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十篇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十篇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0:07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1

【关键词】护理质量;绩效考核;结果分析

手术室是医院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关键性治疗的场所,手术室间护理工作是手术室业务活动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工作服务质量关系着整个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1]。本院手术室近几年来,从抓好护士整体素质及护理基础等方面切入,制定了一整系列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手术室护理内容进行量化标准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得到增强,确保手术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累积了一定的管理心得,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肇庆市中医院手术室所有护理人员23名为调查观察对象。对实施绩效考核前,及实行绩效考核后每个季度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1.2手术室建立护理绩效考核评分模块由于手术室护理岗位在分工职能、知识技术、风险责任等方面存在差别,指标构成相对复杂,我们将手术室的护理工作量化成12模块:Ⅰ个人仪表、组织纪律;Ⅱ工作质量、职业态度;Ⅲ护理服务质量;Ⅳ沟通与协调、团队合作性;Ⅴ成本节约意识;Ⅵ工作知识、专业技能;Ⅶ手术室间管理;Ⅷ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Ⅸ手术司械及巡回配合落实情况;Ⅹ危急抢救措施实施;Ⅺ手术室护理文件书写;Ⅻ器械消毒、物品管理。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小项,每个具体的小项有相应的具体分数,每项评分有据可依,总分共100分。然后由手术室所有护理人员通过该绩效指标的工作数量及质量的反应程度进行考评,结果所有护理人员皆完成该考核指标。

1.3研究步骤投票选出3人成立的骨外科护士护理评估小组,测评各人每一季度的总得分,进行分析发现的问题,寻求改进方法。

1.4质量控制严格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对于收集的资料,两人录入并由考核组成员审核,保证数据的客观正确。

1.5评价考核指标对各项指标绩效考核前后变化情况及绩效考核前后秩和进行比较。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

2.2绩效考核前后秩和比较四个季度的12项指标标准值编秩的RSR值能够反映被评价对象相对优劣程度,RSR值越大说明被评价的综合水平越高(所计算的RSR值在0-1,由优到劣编秩时,RSR值越大越好),数据结果显示,实施前RSR值为0.21,第1季度为0.35,第2季度为0.42,第3季度为0.57,第4季度为0.78,可见,随着绩效考核的展开,四个季度的考核结果是逐渐增加的。

3讨论

护士长作为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直接领导,要发挥出科学务实的管理水平和领导才能,护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良好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让病人满意。近年卫生系统主导“要推进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同时又将护理质量管理提到日程上来,要求切实改变护理模式,改进管理模式”[2],不同的行业实践检验证明,绩效考核推行是比较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但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自身专业的护理实践,是每个护士首先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手术室作为辅助科室专门为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脑外科、心胸外科、耳鼻喉科等多个手术科室开展手术治疗,各个科室的手术护理及配合工作皆通过手术室人员协助完成。手术室是医院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关键性治疗的场所,决定了手术室护理工作有高强度、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其医疗护理质量不仅仅牵涉到医疗安全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关系着整个医院的声誉及长期发展。

护理管理评价是指对医疗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节省人力资源,优化护理模式,减少管理环节,节约医疗空间,推出了一个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经济上的独立,独立的独立性,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必须专注于改革,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路径,探索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和护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根据结果的准确、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基于高临床护理人员,目标,提高士气和积极的护理[3-4]。绩效考核(performanceexamine)在战略方向工作队已定,特殊规格和标准的使用,计算和评价团队绩效的最后阶段和绩效考核结果,以及进一步的工作行为的人员使用后性能有积极的影响[5]。

护理绩效评价是指“护士长和护理人员反复双向通信顺序进程,在动态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护士长和护士同意工作的护士,教师,硕士生导师,护理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是护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最大的平台”[6-7]。手术室护理绩效评价可根据绩效管理的客观标准,客观评价方案与实际护理人员的工作绩效,任务完成的实际情况,并将结果反馈到试验板的工作过程,用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手术室综合素质[8],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潜力的护士,更好地实施护理平台的管理目标[9]。

在医疗和护理工作的护理绩效评估已被广泛应用于医护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不同测评小组的判断标准的差异等,使其略有不足[10-11]。本次观察分别从十二项考核模块,取肇庆市中医院手术室的全部护士为研究对象,每个季度对每位对象进行测评,总结手术护理中的优点及不足并进行持续改进,初步的探讨实行科学的绩效管理模式对护理管理的作用。本研究提供的结论可以看到,绩效管理能有效地改进科室护理的管理水平,改善手术室的整体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工作士气及热情,促进了手术室护理水平服务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nooreininamdar.applyingthebalancedscorecardinhealthcareprociderorganization[J].JournalofHealthcaremanagement,2002,47(3):179-195.

[2]周菊珍.新形势下病区护理管理理念及模式的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5):41-42.

[3]温肖玲.影响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5(1):144-145.

[4]刁秀莲,阳登位,陈艳玲.人性化护理对手术室患者的行为、心理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5(2):87-88.

[5]任益炯.国有医院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4):16.

[6]孙艳.护士绩效考核机制在护理垂直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91-92.

[7]杨秀娣.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0-91.

[8]翟树悦,吴健,陈恒年,范水平.国外医疗机构实施绩效管理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4):24-27.

[9]孙晶晶.优质护理服务在外科护理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81-82.

