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十篇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十篇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17:15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1

2012年1月31日,农历新年刚过,还沉浸在新春佳节欢乐氛围中的江苏省淮安市邮政局的员工们,又得知了一个让他们欣喜不已的消息:就在这一天,由该局开发的《淮安——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邮票珍藏册项目完美收官。该项目从创意提出到最终印制完成,前后历时6个月,共制作邮册3500册,实现业务收入300余万元。其项目历时之长、收入规模之大,均开创了近年来淮安邮政集邮产品开发的先河。“邮政设计制作的这本邮册有品位、档次高,不仅很好地反映了淮安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还把本地五大建设成就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刚刚制作完成的《淮安——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邮票珍藏册,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合作,源于实力2011年7月31日,《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获得了省政府的批准。为了使规划得到更多市民的支持和响应,有效推动淮安城市建设的步伐,淮安市委、市政府对《总规》的宣传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市委刘永忠书记更是再三强调,要通过深入浅出的形式,将《总规》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意义,通俗易懂地展现给广大市民,力争使淮安成为地市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范例。

面对市委领导在宣传工作上的较高要求,市委宣传部专门召集淮安日报社、市规划局、市电视台及市委党校等多册,用作淮安对外交往的礼品。机遇当前,不可错失。2011年9月初,淮安邮政就专题邮品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与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成功进行了对接。策划,确保品质“在内容设计上,邮册应该把《总规》的内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的五大建设构想结合起来。”“图片的选取很重要,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淮安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和定位,展现城市建设成果,体现淮安多元化的地方文化。”“《总规》获得省政府的批准对淮安来说,是一件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事,可以制作一套纪念币入册,以提升邮册的档次。”“淮安是部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台资汇集之地,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邮册可以从配置上分为高档册、中档册和普通册三个档次。”??2011年9月20日,淮安邮政集邮公司二楼会议室里热闹非凡,《总规》邮册项目组成员围绕邮册的文字设置、图片筛选、产品样式、档次定位等众多细节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番《总规》主题邮品的开发,无疑对淮安局集邮专业的策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邮册的样式精美、创意新颖,能够充分展现淮安的地方文化特色,还必须在相关的图文设计和表现方式上,时刻围绕《总规》宣传这一大方向,展现近年来城市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描绘出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在一次次的沟通和论证后,邮册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淮安——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邮票珍藏册内含与淮安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内容有关的纪念邮票10余套,并配合相应的写实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现淮安近年来的发展变迁。邮票册内含纪念币一套,其中高档册的配置为一金五银,中档册只含五枚银质纪念币。此外,为了提升邮票珍藏册的档次,使其便于收藏和携带,淮安市集邮公司还专门设计了天地盒包装和相应的手提袋。组织,力求高效邮票珍藏册的大体设计方案确定后,大量的后续工作相继开始实施。淮安市委宣传部要求相关邮册要在2012年新年到来前制作完成。因此,为了确保工作效率,《总规》邮册项目组成员随即划分为四个专项小组,分别负责邮册的图文设计、金银币采购、票源组织、后勤保障等工作。

“终于定稿了!”2011年12月29日,淮安市邮政局负责《总规》邮册项目图稿设计的朱晔,拿着带有市委相关部门主管领导签字的邮册设计小样着实松了一口气。“这回的设计稿改了‘n+1’次,直到定稿前我心里都没底。”小朱感慨道。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能反映淮安文化和城市建设亮点的图片更是数不胜数,要筛选出最具淮安特色的图片谈何容易?为此,朱晔和同事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经过反复权衡和对比,才从数千张图片中最终确定了以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图、新城全景规划图、淮海中心商业区、柳树湾景区等为主要内容的10余幅图片。随后,又参考了相关部门和人员针对图片大小、位置,以及邮册文字说明、色彩、装帧、包装等问题提出的百余条建议,形成了初稿,并经过近十次的修改才最终定稿。2011年12月29日,《淮安——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邮票珍藏册的图文定稿传至北京某印刷厂付印。与此同时,其他各项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2011年12月24日,淮安局负责金银币采购的询价小组开始向各家供应商询价,并从多家贵金属供应商中挑选出报价相对合理的供应商作为项目合作伙伴,并在第一时间内顺利签订协议。《淮安——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邮票珍藏册内含票品种类众多,票量需求较大,而江苏省集邮公司只能全额供应四套邮票,其他均需市购。在得到省集邮公司批复后,淮安局监察室、市场部、计财部的询价人员立即集中办公,向南京、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的邮品供应商进行询价,并要求对方立即发货。

就在整个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之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由于临近春节,负责邮册印制加工的厂家业务量较大,人手短缺,原定于节前交货的1500本中高档纪念邮册,只能装好纪念币,而册内的相关邮票只能由淮安邮政组织人员自行插册。其余2000本普通邮册则由厂家在春节期间组织人员加班插好邮票后,再整体交货。面对这种突发的变故,为了确保项目进度,淮安局一边准备车辆直奔北京去拉运空册,一边组织人员撕票,准备插册。2012年1月19日中午12:00,负责拉运邮册的车辆顺利返回淮安。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淮安市集邮公司全体人员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顺利完成了1500本中高档邮册的插票、装箱、打包工作,并于1月20日下午全部运送至市规划局。“之前我们还在担心这批邮品可能无法正常交货。现在看来,我们的确多虑了,邮政的工作作风真是过硬!”在邮品交接现场,淮安市规划局王新亚书记对淮安邮政的服务赞不绝口。发展,服务为先“一本小小的邮票珍藏册,汇聚了淮安的文化精髓,增添了淮安人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豪气,成为城市形象建设工程当中的一个亮点。”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德海对《淮安——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邮票珍藏册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淮安邮政而言,此次合作的成功,也再次印证了局领导对于专业发展的深刻认知:找到产品或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契合点,将是邮政集邮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一、淮安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矛盾突出

近几年,随着苏北地区的加快崛起,淮安市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全市经济发展方式仍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经济增长还是以量的扩张为主,经济发展高投入、高消耗特征比较明显。传统工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资源消耗型企业数量多且分散,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结构性污染突出。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滞后

一是由于淮安市经济基础设施薄弱,加之个别县区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全市不少地区相关配套设施缺位、资金技术人员缺乏,一些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医疗废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无法达到设计处理能力要求。二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污染情况,生态恢复缓慢。例如,目前洪泽湖总体水质劣于Ⅴ类,富营养化区域比较严重;清安河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为极贫乏,底质中无底栖动物生存,水质污染严重;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下降了2.8个百分点,且沙尘暴等不利天气对环境空气影响的天数增多;涟水、洪泽两县优良天数达标率有所下降;全市197家工业固废产生企业产生固体废弃物373.64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目前无法达到100%。这些都在增加环境压力的同时,使得淮安市整个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生态投入相对不足

对照国家生态市的创建要求,淮安市还需要建设大量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特别对于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各级财政收支矛盾都比较突出,市场化运作空间不大,投入机制不够健全,这也是当前生态建设主要瓶颈。

(四)农村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冲突明显

淮安拥有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待开发区域和资源。随着苏北地区的不断崛起,经济建设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农村建设活动自发无序情况加剧,土地开发污染、工业废弃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转移污染、土地利用粗放等现象频发,使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问题日显突出。

(五)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目前区域内一些企业随意排放工业废水,河道污染较严重。由于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观念淡薄,一些陈规陋习导致村镇生活环境的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农村住房临河而建较多,尤其在城乡结合部,人口密度较高,河道成了一些人心目中“天然的垃圾箱”,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污染。二是区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商住混杂,餐饮业、洗浴业、娱乐业扰民成为近年居民环境投诉的热点。三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还没有有效的控制办法;畜禽养殖污染仍十分突出,治理设施不配套,治理达不到要求。

二、淮安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在苏北经济功能布局中,淮安市目前化工、钢铁、电子加工、印染等产业规模较大,加之近几年经济跨越与赶超发展的需要,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持续猛增,即便企业均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较大。同时,化工对水、空气的污染,电子加工对于空气、土地的污染,以及钢铁、印染等对于水、空气、土地的污染叠加,使得整个生态环境现状十分不容乐观。

(二)社会因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污水处理厂尚未投入运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是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地面扬尘,也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私家车辆的剧增,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上升趋势,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声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三)周围发展环境影响

2000年之后,上海、浙东、苏南向苏中、苏北等纺织、化工、钢铁、冶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加快向外转移。不少项目和企业因为苏北地区生产要素“洼地”不断涌入宿迁、淮安、连云港等地,这些产业在快速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苏北各城市面临着污染同时加重的问题,周围环境集体趋向不良的形势。

(四)体制和政策的束缚

目前,我国现有的行政考核体系中,GDp、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仍然是考核的重点,而污染防治、绿化率等指标则只是作为考核体系中无关紧要的一点出现。同时,加之今年宏观经济形势趋紧,为了保证经济增长,不少地区甚至要求严格检测用电量,想法设法增加工业用电,与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相违背。

(五)原有建设基础薄弱

淮安市生态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早,传统产业发展已经在全市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过去的许多项目、许多工程、许多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但是,就目前的经济、技术实力而言,怎样才能把这种阻碍作用降到最小,甚至使之成为生态城市的有机部分,对于实现最终的生态化意义重大。

三、淮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淮安作为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很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生态环境指数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省三甲。2010年,淮安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新指标体系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的地级市,也是苏北唯一创成的城市,这也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创建基础。淮安市“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强调未来五年四大目标之一――“建成生态市”,并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得以全面展开。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目标责任进一步明确

一是及时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淮安(2011)41号〕和《生态市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并在全市召开生态建设专题学习会。同时,专门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县区及24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综合组、督查组、宣传组和专家组四个工作组,抽调市县相关人员10多人集中办公。各县(区)、各创建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生态创建组织领导机构。二是深入督查指导。各级政府签订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状,并逐县区逐乡镇调研督办。

(二)强化重点工程,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市建设是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重点在县区,难点在镇村。一是以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取得突破。集中式有动力污水处理厂是创建生态乡镇“一票否决”内容。二是以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洁净工程”扎实推进。洪泽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期工程已竣工运行,涟水县和盱眙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已选定生活垃圾处置方式,涟水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初步设计已通过了专家评审,淮安工业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开工建设。三是以火电、钢铁、化工等行业为监控重点的“蓝天工程”稳步推进。出台了《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实施意见》,成立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建成了淮安市蓝盾机动车检测服务中心和金湖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三)强化污染防治,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一是严把准入关。明确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两高一资”项目环境准入条件,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煤化工、铅蓄电池等产能过剩重点行业及涉及重金属行业建设项目,环评率达100%。推进专项规划环评、省级开发区回顾性评价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全市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5个化工园区全部完成区域环评工作。二是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制定了《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方案》,在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三是狠抓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20家重点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突破20%,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环保规范化管理。

(四)发展循环经济,夯实生态发展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或消除了对群众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为配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淮安市就开展了全市范围内争创清洁生产企业的活动,进一步出台了《淮安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根据《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程,淮安市按照资源高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的要求,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着力培育循环经济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招商,发展清洁产业,实施“补链”工程,构筑面向共生的循环经济链。,对不符合地毯标准的项目与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不引进、不发展。而对符合投资方向、满足低碳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做好服务,从根本上减少碳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五)强化环境整治,改善城乡环境

近年来,全市结合生态县、生态乡镇创建,大力开展农贸市场、河塘、集镇和村庄、道路、绿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城乡环境面貌有较大提升。全市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对各创建乡镇农贸市场进行规范化整治;完成疏浚县乡河道366条1178公里,对344个村的1587个村庄河塘进行整治;完成造林面积5.2万亩,107个绿色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清浦区、涟水县绿化整体县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创建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06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20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10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同期降低3%以上;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市已获“三品”标志58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6.强化环保宣传,树立生态理念

通过开设各种专版、专栏、专题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生态市建设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淮安日报》开设“碧水蓝天、生态家园”等专栏,坚持舆论宣传,扩大生态建设影响。淮安广电总台组织开设《生态城市?美丽淮安》专栏,市、县生态办编发生态市(县)创建工作简报。组织开展了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奉献“十二五”、建设生态市”、企业帮扶镇村生态创建的“千企助千村共建生态市”、“生态家园你我共建淮海晚报志愿者清洁里运河”、淮安区“建设绿色家园,共创生态楚州”绿色系列创建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参考文献:

[1]淮安市环保局网站.http:///.

