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十篇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十篇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6:28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1

【关键词】信用担保;民营企业;财务风险

一、引言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系指依法审批设立的、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专门机构,以契约的形式与债权人金融机构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债务时,由担保机构保证承担其债务偿还责任的行为。其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在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绩效。由于传统金融体系主要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作为稀缺资源的信贷资金必然流向财务制度相对规范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从而忽视对财务管理松散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及政府制定的信贷政策制约民营企业信贷资金获取的根源在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主因则在于民企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内部治理失范。引入信用担保机构参与信贷,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有效缓解民企融资难问题。但当前我国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及其财务风险控制尚存诸多问题,故有必要剖析民企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诸因素,给出其财务风险控制对策,以建构稳健的信用担保财务管理体系,提升民企信用担保融资绩效。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制失范风险

信用担保融资需依赖法制规范以遏制大量骗贷行为的发生。健全的信用担保法律体系有助于理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及申请贷款的民企三方权责利关系,在确保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资本安全的条件下,促进民企依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当前我国民企信用担保领域的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外,尚无与民企信用担保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和相关文件。其中《担保法》未明确规范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而《中小企业促进法》仅从政策导向层面支持县级以上政府推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政策缺乏配套实操条款,未有效降低担保机构运营的政策风险。其二,当前民企的信用担保相关法律的法律效力层级低,且多以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现,立法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考量不足,不利于构建我国统一的担保市场体系。其三,缺乏与《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民企信用担保法律规范。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系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信贷契约中的义务而导致担保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担保机构提供的民企信贷担保服务存在显著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由于多数民企的规模小、实力弱,在央行征信系统中的信用等级低,缺乏可被金融系统认可的有效抵押品或质押品,因此增加了为其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由于民企的财务信息不完整,并通过贿赂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设立多套账本等方式逃避财税及金融系统的监管,加之多数民企的家族背景有助于企业隐匿关键财务信息,扭曲市场对该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识别,从而增加了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其二,非财务因素引致民企信贷担保风险。民企家对市场风险的预估与市场环境实际变动趋势不相符,以致企业运营不善而导致信贷偿还违约,增加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担保机构还应有效识别民企家的道德风险,以避免因其有意打乱信贷偿还计划而增加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担保机构内控风险

担保机构内控制度存在如下风险因素:其一,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众多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内控机制建设上,缺乏规范性操作程序设计和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例如担保机构缺乏对担保对象的专业化风险识别能力,为招揽客户而轻率地为各类客户提供担保;在经办担保业务中对经办人权力制衡制度设计缺位,缺乏对审批流程的规范和越权经办行为的惩戒。其二,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担保业务的风险化解机制可以分解为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三项模块。在风险转移机制上,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未有效实行反担保措施,当债务人因财务状况恶化而债务违约时,将威胁担保机构通过追偿方式弥补债务人违约损失。在风险分散机制上,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强势谈判地位将信贷风险推卸给担保机构,导致金融机构无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协助担保机构分散风险,从而推高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在风险补偿机制上,由于我国再担保制度不完善,担保机构的统筹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缺位,使得担保机构内部风险一旦失控,将会增加担保机构破产概率,推高社会担保系统风险。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金融机构协作风险

围绕民企信用担保业务,担保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合作中面临金融机构协作不利的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担保风险分担权责失衡。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时处于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只承担信贷责任,而担保风险基本集中于担保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现行担保法律体系偏重于维护现有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缺乏对担保机构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通过收取高额保证金,设置不平等条款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担保机构,以降低自身风险。其二,在授信前对民企资信评估方面,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协作。多数担保机构缺乏对客户的科学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对客户企业资信调研多停留于对财务报告分析和现场访问等形式化方面,未能与金融机构协作展开对客户企业资信状况的综合测评。其三,金融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信息,担保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日常经营动态信息,二者在监控债务方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及其日常经营动态方面缺乏有效合作,不能综合双方信息给出客户企业的信贷及担保风险的有效评估,从而增加信贷和担保双重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律体系

其一,完善对民企信用的立法工作,建立与现行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降低担保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立法工作应当处理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其二,完善《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实情补充《担保法》中关于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关于政府对民企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拓展民企融资渠道。其三,完善民企信贷担保的风险防控法制体系设计。管理当局可通过规范担保客户企业资质审核的相关法律来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建立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同风险分担机制,以硬性规定金融机构在担保业务中的贷款担保的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等指标的方式,来减轻担保机构所承受的风险压力;管理当局还应建立持续高效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为担保机构提供行政管理便利化,为小额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完善政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以提升我国金融系统安全性。

(二)创新民企担保融资的信用风险监控方法

民企担保机构亟需创新其信用风险监控方法,以适应宏观经济恶化背景下的民营经济风险敞口扩大的现实需要。其一,担保机构应重视对民企资信状况的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由于民企的财务报表规范性不足,若采取传统的依据财务报表展开定量分析来制定信贷政策的办法,则可能导致对民企财务安全水平的低估。通过对民企资信状况展开深入直接调研,掌握央行征信系统所无法量化考核的民企信用真实水平,并结合民企的财务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担保政策,有助于控制其风险。其二,担保机构应重视运用动态分析思维来评估民企的远期担保风险。经营方式灵活,发展速度快是民企的显著优点,担保机构需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挖掘出有发展潜质的优质客户企业,以获取稳健的担保收益。陈晓红(2007)等借鉴期权定价思想提出的,通过衡量宏观经济的波动对信用转移矩阵的影响而构造的动态信用担保定价模型,对动态分析民企资信水平有借鉴价值。

(三)建立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要点如下:其一,担保机构应通过完善客户征信制度以控制担保业务开办阶段的风险,优化担保过程风险监控制度,建立担保业务事后评估制度的方式,来建立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工作系指从民企申请担保业务起始,直至担保终止并给出担保绩效评估为止的担保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其二,担保机构应建立担保业务关键岗位的权力制衡制度,实施担保业务中诸如担保评估、担保审批、担保执行、担保监督、担保业务记录等不相容职权的岗位分离制度,实现担保业务各岗位间的职权与责任界定清晰,形成权力间的有效制衡体系,以提升担保机构财务安全水平。其三,担保机构应通过制度规范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担保对象、担保流程,提升担保机构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其四,担保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担保授信审批制度,明确担保业务审批的流程、方式、权限、责任,严肃查处越权审批行为。

四、构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协作风险控机制

金融机构掌握海量的民企信用信息,而担保机构掌握众多非量化的民企信用信息,双方有建构信息协作机制以控制担保融资财务风险的充分条件和动机。其一,明确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职能定位。民企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的目的是分散金融体系中的既定风险,而非独自承担风险,以确保金融机构获取无风险的信贷收益。这要求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间围绕债务人的信用基础信息及资信评估、担保方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违约责任界定等要件展开诚恳交流与信息互动。担保机构应当制定与客户资信水平相匹配的担保比例,以确保金融机构在合理分担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有动力与担保机构分享关于债务人的信用信息。其二,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协防民企债务人信贷风险。由担保机构挖掘出难以通过金融机构正规信用评级系统发现的经营机制健康、经营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民企,并为其提供担保,以增强其获得授信概率。担保机构也有助于优化金融机构的客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提升经营效益,增强金融系统稳健性。故担保机构可通过分担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来帮助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健性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志强,邹高峰,左军.欧盟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经验与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00-305.

