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观经济概念十篇微观经济概念十篇

微观经济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23

微观经济概念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F016

一、引言

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是经济类课程的基础学科和入门学科。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对本科生学习经济学类课程的理论知识非常关键,而且对本科生考研、参加银行等招聘考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里,一般的课程设置是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在大二的上半学期接着开设宏观经济学。由于微观经济学处于先设先讲的位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初临经济学大门的学生能否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学好宏观经济学。本人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已有八年时间,在这期间,既有点燃学生强烈求知欲和传授经济学知识后的喜悦,也有目睹他们感叹微观经济学难学和学习兴趣消退后的沉思。

二、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微观经济学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相比于形势政策或历史、文学课程,微观经济学对初学者有着较高的理论难度和学习门坎,既涉及到求导、积分等数学知识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又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规模报酬、机会成本等理论知识需要有较好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既需要区别不同学派经济思想的差异,又需要把握这些学派间思想的共同点和传承;既需要掌握理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又需要把这些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理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并指导实践。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定义不难理解,但是他们的计算就需要用到积分的知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但学生要想将“吃包子”的例子推向一般就需要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再比如,规模报酬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但这三种情况在现实中对应哪些例子、适用条件是什么,可能有许多同学在理解时存在困难。亚当斯密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和不要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深刻理解亚当斯密提出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提出与重商主义学派相左的政策主张的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亚当斯密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和阅历有深入了解,并全面阅读《国富论》的内容。

(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范式至关重要

最大化和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两大研究范式,贯穿经济学研究的始终,掌握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个体经济单位主要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微观经济学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在收入和产品价格既定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是在生产成本的约束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学认为理性人的决策实质上是一个最优化或最大化的问题。无论对于垄断厂商还是完全竞争厂商,生产者在决策时都是如此,因此要遵循的生产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学生在掌握了这一研究范式后,就不必死记硬背消费者均衡时的条件以及各种厂商生产决策的原则,在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最大化类似,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另一研究范式。取自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影响极深。正如霍奇逊(1993)所说:“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观点,及对均衡机制的理论描述,主宰了新古典主义理论”。刁伟涛(2005)指出,均衡已成为库恩意义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均衡范式的理念是把经济的均衡状态作为参照系,倾向于认为经济过程会自动收敛于均衡状态或围绕均衡状态上下波动。无论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无论是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均衡都是学习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够事半功倍

微观经济学中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和公式,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等产量线、边际产量、生产者均衡条件、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时候,我们要复习和对照第三章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边际替代率等概念,因为它们是非常类似的概念。比较后,我们可以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即使一段时间后忘记了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我们只要回想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就不难推出生产者均衡的条件。再比如市场论这一章,只要我们学会比较,就不难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区别,以及这四种市场类型分别在厂商数目、产品是否有差异、进入障碍、是否对价格有控制力四个方面的差异。

(四)善于画图在平时学习和应试中都有很大益处

在平时学习中,借助图形进行答题可以比较直观地呈现知识和理论本身,加深我们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等概念。图形画出来后,消费者剩余就非常直观地被看出来了,它就是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部分。而且,在应试考试中,如果考生仅答消费者剩余的文字定义而不画图,那么就不会得到满分。如果在研究生考试中,你明明知道它的定义,但由于没想到以为不用或不会画图,那么就得不到满分,非常可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

基于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从个方面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先对微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通过人物传记介绍、课前演讲、精彩视频解读等多种其他手段充实课程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思维和范式

经济学思维和范式非常重要,远远比记忆某一条具体的理论和概念重要。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导论部分,要有重点地有意识地先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可以通过“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介绍经济思维,即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回顾和比较

在教学中讲授新知识时,要经常回顾以往类似的概念和与新知识容易混淆的内容。回顾和比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强调画图在课后作业及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课后作业和试卷的批改中,明确画图的分值,并及时告诉学生没有画图的扣分情况,在平时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和意识。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概念篇2

根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学生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学生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许多学生学完微积分后不会具体应用,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目前的微积分教材十分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从内容展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使学生感到微积分课程非常抽象,非常难学,非常神秘。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往往走的是一条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最捷”路线,使学生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不少高校微积分课的教学,一直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法、问答法。很少把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多少微积分知识作为尺度,也很少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语言和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去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经常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而不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缺少实验课程环节,学生应用数学困难。缺乏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低是高校微积分课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3从教学手段方面看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还停留在一支粉笔黑板教学的阶段,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够,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学生听与练,与数学发展和应用现状极不适应。缺乏数学软件包括matlab、mathematica等的使用。缺乏对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3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3.1教材改革

