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十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十篇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6:44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课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作者曹敬庄以优美细腻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索溪浴的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通过本课教学一是让学生阅读欣赏此文,从中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通过阅读课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如下:

1营造氛围,抓住题眼,引发学生寻找美

课前,运用多媒体,让一首轻松明快的《高山流水》乐曲萦绕于教室之中,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为整堂课奠定了“和谐”的基调。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美”的感知,而且使学生置于优美的意境中,身心得到放松,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语文课上,我们曾游览过景色奇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让我们再一起到张家界的索溪峪去感受那野性十足的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发现什么了吗?(引导理解引号的作用)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①找寻“野”在文章中的意思②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展示这种“野”的)初读课文。这样,学生一下子进入文本,既整体感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所写内容,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文章的布局谋篇――由概括叙述到具体描写的方法,初涉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由景激趣,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欣赏美

师:想不想知道索溪峪怎么个“野”法,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索溪峪风光的有关图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看后,你能用哪些词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

生:美不胜收,

生:野性十足,

生:气势磅礴,

生:生机盎然……)

那作者又是怎么的语言把索溪峪的“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再去神游一番吧!

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感受它“野性十足”的美呢?

生:画画,

生:朗读,

生:想像,

生:合作……)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内容来读课文.(师同时出示文中的两点阅读提示)

以第二自然段“山野”为例,让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展示多媒体,让学生观赏图片,引导用上文中的“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等重点词来描述景象。再通过自由读,引读,配乐读,想像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与图片理解索溪峪的山那种惊险的、气势磅礴的、随心所欲的野性美联社,体会作者的感情。

最后师生合读:师: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学生:几十丈高…;

师: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学生:……;

师: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生……)

师:索溪峪那雄伟壮阔的气魄,清新秀丽的神韵,令人陶醉,我想,任何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那样的丰姿神采。让我们再一起融入水,接触物,亲近游人,去感受索溪峪不同风格的“野”,谁愿意从其它方面谈谈索溪峪的野?

学生分组汇报,师用丰富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的读,多角度地读,如:

师: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调皮的野孩子的风采吧!碰到横栏绿水的青山它就……(生接着读)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引读)

师:正是因为我们用心保护自然界的这份野,动物们才野得这般可爱,让我们在这群小猴子的注视下,将它们的野读出来,同时,也将我们的这份爱传递给它们。(齐读)

师:看来,人来到大自然中,被美景所陶醉便会无拘无束,变得“野”起来。如果你们到了那儿,你会怎么样?写一写,读一读(自由创作读)

小结:

是啊,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人工的粉饰,有的则是真,是朴。此时的山水,已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童,充满朝气的青年,是那样的率真,自然,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人的胸怀。难怪,作者会出出感叹:于是,我感到……(生接着读)

3由情拓展,延伸教材,让学生升华美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索溪峪,你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小诗来赞美索溪峪吗?把你要说的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吧。(师同时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中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想)写后交流。

看来,索溪峪那天然野性的美已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希望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也能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能说说你领悟到的写作方法吗?

老师希望同学们同索溪峪一样,让思维继续“野”下去。

出示作业:(任选一题)①挑选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设计解说词。②观察一处景物,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表现景物的特点。

4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读出来的”要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本次执教,我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悟中美读,凭借丰富的语言情境和优美的配乐、图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深地感受到索溪峪那“野性十足”的美。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6-0061-01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学生打好“文化”与“精神”的底子,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来说,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S活动,无法较快或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授《葡萄沟》一课时,由于地域性的局限,学生很难理解课文里介绍的制作葡萄干的“阴房”及其原理。

第二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人阅读面、阅读量的参差不齐,难以接受和理解这些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时,在理解为什么说岩石是最大的“书”,这本“书”的文字就是雨痕、波痕、矿物,图片就是树叶、贝壳、小鱼等内容时,一些缺乏课外阅读的学生就会出现不理解的情况。

第三种是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庞杂、知识迁移较多的课文。《匆匆》一课,作者为了把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时光形象化、具体化,在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的比拟性描写,把时光转化成种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如何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巧用比喻的方法,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真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教学中,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提高预习质量法

中高年级的课文学习常常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尤其是一些涉及名著名篇的课文更是如此。比如,《草船借箭》《将相和》《伯牙绝弦》等都是中国古代的名篇名作,若学生能做到充分有效的预习,对故事、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对于在课堂上解决学习的重难点就会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攒聚突出法

每篇课文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讲述各要素时,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重点。比如,我在教授《葡萄沟》时,抓住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以此为中轴展开教学。“五光十色的葡萄”“热情好客的老乡”“色香味甜的葡萄干”是构成“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因素。因而,在开篇学习、分部分精读体会、总结回顾、表达情感等五环节的教学中,我都有意地指向这一中心。这样一来,这一中心便凸显在学生的心中了。

(三)多媒体辅助法

对于一些时空性、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如在《看月食》一文的教学中,月食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效率,我制作了能体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动规律的动态课件,同时还特意突出了地球的阴影。教学时,作课件,月亮由于绕地球转,慢慢进入地球的影子,能反射到太阳光的部分也就越来越少,等完全进入影子中,即形成了月食……学生通过亲眼看,一下子便明白了月食的成因,真是省时省力。

(四)分层设问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设计问题时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如《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可这样设置问题:(1)为什么索溪峪的“野”要用上双引号?(2)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3)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4)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你能用上这种方法介绍一处美景吗?这一系列问题就体现了在与文本对话时由易渐难,逐层深入,逐步提升的学习过程。

