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学动态分析十篇经济学动态分析十篇

经济学动态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6:15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1

只有企业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其持久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关系式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内部管理能力m和外部管理能力R关系式等。基于此我们将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分析如下。首先,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企业应从产品价格、数量等方面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市场经济发展一致性程度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其次,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企业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组织管理能力。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其知识性体现在只有符合市场价值观的创新模式才能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选择对象,以此制定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其系统性与企业自身的系统性相吻合。以能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各种资源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只有各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现实途径

2.1采用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培育企业核心市场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因此,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采取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以此培育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确保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地位,并逐渐扩展核心领域,为其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2.2规范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营造企业核心机制

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使其自身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施动态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其组织管理规范。切忌单一依靠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企业应进行适当的培训,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总之,要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机制的构建十分必要,企业应规范自身的组织管理结构,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变化,建立有利于其经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2.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发展所奉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发展宗旨等。正确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另外,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从我国成功企业发展的途径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员工培育方法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树立。缺少必要的核心文化,企业的发展也将陷于尴尬境地。

3结论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16-02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具有如下特点:

1.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而产生的,并不断发展完善。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凯恩斯经济学,最后到当代西方经济学,具有很长时间的发展、修正和完善过程,其基本理论经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西方经济学由众多西方经济学学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识观点构成的。如按其对市场机制作用认识上的不同可分为新旧古典经济学派和新旧凯恩斯学派;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派、经济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中,有些是相互补充的,有些则是相互对立的,如持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观点在分析方法上不同,但最终却得到相同的结论。

3.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供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对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加以论证,多为实证分析。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预言逻辑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

5.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问题,进一步地说,它研究的是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提出一些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西方经济学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二、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避免的误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高等学校经济系以及工科院校的管理系陆续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但中国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是以现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为基础编写而成,只包括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产生一些误区。比如:忽视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忽视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等等。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认为西方经济学等于资产阶级理论,等于反动的理论,而采取一概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往往在没有弄清问题情况下,就不加分析地进行批判,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学术视线,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然而,如今,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本文提出的两个误区。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和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唯一的现代经济学,应以西方经济学来改造、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全盘地接收,全盘照抄,完全成了西方经济学说的俘虏。这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认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可以借鉴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避免走入学习的误区。

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学科流派众多,学生难于区分差别。西方经济学是中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济学在产生之后在各个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关于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研究方法多样,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3.理论体系庞杂,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融会贯通,分清知识脉络,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4.知识体系更新迅速,教师难于及时调整。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

四、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想法:

1.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网络里面有丰富的资源,有大量的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可以使枯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

2.加强和完善中国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科学合理、并能给予案例教学以充分重视的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全面完成经济学教学目标和培养经济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加强和完善中国经济学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设想:一是明确经济学案例的选编原则;二是科学划分经济学案例的不同类型;三是科学组织经济学案例教学。

3.素质教育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结合:(1)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2)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3)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制度的改进。

4.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既要进行静态分析又要进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换句话说,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态分析主要是一种横断面分析,不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分析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比较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动态均衡分析则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

五、注意西方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与众多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与其他很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西方经济学不仅仅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课,对其他很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西方经济学与数学:西方经济学以数学为工具,大量采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尤其是边际的分析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边际”讲清楚了,这样所有边际的概念,像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产量等核心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2.西方经济学与心理学: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经济活动的社会科学,人的心理在经济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论、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市场关于货币的需求动机理论等等都和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讲清楚人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这些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韬哲.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3).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3

最初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规律的经验总结,但经过融合其他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并抽象化为理论形成了现代的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再是仅适用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理论体系,对于市场经济占主导的发展中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在我国高校已经普通西方经济学课程近20余年,成为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

一般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所用的分析方法较为复杂,因此如何通过适当的方法,将经济学研究成果,特别应用西方经济学于我国实际经济问题的成果转化为本科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材料成为提高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之一。只有将新鲜的、下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料,才能培养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才能培养学生们的理论应用能力,也才能更好地衔接本科与更高层次的学习。

二、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材料的特点

(一)、重视理论内容,缺少理论检验

注重对理论的说明是我国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一般性特点。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及经验上抽象出来的理论。因此注重理论的内在逻辑梳理,提供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直觉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多引用国外研究成果,较少使用国内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不断强调案例教学,使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对一些研究成果的介绍也略有增加。但增加的内容更多引自国外经典教材中的案例或研究成果,而基于我国实际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能够进入材料中。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无法得到关于西方经济在我国实际经济中真实运用的知识,客观地造成教材与实现之间不容的现象。

将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变成教学材料是一个具有风险的工作。一般认为,只有经历了严格实践检验的成果才可以成为教学材料。然而饱受责难的凯恩斯理论依然是本科宏观经济材料中的最核心部分,原因就在于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也只是在其假定下才成立。

(三)、内容陈旧,对最新成果涉及较少

虽然在一些本科教材中增加了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竞争等内容,也引入了实际商业周期、新凯恩斯等较新的理论,但常常都是一笔带过,整体上内容仍然比较陈旧。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对一些研究动向缺乏必要的启发性介绍,如预期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一些重要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缺少适当的介绍。

三、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材料的方法

经济学前沿研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关注动态调整过程,即强调动态分析。分析中所用的动态模型一般包括多个动态方程,整个模型一般难以获得内生变量的解析解,所以常采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向均衡调整的动态过程。这些经济学前沿分析中所需的数理方法也常超出本科低年级学习范围(西方经济学开课时间),甚至超出本科阶段的知识水平。降低研究中模型设定的难度,保持研究的主要结果、结论是经济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主要原则。

(一)、流程图示意

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一般多采用动态模型,变量之间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如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学变量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还有多个间接影响途径。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常常是模型的关键。如何将这些机制以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难点之一。流程图可以很好地阐述变量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向。

流程图是解释、说明复杂影响机制的有力工具之一,已经在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流程图与现行一般教材中常见的单一图形不同,有许多单一图形所不具有的优点。除上述优点外,采用流程图以流程形式表现经济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和方向,可以降低阅读者对数学推导过程的畏难心理。在完整展示整个经济模型后,可以将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间接作用机制分解开来,逐个进行说明。

(二)、比较静态分析

经济学动态模型分析中一般涉及均衡(或稳态)的变化及向均衡移动时的动态调整的内容。前一个问题的研究难度低于后一个问题,也与现行教学材料的内容更为接近,容易被学生接受。经济学动态模型的均衡或稳态分析时,可以将不同时期的同一变量视为常数,如动态优化后消费的euler方程中可能包括同期消费、滞后的消费和未来(预期)的消费,在求解均衡和稳态时可视为同一值进行加减运算。所以求解均衡问题转化为求解多元的方程问题。如果所需转化的模型涉及的变量略多,如模型中包括6-7个变量时,还可以通过代入法减少变量。

