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十篇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十篇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02:16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1

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杨淑娥(2002)则把财务治理理解为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饶晓秋(2003)提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以上这些有关财务治理的定义,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要么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等同,要么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强调财权配置的重要地位而忽视其他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理论对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全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会计研究,2006,(10).

[2]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10).

[3]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李心合.论制度财务学构建.会计研究,2005,(7).

[7]张栋,杨淑娥.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会计研究,2005,(4).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2

[摘要]eVa财务管理系统是由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Stewart&Co.)所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它的目的在于使公司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本文对eVa的理论渊源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eVa指标对Gaap的相应调整、eVa标准的制订及与eVa相关的激励制度,希望能对构建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有所启示。

[关键词]剩余收益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市场增加值红利银行

目前许多美、英公司都使用eVa财务管理系统来评价企业业绩,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对其进行探讨。有鉴于此,我们集中地论述了eVa系统的理论基础、对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调整、基准eVa的制订以及与之相关的激励制度,以探寻eVa作为一种监控和激励企业经理工具的内在性质,并希望以此为构建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做一参考。

一、剩余收益:eVa的思想渊源

早在19世纪40年代,一些西方会计学者就将一系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重新表述成目前账面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preinreich,1938;edwardsandBell,1961;peasnell,1982)。奥尔森(1989,1995)、费尔森和奥尔森(1995,1996)对该方比如,at&t,CocaCola.Chrysler.Quakeroats等等。法进行的理论分析工作更使得该方法的可信度日益增长,目前它已成为在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框架。我们就借助于这一框架来推演作为eVa财务管理系统基础的理论公式。

要使由一系列未来现金流现值之和表述的公司价值等于由目前账面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现值之和表述的公司价值,其首要条件是满足净盈余会计联系,即:

Bt=Bt-l+nit-Ct………………………(1)

上式中Bt表示时刻t权益的账面价(包括债权和股权),nit表示时刻t—1到时刻t的期间内的会计利润,Ct为该期间对所有者的净支付。净盈余会计联系要求所有影响账面价值的利得与损失都应包括在利润中,即从一个期间到另一个期间账面值的变化等于利润减去股利净支付。该假设允许基于未来盈余和账面价值表示投资者获得的未来现金流,这里的收益是基于股东的角度和利润的实体观来定义的。如果采用利润的实体观,净资产等于股东权益加债权;如果采纳利润的所有权观,净资产等于股东权益。每个期间的剩余收益(则)被定义为该期间的会计利润与该期间的资本成本之差,用公式表述为:

Rit=nit-(rXBt-1)………………………(2)

这里的r是资本成本,表示收益返还率,假设它是常量。nit表示该期间的会计利润。

我们用所有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表述公司价值:

上式中Vt表示t时刻公司权益(包括债权和股权)的价值,r是折现率(假定为常量),Ct+r代表来自未来期间的现金流,应用净盈余联系,将上式用剩余收益加以重新表述:

如果令τ趋向于∞时,Bt+r/(1+r)τ趋向于零,则方程(3b)又可表示成:

方程(3c)的成立必须以净盈余联系为前提,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稳健会计的处理方式可以改变方程(3c)右边的两个项目的相对数量,即在t时刻压低权益的账面值,但是将提高后续期间的剩余收益。斯特恩·斯图尔特将账面值和利润的传统会计计量加以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剩余收益结果称之为经济增加值(eVa)。这时,又可将方程(3c)表示成:

上式中的Bt是经斯特恩·斯图尔特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方程(3d)提供了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经济价值Vt与账面价值Bt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利得与损失的确认时间不同。经济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被认为是企业未确认的商誉。方程(3d)为该观点提供了一个正式的表述,即企业未确认的商誉是未来eVa的现值。如果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了它投入的资本价值,则该企业是成功的。市场是企业是否成功的最后仲裁者,因而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最后必然导致企业股权和债权的高市值。斯特恩·斯图尔特将市值超过投入资本的部分称为“市场增加值”(mVa),并用公式表述成:

基于上述表述,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主要在于其创造的未来eVa的现值。但是,有人认为,这样定义成功存在一个困难,首先,账面价值反映了所有者投资或再投资的数量(即投入资本和留存盈余),这构成了评估未来成就的基准。第二,账面价值按年累积成就,即确认在过去的eVa中和未分配给所有者的数额。过去确认的利得越大,Bt就越高,所以mVat就越低。他们认为应从投资基础中排除留存收益以解决该问题。而且,就在目前和将来通过mVa测试而言,过去对利得的会计确认为此制造了负担。仅仅在企业刚开始运营时,方程(4)是对企业价值的明确计量,因为在该时点,不存在不完善的会计计量歪曲企业过去的业绩。

我们用Roat表示资产收益率,由于Roat=nit/Bt-l,所以,还可以将eVa表述成:

mVat=nit-rBt-l=(Roat一r)Bt-l………………..(5)

ni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收益。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因为可以将eVa植入一个正式的价值评估模型中,并能将其分解成包括获利能力的项目,所以,它在理论上提供了一个引人注意之处,即能够基于会计数字表示价值动因。比如,将方程(5)带入方程(3d),能直接产生以eVa为基础的会计价值评估模型。

