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十篇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十篇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1:11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逐渐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小学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4.总结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8).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2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进行了不同对象的人脑与智能研究,进而对传统的职能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新的职能理论中,修正了智能的定义,智能即指在单元或多元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它还包括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及人们在发现问题或寻求解决办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新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智能等多种智能。新的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智能理论,将人作为一个复杂得多智能个体。多元智能的开发需要不同的潜力开发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亦是如此。如果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潜力、兴趣等进行职业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职能都具有普遍性、发展性、差异性、组合型。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1.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

基于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教育为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应用平台;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与中职教育中能对中职教育的发展产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人们普遍认为考试中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差生。中职教育就是针对差生的文化水平及专业技能的专门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不同于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秀学生的语言职能与逻辑智能较高。根据中国的教育侧重点,语言与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适应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教育一般都是紧跟国家教育模式的理想途径。对于不能正常进人大学而进人职业学校学生,他们不是智能不高,而是他们的职能侧重于空间、音乐、人际等方面,也就是说他们的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较为突出。这种学生进人职业学校,会直接有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他们在中职教育中能够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多元智能化理论对人的多项智能机智能的开发都做了探讨。这对于专门进行智能开发的职业教育来说起到大纲的作用,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中职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际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育、语言教育等各学科都有应用,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论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其应用说明。

逻辑-数学智能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方面,逻辑-数学智能即指数字与推理能力。不论是计算机专用或物专业都需要逻辑-数字智能。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数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在数字-逻辑智能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的。要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智能,需要先要设计好课程,进行智能的细化引导。然后再以兴趣小组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兴趣学习。

语言智能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语言智能是指阅读、写作及语言沟通能力,具体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一位在日常生活中寡言的人,可能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具有高语言智能,他只是习惯借助网络发表见解。同时善于运用符号、图像、声音等的学生同样可能具有高语言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也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应用。根据物流管理的教学,人际智能也是需要开发的。人际关系智能是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关注他人情绪、动机和技能等方面并且能够与其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来开发、锻炼发展人际关系智能。例如物流管理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合作小组进行物流方案探讨,进而在合作中开发学生的交际智能。

空间智能的教学开发中,首先明确空间智能即指能以三维空间思考而且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内在的空间世界表现出来的能力。该能力在社会的发展中作用不断凸显。当前的运输方案制定中都加人了多媒体技术,物流管理中也离不开空间智能,这就需要具有出众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该方面的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并利用具体的素材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老师也可以激励学生自行利用空间想象智能进行设计。

中职教育中也有音乐智能相关的开发应用。音乐智能是指能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这项智能显得不太重要,但是其中的原理却是可以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比如一种设计感觉能力,在音乐智能开发中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所研究的关于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的成果,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当前关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三项研究理论成果来探讨其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非智力因素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价值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非智力因素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引导作用。创新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中所蕴含的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动机,不仅会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而且还会把创新引导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来。

第二,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和兴趣,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兴趣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人们去感知、想象、创造。

第三,调节作用。调节作用是指在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和创新活动中,非智力因素能够使主体支配自己的行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或削弱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能量,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使其始终指向预定的目标。

第四,维持作用。创新是一项艰苦的探求活动,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来维持。创新的成功与否与成就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意志力的高低。[1]

另外,非智力因素自身固有的功能对我们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产生着重大影响。首先,非智力因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只有当非智力因素中所蕴含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性格、自信心等心理状态被充分激活之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得以展现,改造自己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得以调动,创新精神才能被激发,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其次,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人格。非智力因素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力、责任感、荣誉感及自信心,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自我塑造、自我修养不可缺少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所必须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哈沃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包含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种智力,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以及自我反省智力等。

