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十篇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十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9:54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选文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31-01

新课程标准对选文的描述为: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固定书面用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蕴,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在今天的教材选文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从多元文化建构的基础上来探讨语文教材的发展方向,并就文言文选文的原则提出一些建议。

1当代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发展轨迹

1.1文言文教材的萌发期

新中国解放初期,为了适应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对于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上,文言文古诗22首,词3首,文言散文26篇,其中先秦文10课,汉魏六朝文8课,唐宋文5课,明清文3课,共计文言文36课,占课文总数(104课)的34.6%。如《木兰辞》《毛遂自荐》《高祖还乡》《廉颇蔺相如列传》等都体现了爱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流意识。这些选文在遵循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下,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忽视了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过分强度政治性。

1.2文言文教材的成长期

解放后进入国家大建设时期,依据1956年《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对文言文选文分析来看,有诗13课(46首),词5课(10首),曲1课(18首);文言散文20课,其中先秦4课(6篇),汉魏六朝3课(8篇),唐宋六课(8篇),明清7课,共计39课,占总课数(66课)的59.1%。这些文学作品以文学史为纲,按照文学史系统编排,文言课文体裁丰富多样,绝大多数为素有定评,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不足的是选文过分强调文学史系统、纯文学性体系,脱离了语言文字去进行文学分析,忽视了对文言文基本字、词、句的掌握和一般阅读能力的培养。

1.3文言文教材的探索期

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性质观、目的观及课程教材等认识的不断深化,1982年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文言文的分量,时期课时达到35%~40%;1988年第二次修订、1990年第三次修订,直至2000年,高中文言文教材的编选工作也日趋完善。

1.4文言文教材的大融合时期

新世纪以来的高中语文教材,将语文的定位进行了重新的审定,在强调学生训练的同时,又增加了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2000年第二版)为例,文言文数量占到总教材量的42.86%,包括诗、词、曲17课,其中古诗26首,词7首,戏曲4篇;文言散文40课,其中先秦文13课,汉魏六朝文9课,唐宋文12课,明清文6课。本套教材依照培养目标分为三个阶段,高一着重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着重培养初步欣能力,高三着重培养研讨评析能力。

2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分析

2.1现行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概况

以《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2003年版)教材为例,文言文部分共设15个单元,60篇课文,占总课时比例为44.4%。从文言文体裁选择来看,主要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其中散文类包括《孟子》《史记》约占63.33%,诗歌约占26.67%,小说约占10%。从入选朝代来看,在古代作家群中,唐代作家占27%,春秋战国作家占18%,宋代作家占17%,其中唐宋诗词所占比重较大,春秋史传散文也占有较大比重。从选文题材来看,现行高中语文基础在文言文中涉及政治的比重较大,凸显理想抱负和伦理道德的比重次之,对于文化教育、名人故事、以及修身养性方面的比重略低。

2.2对高中文言文教材的编选分析

从当前高中文言文选文现状来看,总体上是本着文化传承,以“文质优美”的要求来选择,尽管比较允当,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古文观止》入编文章的比例过大,从《古文观止》的成书年代来看,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故入编古文截至明末,清代作品未选,同时,对小说、传奇、神话等部分未选,而高中语文教材中与《古文观止》相同的文学作品雷同率占33.3%,因此,对于《古文观止》自身的缺憾来说不宜过高;二是对于封建正统意识的强调存在时代局限性,如对于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为革新,其过分强调的“文以载道”,实则是修正专制君主的政治统治,而在“独尊儒术”的传统上,读不到先秦诸子富于哲理和思辨的寓言,也看不到文辞简约、笔墨隽永的笔记,更难以将选文的视野进一步拓展;三是对成人意识的过分侧重,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多以蒙学读物为主,来教人以做人的道理和礼节,并采用易记易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味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而在当前文言文选文工作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

3探索新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选文原则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中选文、搭配、排列及组织形式等一系列问题,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重点与难点。为此,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选择主体的前提下,建议从以下几个原则来构建:一是统筹性原则,对于高中文言文的选文内容,首先要做的全面统一,即统筹性原则。结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要求,通过学习文言文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观,特别是对于充满历史、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博大精深的优秀文言作品的学习;二是拓展性原则,教材编选者应具备长远的和发展的眼光,注重精读和略读的结合,完善语文能力体系,设置各种类型、不同观点、各种媒介的读物;三是科学性原则,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社会实际应用,唤醒学生益友的知识经验,通过学生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及假设,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增加与现代生活接轨,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的作品,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文化内涵;四是继承性原则,语文本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这就要求语文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去培养学生的内在思想和趣味;五是开放性原则,从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上,要体现天文、地理、文学、算术、哲学等多个方面,而非仅仅文学作品,以开放的眼界来丰富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王雷.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D].河南大学,2011.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2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

