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十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十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6:22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1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文言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终:坚持到底。

⑤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忧:以……为忧,担心。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五、重点实词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六、句法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七、成语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1.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2.高一下册《项脊轩志》知识点汇总

3.高一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2

一、重新定义语文能力的本质

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否正确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表现。言语交际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言语在交际中都能成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只有具备了“可传递性”和“可接受性”的言语,才能顺利实现言语交际目的。

根据轻负担、高速度、高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需要,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应当以言语交际的规律知识、工具知识、策略知识、评价知识为核心,以事实知识为辅助,共同构成言语交际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学习与运用各种言语交际规律知识的途径,才能使语文学习的过程跨越“感性认识―实践”阶段直接进入“理性认识―实践”阶段,轻负担、高速度、高质量地形成言语交际能力。

学生只有通过学习运用言语交际工具知识,才能形成正确使用言语符号和言语交际工具的能力。所谓言语交际策略知识,指的是听、说、读、写活动中所要运用的方法与谋略,如在言语交际中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操作的方法,认识与处理言语动机与言语目的关系的策略,认识与处理言语与环境、输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预防、化解各种言语交际矛盾的策略,以及选词、炼句等修辞方法,都是言语交际策略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与运用这些策略知识,不仅能够顺利形成言语交际的技能,正确理解言语交际活动的过程,而且能够全面、充分地发展言语交际能力。

二、时下语文教学内容的欠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很难学到他人处理言语与环境以及输出者与接收者相互之间文化、事理、情感、心理的经验,难以全面了解言语交际现象。所以学生只能既费时又费力地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经验型言语能力,学习效果普遍也不太理想。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需要言语交际规律知识,而切合中国实际的汉语言语交际学至今尚未问世,语文教学内容也存在严重的缺陷乃至错误。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中没有言语交际规律知识,语文教学不能像理科教学那样,通过学习与运用规律,轻负担、高速度、高质量地培养理论型言语交际能力,就不得不通过学习言语交际事实知识、积累言语交际感性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方式,在大量训练与实践中形成经验型言语交际能力。

从古到今,语音、文字、词汇等言语交际工具知识都是语文教学必不可缺的内容。在近30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方法都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美国的戴尔・卡耐基也正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才培养出具有高超演讲能力与销售能力的言语交际人才。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成功经验。

三、言语交际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学习与运用言语交际评价知识,不仅能够抓住教学交际、生活交际、工作交际、文艺交际的不同特征,不断提高言语的思想水平和评价能力,而且能够正确认识与处理自己与亲朋、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大自然的关系,学会做人处世,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成为积极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人。

所谓言语交际事实知识,指的是言语交际的具体实例。它不仅包括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说了什么,还包括言语交际发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言语输出者与接收者文化、事理、情感、心理的具体特征,以及言语交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等。学生通过成功实施言语交际的具体实例,不仅能够学到他人认识与处理言语的知识与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言语交际工具知识、策略知识,还可进一步弄清做人处世与成功实施言语交际的关系,积累言语交际经验,并且认识到言语交际事实中包含着哪些自己已经学到的言语交际规律,不断加深对言语交际规律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逐渐形成理论型言语交际能力。

四、构建以言语交际知识为主的体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3

一、注重积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推进,文言文阅读的数量和难度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导致部分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难以产生兴趣。针对这种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便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文言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言,要想学好文言文,学生必须打下坚实基础。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积累,即通过阅读和背诵大量的文言文内容,让学生涵养文言文语感,进而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习水平。语感是指在言语表达和理解过程中,主体对语意和使用方式的直接感知,是对语言具有较强感知力的表现,能够敏锐、强烈的感知到语言所表述的意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相关内容,特别是对文言文学习而言,语感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劝学》《师说》等文言文经典篇目,以便培B学生的语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在早读课和其他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文言文篇目,同时做到对文言文大意有一定的理解,以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大量的文言文经典篇目阅读和背诵,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而这不仅能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知识,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