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强烈要求教育突破工业时代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加德纳追求的现代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他不是在提倡“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向一元化的思维挑战”,希望学校能够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独胜”之处,即具创新品格。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特别强调了这种智能观的社会实践性,明确地说:“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多将智力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一)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加德纳从脑科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指出,凡是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结合而成的有机体,即“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的潜能,我们可以依照各自的倾向或所处文化的偏好去动员或连结这些智能。”[2]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各种智能的生理基础,具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多元智能理论还揭示了全面开发学生各种智能的必要性,因为“一种智力便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各种智力的结合便造成了多种可能性。”[3]就学生个体而言,全面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就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更何况现在的人类“生存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而在这环境里需要多种智能的组合。”[4]加德纳经过研究认为,各种智能对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加德纳考察了众多人才后指出:“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因此,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个体,显得十分重要。”[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只有全面发展人的智能,才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利用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促使学生的各种智能协调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科学地揭示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可能找到固有的模式去解决,需要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灵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本身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加德纳还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别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因此,创新能力是一种人的多种潜能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与智能有高度的相关性,只不过由于以前人们对智能的认识和评价的局限,导致对智能和创新能力关系认识的局限。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在我们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创新能力是多元的,应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创造力表现的各个方面,识别学生多元的创新潜能,并加以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结合,以满足不同潜能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应建立素质教育的氛围,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只强调学科中心或某方面能力培养的单一的片面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把学校教育的目光从关注少数升学尖子转移到关注全体受教育者,客观地反映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现实,体现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时代要求。

2.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受的教育、遗传的不同表现出发展水平、程度、出现时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创造力的表现也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得到发挥,从而使其在某一个领域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3.建立多元评价和管理体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精心策划的评估过程,能使学生根据充足的资讯证明作出适当的职业或副业领域的选择,也有可能使学生在发生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寻求补救方法。这样,评估在教育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在教育实践中,每个儿童的智力特长是不同的,因而我们不能依据固定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不同的学生,应该以学生智能特点为基础,提供更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建立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和管理体系。

三、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理解、自主与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以及普遍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建构主义理论对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启示是:

(一)理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建构主义关于认知建构的原则是以强调学生理解为基础的。对于需要理解的学习活动,如果不是建立在主体建构的基础上,那就不能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地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形式主义的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是师生双边理解的活动,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习者“学”的基础上。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教”的活动不能“传授”给学生任何知识,它只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能否理解,能否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关键在于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自己展开建构活动,达到真正的理解。

要使学生产生理解,就不能盲目地追求教学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建构式教学宁愿以追求学习质量来求得教学效率。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地教,而建构式教学则要求,教学一开始不应当直接教科学理论,而是创造机会激发学生自己思考。有人说,按照这种教学方式,学习一个科学概念或理论要费很多时间。教师们在应付课程表上上课的压力都已经无能为力时,哪有时间顾及学生进行思考呢?诚然,不是学习所有课程内容都要这么费时费力。建构式教学强调内容要少而精,学生能举一反三,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旦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学习别的相关内容时速度就会加快。

(二)自主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

在建构式教学中,学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在学习某一概念、现象或理论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讨论这些观点,并动手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在这种自由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显得突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动手操作。格拉塞斯菲尔德指出:“迄今为止,最容易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他们正在思考什么。言语行为需要事先想一想说些什么。这种想一想的行为就是一种反思的形式,它使思绪中不一致的地方或漏洞显现出来。需要解决问题时引出学生说话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解释给老师或同学听。两种方式都引起学生的反思,是所谓操作意识的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养成了习惯,然后他们一到要解决问题时就变成与自己对话起来。”这种自由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修正错误,更重要的是激发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三)合作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在建构式科学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研讨、交流、创新的集体。这就是社会性建构主义所强调的群体建构对发挥学生集体智慧的积极意义。由于“他人”对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他人是我们经验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在建构式学习中,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主要策略。

社会性建构主义强调群体和主体间性在知识建构和创新中的显著作用,这已经在日常经验中得到充分的证明。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是说明群体的互相激发在解决问题或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一起讨论问题、形成科学概念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想的碰撞是创新思维产生所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李明良,曾方.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2,(12).

[2]加德纳,李心莹(译).再建多元智慧[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77.

[3]加德纳,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365.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4

李旭杰,男,(1986.12),山东平度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生。

摘要:当前语文学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个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初步探索此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智力理论;因材施教

笔者的访谈对象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已从教9年,现为文学院教育硕士。针对笔者的问题(您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位老师的回答为:学生类型多种多样,很难把握他们的个性,在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搜集和查阅资料,依据教育心理学中学过的多元智力理论,初步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谓“学生类型多样”指的是学生在心理上的个性差异,包括性格、兴趣、能力等,表现为在学习中主要就是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结果上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加上客观上我国班级人数相对较多,教师才难以准确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就难以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至于造成部分学生的“边缘化”和严重的课堂教学不公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加深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和学习,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帮助教师贯彻因材施教有一定的启发。

