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风险管理需求十篇风险管理需求十篇

风险管理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2:35

风险管理需求篇1

【关键词】需求分析沟通项目风险

由于需求会被很多诸如人员、时间、投资等客观因素所影响,它的主观性强,并且其不容易被描述,因此很多项目初期看不到的风险存在于信息化项目的需求分析中,这些必须使我们引起注意。

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项目最终使用者不能正确说出自己的需求

在软件项目的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这种情况:用户往往不能把自己的需求很准确的表达出来。用户往往会只偏重讲自己想要干什么,而对于自己日常的一些业务流程,或者指定的规章制度谈的比较少,以为这样就是将需求表达清楚了,其实不然。由于现在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往往会觉得计算机无所不能,只要将想要实现的功能说出来,计算机就能将其实现。这种想法会让我们从事需求分析的分析人员工作难度大大增加,需要反复强调和引导用户如何去正确的理清思路,将日常工作的业务流程等作为描述需求的出发点,这样会话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与用户交谈。

2业务人员配合度不够

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通常都比较繁琐和忙碌,他们会认为向我们说出项目需求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他们不愿意付出很多的精力来向我们介绍他们的日常工作及业务流程,这无疑使得分析工作的难度增大和工作量增加。我们可以在最初开始阶段给与用户一个需求调研的计划表,通常来讲这样比较正式的方式会给用户一定的压力,因为如果不给与一定的配合可能会拖慢项目的进度,这样用户本身也是不愿意的。

3用户需求的不断变更

由于之前的两个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解决,以及一些其他原因,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求是都可能发生变化的。所以,通常大家都将软件开发的过程比作是“同变化做斗争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需求的变化,对于每个参与人员来说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令他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因为需求一旦发生变化,那么项目诸如设计、代码、计划、测试等可能就会面临一系列的变化,大大阻碍了项目的正常进度。我们必须在每次获取用户的需求后整理出相关需求确认文档,由用户签字确认。并且每次用户提出需求变更时,都需要用户填写对应表格,按章相关流程,并且告知并且让用户体会到需求变更的真正的工作量和难度。

4需求的完整程度

在开发一个系统前,将需求全部成功的获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再小的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需求。我们的需求分析人员就需要在项目初期尽可能的去引导用户,挖掘他们真正的需求,将需求分析尽可能地一次性做到完善,避免在项目后期还要大量返工,拖沓项目进度,增加项目的成本。

5需求的细化程度

经验告诉我们,需求描述的越细致,对于后期开发人员的工作就越有利,会尽可能的避免项目由于对于需求的理解差异造成的返工等不必要的情况;相反如果需求描述的比较粗线条的话,那么开发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开发,难免会于用户真正想要的产生出入。

6需求描述的多义性

如果在需求分析中对用户的需求描述产生歧义,那么势必会给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造成很大的困扰,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成本的浪费。分析人员必须要在分析阶段和用户沟通清楚每个需求的含义,来避免后期出现的问题。

7需求分析的时间保障

项目实施过程中,时间进度和完成质量永远是一对矛盾。需求分析人员为了尽可能的完善用户所提出的需求,会在需求调研阶段花费较多的时间,但用户却会因为项目迟迟看不到实际成果而不满,会要求压缩需求调研的时间,需求分析人员的工作压力陡然增加,难度也会相应增大,最终会使得他们也希望需求阶段快点结束。

需求分析人员如果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与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的话,那么我们将有效的避免项目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对于整个项目的实施所带来的风险。

7.1抓住关键决策者关注的问题

在我们的开发过程中,决策者的意图往往就是用户方最重要的需求,因此需求分析人员需要尽可能的掌握、抓住决策者关注的问题。并且我们还需要向用户方决策者介绍项目需求分析阶段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工作对后续开发、测试工作等所起到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然后需求分析工作就会更好地开展。

7.2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

需求分析工作的完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分析人员与用户之间沟通的质量,因此与用户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是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的关键所在。

在沟通时分析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沟通过程中,用户肯定会感到自己的优越感,毕竟分析人员是为其服务的。但是分析人员不能一味的低姿态,这样会使得用户忽略我们的专业意见。

(2)分析人员要寻找和把握每个用户自身的特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分析人员首先需要理解他们需求描述的意思,然后要从他们的语言中把握到关键的部分,并且如果发现还有潜在的需求那么还要进一步挖掘。

(3)分析人员要搞清楚需求是用户所需要的,而并不是都能从以往的项目经验中获取的,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耐心倾听用户的表述,理解领会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切忌总是中途打断用户的话,采用说教式的沟通方式,这样将达不到需求调研的目的。

(4)另外要找寻自身与用户之间的共同点,可以在沟通的时候聊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以在沟通中提高对方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需求分析的质量的影响贯穿整个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要获得好的需求分析的效果,就必须利用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需求分析工作的正常有效的开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并且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开支,尽量避免项目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

参考文献

[1]任永昌主编.软件项目开发方法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风险管理需求篇2

关键词:用户需求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受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所谓“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即在给定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间的差异。管理信息系统风险,就是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和管理中所出现的不确定事件可能会给项目计划和系统质量带来的危害或损失。与任何其它工程项目一样,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些风险甚至是灾难性的。识别风险并制定风险计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这种活动叫做风险管理,其核心是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1989年,Boehm在《软件风险管理》中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为10大风险因素清单,其中包括人员短缺、不合理的进度安排和预算、不断的需求变动,等等;同一时期,Charette从不同角度也构造出了与Boehm思想类似的风险管理结构,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各步骤之间应当是相互重叠并交错反复的;90年代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则认为软件风险评估、持续的风险管理和团队风险管理构成了软件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主要方法是基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Cmm)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关键风险要素表。这些方法都从管理者的经验出发,直观地定性预测软件项目的风险,因而,其共同缺陷是:可能存在错误的判断倾向,而且缺乏客观数据的支持。

2010年以来,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针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动态风险,并建立了一种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多阶段多层次综合风险估测模型,并试图用实体联系模型完善软件开发风险管理的整体性。这些方法都在强调系统开发技术性的风险管理,却忽略了软件(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尤其是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关键——用户需求。黄蒙提出通过用户需求把资源、工作产品等相关技术融合在一个风险管理框架中,从而保证了风险管理的效果。黄梯云提到了可行性分析中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正确理解用户需求是系统开发中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提出了项目管理在系统开发中的地位,但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只是涉及工程进度,并没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考虑到用户需求对于大型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尝试将二者相结合,提出基于用户需求的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并构建相应的方法对基于需求的软件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1.基于用户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模型

