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十篇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十篇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5:07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1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探析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这是回良玉副总理“两个聚焦”的重要论断,是农业综合开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现代农业示范作用的重要途径。积极研究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土壤、排管、作物、耕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人工改造,全面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土、肥、水、热、气、能等多种自然条件综合平衡,装备高水平、生产方式先进、管理现代化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并具有持续保障能力,达到进排水通畅、条田格式化、作业路网网络化、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现代农业核心力的战略选择

2.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民众福祉和社会稳定。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目前耕地数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人口增加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逆转;三是社会发展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综合开发抓住耕地质量这一关键因素,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稳定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良好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农田质量推动农田升级换代的重大举措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不少地方农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对农田质量的一次重要提升和根本性保护,是在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上,对农田建设的一次升级换代。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农田质量不仅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同时也决定着农产品品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高标准农田,将进一步拉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加快项目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3.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3.1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切实形成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县级政府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本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扎扎实实抓出成效,形成“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支农资金投向的集聚和创新,应加大资金投入,发挥规模效应。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整合支农建设资金增加投入力度。对此,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涉农建设资金,吸引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实行项目大集中、资金大整合,建立项目建设高效运行机制。按照“多元投入、立体开发”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资源,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3.2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实施

高标准农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农民的认知程度。目前,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略微的占用与调整,均涉及到农民的自身利益,常常由此引发各类占地矛盾。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打破现有土地格局,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这也成为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动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对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舆论媒体加以宣传。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前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利的工作条件。二是加大对示范点的宣传力度。通过现场观摩,舆论引导等推广典型经验和成效,以示范带动作用加以宣传引导,让群众看到,经过土地治理,耕地面积可增加6%-10%的巨大潜力,为大家谋福利的长远利益,并通过土地治理提高自身亩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其在对比中得到启发,从而逐步转变认识观念。让农民群众接受、配合、并愿意加入到工程建设中来。

3.3严格标准,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建设标准实施,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措施整体推进,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真正达到治理效果。平坦地区实施“平整格田化”治理,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成方、林成网,基本实现园田化;坡耕地区实施“等高格田化”治理,达到旱能灌、洪能排、路相通、基本实现梯田化。排灌渠道根据需要设计建设,桥涵闸站渠配套齐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间道路建设达到顺直通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要求。全面推进“沃土工程”,加大秸杆还田、稻壳还田的力度,增施有机肥,加强地力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面实现土地平整条田化,道路相通硬质化,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全面彰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3.4制定规划、规范有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支农资金投向的整合聚集,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必须有理论作支撑、有制度为约束、按规划来实施。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有序组织实施。一是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依据地方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产业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规划要注重粮食主产区,突出万亩以上规模粮田,突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确保规划合理、设计科学,并以规划为引领,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对确定的项目区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对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区按照综合、超前、可行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和科学设计。综合是强调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田渠路桥林等各项工程合理布局,实现布局一体化;超前是设计的项目区20年、30年以后仍然先进、适用,打造永固工程;可行是对每个单项工程认真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论证、广纳民意、切实做到科学规划到位,提高项目建设标准。

3.5创新机制、深度开发、放大项目建设效应

一是创新实施主体,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探索和鼓励其为项目实施主体,直接申报农发项目,并通过承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及托管等方式,实施先流转后开发,这样既能解决调地难的问题,又可推进规模开发,变低效利用或闲置状态土地为高产高效土地,发挥土地最大效益,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资源。二是要实行深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开发与利用并重,实行深度开发,只有逐步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能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完成“硬件”设施建设后,要继续进行深度开发,安排少量资金,培育和启动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应用协会、专用粮食品种生产协会等“软件”组织建设,在不改变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和统一机收,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4.结语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应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路,争取建设一片,成效一片,从而进一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优秀调研报告和论文集.2010.

