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三语文思维训练十篇高三语文思维训练十篇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1:59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1

一、提高学生的口语素质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大协作时代。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语文课前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口语素质是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素质,让学生说得好、说得妙呢?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初级阶段:念

在训练之处,不能过高要求学生,训练难度较小,可采用“念”的方式。

2.提高阶段:讲

当学生对讲台不再陌生,害怕心理基本消除后,可让学生“讲”。“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笑话、故事、寓言等,只要求学生表达清楚,语言通顺即可。

3.创造阶段:说

这一阶段,是口语训练的最高阶段:“口头作文型”――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即教师出题,由说者当场口头表述。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语文课前口语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一般来说,在训练之初,学生对上台演讲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应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一般说来,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表达者的思维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因此,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注意的是,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必须强化脱稿说话的训练,也正是“提高学生的口语素质”中的第二阶段,让学生脱稿说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够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促进思维的发展。其次是进行即兴说话,也正是“提高学生的口语素质”中的第三阶段,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这一训练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2

[关键词]创新;语言训练;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G424[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21-0061-03

一、创造性语言训练与创新思维训练的统一是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素质的核心,因为语文课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语言本身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会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二是语文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三是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新思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新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二、如何实现创造性语言训练

与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语言两方面。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以训练创新思维为主,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有时以创造性语言训练为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两者总是统一的,若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割裂开,那是不正确的。

1.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孕育创造性语言

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密不可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等方面。

(1)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创造性语言发展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它在低年级儿童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秋天》这个单元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再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在学习《可爱的娃娃》一课时,将一幅逼真的娃娃图挂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娃娃,然后说出娃娃的样子。学生一下子就说出她的头发多么(柔顺),她的眉毛多么(细长),她的脸庞多么(红润),并用“亭亭玉立”、“光彩照人”、“引人注目”等词语来形容娃娃。学生通过观察,能运用较贴切的词语对娃娃进行描述,加深了对可爱娃娃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珍妮偷拿娃娃这一情节无疑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学生对观察结果的表述,会自然地促进其语言的发展。观察的事物在儿童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表象积累多了,就会成为儿童语言表达的素材,就会使儿童的说话、写作内容丰富起来。

(2)放飞学生的想象,促进创造性语言发展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

第一,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是要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二是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美丽的武夷山》第二自然段描写武夷山山势险峻,三十六峰造型奇特。三是要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训练他们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形体再现语言。有的学生展开双臂说:“我是雄鹰峰。”有的学生翘着手指说:“我是小花山。”还有的孩子弯着腰说:“我是仙人岭。”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动作各不相同。这时,学生说出了“千姿百态”、“各式各样”、“惟妙惟肖”等词语来形容三十六峰,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发展了想象力。

第二,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不懂就问》一课,当孙中山提问后,教室里鸦雀无声,这里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教室里鸦雀无声是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教室中会鸦雀无声?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会联想出更丰富的内容。此时,教师可要求他们用语言表达想象,其语言必然是具体的、形象的。

第三,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情境,使学生听教师的读和讲有如身临其境,继而在头脑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并用语言表达想象的结果,其语言就会是形象的、具有创造性的。如果教师的语言空洞,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常是用生动而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想象与情感密不可分,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3)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创造性语言发展

第一,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有人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陶行知曾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此话千真万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

第二,教师要善于设计多形式、多层次、多答案的练习。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了就不要重复。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

2.丰富创造性语言的色彩,激活创新思维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创造性语言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过程中逐渐增加创造性成分。要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具有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设计语言训练上的创造性。

(1)扩展性的语言训练

第一,扩展词汇,发展语言,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词汇掌握多了,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如《初冬》一课,让学生结合课前观察的初冬景象,懂得冬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冬”。然后举一反三,春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春”;夏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夏”;秋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秋”。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一组词。又如《江凡》一课描写到在突如其来的火灾中,大家慌乱了,江凡却能镇静地想办法。教师出示句式:人们(),江凡却()。于是学生答出:人们(惊慌失措),江凡却(从容不迫);人们(心惊肉跳),江凡却(沉着冷静)。这样的词句训练不仅丰富了词汇,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同时也为理解文本启动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使学生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词,对学生的说话、写作帮助甚大。

第二,扩展句子,发展语言,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掌握好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也是使思维发散和深化的过程。如《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教师可提示句式: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书中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复句,然后再进一步要求: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 ),仿佛在();有的像(),仿佛在();有的像(),仿佛在();有的像()仿佛在()……真是()!学生说: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仙女),仿佛在(低头照镜子);有的像(一群小猴), 仿佛在(和妈妈撒娇);有的像(一头小鹿),仿佛在(和小鸟说悄悄话);有的像(两位老人)仿佛在(下棋喝茶)……真是(千姿百态)!

