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十篇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十篇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37:17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1

【关键词】阿仑・雷乃 遗忘 记忆 过去 现在

一位导演,贯穿他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那反过来思考,他的影片该有怎样一种电影语法?哪种语法才能更为精准地表现上述主题?“打乱电影文法的作品”这一评论用于一部电影之中,无论给予的是肯定还是否定,其本身已经指出了导演创新了电影手法,同时也指出了影片的独有风格。作为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阿仑・雷乃总以其独特的探索精神推动着法国电影的发展,而探索与独创本身,便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塞纳河左岸独树一帜的风格还不足以使阿仑・雷乃的名字辉煌世界影坛,更为重要的是他能以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他所关注的内心记忆、战争和政治主题,而这一表现方式始终会以一种撞击观众内心深处的影象风格展现,雷乃对电影技法高超的掌控能力使观众以一种回顾的方式进入内心或历史最隐秘的地方反思,片段牵动整个思维,在个人的命运中映射特定历史事件,由此引发的思考指向的是未来,于是,所有的思考贯穿历史与未来,点滴的、个体的又是宏大的、人类的,形成了接收者意识中回忆与思索的贯穿性,这一贯穿性恰恰与雷乃的影片流动过程不谋而合。

阿仑・雷乃的魅力在于善于用独特的思维和视点来观察世界,他的作品中没有接受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任何一种引领现代艺术的现代哲学思潮,而是合乎规律地具有意识形态的虚无主义成分。这在现代艺术中,是一并不少见的现象。阿尔贝・加缪曾就此点论证说:“由于现代艺术是虚无主义的,所以它始终在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挣扎。”不同的是雷乃的虚无主义成分没有颓废元素,而带有明显的积极倾向,那是一种艺术探索的积极,带入艺术作品中便是探索纯粹的艺术,探索艺术本身,“以便通过艺术和借助艺术在艺术自身创作过程中提炼一定的哲理、一定的哲学――美学观念和一定的政治一意识形态观念,这是不足为怪的。”艺术本身表现世界观,这在艺术之乡法国传统的艺术界诸如文学、美术等领域有着不少成功的尝试。

一、微妙的和谐

现代艺术的一种表现便是将内在精神物化为形式的过程,雷乃善于把他所关注的内心记忆、战争和政治主题放入艺术的纯粹形式中加以表现,使这些主题的影片具有一种诗意的,更有冲击力的新的反映世界的角度,它通过艺术审美贴近人的灵魂深处。这样便可以理解,为什么雷乃为这一纯粹艺术化的创作所做的探索而尝试的题材会是由最具有丰富造型表现手段的视觉艺术――绘画――开始的了。

美术片是二战期间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片种,在艺术家众多的法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雷乃的影响及成就最大。继第一部成功短片《梵高》(1948年)之后,紧接着又是与绘画有关的《高更》(1949)、《格尔尼卡》(1950)、《雕像也在死亡》(1950)。一个导演如此执着地在影片中诠释绘画题材,无疑是在追求艺术形式中截然不同的形式感和微妙的和谐,阿仑・雷乃以这种方式追求现代电影与现代绘画思想的和谐,艺术的魅力也许正是在融合不同的美感,以求得最大程度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这一点上,表现梵高、高更、毕加索、非洲艺术是雷乃与画家创作意识的共鸣,如画作本身,这是艺术家世界观的表达。这些影片中所表达的雷乃的思想关注也正一直贯穿他一生的影片创作。这些特有的视觉元素与主题思想正是雷乃影片固有风格的早期征兆。

早期大量的短片拍摄是阿仑・雷乃训练自己蒙太奇剪辑和场面调度的一种方法,《梵高》是他早期记录电影的代表作。影片通过记录梵高的绘画作品记录了梵高的一生,通过分析纯艺术现象,使影片具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梵高、高更、毕加索以及20世纪现代派绘画大多数流派从不隐藏绘画的笔触,这一形式已完全屏弃精雕细凿的写实表现手法,使绘画过程――笔触表现――的价值得以实现。这无疑与雷乃的影片风格极为相似。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美学思想对“新浪潮”有着重要影响,雷乃却采用大量的时空跳接:凌乱无序的视觉表现,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交叉闪回,现实与想象、梦魇交错一精确的透视法则已不能满足人们表达世界的欲望,如实的现实描摹更与另一种真实毫不相干,混杂的异质的甚至可以是粗糙的表现也许才是再现内心现实主义的更好方式。梵高在他强劲的笔触和高纯度色彩中表现处于悲惨生活中的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自然界的深切欢乐;毕加索使用粗犷凌乱散漫的造型在《格尔尼卡》中愤怒声讨法西斯暴行;雷乃在闪回与片段表现的蒙太奇中阐释他永远的内心主题。片段――不同于传统的“总体结构”,是人们的另一种全新的空间知觉,从片段人手,从局部人手,细节的敏感正与人们掌握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过程相吻合。人的信息掌握过程是片段性的积累,信息的运用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个别元素便可能将零散的信息贯穿起来,艺术家规划各个元素,隐含性地揭示主题,接收者在这些信息中感知各种元素可能隐含的意义。

二、视听的形式

雷乃在创造着形式与风格,同时雷乃似的形式与风格也是雷乃影片的生命。

注重对艺术的纯粹形式和非理性的追求,叙事结构上往往采用内心独白、思维变奏与内心程式等叙事结构。影片的多叙事层面构成浓密的复调元素,各元素如同纤维交织,看不出明显经纬脉络,却严密地织成一个整体。由此在时空处理上看起来更为自由随意,却是遵循着另一种严密:在表象的随意之下精心严密地刻画内心,传达情绪。他并不着力记录客观真实,也不关注冷静公正的记录,而是要传达人物内心的主观思索,探询另一层面的主观真实。阿仑・雷乃就是这样“扣‘乱了电影文法”。