[10]黄霜霞,王艳,裴静,等.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研究概况[J].蛇志,2011,23(2):171-174.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2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绩效考核;护理质量

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号召,于2010年4月正式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我科作为医院的的重点部门于2012年2月正式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科室”活动,列入医院考核指标。我科因专科较强,而且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和各手术科室的医生,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与临床科室有不同之处[1]。为提供专业化强、质量优的护理服务,我科一方面不断探索科室护理模式,另一方面大胆探索优质护理护理服务模式下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通过一年的实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病人、手术医生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家三级医院,年手术量6000台,手术室启动手术房间10间,我科有29名护士(包括护士长1名,副护士长1名),男2名,女27名。年龄21~52岁,平均28.9岁。学历:本科6名,大专19名,中专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5名;护士18名。

2绩效考核方法

2.1建立优质服务模式考核评价标准

2.1.1建立各层级护士的考核评价标准护士层级包括n1级护士、n2a级护士、n2b护士、n3级护士、n4级护士4个档次5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出勤率(15分)、夜班数(10分)、制度执行(5分)、护理管理(5分)、培训完成情况(25分)、专科能力(25分)、指导下级护士情况(15分)等7个方面共100分。

2.1.2设计护士工作量计算方法工作量按手术配合时间,手术配合难度,术中领血数量,接送病人例数,器械准备例数,清洗器械例数,访视病人例数,解决技术难度次数等8个护理项目设立相应的分值,作为量化指标计算个人工作量绩效分数。

2.1.3设计加、减分项目考核加分项目:(1)院级获奖一次加5分,(2)本月护理部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手术患者、手术医生提名表扬1人次加1分,(3)省级刊物以上奖励100元/篇,投稿手术室全国年会或区年会并采用50元/篇,(4)参加上级(厅级及以上)检查考核成绩优秀者奖励100元/次,(5)急诊叫来顶替其他护士加班者奖励100/次(从被顶替者绩效奖金中扣除奖励给顶替者),扣分项目:(1)病人或医生投诉一次属实扣5分,(2)院级满意度调查中被提名为最不满意护士一次扣5分,(3)医疗护理纠纷相关责任人扣5-10分,(4)急诊叫来加班未按时到达一次扣100元,(4)院三级质控、大科二级质控、科室一级质控检查存在缺陷责任人一项分别扣除30元、20元、15元,(4)综合考评成绩为“欠缺”或“差”的护士,当月绩效奖金降低0.1、0.2个系数,(5)当月综合考评成绩80分以下,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培训一天。

2.2设定护士绩效考核系数护士层级系数:n1级护士0.5,n2a级护士0.8-0.9,n2b护士1.0,n3级护士1.2,n4级护士1.3。按护士分层设定系数,由n1级护士至n4级护士共6级系数。

2.3考核办法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每月1次,科室成立绩效考评小组,严格对照考核内容进行考评及统计,将个人的分数测算成相应的绩效奖金分配系数。护士个人奖金系数=(个人层级综合考核成绩+工作量分数+技术难度分值)×0.01×层级系数。

2.4考核评价年终依据绩效考核情况,评选出前三名科室予以公式表扬及一次性奖励,并结合手术患者及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作为护士评先、评优及选送至上级医院进修的依据。

3结果

通过实施护士绩效考核以来,我们通过护理工作量及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等多方面对护士进行绩效评价,结果显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的绩效考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由原来的92.3分提高到了97.8分,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原来的94.3%提高到99.3%,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原来的93.5%提高到98.6%,满意度调查中最满意护士提名率由原来的21.4提高到46.7%。促进了我科“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保障了患者的护理安全。

4讨论

4.1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绩效考核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考核前,业务不熟练的新护士工作量大,业务熟练的护士存在消极思想,通过公开量化考核充分调动了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了竞争意识和荣誉感,有效地消除了安全隐患,护士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同时考核还能把个人能力的软指标转化为硬指标,用数据说话,促进了护士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2]。

4.2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绩效考核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科室将各项工作例如手术区域管理、手术仪器设备等管理责任到人,管理好坏与绩效挂钩,护士长与考核小组每天巡查,查出问题现场督导改正,上级检查及科室定期指控检查时与绩效挂钩,促进护士强化责任心,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科室对存在问题定期综合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绩效考核方法,达到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4.3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绩效考核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通过公开绩效考核,护士自觉对照考核标准,把工作站前移至患者及手术医生身边,积极开展患者访视,参与病例讨论,下科室征求手术医生建议及意见。建立手术医生习惯档案及建立个性化的手术配合常规等,营造和谐的护患、医患关系,患者及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最满意护士提名率明显增加。

4.4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绩效考核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施绩效考核前,科室奖金核算仅按职称核算,忽略了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实施绩效考核后,用数据说话,实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3]。

4.5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绩效考核有利于人才梯队的培养绩效考核能及时发现护理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更好发挥她们的作用,同时作为年终评优评先、晋升和外出进修学习的主要依据,使每位护士有了一种危机感,刻苦学习,力争上游,最大限度地促进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4],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丽君,朱永梅.手术室护士绩效考核在“优质服务示范工程”中的作用[J.]西南军医,2012,14(5):766-767.