[2]林海峰.试论现阶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制度创新[J].经济师,2012(7):191-192.

[3]玄松.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的解决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7):36-37.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运营风险对策

目前,全国新增就业的80%是由民营企业承担,对GDp的贡献也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希腊等欧洲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受到一定冲击,潜在的资金风险等问题相继凸显,出现了企业“被”破产、企业家出走的现象。现象背后是民众对企业信誉的恐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阶段性,其本质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内部管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与问题

1.民营企业平均寿命较短,面临危机种类繁多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寿命在10年以上的占24.8%,6到10年的占42.3%,5年以下的占32.9%。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以宁波市为例,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9年,每年有6000多家私营企业诞生,同时又有2000多家消亡。造成民营企业短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注重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民营企业在创办、决策、融资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有问题,为其带来了独有的风险。

2.民营企业产生于转型时期,隐藏着产权的风险

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政策放宽和法律完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处在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多数民营企业先天不足,产权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企业制度不规范。产权风险是指企业的财产权利因约定不明而对企业发展或实际投资人产生不利后果的风险。主要包括因企业设立时的产权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产权结构风险和因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治理结构风险。

3.民营企业决策上的随意藏着经营的风险

改革开放促成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持续的经济增长、体制改革、经济转轨和改革前极度匮乏的物质资源促成了无限商机。在混乱又清晰的增长中,民营企业主们凭借自己独特的眼光、胆略和勤奋完成了原始积累。这种快速成功造成了民营企业主们的过度自信。同时在“快速求大”的思想指导下,民营企业盲目实行多元化,不注重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导致企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导致企业不可持续发展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4.民营企业融资上的饥渴藏着金融的风险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无法满足民营大型企业规模扩张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等投资需求。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部分民营企业缺乏信用、缺乏担保物等企业内部原因,也受到我国金融市场和信用体制上存在的缺陷的限制。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银行贷款在投向上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给予不同待遇,存在较为明显的所有制歧视现象。由于民营企业资产结构特点、金融机构在抵押物上的偏好以及中间服务环节的不协调,使得民营企业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这也是当前民营企业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二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积极应对风险的对策

1.健全企业信用体系

(1)强化政府信用的引导和保障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工作中要规范自身行为,依法行政,取信于民,树立“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和阳光政府”的良好形象。

(2)完善我国的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支援,牵头银行与担保公司联系,由政府补贴部分民营企业担保金,开通担保与典当行业“绿色通道”,协助公司开展各项活动,加快审批,简化手续。

(3)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缓解民企融资困境。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为银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多方面搭建融资平台,督促金融部门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的意识,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促使银监部门出台对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政策,明确规定各级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中要保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实现银企“双赢”。

(4)强化行业规范与健全法规制度。必须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导,修改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制订相关部门规章,加强对与信用活动有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及相关领域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优化信用服务环境。同时,建立和完善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望而却步。

2.加大对民企的扶持

(1)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领导重视力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大对龙头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培训人才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点扶持区域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影响力大、产业链长的企业;对有科研投入的企业,其重点项目要进行专项资助;;对就业人数大的企业要给予相应补助。

(2)加强对企业家的人才培养。企业家需要培训,特别是那些出身草根的企业家。通过各类公共平台为企业设计课程,从政治、经济、环保、职业道德、创新等多方面帮助企业家和企业提高经营能力,树立正确的理念。帮助企业家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先进的危机理念,并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科学地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实行“放水养鱼”政策,减低一批企业所应缴纳的费用,部分困难的民营企业可酌情给予减免或延迟交付部分税费,如社保费、土地增值税等。对经营困难的民企进行多方支持,减轻税费负担。对目前经营状况尚健康良好的民企,采取大力扶持的倾斜政策促其进一步更好发展。优先引进培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项目,在保规模中求增长。

(4)创造民营与国有资本合作途径。目前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有关领域放得比较宽,但实际上仍存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抢饭碗”的现象。可以尝试民营资本跟国有资本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将这个领域的规模做大、做好。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领域,可以与其相互监督,减少腐败发生的可能,也不会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规范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政策导向,搞好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各项服务。强化大局意识,切实转变职能,适时过问,关心企业的困难,认真落实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聘请部分企业家担任效能廉政监督员,建立信息通道,通过明察暗访,掌握窗口单位经办人员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有效监督,使我国经济建设的软环境不断得以改善。

(2)规范企业经营职能。需要给企业提供规范的运行环境,坚决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企业的安全是政府给予各企业的最大支持,对违法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也要严格依法处理。注意克服偏见和随意性的倾向,从而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3)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整体诚信意识。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即通过倡导信用观念,形成社会风尚,使人们养成视诚实守信为美德的道德价值观。可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加大对诚信企业、诚信个人的宣传力度,打造诚信品牌,鼓励诚信典范。以普法宣传为先导,加强对诚信理念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信用道德教育,普及信用知识。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于运行情况良好、对社会和政府贡献较多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激励。着力“诚信建设”,重塑信用环境,加强效能监察。鼓励民营企业不断增强创业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实事求是,以诚信经营为第一原则。加强民营企业的评级和授信工作,推进信用工程建设,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突破口,树立“诚信”经营的好“典型”,表彰鼓励诚信企业和个体的先进事迹,使民营企业学有榜样,帮有所需。

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由政府出资,建立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评估机构,对重点骨干企业定期评估,当企业风险高时提供预警信息,及时控制风险的发生,从而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民营企业的风险评估建议每年进行数次,对于风险较高的企业可以提醒当地相关部门加以关注,并建议企业对于风险评级的结果做出解释和改善。这套体系建立,将能够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对全省中小企业进行系统化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势必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2)利用民间力量预测与防范风险。深入开展企业不稳定因素排摸,动态把握企业经营状况和亏损关停数量,及时发现企业信贷危机、裁员欠薪、资金异动、破产倒闭、业主逃匿等问题。建立职工工资特殊保障制度,加强保障倒闭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法律配套,规范企业倒闭行为,完善相关法律配套,加大对困难企业扶持力度,增强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即使不幸倒闭也能保证受影响人群的基本保障。