(一)视觉空间

构图与灯光是导演作品风格最为直观的视觉体现。雷乃是一个高度依赖视觉形象表达的导演,他总以较为膨胀的方式结构画面(有时甚至接近于英格玛・伯格曼的逼视镜头),膨胀至景框边缘给予一个突然的断裂,有时还运用长时间充满景框的抽象的局部画面,由此带来的无限张力反映导演厚重的思考。与诸多现代电影不同的是,雷乃在故事片的光线的运用上没有刻意追求光线的积极与跳跃,而是采用不带主观意味的自然光,柔和的现实主义的灰色调泛出温和的诗意气氛。在记录片《格尔尼卡》里,雷乃采用大量特写镜头再现毕加索的名画,将画作以动态的、具有时间维度的方式记录。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采用凌乱的视觉效果和粗糙的造型再现1937年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野蛮轰炸行径的壁画,雷乃采用活动的方式分割壁画为若干小的部分,再逐块加以片段研究,重新组合(雷乃化整为零再以各种方式对片段加以组合的电影技法也许就来源于此),强烈的构图忠实了毕加索原画的画面艺术表达,用电影化的手法将静态的壁画注入动态效果,带给观众的是绘画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双重感受和冲击。构图上最具形式感的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是雷乃的代表作,这部影片里空间画面的处理更为个人化、内心化、情绪化。很多时候的画面似乎是一幅静态的照片,僵硬并呆滞而遥远清冷的画面带给观众间离感,问离感也同样属于片中主角的内心世界。

(二)间断结构的缝合

雷乃娴熟的蒙太奇技法在《梵高》、《高更》、《格尔尼卡》、《雕像也在死亡》、《夜与雾》、《对世界的全部记忆》、《笨乙烯之歌》等短片中可见一斑。《夜与雾》采用照片、资料片将黑白的,彩色的,过去的,现在的纳粹集中营的资料交叉剪辑,惟有这一回顾剪辑方式有效地营造了集中营极其恐怖的气氛。雷乃用极为现代化的剪辑手法来安排影片的结构。在《广岛之恋》、《战争结束了》、《去年在马里昂巴》等影片中,雷乃将他的剪辑技巧用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跳接、闪回,意想不到的切人镜头将影片的外在节奏和表象时空结构得无比精致,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与挖掘就在独特的剪辑节奏中以迥异于传统的线形叙事结构的方式中展现出来。

(三)摄影机的自在世界

在雷乃的影片中,摄影机是决不会沉默的。无论是作为记录片的《格尔尼卡》和《夜与雾》,还是作为故事片的《广岛之恋》、《战争结束了》、《去年在马里昂巴》,雷乃喜欢不停移动摄影机,在画框内外建构剧情,使摄影机的运动有着不可缺少的叙事功能。镜头的移动记录了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漂亮的巴洛克建筑(《对世界的全部记忆》);特写,移动和变焦镜头赋静态的油画于动态感受(《梵高》、《高更》、《格尔尼卡》);静止的过去与流动的现在带给观众回顾的阵痛和对未来的深切思考(《夜与雾》)。伊英特・皮洛认为,当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靠自身表现力探索意义的时候,运用空间的真正自由和空间结构表达思维的能力便告成熟。《去年在马里昂巴》中,摄影机的叙事功能运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摄影机的移动创造了独立的摄影机世界,扑朔迷离。影片的开头,就似乎是摄影机的对空间环境从无到有的创建。摄影机在一座空旷豪华的旅馆梦幻般缓缓游移,细致地观察精巧华贵的室内装饰,地板,走廊,天花板的铺设,房间的布置,移过飘忽的迷宫,当出现人物时,人物几乎完全静止,同时摄影机继续优雅缓慢移动,整个过程似乎在欣赏,又象在寻找着什么;相伴这一切画面的,是与摄影机移动节奏同样缓慢的画外音:

“又一次……在这长长的走廊中,又一次,我向前走着……在另一个世纪的建筑物中,在豪华的、巨大的、巴洛克似的旅馆中,走廊接着走廊,看不到尽头……我又一次向前走着……”

摄影机沉着缓慢的移动占据着影片的绝大部分,如同一个优雅冷峻的观察者与思索者。类似的,影片《斯塔维斯基》中摄影机对一幢建筑物的描写还可以找到《去年在马里昂巴》的影子。

(四)声音

对白在雷乃的影片中并不多见,总带以简短而不明确的模糊特征。画外音是用得较多的形式。R・波布克认为画外音起着复杂的作用,提供声画一致和声画对位的情绪价值。《去年在马里昂巴》可以说是一部以摄影机和声音共同构建的影片,声音在抽象和具体之间展开,声音的延展过程就是一说服过程,说服的结束就是电影的结束。影片多处采用非现实的声画对位法,用声音和画面清晰构建出两条线索,即在现实的今天讲述去年在马里昂巴发生的事,使影片呈现出分别以声音和画面组成的多声部。声音在本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旅馆水池边,男子告诉女子,去年曾相会并承诺过一年后再次重逢一起出走,女子并不相信此事,然而在这之后男子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反复地对她讲述去年在马里昂巴约会的每一细节,当男子讲述这些细节时,讲述的声音清晰无比,细节描述得如同当时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给女子甚至是观众勾勒出一次清晰的马里昂巴之约,与讲述的声音对位的画面却僵硬并符号化。究竟眼前的现实是梦幻还是对女子来说梦境般的“去年在马里昂巴”之约是梦幻?音响和画面的矛盾突出了影片的矛盾与离奇效果。《广岛之恋》开头部分,解说记录片画面声音的是情人之间的对向。音乐的节奏,含义丰富的诗意的对白,流动的影象,流畅的移动摄影,牵引着观众的观看欲望,同时以抒情化的形式替代了记录片解说的说教意味,战争的悲剧强烈撞击观众的内心。需要指出,音乐常常配合着雷乃惯用的移动摄影,化人化出的画面,在多部影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情感塑造作用,这似乎已成为“雷乃式蜂窝饼”的基本特征。

伊芙特・皮洛在《世俗神话》一书中说道,“电影语言获得新的能力,……它正在寻求一种独特的最有效的平衡,……这是电影敢于打破常规之处。实际上,只有当一种语言完全确立,并且成为允许各种变体存存的系统的时候,个人的惯用法和偏离常规的表达式才能存在。众所周知,新的信息来源于否定常规的出人预料的事物。”阿仑・雷乃的电影语言便是这样一个系统,它带着诱人的成熟之光,尽管雷乃本人认为他的某些分析思维复杂性的影片暂时还粗浅和幼稚,尽管也曾被视为“语言学”怪癖,然而他与同时代的电影大师一样,将电影本体美学推向了一个至高点,他所开拓的全新风格成为电影研究上现代电影永恒的范例,最重要的资源;其局部艺术经验出现于各种类型甚至是商业影片的运用里。