一、多元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

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给出了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非传统智力的定义所指的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智力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并且这九中智力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个学生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只有适当的教育可以使每种智力都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三)多元智力理论的特点

1.多元性

这九种智力要素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靠某一两种智力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言、抽象逻辑智力。

2.差异性

尽管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各具特征。这表明了,学生之间不存在智力的高低问题,只是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

3.开发性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和制约,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开发。因此,要想帮助一个学生开发其潜能,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和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帮助学生发现其优势智力,促进全面发展。

4.实践性

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无例可循的新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及其重要的。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九种智力,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天才”和“弱智”。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其特殊的潜力,只要给予恰当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平等、全面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教师应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九种智力展开,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发掘和展示其多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个人的潜力,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那么就要增设选修课或组织课外活动等,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智力组合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三)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依据学生各种智力的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发现他们的智力特长,找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力求给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机会。

(四)教师应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

首先要对学生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探索各种智力评价方法,力图给学生公正和积极的评价。其次,建立“在学中评”的评价机制,即全过程评价制度,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启示

(一)以内容为导向指导教学

语文教师在每次授课时最好确立一个主题,决定该次授课应着力发展哪些学生的哪些潜能。例如,要发展言语―语言智力,就要重点引导这样的学生多体会文学经典中的高雅语言,反复揣摩字词句,总结语言现象规律和使用技巧等;发展视觉―空间智力和自然观察力,就要把雄峰峻岭、长河落日、秀木繁花等图片插入到教学课件中;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任务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以达到心灵的陶冶、性情的磨砺。

(二)以学生为中心确立教学方法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多领域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元智力理论营造有利于多种智力开发的情境,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能协调发展。

(三)及时肯定学习成果,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倾向不同智力的学生以展示的场合和时间,在学生通过其优势智力体验到成功时,要及时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肯定。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交互化、评价过程的个别化与评价结果的模糊化。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多元智力理论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3]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4]汪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语文因材施教[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

[5]万学勤.略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J].教育探索,2003(5)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

探究多元智能理论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应率先考量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现状。纵观我国教育历史可知,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封建帝制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虽因朝代更选改制多次,其应试教育本质却并未扭转,时间跨越民国行至现代,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理念因时展逐步向现代化、科学化、实效化方向迈进,因此,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刻不容缓。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其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素质培养为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受教群体在素质教育下有效提高个人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发展需求。在众多素质教育门类中,体育作为保障受教群体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逐步演化出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等概念。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的共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必不可少。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包括身与心、思想与交流等多种元素,是丰富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全民化、终身化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发展、应时发展十分必要。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对于素质教育时代全民素质培养而言意义重大。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应用启示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在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素质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多元智能理论可知,其并非满足于受教群体的单一素质培养,而是立足于现实需求,真正实现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利用多元思维,打造全智能教学理论,从而实现受教群体的全方位素质培养。因此,将其与体育课程教学科学融合,对体育教学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其不但可以强化体育教学的身体素质教育功能,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项教学融合,将体育真切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可以有效促进多学科之间共同作用,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有机融合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体育教育更科学地开展意义重大。其科学落实以人为本,重点侧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地确保了受教群体发展的科学与自愿。而其多元化丰富的教学策略,则可大大促进受教群体对教育本身的认同与参与,从而行之有效地保证了受教群体在教育引导下科学稳定发展,积极提升个人素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应率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原则。通过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有效落实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培养受教群体的各项素养的目的。对此,本文认为,行之有效地落实教育内容多元化原则,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积极发挥学习迁移作用,以使体育教育与文理教育、艺术教育充分融合,从而丰富自身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2.教师素养多元化

教育内容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手段,而教师素养多元化则是多元职能理论科学落实的核心。教师素养只有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需求,才能实现理论的科学开展,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体育课程教学。故此,本文认为,培养多元化素养的体育教师,并构建教师合作机制,以联动办学、学习迁移手段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的紧密结合,才是多元智能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选拔及培养多元素养及多元思维的教师,积极营造学习迁移环境,确保教师素养多元化原则得到落实,是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落实及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将促进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保证素质教育落实于我国的基础教学之中,保证全民素质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牛蔚林.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110-112.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6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领域当中是一个重点、难点。如何能够激发少数民族小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对汉语学习的信心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探讨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在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分析,旨在更加有效、更加有利地实现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长足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策略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青少年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学好母语的同时学好作为国语的汉语非常重要。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的总体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上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策略作以简要分析。