二、eVa:基于剩余收益对Gaap调整的产物

(一)对剩余收益作为单期间业绩计量指标的指责与回应

首先,批评者认为,投资费用是沉没成本,所以考虑固定投资的利息费用不可能提高生产决策的质量。而且,在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忽视分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主要的投资决策推至企业的下层会导致企业价值的损失。对此,斯特恩·斯图尔特指出,许多现代公司已经成长得过大而不能很好地加以管理,因此应授权给管理者使他们成为准所有者,投资决策权可以下放给分部。所有者不能回避早期资本投资的成本,作为准所有者的管理者也不能回避。所以,沉没成本的利息费应被作为剩余收益思想的一个主要优点而不是缺点。

第二,批评者认为,基于单期间剩余收益指标的激励制度会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剩余收益是基于公认会计原则(Gaap)来计算的,由于会计系统自身存在着未能成功反映经济真实的危险(包括没有确认特定重要的资产),可能使管理者并没有正确地关注企业的长期经营。其实会计系统所计算的实体的账面价值使其等于实体的经济价值,而通过对剩余收益调整而得出的eVa可以避免该缺陷。

(二)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的调整

斯特恩·斯图尔特调整了Gaap的120多个方面以得出eVa。但是,他们指出,对特定的公司而言,可能只需要进行10个左右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调整的目标在于创造一种能使管理者像所有者一样行动的业绩计量方式,他们的调整基于以下三个目的:

1.对稳健会计影响的调整。这里,我们仅列举了四类敏感的会计处理来说明eVa对稳健会计的调整。(1)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认为应将所有无形资产投资(比如商誉、研究与开发费(R&D)、广告费用、教育和培训费用)予以资本化,以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对于商誉,他们既反对将商誉费用立即冲销的会计处理,也不赞成将其资本化并予以摊销的做法,他们赞同将其资本化但不予摊销的会计处理,认为外购商誉代表企业的一种投资,该企业必须为其创造有竞争力的收益,商誉应该以全部数量在eVa资产负债表上列示;(2)对石油天然气行业而言,不成功的勘探费用代表发现有生产能力领域的部分真实成本,所以此类成本应该被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而目前的会计处理实务会使管理者过度地厌恶风险;(3)存货计价方式应按后进先出法予以调整,并在报表附注中增设“后进先出准备”的非正式帐户,以消除其稳健的会计效果;(4)关于负债的确认,他们反对递延税会计。首先,递延税负债会计强化了稳健主义,由于递延税负债可以被预期在未来支付以致于它的现值为零。第二,该处理减弱了管理者制订高效税务计划的动机。

2.防止盈余管理的发生。斯特恩·斯图尔特的一些调整在于消除管理者平滑会计利润的机会(至少是使其机会最小)。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坏账准备、担保、存货减损。他们提出,与这些项目相关的费用应该以现金基础来确认。有证据表明,当业绩计量指标与经理红利计划相关时,应计制被利用来管理盈余(比如Healy,1985;Holthauseneta1;1995;Guidry,1998),但是,目前没有实证证据表明坏账准备、担保和存货减损就是盈余管理的手段。

3.消除过去会计误差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提出了一个防止由于过去会计计量的误差而使投资者作出错误撤资决策的程序。如果一项资产的账面值不等于其经济价值(历史成本会计下该现象是非常普通的),可能影响管理者作出经济、正确的留存或撤资决策。

应当说,斯特恩·斯图尔特的方法是与传统会计实践的成果相结合的。他们对Gaap修正的目的在于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和玩数字游戏。但是,在单一期间什么构成了卓越的管理业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通过单一期间的会计计量所能做到的。各种会计调整是否能以一种方式组合,与eVa中的收益概念相一致,关于这一点还并不明确。甚至在调整之后,正的eVa不一定就表示卓越的管理业绩,负的eVa也不一定就表明价值已经遭到减损。斯特恩·斯图尔特也明确指出,即使在他们的调整之后,各种系统偏差仍然存在。

三、基准eVa的制订:对Gaap调整的再调整

尽管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进行了诸多修正,但是偏差仍然存在。这些偏差来自于会计师记录企业交易的方式。许多企业的支出中包括“利益”的购买,这些“利益”并不直接与它们联系的项目或行动相关,一个主要的例子是“干中学”,它的成本隐藏在每天的运营成本中,这可能使企业资产自身的账面价值小于经济价值。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还有可能大于其经济价值。这种情况发生在周期性产业和“夕阳”产业,如果在折旧计划没有很好的调整以反映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下,未来eVa将可能为负。所以,由于经济环境和会计处理不完善影响的存在(也就是上述调整并不能完全消除它们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eVa评价业绩的基准定位为零,而应相应地定位于零以上或以下。斯特恩·斯图尔特把这称之为“不同天赋”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一些企业中,由于竞争优势的过去意外所得和以前的投资将使得目前的管理团队在未来获得正的净现值相对容易,而在其他的产业,目前管理团队获得甚至为零的eVa就可能代表极大的成功。

如果“零”值eVa不是一个合适的基准,那么eVa的标准应该怎样制订?

