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十篇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十篇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7:20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1

关键词:人事档案;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保存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7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9-0163-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19.078

现在已进入21世纪的高科技发展时代,因为各类人才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中都起着关键的中流砥柱作用,所以对人才历史资料实施集中化保管的诸多历史资料存放、管护过程均引起相关部门的瞩目。因为现实it信息技术的扩展运用,在我们企业的历史储存资料管护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将人事档案管护过程实现信息化已变成推进人事档案管护工作的关键做法。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干部档案管护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此类问题重点集中表现在思想意识落后,长期徘徊在陈旧档案管理模式上,因此有待于实施全面改革。

1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人事档案的储存、维护与保管是所有相关企业生产运营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之一,历史资料保管业务的信息型利用模式在企业内部业务运作中显示出相当重要的功能。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为各单位决策者储备关键的人事调整信息,给本企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产业方针制定打造好坚实的基础。实现本时期历史资料保管的信息型利用模式,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才利用模式,优化各人事部门信息参数、资料,可高效地做好历史资料信息整理,且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资料储存模式,以便于有力地提升历史资料保管效果,促进历史资料保管过程取得最大时效。

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单位在其人事档案的储存和管护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其档案管理中还长期沿用陈旧的档案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事档案管理业务运作成果的缺失;当进行历史证据记录资料的整合、归库、存放环节中时常出现困难,历史遗迹的储存信息严重失真。由于长时间承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致使其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水平长久徘徊不前,无助于对本单位所有的各类专业人才信息资料的掌控,使企业发展没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作为有力支撑,最终造成企业发展摇摆不定,其状况着实让人担忧。基于此,对各企业人事档案管护所进行的信息化创新已成为当今人事档案管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中人事记录资料保管环节成效的加深及历史资料保护事业的稳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通常所言历史资料保管阶段利用信息化运作模式,其说的是在当今的历史证据记录管护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对本部门人事档案信息资料实施科学地的整合与处置。我国人事档案管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历史上的几个转折时期。在古老的人事档案管护工作中,各档案管理部门对人事档案的管护过程只展示在纸面文本上,而且其全部流程都是靠手工去实现。此类信息化程度非常弱的历史资料保管方式已经引发历史证据资料记录的保密功能疏漏,当进行人事档案信息数据采集、入档、封存及调配时很容易发生各类问题。

随着当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普及运用,高效能的现代信息化传输技术已被充分运用到档案维护及储存环节中,依托信息型传导方式可以使历史资料储存业务以双版本、复合式模式实施档案封存与管护,给当今的人事档案管护提供太多便捷,而且它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事档案管护的运作效率及安全性能,故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推动各企业人力管理效果的提升

对各用工单位来说,这一加强历史记录资料保管的方式可以大力提升其工作成效,完善企业员工工作调配办理的相关业务流程。就如依据这类历史证据记录资料来实施个人的相关社会服务手续,其中包括疾病治疗报销、实施工薪调整以及新岗位任用等各种情况,查阅相关历史依据的记录资料,并且将工作调整与历史资料实施紧密配合。

2.2历史证据资料保管业务牵扯因素多,信息海量

其中全面收存了企业所有职工的历史事件及个人表现等相关历史资料,它是实施劳动力调配行为的重要依据。由于其信息海量,经历的时空宽阔,从前的历史文本资料过程在记载过程及查阅时经常会出现诸多不便情况,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历史证据记录保管的实际成效。

在现阶段的企业历史证据记录资料保管业务中有效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将以往的纸型人事档案文档转换为易于记载、查阅及检索的现代版电子型模式,以便将企业员工的历史证据记录信息高效、及时地到本企业平时业务运作中,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把握住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情况,以利于恰当地调整员工工作岗位,使人员配置合理化,推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事档案资料的管护信息化模式给本企业选拔人才及任用赋予了充分选择的空间,其全面记录的人事档案资料信息情况的信息化调控和使用,让企业领导对员工的了解更积极、高效、全面,进而有助于本企业具有优势能力人才的聘用。

2.3历史证据资料记录的信息型模式的有效运用

历史证据资料记录的信息型模式的有效运用在相当幅度上缩减了企业历史资料储库工作人员的无功业务和历史资料检索、查看的繁琐程序,加大了历史资料储库保管的工作时效。在以前很长的历史阶段内,我们国家的历史资料保管一直处于闭关自守的运作模式,历史证据记录资料均是以文本类文档的形式实施保管,此种管理形式运作繁琐,业务量大,查阅难度大,极易将众多优秀人才掩盖于简单的一纸式档案之中,无助于开发优秀、高水平人才。

现阶段实行人才档案的信息型管理模式后,能够利用信息化操作技术对员工人事档案资料展开信息收集、审定、整合、收库,还有二次利用环节,依靠具体的信息型运作程序实现对历史证据记录的信息化控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库房储存工作人员的思想负担,减少他们的业务包袱,有利于历史证据资料记录的循环利用工作,发掘和利用所需用的高质量人才。

3现阶段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施信息化转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3.1高质量的信息型档案管护人才短缺

进行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控,其取决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持续应用,其基础设施组建亦获取了圆满完成,但是此领域的基础信息型应用人才相当匮乏短缺。在当今时代的很多企业中,因为其企业员工正处于推陈出新的交替时代,原来的老员工未掌握信息应用技术,他们工作在岗位上尚未到退休年龄,新一代的年轻信息应用管理人才又不能及时上岗,从而形成了信息型管护的断档状态,致使员工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运用模式难以构建。

3.2不具备网络信息的化历史资料保管模式

虽然相当数量企业其历史证据记录资料储存管理中运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然而我国至今还未统一建立起系统的、全国性的、整体覆盖型的信息型历史证据记录资料运作系统,引发对历史证据记录资料保管环节中不具备作为管理支撑的制度体系,所有员工档案资料的管理业务都是随意而行,极容易造成各种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

4档案利用

人事档案的利用即指对档案存储资源的开发运用过程,也就是把现在正以信息化模式管理着的本企业各种人力资源及资料载体的档案文本,展开全面的有效运用。档案保管库房应该是整体管护本企业全部员工历史资料档案的信息控制中心,所以务必要对其构建出坚实的硬件设施及雄厚的物质基础条件,以保障档案保管应用的完善与稳定。管理是档案保护的手段,利用才是档案保管的目的。设置档案管护室的基本目的,即是为了完整发挥档案资料的历史证明作用,给企业领导做决策及其他各项业务开展服务。

5强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必须注意的相关内容

5.1转变思想观念

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把思想观念从过去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5.2建立健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使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致使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人事档案信息胡乱编入、档案信息的存储和保管没有统一的方式,这样容易致使人事档案信息丢失,在检索、调用时出现困难。

6结语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然而相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则需要加快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和优化,加快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单位只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落实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引进和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才能使人事档案管理更加快捷、高效地为自身发展服务,为人事档案更好地服务于人事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

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5,(11).

[2]郎志英.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发展

[J].信息化建设,2016,(1).

[3]杨艳梅.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分析[J].黑龙江

科技信息,2016,(5).

[4]徐晓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及安全问题分析[J].

才智,2016,(3).