1多元智能分析

在以往所认知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上,除了教师强加式的灌输,学生的生记硬背外似乎没有一个更加具体的理论指导去改变这种现状。在这种干枯乏味的教育教学方式下,不仅不能让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产生对汉语的兴趣,反而让他们心理上出现逆反和厌烦,其实这是大可避免的。众所周知,早在1983年,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纳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总结到,我们每一个人要具备八种智能,其中包括语言智能、数学智能(逻辑)、运动智能(身体)、空间智能(视觉)、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内省智能等,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实际上这些智能在我们身上的表现程度又有着不同。因此,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师要突破传统,强调多种智能共同发展,实现多元智能整体提高,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知道多元智能对于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就应当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教学当中。通过研究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才是根本。

2.1面向全体,满足智力发育不同阶段的学生

提升我国国力和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就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在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加具有多元智能教学的能力,善于发展和掌握不同智力发育阶段学生的不同,并根据学生实际的智力和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

2.2个性化策略指导,实现弱势智能与优势智能均衡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也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激发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在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后应充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智能的发展水平和时期不同,强弱不同。所以,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更应该有的放矢,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强项,挖掘每个人身上不同的潜能,以强者带动弱者,共同提高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2.3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创设多元教学情境

随着小学汉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发育认识度逐渐提高,在教学当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讲究个体差异,推动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则更加迫切地要求教师创设多元教学情境。利用网络媒体,声音,影响,图片等丰富学生的认知,生动形象的事物更加有益于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智能,让小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提升。

2.4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人际交往的智能作为人类必须具备的基本智能,不是成人后步入社会才应掌握的,而是作为个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需要具备的能力。从小培养人际交往智能,更是培养和谐社会人才所必须的。因此,在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中,教师更要多多鼓励学生去表达,去沟通。通过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协作。通过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角色互换,角色转变,学会倾听,表达,理解。

2.5灵活、多样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的成长是需要不断鼓励和激励的,所以汉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与学生鼓励,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帮助他们树立强大的自信。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认真对待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尝试多样化的技巧让学生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提高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水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长足稳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掌握,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在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更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要过分迷信某一种论点,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发育和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多方位设计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调动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袁媛.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探究[J].成功(教育,2013(10).

[2]马建华.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的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4(07).

[3]⑾迹杨春秋.多元智能理论下蒙古学生的汉语教学活动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06).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动漫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4-01

专业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智力理论是动漫艺术设计专业重要指导思想。根据科学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艺术因素渗透到艺术教学之中,把众多领域借鉴到艺术学习的领域,能有效解决我们在艺术教学中的问题,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开放多元。

一、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这项理论最重要的观点在于:人的智能是以多元形式存在的一组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探索。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是深远而重大

1.“因材施教”: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方式不一样。

2.多种智能的全面培养:不是传统教育对语言、数理逻辑等单项智能的培养。

3.教育要着眼发展: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切实的提升。

4.注重人的自我认识智能:人都有自省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内涵”,值得教育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确实可行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致力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活动过程的多维度、立体化,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形成性,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该专业的价值和目标。

(一)弱化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与各学科界限

动漫是通过制作,使一些有或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夸张化,赋予其人类的一切感情、动作,专业教学的内容涵盖广、范围宽,其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只停留在对某个单项智能的培养上,决定了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教学目标,即“为多元智能而教”。

(二)打破学习空间,整合课程资源

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从事动画片制作、影视制作、后期合成等工作岗位,必定是需要打破学生在校学习中阻碍的空间,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在本专业实施课程时尽可能以家庭资源、地区资源、社会资源、民间资源、自然资源成为课程资源,以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完成资源整合。

