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十篇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十篇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58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1

关键词:技术艺术;技术美学;艺术美;技术美

技术与艺术有什么关系?与美学又有何干?人们通过创造性生产劳动,技术建立了人工自然,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这是审美需要和审美活动的根源,技术被运用于实践,使人类具有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产生了艺术,而随着时展,技术让人类创造美的活动趋于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技术带来了审美活动和美学的发展。

技术与艺术从一开始就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艺术的发展无不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世界艺术的发展史中,艺术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画家黄宾虹有一段囊括艺术因变关系的精辟论述:“事贵善因,亦贵善变。茫茫世宙,艺术变通,当有非邦域所可限者。常稽世界图画,其历史所载,为因为变,不知凡几迁移。画法常新,而不废旧。”(《序》)但观察艺术的发展,可将其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原始艺术(史前时期)、古典艺术(1880年前)、现代艺术(1880―1960)、后现代艺术(1960年后)。[1]

仅仅是这四个时期的划分就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原始艺术是渔猎社会的产物,与部落时代人的劳动与群体图腾崇拜相关,艺术与技术同根而生;古典艺术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人类的工具得到进步,艺术除了技术而开始有了观念创造,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欣赏艺术品,16―17世纪的文艺复兴,也是科技的复兴,这一阶段人类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诗歌、戏剧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工业革命后,工业社会催生出了现代艺术,技术进步对艺术发展起了最显著的影响,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摄影、电影、电视相继诞生,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建构了一种新的样式――现代图像;后现代艺术则是信息社会的产物,电脑和现代传媒的普及,也产生出了颠覆传统艺术的新媒体艺术。

技术的介入,使得人类的艺术长河中诞生除了新的艺术门类――摄影、电影、电视、数字艺术。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依赖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随着电影技术发展成熟与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电影成为一种把握表现客观世界的艺术形态,被称为第七艺术,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也被称为第八艺术。而信息社会催生的新媒体艺术,《亚太艺术》编辑苏珊阿里特认为,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创造出的虚拟艺术、视像艺术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体艺术不再是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雕塑相似的品类,而是采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的艺术探索实践的总称。[2]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即技术化艺术。技术促使了艺术的发展与产生,艺术家也勇于驾驭新技术,将创造性融入社会的变革中。

因此我们可以称,这种由科学原理、技术手段、艺术规律所创造的,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摄影、电影、电视、数字艺术等现代艺术为技术艺术。

这些艺术种类,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感动、人生境界的提升。韦伯斯特大学辞典中对美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我们认为电影中存在着美,电视艺术存在着美,各种现代艺术中存在着美,为什么不能认为技术中存在着美,而且值得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技术中的确存在着美,首先是来自科学技术自身的美,体现为秩序和简洁。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的奇妙的美,1542年出版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3]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理论,其中也有美,那叫做“理性美”,一种“深奥的美”。[4]

其次是技术艺术制造的美。从1968年的电影《200l:太空漫游》中对数字技术的初试牛刀,人类的影像艺术便越加奇幻和多元,2010年的《阿凡达》,则把数字电影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也使得电影不再以照相为本性,而代之以合成性或者生成性,一种新的电影美学――“虚拟”美学――也随之诞生。[5]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玩转了数字技术为我们带来一场立体视觉表演的盛宴,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无不是运用最新技术的体现,而中国馆里“复活”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用技术为传统艺术带来了复兴。

第三是技术多元的美。技术美其实是大工业生产工业设计的产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迫使产品在功能和外观上予以革新扩大销路,也刺激了技术朝着更高的审美水平发展,为了生活实用,产品的设计外部形态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人性化。这也让作为实现技术艺术的装置本身,具有工艺美。从希腊神庙到扎哈・哈迪德如梦似幻的流线型建筑设计,建筑最能说明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材料与技术构成了建筑,而建筑本身又具有比例、均衡、稳定、韵律等形式美。许多工业产品如当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乔布斯的“苹果”,更是技术与产品简洁美的完美体现。

因此,我们对所有由科学原理、技术手段、艺术规律所创造的现代技术艺术中体现的艺术规范和审美价值的研究,就成为技术美学。技术美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融。

技术美学曾有一些别名“工业美学”、“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今天我们提到技术美学,国内外学术界其实一直仍然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一种观点将技术美学完全等同于现代设计理论;一种认为现代设计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是技术美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6]当然现代设计的确是一种技术美学,尤其作为现代工业设计奠基的包豪斯学校成立后,强调艺术与机械制造相结合,设计师要为大多数人设计制造实用美观的物品。包豪斯创始人格罗庇乌斯在其《艺术家与技术家在何处相会》一文中揭示了关于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一条真理:“艺术的作品永远同时又是一个技术上的成功。”以技术艺术中抽象出的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认同后者,不应当将技术美学局限于狭义的工业设计,而是“研究一切技术领域中有关美的问题”。[7]

从这一点来说,技术美学的美学形态应当主要是指“介入的技术美”――即有此技术才有此艺术。当然在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应当包含另外两种,一是自然技术美,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具有审美价值,独具慧眼的发现美,这种审美选择形成了自然技术美;二是融合技术美,如传统艺术中隐而不现的技术,如乐器与绘画工具,这一时期的技术完全是为艺术而艺术。就现代来说,介入的技术美才是技术美学的主要美学形态,《考工记》有云,“材有美,工有巧。”技术本身就具有美;而机器的批量生产,尤其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实现后,技术装置本身也具有一种工业美,这一点在人们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中有最直接的体现;而由技术创造出的美,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的美,是技术美学的内在核心。

由此可以总结技术美学的特征,一是重物质,没有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技术装置,就没有现代艺术,新的物质不断创造造就新的艺术不断产生,卢米埃尔兄弟依赖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才有了电影。二是守理性,无论如何技术艺术仍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由技术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融合,以真求美。三是求应用,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这一点在建筑与工业设计中结合完美。四是想象力,技术发展开掘了艺术想象力,并使之得以实现,数字技术使得我们在电影中创造出了大型灾难场面、太空、怪兽,《阿凡达》是这种想象力的集中展现。五是虚构性,技术艺术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亦真亦幻的虚拟美,《侏罗纪公园》、《骇客帝国》、《盗梦空间》等影片中,制造了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虚拟美。

它让手工创造的艺术变为机器批量制造的艺术,艺术复制取代了艺术唯一,创作主体由个体变为群体,艺术创作变为群体制作,电影与电视艺术作品的呈现即是如此,一台晚会、一部《蝙蝠侠》,都是群体协同制作的产物;而技术艺术所能够产生的虚拟美,让艺术作品由对现实的观照转变为对模拟空间的肆意想象,外星人、神话传说、外层空间、神秘原子世界等,人们一次次制造出视觉奇观,观众一次次被震惊,这时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取代了膜拜价值,成为一种视觉惊奇的狂欢,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文化。

无论如何,真善美一直是人类的三大追求,而美又是最高层次的,在技术艺术中,技术的根本目的还是为美服务,技术促进艺术审美的创造,新的审美趣味又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美学是联结冰冷的技术世界与诗意的人性世界之间的一条温馨纽带。[8]它让我们更好地诗意地理解世界,诗意地改造世界,诗意地栖居,我想这就是技术美学的意蕴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翟墨,王端廷.信息时代的艺术――“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书系”序二[m].新媒介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3]杨振宁.美和理论物理学[J].张美曼,译.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0卷),1988(53).

