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科学史十篇初中生物科学史十篇

初中生物科学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37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1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生物科学素养教育浅谈环境科学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和拓展生命科学史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逻辑思维初探论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几点看法试谈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讨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浅谈初中生物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思考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能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学习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学生们未来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渗透探索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笔者在生物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实践谈一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一、在新课教学导入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在新课的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往往决定本堂课的成败。有的新课内容正好与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联系,与其想尽各种办法导入新课,还不如从生物科学发展史的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即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植物细胞》这节新课就可以从细胞学说发展史导入新课。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1759年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一书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组成动、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还不了解其意义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国生物学家L・奥肯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1833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obertBrown)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接着又有人在动物细胞内发现了核仁。到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植物界和动物界在结构上存在某种一致性,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且对单细胞生物的构造和生活也有了相当多的认识。在这一背景上,施莱登在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翌年施旺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对施莱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这就是《细胞学说》的基础。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肖作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论断: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至此,以上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加上许多其他科学家的发现,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细胞学说。学生通过了解这段科学史能够加深对细胞的理解,同时也会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有人把生物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和分子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发展史阶段,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这段发展史显得尤为必要。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学生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只是重复科学家们一百多年前的做过的实验,让学生们体验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后面讲到的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演示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们先了解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经典实验: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2、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3、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没有熄灭。4、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小白鼠能够正常地活着。

普利斯特利根据实验得出了如下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普利斯特利用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可以改善空气的质量。

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的近百年努力终于揭开了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纱。而在此过程中阐明碳循环的美国科学家卡尔文还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在重要知识点上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可以说是生物科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水平的一个节点。在这里有非常重要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史实,需要渗透给学生。这段重要的史实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和“中心法则”。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以威尔金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并在《自然》杂志上率先发表了脱氧核糖核酸盐结构的论文,提出了Dna为双螺旋结构,核酸链是通过嘌呤和嘧啶碱基连接在一起的。1958年克里克发表了《论蛋白质合成》,克里克推测,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一定是Dna先指导合成一段Rna,然后Rna游离到到细胞质中,再去指导合成蛋白质。这里的Rna就起到了信使的作用。克里克把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的这种转移或传递规律称为“中心法则”。

通过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们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动人历程,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们学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学生们未来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姚敦义.生命科学发展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孙毅霖.生物学的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才福明,男,汉族1967年8月30日出生,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教师学校生物学科教研员,199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学历。多年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工作。研究方向:生物学科教学、教研及创新教育方面。

indent-count:2.0;layout-grid-mode:char;mso-layout-grid-align:none'>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这学期,我在每节语文课都突出读(课文),突出积累(字词句),突出背诵(经典)。我认为,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4、做读书笔记。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2

