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于方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8:47

就教于方家篇1

关键词资源教师随班就读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资源教室方案被认为是回归主流中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也必将大力发展资源教室方案。①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资源教室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资源教室多元化功能中,资源教师是随班就读普通教育系统中协调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特殊儿童家庭关系的关键,资源教师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对于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和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意愿都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在针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的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现阶段研究中,资源教师家校合作的内容仅被作为其本身多元化职责中的一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未专门就其对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角色意义做过探索。

1资源教室、资源教师对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意义

1.1资源教室方案的发展是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随班就读儿童家庭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就其合作内容而言,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服务,寻求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目标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的课题。

资源教室是随班就读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专业化资源,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过程不仅需要资源教室,而且需要各方面教育力量包括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他们可以为资源教师提供鉴定、康复管理、教学、器材等各方面的帮助。②因此,家长参与资源教室的构建,为资源教室工作付出努力,是促进随班就读质量提高的必要做法,也正是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实现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资源教室方案的发展对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具有反作用力,资源教室不断完善,资源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能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更多服务资源。资源教室与资源教师参与家校合作,有利于更有效地构建和利用融合教育环境。

1.2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有效的合作资源

许多学者都认为资源教室方案是使特殊儿童真正融入到主流教育环境中的第一步。③从功能上看,资源教室可以定位于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支持的场所,④并且,资源教室多功能服务的需要使其拥有着充分的教育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其一,资源教室具备的教育资源包括传统教具、视听媒体、适合于特殊需要儿童学习和活动的场地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资源教师这一特殊教育专业资源人士。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普通教育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开展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活动的需要。资源教室的教育资源恰恰补充了普通教育环境的不足,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了适合特殊需要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设备。其二,资源教室整合的人力资源包括社会义工、社区机构、相关技术人员等,有利于打破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合作的场地与形式的限制,不仅让家校合作能在学校环境中顺利进行,也让特殊儿童家庭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下,积极活动和成长。由此可见,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建立了多方面的社会联系,集合了社会力量,共同服务于特殊学生,推进全纳教育环境的完善。⑤

2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的角色意识存在的问题

2.1注重自身主导性,忽略家校合作平等性

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双方地位不平衡,表现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教师指挥为中心,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往往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⑥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更易占据主体地位,忽略合作的平等性。原因有二,一是资源教师作为普通教育中的专业人员更具备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对于其他非专业人士的介入,资源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协调多方关系,这使得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常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二是家长参与态度不积极。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缺乏经验,无法很好地与教师配合,显得信心不足。加之日常事务繁忙,家长无法全身心投入与学校的合作中,这使得资源教师被迫成为家校合作中的主导。

2.2家校合作途径少,沟通内容单一

从合作途径来看,资源教师主要通过电话、家长会和接送学生时间进行交流,而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本、家长学校、家访等相对使用频率较低。⑦由此可见,资源教师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存在局限性,这给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的进行造成了阻滞。

合作内容上,资源教师主要为家长安排常规教学活动,例如:参与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评估儿童发展水平与听课等,而其他非教学范围的内容涉及少,资源教师参与的家校合作集中关注于特殊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其他需要例如品德、健康等关注度不足。教师在“主动联系家长”、“认真考虑家长意见”、“指导教育家长”等方面行动力强,很少征求家长关于班级活动或学校发展(如政策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的意见。⑧可见,资源教师在与家长合作过程中,重在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对于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缺乏合作意识。

2.3基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家校合作中忽略了普通家庭的参与

随班就读是以普通学校环境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而针对随读的特殊儿童进行的家校合作,也应当将普通教育资源纳入在内。因此,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关系中,除了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这两个主体外,普通家庭,包括普通儿童及其家长的参与也是可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实践中,接纳普通家庭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旨在从全纳社会的视角为特殊儿童家庭创设融合环境。资源教师在合作中往往注重于让特殊儿童与融入普通学校环境,关注如何与特殊儿童家庭建立合作关系,而未充分利用普通家庭这一有利资源。

3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的角色

3.1资源教师是特殊儿童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关于随读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分为普通课堂教学、资源教室辅助教学两种情境。资源教师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的桥梁,是为特殊学生家庭与普通学校建立和谐关系提供有效渠道的最优人员。其桥梁作用在实践中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沟通教育信息。资源教师作为咨询者,向特殊儿童家长汇报特殊学生在校表现,提供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学校为特殊儿童制定的相关教育制度等信息。资源教师作为信息反馈者,整理和分析特殊儿童校外生活、学习表现情况,为学校制定特殊儿童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收集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反馈信息,作为学校制定和改进工作及校方制度的参考意见。

二是改进和完善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渠道。这主要体现在,资源教师运用自身技能,在总结教学经验,综合分析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双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家校双方提供合作建议,寻求最有利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3.2资源教师是开展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资源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商制定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资源教师是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组织者。资源教师有获取可利用资源并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计划制定的责任。强调资源教师引导者而非主导者的角色,既是要求资源教师应当应用本身专业技能辅助家长理解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过程,也是平衡教师与家长合作地位的体现。最后,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阶段,资源教师与特殊儿童家庭以及其他可利用资源(包括普通儿童家庭、社区、机构等)共同作为参与者。资源教师与家长作为平等的实施者,在不同情境下负责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相应活动的开展。评估与总结阶段,资源教师也应与家长平等交流,互通信息,共同参与信息整理讨论过程。基于资源教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化,在此阶段,资源教师也承担着向家长解释评估结果,提出发展建议的任务。

3.3资源教师是面向家长的特殊教育工作的宣传者和指导者

资源教师本身即为随班就读学校中的特殊教育资源,在家校合作中,肩负着宣传特殊教育知识、指导特殊教育实践的任务。其职责包括:为普通教师、家长和(或)自愿者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咨询;给普通教师、家长等介绍或提供特殊教育有关法规、书籍和其它信息。⑨资源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的时间普及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也可在家长活动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学生作品展、特殊教育影片展、残疾人士名人事迹展等等;还可针对本校随班就读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特殊教育知识讲座、交流会等。

4提高资源教师角色意识水平,实现资源教师的角色功能

4.1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资源教师角色意识水平与角色功能的实现

要提高资源教师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意识水平,促进资源教师角色功能的实现。资源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提高资源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是促进资源教师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角色意识并充分实现其角色功能的内在动力。⑩

第一,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发展。资源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和技能是实现角色功能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上,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和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或者是某类特殊儿童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积累等。实践技能发展主要是其在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以及根据资源对象的差异采取灵活的教育干预手段和内容。

第二,提高创建家校合作渠道的能力。资源教师在扩宽合作渠道的探索与实践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首先,需要综合分析家校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合作方式。其次,应当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新的合作方式,如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定期规范的交流活动;丰富合作场地,进行校外活动等。当代社会,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这是从资源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基点,以意识水平的发展和角色功能的实现为目标而应采取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本质上而非形式上促进资源教师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意识水平的途径。