[2]陈晓云.公开量化考核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1,6(3):62-63.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3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实践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CQi)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但近年来随着新毕业护士及编外护士的增加,护理人员能力及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直接影响了手术室质量管理。在我院于2006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我科从2008年1月起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使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背景

1.1持续质量改进的必要性①护理模式的转变,强调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注重沟通交流、健康教育[2]。②减少或杜绝护理事故和纠纷的发生。③持续质量改进包含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是一种全方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发展。

1.2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训投入不足,实践能力不足,沟通适应能力较差,新技术高速发展与培养不协调,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缺陷,传统培养模式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系统性学习、系统手术室理论识的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3]。

2研究方法

2.1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法: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②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制定教学计划,提高理论、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加强护士的继续再教育。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补充专业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④培养敏锐的临床观察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⑤培养护士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⑥培养运用信息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2.2持续质量改进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调查800人次,男508人次,女392人次,16~80岁。根据卫生部甲级医院护理质量标准和整体护理模式要求[4],参照现代手术室护理管理经验[5],首先制定手术室护理的基础标准(人员、环境、结构),环节标准(护士的护理过程、患者的要求)和终末标准(护理的结果和效益)。对每一个标准按照“调查研究改进再调查再研究”的程序实施质量管理。其中,“调查”可通过发放各种调查表、意见反馈信息、先进护理经验等途径获得;“研究”指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手术室护理人员及手术科室的医护人员、患者代表等组成的会议,讨论决定改良措施并报告护理部审批;“改进”是指在医院领导和监督下,在医生和患者的帮助配合下,有护理人员实施质量改进。

2.3效果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在应用中,我们针对术前常见护理隐患如:如术前不进行护理访视,无床前常规置管,手术室人员按手术通知单自行接患者,由于患者术前紧张或应用镇静剂后,没有正确回答问话,可能发生接错患者或错放手术间的现象;移动患者至手术台或平车,接送患者出入手术室时,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时,可能会因为照顾不周不慎摔伤、碰伤患者;由于术前器械准备不全或性能不佳,吸引设备等准备时未试机,临时出现故障而影响手术等等潜在危险,召开“术前护理质量评定与改进会议”,吸取上级医院的做法进行质量改进,实施术前常规访视与指导,各种导管(胃管、导尿管等)均在手术麻醉后置管,护理人员和病房责任护士进行患者交接,并进行相关护理,弥补了术前护理的不足,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有效消除了患者不必要的心理应激和痛苦。

2.4健全和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我们采用了“三级五方”和“五常法”的系统的、实用的护理质量评价和实施方法[5]。“三级”即自我指控-科室间质控-护理部质控,“五方”即护士本人评价、患者评价、本科评价、科间评价和护理部评价。“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对这“五常法”作为护理质量考核内容。这种全方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保证了持续质量改进工作的顺利实施。

3结果

3.1核心能力培养效果评价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手术室对护士16人进行了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在核心能力培养的各阶段,均进行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新护士对手术室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指导老师每周检查学习笔记,护士长每月检查心得与体会以了解其个人职业发展状况,统计个人每月手术配合的例数记录本,以便掌握个人学习动态,积极调整手术安排。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前、后自评满意度见表1。结果显示,培训前、后核心能力(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评估与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自评满意度(满意+较满意)均显著提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经济与社会效益统计2008~2010年采用CQi以来,我科的手术量、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社会效益显著,质量改进效率、护患关系融洽度、医患关系融洽度等显著提高,比较结果见表2。在由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转为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评审中,我科CQi工作得到专家的好评.

4讨论

开展质量可持续性提高的管理活动,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关键。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增强患者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满意度,是一种更加科学的质量促进手段,是确保护理质量不断保持高水准的先进方法,不失为质量管理的一个永恒的目标。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处于枢纽地位,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各外科科室的发展,关乎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手术室开展持续质量改进的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我们的CQi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①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转变服务模式,更好地占领医疗市场;②有利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③加强了患者、手术室护士、麻醉科医师、相关医护人员及护理部的沟通,从而共同研究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改进。持续性进行质量改进,保证了我科护理工作的高效、务实,合法地发展。在研究中我们还体会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显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求知欲和危机感,护理人员只有自觉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保障质量改进的顺利实施,提高护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要。“以患者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并能将相关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以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和差错的发生。

护士核心能力是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6],它是护士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是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目前国际公认的护士核心能力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评估及观察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核心能力同样是衡量手术室护士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手术室是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护理单元,其工作环境、性质、护理技术操作与病房必然不同,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手术室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本研究提示,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是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得以实现的重要措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慧英.医疗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1:125-126.

[2]nationalorganizationofnursepractitionerFaculties(nonpF).na-tionalorganizationofnursepractitionerfacultiesdomainsandcorecompetenciesofnursepractitionerpractice,2006-03.

[3]蔡远满.试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大众科技,2006,97:210-211.

[4]爱萍.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3.

[5]张春舫,任景坤.实用护理质量管理与护理记录书写示范.海出版社,2003,1.

[5]闫瑞芹,沈宁.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护理研究,2004,18(2):201-203.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4

【关键词】质量管理;手术室;应用效果;临床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16.30.0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30-0096-03

手术室是医院外科实施相关治疗的重要科室,手术室护理质量直接决定手术的成败与否,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1],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有效控制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保证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根据质量要求完成各项护理[2]。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f直人民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12月在完善质量管理前的护士作为对照组,这一阶段科室共有9名护理人员,年龄22~41岁,平均(32.89±7.67)岁,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2名;文化程度:本科3名、专科6名。将2015年1-12月完善质量管理的

9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年龄23~42岁,平均(33.89±7.90)岁,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2名;文化程度:本科3名、专科6名。两组护理人员年龄、职称、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手术室护理工作,观察组实施以下质量管理。

1.2.1成立手术室质控小组建立质量控制监督体系,由护士长、管理员建立质量管控监督组,对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对护理成效进行监督及效果分析,同时监督组长对护理中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

