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十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十篇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6:52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1

关键词:墓区整治;生命科学展示区;生命科学主题公园;生态墓园;地下宫殿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81-03

1.引言

长沙市天心区金盆岭墓区位于长沙市滨江南湖片区。2007年长沙市南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在功能和形态上将金盆岭墓区及其周边用地整合为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题的大型开放场所,以认知与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缅怀生命和生命在于运动等文化命题,分别形成生命科学展示区、游乐设施区、生态景观墓园和户外运动区四个大的功能活动区。

2012年1月,经过调整后正在公示的南湖片区控规方案中继续保留了这一构想。控规方案中生命科学主题公园是南湖新城的亮点,规划拟借其提升周边的用地价值,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南湖新城的龙头与优先启动项目,带动整个南湖新城的开发与品位提升。

金盆岭墓区整治是当今国内快速城市化时期,由于城市迅速扩张,原有郊区非建设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现有土地用途不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典型案例。作为当时参与滨江南湖片区概念性城市设计竞标的单位之一,湖南阡陌城市设计有限公司组织包括笔者在内的数名专业人员致力于研究与解决这一难题。在随后与包括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在内的四家设计单位做出的方案竞标中,墓区整治方案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并在随后编制完成的南湖片区控规中得到实现,并在调整的片区控规方案中继续保留,足以见得其过人之处。笔者就这一方案的出炉做一详细介绍。

2.墓区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盆岭墓区位于湘江之滨的南湖片区,它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湖南革命陵园、另一个是金陵墓园,两者均为墓碑式骨灰安葬墓区。前者占地约16.5hm2,目前已经有1万余名老红军、省市党政军领导干部等骨灰安放在这里。如今这里还开辟了一定规模的普通公墓区。金陵墓园则是完整意义上的普通公墓区,占地30.3hm2。

从上个世纪50年开始代政府就在金盆岭墓区原有大量私坟的基础上修建了南郊公墓,后来这里一直是市民下葬的地方。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扩大,该区域逐渐划入长沙市区范围。且随着湖南省政府的南迁,带动了长沙市以南地区的发展。这样,原来作为南部郊区的金盆岭片区也被纳入城市中心区范畴。在城市发展对该区提出新的功能定位要求时,墓区不适应这一发展形势而出现各种阻碍建设的现象。

3.规划整治方案构思

3.1方案总体构思

总体构思是整合现有的碑式墓地,将丧葬活动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具体包括:

3.1.1控制墓区发展,现有墓葬由地上转入地下

控制现有墓区的发展,用地和殡葬规模上均不再继续扩大,将现有的墓葬区进行整治,对原有的部分墓葬由地上转入地下,建立“地下宫殿”,骨灰安放,祭奠等活动可在“地下宫殿”进行。这一措施主要针对普通公墓。这样既解决了墓区对周边的视线及噪音干扰等问题,同时也顺应了“入土为安”的中国传统墓葬观念。

3.1.2建设生态葬区,美化现有墓区

统一规划革命陵园中老红军、革命烈士及知名人士等的墓碑式骨灰安葬,将现有革命陵园改建为以树葬、草坪葬、鲜花葬和塔葬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葬区,使这一地区成为一个既维持了原有墓区功能,同时又看不到墓碑、环境优美、可供人们祭奠、休闲、旅游等各种活动的场所。

3.1.3建立生命科学展示区

除整治后的生态墓区,在现有金陵墓园约30公顷面积的土地上建设成生命科学展示区,通过室内展示及室外体验等趣味性的活动,向人们揭示生命的奥秘,了解生命的起源、生长及死亡的自然过程,使其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认识、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强烈的对比中,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生与死,更深刻地领悟生与死,直面生与死,给需要它的人送去一份慰藉、启示和轻松。

3.2生命科学展示区设计思路

生命科学展示区将以广大的非专业社会观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所展示的知识力求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寓教于乐,使这里成为广大市民轻松学习和休闲场所。另外考虑到它与墓区的特殊关系,规划设计极力避免在主题公园中展示一些过于专业和严肃,令人望而生畏的真人器官、真人骨骼等医学院实验室研究所用的器件。生命科学主题公园由两大部分组成:

3.2.1生命科学展示馆

内容上可围绕器物、主题适当地展开,介绍相关的背景故事、典等等,用生动的形象说明问题。图片、实物、模型、影象等视觉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不断唤起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专门设置由观众操作、观众和展品互相交流的设施。同时配以现场解说、讲座等,让观众在坐下来休息的同时获取知识,克服观展疲劳。

形式上通过声、光、电等,向人们展示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如生命的源起、成长及死亡过程,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重要人物以及相关主题展览;还可设置亲身体验的机会,如:高原血氧测试,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活动项目。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装备采购;全寿命管理;军地一体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22-03

主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今后统揽军政建设全局的出发点,军队装备采购工作是国防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是实施装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新旧装备采购模式交接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更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装备采购的模式更新。

1 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理解发展观,完善我国的军品装备采购体制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总趋势,而发展实质上指明了运动的最终趋势必然导致一事物向他事物的转化,又强调运动的总方向的上升性、前进性。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军事订货制度,进入21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国防采办制度。在1998年以前,我军装备采购一直坚持统一计划、定点采购、分段管理的模式,实现了我军装备从无到有、从单功能到多功能、从品种单一到系列化的发展。1998年以后,我国装备采办由总装备部实行统一的归口管理,从权、能、事、责、利等方面将装备采购方与研制、生产方分开。从旧到新、从有到无,从计划、分段管理模式到归口管理模式,中国的装备采办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计划管理模式、归口管理模式、军事订货制度、国防采办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实行国防采办的条件,我国把军事订货制度作为当前军品获取模式和采购制度的一个发展阶段来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国防建设的更新,必须且必然建立起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装备采购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阶段,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结构模式变化了,必然引起其功能上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采办体系功能的发挥,相反,原地踏步的市场经济最终都会拉大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中国要在功能上向世界最高水平的装备采办结构体系靠拢,首先要调整装备采购的模式,走在时代的前沿,适应现代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需要,赶上时代的潮流,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创新,为国防安全提供更先进、更尖端的军事装备,理论上符合军品获取制度发展阶段性成果,实践上指明了我国军品装备获取制度的发展方向。

2 以全面的视角理解发展观,协调军队装备采购系统内部矛盾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2004年3月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但是我军装备采购现状不完全符合竞争机制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协调:一是军队装备市场的主体秩序不协调,二是军队装备市场的交易秩序不协调,三是军队装备市场的法治秩序不协调,四是军队装备市场的道德秩序不协调。因此,必须按照总书记的全面的观点来规范我军的市场、法治和道德秩序,达到装备采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市场角度来看,1998年以前的指令性采购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手段,没有把竞争作为组织武器装备生产的基本手段,军品市场难以形成,军工结构调整滞后。因此,指令性计划下的合同采购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并确定以“国家军事订货制度”为目标进行制度改革。从法治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军队装备采购合同制度并不完善,不但没有起到规范军队装备采购交易秩序的作用,反而增加了采购活动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运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不完善的缺陷。从道德观念角度来看,由于军队装备市场中缺乏良好的道德秩序,厂商采取低报价的方式争取到定单后,又以种种理由向军方要求提高订价,追加预算,导致了军队装备采购中的交易费用十分高昂。军队装备采办制度的辩证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市场、法治、道德等要素。在装备采购过程中,市场、法治、道德形成一个短板效应模型,当三方面达到协调发展时必然推动装备采购改革的进程,否则,就会阻碍改革,甚者影响正常采购,破坏采购系统,进而减缓国防建设速度。

3 以连续的视角理解发展观,建立军队装备采购可持续发展机制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质。科学的发展必须是连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能保持一定后发力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体现马克思认识论的发展观。20世纪60年代各类武器装备在研制过程中忽视使用保障问题,致使使用保障费用增长超过采购费用,为了有效地控制武器装备采购费用和使用保障费用,扭转费用增长的趋势,美国国防部最先引入了全寿命费用的概念。随着装备技术战术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装备逐渐趋于系统化、合成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使全寿命费用管理渐渐融入到我军的装备采购系统预算当中,我军应当不断检讨自我、参考别国的经验,向世界采办制度发展趋势看齐:控制全寿命费用,降低装备采办成本;走一条军民结合、开放式发展的道路;建立与工业界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简化采办程序,实行公开竞争。降低采办成本,不但可以通过技术方法限费,如武器装备限费设计、采办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持续采办与全寿命保障等;还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措施来降低成本,例如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军品定价机制、建立适合国情军情的武器装备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适应装备采办的法规体系。审视美国的军民结合道路,美军在吸引民用企业参与,拓展竞争范围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建立承包商资格审查制度。美军通过对承包商进行资格审查,建立“合格厂商名录”,并对名录单位进行定期审查,实施动态调整。二是进行军标改革。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国防工业不断进行压缩和调整。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军标改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理,没有规章制度,没有办事标准也就难以完成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装备采购任务,只有拥有了标准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格,办事准则一时一样年年月月日日不同,只会给国防建设工作拖后腿,取外国军民结合方案的长处,补我军军民一体化的弊处正是当务