[2]张钢军等.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农业经济.2010年第3期:35-36.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2

1.1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3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大力推进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二、建设任务及完成时限

(一)建设任务

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1.2万亩,由市辖七个旗县区实施。其中,土左旗17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12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5万亩);托县21.5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16.8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0.5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4.2万亩);和林县5.9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5.1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0.8万亩);武川县普通高标准农田4.5万亩;清水河县旱作高标准农田0.7万亩;赛罕区普通高标准农田1.1万亩;玉泉区普通高标准农田0.5万亩。

(二)完成时限

2021年51.2万亩建设任务,2月底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3月25日前完成施工监理招投标,3月底全部开工建设,11月30日前全部完工,12月31日前完成竣工验收。2019年24万亩建设任务,4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25万亩建设任务,5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完成竣工验收。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要求,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的保持、科技服务和建成后的管护等工程内容的实施,达到市委、政府提出“两增、四控、七配套”的建设标准要求,按照“十个集中”的工作举措,推进项目实施;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运营管理上,坚持“五化”的原则(即:生产标准化、经营模式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农民组织化)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

(二)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关于2021年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的通知》要求和技术标准,在清水河县和托县进行旱作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按照“优先利用天上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原则,重点围绕“蓄水、保墒、集雨、节灌、抗旱”五大环节。因地制宜建设传统集雨水窖或新型软体集雨窖,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等取用水设施,使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提高旱作农田收益水平。

四、工作措施

坚持“五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农建发﹝2020﹞2号)要求,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制定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近期规划。2011-2018年,由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和市水务局四部门组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17万亩,其中符合建设标准的57万亩,基本符合建设标准的40万亩,不符合建设标准的20万亩。2019-2021年,由市农牧局组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00.2万亩,2022、2023两年每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从2024年起,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对2011-2018年建设的不符合建设标准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同时,对自然条件较差的旗县区,推广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4年末,将全市“两区”划定331万亩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二)统一标准提高质量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为依据,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在使用地表水的黄灌区采用渠道衬砌的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在使用地下水的井灌溉区,采用高效节水滴灌,精准灌溉,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增产增收,对两种不同的灌溉模式,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案,统一建设标准,达到“田、水、路、渠、林、电、技”综合配套完善。

(三)加强管理组织实施

根据自治区农牧厅下达的农田建设任务,市农牧局及时将建设任务分配到相关旗县区,旗县区农牧局按照《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2019年第4号令)、《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9﹞46号)、《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农建发﹝2020﹞2号)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选址和前期的准备工作,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公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单位参与项目建设,各参建单位按其职责要求履行职责。市农牧局负责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审批、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参建各方的资格要求:勘察测绘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测量丙级(含)以上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土地规划丙级(含)以上机构证书、水利行业(灌溉排涝)专业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必须具有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及以上资质,同时具有足够资产及能力来有效履行合同;监理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综合资质证书、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或农、林、水工程监理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

(四)规范程序完成验收

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度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内农建发﹝2021﹞82号)、《呼和浩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方案(试行)》(呼农牧字﹝2020﹞678号)文件要求,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由旗县区农牧局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附初验意见、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等,报市农牧局申请竣工验收,初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申请竣工验收。市农牧局组织竣工验收,对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核发农业农村部统一格式的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并将验收结果报自治区农牧厅备案。

(五)整理归档准确上图

竣工验收的项目,旗县区农牧局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组卷、存档。在信息平台上对项目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并与规划图衔接。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产交付手续。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拟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保证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承担建设任务的各旗县区人民政府要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主体作用,加强对本旗县区农田建设工作的领导,研究细化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将工作落地落实,按照“闭环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目政治任务抓紧落实。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由市农牧局牵头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推进工作专班,深入项目区进行指导督促,定期调度项目建设进度,跟踪资金拨付情况,建立调度台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各项目旗县区作为实施主体,要科学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市委、市政府规定的时限完成建设任务。

3.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投入,提高建设标准。鼓励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和种植大户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4.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农田建设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项目区农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强化示范引领。学习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在项目旗县区进行试点示范,通过示范总结适合本地区的经验,推广应用,如:盐碱地改良技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用地数量已经逼近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活对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一方面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性。所以,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通常情况下,需要从以下角度着手:

1规范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指导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约束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行为,从根本上确保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水利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借助自身的职能,全面掌握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对水利专家的建议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制定完善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而适应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规范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统一的量化标准,并综合分析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制定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进而指导、约束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2整合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整合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我国投入渠道比较广,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水利部门,以及相应的农业部门、国土部门等都在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多部门参与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各部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侧重点不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所有部门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处于野蛮发展状态,进而难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标准,虽然各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各部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进一步有效整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统一管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资金,通过对投入资金进行合理配置,集中所有资金解决关键性问题,从根本上确保效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建立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存在,一方面制约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另一方面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基于此,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首先,需要有效管理工程投资,通过全面把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市场发展等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其次,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做好全局规划工作,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其功能最大化;最后,在施工现场做好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责任制,采取各种措施规避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环节潜在的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4做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工作

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时,运行管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无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多么高,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管护,必然会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功能,首先,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做好运行管护工作。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政府部门需要给予农田水利工程大力扶持,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运行管护措施,同时安排相应的运行管护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其次,结合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农田水利管理规章制度,在该规章制度中,从责任、义务的角度对各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进行明确,同时制定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投入、管理,以及运行维护机制;最后,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全面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等工作,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可以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产权改革,借助产权改革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奠定基础。对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养护,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后期维护工作。另外,各地要结合自身的地质、气候等情况,建立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监管体制,确保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发展。

5培养高标准农田水利技术力量

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提高施工队伍素质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来说,为了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需要针对所有参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人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作业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培训。作为管理者,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一方面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丰富施工技术知识,在掌握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组织管理工作。对于一线作业人员来说,经过教育培训后,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施工质量,从根本上确保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6结论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基于此,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发展水利事业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人们吃饭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发展水利工程,还是发展我国农田事业,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提升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至关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我国依然存在众多问题,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转向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避免。为了提高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认真组织开展施工作业,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贺诗涵.沈康高速示范带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质量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6.

[2]史皓男,贾佳.面向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资讯,2015(06).

[3]李玉玲.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201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J].北京农业,2015(12).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全省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较差,配套不齐全,加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机电设备陈旧、能源单耗高、效益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

1.2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大量电力设施被损坏、被盗现象严重,灌区渠道被侵占、侵种和人为毁坏的现象屡禁不止,不少渠道成了随意倾倒垃圾的场所,给渠道行水安全带来后患。

1.3水源干枯严重,许多河流来水量的减少,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地下水逐年下降,形成多处大面积漏斗,导致许多地区农用机井吊空报废。

1.4水价节节攀高,农民种植成本增加,农业效益大幅减少。另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现代水利的问题仍然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缺少了重要基础。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1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甘肃省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少浇地、高产稳产地尤其短缺。干旱缺水是农业发展最大的威胁,洪涝灾害也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决定了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不断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这就要求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水土资源,促进水利工程技术和粮食种植管理技术有机结合,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保障。

2.2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传统的大田粮棉作物种植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生产在供水量、水质、灌排保证率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由主要适应增加粮食生产向适应增加粮食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由主要适应小规模生产向适应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转变;由主要适应传统农业向适应农业集约化、精细化、产业化转变,更好地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随着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农业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农产品的需要,适应农业标准化的需要,为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供支持,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加投入,加快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2.4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外延式地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次生盐碱化,水环境污染加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围绕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加强水土保持,推行节水灌溉,整治农村水环境,加快农村沼气、小水电代燃料和电气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5甘肃省达到安全饮水标准的农村人口只有700万人,还有8%约160万的农村人口由于居住分散、偏远、交通不便、没有水源而饮水困难,有1200万农村人口饮用达不到安全卫生标准的水或苦咸水、含氟水、污染水,严重损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要考虑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尽快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措施

3.1增加对小型农田设施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各级政府要用好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建、水土保持等各项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化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2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活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明确责权利,切实保护、开发和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真正实现投资经营者、农民及生态环境的三方共同发展。

3.3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点扶持力度。不仅要通过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等惠农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县水利设施,包括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粮食主产区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提供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优良外部环境。

3.4大力普及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当前,在甘肃等西部干旱地区,要把抗旱和节水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要由单方节水向全过程节水转变,树立结构节水意识、推进生物节水、耕作节水、结构节水、管理节水。继续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地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不同形式的节水工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6