三、生命的遗忘与记忆――永恒的母题

普鲁斯特将记忆分为两种:有意识的记忆和无意识的}己忆。有意识的记忆存在意识之内,有刻意记忆的成分,无意识的忆是在人的思维巾很常见的感知知觉,偶然的或者非常次要的也许是不相关的信息常常引起整个的,重要的,一连串的联想记忆。普鲁斯特的记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雷乃使用“怪癖”的电影语言捕写内心世界的原因。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2

关键词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教学实践歌诀法

所谓“歌诀法”,就是利用儿歌、口诀、顺口溜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生字的一种方法。现将具体的几点做法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认识生字的家,拍手儿歌来帮忙

“四线三格是拼音王国的家,田字格是生字宝宝的家。”利用上面的儿歌可以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快记住拼音写在四线三格里,生字写在田字格里。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小朋友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要让小朋友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和各小格,可以用拍手歌帮助认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生字它帮忙。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利用拍手歌记忆田字格里复杂的布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识笔画名称,利用口诀来记忆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字笔画名称表》共收集了20个笔画名称。要把这些抽象的符号一一介绍给刚入学的小学生,单凭板书,让学生死记硬背是很难的。而在板书时,利用口诀记忆,效果就好多了。“口诀”是指用于记住某些事物的短小语句。在这里指根据笔画特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

“横要平,竖要直。”竖有两种写法,分辨时可以这样记忆:“像滴露珠垂露竖;像根针尖悬针竖。”“竖弯”和“竖折”学生较难分辨,利用口诀分得清:“竖弯拐弯圆圆角,竖折拐弯角方方。”“弯钩”“卧钩”是学生笔画书写的难点,学习时先记口诀再书写,效果很好。“弯钩卧钩都有钩,书写起来不用怕。弯钩向左背驮着,卧钩向上似条船。”“撇”“捺”学生辨不清方向,容易写成两根小棍,在教学时如果板书加口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撇向左,捺向右。重重下笔尖尖尾,撇、撇、撇;轻轻下笔拖扫把,捺、捺、捺。”每个笔画都有特点,根据它的形体创编口诀,在寓教于乐中学生就认识了它们。

三、生字占位教学,顺口溜,用处大

生字的布局结构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很难接受,但是不教生字结构,学生就不容易掌握生字的间架结构,不容易把生字写漂亮。怎么办呢?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一种好办法:和学生编顺口溜记住位置书写生字。所谓顺口溜,是指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很押韵。

刚开始教生字“一”,我一边板书一边说:“一横一,横要平,横中线。”学生一边书空,一边跟我念,很快记住了“一”的位置与写法。“六”学生写不好,我在指导书写时,先让他们观察“六”四种笔画的位置,然后编了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一点一横长,“八”底写下边。点横要分家,点在竖中线,位置须上些。横在横中线,稍微长一点。“八”底应变化,捺要变为点。短撇左下格,点在右下格。这样的生字教学不仅仅教给学生书写生字的笔顺占位,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更激活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枯燥乏味的生字教学也在顺口溜中焕发了生机。

凡须繁琐记忆的生字,如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识记内容进行概括,把较多的记忆内容概括成几个重点字或词编成顺口溜并熟记,学生在再认时,就能促使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该顺口溜中所包含的写字要点,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四、认记难写生字,谜语儿歌齐上阵

谜语形象生动便于记忆,语句押韵而有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猜谜”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在难字教学中引进创编的谜语,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金”——“一个人,她姓王,两个口袋都有糖”,可以让学生在猜谜语中牢牢记住金的“点”和“撇”;“高”——“一点一横长,口字摆中央,下面开扇门,门里张着嘴。”自编的内容不一定妥帖,但能很快帮助学生认记生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儿童吟诵。形近字学生不比还能写对,一比却有好多人写错。在教学中与学生编编儿歌记忆,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3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济南一考生

在生活静好的日子里,我成长着、感动着、收获着。平凡的岁月里也有迷人的美景,爸爸的爱就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七八月的天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暑假补课的一天,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又是一阵倾盆的暴雨。

本以为是雷阵雨,过一会儿就会好了,可教室窗外的雨水依旧淅淅沥沥,我开始烦躁不安,这么大的雨,怎么回家呢?“丁零――”下课了,可大家却失去了活力,蔫在了班上。

“唉……”一声声的叹息在教室里传开,我抬头看着天空,仍是那么阴沉,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家冲。

“啊,怎么这么大的雨!”不到片刻我便湿透了,“算了,都出来了。”我努力安慰自己。

终于到家了,爷爷奶奶连忙走出门,帮我接过书包。“你爸呢?”“不知道。”“怎么会呢?一下雨,他就去送雨衣了。”不解和担忧一下子涌上了奶奶的脸,她快步走回房间,一个,两个,接连三个电话都无人接听。“这可怎么办哪,该不会……呸,瞧我这乌鸦嘴。”奶奶自言自语道。

过了十二点半,传来了敲门声。“咚咚……”我快步跑去开门:“爸,你回来啦!”奶奶也赶了过来:“你这死孩子,上哪去了?”“对不起,对不起,我在那儿等,忽然有辆车过来,将我刮倒了,手也流血了,只好先去医院了,没能把雨衣给你,对不起。”我抬头看着爸爸,黝黑的脸上满是雨水和泥土的印记,虽然穿着雨衣,但衣服也完全湿透了,我走上前,抓起爸爸的手,隔着纱布,我分明看到了一条鲜红的伤口,我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落在纱布上,与父亲的血融在了一起,我的目光一下子定格了。

人们常说母爱如水,我却认为爸爸的爱不仅伟岸如山,也细腻如水,有那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佐证,我坚信不已。

【名师点评】

1.从表达方式上看,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前半部分描写风雨景物,为衬托人物服务;中间部分叙写自己冒雨回家,推动情节发展;后半部分随着爸爸的回家,叙事、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情与理自然地流淌出来。