之急。同时,减少政府干预行为,保持军内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提供技术支援,加强试验鉴定,减少技术风险,确保装备质量,使我军与工业界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使我军的装备管理能够持续发展、延长装备寿命周期、节约国防经费、提高效能比。建立全寿命费用管理是按照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全寿命费用管理模式虽然不是最完美的管理体系,但是它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可见全寿命管理模式具有后发性,生命力极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够让后代新生武器装备顺利交接,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快地获得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好的装备,使用尽可能长的时间。

4 从激发和保护采办队伍的创新能力出发正确处理装备采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发展的第一要务又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的环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们的创新能力是保持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装备采购过程中,采购队伍的主观能动性是采购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可以说创新能力是国防事业兴旺不衰的活力所在,然而要采购队伍思想、能力走在时代的前沿就要加强采办队伍建设,推进竞争的发展。队伍的建设靠人才的培养,创新概念来源于人,于是人才的聚集必然凝聚成巨大的发展动力。美国在1990年颁布的《加强国防采办队伍建设法》,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国防采办人员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的组织管理、职责分工、培训方式、课程设置及具体操作程序等内容:从侧面说明了美国重视采办队伍的建设,造就出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竞争提供了人力资源。我国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型时期,以“军事订货制度”的近期目标和“国防采办”的长远目标加强机制转型,系统各部分的建设应适当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在人才建设、培养方面,要重视人才。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3

关键词:生命周期;财务战略;筹资;投资;利润分配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160-03

就如人作为一种生物,不管寿命几何,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企业作为组织系统,象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即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有一个生命周期。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有着不同的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需要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

1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自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Larrye.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以来,来自生物学、心理动力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企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依据各种标准对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得出不同的结果。该领域一些主要的观点如表1所示:

在这些不同的划分结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艾迪斯的分法。伊查克・艾迪斯根据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把它的生命周期分为成长和老化两个阶段,并根据风险偏好、期望值、资金、主导部门、目标导向等因素进一步把这两个阶段细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和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等十个时期。

不管如何进行划分,从企业面临的风险角度看,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这两种风险的大小在各阶段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企业的发展看,我们可以从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的两个维度来加以衡量,两者在企业的各个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与变化。因此,根据战略管理中的波士顿矩阵图,我们可以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发起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如图1所示:

企业在这四个不同的生命阶段,面临不同的风险和机会,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因此要采用相应的财务战略。

2发起阶段的财务战略

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延续的过程中,其经营风险在不断下降,而财务风险却在上升。因此,在发起阶段,企业的业务风险是最高的,而财务风险非常低。此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企业人员少,规模小;技术不成熟,质量不稳定;价格低,成本高;管理经验缺乏,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等。从市场占有率看是很低的,但无疑具有巨大的市场增长机会和潜力。因此,企业的最大目标就是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反过来,通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又可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成长发展进行原始积累。所以,此阶段企业的总体战略是集中资源去开拓某一核心业务的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财务战略应是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潜力。

在筹资方面,由于企业刚创立,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净现金流量为负,几乎没有内部资金积累,同时也未树立自己的形象,信用度不高,外部筹资能力也极其有限,所以该阶段的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应占绝对比重,资金主要来自于风险投资者,债务资本的比例很低。

在投资方面,企业应根据有限的资金,选择所能达到的投资规模,集中投资于一些核心业务,而不能盲目扩张。同时,还应选择投资于哪一类资产,即要选择合适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组合。在发起阶段,企业应大量地投资研发活动及行销服务等无形资产,以建立技术优势,取得顾客的认同,进而获取市场占有率。

在利润分配方面,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该阶段往往处于亏损的状态,虽略有收入,但总体上是入不敷出,因而无利可分;另一方面企业在该阶段如有微薄的利润,则更多地是要为今后的发展储备资金,而不是用于分配。所以,多采取零股利政策。

3成长阶段的财务战略

当企业依赖其研发的新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立足生存,就进入了成长阶段。在成长阶段,企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企业有了自己的主打产品,技术日渐成熟,质量有所提高;产品被社会所了解,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管理逐渐规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加,销售量增大,企业开始盈利等。此时,企业处于高增长阶段,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其业务风险仍然很高,在市场中的地位仍不稳固,可能还面临着很强的市场竞争。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来看,其存在形态和产生的效用渐趋明朗并走向稳定,具有持久性特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强化、扩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此阶段企业的总体战略是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扩充和壮大自身。企业可以借助组织内的资源,通过与关键价值增值活动进行协同,进行业务扩展、扩大的转移和内化,建立一些新的能力。因此,在财务上也应采取相应的战略,力图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

在筹资方面,此时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一方面,企业要扩大规模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企业日常营运的短期资金的需求。因此,该阶段的企业迫切需要打通融资渠道。因为在这一阶段吸引投资者的主要是产品或业务概念及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所以权益资本仍然是比较合适的资金来源。企业可以着手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支持,创造各种条件上市,筹集股权资本,降低负债比例,确定比较安全的资本结构。当然,由于上市的成本非常高,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该途径来筹集大量资金的。该阶段的企业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适度举债融资。事实上,此时的企业也通常能够通过举债来获得所需资金。原因在于:首先,此阶段的企业在社会上逐渐被广泛认知,与外界交往增多,举债的渠道必然相应增加。其次,成长阶段的企业发展迅速,向外界传递着前景良好的信息,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也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再次,该阶段企业销售额提高,利润增加,也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举债的资信条件得到满足,通常能获得数额大、成本低、条件较优惠的贷款。但是,企业在增加债务资本,利用财务杠杆的同时,要时刻注意财务风险的防范,严密监控各项财务指标,一旦出现预警信号,要及时采取措施。

在投资方面,企业最主要要防止在资源的配置上由于盲目扩张而加大的经营风险。在该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把主业做大,而不是盲目做多。企业主要通过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源配置。也就是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或是进行横向扩展,实现规模的扩大;或是进行纵向扩展,实现同一产品链上的延长。在无形资产与实物资产的组合上,为了使企业未来绩效更佳,仍应运用较高的无形资产比重(杨朝旭,黄洁,2004)。

在利润分配方面,由于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而收益的增长相对于资产的增长总是具有一定的时滞,因此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的低水平。但从利润的绝对额来看,是较为可观且不断增长的。企业有能力给予投资者适当的回报,同时,也为了向市场传递企业发展良好的信息,企业一般会支付正常水平的股利,但仍会留存更多利润为其长期发展和维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4成熟阶段的财务战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企业步入成熟期。进入成熟阶段的企业是以核心业务发展到顶峰为标志的。此时,企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技术精湛,质量可靠;产品被社会广泛认知;产品的市场份额趋于饱和,企业的业务还在增长,但增长率已大大下降;企业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企业实力强,资信度高,财务状况良好。此时,一方面占有很高市场份额的现金牛业务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盈余,业务风险较低,获得留存收益的机会很大;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协调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及重构能力都在减弱,企业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处于成熟阶段的主要问题不是生存而是如何延长成熟期。为了避免资本全部集中到一个行业可能产生的风险,企业一般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把现金牛业务产生的现金盈余追加到目前处于增长阶段的业务中去,以最大限度地获得业务的平衡性。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经营战略,企业应采取较为稳健的财务战略。

在筹资方面,由于该阶段企业有可靠的收益能够用来偿还债务,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债权人对回报的预期都可能低于权益资本投资者对回报的预期,因此,除了权益资本之外,企业有理由通过负债进行融资。如果负债的增加不会使风险水平提高到难以接受的程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筹资成本相对较低的负债实际上会增加企业的收益。但是,企业应注意陷入财务困境的潜在风险,不可过度举债,适度的负债是其明智选择。一是因为此时企业有较丰厚的资金积累,不必过分依赖举债筹集的资金,以防止在经营战略调整过程中出现过重的利息负担。二是因为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减慢是其逐渐萎缩的前兆。如果没有十分有利的投资项目,过度负债会增加财务风险,使企业在市场上走下坡路,进而丧失利息支付能力。

