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十篇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十篇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2:47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考生;考试作弊;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04X(2012)04-060-02

从近几年来全国的教育考试中发现,考试作弊现象突出,考试环境十分严峻。

从考试作弊方式上,群体协同作弊现象较为突出。从这几年的考试中,考生考试作弊人数呈上升趋势,考试作弊案件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作弊方式复杂。有的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千方百计寻找作弊“空间”,有的考生与社会人员由于相互利益驱使,双方一拍即合,形成相对稳定的“作弊链”,有的有组织、有预谋、分工明确服务“一条龙”的群体协同作弊。

从考生认知心态上,心理方面发生偏差较为明显。由于受社会上营私舞弊现象潜移默化的熏染,使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误入歧途,在道德标准上产生模糊认识和“好逸恶劳”的思想,他们的荣辱之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最突出地表现在考试作弊方面。有的作弊考生心态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害怕羞耻,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的作弊考生抱有侥幸心理,仍然愿意冒着“一门作弊被发现,当年全部成绩作废的风险”;有的对学习的功利性太浓,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使用作弊工具上,快捷隐蔽,作弊手段“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考生作弊的手段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逐步走向高科技、智能化。考试前,一些作弊考生便开始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策划、制定“作弊方案”,以便在考场上大显身手。考试中,他们从原来的手机、呼叫器接收答案,到针孔摄像头、内藏接收仪器的“钢笔作弊器”、隐形耳机,到如今的神奇作弊[镜、作弊笔、作弊表、钱包接收器等先进的作弊设备器材在考试中派上了用场。利用数码拍照技术迅速地将试题复制下来,通过电脑网络和短信群发技术将试题答案在短时间内发给不同地区的众多考生,使作弊变得更加简便迅速。

国家的教育考试,涉及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强化对考场舞弊行为的防范,减少和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考试的具体行动。针对上述特点,我们认为要从强化教育考试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净化考场环境等方面遏制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1.强化考试管理,扎实打好教育考试工作的基础。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扎扎实实打好教育考试的基础,是防范考试作弊的重要环节。第一,成立考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考、副主考职责,并根据考务工作需要设立各方面的工作机构。对各类工作人员明确职责、任务、责任,保证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效防止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任务不落实等现象;第二,加强考生的档案、网报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者、计算机操作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好本职工作,严禁监守自盗,不能履行职责,从制度上、技术上堵塞各种漏洞,加大监管措施力度,使不法之徒无机可乘;第三,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组考队伍,从选聘监考、巡视人员工作上入手,切实选聘政治素质高,负有责任心,熟悉考试业务的人员担任监考、巡视工作,同时要积极抓好岗前业务培训工作,做到熟悉本次考试的操作规程、考试要求,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挂牌上岗,不合格者一律不准参加监考工作。

2.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对考试的认识态度。注重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诚信应考光荣,考试作弊可耻”的信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层次的人格水平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二是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考试上有不良心理的,要通过上心理咨询课、心理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心理上的输导和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等心里方面的不利因素,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考试,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考生考试作弊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把思想教育和考试法规教育结合起来。考试法规是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人员,从事和参与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要牢牢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松,同时在思想教育时,也要重视抓好考试法规教育,自觉把考试法规教育融入思想教育之中;要加大考试法规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辅导讲座、案件分析、学生座谈等形式促使学生真正对考试法规的理解,充分认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树立良好的考风,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3.净化考场环境,创建和谐教育考试平台。考试安全是高校招生工作的第一要务。各级招生委员会要始终高度重视,继续完善国家教育考试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对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细化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完善考试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进一步提高考试安全保障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考试安全、平稳、顺利进行。为考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要做到考前认真清场,统一编排考场、摆放桌凳,统一发放草稿纸,以清除作弊的种种客观诱因。积极配合公安、无线电管理、通信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加强对有组织的团伙舞弊、雇人代考或替考、利用互联网及无线收发装置等通讯手段传播涉嫌泄密或诈骗信息、非法兜售高科技作弊工具等行为的联合防范和治理;要加大高科技反作弊设备的投入,采取技术手段,对考场实施监控或屏蔽,阻断考场外非正常的无线通信联系;要专门成立由考试管理机构、无线管理委员会及公安部门组成的防范高科技作弊无线信号巡视小组,分赴各考区,在考点周围巡回检测。及时屏蔽和干扰不良信号,尽可能杜绝考生作弊,把考试作弊扼杀在萌芽状态,对扰乱考试秩序的不法分子进行查处和打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Z].教学[2009]2号.

[2]蒋极峰.严惩作弊维护考生权益高考需拿出法律武器[n].中国教育报2007-09-5。

[3]茆琛.重庆女教师贩卖英语四级试题答案被判4年刑[oL/eL].新华网,2004-12-14.

aBriefDiscussiononFeaturesofandCountermeasuresagainst

Cheatingoneducationexamination

JianGCheng-yu

(XiangyangeducationexaminationsauthorityofHubeiprovince,Xiangyan,Hubei441021,China)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职业教育;技术教育;4G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67-03

对无线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反思

(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无线通信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应用就是公众移动通信。无线电通信技术不断升级,从风靡一时的寻呼机,到调度自如的对讲机,从短距无线通信的蓝牙,到无线局域网的wi-Fi以及卫星电话等,无线通信技术已全面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以及教育等各个领域。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每年的2月13日定为“世界无线电日”(worldRadioDay),目的在于认识并宣传无线电作为通信载体,在促进教育发展、信息传播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事件等重大信息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2012年,第二个“世界无线电日”的主题就是:“无线电和我们的生活”。

(二)利用无线电通信技术考试作弊的警示

然而,来自无线电管理等部门的信息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不断地向我们发出警示,全国各地各类考试,尤其是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作弊案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考试作弊的手段主要就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工具,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形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态势。从手机到微型耳机,从隐形耳机到口腔骨传导微型耳机,从遥感手表到视频橡皮、磁共振笔、液晶屏尺以及针孔摄像头,直至pDa掌上电脑,无不成为作弊者手里的利器。

考试作弊固然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我们的确也应该反思,在中国整体教育教学体系里,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中,在利用最先进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方面,显然是略逊一筹,显现出“慢半拍”的状况。

(三)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大专院校覆盖与应用的一般情况

目前,一般大专院校的有线网络设备大都比较完备。教室都装备了计算机(有的不能上网)和投影仪大屏幕。有的学校在部分宿舍也安装了网络端口(因为收费,利用率并非百分之百)。但总体来说,无线通信网络与无线宽带网络没有实现全面覆盖。有的高等学校也只是在校园的个别区域或几个楼内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以现在的无线移动通信及宽带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来看,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完全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据悉,最近,某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和当地最大的移动通讯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对校区进行全面的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覆盖后,而且,可以为所有学院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开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学校近20000学生和1000多名教职员工将因此受益。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举措。在这方面,通信公司往往有主动合作的意向,因为对他们来说,区域的网络资源就是未来的客户资源。而高校并不需要人们想象中的巨额投资,却获得了优质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

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心态有积极的改善。这样的结果,可能不会使考试作弊的现象完全消失,但当学习成为了一种有乐趣、有效率的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将不屑于作弊。

对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一)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契合

如果说,现在以至于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会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话,那么,这种依赖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就显得更为至关重要。这是由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职业教育说到底就是技术教育。譬如说,学哲学或文学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基于抽象的或想象的,他们的思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得以实现。因此,他们对教育技术几乎没有依赖,而且,过多的技术手段,例如过多的视觉技术,只能干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工科为主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根本方式是在“做中学”。因此,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必须强调“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教育技术则显示出明确的操作性,而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技术,即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等硬件和与之相对应的软件及方法,并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只能称之为电化教育技术。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上并不落后。我们完全有可能以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形成真正的、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使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技术教育的最优化,整体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水平。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学习

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目标,无论是学习领域,还是行动领域,教育教学活动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在这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往往要求根据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新型的学习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莫过于既有利于操作、又能进行教学互动的工具,例如手机。当下,手机既是人们自由通信的无线工具,也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个人智能移动终端,被称作是人体新生器官。而手机又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学生人人装备的通信工具。现代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充分地重视和认识每位学生手里的手机被开发利用的可能性。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的手机,几乎没有用于学习的。在教室里的大部分手机往往被用作不听课的消遣以及“开小差”的利器。其实,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覆盖,完全可以将学生手里的手机与教师手里的硬件、软件以及课件相联通。再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调动学生手里的手机潜能,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