10月23日,云南省教育厅在其官网“云南教育网”公布了《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于10月24日至10月30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相较现行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新方案将我省各州市的高中录取满分值统一为600分:语数外各120分,物理80分,化学50分,思品、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各10分,体育50分,音乐、美术各5分。对于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新方案,记者10月24日走访了昆明各中学,相较现行的总分880分的中考方案,学生们普遍觉得思品、生物、历史、地理大幅降分后,备考会轻松不少;但也有一些以文科见长的学生表示了担忧,觉得“优势不再”。【新政速读】语数外提高为120分,思品、历史、地理、生物降为10分现行方案中,我省各州市的高中录取满分值各不相同,如昆明市为880分,调整后,全省统一为600分,即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物理80分,化学50分,思想品德、生物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各10分,体育50分,音乐、美术各5分。其中,历史、思品、地理、生物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音乐和美术学科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考试方式由学校自行确定,考试结果以等级呈现,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p补考合格5个等级,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5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不合格者不记分,补考合格也不记分。调整后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确定在每年的6月28日、29日、30日3天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科目的考试时间,7月1日、2日为信息技术考试时间。体育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调整后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13年入学,也就是2016年毕业的初中学生开始实施,这届学生2015年八年级课程结束时参加的生物学、地理、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就是按照调整后的方案实施,其余科目在2016年九年级课程结束时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录取。【学生说】思品、生物、历史、地理“及格万岁”,备考轻松不少近年来在采访昆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坦言“太累”,除语数外三大科以外,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这6门各计80分,每门都同样重要,不敢放松。采访中家长们也普遍反映,上了初三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要到11、12点。因此,学生们一听到新方案里把历史、思品、地理、生物这4科的考核方式做了调整,只要及格就能各拿到10分,第一反应普遍都很高兴,觉得压力减轻了很多,云大附中初二的马同学就认为,目前的考试方式压力太大,各个科目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调整后有所侧重,老师们也不会每个都布置很多的作业,应该会轻松不少。而一些初三的学生,听说自己赶不上新方案了,也颇有点“生不逢时”的感叹。文科好的学生有点小失落,觉得优势不再昆八中西坝分校初二的学生小戴,今天上课时听老师说起新方案,第一反应也很高兴,觉得会轻松不少,但细节了解下来,自己擅长的思品、历史、地理这3科都变成了分值只有10分的“鸡肋”,小戴觉得有些失落,“不占优势了,拼不过理科好的同学!”云大附中初二的蒋同学和吉同学则认为,现行的考试方式对于上初二的他们来说更为熟悉,调整后反而有些不适应;此外他们还认为,调整后的方案,可能会让同学们产生偏科的倾向。【老师说】降为10分的科任老师,“地位”有些受影响新方案中,对教师队伍影响较大的,在于思品、生物、历史、地理4科的科任老师,“为什么只是这几科降到了10分?物理、化学却是80分和50分?”官渡区某重点中学的历史老师李老师坦言,这样的调整方式,让这几科老师的“地位”有些受影响,“举个例子来说,评职称的时候气都会短一截,拼不过其他老师!”李老师还说,调整后,学生们对历史等学科的重视程度会有所降低,这样一来,不仅老师的“地位”会受影响,学生们学习的连贯性也会受影响,“高中还是要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的,初中基础打不好,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3

一、封面插图

新学期伊始,刚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在领到新书的时候,相信他们对新学期、新内容、新课本充满期待,甚至有些学生在领到新书的那天就迫不及待地把整本书都翻阅了一遍,这时候学生对历史学都是充满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然而,大部分的历史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讲授课程内容,没能利用历史教科书的封面插图去导入新的课程。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科书封面插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整个封面的寓意是中国人民在旧社会里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及即将迎接光明新社会的希望与曙光,体现出浓厚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开学第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封面的讲解来引入中国近代史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

二、历史地图

在历史教科书的所有插图中,历史地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插图。因为课本内容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一些隐性知识就会存在历史地图中,教师需要仔细研究才能把隐性的知识挖掘出来,让学生对课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历史地图一般都是文字语言的补充和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表面来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联系。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与“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这两个历史图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照图表阅读两三分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一般来说,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内容的具体体现,很多时候具有催化作用,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历史人物图

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图主要是体现其历史功绩与地位,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例如历史教科书中的林则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都对我国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分析与评价他们的历史功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同时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图表

图表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比较常见,它是用来补充文字内容的,图与文相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挖掘图表中的隐性知识。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历史课堂中,有出现“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从1779年到1839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增长的柱形图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是如何疯狂地向中国输入鸦片的,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增强爱国情怀[3]。

五、漫画

漫画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既可以体现创作者的观点看法,又能让观者受到启示。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也配有不少的漫画插图,有些漫画具有反讽意味,深受师生喜爱,印象最深的就是时期的漫画。漫画的左上角写着“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时期出现的违背客观规律、不切实际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4]。教师除了让学生观察历史教科书的漫画以外,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漫画的形式去表现历史事件,例如给他们布置开放性的实践作业,让他们结合历史事件来画漫画,以加深其对历史的认识。

六、总结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4

1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细腻的学习方法小学到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往往会面临一个较大的转折,从学科的增加到知识层面的过大,这时候如果在细节上不注意就会让学生养成习惯,对初中4年的学习就会一直带着走。因此,这时候需要注重细节上的教学,应注意他们的书写错误,培养他们的记忆习惯,严格矫正他们书写上的错误,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还要培养他们仔细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细腻的学习方法。