[2]齐芳燕.江苏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

[3]王会文.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太原科技,2003,(5).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3

今年八月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意见,为淮安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新机遇。淮阴区作为淮安市的主城区之一,将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个性化支持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机遇,围绕打造宜工宜居的都市工业园、令人向往的生态新北城、富裕美好的现代新农村、和谐文明的首善爱心区、开明诚信的投资首选地“五张新名片”,从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来考量和谋划城市发展,努力建设让淮阴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淮安新北城。

一是住主动融人中实现一体发展。淮阴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的新北城。要围绕淮安中心城区“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战略,从规划、建设、环境等各方面全面融入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方面,在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细化新北城的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在完善已有路网的基础上,加快与市区相连的205国道淮安西绕城段等路桥建设,努力实现与市区无缝对接、紧密相连。环境打造方面,抓好城市主干道的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加快古黄河北岸绿化亮化建设,不断提升淮阴城市形象。

二是在优化服务中实现跨越发展。淮阴亦城亦乡,承担着服务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两大重任。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既是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淮阴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作贡献,乘借省委省政府加大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东风,主动做好征地拆迁、矛盾调处等工作,扎实推进盐河航道“五改三”工程、宿淮铁路、205国道、237省道等省市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主动服务淮阴师范学院、市一院、卫生高等职业学校等省市驻淮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服务城乡一体发展上作贡献,积极争当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围绕镇域经济的突破,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带动力强的区域中心重镇、工业经济强镇、旅游文化名镇、高效农业大镇,20个农村乡镇的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开票销售均占到全区三分之一以上,所有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30万元,乡镇工业入库税金全部超3000万元,培植2-3个财政收入超亿元乡镇,3-5个集体经济超千万元村。在服务生态创建上作贡献,按照全市创建部级生态市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力争三年内建成部级生态区,努力让淮阴的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三是任彰显特色中实现错位发展。淮阴作为淮安城市的新北城,在全面融入的同时,更要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培育特色产业,高举工业淮阴大旗,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快形成以都市工业园、盐河工业带、工业新区为主体,以罔省干道沿线的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工业新格局,着力打造光伏太阳能、软件业、食品加工、盐硝加工、钢铁和机械制造五大百亿元产业。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构建以综合大市场为龙头的名店名牌集聚区和以服务外包产业园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基地,重点加快欧蓓莎国际家居购物中心、乐天玛特购物中心、星宝大酒店等重大项目建设,繁荣城市商贸服务业。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突出台创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区有台创同、镇有产业园、村有生产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建设爱心淮阴,淮阴有着浓厚久远的爱心文化,漂母与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更是载入《史记》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今后,将进一步弘扬爱心传统,践行让淮阴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庄严承诺,将千年母爱文化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机融合,完善发展民生的长效机制,继续坚持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着力打造和谐文明的首善爱心区。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4

市长张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运行下行、化解过剩产能等巨大压力,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奋力进取,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稳步实施“十三五”规划,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年均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1050亿元,年均增长7.8%,完成市人代会确定的“双千亿”目标;财政收入162.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65亿元,年均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亿元,年均增长11.5%。粮食生产“十四连丰”。

——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1.2:59.8:29调整为10.8:48.7:40.5,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19.9%提高至26.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1.3%提高至46%。

——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中安煤化一体化、商合杭高铁淮南段等加快建设,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安理大新校区、平电三期等建成投用,济祁高速淮南段、凤台淮河二桥、孔李淮河大桥等建成通车,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

——发展活力获得新提升。成功纳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等部级平台。淮南经开区成为皖北地区首家部级经开区。扎实推进615项改革任务,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595项。国家智慧城市和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稳步推进。新增“四上”企业173家。寿县顺利划转并平稳发展,为我市“四化同步”拓展了空间。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30065元、11716元,年均分别增长7.7%、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pm10平均浓度下降7%。贫困人口减少12.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62%,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落实重大部署、紧扣“四张资源牌”,转型步伐愈发坚定。全面落实省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坚持“1235”发展思路,明晰“235”产业转型路径。打优煤电资源牌,依法关闭15对小煤矿,全面迎来现代化大矿井时代。累计生产原煤3.9亿吨、发电量2857亿千瓦时。光伏发电在建装机规模480兆瓦,并网装机容量1000兆瓦。朱集西矿、两个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6个超临界机组竣工投用。打强数据资源牌,大数据产业基地获批省战新产业基地,入驻关联企业586家,国内首个钱学森智库分中心、大数据展示中心、江淮云、智慧谷建成投用,初步形成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三大体系。打好科教资源牌,累计投入研发经费72亿元。拥有部级创新平台7个、部级科研院所2家、院士工作站10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新增专业技术及高技能人才6.3万人。打响文化资源牌,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成功创建3个国家4a级景区。八公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少儿艺术获评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一批文艺精品荣获国家奖项。寿州古城被评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凤台县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旅游总收入累计达333.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综合施策,发展基础日趋稳固。出台稳增长系列政策,建立健全调度通报考核机制,经济发展触底回升、逐年向好。坚持“四督四保”机制,开工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450个、竣工233个。完成民间投资、工业投资2054亿元、1690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4.6倍、1.9倍。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战略合作,引进内资是上个五年的3倍。成立海关、商检机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5倍、2倍。合淮同城化加快推进,园区、交通、教育等领域合作共建成效显著。投放产业发展基金21.7亿元。实现直接融资1398.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迈上2000亿元、1000亿元台阶。发放“税融通”、新型政银担贷款、续贷过桥资金132.4亿元,为企业结构性减税54.9亿元。强化责任担当,为408家中小微企业化解了977个历史遗留问题。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去降补”工作成效明显。关闭退出4对煤矿、895万吨产能,妥善安置职工2.2万人。2017年末商品房去化周期14.9个月,两年减少3.1个月。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2家,累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65亿元。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流转土地172万亩。成功创建安徽淮南(凤台)国家农业科技园。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2%,涉企收费清单项目减少61%。“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五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8万家。“营改增”试点改革全面推开,荣获全国百佳国地税合作市级示范区称号。完成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稳妥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成8家城市公立医院医改,在全省率先开展按病种收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寿县乡镇站所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授权有效发明专利1711件,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4.5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制修订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70项。建成全省唯一的市级标准化研究院。第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五年来,我们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功能完善,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乡建设投资累计突破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多规合一”试点,寿县部级“多规合一”试点经验全省推广。高新区(山南新区)完成投资428.7亿元,建成项目136个,常住人口达10万人。改造老旧小区128个,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5.9万套,惠及群众16.7万人。完成3条主城区铁路下穿改造工程,改造提升老城道路62公里。新增城区道路38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530万平方米。新改建各类管网510公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建成27个美丽乡镇、211个中心村。2万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8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472户渔民结束“水上漂”生活。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757.3公里。扎实推进“六城同创”。4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依法开展40余项专项整治。征迁拆违2200万平方米。新辟调整公交线路42条,新增公交车782辆,公共自行车成为便民服务新亮点。

五年来,我们狠抓生态建设、守护碧水蓝天,人居环境逐步向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782个,开展燃煤锅炉整治等十余项环保专项行动。非法码头、主城区燃煤锅炉全部拆除,火电企业全部完成脱硫除尘改造。扎实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1%。“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总量减排、秸秆禁烧等工作受省通报表彰。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建成4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筑垃圾处置及再生资源化利用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9%。成功创建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中央公园等7座城市公园。治理采煤沉陷区26平方公里,搬迁居民2.3万户、5.7万人。建立“林长制”,成片造林27万亩,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五年来,我们牢记为民宗旨、推动共建共享,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全市民生支出764.6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量的82.6%。累计实施民生工程50项。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坚持“六看六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扶贫专干专职化全覆盖。整合扶贫资金15.4亿元,十大工程扎实推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4亿元,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改扩建幼儿园91所、中小学669所,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全覆盖。成功举办市第八届运动会。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居全省前列。新改扩建医院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人口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7.5‰左右。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待遇、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抚恤补助等标准均大幅提高。市级社会福利保障区、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建成投用。全市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7%。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市长热线荣获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工作10周年贡献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双拥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援疆、地震、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地方志、应急管理等工作不断加强,外事侨务、对台、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依法行政,政府作风持续转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重作”专题教育和“敢担当、有作为”集中教育。严格遵守党规,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市称号。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依法行政办法,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11件,制定政府规章9件,完成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696件。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市政协委员提案按时办复率均为100%。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酒桌办公”等专项整治。“三公”经费年均压缩27%。推进审计监督和制度规范全覆盖,构建“1+X”权力运行监管体系,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打赢了遏制经济下滑阻击战,用实干诠释了初心,用实效凝聚了民心。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收官之年。我们扎实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的各项工作,在政府系统开展“全面学合肥、对标提效能”活动,大力倡导敢闯敢拼不服输的淮河文化,坚持煤与非煤“双轮驱动”不动摇,坚持项目攻坚和招商突破不动摇,坚持主攻山南和提升老城不动摇,坚守脱贫攻坚、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稳定、党风廉政五条工作底线,全市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一年来,我们紧盯实体经济发展,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发展“30条”、降成本“26条”、支持制造强市“10条”等政策措施,“四送一服”双百工程获省考核优秀等次,市级政务服务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前三名。我们聚焦项目投资招商,成功举办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八次会商会,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快速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近年来最好水平。我们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启动“两治三改”工作,荣获第四届省文明城市称号,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我们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深度谋划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强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一水厂取水口上移改造工程,加快补齐生态环保设施欠账,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我们以喜迎党的为契机,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5%、9%,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奋斗曲折艰辛,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把讲政治作为抓发展的根本保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必须把新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新作为,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必须把抓转型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坚决打破资源依赖惯性思维,持之以恒实施产业转型战略,集中力量加快非煤产业发展。必须把重实干作为成功的法宝,坚持事不避难、依法行政、创新担当,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必须把惠民生作为基本的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五年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克难攻坚、砥砺奋进,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支持淮南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体量较小、增速不快,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非煤电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明显短板,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三是资源型城市历史包袱沉重,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四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和环境整治任务艰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五是少数干部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能力不足,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建设新局面

