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十篇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十篇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4:1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1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界定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可以理解为三层含义:数据的信息化,企业把原始的信息,即库存信息、销售凭证、费用凭证、采购凭证都以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计算机里,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满足随时查询的需要;流程的信息化,即把企业已经规范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和“拍脑袋”的管理行为,同时提升客户满意度;决策的信息化,即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智力流汇集成企业的信息流,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产生相应的管理决策信息,指导企业的经营和决策。这个层面是信息化的最高层次,它可以对企业进行连续的实时监控和快速的调整反映,保证企业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

从三个层面可以看出,推进企业信息化,不仅需要提高硬件水平,还需要从传统的管理思想向集中式的管理思想的转变,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在战略上实行集中监控,整合所有资源。集中式管理能够帮助集团企业有效消除地域壁垒,建立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快速反馈,从而真正发挥集团企业的规模优势。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转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都与财务管理有关;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企业财务管理要实现权利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信息的集中共享,必须有三个条件: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必须与财务是紧密联系的;企业运作的所有过程状态都必须实时反映到财务上;财务结果必须尽快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者,使其能够迅速反应,改善业务或管理,提高绩效。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的支撑,没有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是难以做到的。

二、现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或模式,在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方面普遍还比较落后。据财政部2001年所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本上全部实现了会计业务电算化基础环境,而19%的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做账状态,甚至尚未实现电算化;国内已经上线集成化的先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含有财务管理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不足3000家。无论是原始的手工做账还是运用了简单电算化软件,企业的财务部门仍然处在“信息孤岛”之上,其突出特点就是只能进行事后算账。而事关重大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却未能有效、实时地集成和共享。因此,决策层由于无法获得支持决策的实时动态信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存在问题:

(一)企业核算层面的会计问题

企业已普遍应用的会计电算化,在财务会计流程中增加了自动控制机制,改变了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日记账、科目汇总表等),改变了数据的存储方式、记账方法、账簿的内容和形式,也使得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正确性、及时性大大提高,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时间从管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支持企业管理和决策。但是,这种状况不过是将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搬到计算机中,实现会计流程自动化而已,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会计流程中存在的事后算账、事后报账;会计部门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业务与财务不协同;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在企业内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等问题。显然,会计电算化仅仅是单项业务信息化,它只能提高财务部门局部工作效率,各相关业务之间信息仍不能实时地沟通,无法应对多变的市场竞争。

(二)企业控制层面的管理会计问题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随之而来的控制问题也越突出。为了有效地控制集团成员之间的资金、费用,支持企业集团或总部管理决策,很多企业在到底是实行“集权”还是“分权”管理模式上举棋不定。目前,企业集团多实行分权管理,在缺乏信息技术支持条件下,集团总部决策层由于能力、时间、精力和经验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对各成员实施有效控制。无论是采用集权还是分权管理的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财务问题包括以下两点:1.尚无集成化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支持,缺乏健全的预算控制体系。2.面对散布于集团成员中的资金及其运作,集团公司因无法实时掌控资金流信息,致使资金控制失灵。

(三)缺乏企业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

信息孤岛、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造甚至彻底地革命,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层面、管理会计控制层面和决策支持层面上的诸多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企业财务资料在信息高速公路中得到有效集成和综合,从而利用有效的信息流来监控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快捷、高效运转,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要求采用在财务管理模式上采用集中管理方式的财务管理。集中式财务管理的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财务业务处理子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子系统。

(一)财务业务处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日常资金的核算与监控子系统、流动资金计划与管理系统、投资和预算决策子系统、资本营运管理子系统、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价值流管理系统等。各业务子系统主要用于柜台业务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它的功能是使财务业务手工处理自动化,具有迅速准确,大批量处理信息的能力,产生大量的原始的共享信息。

(二)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一般是以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业务子系统为基础的,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为领导者提供辅助决策服务。它具有两种职能:对财务和经营业务的数据收集和加工处理和为财务管理提供各种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三)财务决策支持予系统决策

该系统是指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目标,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加以执行的管理过程。它是以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仓库,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对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为企业筹资、投资和日常营运资金管理决策提供各种支持。

集中式财务管理系统完成了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全球化财务管理支持的转变。这些转变具体体现在: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如支持凭证的集中式审核,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得到提高。财务系统不仅在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了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并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如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即aBC,activitv-BasedCosting)。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包括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需要服务。

四、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一是通过互联网,使得企业的管理手段得以超越时空实现全方位全天候运作,并且使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和外部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二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原来各层重叠的管理信息传递,现在可以在一定的权限控制下,实现即时、垂直和横向的数据共享。

由于信息化可以使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生产环节无缝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数据的集中共享,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全面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通过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既可以加强制度约束、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同时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失真。

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成本核算

准确的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财务不但能了解销售、采购、库房、生产的全部过程,而且伴随其每一个作业,财务都有相应的反映,同时都有监控。有效的风险防范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当出现危机时能够快速反应给决策者,避免因信息不流畅而出现的决策失误,把企业面临的风险降至最低。

(二)预算管理

信息化可以促使财务应该对公司的业务起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作用。由于信息化提供的手段,使得企业能够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准确地去做好各业务、各地区、各产品、各部门、各费用科目的预算工作。并且能够做到按月分解和及时调整,让每一科目的费用都能够实时报告到应该承担责任的部门负责人,并且可以和它的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预警或禁止信息。同时业务部门负责人可以在月中任何一天获得截至当时的收入、毛利、净利的粗报表,便于及时了解经营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

(三)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企业对财务的管理,说到底是对资金流量的集中管理与控制。加强财务资金管理,不仅是事后算账、做账、统计、结算,而且必须把财务资金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企业洽谈合同、收取订单乃至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就必须认真考虑企业的财务和赢利能力,以保证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2

一、信息化的概述及其经济意义

信息化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基础上的生产行为,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存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更广泛地实现科技成果共享。信息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总括,借助媒体传播系统实现信息交流和转化的目的,为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信息化意义重大,第一,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社会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应根据国家建立信息化社会的战略部署,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化与工业企业生产的不断融合等,为增加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第二,信息化促进全球产业的优化升级,无论是政治、文化方面,还是经济、军事领域,均已经形成以信息化产业为主导的发展形态。