(五)作业反馈法

学生作业是我们检查教与学的窗口,是我们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如果在作业检查中,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较好,就说明教师的方法是正确的;反之,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3

一、明确朗读要求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文朗读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以朗读《两小儿辩日》为例,至少要求学生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

(1)初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生字的字音:“盂”、“俱”、“沧”、“孰”、“汝”、“知”等。学生读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互相评定,互相纠正字音。然后教学抽学习成绩优秀者与学习成绩一般者各一名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评定学生的朗读效果,指导学生读准上述字音。

(2)细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读通句子,不多字,不丢字。学生读后,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评定和互相帮助理顺句子,而后,教师抽学习成绩中等者及学习成绩中等以下者各一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细读是否到位。学生细读如果不到位,就必须加强指导。

(3)精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分别读出叙事语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的语气,读出“两小儿”相互辩论的语言的语气。学生先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教师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教师亲自示范朗读,以期达到朗读要求。如此,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授以朗读技巧

小学生虽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也已经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故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还应该向学生授予最基本的朗读技巧。

1.朗读的语速。学生朗读课文,要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确定朗读基调,根据课文内容和体裁确定朗读的语速。比如,指导学生朗读《山中访友》,朗读的基调应该活泼轻快:因为这篇文章充满着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无比向往与无比热爱之情;朗读的语速宜中速:因为这篇课文几乎均是叙述性语言。再如,指导学生朗读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女孩》,朗读的基调宜低沉,语速宜缓慢:因为这篇课文通篇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与哀怜。

2.朗读的停顿。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语句适当的地方稍作停顿与延迟。因为这不仅是学生朗读长句时适当换气的生理性需要,更是在朗读的过程进行表情达意的需要。朗读停顿大致分为两种:(1)语法停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要根据文章中的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做或短或长的停顿与延迟即可;(2)逻辑停顿。学生在朗读较长的句子或者古典诗词时,其间虽无标点,但是也要根据语义与意群等做极短的停顿。比如学生在朗读吕岩的《牧童》时,应该如此把握停顿:“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以此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这首诗的节奏美与音乐美。

三、变换朗读形式

课文朗读是学生通过声音把静态的文字立体地表现出来的艺术再创造。学生娴熟的朗读技巧需要长期训练、细心感悟而成。然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形式单一地、无目的地、机械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然会因为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放弃朗读。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必须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1.名家配乐朗诵跟读。这种朗读训练方式适合于任何一种文体的课文朗读。以指导学生朗读《索溪峪的野》为例。从网络下载的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索溪峪的野》,名家的朗读不仅普通话标准,而且音画视频中还融入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与背景音乐等用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朗读的基调朗读语速与朗读重音等。我曾让学生跟着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朗读《索溪峪的野》,既为学生创设了朗读这篇课文的氛围,布设了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场”,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受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多媒体;合作学习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众多教师关注与重视的主要教学板块。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当前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小学高段阅读的指导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在小学高段阅读中,学生不但要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有正确的把握,更需要对文章中的形象以及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鉴赏。但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人生阅历还相对较弱,导致学生无法在脑海中建立直观具体的形象,还无法对文章进行正确的鉴赏。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的阅读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展示索溪峪真实的图片,要将课文中文字性的描述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多媒体的支撑下,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文学修养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阅读中建立具体的形象,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在小学高段阅读中开展合作学习,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更有效率的阅读。以《金色的脚印》为例,教师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通过合作与交流探究为什么脚印是金色的,并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此时,学生就可以在小组中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引起其他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基于此,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合作与交流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有效地完成了阅读任务,更提高了自身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总之,小学高段阅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需要学生拥有更高的阅读能力。因此,众多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5

一路辛苦了!欢迎你们来到风光如画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

武陵源这个词最早出自唐代山水诗人王维一首名叫《桃源行》的诗。诗中写道:“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武陵源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慈利县交界,南与张家界市永定接壤,西北与桑植县毗连,整个景区包括张家界国森林公园、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风景区,方圆369平方公里,拥有三百多个景点,上千处潭、湖、溪、瀑,上万种珍稀动植物,它以雄、奇、幽、野、秀、峻、险的景观,赢得了“风景明珠”的美誉。解放前,由于闭塞,武陵源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认识”,不为别人所知晓。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武陵源才得以脱下神秘的面纱,展露出美妙的姿容。199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组成武陵源地区,1992年武陵源以它“具有特别的和世界的价值”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武陵源以它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走遍全国,享誉全球。

下面,我们将游览黄龙洞,宝峰湖,从索索溪峪出境。在游览过程中,我重点给大家讲解黄狮寨的闺门初开、天书宝匣、金鞭岩,天子山的天子峰、御笔峰以及索溪峪景区的黄龙洞、宝峰湖等景点。

现在我们前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它是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它不仅森林资源丰富,风景更是奇秀,有“别开生面张家界,境在五岳黄山外”的美誉。论植物,他物种齐全,仅珍稀木本植物这一项就比整个欧洲高出一倍。它的森林覆盖率达97.7%,被誉为“世界森林宝库”。论山水,她有“三千翠微峰,八百琉璃水”。赏花卉,她奇花异草处处有,一年四季有花开。观动物,飞禽走兽穿山而过,蝉鸣鸟叫伴人行。看特产,雕刻织锦般般有,花团锦簇色色新。张家界可以说是无处不美,无景不奇,无处不新。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踏上了黄狮寨游览线,当地有句民谣说,不登黄狮寨,枉到张家界。黄狮寨是张家界的制高点,登上黄狮寨,武陵园风光尽收眼底。黄狮寨位于森林公园西部,因为这里山势像雄师而得名。我们这次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名叫“闺门初开”。