2.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从语言上讲,作文实际上就是一种倾诉。外表质朴,内涵炽烈的语言,最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本文的抒情句不多,却很有分量,达到了情真意切的感人目的。

3.细节描写,锦上添花。如,“我走上前,抓起爸爸的手,隔着纱布,我分明看到了一条鲜红的伤口,我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落在纱布上,与父亲的血融在了一起……”这里的细节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满分佳作二】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济南一考生

小时候,我最喜欢和妈妈一起睡觉,妈妈的怀抱能让我感到温暖和踏实;稍大些时,妈妈关爱的眼神与亲切的抚慰让我轻松愉快地度过了小学的生活;现在呢,我虽然已经成为初中生了,但还时常向妈妈撒娇:“妈妈,搂搂我。”十几年如一日地被妈妈呵护着,我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她,却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有幸采撷到妈妈的剪影,从那定格的画面里我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那是一个夏天周末的夜晚,天气阴沉沉的,乌云布满天空,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更糟糕的是,那是个停电的夜晚,爸爸出差又不在家,家里只有我和妈妈。小屋里一片混沌,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黑暗中。

尽管没有困意,我和妈妈仍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天空,盼着风雨尽快结束。不一会儿,风吼得更凶了,突然,一道刺眼的闪电划过天空,随后发出一声可怕的雷声。我猛地一颤,抱住了妈妈,同时妈妈也转过身来搂紧了我。我惶恐地盯着窗外电闪雷鸣的天空,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瞬间把屋子照得白亮白亮的,然后又黑了下去。可是就在闪电定格的一刹那,我怔住了,我分明看到了妈妈被照得雪白雪白的脸消瘦了,眼角的皱纹又细又密,鬓角不知道何时长出了几根白发。

也许那一瞬间真能给人很大的震撼吧,就在定格后的几秒钟,十几年来妈妈辛苦顾家,不辞艰辛照顾我的情形,一下子从脑海中涌了出来,眼前浮现出妈妈十几年来忙忙碌碌的身影:厨房里柴米油盐间的琐碎细腻,客厅里沏茶倒水间的谈笑,上学路上风雨无阻伴我同行,病床边焦急忧虑满含爱意……可是我这个坏家伙,却因为它们没有隆重的仪式而忘记,没有华丽的包装而忽视。可是你――妈妈十几年来付出的艰辛,为何不曾提起?

闪电再次照在妈妈脸上。妈妈!我多想抚摸你青丝里刺眼的白发,抚平岁月刻在你眼角的皱纹。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很感谢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那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用实际行动为妈妈描绘出更美的色彩。

【名师点评】

1.视角好,立意深刻。小作者把自己放在一个特殊的场景――雷电交加的夜晚,借助闪电将对母亲的观察与感受真切地表达出来,具有打动人心的作用。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4

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但回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只是需要一根牵引线,把回忆绑住,并拉出来,这样便会想起一直深藏在脑海深处的事情。

——题记

“还来啊!”我又再度进入到镜子里。

这里是一个灯火辉煌的城市。画面定格在一个闹市区的拐角里。那里有一栋低矮的楼房,看上去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漫漫地,画面移动着,屋内是一些陈旧的物品,只是摆设得井然有序。炭炉里发出微弱的光,一位老奶奶靠在摇椅上,椅子咯吱咯吱的响。画面又移动了,转到老奶奶的正面定住。

老奶奶的手上抱着一只熊娃娃,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仿佛要溢了出来。可是,屋里除了老奶奶外,我没看见别人。

“老头子,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啊!多亏这个熊娃娃,否则我肯定忘了。你在天堂里可好啊?还记得结婚当天,人家的新娘手上都有花。但那时花实在是太贵了,于是你就在结婚前晚,熬了一个通宵亲手做了一个熊娃娃。还因此睡过了头。不过我并不怪你。虽然你清平,连娃娃的棉絮都是旧的,我仍然很开心。比起那瞬间就会枯萎凋谢的花,这只熊娃娃至今都能回忆到结婚的当天,我感到我曾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新娘。”

“咯吱咯吱……”摇椅又摆了起来。

“你还记得有一次我住院,你不仅要辛辛苦苦地工作,每天还要熬骨头汤给我喝。每次你不在,我就把它当成你,直到现在也一样。因为有你留给我的回忆在,我已经很满足了,不想再苛求什么。现在我的身体很健康,所以我们要想见面,恐怕还得再等几年了。”呵呵……

老奶奶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熊娃娃的头:“你这个调皮鬼,还真要感谢你啊。我的年纪大了,记事也不如从前,如果不是有你在,我哪能回忆到这么美好的往事。这全是你的功劳呀!”

咯吱咯吱……

摇椅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我又再度回到镜子外面。

这到底是一面什么镜子啊?怪事!

“怎么样,对我们的认识更深一步了吧!”我的娃娃似笑非笑地看着我。让我觉得头皮发麻。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5

1交互体验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创新思维

1.1视听优化

视觉与听觉是观者感知展示活动最直接、最传统的感知方式,如何利用视觉感知达到一种全新的观者交互体验式设计。博物馆的展示中通常都是有一个主题,设计者可以通过利用视觉元素:点、线、面、色彩、形态元素的组合设计使画面由静变动,由平面变为立体,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来帮助,促进视觉信息的传达。强烈的色彩或者图像远比文字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同时可以直接给观者一个心理体验环境的设置。帮助进行展示主题的刻画,同时可以为观者呈现一个很好的预期感知。例如,timBurton2010年在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的个展。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气球展示,蝙蝠侠中的超炫豪车都从视觉上给观者一个直观展示,将他的风格、他的代表成就直接展现在观者面前。进入到展厅后,满场的影视作品背景音乐时刻带领观者回到那些经典的作品中。声音原本就是一种语言,在交互体验设计中,听觉语言是与视觉画面配合的主要元素,在渲染展品气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观者对声音的记忆有着不同的效果,有效与展示空间融合的声音可以增强展示空间的趣味与记忆。熟悉的旋律与观者的记忆可以更好地将其带入到一种情绪,提高其接受信息的准确度与舒适性。