[4]彭加勒(法).科学的价值[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57.

[5]史可扬.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J].艺术百家,2012(1).

[6]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7]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6.

[8]莫其逊.美学的现实性与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21.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2

   (一)这些艺术种类,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感动、人生境界的提升。韦伯斯特大学辞典中对美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我们认为电影中存在着美,电视艺术存在着美,各种现代艺术中存在着美,为什么不能认为技术中存在着美,而且值得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技术中的确存在着美,首先是来自科学技术自身的美,体现为秩序和简洁。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的奇妙的美,1542年出版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3]法国着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理论,其中也有美,那叫做“理性美”,一种“深奥的美”。[4]

   (二)其次是技术艺术制造的美。从1968年的电影《200l:太空漫游》中对数字技术的初试牛刀,人类的影像艺术便越加奇幻和多元,2010年的《阿凡达》,则把数字电影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也使得电影不再以照相为本性,而代之以合成性或者生成性,一种新的电影美学———“虚拟”美学———也随之诞生。[5]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玩转了数字技术为我们带来一场立体视觉表演的盛宴,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无不是运用最新技术的体现,而中国馆里“复活”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用技术为传统艺术带来了复兴。

   (三)第三是技术多元的美。技术美其实是大工业生产工业设计的产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迫使产品在功能和外观上予以革新扩大销路,也刺激了技术朝着更高的审美水平发展,为了生活实用,产品的设计外部形态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人性化。这也让作为实现技术艺术的装置本身,具有工艺美。从希腊神庙到扎哈?哈迪德如梦似幻的流线型建筑设计,建筑最能说明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材料与技术构成了建筑,而建筑本身又具有比例、均衡、稳定、韵律等形式美。许多工业产品如当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乔布斯的“苹果”,更是技术与产品简洁美的完美体现。因此,我们对所有由科学原理、技术手段、艺术规律所创造的现代技术艺术中体现的艺术规范和审美价值的研究,就成为技术美学。技术美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融。技术美学曾有一些别名“工业美学”、“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今天我们提到技术美学,国内外学术界其实一直仍然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一种观点将技术美学完全等同于现代设计理论;一种认为现代设计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是技术美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6]当然现代设计的确是一种技术美学,尤其作为现代工业设计奠基的包豪斯学校成立后,强调艺术与机械制造相结合,设计师要为大多数人设计制造实用美观的物品。包豪斯创始人格罗庇乌斯在其《艺术家与技术家在何处相会》一文中揭示了关于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一条真理:“艺术的作品永远同时又是一个技术上的成功。”以技术艺术中抽象出的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认同后者,不应当将技术美学局限于狭义的工业设计,而是“研究一切技术领域中有关美的问题”。[7]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3

关键词:数字技术设计艺术观念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①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②,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③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性交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④

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转第123页)(接第128页)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当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艺术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由此开始了“数字艺术新时代”。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设计者们措手不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现代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设计艺术数字化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发展,又改变着现实。”⑤许多艺术家从科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反之,许多科学家又从艺术中得到启发。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必将走向高度技术化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

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得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艺,在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方式必然朝着高层次和高技术手段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并将构成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今天,电脑辅助设计、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表现手段,对于设计师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师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化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仍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关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

注释:

①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55.

②廖军.视觉艺术思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p264.

③(法)马克·第亚尼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2.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4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与当代工业技术教学的关系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社会手工业生产时期重要的技术生产手段和文化表征。随着全球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最终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对象。为此,各个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活动,在广泛利用工业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的同时,需要更多民族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加入来解放艺术家的“手”和“心”。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是工业生产式样的重要来源

在机械化技术产生之前的农业社会,民族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工艺美术品的主要制作方式,而且是重要的技术生产手段,是一定时期内地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更是工业生产式样的重要来源。在国内,直至20世纪初期,手工技艺仍然是生产资料及工艺品的主要制作方式。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出现的“迪塞诺艺术”②使手工技艺成为单独的艺术样式,并最终导致机器生产的出现。机器生产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进一步促进工业技术的改革和发展。

(二)民族传统手工艺是现代艺术设计及创作的重要方式

机械化生产虽然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然而,由于机器生产的产品形式粗陋、单一,缺少艺术性和文化性,19世纪末期,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率先采用手工艺的方式,将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进行家具、织物、墙纸、瓷砖、地毯、彩色镶嵌玻璃等物品的设计制作,并通过“莫里斯商行”进行作品的销售和设计理念的传播。此举被称作现代设计的开端。威廉?莫里斯开创的以手工艺替代机械化生产的方式在德国包豪斯运动中发

展为设计师在手工作坊里进行产品设计,在工业生产线上进行产品复制和生产,使手工艺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后工业社会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不仅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方式,更成为众多艺术家创作的手段。

(三)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品是现代设计师重要的灵感来源

一定区域内的手工艺品都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体现出该区域人民的审美和文化特点,历经时间的锤炼,足以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世界文化逐步融合的今天,要加快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不但要在本民族内部进行纵向学习,更应该在不同民族间进行横向学习。各民族传统文化都是现代设计师及艺术家寻找新的艺术创造力的来源。不同民族、不同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的色彩、造型、纹饰等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新设计语言的实现,更是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新尝试。

二、当代艺术设计学科是依托实验教学建立的科学体系

实验教学从古即有,是一种借助仪器设备进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工业社会,各学科倡导的实验教学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模式转变而实施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场地中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20余年来,随着微型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实习车间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型美术实验教学对所需场地、设备仪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对信息社会下创新型、开放型艺术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包豪斯之前,手工艺教育基本都是在作坊中进行的,为实现格罗皮乌斯提出的“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的教学理念,包豪斯创造性地在学校设置了各类实习车间,并创立了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设计与制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肇始。

为实践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包豪斯学院制定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几种类型。基础课时长半年,在课堂内学习,主要内容是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等。此后的三年时间学生基本都在实习车间进行工艺技术课和专业设计课学习,学校针对不同工艺技术课,聘请造型艺术家与手工匠师共同授课,在课堂上既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为实现设计与制作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实习车间主要有编织工厂、陶瓷工厂、木工工厂、金工工厂、纺织工厂等,除了部分手工仪器外,更多的是为大规模生产、创制现代日用品新式样和改进模型的工业设备,学生可依靠专业生产设备设计制作出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的模型和样品,使设计方案和产品直接与大工业生产接轨,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

作为现代设计的诞生之地,包豪斯创立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为设计艺术教育体系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开创性地建立了现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范本,为此后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范例。