(3)鼓励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要解决资金短缺,扩大生产经营的问题和风险,只有千方百计吸引各种投资主体进入。现实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制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有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前景广阔的民营科技企业和产品,一定要努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从投资决策、日常运营、资源配置、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等各方面,形成一套严密的、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4)及时调整产业优化结构。民营科技企业多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一哄而上,短期行为的情况屡见不鲜。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选择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生产手段先进、人才结构合理的企业和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绿色工程性质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要大力提倡、鼓励、扶持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丁珏明.实物期权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J].今日科技,2009(7)

[2]池国华、王振武.风险企业投资估价理论框架与应用对策[J].投资研究,2003(10)

[3]高蓉.风险投资初期阶段的实物期权安排[J].科学管理研究,2007(6)

[4]孙永祥.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J].经济研究,2001(1)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己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是民营企业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风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筹资困难、管理水平低下、人才机制不灵活、设备科技含量低、决策盲目、风险经营等,使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以下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问题和防范对策进行浅显分析。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财务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目前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日常营运资金不足、缺少基础性的资金管理,对财务补偿的滞后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一没有资金计划、二无现金流量管理,平日里不能对进货与销售中的资金结算实施有效控制、对销售客户缺少信用管理,企业产品畅销亦不作其他投资时似乎一切太平,一旦经营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应收帐款风险、存货风险、收支平衡困难亦是时有发生。

(二)片面冒进的经营行为

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业主既是投资者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或成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企业家凭借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欲望、抓住机会不懈努力,在中国计划经济末期和市场经济创立初期的特殊年代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这给许多中小企业业主以鼓舞、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向,这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当看到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往往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忽视财务安全,试图实现与其财务能力不相符的经营目标。

(三)没有长期规划,缺乏有序的资金运作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约束与激励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业难以集聚、沉淀科学合理理财文化氛围和财务运作。许多民营企业因处在竞争的弱势地位,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家属或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在企业之间资金结算中存在不规范或难以准确预期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现金风险,影响企业连续经营。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一)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转变

家族式的管理最终决策权是在“家长”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应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建立新型民营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改善其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特别是要逐步开放财务,让社会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获得社会的信任,缓解或解决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风险问题。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运作的规范化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健全财务监管体制,企业要建立内部财务监督管理体制,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民营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加强职能分工,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中小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

(四)加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在当前的信用环境下,民营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自己的信用知名度,而提高自己的声誉,立自己的守信形象,这样更容易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因此,民营企业首先应该为自己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全体员工包括业主都要明确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利于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使应收账款的管理专门化,减少应收账款的变现风险。其次,与顾客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争取做到按约行事,不要拖欠货款,按时交货,保证产品质量等等。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4

[关键词]融资现代企业制度担保融资租赁

民营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已超过1000万家,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到70%和45%,为社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与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融资难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进入增长发展阶段、急需通过外部融资发展壮大的今天,如何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其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民营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资金规模小,负债多、积累少,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经营行为短期化,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据调查,有80%的民营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此外,由于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不良行为,资信等级普遍不高,银行对其缺乏足够的信心。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降低信贷风险,提高整体经济效益,银行不愿意冒风险向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2.国有银行惜贷严重。国有银行惜贷的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借款人拥有信息优势,贷款人很难收集到有关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鉴别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巨额成本。民营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财务管理透明度差,造成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普遍较低。此外,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因此,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可能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而民营中小企业也不愿按银行的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必须大规模搜集民营中小企业信息,导致银行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此外,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量小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自1998年开始。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截至2001年底,全国已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担保机构360多个,省市两级信用担保体系和商业但保机构覆盖了约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个地方,已成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00多亿元。我国的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体,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资本介入很少。政策性担保机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无需自负盈亏,不符合担保的高风险性质,有可能使担保规模过大,使担保变为福利。银行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代偿额过大或集中代偿风险及担保机构的代偿能力,不愿意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此外,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物少,但现行的金融制度对信贷抵押物的折扣率规定过高,命名得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4.中小企业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作用有限。《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此精神的指导下,2004年5月27日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交所正式启动。建立中小企业板,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过度依敕银行贷款,为中小企业创造了直接融资方式,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板固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途径,但并不会成为上千万家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指出,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实际上只能部分解决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资源禀赋结构的特点都将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始终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占据主要部分。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多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很难像高科技型中小企业那样成为高收益、高成长型的企业,因此,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方案,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二、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建立和完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必须引入系统的观念,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侧面融资体系,以内源融资为基础,建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体系,优化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改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深化金融改革,为广大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

1.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融资能力。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差,与民营中小企业自身治理结构不完善、整体信用水平低关系密切。民营中小企业要提高融资能力,必须走产权多元他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消除民营中小企业投资者独断专行的弊端,降低民营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同时,民营中小企业还应注重培育自身信用,因为企业要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与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打交道,在经济往来中,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企业应维护自身形象,不断提高企业信誉,提高自身资信程度。虽然能上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只是少数,但如果通过努力得到政府的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上市也并非高不可攀,这样,企业就可以借上市面上提高知名度,进行增发、配股或债转股,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将得到增强。

2.完善信用担保机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也是指担保难。因此,解决担保问题也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在现有的信用担保体系基础上,可考虑设立资本金来源于中央财政的中小企业使用担保基金或国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在主要省市地区设立地方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强担保机构对于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随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担保公司所能提供的业务如果不能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需要,政府可考虑成立更多的担保公司,试点将担保化为股权的市场化形式,将担保风险化为直接投资风险,把担保公司和企业捆绑在一起,担保公司在这里就扮演着类似于风险投资者的角色。为降低担保公司的风险,应当建立再担保机构和坏账准备金制度。再担保机构由国家财政出资组建,其业务是对商业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行为提供再担保,目的在于鼓励风险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降低担保风险给担保公司造成的损失,政府还可同时建立担保坏账准备金制度,由政府财政对担保公司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同时,为防范信用担保风险,应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约束。现实中常有被评为优等信用级别的企业在短期内破产的报道,这表明信用评级机构给出的企业信用级别可信度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水平外,政府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督不力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为了防止信用评级机构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采取措施让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如对造假信用评级机构吊销营业资格或进行高额罚款等。

3.发展融资租赁融资。融资租赁融资的优点在于:(1)限制条件少。中小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能迅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能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发展股票、债券或通过银行借款等方式相比,受到体制、企业规模、信用等级、负债比率、担保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较少。(2)融资风险小。民营中小企业有权选择自已最需要的设备,掌握设备及时更新的主动权。由于租赁期内设备所有权属于出租人,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有购买或归还租赁设备的选择权,设备过时的风险由出租人承担,能够有效规避设备的无形损耗风险。民营中小企业出现经营不善无力交付租金时,出租人只能收回设备。与债务融资下的破产清算相比,融资租赁的财务风险更小。(3)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与资金的安全性。融资租赁能使企业有效避免流动资金一次性过多占用,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与股权融资相比,融资租赁可避免对股权的稀释。(4)节税效应。按照我国税法的规定,租赁设备的折旧由承租人提取,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中所包含的利息和手续费均可从税前扣除,从而使承租人得到了减税的好处。

