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十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十篇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0:05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1

关键词:农村中学;七年级;古诗文;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积累,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收集积累语言素材。”并明确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文积累应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激发热情,兴趣引领,倡导建立积累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便会想尽办法去做更多的了解。积累古诗文更是如此。诗歌朗诵赛举办的挺成功,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也由此被点燃。趁热打铁,笔者建议每人准备一个古诗文积累本,记录自己课内所学习的古诗文,也可以抄录课外所听闻的感兴趣的古诗文,目的是便于今后查阅、便于相互吟诵。

二、布置环境,营造古诗文积累氛围,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在小报上设置“趣味诗词”、“趣话诗词”、“名人写诗”“古代文化常识”“佳作推荐”等栏目,丰富小报的内容;开设“感悟”、“发现”、“展示台”等专栏,传送出自己的声音。把这些小报张贴在室内墙上,既布置了教室,又让学生在观看评阅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报有许多栏目,可鼓励学生不定期对栏目内容进行更换,有好的想法和创意也可进行改版。这样,情趣常激常发,内容常读常新,影响长远长在。

三、紧密联系生活,建立积累大观念

苏教版教材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文,但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单单诵读课本上的古诗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能囿于课本,还得紧扣教材、联系生活,建立大语观,开辟积累新途径。

1.立足课堂,适当延伸。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好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曲终人不散,言尽意无穷。

2.紧系生活,因“时”制宜。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也就有多广阔。古诗文的积累还应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生活,在看电视、听歌曲、闲聊中获得的佳词锦句都可以积累,写到自己的积累本上,之后背诵下来,以丰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此外,结合生活时令的特点,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古诗文,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吟诵、积累一些应时应景之作。

四、方法多种多样,务求高效实效

古诗文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要想学生保持积累情趣,还得采用多样的方式,加强方法的指导,使其在积累中取得实效,增加其自我效能感。为了和遗忘作斗争,笔者指导学生根据遗忘的规律正确地、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使已学知识在遗忘前加以巩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温故知新。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有畏难情绪,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文言时代离我们的生活较远,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在古代就与生活中的口语脱节,现代人理解起来当然费力。不过,毕竟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笔者在教学时经常调动学生的积累,以旧知启新知,化难为易,使学生易学乐学。

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用归纳法、表格法收集整理积累常用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注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教会学生借助语感和语境、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推断词义;教给学生先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再逐句直译或意译,理解大意的总的翻译方法;传授专有名词、修辞句、特殊句式等的具体的翻译方法;指导学生分析结构、评点技巧、品味语言、赏析特色。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有心理学家证明,人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已听到的20%,自已看到的30%,自已同时听到和看到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的70%。这一结果说明,多种感官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在古诗文学习中,笔者经常制作或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色彩、声音、情感的神奇配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从画面上,从诵读者口中,从悠扬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古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习形式不再枯燥单一,事半功倍。

学以致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另外,学生在积累古诗文的过程中,常把灵活秀美的古诗文,像于漪那样引用或活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使文章增色添彩,文采斐然,令笔者倍感欣慰。古诗文还可以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载体.学生既能深入领会古诗文的内涵,又锻炼了文笔。

比赛竞赛。合理的竞争有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引领学生积累古诗文的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非常重要。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既可以提供展示平台,促使学生发挥特长,尽显风采,又利于激发成就动机。因而,笔者在教学中曾多次开展古诗文朗诵活动、古诗文对抗赛、古诗文擂台赛、古诗文名句默写竞赛等。在活动中,学生们展现了古诗文积累功底,更增强了积累的信心。

五、开展多元评价,保持积累情趣,促其今后发展

适时而中肯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已取得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学生积累古诗文热情的再一次激发。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本着客观、激励的原则,采取多元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古诗文中积累中的成功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评价者的多元化

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激励为主,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2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积累高中生习作影响