(二)中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验教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为了尽快得到世界的认同,国家依靠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输出,在实现大工业生产原始积累的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各级政府大力兴办工艺美术企业,并形成科研、教育、职称、流通、进出口、评奖等六大工艺美术行业体系。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囊括了全日制大学(包括本科、专科、研究生等学位教育)、职业中等学校、工厂企业办的学校等,与其他体系交相呼应,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工艺美术大学及职业中等学校里面一般都设有工艺实验室,这些工艺实验室是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技能、工艺,进行创作设计的重要场地。

随着国内现代工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高等教育本科目录进行调整,以“艺术设计”替代“工艺美术”相关专业;0年代末,代表我国工艺美术教育最高水平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转换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此时,新型实验室的概念也迅速被引入艺术教育领域。与传统实验室不同,新型艺术实验室除了承担教学、研究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艺术实验教学质量工程,对艺术实验教学提出了根据院校特点进行特色艺术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的要求,这将有利于各艺术院校的长远发展。

三、民族美术实验教学是实现民族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手工艺转变的重要途径

自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目录以“艺术设计”替代“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后,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适应工业化生产要求,对工业化生产起促进作用,又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各艺术院校在艺术实验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引下,努力探索艺术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新型结合。其中,中南民族大学提出的“民族美术实验教学”无疑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

所谓“民族美术实验教学”,首先是指在美术各专业教学体系中,根据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技术创新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其次是指在实验教学体系内融入民族传统手工艺内容。在具体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地域特色、院系特点及手工艺发展趋向进行课程设置,并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最终实现民族手工艺从“工艺到造物,从工艺到技术”的现代化转换。

(一)从工艺到造物

造物是人类最早和最普及的活动之一,工艺是造物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造物美学的主要表现。工艺可分为人工工艺即手工艺和机械工艺两种,造物也可分为人造物即手工造物和机械造物两种。工业社会,机械工艺和机械美学是造物的主流,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为新的造物美学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新的造物美学是在后工业社会条件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结合传统手工艺和机械工艺的优势,以创意性造物为核心的生活态度。简单来说,就是把手工艺和机械工艺转化为一种造物的手法。在民族美术实验教学中,实现从工艺到造物的转变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后现代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传统的艺术学科内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艺术学科之间也形成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艺术设计学科内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一批被称为“设计卩师一造物人(designer-make)③的新型设计师,采用单件制作或限量复制的形式,设计、制造、经销产品。这批新型设计师一方面具有手工艺人的若干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又普遍采用工业化材料以及机械化加工手段,用最接近时代的形式语言进行产品设计。“设计师一造物人”的出现,打破了工业社会的批量化生产模式,成为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手工艺转化的重要标志,引导着新型造物文化的出现。受“设计师一造物人”影响,愈来愈多的艺术家也开始借助传统手工艺技巧和手段进行创作理念的实现;而更多的手工艺人利用自身对材料的熟悉,也开始了以个人想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试图使民族传统手工艺走向更广泛的艺术平台。

(二)从工艺到技术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5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6

关键词:力与美;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关系;发展;统一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建筑技术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施工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建筑材料、结构工艺等诸多方面的技术,而建筑艺术则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建筑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底蕴。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建筑学领域探讨的一个热点的话题。客观上来说,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二者均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产生,并被人们认识和运用的。

一、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关系分析

当前在建筑学科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密切。建筑技术是当前社会上各种新型科技相互融合的产物,其表现也是极为活跃。而作为一门将建筑的造型以及艺术结合在一起的感性的学科,建筑艺术则是通过建筑技术来实现建筑的施工材料与建筑结构的合理化,将建筑物以一种美学的艺术形式呈献给大众。建筑物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只是其诸多属性中的两个重要的属性。艺术是精神层面的,而技术则是物质层面的。建筑技术是建筑艺术发展的基础,而建筑艺术则是建筑技术的物质体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建筑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同的时代出现了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此外,建筑艺术作为时代审美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其对建筑技术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实际上就是力与美的统一,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发展中的相互促进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形式多样的现代建筑对于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实现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实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已经成为当前建筑学领域探讨和争论的一个热点。

(一)发展建筑技术、提升建筑艺术

建筑技术是建筑产品在建造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离开了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也就无从谈起。从建筑发展的历程来看,建筑技术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头堆砌到后来的木结构体系,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建筑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石器时代的房屋建筑几乎毫无美学可言,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历史上建立起了庞大的古建筑群,到如今,各种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鸟巢、水立方等一些特殊结构体系和美感的建筑也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这都是建筑技术日臻完善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筑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发展完善的建筑技术在客观上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平台,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发展建筑技术的过程中,建筑艺术必然也会得到有效地推动。

(二)深化建筑艺术、发展建筑技术

社会上的审美观念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人们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的文化和审美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上得到有效地印证,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居住功能,在追求建筑实用性的基础上对于建筑的艺术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实现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完美结合的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对于建筑技术的管理和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建筑结构中的绝大多数已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不仅安全实用,同时,混凝土的表面比较平整光滑、色泽也比较均匀,外观大方,其施工的工艺也比较简单,此外,混凝土表面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处理就可以作为建筑物的装饰面。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因其实用性以及独特的美学价值而受到了当今人们的追捧,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作用于建筑技术,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三)推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标识。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蕴含着当时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一并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社会都在倡导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看待。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以及绿色施工等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之间的统一和促进的关系,不断改善建筑技术、引领建筑艺术向着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持续发展。

结语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二者之间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在建筑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二者之间是有机结合,完美统一的。在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既不能因为建筑技术水平的不足而限制建筑艺术的发展,又不能够因为过度地追求建筑艺术而忽略了现有的建筑技术。只有实现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二者之间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刘玉惠.力与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统一[J].建筑,2011,10:74-75+4.

[2]古霞.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27-28+32.

[3]李砚祖.设计: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与整合[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94-99.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7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8

关键词:服装设计;技术性;艺术性

引言

艺术与技术可以说是“艺术是情感化的技术,技术则是精确化的艺术。”二者之间在服装设计艺术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服装设计之美不但是物质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精神之美。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服装设计,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它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步。无论什么时代,科学技术总是伴随着设计艺术的发展而展现出新的力量,新技术、新工艺促成了服装新设计的生成。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同时也缔造了更完美的服装设计产品。

诚如一件Giorgioarmani的男士西服,作为意大利男装的代表,它的“西服”,不仅是合体舒适的外衣,更是穿着者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往往一件价值不菲的西服,不但包含了高科技的面料处理,而且还包括了国际一流服装设计大师和工艺大师的创新技术和艺术设计。当我们在选择一件商品时,除了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使用价值外,我们还同时购买了它所赋予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审美品位,也即是产品的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由此可见服装设计离不开艺术的感性美同时也离不开技术的理性美,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缔造服装设计中所具备的价值。

一、服装设计的艺术感性美

设计之美是对物的创造,其目的也即是为实现人与物之间的调和。纵然人在设计中仍占有主体位置,然而设计离不开具体的物,设计一旦离开了物,将不存在设计之美,其美是建立在现实的生活之中。