(2)重组性的语言训练

学生对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的重组练习,是训练创新思维、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一,语文内容的重组训练。对课文的句、段、篇可以重新组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以采用“补充故事情节”、“叙写小诗”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性词句、标点符号等补充故事情节,使情节具体化;根据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述,展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想象;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故事情节。一般采用补写、改写、扩写或创造性复述等方式。

第二,语文形式的重组训练。一是变换句式训练。如以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设问句;由反问句或设问句改为陈述句;由二次否定句改为直述句、反问句或责问句;由一般句子改为比喻句或拟人句;由对话改为叙述或叙述改为对话,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二是改变人称的训练。有的句子可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二人称,如《妈妈不要送伞来》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老师和学生对读时可使用第二人称;有的可以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或第二人称,例如《两只小狮子》可进行改变人称的句子训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狮子表达内心感受。这种变换人称的语言训练,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改变人称叙述,教师应注意启发、提示导语,主要把学生的心里话导引出来。

这样的语言训练,实际上也是作文指导和思维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作文能力。

三、教师的创造精神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保障

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要明确创造的含义。简单地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识、思想、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从学生方面讲,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语文教学规律,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经过重新体验、感悟、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学生学习语言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个体独立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课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有自己正确的看法;作文中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个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创造性学习。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3

关键词:认知规律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有“八字宪法”的说法,指的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种语文基本知识,其中的“逻”指的是逻辑。《现代汉语词典》对“逻辑”一词的解释:一是思维的规律;二是客观的规律性;三是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科学,那么语文的“逻辑”应该是指主观“思维的规律”及“客观的规律性”。因为规律意义上的逻辑通常涉及与生活、认知相关的内容。比如,一个人做事有逻辑,讲的是做事的程序;水流动有它的逻辑,讲的是物质自身的运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讲的都是规律上的逻辑。那么职业学校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上,让学生从事物的逻辑规律角度,而不是从逻辑知识的角度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表达思想。

一、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在于掌握多少逻辑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的原则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教的逻辑。语文学科是以育人为出发点,为归宿的,所以,“训练为主线”,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活动必然要采取的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将“逻辑思维”解释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叫抽象思维。”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文字是思维工具,又是思维的外化。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总是紧密结合的。思维不合逻辑,语言就晦涩难懂;思维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比如,很多同义词,在一句话当中,到底用哪一个最合适,最能达到交际效果,这就是修辞。在刚结束的奥运会上,一句“洪荒之力”风靡全世界。形容力大且用尽全力的词还有“吃奶之力”“熊罴之力”“九牛二虎之力”“扛鼎之力”“回天之力”等。词有本义、引申义,思考的关键是在此语境中的意义。

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和表现事物规律的能力。读书有规律,这就是读书的逻辑;记忆知识有规律,这就是记忆的逻辑;人的生物钟有规律,按照精力的充沛程度安排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逻辑。语文课中的逻辑,应当包括知识意义上逻辑和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教师要花大力气训练学生运用规律意义上的逻辑,训练学生按照事物规律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而不是刻板地背诵和考试逻辑知识。

二、将逻辑与语文内容相融合,在学习活动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语文重在语言,逻辑重在思维。要想方设法将逻辑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贯穿在词语解释、阅读理解、作业作文、演讲等学习活动中,认识语文内容所表达的规律性的东西,训练按照思维规律表达思想。

能够符合规律的表达思维内容,涉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是人脑内在的对事物思考的能力,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包括认识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这种能力的形成与人跟事物打交道的深度相关,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语言能力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结果的一种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二者是内在与外在、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思维能力是内在的,看不见听不着;语言能力是外在的,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语音、文字、词汇表现出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练习想清楚,是思维训练;练习说清楚,是语言训练。语文是语言的文字表现形式。学习语文不忘分析语文背后的思维规律,就是训练思维;思考问题不忘用好语言表达方式,就是语文训练。