4.政府给予适当扶持。民营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差,难以吸引长期性资本,因而需要政府适当的扶持。(1)要培育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不仅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2)应面向民营中小企业设立有别于风险投资的发展与创业基金,对经营业绩优良、发展前景看好的民营中小企业和高技术、高成长性民营中小企业,直接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3)在税收、利率浮动幅度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4)构筑民营中小企业网络信用平台,形成公开、有效、共享的信用资源,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5)为中小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民间融资,政府应采取积极引导的策略,通过加强立法来保护融资契约的履行,严厉打击融资中的欺诈行为,而不要一味打击和取缔,使借贷方式灵活、信息沟通便利的民间融资在一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成为民营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一个补充渠道。

参考文献:

[1]杨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现代审计》2007.1

[2]纪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系完善》,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3]吴松荣:《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企业经济》,2006.12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防范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从宏观环境来看

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但是由于尚未颁布《私营企业法》,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权的保护水平比较低,市场主体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以后,缺乏完善的民法规则支持,特别是缺乏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

2、不公平的国民待遇。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长久以来国人看重企业“出身”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喜欢把企业分等级来对待,在政治和理论上解决了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但由于政策和观念上的惯性,至今还有不少人歧视民营经济,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本应享受的“国民待遇”,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外资企业。

3、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

4、信用环境比较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缺失最为严重,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欺骗民众、失信赖账、逃避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短期信用套取银行巨额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故意违约、不交货、不付款、三角债层出不穷,这些又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二)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

1、筹资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筹资风险是指由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由于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其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回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一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候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筹资风险的危害。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报表不统一,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编制财务报表,财务上存在严重不实问题,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经常听命于经理、老板的个人意志做账。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会计信息失真等等,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基础,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也使得银行不敢贷款给民营企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和贷款。

3、人才机制不灵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他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缺乏人才关怀,企业员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进取心和献身精神。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及其人格尊严,更没有考虑过这些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信息披露不规范、会计工作不完善等现象。由于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严重,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而这些“自己人”的财务知识欠缺,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大原因。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宏观方面来说

1、法律上,要积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不仅要从法律上为民营企业提供合法的地位,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还要完善司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的行为,逐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排除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率;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都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有序化、法制化,达到让民营企业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政策上,国家应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凡是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也可以进入;其次要变革财税政策,规范各种费用的收取,民营企业筹资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负。

3、完善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首先商业银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受歧视到得到重视,都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想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必须扩大客户群,有针对性地与民营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切实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平等对待,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和歧视,为民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4、改善信用环境。国家有关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保管档案,提高失信成本,使守信者受益无穷,失信者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加强民营企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发挥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宏观指导、调控、监督的作用和职能,从严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将各种失信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失信违法者没有藏身之地,创建一个讲信用的大环境。同时也要加快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减少或消除企业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

(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许多民营企业忽视长远安排,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主动的事前资金管理少,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益资金成本低,考虑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空间。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

2、及时认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有效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民营企业也要依法纳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更要进行税务筹划。

4、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班子,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共同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贡献。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改善财务用人机制,财会人员的任用应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的老板要将财务职位放开,敢于引进专业人员,广纳贤才。同时应有目的地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学习社会道德知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其正确认识会计这一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纠正其“国企财务须对政府和社会负责私企财务只需对老板负责”的错误思想。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鼓励财务人员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另外,需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与考核。

6、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匹配。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做到合理组合。加强财产控制,民营企业向来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参考文献:

1、鲁爱雪等.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让出了一条大路。这不仅为民营经济放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中国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失了,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中,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

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命力得以扩张的砝码,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

1.欠息,无偿债能力;

2.贷款用途不大;

3.不守信誉;

4.企业管理混乱;

5.经营无固定场所;

6.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7.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

8.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一个数据是,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二)民营企业税负以外的乱摊派、乱收费等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利润和大企业无法比拟,但却要承担比大企业多得多的税外费用,从而拖住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给民营企业减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可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问题已成为金融市场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障碍。

(四)民营企业贷款难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为赶超发达国家而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结果,导致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垄断想象较为严重。我国金融机构也以大银行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导致大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五)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打破所有制的歧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上述五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此外,政府在信贷支持体系渠道开启方面,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

第二,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数量众多,层次参差不齐,财务制度不规范,从而导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银企联系不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从而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

第三,社会服务体系的原因。

首先,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再其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最后,政府财力扶持的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二、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

为了能让民意企业更健康地成长,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打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

(一)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

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

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

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信用虽然是一种主观性偏好,但仍需要客观性约束。即在金融系统,要建立起民营企业的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包括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择优建立信用等级档案,建立完善区域物业和产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银行能将抵押品变现,解除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后顾之忧。

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

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首先必须建立起各个方面、多种层次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的信用程序。

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和企业资信。构筑这个系统的基础性要求是真实、完整、准确。完成这个系统的建立要靠统计、工商、税务、法院、银行、海关、房地产管理和公安等掌握企业和个人重要信用信息的部门应依法开放信息。

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可以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信用评级的确定信用类别的理论和方法。加入wto,它会强迫你、督促你建立一整套信用体系,这是wto最核心的价值。企业信用评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考虑到评价的权威性、公正性、严肃性,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第一阶段,由政府有关机构主持;第二阶段,政府机构由主持评价转化为监督评价;第三阶段,在前段运行形成了有可信程度的信用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区域企业信用评价中心。

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

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信用服务作用于交易的全过程,可以帮助企业防范坏帐风险,降低成本,追收帐款。这类中介服务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方面已有较成功的实例,如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主要信用管理机构都是企业,有些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他们通过提供作信用调查、欠款追收等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明晰企业的税费用,禁止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

(三)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

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

减少逆向选择,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

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

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搭建民间金融机构平台。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建立私人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毛病”与“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自爱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甚至又有点回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老路子上的倾向。

尽快允许开办私人投资银行有限公司或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资本流通管理与仲裁机构,规范民间拆借或借贷行为。

另外,要研究符合市场经济特色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风险投资同产业直接投资和银行信贷不同,这是一种集融资、投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全新的资金融通形式。风险投资具有风险排他性,其逆向选择的程度较小。我国风险投资业务较晚,但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努力营造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形式。