在投资方面,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在多元化扩张中,不仅要以有形资产对外投资,更要注重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因为无形资产一旦被发展出来,其效用只会受市场潜在规模,而非其本身使用的限制。企业在前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信用、管理能力、技术等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

在利润分配方面,由于此时企业有大量的现金赢余,而原来的核心业务已不需再投入大量资金,同时,企业对其他业务的资金需求可以充分利用债务融资渠道获得,而前已述及,这实质上又增加了企业的可分配利润。因此,该阶段的企业会采取高股利分配政策。

5衰退阶段的财务战略

经过成熟阶段以后,大量的企业会因为逐渐老化而进入衰退阶段。企业在该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产品缺乏竞争力,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企业生产萎缩,销售大幅度下降,利润减少;“大企业病”日益严重,管理官僚化;企业负债沉重,出现财务危机。企业进入衰退阶段后,面临着两种可能:一是死亡,退出市场;二是蜕变,即企业由于正确的战略指导,重新整合或孕育了新的核心能力,获得企业新一轮的利润增长,进入新的成长曲线,开始另一个生命周期过程。显然,企业都想避免死亡的命运。该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是财务风险,因此,财务战略应着重预防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求得新的生存发展机会。

在筹资方面,由于业务处于衰退阶段,就很难吸引权益资本了。而企业的形象欠佳,种种不利条件使得债务融资也非常困难。不仅如此,债权人甚至会因为担心企业破产清算而要求提前偿还债务。因此,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前期的资本积累。此外,企业如果以其剩余资产做抵押,还是能获得一些借款,债务资本仍是其主要的融姿渠道。

在投资方面,由于企业此时需要尽量减少现金流出,增加现金流入,提高偿债能力,因此会把重点放在节约成本上,采取精简机构、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等手段,把资源集中于主导业务,以延长其退出市场的时间。另一方面,积极孕育以低成本或差异化为目标的新的核心能力,或着手进入新的产业,但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财务指标的预警信号。如无法进入新的成长曲线,要及时调整投资战略,将企业转让或出售,避免企业价值的损失。

在利润分配方面,由于收益低,股利也低,但从股利支付率来看,分两种情况:①如果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往往其留存收益全部用来支付股利。②如果企业进入新的成长,则会采取较低的股利支付率,以保留更多的资金用于后一轮的发展。

6结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过程要经历发起、成长、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相应地,企业在筹资、投资、分配等方面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以延长企业寿命。在发起阶段,企业主要获取风险投资者的权益资本,集中投资于核心业务,多采取零股利政策。在成长阶段,企业在获取权益资本的同时适度举债融资,进行一体化投资,支付正常股利。在成熟阶段,充分利用债务资本和留存收益,进行多元化投资,尤其是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采用高股利政策。在衰退阶段,运用前期资本积累和有限的负债融资,降低成本,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分化的股利政策。

参考文献

[1]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战略管理(第6版)[m].王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谢世娟,陈新国.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看我国民营企业夭折现象[J].经济问题,2004,(6):29-30.

[3]杨朝旭,黄洁.企业生命周期、资产组合与企业未来绩效关联性之研究.2004,(1):49-71.

[4]沈运红,王恒山.生命周期理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发展策略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

[5]牟文华.从生命周期浅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J].价值工程,2005,(11):33-35.

[6]杜跃平,段利民.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方式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4,(12):71-73,105.

[7]赵蒲,孙爱英.资本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3):42-45.

[8]冯建民.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融资策略[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29-31.

[9]黄国良,潘华,钟晓东.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J].当代财经,2004,(5):116-118,122.

[10]邓明然,王小芳.论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本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6):131-133.

[11]赵升,王晓东.基于生命周期的高科技企业融资方式演变[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7):75-76.

[12]武立勇,徐惠.刍探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安排[J].财会月刊,2004,(11):15-16.

[13]常华兵.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4,(5):52-54.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4

1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凌源市设施蔬菜花卉面积已达到1.57万hm2,其中蔬菜生产面积1.13万hm2,花卉生产面积0.43万hm2。设施农业已经成为该市农民脱贫致富、活跃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1无公害生产

1997年提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工作目标,1998年全面启动无公害蔬菜生产,成立凌源市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凌源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审定委员会,制定凌源市22种蔬菜《无公害蔬菜保护地生产技术标准》。2001年1月26日通过《无公害蔬菜(绿色农产品)管理办法》,制定并下发《凌源市无公害蔬菜发展实施意见》《凌源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使凌源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市政府成立蔬菜花卉管理局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无公害蔬菜生产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2005年凌源市创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工作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2007—2008年被农业部定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

1.2市场建设

1993年,凌源市八里堡蔬菜批发市场成立,1998年被辽宁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黄瓜批发市场,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定点市场,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生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先后经2次扩建,现占地面积28.67hm2,日交易量900t。围绕该市场,凌源市还确定四官营子、三家子、沟门子3个蔬菜批发收购站。2002年,凌源市在国道306线路边建1处花卉交易市场,占地总面积10hm2。日交易鲜切花逾200万枝,种球逾100万粒,日成交额50万元。200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3品种结构调整

凌源市针对保护地品种单一、生产周期集中、品种更新换代慢、跟不上市场需求、市场“半年闲”和满足不了客户配菜等问题,1999年着手保护地内部品种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凌源市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品种好销就种什么”配置资源,安排生产。黄瓜由密刺型向无刺型或稀刺型转变;番茄由大果型向中、小果型转变;辣椒品种由普通类向国外彩椒品种转变;其他品种由普通大路品种向名、优、新、特品种转变。花卉生产是凌源市保护地产业中第二大主导品种,通过几年的培养和发展,其产业优势十分明显。花卉品种更新上,60%都使用国外品种,使花卉质量和档次明显提升,效益也十分显著。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凌源市的设施农业生产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矛盾:一是当前保护地建设大多建在二坡地、山地上,水资源匮乏,打井成本相应增加,并且距离棚区较远,致使输水管路和输电线路延长、电杆增多等,导致建棚成本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由于农民投入不足,加上凌源市财力有限,建棚资金缺口较大。二是生产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生产和市场“半年闲”、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棚室结构老化。四是信息闭塞,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五是土壤恶化,产量下降明显。六是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七是科技示范工作落后。要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迅速推广普及,使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变成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存在,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科技示范体系。

3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1)强化组织领导。实践证明,凌源市的设施农业发展离不开几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否则也就没有现有规模和良性发展的态势。

(2)突出规模效应。采取填空补齐、见缝插针的方式建成老棚新区,采取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规划新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提升规模和示范效应,促进保护地建设大发展。

(3)加大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茬口,在巩固主导品种蔬菜和花卉的基础上围绕南方市场需求,加大冷棚春提早、秋延晚及越夏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提高棚室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比例[1-2]。

(4)重点推广棚室土壤改良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和普及营养土栽培法、人工配制基质栽培法、高温闷棚杀菌、大水淋溶洗盐技术,提倡增施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科学倒茬轮作等。

(5)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科技示范及推广普及。按照市有综合性示范园区、乡镇有示范基地、村有示范户的思路抓好蔬菜花卉新品种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营养液调配技术、环境监测调控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机械化作业技术、新能源技术、化控技术等,提高温室人工控制能力,使设施农业逐步向植物工厂化方向发展,从而向设施农业高级形式工厂化农业转变[3-4]。

(6)改革设施农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层层选择人才,派驻各乡镇开展技术服务;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可上可下的用人制度,切实抓好技术服务工作;三是更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7)建立和完善设施蔬菜花卉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政府对设施农业蔬菜花卉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根据种植规模、区域,科学合理规划布局,要出台相应的《市场建设管理办法》,采用现代先进管理措施管理市场,搞好蔬菜花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信息体系和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创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市场服务于管理体系,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使经纪人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市场繁荣。

(8)建立蔬菜花卉服务体系。市(县)、乡2级要建立设施农业信息站,为种植户提高种植信息、市场信息,科学指导农民选择种植品种和茬口安排,减少生产的盲从性,降低产业风险。

(9)实施“品牌”战略,强化质量意识,推进设施与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向标准化发向发展。

(10)提高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在做好鲜花生产、鲜花销售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产品产后加工企业建设,增加产品生产链的长度,提高产业化程度[5]。

4参考文献

[1]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68-70.