文学也讲逻辑,主要不是讲逻辑知识学问,而是讲文学表达的内容要符合事物认知规律。如李白的《静夜思》,讲的是一个事态的规律,反映的是作者构造的意向规律。学习语文需要逻辑训练,更多的是反映内容规律的训练,构造符合规律的文学意象的训练。

写作最重要的过程是思考。思维能力是写作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的作用。思维是写作的内核,语言是写作的外显,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语言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议论文是难度较高的一种文体,涉及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深刻的思维层次,还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但通过写议论文,却能训练学生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以及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表达对事物的各种关系、处理事物的复杂想法甚至创见。例如,让学生树立说理从下定义开始的意识,学会对论述对象进行界定。让学生建立这样的意识:每一个论点和结论,都应避免下全称判断,全称判断容易出现各类“逻辑谬误”,给读者造成不严谨的印象。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逻辑图式:首先回答“是什么”――其次分析解决“为什么”――最后谈谈“怎么样”。看似简单,却有助于学生谋篇布局,增强逻辑性。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让逻辑变得活生生。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中“外延”一词,是逻辑术语,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学生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要求认识事物的对象及事物关系。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延关系,如它们之间相容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的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生活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训练思想,能够对外界的事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逻辑和说理是基本的公民能力。职业教育就应该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者与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一些普世价值观,如什么是正当的欲望、正派的行为、应有的个人品格、适当的待人之道等。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文学作品的意象分析就有意向创造的逻辑组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体验思考。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逻辑知识,用绝大部分精力认知事物的逻辑规律,认识语文内容所表达的规律性的东西,训练按照思维规律表达思想。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职业学校高职语文课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必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大有裨益。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4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交际态度、交际习惯。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捷,直接制约着他的语言表达的灵活程度;思维条理是否清晰,又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的层次性。为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应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在看图说话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看图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是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思考图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口头表达训练。看图说话的图画有三个特点:一是图意明确,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二是图画所反映的事物接近学生的实际;三是画面联系点多,便于学生直接获取说话材料。单幅图的人与人、物与物、景与景、人与物、人与景等都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多幅图突出一个主题,一图一个要点环环相扣,形成整体。如我校低年级学生的贴图写话。把几个看起来不相干的图组成一个画面,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浪线、圆柱体、圆、椭圆、平行四边形等组成一个画面。首先让学生认识每个图形所代表的事物,指导学生在全面观察图形的基础上,开始组图。把三角形和长方形可组成树或伞,把圆和横线可组成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等,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赋予图画生动的意义,最后把想象到内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根据每幅图说一句话;第二步,选择两至三个画面,根据联系,说一两句话;第三步,任选五至六幅图,说一段连贯的话。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表达和思维的训练是随着问题由浅入深而进行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二、在编写童话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编写童话是我校语文教学中推广的一种口头作文形式。编写童话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编童话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可根据所编写的事物故事,赞美真善美,批评假丑恶。如学生在编写童话《桌子和凳子》时,桌子和凳子互相夸耀自己穿得漂亮与干净,批评同学之间比穿戴的不良风气和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童话《锁子子与钥匙》,讲的是锁子与钥匙同心协力阻止偷盗,说明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根据文中五种新型玻璃的特征编写童话。为了开启学生思路,给了他们童话的开头:"一天,五种新型玻璃在某公司的货仓里相聚了......"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把情节补充完整。学生写了《白玻璃下岗了》,反映出了社会竞争,能者居上。

三、在阅读教学的口语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局限在口语交际课上。我校每天安排十分钟谈天说地、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高年级的口头作文等活动,目的是使口语交际训练常态化。但大量的、经常的口语交际训练应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在教学中占的比重最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语言水平的资源,精心设计口语交际训练,使阅读教学成为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大平台。

1.用课题练说。

课文题目有的直接表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猴子下山》《阳阳在家里》等,有的课题揭示了所写的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骄傲的孔雀》《难忘的泼水节》等,还有的课题寓意含蓄深刻。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题的信息资源,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先让学生说出什么季节,在此基础上,说出什么地方,--一群小画家都是谁?他们各自画什么画?经过引导学生练说,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借助小标题练说。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以《雷雨》为例,在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按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的顺序练习说话。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3.巧借想象练说。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任思维自由驰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的所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兴趣高昂,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4.仿照句式练说。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5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母语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说话训练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常说,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人们广泛的交往及紧张的工作中,事事要求高效率,不可能事事都先形成文字再进行交流,用声音来传播和保留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声音传播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因此,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既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我们应该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制订科学的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实验教材,对说话的培养有一个较科学的训练序列:初一:复述;初二:概述;初三:论辨;高一:辩论、演讲;高二:专题发言、辩论;高三:专题发言、论文答辩。这些训练序列,是有参考价值的。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则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整体的培训。