二、企业文化的含义及其经济作用

企事业单位在运行中,形成的独有的内部文化氛围,即企业文化,包含企业发展蓝图,价值观念和制度文化等意识形态,是公司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或者决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员工产生无形的约束力,以此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和管理的规范性,是其对外竞争和业务拓展的有利支撑。企业文化的经济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显性作用和隐性作用。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宗旨、企业标识、工作环境和规章制度等方面。其中企业标识是企业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标识包括工牌、工装、商标以及标志性建筑等,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激发员工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荣誉。隐性作用是指以精神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企业价值观念是区别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征,彰显着企业个性,使其在行业中展现独有的面貌和风格。

三、信息化发展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信息化促使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开拓意识,冒险意识,宽容意识和写作意识。信息化是智能化时代的代名词,成为现代企业创造财富的关键技术。但是在矛盾学意义上,信息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为企业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在纷杂的信息资源中有效地获取有用部分,需要建立强大的内部协作能力和创新凝聚意识。员工不仅要熟悉信息的筛选步骤和技巧,还应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贴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恪守勇于进取的奋斗信念,追求事业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企业还应该正视内部风险,提高员工承担风险的意识,鼓励其在危机中锻炼自己,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对善于行动、敢于尝试的员工应给与信任和保护,允许其失败,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另外,信息化使企业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文化创新的可能性。例如,企业通常会建立内部办公网络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与外部信息的及时对接,有利于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本企业的价值观念,为文化创新提供方便。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需要及时了解行业和行业以外的生产、营销及管理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变动和发展趋势,扩大文化的多元化容量,使得在企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因各个地区的消费水平、风俗习惯和消费心理的不同,为了迎合广大客户需求,增加本企业生产产品的销量,建立多元文化观念显得尤为迫切;吸纳也就代表着开放,在企业吸收和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进行改进,大力宣传创新后的企业文化,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

(二)信息化促进企业文化质量的提升。无论从现代文化的增长速度,还是可信任程度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化始终是提升企业文化质量的保障。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产品的全球化扩散速度,使得企业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到全球化市场中,信息时代经济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快速反应的基础上,否则便无法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提高文化更新速度意味着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低廉的价格和畅通的销售渠道,满足消费中的需求,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高速文化运转要求企业有敏锐的市场需求洞察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和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求员工能对公司的任务指令有极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对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利用现有条件或自主创造条件,独立处理工作职责范围以内的问题。此外,提高文化的信任度是企业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是高质量文化的客观要求。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文化的可信任程度极速升级。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得企业结构呈现扁平化的发展特点,授权力度逐渐增大,而信任正是放权和前提的基础。建立高度信任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高层只有对内部文化的可信任程度进行严谨的评估之后,才会敢于授权,否则,将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员工还会更加信任领导的办事能力,服从上级指挥,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高度信任的文化使企业内部建立公平竞争、诚实友爱和努力向上的工作氛围,形成巨大的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在行业中的良好口碑,与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以诚相待,和睦共处。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究竟什么?企业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科技技术,在信息化平台上通过局域网、互联网对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创优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就是企业信息化。

一、信息化与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我国正逐步普及,但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才叫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如何在管理中运用,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搞清楚。当前中小企业所谓的信息化管理只限于拥有电脑,建立企业网站这个层面,少数企业施行的信息化管理不仅没有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反而由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够,导致信息化管理成为一块鸡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真正的信息化管理根本没有得以实现。我国中小企业多处于行业从属地位,相互之间的竞争大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原因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管理刚好满足这些企业发展需要。那些运用了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数据信息进行系统采集,经过技术处理,有效传输,并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科研部门、人事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管理。另一方面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获取外部信息带来了便利。信息系统的科学使用,企业能迅速和准确的获取企业内外部的信息,通过系统的加工处理以及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企业就能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密切配合,从而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对企业组织运行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两个问题:交错整合过程的不确定性、活动分工的不明确性,所以中小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复杂不稳定。企业要想依照既定的管理模式实现良性运行,就必须以客观的手段强化企业和职工的管理意识及管理行为。事实证明,唯有信息化管理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这样的经营管理运作模式,信息化管理使增强了企业职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企业各个部门的职工可以各司其职、配合默契。(2)对企业生产制造管理的影响。中小企业在生产制造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库存管理不当,经常有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积压在仓库中,导致企业现金流动性差、运营成本高、利润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对生产能力不足或陈旧的生产线进行更替。企业唯有采用信息化管理,通过先进技术优化生产资源,才能使企业各功能之间的和谐运转、利润空间得到提高。(3)对企业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中小企业要想在短时间之内建立科学的业务管理流程,唯有采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可以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准时将产品交到客户手中,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距离,节约了客户交易成本,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使消费者能更好地了解市场,也使企业能更准确地把握市场。中小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使企业实现了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交易系统,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对企业技术创优的影响。技术创优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重要,不仅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而且能够弥补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等方面的缺陷。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业能力、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拓宽研发思维的能力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得到实现。此外,信息化管理还使中小企业畅通了信息交流沟通,新产品开发速度得到加快,设计新产品、生产新产品、改进产品、增加产品性能的成本都随之降低,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资金。(5)帮助企业扩大竞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企业长期积累起来以技术优势为主体的市场环境发展变化,信息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减弱,中小企业在许多信息的获取方面以及技术的学习、运用方面,已逐渐赶上了大企业的脚步,中小企业结构简单,使中小企业能利用信息资源,快速学习到大企业的丰富经验,比大企业更快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术以及知识,通过技术创优,中小企业呈现后发制人的趋势。

总之,中小企业想要共享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知识,就必须在夹缝中找生存,要想和大企业一起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这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最根本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金铺.浅议中小企业如何实现管理信息化[J].现代商业.2009(3)

[2]杨静,张雅歌.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J].企业导报.2010(9)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4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421.39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对各行各业的覆盖、渗透,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原来所熟悉的一切,并将世界带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更短,技术含量更高,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围绕着产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就会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只有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化建设影响企业竞争力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广,渗透力强,在企业中可用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办公自动化,集成一体化系统等。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在竞争中的成败。

信息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向决策者提供企业内外、行业内外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信息,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引进信息系统,可以更好地利用销售渠道,减少销售人员的冗余并实现“零库存”,有利于拓展市场,增强销售竞争力;由于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均实施信息系统管理,使得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畅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迅速便捷,有效地减少彼此间的冲突,更好地进行合作,整个企业的资源能得到最佳配置;通过对企业外部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企业能够及时对产品生产的数量、款式、品种等做出修正,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提升产品的认可程度。