(三)、动态模拟展示

经济学动态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分析从稳态到新稳态过渡或者向稳态收敛的动态特征。研究成果转化时可以采用与原来研究过程不同的方式展现动态调整的过程。如论文研究中可能是在对模型进行对数-线性变换后进行模拟分析,但转化时可以采用与原研究相同的的模拟,也可以直接对原动态模型进行模拟。

转化后仍用对数-线性模型的模拟,便于与原论文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并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但缺点在于模型的对数-线性变换需要一些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可能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直接采用动态模型进行模拟减少了对模型进行对数-线性变化的工作压力,也更为直观,因此容易被学生授受。但不便于与原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四、结论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4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内容介绍 

宏观经济理论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依据,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合理应用,来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该过程被称为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实证经济统计分析,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该体系由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相互整合而成。在市场经济国家中,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主体,统计资料以及经济理论二者均为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涵盖了理论计量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两方面内容,通过对事实统计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探索经济规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统计学的核心,其是也是作为宏观经济学论文统计分析的基准存在的,专题性统计分析工作与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均被列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范畴。其中,前者要求通过多样化的调查方法,开深入定性认识所研究的问题;后者则指每年地方统计局根据前一年度的统计分析数据,做出相应的报告内容。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途径 

宏观经济分析途径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比较静态分析、静态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比较动态分析以及动态分析。其中,比较静态分析是指通过比较对两个及其以上均衡位置所形成的分析途径;静态分析指将经济变动过程以及时间因素进行完全抽离,继而实现的一种经济均衡状态现象,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即静态均衡分析法,也被称为静态分析法;边际分析是指通过边际概念,采用数量分析法来分析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对自变量变动于因变量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凸显与强调;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两种途径,代指对经济均衡的变动条件与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比较动态分析是指比较分析两个经济过程,继而得到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动态分析则要对时间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目前已经由新的均衡的分析途径代替了原有的均衡分析途径。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基础以及作用介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旨在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与矛盾进行客观的揭示,并预测经济运行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根据相关经济管理的建议,来进一步精确的判断经济运行情况。在此过程中,经济学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按照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目的,来对计量经济模型以及统计模型进行科学的构建,以此来科学的验证经济学的多种理论。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滞后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滞后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追溯其缘由,相关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创新思维,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不能有效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不能充分认识对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的作用下,被赋予了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型时代特点,这就对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认识大数据时代特征方面仍处于初期阶段,使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的构建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 

3.缺乏必要的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包括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明显不足。追溯其缘由,主要是在国债技改投资贴息措施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再加了投资规模。与此同时,在不断削弱的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加之,企业无法按照实际情况,及时改变通货紧缩状况,致使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激化,上述因素均会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长足发展。 

4.不能够顺应大数据时展趋势 

我国政府比较重视信息化领域与电子政务行业,硬件设施、信息网络以及软件设施均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机会和条件。但由于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财务信息、活动统计、业务统计以及行政记录均未实现科学的统计数据转化,这是源于其并不能够顺应大数据分析使用趋势,在不一致的指标口径、指标体系、指标、空间、分类以及编码的情况下,数据库相对混乱,无法实现最基础的常规统计描述、整理以及分析。该现象反映了社会统计素质的缺失,由于政府领导缺乏对统计作用的正确认识所致。在这种态势下,无法真正实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决策科学化管理。 

三、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全面贯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依托于科学的理念,包括灵活性、发展性、多样化、全面性理念。其中,灵活性理念的积极贯彻,旨在我国政府能够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规避经济风险问题;发展性理念的积极贯彻,旨在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强化;多样化理念的积极贯彻,能够起到推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该理念倡导协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全面性理念的积极贯彻,能够促进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整体情况的把握,为对与之相关的一些列问题的综合性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头筹发展。由此可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要基于上述理念的全面贯彻来实现。

2.保持社会总供求处于平衡状态 

目前,我国面临着社会总供求失衡的问题,而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因素较多,包括我国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公平的城乡居民收支,再加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等因素影响了我国社会总供求处于平衡状态的保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要通过多样化的措施积极的治理该现象。 

其一,对我国的就业率进行不断的提升,使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得到不断的完善;其二,适当的增加政府支出,使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的比例得到合理的增加;其三,促进货币流动,并投入大量的公共物品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做支持,使内需得到充分的拉动;其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减小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其四,在分配个人收入中,要全面贯彻效率优先以及公平原则,使城乡二元结构得到科学的清除。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要大力扶持贫困灾区,并不断完善对公平竞争机制,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的积极导向下,使消费内需得到不断的扩大,从而使经济得到科学而又快速的增长。 

3.进一步提升经济宏观调控能力 

由于经济的流动性较强,那么在经济运行也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发生。为此,我国政府要对经济宏观调控能力进行不断提升,有机整合我国的政治外交与宏观调控,并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贯彻,使宏观调控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与此同时,我国要按照时间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手段,科学划分宏观调控目标的层次,以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从而使其市场机制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经济调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的目的。 

4.科学的革新投融资体制 

经济市场的有效运行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前提,为了加快科学的革新投融资体制目的的实现,我国要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科学的建立。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要促进出口退税进度的加快发展,为出口信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投资过程中,要严格杜绝重复建设现象,由扩大消费代替原有的扩大投资,并社会保障资金国家统筹的全面实施,强化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对出口的科学刺激,增长出口量,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的流动资金匮乏的现象,这就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此,我国政府要不断强化扶持中小型企业,并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长足发展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可持续发展。 

5.抓住大数据时展机遇 

相对于美国而言,大数据时代下中国发展和多方面情况与其存在明显的差异。自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总结了跨越历史、超越自己以及积极发挥政府组织效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转型发展的经验。大数据时代为我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超越、追赶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国要以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数据为切入点,不断的推动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发展,并给予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中长期发展政策科学规划、分析研究和实施以及科学管理高度的支持。 

为了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要抓住大数据时展机遇,使研究更具前瞻性,海量的信息网络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包括深入研究相关微观到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数据的分析以及搜集整理的手段,从而形成一个全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系统思想的创新模式,为监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提供科学的已依据,同时,也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政策的制定以及科学分析提供良好的服务。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视角,以服务业各个部门管理的监管信息/业务统计、行政记录以及经济活动的实物量统计作为切入点,根据最终统计的财务等价值量,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核算和统计推算的科学统计方法体系。与此同时,当地相关部门可以以管道运输、河运、公路、航空、铁路等地理信息系统、物感网、信息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统计数据作为主要依据,对能够顺应大数据发展的平台进行大力发展,并强化对我国物流网络体系的服务业统计以及能够适应我国交通运输情况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物流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较为基础的建设服务。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以资源环境、能源生产企业、电网供求等信息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能源发展建设大数据平台进行科学的建设,继而为国家能源发展规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终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要走在大数据时展前沿,合理的分析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对多样化统计方法的整合,深入的了解宏观经济,实现合理化、科学化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我国政府要不断完善数据集中平台、经济发展体系的构建,统筹管理社会各项经济数据。与此同时,政府要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充分利用,全面贯彻协同理念以及合作理念,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优化,并为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长足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仍面临着比较多样化的问题,但相信通过政府以及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与努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会为人们谋取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23-34.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5