4.2构建良好家校合作环境,促进资源教师角色功能的实现

首先,随班就读普通学校要更新观念,营造氛围。意识指导行动,学校氛围容易影响资源教师对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态度,构建积极接纳的学校环境,能让资源教师对自身的角色有更鲜明的认识,从而提高资源教师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主动性。

其次,学校应提供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过程中所需的资源。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有些活动的开展需要特别提供活动器材,活动场地等。学校提供所需资源设备,为资源教师实现多元化角色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保障资源教师顺利组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活动有现实意义。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资源教师才能不断提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进而充分发挥自身角色功能。

此外,学校要为资源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学校应当把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能力作为专项技能进行培养。培养方式可以为:设立专门培训班,安排培训课程;开展家校合作讲座、交流会;观摩其他学校家校合作活动;提供学习资料等。

最后,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需要健全相关体制,加强沟通协调。学校行政管理者应负责构建包括学校人员和社会人员在内的服务网络,加强人员间的互相协作。并且,需要协调各方面资源共同商定家校合作协议。将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保证资源教师的家校合作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也为家校合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依据。为资源教师的成长打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

注释

①②⑤孟晓.资源教师的角色浅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

③徐美贞,杨希洁.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④王梅.资源教室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8.12.

⑥王青.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2006(Z1).

就教于方家篇2

1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1.1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目前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定论,最早关于这个概念的界定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BaumReid,他认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内在指的是父母对子孩要求的种类和数量。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做出了自己的限定,像南希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涉及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行为、情感。另外还有学者提出家庭教养方式还应当包括家庭氛围。在李东看来,家庭教养方式实质上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行为方式。以上这些概念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也都不够全面。本文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就是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对子女在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环境等因素上的教育和培养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家庭教养行为风格。

1.2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1.2.1家长说了算的专制教养方式

家长一方说了算,出现什么问题时,孩子在家长那里只能获得命令式的指导而不是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独断专权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要么不敢发声,出现什么问题宁愿自己憋在心里也不愿向父母透露,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疏远;或者另外的一种结果是孩子虽然表面上是听父母的,背地里有自己的主张,对父母不服气但不敢明白地说明,而是暗暗地叛逆着;最后一种反应是孩子明着跟父母的独断专权较劲,父母说东孩子向西,专门跟父母对着干。总归而言,家长说了算的独断专制教养方式所能起到的教育效果甚低还有可能是负面的效果,不宜提倡。

1.2.2过分宠溺的教养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应该把握一个度,过分疏离与宠溺都不利,应当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尺度,用更多理性、更多智慧将父母的爱传递给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的过分溺爱、过分娇惯不利于初中生的心智成长,在本该体验一些挫折的时候,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心理锻炼,错失成长的大好机会。另外,由于初中生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强的时期、叛逆时期,如果一切任由孩子自己性子的发展,可能会将孩子推向一个不利的境地。

1.2.3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自我尊严容不得半点挑衅,父母如果采用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体会到自己受到尊重、受到平等对待的良好感觉。民主平等就是父母将孩子视作年龄上与自己有很大差异但是具有平等地位的独立个体,将孩子的话当做一个朋友的话来倾听。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家长就要用言行做成什么样子。想让孩子通情达理,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就是最佳的选择。

2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体现在初中生自身认知发展水平、人格发展水平、行为发展水平、社会化发展水平上。

2.1家庭教养方式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证明,家庭教养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认知发展水平称正相关性。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这与孩子本身的身心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其中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2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

初中生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惧倾向同父母惩罚严厉、过分溺爱、过分保护、过分干预、情感疏远呈正相关性。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初中生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父母的观念和情感态度对于初中生人格上的独立与否、性格的内敛或者外向、脾气的稳定与暴躁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2.3对其行为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呈负相关。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孩子容易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二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分严厉、过分放纵、过分忽视对会对孩子成长不利,使得孩子容易在社交、学习等方面受到限制。

2.4对其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支持与初中生社会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初中生在处理社会生活问题上与接受到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有着直接的相关性,父母的关爱、支持与肯定可以使孩子掌握良好的处理社会问题的技巧;反之,父母的情感淡漠、疏远,否定打压的态度会使孩子变得怯懦、胆小,缺少处理社会问题的勇气。

3如何开展正?_的家庭教养方式

3.1作为父母,应更新教育观念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特征,孩子的教育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父母只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个体。要能够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其相处的过程中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初中阶段的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在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而家庭当中民主和谐的氛围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善于倾听的环境,可能仅仅是家长认真的倾听就能使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他所需要的可能仅仅是内心的想法被看见、被倾听。如果孩子在要求父母给予指导、给予帮助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分析已发生的状况,共同思考解决的对策,同孩子并肩作战,给予其战友般的力量支持。

3.2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人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夫妻关系的和睦,孩子的安全感主要就来自于父母关系的和谐稳定,这是孩子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遇到多大困难时最重要的力量来源。和谐的家庭氛围当中,孩子会被爱与被尊重的情感包裹着,内心的力量稳定,幸福感满满,充满爱的孩子具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适当的。家庭的和谐就要一颗小苗需要的阳光,父母的爱就像小苗需要的肥料,外在必要的关爱给予到位后,小苗只需要按照内在的节律就可以茁壮成长起来。

3.3提高父母自身素质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心理成长方面具有这一时期的特有表现,家长要能够适应孩子的心理变化,随着孩子的成长一起成长。父母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够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只有一次,所以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局面、任何问题都是具有个体性、具有特殊性的,家长也是第一次面对。家长需要保持着对生命本身的敬仰态度来与孩子沟通对话,如此才能观察到事物的本质,获得事情的处理方法。

就教于方家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9-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沟通工作的重要性在理论上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使教师产生困惑,感到棘手,有些教师甚至对家园沟通工作有回避的心态。事实上,面对现实,了解家长是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的首要前提。多年来,在家园沟通的基本理念中,“换位思考”始终被重点强调。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不少由于沟通不畅而引发矛盾的案例,家长和幼儿教师作为换位思考的双方,在交流中往往不易做到及时换位思考,主动、有明确意识地为对方考虑,理解对方的心情和处境,从而导致了沟通出现障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和谐性。幼儿教师作为职业的教育者,在入职之前都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时常有研讨教育案例的经历。对教育幼儿这个工作来说幼儿教师是具有系统性的专业敏感度,也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宜的应对方略的;而家长作为幼儿的养育者,各有不同背景,教育孩子多半依靠天然的直觉,因此笔者认为,在换位思考方面家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本文就来自于湖北省不同地区、不同建制的幼儿园共297份家长有效问卷数据,针对导致家园沟通换位思考的难点做出分析探讨,旨在理论上理清家园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便于幼儿教师在理性层面厘清思路,从而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宜沟通的方案。笔者以为,导致换位思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不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