二、重视应用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主要题型,高考选用的文言文阅读篇目大多都是课外的文言文,但从所考的知识点来看,所涉及的文言文知识又都来自文本。如《书沈通明事》这篇文言文阅读是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该题目的第五个问题是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的考查。答案中,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是错误的,该知识点在文本中所涉及的是文言文《六国论》中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只要学生对该篇目有一定的掌握,具备一定的举一反三能力,就能够选中正确答案。

从本质上而言,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的文言文知识是课本所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文本开展文言文教学,对文本教材包含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而学生也应学好文本,提高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便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而达到提升综合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必修一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归纳整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完毕后,对文言文篇目所涉及的词类活用、重点字词、通假字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在《劝学》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而”的几种用法进行重点讲解,如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等基本用法,并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这一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劝学》中,“而”字的用法是以表修饰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突出“而”字的这种基本用法。在《师说》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之”字的几种用法应进行重点讲解,“之”的基本用法有代词、动词、结构助词等。《师说》中所涉及“之”字的用法是放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此外,在每篇文言文教学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默写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比如词类活用、重点语句、通假字,等等。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4

关键词:社会文化教学语言能力语言输出语言输入

1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stategovernorsmetwiththeirrespectivelegislaturesconveninginthecapitalcity.

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militarymeetingwashadinpentagon.

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pentagon”是美国的国防部,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merrill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merrill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elis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elis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教育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重要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产物和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变化发展,语言的正确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规则。由此可见,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知识。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就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这种语言。毫无疑问,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教学,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培养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然而多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知识输入多、文化知识输入少,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重视多、对语言的语用目的及所达的交际效果注意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只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背后所依赖的庞大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欠缺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不仅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导致许多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差,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错,困难重重。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就必须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把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与传递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不太好,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不甚了解,那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深深地蕴含在该民族的语言中,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引入文化教学,避免单纯的语言讲解,合理地将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分析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新目标英语》Unit6“GroomingandpersonalHygiene”中有这样一句话:“ifamericanshaveabadhairday,theyhavenoonetoblamebutthemselves.”很多学生对这句话不理解。这是因为这句话中涉及到了美国人的一个生活习惯,美国人特别注重外表的整洁,并且喜欢自己洗头和整理发型。如果哪天他们的发型糟糕的话,心情肯定不好,所以“abadhairday”指的是“很不顺利的一天”,而发型是他们自己整理的,因此他们也只能自责了。了解了这个知识后,学生不但理解了句子所载的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且拓展了文化视野。

二、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语言的交际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交际,而由于中西国家不同的历史、地理、传统等,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造成交际的障碍与失败,甚至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比如一个中国人得知其一位美国朋友到了婚嫁年龄而没有结婚,就关心地说:“Youreachtheageofmarriageandyoushouldfindagirlfriend.”这句关心和建议的话反而使对方很不开心。这是因为在中国,对别人的婚姻和家庭状况表示关心是礼貌的表现,但对英美国家的人而言,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别人不应干涉。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分别把中西方在、价值观、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禁忌、英语习语等方面的差异作为教学中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讨论。比如,在讲到“tablemannersandCustoms”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就课文内容让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礼仪上的异同,表演在具体就餐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自主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英语学习自主性,对西方文化学习也不够重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西方文化。比如老师可鼓励推荐学生多阅读英美原版的书籍、报刊和杂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高职院校一般都配有多媒体教室,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将国外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还可根据需要,安排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的电影或录像,并在观看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此外,还可组织学生排演英美国家的经典话剧,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体验和感受到了英美国家的文化,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且强化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增强了文化学习自主性。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强化了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具体可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网播放英语歌曲或教学片来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还可帮助学生成立英语学习社团,开辟英语沙龙,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邀请英语专家就中西方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此外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资源。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鼓励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查阅和学习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大学学报,2002,(6).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6

【关键词】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该课标首次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列入了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的历史中,学者普遍都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大部分英语老师只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目标语文化的引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单词讲解,翻译课文及练习上,但是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

学习一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交际,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应只拘泥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更应注重将所学的语言规则与现实的语言交流相结合。海姆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对于目标语文化要有所了解,具备文化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1文化意识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意识?所谓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本文中的文化意识是指英语文化意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单纯的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更应该培养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洞察力。文化意识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文化洞察力、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创造力)。