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是多个群体采用编程语言,为实现一个目标系统并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最终产品而开展的活动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各类业务子系统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的集成化管理。与“资源消耗型”的传统项目相比,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属于“知识转移型”项目,具有目标不精确、目标的渐进性、智力密集型等特点。而对于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如装备项目管理系统),除了具备一般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以外,还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1)需求不确定性:客户早期对项目的认知比较低,只有一些初步的功能要求,没有明确的想法,也提不出确切的需求;不同用户对项目目标有不同意见。

2)需求变化频繁:随着项目的进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不断开展,客户的需求不断地被激发和改变,导致程序、界面以及相关文档都需要相应地修改,从而导致项目进度、费用等不断发生变更。

3)需求逐渐增加:在项目建设过程,经常会出现超出设计和规划范围内的需求,这样会造成需求不断增加,进而增加开发时间和开发费用;额外的需求也有可能会对前期提出的需求的开发造成延迟的影响。

4)需求调研不准确:在需求调研过程中客户参与不够,客户因为有科研、生产的压力不能经常参与到项目中来,这对于需求的确认、分析都将造成一定难度,有可能会存在需求理解的偏差,需求理解得不透彻。

5)项目结构复杂:项目规模大,系统结构复杂,项目组人数多且流动性大,项目组成员工作量大,项目周期长,这使得项目管理的难度加大。

6)质量更加难以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是智力密集型的项目,其质量难以控制;大型信息系统项目由于需求变化频繁,系统复杂性高,质量更加不易控制。

7)项目时间紧迫,软件生命周期缩短:由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人们的预测能力也越来越有限,难以明确未来的需求,只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因此直接导致了软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应用软件,直接与这种变化紧密相连,很可能当一个系统开发完成的时候,用户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发出来的系统已经不适用了。

风险管理需求篇3

第一条本规范所称税收风险是指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未能按照税法的要求,及时、准确履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以及其他纳税义务,而导致税款流失的可能性。

第二条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针对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依法通过服务和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水平的过程。税收风险管理以省局税收风险管理平台为依托,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及计划制定、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及推送、风险应对及反馈、风险应对复审、绩效评价六个步骤。

第三条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税收风险管理的统筹指导、协调处理重大风险管理事项、指导和督促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四条税收风险管理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的集约化运行机制,统一风险规划、统一风险识别、统一等级排序及推送、统一监督评价,实施递进式、差异化风险应对。

二、工作职责

第五条风险监控局的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大集中系统基础数据审计及数据标准制定,涉税数据加工、产出;负责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风险计划的拟定和组织实施;负责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的拟定和管理流程的优化;负责全县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需求的统筹实施;负责组织和参与建立、验证、维护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指标;负责组织开展税收风险状况分析;牵头负责风险特征的管理;牵头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负责按户归集风险点,根据排序规则确定风险等级,并推送给相应的风险应对机构;牵头对全县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绩效评价;负责总局定点联系企业风险管理;牵头负责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组织重点税源调查,编写重点税源风险分析报告;负责大企业管理工作;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风险监控局设立局长室、综合股、风险识别股和风险推送股。

第七条风险监控局的部门工作职责如下:

(一)局长室:

1、负责风险监控局各项工作职责的落实;2、负责风险监控局行政管理等工作;3、负责风险监控局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等工作;4、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综合股:

1、负责拟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2、负责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3、负责拟定风险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跟踪管理和统筹协调;4、负责扎口管理机关各业务科室(含稽查部门)、风险应对机构提出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5、负责大企业管理工作;6、负责拟定税收风险识别模型的建设计划和组织落实;7、负责组织税收风险状况分析;8、负责与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稽查部门及业务科室业务工作的联系与衔接;9、负责部门、个人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10、负责部门各类总结、报表、材料的组织工作;11、负责总局定点联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12、牵头负责重点税源监控,组织重点税源调查,编写重点税源风险分析报告;13、负责各类涉税资料整理、归类、归档;14、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风险识别股:

1、牵头负责建立风险特征库;2、负责与税收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数据整备工作;3、牵头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4、负责组织税收风险指标的业务需求评审;5、负责统筹风险指标的技术转换,牵头制订风险指标分值算法,并组织风险指标验证;6、牵头负责风险指标的持续改进;7、负责风险点加工和上传;8、负责大集中系统数据审计;9、负责涉税数据加工、产出;10、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风险推送股

1、负责风险排序和确定风险等级;2、负责拟定风险推送方案,并向纳税服务局、税源基础管理分局、中等风险应对分局、稽查局推送应对任务;3、负责组织编制风险应对指引;4、负责风险应对实施过程的监控;5、负责接收风险应对反馈报告;6、牵头负责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编写评价报告;7、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岗位设置

第八条风险监控局的岗位设置如下:

(一)局长室岗位设置

1、局长岗:负责风险监控局全面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2、副局长岗:协助局长负责风险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完成分工负责的具体工作。

(二)综合股岗位设置

1、综合管理岗:负责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负责部门、个人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负责分局各类总结、报表、材料的组织工作;负责各类涉税资料整理、归类、归档、负责后勤管理工作和安全等工作。2、计划管理岗:负责拟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负责拟定风险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跟踪管理和统筹协调;负责扎口管理机关各业务科室(含稽查部门)、风险应对机构提出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和县局举报中心转交的举报、移送、交办案件;负责拟定税收风险识别模型的建设计划和组织落实;负责组织税收风险状况分析;负责与纳税服务、基础管理、风险应对、稽查部门及业务科室业务工作的联系与衔接。3、大企业风险管理岗:负责与市局联系并按总局和省市局要求开展定点联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4、重点税源监控岗:牵头组织重点税源调查、开展重点税源风险分析,编写风险分析报告。