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成败,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微积分教材改革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微积分教材建设和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不少改革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自编讲义进行教学,并对原有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变和调整。在微积分教材改革中,由哈佛大学编写的《微积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作者在编写这本教材时采用了两个指导原则。其一,全书采用“三原则”的模式介绍定理和概念,“三原则”是指:每一个概念以几何,文字描述和代数形式呈现出来。其二,“阿基米德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建构性学习理论的重述:该学习理论认为正式的定义来源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两个原则的采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深入概念和定理的本质。后来,“三原则”又发展为“四原则”,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写作”,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所学的定理或概念,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改革微积分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形、表格,而且大多数的改革微积分都没有对证明进行严格的要求。改革者认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定理比证明定理更有价值。改革微积分教材应遵循着“精简而生动”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到对学习要求较高的学生的要求的同时,可以将那些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从微积分教材中删掉。我国的微积分教材大都是严谨的思辨的微积分体系。各种教材和教师讲课通常都是从极限理论开始讲授,并以极限为线索贯穿始终。缺乏以直观、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微积分,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方法。美国的微积分教材通过几年的改革,已涌现出一批优秀教材。这些教材注意以多种表现形式向学生展现微积分的概念,处处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发。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优秀微积分教材概念介绍详细、直观、通俗易懂,有着丰富的应用例题,涉及面广泛,有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地质、气象、天文、心理、社会科学等。这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微积分自身体系的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借鉴。如何在保持我们的优势与特点的同时,加强微积分的几何直观教学、注重概念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在必须加大微积分教材改革的力度,在适当考虑微积分自身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前,我国使用教材中的应用部分内容多为传统的教学范畴内容,而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目前比较活跃的学科的内容太少,换言之,微积分教学在应用方面的内容还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加强应用方面的内容和例题,另一方面,在微积分教学中要充实和加强应用知识,特别是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方面的内容。

3.2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微积分教学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传统微积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学生起着次要作用的弊端,强化参与式教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学生也不是以听课为主,而是在教师创建的环境下经过实践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在学习中理解知识,体会数学本质,学会应用;第二,处理好所讲述内容的严密性和清晰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定理可以给出严格证明,部分定理只提示定理证明的主要思路,而部分定理则可以不加证明,只需从一些简单的例子中总结出定理的内容,并解释如何应用即可。当严密性和清晰性相抵触时,应该选择清晰性;第三,处理好微积分教学中形式化和直观化这对矛盾。当形式化和直观化相抵触时,应该选择直观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植入数学文化,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换个角度去观察数学,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与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五,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实用训练。如运用微积分中的导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用料最省、体积最大以及经济理论中的最大利润、最小成本、边际、弹性分析等问题。定积分中的微元法也是应用中的有效方法,可以用来计算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图形的重心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对各专业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得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变得容易,而且可以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经济和管理理论;第六,加强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微积分看作实验科学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发现式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执行计算机任务,自己发现最重要的数学结论。这些任务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思维构建;第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增设研究性课题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参与探索知识和体验道理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像研究者那样,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探索。研究性课题作业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可更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3教学手段改革

微观经济概念篇3

关键词:导数;边际分析;需求弹性;logistic模型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这门学科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高等数学基础内容之一的微分学,它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是经济工作者和决策者进行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里从导数的概念出发介绍了边际分析和需求弹性分析,然后介绍了logistic模型在微观经济应用。

1导数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导数的概念反映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把导数这一概念放到经济学中,就是边际函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涉及到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边际利润等。y=f(x)在x=x0处可导,该点的导数定义为,当x=1时,即x0改变了一个单位,且x=1相对与x0是一个很小的量时,近似得到f(x0+1)≈f(x0)+f'(x0),可以看到边际函数反映了一个经济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后会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f'(x0)个单位。例如,已知总收益函数为r(q),q表示销售量,边际收益mr=r'(q),在q=q0时,mr|q=q0=r'(q0)表示当销售量为q0时,再销售一个单位的商品总收益会改变r'(q0)个单位。

函数y=f(x)在x=x0处可导,函数值的相对该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对该变量之比,称为f(x)从x0到x0+x两点间的平均相对变化率,也称为两点间的弧弹性,当x0时,的极限称为f(x)在x=x0处的相对变化率,也称为x=x0的点弹性,记为。因为y=f(x)在x=x0处可导,且f'(x0)≠0,有

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近似地变化了,从中可以看到,弹性反映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的灵敏程度,它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作为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他会考虑商品价格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来判断当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总收益会增加还是减少来安排下一步的生产。例如商品的需求函数q=q(p),p为价格,q表示消费者的需求量,因为q=q(p)是随价格p的单调递减函数,所以q'(p)<0,习惯上需求价格弹性非负,因此定义需求价格弹性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收益r(p)=p·q(p)随价格如何变化。

当价格为p0时,若η|p=p0<1(低弹性),从上面两式中可以看出r'(p0)>0,价格上涨(下跌)1%时总收益也会随之增加(减少)(1-η|p=p0)%;若η|p=p0>1(高弹性),则r'(p0)<0,价格上涨(下跌)1%时总收益也会随之减少(增加)(η|p=p0-1)%;若η|p=p0=1(单位弹性),则r'(p0)=0,价格上涨(下跌)时总收益保持不变。

2logistic模型在经济上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经济理论研究上经常用到,在这里只讨论logistic方程在经济上的应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一种阻滞增长模型,是荷兰生物数学家verhulst于19世纪中叶提出的。