(四)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地向民营企业贷款,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没有发达国家的风险基金和公众基金。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所能得到信贷资金品种也比较单一。因此,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让银行与民营企业携起手来。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且有关方面正在落实和完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四)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版权所有

民待遇”。

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管理,2001(3)。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7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令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浙江现象”。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浙江创造了良好的授信环境,使浙江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和其它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与金融业务相互促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温台(台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经济,其发展的进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浙江沉眠已久的工商文化和敢于闯天下的民风迅速绽放,温州等地的千家万户各起炉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家庭作坊经济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温州等地的市场推销人员走向全国各地,温州当年的十万供销大军“来自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赚来千金万银”,在推销当地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部分家庭作坊经济开始走向股份合作制,加强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家庭作坊经济走上公司制的道路,民营公司初具规模,同时,一些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大批极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集团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规模和经济份额上都占据浙江经济的绝对优势,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天下。

杭州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80年代这些地区的经济基本为“苏南模式”,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到80年代末期已形成一定规模。进入90年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通过职工参股、企业拍卖等方式,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大量转制为民营企业,经济结构由“苏南模式”转型为“温台(台州)模式”,民营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这一地区民营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其民营企业的规模比温台地区要大,而其企业机制比苏南更为灵活。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浙江各地遍地开花,除少数基础性行业外,竞争性行业已完全民营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总数占浙江全部企业总数的98%,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2%,民营企业产值占浙江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3%,浙江经济已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征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与其它地区民营经济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造就了浙江经济的强势和特有活力,也为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草根经济。现在,人们喜欢将浙江民营经济俗称为“草根经济”。它指的是浙江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在家乡本土成长壮大。浙江民营企业是浙江农民在离乡不离土的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开放地区的外来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生于本土,长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即使今天,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后,业务扩展到各地,其公司总部、生产基地、资金中心仍然扎根于本土。

2、块状经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块状特征尤其突出,各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地区分工明显,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浙江、全国仍至世界都较为突出。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嵊洲领带、海宁皮革、永嘉钮扣、苍南商标。块状经济弥补了浙江小企业、小商品经济的不足,通过地区专业化、规模化使小企业、小商品得以做大做强。

3、专业市场发达。在块状经济的基础上,浙江各地组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市场,为地区主导产业服务,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嘉钮扣市场、永康五金城、宁波服装市场、苍南商标城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发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供销渠道和市场信息,使浙江民营企业站在了同一产业的市场前端。

4、地区发展较为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地区不平衡。而浙江民营经济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管是杭州湾地区的宁波、绍兴,还是南部山区的温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义乌、永康、东阳,民营经济都较为发达。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使浙江地区经济整体上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经济的有效腹地比其它省份大。

5、中小企业为主体。发源于家庭作坊的浙江民营企业日前绝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占企业总数的92%。经营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浙江民营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灵活,市场反映灵敏,产销对路,相当多的企业还具有小而优、小而专的特点,企业效益良好。但这些企业也存在着家族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的缺点。

6、制造业为主。浙江民营企业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而来,民营企业普遍从事的是制造业,其它行业的占比较少。浙江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实干做起来,目前经济中投机的成份已较少,从而使浙江经济的现有基础较为夯实。

7、小商品生产占较大份额。浙江民营企业有相当部分从事小商品生产,他们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身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通过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这些小商品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主要在于成本竞争,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强化以后,其它企业已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小商品虽为传统产品,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性较小,浙江民营企业占领这一市场后,便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空间,企业经营相对稳定。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造就的金融环境

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颇具特色的民营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为银行授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浙江各家银行的授信业务发展较快,且授信资产质量优良,这些得益于当地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良好授信环境。

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沉淀的地区,由于历史的渊源沉淀,浙江地区民众具备较高的素养,民风崇尚荣誉,注重名声。进入工商社会以后,这种历史文化和民风渊源逐渐演化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而浙江以民营企业为基础产生的草根经济将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强化。浙江各地目前没有建立社会征信系统,但草根经济使浙江形成了天然的社会征信系统。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土生土长于浙江本土,企业、经营者、法定代表人的经营历程、资产情况、行业品行、历史信誉以及社会关系等授信信息能够得到比较顺畅的沟通,授信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被草根经济所化解。同时草根经济的特征使浙江金融机构很容易得到企业的动态信息,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能够比较及时地传递到授信业务人员,从而使授信业务人员能够动态监控风险,随时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变化调整授信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草根经济使授信业务建立在信息较为充分、及时的基础上,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授信风险的可控程度比较高,银行的主动性较强。

从微观经济环境来看,民营经济的特征使浙江的微观经济主体产权天然明晰,企业运作的深层次矛盾得到解决,经营者的责权利三者天然合一。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仍为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但当地的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小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股东的投入较大,负债率普遍较低。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为浙江金融机构授信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微观环境,为浙江当地各银行优良的授信资产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浙江的民营企业在东南西北中遍地开花,促进了浙江经济整体上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浙江金融机构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目前浙江各银行授信业务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业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空间都比较广。

四、浙江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

浙江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初、中期,民营企业基本为几大国有银行限制准入的客户,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当时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地下钱庄和当地信用社,温州等地民间融资非常发达。到90年代中后期,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各股份制银行率先选择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的授信支持对象并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由此使得一贯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支持对象的几大国有银行的发展落后于股份制银行,且资产质量也远远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浙江各国有银行转变了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支持力度。进入本世纪,不仅大、中型民营企业得到各家银行授信的积极支持,众多产品有市场的中小民营企业也成为各家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对象。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征,当地各银行普遍看好民营企业。各家银行创新民营企业授信理念,调整传统的授信政策,再造授信流程,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授信的投放力度。在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方法更为灵活,措施更为有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放力度比国有银行大。

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客户战略上,浙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倡客户培植战略,广东发展银行浙江分行将之称为“种芝麻,抱西瓜”。对产权明晰的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积极的培育政策,通过培育培植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分享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成果,与民营企业共成长。部分银行将此政策具体化到绩效考核中,将中小民营企业培养成优质大户的相关业务人员、责任人将得到绩效奖励。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选择上,坚持两个发展性和成长性原则,一是企业的经营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二是银企业合作的的前景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注重二种效益,一是客户提供的综合效益,二是客户提供的中长期效益。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浙江的股份制银行充分挖掘企业两方面的担保资源,加强业务创新。一是充分挖掘企业的资产资源,各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款质押、品牌质押、知识产权的质押等等应有尽有;二是挖掘企业的客户资源,通过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和一些关系客户开辟担保渠道。

财务报表是授信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规范问题在浙江同样存在,但多数情况是企业的资产利润没有全部在报表中反映,浙江银行界称为信息良性不对称。针对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商业银行没有固守财务信息,转而寻求民营企业的活信息。银行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时,会认真调查企业用电量、银行结算量、企业现金流量、纳税额等活性信息,并将这些活性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这些活性指标体系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这些活性指标入手进行授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既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风险,也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拓展。