(三)风险识别股岗位设置

1、风险特征管理岗:牵头负责建立风险特征库;负责组织落实风险特征报送奖励制度。2、模型(指标)业务岗:负责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指标的业务需求分析;负责与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指标建设单位的业务联系和协调;负责组织业务需求评审。3、模型(指标)技术岗:负责风险识别模型及风险指标配置、加工、验证、后续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转换、实现等工作;参与业务需求评审。4、模型(指标)管理岗:负责风险识别模型及风险指标的、维护、停用、废止等后续管理工作。5、数据整备岗:负责指标元的配置、管理和加工方案的制定,按照指标运行需要提出数据补充采集需求;负责涉税数据加工、产出。6、数据审计岗:负责大集中系统数据审计。7、风险识别岗:负责完成月度风险计划、举报案件、交办事项中的风险点加工、验证、上传、风险分值设定等工作。8、第三方数据管理岗:牵头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

(四)风险推送股岗位设置

1、风险推送岗:负责风险排序和确定风险等级;负责拟定风险推送方案;负责根据风险推送方案向纳税服务局、税源基础管理分局、中等风险应对分局、稽查局推送应对任务;负责组织编制风险应对指引。2、监督评价岗:负责风险应对实施过程的监控;负责接收风险应对反馈结果;牵头负责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负责编写税收风险管理评价报告。

四、风险监控工作内容和要求

第就条风险监控局负责数据审计、确保大集中系统基础数据质量,根据业务科室需求加工、提供涉税数据。

第十条风险监控局根据市局年度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和县局年度税收风险分析报告,统筹整合县局业务管理部门提出的税收风险管理事项,结合县局稽查局的专项检查计划和其他税源管理工作要求,每年3月底前,拟定年度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草案,报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实施。

第十一条县局各分局针对本辖区税源管理特点,结合收入目标完成情况和应对资源使用状况,在县局年度风险计划内容之外,按季提出本部门税收风险管理需求,填写《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表》,报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提交风险监控局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县局业务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发起临时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编制《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表》,并报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交由风险监控局调整月度风险计划。

第十三条风险监控局负责将第三方数据进行有效匹配和深度加工,形成可用于风险识别的各类风险主题数据,并与省级大集中系统进行有效对接。

第十四条风险监控局负责大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风险监控局根据年度风险计划和其他工作要求,于每年4月底前制定全县风险识别模型建设计划,明确各模型建设的责任单位、建设目标与要求、业务指导部门、技术联系人等。

第十六条风险监控局根据工作安排组织开展税收风险指标的需求评审工作,从业务、技术、第三方数据采集等角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通过需求评审的风险指标,按照市局操作规范要求,及时将风险指标部署到风险管理平台之中。

第十七条风险监控局按照普遍识别的原则,对当期可用于进行加工的风险指标,必须全部用于风险点加工。未通过验证或验证后有效率达不到要求的风险指标,不得用于风险点加工。

第十八条风险监控局根据风险识别模型所选用指标的风险分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指标权重,选择加权值、加权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计算方法,按户计算纳税人的风险积分,结合风险应对机构的应对资源状况,确定高等风险、中等风险和低等风险。

第十九条风险监控局根据已确定的纳税人风险等级,结合风险应对机构的应对能力状况,经县局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将高等风险推送稽查部门,中等风险推送中等风险应对部门,低等风险推税源基础管理部门,行为类风险根据部门工作职责确定应对机构,并明确应对期限及反馈要求。

第二十条风险监控局加强对风险应对的监控,督促风险应对机构按照要求完成应对任务。按季编写税收风险管理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评价风险识别模型及风险指标的有效性和风险应对的效率、效益,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工作要求、改进税收征管、提升数据质量的建议等。

第二十一条风险监控局牵头建立覆盖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税收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对风险管理所有环节、所有相关部门进行全方位评价和考核。

第二十二条风险监控局负责联系市局,对接总局和省市局要求,开展定点联系企业(大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风险监控局牵头组织开展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制定重点税源实施办法及工作规范、组织重点税源调查、负责重点税源风险分析,编写风险分析报告。

五、交叉职能的处理原则

第二十四条风险监控局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统一对外与综合治税成员联系,负责第三方数据采集与整备;县局各科室为第三方数据利用的责任单位,负责提出数据采集需求、确定数据采集内容和制定数据应用方案。

第二十五条风险监控局负责风险指标、风险识别模型建设的统筹、组织及技术转换等工作;县局相关业务科室、县局稽查局和其他应对机构负责风险指标、风险识别模型的业务建设、风险指标验证与修正、持续改进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风险监控局、风险发起人、督察内审科共同拟定风险复审名单,报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确定,复审工作由督察内审科具体实施。

第二十七条风险监控局负责统筹建立全县风险特征库;县局相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工作职责范围内税收风险特征的征集、审核和确认工作。

六、附则

风险管理需求篇4

关键词:软件项目风险管理

软件项目来源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金融等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市场需求,具有一般项目的特征,即在一定期限内,依托一定的资源,以实现一定的产品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含:一定的资源约束(时间、经费、人力、物质),一定的目标和一次性任务。

软件项目由于需求复杂多变、技术实现和成本控制难度大、进度控制不好把握,所以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引入项目风险管理,当风险发生,会给项目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项目风险涉及到项目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妨碍项目的成功。项目风险管理则是指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

1风险管理办法

1.1在思想上保持持续不断的风险意识,积极识别各种风险,但不是事无巨细处处设防。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项目从一开始的很多东西,比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或项目计划就都是在若干假设、前提、预测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假设、前提、预测在项目实施期间有可能成立,也有可能不成立,而这其中隐藏的问题都会为项目带来风险。

1.2从宏观和项目内部两个方面找出风险的来源。首先在宏观方面,我们从项目周期、控制过程、团队安排和人员技能等方面找出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项目风险;然后在项目内部,我们以工作分解结构图(wBS)的每个阶段成果作为风险分析的对象,从风险来源――技术性风险、协调性风险和执行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以往项目的经验与教训找出潜在的危害,然后运用概率、分布频率、平均数众数和头脑风暴法等技术手段进行风险的分析和量化,最终制订教育培训、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与规范等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1.3不断地进行项目风险分析。随着项目的进展,已识别出的项目干系人的风险逐渐减小,但是未识别的项目干系人的风险却越来越大,而且还有其他预想不到的情况,新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新风险的产生。因此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风险分析,以便使之细化。

