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十篇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十篇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7:20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辅导员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05-02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寻找相应对策,推进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计划不到位

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计划性认识不足,将这项工作只当成一时一地的行为,工作消极懈怠,不作长远考虑,不为持续发展谋划,忽视了对辅导员的管理目标计划、过程计划以及评价和监控计划等要素。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辅导员工作和管理是一回事,将彼此混为一谈,因而很少去认真思考如何规划和设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设置等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的学历结构总体上较为均衡,但各高校之间却不太平衡。有的高校,在辅导员聘用过程中,过分注重应聘者已有的专业能力,而不重视辅导员的实际业务能力,重其人脉关系而不重其学科背景,致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等问题[1]。

2.组织不严谨

很多高校缺乏对辅导员管理的组织工作,只是片面地抓教学工作常规。如对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任用与管理等工作环节重视不够,使常规管理工作不严谨,辅导员队伍发展后继乏力。此外,有人认为辅导员管理工作每天都在做,抓管理是“老生常谈”,抓与不抓没有太大区别,得过且过,因此,管理行为松懈,致使辅导员管理工作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当然,也可能有的学校因办学条件所限,如辅导员师资相对薄弱,致使常规管理难度加大。还有的学校因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对辅导员的管理与培养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

3.领导不得力

这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政出多门,管理交叉重叠,领导意图难以全面贯彻。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基本上由校、系和部门共同领导,辅导员同时接受不同级别的领导,工作经常发生冲突和重叠,致使其有时显得分身无术,难以应付。另外,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规定,我国高校本科院校应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但事实上由于连年扩招,生源急剧增长,而辅导员队伍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辅导员严重不足,辅导员工作超负荷,加之辅导员工作本身比较复杂,这些都无形中给各高校对辅导员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只能超额带班、超负荷运转,不分昼夜地工作成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由于辅导员精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学校对他们的领导力下降,最终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4.制度不完善

主要是高校缺乏完善的对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和选拔培养的制度。要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相应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从选拔培养机制看,许多高校并未像对业务骨干教师那样关心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方面的发展都可能因学校保障支持机制的缺失而受到削弱。在评职评优等方面,辅导员很难与普通教师相提并论,从而影响了辅导员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评价机制看,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考评制度尚未健全,奖优罚劣等制度欠缺,辅导员管理监控体制不完善。这些都必然会阻碍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1.精心设计辅导员管理计划

辅导员管理计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导向。对高校来说,要想有效实现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需要制订辅导员科学管理的整体规划,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具体的目标,是实施辅导员科学管理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因而,在开展辅导员管理工作之前,需要高校领导者提高认识,制订辅导员管理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将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融入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将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目标融入本校师资队伍发展方案中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高校辅导员管理计划,做到近期、中期与远期发展目标协同进行,努力打造一支高度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2.严密组织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既需要制订科学的计划,更需要进行严密的组织,严格执行计划并努力达成计划设定的目标,实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文化和精细化。

要做好辅导员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一是辅导员管理工作要符合工作特点,其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和途径等要契合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二是辅导员管理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换,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诚、礼、信,而且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沟通、支持与互动,尊重、理解和关心全体辅导员;三是管理目标的达成不仅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满意度和具体事务的圆满完成,也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认同、积极性调动、潜力发挥等因素,特别是在辅导员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注入人文主义色彩,在制度化框架中人性化地化解各种矛盾。

辅导员管理应尊重客观实际,科学管理。高校要把辅导员工作中大量的、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事务,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常规制度。同时,对辅导员自身的管理也应包括其业务素质提高的管理,使学校对辅导员的外在管理,转变成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内在需求,将管理的意志体现在集体的力量中,成为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素质逐步提高的工作基准,使辅导员各项工作做到有条不紊[2]。

辅导员管理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要抓好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细化管理。要把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认真制定辅导员管理工作规程。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才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思想教育等任务。精细化就是要注重那些习以为常的细节和容易忽视的日常行为,如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视听观摩学习,使他们有机会吸取他人思想教育中的优点,同时也能从彼此相互交流中获得思想教育的经验,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3.理顺高校辅导员领导机制

理顺辅导员领导机制就是要将当前对辅导员实行的“三级”领导尽可能变成一级领导,使领导的影响力更加集中和有效。将校、系和部门的领导进行合理整合,避免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的现象,以免造成辅导员无所适从和疲于奔命。在实际工作中,理想的做法是将辅导员的领导中心建立在系(部)一级,学校一级仅作为宏观监督,学工部则承担辅导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职能。将系(部)作为对辅导员领导的中心,有利于教学单位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合理配置辅导员师资力量,合理进行工作优化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3]。所以,高校应加强并理顺对辅导员的领导,既要将辅导员管理计划一以贯之于实践全程,又要在全程中加强领导和引导,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的现象。在辅导员工作和自我教育提升等方面,发挥领导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制度

建立督查制度,完善督查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辅导员管理工作,不是靠几次考核评估就能一劳永逸的,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督查机构,形成经常性的督查机制。一是高校主管领导要亲自督查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二是高校学工部门要成立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限期整改,保障辅导员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监控与激励相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在辅导员管理问题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大多数辅导员由于直接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在工作方法、教育经验上都存在缺陷,如果辅导员上岗前缺少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事务时,将难以得心应手。因此各高校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监控,与此同时要注重对辅导员的鼓舞和激励,做到宽严并济、奖惩适度。例如,高校可以将年终考核与学习培训挂钩,实行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以学分制管理模式鼓励辅导员实现自我学习和素质提高,鼓励辅导员参加校际交流、考察和进修等等,千方百计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总之,为了提高辅导员管理质量,各高校应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与研究,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参考文献:

[1]徐晓宁.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班级工作;息息相关

说起大队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我这个刚上岗的新辅导员更是难上加难,没有一点经验,对于在开展队活动方面更是外行,但经过一段时间向同行们的请教和自身努力下,本人对于辅导员这个工作基本上做到够称职了,而且还总结出几点不成熟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参考。

