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方法十篇初中历史方法十篇

初中历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7:56

初中历史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初中历史的内容繁多,事件错综复杂,跨越历史的幅度很大,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它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追求的是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为创设这样一种氛围不断改变自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教学时要抓住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针对结合点设计活动题,要尽可能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学习,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搭建舞台。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设问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谜语情境法、音乐配合情境法、角色表演情境法、直观实物演示情境法、多媒体播放情境法等等。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去年听我校初二教师讲解《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询问班里有多少共青团员,然后与学生齐唱中国共青团团歌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当讲解到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时,同学们义愤填膺,课堂气氛高涨。老师抓住时机询问询问:“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还我山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几乎与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理清学习思路,把握教材重点

在梳理好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授课重点掌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意义;第二,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三,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但凡在以上三点要求内的课程部分,就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就是考试中出现率极高的内容。

四、指导阅读教材,提高读史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对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符号,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答问中,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讲《沙俄侵略东北和日俄争夺东北战争》这一节时,教师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看课文,要求学生思考:1、沙俄单独出兵侵略中国东北有哪些暴行?(要求掌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大屠杀惨案,强行霸占江东六十四屯,屠杀当地居民,沙俄侵略军十七万多人,大举入侵中国东北)2、日俄战争起止何年?它的起因和结果怎样?战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还要求学生结合读图,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维的能力。又如读《1900年沙俄侵略中国东北的形势》图时,即要求学生掌握沙俄入侵路线和制造惨案地点、时间,并要求做填图练习。这样做,学生有了阅读和思考的机会。再通过教师作画龙点睛的讲解,边讲边问,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和深化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读史能力。

五、适当布置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作业是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验证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业练习一定要在尝试回忆、阅读教科书之后进行,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为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一两个单元讲完之后,要及时进行检测。检测时题型可以多样,但要突出重点知识,不必出一些难题、怪题。当发下试卷时,应首先纠正错误,并帮学生弄清为什么错了,力争减少以后在这些题上再出错误。最后,为扩充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这样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布置一些课外练习,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鲁玲,例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群文天地,2009,(1)

初中历史方法篇2

【关键字】自主性兴趣多媒体训练

六卷初中历史,第一本到第四本是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后两本书是关于外国历史,内容复杂,事件的跨越幅度非常大,学生不易掌握,而且这些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也是中考涉及到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渐熟悉对历史学习的形式、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目前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状态

1、教师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自主性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讲述书本内容,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缺乏思考过程,如果没有激起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机械的,无聊的,程式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下的的学生,总是在被动依赖老师,缺失主动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刻板

由于中考历史所占分值较低,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普遍都不是很重视,虽然每个学期会进行一次历史考试,但都是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老师所给出的重点内容。历史课不听、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常常发生,教师的讲授也倍感无力。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是刻板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以形成不良习惯。虽然他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接受教育。但是,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的历史学习方式。

3.学生死记硬背,自主性不高

目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注定形成的是机械性记忆,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若长期持续的运用,会使历史教育丧失其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的终身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或多或少的会被影响。总之,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障碍,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转变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在一节课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彼此之间有了交流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将课堂转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和猜测,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历史。在进入新课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回忆、表述、整理,调动多种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教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关性的特殊交流的过程,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教与学的结合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唐代历史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读一首诗《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随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意识、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在训练中学会创新

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练不练并不影响什么。课程改革之后,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且命题方式、知识考查也千变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做材料题时,觉得不知如何写答案,平时学的知识不知该怎样和材料联系起来,经老师讲解后又感到题并不难,答案中的知识点也很熟悉。这是学生的能力分析缺乏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列举、材料、问答是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若是想要正确解答就要观察问题和答案中的材料,要注意解题时思考问题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研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逐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枯燥的、乏味的记忆中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上方式方法,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老师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中想得到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新社.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B版》2013(10)

初中历史方法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而现在的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多反感模式化的教育方法:老师上课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天马行空地想其他事;老师偶尔提个问也是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循环往复,很多学生都对上历史课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需要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

以笔者多年的经验来看,课前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课中偶尔讲个相关的幽默笑话这两个方式特别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大部分学生都愿意用心听,而且学生一旦形成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肯定心理,就能够加深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从而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此外,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在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应该及时引导。这样能使学生缓解紧张感,同时也会积极随着老师引导的步伐思考问题,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思考过的问题在学生的印象里会非常的深刻。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与其将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尤其是初中生很多时候无法有效地自主探索知识,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将其分析课文的过程给学生理一遍,让学生对整个课文的思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否则就很难让学生形成理性的分析思维。

1.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挖掘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笔者认为对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这一方式非常有效。因为首先这种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尽量发挥他们的想象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其次,这种问题的探索必须要联系史实,学生会自觉翻阅课文和其他书籍,这样也可以挖掘出更多的知识,从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的热情,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世界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2.课后练习要有趣

