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典文学赏析十篇古典文学赏析十篇

古典文学赏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3:50

古典文学赏析篇1

关键词:古典诗词;知人论世;品味意象;推敲炼字;展开想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51-02

一、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从《诗经》的微言大义到魏晋风骨的慷慨悲凉,从唐诗的大放异彩到宋词的璀璨夺目,古典诗词承载了作者寥廓的精神世界,抒写了永恒的人生主题,是中国人性情气质、思维方式、人生智慧的诗意表达。

高职学生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已经接受过古典诗词的熏陶,但是仅限于熟练背诵和了解大意,并不能做到较深入的鉴赏分析,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亟待寻求更为务实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古典文化的精髓。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本文拟论述四种较为有效的鉴赏方法。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指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万章篇》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李白生活在盛唐,性格豪放,足迹遍及名川大山,其作品飘逸自然、豪迈奔放,正是时代与品性的折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与其豪迈的性格交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壮丽无比的画面。

杜甫生活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由盛而衰,个人经历了为官遭贬、仕途不顺、生活漂泊、居无定所等困境,因此在他的诗中,没有了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豪情壮志,而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浓烈。《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破亡,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逆境,此诗表达了强烈的忧国思家情绪。其中“花溅泪”、“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国破家亡的悲情推向极致。《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写于杜甫五十六岁时,老病缠身,生活困苦,寄居异乡,他独自登上高台,看着萧瑟的秋景,想到自己飘零的处境,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诗作。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性情迥异,因此折射到诗作中的内容、风格也相差甚远。

因此,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所处时代,才能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教学中,学习一首诗词之前,在预习环节,需要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经历是否投射到作品之中,是否影响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三、推敲炼字

古代诗人、词人非常注重炼字,会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境界。

如宋代张先的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就非常有表现力。云飞月出,月光普照,微风过处,花影摇曳,婀娜多姿。“弄”字将云破、月出、风过、影动等动作联系在一起,使天地间的花月焕发了活力。花儿顾影自怜,景物具有了人格化的魅力。在一天将尽之时,诗人暂忘了一天的愁闷而体会了宁静的意味。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用古典诗词形式书写现代精神的词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和“翔”用得非常巧妙。“击”本义是敲击、敲打,用在这里突出了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的状态,在本词中突出了鱼在水中游得轻快自在。如果将这两个字换成“飞”、“游”,表现力就极大地削弱了。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分析,这两句词象征了青年革命家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所以,通过推敲作者使用的动词、形容词、量词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一字之妙,境界全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关键词语的表现力,感受它们创作的作品的魅力和张力。

四、品味意象

意象指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诗词中的一景一物,已不仅是本义,也有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因此,鉴赏诗词时要格外关注作者选取的意象,通过意象揣摩作者的心绪。

月亮这一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国”,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亡国之君的伤痛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书写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其中“梧桐”这一意象浸润了作者的愁绪,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秋霜中傲然盛开,所以诗人常常赋予它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一意象饱含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质。

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作者不同、心绪不同,所以对意象的观照也就不同,同一种意象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感彩。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写的是离别的伤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赞美。同是“柳”这一意象,却传递出不同的心声。

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人或事意象。自然意象如月、水、风、霜、梅、兰、竹、菊等。人或事意象如舟、湖、镜、灯、登楼、吹笛、饮酒、登楼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常见的意象介绍给学生,并结合古典诗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事物的移情,体会意象蕴含的情感及作者对万物的观照,体会意象所形成的深远意境。

五、展开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经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书画中有留白这一技法,诗词也是一种留白的艺术,作品的完成离不开作者的艺术想象,同时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把诗词所描绘的整体画面呈现出来,获取审美体验。

诗词由于篇幅的限制,它不像散文、小说、戏剧,可以洋洋洒洒千言描绘一个场景,它必须高度凝练,用词极为讲究,广阔的空间留给读者去创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了一幅清幽寒冷的画面:千山寂静,万径无迹,江中孤舟,老翁独钓,漫山遍野,白雪皑皑。读者只有经过想象,经过再创作,才能感受到这种万籁俱静、苍茫悠远的意境和波澜不惊、苍凉孤寂的力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描写的是恋人离别的场面,没有嚎啕大哭,有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表面写分别的场面,通过想象、读者的加工,可以想到两人此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由此不禁联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但是两句形成鲜明的反差,更增添了离愁别绪。