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培养学生将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6

关键词课前“说话”能力“说话”情境方法多样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说写就容易了。”教育家张志公也曾说:“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而,练口,练耳是基础。”课前几分钟说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主要形式,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变过去传统讲授语文只是为着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质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说”的能力比较差,从现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看,最难以落实的是“说”的训练,而口头表达又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二者在某些学生身上的矛盾已非常突出。从这一实际出发,要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来抓。对小学生来说,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应以口头表达即“说”的训练为起点和突破,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口语交际不只是带动学生脑功能的发展,更是人格发展的需要,而且“说”还是一种快速创造,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大家都知道,外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是专门由外籍教师教学,可见口语在语言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呢?方法有很多,课前活动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有所增的有效方法。在具体是实施过分为三步:

一、培养“说话”兴趣

说话是情感的表达,因为语言就是一种表达方式,说话则是一种最直接,最强烈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说话的这一重要作用,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平时多开展主题班会,讨论课,辨论赛,学生说话的热情就会极度高涨,往往产生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局面,感情在此充分显露。如在五年级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我让同学们课前同学之间练习互相推销,课堂上我创设商品推销的情境,激发学生推销商品的积极性。同学们课堂上个个跃跃欲试,推销员口若悬河,还给商品设计精彩的广告语。无数事实证明,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者往往在推销中如鱼得水,青云直上。口笨舌拙者往往是推销的失败者,明白了这一点,同学们就不会沉迷做一个只会写的机器,而是极力要求练出一套过硬的口头功夫。

二、创造“话话”情境

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后,下一步就应创设情境,学生有“我要说”的欲望,产出“我愿说”念头,最终付诸“我会说”的行动。具体做法就是:在教学中,持之以恒的采用课前说话。为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活动内容,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每周一到周五一次设置“每课质疑”,“开心一刻”,“佳作欣赏”,“周记大家听”,“演讲比赛”,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三、训练“说话”方法多样

课前说说训练这种方法,应作为语文课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按一定的程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开始,可以先教学生对课内或课外有关内容进行朗读背诵,训练语感,而后听录音,进行模仿,再后,说写结合,以写促说,最后能即兴讲话,语言得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说话能力,又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使作文训练多一条新路。

我们在课前说话训练中要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口语表达是思维活动最直接最迅速的反应,口语训练本身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的发展,通过口语训练,不仅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增大思维训练的密度,提高其效率。在生活中,说与听一般总是同时相随,有人说往往必有人听,而且说话人本身要通过监听自己说话去获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口语训练的同时,自己可以训练听力。二者皆可促进,同时,口语训练对阅读训练的积极影响更是明显,“说”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更多的是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有的甚至“说”的内容也从阅读中来(如口头回答,课文复述,读者感想等。)所以,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是不可能说好的,而加强口语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另外,“说”与“写”的关系更是密切,“写”之前的“说”能为作文开拓思维,理清思路,启发构思,可以说,口语训练为写作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在“读”“说”“写”三者之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说”即使吸收(在与人交往中吸收信息)也是表达。因为“说”即使由“读”到“写”的过渡,是“读”与“写”的桥梁。

一个人的所有书卷气及其全部的文化素养,都能通过“说”体现出来。“说”声调,“说”的气质,“说”的频率反映了一个人的风度与水平。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说”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课前训练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训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教学改革如春风般地给语文学科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广大教师努力践行新的课程标准,把握新的理念并渗透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但是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在一些地方,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存在,课堂效率仍旧低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语文课堂中的学科思维训练偏少,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提升。

语文教学的内核之一是思维方式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思维,不仅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还要有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语文思维论》,p29)。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当人们“听”的时候,要进行一番分析、理解,努力去把握对方说话的观点及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当人们在“说”的时候,思维水平决定了他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以及言语的概括性;当人们在“读”的时候,要开动脑筋去努力把握作品的主题和要点,进行分析、鉴赏和批判;当人们在“写”的时候,从材料的收集、主题的提炼、内容的安排列语言的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作用。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中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因此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朱绍禹先生也曾说:“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6处提到思维培育,涉及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目标各个方面,而其中“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它的核心内容。高考语文试卷也一直体现了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从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考查考生的文化积累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学生思维能力不放,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思维品质,优化学生思维训练,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可采取提问法、多媒体法,通过“激疑”创设思维环境,诱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质疑”和“解疑”步骤,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而激活其在探究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二、展示思维过程