2信息化建设影响企业管理方式和效率

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和成功概率,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信息化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与公共或社会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从而可以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扫描和跟踪及时发现新的机遇和潜在的风险,并快速做出反应。此外,借助于信息设备,员工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横向交流与越级交流成为可能,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越来越扁平化,最大限度的提升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能,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另外,规模化、集成化是每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多业务、多区域、多平台等特点,但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资金管理控制的问题。如果控制不好,会出现很多灰色地区,就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营收,加大企业经营风险。所以,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企业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资金管理更加严格,预算管理更加精确,财务报表更加快捷,便于财务集中控制,更有效地防备风险。信息技术还可以同时促进价值链延伸,企业与用户及消费者之间的交易通过网络实现了四流合一,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使商品流通更加顺畅,管理更加到位。

3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

信息化建设可以将服务延直接伸到用户,可以扩大市场需求,提高附加值,可以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企业效益、实力和竞争力。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的增加,企业管理扁平化,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作效率。通过网络树立形象,扩展市场空间和竞争机会,利用全球资源整合供应链,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给客户提供及时、便捷又个性化的服务。

4信息化改变着企业文化

首先,通过网络办公,增强了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及时决策;其次,网络办公系统为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管理、了解公司动态开辟了通道;再次,通过网络办公,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员工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有效提升了员工找领导签字的时间资源;再其次,网络办公使企业的各种行政资源使用公开、透明,对行政后勤部门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网络办公营造了一种沟通、参与、信任、高效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助于推动人们观念的转变,建立包括全局观念、效益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在内的企业文化。

5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做法。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5

摘要: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提出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知识管理渐进模型,探求了通过知识管理构建企业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从知识的角度研究了信息化对高新企业的影响,并从管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知识管理;协同管理;创新机制1信息化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企业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起着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以契约为保证积聚和整合知识,知识与资源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的知识,进而通过可观察的企业能力及行为转化为企业绩效,企业的知识存量、结构,以及吸收、整合知识能力的异质性是形成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因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网络作为内部显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知识管理的操作平台和基本工具。国外学者从企业管理职能(运营、规划与战略)层次范畴揭示了信息化对企业资源的配置经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路径(图1),呈现一种高阶依赖低阶支撑的综合运用形态,国内学者从功效的角度将信息化的功能归纳为媒介、协同、驱动和诱导四类功能,并提出四种功能相互作用下的创新促进机制:主体关系培育引导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均衡机制,以及知识创新链优化机制。企业的创新是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创新,而信息化需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制度诸要素协同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综合理论研究,并结合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可以从四个逐级抽象和深入的阶段来认识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图2),从中探求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1)信息流通媒介功能。实施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的企业,内外部实体可借助电子邮件、浏览器、文件服务器等方式进行快捷沟通。显性知识以可编码的信息形式存储在系统中,提供了信息共享和跨实体范围的信息检索服务。(2)信息化革新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这是应用于组织结构整合的知识体现,引致了组织协作程度提高和管理优化。由于组织内部存在分工,可编码知识在流通与运作过程中,将因各组成单元的功能及任务需求差异性而出现有选择的淀积,从而呈现知识配置的优化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借助信息系统的媒介功能,不同管理层次的员工可以平等、开放地快速沟通,命令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层级,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驱使组织架构向网络化、扁平化进行整合。企业在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能力提高计划精度,减少时间消耗,通过实施时间管理获得速度竞争优势。(3)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共享、运作的需求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信息化媒介可以明显地促进知识共享和运作的效率,然而这是一种处于下意识层面的对知识的管理。当企业认识到自己作为知识集合体的本质,能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从而主动地为企业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创造条件,如:激励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开发组织单元的知识学习能力,减轻知识转移的障碍等。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积聚(学习、获取、存储)、知识评估体系、知识的运用和转化(SeCi模型)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知识价值的鉴别和知识资产的商品化予以充分关注:前者是促使微观知识存量和宏观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知识存量应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后者则是知识资产价值和企业绩效体现的根本目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4)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优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运营管理进步的外象,深入到战略层次,其底蕴和根本目的则是建立具备创新诱导能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知识良性动态循环的环境,体现为:知识流通、共享、转换的阻尼小;组织单元及员工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存量来学习、理解新知识;企业管理者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中,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全员创新的创新型文化得到崇尚和弥漫;在管理机制上,应能协同发挥创新个体的外部激励和内在的创新自激励;组织的创新不是一时的,而是受到知识的运动所诱导,遵循“知识流通和运用发现创新点或问题涌现创新行动实施产生创新成果再激励”的路径,源源不断地持续产生的。企业创新型核心能力(企业配置、使用资源,以及发现未来机会的能力)由此得以提升和优化。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2信息化对微电子企业知识范畴产生的影响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微电子产业早在1991年即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范围之一。微电子企业可划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两类,前者通过CaD软件生产iC功能电路图和工艺版图;后者则通过复杂昂贵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制造出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6

[关键词]信息化;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B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企业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目前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信息工作部门人员职业素养较低、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落后、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等,不仅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且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引以重视并加以解决。本文试图分析信息化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期望能给相关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并且是企业独具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往往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是企业所独有的,并且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的,这种特质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很多垄断行业之所以获得暴利,正是因为其不可替代性,“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可以自由决定价格。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office系统,苹果公司的手机、电脑、ipad。有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可以说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有的收藏家为了使藏品升值,不惜破坏掉手中原本一对的产品,世间只留这1件,而这1件的价格翻了又岂是几番、几十番。

(二)稳定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使得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核心竞争力又包含稳定性的特征。如海尔集团自创立以来,依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周到的售后服务,迅速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已连续多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还有阿里巴巴的淘宝网,网上交易量连年攀升,稳居全国第一,这些都体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稳定性的特征。而很多企业虽然凭借产品的独特性在某一时获利众多,但难以持久,也注定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开心网的“偷菜”游戏,风靡全国,2009年达到顶峰,甚至很多人晚上定闹钟起来“偷菜”,然而2012年便峰回路转,用户量下滑严重,最终导致失败。