1.2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涉及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单纯地掌握一门语言,而应该是通过所学语言去接触目标语文化,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及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总而言之,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2文化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作用

新课改中首次提出将文化意识作为中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因此英语老师不应该脱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去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而要将文化知识的学习贯穿在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改善目前学生对文化意识认识的不足,增强学生对别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2.1中国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受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影响,大部分的英语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尽管英语老师都知道文化教学应为英语教学中得一部分。但由于课时少,任务重以及升学压力,英语老师大都在教学中被迫放弃文化教学,采取“考试不考,学生不学,教师不讲”的教学模式。在英语课上,老师成了演讲者,学生成了听众,英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即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的操练,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

2.2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大量记忆词汇和学习语法被看作英语学习的根本任务,长此以往,许多学生会厌倦这种背诵式的学习方法,继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开始抵触学习英语。并且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能拿高分,但是他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却会犯一些低级、荒谬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好语言知识,而是由于学生缺乏了解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面的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引入英语文化内容,将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变为文化修养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

3中学生的文化意识现状

由于此次论文准备时间比较仓促,笔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中学生文化意识现状的调查,只好借鉴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无锡市第一中学100名高二学生。本次问卷采用了陈敏玥(2009)《高中英语新课程背景下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整合的研究》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问卷调查采用多项选择的形式。

问题选择项目选择人数所占总人数百分比

1.你觉得在学习英语时是否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很有必要1717

有必要5050

不是很有必要3030

没有必要33

2.你的英语老师在教学时经常介绍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背景知识吗?

经常5252

不经常3131

几乎不1717

从不00

3.你经历过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而面临的窘境吗?

经常有77

有时有5555

偶尔有2020

从来没有1818

4.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关心程度是?

很关心1212

比较关心3232

不怎么关心3939

不关心1717

5.你学习英语而不重视英语国家的文化,原因是什么?

对英语国家文化不感兴趣1919

学习文化太难1717

与考试无关5151

其他1313

题1:学生对于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持正面态度。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题2:老师在教学过程还是涉及到了英语文化知识,但是仍然有49%的老师没有经常教授文化知识。

题3:由于缺乏一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绝大部分的学生(82%)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感觉吃力,有时会犯一些低级的语用错误。

题4: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关心程度较低,只有44%学生关心英语文化知识而56%的学生不关心英语文化知识。

题5:由于受考试形式以及内容的限制,学生不重视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现行的考试中,由于受时间以及形式的影响,考试内容以考察语言知识为主,涉及到文化部分的并不多,因此学生宁可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语言,以适应这种考试形式,从而获得高分。

根据上面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视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传授文化重视时应该把握好尺度,切实遵循平等原则、关联原则、实用原则和互动原则。平等原则认为外语学习者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承认每一种文化皆具合理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都能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源。[2]。关联原则就是老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应该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不要引入一些与课本内容毫无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实用原则就是英语教学中引入的文化知识应针对学生的日常交际的需要。互动原则就是在文化学习中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模式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强调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4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笔者根据上面提到的原则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

词汇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知识。然而大部分学生认为词汇的记忆枯燥乏味,而且很容易忘记。实际上很多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文化导入词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自然地引入了文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

4.2结合教材创设文化情境

英语教材中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知识,适当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尤其是在学生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如英语初学者在遇到下面的对话会感到奇怪:a-Howoldareyou?B-it'sasecret.因为在中国询问对方的年龄是很平常的事。此时老师应该拓展单词secret的引申意义,使学生了解到一些汉语与英语中的禁忌。在西方国家,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中国,这些话题表示关心着对方。

4.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上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无法应付所有的日常交际活动的,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老师可以在一堂课后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在下一堂课,学生应该在五分钟的时间内作一个关于文化的小演讲,向全班同学解释他们所了解到的文化知识以及解决他人对此提出的相关问题。这种把知识学习贯穿与任务活动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帮助学生学到了课外语言文化,为自身文化修养及文化理解奠定基础。

4.4课堂外的文化培养

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远远不够的,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应鼓励学生多阅读与英美社会相关的材料。教师也可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与所学文化内容相关的、鲜活的生活片段或涉及某一方面的文化背景短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也就是在交际中能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在大脑中以英语的形式存在,脱口而出。

5结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之一。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化意识作为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受到英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它所代表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总之,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是现行教育应重视却不可忽视的有待提高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同庆.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硕士论文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Sapir,edward.Language:anintroductiontoStudyofSpeech[m].newYork:HarcourtBrace&Co.1921.