我们再一次回到方程(3d)和(4),它们将提供一个制订合适eVa基准的出发点。因为,mVa可表示成所有未来被资本市场所预期的eVa的现值和。斯提芬(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的执行官、补偿咨询实务的前负责人)指出,应该使用在mVa中被扣掉的预期eVa作为制订未来eVa的基准,将目前mVa转变成一套未来eVa基准要求有一些假定,即关于非零的预期未来eVa将遵循时间序列。他回顾了两个方法。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目前的mVa是预期在一个有限的“竞争优势”期间获得的未来eVa的现值。他指出,这个方法虽然简便,但是通过参照在持续经营公司的eVa和mVa的观察,mVa通常并没有在一个短期间内消失。因此,他提出一个替换的方法,该方法假定非零值eVa将无限期地持续,或者至少在任何可预测的期间之外持续。最近,斯特恩·斯图尔特的文献中提到了基于“预期的eVa改进”制订eVa的基准。这个方法能在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如果对会计基本原则的调整不能消除eVa作为计量企业非正常收益的偏差,这时集中于eVa基准上的变化可能获得成功。第二,eVa改进的模型化将预期eVa与一个增长的资本基础的比例作为常量,这与假定市值与账面值比率可能在未来保持不变相一致,这意味着将依据一个永久利得的基准来判断管理者的业绩,即假定任何新的投资总能得出与过去投资相同数量级的正利得。

我们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以市场为基础制订eVa基准的方法的要旨。假定预期eVa将永久地以一个几何方式成长。进一步假定,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都以与eVa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因而预计市值与账面值比率将保持不变。在以上前提下,方程(3d)又可以表述成:

Vt=Bt+eVat+1/(r—g)=Bt+Bt(m—1)……………………………………(6)

上式中的g(get[eVat+1/Bt]=(m—1)(r—g)……………………………………………(7)

在这个例子中,期望eVa率(即方程左边的项目)与市值对账面值的溢价率、资本成本率与增长率的差额正相关。假定其他的条件相同,在t+1时刻的eVa如果小于(m—1)(r—g)Bt,则表示管理者的业绩是不令人满意的,所以迟早将伴随有企业市值的下降。

这个方法简要地例证了以上通过参照未来eVa的市场预期制订eVa基准的方法。但是,利用零值eVa作为基准可能是更好的,因为上述方法将导致一个困难的问题,即:将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未来eVa的市场预期得出eVa的基准?eVa的实践者不得不尽力克服该问题。比如,假定一个管理团队具有很好的声誉,这会导致市场对他们有更高的未来eVa预期。如果在开始期间制订eVa基准时,这些市场预期被包括在内,那么即使管理者获得了高预期的eVa,他们也不能受到奖励。这并不是一个假想的例子,Carm(pitneyBowe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个eVa的坚定支持者)就提出了相同的考虑。制订标准以此来奖励管理者,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的“天赋”,该项任务是非常困难的。一种方法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它需要以一个“剥离价值”的基础制订eVa基准,即如果用一名具有平均质量的管理者来替代企业的该管理者,通过参照市场对企业价值的估计,来制订该管理者的eVa基准。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eVa的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对经济情况人为地反映不管多么完善,总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但经过不断地调整至少是对经济真实的一种逼近。所以,我们基本赞同斯特恩·斯图尔特的调整思路。

四、eVa系统中的红利银行

斯特恩·斯图尔特指出,应设置红利银行用以管理以eVa为基础的红利奖励。他们的系统与许多公司实际的制度并不一致,所以,我们首先描述了常规的红利计划。

(一)常规的红利计划

许多常规的红利计划具有表1所表示的特点:在企业业绩较低的时候,管理者没有红利。业绩水平一旦达到了L,管理者开始获得红利,随着业绩的增加红利不断增大。但是,在超过U之后,管理者将不能获得额外的红利。在表1所描述的情况中,管理者并没有处于准所有者的位置,一个准所有者的红利支付应随业绩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当业绩超过U时,此类红利支付计划并未能有效激发管理者努力工作的动机。而且,如果企业业绩一直小于L,它也不能刺激管理者努力工作。

之所以实行这样的红利计划,其原因在于:在U点,如果管理者知道依据期间业绩的红利额没有界限,他们将会有强烈的动机从事加速收入确认的行为。他们将可能利用会计操纵或以未来的损失为代价进行投资决策以改进目前的经营业绩。L点的存在,是由于存在法定的和劳动力市场对具有较差经营业绩企业管理者的收入水平规定的界限。

(二)eVa系统中的红利银行

在一定程度上,eVa是用于避免操纵盈余进而影响红利支付的行为发生。尽管利润操纵(期间之间利润的再分配)改变了这些利润的现值与相关的红利,但是此类利润的再配置并没有改变eVa的现值。从方程(3d)中能看出这一点:将利润提前确认所带来的“货币时间价值利益”能通过在未来期间eVa中所征收的资本费用予以消除。因此,如果红利直接与eVa相关,这时就可以避免通过各期间的利润操纵来改变红利支付。然而,如果红利未反映全部(包括现在和未来的)的操纵影响,价值不变性将遭到破坏。比如,管理者未来收到的红利可能为0,或者如果管理者能在由于目前的正eVa所导致的未来负eVa效应将影响未来的红利支付前更换工作,这时价值不变性将发生改变。因为此时eVa系统之下,管理者仍然有动机加速收入确认。也就是说,在eVa系统下,仍然不能避免管理者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

斯特恩·斯图尔特提出了设置将红利报酬与红利支付分割开的红利银行,以防止管理者操纵eVa的行为。在红利银行的制度中,以eVa为基础的单期间管理者红利将计人管理者的红利银行帐户中,该帐户在该期间的期初余额包括以前期间的红利报酬超过以前期间红利支付的余额。本期支付的红利基于更新的红利银行帐户的余额(它由期初余额加该年的报酬组成)。具体运用时又包括各种形式,比较典型的是定期以一个不变的比例支付红利,通常是该红利银行帐户余额的三分之一。如果红利银行帐户的余额为负,将没有红利支付。本期的余额(正或负)将被结转到下一期。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3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曲小刚.知识经济冲击财务管理方法.中华财会网,2002