1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变化,再开展队活动

我是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有幸受到领导的器重,被推荐为学校大队辅导员同时又兼班主任。开始总是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抓好班级工作,而少先队工作对于我们班王任来说不过是挂个号而已。有一段时间,武打电影流行,同学们看了艰受影响。弄刀使棒、拳打脚踢一时成风。一位班干部向我汇报,看电影时,一个同学在暗中用脚踢她两次。原因是班干部常向老师告他的“状”,乘机“报仇”。我一听这还得了,一气之下把那位学生软硬兼施地说服教育了一番,可他一言不发。第三天晚上,他组织了两位同学围攻班干部,把人打伤。他们说,这就是电视里常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想尽办法处理此事,仍无济于事。大队部针对这种情况,详细地订出了一系列活动计划。开展了“什么是友情?怎样做才叫讲义气?”等主题活动。活动后,平时班上有几个“虎视眈眈”的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还写了决心书。队的活动教育了孩子,也帮助了我搞好班级工作。

2主动联系实际,结合班级教学情况,制定好活动计划

每学期在开学初,我在制定学校少先队计划时,听到好多辅导员反映当前学生写作能力很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重点,得知这一消息,我就立即深入到了中队辅导员中去征求意见,并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首先成立了“采风通讯小组’、又建立了“朋友之声”广播站;还开设了“校园生活知识小报”墙刊。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接连获得了好几个市级奖,向报刊投稿的人也增多了,特别是在《关心下一代》刊物上我校几名同学发表了好多作品。不少中队辅导员深有体会地说:“大队部为我们的教学做了一件实事,帮了大忙,我们还要多搞活动。”

3为班主任排忧解难,培训大、中队干部,加强班级管理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成因对策

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长期的过度的紧张,会使个体产生疲劳、焦虑,甚至身体、情感的衰竭,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专家学者们将这些现象称之为职业倦怠。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域,并认为它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而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辅导员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有加重的趋势,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亟待缓解和消除。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工作压力大导致职业倦怠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常被弱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事,学校的各个部门和职能机关都能对辅导员相关的工作安排和任务,高校辅导员实际上是充当了学校各部门在各院系的办事人员。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干部的培养、各类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学生党建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奖贷助工作及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社会和高校当中突发事件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给辅导员带来了心理压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大多超过200人。另外,由于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90”后,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自我意识强,有主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同时,由于扩招,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且学生间素质层次增多,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1],这也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二)职业成就感低导致职业倦怠

思想政治工作是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不止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是通过学生终生的状态体现的,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较难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与专业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相比,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见效周期长、绩效隐性化、成果无形化等特点,导致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失落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上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还是偏低的,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最终导致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感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职业倦怠

目前,辅导员在高校中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调查显示:辅导员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4到5年,有近6成的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不认同,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意愿,很多辅导员萌生了以辅导员岗位为基础,瞅准机会就要跳出苦海,转入教师岗或行政岗的想法,辅导员的流动使整体队伍未能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年龄结构,缺乏有效的传、帮、带,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陷入困境。从事辅导员工作者大多将该工作视为过渡性、临时性的,因而缺乏深入的规划和思考。辅导员由于缺乏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努力奋斗的目标,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同时也缺乏专业和学科的支撑,因而导致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缺乏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易于滋生职业倦怠。

二、缓解和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岗位职责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要稳定辅导员队伍,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首先要从工作制度上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和确保障。高校应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学生评优和违纪处理、学生安全教育、贫困生帮扶和学生工作研究等方面,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根据职责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例会制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班集体活动制度、工作情况记录制度、与学生谈话制度等,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防止辅导员工作无边界化。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工作上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从而使辅导员从杂乱繁重的非岗位工作的事务性束缚中解脱出来。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老师要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全员育人观念,从根本上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部门职责规范,理顺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把辅导员的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让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管理服务工作。

(二)优化考核和激励机制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是充分调动辅导员积极性和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也是缓解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的考核评估方法,并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务和职级晋升相结合。在职称评定上,高校有必要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在行政职务提升上,高校有必要把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的储备力量,拓宽辅导员成长发展的渠道。不断完善考评的方式,创建《辅导员工作日志》等记录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痕迹”考核机制。同时重视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辅导员的考评当中,客观公正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和工作成绩,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岗位培训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各高校应该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力度,让辅导员能开阔工作视野,学习更多工作技巧,掌握学生工作领域的政策与最新动态,从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2]。各高校可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吸收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通过脱产学习和进修,提高综合能力水平,组织选派辅导员出国进修、赴校外进修、参加挂职锻炼和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等,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定期开设辅导员工作论坛,交流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帮助辅导员在专业上成长,应大力倡导辅导员参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工作的深层次思考和创新研究。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预防职业倦怠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研究无疑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维护高校的稳定和促进高校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帮助辅导员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将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给辅导员以发展和选择的机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设计是组织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同时,辅导员对职业生涯如何进行规划和管理最终取决于辅导员个人。辅导员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制订科学的计划与措施,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辅导员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把寻求自主发展作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确定了发展目标之后,辅导员必须有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求,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

美国学者Dworkin指出:“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所教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4]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关心辅导员的发展,关注辅导员的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对于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活质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3-65.

[2]骆帅,袁雪花.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报告[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11X):324.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4

论文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辅导员;人的全面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多,辅导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关注辅导员的自身发展,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着眼点。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变化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眼界,才能时刻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必将使辅导员、学生、学校和社会多方受益,从而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实力。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背景

1.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

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此理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着发生改变。人们面对的是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如何适应新环境的发展变化成为每个社会人都要思考的问题。第二,人们对自我要求不断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生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人们开始拥有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不再停留在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充盈,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和平和。短暂的学校教育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寻求终身的学习成为一种趋势。第三,改革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希望能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

2.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

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其意义在于终身教育是一种有关学习的自发意愿,与个体的生命外延相一致,贯彻于个体发展的始终。这教会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一种思想的改造,一种思维观念的确立。其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一方面,时空上的统一。终身教育打破了教育终结的说法,它强调人的一生都需要各种教育的培养,主张人在整个生命中不断学习、补充,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终身教育衔接了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唯一场所,家庭和社会也成为他们汲取知识必不可少的阵地。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在时空上分离的不足,将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不断接受不同形式教育,就是自我完善的体现。终身教育将人的自我完善不断地深入化,它不是在某一时刻的完成,而是在整个生命中不断改善,直至近乎完美。这也是不断开发人的各种潜能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制定各种培养计划,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者、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却很少得到关注,很少有学校制定辅导员培养计划,关心辅导员的长远发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活动的组织者,是当代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然而,对辅导员较低的社会评价,较少的关注度,使得辅导员队伍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态势。