(三)周期性

如同一个产品有其生命周期,一个产业有其生命周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着生命周期。虽然核心竞争力意味着持久、稳定,但没有任何一种竞争力能够持续保持生命力,核心竞争力也会经历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包含六个阶段:无竞争力阶段、一般争力阶段、初级核心竞争力阶段、成熟核心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弱化阶段、核心竞争力新生阶段。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处的阶段也不相同,有的处于初级阶段,正处于上升期;有的处于弱化阶段,核心竞争力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企业都是没有处理好这一阶段而走上了下坡路。

二、信息化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般拥有一定规模,无论是管理者的理念,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架构等方面,比起中小企业来,都相对较为先进和完善,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为明显。

(一)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信息的竞争。谁掌握信息越全面,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信息化对于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表现在: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企业一方面可以收集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互联网其他企业在产品创新和研发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工作效率。二是提升企业决策能力。市场信息千变万化,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的认可度等,从而相应地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而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行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的有关信息,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提升企业营销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市场需求状况和客户分布情况,从而做出有效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销售,减少产品库存现象,开拓新市场、巩固老市场,提升企业销售竞争力。

(二)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是增进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企业管理者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不仅便于企业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心理,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而且给员工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信息系统,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发一封内部邮件或者网上办公系统都可以解决,使得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越来越扁平化。二是增强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通过信息系统,使得国有企业各部门间的业务流程更为流畅,企业部门之间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到彼此的经营状况,增进了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便于企业管理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最大限度组织生产经营。三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目前很多国有企业会计处理仍采用手工方式,不仅容易出现错误,而且效率低下。企业信息化不仅使企业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财务报表更加快捷,利用软件所提供的模式化、规范化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失误,而且通过财务软件,也可以准确而详细地分析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务、盈利能力等相关指标,便于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选择适合发展的战略。

(三)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沟通交流手段,便于企业给客户提供及时、便捷又个性化的服务。一是增进企业与客户的交流。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例如网站、微博、公众号等,企业可以既宣传自己,展示企业产品和技术,从而提升自身形象,还可以在线与客户交流,及时解答客户的疑惑,快速受理客户的售后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的好感度。另一方面,客户也可以给企业提出意见建议,企业可以根据客户反馈情况推动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各行各业应用大数据越来越普遍。大数据应用正是信息化建设的实现目标之一。通过大数据,国有企业可以分析出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从而稳定客户源,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情况

企业发展目的在于盈利,发展成绩也体现在盈利水平上。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很多企业面临重组的现实。借助于信息化,国有企业可以早日走出困境。信息化对于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管理费用。其次,信息化可以拓企业的销售渠道。通过信息采集,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销售,减少产品积压。第三,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从而抢占更多地市场份额,获得更多地认可。

三、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工作部门人员职业素养较低

目前国有企业信息工作部门人员职业素质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很多企业管理者思想落后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工作部门,有的虽然成立了机构,但是人员没有到位,空壳子一个。二是人员配备不强。很多企业在招聘、选择信息工作人员时门槛较低,没有严格把关和筛选,很多人员对于当前信息化建设有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掌握不透、理解不深。有的信息工作人员甚至是生产经营人员兼职。三是企业缺乏对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在职工素质培养与提升方面,很多企业缺乏对职工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导致信息工作人员吃老本严重,职业素养提升较慢。

(二)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落后

一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包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在硬件方面,很多企业还无法做到电脑普及,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如会计岗位,会计人员还采用传统手工记账法。在软件方面,有的企业片面认为配备计算机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对于办公系统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应用不足。二是信息数据不够真实。很多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管理粗放,组织架构不完整、内控制度不健全,加上外部监督不到位,导致很多信息数据失真,特别是会计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三是信息管理滞后。许多企业管理者错误的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劳永逸,缺乏日常实时的、全面的维护与管理,使得信息失去了时效性。

(三)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但总的来看,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尚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例如,企业信息化缺乏行业标准、网络环境不安全等。其次,从企业层面看,很多企业没有制定较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第三,从员工层面看,很多员工对于规划理解也不够到位,认为规划制定是领导层和信息工作部门的事情,自己无权干预,因此不能积极建言献策。在规划执行方面力度也不足,有时会存在规划内容与系统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四、提高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信息工作部门人员职业素养

国有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转变思想观念。要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结构,设立专门的信息工作部门,并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在人才招聘时,要适当提高门槛,招收一批真正懂得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确保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新招聘人才进入到国有企业后,还要注重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人员参加各类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切实提升其职业素养。信息工作部门人员也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二)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更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一是加强硬软件建设。在硬件方面,配备齐全计算机,重要岗位全部实现网上办公。在软件方面,购买或开发适合自身的办公软件、管理软件、财务软件等,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高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信息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除了利用互联网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企业内部数据的真实性,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三是加强信息管理工作。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瞬息万变,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信息化的理念,加强信息的管理与维护,确保信息有时效性,具有可参考价值。

(三)从整体上谋划信息化建设

首先,国家应从宏观上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或实施细则,明确信息化建设标准,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推动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其次,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应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来谋划,分年度制定信息化建设实施规划,利用规划来指导信息化建设,从而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和企业现状,从企业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企业的人、技术和管理的作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最后,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岗位的职责,应当是全员参与,共同谋划推动的过程。因此,要增强国有企业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积极支持信息化建设,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共同提升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趋势,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成长,对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当自觉承担起应有的重任,作中小企业的榜样。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对国有企业竞争力影响,期望能给相关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参考文献]

[1]杨周锋.企业信息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商,2013(19):90

[2]蔡超.浅析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3(8):86-87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中国会计信息化也紧跟国际前沿,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将从企业的内部控制角度出发,探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影响

2012年,财政部制定了《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并对企业信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制定了符合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规范。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以改进企业内部控制为目的。内部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氛围,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研究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内部控制功能的提升与变革是渐进的,有明确的途径与方法,企业如何建立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当前负责人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意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内部有效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和措施。会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近年来,不光是上市公司,许多企业也开始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效率的提高,更是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更新和完善。但也有的企业不注重规章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导致有的企业使用会计信息化的先进系统后,违法乱纪及会计信息失真等经营行为的发生反而更加频繁。因此,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基础