1.2.2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完善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查,有纪可循,明确岗位职责。将手术室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工,如院内感染又分为学习培训、监测、术中监控、保洁清扫的管理,质量控制又划分手术配合、标本管理、抢救车管理、无菌物品准备等,指派各层级护士分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1.2.3明确手术室质量管理标准制定合理科学质量管理标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3],据手术室质量管理目标和要求,按照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制定完整的手术室质量标准和定量评估规则,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要确定的内容是:无菌物品管理、药品器械与设备管理、无菌技术操作与手术配合、标本及污物处理质量标准、卫生与消毒隔离管理等。同时根据医院管理标准,制定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标准:护士长管理质量标准;护士工作质量标准(责任护士质量标准,巡回护士质量标准,洗手护士质量标准)。

1.2.4提高手术室护士专业素质有计划的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更新操作技术,以配合手术的需要,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具体情况,制订出业务学习计划,指定人员讲课,并结合实际,示范操作,使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做好新手术的配合,开展新手术、使用新设备和新仪器前请专人讲课,手术室护士参加术前讨论以掌握手术步骤和方法,更好地配合新手术的开展。增强法律知识学习,在手术配合过程中要有风险识别能力[4]。严格规范手术护理记录单的书写,高度重视手术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巡回护士、洗手护士、手术医生对记录单确认记录无误后签全名,随同病案归档,使之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1.2.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根据科室人员紧,手术任务重的局面,适当增加手术室工作人员,了解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同时根据手术量合理调配,注意分层使用护理人员,手术排班尽量做到能力高低搭配、老少结合,使年轻护士有充分学习机会并得到锻炼,保证手术配合质量,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5]。

1.2.6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手术工作是群体劳动,工作有共同目标,有分工协作,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涉及到多个手术相关科室[6],因此,必须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召开手术科室座谈会,听取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同解决,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1.2.7实施监控改进方案质量抽查主要由护士长按照护士职责和质量标准进行抽查,内容包括:消毒隔离、抢救物品、手术间物品定位、清洁卫生、各班职责等;分析护理过程和环节,评价、监测护理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寻找护理质量隐患,寻找改进的机会与环节,制定预防措施与纠正措施,发现质量隐患时,及时查找原因,寻求对策,然后形成制度。

1.3观察指标

(1)手g室护理人员护理操作考核、护理理论考核、护理文件评分,各项满分100分。(2)手术室工作满意程度(调查两个不同时间段临床手术患者各100例对手术室工作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操作考核(94.89±4.22)分、护理理论考核(93.55±4.87)分、护理文件评分(96.34±2.23)分高于对照组的(84.67±10.32)、(82.34±9.23)、(89.34±6.23)分,比较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医院的整体水平往往会从手术室中得到体现,所以提高手术室的护理水平对提高医院的整体社会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7],然而在目前随着外科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外科病床扩展手术量增加、低年资护士进入、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护士“慎独”精神欠缺、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不精等各种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8],因此如何做好管理过程控制,保证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核心[3],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与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的形象,作为手术室管理者,应该积极发挥质量控制、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做好质量管理中重点管理工作,增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并将质量意识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使每位护士思想上重视,行为上落实,实行自我控制,不断改行工作流程[9-10]。本文通过成立手术室质控小组、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明确手术室质量管理标准、提高手术室护士专业素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实施监控改进方案等措施完善质量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操作考核(94.89±4.22)分、护理理论考核(93.55±4.87)分、护理文件评分(96.34±2.23)分高于对照组的(84.67±10.32)、(82.34±9.23)、(89.34±6.2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手术室由于环境因素、患者特点、护理人员等众多因素导致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质量问题,实施有效措施加强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手术患者的满意程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手术室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邹树玉.应用质量控制小组活动提高护理质量的体会用[J].天津护理,2013,21(6):293-294.

[2]霍丽民,高深.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探讨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396-6397.

[3]常后婵,戴红霞,钟爱玲.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14-16.

[4]夏庆梅.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4,21(21):16-17.

[5]吴琦,黄丽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5,14(9):831-833.

[6]张丽娟.循证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5,8(17中):78-79.

[7]张梅,刘海霞,姚见玉.基层医院手术室质量管理及护理质量分析报告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3):419-420.

[8]白洁,吴福丽.绩效管理在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上旬版),2012,10(19):1791-1792.

[9]郑艳.高效安全管理手术室促进护理质量提升[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2):1429-1430.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5

【关键词】手术室整体化护理;手术室护理安全;应用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7.0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07-0083-03

手术室护理不同于临床常规住院或门诊护理,其具有更强的技术性,更大的工作量,更长的工作时间,同时其工作风险性也更高,因而在工作量、工作强度极大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1]。而手术室护理缺陷不仅会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可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重者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残疾等临床结局,因而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提出多种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旨在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工作强度[2-3]。本研究通过对3000例手术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手术室整体化护理管理在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415例,女1585例,年龄18~52岁,平均(36.8±4.2)岁,普外723例,骨科821例,妇科512例,神经外科612例,泌尿外科332例,其中传统手术2049例,微创手术951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已通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满足手术相关指征;精神状态正常。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精神疾病;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焦虑、抑郁患者;严重营养不良。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15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由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其中女2人,男4人,年龄20~45岁,平均(30.5±4.2)岁,工作实践2~24年,平均(6.9±2.0)年,主管护师3人,护师6人,护士7人。