另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对教师角色及教学理念的转变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师角色与理念转变的推动下,学生的角色以及学习理念甚至生活观念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转变和提升。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充分地让学生在校园里把学习和生活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生活进入从知学到好学、从好学到乐学的新境界。

(三)通过远程平善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双元”的,即通过企业的参与实现“职业针对性”的岗位和能力要求。在我国,这种“双元”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体现的。一般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训教学从时空角度说,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因为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避免,会呈现断续和断裂的状态。所以,在实训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上,无疑是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基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远程平台可以实现“校企联网”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教学。例如,将移动通信技术嵌入数控机床就能突破空间的阻隔,通过手机下达指令遥控机床,同时,在手机屏幕上,可使刀具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中失误的实时监控成为可能。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已经使传统的远程教育从预制、背对背向实时、面对面发展,还会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校企合作中企业与校方对学生共同管理的需求。

4G技术及其对未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一)4G来了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不同于以往的无线通信系统,4G能提供全息录音、远程控制卡以及移动虚拟现实等功能。它集3G与wLan于一体,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而且图像传输质量可与高清晰度的电视相媲美。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它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通信技术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布设,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原先几乎所有无线通信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如果说2G、3G移动通信技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基础的话,那么,未来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就实现了人们真正的沟通自由。4G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除了以上所述的优越性之外,4G移动通信技术对于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4G系统的广泛覆盖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里,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虽有互动,但课堂却是完全由教师主导。但是,在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当今,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在线课程成为学校教育可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不过,当学校教师在进行在线课程操作时,却发现由于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不足,导致在线课程只停留在了理论层面。例如,某职业技术院校电子工程学院,他们曾经在几年前就试验过在线公共选修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一学期下来,只有大约50%的学生通过了课程考核。原因很简单,不能随时随地上网学习。事实是,现阶段使用最多的家庭无线网络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便利,但是它的覆盖面积太小,在一个相对宽广的环境下,无法满足这个区域内所有人的需求,即便多使用一些设备,使得覆盖面积增大,也会因为带宽过窄等问题,而无法让所有人都能得到良好的体验。但是,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的覆盖下,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4G移动通信技术,在语音交流的同时,可将资料、图画、影像等进行双向传递。4G系统的下载速度、上网速度、上传速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几乎所有对教育教学效果最大化的追求。不仅如此,其广阔的覆盖面已经不仅仅是覆盖某一两个学校或企业,而是区域性的、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覆盖。所以,4G移动通信技术对于现今教育的授课模式可能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三)4G移动通信技术改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若干设想

移动学习3G技术的普及已经表明了移动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络,会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可能会偏向移动学习、工作或实习。这恰好是以行动和活动为主要教学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所特别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场地注定是分散的,除了教室之外,还有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企业实训场所等。移动学习可以把以往因场地因素导致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当然,这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1)4G移动无线网络的普及;(2)一个支持4G移动模式的终端。尽管现阶段只有一些高阶的移动设备才可以支持4G移动网络,但是,在4G移动网络覆盖的情况下,一个终端的问题将不会成为人们使用4G移动网络的障碍。

移动视频教室随着4G网络的逐步实现与无限通信网络逐渐覆盖以及高性能的处理器、智能手机终端的出现,移动视频会议系统将成为未来流行的即时会议新模式。而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整个教学过程的流动性,“远程实训教学”将借助先进的4G移动通信技术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移动视频教室。

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操作数控设备是必需的。但是,这些设备往往非常昂贵。为避免操作失误造成设备和工件的损失,目前,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操作。但这毕竟和实际操作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4G网络技术可以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除了弥补两者单方面的缺陷之外,还能有效地发挥两者的优势。例如,在学生操作数控设备出现错误时,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会启动实时纠错控制系统,或弹出说明,或弹出图纸,显示并解释错误及其原因。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原本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操作变成相对稳定操作过程。

另外,由于4G移动互联网络的传输速度更快,且覆盖面积更大,可能会为各类考试作弊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平台,但是,如果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就能主动地屏蔽被选择的信号,或在某个区域内把手机信号或其他可疑信号封锁或屏蔽掉,从而使考试作弊现象从根本上被消灭。

参考文献:

[1]陈兆良.3G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J].硅谷,2012(10).

[2]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eB/oL].[2009-11-02].http:///22/11027522.shtml.

[3]刘宝玲,付长东,张轶凡.3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葛牧天.校园无线网络方案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2(5).

[5]翁国梁.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6]张君楠,王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6).

[7]卢来.浅谈校园网络教育应用[J].软件,2012(5).

[8]王军,潘立超.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现代会议系统中的运用[J].中国多媒体通讯,2007(5).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职校生网络手机游戏

0、引言

职校生与中学生相比,独立性更强,对家庭的依赖更小,加上手机价格的下降,所以手机在职校生的普及率非常高。通过我所带过的班级调查估算得知,90%以上的学生持有手机,且手机的用途在学生当中也越来越呈现出时代潮流的气息。从利用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渐渐发展成手机挂QQ、听音乐、玩游戏;利用手机上网参加各式各样的媒体发帖、投票活动;利用手机作为考试作弊工具更有越演越烈之势。如何对待和引导职教生对手机的使用问题,已是我们班主任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

1、手机带来的便利

手机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可以及时与家长和老师以及同学沟通;手机可以利用上网查阅资料,帮助学习;拍照功能可以随时拍下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学习之余还可以玩智力游戏,开发智力、调节大脑等。

2、手机带来的弊端

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产生了手机使用的弊端。

首先,手机费用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职校生每月话费大部分在20—50元,少数甚至达上百元,可见同学们的消费也是较高的。另外由于手机更新换代快,职校生虚荣心强,攀比心理下追求更新款、功能更强大的手机,会给家长带来更重的负担。

其次,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达到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有学生在宿舍熄灯后长时间玩手机而不睡觉,对身体及学习成绩带来坏的影响。

再次,影响校园治安。手机聊天,容易让职校生过早的与校外不良人员接触,例如,有些同学会利用手机去作为谈恋爱的“良好工具”,手机便成了早恋的帮凶,方便“增进感情”。上体育课或参加活动时带在身上不方便,不带又容易丢失,住校生的手机在宿舍里也经常出现失窃。一些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边走路边发短信,丝毫不注意身边的车辆行人,这种情况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这些都给学校管理造成不小的问题,手机成为学校安全的隐患。

最后,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手机可能成为考试作弊工具,不少学生在考试期间,通过手机传送答案、相关信息,让监考者防不胜防,看似方便,实质上助长了学生的投机作弊心理。此外,学生打手机说谎也是司空见惯的事.特别是部分厌学的学生,明明在网吧玩游戏,他却谎称在学校复习功课.有的学生还以短信方式捉弄老师同学等。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其弊端并且想办法去解决它。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对策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杜绝学生使用手机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在允许职教生使用手机的基础上,实行一些有效对策。

(1)利用班会召开主题辩论《学生在学校能不能用手机》,提高学生对正确使用手机的认识。学生在辩论赛准备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乎现象的积极和踊跃,双方学生都精心做了准备,都为了辩倒对方而找材料、搜证据。在辩论过程中,同学们唇枪舌剑,辩论异常精彩和激烈。辩论的结果双方旗鼓相当,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但双方还是达成了共识:使用手机必须要把握一个度。此外,学生们也一致认为,短信是他们最喜爱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辩论比赛,同学们都表示他们一定会避免弊端,尽量发挥手机增进亲情交流、便于交流和相互联系的优势。

(2)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正人先己”,教育要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例如,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开手机或不带手机进教室,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同时给班级里的学生定规矩:上课期间,不管老师还是学生,一旦谁的手机在发出声音的话,老师将手机交给班委、学生将手机将给老师,由对方保管一周作为惩罚。

(3)学校制订相应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为“校园手机族”戴上“金箍咒”。例如禁止在上课期间或图书馆使用手机,一经发现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对用手机作弊的行为要严厉制止等。2009年以来我校也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作了明确规定。在我所带的班还写进班级公约并纳入学生的德育考核。

(4)应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思想上真正实现转变,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作为学校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使学生从自身提高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同题。