说到课后练习,大部分学生第一反应就是不想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所有的课后练习就是堆积如山的作业,选择题、简答题、案例题等等,考试的时候天天考,课后呢天天练,这是家长和学校所期望的,但绝对不是学生所期望的。笔者认为课后练习是应该布置的,但是要有限度,讲方法。布置常规作业要尽量少,在20分钟内能做完就可以了。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作业,比如说写一个“如果我是古人,我最喜欢生活在哪个时代”的小文章,让他们去找到他们最爱的历史时期,并研究那个时期为什么好,为什么他们喜欢生活在那个时期。

3.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历史教学也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将这一理论加以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二者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比如说组织学生到户外采访老党员,举办简单的历史知识辩论会等,这些新颖的形式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将问题的来龙去脉、史实证明等向学生阐述清楚,这样学生就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一知识。

综合全文我们可以知道,历史课并不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恰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兴趣、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积极改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历史教育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叶文忠.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例说[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11).

初中历史方法篇4

一、课前提问法

课前提问是凯洛夫教学法中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批判旧的方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扬弃与继承的关系,不要将洗澡水和澡盆里的孩子一起泼掉了。

我所采用的课前提问法,就是授新课前花5-6分钟时间,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并当场给学生记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做,能促使学生在学完当天新课后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复习,以巩固当天知识。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学生容易记住。如果一上课教师便讲授新课,学生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无法检查自己前节课的授课效果。这样没有温故知新的教学既给教师自己教学造成一定的盲目性,也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思维混乱无系的困难,因为绝大多数课堂新授知识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每个知识点都处在知识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和前后知识点内容呼应连贯成一体,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要新授的知识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当然,课前提问应在备课中详细设计,要针对性强,并紧密结合本节新授内容。

二、新课导语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推崇的教学法之一。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好这一方法就应该抓住新课导语。每讲授新内容,必须设计好导语,一开始讲课就把学生吸引住,把他们带入新知识的意境里去。

如讲初中历史“唐朝的衰落”这一节时:“提问:同学们,在我们已学过的历史知识里,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的是哪个朝代?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的确,唐朝在经济上和国力上都达到过鼎盛时期,但这仅仅是它的前期,从贞观年间算起,到开元盛世,只维持了110多年左右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强盛的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那么,如此强盛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衰落呢?是怎样衰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课题。”

又如“叛变革命”一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进行分裂活动,破坏革命统一战线,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继续在中国统治下去,于是积极寻找人,支持叛变革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叛变革命’。”

三、教案讲稿法

从教历史的第一天起至今,我的教案就是我授课的讲稿。当然,这样做花费的时间是很多的,但很值得。因为,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采用教案讲稿法就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基本功训练,这样讲课能避免讲离题、扯闲谈、说重三倒四的话,语言精练,逻辑思维清晰。特别是一些自我感觉好的精彩段,要像演说一样感情充沛地演讲,一气呵成,从而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起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四、人物配话法

历史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大舞台,没有人物活动就构不成历史。在历史大舞台上有形形的人物,有民族英雄、人民领袖、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有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他们的插图,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中应深入钻研。我认为教学中把这些人物插图根据人物的主要事迹、功过及插图人物形态的特征配上几句话,穿插到教学中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把书本知识和感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对教材的理解,树立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人物画成幻灯片效果更佳。)

如:秦始皇。身材高大魁梧,左手紧握腰间配剑,俨然一位军事家的气派。的确,秦始皇是依靠军事,花费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他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他居功自傲,你看他,右手高高抬起,掌心向下,大有下压臣民百姓之意,真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我又是皇、又是帝,那我就是皇帝。所以他自称始皇帝。再看他,粗大的眉毛,上翘的八字胡,给人一种凶的感觉。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不惜一切残暴手段对付人民,使全国成了一座大监狱,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由于他的暴政,秦王朝很快就灭亡了。如:林肯。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他做过木匠、店员、船夫等。正因为家境贫寒,工作的辛苦,使他广泛地接触下层劳动人民。从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和沉思的面容,可以看出他关心着美国劳动人民的疾苦,黑人奴隶的痛苦。在美国内战中,他领导了解放黑人奴隶的斗争,从而使北方最终战胜了南方。也正因为如此,遭到奴隶主的仇恨而被暗杀。林肯的贡献为人们所称颂,他以自己的行为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他永远活在美国人民的心中。还有像玻利瓦尔、圣马丁、马克思等等,在这不一一列举了。

五、历史歌曲法

初中历史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教学方法

历史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时间、空间,历史发展与自然地理关系密切。因此,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何针对不同的历史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自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着手。