2注重教学模式的养成

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课程并非是作为考试唯一的目的,如果广泛的让青少年掌握人文科学,提高人文素质那么这些种种因素的影响就不会实现。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历史课程的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现在的考试制度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还是要面对应试教育。从进小学的第一天到高中毕业的那一天,教育的核心是语、数、英,其次是大考的必考科目。从小到大,学生心中已经形成主次科目的概念,却没有学科平衡,全面发展的概念。由此,他们认为不用考试的科目可以不认真学。

3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一些人看来,课本的变大、变厚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历史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记忆史实,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现在教材历史事实叙述不详细,人物描写不丰满,学生没有阅读兴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新编教材应更多增加阅读材料,正文内容中增加历史图片数量,提供一些历史人物史料、历史数据,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的开阔必定会推动思维能力的提高。历史教材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品质教育的重要素材,而现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介绍偏重其对社会的贡献,而忽视人物的成长过程和个人品质的描述,这样就减弱了对学生的感染力。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的言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这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勇敢、坚定、乐观的品质。

二.结束语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5

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并将其时代精神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改步伐是极其重要的。对新大纲中关于史与论关系的重新阐述,我有以下理解:原大纲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提法,未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其中一方,或忽视史实依据空谈理论,或史与论脱节,随意得出结论,任意运用原理及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新大纲着重指出,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此特别需要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也就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以论御史”,也是与史实紧密结合的(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成果;二是它可以解释历史现象,研究历史规律,而并非将历史“为我所用”。

领会了新大纲“论从史出”的含义,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史实。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中关于史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1、文字。文字表述是教材的主干。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实的阐述是依据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其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概念、人物、重大事件等等,语言浅显易懂,线索清晰,体系完整。1992年教材改革以来实行的大小字分述法,以小字辅助大字内容,更适合教与学双方使用教材。

2、插图。插图有彩图、黑白图、照片几种。为说明文字内容而编入的直观材料,有历史照片,有画家描绘的历史场景,也有表现史实的漫画等等。插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看插图也是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

3、地图。实际上历史地图也属于教材插图,为了认识其独特作用在此将其独立分类,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一个专门方面。历史地图反映了历史现象的时空变化,如古今地名异同,陆路、水路的变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等。教学中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解地图。

4、图表。图表包括数据资料图表、线索表、大事年表、章节知识结构等等,也是辅助文字内容的,既概括了文字,又说明了文字,是史实的一种表述形式。

5、史料。现行的历史教材借鉴了外国、港台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方法,提供了一定量的原始资料,供教学中研究。学生接触这些第一手材料,更能清楚历史知识的来源,了解先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学生掌握了上述几类史实内容,可以说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当然,教学中需要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扩大知识面,如适量补充图片、地图、史料,深入讲解重点内容。

除了以上几类史实内容外,教材以外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史实来源,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信息源。目前常用的信息源有以下几种:

1、时政资料。当代的时事政治资料是史料的补充和再积累。报刊、影视新闻的内容可以广泛用于历史教学。如香港、澳门回归事件,都是历史现象的延续与补充。教师积累时政资料,并充分运用到中国史、世界史教学之中,效果相当好。

2、调查报告。除去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用作史实的印证与说明外,师生自己动手获得的调查报告,对学习历史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

3、文物、遗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是认识历史的良好途径。介绍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

4、网络信息。师生从网络上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网上信息快捷、海量,易于存储和交流,能扩展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最新途径。

上述各类“史”的来源,只要教师备课时充分掌握和理解,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手段和方法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掌握好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了解史实只是历史教学第一层次的目标,更高的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备人文素养。因此,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论从史出”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步骤:

1、研读史料。这里所说的史料是广义的,不仅是指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后人记载的史实。研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它的过程包括搜集材料、排除阅读障碍、理解内容。

2、辨析史料。大量的材料要经过辨析真伪才能被运用,这种史学特有的方法往往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和实施,在备课中要潜心研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它主要包括文献、实物材料的反复印证,计算年代,识别运用各种图表等等。