(5)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师生共同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手机的性能和对人体的危害,教学生尽量让手机远离腰,腹部,不要将手机挂在腰上或放在衣服口袋里。雷雨天尽量不使用。外出时可以把手机放在书包里,这样离身体较远。使用耳机来接听手机也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至于手机引起的犯罪问题,要教学生别给陌生人回信,不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

(6)多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而言,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其次,家长们在为孩子买手机和付话费的同时,要多关心关心孩子们究竟用手机在做什么。必要时调取其通话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等。

4、结语

总之,在当前环境下,要处理好职校生使用手机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正确引导。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实际,大胆施为,探索独具特色的有效的工作方法,疏引结合,构筑起一道道德与技术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在校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的蓝天碧海中健全心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积钧关于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研究[m].湖南大附中海口中学

[2]李振宇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J].科技信息.2011(10)

[3]杨阳.浅谈中学生带手机的利与弊[J].科技资讯.2007(30)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高校 考务管理 信息化

1、高校考务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教务管理已经逐渐由纯手工作业过渡到自动化办公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各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中,各高校纷纷引入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考务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围绕着考试对学生考试成绩、考试安排、考试现场指挥以及相关的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的事物进行管理,目标是要实现考试过程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确保考务信息的准确性、严肃性、规范性和资源共享。简言之,考务管理是对考试考前、考中、考后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随着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加之近几年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考务管理工作无论在难度还是复杂度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考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传统手工方式处理考务管理流程,过程复杂,成本较高,效率低下,且容易因人工工作方式出现失误而造成教学事故。每学期期末,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而在安排考场学生座位、安排监考教师、下达监考任务等环节,花费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其次,教考未分离。高校教师参与所担任课程的出题、阅卷、核卷的情况普遍存在,从而使考试环节中的人为因素大大增加,这不利于反应教学的真正效果。

再次,监考质量不高。试卷管理不严,泄题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监考人员对学生舞弊视而不见;有的监考人员在监考的时候闲聊、玩手机等,从而助长了考生的舞弊之风。作弊形式多而隐蔽,从考场抄袭、文字夹带、替考等传统方式逐渐发展为隐形耳机、作弊笔、作弊手表等高科技作弊方式。

考务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以上问题,各高校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克服传统考务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不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考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考务管理效率的必然途径。

2、加强高校考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2.1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学分制的实施为代表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对象由群体转向个体,即由班级转向单个学生,赋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决定权和参与权,突出了教务信息的多样化、个性化、具体化和复杂化。传统的手工管理已无法满足当前考务管理的需求,考务管理必须向教学管理环节一样,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开展考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抓住教育教育改革的机遇,加快发展。

2.2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需要

教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数据进行管理,例如学籍、课程表、成绩、考务等数据。在传统的教务管理中,这些数据通信仅靠教务管理人员手工处理,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数据在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内容上的差错。考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通过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提高考务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而且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从而显著地提考务管理水平。

2.3全面实现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高校信息化管理是提升高校综合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以教务管理信息化为龙头,以点带面,逐步启动和推进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建成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一身的高校综合管理平台,全面实现高校管理的信息化。

3、加强高校考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3.1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开发或完善与学分制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及毕业生管理等功能模块充分运行,考务系统是教务系统中的子系统,功能完善的考务系统可以与课程建设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等教务系统中的多个子系统同时运行,它可以包括考试类型管理,考试资格审查,自动编排考试时间、考生座位、监考教师,考后管理,成绩管理等,从而极大的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3.2实行教考分离,完善试题库建设

教考分离主要通过建立试题库来实现。试题库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考试的弊端,以各学院、各教研室为单位,根据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用严格的量化程序,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利用计算机实现试题库的管理并随机形成试卷,使考试具有灵活性与科学性,同时还要保证试题库题型的多样性,试题难度的适度性。

3.3规范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以及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已达到数据的及时共享。考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规范的,科学的、严谨的工程,在使用信息系统时也需要相对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这样才能正真实现考务管理的标准化、利学化、现代化。考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与校内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与保障是密不可分的。

高校考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考务管理做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的重要环节,实现考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陶毅,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误区成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在全国2300多所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已达1070余所,几近半壁江山。然而,在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内涵建设却没有实现快速提升,其原因在于当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如何认识到这些误区并找出对策,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教育现存的误区

我国新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职院校要与普通高校同步发展,在校生要由2010年的1390万提高到2020年的1480万,分别占45%左右。而且,随着办学的深入,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特色,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逐步显现。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着两个比较突出的误区:重高轻职,重职轻高。

(一)重高轻职

重高轻职就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学校定位、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多方面,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照搬普通大学的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本位。www.133229.Com即使一些优秀高职院校,也不专注于高职教育,或者想转型为普通高校;或是不满足于高职的办学层次和职业教育性质,极力追求升格为本科。虽然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特别是从高职人才培养的分层及其科学性来说,一部分优秀高职升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办学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的背景下,本应该把精力集中于带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领导者,着力于高职教育的科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科学实施。目前,高职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弊端,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视一般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对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往往缺乏深入了解,轻视甚至忽视了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学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职业技能学习的淡化与弱化,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与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

(二)重职轻高

即有的高职院校,只看到“职”,没看到“高”,片面而狭隘地理解国家提出的高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甚至把技能培养与知识学习掌握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沿袭技校办学模式,单一地强调技能学习与训练,不重视理论学习。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宏观上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符合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微观上也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容易产生仅仅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训练“操作工”“机器人”的弊端,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所学甚少,这既不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也与社会和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相脱节。

以上两个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高职生走出校门,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高职生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难点所在,如果不妥善解决,既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又不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二、高职教育误区的成因

高职教育误区的产生,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也有学校硬件的原因,还有传统教育文化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现实层面的原因

首先,高职教育在我国只有短短三十年的办学历史,虽然,高职教育可以借鉴普通高等学校、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但是,一味地照搬这些经验显然不可行,还需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社会和企业需求进行摸索。

其次,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中技合并、升格而来,虽然保留了中专和技校的悠久历史和办学特色,但由于中等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办学程度和办学性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困难重重。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基础薄弱,硬件设施不完善,同时,受制于国家对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政策以及高职院校的管理归属,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远远少于普通高校,高职办学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正是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加大高职教育投入的重要原因。此外,虽然近年来许多高学历教师充实进了高职教师队伍,但是,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仍然基本上是中专教师,面对高职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他们未能摆脱中专的育人模式,并且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显;另一方面,从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办学目标来看,高职需要的是既有较高深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即“双师型”教师,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只能够从事理论知识教学,而无力强化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总之,学校硬件设备的不足、传统教育方法的路径依赖、教师自身条件不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往往导致高职教育不是偏于知识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就是偏于学生的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偏离了高职办学目标。

再次,高职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由于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少、教师自身条件不足等因素,很容易导致人们对高职性质和定位的认识模糊不清,在教学过程中对“高”与“职”的关系把握不准,加上现在学校的考评机制、职称评审制度、工资津贴等,多偏重于对教师科研课题、论文层次与数量进行考评,忽视了对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考评,因此,有不少教师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申请科研课题和上,对高职教育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成果转化等则考虑甚少,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传统层面的原因

智慧主义与反智慧主义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了人们对高职教育性质的正确认识。智慧主义(intellectualism),又称主智主义、崇智主义,是一种专心致力于对知识、学问追求的精神。智慧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智慧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崇拜、智力崇拜,它提倡人们要以一种亲近甚至崇拜的态度对待知识,以一种刻苦、专注的态度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教育文化观的优点是形成了重教尊师、重知尚德的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的提升,同时,诞生了世界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有利于社会的治理与进步。但是,智慧主义在重智的同时,也具有轻视普通劳动与劳动者的弊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弊端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读职业院校是高考“失败者”的无奈选择的观念。甚至连许多高职教师都认同这一观念,导致他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学术性,把知识理论的教学放在优先位置,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反智论,以美国学者richardhofstadter的“anti-intellectualisminamericanlife”为代表,在现实层面上,反智主义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存在人们心中的对于知识的否定态度。一般而言,反智主义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对于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无益;二是对教育的实用功利态度,反对人们学习那些不能给人带来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反智主义在中国教育文化领域影响深远,代表性人物及言论有老子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⑤,“读书无用论”更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这种教育文化思想在客观上导致了高职就是姓“职”,高职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术、找到工作即可,没有必要学习的错误认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重职轻高。