每一部作品,都需要读者的再加工,通过想象形成艺术形象。“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词的意境形成与艺术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用画笔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歌声呈现出来,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更真切地获得了审美体验。在《沁园春・长沙》的鉴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想象后形成的艺术形象。中流砥柱的独立寒秋图、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图、勇搏风浪的中流击水图,在学生的笔下栩栩如生,气象万千。通过绘画这一再创造过程,学生对青年的革命豪情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

六、结语

古典诗词的四种鉴赏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在教学中仍需不断探索其他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诗词、品味诗词、热爱诗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璀璨的中华文明,承担社会责任,不负未来使命。

参考文献:

[1]鲁原.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古典文学赏析篇2

作者:赵静静

【摘要】我国的文学文化遗产里古典诗词是重要的部分,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中,如何提高高中在校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及注重的内容。本文就鉴赏古典诗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鉴赏

1.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是每一个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都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语言与中心思想,这个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题,中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学习古典诗词视成洪水猛兽。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古典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古诗词情感及思想内容、了解古诗词描述的意象、欣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古诗词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能力。

2.掌握古诗词的意义

古代的诗词通常是运用丰富的内容、充实的意镜通过含蓄且简单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读懂古诗词,就不能正确理解古诗词所要描述的意境,造成学生在做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时难以下笔,错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因此,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思想内容是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基础,透彻的了解古诗词题目、解释的基本内容。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接触过很多的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以一些著名的作者的具体情况、古诗词中经常见到的意境、古典诗词的特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怀古诗是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功名成就或者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用诗词的方式表达出来;送别诗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思乡诗是作者表达人在他乡思念故乡的思想。这些初步了解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同的古典诗词的情感及思想内容。

3.培养学生赏析古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古诗词中的含义和重点了解整篇古诗词要表达的内容,其次从作者运用的的语言艺术,了解古诗词的运用,教会学生根据诗词的表达方式判断古诗词是寓情于景还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有一些古诗词要通过文章的关键字下手,掌握古诗词中的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从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等方面了解诗词用词的妙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避免讲课方法太过深奥,指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掌握更多的典故,欣赏诗词时便能很快的了解诗词采用的典故,更快掌握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古诗词的感情隐藏在诗词的语句中,因此就要求学生要从不同的方向去了解诗词的技巧,还要掌握古诗词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整篇古诗词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教师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熟悉古典诗词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比如通感、比喻、反复、夸张、互文、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根据修辞手法判断古典诗词运用的抒情方式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等,然后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烘托、象征、欲扬先抑还是渲染等,最后要教会学生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正确的判断使用怎样的手法后,结合古典诗句进行细致分析,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的诗词是将一切想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到诗词的句子中。所以,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在了解古典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生循循善诱,指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技巧,寻找规律,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时效性的提高,引导学生找到诗词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诗词阅读中利用自己的感情去体验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古典文学赏析篇3

一、引导学生领悟现代文学情感意境,启发学生塑造高尚人格

初中“诵读欣赏”中的现代文作品,作家们以其独特的风韵描绘着人间世事的真谛,每一个句子都浸透着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每一层内涵都涵盖着他们特有的艺术构思。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诵读”这一语言中介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情感魅力,利用“欣赏”这一心理中介引导学生感悟微妙的情感意境,促进学生把精神和生活沟通起来,从中受到教益,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高尚的人格。

例,诵读赏析课文《第一声喝彩》

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提炼概括,把握文章情感意境,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诵读文章节奏,感受文章的情境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把诵读关,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毫无节奏地诵读,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梳理节奏,融入感情,诵读出文章的意韵和精华,感受文章的情境气氛。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梳理阅读节奏,感受文章“喝彩对他人的重要性”这一情境。

其次,把握情感主线,研读课文精彩部分,揣摩词句,品位语言。教师要利用文章故事的情感传递作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研读课文精彩部分,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并通过揣摩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表达,分析文章情感的传递。如:“我”为女主人对女儿的温情与爱而感动,为她喝彩;同桌为“我”名落孙山的作文喝彩,使我重新振作,走向成功。通过这些小故事的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把握“喝彩可以给人极大的信心与勇气,使人看到生命中的闪光点”这一情感主线,进而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情感中所呈现的“喝彩”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意境,形成自己对“喝彩”和人间大爱的理解,当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应由衷地大声喝彩。使学生受到陶冶,唤醒学生情感世界中的“真善美”,从而建立健康、高尚的人格。