[5]刘明英.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分析[J].民营科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2

关键词:信息化;服务型制造;融合发展;陕鼓集团

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领域延伸,制造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服务业逐渐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服务工业化取向增强。制造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这一现象使其产业构成、组织方式、经营理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不断地推动社会生产力迈向新高度,显著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工业化水平。对企业而言,谁抓住机遇,掌握和驾驭好信息化这个助推器,谁就能占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做大做强。在这一方面,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鼓集团)就是陕西省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一个典型。本文就其如何实施两化融合促进发展做一简要分析。

1“转型”推进脱胎换骨

2000年以来,陕鼓集团强力贯彻和实践“超越制造业传统的低端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高端经营,走依靠科技、智力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向价值链高端进发的过程中,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这一战略思路使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的变革,改变了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1.1企业历史

陕鼓集团的前身是1975年建成投产的陕西鼓风机厂。1996年改制为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6月,以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为主体和精良资产为依托,发起设立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通过增资扩股引进联想控股、复兴高科等7家战略投资人(陕鼓集团控股65%)。2007年,陕鼓兼并重组西安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锅炉总厂,形成新的陕鼓集团。

主导产品有轴流压缩机、能量回收透平装置、离心鼓、压风机、通风机等,面对国内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同行。从历史看,是一个典型的装备制造型企业。

1.2发展战略

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只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企业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高起点规划,从务好内功做起,顺势而上,才能做大做强。分析陕鼓战略发展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以“产品”为核心。1975~2000年期间,以产品制造和经营为特点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具有相当浓厚的传统制造业烙印。

二是以“营销”为核心。2001~2004年,以营销战略为核心的探索阶段。此阶段,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已取决于融入市场的密切程度。

三是以“转型”为核心。2005年以来,企业进入以推进“两个转变”战略为主线的管理实践阶段。“两个转变”战略的内容,一是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动力成套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型;二是从成套设备提供商到系统集成商的战略转型,为客户提供“融资+技术+管理”的集成装备和服务。此阶段,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如何站到产业发展的高端,占领和主导市场。

1.3战略成效

陕鼓通过贯彻“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创新出了一种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2000年以来,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在42%以上,迅速成长为国内设计制造以透平机械为核心的大型成套装备集团企业,成为中国风机行业排头兵。2009年,人均劳动生产率已达38万元,是机械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为0.039吨标煤/万元,仅为机械行业平均水平的1/2。同时,通过快速发展,也缩小了和国际标杆企业的差距,德国man透平与陕鼓销售收入的倍数,由2001年的14.6倍快速缩减到2008年的2.6倍。

转型使陕鼓集团成功占据了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设备成套、系统集成、工程承包等高端市场,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高端服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

2坚持融合发展

陕鼓集团的信息化道路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独特性。从其过程和阶段性看,陕鼓集团虽与一般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过程没有多大差别,但陕鼓有其明显特点:从2000年始,企业实实在在围绕“信息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路推进信息化,既主动地信息化,也不“被信息化”,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1信息化历程

陕鼓的信息化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三个阶段。但从2000年起,企业已产生了以产品信息化与服务提升为主线、走融合发展的线路,在摸索中前进,逐步建立体系。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企业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升阶段。

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科学运算(1983~1994年):以引进计算机为标志,主要用于产品设计研发的科学运算,主导产品逐步形成规模。

第二阶段则是技术信息化(1995~2001年):以推进CaD应用和CimS工程为标志,逐步实现100%计算机出图,并实施了三维CaD、Capp等应用软件,建立了企业主干网络。这一阶段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准备能力。

第三阶段是管理信息化(2002年以来):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陕鼓的信息化重心向管理层面转移。先后完成了办公自动化(oa)、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网上交互、供应链管理(SCm)、即时通讯(RtX)、论坛(BBS)、邮件、视频会议等公司级系统,并开发了一批部门级应用系统。这一阶段,企业实现了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了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平台。

企业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升阶段是从技术信息化的后期开始的,此后,企业探索并研发大型旋转机械远程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高炉顶压稳定性控制系统,努力使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走集成创新之路,大力推进产品信息化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2.2让信息化战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

分析陕鼓信息化过程与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信息化发展节点与企业发展节点相吻合,基本实现了良性互动,相辅相成,也凸显出一个“融合发展”的主题。通过对其信息化战略思想和实践加以归纳,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极大特征。

在战略层面,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大视野和高起点的特征,即超越制造业传统的低端发展思路,瞄准世界动力装备产业发展前沿和趋势,实现企业的变革与发展。企业信息化战略,则是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来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在推进中,切实使两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在目标层面,则始终贯穿“信息化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条主线。在部署和实现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化对促进企业产业构成、组织方式、经营理念催生优化引导和助推的作用。

在推进层面,抓住核心关键需求,实施重点突破。从企业提出的信息化驱动力和举措看,这一特征既符合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实际需求,又着眼于产业发展方向。其驱动力来自于客户需求的提升和行业竞争的激化,再加上企业对自身能力及市场关键成功要素的认知和把握。重点举措是聚集需求,强化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提升制造竞争力;提升服务品质,努力拓展服务经济。

2.3成功实现“融合发展”的突破

多年来,陕鼓坚持围绕主导产品,加速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外延服务的能力和品质。企业开发的旋转机械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是其推进“融合发展”的成功实例。以此系统为核心,企业实现了对客户装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状态管理,同时实现了全面、精细、充分了解产品运行状态,故可以预测机组运行趋势和客户服务需求。远程监测诊断系统的推广应用,体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导向性:一是实现了产品升级,在行业同质性竞争中拔得头筹,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拓展了服务时空,提升了服务品质,催生了服务产业,为企业实现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并为进一步深化变革提供了基础平台。

陕鼓集团的成功实例说明:信息化在传统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的进程中,所体现的基础作用是其他别的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3几点启示

陕鼓融合发展的路子,也创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一个独特“模式”,其经验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可借鉴之处很多,同时也需深入研究。这里简要归纳几点。

(1)产业转型是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所在,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服务型制造与传统制造的突出差别在于:服务型制造以实现顾客效用为中心,通过产品与服务融合,为顾客提供覆盖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工程、制造、交付、售后服务、产品回收及再制造等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增值活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发展战略是皮,信息化战略是毛,二者只有有机融合才有生命力。从陕鼓信息化发展历程看,信息化不仅仅止步于业务发展急需远程服务支持这一层面,而是定位明确、目标远大,要抓住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真正有效支撑和服务不放松。从效果看,经过多年努力,陕鼓以远程监测诊断系统为代表的一批信息化项目,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乃至促进企业的产业构成、组织方式、经营理念变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出了应有效能。

(2)产品信息化是基础,对引领行业未来具有战略意义

现代制造区别于传统制造的主要体现在于,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整合创新、集成创新。谁能率先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使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提升,谁的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就高,进而就能创造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优秀产品。同时,在产品信息化的基础上,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陕鼓集团的先走一步,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摆脱了同质化竞争,取得了优势和主动。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产品信息化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为具有丰富行业经验与技术领先优势的产品信息化企业,无疑将从中得到更多的机遇。

(3)单纯技术驱动路线信息化成效有限,只有技术和业务驱动有机结合,才能使项目发挥先导作用

从行业实践来看,信息化在工业化的技术层次、产品层次、工艺层次、业务层次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融合,而不是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分隔开来。推进企业信息化多年来,很多失败例子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单纯走技术驱动的路线是很难成功的。只有把技术驱动和业务驱动结合起来,并且比较好的融合,才能使项目的成功得以实现。作为传统装备制造企业,陕鼓集团正是把传统制造优势,信息化和精准化优势与业务需求结合起来,因而才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3

一、公司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关系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完整的档案是反映企业发展、技术、成果、经营、资源及历史概貌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效手段。

首先,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其次,决策的及时正确,管理措施的得当,要靠完整、可靠的信息和快速的综合分析能力来保证。企业档案真实系统地记录了企业以往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利于促进企业组织管理、经营决策的创新。再次,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企业档案存储和记忆了企业的各项活动,是企业文化、知识的历史积累。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相应的加工,使之转化为数字化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参考和利用的过程。

公司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内容涉及文书、科技、合同、工程等等各种各样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单位的发展历史,利用计算机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分类、存储在计算机中,以方便公司进行管理。这就是公司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必将更好服务于企业的规划与发展。