1.辅导员人数不断增加,结构趋于合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于2006年8月签发部长令,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

2008年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近7万人,与2005年底相比增加2万多人,师生比达到1∶238。另外各高校还聘任了4万多名兼职辅导员,与专职辅导员一起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尽管师生比还未达到规定要求,但辅导员人数的不断壮大,必将使辅导员队伍的比例日趋合理。同时,据统计,全国高校辅导员中,党员比例为77%,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辅导员党员比例已近97%。从学历构成看,全国高校辅导员中,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硕士以上学历辅导员所占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辅导员中,从事这项工作4年以下的占68%,4-10年占23%,11-20年占7%,20年以上占2%。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为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得以提升。转贴于

2.辅导员工作量繁重、认可度低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部分辅导员所带学生数少则200-300人,有些甚至超过300人。辅导员负责的工作琐碎、复杂,辅导员工作不仅包括学生纪律的管理、各类奖学金、三好、优干的评选,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学校学生的组织和参与,检查宿舍卫生,还包括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毕业前的就业指导等多项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辅导员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在新生入校时和老生毕业前夕表现得尤其明显。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的工作,开展工作的时间较长,很难短时间内见效。这就使得辅导员工作往往很难得到学生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认可,缺少成就感,因此导致辅导员很难从工作上得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3.辅导员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制度建设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根本。同样,辅导员制度建设对辅导员队伍发展能够起到规定性、保障性和稳定性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大多停留在量化标准上。而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很难对其工作给予量化评价,这就导致了开展工作和最终的考核工作间的矛盾。这就很难综合性考查辅导员的劳动成果,无法最大程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三、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着眼点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提升理论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在求学期间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他人。然而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辅导员也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不断学习进取,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知晓传统理念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新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唯有如此,才能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才能在学生无法理性辨别是非观念时为其指明方向。辅导员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拓宽专业领域,增加岗位培训机会

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辅导员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作支撑。虽然,聘任辅导员的条件上要求是思政专业,但实际上,我国高等院校思政辅导员所学专业大不相同。而实践工作中要求辅导员至少要能够成为心理辅导老师,就业指导老师。但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格的辅导员并不多,大多情况下,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都要从事此类工作。辅导员所具有的相关知识并不完整、系统,这就使得学生得到的辅导并不全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通知中关于实施高校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条款中阐明:5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设立一批高校辅导员出国研修项目。配合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专项培养计划,每年选送30—40名优秀骨干到国外参加短期访问与课程学习;积极联系国外或港台地区培训机构和专业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培训,逐步确定一批中长期辅导员研修项目,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计划中,有些高校还没有涉及辅导员的继续教育,少有考虑辅导员的长远发展。但工作中的实际需要越来越要求辅导员能够持证上岗。辅导员自身能力的提高越来越被摆到重要位置。各高校应该为辅导员提供相关岗位培训的机会,使得辅导员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保证辅导员能够具有可持续发展力。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当作职业驿站,不是作为一门独立而稳定的专业化职业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这支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HtSS](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部分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等还不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琐事与正事相互渗透、难以区分。所以,要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得这支队伍难以较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另外一部分由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在职期限一般为1至4年不等。另外,由于在职辅导员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待遇未落实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体系,激励辅导员长期潜心于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视辅导员岗位为长期职业的职业化队伍很有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2005年7月2日至3日,在清华大学由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上,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诸如职业资格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性规定还未出台。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在聘用、提升、培养、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压力,职业前途比较模糊,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本岗位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任期结束后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不具体

部分高校在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具体、不科学。首先,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定办法欠缺,晋升道路狭窄。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升为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方便用课时来计算,而辅导员也无暇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制定和颁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

1.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人事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指出:“所谓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辅导员职业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

转贴于

2.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

建立职业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按教师职务要求聘任专职辅导员,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可以较好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困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的评聘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对专职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职称系列单列指标。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应等同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新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好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辅导员待遇的政策性规定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辅导员、班主任适当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金、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实际收入高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并做好科研的组织、监督、验收和推广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1.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指出:“所谓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历史使命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拔途径、培训制度、招考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认定,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应像教师职业准入一样,实现辅导员入口专业化。

2.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按照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可以建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由校级党委领导、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确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远期规划,审核各院(系)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思路、教育、培养、管理、考核、晋升、奖惩等规划,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在广泛征求院(系)级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其中,学生处既是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部门,又是各院(系)学生工作的牵头与指导部门,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的“桥梁”作用。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院(系)辅导员的具体培养、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辅导员队伍从属于学生处与院(系)党(总支)的双重领导,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要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按照“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保证他们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考察或实践活动。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6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辅导员岗位被当作一个驿站,不少辅导员在此歇歇脚,便匆匆奔赴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岗位。因此,“职业化”建设便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中心话题。

一、现有辅导员工作体制的问题探析

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兼职辅导员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工作“双肩挑”;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

“双肩挑”模式是随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因管理人才奇缺的状况而诞生的。具体做法是从专职教师中选拔优秀骨干担任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同时保留教师编制,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双肩挑”模式很快被移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1987年5月29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可从教书育人好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这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都有好处。他们中间许多人可以成长为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教授。经验证明,这种‘双肩挑’的做法是培养和造就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现在通行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的政策依据。“双肩挑”模式运行十几年来,确实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兼长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强政工干部岗位的专业化,提升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深化改革,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原有的“双肩挑”模式开始受到挑战,[2]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双肩挑”干部在教学研究与行政管理上难以并重;(2)“双肩挑”干部难以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关系;(3)“双肩挑”模式不利于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4)“双肩挑”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管理。目前,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辅导员队伍大体上沿袭了“双肩挑”的模式。应当说,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了。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和工作责任都非常大,工作事务尤其繁琐,对时间的需求量很高。同时,他们的教学工作并不轻松,专业发展也需要极大的精力。辅导员很少有大块的时间用于专业的研究,失去时间保证的研究,很难指望能出什么成果。角色和时间的冲突,使他们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或教学中。美国工程师学会报告认为,把技术上有才干,但管理上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选拔为管理人员是一种愚蠢的做法。[3]这固然是针对企业中管理与技术“双肩挑”而言,但何尝又不对辅导员队伍的“双肩挑”的批评呢?