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文经历了大浪淘沙,显得更加光彩夺目。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阅读和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引导高中生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可是我们的高中生却在为背了的古诗文用不上而苦恼。这时,咱们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指导高中生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写好作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诵古诗,学作文”正是根据古诗文的这些特点,结合当前在各地如火如茶开展着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将诵读古诗文与高中生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古诗文作为材料提供给高中生做作文练笔的材料;运用古诗文的写法和技巧,指导高中生作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高中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根据我多年来担任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高度重视古诗文的阅读与积累,提高高中生习作水平是非常有效的,借助于所学习到的古诗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生的习作能力。因为古诗文对我们学生习作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古诗文独特的语言魅力辐射高中生的文章构思

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性格特点,他们非常热衷于新生事物,喜欢体验新鲜感,然而,高中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对于古诗文的神韵进行认真细致的咀嚼,这就导致高中生的习作比较枯燥乏味,缺乏古诗文的语言魅力。鉴于此,在高中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引导高中生深入地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语言风采,让高中生深刻地领悟到古诗文独特的语言魅力,从而能够吸收借鉴相关内容,拓展个人的视野。

具体来说,唐代李白的诗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他的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极为贴切真实。又如“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夸张手法极为大胆。目前,部分高中生的习作语言不生动、不形象,让人读来味同嚼蜡,经常出现滥用修辞手法的问题,这导致高中生的习作水平非常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中生有必要更多地阅读和积累古诗文,让古诗文独特的语言魅力来开拓高中生的思维。

而思维,又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语文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歌,他们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宽广的胸襟,富有的创造性思维,跟他们深厚的古诗文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高中生多读古诗名篇,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古诗文高雅的审美情趣挖掘高中生的习作潜力

倘若高中生能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能够积极地挖掘生活中所存在的美,在进行习作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刻板单调、枯燥乏味、语言空洞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古诗文的审美情趣非常高雅,能够体现出一种纲要性、固式化或轮廓化的结构性事物,古诗文的意境寓于作者描绘的人、事、景、物构成的整体也在其中。所以古诗文无处不体现着生活的细节,透着审美的气息。高中生经常阅读和积累这些古诗文,长期的积累,就能够挖掘写作中所需要的潜力,保证高中生在进行习作的过程中文如泉涌,写出优美的文章。

三、古诗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激发高中生的习作情感

一般来说,一些古诗文饱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热情,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高中生经常阅读和积累这些古诗文,有利于拓展高中生进行习作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想情感的培养。“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迈之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之情,“先大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都饱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倘若在高中生的习作中得到体现,那么高中生所写出来的文章必定能够文采飞扬。在现阶段,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高中生沉溺在网络之中,自我主义之中,对于其自身的文化修养没有过多的关注,对于自我的性格养成,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培养,更是不会涉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非常有必要通过阅读和积累古诗文来促使高中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引导高中生在进行习作练习的过程中,多引用、化用、联想拓展,展示出其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凸显出他们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使自己的习作是真情的流露,这不仅会打动阅卷老师,更能燃起青年一代的情感共鸣。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3

一、注重基础

所谓注重基础,指的是注重对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里所说的基础,和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并不完全等同。总的说来,近两年语文中考试卷“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考点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规范地书写汉字;积累常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借助语感及语法、修辞知识修改病句;积累记诵优秀古诗文;了解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阅读课标和教材中推荐的文学名著;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等。有些内容虽仍属于传统的“双基”的内容,但题目的设计着意于引导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着意于语文基本功的考查,着意于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那种以考查是否记住了某些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题目越来越少了,语法、修辞的名词术语和静态辨析本身不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的立意,突出了学语文首先要打好语言的底子、文化的底子,突出了语文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基础。

二、突出积累

语文学习是累积性的,丰富语言文化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主要包括字词积累、古诗文积累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对字词积累,中考主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字义、词义的能力。除此而外,书写技能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05年的语文中考试卷看,许多地区在考卷中设计了考查书写技能的题目,还有一些地区设书写水平考查一项,单独赋分,提出明确要求,根据全卷的书写质量酌情记分。

古诗文积累是积累的重中之重,最近两年,各地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默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状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以记诵积累为主,也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考查趋势上说,随着新课标对古诗文记诵积累的重视和强调,中考试题也会更加突出对古诗文积累的考查。命题一般比较注意“依标(课程标准)据本(教材)”,以经典诗文为主,题型和能力层次要求趋向多样化,在记忆考查之外,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下准确运用的能力。