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文言文短小精炼,且朗读起来昂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旦学生养成语感,能够更好的判断文章大意和词语涵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将古人的智慧结晶记录和保存下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媒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都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记忆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

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而到了高中,难度就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它的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文言文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很多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端正态度。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态度,积极致力于文言文的学习。其次,重视讲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由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讲读技巧。例如,对于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此文用词精准,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讲读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言文的美。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也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以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明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的话,就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结果事半功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以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③合作探究法也是组织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把文章平均分给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向全班讲解负责段落的字词句,再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④“以旧带新”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链接,以旧知识的记忆来带动新知识的记忆,以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句进行系统的学习。

4.注重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就能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字词之间的规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在不断地总结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领会文言文中蕴含的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4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5

关键词:职高文言文教学人文素养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作为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文学作品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了古人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职高文言文所选用的都是这些名篇佳作,学习这些文言作品,可以使学生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也是职高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据调查,当前很多职业高中的文言文教学陷入一种尴尬局面:学生上课不爱听,老师上课不爱讲,教学越来越难以开展。这固然和我们的学生有一定关系,有些学生认为读了职高,只要学一些专业技术即可,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些“之乎者也”,学了有什么用,主观上不想学文言文,怕学文言文。而教师了,很多老师上课讲文言文时,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始终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句式,记译文。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茫然不解,课堂里死气沉沉。这样,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效率呢?针对职高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我经过几年工作积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具体方法,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定位教学目标

在职业学校,由于受“重专业,轻文化”思想的影响,学生普遍对文化课学习不够重视,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可同时,现代企业对职工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职高学生,是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因此,职业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培养学生能读懂一些浅易文言文,能记住一些名句名篇,能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能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能增强文言文学习兴趣。

因此,职高语文教师应该重新认识文言文教学在职教领域的作用,把文言文教学看作是培养职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也就是力求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力求让中职学生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这些也正符合“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体现。现行“苏教版”职高语文教材(2005年的修订版)在“修订说明”中说:“要求语文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文素养,打好语文基础,重视文化传承,走进社会生活,强化美育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真的把文言文教学实践为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局限于琐碎知识的积累,而更多在于学会知礼、懂道、辨是非、区善恶,学会刚毅、合作、友爱、自尊,学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教”与“学”都会激发出无穷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如果我们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好的讲解和引导也是白费的。我们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抱怨学生的基础差、态度差,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是最要紧的。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机械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切实处于主置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想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前介绍,激发兴趣。“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一节高质量的新授课,课前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等)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因为它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他们的思路尽快进入到课文所讲授的内容之中,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课文《鸿门宴》篇幅很长,而文中所涉及的刘邦、项羽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介绍历史人物便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点。可向学生介绍霸王别姬,项王乌江自刎等故事,从而引出课文。

2、重视朗读。要求学生读课文,教师课前课前也必须认真朗读,把握字音、感情、语调、语速等。教师范读,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教师的范读,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它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欣赏的水平。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其次,每次学新课时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比着读,两人一组,看谁读的准确、流畅、感情充沛,胜者能对失败者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因为每次都这样,所以学生在学新课前不用老师提预习要求就自己先把课文读得熟熟的,这样理解起文章内容来就轻松得多。

3、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记王忠肃公翱事》、《崤之战》、《鸿门宴》、《屈原列传》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本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增加故事情节要始终围绕矛盾冲突与人物性格展开,人物的对话要紧凑。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出智慧,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从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猎取者。

三.挖掘文化内涵,继承优秀传统

过去的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视了内容美的品位,过于注重固定化的讲授而淡化了形象美得感受。这明显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能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优秀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应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屈原列传》中的高洁的操守,深广的爱国主义思想,《庄暴见孟子》中的仁爱思想,《石钟山记》中的求实态度,《记王忠肃公翱事》中的不徇私情,这些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好好继承,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须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有较丰厚的学养,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领悟。

“教师给一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虽然,在职高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课文篇目的比例不如普高的比例大,但基于职高学生本身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依然很重。教师应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教法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职高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2]《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中学生阅读》1996年12期张必锟)

[3]《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农村中学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22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教学部分,其形成于古代人民对生活、人、事、物等的认知和描写,高中生对其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拓宽视野,从而使自己的情操得到很好的陶冶,进而让其价值观可以得到正确的形成。而就目前的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而言,这仍旧是一个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农村中学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再辅以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此来使农村中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让农村学生能够对文言文理解得更为透彻,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得到较为有效的提高,令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不再成为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