党的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三个同步”的战略部署,科学规划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当前,我市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进入转型提速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新淮南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的红利加速释放,创新驱动的活力持续迸发,全面开放的舞台愈加广阔,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凝聚起团结奋进的深厚力量。这些都为我们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短板,实现富民强市、转型发展这个最大任务,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指明了新方向、增添了新动力。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坚持“1235”发展思路,实施战略,建设六个强市,打好三大攻坚战,打造部级现代化绿色能源基地、部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文化旅游名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

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落实市委“三个同步”战略部署,主要指标增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县区园区对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进一步跃升。积极创建部级接续替代产业示范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4个、10个百分点。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成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一主一副四组团”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态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确立,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采煤沉陷区得到有效治理,“三湖四河”岸线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努力建成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生态文明城市。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扩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与合肥都市圈城市深度融合,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基本实现。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平安淮南、健康淮南、体育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六城同创”,健全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各位代表!党的明确提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对淮南来说,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必须用新时代新淮南新的历史方位凝聚力量,做好煤电资源、非煤产业、山水生态三篇文章,着力振兴淮南经济,再创新时代新辉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新制度、培育新要素、形成新市场、发展新产业、壮大新主体。打造科教强市、数据强市,主动融入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积极承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提速升级、共建共享,争创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数据中心。以“全创改”建设为载体,支持各类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扎实推动“三重一创”建设,打造4个牵动性强的战新基地,支持基础较好的县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推动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打造煤电、煤化工两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系统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实施接续替代产业培育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产业、基地。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市校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人才强市。

二是坚持以协调促进转型,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坚持“一尊重、五统筹”理念,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打造“楚风汉韵、能源之都”城市品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好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支持田家庵、大通、山南新区融合发展,打造城市主城区,建设行政文化中心、现代商贸物流综合区、战新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谢家集、八公山打造城市副中心,统筹推进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支持潘集建设现代化绿色能源基地;支持寿县打造“南工北旅生态县”,推动新桥国际产业园与合肥经开区一体发展;支持凤台建成全省一流经济强县;支持毛集建成淮河之畔一流小城市。坚持“主攻山南、提升老城”,全力以赴聚项目、聚人气,建成山南新区核心区;以“两治三改”为主抓手,以功能提升为主方向,制定城市交通堵点治理规划,实施一批利民便民工程,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健全市矿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市矿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规划管理,加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特色精品农业大市、生态有机农业强市,让农业更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三是坚持以绿色引领转型,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淮南。淮南山水资源丰富,千里淮河穿城而过,城市绿肺舜耕山横贯东西,上窑山、高塘湖山水一色,寿州古城、八公山、焦岗湖、瓦埠湖遥相呼应,35万亩采煤沉陷区水面镶嵌其间,这是淮南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环境友好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管控,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创建寿州古城、八公山景区、焦岗湖景区国家5a级景区,构建“t”型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建设文旅强市。探索采煤沉陷区资源化利用新路,把沉陷区变成生态区、开发区、旅游区,打造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示范城市。建设综合康养产业区,打造养老养生宜居之城。坚持资源节约优先,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用3-5年时间打造煤矿开发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百亿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力实施环境保护“五个一”行动,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以开放助推转型,着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承接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辐射,打造长三角地区能源基地及新型化工产业基地。落实省“三个联动”部署,依托合肥都市圈加速合淮同城化,加快合淮工业走廊、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淮南联动发展区建设,打造辐射沿淮、撬动皖北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发挥县区园区主力军、主战场、主阵地作用,推动县域经济振兴发展,重点打造“3+2”园区平台,支持淮南经开区、淮南农场、大通开发区融合发展。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开发,科学规划利用淮河岸线资源,全面开展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建设,为淮河通江达海开辟新的黄金水道。建设交通强市,构筑立体综合交通,深度谋划建设大通道、大物流园区,推进皖北城际铁路、沿淮高速公路、淮南港七大港区及物流园区、淮河淮南境内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以及瓦埠湖大桥等10座跨河(湖)桥梁隧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纵两横”高铁网、“两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四环七通道”干线路网的交通新格局。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营造“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形成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机制。

五是坚持以共享保障转型,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以收入结构调整和公共产品供给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拓宽居民增收渠道,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健康淮南战略,争创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坚持民生为本、脱贫为先、平安为基,在“七有”领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各位代表!规划未来是为了创造未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团结带领390万勤劳智慧的淮南人民坚定信心、开拓奋进,继续发扬淮河文化中敢闯敢拼不服输的精神,就一定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5%、8.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3%以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金融财政风险有序有效防控,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改革创新,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实体企业。全年新增民营企业5000家、个体工商户1.3万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妥善分流安置职工。研究制定去产能煤矿关闭退出闲置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加强开发用地和商品房供应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设立地方金融监管局,健全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开展“四清四实”专项整治,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支持淮矿集团整体上市,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0家,实现直接融资200亿元。积极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聚焦政策执行程序较为繁琐、优惠政策知晓率不高等政策执行障碍,继续清理涉企收费,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打通降成本优惠政策“最后一公里”。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百工程,畅通企业问题受理渠道,建立限时反馈、限时督办等机制,营造支持民营企业、本土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一批重大改革事项。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统一规范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市“一张网”,探索实施“一次都不跑”事项。强化国资国企监管。基本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环保监察监测体制改革任务。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争创部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完善“1+3+8”科技孵化器体系,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申请专利2500件。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建设技工大市,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

(二)聚力开放合作,扩大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树立“项目即发展”理念,按照“六个一批”要求,统筹推进项目、投资、招商“三位一体”突破。抓好大招商。继续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修订招商引资扶持政策,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确保引进内资、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平稳较快增长。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进出口总额增长10%。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进行大建设。继续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直接金融基地等13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加快商合杭高铁淮南段及3个站点、光电产业园等15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潘集选煤厂、中储粮淮南直属库等45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依法稳妥处理项目建设中的遗留问题。促进大合作。坚定不移推进合淮同城化,主动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引进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园区合作共建再上一批产业项目。营造大环境。坚持项目层级调度、现场调度,成立市大建办,创新项目谋划推进机制,致力解决项目谋划浅、前期长、推进慢等问题。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调整完善集体土地地上附着物、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县区发展园区经济。推动“3+2”园区错位发展,每年均超前建设1-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年完成投资235亿元。研究出台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项目行政事业“零收费”政策,支持园区在法定权限内灵活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三)聚力非煤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壮大煤电家底,主攻非煤电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推动新型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推动“两化融合”,促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谢家集高端金属制造产业园、大通智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建成蓝讯电子等60个制造业项目,确保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实现中交。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建设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谋划建设淮南大数据加工场。战新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15%。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建设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系固废物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50亿元,其中技改投资240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品质化跃升。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新增限上企业50家。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2个以上。推动城市核心商圈转型升级、错位发展,建成运营田家庵万达广场、新城吾悦广场等项目。推进城区菜市场改造升级、加油站点建设。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构建城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文化旅游业向深层次融合。实施文旅强市“五个一批”工程,加快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毛集花田花海旅游区等8个文旅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国家5a级景区创建,支持寿县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安丰塘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创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

(四)聚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淮南既是工矿大市,也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创建等农业产业化五大工程。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耕地保护,粮食总产稳定在260万吨以上。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完成50个村“三变”改革试点任务。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新增家庭农场50家。开工建设4个农产品加工园及物流园,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6%以上。支持凤台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智慧粮食”仓储信息化建设。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美丽乡村。基本完成乡镇驻地的改造提升,建设30个市级以上中心村。完成农村存量危房改造。持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完成5万户农厕、全市乡镇驻地和中小学校旱厕改造,加快33个乡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年集中力量抓好五项建设的巩固提升:一是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丰富完善乡村网点服务功能。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全面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农村道路建设巩固提升,提升改造农村公路346条、423公里。四是农村电网改造巩固提升,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五是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升,完成“全面改薄”年度任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五)聚力统筹协调,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引导“住建规划下乡、水利林业进城”,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协调。统筹考虑城市产业布局、城镇发展、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统筹要素资源、坚持规划先行,推动主城区与副中心、各组团联动发展。统筹做好公路、铁路、水运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明确建设时序,保障重点建设。促进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统筹协调。坚持以“先进、长远、超前、留白”的理念引领新区建设,完成山南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及六大导则编制。支持高新区升级建成部级高新区。新开工山南新区综合医院等12个项目,推进市级老年公寓、商业综合体等50个项目建设,竣工3所学校、市文化艺术中心等9个项目。按照“密路网、小街区”的理念,推进老城区“两治三改”工作,织补各类城市功能。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190套、基本建成1877套。新改建各类管网135公里。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有效解决城区停车、环卫、占道经营等难题。促进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统筹协调。畅通城市内循环,开工建设过舜耕山西支路、学院路铁路下穿工程,加快淮南站、十涧湖东路等改造,完成11条道路大中修,淮上淮河大桥建成通车。加快城市大通道建设,开工建设合霍阜高速淮南段,加快G206洛河至曹庵段一级公路改扩建、山南新区至新桥机场快速通道、凤台至毛集快速通道等前期工作。推进现代化新型淮南港建设,制定淮河岸线开发保护计划。开工建设5个公交枢纽站场,开展农客班线公交化改造。创建省级公交示范城。

(六)聚力环境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断巩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实施蓝天行动。坚持铁腕管理,落实环卫湿式保洁,健全完善“数字渣土”平台。坚决落实重污染天气预案,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行动,建成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实施碧水行动。深入落实“水十条”,全面落实“河长制”,确保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启动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80%。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洞化截洪沟等5条水系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实施净土行动。全面落实“土十条”。抓好土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集中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实施绿地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人工造林1.5万亩。新增和提升绿地面积350万平方米。编制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示范城市创建规划、计划。加快实施世行贷款采煤沉陷区项目,谋划实施淮西湖、十涧湖等综合治理项目。新开工沉陷区安置房3200套、搬迁入住3500户。

(七)聚力精准施策,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和寿县贫困县摘帽年度任务。用足政策。加大产业、就业、健康、教育、金融等扶贫政策宣传,推动政策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做实产业。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加快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优先发展。完善机制。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坚持正向激励,落实“一票否决”制。继续实施定点帮扶、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完善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构建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有效机制。

(八)聚力社会建设,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高标准实施好省级民生工程。办好几件惠民实事。在全市公立医院推行居民健康一卡通。安排文化惠民送戏下乡1000场、免费公益电影农村放映1万场。建成3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0条全民健身苑。完成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建成舜耕山南侧停车场、老市政府停车场。完成舜耕山湿地公园、西部城区和平广场(公园)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制定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所。启动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支持在淮高校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扩大多样化优质教育供给。提高就业质量。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争创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推进就业扶贫驿站建设,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进法定人群社会保险全覆盖。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开展工伤残疾预防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健康淮南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传染病医院改造、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城市15分钟体育健身圈。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建设平安淮南。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快县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和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完成村(居)民委员会换届。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强化应急管理,开展安全保障监测体系建设行动和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加强军地协调,深入推进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地震、气象、档案、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宗教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加快人民防空、广播电视、地方志、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发展。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淮南人民谋幸福,为淮南发展创辉煌。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将落实好服务和监管双重责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提升学习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五个纯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学思践悟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

