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十篇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十篇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0:17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1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记,一种是无意识记。所谓有意识记,就是有目的、有计划而且需要经过一定努力的识记。虽然这种识记包括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但是,这种识记都是以一定的艰苦努力为前提的。而无意识记,是在事先既无确定的目的,而在当时又未曾经过任何努力的识记。它是一个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尽管学习的过程,系统掌握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有意识记,任何投机取巧都是不可行的;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将有意识记转化为无意识记,既达到学习的目的,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这种努力是需要的,其途径之一就是运用关键词教学策略。

何谓关键词《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是这样定义的:“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主要运用于文献标引,随着网络的发展,关键词被广泛运用于网络搜索引擎,关键词概念的使用也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范围。因此,根据关键词的特点以及科学学科的特点,笔者尝试把“关键词”引入科学教学实践中,并把这种教学探索称之为“关键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是指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以言语的教学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选择概念关键词,编排关键词序列,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概念关键词,体会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关键词教学策略呢?

一、根据教材内容,用关键词设置教学目标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科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准确科学语言的表述才能得以实现。文章常读常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科学课的教材,存在着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的可能,因此在确定关键词的时候不一定要拘泥于作者的本意,而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教学的关键词。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用词,在科学课中有严格的界定。餐桌上的一道好菜“鸡翅”,在我们的科学课中是不恰当的。鸡属脊椎动物门的鸟类,较高等的应该称之为“鸡翼”,而“翅”是对较低等的昆虫的翅膀的称呼。例如,蝗虫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膜翅目的动物,其典型特征是有头、胸、腹三部分组成,有三对足,两对翅。

二、根据习题内容,用关键词理解习题意图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那么习题当然也有“题眼”。“题眼”是习题构思的凝聚点,是结构上牵动制约全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透过那个“眼”,窥探出习题的主要内容。例如对某道中考题的解题过程简析如下: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甲)实验装置。

(1)将木块用测力计水平拉住,测力计另一端固定在桌上一侧;细线一端和砂桶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和长木板相连。实验时在砂桶中加砂,使长木板运动,当木块达到稳定时,测力计读数等于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请问木板的运动是否一定要作匀速运动(填“一定”或“不一定”)。

(2)在木块上加砝码就可以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正压力,改变砂桶中砂的质量,使长木板运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小明做了四次实验,得到了下表四组数据,其中在第3次实验时,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你帮小明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入相应的位置。

(3)对上表格中正压力大小和测力计读数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审题能力和阅读能力,第一小题,根据习题本意以及初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要想物体稳定地运动并且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需要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题目已经设定了条件“长木板运动达到稳定时”,所以填“不一定”,第二小题,从题目的关键词“读出”、“填入”,然后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得出答案是“1.9牛”,而有许多学生因为去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成正比例的关系去算出力的大小,结果因此而失分,第三小题,从题目的关键语句“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关系”可知,结论为“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成正比”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等,而有部分学生就紧紧盯着正压力大小和测力计的关系而写出它们两者的关系,使结论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而失分。如果学生在应试过程中能够认真阅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这样的题目应该不算难题,而且,也可以很快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根据材料内容,用关键词辨析核心信息

用关键词辨析核心信息,要注意关键词的排列,关键词只有经过优化组合排列而成,才显匠心独运,课堂才新颖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词排列恰当便可达到课堂教学逐层递进、逐层深入,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上升。

通过辨析关键词,全面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要弄清每一个关键词的上位词与下位词,要真正弄清很多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就要紧密联系它们的上位词与下位词。关键词之间,有上下位关系。如物质的分类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每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让学生准确而又熟练地掌握。具体分析如下:先请学生画出物质分类的直观图。

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非金属金属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酸碱盐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2

【关键词】抽象思维高中物理物理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9-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教育面临着多重机遇与挑战。高中物理教学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物理作为一门比较严密、系统的学科,其对高中生有着特殊的要求,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促进他们学好高中物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1.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1.1与高中物理学科配套的教材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我国高中的物理教材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后的高中物理教材更加的具体性、全面性,也更加的完善,知识性逻辑性也更加合理。对于物理教材上的光学、电学的知识,也做出了很大的改进,走向全新的,全面的新教材之路。