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大园门,进了这道门,我们就正式进入了自然风景区。园门左边耸立的这座高大石柱,是人工建造的。上面书写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9个金色大字是原林业部部长高德占为庆祝91’中国湖南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而题写的。大家看,这里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山势极为狭窄,形成山门,因此被喻为“闺门初开”意思是说张家界这位美女打开房门向我们展示罕见的大面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它的成因和地貌形态特征既不同于桂林喀斯特地貌,有不同于福建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更不同于西北黄高原的黄土林。它的特点是沟谷幽深,石壁陡峭。三亿八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岩层逐步沉积形成积岩,经过复杂而漫长的成岩过程后,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总厚达五百六十米的大面积石英砂岩和部分石灰岩。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前者抗溶蚀,后者是可溶蚀的。我们后面将要游览到黄狮寨金鞭岩就主要是由石英砂岩构成的,黄龙洞是由石灰岩构成的。

现在我们来到天书宝匣。天书和宝匣在哪里呢?大家看,对面山上有一个很像书匣的长方形盒子,上面有一个抽盖已经被抽开了半截了。相传古代有一个财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一辈子梦想做皇帝。于是他就到一座寺庙进香求神,上山找到一个宝匣,抽开一半,没有见到天书,迷茫之中看见了只白鹤朝他飞来,以为仙鹤是来帮他取天书的,就往崖边纵身一跳,于是命丧黄泉。宝匣至今抽盖还有一半没有关紧,那本天书依旧挂在天边。在黄狮寨还有南天门、铜墙铁壁等许多景点,同样会让你感到美不胜收。1981年世界着名摄影家简庆福登上黄狮寨,曾感叹道;“踏遍名山千百座,方到天崖绝妙处”。

衡山导游词·张家界导游词·南岳大庙导游词·天心阁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风光如画的金鞭溪。金鞭溪发源于土地垭,全长四十多华里。溪水由南向北,在慈利县注入澧水。这里溪水清澈见底,两岸路绿树成林,奇峰耸立,一种“人在山峡走,宛在画图中”的意境油然而生。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这300多米高的山峰就是我们仰慕已久、享誉中外的金鞭岩。大家抬头看,金鞭岩四四方方,有棱有角,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把倒插在空中的利剑。它被誉为武源风景的一顶王冠,一大奇观。人们赞美金鞭岩是“名山大川处处有,唯有金鞭奇上奇”。相传这金鞭是秦始皇为了扩大疆域用来赶山镇海的神鞭。金鞭岩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知道,我们地球上今天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燕山运动使历史上沉积下来的数千米的中、古生代

地层产生褶皱,形成今天的武陵源隆起带,武陵源就处于该隆起带的边缘。由于这一带褶皱宽缓舒展的自然运动使风景内大部分地段的沉积岩倾角特别平缓,平缓叠置的岩层使山林石柱重心降低,层与层之间的摩擦系数加大,再加上石英砂岩本身固结力大和抗风化力强的特点,使景区内许多数百米高的像金鞭岩这样高大山峰拔地而起。构成金鞭岩的石英砂岩还略带金黄色,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尤其是夕阳西下之时,金鞭岩的鞭身会反射阳光,构成夕阳照金鞭的美丽景观。请大家把目光移向金鞭旁边的这块山石,它的形成很像一只老鹰,勾嘴瞪眼,略展翅膀,好像在守护着金鞭。它又为我们武陵源增添了一个奇特的景观,叫做“神鹰护鞭”。1981那,着名画家张文俊游览张家界后曾挥笔题词说“青岩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桂林之秀,黄山之变化,诸山之美兼而有之,而青岩山之俏,为我平生之罕见。天工造化文明有,唯有金鞭奇上奇”。

各位朋友,游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我们现在前往有“中国峰林之王”美称的天子山,天子山因明朝末年,当地土家族领袖向大昆曾率领农民在这座山上起义,自称向王天子得名。天子山的最大特点是峰多、峰高、峰奇,层层叠叠,峰外有峰。我们现在来到的这座山峰叫天子峰,海拔1200多米。它就像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统帅,身披铁甲,右手握箭,好像正要指挥千军万马出征。这个形象就是传说中的向王天子,所以当地人们把这座山峰取名为天子峰。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来看这座山峰,它的形状像一支毛笔,名叫御笔峰。传说这些山峰是由天子的御笔变化而来的,笔架上并排插有四支向王天子曾经用过的“笔”。御笔峰是天子山的骄傲,是武陵人的骄傲。画家来到这里铺开画夹,总是画个够;摄影师来到这里,总要多拍一些镜头。据不可完全统计,仅国内,就有30多家画报曾经以御笔峰的照片作为封面。