2.李会太.20世纪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经济管理,2000(6)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4

(1)财务数据前后期口径不一致或刻意粉饰报表数据,使财务分析失去了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的数据基础。财务分析大多是基于报表数据进行分析,而分析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对比。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原因使得财务政策和账务处理方法不连续,影响数据的可比性,比如学校财务人员的更换致使账务处理方法不统一,或者同一个财务人员对不同时期的同类支出归类口径不一致。极端的情况是主观故意对报表数据进行粉饰,严重损害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致使财务分析出现偏差。

(2)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时片面的注重相关指标的计算,使财务分析流于形式。尽管财务分析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校财务人员的常规工作,但是仅仅停留在指标计算层面而不进行深入分析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既不利于学校管理者理解,也不能发挥财务分析的真实效用,从而使得财务分析变成走过场。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财务人员与学校管理者日常沟通不足,致使财务人员进行分析时目标不明确,泛泛而谈或者只是按部就班罗列指标的计算过程。第二,学校管理层对财务分析不重视,挫伤财务人员积极性,或者财务人员本身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是应付了事,从而使财务分析流于形式。

(3)分析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将各个指标割裂开来,从而错过了发现问题的机会。财务分析是一个严密的数据分析和比对过程,不仅要求就各项指标单独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对比,也要求对一系列关联指标进行分析比对,更要注重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很多时候,从单个指标本身来看并不能发现问题,而把有关联关系的一类指标放在一起比对或者从整体上来看待,就能发现端倪。

(4)财务分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很好的发挥效用。财务分析对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分析发挥的效用却不尽如人意。导致财务分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重视程度不够之外,还包括:第一,财务人员进行分析时局限于对自身数据的分析,忽略了同规模学校间的比较,忽略了与预算数据的比较,使财务分析本身具有缺陷性。第二,财务分析始终停留在事后分析的层面上,抑制了其加强过程控制、进行预测谋划的效用的发挥,使得分析对管理层的帮助大打折扣。第三,缺乏有效的追踪机制,使得财务分析中提及的问题未得到重视,或即便得到重视但是未改进落实。

二、财务分析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效用的关键点

(1)学校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对财务分析中提出的问题加以关注,及时落实改进措施,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学校管理层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是财务分析发挥其效用的根本保障。学校管理层对财务分析中指出的问题加以关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整改责任落实到人,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财务分析的利用率,切实发挥财务分析的效用,还能对财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带动学校其他人员重视对财务分析的使用,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财务人员也应当从根本上予以重视,使财务分析不但能够总结过去、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还能够立足当下,对正在发生的各项支出进行预算控制,强化事中监管,同时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趋势预测、推进超前谋划,从财务分析本身的角度不断改进完善,为财务分析发挥其效用夯实基础。

(2)规范财务操作,保持政策和处理方法的连续性,统一口径,确保数据可靠、可比、有效。学校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具有可比性对于财务分析而言是不可动摇的根基。要保障学校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且可比,一方面,学校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经办人员都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以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获取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财务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财务操作,使账面上反映的数据都真实有效;另一方面,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应当保持会计处理方法的连续性,通过建立备案表等方式,对不同期间的同类业务进行归类口径的统一,这里应当要注意两点:第一,在判别是否属于同类业务时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二,对推行财务集中核算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其优势,通过开展学习交流,共同探讨,逐步统一,进而实现地区范围内的财务数据可比性,为财务分析提供新的对比参照。

(3)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注意从全面、整体的角度去把握,确保财务分析益于理解,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提出的对策切实有效。第一,做到计算与分析并重,统筹兼顾。简单罗列指标的计算过程,而不加以诠释,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不易理解,更难发现问题。可以说,分析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计算的重要程度,甚至远比后者来的重要。一份有效的财务分析应当是在计算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一针见血地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专业的建议,让学校管理层在阅读时能够一目了然,明白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从财务分析中获取可以解决问题的专业性建议。第二,点面结合,系统性、综合性地看待各个指标,挖掘各项指标背后的关联关系。各项指标间往往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就单个指标来分析能够就某一个角度来了解学校运营的一个方面,只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看待各项指标,才能全面了解学校运营状况,也不容易遗漏潜在问题的细微表现。第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相结合,建立财务分析循环体系。财务分析是一个包含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总结三个部分的完整体系,只有改变传统的只重事后分析的观念,突出事前、事中的功能,才能够精准到位地指出问题,科学有效地提出对策。第四,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力求充分挖掘数据背后潜藏的问题。除了常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趋势分析方法之外,尤其要充分利用图解分析法。尽管图解分析法并不算一种独立的财务分析方法,但是毋庸置疑,它是将其他分析方式表达的直观生动、简单明了的有力工具。

(4)学校管理层要加强与财务人员的沟通,并逐步建立完善后续跟踪机制,保障财务分析切实发挥效用。财务分析的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层与财务人员的沟通程度,这不仅是因为财务人员是财务分析的提供者,最了解财务分析所要传达的意思以及措施落实后所要达到的效果,还因为在措施实施后,财务人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校的各项支出情况发生的变动,为财务分析对策的落实保驾护航。同时,学校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后续跟踪机制,对财务分析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如有执行不力的情况应当追究责任,如果在执行中遇到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向学校管理层、财务人员反馈。