三、高职教育误区的解决对策

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解决高职教育的误区,除了从改善硬件条件入手外,更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着眼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反思传统教育文化,克服重高轻职与重职轻高的弊病。

(一)高职姓“高”

早在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高职必须姓“高”,也就是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陶行知等人一改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的思想,响应蔡元培等提出的“劳工神圣”的主张,创办了职业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劳工”的内涵与要求已今非昔比。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后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后发的。按照林毅夫等人的观点,后发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资金相对稀缺且昂贵、劳动力相对丰富而相对便宜,由此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密集产业,或是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产业、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更加多元复杂的特点。从现实层面来看,出现了前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化等不同发展层次“叠加”的现象,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甚至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发展“梯度”落差巨大,既有手工作坊式的简单生产,又有高科技行业、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高科技企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越来越普遍,对工人的知识与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一线技术工人,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级工或处于技术层次最底层的“准农民工”,而应该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本质来看,高职必须姓“高”。高职院校不仅要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人才源,也要成为应用技术的技术源,不但能够提供技术人才,而且要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成为社会和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引领者”。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更需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知识,技术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我们需要克服反智主义轻视知识的传统影响,克服因为高职生高考录取成绩差、不喜欢学习知识而导致的理论知识难教的问题,克服因为理论知识难教而索性少教甚至不教的问题,真正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6

论文摘要:针对“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既促成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又维护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纯洁性的说法,通过对完人教育理想的本体溯源以及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转变过程,发现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完人教育理想的破灭与重塑,而能够与其保持一致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古希腊竞技体育独有特征只不过是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与完人教育理想矛盾对立的产物,直至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相差无几了。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宗教祭祀、祈福避祸、纪念英雄、政权更迭、战争和外交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即古希腊的体育旨在施行体智并重,心身并举的完人教育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日益深人人心。这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恶习,诸如职业化所带来的过度训练,功利化所带来的只重视成绩,商业化所引发的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等,一些学者据此证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偏离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正常轨道,丧失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复兴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精神,重塑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们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教育理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这种理想在古希腊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与完人理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此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大同小异了。

1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与思想基础

1)非功利性。考古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不断证实,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与今天大不相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非功利性,不但竞技的承办方不会从活动中牟取任何收益,就连竞技的优胜者,亦不会从中获取某种物质好处,而更多得到的是精神奖励。这种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奥运会的纯洁性,因为,功利性因素的涉人,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腐败机率。现代奥林匹克的创立者顾拜旦对此亦深有感触,因而主张抵制奥运会的商业化,并把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变质腐化联系起来,而力图维护其非功利性。但别具讽刺的是,第1届现代雅典奥运会因为出现了资金紧张,雅典政府为此不得不进行商业操作,靠民间募捐和发行纪念邮票等方式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可见,所倡导的非功利性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礼。

2)非职业化。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业余化原则,拒绝接受职业运动员的参与。业余化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运动员无需仅仅参加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因而不会导致体育技能的畸形发展;其次,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目标在于娱乐性和参与性,而不必过分在意比赛结果;最后,非职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比赛,彰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在其初始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极少吸收平民阶层的参与,贵族阶层的闲暇亦是促成这种非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3)完人理想。一般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诸多弊病与不足,主要发端于商业化(功利化)和职业化(专业化)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现代竞技体育的弊端,有必要复兴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倡导古希腊的“完人”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要将竞技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一道,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必需环节;形体美和心灵美对于造就个人的美德同样重要。所谓完人理想就是体育与智育并重发展的理想,而这种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古希腊崇尚健全思想寓于健全身心、尊重生命、追求公平、和谐发展的体育精神,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离不开古希腊人对完人理想的无限追求。

2《荷马史诗》与完人教育理想的幻觉

古希腊历史因其结构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仅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已经证明,它至少是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城邦以及东方古代4种文明交错混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详细考证其“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的各自的发展史及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约略地看出“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本形态。《荷马史诗》是以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古希腊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本来,把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这在古代是通行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古希腊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榜样,而且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现实的目标,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培育程序,把每一位希腊公民都塑造成这种完美人格范本一样的人。不过,因为伴随着竞技体育和智育的各自发展深化,这种完人的教育不是在体育与智育之间顾此失彼,就是对两者浅尝辄止,因而既不能造就真正的运动员,也无法培养伟大的哲学家,雅典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只培养了运动员,而无法在智育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位,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未能分清《荷马史诗》是介于半神话与半史实的作品,从而以信史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荷马史诗》中虚幻的“完人”理想。古希腊人一旦接受其为信史,同时把其中的“完人”理想贯彻到现实之中,就有混同想象与现实之虞。换句话说,如果泛泛地讲体能与智慧并重,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如果把体能提高到以一挡万,把智慧说成了神人不及,那么这样的两相并著,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古希腊人为自身设定了一个太过高远的目标,因而导致其在实践之中,不是过于注重了体能的培养,就是太过偏向于智能的提高,而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盲目推崇,导致其确立了过于高远虚幻的教育理想。

3完人理想的幻觉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背道而行

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及完人教育理想的来源考察来看,古希腊竞技体育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两大特征,正好可以映衬“完人”教育理念,并与这种幻觉保持一致性。但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与完人理想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这些特征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在现实中长久存在,即使存在也只是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初创阶段。因为,古希腊人较早确立的身心并重、体智并举,培养卓越之完人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内涵。他们所谓的体育,并非我们现代泛泛所讲的身体运动,而更多地特指竞技运动,也即体育比赛;他们所谓的智慧,也并非今天所说的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指智慧教育、哲学教育。按照这样的考证,真正的完人既是运动竞技场上优胜的运动员,亦是学园中通晓智慧的哲学家。这种理想的设定是很高的,也只有在少数贵族,才可以做到这种既研究哲学,又进行竞技的体智并重。这就难怪在公元前500年至480年期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优胜者或都是贵族,或都是职业竞技者,而真正的业余竞技者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他们之间才真正体现着“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理念。

伴随着古希腊的竞技体育活动越来越被重视,获胜者的奖赏越来越丰厚,体育与智育各自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就再所难免,竞技者要想获得竞赛的胜利,必须很早就跟从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的种类几也从以前的无所不包,变为专门修习其中的一两种;而训练的方法,则愈加专业化。其中既包括具体的竞技技艺,还包括相应的饮食学、卫生学等知识;因而一些优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发明或改进锻炼规则,接受特殊的饮食制度,遵守卫生条例。比如,公元前460年和456年两届奥林匹亚竞技会长跑冠军德洛麦就发明了肉食食谱,以补充竞技者的营养。所有这些均进一步促进了竞技体育继续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优胜者所获奖赏的不断提高,古希腊的竞技体育亦愈加难以保持早期的非功利性。竞技体育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增强。比如,雅典的梭伦就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元前580),规定每个奥林匹亚竞技优胜者可获得五百德拉克马的奖励,折桂的竞技者免除赋税,且终身由城邦供养,仅此一点,就足以断送雅典长久以来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维持的非功利性特征。此外,商业化操作跟着也兴盛起来,最初是商业庙会与节日庆典,其次是负责供应事务的妇女或,再次,竞技学堂及竞技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不断强大,智育不断孤弱,所谓体智并重、身心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而,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根本称不上是其完人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是竞技体育本身与完人教育之间固有矛盾的特有产物,而始于古希腊竞技体育草创阶段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特征也只能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如昙花一现,随着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化倾向增强,这些特征便愈加岌岌可危了。

4完人理想的重塑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向而行

在古希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之后,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理想已名存实亡,但希腊人仍然对完人理想不离不弃,并根据这种完人理想的幻觉对新兴的职业化竞技体育加以指责,认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智育的必要性,背离了完人理想的初衷,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这样的要求层出不穷,却从未得到实现。法国历史学家瓦诺耶克指出,“从色诺芬尼时起,体育课和思想文化课的苛求似乎是二律背反的”,但是,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却始终未能得到克服。