一、如何利用图示记忆历史

通过图形的识记增强记忆效果,同时也是借助图形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运用图示记忆历史自古有之,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曾经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可见图示记忆的重要性。图示记忆法所用的图包括地图和插图,插图是历史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与教科书文字紧密配合,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例如学习明清北京城和长城时,仔细观察和感受课本中关于故宫及长城的图片时,就能充分领略其宏伟的气派和博大的精神,这要比单纯文字阅读记忆的效果好的多。

二、如何巧用数字和关键字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的记忆可以根据其内容的特点分成若干方面,再把相同或相类似的方面合成一个或几个数字要点,通过简易的数字代替繁杂知识的几个方面,通过关键字词代替知识的要点,从而化繁为简,达到记忆知识的目的。如七年级下册15课“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这一问题,可归纳成三个方面,即改革机构;设锦衣卫;八股取士。另外“改革机构”可简化为“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三、如何掌握时间的历史意义

我们往往从下列四方面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一)历史地位。这是向前看得出的意义。就是看它在过去历史发展中占什么地位。这种意义往往带有“第一、标志着、开端、序幕、划时代、转折点、分水岭”等词语。如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二)历史作用。这是向后看(包括事件的经过)得出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对旧事务的打击、和动摇作用;二是促进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如毕n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闻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历史影响。这是从间接看得出的意义。如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四)思想意义。这是从现在看得出的意义,也可以说是现实意义,有些事件得出的经验教训,也有现实的思想意义。

四、如何通过必要的联系来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

有些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看似偶然,实际上有其内在的联系,并往往共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学习历史要善于把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进行联系对比,从中找出它们的共性,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历史发展阶段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如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戚继光抗倭”和第18课“郑成功”“雅克萨之战”三个事件,一个因日本而起,一个因荷兰而发,一个因沙俄而生,但放在一起考虑,就不难发现,三个事件都因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而发生,这在以前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再与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相联系,就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强大,但在世界上却正处于国力下降并逐步成为其他强国侵略对象的阶段,这正反映了这一单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制度衰落、中国开始出现危机的历史特点。

五、材料式问答题的解答方法

在问答题中提供一定的历史材料,其主要得目的在于使设问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或为问题的提出设置一个新的历史背景。这类题目目前有增加的趋势,即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逐渐趋于融合。从形式上看,材料式问答题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材料和设问。在审题时要抓住两个方面:审题,弄清材料的中心思想和信息范围:看清设问,即题目要求回答什么。最后还要分析设问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在材料提供的新的历史情境中提问,有的是需要分析说明材料的观点。

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历史空间直观而客观的反映,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动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更紧密的结合。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时,在阅读课本第28页得内容时结合29页的《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就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隋唐时期都与哪些国家地区有交往,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概念。从图上可以看出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有向西、向东、向南的陆路交通,有沿着海岸线的水路交通,通过交通网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了起来。其次,还可以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整理而成《唐朝ν夤叵凳疽馔肌罚总体上把握整节课的内容。

初中历史方法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优质课堂兴趣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9-01

有些人认为历史科目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背下来,考试就会取得好成绩,然而并不是这样。不仅如此,现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考试越来越灵活,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学任务很重,课时安排少,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为此,作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努力探究初中历史优质教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成功的动力。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兴趣培养放在教学首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气沉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是检查课堂高效的方法之一,而这种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的课堂,别说实现高效,就是实现有效也是无稽之谈,那么要想实现课堂高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转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动起来,那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做实验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对某项事物只要感兴趣,就好主动接近它,思考它,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是实现历史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做好课前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上课教师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尽快地把学生引入的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艺术性的导语一下子就能把学生拉入课堂,为课堂的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增强教学直观效果。初中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非常强烈,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建立在学习的兴趣上,所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插图,积极引导,通过插图进行宣讲,使得课堂变得更有意思,这样样的历史课堂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乐意接受的,课堂效果也非常明显。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历史学科优质教育教学,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学习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加强自身能力,发挥自身优质,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课堂有序的进行。

初中历史方法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激趣”

一、多样化的教学“激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有时,它显得单调、僵化,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内容宽泛多彩的特点,努力改变教学的正常状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同时,尽可能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上愿意主动学习。例如,举办讲故事比赛或针对某一问题的小辩论和研讨会,鼓励学生课后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内容,以便在会上表现良好。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参与。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影视节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理解和记忆。“表演法”特别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即为历史故事写历史剧本。让学生在舞台前扮演角色,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没有技巧的情况下表现得很好。学生们也会为历史场景的“自我诠释”而兴奋和喝彩,从而实现历史兴趣的激发。对此,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基于学生的需求上“激趣”,不能简单内容也采用“激趣”。换句话来说,就是要“趣”的有内容和价值。只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更加活跃和兴奋的心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材中的图画“激趣”