方程右端的因子rx体现了变量x随时间t增长的增长趋势,而因子体现其他因素会对x增长的阻滞作用,显然x越大,前一个因子越大,后一个因子越小,而x的增长是两个因子共同作用的因子。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得到

logistic模型不仅能够大体上描述人口及物种数量的变化规律,而且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信息的传播、耐用消费品的销量、新产品的推广等。比如某种品牌的生活耐用品,t时刻总销售量为q(t),由于该商品的性能很好,每件商品都是一个宣传品,所以t时刻销售量的增长率与总销售量q(t)成正比,另外考虑到商品在市场中的容量n限制,销量的增长与尚未购买该商品的潜在购买量n-q(t)也成正比,于是有

解之得

图1商品销售的logistic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q(t)

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以及一些定量分析中应用到微分学的地方还有很多,它为经济研究工作者和决策者的具体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德恩,范培华.微积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光,李传志.微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40-42.

微观经济概念篇4

(一)宏观经济学中概念抽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

三、结语

微观经济概念篇5

高职经济应用数学教学原则教学定位一、课程教学原则

课程教学原则是“定位高职、注重直观、弱化抽象、淡化技巧、强化应用”;不仅强调经济应用数学的职业性特点,而且关注经济应用数学的育人功能,有效解决课程学时少与学生生源多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并行,探索和解决以下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1.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和生源的差异灵活组织教学。例如,布置课堂作业不必统一要求,可分为全班学生都要完成基本题和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的提高题,坚持分层次教学。

2.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学习方法。教师要灵活运用发现法、归纳法、启发式等直观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发挥学习优秀的学生的示范作用。对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直观易懂的讲法,让学生了解本质、强化分类、简单高效的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极限运算、求导运算、积分运算)。

3.强调应用价值而忽视育人功能。教师要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有利于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数学应用的能力。

二、数学文化教育素材和教学定位

数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通过学习数学史,培养坚韧的意志和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责任感;实践获真知,倡导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人和没有经过这种教育的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分析定量问题时,总是用一些数学理论作为参考系,从而保证了分析定量问题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表达有条有理,简明干练。既有人文素质又有科学素质的人,做什么工作都让人觉得像模像样。

1.经济学中常见的数学模型——经济函数

函数(function)一词最初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92年开始使用,1859年清代李善兰(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中国进行微积分运算第一人,称他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可谓名至实归)第一次将“function”翻译成“函数”。最常见的经济函数及其模型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收益函数、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利润函数、复利问题和贴现问题等。

学习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类似于力学的均衡概念,分析通过市场让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之间达到平衡,则得到市场均衡价格。价格函数是需求函数的反函数。收益函数主要由价格的变化而确定。利润函数有三种情况,盈利、亏损和盈亏平衡(保本)。关于函数概念的理解,特别要认识复合函数的结构,明确从外向内的复合过程,并把复合函数分解为简单函数的过程进行到底。

2.无限变化的函数模型——极限与经济函数

微积分学的研究对象是变动的量,注重变量的本质和规律,这一点对研究经济变量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变量的变化过程,更应从变量的变化过程中判断它的变化趋势。而要把握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借助极限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辩证思想和数学方法。“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出自于《庄子?天下篇》。这十二个子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已经初步认识到以0为极限的过程!当然,它还说明古代中国已经有了长度的度量单位和对分数的认识。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提出了关于叙述极限的ε方法,用不等式刻画整个极限过程,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柯西被人们称为近代微积分的奠基者。在此基础上,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1815~1897)完成了ε-δ方法,摆脱了对极限单纯的运动和直观的解释。而微积分中的导数、定积分和级数等概念都是用极限来定义的。经济学中的极限问题有连续复利、人口增长等。

学习极限首先要理解关于自变量变化趋势的有关数学符号,体会数学符号和术语精确与简约的优越性,没有含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缺陷并清除了传递过程中的冗长信息;记住两个重要极限公式;灵活掌握求极限的方法;注意判断分段函数在分段点的连续性。

3.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导数、微分

导数反映了函数的变化率,它在经济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微分则指自变量有微小改变时,函数增量的主部是多少。17世纪下半叶,牛顿和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地研究和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工作。牛顿从变速直线运动研究微积分(但严格的说,自然万物都偏离了直线而以螺旋的形式旋转,遗传基因中Dna、攀援植物的卷须、河水的旋涡、龙卷风、漩涡星云……世界就是一个漩涡,这是大自然醉人的脚步)。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最漂亮的数学积分符号“∫”也是莱布尼兹发明的),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

微积分是继欧几里得几何学之后,整个数学发展史上的最伟大的创造。正如冯?诺伊曼所言,“微积分是近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对它的重要性怎样的估计都不过分”。特别是微积分基本定理,把微分和积分这两个貌似无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给微积分以特有的魅力,使得微分和积分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一门崭新的数学学科——微积分的形成。

