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致自己的短句十篇致自己的短句十篇

致自己的短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5:31

致自己的短句篇1

2、如果我用你待我的方式来待你,恐怕你早已离去,不管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凡事换个角度,假如你是我,你未必有我大度。

3、不必过于在意人与人之间表面的情绪;挚交之人不需要,泛交之人用不着。情绪这东西,你不在乎,它就伤不到你。

4、宁愿花时间去修炼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费时间去期待完美的别人。

5、沉默永远都是疏远的开始。再亲再近的人之间,没有沟通就没有延续、没有联系就没有情感。

致自己的短句篇2

2、对自己好一点,因为自己是和你在一起最久的人。

3、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

4、学会放下,看开,想开,明天依旧阳光灿烂。

5、天起,做一个快乐的人,柔软而坚韧,努力而知足,活成你想要的模样。

6、有的路,你必须一个人走,这不是孤独,而是选择。

7、人越成熟,越要学会过一种,感觉没有旁观者的生活。

8、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读温柔的句子,见阳光的人,眼里全是温柔与笑意。

9、不要去苛求人生处处皆精彩,只有用95%的平凡时光,才能打磨出5%的经典时刻。

致自己的短句篇3

2、用强烈欲望作为达成梦想的后盾,使欲望变得狂热,让它成为你脑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3、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4、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有很多话讲不出来,放在心里会安全点。

5、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6、俩人在一起就是唇齿相依,牙它碰舌头了,明天舌头又碰牙了,男人太强了,早晚要把女人吓跑的。

7、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8、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9、我们说了那么久的爱情陪你走到最后的却不是我。

致自己的短句篇4

我们知道,过去分词属于非谓语动词的一种。所谓非谓语动词,就是指不用作谓语的动词。由于非谓语动词不能单独用作谓语,所以从理论上说,它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主语。但是,如果句意需要,过去分词有时也可以带有自己的主语,用以表明具体的动作承受者,而这个具体表明动作承受者的主语,就是所谓的过去分词的逻辑主语。

二、如何理解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时的逻辑主语

过去分词用作宾语补足语时的基本结构是“动词+宾语+过去分词(用作宾语补足语)”,很显然,该结构中过去分词的逻辑主语就是它之前的“宾语”。如:

iheardmynamecalled.我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

theykeptallthedoorslocked.他们把所有的门都锁上了。

wewantthisproblemsolvedquickly.我们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句中的myname,allthedoors,thisproblem分别为过去分词called,locked,solved的逻辑主语。

三、如何理解过去分词作状语时的逻辑主语

根据英语语法,过去分词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必须与句子主语保持一致。如:

Caughtinaheavyrain,hewasallwet.由于遇上了大雨,他全身湿透了。

movedbytheirspeech,iwasatalosswhattosay.为他们的发言所感动,我不知说什么好。

第一句中过去分词短语caughtinaheavyrain的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主语“他”;第二句中过去分词短语movedbytheirspeech的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主语“我”。

注意,如果过去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不一致,就可能出错。如:

从远处看,这座岛屿就像一朵云。

正:Viewedfromadistance,theislandlookedlikeacloud.

误:Viewedfromadistance,wefoundtheislandlookedlikeacloud.

句中的过去分词短语viewedfromadistance的意思是“被从远处看”,是什么被从远处看呢?显然是“岛”,所以句子的主语应用theisland,而不能用we。

四、过去分词的逻辑主语可以与句子主语不一致吗

原则上说,当过去分词用作状语时,它的逻辑主语必须与句子主语一致,但在个别特殊情况下,过去分词的逻辑主语也有可能与句子主语不一致,比如当过去分词构成某些固定搭配或转化为介词或连词时,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

Judgedbyhisaccent,hecamefromthesouth.从他的口音判断,他是南方人。

Giventheirinexperience,they'vedoneagoodjob.考虑到他们没有经验,这工作已做得很不错了。

provided(that)youclearyourdeskbythisevening,youcanhavetomorrowoff.只要你到今晚把案头上的工作做完,你明天就可以休息。

第一句中的judgedby为固定搭配,表示“根据……来判断”;第二句中的given在此不是分词,而是介词,其意为“考虑到”;第三句中的provided在此用作连词,相当于aslongas,意为“只要”。