1.2意境创造

在营造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空间也需要注意整个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相互渗透和融通的展示效果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与变化,产生有益的空间形式与有意境的展示。将展示的藏品设定一个情景,设计一个主题,让观者行走在一部小说,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中。在众多的博物馆中,都存在着意境创造的概念与案例。仍然以timBurton个展为案例,整个个展分为4个主题:其一,如何开始。其二,漫画,平面类作品。其三,影视剧造型设定,服装设定,人物设定展示。其四,最新的电影作品宣传。每一个区域的灯光,声音,展示方式都不相同。第一部分主要以画稿为主要展示方式,以他个人成长时间为主线,记录其成长过程并叙述出来。略微昏黄的灯光,舒缓的音乐,仿佛观者就在那个古旧的年代,去体验一个少年的光怪琉璃的创造,体验家庭对其的重要影响,去感知为何幽默的恐怖成为他的风格。当进入最精彩的第三部分,大量的经典电影,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的服装,蝙蝠侠的服装,《僵尸新娘》原型等立体、多形式的展示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如同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将观者围绕在其中,近距离的感受,熟悉的情节都为观者塑造了一个个独立又交融的展示空间。

1.3趣味导向

心理学家巴巴拉•弗里德里克森认为,由美感、乐趣所形成的正面情感可以拓宽人们的思想,鼓励人们发现思想或行为方面的新线索。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传递知识,传递文化。其实就是民众学习的一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快乐的情感可以更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记忆。舒适、快乐的情感可以使观者形成一个长期的记忆,并成为一个话题。本文提到的timBurton的个展,在展示案例中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并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其中有一个设计细节是所有观者不能忘怀的体验。在展厅中,设计者设计了一条隧道,色调采用的是timBurton风格的紫色,隧道直通儿童体验区,在隧道的墙上描绘着timBurton的所有经典形象并配有大量荧光色,绘画配合着观者的年龄层,有不同的高度,并且在主要角色上有一个独眼放大镜的设计,即观者可以靠近通过单眼看到另外一幅画作。参观展览的观者不论年龄都非常愉快的寻找着全新的体验,仿佛置身回到寻宝游戏中。寻找的趣味使每个观者都心情愉悦,充满了儿时游戏的回忆,在这个最后通往儿童体验区的隧道中,又重新回忆展览第一部分中,timBurton少年时期那离奇、独特的创意构思。前后遥相呼应,将整个展览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

2结语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6

记忆中,一个背着小书包、背微驼的老人牵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女孩走在回家路上,她的背影在时间的光影里已渐渐模糊。这画面于我,原本是习以为常的,可是面对着眼前中风倒下的外婆,突然就变成难以拼凑的支离破碎的记忆。

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就来到我身边照顾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外婆每天都早早起来,给我扎好看的辫子,坐公车送我去上学。当我进入校园的时候,她就站在校门口一直目送着我小小的身影消失在校园深处,直到一点也看不见了才肯转身离开。我曾经问过外婆送了我之后去了哪里。她说:“去买菜呗,去买你爱吃的鸡翅膀、小虾子、鱼、菜花、鸡蛋……”那时,我们家天天都有好吃的,客厅、房间到处都非常干净、整洁,因为有外婆在。

下午放学时间,外婆也随着一大群家长挤在校门口等候,不曾有哪天迟到过。上了公车,不管多拥挤,外婆也总会要挤出一个位置来让我坐下,然后站在我面前笑着看我自豪地向她展示老师奖励的小贴纸。

那时候,走在路上,我心里很羡慕那些能够自己走路回家的孩子,于是就使劲放快脚步,把外婆甩出老远。每次把外婆甩远了,我心里便沾沾自喜着,自己也像一个独立自强的小学生了,却从没注意过外婆拼尽全力跟在后面有些焦急的目光和急促的喘息声。

一回到了家,外婆便马上进了厨房,端出一盘盘香气腾腾的饭菜,千方百计地哄正在看动画片的我来吃饭。

哦,外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碌着,渐渐老去。

我鼻头不禁有些酸了,外婆的时间,就在给我梳头、接送我读书、为我买菜做饭的时候悄悄溜走了。当我进入记忆深处,我看到外婆的时间都定格在了照顾我的那些瞬间画面里。

思绪飞回,我紧紧抿着唇,忍住眼眶里打转的泪水,继续默不作声地为外婆按摩因为中风而动弹不得的右手。

【教师评点】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7

这里我主要谈谈词汇。学习英语的基石就是词汇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词汇,所以,一定要重视词汇。新目标英语的特点是词汇量明显增多,所以掌握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学习和记忆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以下是我平时通过教学摸索总结的一点方法:

(一)教师的自我示范

在教词汇时教师自己的示范要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着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记忆单词。可以是一幅图画对应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幅图画或一组图画对应一组单词,比如,一幅圣诞节的画对应Christmas,由这一个词可转化出winter,christmastrees,stockings,snowman,christmasfather,gifts等等。另外,对一些有一定联系的词汇可以通过列成表格来帮助记忆。图表法很直观,是记忆单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分类记忆

英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如果能把单词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忆是大有好处的。分类记忆的优点在于:同类词的作用相似、结构相近,便于了解整体,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展开比较,掌握各个特点;便于集中词汇,进行替换运用。这就是说,所有信息在输入人脑以前,已经经过系统的整理,输入时人脑只需要进行短暂的思维活动,进一步予以整理,就能长时间储存起来。分类的方法可因人而异,灵活多样,比如,我们可以把一年的四季、月份、星期、集中在一起记忆,也可以把一些同义词、反义词等集中在一起记忆。

(三)循环记忆

按照生理学关于记忆的特征的说明,只有通过合理地组织信息的整理、复习,才能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其事实依据是:假如把一个单词一口气念上3分钟,一定不如分6次、每次念半分钟记得牢固;假如把一个单词一口气念5遍,一定不如分5次、在不同时间内各念一遍记得牢固。使用本法的先决条件是:能借助音标和重音符号正确地朗读英语单词。具体方法是:单词分组,初学加复习,二二相进,循环记忆。

(四)语言情景

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将单词放在短语、句子、段落、课文中,结合语境进行记忆,这样可以避免孤立地死记硬背,不仅有利于记忆单词,还有利于掌握词汇及句型的用法,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记忆单词时要尽量大声地朗读,朗读可以有效地排除干扰,集中精神,提高效率。