微积分的奇妙使数学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没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不是对浩瀚的宇宙怀着极端的好奇心的人。但好奇心需要有支撑它的渊博的基础科学修养和睿智高雅的判断能力,需要有专心致志于一件有意味的研究的坚韧毅力;不为伪科学和赝科学所迷惑,而沉浸于一种内心宁静和愉悦的思考之中。矢志不渝,积以年月,登上科学的崇高殿堂。

微观经济概念篇6

【关键词】资产;要素;概念

一、研究内容的提出

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知识体系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指导、引导财务与会计从业人员形成认识和解释会计对象的一种认知结构。然而,会计概念框架又对从业人员形成的认知结构具有局限性,影响会计人员如何想、如何处理经济业务,并注意经济事实的某些方面,忽略其他方面;长期程式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惯例产生会计认知刻板,框限主观认知会计世界的活动,导致忽略了框架外的世界;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会计认知结构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主观解释,建构企业现实的财务、经营和现金流量图像。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包括已有的各种会计概念框架认知理论理念和会计研究者及从业人员各自的概念框架认识以及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应存在一定高度的相关性。

资产概念作为会计概念框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会计主体确认计量资金现在及运动的去向,在会计概念框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会计概念框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具有很久远的历史。随着经济发展的起起伏伏、经济主体中各单位对资产有效使用的竞争、不同时空条件下资产价值的发现与消逝,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资产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形成各种流派的资产概念框架,深刻影响了理论与实务界对资产的认识,本文研究旨在探讨各主要资产概念框架表述的内涵及各种资产概念框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从空间不同层面对资产内涵进行探求,以期进一步明了资产内涵。

二、资产概念框架综述及分析

资产的概念框架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

第一种,历史成本为主导的“资产成本观”概念框架。该观点认为资产就是(历史)成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一度具有广泛的影响,直至今天,虽然仍无法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历史成本在资金运动中可以想当然的转移为企业新资产价值,但历史成本由于其真实可验证性被一直沿用,用以确认资产价值的计量。

第二种,以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流入为主的“未来经济利益观”概念框架。该观点首先在美国1980年FaSB的SFaCno.3《企业财务报告的要素》中被使用以后,成为至今资产主流概念之一,2006年我国新准则就采用了该概念,在《企业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资产是过去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然而就未来经济利益来看,“虽然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资产并不是未来经济利益本身”,未来经济利益流入需通过未来实际发生及发生多少予以证实,其描述是在说明资产运用的目的和可能的概括性结果而已。

第三种,资产的“权利观”概念框架。该观点认为“资产虽然含有未来经济利益,但资产不等于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其他权益”,显然,该观点也内含着“该经济利益能够在未来多大程度上实现,则需通过未来实际发生多少经济利益来证实”的观点;但资产的权利观更侧重经济利益实现的条件,即企业是否具备实现的法律上、制度上的条件,显然其强调的也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说明资产运用的局限条件和可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几种结果,至于实现为哪种形式需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运用而定。

第四种,资产的“资源观”概念框架。该观点显然是在资产“历史成本观”、“未来经济利益观”、“权利观”基础上的完善扩展与综合,认为资产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发生的结果,该结果形成的是一项由会计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该经济资源可能为企业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该观点也是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对资产概念研究的倾向性意见,该概念框架体现为对资产当前状态的一种描述。从会计的基本职能来看,“会计是反映性的,……任何将企业价值精炼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是历史的选择,人们关心的不是数字,而是数字下面的事实”,是反映与客观真实的一致,因此资产的“现时资源观”更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中经济主体不同时空条件下对资产有效使用的竞争和资产价值的发现与消逝,更能体现资产自身的本质。

在实践中,资产“成本观”、“权利观”、“未来经济利益观”和“资源观”同时在使用,比如资产购置多以历史成本计量,准则中资产被定义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权利观)资源(资源观)”,分期收款销售则按资产经济利益流入现值(未来经济利益观)计量。“成本观”是资产来龙去脉中的过去记录,“权利观”反映在制度框架内行使经济利益的可获得性,“未来经济利益观”侧重资产在实际经营运动过程中发挥作用,“资源观”则更注重静态看待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物质。当前资产主流概念囊括了“资产局限条件下过去、现在和将来”,虽然该定义具有综合、全面的效果,是从时间序列上揭示资产内在属性,但显然是资产定义争议的妥协折中结果,也容易掩盖资产的其他方面,对资产本质体现不够。

三、资产微、宏观层面维度的内涵分析

特定历史条件下,资产内涵除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时间维度进行综合揭示概括外,还可从资产所处空间局限角度来考察,其资产概念定义还可从微观会计主体层面和宏观会计行业层面两个维度进行探究,据以辨识两方面对现行资产内涵的影响。

(一)微观会计主体层面

从微观会计主体层面来看,第一,应从动态经营管理过程研究资产。资产之所以为资产,因其处于会计主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是经营管理当局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耗用所做的准备或者经营资产的回收,资产一直处于经营管理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的不断运动,从而获得大于耗用的收益。资产以其动故能获得收益,以其静故能获得暂时的稳定,因此,考察资产应从资产暂时稳定和循环往复的运动中进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探查资产的本质属性。