[4]陈敏玥.高中英语新课程背景下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整合的研究[硕士论文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5]郭宇飞.试析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1):161-162.

[6]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25-27.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7

文化意识文化渗透建构主义语言学家林格说过:“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正如L.a.white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地反映文化并将其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否则就永远也运用不好这门语言。

一、文化与英语语言教学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语音、语法、词汇。它们是构成语言体系的三大要素。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英语教学也认为应该围绕这三大要素展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言,重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果教师只注重语法条目和词汇的讲解,学生会因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的了解,很难达到运用所学知识在不同场合下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交流。因此,文化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杰克·基尔比先生与上海的大学生面对面交谈,部分大学生用英语提出的问题,让美国土生土长的基尔比一头雾水。很多同学说出来的英语是彻底的“外语”,不仅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文化教学只能辅助语言教学,它是为了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交际能力服务的。文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教学,补充语言教学的不足。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英语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认知过程,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英语阅读的效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社会背景知识,加深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2.在听力中贯穿文化教学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如语音、语调、语速、词汇、语法、听力习惯、心理状态及外部环境等。文化背景障碍,也是我们常说起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更是影响听力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关背景文化知识问发生的理解错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听力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文化知识的检验,了解并积累文化知识对提高英语听力理解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认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由于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常常用中文的思维进行,使对方很尴尬,出现很多的误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我们中国的文化认为谦虚、节俭、耐劳是美德,而西方则认为坦率直言是美德。这两种价值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建构主义者murray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文化教学的内容庞杂,范围广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把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在内。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教授一些必要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培养文化意识,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知识,变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文化教学时不仅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和一些现成的规则,还要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建构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能力。

1.词汇渗透,培养文化平等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只是学习者的辅助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重要的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某一个词汇,进一步思考这个词汇的隐含信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不一样,对词汇的理解也不一样。拿“龙”这个词来说,我们中国人认为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而对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中我们用的是“Fourtigersofasia”,而不是“FourDragonsofasia”。这样的文化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不解事物的主动构建。

2.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积极性和建构性。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具有创设情境性。该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确定所教文化知识的主题,设置多种场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其中,教师以学生为活动中心,采用演讲、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只要不影响交际,对出现的语言错误可以暂不纠正,尽量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扩大阅读,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去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读外国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让学生留心积累文化背景和外国人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学生观看原版电影,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4.英语活动,利用课外活动加强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各种相关的网址,帮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为学好语言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四、结语

总之,文化知识是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民族性,独特性,同时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完善自我,使自己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要坚持语言与文化教学并重,系统地、多渠道地、多视角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增强文化意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培养、激发学生接触异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葛丽萍(1971-),女,山西阳泉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北京1000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48-02

现代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轻易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言规则。人们能否在“地球村”中和平共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地进行交往并达到相互理解。

为了适应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运而生。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人们要实现成功的交际,除了要正确掌握语言本身,即语音、语法、词汇外,还要使语言得体,即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表达适当的语言。目前我国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工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涉外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高职学生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发展。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硬技能知识习得上,相应地忽视了软技能发展,例如外语熟练度、交际信心和跨文化经验。然而生活在地球村,几乎谁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跨文化交际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生活现实。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一旦进入职场就能适应职业岗位跨文化的需求。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重视程度,笔者对所任教的2010级非英语专业五年制和三年制共1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兴趣、方式和途径、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思路。由于篇幅所限,笔者遴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问卷调查题目及结果如下:

(1)你认为在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目的是:

a.拿文凭、找工作(56.3%)

B.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28.6%)

C.对英语感兴趣(15.1%)