各位朋友,现在我从天子山下来,前往武陵源的最后一个景区——索溪峪。根据明末清初编撰的慈利县志记载:索溪峪是“以溪水形状如绳索”而得名。索溪峪是三大景区中最大的一片,它大部分的地质地貌与张家界、天子山相同,属砂岩峰林地貌,但在它的东边有一大片溶洞群,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属喀斯特地貌,这是前两大景区所没有的。现在让我们进入有地下魔宫之称的黄龙洞。黄龙洞弯弯曲曲向北延伸,大大小小的支洞总长度有十多公里,它就像一株古树错节盘根,散发出去,形成洞外洞、楼外楼、天外天等景观,那么这些景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知道在这石灰岩分布地带,由于岩石具有可溶性,雨水多,沿构造裂隙溶蚀因而形成石灰岩溶峰和溶洞,所以这里的岩溶地质作用强烈,地表和地下岩溶都很发育。在这里,我们主要欣赏由石笋形成的石钟乳、石琴、石柱、石花等景观,现在我们所在的这块平地是洞内最大的厅堂,也就是六大奇观之一的黄龙宫,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我们头上是一个巨大的窟窿,就像一口悬挂着的倒置的锅。窟窿下面是各种造型的石笋,有的像顶天立地的柱子,有的像直插长空的利剑,各位朋友,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大家看那尊石笋像什么?对啦,这位朋友说得对,它像沙漠里的骆驼,那么这一尊呢?再发挥一下想象,对,像童子拜观音,种种形态都是天然塑成的,大家看这石壁上下垂的石藤如同象牙嵌玉壁。又像长鞭挂龙庭。真是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离开黄龙宫,我们来到石琴厅。这万里的石柱有一个特点,如果你用软木棒敲击石柱,它能发出清晰的乐音,同时整个石琴厅都发出共鸣。现在我们来到明珠池旁,大家看这三道从五十米高处的三座峰窝状的石窟中泻出的瀑布,落入明珠池,溅起层层泡沫,池里浸浴着各色光滑圆溜的石珠,像一颗颗巨大的珍珠闪烁光芒,因此黄龙洞还有“地下明珠”的美称。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学习;能力;自主合作;交流展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能力的提高,智力额开发,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培养会学习、会合作、会求和、会做事、会做人、想创造、能创造的人才是我们新的目标和要求。《基层教育课程改造刚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作铺垫,达到教为了不教。这里所说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如识字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作文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1、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识字教学更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师生在凭借教材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如教师在教“妈”时让学生发现“妈”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妈妈是女的,读音和“马”基本相同,所以“妈”是由“女”和“马”组成的。那么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记住了那些字?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出构字的规律,从而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也使学生的知识有所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还可以用编顺口溜、比较、联想等方法进行识字。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课时,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从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先说“山野”,让学生找出索溪峪的山与其他山有什么不同?用符号标出,不懂的可画上问号,精彩的写上批注。学生找出其他的山都已“家化”了,而索溪峪的山自然、危险,可以使游人仰头而掉帽,从而看出他很“野”。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个方法自学其他部分,想想为什么说它“野”?这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便获得了这个方法,并能终生受用。

还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知文章的内容,如在学《穷人》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桑娜那种矛盾的心理,从而深刻地反映出桑娜家里太穷了,正是她那样的穷,却收留了西蒙两个可怜的孩子,这种“家穷”和“心富(富有同情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桑娜夫妻俩,他们的形象如此高大。

也可让学生学会找文中的关键点、模糊点、高潮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又如《穷人》一课,学生问:“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起先学生们只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但在学完课文后学生们就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当然不能说每一节课都能教给同学许多阅读方法,而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有重点落实一两项,这样长期训练,他们阅读各类文章就会得心应手,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教师无定教法,贵在学生能得学法,学生达到“会读书”。这才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当然教师的示范点拔、学生的领悟自得和集体的展示交流都是很重要的方法。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解释为: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我要学”。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方设法为每位学生提供时空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在愉快的学习中不知不觉获得了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1)抓好预习,重视汇报,培养学生的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能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尝试性和创造性,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上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查资料,独立思考,初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能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让学生学会提问才能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抓课题,抓重点句,抓文章的矛盾处,抓标点符号,抓稳重的反复处,转过渡句,抓修辞方法,抓特殊的结尾形式,抓文章插图使用等,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提高提问的质量,这样学生学会了提问,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积极主动而又有侧重地去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自能读书了。会在书上圈点勾画和批注,能读懂的自己读懂,想弄懂而书上没有的可以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自己实在不懂的写在纸条上有待课堂上讨论解决。扎实的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层。如我在教《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时,先让学生自己搜集“小萝卜头”的有关资料读一读,了解时代背景,这对学习课文时提出“小萝卜头”为什么要这样刻苦学习一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长期这样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待老师讲,便能主动去学;不待老师问,便能积极地去思考,不待老师检查,便主动汇报的习惯。

(2)重视汇报,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通过认真的预习,都想把自己的收获告诉老师和同学,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学生的赞扬,渴望课堂上能解决自己的疑难,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热烈讨论,大胆展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汇报。因为“教”是为“学”而服务的,学生的学习汇报为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他们的收获和疑难就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汇报可以让老师明白那些问题要讨论,哪些问题要老师指导,该怎样指导,从而使教师的指导更适时,更到位,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能读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上课时我先问学生:你自己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再读读看自己能不能读懂?使学生不要有“怕、等、靠”的思想,而是大胆地、积极地独立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2、勤积累,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难看出积累的重要性,没有积累就不会表达,不会表达就无法与人沟通。认识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最佳期,可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对学生何等重要。学生会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质的飞跃。

(1)注重语言积累。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只有学生爱积累,善积累,才能做到勤积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平常教学中我定期开展各种有趣的汇报,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如介绍自己的家庭,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并说制作过程,介绍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游戏,开展“课前一分钟新闻展播。”介绍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的样子、味道。介绍自己的爱好等,正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说起来更是口若悬河,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喜欢上了语文这门学科,喜欢上了积累,也学会了积累。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背会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外,每学一课还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片断摘抄下来。如学了《种子》和《课间十分钟》这两篇课文,虽然这两篇课文都是略读课文,但文中语言朴实,用词精当,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我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把自己体会到的,写得好的地方积累下来,使他们养成自主积累的意识。