三、结语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环境因素财务主体因素

一、财务环境因素

财务环境即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财务环境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内容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从而关系到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财务环境主要包括: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行业性质和规模等

1.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集团各方面的经营活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括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一个开放型的以人为本的企业集团文化,其财务管理体制倾向于分权模式。相反,一个专制的、等级森严的企业集团,其财务管理体制设计必然倾向于集权的模式。企业文化还影响到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引和稳定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因素。

2.企业集团规模。根据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论,管理者受其时间和精力等的限制,在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必要实行分层次的授权管理。因此,当企业集团规模不大,经营范围较小,业务比较单一,子公司数量不多,而集团内部关系较为简单时,财务管理就可以相对集权。而若企业集团规模较大、经营业务多样化,或子公司数量较多、从而集团内部关系较为复杂,集团公司总部难以统一管理子公司财务或统一管理的效率过低,那么,就会采取相对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

3.企业集团组织形式。不同的企业集团,由于资本结构不同,其联合方式、成员企业紧密程度、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些差别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企业集团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兼并收购和一体化进程,实行同类产品相似行业横向一体化而形成的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独立性相对较高,因而财务管理体制的分权度较大;实行各生产销售环节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由于成员企业内在联系紧密,其财务管理体制分权度相对较小。

4.企业集团发展阶段。企业集团都是由单体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而来的,都有从成长到繁荣到衰退的生命过程。企业集团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集团的经营目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其财务管理体制也伴随着企业集团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财务主体因素

财务主体,是指企业从事理财活动的主体,是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者和实施者,它是具有独立财权,进行独立核算,拥有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主要包括出资者和经营者。

1.出资者因素。对于企业集团而言,按照产权纽带构成多层出资关系即全体股东是集团母公司的出资者,集团母公司是其子公司的出资者,子公司是孙公司的出资者。

出资者财务主体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企业的长期性、战略性方针政策,如企业经营方针、投融资战略等重大决策问题。侧重于建立行之有效的经营者选拔机制和监控激励机制,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者的理财行为,实现经营者财务目标和出资者财务目标的最优组合,保障资本安全和增值。同时,在考虑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股权稀释后的影响、举债能力、偿债需要,以及资产流动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收益分配的各种备选方案作出抉择。

出资者以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为目标,而经营者的财务目标是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差异的存在使经营者可能为了自身目标而背离出资者目标,即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果只强调经营者的理财权而忽视了出资者监控的需要,这种背离的风险会很大。同时,由于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出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的获得主要依靠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者所提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高低对企业出资者的财务决策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只有出资者建立一种监控和激励机制,合理配置理财权,按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分层分权的组织机构,按风险共担原则实现经营者业绩与报酬挂钩,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出资者主要在财务控制、约束激励等方面对财务管理体制产生影响。

2.经营者因素。企业集团是基于多层“委托一”关系的企业联合体,每一层次的企业,既是下级子公司的出资者,也是上级母公司的所委托的经营管理者。

出资者将资本交由经营者经营,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而资本增值又取决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经营者侧重于操作性的具体战略和任务决策,具体包括合理规划资金需要量,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进行有效投资,以及制订适应于企业经营并保护出资者权益的收益分配方案。经营者则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主要在于对财务运行效率的要求,体现在财务组织的安排、财务制度的设计等。经营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财务经理实际上没有相对独立的财权,而是受制于总经理,着重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流动资金管理。严格的讲,财务经理只是财务方案的执行者,不能算作是财务主体。财务经理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实施负责人,对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谋作用。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签订的是固定或相对固定的收益合同,并不能干预企业财务活动,他们的经济行为属于财务主体的外部影响因素,属于微观财务环境的范畴,也不是财务主体。他们主要关注于财务管理体制中有关信息以及披露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6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自的拓宽、创收项目的增多,个别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一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原因在于:会计工作受行政权力干扰;会计机构及岗位设置不尽合理;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鉴于此,必须加强国家宏观监管力度和高校内部控制力度,制定教育经费使用的信息反馈制度、创收项目审批制度、创收资金申报审计制度、资金支付限额授权审批制度、重大资金项目集体审议联签制度。同时,加快会计委派制度的实施,使之形成强有力的校内控制的管理体系,以利于高校开源节流,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遏止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高等院校;会计制度;国家监督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随着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为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国家政企分离、权力下放等各项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也使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会计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已成为当前高校会计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高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自在不断拓宽,在高等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的同时,院校自主立项的创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却忽视了对所投资金的跟踪问效,对资金的正确使用和使用后的效益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致使账外设账、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尽管有些院校对自主办学,增加创收有所认识,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没能把各项收入纳入学校的预算之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遗漏、隐匿现象。尤其是下属学院仍存在着截留创收项目收入,另设“小金库”搞资金体外循环的违规行为。可以说,在部分高校会计职能由此而被逐渐淡化。