1.2研究方法

为保证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及手术室护理,两组手术类型、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基本一致,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护理管理,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室卫生管理、摆放、术中配合、术后处理等;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化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明确各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将护理工作层层分解并要求责任到人,术前完善相关仪器、器械检查,明确仪器的正常运转与使用,术前1d对患者进行集中访视,手术当日须在手术室门口迎接、交接护士,护理人员根据工作内容进行手术配合,术后进行常规管理,手术室护理服务全过程要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2)手术室心理护理。术前访视及入室后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内容、相关基础知识、医护人员等,讲解手术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患者入室后进行简短交流,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边配合麻醉边用温和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分散其注意力,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和顾虑。(3)入室后保温护理。患者入室后应避免在通道内长时间停留,准备恒温水毯用于术中保暖工作,术中外露部位的保暖,可采用手术巾局部包裹方式进行保暖。(4)手术室操作及监护细节。要求o理人员护理操作尽可能准确、快速、轻柔,尽可能遮蔽患者暴露躯体,保持对患者隐私的尊重;密切观察监测仪器显示指标,高度重视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尿量等指标的观察,局麻患者应定时询问感受;术中应严格实施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严格执行设备、器械、药物清点制度,实施三人三数、三不交接制度。

1.3观察指标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手术室器械准备(100分)、护士配合技能(100分)、仪器设备管理(100分)、消毒隔离质量(100分)4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越高;同时基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术中护理综合评分情况,分值均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素养、形象及综合评价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SpSS1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比较

护理组手术室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质量等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护理情况评价比较

护理组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护理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无论在任何护理类型中,护理质量均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及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尤其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手术室中,手术室护理中的纰漏可导致手术的中断、手术治疗效果的不理想及临床预后结局恶化,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医疗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医院、科室及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及精神压力,因而规避手术室护理风险、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一直是手术室护理中的研究热点[4-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手术室器械准备、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质量等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组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评分、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整体化护理作为一种基于临床常规护理开展的具有前瞻性与整体性的护理方法,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护理干预模式,其在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更为关注整体的手术护理环节,采用整体护理管理基于正确、严谨的指导及护理,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及术后康复的顺利进行[6-7]。并且手术室整体化护理的实施,通过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手术室心理护理、手术室综合保温等一系列全程整体化护理管理措施,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标准,使手术室护理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充分体现现代护理中的人性化护理宗旨[8]。

综上所述,手术室整体化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手术室安全质量,并可改善患者护理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形象与职业素养认知及护理综合评价,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海涛.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对比[J].吉林医学,2014,35(21):4790-4791.

[2]pratschkeKm,RyanJ,mcalindena,etal.pancreaticsurgicalbiopsyin24dogsand19cats: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andclinicalrelevanceofhistologicalfindings[J].JSmallanimpract,2015,56(1):512-516.

[3]赵连云.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2015,9(19):212-213.

[4]崔紫藤.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38-239.

[5]w丽红.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2015,15(93):178-179.

[6]annaC,Rullanderm,Lundstr?mmL,etal.Stresssymptomsamongadolescentsbeforeandafterscoliosissurgery:correlationswithpostoperativepain[J].JClinnurs,2016,25(7-8):1123-1125.

[7]傅菊红,梁柳芳.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5):771-772.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6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手术护士分阶段岗位管理反馈护士评价体系在手术室护理人员中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60名手术护士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试验组采用手术室护士分阶段岗位管理反馈护士评价体系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对手术室护理人员采用分阶段岗位管理反馈护士评价体系后,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采用分阶段岗位管理反馈护士评价体系管理后,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分阶段岗位管理;护士评价体系;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61

临床实践中,采用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长处,在激发护士工作热情的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有效缓解了紧张的护患关系[1-2]。本研究将分阶段岗位管理反馈护士评价体系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管理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1年1~9月我院6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19~47岁,中位年龄28.6岁。职称:主管护师9名,护师30名,护士21名。学历:中专15名,大专30名,本科15名。选取同期手术的6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男31例,女29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7.31±5.49)岁。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护士及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士管理模式。试验组采用分阶段岗位管理反馈护士评价体系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手术护士分阶段岗位管理模式医院根据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Ci)标准明确每位手术室护士的岗

作者单位:514031梅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丘英英:女,本科,主管护师

位职责,以充分发挥其能力。根据我院手术室的护理特点,将各位手术室护士根据工作年限分为4个不同阶段:(1)n0级护士。即临床工作未满一年的护士;能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手术室内各项辅助工作;能正确安全地执行手术室基础护理操作规范,掌握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2)n1级护士。即临床工作满一年以上、考试合格的注册护士;能独立完成各科室常见手术的配合及护理;能参与一般的手术抢救;能正确、安全、熟练地执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经上级护士的指导,能够执行各专科手术的准备及配合;能做好术前访视及术后回访,具备与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3)n2级护士。即具有护师职称、本科学历、临床工作满2年以上;专科学历临床工作满3年;综合能力较强,工作2年以上护理人员。具有承担危、急、重症手术配合的能力,能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能正确执行本科室专科护理及技术操作,具有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工作指导的能力并参与带教。(4)n3级护士。即n2岗位满2年的主管护师;综合能力较强,工作3年以上护师。能完成n2级护士的护理工作,具有承担重症病人全手术期护理的能力;能够组织、实施危重病人抢救、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及护理教学;能承担

专科内高风险、高难度护理及技术;能参与护理科研及手术室管理。(5)n4级护士。即副主任护师职称,n3护理岗位满3年;获得专科护士资格证书;n3级护理岗位工作满3年的主管护师。具备危重患者全手术期护理及全院专科会诊的能力,具有独立、准确评估、判断、处理本专业疑难、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循证护理及专业知识修订并完善技术内涵、技术流程,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能掌握本专业新技术、新业务的进展,具有较强的讲课能力,具有科研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指导手术室质量持续改。进根据将手术室护士的分阶段岗位管理,每位护士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各级作用,为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护理工作。