(2)注重学生对信息的积累。积累信息这是吸纳知识、接受信息的过程。我在教学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倡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低中年级让学生写生活日记或体验,高年级坚持写读书笔记,写随笔(从电视、电影、书籍、资料中看到的;从广播、收录机、人们的交谈中听到的,由此想到的,随时记下来)。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学到了如何在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正如吕淑湘所说:“语文跟别的课有所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积累“在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针对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它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中有效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阅历、视野、方法及掌握的文献资料不同,合作学习就显现出了它独有的优势。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问题的提出;实施策略;学习方法;事件的结果

一、课改背景

机关一小紧随时代脉搏,时刻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用课改理念指引方向。全校上下诠释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改变教师角色,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让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

现在的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受各种媒介的影响和自身发展的特点,学生思维敏锐,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大部分同学能通过独立阅读、自主探究、组内交流来理解课文。

二、问题的提出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自从哈市学习回来,我深深的被继虹小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所吸引。在课改的大潮中,我要把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用到我的课堂!

欣赏彩虹的美丽,一定经历风雨的考验!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2004年5月21日一次公开课,我讲《颐和园》。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才能。本文重点描写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从中感受颐和园大而美。这种结构特点很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请各小组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处景点,仔细研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特点来描写建筑物的?

上课之前,我一份欣喜,一份忧。喜的是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前面走,老师在后面呐喊、助威。忧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一定回有诸多问题出现,能否影响教学效果,能否适得其反?

在惊恐与彷徨中走进课堂。前面的环节正常地进行,终于到小组合作学习了,我焦急地等待、观望、巡视:小组成员有的随便乱说,就是不抓重点;有的趁机放松说话;有的在为谁先说而大动干戈。我几次想将自己的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可是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变了滋味,这样的“秘密”要不得。在尴尬中、在无奈中迎来小组汇报……

这节不成功的小组合作让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欣赏彩虹的美丽,一定经历风雨的考验!于是,我潜心研究、审视自我。我在一课又一课中尝试,在一课又一课中总结经验,终于总结出一套自己实施方案。

三、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的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

①异质组:将全班学生强弱搭配,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②同质组:可按照学生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的相似性,由四人组成学习小组。这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

③同异组:具体做法:把异质组中能力弱的同学的座位相对集中,当发现他们出现困难时,教师深入到这些同异组。通过教师适时点播及时降低学习要求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④自由组: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还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可以灵活改变合作小组的形式。如对某一问题有兴趣的、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或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合作小组;还可以好伙伴组成一组等等。

2.分工明确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主义。因此,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组内设立几个岗位。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

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等给组员打分。

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当然组员人数,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四、学习方法

每篇课文的体裁不同,内容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说明文可以采用画表格的方法、画图的方法;写景的文章可以采用感情朗读的方法、理解重点词句、表达形式的方法;记叙文可以采用结合资料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等等。同学们掌握了多种方法、有效地利用这些方法,才能从四面八方品词析句、悟道动情,表达自己的见解,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事件的结果

经历了风雨,终于见到了彩虹!

2005年10月30日骨干教师赛课,我讲了《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结构清晰,赞颂索溪峪天然的、野性的美。我继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本课。我用多媒体出示: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怎样的句子写出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的?请你们小组任选一方面仔细研究。这是全文的重点。

1.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更好的完成任务,我提示同学们:你们先采用哪种学习方法研读呢?同学们纷纷汇报,当然有的方法适合这篇课文,有的方法不适合这篇课文。教师及时出示字幕:可以用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也可以用研究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还可以用感情朗读的方法。

2.学习方法明确了,小组合作开始,每组设有组长一人,笔录员一人,组员两人。这是教师不是等待,观望,而是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过程。

3.小组汇报是最精彩的环节。各小组分工明确,各抒己见:如王奥夫小组从重点词句汇报惊险的美;孔开小组从文章的表达形式上、修辞方法上汇报磅礴的美;刘鹤小组用感情朗读的方法理解不拘一格的美;贺童小组结合资料汇报游人的“野”……教师只需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

最让我难忘的是贺童汇报“老叟”就是指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而懂之浩有不同意见:“老师,我认为不只是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这里还包括老奶奶。”班长孔开迅速站起来反驳:“我从资料查找老叟就是六七十岁的老爷爷,六七十岁的老奶奶是老媪。”我的课堂常常闪烁着这耀眼的火花!

在课改的大潮中,合作学习同孩子们一起成长,成熟了,结果了,会说了,爱说了。我们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见到了美丽彩虹!

六、案例反思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付出就有收获。阅读教学的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获得量、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小组合作放得开,收得住。无论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也好,还是让学生评价学生也罢等等,很多时候,看着教师好像很“闲”,但是正是教师这种表面上的“闲”,带给学生的则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一个表述学生自我观点的机会,一个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舞台,一个经历情感熏陶和冷静思考的过程,在这节课上,我觉得学生就象天上自由翱翔的风筝,可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线在教师手里握着。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在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只需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

七、领导评议

徐校长评议:

于长影同志一直在阅读教学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无论是组内交流还是评价他人,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慷慨陈辞,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合作学习体现得就更好了,尤其是分工明确,学生紧张的组织讨论时,我也走到跟前去看,学生真的动了脑筋,效果也很好,这也确实印证了那句话“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这节课热情有余,激情不足,可能与这篇课文的内容有关,我总感觉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一种激动人心的时刻,课文最后曾有一次机会,就是教师说“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如果教师在这里能放一段录像或师生由衷而发等,是不是更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石主任评议:

我的感受是人性化的学生,人文化的课堂。学生在这节课上没有雕琢之嫌,没有扭捏之厌,说就大大方方地说,做就自自然然的做,无论说错或做错,没有批评,只有鼓励,小组合作的好,全班自发鼓掌,一人有“难”,大家帮忙,其中不乏教师和学生幽默的语言,引得大家一笑,这是什么?这就是人性化的学生,人文化的课堂。

听了领导的评议,我思绪万千!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与厚爱。我将继续在合作学习中大刀阔斧,永往直前,寻找一片新的天地!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临,前途无限美好,愿所有的语文老师人人都能展现自我的风采,寻求教学中的幸福!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8

《马桑树儿搭灯台》属于张家界地区民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也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听着这首民歌,品味着歌词里质朴动人的爱情故事,心也随之飞往了美丽绝伦的张家界。你以为张家界只有风光旖旎的森林公园吗?不,她的眼眸是一颗绿翡翠,里面还闪烁着更多迷人的光晕,尤其那质朴的民间歌舞是她最深切的情怀,等着在你到来的时候为你绚丽绽放。

越声

踏迹寻音

桑植民歌:掀开仙境面纱

张家界闻名遐迩的武陵源部级森林公园不是我唯一想去的地方,去桑植才是我的首选。从张家界客运处买一张20元的汽车票一个小时就到了桑植,这个得天独厚的山区县竟居住了28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就占了全县47万总人口的92.6%。走在桑植的街道上,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烟袋、背篓、土布服饰……无不传递着小县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因为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歌的精华,它隐藏在张家界的青山绿水之间,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湘西风情。在这里,祭祀鬼神的古老巫歌吟唱至今;在这里,彪悍的苗族游侠遗风尚存。

桑植的名字据说源自境内遍植的桑树。但我踏上桑植土地发现桑树并不太多,在桑植种得更多的是“桑”,问一老人得知,原来西南地区最常见的灌木是马桑树,它树形低矮,一簇簇枝桠仿佛是搭成的灯台,果实则酷似桑葚。马桑树在桑植山间随处可见,被当地的少数民族视为神树。

现存的桑植民歌总量达20000余首,被列入众多音乐学院教材,桑植因而有了中国南方音乐采风基地、中国民歌之乡、当代音乐人的教研室等美名。

桑植为什么盛产民歌呢?当地文化馆的白老师告诉我:700多年前,高低起伏的山峦、迂回曲折的溪河赋予桑植白族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历经征战、迁徙和艰辛创业,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要唱歌,歌声高昂悲壮、曲折回环。其质朴淳厚的歌词、浓郁的抒情风味、灵活多变的句式、鲜明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令许多词曲家拍案叫绝。后来桑植民歌成功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后,宋祖英等歌手又把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可以说,桑植白族人在哺育民歌上功不可没。桑植的白族源于云南大理,是元朝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带出的一支20000多人的军队后裔。这支军队骁勇善战,为元朝立下了彪炳战功,但当这支准备千里回乡的队伍路过桑植一带时,看到这里山明水秀,民风淳朴,于是便止住了回乡的念头,决定留下来,在桑植开辟出白族人生活的新天地。

少数民族有句谚语:“善战之人必善舞。”迁徙于此的白族人与当地的土家族等民族共同发展,又创造出了白族仗鼓舞。

仗鼓舞:赏不尽的魅力文化

在白族人游神、赶庙会、庆典、祭祀等大型民事民俗活动中,仗鼓舞是主打节目。这种舞蹈由桑植白族人原创,在大理的白族人都跳不出这种舞蹈,因为稀有,也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传,仗鼓舞来源于一场冲突。白族初来桑植,常受官府压迫。一次,有兄弟三人正在家里打糍粑,突然来了一队官兵敲诈他们,引起争执,于是发生冲突。三兄弟用毛巾木杵当武器,打退了官差,他们欢喜得手舞足蹈,为了纪念胜利,就编成了仗鼓舞。

在桑植的白族村寨随处可见白族对联,麦地坪乡钟氏祠堂有两副对联很有趣,一副是“遗滇池,衍宗学,飞鸿鹤舞贻漠远;落楚天,光祖范,高山流水世泽长”,另一副是“源苍山,落鱼龟,义让经堂羡麦地;根滇池,更回龙,德昭知音倚文山”;在芙蓉桥乡覆锅岩庙门石柱上又有一副“起江北,寄江西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落慈邑,业创午秋,永久勿替;抵南楚,匿患难,竖草标,壁阡陌,力急扎,思广监,宗衍八支,长昭流芳”的对联。

在桑植,色彩斑斓的白族民俗文化风情画卷让我看不完、赏不尽。

张家界:神奇迷宫在仙山

张家界的名气是因为国画大师吴冠中以一纸美文和三张照片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张家界推向山外的。

中国的风景名胜很多,但能达到世界遗产级别的只有5个,张家界市的武陵源风景区就是其中之一。武陵源景区是一个统称,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和索溪峪自然风景保护区,好比一个大锦盒装着3颗绿翡翠。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有3000多座奇峰异石,它不比云南石林那样只呈现单纯的一种样式,似人似物,神形兼备。刚凝神关注眼前的这尊太极仙翁,眼光稍游移向旁边,立即又被托塔天王所吸引。小孩子正惊叹:“这一个多像屈膝探头的孙悟空。”女游客又尖叫:“那边像极了裙带飘飘的七仙女!”