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是(1)受高校行政权力的干扰。某些高校的个别领导者,利用手中的自,干扰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授意、指示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票据。加之会计人员从属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并受高校权力的制约,单位领导者可以直接左右财会人员的人事变动和经济利益,所以,无论是从地位上或权限上都难以维护财经纪律和财经法规的严肃性。(2)会计机构及岗位设置不尽合理。部分高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岗位的设置尚有不合理之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分支机构职能范围及岗位职责范围缺乏明确规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仍存在会计人员身兼多职和有岗无人以及岗位空缺的现象。这势必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为弄虚作假、偷逃税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3)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别能力,在执行会计制度,会计法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此外,个别会计人员不注重自身学习,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低下,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为谋取个人私利不惜铤而走险,侵吞国家资财,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加强国家宏观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并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一)制定国家对教育经费拨款资金使用的信息反馈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可以及时掌握资金的流向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纠正资金使用中的不合理行为,减少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制定创收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在鼓励高校利用特有的优势开展创收活动的同时,对创收项目的建立实行申报审批制度。通过申报审批,一是可以避免同类项目的过多重复,减少投资的浪费;二是可以杜绝以高校的名义为个人谋取私利(收益归个人,亏损归高校)的违规项目立项,堵住变相侵吞国有资产的暗渠。

(三)制定创收资金申报制度。实行创收资金申报制度,是创收项目申报审批制度的延伸,是对创收项目投资决策的再度审核。它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所投资建设的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及时调整、纠正投资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控制偷税漏税和利用创收资金设立“小金库”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行为。

(四)制定会计工作定期审计制度。国家审计部门应对高校及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实行半年或一年一次的定期审计,以便及时发现并及时追究会计工作中的违纪违法操作行为,及时遏止各类侵吞国有资产行为的发生与继续,把国有资产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建立健全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定岗定责,各尽其职

(一)制定会计出纳分开制度。会计出纳混作是诱发经济案件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把二者截然分开,分别建立会计科和出纳科,定岗定责,各司其职,且现金出纳员、外汇出纳员、审核员、复核员不能相互兼任,会计档案不能由出纳人员监管,应指定专人负责。

(二)制定货币资金支付限额明确授权审批范围制度。在货币资金支付使用方面,应制定并明确公布各级领导人员的授权审批范围和越权审批处罚标准,同时授予出纳员对超越授权审批范围或缺少必要相关证明的货币资金业务拒绝办理的权力,以确保此项制度的实施。

(三)制定重大资金项目决策集体审议联签制度。为了确保资金的合理支付,对重大资金支付项目的决策,必须由高校领导集体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集体审议,通过并联合签发资金支付决议后,方可办理。同时,应授予出纳员对不执行制度的重大资金支付业务拒绝办理的权力和越级反映情况的权力。

(四)制定重要岗位竞争选拔择优聘任制度。重要的会计岗位必须通过竞争选拔择优聘用。要选用那些业务素质高、法制观念强、敢于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来担任。同时,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业务培训、法制学习、业务考核和业务自检,促使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之成为理财的能手,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的尖兵。

除此之外,还应在现金库存限额、银行账号、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印章保管、岗位责权利等方面加强控制力度,以形成完整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使之起到制止各种浪费性支出和预防各种经济犯罪行为发生的作用。

四、加快落实会计委派制度,促进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结合

目前,高校内部制约机制尚不健全,对国有资产的控制缺乏直接的监督机制,监督效果也不尽人意。由政府部门向高校委派财务总监或会计机构负责人,参与高校重大资金决策,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寓监督于会计工作之中,对国家向高校拨付的教育经费资金的使用实行全过程监控,既能较好地解决国有产权代表缺位的问题。也有效地控制了个别领导者凭主观意志谎报、虚报收支现象的发生。如此,可以及时准确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各类会计报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使国家全面掌握各高校的真实经营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指导方案。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7

根据现有资料,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润最大化

即假定在企业的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这一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资本有了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但是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它的目标概念的含义是模糊的,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风险,有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如忽视产品开发、人才开发、生活福利设施等。

2.净现值最大化

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的《资本预算》的出版,财务界开始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物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动的净现值。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净现值最大化被视为当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对资本增值效果的影响,显然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并为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3.每股收益最大化

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在科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的“收益额”有时间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资本概念,它是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所获收益额,充分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资本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一目标,一是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二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方针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目标只是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业就决不会支付股利。

4.股东财富最大化

这是近几年西方财务管理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它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管是目前利润还是预期未来的利润对股票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包括取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

5.企业价值最大化

所谓企业价值就是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企业潜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这一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金通常流向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

6.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该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在我国国有经济改革中,所有者的概念已为众人接纳,对股份制企业来说,股东即为企业的所有者,对非股份制企业来说,企业的投资者即为企业的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自身财富能否得以最大限度增值,因此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它不仅符合非所有者之外的企业经济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

7.资金运动合理化

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实现企业资金运动合理化。资金运动合理化就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出发点,通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分配等各环节的控制和企业各种资产形态的有效管理,使资金运动达到一个相对适应和合理的状态。它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企业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的科学统一和协调。该观点的缺陷在于:一是目标本身不能直接量化,例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的表达都是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资金运动最优化目标很难具体量化。二是资金运动是企业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行为过程,资金运动最优化就是企业财务过程的最优化,仍没有回答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8.eVa最大化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具有系统性、相关性、操作性和效率性,同时提出了满足以上四个财务管理目标特征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择—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与投入资本之比的最大化。eVa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有利于经营者千方百计提高资金营运效果,并授予经营者更大的灵活机动权;eVa最大化的实质是企业的经济利润最大化,也是权衡了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但是,该观点的不足之处是:过分注重eVa易使企业忽视与其他契约关系的主体利益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8

根据财务分析完善医院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这对于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有积极效果。