过去在谈及古希腊的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想时,论者经常引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论断,柏拉图r5,曾说:“神赐给人两种艺术:音乐和体操。神不是赐给灵魂和身体的……而是让它们在灵魂和身体之间融合,达到张弛有度。因为,单方面沉迷于体操的人难免失之粗野,只注重音乐的人则会流于柔弱。”就表面来看,柏拉图似乎同样是在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要求增加智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复兴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究其实质,柏拉图等人的批判在实际上非但没有扭转,反而促进了古希腊竞技运动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就他们的理论而言,他们业已放弃了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转而主张“专业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柏拉图所作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他区分了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成为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荣誉;一般体育的目标在于强身健体,为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大体说来,柏拉图所作的这种区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竞技与大众体育的区分。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常识的区分在古希腊却极有重要意义。正因为缺少这种区分,古希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完人理想的内容规定为竞技体育与智育兼举并重,要求教育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兼收并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这种并重化为一纸空文,结果造成教育对竞技性体育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智育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教育无法在体育与智育之间维持应有的平衡。所以柏拉图对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所作的区分,一方面部分地挽救了古典希腊的完人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竞技体育的独立化与专业化。古希腊竞技体育从此摆脱完人理想的束缚,无需再在体育与智育之间藏头露尾,也无需理会外界的指责,走上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发展道路。

2)他区分了完人与职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卫国者、战士和农民,这3类人的分类,实际上是在向专业化作妥协,前文之所以说他只是部分维护了古希腊的完人理想,原因即在于此。承认单个人不能既是智力突出的卫国者,同时又是擅长体育的战士,即承认卫国者与战士必需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须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是要想具体地在同一个体身上,把体育和智力活动均达到极至,即既要在竞技赛场上成为佼佼者,又要在课堂中堪比哲学家,则始终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关于3种人的分类,恰恰解决了古希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把古希腊竞技体育从完人理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当然,由于柏拉图对智慧或智育的偏爱,造成其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评价不高,甚至有时过激地主张取消古希腊竞技体育,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其理论在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发展这一事实。

3)他提出智育高于体育。苏格拉底明确把知识等同于美德,这在古希腊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希腊人更多地是把力量与知识并重的人称为具备美德。柏拉图继承了这一发明,进一步提高知识在美德中的比重,认为卫国者、国王的美德全在于智慧,在于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卫国者固然也需要进行体育训练,但这种训练更多的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而非出干美德和竞技方面的要求。就这一点而论,柏拉图不仅否定了完人教育的理想,确立了专业人的方向,而且在3种不同的专业人之间确立了在智育、美德和竞技体育3方面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下优劣关系。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7

一、引言

高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当前与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和智能教育平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上,已经遍及国内所有教育体系;网络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上。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该类平台是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智能教育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关于学习的app应用上。国内最深入人心的案例是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点读机”,国外当属荷兰的“乔布斯学校”,学生和老师以ipad平板电脑作为其唯一的学习和教学工具。这三类技术都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

本文研究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之弊端是为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把握它们,从而寻找更有效、更简捷的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途径。笔者下面将从技术、使用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对三类技术存在的弊端进行探讨。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弊端分析

最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制作教学课件,可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其中powerpoint因为简单易用而最常用。

下面笔者将对powerpoint用于课件制作的弊端进行分析:

1.技术上的最大弊端是缺乏互动性

如果不用触发器或是VBa编程,一切都是按既定的顺序播放,这必然会影响师生的课堂互动,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解决方法是提高互动性。触发器是动画效果中的一种播放技术,专为互动性设计,简单易学,是教师提高课件互动性的首选。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用VBa编程制作课件是不现实的,所以如果要使用VBa编程提高互动性,就必须请专业团队与教师商讨,共同制作课件,然而这样时间和成本耗费较大,不过随着组件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支持,此举在不久的将来亦或可行。毕竟由专业团队制作的课件无论是美观、动画还是互动性上都会有大幅提升,而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几年之类不会有大的更改。

2.使用上的最大弊端是易导致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的原因是每年同一门课程针对同一专业、年级的学生,知识点的改动一般不会很大,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然后根据学生差异、环境差异稍作修改即可,但事实是大部分教师会一成不变地使用原课件。而对属于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这种课件使用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导致很多教师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不是自己制作的),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上述情况都是课件使用上出现的一成不变性。依赖性体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机设备出现问题或是停电,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从而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解决之道应该从始作俑者——教师下手。

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2][3]: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iCtCompetencyStandaryforteachers,简称iCt-CSt),于2008年1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义,在iCt-CSt文本的概述部分提到并强调了这四种素养与能力,并且明确指出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达到这样的目标:能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构建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新型教学方式相融合,从而形成既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又便于学习群体开展协作交流、小组活动的社会化互动课堂。[4]具备构建学习环境能力的教师肯定不会在课件使用上产生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3.效果上的最大弊端是与实物操作相比,缺乏真实性和可触摸性

能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的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因为安全性(化学实验)、方便性(物理实验)等等原因,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两点:一是哪种效果更好,二是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能用实物进行操作的应该坚决用实物操作,有需要的再配以动画演示,让学生在真实感中构建知识,触发创造力,这个“麻烦”教师应该担当。

三、网络教学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是利用网站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流媒体技术搭建一个让教师上传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教学视频以供学生课后点播或下载的资源平台以及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主要两种:一种是贴吧和论坛形式的文字、图片或视音频的非即时互动;一种是视频、音频、文字即时互动。

笔者曾为某高校搭建过此类网络平台并参与后期的维护工作,对该类平台的制作和使用深有体会,下面是笔者对该类平台的弊端分析:

1.技术上很难保证网络的畅通

通常好的多媒体课件富含图片、动画,2课时的课件平均可达到5m,教学视频就更不用说了。在校园服务器上很难保证多人在外网(校园网外)同时下载畅通,完全比不上百度、google、优酷等大型网站。如果不能保证网络的畅通,与其耗资打造资源平台,不如借助已有的大型专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例如百度文库、google学术、优酷视频等。非即时互动平台也可以使用百度贴吧和各种专业的学术论坛。

2.使用上过度依赖网络

网络不通就会全面瘫痪;网络上的娱乐资源容易让人分心,缺乏好的学习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打造校园网内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有利的;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因为想看什么都可以从网上下载。

3.效果上缺乏即时和真实反馈

资源平台只能提供课件、习题等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无法答疑。非即时互动平台不能即时答疑,而且也有表述不清的潜在阻碍。目前没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即时互动平台,因为它的应用涉及具体的时间和特定的人物,主要用于网络实时教学。该方式虽然解决了地域问题,但教师看不到学生,无法得到真实的课堂反馈,不适合普通教学。

四、智能教育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5]将500门课程的近2000套教学参考资料放入“智慧泛在课堂”中,并且学校图书馆针对每位学生所选修的课程主动推送对应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学参考资料。只需手持一台电子教学参考的移动阅读器,老师便可随时随地查阅或是增删课程相关参考书籍,刷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则可阅读所选课程任课教师推荐的和自己需要的书籍,如果碰到困惑的问题,也只需手指轻松一点,便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这在很多方面可让学生和教师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网络环境的制约,其优势如同iphone、ipad一样明显,智能平台在教育界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

智能平台技术在全球的关注下飞速发展,其优势就是使用方便舒适,笔者认为最大的弊端在于投入大、效果未知。移动阅读器是电子产品,耗损大、更新快,基本使用寿命为4年,也就是必须每个学生人手一台。如果学校负担这笔设备费用,无疑是很大的投入;如果是学生负担费用,短期看似乎更经济,因为四年的书费不会少于一台移动阅读器的费用,但长期看学生最终只留有一台老旧的电子阅读器,再加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遗失、损坏等,其实是不划算的。而大投入下的效果并不见得有保证,因为不能在电子书上自由地做笔记,留下学习时思考的印迹,这种印迹是自我知识构建的重要线索。

五、总结

从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三类信息技术的弊端研究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是单纯地在教学中使用好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笔者在高校小班(40人左右)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报告式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给学生一个主题任务,例如“介绍powerpoint的触发器”,让每位学生课后通过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准备报告(ppt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将报告提交给教师,教师查阅后,根据报告内容按照相异性分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协作学习,上台作报告;

最后,进行综合点评。该模式类似于欧美国家本科教学中推崇的Jitt教学模式,[6]利用课外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以及表达知识,然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扬信息技术之长避其短。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列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不仅仅指学校的计算机与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也绝非单纯以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应对学校事务性的日常工作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以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并以教学过程人力投入产出比的最优化为目标进行教改,以加速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因此,在当前知识爆炸的背景下,教学的关键之重在于加速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过程首先依靠信息技术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掌握学生能力培养与能力迁移过程的客观规律,最终遵循此客观规律开发更合适的课程。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大体分三类:事务层应用,即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加速日常教学活动、收集反映教学效果的基础数据;分析层应用,其表现为事务层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最终提取为信息;决策层应用,表现为智能专家系统通过分析上述信息,并基于专家系统的知识经验来辅助决策者确定进一步教改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包括督导对教师的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课程的深入了解,这些具体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仅实现了事务层的信息化,与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距较远。[2]