幼儿家长对孩子在园状况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健康不生病,但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我国的基本现状是孩子家长缺乏相关的培训就“上岗”了,因此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不足,基本靠看育儿书籍“自学”或长辈的经验指导。由于年轻的父母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年老的祖父母又比较容易固守老办法和老经验的缘故,仅仅就换季穿脱衣服一事,就常有一些家长与教师发生不顺畅的沟通,比如教师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活动量来适当增减衣物,而家长尤其是老人则认为孩子“捂着”才不容易生病,这实际上是家长缺乏一定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或不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所致。另外,关于幼儿合理的作息时间,由于作为家长的年轻父母只考虑其自己的生活节奏,对孩子晚间上床时间的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身体成长。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已经在教学活动了,还有孩子才被家长送到幼儿园来,更有甚者,直到临近午饭时间才送来,教师问起姗姗来迟的原因,家长会说:“孩子昨天和我们玩晚了,快12点才睡。”这种家长在教育上的随意性也体现出家长对幼儿生理特点不了解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法等课程,属于教育专业课程,大部分家长因职业关系不可能系统接触到这些业务知识,因此,他们与自己孩子交流中的节奏和方式都需要时间慢慢摸索,幼儿教师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因此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孩子在家任性”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就比较容易纠正。

二、家长面对的只是个别幼儿,而教师面对的是一定数量的幼儿

家长面对幼儿,数量只有一个,但这个孩子却是他的全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处于一个纵向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的现象是单一的、片面的,主观意识比较强;而教师观察到的是一个群体的方方面面,处于一个纵向、横向相结合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到的现象是全面的、多视角的,客观意识比较强。由于以上这些视野角度存在着的差异,因此给家园沟通带来一定的难度。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评价偏差。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普通,强调孩子弱的一面,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力量;或者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过度强调要重视自己的孩子,忽略了幼儿园面对全体幼儿的教育场景。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甚至几对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关注孩子并与孩子互动。由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具体、细致占优势,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中“孩子回到家里要求和您或其他家人一起玩游戏、做手工”的问题,家长选择“有时动手和孩子一起玩”的比例是55.9%;而在幼儿园班级教育活动中,一位教师须面向数十个幼儿,教师采用的是一对多的集体教育方式,呈现出宏观、规范的特点,基于对整体教育效果的考虑,在同一时间段,教师对数量较少的行为突出的幼儿关注度略高这个现象比较多见,就此,在家园沟通中,反映希望幼儿教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家长数量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上,家长们希望教师“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些表现机会”、“在生活中对不同的孩子给予特别关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的问题“希望幼儿教师做到对待孩子就像妈妈一样”一题的选项比例为38%,也说明了一些家长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孩子全方位照料。实际上,有的家长在提出以上要求时可能较少顾及到其他幼儿的存在,这样的诉求往往让教师感到为难,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三、家长的教养心态与幼儿教师教育心态有所不同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社会上重视子女早期教育的观念也日渐盛行,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成才有紧迫感,主观上积极却不免行动上盲目,比如不能顾及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总希望孩子在园学习的内容多一些,深一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难免拘泥于自身不恰当的感性认识,表现出现随意性和情绪性。例如:针对问题“您是否曾经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孩子优点相比”,选择从未有过的家长比例仅为15.8%;针对问卷中“因为孩子比较小,在幼儿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的问题选项,认为有这种可能性的家长比例为68.4%,而家长在家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家长比例仅为37.7%。另外,对于孩子在家里不好好用餐一事,家长心情愉悦时就视而不见,而家长自己心境不太好时就可能因此训斥孩子,家长这种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行为不同的态度反应他们往往并不自知。结果是幼儿对于同一行为带来的后果不能确认,使得不良行为一再反复,不能得到根本改观,不仅如此,还有可能错过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另外,溺爱型家长、放任型家长、高期望型家长、多变型家长、负面消极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有缺陷,有关具体阐述,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展开。教师在幼儿园工作,属于职业行为,支撑他们工作的是职业理性,在工作场景中,面对幼儿,教师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事先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层面落实,体现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四、家长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

长期以来,家园沟通的观念局限于事件本身因素较多,考虑事件产生背景较少,就家长方面来说,针对同一事件,由于他们出身的家庭、阅历、受教育和职业背景的不同,以及对幼儿关心的程度、对生活的领悟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同一事件的反映也有所不同,例如据调查表明,当幼儿之间出现争执,并且有擦破皮肤小伤时,家长的反应会有以下几种表现:“了解情况,争取教师调解”、“不是特别介意,指导自己的孩子注意交往安全”、“不理睬此事,觉得是正常现象”、“怪罪带班教师”、“找对方家长,提出道歉等要求”;另外,在幼儿园组织外出春游活动收费过程中,幼儿教师请家长协助收集活动材料等等方面,不同家长表现亦是有所不同。总之,不同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期望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就使家园沟通工作呈现出现多元化、复杂化、难度化的特点。综上所述,要在家园沟通中做到换位思考,顺畅交流,作为幼儿园一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倡幼儿教师的主导性,在沟通中要有预警意识,不要等问题临时出现再考虑应对策略,要长期坚持积极引导家园沟通中的正能量传递;由于家长和教师在幼儿教育上的角色不同,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来园活动的方式,让家长通过现场直接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的不易之处。以育儿专题讲座、家长在园一日体验、亲子活动、热点话题、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促成家长一些不恰当观念的自然转变,从而主动换位思考,与老师做到相互理解。

2.对于家长群,要利用各种渠道,适当系统宣传普及一些科学育儿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成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和感染着孩子,但由于家长们对什么是真正的、适宜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们教育孩子处于经验和照本宣科的层面。因此,作为从事教育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多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慢慢引导家长们从“不知”到“有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配合”到“我要配合”,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观念到行动上有彻底的改变,让家长也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从而使家园沟通工作顺利开展。

3.在沟通中既要考虑到家长的背景条件,在真诚的前提下,又要对不同家长采用与之适宜的沟通方略,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比如对“要求型”的家长可以邀请她们入园支教,对“内向型”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对“支持型”的家长要积极委托、充分肯定等,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策略。

4.大力倡导幼儿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专多能”的智慧型教师,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家长和孩子“亲其师,信其道”,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职业成就感的最大化享受。

就教于方家篇4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和家长进行各种交流。其中,接送交流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最直接、最普遍、最有针对性、最有个性化的交流方式。接送交流是家长在送幼儿来园和接幼儿回家时,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针对当天或近期发生在某个或某几个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子身上的事情或某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的交流方式。接送交流在任何地方、任何级别的幼儿园中、任何教师和任何家长之间都可以使用,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这种方式,就能与家长的交流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接送交流是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众多家园合作方式中,家访、家长会、开放日、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墙报、家园小报是教师与家长常见的交流方式。我们认为,家访、家长会、开放日等方式开展的次数少,交流也不连续,而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墙报、家园小报等书面方式难以体现教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和家长直接、及时、动态的交流,接送交流则以其自身的特点显示出其优越性。我们从下图(见表格1)各种家园合作的方式对比中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各种交流方式的利弊。