第二,资产是经营管理发生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现时状态。会计主体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交易或事项形成资产,随时间流逝资产当前状态因经营环境的时空变化与过去不同,呈现出一种当前新经营环境下的现时状态;现时状态强调资产的动态性,资产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因时空变化将影响其收益及收益的实现状况。比如一项产品卖方通过销售获得收益实现,买方可能需通过一系列生产价值创造过程,并重新通过销售实现收益;再比如企业购买设备用于投资,后因经营决策变化而闲置,显然处置设备一般要发生折价损失。

第三,现时资源在合理经营管理下才可能产生有效和有效率的经济利益流入。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大小即取决于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也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或采用了)合理的经营管理。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在局限条件下可以为持有者带来经营利益――即现金流的可能性;然而,只有在正常合理的、有效率的、得当的经营管理前提下,才能有效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流入,否则资源就不能称其为资产,仅仅是资源而已,就如空气是一种资源一样。再比如专用性资产其专用性越强,可能带来的超额利益越高,但其可逆性也越差,离开特定环境将降低使用效率,甚至是负效率;而专用性越差,可逆性就越强,但其收益性也较差,极端的例子就是保留过多的流动性最强的现金。

第四,受制度约束的排他性利益。特定资产是在现行制度框架下以其为依据,通过制度规范的各项权利获得排他性经济利益(包括会计主体所处空间范围内现行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且是在制度规范的权利束集合中会计主体获得排他性经济利益。不同时间、空间环境,决定会计主体其能够享有的资产的权利束集合内容因制度框架不同而不同。实践中,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自觉不自觉的在遵循着各自所面临的制度约束;同时,各国会计准则作为特定制度规范,其实施的经济效果也非常显著,将导致企业特定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率有所不同。如在我国,企业拥有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但实际上并不能自由决定土地的用途,须在规划审批项目范围内经营使用获利,否则将面临制度风险而遭受损失;比如收入实现要求与销售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本质就是要求各项制度规范内的合法权益所能获得排他性经济利益的转移;比如,衍生金融资产其如何确认、确认多少、是否终止确认的判断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规定;再比如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要求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企业预计弃置费用,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履行义务做出强制性制度安排,据统计,“2007年9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86.6亿元,2008年12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138.56亿元,2009年18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115.79亿元”。

(二)宏观会计行业及社会层面

从宏观会计行业及社会层面来看,首先,资产内涵是以会计行业理论概念框架基本前提假设为前提的。资产定义的给出依赖并受限于会计概念理论框架中基本前提假设,比如货币计量假设内含货币币值是稳定的,即使围绕价值上下有所波动,但波动较小不影响会计信息系统以此价值计量输出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显然此时会计信息系统以历史成本为资产概念框架反映会计主体资产的计量是合适的。

其次,资产概念从行业角度、社会角度看,与具体会计主体不同。社会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则更倾向于关注市价、公允价值等现时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反映企业外部无法避免的系统性因素影响,从而评估其共同关注的企业各方面情况。

第三,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财富,但并不代表能够带来财富积累的高效率,其效率实现需要依赖很多社会性因素。当社会高度专业化和标准化时,在很大程度上企业需要专注于核心能力,而将企业相关任务分配到相关联的社会专业化部位去,从而整体提高效率,换言之,资产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资产资源,比如大企业会分包部分非核心技术零部件的生产。

四、资产内涵界定小结

资产内涵既可以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时间序列中局限条件下资源状态角度研究,也可从空间格局不同层面进行探究,或可弥补历史研究资产内涵之不足,更全面反映资产的本质属性。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层次性及其内在一致性要求,体系内各层次概念内涵的界定,既要有层次性又不能重复交叉或超出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以更好地反映资产本质内涵,因此通过辨析我们认为,资产在本质上可界定为:特定前提条件下,会计主体为实现目标所控制的现实经济资源。而特定前提条件则是指会计概念框架中内在一致的目标、假设及原则等对资产内涵外延的界定,比如“成本观”“未来经济利益观”“权利观”所述其他资产特性方面,将其构建于会计假设或目标相关内涵中显然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成小云,任咏川.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的资产概念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10(5):25-28.

[2]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和综述[J].会计研究,2004(4):3-10.

微观经济概念篇7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本文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1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后税费改革时代制度创新与农村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1KYYB19);也是校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一、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学生在接触微观经济学之前,通常会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基础课。就惯性思维来考虑,凡是经济学之类的基础课,都应该以初中以来在政治课上学习的经济学内容为主,再进行适当的变化。但这恰恰是微观经济学学习当中的一个误区,它主要反映在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经济学起源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诞生即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为主线。那么,什么是西方思维方式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题大做”,即专注于特定的问题做细致分析,去揭示表面上看似很简单实则对于现实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原理,这就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大学科特点。大一学生,特别是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对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做不厌其烦的推导十分不解,这就是典型的不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再有,学生对于现实经济问题做抽象的研究方法也常疑惑不解,如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多种渠道,现实当中的企业经营方法也千差万别,那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为什么只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呢?这样的视角是否太过狭隘呢?这也恰好是本学科的特定研究方法,即用最有代表性的假设作为出发点,对现实经济问题做透过表象直至本质的研究。