1.4最后,将风险管理的计划、行动、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报告,为项目的实施、控制、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2项目风险探讨

项目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风险:

2.1需求不清。产生需求不清的原因主要是软件项目所固有的,也是所有软件项目都存在的问题。

2.2需求变更频繁。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新的需求会不断出现,并且原有需求不准确与不充分的地方予以显露,另外客户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也可能产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计划的执行,并可能进而导致项目工期的拖延和实施成本的增加。

2.3实施方面的风险。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减少管理系统对业务系统的影响,并保证用户关键业务稳定的运行,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4缺乏单位主管领导的支持。这会给工作配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在工作任务时间上的冲突等问题,最终将导致工期拖延和实施成本增加。

2.5沟通与协调的风险。项目干系人多,时间跨度较长时,沟通与协调的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如果搞不好,势必造成互相推卸责任,最终影响项目不能按时交付。

下面是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示意图:

附图1项目风险分析图

3项目分析应对

针对如上的风险分析,我们提出下面的应对措施:

3.1针对需求不清及需求频繁变更的风险应对:首先,需求分析阶段采用界面原型法,一方面尽量多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让用户对自己提出的需求有一个确认的过程。其次,需求分析后期进行需求分析评审,评审通过后由用户方代表签字认可,如果需求确实需要变更的,启动相应的需求变更流程,严格加以监控。若有新的需求或变更之后本期无法完成的,则并入下期一并解决。

3.2针对实施方面的风险:在项目实施阶段采用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措施,主要包括:

防止项目实施中出现病毒传播,影响到办公环境甚至业务系统,首先对外部带来的计算机设备、存储设备和软件进行常规检查,预防为主;建议通过安全扫描软件或者人工评估等手段,对设备和软件进行检查,并给出评估结果,一旦发现有重大安全漏洞、后门或者病毒感染,进行立即修补、清除或者采用其他手段消除安全问题。

先在测试环境中安装调试,没有问题了,再在业务主机上实施,有Ha环境的主机则需要依照先备机再主机的原则进行;在实施的关键步骤准备回退措施或备份手段,首先详细记录被管环境主要的配置信息,其次详细记录监控实施的每个步骤的详细配置,对于重要的文件路径和文件可以考虑进行记录或备份,防止对项目本身或被管对象造成严重后果;加强项目的推广和知识培训,保证所有有权限进行配置的人员均能规范操作,并且操作掌握回退要领。

3.3缺乏单位主管领导支持的风险应对:加强各方的沟通与协调,统一思想,取得对项目目标的一致认识,支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

3.4沟通与协调的风险应对:首先,充分发挥由各方共同组成的项目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作用,定期开会,协调平衡各种关系,统一思想,取得整个项目的统一认识。第二,实行项目周例会制度,每周一召开,项目进展消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三,建立轻松愉快的工作和沟通环节,加深沟通双方的理解和信任,排除妨碍沟通的不利因素。

4结论

风险存在于软件项目的全过程,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大的问题,但也不能忽略其他问题,可以引进适合具体项目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用于风险管理,如敏捷应急控制,iRm(交互式风险地图)等,需要根据具体变化及时动态调整,达到预测并实施响应,以便项目顺利完成并达到合理的预期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春霞.软件项目管理及风险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9(6).

[2]费朵.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探讨[J].物流科技,2008(8).

[3]克里斯.查普曼.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技术洞察力[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凯西.施瓦尔多.it项目管理(原书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方德英,李敏强.it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

[6]索威基.有效的项目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

[7]吴浩.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1(5).

风险管理需求篇5

1.1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电网建设项目主要是指对电网进行必要的初期建设和后期的维护与改建。因此电网的建设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必须充分重视电网的建设问题。电网建设的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针对电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进行前期的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对电网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十分的困难。一是电网建设的风险管理是不可控的,风险本身就是潜在的,风险的出现与否都是不确定性的,因此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管理难度非常的大,需要对电网建设的项目风险进行全息分析。二是电网建设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专业要求高,不仅要求风险管理人员有着很高的风险专业知识,同时要求电网建设的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对电力行业和电力建设项目有很强的把控能力。

1.2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电网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十分的重要,特别是在建设国家智能电网的大背景下,更加需要避免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不断加强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为构建我国的智能电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是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是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电力企业的发展要平稳的运转就需要不断的避免风险,只规避风险才能减少电力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电力企业逐渐参与市场竞争,这就需要在竞争的同时不断的规避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足运转和发展。二是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我国正在进行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因此需要保证电网建设项目的基本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国家智能电网的构建工作。三是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居民生活用电和企业生产用电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的扩大,这都对电力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电力部门必须进行正常的供电和生产,这就需要对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

2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电网建设风险管理在进行不断的探索,首先能够对电网建设的风险进行必要的识别,制订了一定的电网建设风险识别机制,在电网建设项目风险出现的时候,进行风险的识别。其次在对电网建设风险进行识别之后,能够对电网建设的风险进行一定的评估,充分挖掘电网建设的问题。最后在对电网建设项目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风险的处理对策。但是我国对电网建设的项目风险管理问题也很多。一是我国的电网建设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造成了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淡薄。我国的电力企业作为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主体对风险的认识不足,一味注重电网的建设和生产,忽视了对电网项目风险的管理,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缺乏,造成了电网建设潜在风险的隐患增强。二是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对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一蹦而就的,需要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保障。而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注重风险管理的过程性而忽视了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导致了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三是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需要必要的监督机制,对电网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凡是有人管理的地方就需要必要的监督,以避免人为的失误,但是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监督缺位。四是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式不能适合管理的实际要求,在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方式中注重风险的结果,而忽视了风险的前期控制,导致了风险管理的滞后性。在风险的管理中不注重事前的责任,而过分注重问题发生后的追责。

3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健全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对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十分的重要。一是通过对我国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分析问题存在的症结,根据症结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二是通过征询相关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专家和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三是深人电网建设项目的基层和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人员中了解管理中的问题,根据管理的难题制定更加有效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3.2注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式的改变