接送交流形式多样,如集体式交流、小组式交流、个别式交流以及延伸交流。针对班级开展集体活动需要多数幼儿家长合作时,可安排一老师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另一老师组织家长在教室进行集体交流,时间不超过5分钟。这样就使家园合作的更密切、更及时。而考虑到有些家长会对幼儿的某些行为或某种理念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就可以事先分组,再分出时间,分批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就是小组式交流。而个别式交流则是教师针对幼儿在园的特殊表现与家长单独交流。如:每次玩色游戏总是发现丁丁弄错颜色,和丁丁妈妈交流后上医院一查才发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丁丁色弱;在绘画过程中发现畅畅握笔的姿势不正确,离园时我们把这一信息反馈给畅畅家长,经过短时间的家园共同纠正,畅畅很快学会了正确的握笔姿势……虽是琐碎之事,虽交流时间不足1分钟,可却一下子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加深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如果交流的话题还需进一步的沟通就可以课后预约时间交流既延伸交流。

接送交流不仅能丰富家园合作关系,而且能补充家长和教师个体化交流互动信息。家园合作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接送交流时,我们要让彼此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进入对方的心灵,以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和接纳,架设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创造和谐的家园关系。

二、把握接送交流中的重点,提升接送交流的层次

在接送交流中,我们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上的表现,与同伴交往情况以及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通过这方面的交流,家长就会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我们应该把接送交流的重点放在交流的效率、效果、目标、方向、层次和素养等方面。

1、制订科学的交流计划,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交流的效率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交流时间的合理安排。交流计划的制订就能克服交流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教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调整交流时间,因时而定、因人而异,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如果接幼儿的家长是上班族,时间就受下班时间的限制。如果接幼儿的家长时间自由,则不会受时间的限制。对不同的对象,我们要细心观察、综合分析并作一些分类,根据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交流时间。但是,根据具体情况看,接送交流的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太长的话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师精力和体力均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但是接送交流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时间自由的家长和工作家长高度集中,教师的交流工作强度和难度相应加大。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合理安排好交流时间及频率,如每天交流5位家长,一周可以交流完全班大多数幼儿,既有重点,又兼顾全体。

2、加强教师间的分工与合作,明确交流目标和方向

交流目标和方向是否明确,决定于教师的交流意识、分工合作的安排。从教师的交流意识看,只有在教师有了与家长交流的意识后,才可能转化为与家长交流的行动。交流意识是交流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师把家长放在被服务的较高地位上。1从教师在接送交流时间段的分工合作看,两名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如一位教师组织幼儿活动,一位教师专门接待家长)使教师和家长都有了明确的交流目标和方向,交流在一种有秩序的状态下进行。教师的合理分工,就能够把交流的重点和侧重点都完成,有效地达到交流目的。

3、不断拓展交流话题,提升交流的层次与素养

家长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和工作岗位,其文化修养、思想素质和教育观念不尽相同,层次各异。教师和家长会因为双方的社会角色互动错位而引发沟通障碍2。教师要通过家长的关注点、家长的性格等来捕捉交流话题。家长对孩子日常表现的关注程度影响着与教师的交流。关注孩子日常表现的家长更容易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情况,引起教师对孩子有重点的关注,关注孩子日常表现的家长也更能与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在交流内容上,幼儿祖父母大多关心幼儿吃饭、睡觉情况,幼儿父母多关心幼儿学习情况,幼儿母亲多交流在家遇到的教育难题,父亲多交流幼儿学习表现。家长的性格影响着交流的内容和方法。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积极善于交流、细心观察孩子的家长,往往愿意与教师交流。而性格有内向、冷漠、不善交流等的家长,则与教师交流比较少。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在轻松的说笑中拉近家园间的情感距离,完成家园合作事项;对于后者,教师就要主动出击,热情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表现,用真诚热情唤起家长的参与热情。教师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尊、谦虚、热情,对家长要尊重、有同情心。

3对不同素养的家长,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最后达到提升交流的层次和素养。

三、善用接送交流的策略,提高接送交流的效果

交流场所的选定(如教师的站位)、交流语言的运用(如对幼儿当面表扬、支开谈缺点)以及行动交流(如对目光的控制)等都是教师交流策略的运用。如果教师能恰当运用这些策略,就会极大地增强交流效果。

1、选好交流场所,室内外结合,创造宽松的交流环境

交流场所是开展交流的前提之一,教师所处的位置与交流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室内的活动室空间较大,班级内的场地开阔,在教室里教师也可以同时与几位家长的交流。如果教师内空间比较小,教师都处于教室内,没有利用好教室外走廊这一开阔的空间,特别是教师如果坐在幼儿旁边专注于对某幼儿的指导,就会给家长的接近造成心理上的阻隔。家长接到孩子后,有的领着孩子到老师面前跟老师说再见,看到老师手头有事也就不再多说什么,有的站在门口,让孩子自己过去跟老师说再见。我们认为,教师的位置应该是移动的,也不能局限于教室中,要尽量利用好教室内和走廊的空间,为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创造宽松的环境,并尽可能多的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

2、妙用交流语言,抑扬结合,提高对幼儿的期望值

首先,多用欲抑先扬的方式。教师如果要陈述幼儿存在的(如坐不大住)问题时,应先与家长交流的是幼儿表现好的方面(发言很主动)。与家长的交流始于对其外貌的赞美(畅畅妈妈这么漂亮),这本与幼儿表现是无关的,但正是这些交谈满足了家长的积极面子,营造了交流和睦气氛,为间接意思的表达作了良好的铺垫,达到了和谐交流的目的。其次,多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期望的语言。到3岁左右,幼儿开始形成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期望值会反过来影响幼儿的努力程度。4我们要采取正向期望引导(当着幼儿面表扬其吃饭好),让幼儿先形成成功感,进而归因到教师和家长期望的行为(听到表扬后就非常乐意地愿意去吃饭),达到了理想的交流效果。最后,多当面表扬幼儿优点。霍曼斯提出的交换原理中的“价值命题”指出,对个体来说,他的行动结果越是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去进行这类行动。5当幼儿听到教师与家长交流到自己的进步时,就刺激他继续采取相似的行动;如手工活动结束后,凯凯拉着妈妈的手和老师再见时,老师表扬凯凯今天的圆剪的特好。以后的每次手工活动凯凯专注且自信。当家长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了解到幼儿的进步,配合教师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就得到强化。教师也在与家长、幼儿的三方互动中通过事实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促进了幼儿的进步。超级秘书网

3、适时行动交流,动静结合,引导交流方向

首先,要善于运用眼神来引发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用眼神来表达交流的欲望和热情。假如教师没有把家长归入她注视的范围,家长就会误认为教师忙着有事情要做,或者是忙了一天太累,不想再与家长交谈。捕获不到教师的目光,家长就处于与教师交流的“封闭”状态。其二,善用行为适当引导交流。交流不只是动眼、动嘴,还要动身。如放学时,明明要跟妈妈离开,教师让他把东西收拾好再走,但明明不肯,使劲把妈妈往外拽。明明拉着母亲的手离开,母亲没反对,家长传达给教师的是她顺从孩子意思行事的做法。老师把明明放在桌上的橡皮泥和垫板拿到门给明明,引导明明一步步做完做好,教师向家长传达应该培养幼儿良好规则意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理念。这种行动的交流,在实践中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接送交流中,教师与家长沟通、配合及对此项能力的培养应处于重要地位6。家长和教师间的接送交流,实现了家园资源的优势互补,满足了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是亟待发展的一种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7--8期。