在中小民营企业的行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上,浙江银行界的民营企业授信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各行普遍把竞争过于激烈、产品替代性强的行业列为限制性行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予以支持。一些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征突出的地区则成为各家银行授信支持的重点地区,部分银行将这些地区拉直管理,一些银行则对这些地区分支机构给予了比较大的授信授权。

五、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浙江各商业银行没有简单地回避这些风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这些风险控制使授信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保障,也使民营企业的授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浙江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超常规倍增式发展,但授信资产质量普遍良好,资产不良率普遍在5%以下,许多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控制在1%以下,成为国内银行界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与浙江良好的授信环境有关,但更得益于银行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各银行在从事民营企业授信中非常重视风险控制,近几年各银行在自己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强化了资产质量的权重,加大了奖惩的力度。有些地区的银行将授信质量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薪酬直接挂钩。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行教育员工“授信业务收来的是利息,损失的是血本”,“骗你的是最好的朋友”,“对待授信风险要象航空公司对待飞行一样”,“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信贷资产”。在授信风险理念上,该行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反对风险最小原则,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获得业务机会和利润,反之则会丧失业务机会,获得较低的利润回报。在对企业监控的着眼点上,该行强调从资金流、物资流等动态和活性信息着手,而不是盯财务报表。该行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实行企业经营者的首席(行长)谈话制,使问责审批人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直观认识。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调查实行双人调查制,调查内容要重视活性信息而不是财务报表,对部分企业实行业务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联合调查;对部分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合同谈判,获得企业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在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贷后监控上,该行主动深入,授信达到一定规模后,该行要求企业增加注册资金规范相关管理,关健岗位的员工必须符合其要求的素质,达不到其贷后监控的要求,该则坚决收贷。这些灵活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其得到较好的回报,其140亿的授信资产,不良率仅为0.4%。

为控制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准入风险,有些银行从一些活性指标入手设置了自己的准入指标体系;有的银行要求一把手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包发放、包管理、包本息收回,并将此“三包”与一把手的年终考核挂钩;在授权体系上根据地区风险和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实行了差别授权和动态授权,设置了授权警戒线;对各种形式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实行风险组合管理。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风险溢价,银行利率上浮的方法运用的较为普遍。一些银行还要求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授信即贷即收,不得展期和以贷还贷。

六、浙江民营企业授信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各商业银行面临的民营企业授信环境与深圳不同,其民营企业授信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照搬;但其民营企业授信的一些理念、管理方法、运作机制、业务创新等对我们当前的授信业务及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1、在企业授信上,表面看来我们不会以所有制来歧视民营企业。但我们仍有认识上的不足。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认识和准备不足。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昭示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企业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民营企业以其产权的天然明晰迎合了企业改革的未来,同时民营企业的内在机制造就了其市场经济中强劲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必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对份额。因此,在内涵于未来的授信业务上,仅仅以一视同仁来对待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将可能使我们错失未来。未雨绸缪,重新审视和规划民营企业授信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以民营为核心的企业产权改革中,由于缺乏前期研究和准备,面对emBo、mBo、企业并购等民营化授信业务,我们有时显得手忙脚乱。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的理念需要重塑。随着授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授信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歧视民营企业,但中小民营企业授信确实是我们所忽视的领域。有些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却小而专、小而特,具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成为我们授信支持的对象;对于经营者素质较高,企业运作规范,经营机制灵活,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中小民营企业,我们应以客户培植的理念给予授信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种芝麻,抱西瓜”,为我们的授信储备未来。

2、随着授信买方市场的形成,我们的授信理念应作重新调整,我们应调整风险最小理念,坚持风险可控原则。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风险是否可控无从把握的冒险业务不应纳入我们的授信范围,这是授信区别于风险投资的本质所在。二是坚持风险可控而不是最小,在授信卖方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优中选优;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风险最小原则将束缚业务空间,失缺高利润业务。授信业务与风险相伴生,关键在于授信风险是否能为我们所控制。在授信买方市场条件下,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将为我们争得最大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

3、正确认识传统产业。当前,商业银行的授信行业政策存在着重高新技术产业轻传统产业的偏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安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业(成熟前)在伴随着高利润的同时,也伴生着高风险,与风险投资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企业能在传统产业中占有较高份额,或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这说明了企业具有较稳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兼具安全性和效益性,其价值内涵正是授信业务的取向,丝毫不能为我们的授信业务所轻视。

4、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重视企业活性信息。信息不对称是授信业务的固有矛盾,民营企业更甚。如果停留于文字上的固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化解的。抓住企业的用电用水量、现金流量、银行结算量和纳税额等企业活信息,往往更能使我们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做活授信调查和贷后跟踪,事半功倍,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开拓异地授信业务。从对浙江商业银行授信情况的调查看,内地授信业务的客户选择余地要比深圳大得多,甚至其不予授信支持的客户在深圳却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作为经济组织的商业银行本身不能以行政区划画地为牢,深圳目前逐渐成为资金过剩地区,而深圳银行相对内地行具有理念、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局于深圳一隅只能丧失发展空间。当然,授信业务具有贷后跟踪的特殊要求,对异地授信应选择贷后跟踪要求少,难度低的项目。

6、从与浙江商业银行授信的比较情况看,我们对利率杠杆利用不够,对中小民营企业授信很少上浮利率。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具有平均风险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投入大、业务成本相对较高的不足,但银企合作中企业不占强势。因此,我们需要也有可能利用利率杠杆来弥补中小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溢价和成本提补。同时,提升利率也可能促使企业从成本考虑而优先偿还,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授信风险的控制。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与优化;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呈现良好发展前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增长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所花费的开销以及经营效益均在财务会计报表中有所体现,所以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工作成效高低,对于企业决策者制定符合实际经营水平的发展战略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CoSo理论概述

CoSo是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全称为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1992年,该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报告,为后续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CoSo遵循相互牵制、授权控制、成本效益、整体结构等原则,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由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素质问题

首先,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从思想意识上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导致自身工作积极性不高,严谨性不够,易出现疏漏;其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财务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流程和信息化的高效性等优势认识不足,对信息化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不熟悉,计算机软件功能受到限制。最后,部分财务人员素质过低,缺乏基本的业务素养,不能促使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内部得到有效控制。

(二)配套设备问题

一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配套设备尚不完善,使得操作人员无法准确完成工作;二是网络信息管理很滞后,难以满足现代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互不共享,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浪费。

(三)监督管理问题

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内部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整体风险控制环节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而且,对市场经济下防范财务风险预警监控机制的认识不足。一旦发生具体的财务风险和问题,不能严格处理且不易灵活处理。流于形式,得到不准确的信息。