笔者于2012年底从某计算机工程研究所转入高校,开展软件相关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以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的特点开发了一个教学效果评价软件,能够自动完成事务层和分析层的大部分工作,将反映教学效果的数据加工为信息。该软件获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有助于决策者的知识归纳与总结。

一、课程简介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然而目前教学大纲却依然将其归为理论性课程,实训操作仅占总课时的20%。该课程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相关的核心技能,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该课程概念很多而缺乏实训,学生难以生动地理解概念只能一味地应付考试;学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较弱,因而畏难心理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国内软件测试技术发展才刚刚起步,因而缺乏测试经验丰富的教师,也缺乏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材。

本课程以笔者八年的全职软件开发与测试经验为基础,充分考虑该课程的学习规律,采用pBL教学模式开发实训题目:将pBL的三要素即问题、学习、指导与教学过程充分融合,保证了问题的多解性与真实性、面向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有启发性的指导。pBL课程的成功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内外均有大量的应用报道。[3]

本课程共50学时,分11次课讲授,实训操作约占85%,课程以基于Linux脚本工具构建自动化测试工具及其在软件各阶段测试工作中的应用为主线,以生动的问题和巧妙的解决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兴趣,学生通过实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加强了能力的锻炼。

二、教学效果的量化

获取并量化教学效果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常用的选项式或发散式调查问卷分别以客观和主观题目的形式呈现,[4],[5]这些问卷的数据量相对较少,因此,若要获得大量数据则需设计很大容量的调查问卷,势必加重问卷设计、问卷完成与数据收集的工作量,亟需应用信息手段改进。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曲线式调查问卷,以11条曲线表征教学效果,每条曲线的横坐标代表课程的进度,纵坐标代表一种指标。

这11个指标分组为一个三层模型:第一层是兴趣指标,含对问题、对学习以及对实际操作的兴趣;第二层是pBL实施过程相关的能力指标,包括提出问题、独立学习、解决问题、表达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第三层是性格指标,包括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耐久力。这种分层模型反映了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即兴趣导致能力的逐渐增强,进而又逐渐强化为职业成功必需的性格品质。表1是为该课程编写的11个实训题目,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曲线式调查问卷的优点比较明显:

首先,数据是动态的且容量较大,反映了课程全过程的教学效果,便于动态分析与回归分析;

其次,曲线图形的直观性使得问卷完成过程很有乐趣,学生不易产生厌倦感。笔者的实践经验是大多数学生耗费约45分钟完成11条曲线的绘制,因为他们会认真反复地琢磨自己在课程全过程的收获与表现;

此外,11条曲线分区域显示在一个位图文件中,利用宽屏显示器能够很方便地综合对比,而传统的调查问卷缺乏整体观,学生们也容易草率应付;

最后,这些曲线存储成windows位图文件,便于问卷原始数据的数字化。

三、教学效果的信息化评价

信息化方法包括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以及图形绘制与数据分析脚本,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程序和脚本在最后一次课作为集成测试的实训题目,程序与若干脚本一键运行的真实演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要设计一个数字化程序,将曲线式调查问卷中的数据提取出来,程序的功能包括解析windows位图文件的文件头,确定图片的尺寸,然后找到合适的像素位置进行逐列扫描,取出非白色像素的坐标位置,并将每个像素的坐标信息与学生姓名和曲线名打包成一条记录导入mysql数据库,数据导入的关键技术是基于mysql的命令行接口写的Linux脚本:mysql-e“LoaDDatalocalinFiLe'z.txt'intotaBLepollLineSterminatedby'\n'”。

2.数据绘图展示脚本

为便于同类学生的特征提取,将22名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到第三组依次代表优、良、中(n=8,7,7人),分组的实现是通过在数据库中建立一张姓名/组别的数据表。因为mysql数据库本身欠缺绘图功能,所以我们选用Gnuplot软件绘图。该软件也提供命令行接口,方便用Linux脚本进行自动化集成。

3.数据分析脚本

R软件是数理统计专业的开源软件,也提供命令行接口,因此方便用Linux脚本集成,以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自动抽取以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每组学生的能力指标对兴趣指标以及性格指标对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这些依赖关系能够反映各组学生学习过程的特性,因此提供了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次信息。

4.教学效果的评价

最终,教师通过分析这11条曲线,并分析教学效果指标之间的依赖关系信息,再结合自身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总结,以此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果示例

1.学习过程曲线

此处仅展示四个有代表性的教学效果指标的曲线,如图1所示。图1中的曲线是通过Gnuplot提供的“茎叶图”命令画出的每组学生相应曲线的均值与方差数据,横、纵坐标的数值是分别代表课程进度和指标高低的规一化的无量纲的量值。

可见,如果单从最终的性格指标即创造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曲线来看,第三组最差,第二组相对是最好的。然而这一组的曲线在课程的中后期存在明显的小幅度波动,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第二组学生对教师的指导有很强的依赖性,亦即该组学生在培养创造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十分依赖教师的帮助,学习兴趣曲线也印证了这一点:该组学生在课程的后期兴趣明显下降,尤其在课程之末甚至都略低于第三组,这说明第二组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综合来看,第一组的综合学习效果是相对最理想的,因为学习兴趣曲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曲线在课程的全过程均有可观的增幅,尤其是在课程的中期,解决问题的能力陡然跃升,该组学生普遍反映当学过的脚本工具和正则表达式在课程中期真正开始用于解决软件测试问题时,他们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改措施:

(1)对于第一组学生,在课程的中后期增加他们的课后实训任务量,让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

(2)对于第二组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堂实训过程中加紧对他们的督促,防止他们自我松懈而无法巩固已达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训题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对于第三组学生,再进一步放低实训题目的难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数据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挖掘学习效果曲线背后的信息,在R软件中进行性格指标对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各系数显著性sig值均小于0.001。正系数表示某性格指标对某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是正向影响的,即随着该能力指标的增加,该性格指标亦增加。负系数则相反,依赖程度的高低由系数的绝对值确定。系数0表示依赖关系不显著,即不相关。

由表2的第二列和第三列可见,学习能力是唯一一项对三项性格指标均产生正向影响的能力指标,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竟然对三项性格指标均没有正向影响,这直观地反映了学生们对考试的隐忧,即使对于学习效果最好的第一组学生也不例外。尽管笔者在课程伊始便指出考试题目大多数来自平时的实训题目,学生们内心对考试的焦虑仍无法彻底打消,这也反映了学生自信心的严重缺失。诸如此类的信息是从曲线上很难得出的,这也是数理统计应用于数据分析的价值所在。深层次的信息挖掘能够帮助决策者找到问题深层次的根源:例如只有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更看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

考虑使用随堂的轻量级曲线式调查问卷,更快地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以建立以教师的指导为输入的控制模型,应用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考虑将教学效果评价软件与电子教案生成软件、演示文稿生成软件、实训题目生成软件集成在一个软件包里,抽取更多数据,更加自动化、系统化地分析教学数据,进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此外,数据分析过程还要深入结合知识,组织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本文提出的曲线式调查问卷及教学评价方法对其他课程也一样适用,只要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设置其关心的问卷指标,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绘图与数据分析脚本大部分均可重用。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因素

作者简介:向红(1986-),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重庆4041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14-02

长期以来,考试都是学生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也是学校评估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检测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方法。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趋严峻,屡禁不止,作弊的形式不断更新,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有的学生不以作弊为耻,多人共同作弊现象,使考试作弊的现象尤为严重,侵蚀了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诚信是道德的基础,是大学生必备的品德。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详细分析引发考试作弊的原因,减少考试作弊现象,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理性思辨

考试成绩是教学活动中评估学生知识水平、检测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风向标,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大学生的作弊手段日趋现代化,利用各种高科技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和动向,深入研究作弊成因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心理因素着手,对作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考试作弊行为的有效策略。

1.虚荣好胜心理

成绩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但考试成绩是为学生带来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考试成绩的优劣。一方面,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企图借助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和赞誉,铤而走险,通过作弊手段获得较好分数;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想在奖学金评比中占优势,为毕业后寻找工作多一份“保险”而作弊。同时,部分大学生把协助或帮助同学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以此获得别人的尊重、情感、承诺甚至获得物质利益,无视考试作弊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2.从众心理