1.2.2护士评价体系的内容通过手术室上级主管护理人员、护士本身、同事及患者4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应用美国医学中心护理评估表进行评价,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专业发展。(1)专业技能。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及时记录患者护理情况,对病情危急的患者采取及时的抢救护理。采用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护理专业知识,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合理安排业余时间与工作时间,以助于在工作中有更充沛的精力进行护理。(2)专业素质。手术室护士具有积极的工作热情,服从上级安排,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尊重患者隐私,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在工作中,手术室护士主要团体合作精神,乐于助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并积极改正,促进手术室整个科室的进步、发展。(3)专业发展。完成岗前培训后,进行整体考核,手术室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关心医院及手术室的发展。

1.3观察指标根据手术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定患者满意度[3]:非常满意:评分≥85分;满意:评分在60~85分之间;不满意:评分<60分。比较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情况,主要包括无菌操作、专业操作技能、健康宣教、护理素质等方面,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进步及人们保健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手术室护理,这也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新的要求[4]。本研究从手术室护士本身、患者方面进行评价,对手术室护士的不足进行整体评估,找出其中的缺点,经过护士的积极纠正,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5]。经过分阶段岗位管理反馈护士评价体系的应用,维护了患者的权利,满足了患者心理、生活需求,尊重患者,为其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对手术室护士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专业发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巩固了护士护理技能,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7]。分阶段岗位管理体系的应用促使护理人员更加积极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促进学科发展,有助于手术室护理进步以及医院发展[8-9]。同时,手术室护士各尽所能,更能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价体系中鼓励关心手术室护士,同时帮助她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努力为护理人员创造一个宽松、温和的工作环境,使护理人员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提高主动服务意识[10]。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分阶段岗位管理反馈护士评价体系的应用,可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肖敏,盛洁华,童彬,等.分阶段360度绩效反馈护士评价体系在手术室的构建和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74-1076.

[2]徐欣,陈肖敏,徐雪英.实施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完善手术室护士专业化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04-1005.

[3]RochaeS,trevizanma.theresearchstatusofnursejobevaluation[J].Chinesenursingmanagement,2013,13(12):50-51.

[4]郑一宁,孙燕,张健.基于岗位建设的护理人员动态管理体系[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12-14.

[5]杨莘,邵文利,韩斌如,等.基于岗位管理的护理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14-17.

[6]肖虹,廖宝芳.量化考核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506.

[7]白晓霞,敬洁.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357-359.

[8]陈晓云.公开量化考核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1,9(3):1672-1674.

[9]陈玉巧,刘凤莲,董飞翔.量化考核在手术室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1009-1012.

[10]田霞.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97-98.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7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因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复杂,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如果仅依靠护士长进行管理,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所以需要组建质量控制小组[1],以实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5月接收的30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平均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150例,在对照组中,有80例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18-74岁之间,均龄值数为(42.58±7.59)岁;在研究组中,有85例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19-73岁之间,均龄值数为(43.64±7.26)岁,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差异不明显,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准备好手术设备、协助手术医师完成各项操作等。研究组则接受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①组建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组成成员包括护士长、手术室护理人员、质量控制人员以及科室护理人员,由其检查、划分和监督护理工作。与此同时,以手术室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组建压疮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以及教学培训组,其主要负责相应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②建立完善的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时,管理标准为手术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和手术室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护理工作中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明确,并采取奖惩制度,对于护理工作存在差错的人员给予批评和惩罚,对于工作表现良好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③定期开展护理培训。在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时,每个护理小组组长需要全面监督护理人员工作状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质量控制小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总结护理工作内容,对其中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分析,并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开展护理培训讲座,目的是提升每位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降低差错发生率,保证手术手术顺利开展。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心理护理、护理科研以及基础护理。护理评分越高表明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将本次试验所得最终数据全部输入至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由其处理和统计所有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其检验用t,率表示计数资料,其检验用,组间比较经p值检验,p

2结果

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之后,在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心理护理、护理科研以及基础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以成立(p

3讨论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8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价值。方法:本样回顾分析手术室2009-1~2010-12对手术室新进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室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技术操作、手术配合程序均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良100%,3年前同期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75%,2008~2010年间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结论:加强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使其达到现代化手术室护士的要求,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手术室新护士培训

手术室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无菌技术要求高的专业学科,如何让新护士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培养手术室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初步达到新世纪能力型手术室护士的要求,这需要手术室管理者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培训,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手术配合、抢救技能娴熟的手术室生力军。

1.1一般资料选取手术室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统称为手术室新护士10人,均为女性,其中中专1,大专7人,本科2人,年龄19~24岁,平均21.8岁。以各专科有代表性的常规手术为主,培训法律法规、职责制度、基础护士操作、手术适应证、解剖、手术器械物品准备、手术步骤、术中巡回、洗手护士术中配合的要点等。

1.2方法

1.2.1法律法规教育对新进手术室护士宣传并实施法律法规的教育,医院手术室作为外科病人治疗的场所,危险性高,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手术室护理中的法制问题。宣传并实施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责任倒置、医德医风的建议等文件,加强医德规范教育,全面提高新护士的整体素质。

1.2.2理论培训培训以手术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为主,培训方面引入iS09000标准体系,建立动态连续的培训系统,目的是使新进护士了解手术室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及手术室的应急预案,操作常规等理论体系,设备、器械名称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1.2.3操作培训带教老师指导新护士具体的操作。包括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器械传递及特殊器械处理等。着重培训无菌技术、急救抢救技术。并考核护士对手术消毒、铺巾、缝针、术中无菌技术、术中器械传递方法等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将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强化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方法,示范手术配合技术操作,抢救性手术配合要点,熟悉病情的观察,培养应急和抢救的能力。