一是制定明确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人员安排制度,对风险的管理进行必要的人员安排,保证各司其职,对风险的管理进行预先的监控,在风险出现的第一时间落实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进行风险的快速处理和应对。二是建立电网的风险应急和风险管理机制,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成立必要的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当风险出现的同时进行风险的最大化控制,保证电网的正常建设。三是对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风险意识培训和风险知识的普及,让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得到提升,促进风险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管理的信息化推进

我国正在进行智能化电网的构建工作,在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要注重信息化的推进。一是在电网的建设施工中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和电网建设施工的精度,从而更好的避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产生。二是引人网络化的电网建设项目监控机制,对电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从而更好的避免风险,也可以在风险出现的第一时间进行报警,让风险得到及时的处理。

4结束语

风险管理需求篇6

关键词:投资;微观;风险;管理

风险投资是确定多数和不确定多数投资者就集合投资的方式,是以雄厚的财力和实力投资于结果不确定性。然而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性,令千万投资者纷纷涉足,其高风险性却又使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如何控制和防范风险本文就微观管理方面来探讨。

我国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一部分风险投资企业快速成长,短期暴富;而一部分企业则损失惨重,被迫破产。企业破产的严峻现实,使得一些原本想介入风险投资的企业驻足观望,是造成风险资金规模总体上难以迅速扩大主要原因之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风险投资企业的成败,关系到高科技产业的兴衰,决定着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进程。

风险管理,是风险投资企业最重要的基本功。风险投资又不同于一般投资,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高风险。这种高风险,不仅表现在风险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且表现在这种风险的力度很强,造成的损失很大,但是,风险投资风险却具有可测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人们完全有可能预料到其发生的机率及可能招致损失的程度。风险投资又具有两重性,风险可能造成损失,但也可能带来利益。风险投资企业只有努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真正敢于面对风险,勇于承担风险,精于预测风险,才能提高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率,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如果企业缺乏这一基本功,盲目投资或坐失良机等现象就可能相继发生,就必然受风险冲击却束手无策,被风险压倒而血本难归。

要搞好风险投资风险管理,有必要对风险的类型加以细分。风险投资风险的投资,可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本文主要根据资本在运作阶段的分布来划分。

技术风险:风险投资能否成功,关键在项目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如有了好的技术项目,风险投资即成功了一半。然而,技术的预期与使用的实效,往往存在偏差,这其中隐藏着很大风险,一项技术在运用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科研立项,技术研究,产品实验等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而技术的失误会直接导致投资的失败。另外,技术前景、技术效果、技术寿命、技术配套等皆有许多不确性因素。就以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来说,由于当今高新技术成果的日新月异,使技术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如某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今天看来处于领先地位,但不久就可能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在此过程中,替代的技术、替代的时间都难以预测。当新的技术成果提前出现时,已采用的技术成果则会被提前淘汰,而投资于这项技术的风险资本也就会严重受损。

市场风险:市场前景是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市场风险是新技术、新产品与市场需求包含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局部需求和全局需求、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且处于瞬息万变中,因此往往出现难以预测的风险。按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推出的高新技术产品,有时会有犹豫观念,了解熟悉的过程,采用新产品一般要付出比较高的转换成本。在新技术产品刚推出时,市场对其认可程度,接受能力,接受时间,接受规模,扩散速度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而,市场风险必然同风险投资相伴随,风险企业,因市场风险而受到重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

知识产权风险,因法制、市场、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及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不完善性,风险投资常面临着知识产权风险,包括侵权风险和泄密风险。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及以高新技术成功改造过的传统产品中,各式各样的盗版、技术泄密及商业泄密现象屡见不鲜,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手段之劣,常让人防不胜防,给知识产权拥有者和专有技术者造成了极大损失。因而,知识产权风险,是风险投资企业及风险企业务必特别重视的风险。

融资风险:风险投资企业一旦选准了开发项目及目标企业,便要通过融资来进行投资。融资风险主要包括:风险投资者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后,往往还需要后续资金的支持,如不能融入后续资金,有可能失去宝贵的商机,甚至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打败;风险投资企业因融资利率过高、投资失误而无力归还本息;用户长期拖欠贷款;进而出现呆账死账;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扩大投资,皆有可能遭受风险。

管理风险: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风险包括两种类型;自身的管理风险和参与被投资企业管理的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如缺乏持续创新意识,而又盲目追求短期收益,又盲目追求速度的增长及规模膨胀,忽视建立和健全严密的管理系统,均会导致

巨大的管理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在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仅仅重视项目的技术创新,忽视工艺创新及管理创新;在投资企业生产设计能力、市场需求规模、库存数量和实际生产水平的关系判断上出现失误;如果同被投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产生重大分歧,却又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均可能发生管理风险,从而给目标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同样也使自己遭受严重后果。

退出风险: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最后就要落实在能否安全退出。风险资本退出有几种方式,每种退出方式各有特点,就各有其风险。由于上市需披露大量信息,提高公司透明度,这也就存在公司的某些商业机密将被竞争者掌握及利用的可能;股价下跌和上市耗费大量费用皆可能引发和加剧公司的变现危机。采用出售股份方式退出,又有可能使风险投资公司失去对风险公司管理的独立性,进而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如选择清算方式退出的话,更是无可奈何的痛苦之举。因此,在退出时机、退出数量的决策如出现失误,都会引发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风险投资业在投资过程中还会遇见政策风险,信用保证结构的支撑风险、人事管理风险及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不可控制的风险等等。所以,风险投资企业所遇到的风险,具有多样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如有疏忽,皆有可能铸成大错。我们要在划分风险类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研究各类风险的特点。预测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加以分类管理,各负其责,弄清各类风险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管理,搞好防范协调,有效化解风险,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风险管理有自身的损失程序。风险管理者须遵循这种程序员,对项目开发遇到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扩大项目开发的有利后果,来避免并妥善处理其不利后果,以较少成果来控制风险,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

风险调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投资企业不管开发何种项目,均需首先开展风险调查,它包括项目的技术水平、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市场风险、竞争背景、开发环境、行业背景、风险企业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调查。其他企业在同类项目开发中的风险调查,同时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风险调查应该全面和系统,所得出的数据务求标准、可靠,所得出的结论须明确。风险调查不仅要在项目开发之前进行,更应该在风险投资的全过程跟踪调查。坚持跟踪调查,才能自觉掌握风险的变化,进而发现新的风险,进而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如忽视跟踪调查,往往会在新的风险面前措手不及,产生不良后果。