提升服务力,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反对形式主义、,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坚决纠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提升执行力,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学合肥、对标提效能”活动,创新理念、健全机制。推行一线工作法,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较真碰硬。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干事创业撑腰鼓劲。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强化目标管理、闭环管理、督查问效,确保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提升公信力,建设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认真开展“七五”普法,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程序规定,推进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坚持按法规政策办事,按程序流程办事,按法律的主旨精神创新担当办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5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运河经济时代,中心城市的繁华与兴盛,淮安人不曾忘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精神世人敬仰,建好总理家乡的责任与担当,淮安人不曾忘却。

随着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崛起江淮”的激情在560万淮安人心中重新燃起。2014年,全市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一五”末同口径分别增长76.9%、118.1%、45.9%、66.0%,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以市为单位总体达到省定2003年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呈现突破之势,现代版“淮水安澜”的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于高点定位――承载淮安人的光荣与梦想

建好家乡,重现运河时代辉煌,一直是淮安人的光荣与梦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央和历届省委、省政府也都十分重视淮安的发展。鉴于淮安既不沿江,也不靠海的实际,省委、省政府为淮安量身打造个性政策扶持,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从省级层面确立了淮安的发展定位,标志着区域发展步入“淮安时刻”。

这一定位,是淮安历史地位的呼应与回归。淮安历史上曾是全国闻名的中心城市,自古就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早在明清时期,曾是显赫一时的全国漕运指挥管理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顶峰时期,朝廷来自淮安榷关的库银收入一度达70%。重现淮安历史辉煌、再现中心城市繁华盛景,有效激发了淮安人民的自豪感。

这一定位,也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的肯定与激励。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淮安经济社会、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建设、人口集聚等方面,初步显现出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实力和巨大潜力,科学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激励和鞭策淮安加快向建成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尽早展现建好家乡的“象征意义”。

淮安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高站位谋划中心城市建设,于2013年6月召开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发出了全面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总动员”。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和生态优先“六大战略”,全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对内对外开放、区域创新、新型城镇化等五个重点领域迅速突破,努力实现发展路径、指标、形象和贡献“四个跨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细化分解、明确责任,按序时推进;确立科学考核风向标,实现发展导向、干事导向、争先导向和用人导向相一致,用“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鼓舞人心,形成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同心同向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衡量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首位度。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关键在提升城市的要素吸引力、产业集聚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淮安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识到,必须将城市空间作为有生命的整体来谋划,为中心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动力、开辟新的空间;必须依靠产业支撑、片区支撑和文化支撑,提升综合功能,形成强大的对内集聚吸纳力和对外辐射带动力。在具体工作中,他们全力推动现代产业高地、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要素市场、特色服务基地、文旅商贸中心、美丽幸福家园建设,着力筑牢中心城市“六根支柱”。全市上下始终围绕“六根支柱”抓项目、壮实力、聚人气、强功能、树形象,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正从蓝图迈向现实。

扬区位优势――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

翻开江苏地图,淮安地处苏北几何中心,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淮安以南是地理中国的南方,以北则是地理中国的北方。京杭大运河、古淮河、盐河、里运河等四河穿过主城区。连淮扬镇铁路和徐宿淮盐铁路共同构成京沪高铁江苏第二通道,并在淮安形成“十字交叉”,淮安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位优势将发生战略性转变,形成与苏锡常、宁镇扬以及徐州三大“都市圈”相呼应的新兴增长极。

如果把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放在淮安跌宕起伏的千年运势中去观照,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蹦”出来――交通运输。历史上,淮安的发展得益于交通也受制于交通,“因水而兴、因水而衰”,指的就是水路运输能力、水陆周转功能及其时代地位的变迁。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高交通支撑力始终是关键所在。淮安抓住这一关键,建立公、铁、水、空、管五运齐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

更加突出公路枢纽地位。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公路网密度位居全省第一,被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03公里,并在苏北率先形成城市高速公路环。实现县域全部通高速公路,县与县之间通一级公路,县与乡之间二级以上公路全覆盖。

全面提速铁路建设。铁路客运通达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新长铁路并入全国干线铁路网,宿淮铁路建成投运,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徐宿淮盐铁路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未来淮安将成为6条铁路交汇、8个方向辐射的区域铁路枢纽和全国高铁网的重要节点。

实现航空运输新突破。淮安涟水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随着4月23日淮安至韩国首尔航线开通,标志着淮安机场正式成为国际开放机场。航空客货运输增长迅速,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淮安机场发展速度成为支线机场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被民航局誉为支线机场的样板。

奠定内河航运枢纽地位。境内干线航道可常年通行千吨级船舶,形成通江入海、连城达港的内河航道网络。建成港区7个,千吨级泊位50个,港口吞吐能力超8000万吨,百万吨以上港区实现县区全覆盖。

形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建成通车水门桥、淮海路盐河桥、承德路京杭运河大桥等一批城市桥梁项目。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全线铺轨,即将迈入“轨道交通”时代。

用实力说话――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座城市经济实力越强,城市地位就越高。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实力,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现代产业引领经济转型。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工作方针,淮安市积极推动产业的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高端发展,“4+2”优势特色产业主力支撑。围绕培育盐化工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班子”,促其迅速做大做强,一批业态高端、梯次衔接的现代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绿色发展,构建“4+3”现代服务业体系。淮安市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着力做强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做大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达42.8%,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淮安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市,近年来,以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和高效农业产业化为主题,实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示范、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农业科技资源集聚等四大工程,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融合发展催生现代企业。现代企业的生成和壮大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淮安以大项目为抓手,培育、引进、发展现代企业,撑起了淮安经济的“半边天”。实联化工是台玻集团在淮安市投资15亿美元建成的项目,年产100万吨联碱,产能居世界前列,实现了盐碱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三个产业在价值链上的高度融合,而日产6000吨纯碱却保持零库存则源自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最佳融合。在淮安,像实联化工这样因产业融合而诞生的现代企业还有很多,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催生的西游记文化产业园、软件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催生的中兴(淮安)4G智慧产业园等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开放合作拓宽发展空间。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淮安用更开放的环境、更开放的机制、更开放的思路、更开放的平台,全方位整合发展资源,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4年,新批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和9000万美元外资项目数均居苏北第一。台资高地迅速崛起,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065个,总投资118.9亿美元,成为全国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欧美日韩招商取得较大突破,引进总投资3亿美元的韩国nepeS集团晶圆级芯片封装项目和总投资2.4亿美元的英国信诺医疗项目。宁淮挂钩合作项目、淮安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项目等都在深入推进。

自主创新打造增长引擎。紧紧抓住稳增长、调结构这一主线,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出台最优的创新政策。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意见》,从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园区基地建设等九大类28个方面支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全市研发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占GDp比重达1.6%;制定实施涵盖服务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1+15”系列政策,吸引众多的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来淮投资创业;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金融改革发展的意见》,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制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提供最佳的创新服务。2013年,为了给入驻的高科技投资项目、高水平研发机构、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优越的条件,淮安投资80亿元兴建“智慧产业谷”,并积极打造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围绕科技创业、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技术等建成5个服务中心、两个展厅、一个综合服务平台。搭建高效的创新平台。强化集聚载体建设,创成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部级科技创业园2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省级科技产业园8个;深度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成载体10家、在建载体14家,形成以清华、北大为龙头,以中科院和江苏高校院所为支撑的高端科技资源集聚态势。在科技创新机制的激励下,淮安市在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产业链不断获得延伸,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一大批高科技领域领军人才和高新技术骨干项目脱颖而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增长引擎正在形成。

强城市磁性――叫响“六在淮安”大品牌

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中心,就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磁性,能够产生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集聚力。对淮安来说,要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不仅要在苏北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还要提升城市功能,在科技、文化、服务等各方面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和集聚效应,并提供综合服务。淮安全面打响游在淮安、购在淮安、食在淮安、学在淮安、医在淮安、居在淮安“六在淮安”城市品牌,展现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独特魅力。

突出普惠于民。淮安坚持将70%以上公共财力投向民生事业,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一些保障改善民生之举成为叫响全国的品牌。以实现政务服务效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群众满意率三个“全国一流”为目标,投资7000万元将原会展中心改建成占地近40000平方米的超级政务服务航母,日均办件量8000件,让老百姓“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在淮安,人民满意教育初步显现,教育工作多次受到省政府、省教育厅表彰,“淮式教学模式”在全省推广,201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八个实验区之一,在苏北率先实现所有县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在淮安,持续以“淮医”这一大区域品牌统揽卫生事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民生为要、卫生优先”的跨越发展之路,拥有全国闻名的“百人博士团”以及获得国际认可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淮医”的海内外影响力、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在淮安,共有产权房政策让低收入人群相对容易地在这个城市里“拥有一个家”,在解决弱势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上为国家六部委出台共有产权政策性商品房意见提供了蓝本;在淮安,“大救助”格局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阳光慈善网”全国首创,让兜底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在淮安,既有区域性养老中心,也有为农村“送学”老年人提供休息、娱乐、交流等服务的“关爱驿站”……这些工作,打响了淮安民生工作的全国品牌。

突出聚集人气。淮安以培育一批引领消费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支撑,推动商贸、旅游一体化发展,使淮安成为财气、人气充沛的活力之城。首先,为吸引台资入驻,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公共服务品牌――101%服务:对台商提出的合情合理、地方党政组织应做能做的要求做到100%满足,并用心、用情、用真诚的服务给他们一份惊喜,让他们101%满意。其次,以重点景区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设华东旅游目的地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综合大旅游圈。洪泽湖旅游综合体、河下古镇等核心景区全面加快建设,故里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2014年,接待市内外游客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再次,着力打造苏北最具活力的高端商贸商务核心区,以苏宁、雨润两大商业巨擘为代表的淮海广场,以万达为主体的水渡口广场,已经成为淮安的两大“核心商圈”。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淮安现代物流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城市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等全面建设,培育交易额超亿元市场44个,电子商务交易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商贸物流日趋繁荣。

突出文化引领。按照建设文化引领能力更强、文化产业发展更快、文化民生改善更实、文化品牌影响更大的“文化淮安”新定位,建设文化强市,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繁荣发展行动计划,里运河文化长廊、西游记乐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全面建设,运河之都、美食之乡、伟人故里、东方神话、世界文化遗产等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大运河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淮安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食在淮安”文化品牌得到发扬光大,从2002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美食文化节,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2011年底,淮安组建中国淮扬菜集团,成为唯一一家以菜系名称命名的“国字号”集团,并建设了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做足水文化文章,让“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名副其实。以建成江苏文化新地标为目标,西游记主题文化产业园以全新商业模式诠释城市转型密码,让传统文化遗产在“玩耍”中“活”起来。

突出生态宜居。紧紧围绕“美丽淮安”建设走在美丽江苏和美丽中国前列的目标,以国家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工程,重点实施古淮河湿地公园、白马湖退圩还湖等重点环境项目,先后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80%以上的县区达到省级生态县区标准。同时,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大力建设“四河八岸”滨水景观工程,全面推进淮安古城、河下古镇、清江浦等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和开发。“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魅力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