三、基于CoSo视角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内控环境

中小型民营企业难以建立起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严重,很难找到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内部控制核心在于经营者,这样的产权结构不利于严格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建立和执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风险评估

首先,从组织体系上而言,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不是很强,因为到目前很少有企业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业务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都分散到了不同的业务部门,因此就存在了多头管理的乱象;其次,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系统方法,风险的评估技术还停留在手工的定性分析,而定量的分析方法也局限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数据基础上,更不用说构建风险评估分析的模型实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实时风险控制了;再次,中小型民营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风险评估对象也仅仅局限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客户群体的信用风险,而有关于其他方面的风险和新业务的风险都缺乏相应的评估与控制。最后,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对财务管理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识别和评估风险方面的技术也显得比较落后,相关规范和制度的评估、约束和标准、程序的制定都略显缺乏。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贯穿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业务层面和每个员工。总体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控制活动这一环节上比较薄弱,仍待改善,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审批流程不够严谨、不注意控制成本、成本核算不规范、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预算系统等等。

(四)信息与沟通

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缺乏健全的信息系统,信息的传递效率十分的低下,并且所有的信息都是借助报告和文件的形式在传递,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组织过于庞大,甚至出现过时、信息失真的情况,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财务数据、收入、费用和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信息就会不真实,一旦出现虚假报表、虚假的会计、资产经营信息,那么就会产生很坏的后果,造成中小型民营企业巨大的损失。

(五)内部监督

首先,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了监督检查职能的正常发挥。其次,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的人员缺位,职责不明晰造成的游离现象,使得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监督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再次,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员工对内部控制的制度不是很了解,而且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重视不够、不知内部控制该如何建立、虽已建立但不健全等多方面问题。最后加上稽查、监察部门和纪检单位等职能监督岗位作用不力造成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部门陷入了自己监管自己的怪圈,最终导致了审计难、上报难、处理难的“三难”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四、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明确中小型民营企业应该拥有的财产使用权和支配权,实现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强化产权约束,从而充分发挥产权的各项功能,促进企业行为的合理化。

其次,利用多渠道资金改组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进而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合理调整中小型民营企业资产结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选取和激励问题,把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

再次,中小型民营企业要事先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存量资产,可以通过财务审计的方法加以控制;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增量资产,则可以通过审查投资计划的方式来加以控制。

最后,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培养员工的诚信、敬业和刻苦的精神面貌与职业操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的工作态度是企业获得做好业务的本质基础。

(二)完善财务管理风险评估方法

首先,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管理和评估,并且有确定的组织和领导负责。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大宗物品的采购、产品的销售、其他业务开展等风险管理工作统一到某个具体的部门来负责,实现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管理逐渐的从分离式的风险评估向一体化的全面评估转换。

其次,由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高度重视当前财务管理新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建立确实可行财务管理的管理规则和制度,同时设计出应对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要做准确的评估和计量,一旦发生风险,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防范与应对,确保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风险评估内容能够涵盖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有的业务领域与新业务的种类。

最后,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风险的判断、归类和鉴定工作,有效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与前提,对可能给中小型民营企业带来财务或非财务损失的内外部风险因素加以识别,以便对其进行评估与管理。

(三)优化财务管理控制活动

中小型民营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保证中小型民营企业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中小型民营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贯穿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型民营企业应该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中小型民营企业应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各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严格分离。其次,制定各种财务管理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最后,作好财务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更应该加强职责划分,不同功能的工作由不同的部门与人员来完成,以防止一个部门与人员可以操纵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

(四)优化财务管理信息与沟通

中小型民营企业应建立生产销售中单据的流转、保管与使用制度、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计算机管理制度、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等,明确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范围,理顺了财务管理信息的核对、分析、整合、报告渠道,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有效。更利用eRp系统、内部局域网等现代化信息平台,使得各管理层级、各部门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传递更迅速、顺畅,沟通更便捷、有效。

(五)优化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为了使得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审计制度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健全机构的设置,同时为审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做出合理的安排。首先,根据中小型民营企业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其次,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由内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第三,中小型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对违法违规现象起到震撼作用。最后,为了更好的健全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制度,还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才能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

五、总结

本文基于CoSo视觉分析了当前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研究民营中小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了有效改善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本文还针对民营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给出了相关的策略,不仅仅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与建议,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4:3-12.

[2]张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优化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14,02:108-111.

[3]王芳.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因素分析与应对[J].经济师,2014,07:115-116.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9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高新技术类产业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率方面,比之其他产业有明显的优势。伴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大批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兴起,不仅实现了科技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在我国经济生活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对资金链的把握和应对融资风险上却跟不上资产规模膨胀的速度。

大家耳熟能详的光电生产民营企业江西赛维公司,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着300%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光伏行业扩张最迅猛的企业。如今,却陷入巨额亏损状况,裁员9000多人,破产传闻不绝于耳。截至2012年9月30日,江西赛维短期银行借款81.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8亿,长期借款32亿,总计超过150亿元。从一个银行的“座上宾”,变成各家银行、债主堵门要债。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可谓非常薄弱。因此,本文就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问题展开讨论。

一、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融资基本情况

(一)融资渠道

与一般的民营企业相同,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主要分为内源渠道和外源渠道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内源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渠道融资获得资金支持,其主要来源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留存收益、资产折旧等等。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规模以及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外源性融资主要是指通过企业外部的投资者或者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又可以分为权益(直接)融资和债务(间接)融资,划分的主要根据是资金的流动是否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结构充当信用媒介。

图1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示意图

(二)融资结构

关于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数据不易获得,尤其是在企业初创时期的资金来源更是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来自李扬、杨思群(2001)提及的调查,即向北京、天津、河北省、浙江省352家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发出问卷,统计了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调查,其调查结果见表1。

表1我国企业融资结构

数据来源:李扬、杨思群《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第79页

二、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riskidentification)就是指通过连续、系统、全面的判断与分析,确定风险管理对象的风险类型、受险部位、风险源、严重程度等,并且发掘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导致风险损失的作用机制的动态行为或过程。从风险识别的定义可知,风险识别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查找风险源,分析风险类型、受险部位、风险损失严重程度;二是找出风险因素诱发风险事故而导致风险损失的原理。

(一)银行贷款融资风险

高技术民营企业面临的银行贷款融资风险具体表现为:因不满足银行的要求无法贷到所需资金;或者在接受银行提供的贷款后,由于利率、汇率、有关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可能致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或者融资效益未达到而无法按期还本付息。这些风险的存在增加了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清算的可能性。