(2)你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感兴趣程度是:

a.感兴趣(35.7%)

B.有点兴趣(47.2%)

C.不感兴趣(17.1%)

(3)你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是:

a.非常了解(15.7%)

B.有些了解(37.2%)

C.不太了解(47.1%)

(4)你认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对你的英语学习帮助情况是:

a.有很大帮助(37.5%)

B.有些帮助(51.3%)

C.没有帮助(11.2%)

(5)在英语学习中,你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程度是:

a.经常意识到(35.4%)

B.偶尔意识到(41.2%)

C.没有意识到(23.4%)

(6)你认为课本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比重是:

a.较多(14.9%)

B.一般(59.2%)

C.很少(25.9%)

(7)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情况是:

a.偏向语言教学(56.9%)

B.渗透文化教学(31.3%)

C.无所谓(11.8%)

(8)你认为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主要障碍是:

a.不知道从何谈起,对西方人文化、喜好不了解(40.6%)

B.听力、口语、词汇量问题,表达不出来(36%)

C.缺乏勇气(23.4%)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受访高职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基本还是比较明确的,他们大多是抱着拿文凭、找工作的目的来的,也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语言本身,多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是有些好奇,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不了解跨文化知识对自己英语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虽然学习了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不一定有实际上的交际能力。对教师关于英语国家的历史、习俗、生活、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介绍没有迫切要求。课本中出现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含量也是很少,这一点不符合高职大纲中高职英语学习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原则。

一些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比较欠缺又怎能真正掌握好英语,并学以致用呢?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它不是全部。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个思想的表述方式是与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的。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因此,在强调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未来国际化职场的需要,培养学生跨文化应用语言的能力,就要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融入日常语言教学中。

1.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是目的语文化的推介者,不仅要将语言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对以实用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国际化职场的交际自信和沟通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大量接触反映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影视和歌曲,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教师可以开设与英语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选修课程,如“英美概况”或“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西方文化与节日”、“西方交际礼仪”等,系统而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

另外,学校也应为英语教师提供去英语国家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切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开阔眼界,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感受传达给学生。

2.扩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相关的西方背景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虽然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职业英语的内容,但其中的文章多数节选自外文材料,教师可以捕捉其中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解和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如辨认标识、电话交往、餐桌礼仪、参加招聘、旅游购物、入住酒店、看病就诊、寻求帮助等。而且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通过情景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来检测与巩固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相关的语境,要求学生进行符合文化背景的对话。通过听说练习学生可以把不同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有比较、有选择地使用,加强对交际文化模式的记忆。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适度引申课本知识,扩大学生的文化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跨文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英文歌曲、图片幻灯以及原版电影赏析,学生可以从中观察英美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社会禁忌等各方面的情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这些渠道所接触到的有关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原型再现,是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如果在观看后结合某个专题展开讨论,畅谈看法,进而对一定的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语言知识转向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探究。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所讲的语言文化知识,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关使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有关材料。从阅读一些较为简单的英文读物和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节目开始,逐步提高难度。推荐学生在网络上阅读英美杂志或报刊。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可以学唱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慢慢地对英语产生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带进课堂。给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英语课堂内外主动探究有价值的英语文化知识,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中西方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有效的积淀,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寻找机会与英语母语人士直接交流,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中,感受地道、符合文化习惯的英语,学会如何得体地传递和接受信息。校方可以利用与国外高校开发合作项目的机会,组织学生交流,或者邀请客座教授参加学术课程,使学生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

进行专题讲座,组织英语角、英语竞赛、辩论、演讲、晚会、歌曲比赛、英语文化节,表演英语短剧、观看英语原声戏剧影视作品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体验和学习英语文化。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增强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效地理解和领会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习得目的语文化。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就应该未雨绸缪、点滴积累,对学生不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渗透,让学生在未来的全球化工作场景中减少沟通障碍,增强跨文化理解,这其实正是对“高职英语教学要服务于专业、服务于就业”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孔珊.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5).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9