2、戈柔:《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蔡迎旗:《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年7、8月。

4、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页。

就教于方家篇5

关键词:道德教育家国同构三位一体宗教权威

中国的传统德育尤其是古代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伦理合一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历朝历代学者的学说都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非常密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修己以安百姓”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道德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仁政”思想。汉代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加强调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德治要靠教化”的观点,并概括和揭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内涵。儒家从孔子就开始提倡的“内圣外王”思想显然把出仕做官看成了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可见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一直传承政治伦理合一性这一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古代,道德服务于政治,政治是道德的目的。

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宗教伦理合一性。《圣经》中有“摩西十诫”的说法,就是除了耶和华,不允许拜其他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禁止妄称耶和华名;必须守安息日为圣日;必须孝敬父母;禁止杀人;禁止奸淫;禁止偷盗;不许作假见证人;不许贪恋他人财物。这十条戒律既是宗教教义的内容,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有学者研究认为,西方古代的学校道德教育就是一种宗教化的学校德育,“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到18世纪中叶,学校中都几乎奉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学校德育的同义词”[1]。我们认为,在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中,宗教和伦理是密不可分的。

从表面上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内容明显不同,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原因何在?这里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传统的原因。

一、从中国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

自古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在社会政治结构上维持“家国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进而促使了道德教育中“三位一体”的稳固的教育模式的形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特点,决定了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中国古代社会,父家长在维系家族稳定中起核心作用,家族中晚辈对家长的“孝”成为必然的义务。君主在国家政治结构中起核心作用,臣名对君主的“忠”也是应尽的义务。从表面上看,“孝”、“忠”并不相关,“孝”属于伦理范畴,“忠”则属于政治范畴。“孝”针对的是中国古代每个家族里的个人,是一种态度,强调晚辈对长辈要恭敬顺从,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调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功能。“忠”则针对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君主之下处于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人,也是一种态度,强调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忠诚服从,起着维护政治统治、协调等级关系的作用,但实际上两者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是中国古代家族关系和政治关系之间本质联系的集中概括。《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步骤同样强调: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的构成极为明显地反映了政治和亲缘的高度结合。天子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主人,又是所有家族的领导者,亲缘上的大宗。由此,原来仅仅在家族中体现的“孝”的功能便由家族延伸到整个社会,原先用来“事父母”的孝道成为统治国家,维护政治统一的有效手段,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像孝顺父母一样服从忠诚于他们。《孝经》里提倡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而使孝顺亲人与忠于君主相通,管理家族与治理国家相通,论语里也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于家国同构,在齐家到治国的过程中,将孝顺亲人的家族宗法伦理感情自然而顺利地过渡并转化成了对君主国家服从忠诚的政治理念,由家而国,完成了情感转移,使各种可能出现的异端思想消失于无形。

(二)“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使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效果显著。传统道德教育认为家族、学校和社会在个体道德品质培养上担负着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道德的发展,又由于家国是同构的,因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成功实现了家族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三者密切联系的“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1.家族通过“孝道”的遵守强化道德观念。儒家强调行孝,其根本目的是以孝来治家,进而以孝来治国。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父家长专职,父家长权威能否真正确立尤为关键,而确立父家长权威的关键则在于孝道的贯彻与否,因而以孝治家便成为一种自然的结果。《孝经》里提倡“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又一次把古代中国的家族看成是国家的缩影,由于孝具有齐家与治国的双重功能,并且被视为齐家治国的根本要道,因此孝的观念远远地超越了道德观念的范围,它被无限扩大,应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2.学校和社会通过“教化”发挥德育的强大作用。虽然中国古代家族道德教育的作用很大,但是毕竟范围有限,因此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校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得到教育家的重视,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求学、明理的必要途径,学校教育的内容应以“明人伦”道德规范为主。战国之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和教育家一直极为重视道德教化,学校教育中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的思想,要求教师既有深厚渊博的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的教育内容就突出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地位。《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宋代心学家陆九渊提出“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强调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做人,并且要求教师首先要力行身正,做学生的楷模。

中国古代尤其重视社会教育。宋朝统治者极其智慧地将社会教育和地方建设、社会风俗改造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宣传联系起来。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如诏令、文告训育民众,积极推崇儒术,对广大百姓开展封建伦理教育。范仲淹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道德观。历朝历代,统治阶级还把道德教育深入到社会的基层,借助乡里、家族的力量,利用封建基层行政组织施行教育,主要形式有“乡约”、“宗规”、“家训”等[2]。可见,在社会教化方面,家族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样,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从下到上、错综复杂的大道德教育体系,在家族观念的理念之下,全社会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因而形成了整合力。

二、从西方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宗教伦理合一”性

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一直被浓厚的宗教氛围笼罩。西欧国家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都是被教会掌管。

(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一方面可以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在西方,对道德有文化支撑的作用,也就是为道德的形成提供了途径和情境。

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充满道德象征,兼具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首先,《圣经》、《古兰经》、佛教经典是三大宗教的教义经典,又是不同文化的集大成者。每一部宗教经典中包含大量的道德劝诫,彰显宗教道德,如《古兰经》中倡导守正自信、行善、宽恕、诚实、公正、团结、舍己等美德,反对追求私欲、傲慢自大、饮酒、说谎、嫉妒等恶行。宗教经典中的道德教诲往往与形象生动的人物故事紧密联系,读来引人深思。其次,宗教经典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特点,它们内容比较丰富、具有想象力,语言平实古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人们在阅读、聆听宗教经典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文化的陶冶和道德的洗礼。

宗教场所的建筑风格和充满神圣感的宗教礼仪活动有助于道德教化。纵观西方的宗教场所,不管是教堂、清真寺,还是寺院,建筑物从外观上看无不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高高的穹顶、巨大的墙柱使整个教堂笼罩着安详、神圣的气氛。建筑物内部的装饰,不管是基督教教堂彩绘玻璃上生动传神的人物和场景,还是佛教寺院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壁画,抑或是伊斯兰教清真寺里精美绝伦的图案和花纹,无不闪耀着神圣之光。宗教礼仪活动有讲道、唱诗、祈祷等过程,往往还伴随着音乐、歌唱等文艺形式,给信徒提供了置身事外、超凡脱俗的神圣氛围。基督教的讲道内容经常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牧师娓娓道来,讲述耶稣如何为善,而不是死板的教条戒律,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唱诗过程所营造出的宗教氛围,使信徒们置身其中并产生一种归属感。

(二)宗教道德教育的权威性与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相对于法律而言,主要依靠人的自觉遵守。“如果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不足或根本就缺乏权威性,那就不易起到强制和使人认同的作用”[3]。宗教是人的一种理想寄托。“基督教中上帝所具有的人格实际是西方人理想本性的升华”[4]。宗教一旦具备了权威性,宗教世界所提倡的道德就显得神圣,道德要求就变成了神的指令。服从这些要求自然就是对神的尊重,不服从就是渎神,而渎神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样就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7.