研究生兼职的情形又如何呢?现在的研究生在专业上的压力本来就非常的大。三年时间(有的学校甚至是两年)必须完成英语、政治及十几门专业课的学习,完成几万字硕士论文的撰写,还有公开的任务,有的还要完成导师的项目。全力以赴地应对这种种任务,应该都非常吃力,遑论其他?辅导员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他们难以保证的。一个是事关前途的学位,一个是一份兼职,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只要不出什么大事,各种考核也可以勉强应付。由于只是课余兼职,学校针对辅导员的约束机制也很难对他们发挥效应。高年级本科生兼职的情形也不容乐观,一是他们自身的思想还不成熟,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二是仅比自己所带的学生年长一两岁,难以确立威信。

因此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继续提倡“双肩挑”和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兼职是不适宜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基本力量必须职业化,并辅以少量的兼职人员。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在探讨辅导员职业化措施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大致情况。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已基本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申请进入学生事务领域工作的人员通常需要具有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并就各自的专业开展工作。同时,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的专业,为大学学生事务部门培养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事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4]

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的。我国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在“独立地位”和“专门机构”环节上已经实现,惟独缺失了“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这一环节。这种缺失造成了多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投入了很大精力,却收效甚微,辅导员队伍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可喜的是,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多方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北师大已经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学生事务管理硕士学位班”。上海市科教党委也推出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一些措施,“力争在学生辅导员队伍中培养一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实践经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政管理工作的职业型工作者”,[5]并提出要努力构建“金字塔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从优秀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专兼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为“塔身”,以职业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塔尖”,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6]这对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尝试在学生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配备专业化辅导员,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建设。

1.学生社区辅导员。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辅导员是以学生社区为主要工作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在社区延伸学生工作的任务。社区辅导员在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学生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以学生党建、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指导服务、安全稳定等为主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目前,单凭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日益高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和完善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十分必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包括:一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二级网络由院系总支副书记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组成,三级网络由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心理健康辅导员处于三级网络中的第二级,相对普通辅导员而言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又比心理咨询专家更贴近学生,能够高效、快速地实施心理救助与介入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员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必须接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计算机应用、毕业生就业与管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研究、人才市场营销及人才需要趋势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主要负责向学生提供政策法规、就业心理、信息咨询、就业技巧、职业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服务。对

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从入学开始其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同时还提供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辅导;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提供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公关礼仪等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在就业初期即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可以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生动准确地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主要从事党团建设、社团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具有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或学生事务专业毕业的人员中选拔。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实施及保障机制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说:“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种种问题的确需要且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管理上解决以下问题:

1.理顺体制。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二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现状,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

2.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高进、明责、精育、严管、优出”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在人员配备上按照1∶120的比例,切实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把辅导员从繁冗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从事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其教育和管理工作。[7]

3.改变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这需要有关方面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攻,认同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专业的归宿感,从而在学生工作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如何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贯彻职业化的构想呢?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可资借鉴。企业的人力规划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状态及其他内部供给特征、确定净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8]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般能够在前四个步骤上落实到位,第五步却不尽如人意。其实,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属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是辅导员走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引进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与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三个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要明确地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优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解决辅导员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目前部分高校吸取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办学经验,引进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是对职业化的有效保障。运用质量管理的理念,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结合起来,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序文件”,规定学校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清晰界定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工作接口关系,使所有涉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全面的受控状态。同时,通过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让每一位辅导员明确自己应尽的职责。对每个岗位尽可能设置目标值,建立岗位责任制,由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加以监督和考核,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建立质量管理闭环控制与循环调控系统,将队伍建设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改进的每一环节纳入内审、外审,确保队伍建设的持续改进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在质量管理体系下,能够获得足够控制和确保达到要求的质量水平,职业化实施规范高效。

由“非职业化”过渡到职业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辅导员的职业化过渡培训任务比较艰巨,需要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同时要严把入口关,优化选留、引进机制,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支立场坚定、业务过硬、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辅导员队伍,顺利完成“非职业化”到职业化的转变。

[本文是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及创新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注: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

[2]参见姜从盛等:《对高校管理人员“双肩挑”的思考》,《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祖秉元:《高校管理干部不宜双肩挑》,《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张锋、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江苏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燕红等:《浅谈高校管理干部的“双肩挑”与“专业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年第3期

[3]转引自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

[4]参见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及其特征》,《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赵庆典:《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况及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上海市科教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6]翁铁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有新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参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7

一、严格选拔,源头把关

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工作。因此,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严把“入口关”,切实将那些热爱少年儿童、热爱少先队工作、作风正派、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和优秀青年选拔到少先队辅导员岗位上来。对于各类辅导员坚持每学年聘任一次。新学年伊始,面向全体教师通报设岗情况、部署竞聘定员实施意见,原任或拟任辅导员根据要求撰写竞聘报告,确定时间召开辅导员(班主任)竞聘上岗现场会,竞聘会上个人宣读竞聘报告,由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及原任辅导员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聘人员的报告并结合该同志工作实绩,分定性和定量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优胜劣汰,由学校和矿团委审议通过定员定岗,并联合下文、颁发聘书予以认定,从而调动了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责任心,进而强化了队伍,为少先队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要有过硬的本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立足实际需要,面向未来需求,以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提高少先队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采取年级段递进培训和辅导员资格层面培训相结合,注重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为更好地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打好坚实基础。

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学校始终重视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把其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计划和个人培训档案,每学期或每学年对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作业、取得成果均记录个人档案,作为推优树先的考核依据。这样做既能促使辅导员自觉学习、进步,又便于了解辅导员的成长情况,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也是我校少先队工作档案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丰富培训内容。近几年我们遵循少先队辅导员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辅导员或拟聘任辅导员进行以辅导员基本素质要求、少先队工作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少先队工作基本方法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而对于在职中队辅导员进行以学习少先队工作新理论、掌握少先队工作新方法和新技能,提高少先队教育及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少先队工作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对于富有少先队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资深辅导员,采取主题研讨进行工作创新,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团队素质教育活动,并鼓励他们参加函授或刊授学习,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对于学校大队辅导员则支持其到名校、重点校参观、实地考查,以求用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活动来丰富和推进我校少先队工作。