关键词: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策略

一、前言

文化就其经典定义,是“一种复架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tylor,1871:3)。任何语言,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其语言不可避免地打着所依存的深刻的文化印迹,体现着使用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辉映着以文化思维、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所以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扎根在所使用的语言中,并影响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懂其中一个,就无法理解和欣赏另一个。”(wardhaugh,1993:216)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英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考虑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文化教学纳入语言教学当中,让学生掌握与语言相关的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具型学习动机在大学生学习中占首要地位,大学教学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成绩轻素质的倾向。许多大学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文化教学也仍然停留在语言知识认知层面,英语课堂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教学的主要模式仍然是语言点讲解、对话操练,以及围绕语篇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导致目前广泛存在英语学习者“文化失语症”现象。所谓文化失语症,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有关文化内容的思想表达能力、语篇理解的能力部分或全部缺失。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内容,语言使用者难以理解其正确含义,或者不能使用英语进行正确恰当的表达。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通过文化知识传授、文化熏陶及文化交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架构,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修养。因此,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科目,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在教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使用能力的同时,传授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英语文化教学应当纳入语言教学的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提高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为目的进行深度改革。

三、文化教学策略

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和学新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2000)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何将文化教学策略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这无疑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采取的文化教学策略,旨在使语言文化教学落到实处,使大学英语教学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把文化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如火如荼,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在不断修订。然而,就文化教学而言,虽然各级大纲在论述教学目的时都强调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所有大纲都围绕语言教学而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具体阐述时,只列出了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书面表达、翻译几个项目,而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与评价没有任何论述。在没有大纲的约束和指导下,教师往往只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学生介绍一些零星的文化背景知识,远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可以说,缺乏大纲的指导,中国的英语文化教学只能徘徊在外语教学的边缘,起着点缀作用。因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对文化教学进行研究,开发、制定一个把文化真正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纲,详细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标准、内容,并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与评价手段,使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有章可循,有理论可指导。

(二)编写渗透文化教学的大学英语教材。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对外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教材都贯彻着一种相关的理念。跨文化英语教学目的下的教材,理应体现语言和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完成语言文化知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多以传授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为目的,词汇和语篇理解是学习的重点,体现文化内容的《英美概况》等教材之作为选修课使用,将文化内容与语言内容结合起来的大学英语教材极少。因此,我建议教材编写者应重新编写渗透文化教学的大学英语教材,将文化主题与语言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在编写建材之时,多选择一些文化题材的语篇,甚至可以借鉴母语语言教学中的一些语篇选择方法,增加一些蕴含丰富文化内容的文学作品节选。配套的课后练习中,除了语篇中的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训练,也要适当编排一些文化知识训练和跨文化交流活动练习,让教学活动既能训练语言英语能力,又能兼顾到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刺激学生的文化学习动机。

根据Gardner和Lambert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外语学习的动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学习是为了取得文凭,就业需要,获取信息,以及以外语为媒介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二是综合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即学习外语是为了与外国人进行交际,学习外国文化和技术,促进文化交流。这两种外语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都有很大作用,但影响不同。工具型动机作用下的外语学习,将语言视为工具,不太重视对文化的了解,而综合型动机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相关文化,增强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应当在刺激学生工具型动机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综合动机的刺激,引导学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和意识,增强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动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建构。

文化学习和其他学习活动一样,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Kleinjans将文化学习的认知过程分为:信息的获取、分析、综合、理解和洞察五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行为经历意识、关注、反应、实践和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获取文化信息,进行相关文化知识建构,另一方面要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将知识转化问能力,对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反思和应用,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第一语言文化学习不同,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学习的过程更为复杂,它是一个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图式的增加,又包括认知图式调整和修改。在谈到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时,英国学者morgan(1993)提出,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考虑,即两套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的问题(thetwosetsofculturalschemata)。她认为,一个人的母语文化认知图式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只有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图式必须有意识地对待,因为这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而建立起来的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因此,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对比,了解文化差异,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做好相应的转换,有效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失语现象。