1.2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

物理是理科中重要的学科,它和化学一样离不开实验,但与化学不同的是,物理的实验,相对于化学,操作要简单一些。物理学科中,做实验是很被重视的。物理学家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实验才得出的结论,因此,可以看出,实验对于物理的重要性。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难度是很大的,其过于抽象的教学,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实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验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平面的浅显易懂的。所以,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实验的意义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也是不可替代的。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才能真正的学懂物理,热爱物理,会学物理。

2.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学习高中物理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好物理对于理科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物理是理科生高考的必考项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会逐渐朝着稳定、成熟的方向发展。高中时期是塑造抽象思维能力的最佳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形态恰恰就是抽象逻辑思维[1]。通常学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的,然而,学生的学习通常又是在教师的教导下进行的,所以教师的教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可以从改变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变”,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掌握;二是“质变”,指学生在积累与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前提下,自身的能力与思维会得到稳健的发展。

3.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3.1学习物理有技巧

现如今,提高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说学习也是学生的义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单单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能力能够同步稳定地发展。所以在升学之初,高中物理教师就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使他们建立起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习效率的前提,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此外,还应该用发散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效率的前提,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可以通过实验、小组讨论、做游戏、竞技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素质带给学生的影响,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善于鼓励学生且没有耐心的教师是学生所讨厌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未成年,对情感的表达很直接也很果断,他们会因为一个老师而讨厌一门学科,从此荒废了学业。所以,教师们要为了学生们的未来着想,不要去做一个暴戾的,没有耐心的教师。笑容是最暖心的问候,每天来上课的时候,也要和在座的学生们一样,保持着完美的笑脸,表现出活力尽显的样子,正面情绪和正能量都会影响其他人。教师对于优生不要过分纵容宠爱,适当的表扬,并且追求众“生”平等。对于差生,教师也不要对他们放弃,并且不要歧视差生,对于差生要进行鼓励和帮助,要和差生一起努力,做到一视同仁。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是首要任务。物理是理科的主要课程,学习理科,不仅要有逻辑思维,还要有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物理学习的关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还是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学习物理的技巧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3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脉络,概括内容

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段的训练的重点。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这需要老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比如,对事实信息的筛选:记事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写景状物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景或物、什么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原文中重点词句来筛选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引用通畅、简洁完整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如教学四上写景课文《夹竹桃》,让学生找课文中哪个重点句概括了夹竹桃特点?(如此婉美,有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的想象,我爱上了夹竹桃。)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夹竹桃婉美、韧性、引起想象的特点?(2、3、4)抓住关键词“婉美、韧性、引起想象”到每个自然段中细读。三下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有这样的句子“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不仅是一座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抓住这样的关键句细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文《迷人的九寨沟》第3、4自然段各围绕自然段中某关键词写,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边读边找,很容易找到“山绚丽多彩”、“深秋,天气多变”。《白鲸》一文中,每自然段都有中心句,让学生学会概括段意方法。其中,第3自然段中心句是过渡句,利用过渡句既是总结上一自然段意思,也是引出下一自然段主要内容。抓住这个过渡句可以概括上一自然段及下一自然段意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把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连起来。《莫高窟》一课也有这样的过渡句,抓住过渡句,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试着运用这样的过渡句,使自然段间关系更紧密,全文浑然一体。

二、抓关键词想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通过文本语言想象情景,把语言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当把想象到的转化成学生口头表达出来的过程则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是让经过咀嚼过的语言散发出芳香的过程。如写景类文章,作者一般会描写此处景物特点,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可抓住描写景物及景物特点的词阅读,感受景物特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作者分别从一年四季描写了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引导学生读描写春、夏、秋、冬的自然段时抓住关键词想象:作者写了每个季节的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在头脑中组成画面。《夹竹桃》一文中,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无限想象,学生可伴随音乐一边读一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似乎闻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结合关键词想象,进入情境,让学生能更快捷进入写景文章描绘的情境。读中想象,品味语感,体验情感。在课文中找到生活,在课文中找到自然,创设想象发挥的空间,使学习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