五、什么叫过去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

根据英语语法习惯,当过去分词用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必须与句子主语一致,但是有时语义上的确需要过去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不一致,此时我们就需要使用过去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

过去分词的独立主格由“名词或代词(采用主格形式)+过去分词”构成,其中采用主格形式的“名词或代词”就是其后过去分词的逻辑主语。如:

everythingconsidered,hisplanseemsbetter.从各方面考虑,他的计划似乎好一些。

thatdone,heputonhissweaterandwentout.做完这事他穿上毛衣出去了。

thequestionsettled,theywentbacktotheirrespectiveposts.这问题解决后,他们就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去了。

六、过去分词与现在分词的独立主格有何区别

从结构上看,过去分词的独立主格由“名词或代词(采用主格形式)+过去分词”构成,现在分词的独立主格由“名词或代词(采用主格形式)+现在分词”构成,其中采用主格形式的“名词或代词”就是其后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的逻辑主语。

从意义上看,在过去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中,分词前的逻辑主语与分词之间为被动关系,而在现在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中,分词前的逻辑主语与分词之间为主动关系。

七、什么叫垂悬的过去分词

前面提到,过去分词或过去分词短语在句子中用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必须与句子主语保持一致。如果过去分词或过去分词短语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不一致,那么这个过去分词就叫垂悬的过去分词(或叫无依着的过去分词)。垂悬的过去分词通常被认为是不合语法的,是错误的。如:

误:movedbyhisspeech,tearscametothegirl'seyes.为他的发言所感动,这个女孩禁不住掉下了眼泪。

此句不正确,因为过去分词短语movedbyhisspeech的逻辑主语应该是thegirl,而句子主语却是tears,两者不一致。

解决垂悬分词(即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不一致)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改变句子结构,使句子主语与分词的逻辑主语一致;二是在分词前面添加分词自己的主语,构成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如:

movedbyhisspeech,thegirlcouldn'tholdbackhertears.为他的发言所感动,这个女孩禁不住掉下了眼泪。

此句正确,因为过去分词短语movedbyhisspeech的逻辑主语是thegirl,而句子主语也是thegirl,两者一致。

致自己的短句篇5

那么应该怎样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呢?首先让我们分析失分较多的三大原因:(1)语言基础知识贫乏,主要表现为:一是词汇量的有限导致考生欲说不能,只能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文章显得单调乏味;二是文章语言质量差,语法知识掌握不牢,让人看了觉得思路紊乱,支离破碎,不知道中心思想是什么。(2)受母语的束缚,主要表现为考生在写作中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而是受汉语的影响误将汉语的词义与英语的词义等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脑子里想的是中文句子,然后找到与中文词一一对应的英文单词,再把一个个中文句子译成英语,导致用词错误,句子结构的汉语思维痕迹明显,出现了大量的“中式英语”,写出的文章显得词不达意、语病百出,使阅卷老师不知所云,分数自然不会太高。(3)缺乏应试技巧,主要表现为考生在考试写作中忽视审题,忽视格式,盲目落笔,导致了文章句式变换少,前后衔接手段单调,篇章结构混乱,中心思想表达不出来。

语言知识方面在写作中易出错的几个问题:(1)注意不同词性在句中的不同作用,力求用词准确。(2)注意名词“数”的变化和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3)注意动词在句中的作用和时态、语态的变化。(4)注意两个以上的并列动词要保持时态或形式上的一致。(5)注意在写复合句时要保证句子语法结构的主语完整性。

有些学生往往把上面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主语she和并列句中的主语they疏忽了,这也是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没有注意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写完文章后,一定要检查自己所写的句子是否保持了主谓结构的完整性。

一、在平常练习中要尽可能多的积累

归纳总结,熟练应用常用的短语、固定搭配和句型。通过总结,既可以全面的复习教材,又可以在语境中掌握这些句型,短语和固定搭配的用法。然后,用这些固定搭配分别进行全方位的造句练习和汉译英练习。

二、掌握教材中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

平时,学生应熟悉教材中的每一种文体,尽量多地背诵好的文章。经常背诵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有了良好的英语语感,学生写起英语作文就会轻松自如。