关键词生态论;复杂系统;方法论;多元化;减商化;去货币化

中图分类号X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028-02

生态思想(ecologicalthoughts)就是用和谐的生态观去观察世界,用生态化的方法去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使自己的行为恪守生态伦理道德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即生态意识)。生态化(ecologicalize)是把广义的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把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和谐纽带。生态论(ecologism)就是运用生态思想去探索世界,研究并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理论与方法。显然,生态论是一种方法论,是以生态观来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般方法。生态论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论,在继承系统论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基础上,融入了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技术[1-5]。

1生态论与系统论

从认识论的方法角度看,生态论是继神论、机械论、系统论之后的一种认识论。神论(theism)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神创造的,神可以将他的意志或意思通过某些个别的人、某些事迹或事件、某些经典传达给世人。机械论(mechanism)把整个自然都解释成一个在运动中、完全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的客观存在的体系。系统论(systemtheory)把世界理解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在研究世界时,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方面重点研究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表1)。

像系统论继承了机械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方法一样,生态论也继承了系统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方法。生态论在分析研究世界时,在使用系统理论的同时,更加着重从研究对象的“生命”特征入手,分析其成长、消亡与再生,以及代谢、进化等“生命”过程。如果说系统论与机械论是将数学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其他科学,那么生态论则是在引入数学与物理学方法的同时,还将生态学与生物学方法融入到其他学科研究中去。

生态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生命”观念。生态论认为,任何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命体”,其不仅具有系统论中所具有的特性,还具有一定“生命”特征,如生命周期性、代谢性、进化性[2]。

2生态论方法

2.1代谢分析

代谢分析就是对复杂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以将复杂系统理解为一个复杂网络(超图),这样就可以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和代谢动力学分析方法,将表示代谢流的复杂网络转换为状态·关系向量,采用时空动态分析(tSDa,time-SpaceDynamicanalysisofevent)方法进行分析[6]。

2.2场分析

场(field)是指系统在一定的时空内的分布,包括其所占的时空位置,以及与环境其他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宏观上,通过场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场的范围(宽度和重叠度)、强度和作用时间,进一步分析系统的竞争与共生情况。在微观上,可以对系统内各子系统进行同样的场分析。

2.3生命周期分析

生命周期的概念应用很广泛,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过程。系统理想的生命周期可以用动态的pDCS表示。

p(plan)即计划,包括系统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系统活动计划的制订;D(Do)即执行,就是具体计划的实施运作;C(Check)即检查,就是评估计划执行的结果;S(Study)即学习,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发扬,对于失败的教训要避免重现,并将学习结果遗传到下一轮计划中。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叫做pDCS循环。

2.4系统健康评价

系统健康(systemhealth)是指系统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可以持续发挥完善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是系统健康的基础;发挥完善的功能是对健康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只有安全可靠的系统才是健康的系统,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系统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伤害,也会危及系统本身安全。

系统承载力(systemcapacity)是指某一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该系统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输入或输出能力。系统承载力是反映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当外界压力超出系统承载力时,系统就处在不健康状态,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或消亡。因此,对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可以从系统承载力分析着手。

2.5系统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管理(systemhealthmanagement,SHm)就是指人类按照系统的健康状况,在遵从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7]。

3生态论研究展望

生态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方法论,如果将生态论与系统技术、现代数学技术相结合,就可以使一些难以数学化的学科数学化,从定性分析研究转入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并可以借助现代计算工具进行模拟分析。如将生态论引入社会学,结合社会物理学研究成果,就可以对人类社会进行精细模拟计算;将生态论引入生物学,结合现有的虚拟细胞技术,就可以建立精细的人工生命模型,对生物体尤其是人体进行精准模拟;将生态论引入有关企业科学,建立精确的企业运转模型、产品流通模型等,对企业的实时监控与实时动态模拟,实现对企业的精准管理。

此外,将生态论引入中医科学,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可以揭开当前中医诸多疑团,帮助中医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将生态论引入人工智能科学,结合当前思维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建立更为稳定可靠、维护扩展方便的大型人工智能模拟系统。

4经济生态化

4.1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economy)的实质是研究管理人类生产活动的科学。人类生产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经济学至今还是采用机械论的研究方法,将人类生产活动一元化,将人类生产活动指标货币化,使经济学模型无法描述人类活动状况,致使不同角度的经济学研究结论之间相互矛盾,甚至与人类生产活动实际情况相反。更有甚者,使用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决策导致重大失误的事例时有出现,轻则导致达不到预期目标,严重的导致企业破产,甚至国家经济崩溃。

经济学研究与经济发展决策,要尽快摒弃目前的机械论方法,引入生态论和系统分析技术,积极运用当代数学技术,开辟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并将其运用到经济发展中。为此,笔者认为,就经济发展而言,亟需从多元化、减商化、去货币化3个方面着手,开展经济生态化研究与应用。

4.2多元化

经济多元化(pluralism)是指2个方面的多元化: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即摒弃传统的机械论经济学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生态论方法论,积极运用当代系统学、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开展经济研究,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经济发展多元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采取发展模式(developingmode)多元化、产业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多元化发展战略;就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则采取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区域多元化等多元化运行战略。

4.3减商化

商业可促进劳动产品流通,并没有使劳动产品增值,但是这种无增殖的劳动在人类社会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交通、信息不发达年代,商业为促进劳动产品交流乃至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今社会交通、信息极为发达,再加上存在商业垄断,使商业获利更加容易,利润空间更大,从而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也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发展。同时,也正是交通与信息的发达,尤其是互联网与物流网的快速发展,为减商化提供了基础。

减商化(reduce-commercial)就是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商业活动,从而提高人类社会总劳动中的有效劳动比率,让更多的人或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提高劳动产品价值的劳动,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娱乐。

4.4去货币化

去货币化(non-currency)是指摒弃目前过度依赖货币调节来管理人类社会的方法,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实际规律,择更加科学、高效、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来管理人类社会。

该研究的去货币化不是指彻底抛弃货币,因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品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货币在一定的范围存在。这里的去货币化是指减少劳动计量、社会发展分析与决策等中的货币化成分,按照人类社会经济规律实际,选择多元化因子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人的社会活动进行和谐化管理。

5参考文献

[1]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1999-01-18)[2012-04-20].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

[2]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0-04-13)[2012-04-20].http://blog.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8716.

[3]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2-04-20].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4]张国庆.简论生态观[eB/oL].(2007-12-09)[2012-04-20].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2300.