二、组织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文艺风格,启发学生培养审美情趣

我国文学艺苑中,古典诗词是一朵瑰丽的奇葩,作者通过对客观物象丝丝入扣的描绘和对主旨情感虚实相济的抒发,形成我国古典诗词隽永的文艺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诵读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古典诗词文艺风格的鉴赏,让学生在诵读优秀作品时,充分感知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以及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诗词特定的主题、韵律、情景中实现审美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例,诵读赏析古典诗词《月夜》

教学目标:通过对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赏析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以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进入情境,感知诗词的韵律美。教师先进行访读,再指导把握语气、语调、语速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初步体验作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的韵味和情境,实现诗词作品的初步感知。接着再次进行朗读,体会诗词清幽、清静而又幽深的韵律美。(2)词句赏析,感知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师组织学生在诵读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或最有欣赏价值的词句进行由表及里地赏析,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清新、朴实、绚丽、典雅等。如,《月夜》中一个“独”营造了一种冷冷的忧伤,而“忆”更能让情绪有一种像“画”一样的静止感,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营造了一种月夜思家的情绪和意境。这样通过古典诗词文艺风格中美学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

古典文学赏析篇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04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古典诗词,不但能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思想内涵,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然而,目前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束缚在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古典诗词教学长期处于一种不佳的状态。对此,语文教师应不断尝试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并寻找到一条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的道路,从而更好地感悟与理解诗词,为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反复诵读,感受韵律节奏

诵读是理解诗词的重要手段,诗不但有画面感,更有韵律节奏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味。只要反复吟诵,古典诗词独特的音乐美便会被学生捕捉到,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在讲授《过零丁洋》时,因为整首诗词铿锵有力、情感饱满,是诵读的经典之作。这是押ing韵的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等字。此外根据音韵来看,平仄有规律的交错,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加深对诗词情感意味的理解,从而真正内化诗词魅力,从而充分激活口耳等感觉器官,配合学生的大脑,将音乐美充分地展示出来,古典诗词教学也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体会诗词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文章之妙,言之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依靠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文学形式。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由于古典诗词语言比较生涩,学生联想、想象力不足,使得初中生不易感知到诗词独特的意境之美。初中生喜欢形象可感的事物,古诗如果不能生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画面,那么即使教师讲授得再精彩,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更别说让学生去鉴赏了。

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定的画面,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情感的共鸣,积极投入到古典诗词学习之中。如在讲授元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整体意境是由很多个意象所组成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想象到底是怎样的意境,也不易感受那种哀愁的情调,对此,教师可通过播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幻灯片,促使学生在充分阅读并分析诗词内容的同时,借助图片所创设的情境感受深深的意境之美。在多媒体辅助之下,古典诗词情境会真实地映入学生眼帘,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学生就也有景可说,有境可品了。

三、赏析意象,分析诗词情感

意象是解读古典诗词的钥匙,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梳理和识记,有利于初中生更好地鉴赏诗词,领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说意境是一座大厦,那么意象就是构成意境的砖和瓦,通过分析诗词意象,可以准确把握诗词意蕴。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意象相对固定的意涵,将其分类总结阐述,然后再具体运用到诗词鉴赏过程之中。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象征坚韧、傲雪、不屈不挠等意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不但表现了美好的春景,更暗含了送别、留恋、忧伤等意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大雁象征着音信和思乡思亲、思归意涵等。教师应充分借助意象,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诗词教学的侧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诗词的重要手段。

四、把握细节,深挖关键考点

古典诗词在大处讲求意境意向点染,在小处注重细节把握,这种细微之处往往是诗词教学的关键考点,也是诗词鉴赏的重难点。古典诗词往往一字千金,造语炼字,成为传世经典,为后人津津乐道。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细节进行把握,鼓励学生去捕捉诗句中的关键词,以此为突破口来解读诗词,显著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岳》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与“割”运用得很精妙,能够将泰山秀美、遮天蔽日的景貌表现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泰山那雄浑巍峨的姿态,那高耸入云、居高临下、云雾缭绕的泰山画面,体验到登临绝顶的开阔视野,还有诗人博大胸怀所抒发的对泰山无限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细节描写,从而达到由一字窥全诗的目的。