三、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企业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识比较淡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比较高。有些企业会错误地认为档案不能直接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他们将资金投入到设备改造、工程建设和产品销售上,但对于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档案事业却疏于管理和建设,对档案信息数字化所需的设备不予配备或配备不齐,电子文件的整理和归档较为混乱。2.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很多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不强。它们不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经验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使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业务能力难以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3.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如设备损坏、病毒危害、恶意攻击和入侵、应用软件漏洞等都属于信息化安全范畴,在提供人事档案信息服务以满足利用需求时,非法用户的进入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传输过程中的信息被窃听是常见的安全问题。

(二)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1.转变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企业领导者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是否会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为促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把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和愿望变为实践和现实,意识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来的影响和效益,正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积极倡导和鼓励、支持有所作为的理念和行动,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投入,并把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本企业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2.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精干、高效、勇于开拓创新的档案人才队伍,是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保证,也是档案持续发展的根基。3.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实行档案信息传输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上网利用档案信息审核制度,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情况的发生。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4

现任无锡产业发展集团信息主管的杨蔚红从事信息化的经历丰富:曾任无锡机械联合会副秘书长,参与建设国家863项目——无锡机械行业面向网络化制造的aSp开发与应用,承办过无锡地区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谈到Cio这个职业时,她语气中满满的自豪感:“现在看来Cio就是组织信息化的领军人物哦!”

信息化大潮成就信息主管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信息化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原本只有大型强势企业光顾的信息化,因全社会的意识提高和价格下降,向广大中小型企业涌来。“政策导向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非常明显。”杨蔚红说。一方面,国家对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广泛树立典型示范,通过引领和推广效应,促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90年代,政策导向推动了制造业企业纷纷开展“耍图板”的CaD工程,先进企业开展了CimS项目和mRp项目等。政策还支持对社会支撑环境的建设和配套等,如对云计算、对无线宽带等的建设,企业用网环境越来越好。

杨蔚红回忆道,当时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实施十分重视,从2006年7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国家发改委指导、国家中小企业信息网和机械工业信息中心主办了公益性的“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形成了政府倡导、协会承办、it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响应的局面。杨蔚红参与承办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无锡班,连续办了很多期,来参加培训的是各企业正副总经理、信息主管和网管员,信息化专家培训了信息化实际应用知识,也宣讲了it厂商的最新成果。

在谈到如何看待Cio这个职业的时候,她坦言:“Cio职业当时在我的脑海里很模糊,比较向往,认为只有大中型企业有这个职位,相当于信息中心主任(或it经理),小型企业就是网管员。”在经历了从网管员到信息主管的职业生涯后,杨蔚红明白信息主管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懂业务、会管理,其次才是有技术、能动手等,应该是信息化的领军人物。杨蔚红对Cio的职责作出详细总结:1、为公司信息化建设找方向、制规划;2、搭建平台、广积资源;3、定流程、建制度;4、培育文化、协调沟通;5、培养人才,锻炼队伍。财务是纲,纲举目张。把资金流管住了,倒逼信息流、业务流服务周到。

国企转制与国企信息化

国企转制是市场经济的一次大变革,影响了很多的产业和领域,而国企作为“市场中的国家队”,不可避免地面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问题。国企转制催生了很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建立企业集团资源集约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课题,比如如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何对“三重一大”事项进行监管等等。“三重一大,主要是指对重大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和重大人事任免要求一事一报,集团审核和回复,办理结果由集团通过国资监管信息系统上报市国资委。“三重一大”事项监管,应该算是一个国企特色,依据是财政部、国资委等国家有关部门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所要求实施的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也是无锡市对国有资产的一个管控要求。”杨蔚红解释道。

在杨蔚红看来,国企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第一阶段是业务数字化阶段,第二阶段是信息网络化,第三阶段是管理信息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网络设施、信息系统都经历了创新性的变革。谈及信息化对在国企集团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核心价值,杨蔚红认为,信息化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价值是建立集团管控,辅助集团战略管理、精细管理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等方面。

无锡产业发展集团的信息化发展

无锡产业集团组建之初,面临着很大难题。改制以后成立的产业集团要消化改制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历史矛盾,要服务原改制企业的退养、协保、精简、保养、遗属、工伤等各类人员,有企业人员,还有事业补差、机关退休人员等。产业集团建立之初,接收了全市因国企改制、身份置换出的12000多名各类人员。这么多人的工资福利、走访慰问、档案管理、各项证明等管理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后来建立了it业务平台,建设了数据库,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另一方面,对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子公司先于母公司存在,在管理上、信息化上都会有一些冲突。“子公司先于母公司存在,有的还是上市公司,在管理上、信息化上难免有不顺的地方。但集团有政府(出资方)的委托,该管的还要管好,管资产就要管领导班子,纲举目张,‘三重一大’事项要监管好,经营上的权限放手给子公司,而信息系统可以规范集团、下属单位办事的流程和每个人的权限,事事都留有痕迹,是和谐发展之道。”杨蔚红说道。

无锡产业集团在成立之初,即根据企业和集团的紧密程度,因地制宜,以战略型管控为主,兼顾财务型管控和操作型管控,在集团层面,上线了用友nC、portal和泛微oa大系统。

现在集团下属所有企业均使用用友nC管控信息系统,对2家上市公司实行财务型管控,只录财务报表,做集团合并报表、分权管控;对新成立的集团全资、控股的企业实行操作型管控,有录资产的,有oa流程的,除上市公司以外的,均在nC中有总帐,基本都有流程管理。系统上,nC包括财务、资金、预算、资产、报表等,协同oa包括了流程管理、知识管理、人事管理和与nC对接,还有移动审批系统、应用容灾系统等等。在it助力下的集团管控效果应该说是在走向深入和广泛。

杨蔚红清楚地认识到,集团推广信息化的切入点是财务内控,集团明确了战略管控模式,要防范风险,全资和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监管,财务统一纳入nC管理,it因其“信息与沟通”贯穿其中。

说到信息化发挥的作用,杨蔚红很有成就感:“信息化使工作又快又准又好地开展。it管理优化业务,避免风险和错误,促进了社会稳定。在信息化上,也同样需要关注如何更好地面向公司战略服务。产业集团在发展难题的破解上大胆探索,在资产经营、资金运营等方面增加效益,破解制约集团发展的难题,信息化围绕公司战略,强化集团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5

【关键词】信息化;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

1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内涵

企业档案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企业历史文化资源,是企业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记录和展现了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承担着延续历史记忆、繁荣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声像档案是企业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了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时刻,见证着企业每个时期的风雨历程和足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延续历史记忆、展现发展过程

声像档案包括声像档案全文和著录信息。声像档案全文直观的展现了每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人物形象,著录信息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内容。以时间为线索,将声像档案全文和著录信息整合在一起,可以真实、形象的展现企业的发展历程,不但可以作为企业修史编志的参考资料,“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荣”,更能加强对新员工的企业历史教育,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

1.2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声像档案记录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的影像资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参考,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广和宣传教育作用。

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提升需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并在其他单位来访活动中展现。声像档案不但蕴含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包含了企业的发展成就、员工的精神风貌。因此,宣传和展现的最好形式便是通过声像档案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进行展现,如通过图片展和专题片的形式向外界进行展示。

企业精神是对员工的一种精神教育,促进员工对企业的热爱,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不但要通过文字材料进行教育,更要通过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直观的感染员工,让企业精神深入员工心灵。以“百折不挠”的企业精神为例,文字材料很难深刻阐述此企业精神,而通过声像档案展现员工在不同的困难环境下奋力拼搏和工作的画面,并将这些画面布置在办公场所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的宣传这种企业精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企业声像档案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声像档案,它是对企业科技发展、生产经营、研发设计等过程的真实记录。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决策层无法实时实地观察企业科研现场的情况,而科技声像档案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此类的参考信息,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激发科研生产潜力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企业声像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十分有必要不断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为企业文化建设、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