(三)实施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类型:沉思型和冲动型、整体型和序列型、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因材施教的特点:呈现方式因人而异、提问内容要因人而异、方法探索因人而异、合作要求因人而异、练习要因人而异、分层竞争,适合不同个性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开放和宽松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评价氛围,需要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共同关注、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可采用的形式很多,自评、互评、活动、作业、点评、档案、问卷、访谈、周记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和结业考试,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和其他当代知识论越来越为广大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人们对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施也有了更明确的理论方向和基础。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先进理念,开发学生的潜能,以优势智能的发展带动动漫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linda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译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历史;运用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是一种比较感性的学科。想要学好历史,不但要有努力和兴趣,运用一种有效地教学方式和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表现出了接受程度也不同的现象,这是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历史教学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提高自我认识,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变得明智,掌握更多古人的经验和文化。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位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在1983年提出的,其中有一本书对人类智能理解的范畴做了一个比较全面、详细的介绍,一般至少可以从逻辑数学、音乐、语言、肢体运作、人际等多个方向进行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的潜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强调和尊重个性的差异。它最早被应用在幼儿园行业,因为很多教育学者认为应该从幼儿时代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从最基础开始做起,并慢慢的向其他领域扩展。教育实践证明多元智能理论不仅仅对幼儿园或小学适用,初中、高中到大学都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教学。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元智能理论不但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还可以通过一些设备和手段作为教学内容,使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得到具体的、充分的运用。

(一)在教学设计方面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讲课按照怎样的思路和具体安排什么样的过程进行设计,也是对讲课内容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把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到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对历史教学进行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进行培养。比如可以在讲课之前用一个比较经典的典故或有趣的故事来引出本堂课的内容,通过这个典故和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掌握学习高中历史的基本技能,这就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思想。

(二)在教学方法上面

针对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风格。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讲课方法对课堂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但必须在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计划做好教学设计的每一步。

想要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法,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具有的强项,并让学生对自我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充分的认识自己,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达到多元智能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学生主动性及自信心

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发展的潜力,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学生按照兴趣分类实施分组教学,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而且通过分类分组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这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促进班集体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中运用的意义

(一)改变和丰富教学方法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并取得了很多成就。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就,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智能,充分认识每个学生在智能方面的特点,并利用自身的强项去带动弱项,帮助学生发展智能的多元化。智能的多元化会促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变和丰富教学方法。

(二)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由于每个人智能的强弱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智能发展方向,不同的智能方向导致了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开发并培养学生的语言、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的多元智能。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改变学生以往单一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发展。

通过文章对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的介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以及对教学方式改革和促进学生智能多元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多元智能理论不但对高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要,而且对整个教育领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课标下,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潜能和智能情况进行分析和掌握,让他们的个性和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莉.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90-91.

[2]韦海敏.浅论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1.

[3]陆亚芹.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9:27-28.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快乐数学课堂构建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由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的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率先提出[1],此后数年间他不断的对该理论进行逐步的补充和完善。多元智能理论以人类的智能,即智识结构为研究对象,将其归结为智能在解决人类所接触到的问题层面有其专有意义。加德纳对人类智能的总括性认识指出了人类智能潜力发掘及其应用的文化价值延展意义,并且指出了人类自身所具备的智识结构是帮助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效的应对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所能依赖的自我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类拥有的智能呈多元化表现形式,其最初将智识结构归结为: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识能力、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随着后续加德纳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补充修正,在1995年其又在原有七种智能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相继提出自然观察智能与存在智能。任意的社会个体均拥有彼此关联又相对保持独立的上述九种智能。九种智能在不同个社会体身上以不同方式叠加组合,使个体之间呈现出智识的差异性,不同的人的突出智识表现也不尽相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人类的智识结构实质,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理论路径和实施路径指引,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正视学生的个体化智识结构差异,以素质教育培养为数学教育出发点做到因材施教。笔者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秉承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指引,提出创设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驱动的快乐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引下快乐数学课堂的实施

快乐数学课堂与传统数学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数学课堂以教师面向学生的单向度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未受到应有重视;快乐数学课堂注重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以寻找和搭建知识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平台为教学实现思路。

(一)快乐课堂构建原则

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师往往对数理逻辑智识能力出众的学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好感和关爱,但是此种带有明显选择性的好感和关爱,易使此项智能并不突出的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受到忽略,进而导致其丧失数学学习热情,产生抵触情绪。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具有迥异于他人的智能优势,过分追求个体的智能水平全方位占优的想法是不切和实际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针对性的结合个体的优势智能善加引导,可以实现智识迁移,由优势智能的发展进而带动弱势智能的进步。