3、提取信息。这一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将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史实论据。

4、论从史出。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

历史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譬如对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史事,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历史背景来认识其性质、影响、意义。对史实的评价不能片面、狭隘,不能主观臆断。因此,“论从史出”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

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也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内容、途径、手段、方法非常之多,有两点我认为是要特别考虑的。

1、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采用丰富的手段、方法,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掌握,这是我们多年实践并已取得成效的探索。今后,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2、让学生学会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这种“论从史出”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新教育观的要求,它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

首先,它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勇于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课堂

初中历史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科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使得历史课堂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倡导初中历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融入情感教育,要把情感教学贯穿于历史课堂的始终,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好的实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历史课堂讲授时,要注重结合历史情境融入教师的情感,进行情感教学,使学生在感受社会发展的同时,进行一节血肉丰满的历史课,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历史的深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感教学的涵义

情感教学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历史知识中,充分利用各种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现,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引发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合理感情倾向,形成历史责任感,这种情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他对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内心情感都有视点投射,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很广,比如涉及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历史规律的总结等,对历史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把情感因素融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使课堂更加人性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历史课堂的枯燥性,使历史课堂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呈现。

二、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的特点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的过程,进行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丰富的教学素材

由于初中历史包括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材中一些善恶比较分明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情感因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情感和思维,并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充分的判断,正确对待在历史中的作用。学生在充分认识知识和对知识判断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多元化的实施模式

由于历史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采用多元化的实施模式,例如,可以选择与历史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以及情感因素。比如,在讲解岳飞抗金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语文中岳飞的《满江红》联系起来,在朗读的时候加入情感因素,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充分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历史课堂的枯燥性,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情感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因素的带动下,与教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发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内化,从而形成对历史是非的判断标准,有助于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对学生多些关心和关爱,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双方的爱引起共鸣,就会使班级更加的团结与和谐。学生拥戴老师,老师喜欢学生,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关爱学生,在和谐的历史课堂中,有利于教师的情感因素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充满情感的历史教学情境

由于初中历史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再加上内容较为简约,注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阐述,这就使历史内容的情境性较差,因此,教师要根据历史内容进行情感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的激发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要持有教材,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出一个“启情点”,找到与学生情感契合的一个切入点,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扣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例如在讲“祖冲之和圆周率”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把国际天文组织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设置为启情点,并且创设出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拓展了学习内容,使历史教学充满了情感情和知识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一个情感共融的氛围,有利于历史教学的顺利实施。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时,要注重自我情感的投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鲜活的历史情境,感染学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的事件或者人物要把握好情感,例如对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对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人们奋起反抗的精神的敬仰等等,对这些事件进行感情投入,能深刻的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感动、愤怒或者伤心等,使历史课堂沉浸在这些情感变化中,使学生精神饱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习,提高历史学习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学习兴趣。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投入,进行情感教学,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引导策略

一、引言

为全面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关素质化教育协调规划战略开始全面扩展,有关规划人员决心全面规避以往应试教育晦暗的氛围。而在此类背景下,有关历史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价值、衔接引导功能有效发挥作用。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将注意力投射在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之上,及时联合各类先进设备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此类课程保持兴致,这是目前历史教学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新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科特征论述

历史学科主要是结合人类基础发展需求和自我认知规则进行协调对应的人文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个体在快速吸纳历史规范性知识原理过后,领悟公民基础职责效应,进一步推动后续人文素质和情感交接融合步伐。透过历史知识结构观察,特别是不同事件滋生原因和现实意义研讨过后,学生自身文化视野和人生经历至此丰富起来,多元化智慧成就开始萌发。开展历史人文教育类工作,可以长久稳固个体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心态根基,督促其全面阅读相关历史文化课外题材,时刻陶冶自身情操并激发系统化开拓进取意识,争取在今后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贡献合理技术调试力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历史知识蕴藏一定的规则特性,可以说是研究主体认识自我和课题材料衔接关系的特殊适应端口。