[2]何维.论道德社会化[D].长沙:中南大学,2007:6.

[3]成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2(3):80.

就教于方家篇6

家庭教育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微观组成部分,并且我国家庭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普遍加大了教育投资,出现了过热与疯狂的投入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投入中的风险问题。本文欲从家庭教育投入中前景选择这一角度,分析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投入时的不同风险偏好。

关键词:

家庭教育;前景;风险

家庭教育投入是属于教育投入中的微观层面,也是现阶段社会与家庭最为关注的、与其切身相关的方面。教育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等都很好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投资:为了让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更多的社会竞争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前景预期激励,也就是在这种前景激励下,在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家长会普遍进行更多的家庭教育投入,以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现实中的前景和风险,与家长的预期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一、家庭教育投入面临的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前景

在一般经济领域,投资者只有在面临可能性盈利的时候才会制定投资策略,如果营利性不足,投资者会选择不进行投资,这样就也不会要承担因投资失败带来的风险。但是在家庭教育投入过程中,家长所面临的前景,却在进行投资前就已经面临着因不进行投资,而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个风险是体现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上,如果不进行投资,或者投资不足,是存在可能使得孩子竞争力不够的风险的。此外,在家庭投入过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风险,就是由家庭教育投资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由于过早过度开发对孩子带来的心理上和身体上的损伤。所以,家庭教育投资与一般的投资方式不同,在投资一开始,家庭教育投资就需要考虑双重风险的前景预期。

二、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教育周期被不断细化

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投入,其实都是经过他们仔细的规划与计算的,最后选出他们认为最为优质的投资方案和过程。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家长对家庭教育投入过程的安排都被精细到了每一个小的投资阶段。比如某一个学期的学习、某一个课外班的学习等等,再要延长的话,家长关注的最多也就是升学考试,即一个小的学习阶段的学习。这样的决策中,家长可以更直观、更迅速地感受到每一种教育投资带来的效果,或者是某种教育投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样在接下来的教育投入过程中,家长就会自发性的选择不再继续使用同样或同水准的教育投资方式。但是,这样的一种细化过程也存在其弊端,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所面临的教育前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最终的结果是在其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时才能对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家长的这种对教育周期不断细化、对教育方式频繁修改,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学生在接受不同教育时的压力。

三、家长的风险偏好在不同的回馈中频繁变化

家长对于每一项教育投入的评价,最主要的参照因素就是这项教育投入给自己孩子带来的提高。如果反馈效果好,则会让家长在接下来的教育投入过程中倾向于继续进行这类型的投资;反之,如果反馈效果不好,家长在接下来的投入过程中就不会再考虑这种投资方式。或者说,家长在面临教育机会的试试普遍都表现出风险厌恶,例如,一项普遍评价较高的家庭教育投资方式对于家长而言就是一种教育机会的选择:我的孩子可能可以通过这种投入方式而获得提高。在这种时候,家长更倾向于进行这项投资,避免因没有进行这种教育投入而导致孩子的教育不足。而在面对次级的教育资源时,家长就会表现出对次级资源的风险偏好,这样的结果是促使他们更加最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即便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他们宁愿接受教育失败的经济风险。例如,有a、B两种投资方式,a方式已被众多投入过的家长表示是有效的,而B方式有不少家长表示效果不大或没有效果,如果某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即便B方式是免费的,他也会倾向于花更多的成本去进行a方式的投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由于家长将教育周期不断细化,使得评价与反馈阶段可以快速直接的完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家长的风险偏好会不断地随着反馈改变。

四、总结

就教于方家篇7

关键词:家长素质家庭教育全方位长期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老师给我们写下一个公式:5+2=0,当时的我,感到万分疑惑,这个公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公布答案,只是对我们说,等你们踏上讲台,教过书后,就会明白了,时光荏苒,转眼间,在七尺讲台上站了七年的我,总算悟出了这个道理,那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五天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两天也就是家庭教育,为什么会变为零了,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家长素质,好的家长会成为好的老师,把正面的信息传达给孩子,而家长素质较差的,则会在这两天里给孩子很多不好的信息,当然就会让最后的得分不尽如人意了。

那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上看,家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家长是孩子长期与全方位的教师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自然而然,不可选择的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这样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在那一刻就真正的开始了,孩子在认识社会过程中的一切,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长除了对孩子不可选择的当其老师外,还不可替代。因此,我认为,父母作为孩子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和保护孩子,指导孩子理解和表达合适的情绪情感,还应该教育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为孩子做好准备去适应一个更广泛领域的生活角色。记得在我班上有个男生,学习成绩很好,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我便问他,周科宇,你为什么样样都能学的那样好呢?你有什么诀窍吗?他自豪的告诉我:“陈老师,您有所不知,每到周末或者假期,爸爸妈妈都会抽空跟我下棋,教我画画,我的课余生活丰富极了,跟他们在一起,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而和他们一样,是她们的朋友。”在他的讲述中使我明白了,周科宇的父母是很称职的父母,他们不仅照顾着他的学习,也在关注着孩子的成长,更认识到作为父母的职能即多元化和全面性。

第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父母在最大意义上塑造了儿童的经验,父母通过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家庭教育作为私人教育,有较大的独立性和随意性。如在我班上一个学生,名叫林国义,上课不认真,作业也不完成,于是,我拨通他爸爸的电话,准备跟他父母好好谈谈,他爸爸却对我说:“老师,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就很差,我对他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他在学校里呆着不惹事就行了,学习成绩好不好没关系,我也不会怪老师的”听到这样的话,对于我来说,感到万分遗憾,父母对孩子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信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不自暴自弃吗?而我班另一个学生,家庭条件跟林国义差不多,但是,当我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了他的父母后,他的爸妈便在家帮他想办法,找原因,讲道理,慢慢的该生的成绩和行为习惯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看来,家长作为教育的责任人和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第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家庭教育的非正规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和渗透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在《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显示:“家庭成员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80%都选择了母亲或者父亲,其中认为母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占43.1%,而在关于儿童最崇拜的3个人的调查中显示,最崇拜的人首先还是自己的父母。

综上所述,基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父母素质势在必行!

那么合格的家长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我认为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应具有高度的教育义务感和责任感

抚养和教育子女首先是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因此看来抚养教育子女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在法律上强调外,还应该通过宣传,倡导让家长有这方面的意识。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有些父亲就会把精力都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中,忽视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导致“父性教育”的缺失,在我班,一个孩子在写作中写道:我的爸爸是一名干部,长年累月的出差,我已经很久没看见他了,爸爸,您好久回来看下您的女儿,女儿想你了。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想对这个孩子的爸爸说,家长,再忙再累,请你抽点时间跟孩子谈谈心,说说话,吃吃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中快乐的成长吧!因此,我认为,作为父母都应该利用休息日好好的陪陪孩子与家人,增强责任感,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第二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科学的儿童观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小没有思想,不会跟孩子商量,总是指使孩子做着做那,而好的家长,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里有事也会跟孩子商量,让孩子觉得受到尊重。

(2)正确的人才观当今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让自尊心强的孩子生活的很压抑。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次没考好就走上了不归路!由此看来,正确的人才观是何等重要!