三、故事类文章,循文本结构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写人写事的文章,它的文章结构一般是人物、事件、精神。梳理清楚文本结构,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体会人物形象,能提升阅读能力。课文《一次特殊的实验》中,第3自然段科学家受重伤后继续研究情景。勾画句子中科学家动词,(夹、抬头看看、写、淌、抽动、记录)再读一读句子,读好动词,想象当时情景,你能感受到什么?(科学家在身体极度难受的情况下还坚持记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没有放弃研究。)[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热爱科学、无私奉献、意志坚定……)]指名读第3自然段,评议,齐读,表现科学家品质。《军神》一文中,文章主要人物(),事件(身受重伤却微微一笑,术前拒绝麻醉很平静,术中一声不吭,脸色苍白默数刀数),结合事件及描写人物神态的词与侧面描写沃克医生对态度转变(冷冷――惊疑――柔和――怔住――紧张、担心――慈祥)感受意志如钢的品质。循着文本结构进行教学,就能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知识分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11-03

【作者简介】王俊,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江苏宜兴,2142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效设计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基于知识分类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探索,并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与策略,有效提高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发挥了教学目标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一、对“知识分类”的实践性理解

1.认识知识的类目,实现认知目标的具体化。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知识从广度上可以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整体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每一种知识的本质属性和表征方式各不相同,不同知识的学习方式也有所差别。

(1)事实性知识学习

加涅认为:“事实是表示两个或多个有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的关系的言语陈述。”如“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城市”“我国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等都属于事实性知识学习。许多事实性知识间往往有许多内在联系,可以运用一定的组织策略改进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和学习,最有效的组织策略就是努力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概念性知识学习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的概括,概念性知识包含概念、原理、规则等,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对概念下定义,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举正反例证―抓关键特征―下概念定义”,简称“例―概”法。如初中物理学习“功”这一概念时,教师呈现做功与不做功的几个实例,如“提着水桶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的异同特征,在对做功与不做功的实例分析中,抽象概括出“功”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对“功”的概念下定义。

另一种方式是先呈现给学生一个概念定义。如中学地理学科学习“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时,可先给学生呈现自然资源的定义,即“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此基础上,努力揭示出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生活”“物质、能量”,然后举出“煤炭”“汽油”“水稻”等自然资源的正例和反例,并揭示这些正反例的特征,作分析说明,简称为“概―例”法。原理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规则从本质上看是概念关系的言语说明,原理和规则的学习,必须在学生已经掌握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3)整体性知识学习

所谓整体性知识是指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整体。如中学地理学科中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就是由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地理学习的思想方法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性知识(见图1)。整体性知识的学习,要努力揭示出构成整体性知识的各个要素及其内在联系,这需要在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

(4)程序性知识学习

程序性知识指的是以概念性知识为基础,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在本质上是概念、命题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因此,前述的概念性知识的学习规律也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同时,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应在把握概念性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概括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及要点。例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其一般解题步骤为:将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把常数项移至等式右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将等式左边配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再开平方,并检验和写上答案。可将一般步骤用下列关键词概括,即“化1、移项、加一半平方、配方、开方、检验、答题”。这时学生对这一解题步骤就上升到了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成为一种方法程序性知识。在适量的变式训练中,这样概括化的程序性知识就能有效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自动化技能。

(5)策略性知识学习

策略性知识主要是指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如在概念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关键特征法、语言转换法、概念模型法”等学习策略。

关键特征法,就是在学习某类知识时,要努力抓住这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用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对其进行概括,从而揭示出不同知识概念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本质。例如,在学习数学学科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概念时,从“轴对称”定义可以看出“两图形、折叠、重合”是其关键特征,从“轴对称图形”定义可以看出“一图形、折叠、重合”是其关键特征。这样抓住了概念的关键特征,就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理解。

语言转换法,即通过“自然语言”和“学科语言”的相互转换来有效地把握相关概念的关键特征。这里“自然语言”指母语,“学科语言”即体现学科特征的表述学科概念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和示意图、实物图等。如物理学科中功的概念可用学科语言中的公式表示,即w=F・s。对比用“自然语言”对功的定义,可以看出,“学科语言”对概念的表述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而“自然语言”则使概念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因此,通过“说”(“自然语言”)与“写、画、记”(“学科语言”),使两种语言相互转换,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记忆和迁移应用。

概念模型法。概念模型是指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概念(包括原理、定律、规律等知识)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的示意图、模型图及实物模型等,如物理学科中“光的反射定律”示意图、地理学科中的“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学学科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示意图等。概念模型能将复杂事物或过程简单化,能更直观形象地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概念模型法就是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借助概念模型,引导学生研读概念模型,说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并通过绘制、记忆模型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记忆概念的特征。