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的,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本资源。通过这些资源,使学生更接近历史现实,并得到认知和情感的改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教科书中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插图、素描和地图。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这些都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它们还可以简化复杂的问题,使它们易于理解。充分利用它,可以促进历史情境的创造,有助于历史现象的再现,使学生产生一种直觉,激发学生对认知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当我们谈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浪潮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时局图”,让他们有直观的情感刺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受到情感影响。

三、利用多媒体情境“激趣”

历史是一门既不能复制也不能通过实验反复论证的科学。对于认知能力仍在发展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抽象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多媒体教学在创造历史情境中,可以洗去学生对于古物“残损”的理解,实现视觉的震撼。由此,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历史教学的选择。例如,讲解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并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国宝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和深厚的民族感情,为圆明园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八国联军产生了强烈的愤慨,加深学生“万园之园被英法联军抢烧”的历史记忆。当然,与静态显示相比,多媒体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动态图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动态图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精心收集和制作,创造良好的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然的。例如,讲解《故宫》时,根据教学需要,编辑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紫禁城》,制作了10分钟的短片。通过影片的播出,学生们在视觉和情感上迅速对紫禁城的宏伟建筑感到震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代替了历史的枯燥讲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心。

初中历史方法篇8

一、更新教学观念,着眼全面发展

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要坚决摒弃那种为中考加分而让学生死背硬记历史知识的现象。要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切实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

要正确处理好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新教材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份量较大,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往往就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初中生掌握历史概念,发展学科能力,无异都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获得的。但是,教师教学任务的落实,都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才能实现。没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感知、思维以及消化的过程。单凭教师的灌输,是无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在,传统的讲授法仍主导着历史课的讲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巧设有序的课堂结构,运用具有魅力的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努力下,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把握教材特点,注意知识层次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钻研它,熟悉它,把握其特点,分清知识层次,浅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其一,新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遵循了历史学科体系,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突破了编、章、节体例,以课为单位编写,体例新颖,有利于教学课时的完整性。同时,它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在纷繁浩瀚的史实中选出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具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教材成为易教易学的课本。其二,新教材突出了能力培养的内容。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方便。它用图示和表格等多种手法,展现了史实的纵横关系,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其三,新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富有弹性,有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教材大字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小字部分为非基本要求,既可选讲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又可让学生自学。总之,新教材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充分把握这些特点,才能上好新教材。

其次,任课教师要区分好新教材的知识层次。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往往使教师难以招架。甚至每节课的任务都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分清知识层次进行教学。所谓分清知识层次,就是根据课标的要求,注意知识深浅、难易的程度和繁简的处理,具体讲就是对丰富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剪裁的问题。具体做法有三:一是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教好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即大字部分,要求掌握的图表、原始资料等;二是,灵活处理小字部分和一般资料,可要求自学,也可干脆甩掉;三是,大字部分也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解释难点。重点内容,要详细说清论透,一般内容只勾勒出个轮廓,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有的内容甚至寥寥数语,点到为止,留出时间让学生去阅读。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种传统教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走教学改革之路。

其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启发学生兴趣。备课不仅要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更重要的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准备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否富有启发性,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备课时,如何精心导入,启发兴趣,创设何种情景、激发思维,如何设问、引导启发等,都要精心设计好。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创设学生显露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起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方法篇9

一、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即通过由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的图表,使知识形成结构、体系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图表相较于文字而言更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对于其发生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根本和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下表:

二、讲故事法

历史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很多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首相、国王和议员,理清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时,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的一名公民,分析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享有的权利等,体会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四、记笔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深化学习内容,理清思路,加深记忆。历史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善于记笔记,他们总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记笔记不能一记了事,课下还应对照课本认真整理笔记内容,直到全部弄懂为止,并经常翻看复习,温故知新。

五、提问法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新知识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听课、认真温习、认真做作业,许多知识点已熟记在心,但还会有一些难点仍未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不耻下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去掉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六、阅读课本法

要学好历史,就要会快速、科学地阅读课本,取得学习历史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明白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恩,什么内容可粗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并设计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问题,以疑激学、以疑促学。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阶级分析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在分析某一历史人物的本质、意图,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时,要先确定其阶级立场,看清其反映、维护的阶级利益,再给其定性。在利用阶级分析法学习历史时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第二,不能教条化。历史是发展的,人是会变化的,因此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八、跨学科学习法

初中历史方法篇10

论文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析,学生不仅能够明辫是非,还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历史教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不断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引导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比如,针对“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可举例从历史事件来说明: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即台湾),增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即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举出历史事件后,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新闻“台湾领导人在台遥祭黄帝陵”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便很好地结合了现实和历史,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激发了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