一、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

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涉及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划,必须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重要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严禁违反法律规定擅自通过调整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把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调整到其他地区。城市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单独选址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要尽可能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改变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或调整均须依照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实施退耕还林。不得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作条件良好、不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必须落到地块,个别地区由于需退耕的陡坡耕地多等原因,未能完全落实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要严格核实,研究提出调整和补划方案,修编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按规划确定的指标进行补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不得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现有基本农田中坡度在25度以上,以及严重沙化或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需要退耕的,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调整;对坡度在25度以下或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当地禁垦坡度以下基本农田的退耕还林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确需退耕的,要通过调整布局进行补划。对于将平坝缓坡并且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退耕的、绿色通道建设超规定范围占用的基本农田,以及各类非农建设项目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不得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予以核减。

二、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加强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法律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以及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各类非农业建设不得报批用地。不得批准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工程临时用地。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社会监督。依法批准或经法定程序通过调整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的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规范基本农田补划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要先补划后报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进行验收,保证补划的基本农田落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防止占优补劣。占用前要将耕作层进行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并要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

三、强化监督管理,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以下简称《紧急通知》)要求的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确保基本农田的规定用途不改变。绿色通道建设不得超出《紧急通知》规定的范围。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种植业范围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签订在基本农田上造林的合同;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在基本农田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仍要按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对耕作层和农田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质量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低。

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骗取批准、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执法力度。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坚决制止,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要从严查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各级政府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要向基本农田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落实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任务。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要划为基本农田。生态脆弱地区在对陡坡地和严重沙化地退耕的同时,要加大对平坝和缓坡耕地的整理力度,加大坡改梯、淤地坝以及对出现沙化趋势的耕地的建设和治理力度,使当地保有足够数量的基本口粮田。

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加大对使用有机肥料的支持力度,培肥基本农田地力;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改造和配套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增加基本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资金,按照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管理、项目运作的原则,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制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五、开展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基本农田变化情况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做到图件、数据齐备,可核可查,作为监督、检查、审核、补划、变更基本农田的依据。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掌握分析基本农田利用和变化情况。组织开展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土壤肥力和环境动态监测以及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结合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档案。

加强基本农田的动态监管。建立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五级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网络,开展动态巡查;开展基本农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定期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监测,重点对集中连片、优质高产以及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行为。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定期质量监测信息。各地每年要根据动态监管的结果,汇总基本农田保护情况,逐级上报。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定期通报制度。在各地动态监管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定期对各省(区、市)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核查和通报,对问题突出的地区提出警示并督促整改,对基本农田没有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的要责令限期补划。

六、探索新机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7

作者:罗旭生

比如,在石脑镇丁家陂片区和胡家陂片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就整合了国土、水利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其中,国土投资871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及机耕路建设6000亩,水利投资1022万元进行了2.35万亩灌溉工程及配套———凡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的项目,上级资金到位后,市财政配套资金立即跟进,有效确保了项目资金及时到位,有力保证了项目建设如期开工。动员群众筹措资金———在坚持争资争项、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致力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尤其是在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方面,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体。严格资金监管———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实行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填写资金申请计划,财政分期分批下拨资金,并向受益区村民公布,接受监督。工程竣工后,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局进行审计,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实行跟踪问效,确保建设资金落在实处,真正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强化建设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高效。

注重加强管理———项目所在乡镇与项目主管部门签订责任状,项目施工单位与所在乡镇签订责任状,项目所在村组与乡镇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将项目建设成效与来年的项目投放挂钩,与土地使用指标挂钩。对工作不力、进度不快、成效不好的乡镇,水利、开发办等部门明确了项目少放或不放,国土部门明确了土地“招拍挂”暂时冻结,促使项目乡镇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举措,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注重强化监理———每一个项目都配备了专业监理,强化工程各个环节的监管。每一个项目都由所在乡镇配备了义务监督员,凡是工程项目验收不合格的,义务监督员都拒绝签字。注重高位督查———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相关部门一把手组成联合督查组,按照时间表对项目进行实地督查,并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定期编发督查简报。为确保督查工作见到实效,项目相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进驻市委市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年终农业农村工作考核范畴,对落实任务好、完成质量高的乡镇在农村工作会上予以表彰。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考核结果记入干部档案,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强化功能配套,确保高标准农田整体效益。切实做到“四个同步”。