学生是在思维过程中学会思维的。由于教材内容蕴含作者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且思维活动本身有时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要适时地向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展现出来,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思维活动之中,让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使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训练思维策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程度。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自主探究、变式训练等,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使之逐步掌握各种思维策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一)以训练认知性阅读思维为核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认知性阅读思维主要是对阅读材料客观梳理。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性阅读思维主要体现在能够体会、推敲词语在特定语言情境殊的效果和深层的信息。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第一层次中的重点。目前这一重点也运用到语文阅读试题的考试当中。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体味和推敲这体会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意义、深层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在训练时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观点、文章主题,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从内容角度、结构角度、表达效果三个角度切入来分析品味词语的比喻义、双关意义等深层含义或文外含义(即言外之意)。

(二)以训练理解性阅读思维为核心,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读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这一层次要求是:(1)能分析具体问题;(2)能综合问题;(3)能概括问题;(4)能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

事物的本质往往会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学尤其突出。所以要想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这个词语、这句话对内容起了什么作用;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如何支撑观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等,强化课文主旨的揭示,让学生养成对有关语文知识要领的背景、内涵、处延的深化再认识的过程。在以上过程的推进中我们还要整体上把握单元构思、每课要点,同时精选语段开展读、议、讲、评、练,以求思维的深刻性。

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抽象、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自然对知识的运用就不能开阖自如。可见,概括能力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和思维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从教学实践角度和学生高考阅读题的答卷来看,概括题的得分率相当低。主要原因有:一是片面性,只注意到材料一部分内容,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内容,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括出来的内容不能包涵和覆盖全部意思。二是主观性,没有认真阅读文本,或者是看不清内容,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头绪,主观地改变和歪曲原材料的内容。三是表面性,看到过程现象,没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写作手法多作训练,对相关的内容要用字数限定进行概括,进而对所学文章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一单元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把书读薄,再让学生从薄回归到厚,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就可以顺利实现。

(三)以训练比较辨析思维为核心,发展学生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这里的严密性,主要是指思维的清晰、准确,合乎逻辑而不紊乱。为此,我们可通过比较与辨析的方式来训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辨析是语文思维训练中不可的重要环节,它是增强思考推断水平的砥砺之举,也是推动学生跨越提升的重要方法。在比较辨析中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增加思维的力度广度,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形成优秀的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辨析。(1)辨析课文中隐含的线索。(2)对事物正反论点差异的辨析。(3)对中心思想的正误与材料的完整性辨析。(4)以点带面,对普遍与特殊进行辨析。(5)对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辨析。在辨析中,强化思维习惯,在辨析中求精,我们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进行判断推理。经过辨析,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而且还能有所表现,有所创造。

(四)以训练发散性思维为核心,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研究,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因而,对已知事物变换角度去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的特征、新的性质和新的功能等。在训练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或横向推进、纵向深入或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贯通知识,渗透知识,在变换中求广,改变学生思路的狭窄、片面、简单的现象。教师可使用这些指导策略:(一)自己发现问题;(二)多角度想问题,取其最佳者;(三)善于假设推理;(四)接受未成熟现象;(五)讨论问题不机械,重变通性。用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话说:“老师这里没有现成答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例如琵琶女在今天该有什么命运?别里科夫真与华连卡结了婚,婚后生活幸福吗?孔明不派马谡去守街亭行不行?祥林嫂能不能独身?鼓励学生多思善想,无拘无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在各种思维的互撞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火花。

