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知识重点十篇高中历史知识重点十篇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9:57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课;思路;教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程以及历史复习课也进行了一定的革新。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和复习课程时要注意转变和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历史课程和复习课程的教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复习习惯。学生可以在创新的历史教学以及复习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思路

目前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都受到了极大地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高中历史考试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高中历史考试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解决综合型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还未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认识和理解。②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一定的历史基础。学生在学习和日常训练只是简单地归纳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历史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升华。③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课程复习效果不理想。针对高中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革新教学思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高中历史复习注入活力。其次,教师要优化和创新高中历史复习课程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技能。

二、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及结构。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复习高中历史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将其作为历史复习的重点,抓住历史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历史知识,才能够打好历史复习的基础。在日常的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教材的结构看起,在熟悉知识脉络后,再去复习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样的复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历史教材复习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鼓励学生理解记忆,反复阅读和理解,知识自然了然于胸,这样的方法也不至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打压下去。因此,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及结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历史复习的基础环节。

(2)重视高中历史知识点间的联系。高中历史是由很多琐碎的历史知识点构成的,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记忆每一个知识点,不注意发现和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高,并且学生也会在枯燥的知识点记忆中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导致高中历史复习质量的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解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只要掌握好其中的一个知识点,与之相关的知识也会了然于胸,学生的复习负担也大大减轻。尤其是学生在解决知识跨度大的历史题目时,由于已经具备了联系知识点的能力,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解题和分析能力就会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唐朝贞观之治的原因时,要求学生不仅仅要从政治、经济上理解这一问题,也要联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这样学习一个知识点可以将好几个知识联系和综合起来,学习效果更佳。

(3)注重历史知识点和重难点的复习。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知识点以及重难点应该作为学生系统复习的重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每一个复习环节,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学生必须准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学生的拓展和提高能力才能获得提高。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知识点的重点部分,并且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查和验收,监督和督促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要坚持理解记忆,讲究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是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历史重点知识往往能够将历史章节的重点勾勒出来,对于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帮助意义重大。对于重点知识,教师要详细讲解,并且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记忆规律,抓住重点内容理解和升华。高中历史的难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等都较为复杂和深入,也有部分难点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点混淆的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将抽象复杂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变成直观和容易理解的知识脉络,注重指导和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复习效率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历史观念、价值观念等,教师要从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思路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不断地革新和优化,教师也要注意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水平。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历史复习质量,同时也为自身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历史复习课也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严桂珍.化复杂为简单变苦学为乐学――关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改革及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2]高凌风.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之我见[J].广东教育,2012(15).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2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重要性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中,对能力的其中一项要求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知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制、教学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与思维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逻辑思维能力又是其中―个关键方面。

1是学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思维通俗来讲就是建立在思维基本框架下的、与历史学科特点紧密结合的一种智力活动。换言之,历史思维是将历史要素作为载体,将思维方式特点作为支撑的一种认识方式,这些历史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将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综合,达到认识历史、指导现在与预见未来的目的。在历史综合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这样就对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而言,只停留在对史实把握的层面去应对高考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升到对史实的转化及理性加工的层面,这中间逻辑思维起到关键性作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逻辑思维表现为:思考历史问题时趋于理性化(包括辩证思维的初步具备)、学科语言的规范性及严谨性(从回答问题及解答历史主观题中得以体现)、知识体系性及知识模型的初步构建。

2是知识衔接的重要途径

2.1初高中知识衔接。新课改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断层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①在由初中向高中的迁移过程中,历史知识台阶的跨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②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与学带来障碍;③初高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目标不同,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产生了区别。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需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跨台阶”过程中如何找寻被遗落的历史知识。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

2.2高中阶段各模块、专题之间的衔接。根据上述对新教材特点的论述,高中阶段各模块、各专题之间的衔接显得十分重要,事关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3是知识转化的重要步骤

高中历史相较初中历史上了一个台阶的表现是知识转化较为明显,学生如果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式的史实记忆阶段显然是与高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及目标不相符的。高中历史是在初中历史基础之上的重新建构,其建构的过程即进行知识转化的过程。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须注意“三个转化”即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记忆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要完成这三个转化,其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因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背景、内容、意义有所把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探寻这三个重要思想理论出现与发展的规律总结出其共性,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提出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

4是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初高中历史就知识的范围而言相差不大,以人民版教材为例,高中历史相较初中而言只多了西方思想、政治、社会等少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要完成知识的重构与升华。

5是高考考察的重要维度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困生转优策略

不管在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学困生,实现学困生的转优是帮助学生进步的要求,也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要求。历史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一旦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积累,那么学生就会出现困难。我就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进行了探析,在分析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转优策略。