[2]李宝民.关于延庆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25(6):12-16.

[3]"十二五"设施农业发展五重点[J].新农业,2011(11):12-13.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5

关键词:新经济 速度经济  规模经济

“速度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出,它的意思是“因迅速满足客户需求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说,在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说:企业的发展速度将代替企业的规模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因为反映最快的企业总是能够占据最佳位置,从而能够最先获得市场。所以速度将代替规模而成为新经济自然淘汰的方式已成为必然。

一、传统“规模经济”之路将越走越窄

1.“反垄断法”的存在使企业将走向规模经济的误区。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新古典学振”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命题: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要长期面临规模效益和竞争效益的两难选择。马歇尔提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单纯要素追加以外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造就的生产集中又极易造成垄断,垄断又会使经济丧失活力。他认为:规模经济和垄断难以分割,社会要取得规模效益,就得失去竞争效益;要取得竞争效益,就得牺牲规模效益。但是,基于这种两难选择的情况下,西方国家还是更偏向于竞争效益。正如美国联邦司法部长雷诺所指出的“联邦司法部有责任为美国的企业制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消费者选择的权力。我们要的是竞争而不是超大规模的企业”。正因如此,才出现美国历史上利用《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棒打标准石油公司、分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目前的刀砍微软”。因此,如果企业一直沿着“规模经济”的路走下去,不免是个误区。

2.全球市场由于空间距离大,使’规模经济”实现难度加大

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同一类型产品在同一地区通过大规模的经营而产生的,但是,由同一类型产品在不同地区组成统一管理下的企业,是否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就不一定,因为规模经济一般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采购的规模经济。固一次大批量采购而引起采购成本的下降。比如价格的数量折扣,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时间节约。但是,如果企业采用垒球化经营,每个子公司分布在全球上相距遥远的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如果由母公司实行全球统一采购,再把其分配到各地的子公司,这将会造成极大的运输成本,尤其是原材料体积大而重的产品,这种运输成本反过来把上述的成本节约进行了抵消这也是跨国公司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实行本地经营、地方采购为主的原因(2)生产的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厂房设备、经营管理等固定成本就会减少而现在大多数跨国公司生产都采用本地化政策,实行分地生产,生产的规模经济很难取得(3)储藏的规模经济即由于投入品采购后,产品出售前的集中存放固存放数量的增加而使单位储藏成本减少,这种规模经济也会固异地生产而使其无法实现以上面的情况看,对于一个面向全球实行跨国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因为全球市场空间距离相距遥远和本地化经营的要求,使规模经济之路很难走得通。

3.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和产品寿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使“规模经济”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比较明显的消费趋向就是追求产品的个性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教育、宗教、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使标准化这个规模经济的基础不复存在。同时,从企业角度看,产品的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使企业只有采取小批量、快生产的方式才能生存。在日本电子行业,每隔30分钟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在瑞士的钟表行业,每隔2o天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产品寿命周期变短的趋势还会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能通过大规模生产经营来实现规模经济呢?

4.规模经济”实现的时滞使规模效益受到稀释

企业的生产规模是由其市场规模决定的,没有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造成产品过剩。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往往不象生产规模扩大那样,这个月我引进生产线买进原材料.下个月就有可能上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至少要以年计算一般来说,一项新产品的市场寿命会经过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新产品介绍期企业往往高收入和性格较为开放的消费者作为目标市场,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企业在此阶段可采用高价策略以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市场规模可能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竞争者也日益增多,产品的价格也就会不断下降,利润空间也不断受到“蒸发”。虽然企业的生产规模因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但留给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压扁”。这样“规模经济”所实现的规模效益就受到时间的稀释如果企业想重新获得超额利润的话,只有采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垄断地位采用垄断高价。这样.企业叉步入了“规模经济”的误区,受到政府“反垄断法”的打压。

二、速度经济”的路将越走越光明

1.时间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速度经济”发展价值的根本所在。

时间的有限性正是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价值”概念的根源。价值的本质是时间的有限性,按照经济学的说法,是作为一种最根本资源的时间的稀缺性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把时间作为价值的度量。如果想办法替顾客节省时问,“速度”便成为一个竞争力工具。换而言之,顾客会对重视他们时问的企业心生感激,并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价格。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副总裁伊斯凡是所谓“时间本位策略”的支持者。他说:“总有一天速度必将超过成本或品质,成为涵盖全体的首要经营目标。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6

1产业革命背景下金融投资泡沫的历史回顾

所谓的产业革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历史上的每一次的产业革命,受益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使能够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产业成批出现,形成产业集群,而资本逐利的天性,必然使其追逐这些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潜在的巨大获利机会,事实上,迄今为止,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的特定阶段,都出现了金融投资热潮,而且这些金融投资热潮无一例外地都演变为投资泡沫,并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泡沫破灭的结局。在分析引发投资热潮泡沫化及泡沫破灭的驱动因素之前,有必要对历次产业革命背景下的金融投资泡沫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伴随第一次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到来的金融投资泡沫是18世纪80-90年代的“运河热”。由于工业革命大大改进了当时的生产技术,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商品出现过剩,大规模的商品贸易开始繁荣起来,而运河是当时商品贸易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运河热由此诞生,这使得州和地方政府的运河债券充斥了当时的证券市场。但运河热很快以运河恐慌结束,泡沫破灭后剩下了一堆无法偿还的运河债券。在“运河热”之后兴起的是“铁路热”,这是在以蒸汽、铁路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铁路热”使铁路股票成为当时伦敦交易所最主要的交易产品,而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也出现了铁路热,纽约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铁路股票从1835年的3只增加到1840年的10只,再到1845年的38只。英国的铁路热在1847年崩溃,铁路股票狂跌。美国当时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最终也在1857年崩溃。在这两次早期的金融投资泡沫后,伴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钢铁、电力和重工业时代与第四次产业革命--石油、汽车与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到来,金融投资史上又相应爆发了1884-1893年和1920-1929年的两次泡沫。同样,这两次金融投资泡沫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破灭,尤其是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大规模生产方式带来了汽车产业繁荣,推动了金融投资热潮及随后的泡沫化过程,最终在大萧条的股灾中轰然破灭,从图1标普综合股价指数实际值的变化中可以看出,1929年后,股市巨幅下挫,使股指剔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值回落到接近1920年的水平。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网络股的追捧成就了信息产业革命中金融投资热潮的巅峰,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点上涨到5000点以上,随后市场从狂妄转为恐慌,最终崩溃,2000年4月开始,纳斯达克指数最低跌至2800点,跌幅近半,而网络股重灾区中跌去90%以上的股票比比皆是。这五次大规模的金融投资泡沫是伴随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产业革命产生的,但是在科技进步频繁的20世纪下半叶,在互联网泡沫之前,还发生过60-70年代的电子热和80年代的生物技术泡沫,前者在1962年破灭,后者在80年代中后期破灭,当时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的股价跌去了3/4。

2科技泡沫生成的驱动因素分析

2.1市场对成长股的偏好

资本市场对成长股的青睐历来有之。经典投资理论中就有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与菲利普•费雪的成长投资两大派系。在近50年美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基本是价值投资与成长投资轮流占据上风、各领。前者如20世纪70年代对“漂亮50”的投资,后者如60年代电子股、80年代生物技术股、90年代互联网股票的投资。而根据永续增长的股利折现模型推导得到的市盈率公式为:pe=d×(1+g)Ke-gd为股利支付率,Ke为权益资本成本可见,除了股利支付率、权益资本成本这两个相对确定的因素,公司收入、利润的增长率是影响上市公司估值水平、进而影响其股价水平最为关键的因素。产业革命中,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将诞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其或开拓新的市场,或取代传统产业,但都享受新兴产业在初创、成长阶段的高速成长,尤其当其中的某些产业具备了成为经济部门主导产业的潜质时,资本市场投资者将见证其从初创到成长的快速壮大过程,因此,在产业革命,投资者对新兴产业的增长情况给予厚望,给予较高的估值,这是驱动产业革命背景下金融投资泡沫的最基本因素。