总之,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思维能力发展了,阅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说话能力;基本技巧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说话能力对于语文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际,拟从初中生语文说话能力的作用和培养两个方面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初中生语文说话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和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更好地发挥语言学科的工具作用。第一是交际工具的作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虽然运用口语交际会受时空的限制,但说话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因为以说话的方式进行交际既经济、方便而又有实效,它不需要什么特别设备、,不需要什么特别原料(只要有空气,就能传播声音)。不管多么复杂的意思,人们都可以用适当的话把它说出来。因此,有资料显示,在人类使用的各种交际工具中,说话交际仍是最为重要的。第二是思维工具的作用。众所周知,说话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内部语言(思维)借助于语词,按一定的语法结构快速地转换为外部语言(话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总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内部思维与口语表达迅速传递,不断交错进行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在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和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说话要边想边说,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敏捷,智力的迅速发展。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会说出很条理的话。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叶老的这个见解应当说是十分深刻的。第三是定向交流工具的使用。口语具有“定向表述”的特点,说话人是在一定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讲述。为使表达收到最佳效果,就要使讲话合乎对象的社会地位、身分、知识修养程度以及所处的心理状态等。这也就是说,在说话时要考虑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不同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才适合。哪些话该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话不该说,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换个措辞、换个方式去说才恰当,以至如何注意说话的声音技巧等。此外,说话还可以借助“人体语言”(如说话时的手势、姿态动作等)和“副语言”(如讲话时的表情等)进行表述。这是口头语言表达的一个最大特色。因此,说话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

从另一方面看,重视说话训练也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常说,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人们广泛的交往及紧张的工作中,事事要求高效率,不可能事事都先形成文字再进行交流,用声音来传播和保留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声音传播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因此,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二、初中生语文说话能力的培养

既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我们应该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制订科学的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则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9

根据笔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往往到了高三冲刺阶段,学生依然还有着高一遗留的历史问题,而这些到了高三阶段,囿于各方面的局限性,就难以再改变。规划好每一个阶段,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做该做的事情,不留太多遗憾,才能在高考中技压群芳。

一、把握学习的思维规律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思维训练的。——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任务就是思维训练。”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并要求“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不管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角度,还是从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要求来看,语文学科必须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据笔者在高三教学中的认识,科学的规划首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知识的差异化的合理处理。有些积累性知识需要长期记忆,有些技巧需要对思维偏差的纠正,有些是技巧的训练,还有一些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摸清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

二、建立科学的实施策略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静态性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是动态性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可以为实践技能的形成定向,直接指导技能的练习和形成。“策略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一个亚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控制自己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首先,高一侧重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夯实基础。

词汇的积累,相关语文常识的积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直接影响了阅读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而相关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名句默写。在高三,学生名句默写方面存在两大难题,一个是背不会,一个是写不对。这两者的根源都在于高一、二年级,甚至初中的语文学习留下的隐患。对此,建议老师在开学之初帮助学生攻克背诵篇目的字词,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然后,梳理出文章思路脉络,帮助其准确记忆。最后,进行针对性训练,逐篇进行理解性默写。我从高一开始就建立了学生背诵篇目是否过关的档案,这样对学生的背诵进度了如指掌。结合自己多年批改试卷名句默写题的经验,清楚学生的易错字词,再加上考试时高频出错的理解性默写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直接影响着对文意的理解。而文言实词的掌握过程又漫长而复杂,同时也有着科学的方法。常见实词的每个义项关系密切,自成知识树。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在语境中正确迁移。

成语。从高一开始时,就指导学生积累常见易错的成语,并且有意识地分类记忆,然后在动态的语境中进行训练,这项分数必然是囊中之物。

文化常识。高一在教授古诗文时就有意识地补充文化常识教学,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在高三时再系统收网,必能取得成效。学生对文化常识还是较有兴趣的,好好利用,不要成了死记硬背的灌输。

然后,高二掌握阅读方法,强化阅读能力。

考察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现象,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较差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理解能力差,没能掌握阅读技巧;(2)概括能力差,抓不住要点;(3)思维缺乏深刻性,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4)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5)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6)不懂得什么叫评价和怎样评价?

除了古诗文读不懂的一部分原因牵涉到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文言知识储备不够,绝大多数读不懂的地方在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各类文章只有文体差异,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它们读不懂的根源往往在于没有抓住充足的、正确的信息。所以要教会学生先理清思路,再明确手法,加上对重要细节的深入体会,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最后,高三内化技法,训练表达。

高一的积累,高二的阅读,都是表达的扎实储备。表达的前提在于先熟悉各类概念的范畴,掌握正确的解题路径。二轮复习的重点就在于梳理各类概念,训练各种答题技法。除了系统专题性复习,各次模考和周考也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晴雨表。对于班级来说,了解每次考试各小题得分情况,及和其他班级的比较,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