对于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是要把握课标要求,能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这部分内容,以记忆考查为主,但在部分地区的语文中考试卷中,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试题的情境性、综合性、应用性都有所加强。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2005年许多地区的语文试卷(尤其是课改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卷)都考查了学生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涉及书目包括《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平凡的世界》《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等。分值基本在2~4分之间,总体赋分不高,试题内容也较浅易,但对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侧重对文学名著的积累考查,侧重对学生文学名著基本阅读情况的考查,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强调语境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因此,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在语文考试中存在着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考查知识的现象。从近两年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在积累与运用部分变语文知识的孤立、静态的考查为结合语境考查,已成为一种趋势。结合语境考查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语感的培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综合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语文学习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无疑更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的综合,如将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对汉字形、音、义的掌握,又考查了其书写的技能;将句式仿写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为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流畅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综合,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五、着眼应用

着眼应用,指的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需要,设计与实际问题情景基本一致的题目,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如创设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采取不同方式表达语言的能力;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从2005年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看,许多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将时事材料引入了试卷,如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印度洋海啸,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财富》全球论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理念。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4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5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指导诵读,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昧,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我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朗读。当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一个个主动拿起课本,上课时学生精神振作,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看得出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二、引导品味,掌握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像鉴赏古玩那样品味其中的古典风味。其实,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优美的散又,文章音韵和谐,对偶押韵,读来如风行水上,琅琅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骈散结合,间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艺术性较高。优美的语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饮醇酒,如品甘醴,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学习这样的文言名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启发思考,鼓励质疑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其学习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6

通过多次的听课,评课使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须注重语言的积累。

一、语感的培养与丰富语言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

《辞海》中对语言的注释是:语言是物质的外壳,它与思维有很大的关系。语感的培养与丰富语言积累的着密切的联系。朱光潜曾经说过:“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可见,语感的形成与培养,与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古到今,不少的著名文学家对语言积累有专门的论述:“求人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此句阐述了“源”与“流”的关系,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语感“流”,就必须有一定“源”,充分说明了语感和语言积累的关系;又如荀子的“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杨雄的“能读千赋能善赋”;文学家的论述,再一次论证了只有多积累语言,才能准确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语文教学而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移情化性,激发思维,培养其语感能力。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如文豪巴金:“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之》……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在长沙读书时能默写《韩昌黎全集》;茅盾能背诵《红楼梦》……仅举几例,足可以窥视大师们的语言能力之所以高超,由此可见一斑。从名人和伟人成长之例,不由得想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要寻找的途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是反映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所以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体现,是对所学习的语文课文感悟程度的高低。因此,可见从语感的培养是与语言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二、注重积累阅读的数量,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真正体现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能对所学的语文,进行感悟。人们常说阅读文学,“一千个读者,就能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也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首先要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这正如欧阳修所说的“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阅读的范围扩大了,读得多了,相应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感增强了。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按《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九年累计应达400万字以上。如果学生能达到上述提的阅读面及阅读量,学生的语言思维就可想而知了。

三、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我认为加强背诵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四个学段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并附录中开列了古诗文篇目120篇。著名文学家巴金也曾说过:“我仍然得感谢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篇古言语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汉代蔡文姬一口气能默写四百多篇古典作品。可见语言积累的魅力所在,进而说明学生的语感的培养的作用之大,充分揭示了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联系。也同时说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诵读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7

关于积累,古已有之。从孔子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到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古人读书均强调“积累”二字,他们把我国文学的精髓都传承了下来。课标也要求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其实是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具体来说,要对字词、短语的音、形、义及运用进行积累,还要加强对名言警句、优美文句、精彩句段的朗读背诵。

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呢?