二、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有效的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分析处理公立医院财务信息来得到医院具体的工作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医院大多主要关注医疗工作,对医院的管理方面投入精力不足,特别是在财务分析工作方面缺乏完善的工作体系。医院对于财务分析的结果利用率也不高,没有将相关结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作优化措施,导致医院的管理工作较长时间不能得到提高。(2)财务信息有效性与正确性不足。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医院的相关财务和统计信息才能完成,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医院财务和统计信息的质量决定了财务分析工作结果是否有效。现在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的质量不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医院的部分信息不够完善和准确,其中包括国家划拨的工作资金、医疗保险支付的相关资金收入以及在运营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支出,由于拨付时间差异、金额差异等造成匹配错位,统计信息也时常出现差错或次月的更改,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工作时不能收集到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数据,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也不能够得到精准的财务分析结果。(3)财务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财务人员是财务分析工作的执行者,所以财务人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将会对财务分析的具体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整体的财务工作能力相对不强,而医院对财务人员的培养也不足。财务人员整体工作能力不足同时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不能够有效利用现阶段最新的财务分析方法来完成相关工作,同时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分析和处理工作,不能协调医院各部门完善医院自身的管理工作。(4)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财务分析与其他财务工作一样,需要在必要的监督管理下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并及时完善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财务分析有关的监督工作开展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医院财务工作监管不足,其次是对于财务分析工作的监督不足,这两个方面共同导致财务分析不能有效开展并将相关结果反馈至财务管理当中。此外财务分析没有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结合起来,对近期以及以后医院可能面临的运营和管理风险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具体的应对措施,这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利,特别是遭遇财务风险时容易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

三、完善财务分析措施

(1)构建财务分析工作体系。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在完善的工作体系下才能够有效地开展,这也是公立医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工作体系,需要包含财务分析的工作制度、财务分析的执行部门以及相应的结果利用方案等,通过该工作体系将医院的各个部门工作联系起来。医院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时,需要根据该体系来实行,及时获得相应的分析结果,并根据结果来完善医院各部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优化工作方式并整合医院的工作资源,同时可以推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效,可以有效明确财务管理的优势和劣势,对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有较大的帮助。医院还需要重视财务分析体系的完善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确保该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推动医院的优化发展。(2)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财务分析工作是建立在有效且可靠的财务和统计信息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需要控制相关信息的整体质量来保证财务分析能够有效开展。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首先需要保证财务信息的全面性,这需要医院建立完善稳定的财务数据信息库,将医院涉及到的财务信息全面地记录到该数据库中,不仅可以保证财务信息及时被使用,同时还可以结合定期披露医院的财务状况等措施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避免因为财务信息不全面而导致的分析出现效果不佳。其次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经常对统计信息质量进行定时检查,对于其中错误的数据及时处理,特别是对于恶意财务数据的事件需要严肃处理,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使财务分析可以准确地把握医院的管理状况并根据财务信息指导财务管理工作。(3)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公立医院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和能力带动医院财务管理的效果与质量。首先需要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规范性,在执行财务分析工作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完成,避免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发生人为错误。其次医院需要组织财务人员对最新的财务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学习,并提供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活动,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规范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能够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实行进一步的财务管理,同时使其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除了对财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外,财务人员必须熟悉医院各科室工作流程和职能,经常深入相关科室进行调查了解,掌握财务分析时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医院的管理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可以优化财务分析工作,同时对医院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都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能够促进医院更好更稳定地发展。(4)优化监管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公立医院要想保证财务分析在医院内发挥引导作用,必须实施相应的监督工作。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工作制度,该制度需要集中监管力量在财务分析工作与相应结果的反馈工作两个方面,前者是确保财务分析工作能够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并经过财务人员的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方案,而后者是需要确保该工作方案能够在医院各部门中可以积极实施,确保医院工作整体的有效优化。同时通过财务分析与医院发展目标的结合可以开展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控制工作,根据医院的发展需求、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及未来医院所处的发展环境来综合分析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可能遭遇的风险,并根据风险报告做出具体的风险控制工作,避免未来突然遭遇财务风险而无法及时应对的窘迫局面发生。公立医院应不断完善财务分析。有效的财务分析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果,防范并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这对于保持公立医院在复杂环境中的竞争优势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宋海峰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

参考文献

1.万葆华.新医改制度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财经界,2016(35).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9

(1)激励和约束作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奋斗。同时会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整体利益。

(2)指导和评价作用。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促使企业不断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投资报酬和资金使用效率

(3)桥梁作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沟通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的桥梁,有利于财务管理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2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

(1)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该观点强调应站在股东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以及每股盈余的风险。

(2)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如果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如果把企业的财富比做一块蛋糕,这块蛋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属于企业契约关系的各方——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等。企业财富总额一定时,各方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当企业的财富增加后,利益各方都会较好地得到满足。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应将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3)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与投入资本之比的最大化。经济附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简称eVa)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是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营利抵偿资本机会成本的指标。经济增加值(eVa)=eBit×(1-t)-Kw×C,其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的平均资本。经济附加值率=eVa/C,反映了投入每一单位资本带来的经济附加值。在C一定的情况下,eVa越大,说明资本运作效率越高,就越能吸引资本的投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经济增加值率eVaR与eVa成正比,与K、C成反比。企业经济增加值只有在风险和报酬达到较好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4)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不断为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壮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核心。若一个企业不能长期的保持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不能使自己的产品、技术、处于不断创新之中,那么,这个企业的投资效益就会降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资本的可持续有效增值,在这一过程的延续中企业才不断发展壮大。