1、高技术民营企业因不满足银行的要求无法贷到所需资金。我国现有银行都普遍要求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必须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或者找第三方为其担保,然而高技术民营企业的资产大多是专利等无形资产,实物资产少且流动性差,因而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同时我国又缺乏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加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技术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不高,使得担保机构也不敢轻易为其提供信用担保。

2、高技术民营企业融资效益未达到而无法按期还本付息。高技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高,是够能取得成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将贷款全部投到新技术研发的项目当中,企业可能会面临研发失败或者市场上出现更先进的技术致使研发成果无用武之地,那前期巨额投入便会石沉大海,企业就无法按期还本付息。

(二)商业信用融资风险

商业信用融资风险也是企业面临的债务融资风险之一,主要表现为: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上游企业不会让高科技民营企业赊购商品或者下游企业不会向其提供预付款,以及在利用商业信用获得融资后也会承担不能按期付款的信用风险。

1、上游企业不会让高科技民营企业赊购商品或者下游企业不会向其提供预付款。由于高技术民营企业实力较弱、规模小、信息不透明、信用基础差,而且研发的新技术成果能否转换成适销对路的新技术产品也是未知之数,同时转换成本的高低、生产设备先进与否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转换环节,因此上游企业不会轻易让高科技民营企业赊购商品;当新产品开发完成后高技术民营企业会先在市场上试销,是否适销对路取决于宏观经济态势、竞争对手的新产品投入以及市场反应、替代品是否充斥市场、市场的可接受程度等方面,因此出于种种考虑下游企业也不会贸然向高技术民营企业提供预付款。

2、在利用商业信用获得融资后会承担不能按期付款的信用风险。上游企业向高技术民营企业赊购商品后,赊购的商品要转变为货币价值,必须经历生产转换、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开发等一系列环节,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生产链断裂,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下游企业向高科技民营企业提供预付款后,企业会将其用于生产经营,而生产环节会出现很多无法预料的情况,如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不足、设备故障维修等,可能会导致生产链断裂,最终超出新技术产品交付时限,如此企业努力经营的信誉将会受到损害、产品销售受阻,从而导致高技术民营企业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货款,企业的再融资会更加举步维艰。

(三)风险投资风险

1、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权益资本,且其流动性较差。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是根据企业的成长情况分阶段、分批地向企业注入风险资金,而不会在初期就把全部资本一次性投入企业。因此风险机构是否会在投资中中断资金取决于企业的成长状况的好坏。由于高技术民营企业是个高风险行业,企业无法保证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达到拟设定的目标,因此一旦企业无法顺利完成目标,作为分期、分批注入资本的风险投资机构就可能不会继续注入后续资本,资金链断裂意味着高技术民营企业将不得不进行再融资,又会引发新一轮的融资风险。

2、高技术民营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才能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会在技术创新环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忽视生产运营管理的创新,因而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在引入风险投资时,高技术民营企业不仅能获得风险投资资本,还能学习风险投资机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运营机制,同时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当企业无法完成投资机构目标而导致风险资本退出企业后,如果高技术民营企业未能及时掌握这些先进管理模式和优秀资源,企业管理可能会出现混乱,甚至陷入僵局,终而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股票融资风险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篇10

摘要受国内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民营经济在发展中日益受到巨大冲击,筹资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民营企业筹资风险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望能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营企业筹资风险规避

一、民营企业筹资风险出现的原因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筹资风险的顺利规避成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中的重要手段。民营企业筹资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筹资方式,产生的风险原因也不相同。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本比重失调

企业的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失调是造成筹资风险的一方面原因。所谓资本期限比重主要是指不同期限借款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长短期资本的构成方式。我们以长短期负债为例,长期负债变成流动负债是由时间变化决定,假如企业的长期负债超过承受能力,就会因为该变化而出现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的现象,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因此也增加了。

(二)不同的筹资方式

权益式筹资、负债式筹资都属于企业的筹资方式。通常来讲,负债式筹资资金比权益式资金的成本要低,不过负债式资金必须偿还,而权益式资金则不用偿还,换言之,低风险高成本是权益式筹资的特点,高风险低成本则是负债式筹资的特点。所以,筹资方式不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不一样。

(三)不同的筹资成本

企业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筹资,而通过不同筹资方法得到的资金基本上都是需要偿还的,要承担一定的成本。筹资成本就像普通商品生产成本一样要以企业受益进行补偿,筹资风险太高是源于企业的筹资成本的增加。国家贷款利率调整是根据经济情况决定,如果贷款利率高,企业的筹资风险会随着筹资成本的增加而增大。

二、如何规避民营企业筹资风险

民营企业的筹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它有着自身客观存在的事实依据,企业不能一点筹资风险都没有。因而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将企业的筹资风险降到最低。

(一)科学评价筹资能力

民营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资本来源,要清楚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财务状况,并据此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负债情况、筹资能力。民营企业要重视客户的信用调查,将赊销额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赊销额度不能随便决定,防止因为呆账坏账而出现资产损失。贷款要有计划,注重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产生不良影响。

(二)选择恰当的筹资方法

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选择筹资方式,防止出现债务危机。民营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时候需先对内部融资进行考虑,因为内部融资的筹资阻力不大,风险也较低,可以节省筹资成本,让企业具有更好的借款能力。企业要实现战略发展,就应该利用内部融资来提高资金实力。倘若企业要采取外部筹资方式,就需要计算筹资成本,国家开发银行是首要的贷款目标,尽量争取国家政策性扶持贷款,然后是商业银行贷款、公司债券、增发普通股,不过普通股的发行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很高。民营企业要充分熟悉自身资本结构中的财务杠杆正效应,合理贷款,适度发行债券。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民营企业财务杠杆率太高,资金借入太多,只要投资利润不足,利息负担沉重,那么就不利于自身的财务安全。

(三)加强筹资风险的危机处理力度

民营企业必须对筹资风险进行积极调查,并做好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调查筹资风险问题时,应该深入研究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及相关的实质性问题,要用多种方式控制风险。企业在解决筹资风险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人员和部门机构进行调整,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尽量恢复企业的良好形象,重塑自身的信誉。并根据信誉受损的程度来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加强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挽回公众的信心。另外,企业要想从源头上规避风险,就需要完善内部监控制度。民营企业应该对财务部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通过会计实务系统与会计管理系统来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民营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认真监督企业的经济业务,使其遵循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将企业理财目标最大化。建立灵活的企业信息网络,主要是围绕会计数据处理,把销售、财务报表分析等相关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构建财务危机信息监测机制,准确、及时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的筹资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而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该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不断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法,利用正确的筹资方式尽量降低风险,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筹资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而筹资风险又是筹资问题中的重点。如何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筹资问题,需要企业及全社会共同关注,而要想防范好筹资风险问题,则离不开企业的努力。民营企业应该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中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最终才能及时规避筹资风险,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