(五)测试与评价中增加文化教学内容。

测试与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不是教学的目的,但可以对教学活动起促进作用,有效的测试和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语言的听说能力的测试逐步被纳入考试内容中,但纵观中国大学英语的各种测试和评价,从单元测验等形成性评价,到期末考试、四六级英语水平测试等终结性评价,很少把考查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测试纳入考试体系和内容当中。因此,为了能够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习得的重视性和有效性,各种形式的测试和评价的内容也应当相应做出调整,增加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测评内容,比如设置考查词语文化内涵的选择题、跨文化交流的情景对话选择题,测试文化知识的填空题和阅读理解题等。

(六)把英语文化学习的空间延伸到第二课堂。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仅靠课堂教学,教师很难把庞大而复杂的英语文化全部传授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可以把文化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开展促进文化知识习得的各种课外活动。比如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英美报刊和杂志等,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也可以举办英语文化知识讲座或英美电影欣赏等,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习俗等从各个层面的文化知识。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文化习得在外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外语教学的各个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也需要英语教师们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予以有效地执行。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工作者继续探讨和完善的课题,也将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tylor,e.B.primitiveCulture[m].London:StrachanandCadell,1871.

[2]wardhaugh,R.investigatingLanguage[m].oxfordandCambridge:Backwellpublishers,1993.

[3]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andmotivationinSecondLanguageLearning.Rowley[m].ma:newburyHouse,1972.

[4]Kleinjans,e.onCultureLearning:workingpapersoftheeast-westLearninginstitute[m].Honolulu,Hawaii:east-westCenter,paperno.13,1972.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篇10

高中语文课程的新目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一些语文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程红兵先生的“语文人格教育”,认为“学科当中承载着多少年来社会的文明财富,人类的文明财富转化成课程资源,来发挥它的培养人的作用。所以,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的人格形成的主要的教学形态”。还有王尚文先生的“语感中心说”,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钱梦龙先生则把“语文素养”分成“语文知识”、“读写听说的能力”、“对母语深厚的感情和正确的态度”、“文学审美的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五个要素。可见,大多数专家都强调语言基础,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又以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为基础。这也正是把握住了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根本要务,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深刻领会和探索。笔者以为,语言的理解在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一、语言理解在人类语言学习中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汲取前人积累的大量的书本知识,而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则要把这个学习任务及知识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知识理解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其中语言理解就是最基础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下的基本科学概念都是由语言文字来形成并定义的,而语文知识就更有意思,它以语言文字来定义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的概念,如“汉语”、“甲骨文”、“启蒙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等。基于这种特性,语言理解对人类语言(文)的学习就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学科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性概念,如“普通话”、“简化字”、“意识流小说”等,就更需要学生加强语言理解,形成活跃的思维内部言语,来和书面的文字达成统一。

二、语言理解是语文两大性质的和谐保证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流通语言中最简省而又最深奥的古老表意语言体系,不仅独此一家,别无参照,而且在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进程中,又衍生出了一整套繁复而绵密的文化蕴涵,笔画繁难的繁体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曾经使汉字和我们汉民族的文学文化成为上层贵族的专享,愚民统治的工具。笔者以为,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个定性也是必要的,这对于语文课程虽有难度,但仍然不宜回避,只是不可保守僵化,也不应随波逐流,总要取法中庸,道行和谐。如今新课标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承认了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的工具基础,又肯定了要提升语文课程中“文学文化”的人文素养,于课程自身是实现了完整的两条腿走路,于一线教师是扫除了迷惘,明确了方向,相信将大大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和效率。所以,语言理解实际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融通的金桥,需要牢牢把握,紧紧立足。

三、语言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

语文,既是知识,也是能力;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除了知识要求,当然也少不了能力要求。新课标提出了“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钱梦龙先生提出了“读写听说的能力”和“文学审美的趣味和能力”等能力要求。作为对高中生语文能力的最高最全面测试的《高考考试说明》则将语文能力具体细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相比以往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多则多矣,但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学仍应以培养和提升语言理解能力为中心。识记最基础,当然也不能忽略,但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高中阶段可在理解能力提高后反过来优化识记。所以高中生不是理解高了、够了,而是还低、还不够,更不要说是在理解之后,内化为思维言语,外现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评价能力,故而,立足语言理解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更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