铸崛起丰碑――立足全省审视淮安

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丰富实践,不仅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行动诠释着包容天下的广阔胸襟,更以崭新的城市面貌、完善的城市功能述说着区域崛起的成功之道。当我们跳出淮安、立足全省审视淮安之时,鲜明的、成功的“淮安经验”便清晰浮现出来,犹如一座区域崛起的丰碑伫立在“两个率先”的伟大征程之中,为追梦路上的同行者提供颇有价值的示范和启示。

发掘优势与把握时机相结合。“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一个地区的突破性发展,必然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淮安是中分天下之地,历史上作为漕运中心持久繁盛,今天依然占据苏北大地的“十字路口”,加之公路、铁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利”优势。近些年,又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统筹发展加速期,具有快速崛起的“天时”之机。面对这些重大机遇,淮安决策者展现出“人和”的力量,利用岩盐储量世界第一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使之成为淮安崛起的重要支撑。可见,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既要分析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又要把握好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时机,更要发挥决策层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发掘优势与把握时机相结合,进而发挥出多种要素发力跨越发展的聚变效应。

承继传统与强化创新相协调。城市从历史中走来,朝着未来前进,这决定着城市发展必然身处传统与现代之间,必须处理好对待传统和占领前沿的内在关系。淮安以创新思维来发扬传统,以传统文化来滋养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荣共生、交相辉映。一方面,珍视传统、尊重传统,里运河文化长廊改造、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兴建等,都展示了“运河之都”的水文化底色、饮食起居的一方风情。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瞄准科技前沿,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奇招频出、成效卓著,产业不断向高端迈进,西游记文化产业园就是其点睛之作。与此同时,淮安突出“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概,以优良传统滋养改革创新,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显然,任何地区的发展,既要承继传统,又要强化创新,并融合互动、相得益彰,让城市更加有味道、有活力、有后劲。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6

   按照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安全新浏阳的总体要求,为推动和谐淮川的全面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淮川街道实际,特制定2009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打造商务旗舰,进军千强乡镇为战略目标,以构建和谐淮川为工作主题,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两条工作主线,促进和谐淮川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创一流的领导班子;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坚持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促进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构建平安淮川、人本淮川、数字淮川、亮丽淮川、和谐淮川,达到保长沙市十强乡镇,争创全国千强乡镇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围绕一个主题。围绕构建和谐淮川这一主题,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有序、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文化教育繁荣、管理手段先进、人际关系融洽、自治参与广泛的和谐社会发展态势。

(二)力争四大突破打造四大品牌。

1、力争社会综治工作有新突破,打造平安淮川。一是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调解率达到00%以上,调解成功率达到00%以上,不发生民转刑和非正常的死亡;二是做好平安社区创建验收审核工作,并将平安社区创建触点向小区、楼栋、单位延伸。三是稳妥推进消防进社区工作,实现社区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四是做好法制进社区、进楼栋、进家庭的普法、学法、用法工作。

2、力争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打造数字淮川。一抓网络建设。在社区、小区两级网络的基础上,将触点向楼栋、单元延伸,建立四级网络。二抓信息建设。在全面推行社区事务管理系统软件运用的基础上,建设社区网上服务平台,完成街道、社区二级服务中心的联网,实现政府、社区和居民信息的快速对接,提升现代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水平。

3、力争在计划生育服务上有新的突破,打造人本淮川。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五个服务,推广三大工程,一是搞好政策服务、生殖健康服务、药具宣传服务、随访亲情服务、一条热线释疑解惑服务五大服务,二是推广知情选择避孕措施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三大工程,三是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实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达90以上,意外妊娠率控制在0%以下,计生率98.5%以上,争创长沙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街道。

(三)贯穿两条主线。

1、贯穿社区建设这条主线,实现发展提质。

以社区党建为龙头,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着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标本兼治,强化教育,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和完善社区、小区、楼栋三级组织体系;以社区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以社区服务为核心,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社区自治为方向,顺利完成社区换届选举;以社区共建为载体,做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逐步形成自治型、服务型、平安型、学习型、生态型社区。

2、贯穿经济建设这条主线,实现经济提效。

淮川第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为统领,实现XX年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一是以规范建设特色街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实施商贸兴街战略,全力打造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包装推介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旅游文化产业等热点项目招引客商,招商引资突破5000万元。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为企业排忧解难。确保实现企业总产值增长0%,突破亿元,完成gdp7.亿元,增长0%,财政税收突破8500万元,实现居民增收400元。

(四)抓好三大工程。

1、抓好文明街道创建工程,实现素质提升。以创建文明街道为契机,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一是要总结提炼出淮川精神,使之成为淮川的公德名片和品位标志。二是要通过设置公益广告,潜移默化激发市民热爱淮川的自豪感、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城市环境的责任感、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三是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倡导文明、友爱、诚信、节约的社会新风。四是建立各具特色的楼院文化、街巷文化、广场文化和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2、抓好重点项目工程,实现建设提速。一是抓好浏河中学二期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力争完成二期工程的综合楼、运动场、校门、围墙等建设项目。二是全力配合市政府对车站路、黄泥湾路等道路进行改造。三是对城东、城西、北园、联城社区背街小巷、居民区房前屋后按照硬化、绿化、亮化要求全面进行改造。四是对北园社区严家冲小区排水、排污工程进行改造,切实改善居民区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共2页,当前第1页1

3、抓好社会保障服务工程,实现保障扩容。一是街道、社区、企业单位免费对剩余劳动力、失地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意识培训,社区建立家政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力争XX年失业人员大部分实现再就业,所有社区达到最充分就业社区。二是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扩面。三是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建立个人交费、社区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参加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以上。四是完善低保保障机制,形成低保动态科学规范管理。五是将爱心超市触角延伸至小区、楼栋,建立居民小区爱心屋、楼栋爱心角,营造和谐的生活保障环境。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资本市场;淮安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09-02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和工业化互为带动提升,互为支持促进,共同构筑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质上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覆盖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扩量提质、转型升级。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推动力。首先,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拟上市企业资源,进一步巩固增强了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其次,为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按照国际惯例,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应至少包括主板、创业板和三板市场三个层次,中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主板、创业板和三板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上市公司遍及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诸多行业,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两翼的市场新格局。最后,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完善市场功能注入了新的活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这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新股发行审核、再融资及退市制度;探索建立交易所各市场转板机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优化市场结构,不断增强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支撑,以促进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和做大做强为落脚点。拟上市企业特别是优质企业是资本市场扩容提质的基石,资本市场在服务新兴工业化建设进程中获得较快成长的同时,也为在更高层次上集聚要素、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搭建了全新的支持平台。一是拓宽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282家企业ipo,220家企业再融资,市场融资总额达5073亿元,a股市场累计融资总额超过4.1万亿;上市公司债券融资1707.4亿元,企业债券融资累计超过3.1万亿。为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促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强化以公开透明为核心的市场制度建设、完善重组并购功效等一系列旨在强化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为推进企业规范改制上市、减少关联交易、解决同业竞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驱动产品、业务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内生动力。三是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了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新兴产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二、淮安新型工业化建设与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淮安规模以上企业达2419户,其中27户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两户企业过百亿元。it、特钢和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占比超过15%,全市工业发展步入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与此同时,在促进和加大资本市场利用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市外上市公司或以设立全资子公司、兼并重组优势企业、参股投资新兴企业等多种方式,纷纷在淮抢滩布局;本土企业和地方各级政府上市意识不断觉醒;注重多元化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但与周边兄弟市,特别是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参与和利用资本市场的主体意识不强,过度依靠银行贷款,融资结构不合理。2011年淮安各大金融机构累计向企业发放各类贷款超过900亿元,而同期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不足1%。从企业上市运作情况来看,目前三大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一家龙头企业真正启动股改上市操作程序,大多企业停留在传统产业经营阶段,过于依赖自身积累式发展,缺乏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外延式扩张的进取精神。

2.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各大要素市场之间协同效应不强,制约了市场功能发挥和资源配置效率。股票市场方面,截至去年末,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达308家,融资总额超过3200亿元,淮安市两项指标占全省比重分别为0.3%和0.05%;债券市场方面,全省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淮安市占比不足全省3%;创投市场方面,经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仅为1家,占全省的比重约为0.6%。由于淮安市前述市场建设尚处于探索和积极推进阶段,市场功能还不能显现,更谈不上产生协同效应。

3.缺乏精通资本运作的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规划与资本市场建设没有形成步调一致、互为推动、协同发展的运行格局。淮安市不仅企业紧缺具有上市运作经验的专门人才,而且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县(区)政府了解和懂得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不多。离开政府的战略规划引领和企业有意识的参与支持,二者难以自发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内生机制。

三、建立健全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和体系,促进淮安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根据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在不同的发展周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使得建立在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阶段性特征也较为明显。培育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畅通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机制,对淮安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引进和培育多层次市场主体。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加大多层次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是关键。建立上市后备资源库,培育股票市场主体,根据淮安市“十二五”规划目标,重点围绕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五大千亿元级主导产业,纺织、机械、轻工和建材等传统产业及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调研,摸底排查,挖掘储备一批成长性好、业绩好、竞争能力强的企业,纳入资源库跟踪培育,按照发行上市程序,实行梯次推进,动态管理。搭建机构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密切加强与发行承销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及发行审核部门的沟通合作,探索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有效利用模式,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培育和引进创投机构,加快发展创投市场,鼓励境内外法人机构、社会团体和自然人来淮设立创司和分支机构,支持具有一定资本实力的民营企业、担保公司、社会资本通过新设、变更登记、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成立创司,引导各类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证券直投、信托机构、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来淮拓展业务;积极发展创投管理机构,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本土创投管理机构。

2.建立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的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血脉,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业的核心,建立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促进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双向推动和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全面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金融运行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给力新型工业化建设。建立银企对接机制,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信贷投放,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扩大经营规模、加速做大做强,支持银行创新融资工具,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及上市过程中资金需求特点,联手信托、私募、券商、投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设计企业个性化需求方案,为企业想上市、做上市和快上市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支持淮安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创司增强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新融资担保模式,支持淮安市担保机构不断推进担保品种和融资担保模式创新,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经营不确定因素多、可抵押资产少、银行融资难等特点,不断研发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综合服务方案,依托自身行业资源,努力为企业提供“借贷+担保+创投”一揽子金融服务。推动产权市场转型升级,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淮安市产权市场改革路径,为企业股权流转、兼并重组、风险资本退出搭建平台。

3.加强资本运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淮安市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必须坚持人才先行战略,通过引进人才、借助外脑,选拔和培养人才、增强造血功能,以实现对这项工作的组织推进和统筹规划。落实淮安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通过采取期权、股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引进人才。面向全市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进一步加快资本运作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淮安市资本市场运行情况,适时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层面、灵活多样的专题培训活动,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来淮开班授课,努力提高资本运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4.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为切实维护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秩序,降低市场运行风险,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实施积极的监管措施是地方政府行使宏观调控职责的重要体现。建立由金融、司法、公安、行业协会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地区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召开分析会,研究解决市场重点难点问题,出台监管措施提高市场规范化运作水平。建立上市公司协会、创司协会、担保公司协会,推动行业自律,积极营造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华银,杨烨军,宋马林.安徽新型工业化问题实证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7.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8

 一、2007年工作情况

 (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

 年初,我局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文化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局第一批参学的共9个支部,107名党员,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在我局组织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达93%,得到市委督导组的充分肯定。我局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已进入整改提高阶段。