[5]张国庆.简论生态观、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eB/oL].(2008-01-11)[2012-04-20].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4.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6

引言

一、两个简单的例子

1.1老鹰(Hawk)与鸽子(Dove)博弈

1.2系统选择博弈

二、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2.1理性的由来及其缺陷

2.2心理学研究成果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

2.3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三、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容

3.1进化博弈理论基本模型分类

3.2进化博弈理论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

3.3进化博弈理论基本动态概念----模仿者动态

四、进化博弈理论的应用

五、传统方法的缺陷及进化博弈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性

5.1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法的缺陷

5.2经典博弈理论的策略互动分析法及其缺陷

5.3进化博弈理论局部动态分析方法的现实性

5.3.1局部动态分析法的均衡观

5.3.2局部动态法的时间观

5.3.3局部动态法的均衡选择观

5.3.4局部动态法的特殊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从两个简单的博弈例子出发,以通俗的语言全面介绍了进化博弈理论的理性基础及其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和部分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比较了新古典经济学、经典博弈理论①及进化博弈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之处,并特别强调了进化博弈理论局部动态法的均衡观、时间观、均衡选择观及方法上的特殊性。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分析方法既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创新又是经济学直面现实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沉默互动;社会互动;进化稳定策略;模仿者动态;均衡分析法;局部动态法

引言

为什么同样一项经济制度在某个地方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另一个地方对经济发展却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为什么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中介在一些地方会出现而在另一些地方却不能出现?为什么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一个地方显示出高效率而在另一地方却不具有效率?诸如此类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利用均衡分析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均衡分析法的最大缺陷是把经济系统中参与人看作是互不联系的单个人(仅研究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不能把其所考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去,该方法完全忽略了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等对参与人行为的影响,单纯考察某个条件与结果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因而,无法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博弈理论尽管把参与人之间行为互动关系纳入到了模型之中,但依然没能跳出新古典均衡分析法的基本框架,并且由于其对理性赋予更强的假定,使得该理论更加脱离现实。进化博弈理论则一反常规,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察经济及社会问题,它所提供的局部动态研究方法是从更现实的社会人出发,把其所考察的问题都置于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因而,其结论更接近于现实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进化博弈理论属于经济学的前沿理论,该理论从其理论框架建立到现在仅仅只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其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已经成为主流经济的研究方法之一。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对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对进化博弈这样的前沿理论更是知者甚少,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通俗的语言介绍进化博弈理论的相关内容及其应用,让读者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给出进化博弈理论的两个典型的例子;第二部分对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对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第四部分概述进化博弈理论的有关应用;第五部分论述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缺陷及进化博弈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性;第六部分对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及理论前景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两个简单的例子

为了下文说明的方便,本文先给出进化博弈理论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给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1老鹰(Hawk)与鸽子(Dove)博弈

假定一个生态环境中有老鹰与鸽子两种动物,它们为了生存需要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或生存空间等)而竞争。老鹰一般比较凶悍,必要时在斗争中直到重伤。鸽子一般比较温驯,竞争时在强敌面前常常退缩。竞争中获胜者得到了生存资源就可以更好地繁衍后代,重伤者则不利于其后代生长,即会减少其后代的数量。如果群体中老鹰与鸽子相遇并竞争资源,那么老鹰就会轻而易举地获得全部资源,而鸽子由于害怕强敌退出争夺,从而不能获得任何资源(当然不会受伤);如果群体中两个鸽子相遇并竞争生存资源,由于它们均胆小怕事不愿意战斗,结果平分资源;如果群体中两个老鹰相遇并竞争有限的生存资源,由于它们都非常勇猛而相互残杀,直到双方受到重伤而精疲力竭,结果虽然双方都获得部分生存资源但损失惨重,入不敷出。假定竞争中得到全部资源为50个单位(该数字也可以表示为生物的适应度、繁殖成活率或后代数量);得不到资源则表示其适应度为零;双方重伤则用来表示。于是老鹰、鸽子两种动物进行的资源竞争可以用一个对称博弈来描述,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

操作依赖于该群体的初始状态。如果初始时,该宿舍有多于4人使用操作系统,那么该宿舍所有学生最终都会使用该操作系统;否则所有学生最终会使用操作系统。

二、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进化博弈理论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创新,该理论从否定传统理论赖以成立的基础----理性人假定出发而建立起来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它结合了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从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出发来分析参与人的资源配置行为。

2.1理性的由来及其缺陷

经济学自从古希腊哲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是在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之后。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资源的稀缺程度如何能被人类经济活动所减少,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资源配置问题而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及国别差异的原因。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成形,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逐渐转向在给定稀缺程度下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是需要人的参与,也就是说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演变为关于经济中参与人如何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地方去的问题,强调个体行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济中参与人的决策行为是通过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作出的,为了更好地从微观个体行为来解释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借用了哲学中“理性”概念对复杂的人类行为过程进行了抽象的假定。然而,理性一词用于经济学时却对其含义的理解与哲学中对其含义的理解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哲学中的理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以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认知能力,当代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人类理性即认知能力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经济学中的理性则是指一种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即是经济中参与人对其所处世界的各种状态及不同状态对自己支付的意义都具有完全信息,并且在既定的条件下每个参与人都具有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或最大利润的能力。

经济学家认为理性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凭借理性就可以完全地认识自然与社会。经济学中对理性的含义经过这样的处理以后,就使得经济学能够充分运用数学理论发展的成果来进行分析。为了应用数学工具并更好地处理经济问题,传统经济学家们从偏好,信念及理性三个方面来界定经济主体的特征,其中信念就是个体认为不同结果将会出现的基于个体所获信息之上的条件概率。偏好则是基于不同结果的信念之上的序。理性是根据上述偏好及信念,个体获得最优决策的程度以及个体根据已经获得的信息来修正其信念的能力。这三个特征使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由现实人转向了理想化的对象,经济学越来越偏离了现实。

由理性概念而引致的缺陷首先表现在理性人具有无限的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的均衡观,认为经济系统常常处于均衡状态,非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受到外生因素扰动而使系统偏离均衡状态时,系统会以线性的方式回归均衡,这种机械式线性反应的均衡观来源于牛顿力学,由此而得出的比较静态分析法完全忽视了系统受到非线性扰动及连续因素的影响。其次表现在由全知全能的理性人而引致的均衡跳跃观,认为经济系统达到均衡或者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是不需要时间的,认为时间是可逆的,即经济变量与物理学的变量一样,只要条件相同系统的均衡也就相同,市场和经济对于过去的记忆是短暂的或者是没有的。这种应用经典牛顿力学分析方法来分析高度复杂的参与人经济行为使得其预测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表现在其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上,传统经济学的最基本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法赖以成立的基础是假定经济系统只受到外界一个个相互独立、互不重叠的冲击的影响,或者当一个因素的影响消除之后,下一因素才开始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各种因素之间不可能相互独立,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动,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各因素对最终目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较静态法却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企图通过比较不同均衡来找出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因此得不出符合现实的结论,其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2.2心理学研究成果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