(3)家长的教育观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的坏习惯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善,聪明的家长就会静下来,帮助孩子分析,找到问题的病因,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第三科学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对其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爱去溺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行成了任性,利己,不合群的特点,因此,我认为在教养孩子时,应该创建民主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独立,快乐,善于社交的良好能力。

就教于方家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认识偏见与误区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力度会逐渐加大。国务院总理就多次发表讲话强调:“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任何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都不能忽视、轻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遍观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其综合实力为什么能够力压传统两强英法?位居欧洲第一?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世界第三。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德国政府特别重视本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将本国的职业教育视作国家发展的一条重要命脉,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培育之下的众多人才,德国政府都是给予其最大的支持力度。甚至政府想尽办法要为这些职业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以保持他们参加本国各领域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方法使得大部分德国职业教育人才能够贡献其自身的最大力量来为本国发展服务。我个人不得不佩服德国政府的这一明智之举。

反观我国,尽管政府一再强调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建设的不可或缺性。但真正的自主选择权还是在学生和家长的手里面。(附:德国政府要求,凡完成全日制普通义务教育的青年,只要不再继续就读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和其它形式学校,就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一般学习3年到3年半。)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会的轻视,这种轻视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着这种轻视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学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职业高中都要划定录取分数线,唯独中专可以不需要分数就可以直接就读。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社会公众和家长却认为不需要分数的学校肯定是没人愿读的学校,而进入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则更是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

直到今天,某些学生和家长还是对职业教育持有不解和偏见,甚至还带着一些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没出路,比不上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职业学院里面出来的学生大多能力和素质都比不上正规大学里面的本科生;读职业院校出来找不到工作、读职业院校就算找得到工作也是低收入、出体力、受窝囊气的工作。”

二是来源于职业学校本身。

不少职业学校的主管人员和教师对中职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学无用观”或“教学少用观”,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抓就业,认为教学只是作摆设的样子而已,学时长短,教与不教都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不少教师存在着“单纯理论观和“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白教。或者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

以上来自各方面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对于中职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乐观,就业现在和招生一样,成为构建高等院校口碑、名气、实力的砝码。其实想一想,读了四年本科,最终的目的还不是为了要就业吗?既然大家拼得就是一个就业,那么谁的就业形势好就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了。学历固然是一块敲门砖,但是自身的能力更为重要。

个人觉得,我国要想缩小与西方国家存在的明显差距,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搞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用于我国自身的发展。现在明显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很薄弱,那为什么不能像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科研技术一样引进他们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呢?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培养人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要畸形地偏向于某一种呢?全面发展才是硬道理。

就教于方家篇9

家庭教育是关于什么?大多数人包括一些父母会说,家庭教育仅仅意味着养育和教育两个方面。然而,家庭教育从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家庭教育的意义理应是比养育和教育更多。

在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对学前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是社会利用有目的和系统的教育去教育新的一代人”。这一定义就可以证明在这一段的幼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于学龄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然而,家庭教育的定义应该需要扩展延生。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行动,它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在家教育孩子或青少年,而且还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二.中美关于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

1.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

中美之间的不同教育理念导致两国子女接受到的教育不同。在中国,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是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一个好工作,或者一个好的家庭。基于这些期望,许多中式父母认为他们对于孩子的责任仅仅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尽可能使他们的孩子将不必担心未来的一些事情。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中式父母关心的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是开发孩子们的智力。相比之下,美国的父母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和经验。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在美国,一旦孩子生下来,大多数美国的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从童年开始就应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意志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2.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家长们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在某一些方面的发展。

中美两国在关于家庭教育的目的上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是希望他们的孩子成为一条“龙”,这就是中国教育理念下的“望子成龙”。但美国父母则希望他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做任何事情来支持他们的孩子,使他们能得到高分。这样明显对比,美国的父母给他们的孩子更多的是关于提高能力的培养,他们设法让孩子有能力适应不同环境变化和在生活中的独立工作能力。

3.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

中国和美国的观念和目标的差异导致两国的儿童需要受到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在中国的家庭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式父母通过控制和密封环境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中国的父母尽可能的为他们的孩子准备好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们也不必做任何家务。父母保护孩子,不允许他们参加过多的社会活动。中国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着一个相当严格的态度。所以中国的孩子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在做其它事情的时候更多。

关于美国的孩子们呢?让我们一起分析美国著名的电影《神勇老爸》的一些情节吧。在影片中,父亲沃尔夫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他关心他的孩子们的同时,通过训练他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掌握了许多技能培训。所以美国的父母通过放任却不纵容的方法去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中美之间家庭教育存在差异的原因

1.不同的历史背景

中国在它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独具其保守的可贵价值观,可这也正是缺乏的冒险和创新意识的精神。因而中国儿童更倾向于安于现状。相反的,美国是一个具有短暂历史的移民国家,在美国这个国度依然有着一些文化传统。随着在美国多元文化和追求财富意识的发展,这对于美国人民而言,接受新思像和文化是很容易的。美国儿童更富于拥有和接受冒险和创新精神。

2.不同的经济形态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人口大国。因此,在中国这个国度,找到工作的机会又变得很少。然而又是在中国,有一个好工作,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此外,获得高分已经成为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美好的未来的必要条件。相比较而言,美国的经济状况比中国要好得多,所以在美国,人们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美国父母认为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他们的孩子能在社会上独立的生存,孩子的工作就有意义。

3.不同的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也是形成中美关于家庭教育之间差异的一个因素。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良好的经济条件下,美国人有着完善的社会养老制度。因此,美国人普遍认为当他们变老时,他们可以去老人之家去度过他们的余生。所以他们抚养孩子直到18岁,直到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美国人根本不在乎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带给他们荣誉。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则认为孩子的教育已经和他们自己的老年时光紧密联系。因此,中式父母更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并要求孩子们为他们的年老生活负责。

4.不同的思维模式

在教育孩子方面,中国的父母关心自己的声誉,并认为教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是他们的成就。但如果孩子没有成就的话,父母将会感到羞耻。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美对家族制度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父母的权威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而在美国的家庭中主要强调奋斗,平等,民主和人权,这是完全不同的。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美国的家庭教育之间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中国,应该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中的传统观念。在我看来,一方面,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美国的家庭教育的本质出发,汲取其中的精华,以促进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所以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2.建立在教育监护人的法制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

3.采用激励,引导的科学方法,并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4.紧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进一步开放家庭教育的思想,增强开放意识;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有机合成,以及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学会寻求知识。

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及时吸取和引进国外的思想文化的精髓,并进行中西方家庭教育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吸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万户,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专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神勇奶爸》美国博伟国际澳大利亚分公司.