二、注意各种案例的使用

在系统讲完某一理论后,可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在讲完成本概念后,可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把所学的概念具体运用到实际经济生活中。在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后,教师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以小组讨论和组长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比如,讲完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后,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房价问题和城市最低工资制度,并在消费与供给的框架内分析房价和工资的问题,结合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析政府压低商品房价格的一系列后果,通过讨论让学生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案例1:旅行社在旅游淡季如何经营。某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打出从天津到北京世界公园1日游38元,(包括汽车和门票)。我的一位朋友说不信,认为是旅行社的促销手段。一日他跟我提起这事,问我真的会这么便宜吗?38元连世界公园的门票都不够。我给他分析,这是真的,因为旅行社在淡季游客不足,而旅行社的大客车、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这些生产要素是不变的,一个游客都没有,汽车的折旧费、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固定费用也要支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长期与短期之分,从长期看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生产。更何况就是38元票价旅行社也还是有钱赚的。我们给他算一笔账:一个旅行社的大客车载客50人,共1,900元,高速公路费和汽油费假定是500元,门票价格10元共500,旅行社净赚900元。在短期不经营也要损失固定成本的支出,因此只要收益弥补可变成本,就可以维持下去,换个说法,每位乘客支付费用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就可以经营。另外,公园在淡季门票也打折,团体票也会打折,也是这个道理。

案例2: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2000年8月决定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而转向发展支线飞机,这一决策立时引起广泛争议。该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于1992年签订合同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这显示中国在干线飞机制造和总装技术方面已达到九十年代的国际水平,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就在此时,mD90项目下马了。单从经济角度看,干线项目上马、下马之争为“沉没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许多人反对干线飞机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该项目已投入数十亿元巨资,上万人倾力奉献,耗时六载,在终尝胜果之际下马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丝毫不构成该项目应上马的理由,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上下马的决策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而沉没成本在企业决策时是不应考虑的。

案例3: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发生两方面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为了说明这两种效应,我们来看当得知可口可乐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做出什么反应:

“好消息!现在可口可乐便宜了,我们的收入相对增加了,我们比以前更富了。我们可以买更多的可口可乐。”(收入效应)

“现在可口可乐的价格下降了,我放弃雪碧可以得到更多的可口可乐。”(替代效应)

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口可乐降价会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这一方面是因为购买力增加,即收入效应;另一方面是其他替代品显得相对昂贵,即替代效应。

上述三例,是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相关原理来分析现实经济材料。如果只是单纯的讲经济学相关原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通过使用恰当的案例深入浅出的揭示了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原来如此简单。

三、注意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奇妙关系

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得到大量的应用,而且具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1、函数。在数学上,函数就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经济学之中,大量的经济学概念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有供给函数、需求函数、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等。

2、导数。自从边际革命兴起之后,边际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大行其道。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边际概念,如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等。它们既有一个定义的公式,同时也有一个导数的公式。尤其是导数的公式,在大量的计算题中得到应用。边际概念和总量概念还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性的关系:当边际量大于0时,总量递增;当边际量小于0时,总量递减;当边际量等于0时,总量取得极大值。例如,边际效用与总效用、边际产量与总产量以及边际收益与总收益都是这样。

3、斜率。供求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供求弹性的大小;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两种商品替代程度的大小;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两种生产要素替代比例的大小。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等的均衡条件都是两条线的斜率相等。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图形都和数学具有惟妙惟肖的关系。

四、注意微观经济学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

第一章的引论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框架,囊括了以后的所有章节。第二章的需求供给理论则是整个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分析方法,以后各章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方法都是需求供给模型。第三章效用论要详细进行讲授。因为第三章序数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与第四章的生产论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类似的逻辑关系。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和等产量曲线的分析方法有惊人的相似。消费者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对应于生产论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效用论中的消费预算约束线对应于企业的等成本线,两者达到均衡的条件也相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也是两种类似于最终产品的资本、劳动的既定价格,即工资率和利息率。而第四章生产论与第五章成本论的逻辑关系则体现为分别从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对组织生产的企业进行的分析。在对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和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传达到这样一种逻辑关系,那就是厂商的行为如何促使产品市场形成均衡。一方面厂商通过不断的积累,自身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不断的有新企业进入,因此在供给曲线的推动作用下,靠价格波动使得供给曲线不断地向右倾斜,新的均衡状态就逐渐形成。在对第八章生产要素市场均衡的教学中,要避免这样一种误区,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为将产品市场的均衡演化讲清楚了就不需要重点介绍此部分内容,或者仅仅只分析如何求解方程得到最佳解,而没有从实质上指出其经济学意义,即它是如何通过价格实现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在对第十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的教学环节中,要明确地指出,微观经济中一直强调的均衡,就是稳定,即研究供给与需求靠价格(特别是相对价格)进行自动调节相对的稳定的机制。最后一章市场失灵理论,则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修正和补充。