目前,高校管理缺乏一个健全的、完善的诚信体制,校园诚信氛围和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在很多高校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且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猖獗”。立足心理学视角,人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只是每个人的控制能力不同,态度不同。考场上看着同学考试作弊未被监考老师察觉,使得部分大学生趋之若骛,渴望通过考试作弊来获得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也让他们蠢蠢欲动。究其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平时多数的时间用于个人的娱乐,忽视了学业。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因为身边人的“不良示范”想尽办法作弊,导致大众化作弊现象越演越烈。

3.情谊之难心理

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情谊倍加重视。高校中部分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骨子里有一股很强的同情心和侠义之气,为了友谊时常会是非不分,仅凭义气,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对作弊的危害性认识不清,只顾情谊,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最终害人害己。同学之间的情谊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蒙蔽了大学生双眼,仅仅是碍于面子就毫不犹豫协助作弊,会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轻视学习心理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学习动机缺乏,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平时只顾及娱乐和游戏,从来不会花费时间在自己的学业上,经常缺课或逃课,期末考试临近就会产生焦虑心理,想尽办法弥补,利用各种“高超”手段千方百计在考场实施作弊行为,投机取巧以获得预期成绩。大学校园也存在部分大学生疏忽平时学习的细节,“临时抱佛脚”现象屡见不鲜,增加自己不自信心理,最终选择考试作弊。

5.习得性无助心理

大学生都是历经高考的残酷“洗礼”走进象牙塔的,然而部分学生早已对考试和考试成绩灰心丧气,不报任何的希望,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没有老师和父母的随时管教和监督,很容易致使大学生找不到方向感,对学习生活产生厌烦心理,默认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心丧失,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认为能够顺利通过考试的唯一有效路径就是考试作弊。

6.懒惰心理

现在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包办过多过细。客观地说,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导致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从小就已经养成了懒惰心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平时学习不积极主动,考试的时候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企图通过作弊手段获得自己满意的成绩。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薄弱,一部分大学生对是与非、对与错不能准确定位,意识混乱不清,从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对考试作弊养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强烈依赖心理。

7.不平衡心理

由于高校中存在着“学生成功作弊并且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荣誉和老师的赞誉”的不良风气,蔓延速度极快,严重影响了校风和学风。同时,部分学习刻苦努力的学生考试效果不如考试作弊同学成绩理想,容易使得这些学生错误地意识到考试作弊是获得高分的捷径,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其一时做出错误的决定。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范策略

为抵制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考风建设。

1.完善学校机构

高校各种机构的建立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心理指导中心,经常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指导学生心理活动,对常见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指导,如考试作弊现象严重性的教育和指导,同时给予心理关怀,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改善学生的奖励机制,高校不应该只凭借平时的考试成绩来划定奖学金、先进个人及各种评优评先等,应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的表现和能力、个人修养和素质等,评选的依据不能仅仅是考试的成绩。

2.重温价值观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非智力性因素的开发和培养。高校定期进行考试纪律宣传教育,考试前一、两周各二级学院组织诚信考试动员大会,按年级举行大型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大学生是作弊的主体,考试作弊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紧密相连,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其教育策略有:第一,提高大学生对考试作弊危害的认知,让他们意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第二,校领导、学院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齐抓共管大学生作弊行为,促进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第三,在高校中形成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的文化氛围,重温高尚的价值观,树立道德观和人生观。

3.强化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应当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首先,通过长期自我观察和自我了解,加强自身修养,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断查漏补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大学生要学会悦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珍惜优良品德,积极获得荣誉,赢得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尊重和关爱,能不断适应现实复杂多变的环境,力求学业的进步和心理健康发展;再次,大学生懂得自尊,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同学居于平等的状态,不退缩畏惧、不妄自菲薄,不断加强自信心的修炼;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典范,应当学会自制,能适时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成熟、诚实的品性,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4.明确学习目标

考试无疑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一个手段。学习目标明确是防范大学生作弊行为的重要法宝之一。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因为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积累和知识点的重复循环,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学习,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自学的技巧,积极培养主观能动性,乐于学习,遵循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赠与自己一份信心,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笑对考场,作弊行为就被自动扼杀在摇篮。

5.理智对待考试结果

心理学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思维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环顾大学校园,五成以上的大学生对考试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等引起的后果存在错误认知和理解,片面地认为考试只能及格或获得高分,考试不及格意味着学习失败、前途渺茫、愧对父母和老师,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等等,种种认知偏差都有待他们不断去转变和矫正。客观来讲,大学生应该从根源上合理地转变自己绝对化的、以偏概全的事物认知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和考试的结果,胜不骄败不馁。

6.做好心理准备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9

祖辈和父母协调沟通,统一思想认识。

隔代教育与父母的亲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又如,祖父母更容易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事情,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不劳而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尽早培养,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尤其学会自觉为别人服务,对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务必不要出面干涉,应努力维护孩子父母的权威,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唯我独尊,懂得尊重父母。要充分利用隔代抚养与父母抚育的各自优势,两代人经常探讨孩子的培养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

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据报载,辽宁省有一所“隔代家长学校”,先后有800多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这里学习,取得了显著效果。愿意到这里“上学”的老年学员越来越多。

对于“隔代家长”来说,无论有无机会专门学习,确实更应该自觉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要特别注意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切实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

接受终身学习是老年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永葆精神青春,努力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就必须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

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

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做儿女的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不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不是老人的责任。

父母要启发孩子照顾祖辈,

培养孩子责任意识。

有一位爸爸,他的妻子身体不好,而他自己又要到外地去上任。临走前,他告诉儿子:“我要到外地去工作,一年都不会回来,照顾妈妈的任务我就拜托给你了。请你每天晚上关好门,关好窗,关好煤气罐再睡觉。”儿子满口答应了。一年后,当这位爸爸回来后,妻子告诉他,自从他走后,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子对我可关心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家里有老人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把孩子交给老人,让老人关心照管孩子,倒不如将老人交给孩子,让孩子关心照顾老人。把关心和被关心颠倒了一下,关系就会变化,一旦孩子找到了一个他关心的对象,他的责任意识就会增强。

分类指导隔代家庭教育

加强对隔代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是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指导对象上既需要加强对祖辈家长的分类指导,也需要加强对父母育儿责任心的指导。

在指导内容上一是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各自的地位与关系,二是处理好教育子女过程中父辈与祖辈如何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隔代教育过程中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四是祖辈教养经验中发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等问题。

在指导形式上要摸索适合对祖辈家长这类对象和适应进行隔代教育指导这类内容的指导形式,努力创建隔代家庭教育的不同指导模式。

1办“祖辈学堂”给祖辈家长“充电”。

隔代家庭教育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关键的还是加大在祖辈家长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办“祖辈学堂”,可以效仿“家长学校”模式和方法,办“祖辈学堂”,因为他们更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祖辈在担当家庭教育的角色中,要实现几个转型:单纯学校教育向同步合力教育型转变、生活保育型向教育照顾型转变、狭隘名誉型向成才报国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娇惯型向培育型转变等。

2在社区中设立隔代教育咨询站。

充分发挥兼职研究员和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深入社区,采取结对子等形式,开展咨询活动,逐步形成社区与学校联动,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篇10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

1作弊群体化

目前,学生作弊已由个别人的行为发展到群体性的行为,每个年级、每个专业、每门课程的考试都有作弊情况发生。就学生来说,无论男生、女生、中专生、专科生、差生、好生、班干部、一般学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都有作弊行为,作弊已成为普遍现象。

2方式多样化

从作弊方式上看,有单独作弊和两人或多人协同作弊,主要表现为带夹带或将相关内容写在手上、课桌上、墙上在场内偷看,或将书藏在座位上或身上,或偷看别人试卷,或主动提供答案给别人、传递纸条或使用身体语言交流答案,例如交头接耳,交换试卷等。

3工具先进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作弊工具也日益先进,现代化的工具如隐形笔、电子词典、快译通、手机、mp3、录音笔、计算器、无线耳机也被用于考试作弊。由于很多学校开有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师还要警惕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技术,充当黑客,直接到教师的计算机上去盗取试卷。