修辞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考易考内容,教师应重视修辞教学,解决这个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能够以此为突破口揣摩诗词丰富的意蕴,感悟诗词超凡的艺术魅力。如在讲授杜甫《春望》一诗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找出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解开迷题,掌握诗句中所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理解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渲染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内心的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痛苦的情感。

五、知人论世,把握诗人特征

古典文学赏析篇5

关键词:诗词教学;现状反思;对策

中国古典诗词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我国古代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教师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教学,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必要进行反思。

一、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反思

(一)教学现状:

1、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日趋低下,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兴趣。

2、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诗词就考几分简答题和名句,影响不大,一部分学生背诵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3、古典诗词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思路不清,术语不明,语言表述不准确,语言逻辑混乱,拼接答案现象严重,得分偏低。

4、学生畏难情绪加重,应付现象层出不穷。

(二)原因分析:

1、课本所选某些诗篇与学生距离太大,学生理解困难。如《离骚》,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艰涩难懂,学生缺乏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冲淡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部分教师平时教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感知时间反而减少,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文言文精读课。

3、学生看到课后“背诵”二字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地去背诵古典诗词实属不易。

4、学生学习心理日渐功利、浮躁,应付学习现象普遍。

二、古典诗词教学对策

1、以美感享受为目的统驭古典诗词教学工作。

中国古典诗词内在美表现在意境和神韵之美,外在美表现在辞采、声律和结构之美,既如此,就必须把享受美感作为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疱丁解牛,肢解诗词美感,使学生学习味同嚼蜡。

2、以明确的诗词知识建立古典诗词知识架构。

学生进入高中,学过的古典诗词并不少,可要让学生说出古典诗词发展史、不同时代的特点、代表作者、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往往会一头雾水。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的有意肢解和概念堆砌,分不清意象和意境,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更不能说清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难成体系,无法支撑古典诗词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进行诗歌单元教学时,有意识地分期讲述相关知识,让学生建立起知识架构,从而逐步消除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从容学习,不再觉得古典诗词高深莫测,无所适从。

3、以富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诗词独特的韵律美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教学之初,可以先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或配以相关的诗词改编的歌曲,如学习《琵琶行》,可播放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拒婚一节时,可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让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感受诗词的感情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通过诗词句想象、联想其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朗读指导的基础上,可采取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范读,若学生兴致很高,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或填词,巩固学习成果。

4、以背景故事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深切、真实的流露。是诗人特定形势、环境、背景下的特定情感的流露。这其中有很多台前幕后的故事,学生也非常渴望了解这些背景故事,进而了解作者,认识作者,理解作者和作品。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将其忽略不计,这的确让人遗憾!如本人在讲宋朝陆游的《书愤》时,特意设问:陆游一生写了九千三百多首诗词,为什么多以“痛击狂胡”的爱国主义诗篇居多?学生无从作答。我便从陆游的爱情说起,谈及其和唐婉都著有的《钗头凤》,告诉学生他们原是表兄妹,两人婚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二人亲密无间,但陆游母亲从中作梗,逼陆游休掉唐婉,另娶一妻,还修改了陆游给唐婉的情书“重圆有日,待我三年”中的“三”为“百”,致使唐婉心死再嫁。三年后二人再聚沈园,非常伤心,陆游在墙上题写《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后,唱和《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不久抑郁而终。婚姻的失败,成为陆游转而从军,痛击狂胡的原因之一。讲罢,学生成了作者的知音,走进了他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与他们进行着心灵上的对话。

5、以关键字词和诗句为突破口鉴赏诗词

古人讲究遣词造句,把浓厚的感情浓缩在几句诗词里,每一个字词都饱含深远的意义和感情,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赏析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对仗极其工整。学生对诗词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分析,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答案的统一和规范。

6、以诗词意境为灵魂把握古典诗词

意象既是自然之象,也是作者感情之象,意境既是由意象构成的自然之景,同时也是作者的心中之境。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求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学会通过意象把握古典诗歌的意境,就掌握了理解古典诗歌的关键。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细细品味和体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就以“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古人往往习惯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来思乡的,“落日”表达凄凉失落的情感,“杨柳”表怨别,“松”表正直,“菊”喻高洁,“梅”喻坚贞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灵魂。