(五)构词规律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8

[关键词]电影;音乐;传播;作用;功效

影视音乐的出现,为影视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与介质。影视音乐的发展,为影视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更具全息性的手段。影视艺术中的音乐,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一种“纯听觉”的艺术形式,而是程度不等地与一定的影视画面和情绪相结合的“听、视、情综合艺术”。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为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具效率的传播普及工具,也为我国影视传播的演进创新,提供了传播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信息的接收与记忆

对信息的摄取和储存,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化的最重要本能之一。这一本能构成了影视音乐赖以存在的最原始心理依据。

影视观赏不管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一种效果,在简单的理解中都是在对影片所表达信息的一种脑力接收活动。有关方面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与测量,观众在对影视进行观赏的活动过程里,脉搏及血压都有别于正常的生活状态,肌肉也常常是处于紧张的状态下,甚至脑电波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体的紧张状态会对记忆与信息的接收过程产生极大的影响。六十年代欧洲的一项实验表明,肌体与大脑的矛盾,可以通过音乐得以缓解。

音乐有规律的音高和音强变化,以及常用的60拍/分左右的节奏,可以使听者的脑神经元在良性刺激下,调动内分泌系统产生有益的激素与神经递质,使心律和血压下降,大脑处于“放松的集中”的机敏状态,适于长时与高效的工作,因而使思维和记忆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上述理论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解释音乐在影视艺术中存在的合理性。在影视节目中,音乐与画面结合的部分,多是情节转折、情绪波动或人物心理活动丰富的关键之处;能否记住和理解这些关键之处的信息,决定着观众对节目全过程的含义和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否实现;而观众的理解程度又决定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价值判断――“看不懂”的节目就是“不好的”节目,观众的判断通常如此。因此,为了让观众能记住和理解这些“关键之点”,影视的创作者通常会求助于音乐,即在这类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性片段配上适当的音乐,使之在“放松的集中”状态下,较容易地抓住转瞬即逝的画面从而达到记忆与理解的目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一方面特长是善于对愉快的情绪进行渲染,这也极其符合心理条件对信息记忆的认知前提。在影视中对影视音乐的运用,能够调节观众的情绪与情感认知,使大脑皮层接受更多的语言记忆与画面的印象,达到一种理想的视听结合的良好记忆效果。

二、有利于制造画面的心理氛围

这种“音画同步”的关系,是电影艺术常用的音乐用法。这一用法在电视剧中应用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在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的《桃园结义》一集中,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如火如霞的桃花丛中歃血盟誓义结金兰的一段镜头,对于《三国》全剧而言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场景,也是情感内涵最饱和的一个故事环节。这个情节之重要,在于刘氏集团的基本框架奠定于此,《三国演义》原著对道德互“义”的褒扬亦以此为基本表象。因此,在该剧中,这个情节势必应以浓墨重彩的工笔来刻画渲染。但这中间存在很大难度:首先,这个仪式性场面不存在剧烈的戏剧性冲突;其次,亦因为其仪式性,语言的大量加入也有困难。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以“结拜”仪式为外形的文化心理剧。由于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人物心理语言及伴随其中的情感极其丰富,单靠视觉因素(表情、动作、景物等)和道白语言很难予以充分揭示,于是,剧作者采用了一首画外音式的歌曲――由刘欢演唱的《这一拜》,把人物内心的理念与情感活动,以剧中人灵魂告白或局外人(讲故事者)代述的方式,透露给旁观故事的受众。而属于传统道德范畴的“义”这个概念,亦借音乐所固有的强烈煽情化作可感的表象,使受众陶醉其中,感受到历史文化中情与理的整体震撼。

这首主、副歌结构的歌曲,以传统戏曲音乐风格的主歌旋律和歌词对“这一拜”进行反复的意义诠释,由歌唱者将富于悲剧性的音色传达出来,与同步伴随的画面上那庄肃的人物表情、相拥紧握的手臂、虔诚跪拜的行为、富于象征性的如海桃花等,诸多听、视相关符号复合为一个信息丰满的强磁场,把受众吸引进传统之“义那难以言喻的深厚沉积之中”,在“艺术真实”中受到一次灵魂的震荡。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那段劳动号子式的副歌,将略带沉郁沾满涕泪的主歌情感氛围,一举升华为欣喜宠敝的英雄豪壮之气,为画面上的“结义”行为过程。

在影视艺术中,画面和语言对情感和情绪的表现能力非常有限;而音乐则在情感情绪过程的描写上,既可以是高度概括的,又可以是细致分析的。可见,一个高明的影视剧导演,会巧妙地运用音乐的特点对影片的情绪及其情感方面的细微之处进行强调,而不是单独靠画面来对影片进行单调的说明与诠释。

三、有利于对影片结构进行深入的认知

在影视作品中,能起贯穿作用的因素很多,如特定的景物、道具、人声、环境声、光色、音乐等,都能够在反复重现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对影视作品结构进行贯穿联系。贯穿因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能够激发联想,并使影视情节作为记忆,使观众在反复出现的特定因素的引导下,完成对事件与事物的记忆沉淀,在反复的暗示作用下,把音乐与画面信息完整地链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并在对记忆的表象的沉思中认知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电影《人到中年》的音乐,为了深化影片主题,曲作者创作了深沉而质朴、充满激情而又简洁无华的音乐与之呼应。这段主题音乐每次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在影片中多处出现,反复播放。音乐总的基调把握得非常准确,在总体的布局与构思上也很独到。使影片的多种表现手段都与音乐产生了交错感。多层次、多线条的表现手法在影片中的渲染性也非常强烈。例如陆文婷在为多名患者联系眼科手术引发心脏病发作的情况下,按常理在这时应该考虑用一段能够渲染气氛的音乐来表达当时的紧张状态,但本片却用一段比较强烈的主题音乐,充满激情地歌颂了陆文婷,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催人泪下,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总的结构上,音乐带有调式交替的意味,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和新鲜感。配器简洁得体,和声富有表现力,使音乐产生更大的魅力。