快乐数学课堂的构建理念是"扬长而不讳短,统筹加之兼顾"的原则,即以寻找和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所在,结合学生的优势智能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自身的优势智能发展为教学突破口,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充分调动,数学课堂对其而言不再是负担而是其轻松高效获取知识的乐土,同时也使学生相对处于弱势的智能也随之提升,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智能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快乐课堂实施准备

快乐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必须要准确掌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在实施快乐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智识结构等个体要素,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笔者曾在某一学年的数学课备课阶段,借助班主任掌握的学生信息资料、其他课任老师的课堂授课情况反馈,对即将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情况摸底和汇总,并据此整理出一份囊括全班学生的智识结构分析表,通过对分析表反应出的学生智识结构曲线掌握了学生的智能水平,并在随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智能差异的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快乐课堂实施设计

快乐课堂的实施宗旨是以兴趣激发为数学学习驱动导向。在快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章节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适当且精准的话语表述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数学问题,并阐述自己的问题解决方式,其他学生可以就该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可以就不同观点展开论辩,达到对学生言语--语言智识能力培养目的;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识能力可借助图片、ppt等方式,使学生实现充分的图形特征认知,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识能力;以制作数学模型、数学情境角色扮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识能力;以小组讨论、合作解题模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识能力;以解题并自我纠错的模式实现对学生自知自省智识能力的挖掘培养;以各种自然界景观与数学知识的关联数据收集实现对学生自然观察智识能力的培养,最终借助上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逻辑--数理智识能力的提升。

(四)快乐课堂效能转化

快乐课堂的构建意义并不仅仅满足于多元智能理论下教学模式的更新,更在于是否使学生真正借助该种教学模式将课堂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提升。认知转化理论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能够增强教学或培训的存储与记忆,"[2]因此,快乐课堂在面向学生完成显性知识传递的同时,更是借助兴趣引导教学模式和智能提升模式实现了缄默知识的传递速率,使学生不只学到了知识,更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快乐课堂实施评价

快乐课堂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目的是否达到,需要借助对其的评估和反馈。评估可以衡量教学目的是否实现,反馈可以结合不足为日后的快乐课堂实施提供优化准据。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管理学中的受训组与控制组对比测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具体方式是可以选择同年级两个学生人数、智能水平大致相同的班级,在同一章节教学中,选取一个班级实施快乐课堂教学,另一个班级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结果比对。目的在于消除外部因素对评估结果所施加的影响,保证评估的客观中立性。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篇10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近十几年来,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对传统的智力概念的内涵开始提出了质疑,在批评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不仅具有多种智力,而且人的多种智力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而独立存在的观点。其中,哈佛大学教授、

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最具代表性。

一、多元智力理论概述

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力的内涵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一词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这七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具有较高逻辑-数理能力的两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是: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加德纳指出,传统的智力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能够进行较好的评估和预测,但对评估和预测学生学校以外的表现和发展其作用则微乎其微。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一无所成,而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差生”却能于离校后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创出佳绩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多元智力理论在高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力或以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

上述三个突破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第一,把智力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支点——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我们的学校再也不能仅凭某种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面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是应该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第二,把智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我们的智力观和智力培养观或课程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一定要改革,不改革就只能落在时代的后面,被时代所抛弃。同时,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做到既与时俱进又因地制宜;第三,把智力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只围绕着某几种智力设置课程,不能把多种“非学术”智力领域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多元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使我们对教育方针的追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课程;第四,把每一个体的智力结构看作是差异性的和个体化的,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智力强项或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三明九中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支撑,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实际,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课程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多元评价,我校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1、学生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至少拥有七种智力,只是这七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及不同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学生不存在聪明与否的问题,只是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我们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力的情景,给每个学生多样

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力,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从高一年级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体育、美术兴趣的培养,到高二年级根据学业成绩和不同的兴趣、特长进行分科,再到高三年级时组织各专业的集训与考试,学校、年段、班级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档案,随时跟踪,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潜能。同时,与学生家长、社会等有关方面密切联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使很多原本学习基础差、自以为高中都无法毕

业的学生顺利地考上了本二以上的高校,还有不少同学考上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充分贯彻了我校“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

2、教学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新的课程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无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法,无论哪个教育对象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是有违教育规律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正如孔子在分析学生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因材而教之,也能各成其才。因此,教师应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让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富有个性的发展。我校近两年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间教室都安装了投影仪和屏幕等多媒体,给每位老师配备了手提电脑,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制图等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3、评价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多元评价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新课程中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