4手段隐蔽化

考试可以说成了一场监考老师和学生“斗智斗力”的“战斗”。学生作弊的手段花样百出,不断翻新。比如,在透明的圆珠笔的笔管内壁夹上纸条;把小抄抄在餐巾纸上,若看到有老师发现,便把那张餐巾纸团掉;趁监考老师不注意的时候,突然交换试卷;小抄做得越来越小;使用六面形圆珠笔,将考试内容刻在笔上;天热时候考试,将答案写在大腿上或贴在衣服内侧等监考教师不方便检查的地方;使用手机将答案拍下,然后用蓝牙传递,等等。

5考前作弊和考后作弊现象日趋严重

有的学生在考前通过命题教师或相关人员提前得知考试内容,甚至将一模一样的试卷带入考场;考后找改卷教师求情、请客送礼甚至动用一些社会关系给老师施加压力,让老师判卷时“高抬贵手”,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二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什么学生“前仆后继”地作弊?是学院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太轻?还是学生对作弊被抓的后果不清楚?通过近年的调查,我们发现,这里既有社会和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的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制度,其思想已经扎根在学生、家长、教师的心中。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越来越脱离了它的初衷。只要考试分数高就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同学的尊重,在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自我价值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只看结果、不看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教育评价体制使大量的学生产生投机心理,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进入我校之前已经养成了逢考必抄的恶习。另外,各级学校“严进宽出”的政策和社会上“一考定终身”现象的存在,也使得很多学生为了有一个好学校、好工作不惜铤而走险。

(2)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作弊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学校,它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各级官员现象时有发生,各类成人考试在学校中寻找替考、等现象并不鲜见。学生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看到社会上一些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者得到好处而未受到制裁,便也学着在考试中作弊,以期考试过关或取得好成绩。

(3)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存在问题。由于学生多、教师少,被迫采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材落后,内容跟不上时展,与社会实际相偏离,导致学生产生“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和厌学情绪。教学手段、方法单一,简单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干巴巴的理论没有现实例证做支撑,使得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讲课不认真或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也会造成学生平时学不好,为了过关到考试时只有作弊。

(4)管理松懈或监考不严。这是造成学生作弊的主要客观原因。职业院校在对考试工作的检查中,大多只是要求教师按时监考、交卷,但并未对其监考是否认真执行考试管理制度进行检查。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考风考纪不重视,监考纪律松散。由于教师的部分考评分是由学生评定,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监考松些,可以借机拉拢学生,换取学生的好感。尽管促使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没有认真执行考试纪律。监考教师或为任课教师或辅导员,他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发现自己带的学生作弊,监考教师则“手下留情”,这就产生了不公平,导致其他学生心态不平衡,等于直接纵容作弊。有些学校和部分教师对重大考试的考风考纪抓得较严,但对平时测验、补考的作弊现象没有或很少做出处理,导致学生在平时考试时作弊,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养成恶习。

(5)作弊处罚力度不够。职业院校对考试作弊常采取从轻处理的办法,使得学生认为作弊成本低。同时对学生申诉制度的限制使认定学生作弊的手续繁琐,很多教师怕麻烦,就只在考试时将学生的纸条等作弊工具没收而不上报,也不将学生做作弊处理,这也使一部分学生觉得作弊也不会被上报,于是选择继续作弊。

(6)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不当。目前多数学校的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等客观题,这些题型大多靠单纯记忆,方便学生抄袭和“交流”,为作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师在出题内容上陈旧呆板,照书出题,或对上学年的试卷进行简单修改,考前圈定考试范围和大纲,这些都会激起学生的作弊欲望。

(7)学校诚信教育的失落。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线,对学生的社会责任、道德等方面要求少,抛弃了包括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教育工作急功近利,过于重视分数而忽视品德教育,造成智育和品德的分离,致使一些学生持有不仅不以作弊为耻、反而为荣的错误观念。

2学生主观因素

(1)争名求利。学生在感觉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为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奖学金的放发、贫困补助、专升本的推荐工作等利益方面的原因,甘愿冒着被抓的风险作弊。另一方面,无论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大多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些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尊重就会选择为取得高分而作弊。

(2)投机取巧,坐享其成。少数学生懒惰成性、贪图玩乐享受、不思进取,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平时不努力学习,凭自己的实力考试时难以及格,为能避免补考、重修,从而顺利毕业而甘冒风险。

(3)不自信。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起来很吃力,自信心不足,总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放心,因害怕成绩不及格会影响自身利益及以后的就业等,便想到以作弊的方法达到目的。

(4)心理不平衡和虚荣心等不良心态。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得一些学习努力的学生成绩反而不如考试作弊的学生,就会产生心态不平衡,认为不作弊太吃亏,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有些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总想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对大家都非常看重的学习成绩更是如此,在自身实力达不到时就想通过作弊来获取高分。

(5)是非不分,义气作怪。有的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维持自己平日的人际交往关系,面对同学或好友的“求助”,往往不加思考,毫不犹豫地伸出“友谊”之手,结果当然是助长了作弊者的气焰。

三杜绝作弊的对策

1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高校学生的重要个人品质和基本道德规范。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是未来社会的通行证,缺乏诚信是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根源。不管是何种心态的考试作弊行为,都集中反映了考生不诚实的一面。“考试作弊”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诚信原则。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自律为基础、以校规校纪为保障的校园信用制度。让学生懂得珍惜自身的信用和诚实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以勤奋学习为荣,以作弊为耻,养成自律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还要大力营造严肃认真的考试氛围,使广大学生明白考试作弊不是一般问题,而是不诚实、不道德的可耻行为。广泛宣传,倡导诚信,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从而端正学风和考风。要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克服虚荣、投机和自制力弱等心理毛病,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引导他们做一个诚实的人、正直的人。

2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充分认识作弊的危害性

考前应当做好预防工作,通过介绍考试作弊的处分措施来让学生明白,考试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可能失去学位和正常的学习机会;处分如果被记入档案,还会影响个人以后的发展;作弊行为是对自己诚实、正直人格的背叛,违反了考试公平的原则,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形象。考试不仅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检查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是要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和改善教学管理。因此应当让学生明确考试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考试分数不仅对他们自己、对教师和学校也有重要的督促作用和评价作用。虚假的分数会危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妨碍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危害的还是学生自己。

3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修满必备学分的前提下提前毕业,也可中途休学或延期毕业的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能力来自主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减少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4因教施考,因人施考,落实为评价而考试的观念

考试的关键不在分数的多少,而在于这是对学生一学期、一学年的所学进行的评判,是为了以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教与学更有效率,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而进行的数据收集,是为了学院以后良性的发展而进行的活动。另外,人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向的,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子”来要求人的发展。考试这把量尺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因人而异,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学习中体验到欢乐,都能够获得各有特色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明白考试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评价。教师首先要改变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思维定式,努力争取建立教考和谐关系,以教为本,因教施考,以考促教,教考合一。

5营造考试环境

考试的本质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那么在安排考场、划定考试时间、制定考试顺序以及具体的考试过程中也要充分为学生着想,创建良好的考试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减少或降低学生考试时思想、身体的焦虑和紧张程度,帮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6改革考试方法,注重过程考核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可以把所学内容改为分阶段、随堂考试,将随堂考试的目的定位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正。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更全面。而在期末考试时多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可以有效杜绝作弊。

7改进考试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建议:

(1)在考试试卷中尽量提供解题的各种公式;(2)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注重测试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课程内容侧重论述和分析的,考试时可实行部分开卷;(4)适当增加实践题、口试题、主观分析题的题量;(5)实施考教分离,任课教师不对考试内容“划重点”,降低考生“有备而来”的几率;(6)加强监考力度,配以科学的处罚措施。对于作弊的学生在严罚的同时留一定的余地。可以像足球比赛一样设置“红黄牌”制度:凡考试作弊的同学,该科考试成绩以零分计并取消本学年所有的评奖资格,视情节轻重给予记过以上处分(出示黄牌);下一个学年内如未受记过以上处分且考试课成绩平均80分以上者可以撤销处分,要给予学生自新的机会。如果学生有反复作弊的行为,这时一定要从重处罚,如“留校察看、勒令退学、不发或缓发毕业证、学位证”等(出示红牌)。

学生考试作弊是个普遍的问题,杜绝考试作弊不仅仅是教学管理者的责任,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的通力合作来实现。通过考试改革把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翠玉.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时代教

育(教育教学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