在影视艺术中,主题歌或主题曲是最常应用的贯穿因素。主题歌(曲)的中心功能,是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全片情感基调。它在一部电视剧会反复地出现,无论是片头、片尾,还是在影片中都随时对人物的心理进行诠释。并对影片也起到了一定的诠释作用。这样也使观众对影片的情节加深了印象,强化了对影片的记忆与剧情的进一步理解。在增强受众记忆内容的基础上,对影片的情感基调与色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在音乐的聆听与陶醉中联想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加深了受众的认知的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在内心塑造只属于自己的联想。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首在平时听起来并不动听的歌曲,因为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而受众却在伴随画面的聆听中,使歌曲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情感价值,并使歌曲广为流传。

四、有利于画面的时空定位

音乐的运用,常常能够对画面的时空位置进行设定,并能够对画面的时空位置进行进一步的强调;对于一些特定时空定位的画面,音乐也能够对其特殊的风格特点进行强化与渲染。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使其自身具有对影视画面的定位功能。众所周知,音乐绝不是不具备无时空特点的“世界语言”,音乐是与“语种”或“方言”的特殊符号系统的集合体非常类似的。

当影视画面与具有象征意义的音乐形态相结合的情况下,具有特定时空特征的音乐的特殊风格就会明显地彰显地域的差别与画面所讲述的时代特征。音乐与画面在时空中的契合点,形成了一部影视片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与风格。可见,对一首歌曲的风格与地域性的认知与理解,即应为电视配乐或作曲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对音乐的风格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音色、织体、音腔、旋律,还是调式、节奏及其律制等,都是对音乐风格起到一定影响作用的因素。都能够以自身的特异性对音乐的风格与基调起到直接的影响。一只埙的鸣响与震颤,可以让人们理解为这是世界东方的远古时代;一首粗狂豪迈的“信天游”的奏响,就能够将画面框定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让人们想到黄土高坡的壮观景象。电视受众是文件的接收与传播者,简单的万能曲在损坏画面的完整性的同时,也很难被受众所认可与接受。受众能够非常敏感地察觉与画面时空与音乐时空是否一致,是否协调,是否具有共同的典型性,并因此而作出作品整体“好”“一般”或“不好”的判断。

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音乐的时空定位功能体现得非常鲜明。如主题歌《好汉歌》,为了突出这个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故事的地域特征,有意选择了山东民歌中具有典型性的调式――带变宫音的六声徵调式,和带清角音的六声徵调式;采用了山东民歌中常见的5至8度频繁大跳的旋法,加之传流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唱中适度的方言化处理等等,使地域(山东)和人物性格(粗豪的山东汉子)的文化风格特征跃然而出,音乐与画面风格交相辉映互为彰显,烘托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那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可以想象,如果给这部电视剧配以欧洲古典风格的音乐,即使这音乐水平再高,也将使受众堕人满头雾水之中――弄不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了,焉能不惶惑?说书艺人有句行话可以说明这种音画错置的恶果――“交代不清,犹如钝刀杀人。”

五、结语

音乐作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影视中的传播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音乐与影视的巧妙结合使影视艺术更具有表现力。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时间接受讯息,视听觉共同作用于我们的大脑,音乐诠释着剧情的推进,并且一直保持着和画面的节奏统一。

[参考文献]

[1]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韩万斋.中国音乐名作快读[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3]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9

车里曾经放着一幅画,一幅被它最亲近的人已经丢弃了的画儿。他可能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而我却还认真的保存了好久。这幅画儿,其实于我,也没有多么重要,可就是舍不得抛弃。因为得到的不容易,所以放弃的也就不容易。想起,初见到它时,我很欣赏,也很喜欢画中的美景,甚至都有些为之神往,为之陶醉了。它的作者当时视它为败笔,弃之于一隅,恨之如入骨,几欲焚之而后快。我向他索取,他说,留下它会败了自己的名声。不想给我。也不知道我当时犯了什么病,硬是把它淘到了手。

自从它属于我之后,就一直睡在我的车里,原封不动的放在车坐后边的窗台那儿,都快被阳光晒残了。那天,一个乘客要拿它来遮挡车窗,想用它来获得不被日光暴晒的阴凉,都被我婉言拒绝了。不是怕他看到了画的内容,而是怕他把画儿损坏了。我宁可让它就那么静静的留在那儿,也不愿别人提起它,甚至用到它。其实,我也害怕看它,可就是,不忍抛弃。

画上是一幅山水,在我看来其实很美,色彩分明,意境深远。可是,我就是看不出它败在哪儿?当时,拿它的时候,原作者也没有明确的指出,只是说没有画好,很不满意,让我不要挂出去,还说别让懂行的人看了等等。我其实当时并没有在意他的话,还一直以为这是他的谦虚和不想给我的托词。是不是它打击了我的欣赏水平,而让我舍不得抛弃它呢?也许是吧。现在想起我初见它的感觉,还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也那么迫切。也许,就是为了留住这点记忆吧,我一直以来就这么悉心的保存着,都没有想过要狠心得丢弃它。

我不否认我是个特别爱美的人,一切美好的事物,我都喜欢。有的,因为拿不走,就只能过过眼瘾;凡是能够拿走的,我都要千方百计的弄到手才高兴。或许,就是因为这个不良嗜好,才让它彻彻底底的属于我了。始于喜欢,而终于冷落,是否也能够说明我是一个过性很快的人呢?而我这么的对待它,是否也能够说明我是一个忒心狠的人呢?我都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别人又怎么能够说得明白呢!所以,直到我们分开之前,它都在车座后面那儿安稳的呆着,漠视着我的存在。终将如何?我那时也尽力不去想这个问题,实在头疼。

也不知道那时画儿是怎样的想法,是甘愿安稳地呆在车里忍受烈日的暴晒呢,还是在设法乘着窗外的风远远的躲开我呢?是渴望被我拥有和欣赏呢,还是在抱怨我没有摆正它的位置?我自己不用它,也不许别人去碰它,让它的风采,就这么被时间慢慢的给消磨殆尽,最终,也可能连它的容颜都看不清楚了。这样看来,硬要留下它,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了,不如放弃。