一、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虽然很多人看来,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是一门学习难度不大的学科,然而有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依然感觉困难重重。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更好地走出历史学习的阴影,首先应该对导致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转优效果。

(一)知识量的储备不够

很多历史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难度不大,然而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知识量不够。对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学生只是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没有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乏知识储备,根本无从下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量不够,自然就成为历史学困生。

(二)死记硬背

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不花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记忆,二是花费大量时间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两种学习情况都会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困难。其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现代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单纯考查学生记忆的题目越来越少,而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难以有效应对现代考试的要求,自然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

(三)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其系统性并没有引起重视,历史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时间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线索,只有把握好这一线索,才能将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排序,如果不能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越多,就会越混乱,从而逐渐成为学困生。

(四)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也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历史学科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不大,然而知识点繁多、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历史学困生之所以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二、实现高中历史学困生转优的策略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注重知识的积累

针对由于学生的知识量不够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这一现象,在实现学生转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知识积累量不够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花费时间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有些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余时间不能及时复习,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有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并监督学生有规律地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历史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断扩大。

(二)将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针对由于死记硬背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两位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机械地对教材上涉及的表面知识进行记忆,还要对他们活动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算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当然学生要对知识点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因此历史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活动。

(三)走出片面掌握知识点的误区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某一年代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十分熟悉,而对另一时代历史知识点显得比较陌生。历史学困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片面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于历史学困生的转化优。为了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系统意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找到答案。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4

[关键词]教学诊断高效课堂

新课标的实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从体例到内容都发生了全新变化,课堂教学也随之变革。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教学实效的因素,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确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寻找制约影响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缺乏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知识储备和通史常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和贮存,为了达到某种学习目的,人脑将贮存的信息或知识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即获得新的知识。而知识重新建构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原理告诉我们,新知识的获取都是以原有知识为固定点,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似性或联系同化新的知识,成为新的同化固定点,原有知识掌握较多者,接受新知识就比较容易,学习效率相应较高。这足以说明原有知识经验即学业基础对学业发展的重要性。

现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与以往相比,最大的变化表现在体例上由中外通史体例变为模块专题体例,历史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受到削弱。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而且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成果和史学新理论。因此,学习历史新课程的主要知识载体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能量储备不足,如阅读处理历史材料的文字障碍、学习所需要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科普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及体现教材理念的“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新的史学理论。二是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应具备的中外通史知识的缺失。以模块专题为特点的高中历史教材体例重点突出中外历史上社会各领域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思想文化成果等,但这些重大史实只有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去把握,才能深刻理解其发生的必然性、造成的结果及其原因、产生的重大影响和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缺乏必备的理论素养

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重点在于理解重大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作用、影响的正确评价。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理论和观点。如: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联系与发展的原理等理论知识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分析导致重大历史现象结果的原因,用两点论方法、实践标准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客观评价重大历史现象的地位、影响等。但有关这些理论知识的政治学科“哲学生活”却安排在高二下期政治必修4中,很显然作为理论工具的政治课学习与应用其理论的历史课严重脱节。学生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完成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入木三分,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习效果。

三、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不良影响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以往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各版本以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各自的教材特色,但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除文字描述外,还包括地图、表格、图片、示意图、页眉启示等,要求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侧面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积极探索、主动求知、敢于质疑、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养成了懒惰、保守的学习习惯,处处唯老师是从,而不去积极探讨。这种封闭的、被动的、应付式的学习方式,缺乏强劲的内在学习动力,与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动的、开放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是完全对立的,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缺少正确的学习方略

学习方略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和谋略,它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智慧的体现。它包括系统的学习规划、摄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解疑释难的策略、巩固提高能力的手段等等。是否拥有正确的学习方略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高中学科作业相对较多,使学生疲于应付,缺乏对知识的理性思考,不能采用有效的学习方略,导致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认知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的质量,大大制约了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诊断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对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我们要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唤醒学生、激励学生,给学生点燃希望,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5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考复习,不仅教师重视,学生和家长也重视,可以说高考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件全民关心的大事。这是我们搞好高考复习的一个很有利的条件。高考复习是为了争取以较好的成绩,听凭国家来挑选人才。为了让国家挑选上有真才实学的优等生,在复习中应该着重打好历史课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们升学以后能够顺利地学习更高深一层的知识。

据高等院校反映,最近几年招收进来的学生,分数考得不低,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中还是有困难。究其原因是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复习方法。那么,高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着哪些不正确的做法?