三、长期坚持与适时调整

高中三年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要学习的重点,伴随它们的还有每日默默的坚持。

晨读是语文的保障。早读安排分为基础级和优秀级。基础级适量安排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名句默写、成语、实词。优秀级则补充作文素材、文化常识。让学生量力而行,各取所需。

晚练是语文方法的延伸。比如需要长期练习强化的语病、小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诗歌等等。每天十五至二十分钟的系列化训练,可以适时灵活搭配。

作文系列化训练。作文能力的提高在素材积累、写作方法掌握、片段练习、审题训练每方面都不可偏废。笔者每周选取热点新闻素材,让学生先谈看法,然后举出优秀写作片段,这样既积累了素材,又锻炼了分析能力。

高三语文思维训练篇10

社会已进入了合作化时代,在工作与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成功与否。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而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

2.口才训练中的关键环节

2.1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是口才训练中的重要一步。思维的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达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书面表达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训练思维最有效的两种方式是脱稿说话训练和即兴说话训练。

2.2心理素质训练

口才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心理环节,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心理素质?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的心理。我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学生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

3.口才训练的方式和方法

3.1结合听说教学进行口才训练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都有“侧听说”课文,并配有录音磁带,这些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好材料。听了之后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出来。但“说”并不等于“背”,背只表明记忆能力好。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说比背更难。背只是机械的记忆,不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说则要考虑如何做到简明扼要,如何替换词语,如何把几句话紧缩成一句话,如何用某个词语去概括一堆意思,如何使用恰当的句式使语气连贯起来,如何选用褒贬色彩鲜明的词语使材料带有感情倾向等。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3.1.1说话的基本功训练

说话基本技能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语脉、语态等,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晰,语调有高低升降,话语简明扼要,仪态自然、大方、得体。

3.1.2对话训练

对话训练难度较大,它要根据特定的语言情境,需要对方的话随机应变,灵活组织语言。

3.1.3独白语言训练

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系统连贯的口语表达的训练。主要有讲述、复述、致辞、讲故事、即席讲话、演讲、口头作文、口头报告等。

3.2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口才训练

利用“侧读”课文,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具体方式有三种:

3.2.1朗读训练

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丰富口语材料,锻炼口才。要求学生逐步做到正确地朗读、流利的朗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从朗读中学习说话的技能、技巧。训练时可采取齐读、轮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

3.2.2朗诵训练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口语训练,它以有感情朗读为基础,

要求创造性地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辅以手势、眼神、表情等,将朗读艺术化。

3.2.3背诵训练

这是一种古老的口语训练形式。背诵训练,一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二要教学生识记背诵的方法,如整体背诵法、分部分背诵法、综合背诵法等。

3.3结合写作教学进行口才训练

出个作文题,引导学生就审题、立意、取材、谋篇等方面谈个人看法,经过相互启发、打开思路,再要学生成段成篇地口述,这就为写文章打了基础,经过说后写的文章,比原来说的要准确、完整、集中,这又对口头表达起到促进作用。

在作文讲评课中,选有代表性的作文,先让作者说明自己的构思过程,然后大家评议,这对培养学生鉴别、议论的能力很有作用。

3.4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口才训练

第二课堂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应用,而且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形式。如口述见闻、讲述故事、调查访问、编剧上演等。内容生动活泼,适合中学生心理,可激起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乐意说。本人当班主任时,每逢元旦,我要求学生自编自演准备一台晚会以示庆贺。一提起文娱晚会,学生兴致可高了,不用老师出面,学生自行报名、排练,克服一切困难,不到半个月,把一台晚会编排得有声有色。相声、小品、讲故事、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能突出主题。我看了之后,觉得学生真有挖不尽的潜力!不言而喻,在编排上演过程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一次极好的训练。

3.5利用“生活热点”进行口才训练

利用“超级女声”、“校园追星族”、“社会流行歌曲”、“琼瑶”、“金庸”等生活“热点”,开展“茶馆式讨论”。这些学校三令五申禁止的东西,往往是学生的“特别爱好”,因为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展开自由讨论。这种论辩,气氛热烈,言语随便,师生间思维的多向碰撞,容易闪现新的思想火花。即使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争先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说话流利,思维敏捷。讨论中,同学们的意见往往针锋相对,甚至对老师也辞锋咄咄,有时难免偏激。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讲话的逻辑,思维的深度、广度和语意的连贯,以及语调、停顿、语速等,如有不足之处,应及时地提出来,并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纠正其所犯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