随着经济学家对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近来实验经济学的迅速发展,主流经济学赖以成立的基础“理性人”假定及其基本的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相继出现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方法,其中在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分析有着非常曲折的历史。事实上,斯密、马歇尔、庇古、费雪尔和凯恩斯等一批古典经济学家都仔细地分析了偏好和信念的心理学基础。但从1940’s开始,一方面受到萨缪尔森及希克斯等新一派基于理性假定经济学家的影响,心理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慢慢地被降低了;另一方面理性模型也遇到了许多如allais(1952)悖论等难以给出合理解释的经济现象。于是1960’s开始,许多微观经济学家再次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来解释现实中的异常现象,宏观经济学也把经验法则和适应性预期纳入到其模型之中,正是在这一时期心理学家Simon(1957)提出了其著名的“有限理性”概念。然而,1970’s初随着RobertLucas等人提出的理性预期理论、Selten、Kreps等倡导的强调正确信念及贝叶斯修正的博弈理论及Stiglitz、Spence等研究的信息经济学理论相继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学界再一次掀起了排除渗透在经济学领域中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热潮,心理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界几乎无立足之地,严格理性假定席卷整个经济学界。行为经济学的发起者amostversky在经济学界根本找不到志趣相投者。1970’s末期,随着心理学家amostversky与Kahneman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应用心理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原创性文章,如1974年他们在Science发表的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1979年他们合作在econometrica发表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慢慢消除了经济学界中存在的对心理学分析方法的偏见,此后应用心理分析方法来解释经济现象的文献见诸于各种经济学期刊之中,心理分析方法也渐渐地成为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进入1980’s,随着经典博弈理论、生态理论及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心理学家西蒙把其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成果直接应用经济分析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极大地激励着经济及社会学家从现实人行为出发来解释经济及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认知过程首先表现为人们通过一种“感知秩序”进行学习活动,并形成分散的非同质的知识,其中“感知秩序”是指人的理解力、知识和人类行动之间的关系;其次表现为个体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理性程度的有限性,组织学习个体学习行为的整合而形成的多层次“理性结构”,个体理性便会在一个累积性的组织或制度环境中得到塑造和提高并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习行为总会受到组织、习惯和文化等制度性的限制和影响。西蒙认为人类并不是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因为人类认知能力有着心理的临界极限,人类进行推理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推理也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另外决策者决策时需要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不可能免费获得的,获得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考虑到参与人有限的知识水平、有限的推理能力、有限的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并非总是最大化的结果,其决策受到参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过去的经验、日常惯例及其他人相似情形下的行为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由于参与人无法免费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且参与人即使获得了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也可能由于有限的计算能力而无法得出最优决策。因此,参与人只能采取模仿、学习等简单的直观决策方法或一些固定的常规来进行决策。人类的决策结果受到复杂的认知过程的影响,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即使给出相同的条件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决策结果,即决策结果受到认知过程的路径影响。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Kahneman)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研究在不确定条件下参与人的决策过程及行为结果并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在1979年,他与有着深厚数学及哲学背景的心理学家特韦尔斯基(tversky)提出了震撼经济学界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他们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一个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是对获奖者过去成就的肯定,更主要说明了获奖理论将会成为主流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丹尼尔·卡内曼标志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经济人”转向现实的“社会人”,经济学直面现实。如何从有限理性出发来研究参与人的行为,许多经济学家对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在这些理论之中影响最大且受到了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即进化博弈理论。

2.3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进化博弈理论源于对生态现象的解释,1960年代生态学家Lewontin就开始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的思想来研究生态问题。生态学家从动植物进化的研究中发现,动植物进化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博弈论的纳什均衡概念来解释。然而,博弈论是研究完全理性的人类互动行为时提出来的,为什么能够解释根本无理性可言的动植物的进化现象呢?我们知道动植物的进化遵循达尔文“优胜劣汰”生物进化理论,生态演化的结果却能够利用博弈理论来给予合理的解释,这种巧合意味着我们可以去掉经典博弈理论中理性人假定的要求。另外,1960年代生态学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非合作博弈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并日趋成熟,进化博弈理论具备了产生的现实及理论基础。

进化博弈理论应用于研究经济学问题在学术界曾经引起极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理性假定。当时由于理性概念在经济学界已经根深蒂固。多数人认为利用研究生态演化的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参与人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动植物行为是完全由其基因所决定的,而经济问题则涉及到具有逻辑思维及学习、模仿能力的理性参与人的行为,因此,借助于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远比动植物复杂的人类行为显然是行不通的。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应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利用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并解释经济现象的文献大量出现于各种经济学期刊了。尽管如此,利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还是需要对该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去掉参与人偏好、信念及理性假定等条件,那么参与人是如何作出决策的呢?进化博弈理论在处理有限理性参与人决策问题时,常常假定参与人遵循某种比贝叶斯法则更简单的行为规则,这种行为规则应该告诉如何采取行动及如何根据经验来改变行为选择,这样参与人只要知道什么会发生,而不必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1970年代,生态学家maynardSmithandprice(1973)结合生物进化论与经典博弈理论在研究生态演化现象的基础上而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stablestragegyeSS),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进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进化博弈理论的诞生。此后,生态学家taylorandJonker(1978)在考察生态演化现象时首次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动态概念----模仿者动态(ReplicatorDynamics)。至此,进化博弈理论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

1980年代以后,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及博弈论固有的缺陷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有限理性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加之进化博弈理论在解释生态现象时获得的巨大成功,特别是经济学界于1992年在康奈尔大学召开的进化博弈理论学术会议,正式确立了该理论的学术地位。一大批如LarrySameulson、KenBinmore、peytonYoung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进化博弈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拓展,并使之逐渐转化为描述经济行为的理论。目前,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还是相当粗糙。因此,它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但该理论提供了比传统理论更具现实性且能够更准确地解释并预测参与人行为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理论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已经为时不远。

三、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容

进化博弈理论结合经典博弈理论及生态理论研究成果,并以有限理性的参与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分析方法把影响参与人行为的各种因素纳入其模型之中,并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考察群体行为的演化趋势。

进化生态学与博弈论的结合至少已有三十几年的历史,初看起来使人觉得奇怪,因为博弈论常常假定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而基因和其他的演化载体常常被假定是以一种完全机械的方式运动。然而一旦用参与人群体来代替博弈论中的参与者个人,用群体中选择不同纯策略的个体占群体中个体总数的百分比来代替博弈论中的混合策略,那么这两种理论就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尽管这两种理论在形式上达到了统一,但进化博弈理论与经典博弈理论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在进化博弈理论中每个参与人都是随机地从群体中抽取并进行重复、匿名博弈,他们没有特定的博弈对手④。在这种情况下,参与人既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直接获得决策信息,也可以通过观察在相似环境中其他参与人的决策并模仿而间接地获得决策信息,还可以通过观察博弈的历史而从群体分布中获得决策信息。对参与人来说,观察群体行为的历史即估算群体分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群体分布包含了对手如何选择策略的信息。其次,通过观察群体分布也有助于参与人知道什么是好的策略什么是不好的策略。参与人常常会模仿好的策略⑤而不好的策略则会在进化过程中淘汰,模仿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行为不仅以说教的形式传递下来,而且也容易被模仿。参与人由于受到理性的约束而其行为是幼稚的(naive),其决策不是通过迅速的最优化计算得到,而是需要经历一个适应性的调整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人会受到其所处环境中各种确定性或随机性因素影响。因此,系统均衡是达到均衡过程的函数,要更准确地描述参与人行为就必须考察经济系统的动态调整过程,动态均衡概念及动态模型在进化博弈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1进化博弈理论基本模型分类