一是搞突击。把正常的课停下来,集中复习高考要考的科目。如考文科的把理科的一些知识砍掉,考理科的把文科的一些知识砍掉。无论升学与否,这种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二是猜题、押题。有的教师搜集历年高考的试卷,猜测命题的方向,出一大堆题目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是舍本逐末,学生不仅学不到系统的历史知识,而且还会累坏学生们的身体。三是争名次。以高考录取名额的多少来衡量一个教师的优劣,这种看法是很不公正的。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真正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那么,高中教师应该怎样正确指导学生复习历史?

一、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课的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一类是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地点等。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的基本线索、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两类历史知识中,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更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类知识,教师在系统的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列出一些专题来,按每个专题清理一下历史发展的基础线索。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先后相承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重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注意时代先后的发展线索,讲明历史的来龙去脉。只有当学生在历史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历史的演变时,才能真正掌握住规律性的历史知识。高考的范围,实际上就是考基础知识,包括初中、高中学过的古今中外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问题。

二、抓好能力的训练

基础知识和能力,二者既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相等的能力。能力主要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包括阅读课本、课外读物和历史地图等能力。表达能力主要指书面表达,如回答问题、制作年表、填制历史地图等。思维能力指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掌握以上三方面的能力时,不仅能使他们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在复习课中,为了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点练习。做练习时,教师命题要出带有思考性和综合性的题目,不要出学生现成抄录教科书中某一段话就能回答上来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去看问题,教师可以把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出题目,让学生从不同侧面来回答。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手脑并用。

三、要介绍记忆史实的方法

高考复习中,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负担较重,教师要设法告诉学生一些记忆史实的方法。第一,复习中要分清教材的主次。重要的历史知识,要牢牢记住,次要的历史知识可以在心有余力之时,围绕重要的历史知识来加以巩固。第二,复习史实时,要先化繁为简,然后再执简驭繁。如让学生记中英南京条约时,先让他们记住:五口通商、巨额赔款、割让香港、关税协定等十六个字,这叫化繁为简。每四个字就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记忆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去回忆每一个具体内容就方便多了。第三,复习时要掌握记忆的规律,进行循环式的复习巩固。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表,哪一部分历史先开始复习,哪一部分历史后复习,在什么时间进行复习和再次巩固。第四,制作一些历史事件的表解,可帮助学生记忆。如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可以分为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口号、原因、结果等项目,用表解罗列出来。有些历史问题,也可编成顺口溜,如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情况可以这样来记:“夏商周秦接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末代王朝是清廷。”记忆历史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也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创新。

四、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6

关键词:开卷考试初中历史教学误区有效对策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08-109.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32-01

一、引言

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正在如火如荼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加强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积极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切实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自觉将自身的教学角色定位于指导角色和协助角色中来,不仅要注重传授予学生以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和启发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从而不断升华他们历史学习能力,培育他们更为优质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提升,促进他们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下面我结合多年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经验,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少教多学,不断提升他们历史知识学习能力,提几点建议。

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课本知识方法

俗话说得好,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传授以学生历史知识不如传授给予他们如何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促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掌握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能力的激发和培育,注重启迪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有助于增强自身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技巧。

例如,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帮助他们更加深刻、更加牢固、更加快捷地记住课本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方法,促使他们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较为迅捷地获取并抓牢历史知识要点,让历史知识在他们的大脑内记忆具有良好的持久性,让相关历史人物形象在他们大脑内的再认再现具有非常精确的准确性。由于历史知识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许多历史知识点非常零散,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记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历史概念的不同方法,探索将他们印记得更为深刻的规律,促使他们学会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合理加工处理,从而获得更加快捷记忆它们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自身学习质量和效率。对此,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曾经的学习生涯,直接将自身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为他们学习提供借鉴,让他们从教师曾经的成长路径上获得自身长成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帮助他们将抽象化记忆转化为形象化记忆,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记忆的逻辑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课本知识方法。

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教材中的知识既包括浮于直接表述的基本知识,还包括隐藏于文字内涵中的深层隐性知识。比如,教材中的许多图表与文字材料,其基本意义在于直接反映教材的主题,表现为显性的基础性知识,但它们同时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其它主题,体现为隐性知识。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加强引导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协助他们寻求、探索和打通各个隐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路,获得对知识点进行迁移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历史知识、更加牢固地把握历史知识,不仅获得对历史知识的印记,而且还获得学习历史知识和探究历史知识内质的方法,促进他们历史学素养的提升,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快速发展。