 (二)艺术生产工作

 1、深入开展“文艺创作年”活动,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为进一步加大文艺创作力度,我局把今年定为“文艺创作年”,年初,组织召开全局艺术创作会议,在总结去年成绩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年艺术创作计划,将艺术生产目标任务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出台了《获得省级以上专业(群众)艺术创作奖项的的奖励办法(试行)》等激励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创作了戏剧、歌舞、音乐等文艺作品150余件,为参加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打下坚实的基矗积极参加省以上赛事(活动),截至目前共获省级以上奖项68个,其中一等奖18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21个,优秀组织奖3个的好成绩。

 2、按照省委宣传部的统一要求和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文艺战线大练兵活动。紧紧围绕“三学”、“三练”和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举办艺术讲座19期,听众达3300人次,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加大练兵测试两次,广大文化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明显提高。各下属单位也充分调动起来,战练结合,以基层和农村作为自己的大练兵常两团和艺校积极配合我市重大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到目前为止,已送戏下乡、下基层140多场,观众人数达10余万人,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3、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市艺校和群艺馆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龙头作用,艺校毕业学生和新生招生人数创新高,群艺馆举办了3期13类培训班,共培训业余艺术人员700余名,充分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社会文化工作。

 我市社会文化工作主要是以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文化下基层和文化下乡为载体,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1、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我们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准则,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为出发点,以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为目标,在往年的基础上创新形式,由重点放在节庆之时,变为时限扩展至全年,将“文化下乡”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文化骨干的培养和促进上,使文化在农村真正生根、成长,真正融入农民的生活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送戏下乡510场,送科技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下乡460场,送图书资料6500余册,培训农村文化骨干77人,新组织成立流动电影放映队6个,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城镇广泛开展广场演出活动,仅市豫剧团结合节庆活动开展的广场演出就达30余场,极大丰富了城镇居民的文化精神需求。

 2、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1)两节期间,共协助编排了“元旦戏曲晚会”、“春节联欢晚会”、“春节团拜会”、“我为党旗增辉”专场文艺晚会和“共建和谐”专场晚会等大型演出十余次,丰富了人民群众节日期间的文化生活;(2)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中心工作,组织了“共建和谐”和“丰碑永恒”大型文艺演出,得到了市领导的赞扬。(3)协助市纪委、市总工会、市妇联组织职工文化艺术节和文艺演出。(4)配合是第二届文化旅游节组织13场节目,丰富了节日期间群众文化生活。

 (四)文博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和“四

共4页,当前第1页1有”工作。(1)加大〈〈文物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重点开展省政府156号令〈〈安徽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的宣传贯彻。(2)抓好民间文物收集和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出土铜镜、画像石等文物200余件。(3)基建工程文物勘探工作顺利开展,截至目前已完成大唐淮北发电厂扩建、煤师院食堂等十多处基建工程文物勘探。(4)博物馆工作取得新进展,今年共接待观众80余批次,计5万余人。配合市委宣传部、淮矿集团等单位,举办淮北老照片展和煤炭系统书法篆刻作品展等活动,参观人数达七万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配合做好红色旅游工作,专门调整出一个展厅陈列淮海战役相关内容,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布展工作,力争明年初完成对外开放。(5)认真做好“双龙孜”古堆汉墓遗址等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尤其是出土的700余片玉衣片为我省之最。(6)经过近半年紧张筹备,于4月24日成立淮北汉画像石研究会。为发掘和保护淮北市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了一个研究、宣传和开发利用的平台,对做好淮北汉画像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十月中旬承办中国汉画学会2007年年会,扩大了淮北的影响,并被推选为集体理事之职。

 (五)文化市尝出版物市场管理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整顿和规化市场秩序,积极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以网吧整治工作为重点,及时开展“春雷行动”。由于领导有力,措施得当,完满完成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网吧市场管理使我是唯一没有被扣分的选股,得到了国家测评小组的充分肯定。新闻出版部门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开展了中小学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和全市印刷复制业的治理整顿,严查违规案件,取得了较好效果。与此同时,我市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将于年底之前完成。

 截至目前为止,仅市直文化市尝出版物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共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6次,专项整治行动17次,出动行政执法人员1100余人次,检查网吧等娱乐场所1000余家次,共查处违法违规经营点39家,停业整顿8家,给予警告行政处罚47家,共收缴网吧电脑及附件设备29套,各类非法出版物19000余册,走私及盗版音像制品7000余盘,其中淫秽、杂夹淫秽300余盘,非法报刊347份,“口袋书”2395册,盗版电脑软件761盘,政治性非法出版物11册,立案两起,行政拘留一人。

 (六)文化体制改革

 今年我市作为全省五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年初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我们就把今年定为“文化体制改革年”,并明确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全面谋划,先易后难,逐步推开”。我局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市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已完成改制方案的起草工作;二是文化企业的改革。两家文化企业改制工作,于2006年7月份内开始进行。经批准市电影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红旗电影院淘汰关闭。目前,电影公司改制已经完成。红旗电影院房产等待出售。另外,今年上半年,我们将市歌舞团与市艺校的艺术资源进行了初步整合,以后市艺校的毕业生社会实践放在市歌舞团内进行,基本解决市艺校毕业人员的实践问题和歌舞团艺术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

 目前,全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按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有条不紊的进行。

 (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的文化基础建设工作主要是图书馆新馆建设,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们的努力,进展比较顺利。目前,立项及新馆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规划图纸设计工作正在积极准备,力争于明年年初前开工建设。市豫剧综合办公楼工程已于9月开工建设。

 二、2007年工作计划

 2007年,市文化局工作的总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十次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淮北在安徽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实施精品战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新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狠抓文化、出版物市场治理,加强文博图工作,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淮北在安徽率先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严格按照“积极稳妥,全面谋划,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在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推动市直专业艺术团体和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二要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三要以

共4页,当前第2页2“转换机制、面向市尝壮大实力”为重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要在《淮北市直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

 (二)实施精品工程,努力提高文艺创作水平。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和建党85周年为契机,以参加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精品创作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文艺创作者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精品。

 (三)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抓紧完成图书馆新馆的地质勘探和图纸设计工作,力争明年初开工建设。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扎实搞好淮北艺校扩建规划,为淮北艺校办成“皖北地区重要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四)构建和谐淮北,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工作力度。深入农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农村文化调研,摸清全市农村文化的底数,研究发展农村文化的对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抓手,打造和谐农村。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健康向上,既蕴含淮北丰富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站地。

 (五)加强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大《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的宣传贯彻力度;做好市级文保单位普查及文物保护档案建立工作,进一步摸清我是文物资源的家底;配合基建工程,做好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做好柳孜码头隋唐运河大遗址保护申报工作。

 三、“十一五”期间奋斗目标

 (一)奋斗目标

 按照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要求,以“打好两张牌,建成六个一”的文化发展战略,在2010年形成市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主要文化发展指标全省一流的文化强市。

 ——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孜隋唐古运河遗址,打好隋唐运河文化牌。深入挖掘历史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再现当年古运河的风采,迅速形成新的旅游亮点和热点,使历史文化遗产与日益发展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最终形成历史传统、精神成就和现展的综合体。

 ——依托全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建设安徽雕塑城,打好雕塑牌。以开渠大师的雕塑作品为主,结合现代城市雕塑,统一规划,贴近生活,平衡发展,明确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并将其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升淮北城市文化品位。

 ——建立一流的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充满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精品,扩大淮北文化影响力。

 ——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全省一流的文化设施网络,构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培养引进一批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化人才,优化文化队伍结构,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举办一批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增强淮北文化辐射力。

 ——扶持和培育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构建结构合理、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完善多层次、多体制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形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满足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

 (二)重点建设项目:

 1、市图书馆

 市图书馆建设立足于我市在安徽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与未来新市区的现代文明程度相一致,成为全市集藏书、借阅、咨询、管理、网络服务为一体的文献资源收藏中心、情报信息服务中心、学术活动研究中心和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图书馆建设要注重科技含量,保证在建成后5到10年内不落后,达到全省一流水平,结合新城未来的发展规模,馆舍面积在12000-15000平方米,包含密集式藏书系统、电子检索系统、现代化阅览室等基本设施,提高藏书能力,简化借阅手续,增加多媒体视听室、报告厅等服务窗口,满足本地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2、新市区大剧院

 新市区大剧院是我市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市演出放映、信息交流、会务培训和文化休闲中心。文化中心由歌舞剧院、多厅影院及大型文化广场组成,是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协调补充的统一整体。应科学选址,注重文化内涵,兼顾建

共4页,当前第3页3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和功能特色,实现文化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新城大型文化中心建设要做到两个协调:第一,歌舞剧院、多厅影院、信息交流及文化广场等设施既有分又有合,实现设计优化、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达到整体有机统一;第二,与整个新城建筑和功能相协调,充分发挥多功能文化中心在新城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地区标志性文化设施。

 3、淮北艺校扩建规划

 实施淮北市艺校扩建规划,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投资,增加与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的场地、校舍和设施,达到校园占地面积不少于5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1.5万m2。到201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人,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增加到10个左右。通过努力把淮北艺校办成“皖北地区重要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四、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为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我们又制定了以下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一)广泛开展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充分发挥奉献精神和聪明才智,勇争一流,发奋工作,为我市在安徽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

 (二)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狠抓落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每月一检查、每季一小结、半年一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继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问负责制、aB工作制等,确保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五)对图书馆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力量,完善机制,确保工作按时、按进度完成。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9

发后,市文化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局务会议研究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指定专人负责,成立了市文化局副局长江玉琴为组长的公共文化设

施自查工作检查组,负责对全市自查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自查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共文化设施自查工作的通知》,

发放了公共文化设施调查表,并按省文化厅要求对县、区公共文化设施自查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保证了我市自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我市

公共文化设施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提高对《条例》意义的认识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布施行后,市文化局立即在县区文化局长会议上进行了布署,要求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把《条

例》的学习宣传,当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市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立即行动,狠抓

落实,认真学习《条例》,准确掌握《条例》,深刻认识《条例》的意义,提高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

、电视报道等新闻媒体广为宣传;通过橱窗、画廊、黑板报等文化阵地扩大影响;利用街头宣传和出动宣传车等营造声势,共印发宣传资料

25000份,出动宣传车30多台次,掀起学习、宣传《条例》的热潮,并将《条例》的宣传教育纳入“四五”普法计划,深入宣传。使《条例》成

为全社会的共识。为贯彻执行《条例》,打牢思想基础。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在市委五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通过的淮北市在安徽率先崛起行动纲要上明确提出了

“文化兴市”战略。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2003年,按市政协的建议,市文化局组织有

关人员开展了淮北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取向、定位和布局的专题调研,并撰写了淮北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提交市政府咨政会议,为政府

全面制定淮北市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维修、管理资金纳入本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每年都要求文化部门将第二年的建设经费提出预算,供财政统筹安排,并逐年

有所增加。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重点安排。同时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的投入。2003年,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重建了市

群艺馆,新馆面积2162平方米,基本满足群艺馆开展活动的需求;2004年市财政又投入3500万元,建成了淮北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0670平方米

,成为淮北市城市建设的亮点;今年市政府准备加大对市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在原计划8000平方米的基础上,再次修改计划,扩大到12000-