总之,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采取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突破难点,不断提升古典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典文学鉴赏集》,辽宁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古典文学赏析篇6

古典诗词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为字数的限制,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显得言浅意丰,这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又因为学生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古典诗词,因而难免显得生疏。而许多老师光凭着一张嘴也很难真正挖掘出诗词背后的深刻意蕴,因此在平时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往往是粗略的带学生把诗词读上一两遍,然后便开始囫囵分析,最后便草草结束,渐渐地,学生觉得古典诗词学习越来越索然无味,于是古典诗词也愈发难以理解。诗歌鉴赏,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诗词,这是许多专家的共识。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活动,让学生走进诗词、了解诗词、分析诗词、融入诗词,让学生充分揣摩古典诗词的意境,钻研诗词的语言、用词,体味作者的情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

网络使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改观,借助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尤其是网络与各门具体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展示出网络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网络技术为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水,并必将带来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全面变革。与传统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一般理科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者进行示范实验直观演示的方法有所不同。网络环境下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便是指充分利用网络,让古典诗词的背景、内容、意境显得直观、具体可感。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详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况及创作风格;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学习和诗词相关的赏析文字,加强对诗词的直观理解;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通过名家解读加深对晦涩难懂的诗词的直观认识;可以通过感受名家朗诵,加强对诗词情感的直观领悟。例如在设计《满江红》时,可以详细讲解北宋的时代特点,岳飞的个人经历及创作特点,通过名家朗读充分感受词的意境及情感,借助名家视频解读充分领会词的内容。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古典诗词不再显得晦涩难解,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的运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内容显得更直观,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精细性

诗词鉴赏,其最高境界是鉴赏。要想达到让学生能鉴赏诗词的境界,功夫主要在平时,网络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最大可能。在平时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将网络的活水引进课堂,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秉烛探幽,深耕细作,实现精细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这种精细化主要体现在诗词字词理解的精细化,揣摩字词的作用、好处,揣摩意象的含义、作用,揣摩这些字词对于刻画人物、揭示情感、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手法的精细,分析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方式等,并力求全面;情感的精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悉心领悟诗词具体语句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主旨的精细,通过词句的具体分析,搞清作者的创作动机,明晰诗词的写作主旨。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在平时的诗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秉承精细化教学理念,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力求让学生做到弄懂,弄通,弄透,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诗词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古典诗词鉴赏得分低的局面。

三、拓展性

在以前的古典诗词课堂设计中,囿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只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观照诗词,做到既注重诗词的内涵,又注重诗词的外延,既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极大地扩充课堂容量。古典诗词课堂设计的拓展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可以扩展和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作者的相关常识、有趣的故事;通过不同的名家评论拓展对诗词内容的多元认识;通过课后拓展,领悟和所学诗词作者相关的其它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归纳出和所学诗词同一类型的某类诗词的共性特点,或和其它诗词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和加深对诗词的认识。二是思维的拓展,通过对诗词中所采用的不同的版本信息的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对背景、词句和主旨的不同认识和理解的深入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声声慢》为例,其中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一句,一种见解认为是盛开的景象,一种见解认为是凋零的景象,引导学生深入辨析。再如《声声慢》一词的创作背景,有人说是李清照中年的作品,有人说是其晚年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网络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辨析,还可以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环境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设计注入了“活水”,也使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设计呈现出和传统教学设计迥异的特点,不仅更直观,更易于为学生所领悟,而且分析的更精细,更利于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诗词文本的能力,通过知识的拓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必将转化成学生切切实实的能力,从而有效改变当下古典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窘境,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成绩。

古典文学赏析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慨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地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如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古典文学赏析篇8