2.2新兴产业创新盈利模式将享受估值溢价———以互联网泡沫为例

对于股票投资来说,分析一家企业的投资价值,最根本的在于分析其盈利模式,也就是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企业的未来生死,决定了企业的相应投资价值和投资类型,也决定了一个投资者应该采取的操作策略。盈利模式不仅使有些企业长期就是比另外的企业挣钱多,从估值角度来看,有些企业因为其盈利模式而比另外的企业享受更高的估值。崛起于产业革命的新兴产业,由于其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特质、属性,或能创造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而处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自然更多地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享受估值上的溢价。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信息产业革命中的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互联网硬件设备生产商(思科、3Com)、互联网软件生产商(微软、甲骨文)和分别从事互联网中介(雅虎、Cnet)、互联网电子商务(eBay、亚马逊)的服务提供商。比较上述四类公司在互联网泡沫中的估值水平,可以发现,无论是互联网硬件设备生产商,如思科、3Com,还是互联网软件生产商,如微软、甲骨文,在互联网泡沫的巅峰,其静态pe最高也没有超过200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雅虎、eBay等服务提供商的静态pe却曾达到数千倍。这种估值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网络设备厂商的股价表现明显逊色于服务型网络公司。而分析其内在原因,最根本的是市场对“新经济”盈利模式的认同,尽管事后投资者为这种盲目的自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3市场的心理因素———人类的直线型预期模型与博傻理论

(1)人类的直线型预期模型———利用短期趋势预测未来。市场中的投资者有一种思维倾向,当看到某种投资品上涨的时间越长,就认为这种趋势越有可能保持下去。相反,如果某种投资品下跌的时间越长,往往会认为它越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下跌。这体现出,通常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是直线型的,然而实际上,未来是以曲线型和周期性的方式发展的,因此,这种想法在大多数时间是完全错误的。它使我们在周期的顶部变得非常乐观,对风险视若无睹,而那时恰恰是风险最大的时候。而正是这种思维惯性助长了泡沫的膨胀。

(2)博傻理论。在泡沫急剧膨胀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变成一件痛苦而又艰难的事情,与热衷投机的人相比,保持冷静和理智反倒显得太过保守、跟不上潮流,尤其当发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一夜暴富,这种诱惑很难不使人暂时抛弃理智,开始铤而走险。当泡沫发展到顶峰,投资者被跟风的心理控制,既然第一个人能够获利,那么第四个、第五个、甚至第六个人也应该可以。人们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傻瓜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所以,只要不成为最后的傻瓜就行了。然而,泡沫的破灭往往来得迅雷不及掩耳,最终必须有人为这种疯狂的投机买单。

3科技泡沫破灭的驱动因素分析

尽管泡沫膨胀使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正如“衰退的唯一原因是繁荣”,泡沫催生下的“美好时光”,其必然终结于泡沫的破灭。在狂热阶段的尾声,泡沫都具有一项基本特征:它们在结构上是无法持续的。两种结构性的紧张关系使得狂热进程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它们存在于在新兴产业的现有需求规模和潜在供给规模之间,也存在于真实财富与账面财富之间,而这正是导致泡沫破灭的根本原因。第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在于,对于产业革命中诞生的新兴产业,企业家与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会过于乐观地估计其成长速度,尽管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任何新兴产业的成长都需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时间为消费者所接收,逐步形成自己的市场份额,另外,如果新兴产业是对经济体中传统产业的替代,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传统产业的反扑与围剿,使其成长的过程增添曲折。因此,对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的错误估计,造成了对新兴产业的过度投资,导致潜在供给规模快速扩张,大大超过现实需求规模,供求之间的失衡最终必然是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盈利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使大量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向破产,投资泡沫轰然破灭。再以互联网泡沫为例,当时的投资者乐观地认为:只要把光缆像皮肤一样,甚至像空气一样覆盖到地球表面,就会引发源源不断的需求,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1998年到2001年期间,全球地下埋设的光缆数量增加了5倍,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每根光缆的传输能力增加了100倍,因此,光缆的总传输能力增加了500倍。但是,在此期间的需求只增加了3倍。随着众多宽带供应商过度投资导致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其激烈争夺已下滑的业务需求量,互联网宽带的价格在一年之内下滑了50%。另外一个结构性的紧张关系产生于,尽管新兴产业的生机还在继续着,但经济产生真实财富的增长速度却显然跟不上投资者们集体信念“创造”资产收益的速度。除非出现奇迹,企业收益增长的速度根本无法继续给予投资者们已经习惯了的高额回报。确实,产业革命下金融投资泡沫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对新兴产业利润预期的膨胀,以早期的“铁路热”为例,一些早期铁路的实际利润的确很高,但是,高利润预期和人们的从众投机亢奋一起,最终引发了“赶时髦”(bandwagon)效应。遍及全国的铁路建设浪潮,由于没有顾及国内网络的宏观布局造成了许多重复建设。这意味着,许多线路和公司必将亏损甚至刚开始建成就会出现亏损。最终,铁路投资者大多因各种问题而血本无归。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7

关键词:产学研;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角色价值;角色作用;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7-0080-03

0引言

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助推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国际化网络信息时代使得“知识经济”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新型助推力,市场经济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命题转化为“产学研”运行模式。“产学研”的内涵伴随着不同领域产业的成长而逐步丰富,其运转模式、参与角色、经济环境、宏观/微观政策等都在影响着“产学研”的转化成效,同时,其各角色间的协调配合将直接影响到“产学研”转化的能效和产业规模。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分析讨论了“产学研”的基本内涵和升级演化,同时分析了“产学研”链条中各角色的作用价值以及如何完善自身功能以提升“产学研”的发展层次。

1“产学研”概念的演进

“产学研”内涵和模式的演进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产学研”是指产业、高校、研究机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在资源协调配合中实现研究开发、生产一系列环节的附加价值的最优化提升。

“产学研用”是指产业、高校、研究机构、市场四个方面的动态配置,实质是将企业生产、学生培养实践、科学研究、市场用户感受相结合的系统合作模式。“产学研用”较“产学研”而言,其强调了经济市场的客户需求和产品使用满意度的驱动力思想,通过融入“市场”环节实现产品的“客户需求—研究设计—企业生产—市场推广—客户反馈—优化改进”全生命周期延伸和循环。市场作为“产学研”驱动力,同时也成为维系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之间的纽带,使得“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型模式。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有利衔接,通过合理课程设置、高校企业联合培养等方式,可以使毕业生增强市场需求认识并缩短工作适应期。

“政产学研用”是在“产学研用”的基础上加入了“政府”这一重要的角色,并突出“政策”这一推进手段。市场作为价值和利益驱动的主体,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政府作为“产学研”中的导向性驱动力,将有力规避市场运行弊端,提升社会价值链条的稳固性和长久性。政府位于企业与科研院所链条外部,同时又渗透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政府的第三方角色可实现对立项评审、项目资金执行监管、项目市场效益评价等环节的公正公平评估,从而保证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通过资金扶持、财税政策、项目招标等形式可以在国家层面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项目研究,并且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产品设计研发、批量生产和市场应用推广。

概念的延伸与拓展体现了“产学研”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需求,“产学研”作为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体系的实用性概念,将随着人们新问题和市场的新需求得到更深层次的完善。

2“产学研”各角色在链条中的作用与价值

在“产学研”模式下,各个环节扮演者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教育体系的角度而言,政府扮演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领导主体,企业作为资源供给中心,科研院所发挥着教育核心作用,教师扮演者推动模式发展的重要环节[1],而学生则贯穿于整个流程的始终并得到自我价值提升。

2.1政府及科技服务机构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8

关键词:技术革命;金融资本;创新园区;制度

技术革命和金融资本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卡罗塔•佩蕾斯(2007,Carlotaperez2002)论述了技术革命和金融资本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成功财富化都伴生了金融创新(技术—经济范式),金融资本和企业资本在技术革命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1-2],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10]。技术革命发端于少数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空间集聚性。前五次技术革命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兴起,其中第五次技术革命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传播扩散。第六次技术革命正在到来,可能在全球多个角落(包括我国)同时爆发,形成新的全球技术竞争格局。佩蕾斯理论主要分析了全球技术变动的宏观格局,目前学术界将该理论与多维度、多层次的区域发展进程结合起来,开展了佩蕾斯理论面向微观的区域研究方向。下面分别从技术革命、金融资本和制度的角度综述在佩蕾斯理论框架下创新包括区域创新、创新园区的发展过程。