2信息化环境为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编程技术、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多媒体处理软件技术不断成熟,为声像档案管理、编研、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2.1为建立声像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了便利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企业声像档案的形式主要为数字照片、数字录像、数字音频等数字声像档案,属于电子文件的范畴。目前,很多企业为加强声像档案的统一管理建立了声像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企业声像信息元数据为基础,覆盖整个企业,满足企业多种数据格式的声像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它具有数据著录,归档保存、资料挂接、检索利用等功能,达到快速有效地资源共享。

通过该系统可以提升声像档案文化的传播效率和速度,企业员工可以实时在线检索利用声像档案,并且声像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基于该系统建立声像档案专题库,以某个专题(如基本建设)为主题将声像档案加工整合并向用户展示,满足了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需求。

2.2提供了声像档案编研的软硬件条件

在信息化条件下,为深入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需要扩展声像档案的编研形式,包括画册、图片展、专题片、纪实片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这些编研方式提供了成熟的软硬件条件。

图片编辑软件具备画册主题设计、图片排版、合成输出等功能,利用此类软件可以充分挖掘照片档案的史料文化价值制作丰富多样的画册和图片展,从而达到展现企业发展历程、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档案文化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占有率比较高的图片处理软件为adobeillustrator软件,该软件是出版、多媒体和在线图像的工业标准矢量插画软件,它利用矢量编辑处理技术确保了照片档案在排版过程中色彩和清晰度保持不失真。利用图片编辑软件不仅可以将画册和图片展出版打印至实体纸张,还可以输出为电子的pdf文件在线向员工展示,充分达到声像档案文化价值传播利用的效果。

企业录像档案已进入1080p高清数字录像档案时代,传统的线性编辑软件主要针对磁性载体的录像档案进行编辑,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录像档案编辑处理要求。非线性编辑软件主要针对以数字格式存储的高标清录像档案,具备画面剪辑、字幕添加、特技效果制作、音频剪辑等功能,并且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时定位,既可以在时间线上拖动操作进行粗略定位,也可以转动鼠标轮精确到帧定位编辑点,不需要像传统线性编辑系统那样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搜索,提高了编辑效率,完全满足了专题片和纪实片制作的功能需求。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可以实现以丰富的画面内容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向外界展示企业形象,向员工宣传企业精神和企业历史,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从而最大程度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

2.3扩宽了声像档案文化传播的渠道

传统的声像档案编研的文化成果主要为纸质材料,其传播渠道和阅读方式比较狭窄,主要依靠人工传递,不但减少了成果的受众面,而且由于其呆板的形式极大的降低了员工的阅读兴趣。而网络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编研的这一缺点,它同时支持图形、音频、视频、文本等格式,从而为这几类相互分割的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并且可以通过局域网、电视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在传播格式方面,可以是pDF格式、CHm格式、eXe格式等等;在传播形式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流播放技术实现专题片和纪实片的在线播放,利用图片浏览插件技术可以建设图片专题网页和画册的在线展示。网络和电视媒体渠道的传播很好地避免了传统传播方式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和成本高的弊端,声像档案编研的文化成果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了共享,获得了最大的社会、经济消息。

3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思路

档案文化是历史文化,声像档案文化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信息环境为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做好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建设丰富、完善的声像档案资源库,以企业文化建设需求和员工科研工作需求为导向,加大声像档案编研力度,利用网络做好声像档案文化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从而深入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

3.1广泛收集、做好声像档案资源库的建设

声像档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声像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因此,建设丰富、全面的声像档案资源库是做好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重要前提。针对声像档案资源存在形成者比较广泛、载体比较多样等特点,企业应实行主动收集、创造收集,建立收集网络,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声像资料。一是,主动介入收集,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分析声像档案形成的主要部门,并与这些部分主要沟通和联系,指导其完成声像档案的归档。二是,建立移交归档网络,由于声像档案形成者比较广泛,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归档渠道,如建立系统在线移交归档扩大征集范围,对于声像档案集中形成的部分,建立定期由专人完成归档的机制。

3.2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声像档案编研力度

传统的声像档案编研基本采取有什么编什么、编什么是什么的做法,导致很多编研成果利用率不高。信息化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和企业其它员工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调查用户对编研成果的需求方向,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声像档案编研的选题,可以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导向”为中心的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同时,在声像档案的编研过程中,应从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多种格式电子文件融合的便利,以声像档案资源为中心,并充分借助其它档案(如文书档案)制作图文并茂的编研成果。如在企业成立n周年之际,可以选择“回眸-企业n年发展历程回顾”为主题,将企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成就相关的照片档案进行编研,制作图说历史形式的画册,起到企业历史宣传教育的文化作用。

3.3利用网络技术传播编研成果,提升文化影响力

有效的传播是编研成果得以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之一,是扩大声像档案文化影响力的基础。由于档案编研成果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于各种载体中的,所以其传播利用形式在信息化环境下也呈现出多样化。制成光盘的,可以利用VCD、DVD等数字播放器或计算机进行利用,而以多媒体数据库存在的,则可依靠系统平台进行利用。同时,网络环境可以使编研成果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如我们可以将编研制作的专题片集中挂接在企业局域网的档案系统平台,让更多的用户在线浏览。

4信息化环境下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方法

4.1制作专题画册

制作专题画册可以用前文论述的图片处理软件将流畅的线条、丰富的照片档案、文字材料,组合成一本富有创意,又具有可读、可赏性的精美画册,全方位、立体展示企的风貌、理念,形象、发展历程。它并非简单的图片文字叠加,而是对某个主题的深刻诠释或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和实质性展现。同时,制作专题画册可以将没有文化价值的个体串联在一起并体现出强大的文化价值。制作专题画册的步骤如图1。

图1制作画册的步骤

4.1.1选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浏览全部的声像档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选题范围,选题方式也更加灵活。首先,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调研员工的文化需求,并且及时掌握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挑选出具有较强文化影响力的选题。其次,在选题方式上,可以借助选题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进行选题,不但可以避免重复编研,有可以加快选题速度,从而促进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工作的深入开展。

4.1.2编写大纲

在选题的基础上,应结合选题的内涵以及现有声像档案的范围梳理出具体的编研大纲。如以“企业发展历程回顾”为主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编制基本的目录大纲,包括“前言、领导关怀篇、发展历史篇、成绩篇、未来篇”。

4.1.3选材

信息化环境下,编研工作的选材也更具现代化。选材工作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初选、复选、定选。在初选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对于主题相关的案卷级(事件)素材进行检索,剔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在复选过程中,主要针对检索到的素材案卷级(事件)目录进行筛选,根据画册篇幅的大小以及切合主题的程度,筛选出更为精确的案卷级目录。在定选过程中,主要针对单个案卷(事件)中的全部照片进行选择,一般选出主题鲜明、画面清晰、感染力较强的1-2张照片档案作为入册照片。

4.1.4加工

加工就是将精选出来的声像档案素材与著录信息相对应并进行注释说明、摘要和浓缩等工作。

4.1.5编排

信息化环境下,编排工作主要是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加工后的声像档案素材按照大纲进行设计和排版,使素材完整化、系统化,从而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有序的反映既定的主题。

4.1.6审核

审核工作主要是检查编排后的声像档案素材是否与原始素材一致,素材与文字材料是否对应,编排是否系统。

4.2制作图片展

传统的图片展主要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进行展出,导致受众面较为狭窄,信息化环境下,图片展不仅可以以展板形式展出,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展出,如可以制作专题图片展示网页。图片展的制作步骤与4.1的步骤相同。