关键词大众阅读文学鉴赏辞典工具书多元出版可读性

王明华先生在《辞书研究》2009年第6期发表了《理想的文学鉴赏辞典之初探》一文,以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为例探讨了文学鉴赏辞典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扩充与完善此类工具书功能的方法。这些方法对辞典的修订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作为编撰指导,有些建议恐怕考虑得不够周全。鉴于此,本文对《理想的文学鉴赏辞典之初探》中的建议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在正文的编写部分,王明华先生(2009)在文章中首先对唐诗篇目的选定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已采用多年,有统计意义,但文学意义不大。用既成的《唐诗鉴赏辞典》来分析选取数量的合理性,价值似乎不大。从现存的五万首唐诗中选取2%,是考虑到了唐诗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选取一千一百余首就是“很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不过王先生却忽略了,同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居然选取一千五百余首词,分为上下两册,而全唐五代两宋词共计两万多阕不到三万阕,尤其是词这种体裁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本身就很有限,那么这个比例似乎就很不合适了。其实,选取多少主要根据出版方的预设规模和预期市场需求而定,宋词的精华之作不可与唐诗比肩,但宋词多以言情特别是抒写男女恋情为主,不同于唐诗的叙事、言志、抒情,这让宋词爱好者对其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唐宋词鉴赏辞典》分为了唐五代北宋卷和南宋辽金卷,而《唐诗鉴赏辞典》却没有分成初、盛、中、晚唐四卷。在以后编撰此类文学鉴赏辞典时,选目也应该根据辞典的类型和目标读者群设计得更灵活一些。

二、文中“文字的勘定”和“体裁的交代”两部分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文字的勘定”指出要强化版本意识,就要交代清楚诗歌的体裁,因为“广有读者的选本、工具书却几乎不讲版本源流”是不大妥当的。“体裁的交代”则指出今天的读者由于“难以从诗歌本身看出平仄、韵部了,因而也就难以确认很多诗歌的体裁”,所以可能会把杜甫的五古《望岳》误认为是五律。显然这两部分是针对不同读者群而言的,需要搞清楚版本源流的是专业研究人员,而普通读者只是在读一首诗,欣赏文学艺术的美。这就又回到了《唐诗鉴赏辞典》的定位问题,20世纪80年代,出版业的图书营销理念淡薄,对读者群的划分不是十分细致。《唐诗鉴赏辞典》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可从中各取所需。试想一个不懂平仄、声韵,分不清五古和五律的人,很难会对版本学产生兴趣。一个专业的古典文学研究人员,要了解某一首诗的异文,也很少会依赖鉴赏辞典。交代版本源流和异文等的结果只会增加很多无效内容,不但让书的成本加大,也会徒增普通读者的负担。

三、至于“释文的撰写”中提出的避免硬伤,那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只是作者举出的例子不是很有说服力,现姑置不论。但王先生另外提出的“避免知识留白”就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赏析性的文字是带有一定随意性的,由于每个人的艺术感受不同,在写作过程中的联想和生发也不同,不可能让赏析者为自己写出的赏析文字源源不绝地加上注脚,闻一多称颂《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之处,因为是加了引号用了别人的话,就一定要把这句话的出处注出来,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寻根探源的工作是诗文集笺注者的工作,不是鉴赏者的职能。说到“形式上也要更新”,文中提出的方式可再斟酌,释文与原诗分别加序号对应、分节,以便于查对的方法,如果是极长的诗也许可以偶一为之,如果只有短短的几句诗,那这样的形式更新大可不必。对比一下20世纪80年代出的这类鉴赏辞典就会发现,其写作方式呈高度一致化倾向。诗词作品之下分段落层次析字解句,引用一些古典文学专家们学识渊博的名句,文章有规矩,章法也严谨,叙述方式为清一色的专业语调,如同大学教师在给汉语言文学本科生上课时的赏析一般。如果确定这类书的读者是“70后”往上的人群,可能还会有一部分接受者,如果从“80后”再往下,这类规规矩矩的写作方式恐很难受到欢迎。在这方面,新的鉴赏辞典的确应该在形式的出新上多下功夫。

在附录和索引的编写中,王明华先生试图在1983年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使其学术性更浓厚一些。比如书目的问题,既要“详古略今”,又要广收博取中外相关研究成果,更要补充近二十年来的新作。对此,我们认为适当增加一二则可,广搜博采则不必。而“全唐诗名句索引”则显然是要把五万多首唐诗中的名句都摘出来,也许对没有列入选目的诗歌是一次挽救,只是按照王明华先生的要求,又得为这些名句再加上注解,如此循环往复,一部鉴赏辞典最后可能要编成唐诗百科全书了。