就教于方家篇10

 

一、互联网教育的进程及其优缺点分析

 

互联网由于其简便快捷且资源丰富的特点,应用在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技能培训、学生的课外补习、大学生学习中,并且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最近几年,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国家对于互联网教育的重视,所以也就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的综合教育中,学校也结合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在图书馆和学校相关的资源搜索引擎中处处都可以发现互联网教育的影子。在社会的各类培训中,网络教育也越来越成为非统招教学的主流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教育,而“微课”教学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

 

(一)缺点

 

在目前微课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微课的推广和实践。本文认为主要问题有:微课的某些部门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是有缺陷,很少有老师能接受微课,还处于比较排斥的态度,因此,能做微课的老师就少之又少了,从根本上说,微课现在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技术处理手段处理比较单一。另外,微课教学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在高校中还未组织相关的活动,微课得不到推广,一味的只靠宣传,所以多数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二)优势

 

微课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合理有效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随意性较强的微课教学,甚至会取得与其理念相反的结果。相对于传统教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微课应应对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同一个教学知识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有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对症下药,这样才符合微课理念的基本要求。比如:在此背景下,农家乐的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种植植物、不同的农家乐风格、不同的地区差别、不同的消费人群等等,分别进行不同的微课制作,改变传统教学笼统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

 

本文重点讲述的农家乐微课教学,由于农家乐属于企业类型的技能培训,所以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学习者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多的时间去实地学习,所以这就是用微课来对于农家乐技能培训所具有的巨大市场空间,克服了时间和工作的限制,有效的进行农家乐的技能培训。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教学及作用

 

(一)从2009开始,微博由于其传播范围较广,认知度较高的特点,迅速在全国掀开了一股微时代的热潮。随之,微课也就逐渐诞生了。简单来说:微课是指在传统教学的主要内容的背景下,使用多媒体技术对知识点进行视频制作,然后由老师对于视频在互联网上进行讲述,且视频时间较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然后在实际课堂中将老师讲述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所做的阐述的过程,另外,还包括课前预习、上课期间的思考、课后的联系和反思,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又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主流教学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进行的主要环节基本相似:课前预习导引、结合课堂实例进行巩固,但是针对性较强,对于时间的局限几乎没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时间来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微课教学的主要类别有:讲述课、实践与理论结合类。对于农家乐的技能培训,前期是对于投资的风险以及收入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后期就是微课制作者将农家乐实际的运行进行讲述,这样就需要进行实践,制作者必须进行与实例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三五分钟的视频将重点讲述出来,然后让学习者迅速的将获得的运营经验装进自己的脑子里,在自己的农家乐建设中应用中去。

 

(二)本文认为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作用,具体到农家乐的培训中,主要分三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学习者本身的;一个是对于授课教师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我国目前教育的改革的实践意义。

 

1、对于学习者本身的意义:在实施微课教学的过程中,自己可以合理的去控制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合理的调配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的效果;可以查漏补缺,针对自己农家乐建设的强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不断的去利用互联网资源,去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关键一点是,上课内容可以被永久保存,可以做好实时的温习。在微课农家乐的技能培训中,在农家乐人员遇到时间困难的时候,可以实时的去向微课平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合理的建议。

 

2、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实施微课对于老师在选取课题的范围上、在设计内容的新颖程度上、讲解能力和总结课堂效果的能力上、在拓展老师的知识面上、都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发展。而且,在实际的微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锻炼使用互联网分享资源的能力。在农家乐的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农家乐的人员交流农家乐培训理论与实际结合相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技能培训形式的发展来说:现在的微课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以前即使是有视频,但是也是时间过于长,重点不够突出,容易使得学习者产生疲惫,长期以往,学习者将不再有学习的兴趣。现在有了微课的平台,又有互联网作为有力的后盾,可以通过集中传播然后资源共享的方式,向广大的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区域网,实现平台交流应用的目的。其中,农家乐的技术培训的微课教学实践也是为未来的技能培训打开一扇门,对于未来的技能培训有很强是借鉴意义。

 

总之,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和教育本身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教育的改革,并且在目前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促成了学习者学习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下微课教学在农家乐技能服务培训的应用与研究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奔走旅游,农家乐也成为了人们放松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各地农家乐的基本条件不同,在农家乐的环境和安全等各方面技能还是存在欠缺。根据微课现在取得的良好效果,所以现在许多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使用微课教学。而鉴于农家乐的从业人员时间有限、文化层次低、年龄层次参差不齐以及农家乐的经济实力问题,用微课教学这新型的教育方式来来学习可以大大的增加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技能知识,下面本文就利用微课教学这新型的教育方式来讲述农家乐技能培训的相关问题。

 

(一)微课在农家乐技能服务培训中的好处。

 

微课在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过程中可以说是大有裨益,不仅对员工、讲师有着高效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整个农家乐的发展都是锦上添花,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促进员工有效自主的学习

 

微课一般都是靠短小的视频讲解课程,对于农家乐的培训员工来说,他们不是学生,达不到学生那样一节课集中精力听讲的效果,因此只能靠课堂上精彩的讲说来吸引他们。而微课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在课堂上采用微课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吸引听课人的注意力,视频短小有趣,可以促进员工主动听课,自助的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微课还可以根据农家乐从业人员的需求和时间安排,可以进行线下线上循环学习,这样不仅促进学习还可以节约了资金。

 

2、促进讲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在微课的题材选取上,都是经过讲师悉心的挑选,试想,如果讲师没有相当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不能够制作出具有高水平的技能培训视频呢?答案可想而知。因此,微课在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课程上的另一点优势就是可以促进教师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教导自己的学员。

 

(二)微课可以针对农家乐培训的需求进行教学。

 

在微课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在了解视频的制作方式后,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来说,内容的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农家乐是另一种的旅游生活,主要是为了吸引消费人群,那么在内容的设计上,主要是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主要去讲述气氛的营造,这样才有稳定的客源,稳定的利益空间。规划内容方面,涉及农家乐风格的装修思想的培养、主题内容的确定、农家乐收入与投资的关系、收费与收入计算、消费人群的安全问题等内容,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学习。

 

既然是以互联网为背景下的微课教学,而且实践又是最好的检测微课教学效果的方式,那么本文认为去建立一个农家乐技能学习者交流的微课平台,然后,众多的农家乐投资人可以交流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总结的经验,这样也不失为另一种的微课教学,也将微课的学习理念进行了拓展。

 

(三)微课有利于在农家乐的技能培训过程中,微课还可以大胆的去创新,将实践和微课教学进行结合,在农家乐的技能培训中,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必须处理好利益与投资与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微课教学中,尽量去农家乐实际场地,结合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讲述,也使学习者更容易去接受,获得良好效果。

 

由于学习者在安全专业技术方面有欠缺,所以在农家乐的微课教学中,要重点去讲述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者最想了解的方面,在收费方面,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毕竟,当今微课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手段也有利于农家乐微课的推广。

 

总之,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微课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是由于其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新颖,以及实用性和普遍性,未来如果能在管理和教师的培养的方面进行合理化改进,那么微课终将成为社会技能培训的主流方式,在农家乐的技能培训中,微课内容务必要注重理论的实用性,重点突出且言简意赅,为未来基于互联网下,微课的其他技能培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