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还须科学进行风险预测。风险预测需弄清项目与市场、项目和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关系,风险可能形成的现实因素及潜在因素,各种风险性质和特点,风险发生作用的条件及概率,风险可能发生的变化,风险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不同风险对项目开发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等等。风险预测不仅要进行技术面分析,并且要进行基本面分析;不仅要作出定性分析,并且要注意定量分析。在风险预测中,多数预测是以有关历史数据及资料为依据的,但也有些预测没有历史数据和资料供参考,如不少高新技术项目,由于新技术发展迅速,以前项目的数据和资料很快会过的,会失去参考价值。这种预测,必须依靠多学科专家群的丰富经验及判断能力才能进行。

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还要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风险管理的各种对策。风险处理对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为风险控制对策,就是在损失发生前避免损失、控制损失的措施及办法。避免风险是在考虑到风险损失的存在及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计划及活动,其优点主要是将损失出现的概率降低至零,其缺陷是可能失去这项投资可能带来的高效益。风险控制就是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尽可能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这是风险管理中主动处理风险的重要对策。二为风险财务处理对策,主要是在损失发生后的财务处理及经济补偿对策。包括自留风险、保留和非保险转嫁等。

风险对策一旦决定,就要坚决付诸实施,务求实效。风险处理对策是一个系统,各项对策互相关联,相互促进,在一般情况下也会出现非一致性。从而,风险管理层要积极协调,既要区别轻重缓急,又要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全局,控制住一般性风险。各执行部门要各负其责,要顾全大局,通力配合,才可能收到最大的综合效果。

风险处理对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十分重视风险对策评估。对策评估就是通过各种信息反馈,检查风险管理对策的执行后果,研究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在风险评估中,风险管理层须认真总结哪些对策是有力的,哪些对策是乏力的,哪些是失误的,哪些风险未预测出来的,哪些风险的严重程度还未充分估计到的,对策的配套性及对策执行的协调性存在何种差距等等。通过风险评估,管理层要及时认清有可能出现的新风险。进一步明确各种风险的严重程度,据情况的变化对对策进行

及时的调整和修正,进一步提高对策执行的效果。

风险投资风险既有它的可测性,也有它的可防范性。风险防范是事前的、主动的、积极的风险管理。

1.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选准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在风险投资决策中,须以决策的民主化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以群体决策来取代个人独断专行。在风险投资企业及风险企业中,由于企业家一般都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及个人威望,从而很容易将项目决策变成个人决策,因而孕含着较大的选项风险。项目选择较为复杂,需要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市场预测、财务分析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群,进行系统和周密的研究及论证。风险投资企业对开发项目,一定要反复进行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比较、局部需求和全局需求的比较、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的比较、自身优势及劣势同本行业其他有关企业优势及劣势的比较、目标企业和其同类企业竞争实力的比较、不同开发项目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的比较、投入和回投的比较。只要一丝不苟、全面系统地进行这些比较研究、证实该项目确有开发价值,才能搞好风险识别,作出较好的投资决策。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必须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有关产品技术、市场供求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尽量减少因技术和市场等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决策风险。

2.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以分散及控制风险。不论风险投资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要降低项目开发风险,都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风险资金,假设企业独资投入,不仅会因为资金短缺而影响开发,并且一旦面临风险则可能独木难支,进而陷入惨败局面。根据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状况,风险投资可以综合运用政府投资或者资助、风险投资公司独家或联合投资、大中型企业投资、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风险投资公司亦可采用官办为主、官办民投、民办官助、民办民投及企业联办、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等形式来组建。

3.夯实企业自身抗风险的实力基础。风险投资企业就在项目开放过程中,能完全避免风险,做到事事成功,处处得手,是不可能的。因为风险的多样性、多变性,项目开发不甚成功甚至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既使就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成功率也只有30%左右。因此风险投资企业要抵制风险的根本方法,不仅在于不断强化自身的经济实力及技术实力,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对主导产业,尤其是针对盈利相对稳定的主导产品,就是某个项目失败,也不至于伤元气,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成功项目的盈利来弥补损失。

4.善于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各种技术保密。风险投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无形资产转化成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因此,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对风险投资企业具有较重要的意义。风险投资企业最好将资金倾向于申请了技术专利的项目,以防止非知识产权拥有者的侵权风险,如一旦发生了侵权行为,则应该坚决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同时,风险投资企业还应实施严格的技术保密措施。大量案例表明,专利技术或者专有技术的泄密,往往同企业内部的人员有关系,和有些同类人才的跳槽有关。因此,企业在强化技术保密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的人事管理,防范由人事风险而带来的技术泄密风险。

5.及时、果断地选择退出方式及时机。对于风险资本来说,投入,是资本增值的手段;退出,则是资本增值的实现。就风险角度看,投入,意味着吸收风险和增加风险,使他人处于安全;退出,则意味着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使自己回到安全。风险投资企业在对某个项目投入之前,应精心设计退出方案。对于投资成功的项目,应当科学选择最佳退出方式和退出时间、退出数量,以保持风险资金的持续运转及良性循环。对于确实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应当机立断,及时抽身,如优柔寡断,苦苦支撑,只能沉淀更多的资本,招致更大的损失。

6.加强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提升风险投资人员的风险管理素质,使之形成较大的凝聚力,是风险投资获得成功的主要保证。在实行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及聘任制的情况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风险投资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风险投资企业在人事管理上,须实施重点人才培训及全员培训相结合、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及合理流动性相结合、个体优质性及结构合理性相结合,提供优厚待遇及满足精神需求相结合,企业内部的人才竞争及密切合作相结合。建立一整套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拥有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凝聚力的人才队伍,才能显著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力防范人才不合理流动所带来的隐患和后果。

参考文献

[1]牟伟明,陶思如.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探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

[2]张健.风险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控制[j].浙江金融,2005,8.