三、遵循写作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经过各种有效形式的写作训练后,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要想写好作文,还必须遵循写作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根据所给的要求确定文体(如书信、日记、贺卡、留言条等)、时态、人称、词数和题目。

2.根据要求把要写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然后再“添枝加叶”,把作文要求中所列要点全部写上。

3.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词汇和句子来写,遇到不会的词汇或句型要用与之同义或近义的词汇或句型代替,避免用生僻的或自己创造的词,力求用简单地道的英语把文章写得通顺流畅,符合题意,没有语法错误并且内容完整。

4.恰当运用连词,如and,but,so,then,because,though等表示顺接、转折、因果、先后顺序、让步等关系,使文章看起来语意更加连贯、语言更有层次感。

5.反复检查所写文章是否有错误或遗漏之处。书写时要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致自己的短句篇6

下面这首诗少了一句话,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补充完整。(2分)

泥土(作者・鲁黎)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有时时被埋没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众人把你踩成脚下的道路。

(2011年浙江台州中考试题)

[试题评析]

这首诗篇幅虽短,容量却不小,内涵极其丰富,意味隽永,经得起历史的风蚀,至今仍给我们启迪:要像“泥土”一样活着,多奉献一点,多关爱一点,才是真实可贵而又厚重的人生。

选用鲁黎这首短小精悍的哲理诗《泥土》的第三句作考题,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考试目标明确。阅读诗歌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思想感情相对集中和单一,但较委婉含蓄。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主题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二、考查方式新颖别致。近几年,中考对诗歌的考查基本上以赏析评价题为主。此题的“补充完整”其实是一种仿写。此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珍珠”的形象成了“泥土”的形象的衬托。要补写的第三句要仿写第一句的句式,把“老是”改成“还是”,把“珍珠”换成“泥土”。

三、题干表达明白准确。“少了一句话”要求考生只能补写一句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明考生写出的句子不一定就是诗歌的原句,只要和原句意思很接近的,就可得分。

四、命题难度系数不大。命题教师选取来自课外的一首短诗,根据自己的命题意图和考试目标,将其中一句删去,再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这种命题方式,可出的考题原创题目多,其他命题教师容易借鉴。

五、评分标准不是很严。要填的诗歌原句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吧。”其中的“吧”用得很好,作者用这个“吧”表示劝慰、劝告的语气,将内容转折到提倡做“泥土”的思路上来。去掉这个“吧”字,表达效果就要逊色一些。但这题的评分标准提示:没有“吧”也可以。可见,这道考题的评分标准不是很严。

六、考试价值导向正确。中考是一根指挥棒,今后几年,短小精悍的哲理诗将成为中考诗歌应试训练的常见材料,受到更多教师和考生的关注。平时要注重优秀现代短诗的积累和背诵,充分发挥优秀的现代短诗尤其是哲理诗的教育功能和情感熏陶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致自己的短句篇7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在其论著《翻译科学探索》中谈到了翻译的一种方法,即形式对等。形式对等要求“译者根据译语读者对源语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的研究需要,注意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不同成分和不同信息,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的异域性”。(nida,1964)形式对等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这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影响极大。形式对等包括(1)语法的一致性,即译语语法成分应与源语语法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2)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即译语的单词和短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单词和短语内在的含义。(3)源语语境中意思的一致性,即译语应保留源语营造的语境。该理论将翻译学从词与词之间的严格对等中解放出来,引入一种以译语读者为导向的概念,他的对等理论对后世许多翻译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翻译与中学英语教学的相似处

翻译的对象是译语读者,译者希望通过译文达到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引起行为反应的目的。译语读者在欣赏带有异域风情语言的同时,也期望从中领略到相关文化,从中得到信息,引起感情的共鸣或是采取一定的行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教师主要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发展使用英语的兴趣,拓展对英语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英语语言技能外,也想充分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与本国文化对比,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综上所述,翻译与国内中学英语教学有两点相似处。一是它们都涉及两种语言的运用,二是它们都是以目标群体为中心的有目的的活动。翻译涉及的要素有原文、源语读者、译者、译文和译语读者等。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要素有课文、教师、课堂语言、学生等。翻译是译者通过语言的转换,将原文传递给译语读者,达成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或呼吁行动的一个过程;中学英语教学则是教师通过语言的转换,将课文传递给学生,达成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呼吁行动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三、国内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