15000平方米,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成功能齐全,有标识意义的现代化图书馆,全面提升淮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档次和品位。目前修改设

计方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年底有望动工。

淮北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拆迁、选址、新建和设计符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要求。各级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和条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扩大文化服务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努力为市民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近为加强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实现文化

设施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并建立和向公众公布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名录,对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立足长远,找出差距,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的指导思想、清晰地发展思路和开拓

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使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基层文化设施也有了明显的改观,保证了《条例》的贯彻落实。但

应该清醒的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经济的制约,观念的影响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原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

民的需求和文化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市区文化建设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布局不合理,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速度过缓,与经济发展的

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不同步。由于观念的滞后,公共文化设施单位内部机制不活,社会捐助很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缺乏,利用率不高等现象普

遍存在。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建成了杜鹃花工程省级标准点1个,省级点5个,市级点9个,县级点5个,在基层文化事业

的发展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整体发展不平衡。现全市三区一县共有30个乡镇。除濉溪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外,其余三区均无独立的文化馆

和图书馆;30个乡镇都有乡镇文化站(文体广播站),但有活动场地的有26个,占总数的86.7%仍有少数乡镇一无所有,基层文化建设“四落

实”还不尽如人意,基层文化站活动经费困难,成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制肘。

四、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努力构建和谐淮北

正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是繁荣文化事业,推进各项文化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

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振奋精神,扎实进取,找准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切入点和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努力达到文化的率先崛起。

(一)继续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学习宣传,采用有效的形式,多途径、大范围、强力度地开展宣传,使《条例》人人皆知,家

喻户晓,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进一步强化对公共文化设施保护、利用、管理意识。科学管理公共文化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精

神文化服务。

(三)加大对文化政策、法规落实执行的检查力度,确保政策法规的实效性。

(四)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尊重文化部门的意见,充分考虑文化工作的特殊性、专业性,提高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五)公共文化设施单位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内部潜力,增强单位活力

,吸引外部财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功能。

(六)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当作繁荣文化事业,打造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工程来抓,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并长期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

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的基础和阵地,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条例〉对于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

淮安市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篇10

一、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据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1亿元,同比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9亿元,增长1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亿元,增长13.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6.3亿元,较年初增加2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1.8亿元,较年初增加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亿元,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44元,分别增长9.2%、9.5%。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持续推进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建立项目联审联批、项目协调推进周例会、“三十工程”红黄黑旗制度,创新“重点项目进行时”电视督查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015年谋划实施的10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体进展顺利。陈州帆布、龙翔电气、天鸿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6亿元,增长20%,晋升为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被评为“全市发展最快的特色商业区”。“双争”工作成效突出,争取项目148个,争取资金13亿元。途经淮阳的郑合高铁项目正在积极运作。项目的带动支撑作用日趋增强。

(二)持续推进企业创新,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小企业过桥续贷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增加15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帮助河南银丰、星光辉服饰、玖升实业等企业融资1.2亿多元,龙都药业与重庆多普泰制药实现了战略重组。按照“挖潜整合规范提升”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累计盘活企业20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5.8亿元,增长20%,河南银丰、龙都药业被评为河南省2015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河南联塑被评为河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河南银丰被评为河南省质量标杆企业,博瑞莱公司被评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志油脂等3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全县纳税百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家,较上年增加5家;纳税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家,其中河南联塑纳税4596万元,龙都药业纳税2928万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5.2亿元,增长12%,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三)持续推进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

按照规范、安全、有序的总体要求,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遗展演”暨2015年中国·淮阳羲皇故都朝祖会和龙湖旅游赏荷月活动,我县被命名为“中国泥彩塑(泥泥狗)文化之乡”。持续打造精品景点,建成运营了东方神话游乐园、龙湖码头,实施了弦歌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启了龙都文化乐园建设,推进了平粮台国家遗址公园申报工作,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全国卫生城、太昊伏羲陵国家5a级景区“两城一区”创建活动,整合规范龙湖游船运营管理,启动了地质博物馆、湿地展示馆、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停车场建设。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63.2万人次,门票收入8748.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3.7亿元。

(四)持续推进强农固本,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

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有序推进。统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完成12个万亩高产示范方创建任务,建设高标准粮田8.7万亩。制定《淮阳县农业基础设施管护办法(试行)》,建立了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出台《淮阳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新增家庭农场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个。夏粮生产实现十三连增,全年粮食总产量20.04亿斤,巩固了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地位。持续培育畜牧产业化集群,新建规模养殖场21个,猪、牛、羊存栏量、出栏量均居全市前列,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生猪养殖调出大县”。

(五)持续推进城乡建设,新型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强化规划引领,完成了《淮阳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修编,启动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控规、特色商业街区控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修编。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实现了西三环全线贯通,推进了教育路、五彩路、弦歌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建业桂园、普罗旺斯、档案馆综合楼等项目完工或接近完工。持续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老城区机关单位向外搬迁,新建公厕40座,改造垃圾池16个,城区“脏乱差”得到缓解。加快推进“县城-中心城镇-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落实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四通、鲁台等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四通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镇,白楼镇于庄、新站镇新站村、刘振屯乡刘振屯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4.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积极推进生态县创建和“蓝天碧水乡村清洁”工程,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7天,市控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安全率100%,新增王店乡、白楼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修建农村公路166公里,改造桥梁16座,实施了5000户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新解决10.1万农村居民及3.8万名农村师生饮水安全问题,白楼镇,冯塘乡龙虎村,豆门乡楚庄、贾营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试点,我县评为“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

(六)持续推进民生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新招聘教师517名,改造中小学校41所;职教中心投入使用,我县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高中招成绩再创辉煌,13名考生分别被清华、北大、香港大学录取,连续三年被评为周口市教育工作先进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配套完善近500处乡村文化设施。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公益电影放映5760场次、各类文艺演出235场次。开展县志编纂工作,出版发行了《淮阳县志(1988-2008)》。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成4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扩建村级卫生室108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全年累计报补医疗费用5.5亿元。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扶助计生奖扶对象4067名,我县被评为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全国示范点”、“全国爱心集体”。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投入资金2898万元,实现了3万多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81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00人,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8720人、农村五保对象8565人,救助城乡大病患者7496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事业和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全面加强。

(七)持续推进依法治县,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坚持依法治访,深入推进“一线工作法”,依法打击无序上访,总量大幅下降,秩序进一步好转。依法打击和处置羲城帝景等非法集资案件,维护了金融秩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完成了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改,继续保持26个县直单位常驻鲁台镇,巩固烟花爆竹领域安全生产整治成果,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有效保障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扎实推进平安淮阳建设,投入使用8500个“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点,实现全县关键路口全覆盖,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八)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权限外事项81项,完成了农业、畜牧、卫生、计生、工商、质监行政体制改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公车改革。创新开展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全县新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9亿元;全年累计实际到位省外资金33亿元,实际引进外资100万美元。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我县与京东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河南银丰、康迪药械等企业产品实现网上销售。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049个,发放政府保息小额贷款1亿多元,帮助企业申请专利95件,31家企业被认证为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扶持对外贸易,新增外贸进出口企业2家,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0957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7%,增长116.2%。

(九)持续推进政府建设,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

延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政府系统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三查三保”活动,政府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执行其决议、决定,主动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吸纳政协协商意见,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2件、政协提案212件,办复率100%。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了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党政纪处分121人。

此外,统计、供销、国防、人防、气象、对台、外事侨务等各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

2015年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县“十二五”规划总体完成,也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的五年,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经济持续下行,社会矛盾凸显;县域政治生态遭受破坏,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特大旱情相继发生,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我们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克难攻坚、务实重干,实现了在曲折中前进,淮阳经济社会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全县生产总值由126亿元达到2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万元达到1.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6亿元达到65.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83亿元达到206.3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由59%提高到69%。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伏羲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等平台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工业持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

——过去的五年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五年。累计建设高标准粮田60.9万亩,粮食年产量由16.7亿斤达到20.04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城区1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4.4%。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600公里,实现“村村通”,超过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成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五年。民生投入逐步加大,每年连续实施“十项民生实事”,教育、医疗、饮水安全、农村危房改造等突出民生问题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并覆盖城乡。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7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000人,完成14.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00元增长到7644元,五年实现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00元增长到20744元,五年接近翻一番。

各位代表!

“十二五”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公安干警及、武警官兵,向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驻淮单位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老乡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十二五”时期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通过五年的成功实践,我们加深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推动科学发展的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必须坚定不移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稳定,发展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把稳定放到工作的重要位置,既要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又要保持经济环境的稳定,不折腾、不反复,以此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务实发展。在发展上我们必须立足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旅游新兴县这个县情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不提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不喊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不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实实在在为民谋利,实实在在推动发展。三是必须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载体,作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通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带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四是必须坚定不移突出民生优先。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扩大投资与实施民生工程相结合,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调动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全县加快发展的力量之源。

各位代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淮阳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基础差、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县情没有根本改变。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难度加大。国内经济呈现新常态下增速换挡阶段性特征,国家、省、市均下调了“十三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预期,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我县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基础不牢,资源要素紧缺,招商引资面临较大区域竞争压力,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二产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业生产方式未实现根本转变,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传统工业产能落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旅游产业刚刚形成,突破带动效应尚未显现。三是城乡发展协调性不强。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四是民生改善任务繁重。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欠账较多,教育、医疗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五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在角色定位上还没有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干部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淮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全国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央作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有利于我县乘势借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和潜力,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注重分类指导的产业政策,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投资有效性,有利于我县继续争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我县作为大别山扶贫开发区和部级贫困县也将获取更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支持。从全省看,省委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防风险的综合平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强调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将不断加大支持经济稳健运行的政策力度,增加和保障各类生产要素供给。我县作为全省“米字型”高铁“捺”上的“一点”,既有利于争取政策支持,围绕高铁站点规划建设经济区、打造副中心城市,又有利于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为我县企业拓展市场空间“走出去”,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和技术转移“引进来”提供机遇。从全市看,我县作为周口中心城区组团发展县,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等方面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委提出的“五大一强”发展目标必然直接带动我县发展。从我县看,坚持项目带动、工业主导、旅游突破已成为全县干群的共识,有利于我们凝聚人心弥补工业短板,发挥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提升整体经济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全县发展氛围浓厚,干部队伍精神状态较好,广大人民群众谋发展、奔小康愿望强烈,为我县加快发展增添了动力。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我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正视挑战、克难攻坚,加快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淮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县委“十三五”规划建议,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强县、旅游突破、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突出打好产业集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淮阳。

今后五年我县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全省重要的塑料制品产业基地,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三产结构调整为21∶43∶36,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上。改革开放持续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有效对接沿海发达地区,形成豫东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优势充分彰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绿色、生态、宜居县城基本建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更加包容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基本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2018年全面脱贫,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六个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加快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速度,着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二是坚持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接合作,打造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三是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坚持统筹协调。牢牢把握淮阳基本县情和发展特点,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五是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绿色工程,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切实把淮阳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六是坚持共建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法治淮阳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四个战略重点:一是坚持工业强县。以产业集聚区为重要载体,持续推动开放招商,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做大工业总量,使工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二是坚持旅游突破。以伏羲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平台,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大对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策划包装现有旅游景点,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建设大旅游体系,使旅游业成为带动三产、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性力量。三是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四是坚持四化同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平衡发展,实现“四化”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新的发展合力。