2.从知识分类到学科素养,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所谓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多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可用图2直观呈现:

图2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图

从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图来看,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仅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科基本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掌握学科思想方法,这是学科教学的灵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全面。

二、基于知识分类,确立教学目标的策略

知识分类理论和学科素养内涵结构,为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思考教学目标的确立,即本课时应重点学习哪些具体的基本知识,不同的基本知识应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平,由此确立教学目标的一般思路:(1)事实性知识的识记及记忆方法;(2)概念性知识(定义、原理、性质、法则等)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3)整体性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4)程序性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5)学科思想观念和方法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6)学生经历的具体学习活动过程、方式和获得的体验。

现举数例作一说明。

例1苏科版初中《数学》八(下)《分式方程》新授课课时教学目标:

(1)会举例说明分式方程的概念,增根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检验方法;

(2)理解并说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并会解一般的分式方程;

(3)经历解题过程,进一步学会运用转化思想、类比方法来解决问题。

说明:教学目标(1)主要为概念性知识,需达到理解水平;教学目标(2)为程序性知识,其操作步骤可简要概括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检验,答题”等,同时要关注每一环节的实施要点,这一程序性知识应达到初步应用的程度;教学目标(3)关注的是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需达到理解和初步应用的水平,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思想和方法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时段教学设计”,贯穿在较长时段的学习过程中,不是一两个课时所能完全实现的。

例2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长度的单位和测量》新授课教学目标:

(1)理解并说出什么叫长度测量和长度单位,以及测量和单位;

(2)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通过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理解掌握“间接测量法”和“平均值减误差法”。

说明:教学目标(1)关注的是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目标(2)(3)关注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物理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于长度测量的程序性知识,要对其测量的基本步骤和实施要点进行归纳,可概括为“估量程(估量值、分度值)―选工具―作测量(紧靠、放正、对齐)―读数值(视线、估读)―做记录(数字、单位)”等步骤及实施要点。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理解识记操作步骤和要点的基础上,动手测量,并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测量示意图”,来加深对程序性知识的理解记忆。

例3人教版初中《地理》八(上)《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能分析说明发展农业生产坚持“因地制宜”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5

关键词化学教材;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05-03

1前言

物质结构基础知识既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以化学知识为主的科学课程的奠基性知识。实践证明,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教材(以下简称为人教版)进行教学时,通过综合人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以下简称为鲁教版)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教材(以下简称为苏教版)等三种版本教材的优势,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程标准中对于物质结构基础的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对高中教材中物质结构基础所处重要位置的定性认识。

课程标准必修2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的内容标准包括:

1)理解元素的含义,认识同位素的应用;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阴、阳离子间可以形成离子键,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共价键;

6)运用模型了解碳的成键特征,描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包括以下内容。

1)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

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2)实验: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3)查阅资料并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规律。

4)讨论或实验探究:碱金属、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5)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6)交流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区别。

7)制作简单有机分子的结构模型。

此外,必修1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中的内容标准有:“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历史,认识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作用;认识假说、模型化等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的作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查阅文献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过程。”必修2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有:“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些内容与此主题关系也很密切。

3三种版本教材物质结构基础主要内容编排顺序比较

三种版本教材中,苏教版与课标的顺序比较一致,必修1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将原子结构知识和相p的化学史内容编排在此;鲁教版在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中略有涉及,其余内容都集中编排在必修2第一章中。具体对比见表1。

4三种版本教学安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分析

人教版

1)优势。

①必修1的教学难度控制较好。一般来讲,物质结构基础内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认知发展还很有限。如果在必修1安排,特别是像原子结构模型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艰涩难懂。

②系统性较好。物质结构基础安排在必修2第一章,比较紧凑和系统,不零散。

③充分发挥了周期表的工具性作用。先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后面几节内容都注重周期表的应用,较好地体现了周期表的工具性作用。

2)不足。

①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利。必修1未涉及物质结构的知识,学生不能从原子结构角度理解元素的性质。

②逻辑关系不够好。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如果物质结构的知识编排顺序为:学习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排布;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和原子半径的周期性,总结发现周期律,得出周期表;利用周期表学习典型主族元素和发现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学习化学键。学生容易掌握规律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材将原子结构知识穿插安排,周期表和周期律对调,虽化解了难度,但逻辑关系不顺。