五、备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微观经济学课程各章节间衔接紧密,前后知识点环环相扣,某些知识点与经济数学联系紧密。学生在预习时注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复习,注意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的融合。相对而言,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中务必配合相应的、适量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要安排例题的讲解。每讲完一章内容,应给学生准备一套练习卷,题型应尽量丰富,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分析作图题和计算题。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习惯和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微观经济概念篇8

关键词:微积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9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财会金融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同时,对这类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除了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分析金融现象外,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找到金融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为了适应社会的这一发展需要,各大高校也通过扩大财会金融专业招生规模。本文根据金融专业微积分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传统微积分教学的特点,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金融投资、融资、收益与风险、项目评价等过程中如何运用微积分知识,针对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带来一点思考。

1财会金融专业对微积分需求的特性

在各高校财会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微积分是必修课,其中财会金融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财会金融专业学生更加愿意关注社会经济现状,对于国内外经济走势、重要经济现象、热点新闻特别关注。财会金融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对微积分系统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充分掌握微积分的理论体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推理论证能力,从而为今后分析金融问题,建立金融数学模型打下基坚实的基础。

2传统微积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2.1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微积分教材作为数学类课程的基础教材,为了体现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结构的严谨性,呈现出体系庞大,结构复杂,概念抽象,计算多样,推理论证难的特点。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内容和学生专业实际情况缺乏联系,注重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现实财会金融知识的结合,片面强调解题技巧,而没有把现实经济现象与微积分教学联系起来,学生不懂得背后知识的原理,更不能把现在所学与工作应用进行关联,学生会产生“学习微积分无用论”的观点。

2.2重教授轻启发

由于微积分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信息量大、课程紧张,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一言堂的形式,以教为先,先教后学,老师忙于写板书,学生忙于抄笔记,学生只能复制教师教授内容,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长期下来便会渐渐丧失对于微积分学习的兴趣。微积分在财务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不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讨论,很难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3微积分教学改革的探索

3.1微积分专业知识与财务金融重点进行耦合式教学

微积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函数的极限运算,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财务金融知识的重点在于资本资产定价、投资项目分析、风险与收益、投资组合等。针对财务金融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整合,在尽量保留原有微积分体系的基础上,对具体内容进行详略处理。

3.1.1弱化公式推导,摒弃纯数学思维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擅长公式推导,习惯运用纯数学思维教授,但针对财会金融专业的特点,本文建议进行优化,比如,在函数极限的部分可以保留极限的直观定义,极限的严格数学定义可以不必讲解,压缩理论与复杂公式的推导,杜绝纯数学思维,抛弃类似于“因概念而介绍概念”的内容。

3.1.2从金融知识入手引入微积分知识

从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比如在讲极限时可以引入复利的计算公式,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存款、贷款出发,结合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本利、利息之间的关系展开讲解,通过计算复利终值、复利累积终值、复利现值、复利累积现值,最终引导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和应用;在导数部分可引入经济最优化问题,增加函数与导数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如成本、收益、利润、边际、弹性的概念,与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知识结合。通过这样,使同学们知道微积分与所学专业具有强相关的关系,并且能够最终应用到工作生活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变“填鸭式”为主动参与,结合案例探讨、实践分析实现寓教于乐

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提出为出发点,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从而利用所学内容解决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例如,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在课程之外,安排学生就本专业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针对案例中运用到的微积分知识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金融现象,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激发他们学习中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4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基础性作用不可忽略

微积分之所以成为金融专业的基础课,是由其结构的严谨性和论证的严密性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既要适应金融专业的内容需求,同时不能破坏微积分本身的体系,忽略微积分的基础性作用。

4.2工具性作用不可强求

微积分在解决一些经济金融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工具性作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讲解中可适当地引用经济金融案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积分所学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有学以致用和学有用武之地的感觉。但教师在引入经济金融问题时不能强求,不能为了应用而编造题目,在引入具体的例子时,应有一定的经济学依据。

总之,对于金融专业微积分课程的教学,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专业特色,多方面多角度地创造性教学,既结合学生认知又结合社会实际,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燕平.经济管理专业微积分教学渗透专业思想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8).

[2]何光.金融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理工,2011,(4).

微观经济概念篇9

2009年,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在董事长董文标的带领下,发挥“金融改革试验田”和行业创新领军者的作用,成功实现H股上市,全面启动小微企业贷款,新核心系统取得巨大成功,加上四年来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事业部改革和中后台流程再造,民生银行不改立行之本,不减创新动力,企业定位更加清晰,业务战略更加明确,二次腾飞的基础更加坚实。

2007年,董文标作为政协委员就提出了《关于鼓励商业银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案》,倡导商业银行不能只为股东创造价值,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出力,主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时隔三年,这份提案所提出的命题仍然值得社会和业界思考。

近日,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就社会责任话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全面阐述民生银行的经营理念和责任价值观。

两会提案:关注小微企业

《wto经济导刊》:民生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银行,就肩负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去年,民生银行大力推动为小商户小业主提供金融服务的“商贷通”业务,取得了巨大成效,民生银行为什么如此关注小微企业?在这次“两会”上您有没有相关提案?