例如,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本质与规律的挖掘,引导他们分析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什么样的直接原因、有什么样的主观原因、有什么样的客观原因、有什么样的间接原因、有什么样的根本原因、有什么样的政治原因、有什么样的经济原因、有什么样的文化原因,等等,如此引导学生从多个方向多年视角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以至于由表及里深入深度挖掘和剖析历史事件的基本属性和本质内涵,获取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例如,对于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既要引导学生认知到其积极意义,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并不成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还要引导他们认清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所具有的软弱妥协性特点,等等。

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点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历史知识点之间具有许多关联关系,引导学生探索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综合认知,促进他们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也有助于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刻印记,提升学习质量与效果。

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延拓,比如,在横向联系占,通过探究同一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领域方面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由此梳理总结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从而加深自身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准确掌握。

五、结语

少教多学,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促进的教学理念,是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与手段,最终实现“解放教师”自身的同时“解放学生”的目的,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杜少敏.杨青云.苏玉琢.谈“少教多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宁夏教育,2015(01).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能力培养中考

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等矢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即将参加中考会考的学生来讲,不仅要具备以上技能,还要在未来的会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期顺利升入高中继续学业。学生能力的高低,成绩的优劣,某种程度来讲取决于教师的引领作用,近年我主要从事初中毕业班历史课教学,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即采用矢量分析法(矢量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对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进行进一步设计、梳理和重组,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矢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比,运用综合视角探究历史问题,化繁为简,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打造真正的高效精品课堂提供了借鉴,连续几年我校中考历史会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本人教学成绩在同行中一直遥遥领先,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复习方法简述如下。

一、采用图示法以时间轴为骨架再现历史,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网络

毕业班历史复习课教学我们主要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依据教材重建知识网络,第二轮整合归纳专题,第三轮强化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好比是修房子,地基打不好,房子也有可能随时坍塌,所以第一轮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历史知识又是一个整体,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点、线、面、体构成一个历史的知识网络,若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止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为点进行复习,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示法来表示。具体操作是以时间轴为基本骨架,时间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列出中国历史四本书和世界历史两本书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时间、分期、阶段和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矢量,这样就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形成历史复习课中独具特色的“世界之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历史知识的微缩景观,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综合体。

二、点、线、面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全面分析、对比和重组,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掌握规律性的认识

初中历史整体复习框架建好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它。首先,要对知识框架中列出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对比,找出共性,分析差异,在全面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展开,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英国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两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时,不仅要弄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引领近代中国潮流的四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还要放眼世界去看,不难发现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潮流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已经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激烈冲击和影响着世界,中国也不例外,在世界大气候的影响下,外族的入侵进一步警醒了国人,沉睡千年的东方古老帝国终于开始了思变的过程。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可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等,这些复习要点在我们的知识结构图中都能一目了然,再经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三、依据知识结构图有的放矢进行分类专项复习,突破考点

专题复习是历史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制作好的图示表就使繁杂的知识点在表中一览无余,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类整理出多个专题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党的历史及重要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专题。其次,引导学生模仿矢量分析总图表自己制作某国或某阶段图示表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以时间为主线制作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图示表,制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图示表等。第三,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动向及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情况并在矢量分析图表中进行标注,将知识点分为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三个层次,对于重要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以便学生牢固掌握。

实践证明,运用矢量分析图示法进行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浓缩历史教材,化繁为简,使知识更具直观性、简约性;有利于理清思路,使知识更具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的能力。只要教师有心,教法得当,精心设计图示,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9

一、试题命制特征

1.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文综历史卷突出对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选取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如怀素书法、唐三省六部制、严复、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甘地等。

2.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1)试题在整体设计上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强调分析与思考,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相当多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如选择题第15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第18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第21题考查了巴黎公社。试题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题“名人陵墓”、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3题“华盛顿邮报”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史学观点”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2)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4、15、16、18、2021、23、24题;从主观题来看,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如38题、41题a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采用了新素材。(3)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景”,凸显新课程观。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此次试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如第13题“书法家”、第14“唐三省六部制”、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6题“名人陵墓”、第17题“史学观点”、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1题“巴黎公社”、第23题“华盛顿邮报”,主观题38题中国与西欧对比、41题a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也采用了新素材。

4.注重对史学新范式的考查,整套试题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如选择题第13题,“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第16题“名人陵墓”是对严复的维新思想的考查;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19题“十二铜表法”、第21题“巴黎公社”、第22题“不结盟运动”是对政治文明的考查;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选考题41题a、41题B、41题C,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5.增加乡土气息,体现福建特色。许多试题都体现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试题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为考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如第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9题“名人陵墓”、第24题“福建茶叶”。这些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力图结合福建省的历史与现状,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命题,反映福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概况,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福建特色题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国内外时事,又要重视省内的时政热点及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学习历史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做到对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进行现实的思考,以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历史的联系、分析;三是地方元素可充分反映整体历史的发展,考查考生对整体历史发的认识和理解。