拓宽培训渠道。在辅导员的培训渠道上,我们没有拘于形式。采取以会代训、开展活动、交流学习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为提高辅导员信息报道水平,聘请矿宣传科编辑进行知识讲座;为提高中队辅导员队活动设计水平,组织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设计竞赛,并组织了优秀中队队活动观摩;为提高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组织开展“辅导员新世纪读书榜”、举办辅导员读书班、开展读书研讨会、举行读书竞赛评选以及少先队科研大比武等活动,来丰富辅导员的知识。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组织举办了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为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和基本技能,每学年都要组织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和元旦书画展评等技术比武活动,切磋技艺。为开阔视野,提高辅导员的组织能力和组织水平,每年暑假都要组织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夏令营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文明坚持让大队辅导员每学年外出培训一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创新性少先队活动,力求引领和提升我校少先队工作新局面,近几年分别赴北京、威海、济南、泰安、肥城参加了各类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这些培训方式使辅导员学到各种技能,获得多种信息,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三、建章立制,严格管理。

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少先队辅导员能否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缺乏制度的约束和鞭策是不行的。少先队辅导员的业绩如何体现,也需要一个科学、公正的考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以往辅导员工作中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

一是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少先队工作落到实处。目标管理体系即岗位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首先我们制定明确了各级各类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然后按照少先大队工作思路各中队拟定学期中队工作计划,最后对各中队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再进一步完善充实少先大队整体工作措施,从而使各中队辅导员工作重点突出,工作目标明确。具体工作中,少先大队注重加强“布置检查和总结、使用和培养、数量和质量、考核与奖惩”四个环节的管理。这样做既有效地解决以往工作中出现的人员不到位、目标不明确、责任不到人、工作推诿扯皮的现象,又调动和激励了广大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体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和完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首先我们通过培训学习让全体辅导员明确了从事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条件,达到人人熟知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日常工作要求是什么;其次将各项要求形成制度,做到人手一册,比如:《辅导员必备素质要求》、《辅导员工作实施细则》、《辅导员工作考核标准》、《文明中队考核细则》等,对照标准和细则,对每位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月度津贴相挂钩,辅导员月度津贴实施浮动,按月度个人得分情况,奖优罚劣。

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工作制度的落实。要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必须加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体系,抓好落实。我们主要采用了政教处检查督导、少先队大中队干部检查考核、学生群体评议反馈三大体系,增加辅导员工作的透明度,接收来自多渠道的督导促进。我们的做法是:学校少先大队抽调各中队优秀学生干部,成立了一日值日班长和红领巾值日值班队伍,每天分固定岗和流动岗检查督导各中队全方位工作;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不定期抽查各级部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月度辅导员工作例会上中队辅导员要汇报工作的布置和落实情况。在动态管理上采取一天一检查一记录,一周一考核公布,一月一汇总一兑现辅导员月度津贴,并颁发月度竞赛流动红旗;在静态管理上采取每学期组织一次辅导员互评、少先队员评教活动,评教结果分定量、定性、满意率三项予以认定,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辅导员教师本人。每学期工作业绩考核情况,少先大队都将记录备档,既要作为推优树先的条件,还要作为每学年辅导员竞聘上岗的重要依据。

四、落实待遇,提高地位

多年来,我们特别重视对少先队辅导员的培养教育,也十分关心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问题是广大辅导员特别关心的问题,处理力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但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辅导员,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而且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充分认可,体现劳而有为。

一是重视发现、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事迹。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有效载体,宣传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增加辅导员工作的透明度和优秀辅导员的知名度。多年来,凡是受到上级组织表彰奖励的各级各类辅导员,我们都要及时拍摄录像在矿闭路电视予以报道,拍摄照片在宣传栏予以张贴,撰写稿件在校红领巾广播站对其工作业绩予以宣传,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辅导员个人的知名度,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体验少先队工作的成功感,有力地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抓好辅导员待遇的落实。

学校大队辅导员是按照副教导主任的条件进行配备、管理和使用的,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定期参加校务会,每周兼自然课4节,目的是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展少先队工作;中队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除班主任费外,还享有一定的津贴费;在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申请学科带头人时,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能力、水平和实绩均纳入了测评依据;辅导员节假日组织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我们创造条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了适当的工作补贴;对于少先队辅导员撰写的少先队工作文章和理论研究成果在各级报刊、新闻单位发表或获奖,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负责或辅导的集体、个人获各级教育部门共同表彰奖励,均与同一级别的教学论文和成果同等对待,受到上级团组织表彰的优秀辅导员或先进个人,与同一级别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享受同等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

三是注重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关心优秀辅导员的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选树工作典型,并定期进行表彰。对他们做到了既有有精神上的鼓励,又要有物质上的奖赏,让其有为就有名,有为就有利,力求有为还有位,为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辅导员创设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当工作先进是件好事,所以人人都想当。多年来,我们搞这项工作时特别慎重,处理不好会起反作用,不但会打击辅导员个人积极性,还会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工作的不健康发展。每每有机会选典树标,我们既发扬民主,又要结合工作实绩,还要高度集中,确实将推出的人选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对推出的各类典型既要表彰,进行物质上的奖励,还要进行跟踪培养。迄今为止,我校小学部中层管理人员都有过中队辅导员工作的经历,且都受到过公司“优秀辅导员”的荣誉表彰,获公司级“优秀辅导员”荣誉表彰的中队辅导员,现在已经有六人分别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以及学科带头人,小学部现有党员10人,其中9人是在从事中队辅导员工作时光荣加入党组织的。综观他们的成长过程,关键是少先队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同等的发展空间。

五、加强联系优化环境

重视第二课堂、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第二课堂辅导员、校外辅导员是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具有强大的潜力,是少先队组织新鲜血液的注入者,是少先队工作社化的生力军。因此,在巩固学校大中队辅导员队伍的基础上,一直在创造条件不断壮大这支辅导员队伍,调动家长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积极性成立了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整合社会教育力量,共同参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拥有第二课堂辅导员20人,校外辅导员16人。同时正着手完善各中队、雏鹰假日小队的志愿辅导员配备工作,创设良好教育氛围,形成巨大合力,增强少先队工作的力度和活

力,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8

20xx年小学少先队中队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精神,以“勤奋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主线,按照“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思想,通过少先队活动这一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少先队事业的新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要求:

(一)充分发挥德育资源,加强队员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队员的政治素质,坚持“五爱”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具体化,引导广大少先队员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学期,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续把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地衔接起来,以体验教育为载体,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活动,人人争做“五小合格小公民”。继续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活动,在队员中倡导文明卫生习惯,向卫生陋习开战,推动小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续在中队中实行队员“自主管理”,把中队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给队员自己负责,队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自管小分队,分工协作,中队辅导员当总顾问,给予指点,进行定期反馈、总结,让每个队员都参与中队管理,在管理中学会“心理位置互换”。举行新一轮班级干部管理经验交流会。

以升旗仪式为出发点,爱国主义教育常抓常新。组织队员学习《国旗法》,规范升旗仪式,继续组建培训一支能力强合格的升旗队伍,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天天升挂国旗。开展“争当优秀升旗手”、“护旗手”等活动。广泛开展“星星火炬代代相传”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队员的爱国主义情感。结合建队节开展“星星火炬照征程,队旗伴着国旗飘”——建队57周年庆祝活动,抓好队室的建设,开展“用自己的行动续写队史”等活动。吸收一批新队员,壮大少先队队伍。

(二)加强少先队组织教育,做好基础建设工作,促进少先队事业的长远发展

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健全少先队工作制度,完善少先队大、中队机构,培训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少先队干部。让更多的少先队员在锻炼和实践中追求进步的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关心集体、服务他人、勤奋学习、热爱工作的良好品质。尝试开展五项评比制度(仪表、礼仪、卫生、两操、纪律),组建红领巾监督岗,并定时、定点开展活动,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继续加强队员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抓好队干标志、用品的管理和使用。

本学期,将尝试开展五项常规评比“仪表、礼仪、卫生、两操、纪律”工作,做到期中初评、期末总评。加大推普力度,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推动少先队工作上新台阶。

继续组织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根据少年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组织动员广大队员,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主要工作:

首先,本学期中的日常行为活动正常,比如: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台等活动正常开展。

九月:

关键句:一切从“新”开始

1.升好第一次国旗

2.新的大、中队委员,广播台主持人改选。(9月8号前完成)

3.庆祝教师节,开展“老师,我悄悄对您说”为主题的中队会。(9月10号)

4.红领巾广播台正式开播。

5庆国庆演讲比赛

十月:

关键句:红旗飘在我心中

1.组织开展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题的中队会。(10月8号)

2.新队员学习队歌,学习队章等入先队前教育活动并且举办新队员入队仪式。(10月13号)

十一月:

关键句:奏响快乐的乐曲,放飞科技梦想

1.召开以“放飞我的梦想”为主题中队会。(11月5号)

2.举行以科技之光为主题手抄报比赛。(11月中旬)

十二月:

关键句:手拉手,同进步

1.迎接新年组织开展中队活动

2.结实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以不同的形式向老朋友提出祝福的话,以书信,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结实一位新朋友。)

一月:

关键句:欢天喜地迎新年

1.评选优秀中队,表彰优秀队干部,队员。

2.指导队员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

20xx年小学少先队中队工作计划(二)一、少先队的目的意义: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党创立少先队的目的,在于通过团结教育整个少年儿童一代。以“先锋”这样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称号命名少年儿童组织,主要是教育少年儿童学习先锋的榜样。继承先锋的事业,做革命的接班人。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是教育的需要,是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集体组织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吸引力量。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竞争意识,生存意识。

少先队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没有活动,少先队就会形同虚设。少先队员们活泼好动,喜欢合群,感情丰富,思维具体形象,少先队应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富教育于活动中,少先队员在由他们自己当家作主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扩大知识,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二、少先队的任务:

少先队的任务是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继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努力学习,锻炼身体,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立志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少先队和学校担负着共同任务。学校少先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接受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指导;校长和教师也有责任经常了解和帮助少先队进行工作,开展活动。特别是教导主任应履行好指导少先队工作的职责。

三、目前情况分析:

1、辅员情况分析:

少先队东营完小大队共有辅导员22名,其中大专学历12名,中师及高中学历6名,初中学历4名。大部分辅导员具有领导少先队的基本素质和实践经验,总体上来说,该大队全体辅导员综合素质较高,是一批开展好新世纪少先队工作的精兵良将。

2、队员情况分析:

少先队东营完小大队共有15个中队,队员436人。其中正式中队12个,正式队员364人,预备中队三个,预备队员72人。大部分队员聪明好学,感情丰富,活泼好动,都能积极投身到少先队活动中来,是真正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上年少先队工作回顾:

20xx—20xx学年度,少先队东营完小大队全体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参加明光中心学校组织的“少先队检阅”中,比赛结果,获全乡第二名。表面看着可喜,事实上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方学校条件差,没有象样、规范的活动室;一方面没有搞好少先队的组织建设,档案资料不齐;另一方面学校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指导是一片空白;再一方面辅导员对少先队工作业务不够熟练,没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队活动,特别是“雏鹰争章达标”活动和“新世纪我能行”活动。

四、20xx—20xx年少先队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根据少先队的目的、意义、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雏鹰争章达标”活动、“新世纪我能行”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对队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生存能力培养,为队员和辅导员提供一个学习和展现才艺的平台。

2、具体措施:

①建立建全工作制度,资料档案;

②搞好组织建设工作,大队成立大队委员会,中队成立中队委员会。

③成立红领巾广播站和少先队记者站,布置一个规范活动室,新培训一支鼓乐队。

④逢节日开展四次大队活动。各中队按规定开展好“雏鹰争章达标”活动。

⑤申请学校列支20xx.00元少先队活动经费。大队组织的比赛性活动,个人获奖选手均发奖品或奖金;集体获奖中队,均奖给辅导员50.00元奖金及集体.