(1)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特性,企业仍需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合理设置有助于减轻会计核算人员工作量和有助于会计控制人员对会计工作的审查和核算。会计信息化系统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遵循完整性、有效性和集约性原则。所谓完整性原则是指在设立会计核算科目时,应注意会计科目建立时,必须先高后低,如:固定资产—汽车类—卡车,建立顺序是先建立一级科目,再建立二级科目:汽车,最后建明细科目:卡车;某一科目开始使用后,不能在年度内删除,编码也不能修改;会计科目一旦使用,只能增加同级科目,不能在最低级的科目增加下级科目。所谓有效性原则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应符合自身特点,有助于记录资产负债,现金流量和利润损益等,不会产生科目的冗繁和重复计算,要求简单明确,通俗易懂,对每个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必须界限明确,并且使账务更加的简洁、明确。所谓集约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这一过程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就是实现信息的集成化。

(2)会计信息化工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是依靠网络使数据集成实现资源的共享。但,在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如何实现会计信息的高效、及时、准确的在每个使用者之间传递,是实现会计数据标准化在新世纪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综合性的工作,既需要政府部门的牵头,又需要社会相关会计、经济、统计、计算机相关人才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又需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大力推进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研究及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共享度,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智能较强的系统。会计电算化主要是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诸如计算、整理、核对、分类、登记、制表等。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会计信息不仅具有自动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和管理功能,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最终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3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作用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执行,从采购到付款、订单的获取到发票的开出等业务集成得以实现,大部分的数据是依靠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采集的,并通过公共接口与相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连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孤岛”,绝大数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趋势,实现了跨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贯彻实施对内部控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具体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以下类似的困惑和问题,当财务部门审批销售部门的差旅费或交际应酬费时,总听到销售人员在抱怨;审的也太严了吧,我们在前面冲锋陷阵,你们反而在后边拉我们后腿。在对供应商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采购部门认为处处按照采购部门的规章制度办事,怎么到了法务部或管理部,选中的供应商就迟迟批不下来呢?公司管理层天天说风险,为什么员工对风险却没什么概念?是领导在危言耸听,还是风险管理和控制就是领导的事儿。制度整合了,流程也更新了,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反而觉得比以前更麻烦了,花的时间更多了。它们都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相关。

在以往会计电算化的时代,大量的会计信息录入都和人工记录相结合。如果出现账账不符,账表不符的情况,很容易将问题责任到人,有效解决。而在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所有的会计信息录入都要经过交易授权。对交易进行授权控制是为了确保经过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所有重大交易真实有效,切不能篡改。企业的采购和销售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和价格波动密切相关,很难将系统设定一个程序,然后一成不变的执行下去。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交易授权时,注意让经办人确认授权和系统自动授权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企业信息化首推会计信息化,它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但现行的大多数会计信息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构建信息化会计。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等现实问题也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部控制的作用会不断扩展。

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并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1,(2):18-20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8

论文摘要: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复杂的社会市场信息迫使企业要向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当今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有很多的弊端,而消除这些弊端提高企业的竞争里迫在眉睫。本文简要介绍了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状,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以及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abstract:enterpriseisthemainforceforpromotingeconomicdevelopment,andenterprisesinthefiercecompetitioninthemarketinaninvincibleposition,itisnecessarytoimproveth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complexsocialmarketinformationtoforcecompaniestodiversifyanddevelopinthedirec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manyenterprisesintoday'sinformation-basedconstructionhasmanydrawbacks,theeliminationofthesedrawbacksandenhanceth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inimminent.thispaperintroducesthepresentstatusquoofchina'smostenterprises,thecompetitivenessofthecontentandfeaturesofthecompositionofth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onthemodernenterprisedevelopment,andfurtherimprovetheircorecompetitivenessofchina'sthinking,strengthenth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

keywords:corporategovernancecompetitivenessandinformation

引言

近几年,我国各类企业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迅速崛起,这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也如战争般激烈起来。由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带动了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走出困境,迎来了迅速增长。在重型机械、机床等装备制造业,以及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好年景。例如,一家大型重型机械制造企业2006年的营业额达就到了五年前的五倍。产能不足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前几年效益不好,使得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停滞。在当前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涌现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其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育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建立健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发展的保证机制,为促进企业信息化创造环境和条件。本文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信息化的新兴技术更是竞争力的精髓。

尽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竞争力,但对企业竞争力基本涵义的理解却是基本一致的,即企业为生存和发展在争夺所需资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在争夺市场份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和能力。然而,拥有能力(competence)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使一个企业具有竞争力(competitiveness),能力只是成功完成工作的全部能量(capabihty)。

企业竞争力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长期导向,立足于长期绩效,而不是临时性的竞争优势(如降价购买市场份额);第二,可控制性,企业的优异绩效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专有性(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相关,而不仅仅是由有利的外部环境导致的;第三,相对性,竞争力是一个相对于同行业竞争者的概念,应采用相对性测量标准;第四,动态性,竞争力是一个由潜能(potentia1)转化为结果(outcome)的动态过程。

企业竞争力促成及获取是当前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命题。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把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及政策环境、所在产业的状况、企业活动与国家的关系、本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关系、企业活动所处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活动和成长的环境。

第二,企业内部因素,指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可以使企业具有某些优势。这些企业特定因素通常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生产力、组织结构、文化、产品与服务、形象与声誉等。

第三,企业家影响力,在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三个层次中,企业家影响力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企业家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形象定位、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而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信息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1信息化建设的条件

有了稳定、扎实的基本环境,才能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具体来说,最起码需要保证有以下条件的成立。

(1)信息系统的开发不能孤立,应综合本公司实际需求,对开发的系统应做充分的调研。

(2)信息来源必须是内部的和外部的。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共享、再利用,需通过综合平台来支撑和管理。

(3)网络安全方面。一是利用硬件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二是域安全设置、本地安全策略的实施、高级安全防范措施;三是通过管理制度来加强安全性。

(4)建立内、外网站。通过外网及时收集、得到来自互联网的过滤信息之后,经过加工处理变为有价值的信息。外网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5)终端操作人员需要一定专业操作水平和系统使用能力。