③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如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虽然进行大量练习,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反复出错,说明这部分内容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

④部分内容有欠缺。比如无晶体结构基本知识,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作为“科学视野”,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导致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不够全面和系统,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有关物质性质的知识存在一定障碍。如果学生不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将不利于学生在高校学习后续化学课程。

鲁教版

1)优势。

①分散了难度。虽在必修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假说”“模型”中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问题,但未增加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②知识较完整。比如在“碳的多样性”中介绍金刚石、石墨、C60原子排列方式,使学生对晶体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③系统性、逻辑性更好。先介绍原子核、核素,再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明确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再研究发现元素周期律,学习元素周期表。

④元素知识更宽泛。如碱土金属元素、氮族元素、过渡元素等各族元素都有适度了解,各主族元素内容掌握得比较全面。

⑤学法指导更好。如预测同主族和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和创造性品质。

⑥化学键内容安排独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及能量等知识内容安排在一起,利于学生理解化学键的本质,便于应用化学键知识解决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

2)不足。

①物质结构知识有一定的分隔。把化学键知识与物质结构知识分割,使知识系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②原子结构知识相对滞后。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很有利。

③晶体结构知识不够全面。不便于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对后续课程学习有一定困难。

苏教版

1)优势。

①有系统的原子结构模型知识。在必修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介绍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利于学生理解原子的构成。

②原子结构知识前置。将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关系等在前期教学中做了铺垫,利于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③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必修2“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入手,经过探究发现元素周期律,再利用周期表的规律研究典型元素的性质,符合学生认知特征。

④分子间作用力作为必修内容。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中不仅介绍了化学键,而且介绍了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于学生认识物质结构和性质有较大帮助。

⑤重视晶体结构的知识。“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一节中不仅系统介绍了同素异形、同分异构现象,而且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等晶体的概念,使物质结构基础知识比较全面。

2)不足:难度较大。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晶体结构知识难度较大,势必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前学习同分异构现象,对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有益处,但学生对有机物结构比较陌生,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5利用人教版教材开展教学实践的几点建议

1)原子结构知识适当前置。最基础的物质结构知识可以适当前置。在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物质的量”内容之前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复习初中教材的基础上,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了解研究化学还要用假设、模型,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因―外因规律”,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做好铺垫。

2)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按照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周期律周期表周期表应用化学键安排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征。

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用假设―验证等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用实验探索等归纳法总结形成规律,用演绎法应用周期表周期律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4)适当拓展。简单介绍晶体结构的知识,使物质结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5)优势互补。发扬人教版优势的同时,积极吸纳鲁教版、苏教版教材的优势,弥补人教版教材的不足。

6)把握好难易度。如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苏教版教材没有涉及,鲁教版中未作为主要内容,习题中也没有出现,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予以取舍,晶体结构等知识也需把握好深广度。

6人教版物质结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建议顺序与纲要

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构成,原子核组成,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素,同位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必修2“物质结构基础”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化,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周期表排布规律,周期表结构(周期、族)。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金属与非金属分区,元素的发现和新物质的合成。

3)化学键。离子键: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与离子化合物的表示。共价键:共价键,共价化合物,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化学键与反应: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4)不同类型的晶体。分子晶体:分子晶体与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7教学实践的体会

效果良好学生比较早地厘清了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对于必修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能够把握实质,理解到位,学习相对轻松。

进展顺畅前面知识有铺垫,通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发,现原子半径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得出元素周期律,进而在周期律的指导下学习周期表,研究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内容合乎逻辑关系,进展比较顺利。

知识系统原子结构周期律周期表化学键晶体结构,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难点分散学生比较早地熟悉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对“电子式”这一难点的学习做了铺垫;在共价分子电子式的学习中,结合苏教版的特征,有意识强化简单有机分子的结构的学习,特别是引导学生研究各元素在共价分子中的成键电子对数,降低了有机化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晶体结构知识,能够比较好地把握各类物质的物理性质,便于有机物等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6