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模型按其所考察的群体数目可分为单群体模型(monomorphicpopulationmodel)与多群体模型(polymorphicpopulationsmodel)。单群体模型直接来源生态学的研究,在研究生态现象时,生态学家常常把同一个生态环境中所有种群看作一个大群体,由于生物的行为是由其基因唯一确定的,因而可以把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种群都程式化为一个特定的纯策略。经过这样处理以后,整个群体就相当于一个选择不同纯策略(纯策略集的数目就相当于群体中的种群数)的个体。群体中随机抽取的个体两两进行的都是对称博弈,有些文献中称这类模型为对称模型(Symmetrymodel)。严格地说,单群体时个体进行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弈,博弈是在个体与群体分布所代表的虚拟参与人之间进行。如第一部分的老鹰----鸽子博弈,该生态环境中有两个种群老鹰与鸽子,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纯策略,用进化方法进行处理时认为该生态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策略即老鹰策略与鸽子策略,此时的博弈并不是在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之间进行,而是每个个体都观察群体状态(选择老鹰策略与鸽子策略个体数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给定此状态它就可以计算自己选择不同策略所得的期望支付(严格地说这并不是期望支付,但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仍然借用该概念)进而确定选择哪一个策略不选择哪一个策略,对物种而言这就意味着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多群体模型是由Selten(1980)首次提出并进行研究的,他在传统单群体生态进化模型中通过引入角色限制行为(RoleConditionedBehavior)而把对称模型变为了非对称模型。在非对称博弈个体之间有角色区分,此时可以从大群体中区分出不同的小群体,群体中随机抽取的个体之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两两配对重复、匿名非对称博弈,有时又称之为非对称模型(asymmetrymodel)。如果我们把系统选择博弈中的宿舍变成学校(整个学校相当于一个大群体)而把十个人变成十个班(每一个班看成是一个小群体,且同一班的同学无角色区分即与单群体情形一样),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多种选择,此时该校学生所进行的计算机系统选择博弈就是非对称博弈。非对称博弈模型并不是对单群体博弈模型的简单改进,由单群体到多群体涉及到一系列的如均衡及稳定性等问题的变化。Selten(1980)证明了“在多群体博弈中进化稳定均衡都是严格纳什均衡⑥”的结论,这就说明在多群体博弈中,传统的进化稳定均衡概念就显示出其局限性了。同时,在模仿者动态下,同一博弈在单群体与多群体时也会有不同的进化稳定均衡。

按照群体在演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是确定性的还是随机性的,进化博弈模型可分为确定性动态模型和随机性动态模型。确定性模型一般比较简单并且能够较好地描述系统的演化趋势,因而,理论界对之进行较多的研究。随机性模型需要考虑许多随机因素对动态系统的影响,一般比较复杂,但该类模型却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系统的行为,近年来理论界对之也进行广泛的探讨[对随机动态的详细讨论可以参阅这方面的经典文献Foster,D.,andp.Young.(1990),Fudenberg,D.andC.Harris(1992),Kandori,m.G.mailath,andR.Rob(1993)]。

3.2进化博弈理论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

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⑦[文献2、5有详细介绍]是由maynardSmithandprice(1973)及maynardSmith(1974)在研究生态演化问题时提出来的,其直观思想是:如果一个群体(原群体)的行为模式能够消除任何小的突变群体,那么这种行为模式一定能够获得比突变群体高的支付,随着时间的演化突变者群体最后会从原群体中消失,原群体所选择的策略就是进化稳定策略。系统选择进化稳定策略时所处的状态即是进化稳定状态,此时的均衡就是进化稳定均衡。下面给出maynardSmithandprice(1973)对进化稳定策略的定义(此后本文称之为原初定义),用符号表示如下:

说是进化稳定策略,如果,存在一个<,不等式对任意都成立。其中a是群体中个体博弈时的支付矩阵;y表示突变策略;是一个与突变策略y有关的常数,称之为侵入边界(invasionBarriers);表示选择进化稳定策略群体与选择突变策略群体所组成的混合群体。实际上相当于该吸引子对应吸引域的半径,也就说进化稳定策略考察的是系统落于该均衡的吸引域范围之内的动态性质,而落于吸引域范围之外是不考虑的,所以说它只能够描述系统的局部动态性质。至于系统是如何进入吸引域的原初的进化稳定策略定义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准确地理解进化稳定策略概念就必须正确理解突变者和侵入边界的含义。我们可借助于前面的两个例子来理解。在老鹰、鸽子博弈中,当该生态环境中只有老鹰(或只有鸽子)时,这时系统已经处于均衡状态,但它们都是不稳定的均衡,因为这两个均衡都可以被突变者侵入。开始时,假定该生态环境处于老鹰均衡,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进入鸽子时,那么随着时间的演化,整个生态系统最终就会稳定于一半为老鹰一半为鸽子的状态,即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进化稳定的。这说明该博弈中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是不稳定的。因为,当系统处于纯策略所表示的状态时,只要存在突变者系统就会离开这种状态,所以它们都不是进化稳定的。相反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却不一样,即当系统处于一半是老鹰一半是鸽子时,如果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系统偏离该状态,那么系统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另外,在系统选择博弈中突变者、侵入边界就更为明显,所谓突变者即是指选择进化稳定策略以外的策略者,且侵入边界与不同的均衡有关。该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和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前一个均衡所对应的侵入边界就是,也就是说如果选择操作系统的学生数占群体总数的比例大于(即学生数大于4),那么选择操作系统的突变者就不可能侵入到该群体中,如果选择操作系统的学生数占群体总的比例小于(即学生数小于4),那么选择操作系统的突变者就会侵入到该群体中而原来选择操作系统的学生会转而学习操作系统。