一、技术革命、金融资本与创新园区发展

国家间产业竞争格局由企业间竞争和供应链间竞争向产业生态系统间竞争转移,一个国家的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动态能力成为该国获得长期的产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基于个性化制造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场技术、管理和制度系统中的技术经济范式的深刻变革[8]。蔡跃洲探讨了互联网+行动对我国创新创业的影响,认为互联网+代表着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在2000-2020年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启动新一轮经济长周期,衍生出各种新的产业或模式,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10]。“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程中建立了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如果我国各种创新区域或园区(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采纳了这些孵化模式,将形成一大批低成本、开放式的孕育创新创业的土壤。他同时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健全,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的融资需求,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在规制和监管方面力度不足,成为我国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的障碍。刘军民认为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旨在激活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抚育科技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科技服务产业和先导性产业[11]。他从资本配置、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角度系统论述了科技金融与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创新链需求的有效匹配框架,讨论了在研发期、初创期、早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企业技术发展阶段应当采用的融资方式,包括私募、合股、风险资本、创业投资、银行融资、政府优惠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李健、马亚讨论了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平台模式,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与企业创新周期的对应关系,认为科技化的平台模式是实现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式——金融科技化能够有效支撑技术创新,由此形成科技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他们建议在全国科技园区开展平台金融模式试点,以整合园区内外各种资源,发挥科技金融孵化科技企业的多方面优势[12]。从理论上来讲,Caiani等建立了基于创新和金融资本、与发展巨浪一致的股票流动理论模型,它是一个能够反映股票市场作用的多部门模型,其中包括创新生产部门、银行、资本家和工人等,强调发展过程的循环性和金融与创新的密切联系[9]。

二、技术革命与创新园区发展

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之中。与前四次技术革命不同,第五次技术革命的中途发生了两个阶段的经济泡沫,第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的互联网狂热以及2000年全球出现的互联网技术泡沫的破灭,第二个是2003-2007年全球出现的信用扩张泡沫[5]。第五次技术革命导入期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是[5]。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虽然部分技术领域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大部分停留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导入期,即产业演化的萌芽和形成时期,只有极个别产业,如光伏产业经过了拓展期[13]。学术界探讨的技术包括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蔡跃洲认为互联网+代表着新的技术-经济范式[10]。林永青、黄少敏(2015)认为“互联网+”是中国版工业4.0的核心技术,它将引领我国产业的智能化、个人化(包括以“创客”为代表的创业者驱动)、跨界化、制服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和互联网化。黄群慧、贺俊认为,除了信息通信技术之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和纳米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制造、人工智能、添加制造、工业机器人等现代制造技术的持续突破,全球工业发展模式正经历着革命性变化[8]。例如3D打印机为代表的个性化制造会推动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个人创业”等十分分散的产业组织方式的快速发展。继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第六次技术革命引起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佩蕾斯认为第六次技术革命可能是新能源或生物技术[14]。贾根良认为第六次技术革命诱发的技术群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可再生能源,涉及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无线网络(5G、wi-Fi)、物联网和云网络、智能电网等[6]。一些国际学者认为第六次技术革命可能在2020年之后开始的“智能时代”,其核心技术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10]。

三、金融资本与创新园区发展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9

1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凌源市设施蔬菜花卉面积已达到1.57万hm2,其中蔬菜生产面积1.13万hm2,花卉生产面积0.43万hm2。设施农业已经成为该市农民脱贫致富、活跃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1无公害生产

1997年提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工作目标,1998年全面启动无公害蔬菜生产,成立凌源市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凌源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审定委员会,制定凌源市22种蔬菜《无公害蔬菜保护地生产技术标准》。2001年1月26日通过《无公害蔬菜(绿色农产品)管理办法》,制定并下发《凌源市无公害蔬菜发展实施意见》《凌源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使凌源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市政府成立蔬菜花卉管理局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无公害蔬菜生产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2005年凌源市创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工作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2007—2008年被农业部定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

1.2市场建设

1993年,凌源市八里堡蔬菜批发市场成立,1998年被辽宁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黄瓜批发市场,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定点市场,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生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先后经2次扩建,现占地面积28.67hm2,日交易量900t。围绕该市场,凌源市还确定四官营子、三家子、沟门子3个蔬菜批发收购站。2002年,凌源市在国道306线路边建1处花卉交易市场,占地总面积10hm2。日交易鲜切花逾200万枝,种球逾100万粒,日成交额50万元。200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3品种结构调整

凌源市针对保护地品种单一、生产周期集中、品种更新换代慢、跟不上市场需求、市场“半年闲”和满足不了客户配菜等问题,1999年着手保护地内部品种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凌源市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品种好销就种什么”配置资源,安排生产。黄瓜由密刺型向无刺型或稀刺型转变;番茄由大果型向中、小果型转变;辣椒品种由普通类向国外彩椒品种转变;其他品种由普通大路品种向名、优、新、特品种转变。花卉生产是凌源市保护地产业中第二大主导品种,通过几年的培养和发展,其产业优势十分明显。花卉品种更新上,60%都使用国外品种,使花卉质量和档次明显提升,效益也十分显著。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凌源市的设施农业生产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矛盾:一是当前保护地建设大多建在二坡地、山地上,水资源匮乏,打井成本相应增加,并且距离棚区较远,致使输水管路和输电线路延长、电杆增多等,导致建棚成本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由于农民投入不足,加上凌源市财力有限,建棚资金缺口较大。二是生产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生产和市场“半年闲”、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棚室结构老化。四是信息闭塞,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五是土壤恶化,产量下降明显。六是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七是科技示范工作落后。要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迅速推广普及,使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变成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存在,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科技示范体系。

3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1)强化组织领导。实践证明,凌源市的设施农业发展离不开几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否则也就没有现有规模和良性发展的态势。

(2)突出规模效应。采取填空补齐、见缝插针的方式建成老棚新区,采取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规划新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提升规模和示范效应,促进保护地建设大发展。

(3)加大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茬口,在巩固主导品种蔬菜和花卉的基础上围绕南方市场需求,加大冷棚春提早、秋延晚及越夏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提高棚室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比例[1-2]。

(4)重点推广棚室土壤改良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和普及营养土栽培法、人工配制基质栽培法、高温闷棚杀菌、大水淋溶洗盐技术,提倡增施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科学倒茬轮作等。

(5)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科技示范及推广普及。按照市有综合性示范园区、乡镇有示范基地、村有示范户的思路抓好蔬菜花卉新品种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营养液调配技术、环境监测调控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机械化作业技术、新能源技术、化控技术等,提高温室人工控制能力,使设施农业逐步向植物工厂化方向发展,从而向设施农业高级形式工厂化农业转变[3-4]。

(6)改革设施农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层层选择人才,派驻各乡镇开展技术服务;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可上可下的用人制度,切实抓好技术服务工作;三是更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7)建立和完善设施蔬菜花卉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政府对设施农业蔬菜花卉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根据种植规模、区域,科学合理规划布局,要出台相应的《市场建设管理办法》,采用现代先进管理措施管理市场,搞好蔬菜花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信息体系和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创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市场服务于管理体系,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使经纪人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市场繁荣。

(8)建立蔬菜花卉服务体系。市(县)、乡2级要建立设施农业信息站,为种植户提高种植信息、市场信息,科学指导农民选择种植品种和茬口安排,减少生产的盲从性,降低产业风险。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篇10

关键词:科技金融体系;生命周期理论;科技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33-08

一、科技金融概述

(一)科技金融的定义

“科技金融”一词是中国人的独创,是在上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不断融合之下产生的。

从广义上看,科技金融指的是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互补关系,金融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同时促进金融深度与广度的增加。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房汉廷将科技金融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金融具有创造性,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经过科技金融渠道转化为具有商业性质的融资行为;二是科技金融是一门将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技术,是经济增长之动力所在;三是科技金融是一个过程,科技创新的活动可以变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四是科技金融可以使金融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科技金融可以使金融资本通过科技异质化的配置从而获取具有高附加值的回报。

从狭义上看,科技金融是一个经济领域的特定术语,主要指的是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作用。《科技金融》作者赵昌文教授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技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业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内金融体系实情出发,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息、资本、客户资源等固有优势,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化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对科技金融的贡献不容忽视。从商业银行角度看,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源供给者依托各种创新平台,通过对金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创新,为科技型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提供金融服务。具体业务包括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产品设计等,以促进科技型企业对金融资源或资本需求的内生性优化,进而保障企业技术革新有效提升,推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加速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金融生态。

(二)科技金融体系概述

科技金融体系是指完成科技金融流程所需要的参与者、资源与模式的总和。随着科技金融探索的不断深入、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体系会不断补充与丰富。