关键词:物质结构知识;模糊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03-01

一、模糊观念概念的界定

《辞海》对“模糊”有两种解释:1、不清楚;不分明。2、事物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它表示事物属性量的不确定性,可以借用精密的数学形式来表达事物模糊性的属性。《辞海》对“观念”也有两种解释:1、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2、译自希腊语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模糊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与科学解释不一致的错误的认识结果、不恰当的思维方式以及模糊的价值观等。并且模糊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偏离科学的认识”,则相异构想、迷思概念和错误概念也应该归属于模糊观念,因为他们都是产生于学生学习过程且与科学解释不一致的认识。已有的学者们通常更为强调模糊观念是一种结果(即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模糊认识结果),强调这一认识“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笔者认为,学生不仅会产生模糊的认识结果,且思维方式也会存在偏离科学思维方式的状况,这也应该在模糊观念之列。

二、高中生物质结构知识学习中易产生模糊观念

化学模糊观念是指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产生的与科学解释不一致的认识,其产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密切相关。笔者认为,相较于其他知识类型,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知识的过程中更易产生模糊观念。

首先,物质结构知识中涉及的概念都是定义性概念。所谓的定义性概念是由定义联系起来的一类客体或事件,其中的定义表示的是概念的特征及其功能之间的关系(加涅,1985)。化学定义性概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原理性定义概念。这类概念是对一类事物内部实质性属性的表述,这类概念所用的概念名称往往是化学学科独有的。例如,“分子间作用力”概念是对物质组成中各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描述,“原子轨道”是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抽象描述。化学定义概念的另一类叫做规则性定义概念,它是人们对物质或物质变化共同具有的规律或规则的反映,如“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等。定义性概念注重是对众多事物内部某种本质属性的描述,不指向某一具体的物质或对象。如只要构成物质的微粒是阴阳离子,且存在着强烈的相互静电作用就是离子键,并不是只有某一种物质具有这种属性,而是对众多存在这种作用类型的物质结构属性的概括。因此,定义性概念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大量的对象中找出相同的属性或关系,并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抽象、概括、迁移等多种学习过程,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个由表到里,去粗求精的过程,往往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归纳能力。如果在此过程中概念的本质属性归纳错误,就很容易出现模糊观念。

其次,物质结构知识体系中存在许多相近的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描述的对象或揭示的物质属性有相近的地方,而学生往往难以分别这些细微的差异。如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晶体和离子化合物、σ键和π键、晶格能和电离能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混淆,如“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与原子团之间不存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共价键”、“离子晶体就是离子化合物”、“σ键就是单键,π键就是双键”等都是学生常见的模糊认识。

第三,物质结构知识揭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运动规律,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如大小、形状、结构、位置等)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维,对头脑中由对客观事物的经验所形成的空间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形成新思想、新形象的能力。其中“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在物质结构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具有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仅包括能够在头脑中正确建构出一些物质的空间构型的能力,还包括能够将化学符号和化学用语在头脑中再造和形象化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联想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而这些能力将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和迁移,学生如果缺乏空间想象力或者在联想、观察、想象时出现了偏离,模糊观念也就由此产生。如在学习晶体的堆积方式时,学生如果想象不出晶体的真实空间结构或者将简单立方堆积与体心立方堆积、六方堆积与面心立方堆积混淆,都容易导致模糊观念的产生。

第四,由于物质结构知识比较抽象,相关的学习资料或者教师在讲述时,通常会通过具体的、宏观的事例加以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但宏观事实与微观运动之间是类比关系,如果学生将两者等同起来,也容易产生模糊观念。如在学习电子的绕核高速运动时,老师以行星绕太阳旋转为例来说明,但是学生在物理课上学过行星是按照固定轨道绕太阳运转的,因此就产生了电子绕核的高速运动是有固定轨道的认识。再如在学习电子云时,老师以蜜蜂绕花的飞行来形象说明电子云,但忽略了蜜蜂是真实具体的,而电子云也并不表示电子的实际运动轨迹,而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多少的形象化表示法,是电子行为的统计结果。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版.

