有57户人家办起农家乐,用村里自产的特色农产品,招待四方游客。良性产业链的形成,让新田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2014年,新田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00万,接待游客30万人次,直接带动600余名贫困人口创业就业。

擦亮乡村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山神漆器、城口老腊肉、山核桃等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商品应运而生!城口充分利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腾退的土地和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广“林上挂果、林地种药、林下养鸡、林间养蜂”等具有观赏性的生态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以畜牧、干果、中药材为主的“3+X”扶贫骨干产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开拓旅游扶贫观光采摘、农耕体验、商务活动等不同层次功能需求。

如今城口已逐步形成了以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中蜂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以天麻、独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品牌的旅游扶贫产业体系。

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游则旅游,这已成为城口县精准脱贫的根本之法。

据了解,目前城口累计投入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近4亿元,发展亢谷、九重花岭、前河画廊等旅游扶贫示范区4个,打造高观镇双竹村、东安镇兴隆村、河鱼乡平溪村、岚天乡岚溪村、蓼子乡梨坪村等旅游扶贫示范村13个,大巴山森林人家突破1000户,“网上村庄”电商扶贫村7个,在每个旅游扶贫村引进1―3家乡村旅游企业(大户)和培育1―2个特色农业项目,带动9个乡镇45个村1万余农户脱贫致富;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户750户,直接带动贫困从业人员3000余人,实现了“农业旅游、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精准脱贫“改穷貌”

通过城口县修齐镇社会保障精准扶贫调查规划表,可以很快查询到各个贫困户家庭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信息,从a/B类贫困户55-60岁家庭成员参加养老保险情况,重度残疾人、优抚对象、计生奖扶对象情况;大病重病贫困户医疗救助情况到政策兜底贫困户纳入低保原因。

计划表中详细罗列了各贫困户家庭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的具体困难,这是城口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帮扶计划制定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入户调查结果精确分类,采取相应的社会保障帮扶政策覆盖解决,确保深度贫困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9

近年来,赤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省委“33668”和遵义市“35669”攻坚计划,按照“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基本方略,始终坚持“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基本方法,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性问题。“十二五”期间,赤水市实现了全部乡镇“减贫摘帽”,3.17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2016年,赤水市紧紧围绕“1+10”扶贫配套政策的落地落实,紧盯“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精准发力,确保实现乌蒙山片区贫困县“摘帽”,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减少贫困人口1.07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3%以下,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000元以上。

落实“五个”责任

切实增强扶贫合力

全面落实党委主体、政府主抓责任。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示范挂帮1个乡镇、帮扶3户贫困户,45名县级领导对51个贫困村实行包保责任制,带头进村入户问诊把脉、研究部署和督促检查脱贫攻坚工作,形成高位推动、强势攻坚的脱贫攻坚氛围;整合农牧、发改等部门职能,成立市扶贫办(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各乡镇(街道)按照“135”(1处办公场地、3名工作人员、5万元工作经费)模式,选好配强工作班子,基层脱贫攻坚基础不断夯实。

全面落实干部主帮责任。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示范作用,由51个挂帮部门和2876名市乡干部参与,实现对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工作全覆盖,实行不脱贫不脱钩。同时,选派301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47名第一书记,组建60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下派74名国家干部任村党组织书记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工作,着力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全面落实乡镇主推责任。创新出台干部定责、组织定位、群众定效“三定”工作机制,突出抓队伍、抓帮扶、抓示范,要求乡镇党委书记做到必须清楚贫困现状、产业布局、项目调配、人员调度、责任落实“五必清”;支部书记做到必须精确贫困底数、精通惠农政策、精细实施项目、精诚带领队伍、精干攻坚本领“五必精”;驻村干部做到必须到组到户开展真蹲实访、政策宣传、项目争取、技术指导、结对帮扶“五必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面落实社会主扶责任。深入推进以贵州宏立城基金会结对帮扶为代表的“千企帮村”精准扶贫行动,综合运用商贸、就业、智力、捐赠等多种扶贫方式,把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生态、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积极对接上海市普陀区,进一步完善联络协调机制,重点推动双方在产业对接、文化旅游、干部互派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着力提升对口帮扶质量和水平。

强化“五个”帮扶

切实增强脱贫能力

聚焦基础设施扶贫精准发力。2016年累计投入16.5亿元大力实施“2666”交通脱贫攻坚工程、“六个小康建设”行动计划和人居环境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特别是贫困村延伸,农村发展基础日臻完善。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共建共管”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农村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村风貌焕然一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切实解决了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聚焦产业扶贫精准发力。充分发挥金钗石斛、乌骨鸡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十百千”工程(即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丰产竹林、千万羽乌骨鸡),着力打造金钗石斛、竹、乌骨鸡三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2016年,全市共整合产业扶贫资金2.5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4个,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预计年均经济效益超过5200万元,利益联结贫困户人均可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发力。坚持“挪穷窝”、“换穷业”和“守生态”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突出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整合城乡增减挂钩、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引导搬迁群众向“城区、园区、景区”搬迁。2016年,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2个,并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园区建设用工、企业定向招工等方式,确保每户搬迁户至少有1人就业;通过实施跨乡镇安置“双向包保”和全面落实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措施,确保年初既定的2602户10587人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房住、有产业、有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聚焦旅游扶贫精准发力。大力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引导发动贫困户紧紧依托景区、园区,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乡村旅舍等旅游配套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由旅游产业的旁观者、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人,共享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带来的红利。目前,全市共建有张家湾、白马溪等乡村旅游点15个,红岩洞天、黔北四季花香等农业观光园12个,发展乡村客栈144家,农家乐300多家,带动5000多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900元以上。