最初进化稳定策略定义有比较苛刻的条件限制,如单群体、群体中个体数目无限大、系统只受到不连续且互不重叠冲击的影响等。这些条件大大地限制该定义的应用,随着学术界对进化博弈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最初定义进行了拓展,如Selten1980首次给出了适应于描述多群体均衡的定义;Schaffer1988首次给出了适应于描述有限规模群体的均衡定义;FosterandYoung(1990)首次给出了适应于描述连续随机系统的均衡定义等等(有关对进化稳定策略进行拓展的讨论见文献[5])。最初定义是在解释生态现象时提出来的,如果进行经济分析,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分析生态现象时,把每一个种群的行为都程式化为一个策略,因此进化的结果将会是突变种群的消失(消失的原因在于生物的行为是由其遗传基因唯一确定的)。如果用于经济分析,那么进化的结果将是那些选择突变策略的个体最终会改变策略而选择进化稳定策略(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学习、模仿等来改变自己所选择的策略)。

经典博弈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纳什均衡即是指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下任何个人单独偏离都不会变得比不偏离好。纳什均衡是一个静态概念,不能描述系统的动态性质,用数学语言来说它是动态系统的不动点,纳什的成功就是在于他应用拓扑学的不动点定理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性。进化稳定策略必定是纳什均衡策略,它是纳什均衡的精练,文献[3]对此有详细的介绍。在进化稳定策略的定义中引入突变者及侵入边界使之能够更好地描述系统的局部动态性质。第一部分的两个例子中,按照纳什均衡的概念是无法得知两个系统最终会选择哪一个均衡,但利用进化稳定策略却可以说明系统最终会稳定哪一个均衡并可以分析系统达到不同均衡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多重均衡选择问题。

3.3进化博弈理论基本动态概念----模仿者动态

进化博弈理论来源于生态学的研究,该理论基本上从“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来看待群体行为的调整过程。一般的进化过程都包括两个可能的行为演化机制:选择机制(Selectionmechanism)和突变机制(mutationmechanism)。选择机制是指本期中能够获得较高支付的策略,在下期被更多参与者选择;突变是指参与者以随机(无目的性)的方式选择策略,因此突变策略可能获得较高支付也可能获得较低支付,突变一般很少发生。新的突变也必须经过选择,并且只有获得较高支付的策略才能生存(Survive)下来。进化博弈理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描述群体行为的这种选择机制和突变机制。博弈理论家对群体行为调整过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于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群体行为调整过程的研究重点也就不同,因而提出了不同的动态模型,如weibull(1995)提出的模仿动态(imitationDynamics)模型,认为人们常常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尤其是能够产生较高支付的行为;BörgersandSarin(1995,1997)等提出并应用强化动态(ReinforcementDynamics)来研究现实中参与人的学习过程;Skyrms(1986)引入了意向动态(DeliberationalDynamics)模型对哲学中的理性问题进行了讨论;Swinkels(1993)提出了近似调整动态(myopicadjustmentDynamics);BorgersandSarin(1995)提出了刺激—反应动态(Stimulus-ResponseDynamics)等等。到目前为止,在进化博弈理论中应用得最多的还是由taylorandJonker(1978)在对生态现象进行解释时首次提出描述单群体动态调整过程的模仿者动态(ReplicatorDynamics)。所谓模仿者动态是指使用某一策略人数的增长率等于使用该策略时所得的支付与平均支付之差。下面就给出taylorandJonker(1978)提出的模仿者动态的微分形式:

化的而且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或者在多数情况下,系统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现象,要更准确地考察参与人的行为就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行为互动性、因素互动性及时间因素纳入到其模型之中。

5.2经典博弈理论的策略互动分析法及其缺陷

考虑到新古典经济学没有把参与人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纳入到其模型之中,经典博弈理论则在理性人假定的基础上把参与人行为的互动关系纳入到其模型之中进一步考察了参与人的决策问题。在我国,对人类互动行为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田赛马的故事,但作为一种正式理论提出来,一般认为是始于冯·诺意曼和摩根斯藤(Vonneumannando.morgenstern,1944)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直到纳什(nash1950)在研究非合作博弈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概念才使得博弈论成为一门完整的理论。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994年,三位杰出的博弈论大师:纳什(JohnF.nash)、泽尔藤(RechardSelten)和海萨尼(JohnC.Harsanyi)获得了经济学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全球经济学界再次掀起了对博弈论的研究热潮。经典博弈论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法来处理各种冲突与合作的问题。博弈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其应用相当广泛。在信息经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1996年诺奖得主mirrlees等、2001年诺奖得主akerlof等都对信息经济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充分说明了博弈论在经济学的地位可见一斑。

经典博弈理论的核心概念----纳什均衡就是由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纳什在研究非合作博弈时提出来的。纳什均衡即是指给定其他参与人选择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单独偏离均衡都不会变得比不偏离好,显然纳什均衡是一个静态均衡概念。经典博弈理论尽管把参与人的互动行为引入到其模型之中,并认为现实中参与人不是孤立地作出自己的决策,每一个参与人的决策不仅依赖于其自身所面临的条件及其所拥有的信息,而且也依赖于其他参与人的决策选择。但该理论却面临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首先,博弈论中的互动是一种“沉默互动⑨”,这种互动不允许参与人之间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即假定参与人都是一个个只会理性计算的孤立经济人而非社会人,一旦引入社会互动,许多博弈都无法进行分析,也就是说经典博弈理论中的互动并不“社会互动”而是孤立的“沉默互动”。其次,博弈论的基本均衡概念纳什均衡要求博弈各方都是理性的,并且理性是共同知识,博弈时如果某一方选择了非理,那么博弈就无法进行下去。特别地该理论在利用后向归纳法(Backwardinduction)对纳什均衡进行精练时,不但要求参与人完全理性,而且还要求参与人的行为满足序贯理性(SequentialRationality)要求。这一比理性更强的要求使得博弈论更加远离现实人。再次,在处理参与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时,不仅要求各参与人知道世界的各种状态,而且要求参与人知道每一种状态所出现的概率,并且给定一个先念信念,当出现任何新信息时,每个参与人都能够应用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先念信念,也就是说参与人不但具有很强的计算、推理能力,而且能够在一个大的状态空间上应用贝叶斯法则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现实中多数情况下,参与人并不都具有这种计算、推理能力。最后,博弈论碰到了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多重均衡的处理,当博弈出现多重均衡特别是多重严格纳什均衡时,尽管许多理论家提出了一些方法(Selten(1965)提出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概念,Selten(1975)提出的颤抖手精练纳什均衡,Kerps—wilson(1982)提出的序贯均衡,Schelling(1960)提出的聚点均衡等)来处理多重均衡问题,但始终没能获得一致认可的结论。

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经典博弈理论虽然在其模型中纳入了行为的“沉默互动”关系,但该理论给出的研究方法仍然没能跳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框架,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达到结果的过程的分析方法依然把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因素都看作为一个个孤立因素,依然认为影响因素与决策结果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依然没能把参与人所处社会环境等因素纳入到其模型之中,因而不能准确地描述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其结论也仅仅具有理论意义而缺乏政策含义。

5.3进化博弈理论局部动态分析方法的现实性

进化博弈理论利用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经典博弈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的参与人群体出发,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研究进一步得出参与人个体的行为。进化博弈理论跨越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与有限理性的“社会人”的鸿沟,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革命性的突破。与传统均衡分析法相比,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分析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特色。