[2]周海花.初中生化学模糊观念的探查和成因分析[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在初中阶段开展物理教学,应用情境教学十分关键,情境教学逐渐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重要模式。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对物理的理解程度,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和情境的两者关系,为增强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激发物理兴趣。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因素,对于物理学科同样如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物理学科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初中生受到思维能力以及自身年龄的限制,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感觉力不从心,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向往新鲜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初中生的特点,进行情境教学。物理学科具有加强的实用性,通过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力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用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做教具,然后在瓶底打孔。水一定会从瓶底的孔中流出,矿泉水中的水位会不断下降,通过这种现象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到液体压力。选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具,通过简单的物理小实验,让学生感到到物理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培养创新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也是新时代下,社会所提倡的重要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情境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物理的海洋的中不断探索,自由徜徉。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兴趣的驱使下,不断探索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提高教学质量。物理学习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对物理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制定合理的情境教学模式,完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要灵活运用情景教学,如果准备的教学课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符时,要马上更改教学方案。并且按照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开展教学,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初中物理开展情境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师要科学利用实验为学生创设情景。首先,实验是产生理论的基础,实验同教材知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知识单纯的传授物理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其次,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规律,改变学生物理学科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实验加强学过的物理知识。最后,通过实验可以体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实验,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开展实验探究[1]。

(二)通过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物理学科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而提高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惯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常见的例子:学生在玩耍奔跑时,想要停下来后,依然会向前奔跑一小段距离才可以停下来。在公交车中,当公交车刹车后,乘客会不自觉的向前倾倒。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惯性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惯性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初中生由于受到思维能力的制约,同时物理知识也比较抽象,因此学习物理的难度较大。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物理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具有较高的操作性,通过为学生播放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的物理内容,让教学情境十分真实[2]。如在学习光的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月食以及日食的形成,模仿月食以及日食形成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进而对物理知识形成更加直观和清清晰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是当前重要以及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简化学习难度。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8

关键词:基础;分析;图解;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25-02

一、高中物理学习中打好基础是关键

高中生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首先需要了解的绝对不是如何去进行各种神奇复杂的实验过程,而是教材中提供的各种物理定律。我们必须意识到物理定律的重要性。我们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定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领悟到定律的奥秘,在做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轻松答题。做物理习题时基础习题很重要,许多难题也都是建立在基础习题之上的,所以将基础题吃透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础习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得心应手。

二、高中物理考试中要学会抓住核心

1.什么是物理学习中的核心。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这样有关习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2.巧抓核心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解物理题的时候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打开思路,找到突破口,从而顺利解题,追根究底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抓住物理题目的核心所在。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关于物理题目的一些基本了解:物理题目与数学题目并没有很多的共同点,它不是一开始就有公式往上套。解决物理题目时应该是对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也就是抓住整个问题解决的方向与核心,教师在这一方面应该努力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关于这一方面能力。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走出这关键的一步,自己抓住题目的核心,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与讲解,这样无异于劳而无功,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三、如何解决与实际相联系的高中物理习题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物理题目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物理的基本定与日常生活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力、热、电、光等,这些都是物理中最常见的与实际相关的存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而不是围着教材转,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做题时的灵活理解能力,同时也会渐渐消磨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的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图解能力。在物理试题中,其实有很多题目用图解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轻松解决。例如一道试题:

一质点从静止开始,先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静止,质点运动的总时间为t,求它运动的总位移?

解析1(公式法):设质点做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根据位移公式可知:质点做加速运动的位移是S1=1/2a1t12此时t1时刻的速度为V1=a1t1

设质点做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2,通过位移公式可知:质点做减速运动的位移是

S2=v1t2-1/2a2t22,此时a1t1=a2t2

因此解得:S=a1a2t2/2(a1+a2)

解析2(图解法):作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

因此,根据此图可解得:S=Vm/2t,t=Vm/a1+Vm/a2,代入得S=a1a2t2/2(a1+a2)

通过上面两种解题的方法,我们便会发现,图解法是解决物理题目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不仅简单直观,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应用图解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高中物理本就是应用型的学科,因此,教师们在备战高中物理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物理教学的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尽心尽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对祖国建设有益的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生滨.高中物理公式定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9

有些学生面对物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套公式,模仿以前做过的题求解或利用已形成经验的物理模型,这是思维不科学的表现.其后果是相似的问题不知其区别,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知物理结论的意义和成立的条件,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下降,对生题更是无从下手,这些不符合高考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1物理科学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思维就是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接”,“思维就是探究、调查、深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可见思维是一个有意识地探究行动和结果之间特定的联结的问题.

科学思维是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依据科学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行动和结果之间特定的联结的过程.