一、强调积累,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对某些事物或活动没有认识,就不会对它有情感,也就不会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愈深刻,情感愈强烈,兴趣就愈浓厚。”(叶奕乾主编《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因此,教师先要跟学生讲明积累的重要性,从心底里唤起他们的注意,也可讲名人事例来激发学生,如贾岛的“推敲”,鲁迅背“十三经”,毛泽东背《韩愈全集》等。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故事及资料,并分类摘抄、做卡片等,然后召开“谈积累”专题演讲,以各种方式让学生乐于积累。

二、加强背诵,重点积累

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生要求掌握的3500个常用汉字,老师们务必要字字落实,让学生区分音、形、义,并准确无误地书写出来。前几年举办的“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就很好。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另一方面告知众人字词等基础知识积累不到位,要去研究高深的东西就有点牵强了。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字词的积累。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只有熟读背诵才能渐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佳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才能产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近两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颇受国民的欢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歌的魅力和积累的好处。

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运用即可。

三、广泛阅读,切实积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挑选、定期给学生推荐各种适合阅读的书籍,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为了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读报栏、阅览室、图书馆及网络资源,带领学生入室入馆,广泛阅读,并利用圈点勾画做标注法,从整体上把握所读内容。对于经典片段要做到“字字入目”,入情入境地去读,与作者共喜怒同哀乐。关于这一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亲自示范。让学生迅速地学会分类摘抄、剪贴、做卡片、做批注等,同时向学生灌输“不动笔墨不看书”的理念,使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四、开展活动,鼓励积累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8

《中考说明》是中考的“纲”,中考试题是“纲”的具体化。因此,研究二者十分必要。通过对我省的《中考说明》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考古诗词试题常常涉及到以下几种类型:1.古诗词的背诵默写(这类题目通常出现在“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2.对诗词的思想、内容、感情、意境等表述正确或者错误的选项作出判断或选择(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判断或者选择题中);3.对诗句所展现的动感画面用语言作出描述,如品味《渡荆门送别》全诗,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对诗的“颔联”进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其所展现的画面;4.放飞思绪,对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写出感受,如通过自己的想象,写出“《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如果一旦与‘亲人’相聚了,会说些什么?”;5.名句的欣赏;6.探究性地体会诗词创作的风格。针对上述题型,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采用相应的策略,比如,给课本中的58首古诗词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爱国”的、“咏史”的、“言志”的、“思乡”的、“绘景”的、“伤感”的等;可以将其写景的归成“写春天的、写夏天的、写秋天的、写冬天的”等;还可以将写景的再进一步分类归纳为“写山的、写水的、写虫的、写鸟的、写风的、写花的、写雪的、写月的”等。又如,让学生精选名句进行欣赏,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欣赏,也可以通过电脑、多媒体特有的功能进行直观地欣赏(有画面、有音乐、有朗诵,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再如,对重点的诗词要重点地揣摩其意境和表现手法,最好能做到仿写几首相应的小诗。这样在弄清考试题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自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紧扣教材,注重知识积累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其内容取之于课本的较多,约占80%,取之于课外的约占20%,而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相对来说,大多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将课内文言文的基础夯得牢固了,知识掌握扎实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自然也就会提高了,所以,复习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关键。在复习时,我们要紧紧扣住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1.积累文言实词。凡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所涉及的要求解释的实词,大多数是课文下面的注释,所以,对课文下面的注释,我们必须强调学生要牢记,对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也必须强调学生要认真地加以积累,对课文中一些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比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我们也要注意整理,以加深学生的记忆。2.积累文言虚词。只要研究一下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就会发现所考查的文言虚词、出现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有很多种,学生若没有一定的积累,在做题时,就容易丢分。因此,我们在复习中也必须做到有意识地整理和积累。3.积累文言句式。初中文言文中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四种,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复习时也要颇费一番功夫,否则,在翻译时,就极容易出问题。4.积累文言名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共计115篇,而“背诵优秀诗文80篇”是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而这80篇中的名句尤其应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下来,并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做到不丢字、不增字、不出现错别字。这样做的好处是:(1)完成默写类的试题;(2)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3)提高语文素养。5.积累文学常识。古诗文中的文学常识部分,也常常出现在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比如古代的“名号称谓、人物典故、礼俗名物、历法时节、职官科举、历史地理”等,从近些年的中考试题看,不一定对其直接考查,但是,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所以,在复习时也需要注意积累。