董文标:在这次“两会”上,我提交了《关于“鼓励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相关政策建议”的提案》。我认为:为使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显得尤为必要。

在我国,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他们在活跃市场、增加税收、创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融资难是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在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这一轮经济剧烈波动中,融资难导致小微企业生存难的问题更加凸显。虽然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扶植中小企业的诸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有银行全面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才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之道。

民生银行是国内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佼佼者,其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商贷通”已经成为小微企业主高度认可的银行产品。2009年,民生银行累计发放支持小微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贷款突破600亿元;商户融资客户累计近3.2万人。但是,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仍然面临着诸多政策、环境、股东回报和服务手段方面的制约和问题,小企业尤其是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我国表现的依然突出。

因此我提议,为了使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显得尤为必要。在提案中我建议,政府改变直接向特定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的传统做法,通过鼓励和引导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从而间接实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目标。

能力和诚意决定社会责任承诺

《wto经济导刊》:我们在2007年提出“金蜜蜂企业的概念”,是借用蜜蜂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来寓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请问您怎么看待民生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董文标:金蜜蜂这个概念非常好,和我们做社会责任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的银行。当时我们办公就是一间房,连办公再加上住宅,是很艰苦的,经过了14年的发展,民生银行总资产已经突破1万4千亿,比成立之初增长了160多倍,完成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也不仅仅是民生银行自己的能力,它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长期以来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因此,“感恩”是民生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出发点。一个人或一家企业对社会的承诺基于两点:一个是有多大能力,一个是有多少诚意。诚意即感恩,民生银行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了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出于感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累计提供了近万亿元的贷款来推动和支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我觉得民生银行的发展本身就承担了很大的责任。

当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它的价值观就不应该局限于生存阶段,而应该提升,用社会天平衡量一家企业的价值。这个天平不仅包含了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方,还延伸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wto经济导刊》:民生银行的社会责任工作很有规划,“服务大众、情系民生”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比较高,请问民生银行的社会责任工作和民生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关系?

董文标:我们2008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运用了外圆内方的古钱币――“民生通宝”的责任模型,这个责任模型是国内首创的,形象、深刻地概括了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的理念、主要内容和体系。“服务大众,情系民生”是这个模型的核心和原点,也是我行长期秉行的经营理念和责任理念,责任治理、守法合规、责任推进、责任沟通构成了围绕核心理念的四大责任保障体系,最外一层市场绩效、社会和谐、绿色金融、慈善公益,是我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四个纬度,一是服务民营经济,增强经济活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二是共建和谐社会,情系员工、客户、伙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三是促进环境友好,坚持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业务经营中。除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基本责任以外,民生银行还致力于改善文化环境,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推动文化繁荣和振兴。

微观经济概念篇10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微观经济学需要讲授的内容特别多。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共有十一章,涉及的内容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等,教师很难在规定的50个(左右)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对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原理的介绍,理论性非常强,难免会有些枯燥。并且,现在讲授经济学的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缺少实践经验,对一些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缺乏深刻理解,讲起理论来自身都感觉空对空,没什么依托,底气不足。学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看课件和记笔记上面,很少联系实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热情反过来也受到了打击,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第三,研究方法多而杂。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很多,经常采用的有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和数学方法等。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像有些数学模型,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就难以接受。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第四,教材的选用存在问题。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版的《微观经济学》,主要阐述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思想,为西方学者所写,更有权威性;第二类是中国学者根据自身对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综合中国的实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国内得到大多数的认可并运用;第三类是照抄别人的教材而组编形成的教材,编者对研究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易误导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质量层次比较低。第五,考试方法单一。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微观经济学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现有的理论闭卷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考核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2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第一,调整教学班级的人数规模,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这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自由提问、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吃透所要讲授的理论,才能在交流中游刃有余。第二,教师应首先把理论讲透,再联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科学,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商品价格等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日常经常经历的事情进行讨论。比如,物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价格的波动。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如夏天热就会引起对冷饮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需求发生变化时会影响价格的波动,那么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影响需求增减的因素有哪些呢?商品的价格、收入、偏好、预期等等是属于什么因素呢?第三,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可把一些次要、粗糙的东西去掉,留下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具体化数量化,而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中有很多数量方面的关系,有时候数学模型可以帮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数量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的真实存在性。但数学模型的建立也要适当,对数学基础好的班级可适当多讲一些。第四,教师应尽量采用双语教学。目前一些比较好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都是外国人写的,很多原著都是英文版。有的用英译过来的教材,有的用国内学者组编的教材。由于翻译上的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那些非原版教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学的原始概念,而这种原始概念更能体现经济学的精髓,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经济学的一些思想。第五,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版本为例,章节内容非常多,48个课时连课程内容都讲不完,根本没时间复习,有时学生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仅通过闭卷考试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应该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如可以把闭卷考试和平时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期中测试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