科技金融市场参与者可以分为供给者、需求者、中介方。科技金融供给者是指各类科技金融机构或个人,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风险投资者等,它们为科技金融需求方提供直接或间接融资,股权或债务融资;科技金融需求者包括科技型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它们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与科技金融工具的发明几乎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科技金融中介方包括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加强互信,同时提高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

就目前科技金融环境而言,科技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六大类:一是科技财政资源,指的是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或是财政预算等方式支持科学技术活动。在市场失灵与市场残缺的情况下,科技财政资源能为科技活动的研发与开展提供十分重要的金融支持。二是科技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发展或科技活动开展提供的债务性金融支持。根据供给者身份的不同,科技贷款可以分为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民间金融科技贷款以及政策性银行科技贷款。三是科技保险,是指以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针对科技研发风险、运营风险以及科技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保险公司提供风险补偿。根据保险经营者与运营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科技保险和商业性科技保险。四是科技资本市场,是指除创业风险投资之外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科技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等。五是创业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于高成长潜力企业,通过企业的成长增值、股票变现获得收益的融资渠道。根据资金的来源和运营目的进行划分,可以将创业风险投资分为私人创业风险投资和公共创业风险投资。目前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正迅速扩大,不少政府与企业都已参与其中。六是外部文化环境。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引以为傲的文化与历史传统,也有着各具特点的经济和法律体制,这些对于科技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以及运行水平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科技金融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财政投入、政府担保等形式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分配。在科技型企业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尤为重要。目前在国际上采取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以以色列为代表。二是资本主导模式。该模式注重直接融资,证券市场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采取这种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较为发达,证券流动性高、资金流动性强、创业风险投资的体系也较为完善。在国际上主要以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为代表。三是银行主导模式。该模式商业银行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间接融资。商业银行可能会参与科技型企业的日常管理,甚至可能持有科技型企业一定的股份,银企关系十分密切。国际上采用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主要是日本与德国。

目前,我国尚处于科技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随着科技金融的不断发展,运行模式会从政府主导型向资本主导型或银行主导型转变。事实上,我国间接融资规模已占绝对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在资本、信息获取、政策传导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决定了商业银行是科技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资源供给者。

(三)科技金融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支持科技企业与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首见于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详细地论证了货币、信贷、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当今,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从基本理论看,由于技术创新具有较高风险,科技企业进行融资的成本普遍较高。金融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功能,从而有能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国外研究中,Saint-paul(1992)从理论上论证了上述观点;BencibengaandSnith(1995)运用世代交叠模型论证融资成本与融资期限长短的关系,发现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选择偏好。国内研究中,孙伍琴(2008)比较了不同国家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李新功(2011)研究论证了金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出政府与金融相融合的混合信贷体制;林三强等(2009)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得出金融结构优化是技术创新原因的结论。

从融资方式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具备信息、谈判、监控的独特优势,支持科技型企业的作用十分突出。国外研究中,Rajan(1992)指出,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会引导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项目;Stulz(2000)指出,商业银行的动态监控功能可及时发现科技型企业的信贷风险,并采取相应行动减少损失;Herrera(2007)采用实证检验方式,证明科技型企业与银行的长期信贷合作能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国内研究中,吕珊珊(2005)认为技术领先国家多倾向于构建证券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技术追赶国家则多倾向于构建银行中介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因此我国发展科技金融采用信贷支持模式前景广阔。

从政策支持看,相关学者对政府在科技金融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观点不一。国外研究中,Hyytinenaandtoivanen(2005)基于芬兰的政府行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弥补其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的不足,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LeleuxandSurlemon(2003)分析了欧洲的政府行为,发现政府的公共投资并未挤出基础私人资金,在总体上促进了创业投资。我国研究中,闻岳春、梁悦敏(2008)研究设计以“风险投资管理局”为核心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制,包括投资对象的综合评估与筛选、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融资方式、政府对投资公司的配套服务与支持措施等;闻岳春、周怡琼(2009)提出构建我国技术创新投融资生态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政策和法规支持、多重融资渠道与辅助体系等。

二、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供需结构分析――以湖州市为例

科技金融的理论属于宏观上的概念,科技金融的实践离不开地区特色与实情。从全国范围看,国家采用划分高新科技园区,设立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等方式,将科技金融资源与地方实情相融合。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实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战场。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88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最紧密的区域。不同的区域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各自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道路。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是由国家科技部牵头、一行三会协作的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项目,是进一步推进科技与地域性特色金融相结合的重要工作。

为深入分析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供需结构,本文选取部级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浙江省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市辖吴兴区、南浔区两区,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三县。湖州市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已有三年时间,已建立相对完整的科技金融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3年4月19日,湖州市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有12个城市获得该荣誉称号,浙江省仅湖州市和杭州市榜上有名。2013年9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第二批18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湖州市名列其中,示范期为3年。此外,长兴县、吴兴区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安吉县被列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在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实践中,湖州市一直致力于发展地域化特色金融,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效。湖州市开展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目标是:既实现科技型企业融资质与量的保证,又实现科技金融体系融资供需结构的匹配。

(一)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

1、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科技型企业的运作特性决定了与一般企业在融资需求方面的巨大差别。科技型企业的运作特征包括:(1)高投入。主要指科技型企业创新门槛高,科技项目从研发到投产需要耗费大量资源,且成本高昂,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2)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科技型企业经营时伴随着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新兴产品或服务一旦被市场所接受,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容易极端化,或者发展势头非常好,或者面临破产;(3)中小型化。目前,资产规模小、员工人数少是科技型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初期只需要数量较少的优质人才即可运营,在大规模投产之前,对固定资产的要求一般较低;(4)产业化周期长。科技型企业创新化产品的推出需要一段时间,新产品被市场接受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科技型企业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与盈利渠道的周期一般长于一般企业。这使得科技型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特别风险,若政府和金融机构没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很可能使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夭折。

因此,研究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将主要着眼点放在需求结构上。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科技型企业的整体结构。科技型企业有特殊的周期性成长规律,将科技型企业与一般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科技型企业的大致发展历程。经过研究,可以大致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科技型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特定的融资需求,任何阶段的资金缺口都可能造成公司运营的困难。

导入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该阶段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研发设想,设计出创新型产品的雏形,并初步进入市场试探。从一般规律看,该阶段企业的融资风险极大,理论上只有风险投资模式适应科技型企业初期的融资需求;而事实上,导入期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仍为信贷融资,这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该阶段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成长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创新型产品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阶段。在该阶段初期,科技型企业会增加产品产出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入;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较高,主要追求创新型产品更高的质量。因此,该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量较大,并且能够接受市场化融资手段,如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此时,需要政府或金融机构提供规模化融资支持。但是发展到成长期后期阶段,企业的收益较多,自身的盈利能够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此时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逐渐降低。

成熟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产业链,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已出现同质化产品,竞争较为激烈。此时,科技型企业已基本不需要政府相关融资政策的扶持,一般性的信贷类融资已能满足企业需求。

衰退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产品收益逐渐降低,产品的技术含量已经滞后,不再适应市场环境。企业需要转型才能继续发展。此时,企业的策略是获取现有产品最后的收益,并为下一周期的新产品研发做准备。该阶段企业基本不具有融资需求。

对一个地区而言,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组成了该地区的科技金融融资需求结构。分析融资需求结构对判断该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案例分析

基于接受调查的一百家湖州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这些科技型企业进行分类,从而判断这些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哪个阶段,进而得出湖州市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

本文选取科技型企业的成立时间、员工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这些指标包含科技型企业处于生命周期哪个阶段的一些信息,并且可以量化。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接受调查的一百家湖州科技型企业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企业共94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短,人员数量较少,主营业务收入较低但利润率较高,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导入期或成长期初期特征;第二类企业共3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长,人员数量很多,主营业务收入较第一类大很多,利润率同样较高,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成长期后期特征;第三类企业共3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长,人员较少,主营业务收入是三类中最高的,但利润率明显低于前两类,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成熟期特征。

2014年末调查数据显示,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截然不同。第一类企业数量最多,融资需求总额最大,企业的平均融资需求处于中游水平,但是考虑到该类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或成长期初级阶段,其融资需求的满足需要特别定制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第二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为负数,说明该类企业在当年还款金额大于借入金额,或者说该类企业几乎没有融资需求,这符合成长期后期企业的特征;第三类企业融资需求均值最大,该类企业由于主营业务收入较高且利润率较低,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才能持续经营,因此,需要资金的持续性支持。但是该类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一般性的信贷需求即可满足。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湖州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或成长期初期阶段,因此,其融资需求不仅需要量的支撑,更需要质的保证。湖州市科技型企业更需要的是定制化的、带有政府政策支持的融资方式。这与调查反馈的结果相似,很多科技型企业反映融资困难,并不仅仅是因为从商业银行无法取得贷款,更多的是普通贷款并不满足科技型企业的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要求。可见,湖州市科技型企业结构化融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因此,发展地域特色金融、发展特制化的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模式尤为重要。