2.2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1)信息化建设要与体制、技术“两个创新”相结合

要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如果不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整合优化原有的组织结构、不加快转变落后的经营机制、不改造更新陈旧的设备,只是简单地采用了计算机,上了互联网,不仅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还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整体考虑,系统推进。一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互为促进。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四个方面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要基础的。我们必须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相互促进,提供及时而又准确的资产和生产经营等各方面信息,更好地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性。二是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要按照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科学整合企业内部分工体系,精简管理层次,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协作,明确职能职责,增进沟通联系;再造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提高企业效益。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加快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加强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企业的素质。一是观念要更新。推进企业信息化,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观念滞后的约束。推进企业信息化,实质是采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过程,也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与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碰撞的过程。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企业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尽快建立。二是基础建设要强化。特别是数据管理,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数据管理这一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定额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建立统一、完整、操作性强的代码编制系统;确保数据采集的高效、真实和统一,从而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时,既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兼顾企业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立足应用,讲求实效。要从解决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做文章,实施重点突破,探索走出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信息化建设路子。坚持先进适用、量力而行、系统建设的原则,处理好先进与实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选用合适的技术设备和进行网络建设,克服片面强调技术设备、功能越先进越好的倾向。有效整合、配置用好企业现有的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装备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要防止发生抛开现有基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

3.我国企业竞争力现状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于5月10日了《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根据世界竞争力评价结果,2007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中由上年的第17位升至第15位。也是自1994年该报告首次收录中国以来,我国排名最前的一次。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企业的努力功不可没,但是各方面的不足和世界上先进国家的企业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

(2)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过大。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

(3)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

(4)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

(5)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容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企业过度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状况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带动了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走出困境,迎来了迅速增长。在重型机械、机床等装备制造业,以及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好年景。例如,一家大型重型机械制造企业2006年的营业额达就到了五年前的五倍。产能不足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前几年效益不好,使得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停滞。在当前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涌现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4.企业信息化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4.1推动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我国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

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舌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4.2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

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首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大幅度降低了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其次,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信息化企业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估息化企业成本的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戌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起常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4.3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

一方面,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思路的效率,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

4.4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电子会议系统(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卒。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5.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要想兴旺发展,必须依赖于创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竞争力,而笔者认为更为关键的是围绕着信息化技术所产生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5.1开发核心技术

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便如有了一个别人没有的制胜武器,也是自己企业的特色所在。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正如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所说:“企业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指关键技术和技术),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使业务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正如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所说:“企业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指关键技术和技术),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使业务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

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

途径大致可分为:(1)雇用专业知识扎实的员工;人员是技术与知识的载体,一切应用的根本,有了优秀的人员资本才识一切的基石。企业应当加强人才的搜罗,例如利用猎头公司寻找优秀的员工,同时去各高校招聘可塑性良好的人才加以培养,以做储备。(2)加强早期开发;这一点是就市场的前景,企业提前作出对策,预先进行产品的早期开发和研究,在产品成熟的时候,较同类其他企业占领市场。(3)不断增强专业挑战;在相同的领域里,想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威信,那么就得在专业里有过人之处。对专业领域的研发,对企业在同行业和市场中都会起到先机作用。(4)评价与淘汰。这个是要作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听取企业基层对企业的建议和看法,同时做好市场调查,全方位剖析自己,错误或者是不良的方面加以淘汰,将企业尽量做到最优化。

5.2建立先进的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在选择网络销售渠道时要注意产品的特性,有些产品易于数字化,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传输;而对大多数有形产品,还必须依靠传统配送渠道来实现货物的空间移动,对于部分产品依赖的渠道,可以通过对互联网进行改造以最大限度提高渠道的效率,减少渠道运营中的人为失误和时间耽误造成的损失。

在具体建设网络营销渠道时,还要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从消费者角度设计渠道。只有采用消费者比较放心,容易接受的方式才有可能吸引消费者使用网上购物,以克服网上购物的“虚”的感觉。如在中国,目前采用货到付款方式比较让人认可。

其次,设计订货系统时,要简单明了,不要让消费者填写太多信息,而应该采用现在流行的“购物车”方式模拟超市,让消费者一边看物品比较选择,一边进行选购。在购物结束后,一次性进行结算。另外,订货系统还应该提供商品搜索和分类查找功能,以便于消费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商品,同时还应对商品提供消费者想了解的信息,如性能、外形、品牌等重要信息。

再次,在选择结算方式时,应考虑到目前实际发展的状况,应尽量提供多种方式方便消费者选择,同时还要考虑网上结算的安全性,对于不安全的直接结算方式,应换成间接的安全方式,如8848网站将其信用卡号和帐号公开,消费者可以自己通过信用卡终端自行转帐,避免了网上输入帐号和密码被丢失的风险。

最后,关键是建立完善的配送系统。消费者只有看到购买的商品到家后,才真正感到踏实,因此建设快速有效的配送服务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阶段我国配送体系还不成熟的时候,在进行网上销售时要考虑到该产品是否适合于目前的配送体系,正因如此,目前网上销售的商品大多是价值较少的不易损坏的商品,如图书、小件电子类产品等。

5.3加强管理能力

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管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的经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说是企业的支柱,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前程。

5.4加强研究开发能力

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人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翻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首先科研开发的根本是人才,招募和培养科研开发人才是加强此项能力的基础。去对应专业高校和招募所需的相应人才。聘用猎头公司去同类行业寻找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本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综合人力。

其次是加大投入经费,在企业相应专业领域占有先进技术,为企业创造利益努力。科研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到科研开发的速度和先进程度,适当的加大经费投入可以使本企业永远站在同类市场的前沿。

再有就是增加信息收集,让企业对世界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有所学习了解,增加本身专业领域的实力,更好的对研究开发服务。这一点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两点,正确而新鲜信息数据的获得有时候能瞬间扭转企业亏损局面。企业应注意电视,报纸杂志,互连网等各个媒体的信息,雇佣人员做市场调查等,同时要学会祛除无用信息,及时发现有用信息,这样才能体现信息收集的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借助各种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内外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利用,可在各个方面全面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尤其对我国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更具有如下两方面特别含义: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利用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高定位地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促并进,“信息化以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以信息化为动力,实现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2)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相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通过以“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为内容的“三改一加强”来实现企业改革。而企业信息化无疑为我国企业实现“三改一加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因为,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自动化,更不是自动化系统的引进,强调的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尤其是企业信息化中所融入的mrpⅱ、cims、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思想与技术,实质上都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管理手段的升级,更重要的则是管理思想的创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的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企业信息化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与之配合,它的实施必会促进企业组织机构有计划地调整与重组,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也会促进管理制度合理地革新,使营运模式由传统的“纺锤形”转向“哑铃形”,从而促进企业全面转轨、改制和各方面综合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志坚著.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郭萍,翟秀文.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j].北方经济,2001(7).