3、工作要求:

①大中队按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大、中队活动,活动要有记录,并整理好相关档案资料。

②每周一节队活动课,原则上各中队应按少先队活动程序组织开展队活动。

③预备中队辅导员做好入队前的培训工作。

④业务不熟悉的辅导员应不断学习,熟悉少先队的一整套工作。

⑤经常学习少先队知识,队员要熟背少先队员十知道,了解队历史。

⑥各中队坚持每月一次德育评定。

五、本学年工作重点:

1、少先队的组织建设;2、德育教育;

3、“争章达标”活动和“新世纪我能行”活动。

六、工作目标:

1、队员掌握相当部分少先队知识;

2、队员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3、队员、辅导员能力和才艺得到展示。

4、为20xx年全乡少先队检阅打好基础。

5、实现全童入队。

七、各中队翻号指定及辅导员搭配:第一中队六甲班辅导员第二中队六乙班辅导员第三中队五甲班辅导员第四中队五乙班辅导员第五中队四甲班辅导员第六中队四乙班辅导员第七中队四丙班辅导员第八中队三甲班辅导员第九中队三乙班辅导员第十中队完小二年级辅导员第十一中队王小二年级辅导员第十二中队吴小二年级辅导员第十三中队完小一甲班辅导员(预备)

第十四中队完小一乙班辅导员段学芹段丽娅李云松杨梅

孟金凤番启回严成杏徐艳吴翠丽

李自鳌余文兴吴新永张晓艳孟金水胡天杏杨祖斌吴金兰钏茂国孟继龙杨加会

(预备)

第十五中队李小一年级辅导员黄树刚(预备)

八、大队活动安排:

1、20xx年国庆举行“歌唱祖国”歌咏比赛。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选曲目一首。

2、20xx年元旦,组织少先队检阅,广播操比赛,一至七中队蓝球赛。

3、20xx年3月,举行“新世纪我能行”“呼唤雷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演讲比赛。

4、20xx年“六一”,举行少先队扩建及庆“六一”活动。评选优秀中队,优秀少先队员。

九、中队活动安排:

1、20xx年9月,定章。

2、20xx年9月至11月,争章。

3、20xx年12月,考章、颁章。

4、20xx年3月,定章。

5、20xx年3月至4月,争章。

6、20xx年5月,考章、颁章。

20xx年小学少先队中队工作计划(三)工作思路:

以学校第三个三年规划“树形象、铸品牌”为指导思想,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严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及少先队员的礼仪规范,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二小人责任感和荣誉感。

具体工作:

一、常规活动

1、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开展好本学期的“养成教育”活动。各大队开展各具特色的“给校园‘洗把脸’”的大队活动。让全校学生养成不说脏话、使文明用语常闻,不乱仍乱丢、使果皮纸屑入箱,懂得礼仪谦让、使校园秩序井然等良好行为习惯,并把此项活动作为我校少先队的特色活动。

2、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四年级各班国旗队成员进一步加强规范训练。

3、继续办好“小喜鹊”广播站的投稿、组稿、播音以及培训工作。

4、让“校园小卫士”行动起来,使学校真正形成“校园不脏、学生不乱”的良好校风。

5、规范、落实对大队委成员的培训、管理、任用工作,使路队秩序成为学校形象工程。

二、少先队规范化建设

1、通过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在抓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抓好少先队员的礼仪常规教育并通过广播、征文、队报、讨论、班队会、活动等多种渠道变堵为疏,开展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使我校少先队规范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2、班队会时间做到专时专用、主题明确,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3、抓好鼓号队的队伍建设,吸纳新队员,,有计划的进行系统训练,迎接六月份少先队鼓号风采大赛。

4、进一步抓好队室的管理工作,建全各项制度。

5、各中队的班级文化建设。

(1)本学期,各中队不但要维护管理好“班级名言”标志,还要对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

(2)各班“学习园地”在本期至少更新两次。

(3)美化、规范“红领巾”图书角。

(4)让红领巾的佩戴成为各班的一道风景线。

6、继续加强少先队的信息建设。

(1)组织做好队报、队刊的征定、发放工作,使队员及时了解少先队的信息。

(2)继续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7、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理论研究,继续发扬科研兴队。

三、加强小干部队伍建设

小干部队伍建设,是我们常抓不懈的一个工作。因为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同时,小干部也是学校日常管理的得力助手,因此本期将会继续抓好小干部的队伍建设。

各月重点工作:

二月:

1、督促在县创新大赛中获奖的辅导老师将所辅导的创新大赛最后参赛作品上交。

2、两周内,各中队制定出本学期中队计划。

3、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上下楼、集合、路队等)。

4、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三月:

1、“我为学校做一件好事”学雷锋活动

2、结合植树节开展环保活动。

3、结合“3.8”妇女节,以我为妈妈献贺卡,我为老师献首歌,我为妈妈倒杯茶,我为妈妈洗次脚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4、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四月:

1、开展“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强化学生的常规管理,并加强少先队常规礼仪管理。

2、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五月:

1、开展“劳动小能手”比赛。

2、“安全伴我行”主题班会

3、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六月:

1、庆“六一”节目会演。

2、参加县少先队鼓号风采大赛。

3、评出本学期优秀队员、优秀队干部。

4、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七月:

1、学校养成教育活动总结。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高等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

一、引言

曾经有人这样贴切的形容他们的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也有人诙谐的谈到,辅导员就是万金油,必须具有“领袖的精神、外交官的口才、教师的知识、医生的常识、保安的体魄…”等各种能力。

二、当代辅导员队伍现状

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部长令均提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1-2]。只有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才能使辅导员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稳定工作的重要力量[3-4]。

有学者对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不合理的方面:

1.学历普遍偏低。关于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的详细调查结果如图

从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辅导员以本科学士学位为主,占到66%,而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含双学士学位)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1.8%和2.2%。一般来说,学历代表着人的专业知识、接收能力和个人素质水平。虽然,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高能力,但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下,高学历是各项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2.学科比较分散。关于辅导员队伍学科结构的详细调查结果如表2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就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牢固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识水平。首先,要具备较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其次,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便于与学生进行专业沟通和管理;最后,需要对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相当成都的了解。

从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比较接近辅导员的学科专业背景要求,理工科、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学院的辅导员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距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6]数据显示,辅导员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类(含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比例仅仅为13.4%,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亟待解决。[6]

三、专业化建设的内容

1.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对应的辅导员选聘机制。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把好入口关。

2.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考核和培养机制。教师在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对专业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化培训。辅导员工作进行定期考评,考核其工作实绩可按照学校的时机情况制定。总体目标是加强辅导员道德素质建设,评估内容体系主要针对提高道德素质。通过通过以上措施帮助高校辅导员队伍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改进工作,完善经验总结。促使辅导员的工作走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此外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辅导员的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3.再次,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我们知道辅导员的工作领域较广,见效周期较长,学校要卓有成效地运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虽然是许多因素的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但合理而有效的淘汰、激励机制是不可缺少的。