风险管理需求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l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4.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杈,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4.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崽识和自觉性、为,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4.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风险管理需求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1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

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

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同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4.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行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4.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和自觉性,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4.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风险管理需求篇9

(一)人力资源造成的风险

人力资源是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在电子商务软件开发项目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开发人力资源也会给软件开发项目带来很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激励措施的缺失,造成了开发项目的工作人员没有很高的积极性,造成生产能力的低下,而另外,还有某些可能对于工作环境的不适应或者是由于对于软件工具的运用不熟悉,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造成软件项目的开发不及时而出现风险;其次,项目组各个成员之间由于思路理念等不一致,造成在实际中可能出现冲突,再加上沟通不畅而导致设计出的产品不佳,接口部分出现不匹配,重复的设计工作等增加工作量;再者,开发项目的人员不足,并且流动性非常大,特别是开发项目负责人的流动性比较大,再加上开放项目的储备人员不足与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等,不能及时的补充由于人员流动而在成的缺口,这也给软件开发项目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增加项目的风险机率;最后,在电子商务软件开发项目的过程中撰写报告所用的时间比较长,也给项目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技术问题造成的风险

软件技术不断的发展,但是在软件开发项目中缺少经验丰富的人员,这就可能因为开发项目由于缺乏技术技巧影响整体项目的进程以及最终的结果,给开放项目带来更大的风险。比如说:在功能的设计方面,由于考虑的不够全面,造成设计的产品存在性能问题,无法达到既定的要求,还比如: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不能及时的对新技术与开放的方法等及时应用等,这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电子商务软件开放项目带来很大的风险。在软件开放项目的初期,识别到风险,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手段预防风险的发生。

(三)外部原因带来的风险

首先,市场的需求的变化给开发项目带来的风险,需求是软件开发项目进行的基础,但是外部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着的,这给项目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开放项目的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会造成项目不能成功的完成,给项目开发增大了风险,与需求相关的一些风险如果采取不作为的能就可能制造出错误的产品,甚至是劣质的产品,不管是什么产品都加大了项目开发的风险。其次,政府部门推出的相关政策以及要求发生变化给项目的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再次,项目外包的部分不能达到质量的要求,造成不能按要求及时交货,这也给项目开发企业带来很高的风险。

(四)资金与管理带来的风险

首先,软件的开发项目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导致资金的紧缺,而新的资金不能及时的到位,势必影响项目的成功,给项目带来很大的风险;其次,管理上带来的风险。主要是由于高层的管理人员缺少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对市场需求等进行调研,造成决策不符合实际要求,造成项目的进度缓慢,项目开发时间比较长,另外管理部门的审核时间比较长,给项目的开发造成了更大的风险。

2商务软件开发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只有及时的发现风险,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规避风险。

(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

首先,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电子商务软件开发项目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但是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没有把人力资源的变动因素考虑到人力成本中,更没有把人力资源流动与工作量两者相结合的考虑,而是为了保障项目的质量与进程,不断的督促项目开发人员进行超时的加班或者追加人力。但是长期的加班会造成工作的效率更低。比如说:由于劳累可能对于项目的开发不够认真导致出错率更高,造成项目质量下降,这就需要再次返工,不断增加了工作的时长,而且会延误工期,而不断在项目中增加新的人力,也会由于新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或者需要原有工作人员教授指导,也可能会出现延误工期的情况。而且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人力成本高于实际计划的成本。如果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时候可以考虑把一些任务或者是子项目采取外包的方式,进而减少项目的压力,但在外包之前要对外包的公司进行相应的考察,避免出现质量与进度体导致的风险。还可以采取部分项目人员为兼职的形式,比如说:高级技术人员以及专家等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用人的成本。其次,电子商务软件的开发项目会需要不同能力以及不同角色的人进行合作,为了保障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要合理的规划项目人员的管理与分工,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有业绩的项目成员,并根据成员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规避成员差异带来的风险。最后,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团队的组建需要不同能力的人,既要有技术专家,又要有市场销售能力的人员,还要有管理方面才能的人员,只有各尽所能,才能促使团队更好地团结起来。另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最好有完善的信息系统,促使成员之间加强联系。还要明确成员组织的结构,使每一个项目问题都能够及时的解决,从而促使风险管理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二)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

电子商务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估算是很必要的工作,要结合项目人员的综合能力、任务、资源以及外部条件等相关因素,才能使制定出来的计划与实际的情况相符合。但是由于电子商务软件开发项目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加上客户没有明确的需求,运用的又是比较先进的工具与技术、成员组成又比较复杂,市场的变化有比较快。如果没有制定科学的计划就会造成项目的进度与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项目经理在制定计划时可以采取分阶段制定的方式,先计划近期的任务与细节部分,可适当的设计少量的远期任务,从而使计划更加灵活多变。对于客户的需求变化,可以在指定的计划中留有余地,在与客户进行沟通,进而明确客户的合理需求,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对风险进行管理。

(三)建立风险管理工作系统

首先,做好风险管理文档,项目经理对于项目的规划中一般不会专门做风险管理工作的文档,即便有风险管理文档,也是与项目的计划书合并在一起,甚至有些项目经理仍是不到风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风向管理环节只做表面的应付工作,不能及时的防范风险的发生。电子商务的软件开发项目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的一项工程,但还是希望项目经理抽出一些时间来完善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创建风险管理的文档,并在项目的开发进程中对项目做好风险监控的工作;其次,做好风险管理的知识库系统,项目经理一般在项目结束时,不会对项目的进行细致的总结,这是不利于对电子商务软件开发项目的经验的累积,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在项目结束时,把风险的应对策略与经验添加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时库系统,从而更好地避免在今后的项目开发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为风险管理工作增加经验积累,更好的规避风险。

3、结束语

风险管理需求篇10

关键词:期货公司;Ctp;风险指标体系

引言

综合交易平台Ctp(Comprehensivetransactionplatform)有着开放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在期货行业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应用Ctp系统的期货公司不断增加。在期货行业法规趋严趋紧和信息技术迭代趋快的总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期货公司选择采用自营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但是自营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对于期货公司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期货公司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导致期货公司对于信息系统建设所暴露的问题日趋明显:一是部分期货公司高管人员对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二是期货公司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时,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规划和设计;三是期货公司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而已有的技术人员对信息系统建设理论知之甚少或知识陈旧,无法胜任信息系统建设要求,更无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同时Ctp项目自身也存在风险。Sap公司的教授贝内特认为,中国有30%~45%的it项目,因为计划交付时间延期和费用超标在完成之前就已经失败。信息系统项目的成功率一直不高,企业对信息系统项目的失控,往往导致企业信息化的滞后。期货公司受制于此,容易形成信息系统项目失败导致客户服务质量差引起客户流失的恶性循环。为保证Ctp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一、Ctp项目风险特点分析