三、强化诵读训练,提高理解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文言文复习中,诵读的确是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有助于学生断句停顿、掌握句式;有助于学生揣摩语气、增强语感;还有助于学生理解主旨、体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综合复习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当作重中之重来对待。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会断句,读准文章的停顿;学会顿挫,读出文章的节奏;学会抑扬,揣摩文章的语气;学会品味,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分析,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句子。其实,诵读的功夫练到了炉火纯青,或默写、或断句、或解释、或翻译、或理解、或运用,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理解感悟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9

一、古今异义意识

阅读文言文要有“符号意识”,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认知符号――词,要一字一字地去认知。具体来说,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一定要有古今异义意识。有很多实词的词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已发生了变化,但学生却容易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理解古代实词。例如,“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的“再”,学生很容易理解为“再次”,其实在文言文中“再”是“两次”。又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这里的“恨”学生按现代汉语容易理解为“仇恨”,但是在文言文中,“恨”字词义比现代汉语要弱化,是“遗憾”和“不满意”的意思。

如果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有了这种古今异义的意识,那么在完成高考文言实词的理解题时会很有帮助。出题者常设四个选项,其中一个选项往往就是直接按学生的现代汉语思维习惯设计的。如2012年山东卷的文言实词考查,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选项,其中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把“躬”理解为“弯腰”,其实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躬腰”来理解文言实词,是错的,应为“亲自”,联系《陈情表》“躬亲抚养”,这个意项的错误就不难判断了。2012年广东卷的文言实词考查,同样要求找出一个错误选项,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这四个选项中的“擢”字是古代官职升迁常用词,教材有“过蒙拔擢”,容易判断;“卒”字“最终”意在文言文中比较普遍,教材中有“卒与尸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例子;“豁”字学生会有陌生感,但结合上下文可以判断;“举”字在文言中虽有“推举”之意,但在这里却是命题者按学生现代汉语思维习惯特意设置的陷阱,应为“兴修”、“治理”之意。

当然,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词不离篇,字不离句”,结合上下文是基本原则,但考试中多点方法和技巧也更容易获得高分。

二、迁移意识

不管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还是文言句子的翻译,高考所设计的题目大都是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范围内所能解决的,有很多内容学生在理解时有“似曾相识”之感,平时的阅读中注重积累、有较好的“迁移意识”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常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愉悦感。

如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对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的“见”字常常理解不透,教师正好引导学生了解“见”的用法,让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迁移,联系《孔雀东南飞》中的“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和“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见”字的用法之一――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以译为“我”、“自己”,就更清楚了。学习《归去来兮辞》中的“感吾生之行休”,学生对“行”字的理解也有困难,联系成语“行将就木”,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行”就是“将要”的意思了。这样的迁移,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强化,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迁移能力形成的关键是积累,这种积累要从学过的文言文,从成语的运用中生成。学生有了这种意识,逐渐形成迁移能力后,在完成高考文言实词理解题时,自然会更有信心,更有成就感。2012年江西卷文言实词理解选项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学生稍有迁移能力就可以联系到《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012年山东卷文言实词理解题选项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坚决。学生可以很容易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再结合上下文意就很容易判断这里的“固”是“坚决”之意了。这种迁移能力的形成当非一日之功,对于教材,对于名篇越熟悉越好,平时多积累重点实词,多梳理句式知识,在此基础上向课外延伸,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积累意识

文章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所选用的文章必然涉及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地理政区等,掌握了解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学习《逍遥游》,文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若学生了解“晦朔”是古代阴历表示月末、月初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学习《陈情表》,文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拜”、“除”是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学生若对此熟悉,翻译起来就轻松了。平时学习可以运用分类法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总结,如按古代地理知识、古代官职名称、古代教育考试、古代衣食什物、古代称谓谦敬等来归类,强化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意识。