因此,今天我们看《唐诗鉴赏辞典》,既要肯定它取得的成功,但也要认清它成功的背景。在眼下大众日益被新媒体阅读吸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目标受众更趋细化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市场和营销策略,出版机构的生存都会成问题的时候,还要试图将过去的一部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向着高端学术书的方向推进,只怕学术上的贡献要在市场上遭遇无人领情的冷场。

笔者认为,新环境下文学鉴赏辞典的编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重树权威人物形象,使“理想的文学鉴赏辞典”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考察文学类鉴赏辞典最初的出版环境,大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进入如火如荼的繁荣阶段,主要读者群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上海辞书出版社领风气之先,先后出版了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一系列鉴赏辞典,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由于该系列辞典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阅读需求,又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惯性和影响力,因此几十年来畅销不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这种效益显然得益于特定的时代环境。那时文学及文学研究者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对文学的推崇使古典文学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一大批古典文学老专家领军带队,进行这项文化普及兼有学术鉴赏意义的工作,自然会产生特殊时期的特殊效应。所以,才会有“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迄今已印刷30余次,印数达200余万册”的辉煌成绩。然而今天,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多元化的文化观念背景下,文学鉴赏辞典的编撰将难以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将其界定为理想或者不理想。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大众的远距离读物,过去稍有文学常识的人在看到《唐诗鉴赏辞典》的编写者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老先生的名字后,景仰之心都会油然而起,但今天这些名重一时的人名已与当今年轻人渐行渐远,虽然现在也不乏成就卓越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但由于文学本身的边缘化,即使在学术界极有名望的重磅人物,由于并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也很难得到读者的共鸣。事实上,领军人物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往往会成为辞典在市场上畅销的同义词。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必要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宣传配合,使辞典编撰者的权威性得到认可,再加上权威出版机构的品牌,使文学辞典在潜在受众心目中进入“理想地带”。

其次,阅读方式的改变使文学鉴赏辞典编撰有必要走多元化出版的道路。如果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专业辞书出版社出了系列文学鉴赏辞典之后,很多出版机构也跟风出了同类型的辞典,这还只是行业竞争,无论有序或无序,其竞争是有限度的。但是,现在阅读方式不只是纸质媒介,电子阅读器的普及让电脑、手机、mp4、电子书等先后成为文字或文学的载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鉴赏作品也成为电子读物。目前鉴赏辞典的主体是纸质本,在权威性、阅读的舒适性及大多数读者的个人阅读习惯方面,都有着超越新媒体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书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着纸质图书的市场。虽然出版社还没有将图书出版的重心转移出去,但新生代的中年、青年和少年群体已经深深地被新的阅读方式所吸引。文学鉴赏辞典是附有文学作品的赏析文字集合,它通过达到一定数量的作品汇总而显示出工具书的性质,但在本质上与释词解义的词典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至少,不论何人写成的赏析文字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感性产品,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准确性。那么编撰这类图书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首先得判断,还有多少读者会把这样的辞典请回家中细细阅读。如果读者数量达不到一定的目标,那么有必要开辟新的途径,让人们接触到它。就当前的出版方式看,除了纸质的鉴赏辞典文本外,还可以有条件地尝试全媒体出版,以满足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各种新媒介读者的需求。一方面,网络版或电子版可以形成互联网上的搜索主题,有利于增加潜在受众,扩大辞典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版和电子版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方便读者对辞典进行选择性阅读。当然,像《唐诗鉴赏辞典》这样体制规模既具的图书,可以进行修订再版,或重写个别篇目,甚至还可以化整为零,分割为分门别类的小词典出版。

第三,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的受众在日益缩小,增强可读性是其必不可少的编撰要素。《唐诗鉴赏辞典》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成为家家必备的文学鉴赏类藏书,因为唐诗本身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以显文化的身份登场,它的传播是唐诗的普及,也是对唐诗的艺术鉴赏。虽然不同层次的人们有不同的需求,但都可以从这样一部辞典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极广,从广大的大、中、小学生到普通的识文断字的劳动者,只要有兴趣,都可能成为这部辞典的受众。今天,大众特别是喧嚣的都市社会中的大众,静心赏读古典的人已不多,因为它的意义更多地体现于精神和心灵上,无论是讲求实用还是讲求消遣的人,恐怕都不易成为鉴赏辞典的预期受众。当图书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后,工业时代文化产品惊人的制造速度使读者更加习惯于浅尝辄止。鉴赏辞典究竟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这应该是辞典出版机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文学专家编撰辞典不应随心所欲地发挥,而需要依据编辑的市场调研,按照特定读者群的需要来加工制造。法国的罗贝尔・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在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传播达到一定广度,作品内容有一定深度的前提下,写作者才有可能被称为“作家”,其作品才有可能冠以文学之名。如此一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解读,本质上应该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汇集了诸多鉴赏文字的辞典,既肩负着工具书的责任,同时也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这些文学作品构成鉴赏辞典,它的撰写方式也要体现出新时代的文学特质,适应新的阅读风尚。