我走过的名山算不少,但这一次被我彻底地被震撼了。眼前的诸峰众石或粗犷,或细密,或奇绝,或诡异,有的威猛中略带妖媚,有的淳朴而不失狂狷。山间峡湖水清如镜,颇有几分柳宗元笔下永州潭水的味道。像这般集秀丽、神奇、原始、幽静、清新五绝于一身,纳南北诸名山风光之美的地方,真是中国画的原本、大自然的迷宫。

行走在张家界森林公园,有金丝猿在密林深处探头探脑,好奇地窥视着打破它们宁静生活的不速之客,脚下不时可碰触到大蚂蚁或穿土而出的蚯蚓。绿林中枝叶葳蕤,听导游介绍:“这叫龙虾花,那是中国鸽子花……”一路上,我耳细听,目睃巡,硬是缓不过神来。

据导游介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极强的地区之一,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50科116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珍稀的就有30多万种。植物资源方面,高等植被就有300余种,全世界五大名科植物在这里一应俱全,种类居全国名山之首,仅乔木的种类就比全欧洲的种类要多出一倍,裸子植物的种类占全世界总数的一半以上,难怪,这里被称为动植物的基因库。

天子山:谁人识得天子面

行走山间,但见随处皆有云龙雾奔涌而来,或如瀑,或如涛,或如浪,或如絮,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势连绵浩荡,诚可谓波澜壮阔。我问导游:天子山是不是因云雾升腾、变幻莫测,酷肖帝王的行事作派而得名的?导游说:此山海拔高达1262米,历来有“森林之王”的美称,又因为历史上有土家族的一位首领自称天子而得名。

好一座天子山,果然名不虚传!景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仅环山游览线就有40余公里,几近潮州至汕头的距离!

天子山的景观独特体现在一个“惊”上,它的峰高、峰大、峰多。峰林中的代表御笔峰其陡峭如笔如剑,直入云霄,早已被国内外的摄影家们拍成作品,在多家刊物上展现过雄姿了。

“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古代无名诗人的佳句对天子山的风光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我也是由衷赞同的。

除了自然景观,天子山还有人文景观,如天子阁,如全国最大的雕像铜像,都让人思接千载,寄慨万分。

索溪峪:云梯万丈上天台

索溪峪风景多与水有关,因此峪中溪水状如绳索而得名。这里的每一个洞都不是很大,规模远不如桂林七星岩,然而洞穴众多,峡湖遍布,既可连片纵观,也可分园细览,如宝峰湖、黄龙洞等,无不是景中有景,园外有园。

宝峰湖位于索溪峪南边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一泓碧水清可鉴人,四围青山美如画屏。导游介绍,古代曾有一位进士来此游玩,留下了“云梯万丈上天台,高峡平湖一鉴开”的诗句,至今此诗仍刻在石壁上,字迹依稀可辨,给人以无限遐思。古人的审美观大体总是偏“文”和“静”,现代人就不同了,旅游固然喜欢安谧幽静、心旷神怡,但也乐意适当地添加些热闹的娱乐活动。这不,在这高高的湖上,不少人还兴致勃勃地泛舟漫游,与北京北海公园的划艇相比,还真别有一番山野情趣呢。

随后,进入另一处景点黄龙洞,但觉仙气扑面而来。此洞的地质结构不像桂林溶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五颜六色的水晶玉石独有一番风采,令人眼前一亮。

人入宝山是绝不会空手而归的,游览武陵源风景区,虽不能把风景带回家,但是它的绝代风华早已印在我的心上。

据介绍,世界遗产的高级顾问桑塞尔和卢卡思两位博士曾说过:“武陵源在风景上可以和美国大峡谷等几个国家公园相比,也可以和澳大利亚班哥尔突出的砂石峰地区相比。”你想,在湘西北264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奇峰林立,古木参天,珍禽竞翅,山泉飞瀑,云雾缭绕,徜徉于如此神奇的大自然迷宫,你能不为这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山而感叹吗?

小贴士

音乐特色

土家族打溜子:是在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是土家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现丰富,演奏独特。

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68个乡镇。打溜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土家人的婚嫁、寿诞都离不开打溜子,年节喜庆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打溜子这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对研究民族学、社会学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打溜子先后被国家艺术团体介绍到美国、德国、波兰、俄罗斯等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和轰动效应。它是音乐学中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态标本。

大庸丝弦:张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国所在地。取名叫大庸,传说是因为当地的民风剽悍,崇尚武力,朝廷希望此地的人民有修养,所以取名为“大庸”,取《大学》《中庸》之意。

湖南丝弦又名大庸丝弦,来源于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明末清初由长江下游传入湖南,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大庸丝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方言语音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风格上各具特色的支派。

美食

土家族饮食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融合湘菜的精华。辣是湖南菜的特色,土家菜也不例外,除了辣以外,土家人还特别钟爱腊、酸、腌制菜食,风味独特。

岩耳炖鸡鸭:岩耳是长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形似木耳的一种植物,因采摘困难所以极其珍贵,味鲜美,极富营养,与鸡鸭共炖好比人参燕窝。这道菜色泽淡黄,闻之香味诱人,尝之口舌生津,有补身健体、美容养颜之功效。此菜自明清开始就是土司每年必献给皇上的供品,据说皇帝大宴群臣也必上这道菜。