4.3制作专题片

由于信息技术、视音频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线性编辑软件技术不断成熟,专题片制作的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将某一主题的声像档案素材加工编辑为专题片,不仅可以用于宣传、记载本企业的日常工作,也可以介绍本企业的建设成果、工作成就和企业文化,以及汇报具体工作方法思路等内容。专题片的制作步骤如图2。其中选题的操作方法与制作专题画册中的选题方法相同。

图2专题片制作的步骤

4.3.1编写解说词

声像档案的专题片解说词应符合档案的真实性特点,解说词风格应遵循朴实、准确、形象的特点,并能够转换为用视频画面说话的解说词。解说词的编写同时应考虑专题片的时间长度因素控制字数,一般而言配音的语速为200-300字每分钟。解说词编写完成后应在专业的录音棚内完成配音,从而确保配音的音色和音质真实、清晰。

4.3.2编写脚本

专题片的脚本与电影、电视剧的剧本作用相似,它是后期编辑的依据。脚本主要包括镜号、解说词、画面、字幕等内容,主要表明声音、画面、字幕的对应关系,为做到“声画合一”奠定基础。

4.3.3整理素材

整理素材不但要通过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筛选案卷级目录,同时要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具体的视频进行剪辑,选取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景深合理的镜头作为入片素材。最终整理好的素材应为一系列的组合镜头。

后期编辑主要是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将整理的素材(镜头)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的原则,依据脚本的顺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并制作转场过渡、片头、片尾、唱词的特技效果。

4.3.5输出成片

视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专题片的输出成片提供了多种格式,可以输出为光盘保存格式制作视频光盘,可以输出为流媒体格式在系统平台挂接展示,可以输出为高清格式在大型的屏幕上播放。

总之,声像档案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信息化环境为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技术便利,在加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思路和方法,制作出品牌化的声像档案文化成果,从而充分发挥声像档案的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莲云.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新特点[J].黑龙江档案,2011(03):37.

[2]郎健华.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建设[J].浙江档案,2011(08):8-10.

[3]廖芬.试论档案文化内涵及其功能[J].兰台世界,2010(1):41-42.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6

在现代化背景的城市竞争中,综合能力早已取代单一指标成为评价城市竞争力新的坐标。从两化融合大力推进,直至两化深度融合新要求的提出,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在近两年中显示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创新能力。作为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上海的谋划颇具新意。

现代化中的企业进程

2011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市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上海市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国有企业信息化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对接智慧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智能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专项发展意见或规划中都体现了两化融合的内容。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在信息化历史机遇面前作出的回答。对于两化融合,理论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信息社会角度、生产力角度、工业革命角度、工业体系角度、工业活动角度、微观应用角度,等等。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待两化融合,“融合”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合二为一,两大历史进程汇为一股潮流,而融合是为了创新和升华,是生物级的反应,而不是物理或化学级的反应。也就是说,融合的产物既有工业化的优点、又有信息化的优点。工业化的优点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生产、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的优点是个性化生产、精确化生产、智能化生产。如果我们的产业能同时具备工业时代的特点和信息时代的优点,那么我们的融合是成功的。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健曾表示,“十二五”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更是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为此,上海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将在上海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这样看似简单的描述,事实上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路径说的很清楚了。

结合上海的《意见》,就为属于上海的两化融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意见》对于国资国企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详细描述,两部门兼顾信息化与国资国企企业的特点给出了联合意见:立足企业,从企业自身出发,突破个体局限形成群体上的提升是一大关键。同时《意见》对于企业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变和突破也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指导。

例如:要求国资国企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分类推进系统应用。并详细指出,在国有企业集团层面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与所属单位互联互通,强化集团本部的信息化管控能力。在国有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开发基于一体化平台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办公系统,覆盖企业管理、主业运营的各项业务,实现资金、资产、工程项目、采购、电子商务、科研开发、物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对所属企业战略实施进程全面、科学和集中管控。推广应用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主营业务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根据企业实际,建设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等业务应用系统;支持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为中小企业应用提供服务。

仔细研读这项《意见》能够发现,描述中对于企业如何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及平台的应用方向作出了分析。指导、帮助国资国企在规划企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时的思路。按照董宝青的思路,这要求上海的两化融合必须同时具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优点。更值得一提的是,《意见》在最后特别指出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事实上,这样的结尾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随意而为。早在2012年6月的《2011年度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报告》中,评估结果显示,2011年上海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为75.53,处于部分融合阶段。其中,大型企业得分为74.39,中小企业得分为65.84。同时,根据“两化融合”阶段模型划分,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部分融合阶段(初步融合阶段为30分-50分,部分融合阶段为50-80分,深度融合阶段为80分以上),具备深度融合的基础。其中社会“两化融合”得分为86.75,已经达到深度融合标准;大型企业得分为74.39,具备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得分为65.84,距离深度融合仍有较大差距。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跟不上,让上海在两化融合进展工作中发了愁。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主任蔡伟杰当时就此分析结果表示,上海“两化融合”发展目前处在部分融合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上海两化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

于是从国资国企出发的《意见》也必须兼顾中小企业,毕竟在融合的过程中,任何一方力量都不能掉队,组织者更不能掉以轻心。

解决“全面”的问题

“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必须抓住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进程。在当代,就是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就是当今时代的大潮流、大趋势,全面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发展。当前,我们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的兴起,推动着工业领域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智能工业、工业4.0成为新的趋势。很多领导、专家都曾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靠信息化加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强国。”同样,将董宝青的分析放置在一个城市中,就要求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打造现代化上海。

为了弥补中小企业信息化短板,上海按照国家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专项“点对点”支持模式,重点培育了一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共的平台,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如启动实施了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双推”工程,通过政府补贴、平台让利、企业自负各一点的方式推动了7000余家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加强“上海中小企业”网站和“企业呼声直通车”热线的公共服务功能,中小企业通过网站或热线即可完成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数据报送等工作,拓展了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渠道和途径。上海电信商务领航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高速上网、企业总机等增值服务,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成本。

来自上海市经信委的消息称,两化融合工作一方面要与国家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相衔接,与当地产业特色相结合;同时还要立足企业,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两化融合要抓出实效,必须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如今,上海的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入“十二五”阶段,上海的两化融合指数从2010年的72,提高到了85。在2013年工信部网站上公布的上海市两化融合工作成效中,对于企业在两化融合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进行了肯定。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7

关键词: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5)06-0080-04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对会计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从1979年开始,相应出台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十几个文件,2008年财政部会同工信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等九部委联合成立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即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旨在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和智力支持。2009年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龙岩市于1997年全面开始会计电算化培训,于2001年基本完成财政部规定的对60%的在职财务人员的培训目标,会计信息化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深入了解龙岩市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寻求和研究推动龙岩市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对策,龙岩市科技局批准了“龙岩市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完善策略”的科研项目,拟通过对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总结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现状、经验和成绩,进一步推进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龙岩市会计信息化现状

(一)龙岩市会计人员基本信息

截止至2014年8月1日,龙岩市会计人员基本信息统计结果如下:会计人员数量:40343人,其中,市直9220人;会计人员职称分布情况(有注册登记的):高级会计师122人,中级会计师2830人,初级会计师6329人,无职称31062人;会计人员学历结构情况:本科以上学历4668人,大专学历89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6733人;会计人员就业结构分布情况:从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5590人,企业会计工作会计人员21911人,其中大型国企、上市公司4771人,中小企业17140人;会计人员年龄结构分布情况:30岁以下18684人,30至50岁18235人,50岁以上3424人。综合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龙岩市会计人员高级会计师比重过低,为0.3%,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67%,财政部会计信息化调查数据),而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比重很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会计人员较少,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比重较大。就业结构方面,中小微企业会计从业人数比重大,年龄结构较为合理,集中分布在50岁以下,有较强的专业发展后劲。总体而言,低学历、低职称会计从业人员较多,决定了龙岩市会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这将严重制约龙岩市的会计信息化发展。