农机化综合水平达55%。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创建高产粮食活动同步进行———凡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地方,都大力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努力将科学种田与科技推广相结合,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良种良法良技推广运用同步进行———通过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冬季农业,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产出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条件。强化维护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期受益。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抓好服务和后期管护很重要。在强化维护管理方面,高安市主要是做到“三个结合”。市乡结合———市里成立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个乡镇明确了分管领导,并将农技服务站所纳入维护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分别抓”,方方面面齐抓共管、上上下下有机结合的格局。灌片结合———灌区方面,主要是以水利局和下属水库管理局为主负责抓好渠道春夏冬等时节的清淤工作,负责抓好主干渠的管护工作,确保渠道畅通。片区方面,以乡镇和实施部门为主,联手搞好长期维护,保障农田基础设施使用效益。专群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后,市里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农田基础设施的管护制度,明确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的主体,以及设施产权归属。管护工作不仅有市里专业技术队伍参与,而且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都落实了责任地段,明确了工作职责。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性,还引导农民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护组织,即农民用水协会。目前,高安市农民“用水协会”已发展到245家,用水协会有具体的工作章程和详细的办事流程,在农民用水、协调灌溉、组织维修和投资投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保证了农业基础设施做一件成一件,做一处成一处。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8

关键词:农地资源;调查;综合评价;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95-05

农地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准确的农地资源评价是农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1,2]。随着人们对农地资源系统性认识的加深,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经历了从单项资源评价到资源整体综合评价的发展过程。当前单项资源评价集中在水、土地、气候和化肥等方面,如采用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谱系聚类法之分裂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构建农地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3-6]。更多的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着眼于区域农地资源整体,逐步走向农地资源综合性评价,并开始注重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有利用综合指数法、区位熵法等评价方法对主要农地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7-10]。而当前对大别山地区农地资源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典型农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农地资源进行调查,并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该区域今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为研究区域,范围涉及罗田县凤山镇、三里畈镇和大河岸镇3个镇的33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包括三里畈镇的温泉村、桥头湾、尤河嘴、古塘河、新铺村、叶家湾、宜林村、六家坳等11个村,凤山镇的鸟雀林、中石源河、花石桥、栗子坳、土门坳、河东街、三里桥、黄道山等15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大河岸镇的高庙村、罗家嘴、周家嘴、石井头、枫树湾、滚石坳、闵家河等7个村。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确定的行政范围,结合2009年底罗田县第二次土地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凤三养生走廊土地总面积为13599.94hm2,其中农用地为11096.5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59%;建设用地1621.6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2%;其他土地881.7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9%。

2农地资源调查取样

2.1调查单元的划分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分布情况及行政村范围,结合实际踏勘线路,将凤三养生走廊划分为39个评价单元,其中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35个(图1)。

2.2调查取样

以35个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依据,分别组织土壤测验、农业规划相关人员于2012年2月27日~3月5日先后3次对评价单元逐一取土采样,采样覆盖了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全部典型农地地块,符合农地资源评价调查标准,可满足农地资源评估的需要。

3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

3.1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评价指标相对独立性的构建原则[11],结合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实际,构建农地物理指标、土壤主要养分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等三大项目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具体指标[12,13],共确定10项指标:地貌类型、坡度、耕层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农田灌排条件、交通通达能力,见表1。

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有定性描述性指标,为使构建指标可量化,需对指标进行度量,具体指标赋值说明如下。

1)地貌类型: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结合罗田县实际地貌情况,进行度量确定:水网平原赋值为1.0,河谷平原赋值为0.7,低丘赋值为0.5,高丘地貌赋值为0.3。

2)坡度:根据全国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的相关数据,确定小于2°为1级,赋值为1.0;2°~6°为2级,赋值为0.8;6°~15°为3级,赋值为0.7;15°~20°为4级,赋值为0.4;20°~25°为5级,赋值为0.1。

3)根据实际踏勘采集土壤样本,明确评价单元内耕层质地情况,确定黏壤土赋值为1.0;壤土赋值为0.9;黏土赋值为0.7;砂土赋值为0.5。

r>

4)ph: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ph<4.50或>8.50的赋值为0.2;4.50~5.50的赋值为0.4;5.50~6.50的赋值为0.8;6.50~7.50的赋值为1.0;7.50~8.50的赋值为0.7。