[3]杨梅枝,蒲清泉.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j].当代思潮,2003

[4]张海霞.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误区.科技创业月刊,2004(7).

[5]冯英健.信息化与企业经营战略演变【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6]胡字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7]张勇,张玉忠,李宪印;跨国企业组织间冲突策略选择与案例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8]李姝;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评析[j];桂海论丛;2006年03期

[9]胡跃;从人力角度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2006年02期

[10]周永红;自主创新:构建西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7年02期

[11]郑文生,郑亚琴;基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物流外包战略[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年05期

[12]徐仲年;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品牌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年22期

[13]张春玲;浅析山东省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职业圈;2007年11期

[14]杨剑,王国良;施工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江志明.核心竞争力批判[j].企业研究,2000.10

[16]何春杰.实施差异化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j].决策参考,2003.2

[17]林民书.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经济学家,2000.4

[18]温韬.树立核心竞争力-越过多元化经营的陷阱[j].经济问题探索,2000.3

[19]章淑华.中国企业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j].南方经济,2002.1

[20]曾鸣.企业竞争全能时代[j].国际商报,2001.6

[21]徐光.韩祝国.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分析[j],2002.8

[22]樊辛欣.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j]

[23]dastk,tengbingsheng;aresource-basedtheoryofstrategicalliances[m];journalofmanagement;2000年

[24]vandevlierte,,andeuwenmamc;agreeabl-enessandactivenessascomponentsofco-nflictbehaviors[j][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4年

[25]c.k.prahala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m];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年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9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财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会计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手段,来完成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而会计信息化的显著特征就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来完成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通过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记账、算账、报账、查账并替代部分需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统称用账)乃至提供决策的自动化过程。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及使用依然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以后,企业在运用授权支出方式时,信息化都是运用的“零余额账户”,在支出过程中主要存在银行垫付其他项目、现金提取保管以及资金要归垫信息化等问题。相关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仍有个别单位不能正确地处理会计业务,就导致了账务出现错误,并且财务的报表也不平衡。例如,在使用“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时,根本就没有余额,但是个别单位却有余额问题。另外,各预算单位不能正确地处理本单位每月的零余额账户结余,并且企业没有积极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不按时记账、没有树立和财政及银行对账的意识,所以就造成了单位本身就不清楚自己家底的现象。

(二)现行企业处理结余资金的办法和原会计制度存在衔接不上的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必须要注销年底在零余额账户上没有用完的额度。实际上,有一些没有结算完的单位虽然注销了跨年度使用的项目剩余资金,但单位账面上存在结余还是有可能的。例如,有一些工程项目在没有验收完工之前,支付时通常是挂“暂付款”、“预付账款”以及“在建工程”等科目,待到项目真正验收完工之后,施工单位才结转相关支出。所以,当年的支出与收入相抵后账面仍会出现差额(即结余),但实际上这个结余已经是不存在了。

日前,财政部规定在年底处理结余资金的问题上,和当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存在不衔接的问题,也就是说信息化上依然存在问题。此外,在处理企业结余资金的问题上,和国有建设单位、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和预算管理办法也出现了不衔接的问题,尤其是对特大防汛费、基本建设资金等结余资金没有进行规范地处理。例如,如果采用现行企业管理处理年终结余资金的方法,必然会使当年下达的预算和拨付额度出现不吻合的问题,并且还存在无法反映出基本建设资金当年扣除的质量保证金的数量等问题。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规范的策略分析

(一)规范会计科目与信息化

1.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

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后,主要设置了一级科目、二级科目以及三级科目。其中,二、三级科目是比较重要的。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会计信息化的实际需要,根据二、三级科目的具体要求,然后自己设置一些比较重要且明细的科目。财政部财库[2001]54号印发的《财政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信息化暂行办法》,对财政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规范的要求。“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总账科目被设置在了资产类。

2.应设置有行业特殊性的会计科目

自企业实行改革以来,根据企业公益程度的差异,按照资金来源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自收自支、财政全额拨款以及差额补贴。企业主要有财政补助收入、经营收入以及事业收入等三种资金来源收入。企业的支出项目也具有各自的行业特点,它的支出也有很多种用途,例如重业支出、经营支出等。收入来源的灵活性和支出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的会计科目很难有一定的规范,机械地设定同一的标准,等于否定了企业的特殊性,对于企业来说,其劳务服务或精神产品如果想要将当期的费用和成本准确并完整地摊销出去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更是难上加难。

在企业集中支付实施之后,因为集中支付中心具有监督和审核支付单的最终权限,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就要充分顾及到其灵活的行业特点给支付中心的监督职能带来的沟通难度,如果没有处理好,将会对企业基本工作范围的日常运转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清理整顿预算单位银行账户

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制订了总体部署并提出了相关要求。根据这些部署和要求,然后再结合财政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需要对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全面地清理和整顿,严格检查预算单位现有账户的开设情况以及预算支出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和制定改进的措施,对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情况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总之,需要通过开展账户清理整顿,进一步摸清各单位银行账户的开设情况,撤并违规开设和多头开设的银行账户,对账户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更严格的规范,以确保企业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能够更好地实施。

(三)调整会计报表

企业会计报表是一种书面文件,这种书面文件能够反映出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财务状况,它是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了解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各单位必须认真做好会计报表的编审工作。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好更准确地使用财政部统一的会计报表软件,这就需要合理地调整新增的会计科目信息化的数据。

(四)完善的信息化型会计软件

会计信息化软件能够对企业财务经济活动进行更加合理而准确的预测与分析,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其中,金蝶K/3就能全方位而准确地扩展财务管理特性,提升战略企业管理能力。SapR/3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覆盖企业的财务、后勤(工程设计、采购、库存、生产销售和质量等)和人力资源管理、Sap业务工作流系统以及互联网应用链接功能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实行跨国界操作,而且还能对多余的数据进行更加合理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颜莉.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6).

[2]王山军.会计信息化探析[J].甘肃科技,2008(02).