一、落后教学观念需转变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为了能够快速的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教学的重点偏移到文言文课文中的字、词、句子上,重点对这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并反复强调要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记忆。但是却忽视了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对文言文进行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来对其进行理解和欣赏。而且,教师为了不使教学的进度受影响,会尽可能地让教学效率得以有效的提高,此时就极有可能对学生实施“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会将文言文课文实行全文逐字逐句的翻译,然后把翻译出来的译文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对照着原文进行机械性记忆,只要记住即可,并不对学生强调理解性记忆的重要性及有效性。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的文言文思维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会令学生无法从文言文课文中提取到有效的信息,让学生无法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是什么,从而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渐渐的就对文言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这一问题,要积极的在教学中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以便让教师能够明白该如何去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进而让教学变得切实有效。首先,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养成学生阅读和诵读文言文的习惯,让学生先对文言文的整体进行把握,并对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着重把握,具体可在诵读时对句子的重点词语进行重读,同时把握好句子中的停留与连接的具体细节;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将文言文翻译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从而让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最后,教师还要考虑到农村高中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情况,除了要努力克服环境因素带来的诸多困难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掌握,要能蛘攵匝生的实际情况来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案,以便能够让本身基础就较弱的农村学生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文言文教学,使教学的整体效率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

二、采取多元教学方法

通常的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让使教学相对自己而言变得轻松起来,通常会只选取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使得自己能够轻轻松松的就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农村中学教师在对文言文进行教学时,通常就是以自身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中用自己所喜欢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灌输,学生除了在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记录外,就没有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了,这样就使得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参与到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来。如果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教学状态之下,一方面会使课堂教学气氛失去活力,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向学生进行展示,从而让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因此,在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自身来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采取多种手段来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以便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文言文教学之中,令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加深,从根本上使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就用心去进行准备,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以此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让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文言文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而当进入了正式的教学中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并与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互动,从而令文言文知识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转化,进而使其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将一些农村中学生平时接触不算太多的多媒体设备运用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整个文言文教学充满一种新奇的感觉,并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课件播放,来让学生对课文的具体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深入了解及认识。此外,在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予以关注,要尝试着使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予以促进,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对文言文知识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效性得以保证。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7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从两版教材的比较得知,人教版教材选取的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平均字数仅391个字,而高一年级必修1教材的选文平均字数却翻了一倍不止。虽然初中和高中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学段,但是他们的选文内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初中知识的奠基,高中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空中楼阁。不管处于哪个学段,文言文都是学习的难点。初中学生刚适应了短小的文言文,高中选文的篇幅却大出初中一倍多,这必然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文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前一阶段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导致后一阶段学习的吃力,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相反的,在苏教版教材中,高中必修1文言文选文的篇幅却小于九年级下册选文的篇幅。这样逆向的安排,虽然减轻了初入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和困难,但从长远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却受到了制约和压抑,很难有质的提升。

 

通过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在篇目和数量,题材和体裁,选文衔接等多方面的比较,两版教材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很明显,人教版教材更深得人心,对学生的帮助更大,更符合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存在问题,相信人教版教材在以后还会更加趋于完善,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帮助和惊喜。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积累;必要性;提高方法

一、提高的必要性

(一)语言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文字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载体,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和社会交际工具。初中生处于形成独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外国文化的冲击下,学校和教师重视和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积累有利于奠定学生的语文基础,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三观,同时培养文化自豪感和民族骄傲,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强大助力。

(二)学生语言积累薄弱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面临巨大的危机,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积累日益下滑。这样的现象主要源自三个因素。首先,学生语文课教材单一,学生对陈旧的课文热情不足,更青睐于漫画和网络小说,这也拖慢了语言积累的进程。其次,当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非常丰富,中学生的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很多学生依赖电子设备代替写字和写作,大大削弱了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在语言积累方面,由于学生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用语和热词层出不穷,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语言系统。最后,学生没有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现代学生不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没有有意积累词汇的习惯。

二、提高的具体方法

(一)精研课文,做好课堂积累

语文课文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文章,涉及各种话题和题材,蕴含智慧和哲学,尽管有些课文有些陈旧了,但是课文中的词汇、句子和篇章仍旧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最好素材之一。一般而言,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词句优美或者哲理深远的文章,教师可以采取精研和深挖的方式。挑选某几篇课文进行深入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挖掘课文的习惯。在文章的分类上,课本中分为了散文、诗文、骈文等各种题材。在语言积累方面,教师可以简单地将所有文章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范围。

对于现代或近代文章,这类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往往有许多常用的词语或者短语,除此之外,学习的重点应落在寓于文章中的道理。让真实的生活情景进入课堂,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快地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了解如何使用这些词汇或者成语。另外,为了巩固词汇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当鼓励背诵。背诵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更加融入课文,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让学生勾画出和圈出好词、好句,甚至可以做一个笔记本,专门积累好词好句。