其实我也想过,也许,赠给寺庙,还是个最好的结局。就是不管原作者的意见,我还得有缘遇到合适的寺庙;就是遇到合适的寺庙,我还得给它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就是给它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我还得时常牵挂着它,还会寻找机会去看它。而任何寺庙,都是让我心里颇不舒服的地方。我怎么能够做到,去我不愿去的地方,看我曾经特别喜欢的这幅画呢?还是,让风把它带走吧。至少,风,会亲近它,虽然不会欣赏它,但是可以帮助它到它所喜欢去的地方。也许,这种结局,它不会舒服,但是它一定会非常自由,非常乐意顺从。

我的喜好,是被谁这么设置的?又是被谁给锁定的?虽然,它现在已经不属于我了,可是,却被我的记忆定格了,那一丝的不舍,至今还记忆犹新。思来想去,略有所悟。原来,我喜欢的不是画的本身,而是画中的美景。是画中那些不被别人看好的风景,却是我喜欢的,使我乐意停留在其美丽的光彩中。是它锁定了我的喜好,让我对美好的梦境式的生活,产生了向往之情。不知不觉的,我离开了画的本体,陶醉在自己美丽的臆想之中。画的魅力如此,我实难抗拒,也是我活该受此番折磨。也许,这也是生活的一种。

这,是个教训。喜欢美好,这是人之常情,千万不要像我这样的喜欢;即使已经占有美好,也不要像我这样的占有。现在想来,我觉得,与其,让这幅画儿无用的存在我的身边,还真不如当初让作者一把火给烧掉。烧掉了,它也就不会在我的记忆里盘亘那么久,也不会让我经受那么多的无奈的选择。选择,于我来说,实在是一种痛苦。如今,放开了,不想了,却是那么的轻松自在。但是,这样的经历,我是不会忘记的。那幅无人欣赏的画儿,就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也许,以后我不曾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它。因为,我曾经真的实实在在的喜欢过它。

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篇10

以及通向那些在圆明园中自发生长又被强力拆毁的村落残迹。十多年前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不安分者在那里寻觅过乌托邦的理想,形成在权力话语之外的艺术群落。今天看来,他们在圆明园的短暂栖息竟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浪漫而又苦涩的一页。据说现在的海淀官府是后悔的,后悔错过了最有“钱途”的文化产业。当时这些穷愁的艺术青年被逐出圆明园他们向东寻觅,迎着朝霞,是潮白河畔的通州宋庄收留了他们。十年前我去宋庄拜访朋友,那里仍然是京郊最为普通的农村,艺术家的日子过得艰难,但他们从不抱怨一边画画,一边打理田园生活眼里总是透着希望。而今天的宋庄似乎已是当代神话的发源地,官员、农民商人,艺术家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已形成蔚为壮观的艺术生态链。我在挂着“中国宋庄”四个大金宇的村口巧遇几位学院刚毕业就投奔此地的同学,言谈之间让我感到这里已俨然成为艺术青年向往的“革命根据地”。杨卫、洪峰曾与我谈过“宋庄奇迹”,都感叹奇迹来得太突然,变化的速度让有圆明园经历的老艺术家们还一时难以适应。

尽管如此,从昔日的圆明园画家村到当下的中国宋庄,脐带没有断,那本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如今的我驻足圃明园,心系着宋庄,包括在那里创业的朋友,那远离皇家风水的潮白河畔。

宋庄有了气场,便引来各路好汉。我要说的是李铁军,北京当代艺术馆的主持人,一位精力充沛的艺术家。他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去了玻利维亚,那是切・格瓦拉战斗过的地方,然后又在西班牙求学,回国后便选择在宋庄安营扎寨。北京当代艺术馆坐落在宋庄的一片葱翠林场中,灰墙,高矮不一的旗杆,碎石路。在没有展览开幕式的日子里,这里更像一处私人会所。铁军引我到后院的天光工作室,有曲径通幽,伴着雨后的蝉鸣、雾霭和林间散布的雕塑,眼前的一切几乎完全抹杀了十年前宋庄给我的记忆。

这么宁静的环境本该享受,铁军却在宁静中画出了《园区风景》、《雾》、《大自然》、《花狗》等具有震撼力的系列作品。他的画均为大尺度的黑白灰单色处理,画面朦胧,似景非景,莫不是铁军在多年的闯荡中混淆了记忆的边界)而在完成的画面上,色浆的肆意挥洒和流淌又在割裂那些模糊的形象,莫不是铁军有意要用暴力来破坏风景的静谧?我无意追问艺术家在这些画中想说什么,但我关注他的言说方式,他对温文尔雅的山水画及书法传统有着一种缅怀式的日常操练,从中汲取的养分也会影响到自身对园区风景的表达。

如同我有着记忆中的宋庄,铁军也有着记忆中的园区风景。记忆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价值体验,它混淆时间和空间,甚至完全抛开了它们,让形象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人们大都借助摄影术来保留记忆,而铁军则是把记忆本身直接写在画面上,从造型语言的角度看,形象的不确定性可以有效阻止宏大叙事的编织,因而让艺术家所有想说的只能是暗示,这里没有再现,更没有教谕。

一般而言,风景得以进入人的视野,是因为人的在场,因此场域不是宽泛的、抽象的自然空间,而是生命个体得以呈现的具体环境,在铁军这里“场域”被转化为具体的“园区”。可以说当代人的生存“园区”不仅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或文化冲突,同时也充满着人与物之间,或人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心理学中所说的“风景失忆”往往是这种矛盾冲突的表现。如铁军作品中出现的公共汽车、铁轨、飞机等现代技术的产物虽让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其背后隐藏着对人的生存挤压和统摄力,一种人们无意识地自甘承受的理性规则。或许,李铁军的绘画只能以一种既朦胧又“暴力”的方式表达出个体生命在当代技术体系中脆弱的存在。

人在“园区”中观看和画画,那么感悟在继续,记忆也在延续,而且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延续。从圆明园到宋庄,近二十年来中国城乡的巨大变化让那些记忆中的风景变得支零破碎,公共景观的建造一边在编织宏大叙事,一边在不断掏空我们生命记忆中鲜活的细节,从而也让个体之间的差异变得模糊。是的,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权力镜头中气势恢宏的大风景,园区在一个个兴建,风景在一点点变幻,留给我们的只是观看的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