我国传统服装艺术的美学意境,也即是创作者将其物化为纹饰、色彩、造型等艺术形式并凝固于服装之上,力求创造出强烈的个性意识,以此来体现浓郁的意境或绝美的境界。以中国唐代女性的披帛为例,它模仿传统飞天的飘带,衣服外再加上一些或宽或窄的披帛,其服饰形象婉若行于空中,使穿着者犹如玉女一般。再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文人高士以模仿神仙形象为主要表现形态,追求飘逸之美,服饰形象更多创造追求以神仙风采。将球衣服肥大,形体清瘦,形成一派“飘然若仙”的景象。如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先生为周润发在《卧虎藏龙》扮演的男主角设计的服饰,为素色且加宽的袍服,使演员衣袂飘飘,行走在如云的竹海顶上,整个场景美奂绝伦,将世外高人的形态特点表现的一览无余。凡此种种,皆通过服饰的艺术美来烘托其感性之美。

二、服装设计科学理性美

服装设计师必须熟悉和深入了解当代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精通服装设计的原理,同时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服装科技技术层出不穷。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当前一些服装企业已设计开拓出一些高科技服装产品,如适合冬天使用的保健、电热棉背心,适合夏季使用的节能环保空调服等。不但可以实现良好的热疗保健、降温等效应,且其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科学性均具代表着世界性的先进水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特殊人群使用的远红外电热迷彩棉背心等。有科学家预言,未来几年里,我们衣柜里将塞满各式各样的智能衣物;甚至一些能够自动实现音乐播放的外套;能够感知人体呼吸和心跳的“聪明衬衫”……目前一些知名的计算机行业巨头、知名服装公司等,纷纷研发能够实现电脑控制的“智能服饰”。这些服装不但具有超强的功能性,而且还兼具时髦的设计,非常符合当下年轻族群、专业人士以及运动爱好者等需求。

李维斯(Levis),世界著名牛仔品牌,率先推出一款音乐外套,这一音乐外套成了“智能衣服”的典型和开端。紧接着美国佐治亚州科技学院研发的“心率呼吸监测服”为医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应用价值。它被称为“读心术”服饰,可以通过相应的控制,实现对人体呼吸、心率及血压等医学数据的测量,被广泛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领域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除了运动技能竞技,更是运动服高科技的大比拼。如天然萃取成分微胶囊技术制成的全新的纤维面料做成跳水队员的服饰;技术性纺织品做成的高科技的“鲨鱼皮”泳衣;另外nikeSwift技术制成的超强吸湿排汗纤维应用在乒乓球队的比赛服等等,都是奥运健儿取胜的必备条件之一。从材料方面来看,目前国内已上市的大豆纤维面料、纳米面料、牛奶纤维面料、莫代尔棉面料等高科技新型面料,均给服装增添了全新的功能性。另外,各种服装的电子绘图机、数码切割机、CaD计算机辅助设备等高科技设备,以及现代科技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发现等,使得服装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关系。艺术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服装文明的快速进展。

三、艺术感性和科学技术理性的结合成就现代服装设计

设计美学具有边缘相互交叉的特点,设计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服装设计美学必然包含科学技术美。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基本体现。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有机结合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同样大有益处。服饰设计艺术设计以自然的形式为基础,以科学技术来表现设计细节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价值,最终追求的是规律和形式上的相互统一,以及细节和造型的相互融合。由此说来,现代服装艺术美是建立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根基之上,包含了科技进步和自然艺术的进步。

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以面料、色彩、款式等特点构成了所特有的艺术语言。迪奥将服装比喻成具有短暂生命的建筑作品。每件作品都是设计师们在通过不断的构造、雕塑以及绘画等过程,并最终得以实现。除此之外,服装还是人体艺术、环境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的综合体。通过服装这种艺术语言,将科学技术进行外显,从服装的角度来深刻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文明。

总而言之,服装的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是服装产品设计最重要的两个根基,二者之间相互融合,使我们的服饰更趋丰富多彩。艺术设计的过程必须遵从技术设计的基本规律,我们的服装作品必须依从技术设计根本的功能性要求,使最终设计、制作完成的服装产品,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而艺术设计作为服装设计创新的基本根源,通过借鉴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精华,将其科学技术合理的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以此来实现服装作品的推陈出现,从而繁荣发展我们的服装市场,只有艺术性和科学技术性完美结合才是现代服装设计最为理想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格里.库克林.服装设计师完全素质手册[m].吕逸华,王琪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9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术;科学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89-0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气韵流动的中国画卷徐徐拉开,伴随着舞蹈家轻盈优美的舞姿,一幅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写意山水画展现在世人面前,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艳,完全陶醉于高科技与中国古典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之中。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与诠释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正以其巨大的渗透力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为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正在兴起和壮大的新媒体艺术诞生之初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有别于传统艺术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表达媒介,彰显人文关怀与艺术反思,表现出了鲜明的生态文化特征和信息文化特征。那么,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它有哪些特征?在明显带有高科技特征的新媒体艺术中,艺术与科技是怎样的关系?

一、关于新媒体艺术

(一)新媒体艺术的产生与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与艺术本身的发展不可分割。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及其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等。同时,20世纪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出现了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上述艺术形式已经具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媒体艺术的一些特征,如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的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介,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成了许多艺术家的兴趣所在,新媒体艺术也由此产生。

要了解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就必须先对新媒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新媒体的范畴是很难确定的,新与旧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有新就有旧,更新的东西出来的时候,先前所谓的新媒体就会退化成旧媒体。油画相对于西方古代的镶嵌画、干壁画、湿壁画是新媒体,印刷术的产生使版画成为新媒体,随之而来的摄影、录像技术又一次刷新了新媒体的概念,而现代的电脑、互联网等技术的产生,再次给艺术家的创造和表达提供了各种新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不能用新媒体来涵盖任何一种或具体的艺术形式。新媒体是一个不稳定的、延伸的概念,是对艺术边界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拓展的媒介。

关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目前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全球最具规模的艺术网站――根茎网创办人马克•崔波,在1996年将新媒体界定为光盘、网络艺术、数字录像艺术、网络广播等艺术作品的统称。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提出,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

清华大学鲁晓波教授是这样定义新媒体艺术的: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探索。

新媒体艺术包含的类型有摄影与数码摄像(含图片装置)、录像艺术、录像装置、声音、声音装置、实验动画、网络艺术、多媒体互动等。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划分也和它的概念一样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新科技的采用会不断地更新新媒体的内涵与类型。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观众通过和作品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作品的形式、结果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如触摸、移动、发声等。用户的参与,即交互性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特点,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观众的反馈也被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因此,观众必须参与其中才能完成作品。

二、艺术与科技的联姻

艺术和科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并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并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一)科技发展对艺术进步的推动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艺术的进程,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早在1392年,意大利建筑大师让•维诺特就曾提出:“放弃科学等于失去真正的艺术。”

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色彩关系;摄影术的发明对架上绘画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也给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空间。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更加强烈,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新媒体艺术也由此产生并迅猛发展。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影响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思维,而且还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的表达形式,创造了前代艺术所不具有的新的物质条件。

(二)艺术对科技的反作用

人类对于艺术美的追求,往往是科学创造的前奏。欧洲的近代史开始于文艺复兴,它以杰出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家为领军人物,随之而来的才是科学的空前繁荣。艺术能够激发科学探索的激情和动力,艺术的思维方式可以为科学的思维提供创造灵感。