(二)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基本状况

龙岩市会计信息化问卷主要面向企业,分大中型企业类和小微企业类,行政事业单位采用小微企业类。针对永定区、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连城县、漳平市、新罗区和龙岩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各发放问卷30份,共240份,实际回收问卷206份,回收率为85.83%。其中大中型企业55份,小微企业127份,行政事业单位24份。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会计信息化实施情况方面内容,包括44个问题,由财务部门负责填写;第二部分为会计信息化目标、决策、评价方面内容,包括6个问题,由财务部门征求企业负责人意见后填写;第三部分为会计信息化集成、投入及系统安全方面内容,包括16个问题,由财务部门征求信息部门意见后填写。通过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基本状况表现为:1.会计记录生成方式以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运用财务核算软件记账为主,但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手工记账的方式仍占不小比重。2.所使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可实现的功能,主要是业务记账和编制报表为主,其次是成本核算。3.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主要是总账及会计报表,其次是固定资产及应收应付款。4.企业在选择现有会计信息化软件品牌考虑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企业需要,其次是软件操作的简便性和软件公司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成本并非是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因素。5.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来源,完全购买商品化软件模式,与财政部的主导方向一致。6.制约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和会计信息化的培训篑乏,政府对会计信息化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

(三)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政策方面,主要是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比如,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引进方面没有激励机制,在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在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质量和收费标准上没有规范要求。2.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方面,通过数据统计及问卷分析可以看出,低学历、低职称会计从业人员比重过大,缺乏会计信息化人才及会计信息化培训是制约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虽然从1997—2001年按财政部要求,基本完成对全市会计人员初级会计电算化培训60%的任务,但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一直没有开展。3.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方面,企事业行政单位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高度依赖性表明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目前龙岩市存在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少、服务成本较高、服务质量与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等问题。4.人才培养方面,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将主要精力放在普适性教育方面,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层面,较少应用方面的培养,即使是偏重应用的职业后续教育,也多为核算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和管理层面等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三、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发展完善策略

(一)政府层面

1.应制定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方面相关政策并规范实施。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投资。出台税收优惠等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对会计信息化投资,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与管理系统的融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动力。2.制定会计信息化服务的行业标准,包括软件接口标准、信息化编码标准、服务内容标准、服务水平标准、服务收费标准等,分别解决软件对接难、效率低、服务不规范、服务成本高的问题。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服务市场的发展,提高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1]117-118。3.支持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的精细发展。支持和引导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从对一般企业的服务精细化到分行业、规模的服务,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提供通用模式服务,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进程,支持市场的精细化发展。4.建立龙岩市会计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建设,让在职财务人员更好地掌握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政策、解读和基础理念,了解国内主流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产品应用模式、成功案例和会计信息化的最新动态,并提供信息化工作的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

(二)企业层面

1.软件选择方面:大中型企业可选择Sap、用友U9或nC集团管控系统及金蝶K/3及eaS集团管控系统;中小企业可选择用友通系列产品;小微企业可选择伟库在线记账平台或金蝶友商在线记账平台。2.人力资源政策方面: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制定相应的倾斜、鼓励政策,促进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在培训时间上,应给予充分保证;会计信息化培训应覆盖尽可能多的员工,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开展不同的培训;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操作和业务层面,还应加强与控制、决策相关内容的培训。3.管理层方面:应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规模和对信息化的需求,建立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审视调整制度,并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使信息化工作和发展计划成为企业工作的常态;在企业年度预算中,应安排专门预算用于信息化建设;要组建专门的企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作为会计信息化的领导和执行部门,使会计信息化工作提升到实现企业整体层面的信息化[2]69-73。

(三)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层面

1.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品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时信息化建设相关信息;组建客户服务QQ群或成立会员俱乐部,定期组织户外交流活动和专题培训,加强与客户间的联系,及时解决客户问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对于优质客户提供专员式服务;对非服务期客户进行定期电话或上门回访。同时要加大对服务机构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力度,及时掌握各种版本软件、各个功能模块的应用及问题解决方法,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服务。2.加大与高校合作,实现“校中企,企中校”共赢模式。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应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优质师资、培训环境和学生资源,把企业搬进校园,一方面可降低服务成本,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院校人才培养方面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最核心的是需要什么人才、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供给方和需求方更加明确合格的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结合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设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为企业培养更多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从强调专业化教育与应用型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使之与企业对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更加契合。①3.加强人才后续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按照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框架内容提供合格的培训。协同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组织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联合认证,提高在职财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玉麟.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风险及对策[J].新财经,2010(9).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8

关键词:中国企业Ci现状导入战略可视战略

Ci(Corporateidentity,企业形象),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了,从上世纪80年代Ci设计的概念在中国内地悄然出现,已经经历了将近30年时间。1988年,“太阳神”的Ci系统在国内企业界、新闻界、设计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而翻开了Ci设计在中国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一页。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通过导入以太阳神形象为核心的Ci体系,从而在短短几年中,成为了一个年产值过12亿元的行业领先者,被视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奇迹。在接下去的几年时间中,诸如“健力宝”、“乐百氏”、“李宁”、“海王”、“浪奇”、“999”、“美菱”、“中国银行”、“联想”等企业相继导入了Ci。在90年代,在中国内地呈现出一个Ci发展繁荣的时期。

然而进入新世纪,Ci设计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一种低潮,也有一些观点认为,Ci理论是“从里向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这与当下的市场营销观念已经不能相符了。

由此,Ci设计对于企业来说是不是已经是一种不再有价值的战略呢?再次重提Ci设计,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了?

笔者的看法是,至少对于中国企业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Ci设计并不是落伍而不可取的战略,导入Ci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与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效手段。

一、中国企业的Ci设计现状

早在90年代末印发的《“九五”企业管理纲要》就明确指出企业要“把战略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提倡企业“推进Ci战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经历了十几年发展后,Ci战略在中国企业中还是很少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更谈不上在设计界形成系统的体系与理论,甚至当我们想要探讨中国的Ci发展时,无法举出一个类似日本的“ntt”一样从策略到视觉化,从设计到导入、管理都堪称经典的案例。

对Ci缺乏实质性与系统地了解,阻碍了Ci作为整体战略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其应有作用的进程。大多数企业往往只重视产品的包装、广告,并以急功近利的要求来指导Ci的导入,而不能从企业核心理念的建立开始,进行长远而系统的规划。

在另一个方面,企业对Ci的本质缺乏系统的了解,导致对Ci的识别特质概念淡薄,而部分设计从业人员职业水平与责任感的缺失,也导致了Ci设计在中国企业中雷同现象泛滥,这种雷同从根本上否认了Ci的基本功能,使得很多企业的Ci设计仅仅成为了一个装饰,而无实际意义。

二、信息时代的中国企业与Ci

“信息时代”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信息多样化与巨大的信息量成为了这一时代的典型特征。在这一时代特征中,日本的Ci设计师在9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一般人(消费者)从追求物本身定量的‘物的价值’,趋向于重视对自身和社会存在意义的‘信息价值’,并以此作为判断基准。”[1]由此得出“在这一时代的变化中,以培育适应市场的企业,提高企业的信息价值的今天的经营战略的Ci(Corporateidentity)应运而生了”[2]的结论。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是,成为了一种“信息的竞争”。Ci的导入对于企业来说,是识别信息的建立、规范与有计划的传播的过程,设计师对信息进行视觉化,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传播。