在国内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中学英语课堂正逐步走向课堂语言以英语为主的形式。这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80%-90%为英语,课堂的组织形式尽量贴近英语国家的课堂形式,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以及用英语表达的潜力。然而,以英语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1)语法练习中,教师常常错误使用非谓语动词组成的短语,造成垂悬修饰语;两个相邻句子间缺乏连接词,造成逻辑不顺等;学生的语法错误频发,造成教师纠错的困难。(2)在单词释义时,教师往往忽略了单词的内在构成和形态,以及不同词性转换的规律,学生没有形成单词网,记忆十分困难。教师的表达方式也不够地道,往往将中文词汇生硬地翻译成英文词汇。学生对地道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也不知怎样运用。(3)在课文教学时,教师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词汇、语法、句式等,而对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情感采取了忽略的态度,造成了课文语境的减弱。学生难以体会到课文的要旨和精神内容所在,局限于做阅读理解的单选题,不知道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和语言。

四、形式对等理论在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强调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形式对等理论应用于当前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中,便于教师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该理论要求教师在诸如分析课文、讲解语法、解释单词上,尤其需要注意自己对语法、词汇、语境的把握,还要在课堂活动和题型设计上,注意将学生的语法、词汇和理解最大限度地贴近英文原文,在师生共同创造的英语语境中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课文分析形式对等理论要求源语语境中意思的一致性,即译语应保留源语营造的语境。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讲解课文中的词汇、语法还是句式时,都要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思想有深入的理解,与作者达到心灵的互动。保留语境的一个方式是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延展式教学。(童志刚,2013)比如联系相关书籍、视频、电影、音乐分析课文,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还可以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或布置相关作文,畅谈体会。保留语境的另一个方式是学生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数据和文献理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生平等,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整理要点,畅谈理解,做成课件在班上展示,供学生讨论和评价。

(二)语法讲解形式对等理论要求语法的一致性,即译语语法成分应与源语语法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用词用句,使自己的语法与英语地道的语法保持一致,避免中式英语的发生。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在同学和教师的纠正下,改正提高,从而使自身的语法最大限度地贴近英语语法。保留地道语法的一个方法是教师在运用长难句时,尤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具体说来做到以下六点:“避免名词重复累赘,正确使用代词,正确放置短语。避免垂悬修饰语,注意并列结构,添加逻辑衔接词。”(pinkham,2000)保留地道语法的另一个方法是形成纠错系统。英语作业先由小组组长改、纠错,然后由教师审阅、纠错,最后,学生自己改正,书写正确的短语和句子。课堂上,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找错,然后教师点评,最后学生及时改正,说出正确的英语短语和句子。

(三)单词释义形式对等理论要求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即译语的单词和短语应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单词和短语内在的含义。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改革单词释义的模式,丰富其内涵。保留地道的表达方式的办法之一是教师可讲解词的构成和形态变化,说明其含义,然后介绍与该词相关的谚语、俚语等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兴趣。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希望英语”“动感英语”和“色拉英语”等视频、动画等教授英语地道词汇。保留地道的表达方式的办法之二是学生准备短语积累本,无论在学习课文、做题还是看视频中,养成随时积累词汇、短语的好习惯。学生还可应用短语造句,或设想场景写对话等。学生可以自导自演小对话,用学过的地道表达法,使对话更逼真,更生动有趣。

五、结语

致自己的短句篇8

   看到考题后,先不要急于动笔,要仔细看清题目要求的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出一个框架或画面,确定短文的中心思想,不要匆匆下笔,看懂题意,根据提供的资料和信息来审题。审题要审格式、体裁、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主体时态、活动时间、地点等。

   二、要点明确

   要点是给分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防止写作过程中遗漏要点,同学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把情景中给出的各个要点逐一罗列出。

   三、列出提纲

   为写作做好准备。根据文章要点短文的中心思想将主要句型、关键词语记下,形成提纲。

   四、写顺全文

   写短文时要做到五个方面:

   1.避免使用汉语式英语,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句型。

   2.多用简单句型,记事、写人一般都不需要复杂的句型。可适当多使用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用或少用非谓语或独立主格结构等较复杂的句型。

   3.注意语法、句法知识的灵活运用。语态、时态要准确无误;主谓语要一致,主语的人称和数要和谓语一致;注意冠词用法,例如:ittakestomhalfanhourtogotoschoolbybus.中的an不能写成a;注意拼写,例如:fourteen,forty,ninth等不要写成forteen,fourty,nineth等;注意标点符号和大小写。

   4.描写人物时,要生动具体,可以选择使用下列词汇,例如:外形:tall,short,fat,thin,strong,weak,pretty等;颜色:red,yel-low,blue,white,green,brown,black等;心情:glad,happy,sad,excited,anxious,interest-ed等;情感:love,like,hate,feel,laugh,cry,smile,shout等。

   5.上下文要连贯。同学们应把写好的句子,根据故事情节,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时间或空间),使用一些表示并列、递进等过渡词进行加工整理,使文章连贯、自然、流畅。同学们应注意下面过渡的用法:并列关系:and,aswellas,or…;转折关系:but,yet,how-ever…;时间关系:when,while,after,before,then,afterthat…;因果关系:so,there-fore,asaresult…;目的:inorderto,inorderthat,soasto,sothat…;列举:forexample,suchas…;总结性:ingeneral,inall,inaword,generallyspeaking…

   五、没有病句中考作文时,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同学们出错在所难免。因此,改错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中考作文评卷是根据要点、语言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来给分,根据错误多少来扣分。因此中考时花几分钟时间用来检查错误显得尤为重要。检查错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看字数是否达到要求,看有无遗漏要点。

   (2)看文体格式是否正确规范。

   (3)看有无语法或用词上的错误。

   (4)看单词拼写、字母大小写是否有错,标点符号有无遗漏或用错等等。

   (5)注意时态、语态、人称是否上下文一致。

致自己的短句篇9

第一:注重首尾句,寻找突破口。考生在答题时,不要急于看选项、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躁!应通篇浏览全文,无论记人或记事,首句至关重要,因为它一般都是完整的,往往是全文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大致了解全文的概貌和作者的立意。通常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或是告诉你文章的总的背景、任务、时间、地点以及其它许多重要信息都可能从此得到,而且可以推测作者大概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果忽略了首句,就会对下文出现的许多情节感到突然,甚至不可理解。因此认真阅读全文开头的第一、二句,有利于考生准确地预测和推断全文的主旨。而且完形填空的短文通常也没有标题且文章的首句和尾句,一般不设空,考生应该充分利用此句的标示作用,并将它作为一个解题的突破口,据此展开思维。而尾句往往提示或点明文章的结局,对理解全文有较大帮助,首尾句的目的是给答题者一个整体思路,所以应高度重视。

第二:浏览全文,掌握大意。通过浏览全文,可以迅速理解文章大意。如果提笔就填,势必由于“见木不见林”而事倍功半。须知文章的上下文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某一局部成立的答案如果放到全文中去考虑,也许就不能成立,只有抓住全篇文章的主旨,才能选出既合乎语言规范,又合乎文章内容的答案。通读全文后就可联系上下句展开逻辑思维,准确把握词义、排除干扰项!通览全文,旨在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留意文中的暗示,努力找出关键词句,推断出短文的主题和大意,作者的观念和思路,文章展开的线索等信息。要克服挖空给我们通读带来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设法搞清文章的大意,不要拘泥于个别细节,要围绕“主线”去思索。这不是浪费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没有整体理解的情况下,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会大打折扣。有时,提示句也可能位于短文的中间,承上启下,概括全文。因此,我们在通读全文时,应着重注意首尾句对文章主题的提示,获得更多的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在逻辑意义、的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以及作者行文的走向,把握文脉,调整并定位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做出最终的判断。