[3]王山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研究[J].甘肃科技,2009(20).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提升,令传统财务管理在环境上以及方法方面逐渐改变,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获得了普遍的运用。会计信息化是把财务管理乃至会计核算融入到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当中,透过信息体系处理财务会计工作。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以便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运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所需,令企业财务管理更加正规,令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时通过传统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信息系统当中进行信息化统一管理。透过会计信息化的运用,显著提升财务人员在工作方面的效率,为财务管理工作建立了全新的标杆。并且,因为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应用并不久,所以具有一些问题,会为企业造成一些风险。

1.对传统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会计信息化为传统企业会计工作造成了一些影响。传统会计工作均采取人工收集信息乃至将信息编制做好,会计信息化的状态下,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信息体系的采集与编排工作做好。企业财务人员还需要通过信息形式打造出无纸化办公,通过网络优势显著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会计信息可以将会计报表使用人员的所需得以满足,令使用者真正掌控企业当前的信息,充分了解信息报表。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企业管理的职能影响较大,随着信息化的大量运用,会计信息化显著影响到企业管理的职能,财务部门更加在众多方面影响到企业管理工作,持续提高财务部门在总体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2.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会计信息化广泛推广下,显著节约了人力工作,被财务部门核算工作所支持,传统财务部门更加重视管理人员,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不仅加强人力管理,还需要掌控好会计信息化系统,显著加大了企业管理工作的风险。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使用,企业所有凭证的检查乃至财务对比均透过计算机进行,从而对数据的完整性有了较高的标准,需要有效掌控录入数据的正确性。

3.对会计人员的影响。在会计信息化的状态下,企业内部所有会计财务工作均透过计算机信息体系进行,特别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乃至风险工作而言,更加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在这一环境中,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转变,财务管理的内容与方式也有所改变,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标准进行改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众多工作需要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所以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具有财务知识,还应当熟悉计算机,可以随意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在这一状况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使用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计算机、会计、管理知识,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标准。

4.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内部审计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透过展现内部审计监督控制的作用,可以令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效率显著提升。在会计信息化发展当中,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都具有较大的转变,企业中的所有数据以及标准均已经透过信息系统完成,所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则添加了全新的内容。设计部门应当检查会计系统的所有硬件、软件以及系统设计,审核数据的传输、存储、共享及分析,以便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保障所有财务数据的正确性及真实性。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风险

1.系统设计不够严谨。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当中,为了有效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大多采取合作开发信息化系统。可是合作的双方在沟通方面则具有问题。计算机公司人员并不十分了解财务,无法对用户的所需进行透彻的了解。用户欠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不能正确传达计算机程序应当达到的效果。所以所设计的信息化系统则具有一些不足,即便处在试运行时期或后期阶段通过补丁程序进行填补,依旧会为企业造成一些损失,何况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修补。

2.数据错误的持续性与反复性。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而言,计算机是通过人们预先编排好的程序进行,数据仅通过原始数据的输入,如果原始数据不正确,则会令计算的结果出现错误,而且错误的数据会令不同处产生连锁错误,这有别于手工会计的分工,所以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输入原始数据和程序设计必须正确,才可以有效提升会计的工作效率。

3.信息化数据太过集中。对于信息化系统而言,一切会计材料均在计算机当中,而且占有较小的空间。在网络技术与数据共享逐渐提升的状况下,会计信息数据较易被彻底复制。如果遗失了用户名及密码,一切会计数据则会被篡改或泄露,为企业造成不能补救的损失。

4.信息存储介质不稳定。数据存储主要的介质为磁性介质。当介质被外界温度、湿度影响过大时,尤其受到强磁场所影响,均会令会计数据损坏。因为这些存储数据需要透过电脑设备进行阅读,因此数据是否损坏无法直接观察到。当前可以使用的方法则为多进行备份,保存在不同的地方,可是这也不能真正确保会计信息不会遗失或损坏。

5.会计信息化较易具有舞弊性。会计信息化的操控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完成,会计信息化数据载体属于磁性介质,这为会计信息化舞弊提供了便利环境。系统人员透过更改系统程序以及非法操控进行舞弊。内部用户透过更改输入、输出的形式进行舞弊。因此需认真设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定与操控程序。所有人没有获得授权则不可触碰会计信息化软件,授权人员也需依照流程执行,需要不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轮岗,以免出现监守自盗的状况。除此之外,还应当防止火灾与水灾对硬件设施造成的影响,需要确保信息在传输当中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三、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当前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人才成为了最为关键的资源。企业在日常经营当中,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尤其对于会计信息化而言,企业在财务管理当中无法脱离人才,需要真正加强管理企业人才,否则很难在思想上获得解放,在如此激烈的经济发展当中进行竞争。

2.创建财务目标。在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当中,最大化实现企业的的经济效益,这一财务管理目标已经无法符合信息时代对财务管理的标准,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更新目标,打造符合时代所需的财务目标。在信息时代当中,无形资产十分关键,成为企业十分主要的资产,所以应当对创造无形资产的人才给予关注。因此企业在打造财务管理目标时,需要把其他利益主体及社会利益融入其中,并且还需追寻股东的最大化利益,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在目标方面能够更加合理化。

3.逐步打开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内容。在当前时期,财务管理的内容愈发丰富,需要在企业的发展当中,加强预防无形资产的风险与管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具有较大的比例,需强化管理无形资产,强化防范风险,在发展经营当中,合理化进行评估,以便对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

4.培养专业化人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愈发迅猛,企业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知识的人才,还需要具备财务管理知识的人才,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及质量进行提升。当前企业在运行当中,财务管理工作依旧通过手工记账的形式进行,并未通过高端会计信息化进行处理,无法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在当前形势下,愈发需要素质较高的人才,不但要具有电子商务知识,还应当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了解网络虚拟企业在财务方面的运行状况,为企业在管理上提供充足的人才。

5.提高风险意识。当前的经济环境内,企业需要面临较大的风险,经济信息变化较快。财务人员需要在工作当中,随时关注风险,从而设定相应的对策进行预防,保障企业在发展当中减少经营的风险,令企业发展的更加美好。

6.创新信息化软件。大多数企业在运用会计软件的过程中,大多为核算类的软件,虽然也具备了核算及监督的作用,可却在主要功能方面并不充分。企业想要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则需持续在软件方面进行信息化优化,不断研发管理类别的软件,令数据达到共享,减少软件的开发难度及成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信息化发展中,企业在财务会计信息化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从而促进企业市场的竞争力。对于会计的信息化建设而言,需要在所有环节当中加强重视,只有确保了财务管理能力并提高质量,才可以对企业的总体发展十分有力。通过不同方面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令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穆黎.探析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2014.(14):140.

[2]李林玲.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4.(28):100-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