5)有机质: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机质含量小于10g/kg的赋值为0.3;10~20g/kg的赋值为0.5;20~30g/kg的赋值为0.8;30~40g/kg的赋值为0.9;大于40g/kg的赋值为1.0。

6)有效磷(碳酸氢钠法):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效磷含量小于5mg/kg赋值为0.2;5~10mg/kg赋值为0.5;10~15mg/kg赋值为0.7;15~20mg/kg赋值为0.8;20~30mg/kg赋值为0.9;30~40mg/kg赋值为1.0;当有效磷大于40mg/kg反而起到副作用,赋值为0.8。

7)速效钾: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速效钾含量小于50mg/kg赋值为0.3;50~80mg/kg赋值为0.5;80~100mg/kg赋值为0.7;100~150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mg/kg赋值为1.0。 8)碱解氮: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碱解氮含量小于50mg/kg赋值为0.3;50~80mg/kg赋值为0.5;80~100mg/kg赋值为0.7;100~150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mg/kg赋值为1.0。

9)农田灌排条件: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实际踏勘确定:有新建硬化沟渠,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好,赋值为1.0;如仅有老旧的土质灌排系统,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一般,赋值为0.6;如农田无明显灌排系统,则认定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差,赋值为0.3。

10)交通通达能力: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的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调查情况,确定:如有县级以上道路,认为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好,赋值为1.0;如有县级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较好,赋值为0.8;如有乡村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一般,赋值为0.4;如仅有田间机耕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较差,赋值为0.3;如仅有田间人行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差,赋值为0.1。

3.2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定量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是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来确定指标权重,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主观上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因而需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客观赋权法得出的权重独立于人的偏好以及经验,克服了主观赋权法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综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认为土壤常规5项养分指标对农地资源评价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农地物理指标,最次为基础设施指标。因此,综合指标权重确定农地物理指标为0.20,土壤养分指标为0.70,基础设施指标为0.10。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再进行平均确定综合权重,见表2。

3.3综合指数的测度

根据农田评价单元各指标权重和土壤调查、分析测试结果,计算出综合分值,结合农地地力分等定级综合评价指数方案(表3),即可得出农地资源评价单元综合等级状况。

4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农地资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以及养殖水域等,但根据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中林地多为有林地,以及养殖水域和草地很少的现状,本研究主要对区域内的耕地和园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现场踏勘取样获取的现状信息和实验仪器对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检测结果,以罗田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利用arcgis软件对指标体系确定的10项指标进行单要素分析。

4.1农地物理指标分析

4.1.1地貌类型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以低丘和河谷平原为主,其中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花石桥村附近部分为高丘地貌;其他区域主要以低丘地貌为主。对应评价单元最终确定第1、2、6、8、35、36、37评价单元为河谷平原地貌;第27评价单元为高丘地貌;其余评价单位为低丘地貌。

4.1.2坡度研究区域内的农地资源坡度以二、三级为主,其占总量的78.10%;一级占总农地资源的16.18%;4级和5级比例较小,占总量的5.72%。农地资源坡度等级一级主要集中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二、三级主

分布在以低丘地貌为主的大部分区域,四、五级零星分布在花石桥村、登场坳村等区域。就坡度一项而言,凤三养生走廊内的农地资源土地平整度状况一般,农地坡度主要集中在10°~15°。

4.1.3耕层质地耕层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调查结果表明,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耕层质地主要是砂土和黏土,其中黏土分布在新昌河、义水河、罗田河的河谷平原区域;低丘岗地等主要是砂质土。

4.2土壤主要养分指标分析

4.2.1土壤ph对照我国土壤ph划分,研究区域内的农地酸碱度较好,ph在6.05~7.25,以中性和弱酸性为主。主要位于6.50~7.50和5.50~6.50两个区间,其中6.50~7.50主要分布在中部低丘地区,5.50~6.50主要分布在新昌河和罗田河河谷平原区。

4.2.2土壤有机质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性较大,最小值仅0.17g/kg,最大值达43.45g/kg,含量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三里畈镇内新昌河以东义水河以北的区域,含量较低的分布在凤山镇及大河岸镇,但总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大多数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在30g/kg以下。

4.2.3土壤有效磷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土壤有效磷的指标来指导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