泥鳅钻豆腐:土家菜一绝,先把泥鳅放在有水的缸里或坛子里,加少量的食盐喂养一夜,等泥鳅吐尽肚子里的泥沙和其他杂质,再用清水冲洗,并将鲜活的泥鳅倒入嫩白豆腐内,等泥鳅把豆腐钻出若干个小眼,再下油锅炖煮,并加上花椒、葱花、味精、生姜末、酱油等调味品。这道菜营养丰富,又特别鲜嫩,是土家人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9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没有生机,爱美,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就决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1感受自然美

我国地大物博,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当朗读到:“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2感知形象美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小学语文课文中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我的战友》一文,课文主要通过对烈火中的高大形象及人物心理的描写,赞扬了他那高度的自觉性和勇敢精神。“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学生读着这一段感人肺腑的语句,不难体会到形象的高大,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还有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3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桂林山水》中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4体味情感美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心雕龙》中“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教师应通过指导在学生眼前勾画出一幅形象的图画:大泉汩汩而流,小泉如珠花碎玉,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欣赏、调动学生自身情感因素,从而获得艺术的美感,而不是告诉学生大泉如何、小泉如何。又如教学《我是你的儿子》一文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脑海中再现焦裕禄冒风雪,顶肝痛,挨村逐庄,访贫问苦,给贫苦百姓送温暖的画面,并联系文中焦裕禄的语言“我是你的儿子”使学生看到了愿做劳动人民的儿子,为人民群众竭力服务的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5感知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教师只从抽象的理性的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小学生很快丧失兴趣,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6借机创造美

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仍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在写山的野时,作者在使用了一系列的拟人、比喻之后,在“……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一句后用了个省略号,学生对于省略号的理解是轻而易举的,但这个省略号在教学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只要教师在让学生充分朗读,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文中的这个小小的省略号,不仅给予了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更给予了学生创造美的良机。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篇10

正确把握课改理念,扎实开展语文教学江苏省张家港市双山小学刘文彪新课程的实施已全面展开,各种课改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地闪现,广大教师都或多或少地接受或掌握了一些课改新理念。我们需要这些新理念,但我们更需要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与智慧。如何来正确把握语文课改理念,让新理念更好地为各自的教学实践服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眼前的首要任务。但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如今的一些语文课上,存在着以下一些课改理念把握上的偏差:一、加强学科整合并不等于漫无目的的大杂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但是,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学科整合,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的的大杂烩。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精心制作了漂亮的课件,课堂上以大量地画面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环保知识,语文课到成了自然课、环境教育课。试想,这样的“开放”课程,还能算语文课吗?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要加强学科的整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绝对不能搞大杂烩,脱离“语文”的轨道。二、师生平等对话并不等于否定教师是对话的首席。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当然,当对话出现偏离文本时,我们必须发挥首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纠正,不然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如笔者听过这样一课,老师在教《凡卡》一文结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全文、升华感情。但没想到,很多学生可能是出于美好愿望,都说出凡卡睡醒以后命运会得到改变或爷爷会把他接回乡下去之类的愿望。然而该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加以引导,反而都给予肯定,还表扬了学生的善良。不可否定的是学生的心是善良的,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如果就这样对待这个问题,那这个训练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当出现上述情况时,我觉得我们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对话中首席的作用,引导学生再一次把握全文,让学生明白凡卡爷爷是不可能来接凡卡回去的,在那黑暗的社会,穷人的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从而让学生从凡卡的美梦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我们经常能看见有些老师为了突出学生是对话的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就漫无目的地让学生自读课文,谈感受,而教师却充当一旁观者的角色。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但实际上教学没有重点,目标模糊,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所以说,我们提倡师生间平等对话,但并不等于就否定教师对话首席的地位。当对话出现偏离文本时,我们老师就必须发挥首席作用,对学生加以引导、纠正。三、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并不等于脱离文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应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已经登堂入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现代教育手段毕竟只是外在的感悟,并不是从文本、从语言文字中受到的感染。一位老师在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索溪峪的美景,就通过课件展现了大量美丽的画面,还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来欣赏,确实很漂亮,很多学生都陶醉了。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索溪峪的野性美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们并没有去自己感知文本,而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感悟。当然,并不是说不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相反我们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如上述教例中,老师如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欣赏画面,那效果就会很好。又如当前的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成了时髦,不用就好象落伍了。老师花大量地时间去制作课件,一个比一个漂亮,课堂上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美的享受,但学生真正接触文本的机会却很少。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必将为我们的语文课增光添彩。但不管怎样,这些都只是手段,都只是外在的,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脱离文本、脱离语言文字来进行。四、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并不等于不要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记得有位老师在《将相和》教学结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略作思考后,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一加以肯定。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秦王,因为当时秦国最强大,可以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王最厉害,很威风。”面对学生这一另类的回答,老师同样给予肯定。对于学生这一回答,我认为,虽然这个学生言之有理,且很有创意,充分体现了个性阅读,但我们不能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我们老师在肯定学生个性、有创意阅读的同时,应该给学生以疏导,让学生正确认识秦王,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五、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选择。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地更新,小组合作学习已越来越受大家欢迎,被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所采用。但由于部分教师课改理念把握上的偏差,导致合作学习已成了课堂教学的首要选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为了形式上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什么环节、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则不加以任何指导,学生四人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异常活跃,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令人失望,合作学习的效果却是那样的低微。如有的问题本来很简单,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有的问题非常深奥,学生自己是无法解决的,如老师不指导,那课堂上要我们老师干什么?合作要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合作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价值,而且不宜过多。我们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但开展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我们不能把合作学习当作每节课的首要选择,而应该慎重选择,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广大教师施展各自才华的大舞台。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理念,更需要正确地把握课改新理念,扎实地开展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