三、历史课程解读在素质教育体制下的特别支持功效研究

历史课程内部蕴藏无限人文情感知识内容,学生经过系统化研习过后,可适当关注自身素质和社会综合化发展要求中的一系列隐患问题,并决心快速加以整改适应,这类结果是其余自然类学科无法全年替代的。毕竟历史课程内部人文理念色彩丰富,涉及面广泛。尤其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性造就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就数不胜数,在无限自然活力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引导范围下,不同学科联系密度集聚,若想在此刻掌握历史学科深刻的内涵机理,脱离历史科学异质化阶段发展结果认知流程基本很难实现。有关此类历史意识的树立,对于增强学生的基础思想政治意识和传统道德美德等均有不可忽视的调试功效。

四、影响初中历史课堂内部素质教育实效的相关因素解析

(一)部分教师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规则认知力度不足

在初中历史基础人文教育体系中,有关素质调试可说是新课标改革推行的核心任务。可现实是,有关此类素质化教学任务在历史课堂之上存在价值始终过于模糊的问题,这和社会整体素质规范理解结果息息相关,因为对于历史学科阶段规划目标欠缺科学界定,致使后期预设指标难以顺利达到。最近,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经常围绕这类指标产生较大的局限回应,尤其是在既定人文课程贯彻期间,诸多思想冲突问题相继滋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合理解决。具体来讲,有关传统应试教学规则仍旧无法摒弃,而鸭架式口语灌输在部分地区初中历史课堂中时有出现,对学生感知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规范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是初中历史素质化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冲突性问题。毕竟历史教学是针对客观事件和人物性格进行科学认证的特殊活动,保留一定的时代性,为顺利应对目前人生发展问题而选择正视一切历史,试图从中挖掘和补充相关疏导经验。因此,阶段性知识内容必然随着时代结构完善而不断变化。相应地,初中历史课程教育指导人员必须时刻借鉴较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分析理论,确保最终判定结论能尽量符合时代人文规划需求。可是,现如今有关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还是过于陈旧,板书、口语表达始终占据课堂主置,对于特定阶段历史事物和人物评价过于公式化、程式化,强迫学生硬性记忆,不能将个体主观感受投放在第一位,使历史基础人文素质教学意义抛离在外。

五、历史课堂内部贯彻素质化教育指标的调试措施补充

(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观适应地位

初中历史新课程规划标准对学生主体核心地位加以充分的肯定,强调历史素质化教育本身属于一类师生心声和谐交流,同时谋求统一发展结果的行为过程,教师有必要将课程知识分析原则和多元化情境演练实践流程深入穿插到课堂结构之中。所以,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及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利用教材中许多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事例,采用寓教于史和寓理于事的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取思想,领会历史的教益,陶冶人格情操,弥补以往历史教育的泛政治化、教条化的不足,真正体现出历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细致完善阶段考试评价指导机制

为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规范指标,必须事先针对阶段性个体学习成果评价准则加以精确化验证,争取将一系列冲突性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若想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文化理念,不得不全面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历史科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的关键不是凭教师是不是能讲,而是要考查学生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历史教学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六、结语

单位社会成员自初中阶段开始,如若完全脱离历史知识细节灌输引导,对于今后人文素质结构完善和社会不同挑战适应都是极不利的。也就是说,历史人文素质化教育功能对于个体心理结构保留独特的适应功效。如今教师要做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优化既定教学内容和规范引导理念,使得此类学科在今后素质化教育的支撑价值得以真正全面化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燕.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D].河南大学,2014.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感悟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基础教育的一门全新综合性的文科课程,是一门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多门学科相关内容整合而成的学科,在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及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等方面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它突出加强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创新良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初中历史这门课程将使学生的生活发生变化,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一、初中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初中历史的特点

历史这门学科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活动规律而促成人们文化素质养成的人文学科。历史的学科特点使其在所有不同学科中的作用异乎寻常:一是历史的人文特性。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给学生讲述了历史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公民教育,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历史人文教育将帮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激发出开拓进取精神,重塑自己的心灵积极投身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二是历史的规律性。历史学科是历史客体和认识对象相结合的产物;三是历史的时效性。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历史事实,如各种书籍、电视、网络等,使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大大拉近,具有指导现实生活的意义。