由此可见,《唐诗鉴赏辞典》的成功,不仅仅是王明华先生所分析的如何编写正文、附录和索引所取得的,它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它的成功也是时代造就的。新的时代下,此类辞典的编撰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是从撰写方式到营销方式都有必要做出改变,唯有如此,才能让辞典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古典文学赏析篇9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有个误区:重翻译分析、轻赏析审美,把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欣赏课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首诗的积累、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优美的诗词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此外,我还收集打印了“古典佳句”给学生背诵,增加学生的积累量,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

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4.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可让学生遴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私下以为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个是机械记忆,不易记。另一个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村’”“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重视教法,主动探究

古诗词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因此,对于传统诗词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

1.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的《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个句子中的“红日”,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既有青春的活力,又有青春的纯洁。

2.知人读诗鉴赏法。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教学的《沁园春・雪》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解得这首词。

四、加强认识,将作者介绍视为古诗词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心打造这一环节

古代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时,不应只是空洞地字号称谓生活时代的介绍,更应关注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经历和创作风格等。很难想象如果不介绍韩愈的谏迎佛骨险遭送命的经历,如何学习他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不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怎么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如果不了解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如何理解他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不了解曹操的豪壮雄健,陶渊明的超然闲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进行古诗词学习呢?毋庸置疑,作者本身的相关经历、创作风格等,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作用不小。所以,建议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执教者课余要多读些古代文学史、人物传记,以加强学养,拓宽视野。使我们在介绍作者时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要把古诗词赏析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典文学赏析篇10

关键词: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引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31-01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成千上万的优秀诗歌作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古诗词赏析成了中考的一大亮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及经验,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多形式的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兴趣

一首或意境优美,或情境凄婉的古诗歌,只靠单纯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创设一定的诗歌意境,如配以适合诗歌意境的音乐,或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视频画面,以达到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冲激效果,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古诗词鉴赏中的分析能力培养

分析能力是多方面的,分析作者身世和背景;分析题目和语言;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妙处和风格,尤其是对名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古诗词的能力十分重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1、要识记著名作家作品及人生态度等知识。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的生活经历不可避免地与作品发生联系。理解作品大多要联系作家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即知人论世。

2、要借题目和抓诗眼理解诗意。题目是文章也是诗词的眼睛,它必然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所写的内容。有助于明确阅读的方向,有助于把握对绝句的思考分析,给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既减少了阅读的盲目性,又有助于诗意的疏通。要善于抓“诗眼”提挈全诗。诗(词)眼,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3、要抓住诗词的意象。挖掘意象背后深藏的意境、加深景情融合的理解。通过对诗词中客观的物象和主观意象的融合的分析,体悟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古诗词中有许多意象已经固定有内涵的。如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杨柳表达离别、思乡、伤怀之情,圆月象征亲人团聚,黄花象征思念之情。

4、要分析诗词的妙处。语言、表达、手法等。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部分常见的艺术手法,先抑后扬、巧用典故、虚实相生、动静相应,联想想象,反衬,映衬,烘托等;经常性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比喻,赋予物以人之情感的拟人,突出强调的夸张,独具音乐感、旋律感的对偶;不断训练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直白式,隐含式,等。经常感悟语言风格,雄奇、自然、委婉、清新、隽永、沉郁等。

三、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1、要多读。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2、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3、要多练。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开设古诗词系列专题知识讲座活动课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为了巩固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读读背背的成果,除了学生课外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温故知新外,教师必须设法“扶一把,送一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想到了开设古诗词系列专题知识讲座。我们反对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过细的作品分析和过多的古汉语语法的灌输,但也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特别是对那些学有余力求知欲强的同学来说,他们有权利知道得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