艺术的挑战促进科学更快进步。艺术总是在向科学发起挑战,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总是要求物质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体现。而科学又总是以自身的进步,不断地响应着这种挑战,不断地支持和体现美的艺术。

(三)新媒体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

科学技术为艺术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建筑物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必须含有审美因素,艺术的进步能够赋予科技以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没有艺术,科学会变得毫无生趣;没有科学,艺术将变得无所依托。因此,艺术与科学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全新的艺术手法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其创作不仅涉及到复杂的科技手段,而且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艺术家、计算机专家、科学家等紧密合作,跨越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通过对全新的表现手法的探索,创造出各种令人震撼的视觉影像和交互装置。

福楼拜曾经说过,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而使科学越来越“艺术化”。

事实上,无论是“艺术科学化”还是“科学艺术化”,所体现的都是当代艺术与技术之间的深度契合。如果说前者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技术的作用得到了更加突出的表现,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无法穿越的现实存在;那么,后者则是在当代艺术活动中,技术已经不是在替人言说什么,它已经走到了前台,直接向观者诉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技术本身已经具备了艺术的基本特征: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不听命于任何实用目的,表达是它此刻的惟一使命。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整合必将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也是艺术本身的内在要求。

如上所述,新媒体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那么,究竟是技术还是观念更为有效地确定和影响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本杰明认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这恰好阐明了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

新媒体艺术要依托于媒体技术,当然也会受到媒体技术发展的制约,但既然被称为艺术,就应该能够对人们的心灵起到一种审美的提升的作用。科技在艺术创作中并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艺术的目的,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艺术家的观念或艺术构思。

当然,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论是古今中外,都要先过技术这一关,否则再完美的思想也表达不出来。艺术家不光要深刻地把握艺术观念,同时也要研究媒体技术本身。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艺术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新技术,从而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

概而言之,在新媒体艺术中,技术固然可贵,但是艺术观念更加重要。新媒体艺术,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扩展了人类丰富的审美体验,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步入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鲁晓波,黄石.新媒体艺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J].科技导报,2007,(13).

[2]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J].文艺研究,2001,(1).

[3]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潘倩,刘子建.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人文性观念和技术性观念的问题[J].艺术与设计,2009,(2).

生物科技与当代艺术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涌现;复杂性;生成艺术;交互艺术;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

emergence:LetnewmediaartbeFreshForever

HUanGwen-gao

一、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是计算技术与媒体技术的汇合,其准备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而真正成型并进入一般艺术家的工作室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此所有媒体都可转换为计算机数据。新媒体也称为数字媒体。

每一种艺术媒体都有其特有的可能性,比如油画与国画的不同,是观念的不同,同时也是不同材料特质的展现。就工具、手段来说,新媒体艺术新在计算技术的运用,而新媒体艺术的观念则发源于杜尚以来的现代艺术传统与当代科技的概念、理论之交织。这方面已毋庸多言。本文试图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探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一个核心特质:涌现(emergence)。

在《新媒体的语言》中,蒙纳维奇(Levmanovich)提出新媒体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数字表示、模块化、自动化、变异性、码转换(transcode)。笔者认为,其中自动化是核心,数字表示、模块化是自动化的前提条件,变异性、码转换可认为是自动化的后果。新媒体最基本的特点是数字表示,它离不开计算机科技。计算机俗称电脑,从一开始就与自动化、智能化密切相关,新媒体的最大可能性即寓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真正进展之中。

然而,传统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采取自上而下的途径,并不能模拟真正的智能。许多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其实相当机械和被动;战胜国际象棋大师的深蓝,不过是依靠人编制的数据库与高速计算穷举可能的结果。这些技术缺乏智能的一个关键特性:适应性。而真正的智能和自动化必定是内在的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行为,即涌现。

晚近对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研究与复杂性科学相联系,强调自下而上的涌现,并形成了智能控制的新方向。复杂性科学及其依托学科人工生命都诞生于80年代中期

,正是新媒体成型时期,这两个领域的不谋而合也就很自然了。如果说新媒体的特点是自动化,那么涌现就是高级自动化的特点,代表了新媒体最突出且最具诱惑的可能性。

二、系统与涌现

涌现是自然宇宙的普遍现象,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都是涌现的过程。用亚里斯多德的话说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老子讲的“二生三”。阴与阳交互作用生出了三,这就是涌现;“三生万物”,有涌现才有万物。二能生三的关键是阴与阳的非线互作用。非线性系统表现出混沌与复杂性。混沌产生秩序,这是老子早就讲过的,也是新兴的混沌科学研究的内容。

虽然涌现的思想古已有之,然而用科学方法来系统地研究涌现,只有在复杂性、混沌等新科学以及计算机出现后才成为可能。复杂性科学就是研究复杂系统的科学,是系统思想的最新发展。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有机整体观念,即系统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实际上这就是涌现,而真正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就是复杂性科学。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创造一种理解系统的新方式,对各种系统进行研究、比较、构建以及数学和计算建模,正形成一种对系统的新的抽象理解。在典型的复杂系统中,大量简单元素的局部交互作用往往导致全局的自组织现象。自组织系统是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并随环境的改变调整自己以维持其存在,故也称为复杂自适应系统。而简单系统指过分稳定而缺乏变化的系统以及完全随机无序的系统。

生命是如何从无生命的原子产生的?意识是如何从神经元的聚合中形成?什么是艺术的灵感与创造性?如果排除万物有灵的泛神论解释,用什么语言来探索这样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复杂性与人工生命正在发展这么一种语言,而涌现是其中的关键概念。当然,目前关于涌现的理论还不成熟,人们主要是在研究各种各样的复杂系统,以期从中总结出普遍理论。同时出现了许多模型可以用来研究涌现,例如元胞自动机就是一个经典模型,它象一个玩具宇宙,帮助我们具体直观地理解涌现的奥秘。

举一个例子:“生命游戏”是康韦(JohnConway)设计的一个最简单的元胞自动机,它就象一个棋盘格子,每个格子是一个元胞,有两种状态(死与活),有八个邻居格子。棋盘从当前状态布局转移到下一个状态布局的转换规则是:如果格子当前是死的,那么仅当它的八个邻居中有三个为活时,该格子下一步为活,否则仍为死;如果格子当前是活的,那么仅当它的八个邻居中有二个或三个为活时,该格子下一步为活,否则为死。

难以想象的是,从这个简单得近乎儿戏的生命规则涌现出了令人惊奇的丰富行为,它足以构成“通用计算机”!以屏幕上方格子的黑与白来表示活与死,可以观察到丰富的结构和图象演变过程。经典“生命游戏”的涌现行为可参考