1.3培训考核包括主观考核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客观评价以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的分数为量化指标。理论考核包括巡回护士、洗手护士的职责、手术步骤的配合、安置及注意事项、抢救手术的工作流程、一般器械及特殊器械的清洗消毒方法、手术室易出差错事故的原因及对策;技术考核包括无菌技术、安置,穿针比赛、敷料包器械包的包装及消毒有效期,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术,常规仪器的使用。主观评价指标:护理管理人员、同事、自我评价结合,工作能力及态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进行量化考核。每月考评一次。。客观评价:评分1~5分,计算总的得分,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90分以上为优秀,85分以上为良好,80分以上为合格。将近3年考核结果与3年前同期人员资料对比。

2结果

手术室10名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达标,技术操作考核达标,手术配合程序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秀9名,良好1名,优良率100%,3年前同期相同数量新护士考核结果优秀4名,优良率75%,2007~2009年间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讨论

手术室的工作由于专业性强、难度高,技术要求规范,对新进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进护士如何熟练各种操作技能,培训老师对新进护士进行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本资料通过我院理论培训、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巩固了手术室新进护士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新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手术室10名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达标,技术操作考核达标,手术配合程序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秀7名,良好1名,优良率100%,3年前同期相同数量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考核-培训-再考核-再培训,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新护士对操作技能的领悟更深刻、更明确。新护理人员经一系列规范培训,理论和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整体护理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将有利于新护士的顺利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手术室新护士的培训是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在加强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引导新进护士发挥工作自主性、创造性,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逐渐完善的新进手术护士培训考核制度,以培养技术熟练,职业道德优秀的专业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包丽梅.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黑龙江医学,2003,27(8):619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9

1保持评审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

1.1坚持核心制度培训考核常态化按照标准修订完善的护理工作作业指导书,涵盖了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护理技术操作作业指导书、护理管理作业指导书、护理核心制度,这些都是护理工作的法规依据,护理部坚持常规化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制作《应知应会手册》,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强化培训,使护理人员达到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护理部及时跟进检查临床护士落实新标准的效果。

1.2坚持护理质量考评常态化按照各月常规检查项目和重点监控内容对全院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的质量和效率考评。实施月讲评:即通报护理病区工作负荷和当月工作完成及重点质量检查情况。季评价:将日查、月查、季查问题汇总入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年总结:继续教育、专业考核、论文、科研、各月效率指标、质量指标及重大特殊工作完成情况。依照护理单元综合考评细则和护士长目标管理责任制评分标准每年进行评分排序,评选优秀护理单元和优秀护士长。

1.3坚持质量持续改进常态化按照医院iSo9000标准,组织跟踪验证和持续质量改进。科室和护理部分别对反复发生的问题(发生两次及以上)、普遍发生的问题(科室内3人以上发生或全院5个科室以上发生)以及性质严重的问题,开具《预防和纠正措施计划单》,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同时与绩效挂钩。

2应用追踪法实施护理质量全程管理

护理部继等级医院评审后,运用追踪法对患者“门诊就诊-住院护理-各种检查-手术-出院”全程就医服务质量进行评价[2]。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按照追踪法流程分别对门诊就诊患者和住院治疗患者的服务质量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分为两个跟踪小组,一组跟随门诊患者就诊全过程,了解挂号窗口(沟通交流)、导医咨询(告知准确)、分诊引导(服务细节)、医技检查(患者身份识别)、交费取药(方便快捷)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另一组跟随一名急诊入院患者就诊、办理住院、入住科室、接受诊疗护理等环节,了解急诊科的抢救流程、住院部的窗口服务、收治科室诊疗的及时准确性和护理接诊的规范化(住院接待、营养、跌倒、皮肤及疼痛评估、健康教育、自理能力评估)以及放射影像部门(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患者识别程序)、检验部门(标本签收、结果发送、检验数据风险设定、危急值报告)、手术室(与病房交接流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落实)等部门的工作质量,对个案追踪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召开小组分析会议,转入系统追踪,追踪每个工作环节以及为患者服务的整个流程,检查各服务环节中的真实情况以及各环节衔接有无疏漏,从而核实护理管理的各项制度是否落实,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是否达标。针对系统的缺陷及时修订完善现有制度或增订新制度,并上报护理部,专家组开会沟通对增建或修订的制度进行讨论,确定是否推广和实施。

应用pDCa循环体系管理护理不良事件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将pDCa的循环体系运用到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针对临床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及时、主动上报或隐瞒不报的状况,经过头脑风暴法、与护士座谈等多种形式找到原因,制订对策,告知护理人员认识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的意义和方法,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制订不良事件上报率达95%以上的目标。对积极、主动、及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当事人实施非惩罚机制;对他人发生的错误主动上报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的,经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讨论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扬;护士长积极上报科内发生不良事件,护理部不扣质量分,但对于发生差错后刻意隐瞒、被患者投诉或引发严重不良后果的情况予以加重处罚,护士长需同时负管理不当责任,进行加倍处罚。针对护理不良事件中暴露出护理制度、分工、系统管理、流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遗留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2检验比较等级医院评审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3效果

3.1护理质量合格率上升(见表1)

3.2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见表2)

3.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见表3)