1.中国企业的认同危机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着作《人论》中写到:“人们普遍承认,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最高目标。”[3]正如人们总是探求自我认识一样,对于一个企业,对自我的识别,也是企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一个企业存在于社会,生存并成长在社会环境中,他就必须与一个自然人一般,需要明确自己是谁?明确企业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当一个企业对自己的核心理念无法清晰表述的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认同危机”。

在信息泛滥与国际化进程加剧的时代,中国企业的成熟程度与欧美的企业还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一些成熟企业来说,在其长期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然而中国的企业以不成熟的发展状态,投身到国际市场中,因此,比任何时代更容易失去自我,产生所谓的“认同危机”。

2.通过导入Ci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导入Ci,从而明确企业的核心理念,并以视觉化的形式宣示并传播其文化,是一种解决认同危机的有效办法。也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

反观Ci的诞生与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Ci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个企业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历程,从单纯的产品生产,到企业核心价值的竞争,价值认同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导入Ci,从而完成自我识别。

提出“认同危机”概念的美国着名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认为“识别”一词叫做“自我同一性”,并包括了“自我认识”和“他人认识”两方面。中国企业在经历了产品生产为核心的阶段后,纷纷面临了需要建立自主品牌,明确企业形象,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Ci的导入,对于面临认同危机的中国企业来说,正是有效地达成“自我识别”与“他人识别”的必经道路,并以此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手段,从而传达企业所特有的文化特质。

三、中国企业的Ci导入与可视化战略

持续成长的公司,尽管战略和运营总在不断适应外部世界,但决定企业命运的始终是其核心理念与文化。

诚如上文所述,Ci对于当下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应该导入适合现代经济特征与中国企业管理特征的Ci系统。

1.中国企业发展的阶段与导入Ci的时机

早在2002年,被誉为“亚洲Ci之父”的中西元男在被问到对中国Ci设计的看法时说道:“通过在中国的考察,感到中国企业管理和经营要把设计带进去,已经到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阶段。”[4]中国的企业经历了“品质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竞争后,逐步将进入企业形象营销竞争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导入Ci时机的成熟,通过Ci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是企业营销战备的有效手段。

2.视觉形象是企业核心理念的可视化体现

经研究表明,人们对图形化视觉信息的记忆将显着地优于抽象的概念。从人类文明的诞生到“信息时代”的到来,图形化的信息传播在人类文明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企业的核心理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视觉的力量。对核心理念的视觉化,也是其得以传播的基础。

自从1886年可口可乐被药剂师潘伯顿(Dr.John.Stith.pemberton)在一次不经意的试验中发明以来,120余年的经历,依然如此富于活力。可口可乐的成功,除了它百年来秘不外传的配方以外,相信没有人可以否认其红底白色文字以及流线型瓶装等视觉元素搭建起来的视觉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企业员工以及消费者对代表企业的视觉形象的认同,从而认识与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对企业理念的认同,被具体体现为视觉形象的认同。企业员工与消费者通过可感知的视觉形象,从而联想到企业的文化理念。以此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得以立足于社会的无形价值。“可口可乐之父”伍德鲁夫(Robertw.woodruff)曾经说过:“即使一夜之间在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工厂都化为灰烬,我也完全可以凭可口可乐这块牌子从银行获取贷款,东山再起!”他的自信也正来源于此。

3.视觉识别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通过统一企业的视觉形象,反复强调企业的某种视觉特点,从而带来稳定的识别,是企业建立企业形象的基础。通过导入Ci所带来的一体化的视觉符号,是商品品牌的信息化的前提,能够保障企业在宏观总揽中去把握信息的整体效果。

企业形象的统一性是带来视觉识别的前提之一。而另一个方面,企业的核心理念的区别化也同样表现在视觉元素的区别化上。作为碳酸饮料市场上的后起之秀,百事可乐在诞生之日就面临了可口可乐强大的竞争压力。为了避免在认识雷同中被淹没,百事可乐积极倡导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以蓝色为主调,以更年轻化的视觉形象来区别与可口可乐传统的视觉形象。

中国企业在制定Ci战略与导入Ci系统时,应该成分认识到视觉识别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对于Ci的重要意义。避免视觉混乱与雷同的出现。

4.Ci的导入与企业形象管理

Ci的导入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全部应用设计项目同时更新的一次性导入,另一种形式是阶段式导入,指的是分阶段导入企业的应用设计项目。无论使用哪种导入形式,都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Ci导入计划”。严格按照设计计划执行,是Ci避免在导入过程中产生混乱,得以顺利导入的基础。

导入新的设计并不意味着Ci的结束,在Ci导入后,进行全面的设计管理,并随着企业的成长,推进Ci系统的成长,也是Ci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对Ci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Ci手册的编写是否科学可执行,企业与设计公司,企业内部的沟通是否顺畅,应用系统的制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等众多问题,都需要得到成分的重视。以此保证Ci战略得以顺利的执行。

随着中国企业进一步融入国际环境,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过程中,Ci,作为品牌建设的有效手段,必将在中国企业逐步进入国际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注释:

[1]中西元男,《创造现代企业的设计》,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一次中文版,p12

[2]中西元男,《创造现代企业的设计》,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一次中文版,p12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p03

[4]中西元男在2002年访问中国时,接受《赢周刊》访问时的谈话。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高驰,《Ci——企业形象塑造》,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3]中西元男,《创造现代企业的设计》,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一次中文版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9

一、零售业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动因分析

从流通业的第一次分工——批发业和零售业分离开始,零售业至今已经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生产力与消费需求、消费水平及观念的变化,推动了适应这两方面变化的新的零售业态不断出现。近代以来,世界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业态变革,并正在经历着第四次变革。

(一)零售业发展的历史变革

1.第一次零售革命——百货店的诞生。1852年在法国,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百货店的诞生标志着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百货店一改传统经营方式形成了规模大、品种全、系列服务和明码标价的经营方式。它的出现是零售业领域对以机械化为基础的大量生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组织上的直接反映,是生产和消费两方面作用的结果。生产方面主要是由于第一次科技革命,机器大生产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为百货店的货源提供了保障;同时技术进步带来产品标准化提高,使得明码标价大批量销售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给百货店的产生创造了需求条件。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使百货店在1860~1920年间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百货店发展的黄金时代。

2.第二次零售革命——超市的产生。零售业第二次革命以超级市场的产生为标志。超市是在继承百货商店规模大、品种多的优势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采取了“自助式”或“开架售货式”的经营方式和“低毛利、低费用、低价格”的经营策略,使顾客购买商品更方便、自由,且满足了消费者一次性购物的心理需求。电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超市利用电子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此外,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不仅满足了超市提供生鲜食品的需要,也为家庭大量购物创造条件;超市所提供的廉价日用品集大量产品于一身的经营方式也满足了当时人们的购物心理。

3.第三次零售革命——连锁商店的兴起。以连锁为标志的零售业第三次革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经营格局,解决了长期困扰零售业发展的两大矛盾——现代化工业大批量生产与消费需求多样化的矛盾和商业活动分散化经营与规模效益的矛盾,从而推动了零售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促进了零售商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连锁经营方式的兴起和发展与技术联系更加紧密,其发展主要的是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与进步。poS系统的开发和应用、eCR系统的产生及卫星系统的应用等先进技术手段都为连锁这一经营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4.信息技术带来的第四次零售业革命——网络商店的蓬勃发展。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流通效能和生产经营水平,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更加紧密。网络技术在零售领域的运用引起了零售业巨大变革,产生了新的零售业态——网络商店。网络商店完全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网络完成产品的销售过程,打破了时空界限和经营规模的限制,模糊了企业边界,并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它的产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对传统的零售业态形成巨大的挑战。由于网络商店的顺利发展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制度基础上的,因此它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完善的制度做保障。