笔者用广义元胞自动机实现的变异“生命游戏”,见下一节的介绍。

三、涌现的艺术

所有艺术本质上都是涌现的。笔者对涌现的一次最生动深切的感受来自一支曲子的产生过程。在普利茅斯一个早晨半睡半醒中,我听到那些调子象旋转的星云慢慢聚拢,纷纭的片断似乎是从无到有从天而降并相互作用最终生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这一过程既是声音的又同时是形象的,并且完全是自动的,没有丝毫人为的干预。那曲子纯粹就是其时内在状态的投影。该曲后用于笔者的短片“Dragonatgrassatlarge”。

艺术家一直凭直觉来把握创造性和灵感,但缺乏表达这一过程的语言,使之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们不可能用电极测量音乐创作过程中所有脑神经原的电脉冲,从而弄清音乐的宏观模式如何从这些脉冲涌现,然而在机器里我们却比较容易做到类似的事情。比如对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声音艺术,我们可以任意改变底层规则,观察不同的涌现过程,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

以笔者用广义元胞自动机实现的变异“生命游戏”为例来说明形式的涌现过程。变异“生命游戏”就是用数学函数表示“生命游戏”的规则并引入可变的参数,使只有两色的二值“生命游戏”变为连续取值从而可生成色彩丰富的图象,改变参数可得到不同的演化行为,分为三类:图象演化很快变为均匀的单色,对应简单规则系统;图象演化很快变为随机斑块图案,对应随机系统;图象演化过程很长,并有复杂的图案出现,对应复杂系统,也称混沌边缘。混沌边缘复杂图案的涌现经历类似生物体的出生、生长、成熟、衰老、死亡过程,图案中的元素是不断改变的,图案整体却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这使我们联想起自己的身体,每过大约四年,所有细胞都新陈代谢更新了一遍,而我们身体的基本形态依然如故。这种既能变化又能稳定的动态平衡就是涌现的特性。如图1是笔者用变异“生命游戏”生成的图象。上面的灰度图是由均匀背景上一个单点像素演化出的类似细胞的图案,下面的彩图是由五个象素演化出的形似动物的图案。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观察这些图象演变是有趣的。它是人创造的(底层规则),又似乎有自己的生命(涌现模式)。如果说新媒体的特点是自动化,而涌现是高级自动化的特点,那么具有了涌现性质的新媒体艺术就是常新的,如同海边的波涛,永远在变化,又永远有同样的模式、花纹、图案出现。当认识到机器里也可以发生与自然涌现并无本质不同的现象时,如何来看待生命、艺术、美、创造?如果后现代主义启示我们,美和形式只是社会的构造物而并不存在绝对价值,那么涌现就能够使艺术家避开专断的社会和文化惯性以及人为的影响,从宇宙本真的创生过程探索全新的形式。人工生命的创始人朗顿(LongtonCG)将人工生命定义为从“已知的生命”向“可能的生命”的扩展

,同样的道理,新媒体的涌现使我们能够创造“可能的艺术”。

虽然所有艺术本质上都是涌现的,但传统艺术一般只把涌现的结果作为艺术品,是“迹”,而新媒体艺术更关心涌现的过程,是“牛”。因此,本文将把“涌现的艺术”限定为接受了复杂性科学影响的新媒体艺术,以免过泛的讨论。最有代表性的涌现艺术是生成艺术、交互艺术。

四、生成艺术

生成艺术(Generativeart)不是一种艺术流派而是一种倾向,一种做艺术的方法。生成艺术没有统一的定义,当代艺术家对生成艺术的具体理解和定义往往根据各人的具体实践而有所不同。菲利普•加兰特(philipGalanter)给出的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是:生成艺术是艺术家使用具有一定自治性的系统来实现的艺术,这种系统诸如自然语言规则、计算机程序、机器、或者其他过程性的发明,该系统的运行形成艺术作品。

生成艺术的关键要素是自治系统。自治即自组织。艺术家把部分或全部控制权交给了系统。

虽然这个定义相当宽泛,足以包容许多早期的艺术,但生成艺术的提出离不开复杂性科学,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复杂系统的同时也提供了理解简单系统的新视角,生成艺术的提出也使我们从新视角来理解过去的艺术。

生成艺术的系统可以是简单规则系统,如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中的拼贴与几何图案,埃舍尔(mCescher)的哲理绘画中对面的规则分割,极少艺术和概念艺术中对简单有序的几何、数字序列、组合系统的运用(如Carlandre、SolLewitt的作品);可以是随机无序系统,杜尚就很强调艺术的随机性,现当代艺术对随机无序系统的运用屡见不鲜,如凯奇(JohnCage)对声音的随机选择方法;运用复杂系统的生成艺术方兴未艾,是当代生成艺术的主要潮流和未来趋势,如西姆(KarlSims)的进化艺术,佐梅雷尔(CSommereer)和米尼奥诺(Lmignonneau)的人工生命艺术,约瑟夫(Josephnechvatal)使用病毒模型创作的数字艺术,雷纳多(KenRinaldo)的“自创(autopoiesis)”音乐机器人雕塑。复杂系统的涌现行为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机遇和可能性,是一片待开垦的沃土。

生成艺术的复杂系统主要来自人工生命领域,包括: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L系统、神经网络、行为选择、蚂蚁算法、反应扩散系统、分形与混沌等。作为复杂性科学的具体依托学科,人工生命是一个内涵极广的交叉学科。生物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而社会、经济、文化等系统也具有类似生物系统的特征,它们都是开放的、随机而又宏观有序的、具有自组织和自调控等功能的进化中的复杂系统,因而都被纳入了人工生命的研究范围,使人工生命研究具有了广泛和普遍的意义。

与人工生命密切相关的,一种常见的生成艺术定义方法是借用人工生命里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概念来表示作品的生成方法,生成艺术的中心任务就是构造基因型以及基因型在其中展开为表现型的媒介。基因型编码的是艺术家想象的可能世界的概念性底层规则,基因型通过运行、解释、表演生成表现型。表现型是基因型编码的过程的实现,是形态多样的虚拟生物、数字雕刻、音乐、建筑等。每年一度的“生成艺术”国际会议的主办人、米兰工学院教授索杜(CelestinoSoddu)

,以及组织了三届“迭代:电子艺术中的生成系统”国际会议的阿兰多林(alanDorin)和梅科马克(JonmcCormack)

,都是从这个途径定义生成艺术的。

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来自生物学,在人工生命特别是其分支进化计算里应用。人工生命研究生命涌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模拟进化和发育。道金斯(RichardDawkins)是模拟进化以生成生物形态的先行者。模拟物理环境中三维形态和行为的共进化则以西姆(KarlSims)的《进化虚拟生物》为创始

,开创了计算机图形和动画的一个新方向,对进化艺术影响比较大。同时,Caiia-Star的博士毕业生,生物学家和艺术家CSommereer和Lmignonneau从1993开始创作了一系列进化虚拟生物的交互式计算机装置,如“a-Volve”、“LifeSpacies”等。

早期的人工进化没有考虑发育,基因型直接编码表现型,生成的形态比较简单,此外进化中主要是随机变异起作用,而发育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更为突出,因此近来人工进化系统更注重发育,同时也有完全专注于发育过程的生成艺术,如人工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等过程发育而来的,这个过程至今仍然充满未解之谜。生物学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形态场假说来解释发育中的形态发生,但形态场的实质至今未明朗。蛋白质扩散形成的浓度梯度场可以说是一种化学形态场,而另一些形态场同样可能存在,例如生物体内光子形成的通讯网络,可能对发育同样重要