4体会

4.1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表1结果显示,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p<0.01)。新的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更加关注医院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凡事都应有制度、流程、培训、执行、监管、反馈、整改和持续改进,凡事都应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3]。依据评审标准,健全了各级护理管理组织,明确了管理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各级质量监控组织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针对临床实际进行有重点、有计划、有目标的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小组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制订改进措施,进行跟踪问效,使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同时经过强化培训和考核,促进了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标准;护理部对临床护理工作中落实制度的执行力跟进督导,形成了常态化长效机制。护理人员主动用标准规范自己的工作,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科室的质量管理,促进了护理内涵质量的提升。

4.2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表2结果显示,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p<0.01)。将评审中引用的追踪法沿用到医院就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全程服务质量的自我评价中,得到满意效果。追踪法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患者的就医过程,重点评价医院内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否满足患者的医疗需要,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是否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最终使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是一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强的过程管理方法[2]。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小组通过每季度一次的追踪检查,及时发现医院内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各部门的环境、设施及就诊流程是否方便快捷地满足患者需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优化了服务流程,使患者得到了全方位的护理,在对门诊、住院、手术患者分别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满意度明显提高。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10

关键词:接台手术;脆弱性风险;评估;防控

随着本院床位数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手术例数不断增加,接台手术越来越多,而手术间的利用和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病人手术的治疗。定位准确的潜在风险脆弱性的评估及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是保障病人手术治疗安全优质高效的基石。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床位数1300余张,手术室建筑和布局符合国家三级医院要求。年手术例数20000余例。

1.2接台手术风险翠弱性防控体会

1.2.1接台手术风险脆弱性评估及原因分析

风险脆弱性评估:接台手术影响病人心理情绪,增加手术风险。可能性:很少。风险/影响:中小损失。风险发生原因:接台手术病人禁食时间较长,等待增加病人不良心理情绪反应,如烦躁、焦急、饥饿、低血糖等,导致病人配合手术的悦乐心理情绪下降,生理状态最佳状态下将,手术风险增加,不利于病人术后康复;接台手术可致查对制度执行不力,增加手术风险。接台手术时间紧、任务重,护理人员往往会简化护理程序,造成观察病情不严密,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药物剂量不精准,2台手术物品混淆或清点不清、设备准备不齐全、管道连接不牢固,标本丢失、护理记录缺陷等问题,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1]。可能性:很少。风险/影响:中等损失。风险发生原因:时间(紧)任务(重)两大因素,导致护理人员心理高度紧张,紧张可诱发执行力下降,评判性思维活动敏感度下降,护理决策、判断失误;接台手术环境(混乱)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2],降低工作标准的执行;接台手术可能致工作中执行流程、质量标准不严格,增加对病人伤害的不良事件发生。可能性:可能。风险/影响:中等损失。风险发生原因:接台手术,护理人员无空隙时间陪伴病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缺失,致病人心理愉悦度下降而诱发恐惧等心理,接台时间的紧迫,可造成护理人员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下降或病人术中护理疏忽,都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接台手术手术环境准备不充分(污染)而增加院内感染风险。可能性:可能。风险/影响:中等损失。风险发生原因:第一台结束后的诸多因素,可能致自净时间不够等因素,均可造成手术间的微粒数量增加,使空气质量有可能不达标,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可能。

1.2.2风险脆弱性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术前访视制度”,术前1日,手术护士亲临床旁访视病人,内容包括:术前病人情况全面掌握(病情生命体征及和心理状态)及手术准备告知和手术视野准备完好等。评估病情(看病历或与患者交谈)了解病人手术需求和心理状况,给予个体化满足或心理疏导;查看手术部位的完成度,告知病人接台手术原因,安慰病人,使其愉悦接受接台手术的事实,同时真诚地表示“竭尽全力,安全优质高效完成手术”。提高护理人员接台手术应急能力及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严格执行接台手术流程、手术护理质量标准。护士长做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对全体护理人员分层次进行接台手术应急能力的全面培训。提高“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执行力,加强患者交接、安全核查、安全用药手术物品清点、标本管理等安全制度的执行,遵医嘱正确用药,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模拟演练,具备实践能力;提高术前访视率达100%,手术前环境和物品的准备完成率达100%,认真落实各项核对制度及操作规范,防止手术病人、手术部位错误,确保器械、敷料清点无误,护理记录准确无误,有效杜绝不良事件、差错事故的发生[3],以最大优化接台手术质量和安全护理服务于病人。

1.2.3接台手术风险脆弱性预防质控

一级质控:由护士长和具备资质的护理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质控小组。定期评价接台手术服务质量,促进持续改进。定期开展接台手术质量与安全培训,以提高全体护理人员接台手术质量自控意识和能力,工作中牢固树立“慎独”精神,严格遵守原则、制度、操作规程等。二级质控:护士长日点评接台手术质量和安全,实施全面、全程、节点管理,对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防御;术后回访患者,客观评价护理服务,对患者不满意的服务方面,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及时整改。三级质控:科护士长(或护理部)定期督查、考核,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指导性改进意见,并追踪。

2结果

3000例接台手术安全优质高效完成,无1例不良事件发生。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迎得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对护理服务的赞誉。充分提升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为患者手术治疗(接台手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保障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优质性、高效性。

3讨论

接台手术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时常遇到的,护理人员在术前进行潜在风险评估,并针对分析发生因素,制定防控措施,并有效组织实施、评价,对评价结果不足的方面持续改进,保证接台手术安全优质高效的保障,实现病人手术治疗顺利进行。接台手术潜在脆弱性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管理法值的探究。

作者:冯永贤单位:巴彦淖尔市医院

参考文献:

[1]胡洁蓉.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新医学学刊,2009,8(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