(5)资本配置最优化。新经济的出现促使资本要素范围扩大,要求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不仅为实现财务优化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也将逐步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资本配置最优化能集中体现各相关人的利益。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理财环境下,可调节财务目标的部分标准。在企业发展期,考虑到智力资本的风险性和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以物质资本的筹集和资本收益作为衡量资本优化配置的主要指标;在企业成熟期,物质资源已较为雄厚,智力资本的比重尤为重要。

3对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现实状况的评价

(1)股东财富最大化与我国目前国情不协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目标容易量化易于考核,但股东财富最大化只表明企业应该怎样进行财务管理,不反映企业是如何制订投资筹资决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明显缺陷是: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另外,股东财富最大化单纯从股东利益出发,而实际企业中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财务关系人,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与追求。单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太片面。

(2)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和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这两个财务目标采用具体指标来量化评价标准,虽在实践中易于操作,但采用单纯的数量指标,不能体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全面性,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相关利益各方的积极性,丧失了效率的特征。

(3)资本配置最优化过于抽象。新经济条件下,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概念本身过于抽象,在企业具体经营中的操作性较差。

4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其现实意义

(1)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应更注重员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更加注重协调各方的利益;更加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另外,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的状态,如果片面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则会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风险增大。

(2)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我国当前的产权制度,利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的产权制度结构具有多元化、分散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将成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紧密相联的一员。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兼顾产权主体利益和其他关系人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旨在把体现企业整个经营成果价值的蛋糕做大,保证利益关系人各方应分得的份额,符合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

(3)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再只强调企业当前的微观经济利益,更注重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协调一致;更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更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保持企业销售收入长期稳定增长。

(4)企业价值最大化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股东利益。在企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股东的权利必须受到其他关系人权利的制约。只有在各方的参与和努力下,才有可能将体现企业经营成果价值的蛋糕做大。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股东在追求自己财富的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关系人的价值也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财会月刊,2001,(20).

[2]杨超,何进日.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目标浅论[J].财会月刊,2001,(8).

[3]孙铮,吴茜.经济增加值:盛誉下的思索[J].会计研究,2003,(3).

[4]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经济增加值eVa;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篇10

1.1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

财务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企业的整体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使企业的管理职能不能有效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财务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同时还会导致企业的财务账目出现交叉的现象,增加财务管理的压力和难度,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生产力以及营销力,阻碍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发展。

1.2企业投资管理不合理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的不断的发展,并且使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市场经济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产品的交易,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出现了市场竞争,投资是市场竞争中重要的环节,好的投资可以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收益,促进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良投资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使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甚至有些企业会宣告破产。企业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在进行市场投资前,一定要做好市场的调查研究,同时要依据企业自身的财务情况进行投资。

2.财务管理系统分析

2.1可操作性分析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重要支撑,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向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相关的软件也随之被研发和使用,通过对相关软件的使用,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变成现代化、科技化的管理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优化了财务管理工作体制,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2.2系统分析

财务账目查询、财务凭证管理以及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库进行查找信息和资料,因为数据库中的信息和资料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依托的,所以在数据库中查找到的信息和资料具有实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行。为了使系统信息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好的数据依据,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更新和技术维护。

2.3功能分析

财务管理系统对业务流程有很高的要求,最基本的是业务流程必须要有稳定性。通过系统业务流程可以更好的了解财政数据以及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人员应对管理职能进行分级分层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使不同的子系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保证不同的财务管理需求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子系统,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功能,保证企业内部的生产顺利进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营销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3.系统设计

3.1对结构的设计

财务数据包括产品的数据、生产的数据、管理的数据以及营销的数据,财务数据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下一步的生产计划等方面。所以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在一个稳定并且公正的资源共享平台上,这样可以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正常的运作和高效的工作。财务管理系统掌握着财务的工作计划、财务分析等内容,这些管理内容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因此建立稳定并且公正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财务管理体统的发展要求,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和系统结构模式的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3.2对功能模块设计

3.2.1查询功能模块设计

财务管理的查询功能主要是指对财务账簿的查询,其中分类查询、时间段查询以及账目明细查询是最重要的。由于这几种查询模式的管理流程不同,所以在对查询模块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将明确划分,针对账目明细查询具有较高的保密价值,所以在对账目明细模块进行设计时需要加入身份验证系统,而对于分类查询和时间段查询则不需要复杂的设计,原因是这两种查询方式相对账目明细查询的保密值较低,所以不必设计复杂的保密系统,这样可以降低设计的成本,不浪费资源。

3.2.2凭证管理模块设计

企业财务管理的凭证主要有账户信息、过账信息、票据以及凭证信息,在对凭证管理模块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系统数据统计,财务管理人员在使用该模块功能时,需要输入与自己相关的凭证信息,输入的信息与系统数据匹配时,财务管理人员方能通过验证并使用该模块。

3.2.3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由登录以及用户管理两部分组成,财务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专属iD和密码,为区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范围,在每个专属iD的设计上都存在微小的信息差异,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在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管理操作时,确保管理系统操作的安全性、科学性和稳定性。

3.2.4报表和结算模块设计

企业财务管理中报表和结算关系着企业的生产链、成本核算以及营销效益等方面,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的财务收支、项目工程结算、财务预算等都需要通过报表和结算来完成。所以在对报表和结算模块进行设计时,需要加入本期总借方金额和本期总贷方金额的预算认证系统,并且通过数据的运算和审核达到企业财务管的目标,进而完善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