,而中国哲学讲究的气很可能也是一种形态场。

图2人工进化发育

基于人工生命的交互生成艺术(Generactiveart)是笔者的一项研究

,基于基因网络与化学形态场建立发育模型,用遗传算法进化基因网络以生成虚拟生物的形态与行为,得到的虚拟生物能够在物理模拟环境里以各种方式向食物运动(观众可以点击鼠标投食),并且对环境中的声音、运动作出反应。观众的行为会影响虚拟生物的形态和运动方式,除声音、动作外,拟采用更微妙的生物信息,例如呼吸,在中国哲学里是很奥妙的。图2是几个例子,每个虚拟生物都是由一个类似细胞的球体基元通过其中染色体与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发育而来。

以上介绍的工作技术性很强,与笔者天然的兴趣(绘画、文学)似乎没什么联系。新媒体艺术强调自下而上的涌现,而传统艺术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成竹在胸),二者的融合是很值得研究的,笔者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就包括设计的角色与自涌现虚拟生物的交互实时动画,以结合涌现的新颖多变与绘画、文学等传统因素。

五、交互艺术

与生成艺术一样,交互艺术(interactiveart)也同样强调涌现。这两种艺术形式其实有深层的联系,它们都接受了复杂性科学的系统思想:从系统元素间的局部交互形成有质的不同的整体涌现。只不过交互艺术更强调把观众包括到系统中,让观众和环境信息可以影响系统的参数和演化过程,观众因而同时成为了作者,在主体与客体、内与外的交互循环中,涌现的可能性更加不可限量。

高级的交互艺术应该同时也是具有生成性的,即系统对观众的反应不应局限于艺术家预定的少数可能性,而是具有涌现的广阔空间,这样实现的交互是开放式交互,通过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偶然的、无联系的事件链可以形成宏观有序的行为。而预先设定的简单对应的交互称为封闭式交互。无疑我们对开放式交互更感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交互艺术同样没有统一的定义,虽然一些早期的动力艺术、装置与表演等也可以说是交互艺术,但当代交互艺术的主要内容及其未来趋势是与复杂性科学相联系的。笔者比较接受西蒙(Simonpenny)的观点

,即交互艺术所指的交互,不应泛泛而言,而是机器调制的交互。

交互系统是一个机器系统,通过对传感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化处理,对用户输入做出实时的响应;而交互艺术作品就是处理艺术主题的交互系统,它本身可以不是艺术表达,但是能根据实时输入生成艺术表达。交互系统必须以智能化的、认知上复杂的方式来做出实时响应,因此,只有通过高速度的信息处理才可能实现。

交互艺术的控制结构可以用自动化领域常见的方块图来表示:

图3交互结构示意图传感器:检测来自观众与环境的信息(也可包括系统自身执行器的输出),并把检测的物理量变为电信号,种类繁多,可检测运动、光、热、语音、心电、脑波等。

控制器:处理传感器信号产生输出。如电脑。

执行器:如电机、扬声器等,用控制器的输出产生动作,生成声、视、运动等艺术形式。

控制策略很多。传统人工智能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以及数据库搜索技术,只能产生封闭式交互。复杂性与人工生命是自下而上的涌现技术,成为智能控制的新方向,可以实现开放式交互。

planetaryCollegium是开拓交互艺术新形式的国际性先锋机构,其前身是英国威尔士大学Caiia(交互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和英国新港Star(科学技术与艺术研究中心),其主席和创始人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提出交互艺术之五个阶段是

连接,沉浸,交互,转化,涌现。

观众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观众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涌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可见,交互艺术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的是涌现,交互只是手段。面对一件生成艺术或交互艺术作品,应该注意它有何种涌现性质,眼花缭乱的效果与时髦技术不见得都有新内容新观念。

当然,交互艺术在最高阶段的涌现涉及人的经验和意识,这是新媒体提出的最困难的问题,而交互艺术也因此与意识研究发生了关系,并在当代意识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如planetaryCollegium就一直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走向意识的科学”国际会议。

六、意识研究

现代媒体发明家、艺术家、批评家、心理学家认为,精神表示和运作与外在的视觉效果如图象的融合、合成、编辑等可能是同构的。从弗洛伊德到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都不断地把精神过程等同于外在的、技术生成的视觉形式。这种看法是与现代科技相联系的,例如神经网络的连接主义模型就显然把脑活动归于可视的斑图模式。同样,新媒体与虚拟现实被认为可使思维对象化、客观化,并透明地与精神过程融合,扩展和增强记忆、推理、意识能力。

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最终使意识这个一直被科学拒之门外的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成为联系科学、艺术、东方哲学的一个热点。西方主流科学一直以客观和抽象的方法研究世界,然而有趣的是,在它不断地还原世界以寻找终极粒子的努力之后,它在亚原子场里只找到交互联系的事件网络,而这网络并非独立于意识而存在。量子力学的一个结果,就是“物质”消失在虚空中。亚原子粒子只不过是能量包。在量子场论中,场是基本的物理实在,其基态是真空(零点场),但真空不空,虚粒子在其中自发地生生灭灭,永不停息,受到激发才成为所谓物质粒子,构成我们世界的幻象。这正应和了中国的古老气论,万物无非气之聚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无”也并非一无所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按照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解释,是意识引起波包坍缩生成粒子从而构成我们的物理世界。量子力学的这种场―粒子―意识的联系与“太极元气,含三为一”的天-地-人学说颇为相似。“也许道家的道可以被看作最终的统一场,它不仅是产生物理学研究的现象的根源,也是产生包括意识在内的所有其他现象的根源。”

与此同时,与佛、道对自我的否定遥相呼应,当代认知科学发现人的自我意识并非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统一体,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并非只有一个控制中心,我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的控制权。按照认知的连接主义模型,我们通常归属于自我的现象其实是没有“我”参与的自组织过程。科学对意识研究得越多,越发现古老东方哲学的价值。道家内丹修炼的阴神、阳神,佛家的阿赖耶识,其对意识洞察之高深远非目前科学所能及。

这些发现的结果,就是科学不能再忽视意识问题,不能再忽视东方哲学。虽然量子理论似乎与东方哲学相容,然而,“其含义不是我们能够指望通过研究理论物理而增加对意识的理解,而是我们现在必须认真考虑用主观认识论补充或取代目前的主流认识论。”

意识成为纯科学研究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是当今科学最前沿学科交叉跨度最大的领域,已经不局限于正统西方科学、哲学的方法,而包容了艺术、东方神秘主义传统,因为意识本质上只能以第一人称方法来掌握。如何结合第一和第三人称的方法,是目前意识研究的方向和难点。

与此相联系,新媒体先锋planetaryCollegium以艺术、技术、意识的跨学科研究作为工作中心,寻求原始巫术、超心理学、亚洲哲学等人类智慧传统与新科学的结合点,其关心的问题包括:生物光子学与迄今被忽视的生物信息通道(如经络与气)的可能联系