(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供给结构

1、融资供给结构概述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的资金供给方式已逐渐多样化。从金融供给主体看,科技金融的资金供给方可以分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从资金来源看,科技型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有政府补贴、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具体如下图所示。

2、融资供给案例分析

(1)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从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出发,科技型企业在导入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方法主要有直接性的财政支持和间接性的税收优惠。政府部门的直接性政策支持是科技型企业最乐于接受的模式。与金融扶持模式相比,财政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最好地支持科技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包括财政直接投入、财政基金等,一般情况下财政支持不会增加企业负债上的负担,即使是政策性贷款,其贷款贴息也必然降到最低,且政府财政具有很高的担保信用,免除了科技型企业的后顾之忧。

继续以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湖州市对科技型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范围较广,程度不一。财政补贴方面,湖州市级、县区级财政部门每年均会对各级高新技术产业按一定评定标准给予补贴。接受调查的100家湖州市科技型企业中,有65家企业连续3年获得资金补贴,但是不同企业间财政补贴的差距较大,例如:浙江JR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享受财政补贴达471.42万元,而当年湖州aB石英科技有限公司仅享受补贴0.36万元。税收方面,科技型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为企业所得税方面的计税优惠,具体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税、研发费用加计50%扣除。接受调查的100家企业中有37家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但是,财政税收的政策支持有其局限性。财政税收的支持模式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和有效,这既包括财政补贴存在较大的寻租空间,也包括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科技型企业无法享受财政税收优惠。因此,湖州市力求改变政策扶持模式,具体表现为:改变政府资金引导模式,实行“拨改奖”、“拨改补”、“拨改保”、“拨改投”等新型财政资金投入模式;政策支持思路的市场化,探寻创新型科技补贴模式,紧贴市场规律。湖州市及各县区正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券”制度,通过“政府发券扶持企业,企业凭券申报专利,中介依券提供服务,政府按券给予补助”的形式,鼓励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2)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是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重要一环。信贷支持模式不仅贯穿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而且从资金供应量上是各种支持模式中最大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模式非常灵活,既能融入地方经济金融环境,又能满足科技型企业的各种需求。从科技金融体系上看,信贷资源有时充当其他科技金融资源的替代品,信贷支持模式对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具有独特作用:分担科技创新中的风险。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Gap)指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担心高风险和高成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贷融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科技型企业具有技术创新性和规模中小性的双重特征,在运营过程中非常需要风险管理的支持。商业银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还能基于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优势解决科技型企业在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

为具体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情况,继续以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湖州市17家商业银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湖州市商业银行体系以科技企业扶持政策为导向,积极探索地域特色化的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模式。近几年来,科技信贷规模逐渐扩展,结构逐渐完善,努力实现金融创新,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信贷规模逐渐扩张。从信贷规模看,湖州市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投放力度逐渐增大。2012-2014年,商业银行科技信贷余额逐渐增长,2014年末样本银行机构科技贷款余额181.5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26%;科技型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近三年相对保持稳定,比重接近10%。

信贷结构特征明显。从湖州市科技型企业贷款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短期贷款、抵押类贷款占绝对主导地位。2012-2014年,按贷款主体分类,中资四大行科技型信贷占所有商业银行科技信贷总额的75%左右;按贷款期限分类,商业银行短期科技信贷占所有科技信贷总额的90%以上;按贷款形式分类,担保或抵押类科技贷款占所有科技贷款总额的90%以上。

地域化特色金融成效显著。首先,湖州大力发展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目前已有5家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共向科技型企业投放资金约22亿元。其次,湖州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科技信贷模式与信贷产品,如专利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采贷、税易贷、投联贷、保联贷、全抵贷等。从银行参与度看,城市商业银行及农合机构在科技银行的设立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贡献较大。

(3)其他融资供给方式

科技类担保与科技类小贷公司不断发展。目前,湖州市通过年检年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共有23家,总注册资金10.91亿元。德清县科技担保公司是浙江省首家科技担保公司,截至2014年底累计担保金额达30亿元以上,有效支持了科技信贷的发展。此外,湖州市冠名科技类的小额贷款公司共有4家,其机制较为灵活,能有效补充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湖州市各县区大力发展创投引导基金,为导入期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目前,湖州市共有创业投资公司6家,注册资金达3.6亿元,累计科技投资达1.5亿元。

积极探索科技保险。湖州市自从2010年起开始探索科技保险,主要产品有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险等6个险种。目前,湖州市67家科技型企业参加科技保险,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融资渠道的开发与探索。

(4)湖州市科技金融供给结构特征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湖州市具备清晰的科技金融融资供给层次,融资供给总量呈扩张趋势,结构仍有改善空间。财政供给方面,湖州市始终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但仍存在一些政策支持的固有弊端,如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信息不对称问题等。间接融资方面,湖州市地域特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科技银行不断涌现、创新型信贷模式发展强劲,有的科技金融产品甚至实现了“私人定制”。但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难以完全满足导入期科技型企业的特殊化融资需求。直接融资方面,湖州市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但整体上相对薄弱,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上市与债券融资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为更好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强地域特色金融建设是重要一环。地域特色金融发展的关键点在于调整资金供求结构,实现科技金融体系融资供求均衡。其次,融资需求方面,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处于导入期或者成长期初期,融资需求集中于定制化的、政策支持化的融资方式。再次,融资供给方面,当前环境下,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依托于大型商业银行传统、单一的信贷支持模式,但随着科技金融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融资层次将逐渐鲜明,融资方式将逐渐多样。最后,供需结构方面,短期内科技金融体系中的融资供求难以实现完全的均衡,科技型企业特殊化的融资需求既需要财政税收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融资平台、市场化融资手段的补充。随着地域特色金融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发展,科技金融体系供需结构将不断完善。

因此,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应以地域特色金融的发展为基调,以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导向,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供需结构为目标。

(一)发挥多元化融资政策的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应拓宽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思路,在直接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多元化融资与市场化融资建设,加强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企业上市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市融资;大力推进“新三板”试点挂牌企业培育和推荐工作,引导更多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与财务结构,促进其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加快建立地方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适度引入风投等新型融资模式,重点支持初创及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企业。

(二)发挥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灵活性

从科技银行设立情况看,城市商业银行与农合银行是科技银行设立发展的主要力量。相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农合银行在机构设立上较为灵活,能迅速适应地区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从而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及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从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看,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地域特色金融服务存在限制,地方金融机构具有独特优势。国有商业银行设计科技金融产品需要上级分行或总行审批,业务时效性较差。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科技金融业务开展自,因而能更好地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科技银行建设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管理体制、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业务产品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实施专门化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服务的灵活性。

(三)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融资供需桥梁作用

构建地方特色科技服务平台,能加强科技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实现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供求的匹配,从而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湖州市为例,近几年在市政府的引导下,全市努力搭建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五大”科技服务平台。一是建立湖州市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目前实际为科技中小型企业实际贷款12亿以上;二是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专门从事科技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三是产业集群融资平台,如南浔木地板产业融资平台,为南浔木地板产业新增10亿元融资规模;四是创业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吴兴区创业园作反担保,帮助没有抵押物的导入期科技型企业融资;五是安吉县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融资平台,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专项。应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平台相关制度,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受理、管理等工作。加快平台会员队伍建设,积极吸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成为会员单位,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手段。科技服务平台应充分发挥连接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作用,在短期内资金结构失衡的环境下尽可能匹配融资供求,完善科技型企业资金获取渠道。

参考文献

[1]房汉庭: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2]李新功:金融促进技术创新市场化工具运行的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87-93.

[3]林三强,胡曰东,张秀武:我国金融结构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94-296.

[4]吕珊珊,吕光明: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模式分析与政策达标[J],投资研究,2005(12):8-11.

[5]马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theStudyontheFinancialSupportf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enterprises

――aCaseofHuzhouCity--thepilotof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CombinedwithFinance

QiUJun

(ShanghaiHeadofficepBC,Shanghai,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