物理科学思维是有意识地按照物理解决问题的程序,依据物理的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科学方法探究行动和结果之间特定联结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2.1加强物理科学方法学习,提高物理方法意识

物理科学方法就是描述物理现象、确定物理过程、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应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

学习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应首先分析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扩展中分析科学方法因素.当我们引入物理概念并加以定义时,或研究概念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形成规律时,就需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思维操作去观察、去发现,这就体现为科学方法.如“电场强度”的引入,就要用观察实验、概括、比例等方法.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出发建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要用到实验归纳与物理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从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连结处,分析科学方法因素.如分析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关系时,要用到电流的微观模型、数学推导、实验观测等方法.

理论用于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时,理论本身就具有了方法的意义,因此要在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析科学方法因素.如研究一个单摆摆到最低点的速率时,我们既可以用动能定理,也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此时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理论,实际上就成为解题方法了.

从物理实验中提取科学方法因素.物理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每一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实验原理的设计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中,为了减小误差,运用了等效替代与平衡的思想方法,且采取了近似的方法;在处理实验数据运用了图象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要注意找出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概念、规律、实验、应用、习题等),以及从一个知识点纵向或横向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处所包含的科学方法因素,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意识.

加强物理科学方法学习,还应学习常用的物理科学方法.常用的物理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数学方法、思维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类比、假说、等效、科学想象等,如表1所示.

综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以上的物理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方法意识,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备课时认真分析本节或本单元教材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并让学生认真总结和体会.如表2为电场一章科学方法的总结.

2.2培养思维的严谨、有理、有序,使学生有科学思维意识

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往往“想当然”就得到结论,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或没有正确的思维程序和思考习惯,使其在生题面前束手无策.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意识尤为重要,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关键,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应按怎样的思维程序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呢?

第一、弄清基本物理事实,把握基本物理现象,明确研究对象.物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首先要搞清所要确定物理问题的性质,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第二、确定所要研究问题的状态和过程.解决物理问题的依据是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而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应用又是针对一定的物理状态和过程的.因此,确定所要研究问题的状态和过程,特别要抓住它们的特点,这是分析和解决的关键.

第三、恰当地选用物理规律,正确得出问题的结论.选用物理规律时要从物理问题的特点出发,看什么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与研究对象的状态过程的特点一致,不能不做具体分析,凭直觉和想当然.选用有关的物理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后,还要审查所得的结论是否与给出的物理事实、现象有矛盾,以确保结论的正确.

思维链可概括为:物理现象物理条件头脑中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逻辑推理规律应用数学处理结论分析.

教学中应通过实例的分析,体现正确的思维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1蜂窝煤在五楼燃烧是不是和在一楼燃烧放出的热量一样多?

此题应以Q=qm,(q为热值)分析,结论是一样多的.可有的同学可能从能量守恒去分析,得出不一样多的结论,错在盲目套用物理规律或公式,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

例2一架飞机在高空水平匀速飞行,某时刻从飞机上释放一物体a,经过5s又释放一物体B,试分析在空中运动时物a、B与飞机的位置连线的特点.(不计空气阻力)

这是一个判断物体运动的问题,应遵循以下线索分析、推理.

2.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思维意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是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要想清道理.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地要想清其中的道理,也就不可能学会正确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先从培养阅读能力开始,学生先要学会阅读课本.怎样才算会阅读课本?学生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完后要能进行概括、总结、写出摘要;明确关键词句,并能写出对主要概念、规律及关键词句的理解;明确涉及的物理方法及应用思路等,通过课本的阅读,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思考.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篇10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方法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的是前提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融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化学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学。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中生不仅能学到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对科学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的学风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身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前预习是基础

先预习、后听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便于强化听课的针对性,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持之以恒,能使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认真听讲是核心

认真听好每堂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听课中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紧跟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掌握消化。

四、记好笔记是关键

学好化学记笔记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帮助。初中生要学会记笔记,自觉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记笔记要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特别要把课堂中关键性、规律性、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简明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摘抄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五、细观察,多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演示实验、必做实验、选做实验,还有家庭小实验,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观察实验前,首先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实验时,学生要亲自动手,认真做好实验内容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六、课后及时复习

课后复习能加深理解,进一步所学巩固知识。复习中不懂之处及时请教老师,消除障碍,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此外,复习中还要重视化学教科书,多读听课笔记,加深记忆理解教材内容。

七、按时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后学生要自觉动手做作业,特别是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要主动独立完成,多思多问,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用心铭记在脑子里,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