(二)零售业变革的动因分析

通过对零售业变革历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消费方式和信息技术在零售业变革推动其发展所起的作用,此外,零售业的行业特性——垄断竞争性行业也是推动零售业变革的重要因素。

1.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零售业的每一次变革背后都能找到技术力量的推动作用。如果说百货业的产生是一种经营方式的变革的话,那么超市和连锁业态的出现和发展则更主要的在于现代化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条形码技术到poS/miS系统到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应用及eRp软件的应用,都反映信息技术的对零售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网络商店更不必说,其整个运作过程要依托网络技术。

从微观角度分析,零售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开发。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一点从零售巨头沃尔玛的发展中即可得到很好的体现。沃尔玛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其他零售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故而能傲视群雄,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代信息技术对任何一种零售业业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而新的信息技术又会带来零售业新的变革。

2.零售业竞争的推动作用。竞争是推动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零售业行业特点决定了它又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零售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会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而技术水平的进步发展又反过来对零售业产生重要影响,推动行业不断发展;另外,企业为了生存有可能避开目前竞争激烈的领域,而寻求其他方面的创新,即发掘市场潜力和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企业这种对新领域的探索行为,必然会带来变革,推动新领域的产生。

3.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的发展是零售业变革的外在推动力。零售业作为流通终端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满足消费需求,实现生产。消费领域的任何变化都对零售业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已经成为生产经营的中心。零售商只有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获得更多利润。从零售业态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每一种零售业态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密不可分的。为了迎合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偏好,新的零售业态不断出现。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推动零售业从低价策略到高质量服务再到多元化并举的循环发展。同时激烈的竞争,又促使零售企业不断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创造并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促进了零售业态发展变迁。无论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最终消费需求与相应零售业态联结,是零售业态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二、信息技术对零售业的影响

从行业总体发展来看,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零售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零售业的广泛应用是零售现代化的标志;从深层次微观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零售业的影响表现在不仅提高了微观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对零售业功能转变和地位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从零售业内在变化分析,信息技术促进了零售功能的转变和地位的提升。零售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生产,满足消费。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者成为生产经营的中心,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够迅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与生产商相比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而零售商越来越取代生产商成为整个生产供应链上的“霸主”,并凭借自身优势地位,引导并组织生产。此外,由于消费需求可诱导性,零售商又可以创新并满足消费需求,将潜在需求变为实际消费需求。零售业这种从满足到引导消费需求,并组织生产功能的转变和地位的提高,从营销观念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很好地反映。市场营销观念的出现带来了营销观念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

心,并实现经营方式由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社会营销观念更加强化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观念,并强调企业可以引导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并创造新的市场。随后出现的一系列营销观念无不凸显出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并体现了对消费观念一定程度的引导。零售业功能和地位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从本质上而言离不开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推动和支撑。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任何企业发展都离不开信息,谁拥有的充分信息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就会在竞争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零售业正是由于直接面对消费者,掌握了消费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在与生产商的博弈中则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从而能凌驾于生产商之上,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供应链进行重新整合,根据消费者需求信息,组织企业进行生产。随着技术进步,零售业的发展必将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零售业的作用和影响也会变得更大。

另一方面,从信息技术对零售企业的影响角度分析,信息技术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这一点从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发展历程,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成功的经营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可以说,沃尔玛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沃尔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资源、信息技术战略与传统物流整合的基础之上。沃尔玛在20世纪70年代就率先使用了卫星通讯系统,21世纪伊始,沃尔玛又投资90亿美元开始实施“互联网统一标准平台”的建设。凭借先发优势和科技实力,沃尔玛的店铺迅速发展,遍及美国,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在公司总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信息已与6000多家供应商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库存(Vmi)。沃尔玛创造了零售工业化经营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投资也使得沃尔玛可以显著的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资金收益率和劳动生产率。沃尔玛将信息技术与经营战略完美结合,打造了沃尔玛零售帝国的地位。

三、中国零售业发展面临的信息技术约束与对策

2004年底,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零售业的进入给国内零售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内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已有了质的飞跃,但与外资零售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地方保护、部门保护导致的低水平竞争等一系列体制性弊端这一根本原因之外,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约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零售业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条形码普及率偏低。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条形码技术普及率都达到了90%以上。在我国制造商生产商品中条形码的使用率不到30%~40%,且分布极不平衡,造成poS系统不完备。影响了商品的周转速度。第二,poS系统普及率低,未完全发挥其功能。相当部分零售业态中,整个poS系统配备不完备,使得信息传输、存储,商品分析等功能无法发挥。poS系统在连锁店的运用也未普及,总部、分布和配送中心之间,难以进行信息反馈和商品配送、调剂。第三,零售业软件开发滞后。目前我国对于poS系统软件功能的开发是很有限的,在业务管理、统计查询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开发的盲点。其他商用软件开发也十分缓慢。在我国poS系统还未很好普及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利用网络和卫星系统开发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软件开发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商业自动化在我国零售业的推广。零售业已成为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基础性行业,提高国内零售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此,笔者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高零售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认知度,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由于经济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流通业也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忽视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近年来,随着流通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零售业地位的转变,上述观念已有所转变,政府也从政策上重视流通信息化建设,但仍有很多零售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或者由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认识不够,不能充分挖掘其全部功能,技术的利用率低下,因此要改变零售业信息技术低的状况,最主要的是改变观念,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第二,重视信任文化的发展,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生产商与零售商、消费者三者的联系,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关系更加紧密。要彻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分享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现代化的必要手段,要实现信息共享,企业之间必须相互信任,信心文化建设是信息共享的基础。在我国由于法制不健全等因素,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发生频繁,导致了交易成本增加,降低了流通速度。因此,政府层面应加强法制制度建设,严厉打击欺诈等行为;而企业之间也应相互信任,减少摩擦,提高交易效率。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建设;档案管理

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其各项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数据(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图表等)的原始记录材料和实物的总和。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原始记录,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规模的逐步庞大,档案的信息量也随之加大,档案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将企业的档案管理纳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来。

一、公司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关系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完整的档案是反映企业发展、技术、成果、经营、资源及历史概貌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效手段。

首先,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其次,决策的及时正确,管理措施的得当,要靠完整、可靠的信息和快速的综合分析能力来保证。企业档案真实系统地记录了企业以往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利于促进企业组织管理、经营决策的创新。再次,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企业档案存储和记忆了企业的各项活动,是企业文化、知识的历史积累。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相应的加工,使之转化为数字化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参考和利用的过程。

公司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内容涉及文书、科技、合同、工程等等各种各样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单位的发展历史,利用计算机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分类、存储在计算机中,以方便公司进行管理。这就是公司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必将更好服务于企业的规划与发展。

三、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企业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识比较淡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比较高。有些企业会错误地认为档案不能直接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他们将资金投入到设备改造、工程建设和产品销售上,但对于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档案事业却疏于管理和建设,对档案信息数字化所需的设备不予配备或配备不齐,电子文件的整理和归档较为混乱。2.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很多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不强。它们不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经验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使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业务能力难以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3.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如设备损坏、病毒危害、恶意攻击和入侵、应用软件漏洞等都属于信息化安全范畴,在提供人事档案信息服务以满足利用需求时,非法用户的进入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传输过程中的信息被窃听是常见的安全问题。

(二)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1.转变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企业领导者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是否会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为促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把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和愿望变为实践和现实,意识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来的影响和效益,正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积极倡导和鼓励、支持有所作为的理念和行动,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投入,并把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本企业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2.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精干、高效、勇于开拓创新的档案人才队伍,是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保证,也是档案持续发展的根基。3.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实行档案信息传输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上网利用档案信息审核制度,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情况的发生。

四、结语

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每一个档案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与手段探索企业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