对于古文学习,教师需要下更多的工夫。古文的语言非常简练、有力,同时也富有美感。然而,由于现代学生不具备古代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更多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些古代的词汇。许多的古代词汇都无法再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但这是增加语言沉淀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体悟语言的美。教师在帮助学生学古代散文或诗文时,首先应当重篇章理解,即理解文章的背景、文章大意和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其次,深入学习文章,由句到词,逐步分解课文。例如,学习《夸父逐日》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切入主题学习,而是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后羿与嫦娥的故事,然后再间接地引入夸父这个与太阳有关系的故事。简单地介绍故事情节,但是不要说出结局,题词疑问,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书籍,找出结局。在学生进行了简单阅读后,再让学生说出结局,然后再进行整篇文章的学习。

(二)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热情

当代学生娱乐方式非常多,阅读不再成为唯一的消遣方式。要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氛围下,逐渐积累知识。为了加快词汇、成语和文章积累,教师可以要求进行更多的背诵和实际运用。但是我们不提倡粗暴地挨个背诵方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压力大、心里紧张,背诵效果更不好。教师可以将背诵融入活动中,在竞技和比赛中,催化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完朱自清先生写的《春》之后,教师完全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分组有感情的背诵和朗读,然后评比出最优秀的小组。教师还可以采取改编课文、话剧表演、团体演讲等方式来加速语言学习。

此外,增加实践也是加快语言积累的好方法,实践是指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样的操练会反过来加速语言的深化。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太过复杂的实践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在设计实践时,教师要保证实践任务还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的,从而用胜利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具体而言,语文可以包括造句、仿写、段落写作和文章写作。造句是对词汇和短语的训练。仿写,主要是对词汇和句子的整体训练。文章写作是语言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大量的实践,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带动语言知识积累。

(三)走出课本,提倡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语言知识的积累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除了在课堂进行学习外,教师也应当鼓励学习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语言输入,从而更好地进行积累。现在的书店和网络上都有许多书籍资源,初中生会出现眼花缭乱的感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指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年龄进行阅读。一般而言,教师进行书籍推荐时,可以推荐两类,一类是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一类是推荐名著和现代作家作品。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9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探讨分析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运读本是一大创新举措。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学习的是课堂上的语文教材,然而,教学计划中的可是十分有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和教材中课文的数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1]。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课堂时间以外的课余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功课。高中语文读本是在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的需求之下诞生的,因此,它的产生可以说是教育事业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补充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可以填补教科书中未出现的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通常会遇到某一个词语的空白,这时便可以通过语文读本来进行查询[2]。比如,“让”在古代汉语中除了有“谦让”的意思之外,还有“责备”的意思,而在教科书中并没有提及到这一知识点,语文读本中则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补充。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苏武牧羊》这一课程当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语文读本就进行了补充。又如“差”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通假字,是“理解”的意思,而教科书上也没有进行说明,语文读本上却进行了补充―“病者言已到,应便拔开,病亦型差。”再如,在古义中“中国”一词是“中原地区”的意思,它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进行了补充说明―“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强化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可以把重点篇目作为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练习、古今异义词等等。对这些重点篇目进行有效的课内外知识点迁移,学生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强化,这也是高中语文读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3]。例如,可以将《赤壁之战》作为文言句式的集中训练课,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比较全面的文言句式类型,如,判断句:此乃天也;刘备,天下枭雄;此帝王之资也等等,这几句基本上包含了判断句式的所有类型。定语后置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在试题中通常会出现这两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豫州今欲何至?何以言之?卿欲何言?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这些都是文言文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另外,还有被动句:赢兵为人马所蹈藉;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恐为操所先;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几句包含了被动句式的所有内容。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以量为基础,在不断的学生中积累,从而达到质的突变。为了使学生能够纯熟地进行知识点迁移,教师应该重点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研读教科书中的经典文章,并引导学生在语文读本中寻求例证,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点与课外的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铺垫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铺垫功能,可以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高中语文读本中出现文言文知识点比教科书要更早,主要体现在文言句式、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4]。例如,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与子俨等疏》中――“每以药石见救”,出现了重点实词之一:“见”,在这里是放在动词之前,是“对自己怎样”的意思。而教科书则是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才出现――“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另外,在文言句式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例如,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一句是没有任何标识的被动句,而高中教科书则是在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才出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在高一阶段,这些内容通常被当作考试设题中的例句出现,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高中语文读本的这种铺垫功能,也可以称为预热,它不经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可以使学生预先了解更多的知识点,从而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予以重视。然而,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读本通常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与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它们的相互呼应之下,使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可以得到更好地巩固与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晗志,翟素梅.浅析文言文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55(11):23-25.

[2]程永超.将文言文教学进行到底――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2,69(01):56-57.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4-01

1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文教学资源,开拓文言文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让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如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变化发展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2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3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又提高了参与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如教学《苏武牧羊》一文时,给学生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4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