6.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第18题“尼克松访华”,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也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200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巴黎公社”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是公社产生的背景,即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状况,2010年是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第24题“福建茶叶”题则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选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当前如何处理好我国民族关系的一种思考。选考题“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蕴含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试题巧妙地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现实热点有机结合,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充分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7.选修模块单独设题。与2009年福建文综卷一样,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的选修模块单独设题。如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的是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的是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的是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从能力的考查上,则涉及了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即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的策略

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教师在历史复习中要做到:(1)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2)以课标、考纲为基准,掌握教材。凡是课标、考纲中没有的,阅读即可;以所用版本教材为主,根据课标、考纲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以求全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3)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应该将小而灵活的专题教学渗透到新课教学、单元复习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联系。(4)在教学中要强化记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平时记得住,考试时用得上。(5)形成完整复习体系。注重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要像上新课一样,把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讲透,形成点、线、面的历史立体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基于考纲,重整教材”,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要针对热点有机联系。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做到“论从史出”。(3)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4)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5)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的训练,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供的样题和以往的高考经典题型,反复练习,熟悉和掌握高考的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积累答题的经验和技巧。解题要力求做到:行文规范,用学科语言答题;行文简洁、清楚,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做到答得少,点要全。提前按高考答题模式训练;问答题答题要求做到:审题、组织答案、打腹稿、简单草稿,最后答题。

3.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查学生,这就对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1)按整体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2)按现代化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3)按文明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相互联系,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加强乡土知识教学。对有关本省的历史知识,学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得出新的认识。在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地域空间串联历史知识,如涉及福建的主干知识有:(1)古代史:唐宋时,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闽商成为十大商帮之一。朱熹: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理学集大成者。李贽:晋江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2)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仍属当时福建的台湾淡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中国“船政之父”。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中在福建的有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3)现代史:“一五”计划成就鹰厦铁路。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闽南三角区(闽东南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要注意关注本省的重大考古成果;本省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篇10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素质的必然选择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趋向成熟,并且其记忆力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正常水平,对于机械记忆的知识会很快遗忘,但是理解性记忆和实践性记忆的能力有了很好的提高,虽然在记忆力方面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注意力与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相关历史故事的讲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近期发生的菲律宾申请国际仲裁与中国争南海主权的时事热点话题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故事使得学生明白领土主权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延伸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领土观念。

2.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要求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教授还要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的培养。例如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催促,那么历史教师在讲解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向学生们讲述孔子、孟子等人对待学习与知识的态度,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小故事,通过这样故事的讲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师的思想教育,这对于学生提升学习态度以及今后的为人处世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3.历史故事是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与素材,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课堂环境,历史一去不再复返,教师只用联系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才能够进行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很多学生不理解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说明当时农民与商人的生活状况,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现商人地位的地下与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历史故事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具体方法

1.借助历史故事进行新课程的导入

历史故事的运用可贯穿于整个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给学生一个新知识的学习缓冲时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快速进入教学状态。

例如学习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从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山上被抓的故事引入,由于这段历史故事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张学良与杨虎城活捉蒋介石的地点:西安华清池旁边的山上。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引入蒋介石为什么被抓;张学良、杨虎城二人抓蒋介石的过程是怎样的;蒋介石被抓后的结果如何等问题。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达到引导学生的课堂效果。

2.通过历史故事表现历史演变

在顺利地进行课堂的导入之后,教师在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历史故事向学生展示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辛亥革命常常是学生记忆的难点,却是历史学习需要重点把握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从兴起到最后的结束一共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之中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例如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故事的串联,虚拟一个民国时期的战士,通过讲述民国战士的经历和遭遇将各类事件进行串联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在回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知识点时就会想起民国战士的各种遭遇。

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短暂而又宝贵,教师应该着重抓住课堂学习时间,通过历史故事使得学生学习知识之余要重视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通过课堂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开展多样的小组讨论活动。在无形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新的历史知识的讲解过后,学生需要经历一个对于知识吸收理解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抓住机会,通过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先关的知识点,这样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历史知识并且不断强化对于历史的记忆。

例如在学习完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之后,很多学生可能对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仍然存在着模糊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对于战争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就要针对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进行理解,可以采用借今说古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战争的问题。借助近年来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之争、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向学生说明日本侵占他国领土的非正义性、美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