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差异性很大,最高值为84.88mg/kg位于鸟雀林村,最小值位于枫树湾村,仅1.12mg/kg。整体上土壤有效磷含量较好,大部分属于三级以上。但需指出的是有部分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超出40mg/kg的合理值,实践证明,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并不利于作物增产。

4.2.4土壤速效钾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结果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业产量。研究区域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处于四级和五级两个级别之间,无一、二、三等级,其土壤速效钾含量远低于一级150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72.76mg/kg位于三里畈镇新铺村,最小值仅7.53mg/kg,位于枫树湾村。其中四级主要集中在大金湾、古塘河村、新铺村附近。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因此,建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调查范围区内的农业用地增大钾肥施用量。4.2.5土壤碱解氮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域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处于三、四、五级三个级别,无一、二等级,其土壤碱解氮含量远低于一级150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98.73mg/kg,位于三里畈镇宜林村,最小值仅28.04mg/kg,位于大河岸镇高庙村。其中含量较高的三级主要集中在宜林村、叶家湾村、大金湾村附近。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整体偏低。

4.3基础设施指标

4.3.1农地灌排条件排水良好的农地不易受侵蚀,易于机械化耕作。因此,在农地资源评价过程中需考虑到农田灌排情况。在对凤三养生走廊35个农地评价单元进行实地踏勘后,发现其范围内主要存在有因农田土地整理而修建的硬化沟渠,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开挖的老旧灌排系统,也有相当部分区域无明显灌排系统。

4.3.2农地交通通达能力凤三养生走廊位于罗田凤三镇、三里畈镇以及大河岸镇的核心区,区内有318国道、省道长三线、胜麻线等,主要村湾也已由乡村硬化道路相连,整体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较好。但也有少量区域农地因低丘冲积扇改造而成,农地内部道路等级较低,通达能力较弱。农地通达能力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罗家嘴村、七里牌村、登场坳村、花石桥村、古唐河村等区域。

4.4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结合各单要素数据,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见表4。根据各评价单元综合得分,结合农地资源综合指数测度方案,利用arcgis对单要素叠加分析,得到农地资源综合评价分级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凤三养生走廊区内没有一级农田,只有二到六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区域内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区域内农地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较好的二级农田主要分布在宜林村、大金湾村一带,其次主要分布在新昌河与义水河冲积河谷

平原地带,如古塘河村、叶家湾村、新铺村等。

5结语

1)该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多源信息复合分析对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评价,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研究区自然土壤要素、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域差异。同时,所选基本单元不是采用传统的以行政单元为基础,而是依据现状地类,打破了行政区界,使得各行政单元内部的综合评价状况有了较大变化,从而为乡(镇)、行政村内部因地制宜的管理提供了参考。

2)研究表明区域内无一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农地以低丘岗地为主,土壤主要为砂质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

参考文献:

[1]陈印军,卢布,杨瑞珍,等.农地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21-25.

[2]孙进群,雷娜.我国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99-20901.

[3]黄初龙,邓伟,杨建锋.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22-425.

[4]石丽忠,陈金良,迟道才,等.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多维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3):9-12.

[5]王宗明,张柏,宋开山,等.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生态科学,2008,26(4):351-360.

[6]高桂芹,齐作辉,董玉武.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2):202-205.

[7]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ll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8]陈生永,鞠敏睿.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5-28.

[9]程绍文,张毅.湖北省农地资源及其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35-39.

[10]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

[11]幸莉.四川省农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1.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9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供需平衡;总体规划

1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的需要,山东省委把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构建现代水网作为目前最大目标,把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灌排工程作为构建现代水网的基础,摆在突出位置,这为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根据灌区现有灌溉格局及实际情况,把整个项目分为3个灌区:胜利渠灌区、运南灌区、南部井灌区[2]。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2.1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及问题

a.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思想比较严重,农田水利的投入体制是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因素。b.小型水利工程多为农业基础设施,易发生抗旱防洪等水事纠纷,影响投资者的收入和农村稳定。工程建设中没有明确的建后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资金保障,造成建后无人管理,无法发挥应有效益。c.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技术素质较差,管理技术设备落后,离规范化的灌区管理相差甚远。有工程无人管,有人管无管理经费这是工程管理的最致命的弱点[3]。