4.此外,高校需要帮助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并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理论水准,以及言谈举止上的形象、表率作用等,都是辅导员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所必须具备的、不可缺的基本素质。

5.要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辅导员不应是学校分流富余人员的、可以滥竽充数的工作岗位,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以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建成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加速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综述

如前所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也应该面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应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或专业资格考试,从而培育出学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职业。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构筑专兼职结合的科学模式,必须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必须探索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坚持专兼结合原则、走面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才可以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年8月26日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号).2006年7月23日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2005(3)

[4].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2006年4月

大队部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校园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的战略部署,从文化建设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在学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弘扬中华文化、做好学校文化育人、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辅导员队伍文化的四个层面

系统的讲辅导员队伍文化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包括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等因素(品德)。二是行为层面,包括辅导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实践能力等因素(能力);三是制度层面,包括辅导员的组织结构、民主制度、奖惩制度,各类规范等因素(保障);四是物质层面,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在学习、实践、支农、社会工作中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以及蕴含和承载着本单位思政工作历程中的重大意义的器物,如锦旗、奖牌、荣誉证书等(成绩)。辅导员文化来源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又超越辅导员队伍建设,因为,他具有引领辅导员实现价值追求的理想性。

二、辅导员队伍文化的性质

辅导员队伍文化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精神现象和观念形态的东西,既展现为学校辅导员队伍的方方面面,也存在于每个辅导员个体上。一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文化,包括存在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等等。这种文化,来源于辅导员实际工作,来自于辅导员在各个活动中的表现。但一旦形成,就对辅导员的全部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种标志,她直接反映着这个集体的健康程度和进步水准。一个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必然在思想文化上是先进的集体,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进步作用。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然是一个以先进文化指引自己工作的个体,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发挥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作用。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追求,更加责任重大的落脚于建设先进的辅导员队伍文化,正如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不仅是否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联系,而且是否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联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生命力和根本源泉和先进性的重要表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生命力的思想源泉和先进性的直接表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切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必然要坚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按照我们党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辅导员,建设辅导员队伍,在精神、文化上奋发进取,生机勃发,积极向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辅导员队伍文化的重要作用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辅导员是大学生们最为接近的群体。每个成熟的辅导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如社会实践工作组织的一枝独秀,有的在学生的奖助工作方面学生高度赞扬,还有亲和力、民主、公正、特色、倾听、渊博、爱、思想、秩序、政治、信用、学习、策略、谦逊、先锋等等,这些可以代表辅导员的词语。他的这些特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体现,也是辅导员作用发挥的源泉,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熏陶教育的作用。优秀的辅导员文化使得大学生耳濡目染、熏陶浸润,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心理素质得到增强,促进良好习惯、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规范约束的作用。优秀的辅导员文化所倡导的舆论、道德、传统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在体现,督促着学生积极成长发展。这种规范约束是长期以来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文明习惯所营造出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起着规范约束作用。

激励导向的作用。优秀的辅导员文化通过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心理和情感产生积极影响,催人奋进,能够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追求进步。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向榜样看齐,自觉将学校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理想相结合,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荣辱观和奋斗目标。

开拓提升的作用。优秀的辅导员文化尊重个性发展。面对价值多元、个性凸显的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得到充实,身心得到放松和健康发展,拓展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升了综合发展能力。

四、辅导员队伍文化的建设途径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质,也有独树一帜

的辅导员队伍文化。新疆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由王震将军创建的高等院校。自建校以来,学校党委一直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加强和稳定辅导员队伍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和抓手,自1952年开始,学校就按照当时部队的要求在各系设立了政治指导员。随着学校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一代代辅导员秉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学校精神,继承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结合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了新疆农业大学独具特色的“品德高尚、纪律严明、管理科学、能力卓越”的辅导员队伍文化。

(一)顶层设计规划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蓝图

“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高校需要顶层设计,从高层开始,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立足全校教职工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虑社会、教师、学生等多方影响因素,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需要改进的各个环节进行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动员全校形成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舆论共识,并以规章制度的方式固化建设成果,保证动力机制是自上而下的。

(二)品牌建设拓展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途径

选优工程是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的基础。高校需要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用,在三项标准(政治、思想、能力)、三个必备条件(本科、党员、干部)的各个环节的严格的优中选优选留程序,保证了辅导员队伍思想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能力突出的良好精神风貌。

育优工程确立了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方向。高校需要着力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并逐步形成了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辅导员培养机制。在培训培育中一是坚持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二是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培养工作。制定了《辅导员培训四年规划》和学期培训计划。三是鼓励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四是鼓励辅导员挂职培训、进修学习,五是实施辅导员学位提升工程。六是实行辅导员每周例会制度。七是组织辅导员外出考察学习,为他们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创造条件。

推优工程推进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进程。学校需要对辅导员既在工作上信任,给他们“压担子”,又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干部、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加以落实。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辅导员工作条例,规定辅导员在管理上实行职称职务“双轨制”的政策,即双线管理、双线晋升。专职辅导员既属于党政干部队伍,也属于教师队伍,作为教师队伍,参加职称评定,并享受倾斜政策。作为党政干部,按“二二四四制”或“三三四四制”等职级晋升办法享受待遇。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保持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成果的检验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者和辐射源方面,辅导员是校园文化的示范者和辐射源。在战略层面上,辅导员要始终旗帜鲜明地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在战术层面上,每个辅导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校园文化的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的特点和形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新疆农业大学辅导员创新凝练的日常教育的“每日教育工程”、民族团结教育“五五工程”,民汉住宿“五加一”,行为教育的“四管二十不准”、学生党员管理的“六个一”、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青春靓丽校园行”(摘头巾)等特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唱响主旋律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校园文化的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方面。无庸讳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青年大学生,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从而导致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危机。”杨振宁先生在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上也呼吁:“大学人文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大学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在每个大学生心中,使他们理解所处的社会。”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是对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呼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自己一定要实践。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绝不能停留在“文化本能”,或者为“自觉”而“自觉”,而应该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率先牢固树立起文化自觉的理念,引领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如新疆农业大学通过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支农劳动锻炼、文明宿舍创建等富有实践特色、涉及学生面广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持续开展了22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8年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坚持12年开展支农拾棉劳动,学生参加人数达52917人次;文明宿舍建设连续7年在自治区高校宿管工作评比验收中名列第一。辅导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吃苦精神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形成了具有农大特色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