聚焦电商扶贫精准发力。充分发挥电商对接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带动就业的优势,积极探索基地+工厂+电商扶贫新模式,成功打造“云上赤水”电商平台,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贵农网等省内外知名电商企业,设立68个村级服务点,覆盖51个贫困村,切实打通了“网货下乡”和“农货出山”的双向通道。2016年以来,全市农村电商网上交易额突破5亿元。

建立“三个”机制

切实提升扶贫效率

建立扶贫政策整合机制。紧紧围绕省委“1+10”文件精神,推行“1+X”(一项重点工作或项目确定一个牵头单位,若干个部门配合)制度,整合专项扶贫、以工代赈、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农村危旧房改造、通村公路建设,农村科教文卫等政策资源,捆绑使用扶贫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16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18.5亿元,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和产业扶贫任务。

建立扶贫项目整合机制。大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并按照“1:2:7”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项目建成产生收益后由贫困户按股分红。其中,项目收益的10%用于经营管理工作经费,20%用于扶持和壮大村集体经济,70%用于返还入股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对2016年实施的财政专项扶贫、对口帮扶、社会扶贫等产业扶贫项目,由51个专业合作社按照“五统一分”模式经营管理,确保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篇10

脱贫致富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2016年3月16日,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门联合《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发展产业不愁钱,遇上天灾有保险。

《意见》要求,持续完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发展改革、扶贫、财政、金融机构等参与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政策互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对于保险业而言,要继续创新发展精准扶贫保险产品和服务,并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打通精准扶贫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等靠要”不如自己干,发展产业不再难

2016年5月26日,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9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基本原则上,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

《意见》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要增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因病致贫、返贫将有效解决了

2016年6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

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保障,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贫困地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少有一所医院(含中医院,下同)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好风景铺就小康路

2016年8月11日,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12个部门制定并印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方案确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五大任务:一是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二是加强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四是加强旅游宣传营销;五是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

有了路,才能富

2016年8月1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提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总体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农村公路和县乡公路客运站建设中央投资约8480亿元。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交通扶贫覆盖范围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以上范围之外的一批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县和边境县,共1177个县(市、区)。

以国家荣誉,向英雄致敬

2016年8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公告》。

组织开展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目的在于树立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凝聚精神动力。

全国脱贫攻坚奖设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每个奖项不超过10名。

开辟绿色通道,资本市场来助力

2016年9月9日,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意见》。

《意见》要求,要集聚证监会系统和资本市场主体的合力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和鼓励上市公司、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履行扶贫社会责任,切实加强贫困地区投资者保护。

为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证监会对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

低保与扶贫无缝衔接上了

2016年9月17日,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为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应坚持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在政策衔接方面,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农村低保家庭、特困人员,统筹使用相关扶贫开发政策。

1000万人即将搬到好地方啦

2016年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规划》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规划》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统领,坚持搬迁与脱贫“两手抓”,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金来源、资金运作模式、保障措施等,是各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行动纲领。为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规划》坚持把贫困搬迁户的脱贫工作贯穿于规划选址、搬迁安置、后续发展全过程,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依据不同搬迁安置模式,支持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贫困户有了“阳光收入”

2016年10月17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两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的通知》,打响了国内光伏电站扶贫攻坚战役。

《通知》指出:本批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516万千瓦,其中,村级光伏电站(含户用)共计218万千瓦,集中式地面电站共计298万千瓦。

各贫困县所在地市(县)政府应建立光伏扶贫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并按照办法进行收入分配管理。除了政府投入部分折股量化给贫困户的相应扶贫收益,优先使用贫困户劳动力,发挥项目综合扶贫效益。

相关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尽快与项目对接,进行项目贷款条件审核,按照支持光伏扶贫的有关政策和工作机制落实贷款优惠条件,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和有关贷款条件做好融资保障。

花架子靠边儿站,扶贫必须来真的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

《通知》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形式主义的危害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转变作风,切断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及时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握指成拳,涉农资金可以整合使用了

2016年10月26日,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加快制定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并加强对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的监督管理。

通知要求,各省要指导贫困县依据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加快制定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具体办法并以县级人民政府文件印发,对统筹整合的所有资金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各省在收到纳入整合范围的各项中央财政涉农资金(含提前下达资金)后,要及时将资金分解下达到县,其中分配给贫困县的资金增幅不得低于该项资金平均增幅,资金一律采取“切块下达”,不得指定具体项目或提出与脱贫攻坚无关的任务要求。成效好的省可获专项扶贫资金奖励。

脱贫路上,“网”声嘹亮

2016年10月27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明确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五大工程,到2020年,实现网络覆盖、信息覆盖、服务覆盖。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电商服务通达乡镇,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效益明显,切实打开孩子通过网络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网络就业创业改变命运的通道。

《计划》要求构建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各级扶贫部门利用全国大集中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开展扶贫对象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扶贫办与扶贫开发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推进行业扶贫资源向扶贫对象聚焦。

电商火了,农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