第一,系统集成项目,技术种类多,风险大。Ctp项目需要多种软硬件技术的集成,如弱电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同时a期货公司Ctp项目为两地三中心的架构涉及的设备产品数量多。根据概率学原理,使用的技术方法、产品数量越多,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大部分的基础系统集成内容如设备上架、弱电线路布设、电源线路安装、运营商线路调试等需要在数据中心现场调试,因此对于现场实施的质量、进度控制等要求较高,增加了技术操作风险。第二,知识资源型,人员素质和稳定性影响大。Ctp项目是智力密集型项目,它的实质是“知识资源型”,项目成果中不仅包含了整套Ctp系统的设备设施,还有大量的项目技术文档、设备的逻辑关系、系统业务操作流程、软硬件的调试配置以及重要参数指标等。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对于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就会比较高,项目成员的能力、素质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等都会对项目造成重大影响,这就导致了Ctp项目对人员稳定性的高要求,人力资源方面风险较大。关键岗位的人员流动会对项目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期货公司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人才储备方面加强应对。第三,需求部门需求变更频繁。尽管在Ctp项目实施前已经做好了系统规划、可行性研究,由于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以及业务隔离等措施的存在,需求部门对项目的参与和重视程度很难控制,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和测试,需求部门的需求往往会不断地推陈出新,导致Ctp项目需求经常修改,而变更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加大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同需求部门沟通确认需求将会是Ctp项目的一个重要且繁杂的过程,需要项目组积极仔细应对,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二、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方案构建

第一,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原则。(1)参考历史数据。积极和同行业公司沟通,收集期货行业Ctp项目经验教训,分析收集风险因素。(2)数据量化。对于收集的风险因素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检测,杜绝凭感觉进行风险管理的旧模式。(3)风险识别持续化。随着项目的进行,项目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多次风险识别。第二,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各个阶段工作内容明确后,对各个项目内容进行风险识别。中国期货业协会是期货业自律管理机构,为会员服务,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是各个期货公司交流、互助的平台,因此依托期货业协会的平台可以获得许多对于Ctp项目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的项目和技术专家,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能较好地适用于该项目。第三,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方案。由于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各有利弊,因此在此次风险识别方案中采取两者结合的方法,根据期货公司Ctp项目具体内容召开头脑风暴会议,讨论可能的风险因素,并且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可能的风险因素。将两者结果归纳合并后,形成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集初稿,再次发放问卷调查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集初稿中各个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后,确定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集,形成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三、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方案应用

a期货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是中国期货业协会理事单位、江苏省期货业协会会长单位,注册资金9亿元人民币。a公司引入Ctp项目后,由于公司自身原因,出现资源协调难度大、缺乏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体系不明确、风险度量、评估技术和方法落后、核心交易系统自营建设模式经验欠缺、行业政策法规趋严趋紧、行业小众,呈现乙方市场特点等风险。a公司的Ctp项目风险具有行业典型性,故对其进行研究。

(一)a期货公司Ctp项目阶段参考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行业主流的项目流程,将Ctp项目主要分解为项目规划、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交付四个阶段。1.项目规划。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形成可行性报告,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制定项目的进度、资源分配、质量管理计划保证项目的质量指标可以实现。2.项目分析。汇总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将行业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筛选出匹配的信息系统。3.项目设计。设计信息架构和技术方案,确保方案的合理性以及需求匹配度。4.项目实施交付。确定软硬件技术要求,协调资源配合监督软硬件项目实施交付和测试上线。

(二)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识别分析a期货公司信息技术委员会牵头,在中国期货业协会的协助下组织头脑风暴会议由期货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3人和it集成项目经理4人、有Ctp系统部署经验的工程师3人,共10人参加,并另邀请20位相关专家参加问卷调查,广泛地征询专家意见,分析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为风险识别提供依据,共识别42个风险因素。

(三)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数据信度效度检验根据风险因素的初表,向5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师发放问卷调查表,按照重要性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评分,问卷调查共发放50份,回收5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的效果,使用SpSS24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调查表重要性分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非常重要五个层次,依次赋分为1—5分。1.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信度检验。信度检验是对数据结果进行可靠性检测,评估数据是否可靠有效的方法。本文使用Cronbachalpha值和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值(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缩写为CitC值)来分析处理,评判标准为:当Cronbachalpha值大于0.7,认为量表可靠。不满足标准的数据,需要进行删除。当CitC值大于0.5,认为指标数据可靠。对42个风险因素数据进行信度检验,总体量表和各个分项量表的Cronbachalpha值均大于0.7,有5个指标项的CitC值均小于0.5,将其删除。经过信度检验量表的总体信度为0.98,证明量表信度良好。2.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效度检验。效度检验也称为有效性检验,是指运用测量工具能够衡量出待测目标真实性的程度。效度越高,说明测量结果与待测目标的内容越吻合。本文使用Kmo值与因子载荷值来检测指标的有效性。筛选标准为:Kmo值大于0.6时,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各项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7,符合标准保留各项指标。

(四)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数据的信度效度的分析,形成Ct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项目规划。包括:项目资源估计不合理、缺乏项目相关方介入、相关政策法规变动、规划设计不合理、成本预算不合理、高层管理者支持不够、里程碑事件设计不明确、项目管理者经验不足。2.项目分析。包括:需求分析人员变动、需求分析成员技能经验不足、需求分析成本不足、需求分析任务逾期、需求部门参与度不足、需求变更频繁、需求分析不充分或者错误、相关政策法规变动。3.项目设计。包括:设计人员变动、设计成员技能经验不足、设计成本不足、设计任务逾期、需求变更、缺乏软硬件供应商介入、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不完整或不正确、相关政策法规变动。4.项目实施交付。包括:实施人员变动、实施成员技能经验不足、实施成本不足、实施任务逾期、需求变更、硬件设备故障、操作方法不当、实施过程质量监督不足、系统性能功能不足、相关政策法规变动、用户和需求部门测试参与度不高、测试准确性低、测试方法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