各位代表!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有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有全县130万人民的齐心协力、奋勇拼搏,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县“十三五”发展蓝图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三、2016年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根据对“十三五”时期我县发展形势的总体判断和分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6200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目标任务。

今年重点实施的“三十工程”是:

十项重点工业项目

1.河南龙翔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非晶合金变压器及输变电整套设备生产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亿元;2.河南龙都药业有限公司新建生物制药建设项目,总投资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0万元;3.艾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高压电气设备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4.河南永在科技公司高压电气设备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5.淮阳县辉华面业有限公司小麦专用粉及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亿元;6.淮阳县陈州帆布有限公司服装鞋面面料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亿元;7.郑州山山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医疗用品加工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8.深圳远航镜业科技有限公司眼镜生产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0万元;9.河南众淼服饰公司服装加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3000万元;10.淮阳县宏源传动件有限公司装备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3000万元。

十项重点城建文化旅游项目

1.天润文化体验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0万元;2.淮阳县综合投资有限公司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5000万元;3.淮阳县农民工培训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4.淮阳县龙湖游客服务中心及集散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7500万元;5.中华姓氏博物馆及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项目,总投资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6.淮阳县垃圾处理场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6000万元;7.淮阳县人防指挥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3000万元;8.城区9条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亿元;9.淮阳县综合投资有限公司棚户区改造五彩路安置小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10.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5000万元。

十项重点民生工程

1.3家医院建设项目(安康医院、中医院、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总投资5.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5亿元;2.农网升级改造及产业集聚区变电站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亿元;3.12.7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总投1.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6亿元;4.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及维修项目,总投资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亿元;5.农村公路桥梁改建改造项目,总投资1.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4亿元;6.淮柘路改造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6000万元;7.乡镇污水处理及人工生态湿地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4000万元;8.天然气村村通工程,总投资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亿元;9.天网工程及民生保险项目,总投资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亿元;10.扶贫开发及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231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2310万元。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今年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项目带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有效载体,按照“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理念,做大项目盘子,提高项目质量,为经济增长积蓄后劲。

精心谋划项目。密切关注跟踪国家和省在促投资稳增长和扶贫开发上的系列政策,积极争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支持范围。围绕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龙湖风景区建设,继续谋划布局与现有产业关联度高的高端制造业项目、商贸金融项目、文化旅游项目,增强项目建设后劲。

加快推进项目。2016年,我们要重点抓好总投资129亿元的115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其中,省市级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5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4亿元。重点抓好龙翔电气非晶合金变压器及输变电整套设备生产、艾斯维尔高压电气设备生产、永在科技高压电气设备生产等电气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实施五彩社区、景园二期、天和佳园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积极推进中华姓氏博物馆、天润文化体验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及集散中心等文化旅游项目,认真实施十件民生实事。

完善工作机制。出台《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办法》,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大征地工作力度,出台规范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建立征地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全县干群中进一步树立“以项目评政绩、以征地论英雄、在火线选干部”的导向,着力解决项目用地紧缺问题,加快项目落地。开通项目服务热线,接受项目建设方困难求助、投诉举报,帮助企业全程办理项目前期手续,依法打击阻工挠工,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的行为,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周例会和“三十工程”红黄黑旗制度,继续发挥《重点项目进行时》电视栏目督查督促作用,强化项目建设责任追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二)坚持工业主导,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抢抓新型工业化机遇,深入推进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主导产业培育。继续完善产业集聚区路网框架和基础配套设施,提高项目承载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对项目的评审筛选,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体系。建立产业龙头动态管理机制,支持企业技改提升、扩大产能、做大做强,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努力打造塑料制品和电气装备制造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两大辅助产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发挥3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作用,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开发新产品,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引入股权投资,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助推联华科教、华美食品和重组后的龙都药业在“新三板”等股权市场上市。

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坚持和完善县领导产业集聚区现场办公常态化机制,建立县领导和部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政银企合作,每季度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发挥综合投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建立中小企业过桥续贷资金池,探索开展“政银助业通”、“助保贷”业务,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缓解企业融资难。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建设电子商务营销网络,拓展企业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引进培育高端人才,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的用工合作,培育技术工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合建厂房和仓储设施,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用地问题。继续表彰和奖励纳税大户、服务企业先进单位,在全县持续营造“谁为淮阳做贡献,淮阳人民尊重谁”的氛围。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坚持“软环境也是生产力,也是区域竞争力”的理念,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保持政策的内在连续性,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强化行政服务中心服务企业职能,确保窗口单位“人、事、权”全入驻,加快企业各类手续办理进度。提高各级干部服务企业意识,对懒政怠政和吃拿卡要的行为坚决问责。

(三)坚持旅游突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以“文化——生态”旅游为主题,以创建太昊伏羲陵国家5a级景区为统领,以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主线,巩固提升现有景区(点)的品位和档次,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景区(点),使旅游产业在提高市民素质、打造文明城市形象、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开发保护并重。有序推进各类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理顺平粮台、陈胡公陵、画卦台等景点管理机制,推进平粮台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积极招商引资对曹植墓、汉墓等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开发,加强龙湖湿地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龙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西柳湖码头,增加景区旅游公厕。支持东关村、庞庄、金庄等旅游乡村发展,积极创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

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围绕旅游六要素,统筹太昊伏羲陵景区与特色商业区两园的协调建设,扶持一批旅游商品设计、销售个体商户,着力开发泥泥狗、荷系列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休闲娱乐场所,支持和鼓励创办摄影基地、文化演出企业和生态疗养康复中心,加快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创新宣传促销方式。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提升”的方针,组织筹办好“中原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羲皇故都朝祖会和龙湖赏荷旅游月活动,进一步突出特色,提升水平。扩大在中央和省内外媒体旅游宣传,制作淮阳旅游形象宣传片,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加强与周边景区旅游合作,引导、支持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鼓励拍摄淮阳旅游微电影,建立政府宣传、企业促销和个人传播相结合的宣传促销机制,努力打造“中华朝祖圣地、中国休闲福地、国学文化源地”三张名片。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持续开展景区环境综合治理,依法拆除景区内私搭乱建建筑,严格治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控制进入景区的机动车辆。按照《加强龙湖综合整治工作意见》,拆除西柳湖私人码头,整合游船,全面规范龙湖游船运营管理。构建旅游信用体系,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素质;开展星级旅行社、十佳宾馆评选,引导旅游市场规范发展,塑造平安、文明、诚信的淮阳旅游形象。

(四)坚持夯实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核心,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激活农村资产,推广农业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土地经营权以股份合作、托管等方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落实和完善《淮阳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秩序,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产能。整合项目资源,统筹推进沟、路、树、桥、井五位一体的12.7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落实《淮阳县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试行)》,加强工程后期管护,形成连片成方的精品农业亮点。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落实好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生产增而不减的目标,巩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地位。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力争年内建设20个以上规模养殖场,巩固“全国生猪养殖调出大县”成果。突出抓好廊道绿化、城区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保质保量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近郊高效现代农业观光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空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鼓励订单、定向式农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促进粮经协调发展。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农村居民住房、饮水、用电安全,加快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实施总投资1.94亿元的农村路桥项目,进一步完善乡村路网。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3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再实现2.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五)坚持城乡统筹,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围绕“绿色、生态、宜居”城乡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在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加快完善城市架构。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严格执行《淮阳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和各类控规,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启动实施清风路、教育路、育才路、陈州路、黄山路“四横一纵”路网建设,继续推进新民路北段、建设路北段、滨河路建设,完成弦歌路东段、泰山路、兴淮路建设,实现五彩路西段建成通车,打通羲皇大道与南三环连接,形成新城区南北贯通、东西连接的路网格局。实施西三环绿化工程,加快滨河公园、育才公园等10大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完善供水供电和雨污管网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布局医院、学校、商场超市,打造新城区10平方公里城市架构。继续推动老城区机关单位和居民向新城区搬迁,加快实施城墙棚户区改造,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对老城区统一规划建设,恢复古城古貌,逐步实现“西城东景”城市发展格局。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两城一区”创建为载体,强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清除不规范的临街牌匾、户外广告,实施汽车站搬迁,坚决取缔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规范公交车和出租车的运营管理,增加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建立城区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打造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抓好中心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蓝天、碧水、美丽乡村”三大工程,实施四通镇、鲁台镇、大连乡“美丽乡村”项目,提高白楼镇、刘振屯乡、新站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标准。继续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确保年底完成创建验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让全体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成果。

强力开展“两违”整治。深入开展“两违”整治年活动,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两违”的危害性,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实行县处级干部划片分包、乡镇属地管理和城区24小时巡查制度,重点遏制新生“两违”,集中拆除关键区域和路段大型违法建筑,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土地行为,形成“拆除一处,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高压态势。

(六)坚持民生优先,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集中抓好“十件民生实事”,加大民生投入,促进民生改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面提升保障水平。加强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6200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2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0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实施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加大民政救济力度,改善各类困难弱势群体生活条件。加强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工作,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卡通”。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落实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逐步完善学校布局。继续抓好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教育装备项目,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完善乡镇文化站功能,建设村级文化试点。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推进县中医院和安康医院建设步伐,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慈善等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七)坚持依法治县,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根据县情实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治理,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依法治理社会环境。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切实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发挥民生热线中心和群众工作中心作用,开展“逢六”村务日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突出依法治访,落实三级终结制度,对非访、集访等无序上访行为依法打击。加强防范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防止区域性金融风险发生。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依法治理网络造谣、炒作等扰乱社会秩序行为,大张旗鼓的宣传正面典型和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和主旋律。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平台,面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公开、查询服务,积极创建“诚信淮阳”。

全面深化平安建设。抓好安全生产,持续巩固烟花爆竹产业退出成果,打击非法生产、储存、经营烟花爆竹行为,深化成品油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完善全县消防设施建设,加强对各领域安全生产的检查、监督和监管,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持续开展打击“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完成全县视频监控技防“天网”工程,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

(八)坚持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内在活力动力

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创新,推动淮阳经济社会新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进预决算公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完成公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效用。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谋划郑合高铁淮阳站经济区,加强与项城产业集聚区、港口物流园区产业和项目对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大对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奖励,鼓励重点出口企业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修订完善《淮阳县招商引资办法》,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针对重点区域开展驻地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建立乡镇、县直部门招商责任制,鼓励全民招商。加大招商项目的跟进落实力度,推行招商项目手续代办一条龙服务,促进项目尽快落地。

鼓励支持大众创业。全面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和“先照后证”制度,继续实施政府保息小额贷款创业项目,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企业通过创新二次创业,激发大众智慧和创造力,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四、依法行政、勇于担当,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落实工作的执行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始终牢记重任在肩,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作出的决策部署,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倾力履职、恪尽职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面对大事要事难事,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紧抓落实不放松,坚决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勤政为民,求实求效。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保障民生、实现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发扬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开短会、讲短话、行短文,做实事、重实干、求实效,把有限的工作时间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上去,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上学就医、就业养老、住房保障等现实民生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三)依法行政,规范行为。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工作原则,依法履行政府职责,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执行其决议、决定,主动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吸纳政协协商意见,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确保县政府及组成部门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四)遵纪守规,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办贪污、受贿、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树立廉洁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