2012年浙江卷中,“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仆有罪之人”中的“顿首”、“足下”、“辱”、“仆”都和古代表示谦敬的称谓有关。同样,2012年天津卷中,“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录其梗概以永其人”,“虽子之仇,无异词也”的“不禄”是死的委婉说法,“仆”、“子”也是古代表示谦敬的词语。高考文言文有很多是人物传记,涉及人物官职变迁的内容更多,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郭浩传记,2012年江西卷彻里传记,2012年山东卷阴兴传记等,若学生对古代官职及变迁的文化常识熟悉,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篇10

【关键词】兴趣;积累运用;提高水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传承了中华5000年以来的悠久文明,而成语则是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是中国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它在写作和说话中所起的一语中的和画龙点睛作用,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更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字文化心悦诚服,所以教授学生学习成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学生积累运用成语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很大好处。

新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提高学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是学生通往知识殿堂、走向科学巅峰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根基。特别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以积累和运用汉语成语为抓手,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他们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来,让他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显得尤其重要。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有孕育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儒家民本理念;以孝治天下的完善道德伦理体系;以善为本的睿智宗教思想;称之为世界瑰宝的辉煌文学艺术成就;散文、诗、赋、词、曲、戏剧等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包罗万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无一不在滋润着历代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中融合而成了一个56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伊甸园,也结晶了汉语的精华,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现代的书,能与同时代人做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而成语则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结晶。

一、成语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汉语成语富有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其构词方法灵活多样,词汇丰富,能够反映纷繁的社会现象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巨大的文化,它们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通常四个字就可以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跟习用语、谚语相近,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明快的节奏感,这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发他们巨大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处处留心,拓宽学习语言渠道

一般的成语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经据典而来的,或者是历史事实,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讲解成语都会涉及到一些故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了解,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又会自然而然地锻炼到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他们需要在脑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区分,然后理解,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给予与消化相结合的产物,而激发想象力则是对学生思维附带的一种益处,所以这种一举两得的行为一定要在教学中推广。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经常使用,并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结构比较稳固的短语。它结构紧密,文字简练,是汉语言中的精品,在汉语言的写作和交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是学习语言、积累成语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有丰富的积累呢?我以为可依据成语的特点,进行归纳学习和积累。

(一)从课内语境中学习积累成语。小学十二册课本中的现代文,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标本,每篇课文都有运用得体的成语,老师只要注意引导,让学生留心积累,常读常记就能掌握,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课文语境中出现的成语就是运用成语的示范,在练习中模仿课文进行成语运用积累,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古诗文中学习成语。如学习《论学六则》,中的“温故知新”;《游山西村》中的“柳暗花明”;《木兰辞》中的“扑朔迷离”;《卖油翁》中的“熟能生巧”;《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晏子两则》中的“挥汗成雨”;《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卖柑者言》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等,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就可以记住其中运用精当的成语。

(三)从讲成语故事中学习积累成语。在成语中有好多属于寓言、历史故事题目,让学生了解了这些故事,就可记住这些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班门弄斧”、“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悬梁刺股”、“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讳疾忌医”、“毛遂自荐”、“叶公好龙”、“黔驴技穷”、“指鹿为马”、“负荆请罪”、“望梅止渴”、“闻鸡起舞”、“卧薪尝胆”、等,由于这些成语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记忆就会自然根深蒂固。

(四)根据小学生普遍喜欢动物的特点,运用动物接龙的方式学习成语,是一种不错的积累成语的好方法。如:“贼眉鼠眼、抱头鼠窜、过街老鼠、对牛弹琴、九牛一毛、汗牛充栋、虎背熊腰、虎头虎脑、虎头蛇、守株待兔、兔死狗烹、动如脱兔、马到成功一马当先、老马识途、鸡鸣狗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学生在接龙游戏中即记住了成语,又增添了学习的乐趣,老师又何乐不为呢?

(五)读名著,积累成语,即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几大的丰富了学生语言,这不失为一举多得。如读《三国演义》,积累“三顾茅庐、乐不思蜀、万事俱备、只见东风、望梅止渴、、赔了夫人又折兵、身在曹营心在汉。”读《水浒传》,积累“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林冲上梁山――。”读《西游记》:倒打一耙、白骨精给唐僧送饭――虚情假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