2.初中历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历史学科是其他自然学科无法替代的。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和具体的。人类在历史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承载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信息,鉴于此,历史学科就和其他各门学科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历史,以史明鉴,培养情操和道德修养、爱国情怀,树立历史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美学等其他诸多方面素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关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我将着重笔墨,重点论述,谈谈建议和感悟。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举措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先导,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是没有动力的,也无法激发潜能。历史学科是初中才开始设置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在进入历史学科学习的最初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很重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一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在课程的讲解方面,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的应用、历史话剧等教学手段,形成良好的兴趣氛围,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这点很重要,也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2.引导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深浅适度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疑拓思,以此达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教学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给学生“渔”,其实就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用结合的方法,形成分析基本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学习能力。也可以巧设一些疑难问题,激活思路,一般思维活动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也只有让学生对其所学的问题产生疑问,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除了在授课方式和教材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应该适当布置一些合理的历史课后作业,比如针对“我最欣赏的一个历史人物”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有利于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作业需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的讨论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学习能力。

3.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知识背后的意义

学习历史、品读历史可以让人明智,历史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知识,因此说它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点都不为过。历史是时间的旁观者,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历史又是真理之光,让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人心,教会学生不要盲目地听从与轻信。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真实意义,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更深层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关,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和体会历史知识背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觉悟,提升人格魅力。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使学习成为丰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明白哪些事情可做,哪些行为不可取,清楚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各自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摆正自己在社会中参与者与创造者的角色定位。以历史为借鉴,更好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自我,另外也开阔自身眼界,提早适应以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

4.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一,要敬业乐业,教师不应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被动从事着每天的课业工作,机械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毫无理想和热情,而应把它当作伟大崇高的远大职业理想,对事业的追求和满腔热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付诸教育实践,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在学生身上,让学生茁壮成长,并且从中感受到快乐和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第二,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熟读通史,了解所在的地方史,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收放自如或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积累丰富的历史课堂教学资源,广泛收集历史学科方面最新的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包装,隆重介绍,精心设计;具备较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多元化来设计教案教学,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教师也应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新时期教师。

第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用富有的感情语言渲染课堂气氛,使用端庄大方的体态动作影响学生,时常利用发自内心的微笑来感染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这样的初中历史老师是优秀称职的,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追随,也一定能使初中历史这门新课程的目标得以改革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的动机,维持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在素质教育教学方面任重而道远,尽管在过去的新教改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需要青年教师坚持不懈,爱岗敬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不断取得更多的历史教学成果和进步,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莫芬.营造初中历史课堂和谐教学氛围之我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9

关键词:历史学生传统文化责任意识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37-02

由于初中历史多是开卷考试,所以很多师生注重的是浅层的教学和学习,老师通过让学生了解知识点所在的课本位置,并将重点突出标记,从而能在考试中,根据试卷中的提问,在历史书上快速准确地寻找出答案所在位置。也就是说,学生只要在考卷中,做对题,拿高分就行,并没有做到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了解。这种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会让一部分学生步入高中后,由于基础不牢固,高中历史成绩下降,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对国家的建设。

1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

1.1历史知识的复杂性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

千变万化的历史长河留给我们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和复杂性等一些特点,相较于语文、数学等课程,会有很大的联想空间,让学生学习起来会有某些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而初中历史教师都为科任老师,除了教学时间外,与学生联系较少,缺乏沟通,课程任务较紧,课堂测验情况少,这让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长此下去,堆积的疑问越来越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日益下降。

1.2初中历史教学未体现出主体性和主导性

老师的”教”,永远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若是混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老师的主导性教学的概念,则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若是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意识不强,教师又不注重引导性教学的方式,势必会产生灌输性教学的情况。学生们因此会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印象不深刻,也会对历史课程产生抵触的心理,无法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更不能提高历史这门学科的分数,教师也会丧失成就感,打击到教学的积极性。