2.2灌溉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2.2.1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通过对台儿庄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现状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20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60L/(人•d);牛马猪等大牲畜用水定额为40L/(头•d),鸡、狗等小牲畜用水定额为20L/(只•d);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量60m3/万元。农业实际灌溉面积21万亩,平均灌水2次,灌溉定额143.4m3/亩[4]。生态与环境用水主要是城镇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见表1。2.2.2农业灌溉可供水总量预测根据台儿庄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台儿庄区规划水平年分别在p=50%、p=75%、p=90%时的水资源可供水量预测见表2.2.2.3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预测根据台儿庄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参照相关专项规划成果,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预测规划水平年灌溉保证率p=50%、p=75%、p=90%时的农业灌溉需水量预测见表3。

3总体规划

3.1规划目标

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根据山东省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本市水资源状况和土地开发潜力,合理确定全市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比例。枣庄市规划“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为37.04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87.05%。规划到2015年枣庄市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30.17万亩,2020年年底全部完成。枣庄市“旱能浇、涝能排”面积规划汇总见表4。

3.2建设内容及主要工程量

3.2.1规划布局与建设内容根据胜利渠灌区(台儿庄区)布局实际情况,按照行政区划共分为4个片区,分别是泥沟片区、马兰屯片区、邳庄片区和运办片区。灌溉形式分别采用提水泵站衬砌渠道灌溉、机井低压管道灌溉和提水泵站低压管道灌溉三种形式。运南灌区按行政区划,划分为两个片区,分别是涧头集片区和张山子片区。灌溉形式根据当地的现状、水源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提水泵站衬砌渠道、提水泵站低压管道两种方式灌溉。南部井灌区按行政区划。划分为二个片区,分别是涧头集片区和张山子片区。根据南部井灌区地形地貌、水源实际情况,灌溉方式全部采用机井低压管道灌溉的方式。各区建设内容见表5。3.2.2主要工程量根据各灌区的设计,估算主要工程量汇总见表6.

4效益分析

项目完成后,将原有的地面沟畦粗放式灌溉改为较高标准、标准化畦田的节水灌溉形式,农田质量、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也将随之提高,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合理[5],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项目效益主要体现在灌溉增产、节能、省工等方面,具体效益如下:a.增产效益:粮田渠道防渗每亩年均增产约100kg。b.节能效益:实施渠道防渗项目后,由于灌溉用水量减少,用电量相应降低,亩均节能10kw•h。c.省工效益:项目建成后,灌溉用水量、灌水时间减少,灌溉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灌溉用工量减少,农民有更多时间外出务工,增加收入。d.节水效益:项目全部实施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后,与土渠灌溉相比,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0提高到0.66,每亩节水约162m3。

5结论

该项目的实施,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旱作物节水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的零增长,节约水资源,对枣庄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保证。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而且能为项目区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采用新的节水灌溉方式和种植结构,充分利用项目区的有限水资源增加灌溉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tD/t1033—2012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2]郭力方.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n].中国证券报,2011-11-09.

[3]李坤英.辽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6-37.

[4]DB44/t505—2008.农田林网建设技术规范[S].

[5]刘向阳.关于南县农田水利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2):70-72.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篇10

一、总体目标

坚守耕地红线、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禁止耕地“非农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具体措施

(一)分解下达2016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指标。及时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下达到各乡,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耕地质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做好乡“十三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终期考核。2016年为“十三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实施情况的开局之年。我乡要履行耕保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细化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责任考核工作,配合乡考核办完成对各村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中期考核,并密切配合乡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对各村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终期考核。

(三)2016年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721.4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52.79公顷。要不断提高对保护基本农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自觉、积极、主动地抓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统计台帐,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做到六定:定面积、定位置、定质量、定标志(保护标志)、定责任(保护责任人)、定措施(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上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土地肥力,鼓励基本农田承包经营者增施有机肥料,及时制止污染基本农田行为。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将全乡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保护面积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农户和地块补充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资金保障工作。

(四)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做好乡2016年度耕地增减变化情况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计划执行工作,重点做好建设占用耕地、灾害损毁耕地及设施农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工作。

(五)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做好我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前期方案设计和招标工作,加强项目全程监管,切实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上级下达我乡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