;虚拟现实、网络感知与土著巫师服用药草所致的超常意识的沟通

,等等。ascott提出“湿媒体(moistmedia)”来表示人机交互中湿性生物学与干性电路难分难解的状态

,这是交互技术与艺术发展的趋势。研究和创造新媒体交互过程中人的经验和意识,在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的循环中探索艺术的可能性,就是探索自我的可能性。在后生物与后人时代,人将在与机器、其他生命的共生中重新定义,决定一切的是意识,而中国哲学的参与,将减少向茫茫未知的盲目历险,使意识研究成为我们“复性”旅程的一部分。“天命之谓性”,圣人五十知天命,一般人一辈子糊涂,却也喜欢谈论永恒的人性(或者改造人性)。意识研究不管使用什么高科技新发明,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应当把握这个复兴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契机,认真思考“气韵生动”、“艺以载道”这些老话题在当代的新意义。

七、新媒体:第三种文化

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分裂以来,自然科学发展迅猛同时异化的倾向也日益严重,艺术与人文学科则日益呈现被动甚至退化趋势。当代最重要的文化塑造是在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艺术家的工作室进行的。自从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提出这个问题并在该书第二版里建议一种新的“第三种文化”以弥合两种文化的鸿沟以来

,迄今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善。新媒体艺术创造了一个在人文学者与科学家之间积极对话的空间,从而促成第三种文化的涌现。

两种文化的鸿沟在中国尤其明显。笔者参加了一次在某艺术学校召开的全国性数字艺术会议,学校大门口立着创立者颜文的大笔题字,与会诸公进进出出若无所睹,笔者随便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颜文何许人。这件小事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在数字艺术(或新媒体、数字媒体等)大旗下,会聚了众多非艺术专业背景的人,很多同志对艺术所知甚少,然而数字艺术对技术的依赖却戏剧性地把他们推上了潮头。成百上千的理工农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类专业。另一方面,艺术学院的数字艺术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核心技术的了解掌握不足,往往仅视科技为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的工具,这种“换笔”思维是肤浅的,不可能与科学家深入合作。艺术的神话早就破灭了,说到底,人人天生就是艺术家,科技不欠艺术什么,艺术离开科技就将成为古董或花瓶。所以ascott说,艺术家不但要思考科学如何对艺术有用,也要思考艺术如何对科学有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planetaryCollegium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towardascienceofconsciousness”以及Siggraph等科学会议,值得我们很有创意的艺术家们思考。

如果不改变科技与艺术断裂的现状,那么,我们的新媒体艺术不新,甚或与传统断裂,成为异化而非文化,并非危言耸听。技术一日千里,这个庞然大物投下的希望与阴影一样多,如果艺术家不主动去构想其光明的一面,也许将来就不得不被动地生活在其阴影里。技术并非天然美善的,正如在当代科学最前沿的意识研究领域已经认识到的那样,如果对意识的科学研究不考虑我们日常的理解以及古老东方哲学的第一人称经验,那么未来的文明(机器与人共处的文明)走向可能是危险的。意识研究对东方哲学与艺术的关注并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伦理问题。

图4太极图提出自创(autopoiesis)理论的法国科学家维热纳(FranciscoVarela)说,当代科学对亚洲哲学的再发现可能将成为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二次复兴,其意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思想的再发现一样重大。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应该就是这个新文化的开路先锋,作为第三种文化,它不仅要连接科技与人文,也应该连接西方科技与东方哲学。这对于中国艺术家尤其意味深长。如果说艺术的本质就是意识的创造与传达,那么与中国哲学相联系的中国艺术,其“艺以载道”的美学追求无疑是最高明的,道不落于顽空,艺不失于低俗,当它与新媒体科技联姻之时,将是何等博大精深的文化气象,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艺复兴”。

也许应该赋予“第三种文化”这样的新意:它连接所有文化的二元对立,是在对立二元充分交互过程中具有涌现性的“二生三”(见图4)。那么新媒体艺术作为第三种文化,其内涵就更加丰富奥妙,对于我们以艺进道、整合意识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ascott提倡的syncreticart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Levmanovich,theLanguageofnewmedia,mit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2001约翰霍兰(著),陈禹(译)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米歇尔•沃尔德罗普(mitchellwaldrop)(著),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

wengaoHuang,Self-organization,newmediaandtraditionalChinesephilosophy,"newmediaart,technologyandeducation":multimediaartasiapacificinternationalConference2004Singapore

Huangwengao,patternFormationinmutationofGameofLife,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20056a(Suppli):66-69

Galanterphilip,2003whatisgenerativeart?Complexitytheoryasacontextforarttheoryin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exhibitionandperformancesonGenerativeartandDesign(Ga2003),milanavailableonlineatandat

wwwcelestinosodducom/

mcCormack,JDorin,art,emergence,andtheComputationalSublime,inSeconditeration:proceedingsofthe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GenerativeSystemsintheelectronicarts,Dorin(ed)Cema,melbourne,Dec2001,pp67-81

Sims,KevolvingVirtualCreatures,proceedingsofSiggraph1994,orlando,Florida,1994,pp15-22

Sommerer,C&mignonneau,LmodelingtheemergenceofComplexity:ComplexSystems,theoriginofLifeandinteractiveon-lineartLeonaRDo,2002,35(2):567-575

Royascott,Consciousness,ConnectivityandCoherence:abiophotonicperspective,“QiandCompLeXitY”ConsciousnessReframed2004:the6thinternationalresearchconferenceBeijing,Dec2004

wengaoHuang,CircularCausalityininteractivemorphogenesis,"alteredStates:transformationsofperception,place,andperformance",atransdisciplinaryconferenceconvenedbytheplanetaryCollegium,Universityofplymouth,UK,22-24July2005

wengaoHuangevolvingGeneRegulatorynetworksforVirtualCreatures,Four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aturalComputation,Volume6pp396-400,200810

Simonpenny,FromatoDandbackagain:theemergingaestheticsofinteractiveart,Leonardoelectronicalmanacapril1996consciousnessarizonaedu/

Capra,F(2000),thetaoofphysics,Boston:Shambhalapublications,incp211

Harman,ww(1996),‘towardaScienceofConsciousness:addresstwoCentralQuestions’,towardaScienceofConsciousness(edHameroff,SR,Kaszniak,aw,Scott,aC),massachusetts:themitpress,pp743-751

Royascott,SeeingDouble:artandthetechnologyoftranscendence,in:Royascott(ed)ReframingConsciousness,intellectBooks,exeter,UK/portland,oregon,USa,1999,pp66-71

wengaoHuang,newmediaartasembodimentoftao,in:melalexenberg(ed)educatingartistsfortheFuture,intellectBooks,Bristol,UK/Chicago,USa,april2008,pp155-168

Cp斯诺(著),纪树立(译)两种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943

Royascott,pixelsandparticles:thepathtoSyncretism,in:melalexenberg(ed)educatingartistsfortheFuture,intellectBooks,Bristol,UK/Chicago,USa,april2008,pp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