1.3缺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

俗话说:”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纸质的考试和课堂上的对答练习,最能评价一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缺少对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就无法明确学生对历史知识在什么情况下是基本掌握,什么情r下是有待于提高,就无法根据教学大纲合理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以便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授课中不能得到体现,例如:观看历史剧和历史影评等也无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热情。

2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了解问题所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提高办事的效率。由前面对初中阶段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兴趣缺失的基本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可得,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意识、引入情境教学形式和合理运用史料教学的方式进行培养,使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吸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传承古代文化,发扬古代文明。

2.1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观意识

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就是注重对学生学习中质疑、联想、求证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一个英明的君主,不一定会是一个负责的父亲,一个残暴的杀人犯,也不一定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人有两面性,事物也一样。历史往往对成功人士和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事件进行大肆的宣扬,而往往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另一面。因此,要勇于对历史事件进行质疑,挖掘出事物的另一面性质。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学习者应通过历史图片、历史的等级制度等情况进行联想,从而验证自己的质疑。求证是一种精神,过程也是艰难的。但是,面对不确定的结果,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力求真知。

2.2创设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方法――情景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设定特定的教学情形,传授历史知识。通过特定的情形,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变迁感同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语言情境,要求任课老师注重语言魅力,善于运用高昂的语言、爱憎分明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问题情境,根据教材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整个课堂讲课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物情境,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与课题相关的历史文物或者文物的复制品,加入历史文化在传授课程过程中的运用。影视情境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教材,通过放映影视作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实地情境,在春秋郊游和重大纪念日时,学生们应该走出课堂,浏览历史纪念地。表演情境,让同学们对具体历史情境进行翻演,提高学生的说话、模仿、观察能力。

2.3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程度

史料是历史演进的完美体现,缺乏史料,历史就没有了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引入史料,使学生更能理解历史,事半功倍地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的规律和变迁。通过史料的运用,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能通过各种渐变而又快捷的方式阅读史料。但是,史料的运用应该注意一些事项,比如要以教材为准则,教师对史料的推荐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合理地运用好史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3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么,兴趣就具有了推动作用,引导着人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初中的历史,并不是去刻意让学生记忆历史中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而是让学生们去认识历史的真相。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接受历史的教育,一定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

参考文献

[1]费为群.质疑・联想・求证――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口[J].上海教育科研,2012(5):81-82.

[2]张洪波.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价值工程,2013(33):283-285.

[3]魏恤民,吴美娟.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探索[J].历史教学问题,2015(6):119-122.

初中生物科学史篇10

一、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

初一学生由小学刚刚升入新的学校,面对增加的学习科目,他们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尤其是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是副科,所以他们对这一学科所抱的学习态度就不十分正确,态度不够端正。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应给与重视,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历史课中,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历史知识的学习绝不是故事的聆听,要使学生在那些历史故事中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了解古代人们创造的灿烂文化。排除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不要把历史课看成故事课,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探究历史的规律性,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

1.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民主课堂,轻松学习。以书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针对初一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力求以适合为目标。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最复杂的阶段,学生由儿童向青年发展,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以及学校内容和科目的变化,使他们一夜之间长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都显得那样手足无措,尤其是班主任再不像小学老师那样手把手地管理和教导,科目一下子增加了,所有这些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影响。学生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变化,都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地方,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学习中非常需要的优秀品质。利用这一些特征为历史教学服务。可以在课堂上向他们展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展现历史学科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主要现象。

2.活动课上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活动课,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应该善加利用。上好历史学科的活动课,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首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订活动计划,自由确定活动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喜欢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活动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利用活动课,使教材和生活相结合,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并把视野移向教材之外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例如:“寻找历史”这一活动课,这一活动范围相当广泛,可以说活动内容色彩缤纷,学生开始在身边寻找历史,然后讨论书本记载的历史;由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细节和物件开始,追寻其历史渊源,例如:一支笔、一把小刀、一处遗迹、一件历史文物,都是寻找历史的极好道具,都可以引发出一段颇具内涵的历史故事。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学生一直是教学的主角,而且在这样的寻找中,师生互为学习和提高。

三、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