第三:注意短语搭配完形填空是考查考生熟练地掌握词组、习语和句型的有效题型,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词组、习语和句型的积累,考生要特别注意词组、习语和句型的积累、同义词的辨析以及生活常识的运用,准确认定语境,避免定势思维。在完形填空题设置的选项中,命题者常用学生平日常见的固定搭配来干扰学生对具体语境的认定,利用学生的定势思维老增强试题的迷惑性。如果平时能注意词组、的短语的整体记忆,辨别同义词的不同含义掌握它们的搭配规律,词的固定搭配,特别是动词的搭配和词语类型试题是完形填空测试的重点,多数题目涉及到动词的语法和各种搭配关系,这是由动词在句子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另外,连词、副词也是完形填空常考的词,考生选择后要特别注意上下句的语气、语态、避免出现逻辑混乱,这就要求考生多读、多记,对所学短语动词能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

第四:有耐心,别放弃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词都填出来了,只有一、的两个难词绞尽脑汁仍不得要领,如果考试时间允许,不要轻易放弃,要穷追不舍,先从语法角度考虑,再从逻辑角度考虑是否有隐含意思、的作者的情感以及背景文化和习俗等。有时句子好像什么也不缺,读上去很完整,就必须考虑,很可能缺的就是连词,如果还未填出,应反复默念几遍,有些词就会悄然而至,在你的记忆中浮现出来。

致自己的短句篇10

一、命题特点

词语运用试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归纳后不难发现,考查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词汇: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的词语运用填空题考查的词汇类别涉及名词、代词、动词、介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

语法:各种语法规则在文章中的运用。其中包括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介词、数词、代词和连词的用法,主谓一致,各种从句的用法等。

结构: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上文与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试题一般以记叙文为主,开篇首句均不设空,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些句子大多为文章的主题句,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考生可以通过首句得知文章的体裁、题材,从而预测全文的大意。考生应重视文章首句的作用,为正确理解全文打好基础。

二、应试策略指导

从往年评卷情况看,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障碍词汇影响了考生对短文的理解,文章读不懂,造成对所设填空束手无策;二是能选对单词,却没能写出其正确形式。所以,九年级学生要有足够的阅读训练,要把读懂文章放在第一位,还要熟悉要求掌握的语法项目,尤其是词形变化方面的内容。

在解答英语词语运用题时,要求考生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1.夯实基本功

考生首先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特别要积累常见的词语搭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的搭配和习惯用法。其次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根据不完整的上下文,推断出文段的走向。最后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复查。

2.做题步骤

词语运用的解题步骤分为三步:

一是通读全文,掌握其大意。通读短文可了解文章的题材、背景、内容、结构以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同时,对空格部分也要先行猜测。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首句和尾句,一般首句或尾句是短文的主题句,它可以帮助考生推断短文的大意和主旨。可先填出诸如习惯表达、固定结构等较为简单的空。切忌看一句做一句,看一空填一空,断章取义。因为,有时所填答案虽然符合本句要求,却未必符合全文的要求。通读的目的在于掌握大意,切不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对个别词句的反复推敲上。

二是逐句细读,初选备用词。通读完全文并基本掌握文章大意后,逐句分析,留意含有隐含信息的句子,从字里行间寻求提示。当考虑填某个词时,要考虑这个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所填词的词性及其他相关信息。动词需注意时态、语态;形容词、副词需注意等级变化;名词需注意数的变化及格的变化;代词需注意主格与宾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等的区别。

三是复读全文,认真做检查。验证答案,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检查步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最能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环节。在把全部空格填完以后,考生一定要根据填好的答案再读一遍短文,看整篇文章的意思是否通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恰当,前后是否有矛盾之处,再检查所填之处前后的人称、时态、语态、主谓关系以及词的搭配、文化背景等是否合理。若有疑问,重新阅读上下文乃至全文,仔细推敲,修改自己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3.解题技巧

要想做好词语运用题,要具备语言基本功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正确的解题步骤――这是先决条件。同时,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必要的技巧也是做好选词填空所必需的条件。

跳读。跳过空格,通读全文,这是准确又有效地掌握全文大意的关键。有空格就会有被隐藏的信息,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不要受空格的影响,按照文章的思路往下读,让自己的思路与文章的思路一致。

读懂首句。文章的首句能给考生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对文章首句的分析,可以帮助考生熟悉短文的背景、主题,还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为理解全文奠定基础。同时可对文章的基本时态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