5.3.1局部动态分析法的均衡观

传统的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完全理性参与人能够对环境的任何变化作出迅速的最优反应,因而,经济系统是常常处于均衡状态的,分析参与人的行为只需要研究均衡结果,并以此来预测经济人的行为,通过比较不同均衡结果来寻找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这种处理方法为了数学上处理的方便而撇开现实中“因素互动”而分别考察单个因素对均衡的影响,使得理论更加缺乏现实基础。进化博弈理论则完全摒弃传统理论中非现实的“理性人”假定,直接从有限理性参与人群体出发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局部动态法。局部动态法把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结果的过程纳入到其模型之中,认为经济系统达到均衡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均衡结果依赖于达到均衡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结果都是路径依赖的,它与混沌经济学完全动态的研究方法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

5.3.2局部动态法的时间观

传统的均衡分析法并没有纳入因素互动关系并且理性计算是不需要时间的,所以得出经济系统常常是均衡的结论。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参与人的决策过程时间及因素互动的时间纳入到其基本模型之中,强调系统达到均衡的过程,并认为经济系统由于受到各种互动行为及互动因素的影响,有些系统达到均衡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有些系统达到均衡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系统可能无法达到均衡。时间因素对经济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均衡分析法无法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中“时滞”使得许多实施时有效的政策在发生作用时却出现了与原意相反的结果。时间是度量政策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有些政策可能很有效率,但纳入时间因素,一些需要太长时间才能使系统达到意愿均衡的政策可能根本就没有效率。进化博弈理论把时间纳入到模型分析中并充分应用数学中的相图来描述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决策者控制经济系统使之朝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也有利于决策者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系统向意愿均衡转化的因素,使系统尽快达到有效率的均衡。

5.3.3局部动态法的均衡选择观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逻辑有理性就有均衡,然后在既定均衡下通过对不同均衡的比较来寻找系统达到不同均衡的条件,即比较静态法,最后结合条件找出希望达到的均衡,因此,该理论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均衡选择问题。经典博弈理论提供的分析方法在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其自身所无法处理的多重均衡问题。如老鹰与鸽子博弈及系统选择博弈中多重均衡问题。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法引入突变因素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了多重均衡的选择问题,在老鹰与鸽子博弈中,尽管全是老鹰(全是鸽子)都是均衡的,但这两个均衡都极不稳定即都不是进化稳定均衡,一旦有鸽子(老鹰)突变者进入该系统就会使系统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得系统趋向于混合策略进化稳定均衡即一半鸽子一半老鹰(该均衡是一个全局吸引子);在系统选择博弈中经典博弈理论无法解释系统最终会趋于哪一个均衡,局部动态法引入了突变因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了均衡选择问题,即系统最终会趋于哪一个均衡依赖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即路径依赖。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均衡描述的是当经济系统一旦进入到某一均衡的吸引域内时,系统就会对其他的突变策略具有一定程度(即在突变边界内)的抵抗力。

5.3.4局部动态法的特殊性

新古典经济学与经典博弈理论均衡分析法都是以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参与人的最优决策行为,并由此研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然而它们却碰到了如何由个体行为转化到群体行为的困难,因为这种转化过程涉及到各种互动因素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经典博弈理论中囚徒困境博弈,在该博弈中两个囚徒都从个体理性出发,但得到了集体非理性均衡的结论。也就是说,均衡分析法根本无法实现从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的过渡,在此框架内寻找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困难是非常大的。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法则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利用系统论的处理方法来看待参与人的决策行为。该理论直接以参与人的群体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在考虑到影响参与人行为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民族习俗及个体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群体中有限理性个体的行为互动关系,很巧妙地避开由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转化问题,因而能够更加真实地反应现实人的决策过程及其决策结果。

六、结论

进化博弈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它来源于对生态现象的研究,虽然该理论应用于经济分析的时间不长,但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方法,较好地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及经典博弈理论中理性假定及多重均衡的困难。并且,应用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经济系统能够获得比传统理论更准确的结果,能够更加现实地解释经济现象,因而在短期内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入进化博弈理论局部动态法来分析经济中参与人的行为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创新。

注释:①本文把源于冯·诺意曼和摩根斯藤经纳什发展而成的博弈理论称之为经典博弈理论。②即无性生殖,这样假定的意思就是说后代继承其母体的策略,并且永远不改变,当然用于研究人类的行为时,需要作相应的调整。③所谓近视调整即是指参与人不管未来怎么样,只知道使当前的支付最大化④经典博弈理论中每一个参与人都有特定的博弈对象,并且,在重复动态博弈中,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理而利用贝叶斯法则来修正自己的先念信念,然后,在此信念下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支付的策略。⑤好的策略即是指能够获得较高支付的策略。⑥所谓严格纳什均衡即是严格占优纳什均衡。给定对手选择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通过选择严占优的策略而组成的纳什均衡。⑦事实上,这与Selten提出的颤抖手均衡概念具有相似性,所谓颤抖手均衡是指一个战略组合,只有当它在允许所有参与人都可能犯错误时仍是每一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的组合时才是一个均衡,其严格定义可以参阅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其中的颤抖或者犯错误与进化稳定策略中的突变因素有差不多的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⑧由模仿者动态方程进行支付变换,可得。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博弈论一个著名的捐款----回赠实验中看出,募捐者要求每一个人都自愿捐款,最终募捐者以3倍于捐款总额的钱平均分派给每个捐款者,为了使得博弈能够分析下去,募捐者要求自愿捐款时每个人都不得与其他人讨论,否则该博弈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本文称博弈论中的互动是一种沉默互动而非社会互动。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古典经济学及博弈论研究对象上的一致性,即它们都是研究单个个体的行为而排除了人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性。参考文献

[1]王则柯(1999):《博弈论平话》,中国经济出版社。

[2]张维迎(1999):《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

[3]张良桥,冯从文(2001):《进化稳定均衡与纳什均衡:兼谈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经济科学》,3,103-111。

[4]张良桥(2001):《理性与有限理性:论经典博弈理论与进化博弈理论之关系》,《世界经济》,8,74-78。

[5]张良桥(2003):《论进化稳定策略》,《经济评论》,2,70-74。

[6]张良桥,郭立国(2003):《论模仿者动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7]杨小凯(2000):《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青木昌彦,奥野正宽(1999):《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加宁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9]allais,m.,(1952):thefoundationsofapositivetheoryofchoiceinvolvingriskandacriticismofthepostulatesandaxiomsoftheamericanschool,inexpectedutilityhypothesesandtheallaisparadox,editedbym.allaisando.Hagen,Dordrecht:teidel.

[10]Börgers,t.andR.Sarin(1997):LearningthroughReinforcementandReplicatorDynamics,Journalofeconomictheory,77,1-14.

[11]Börgers,t.andR.Sarin,(1995):“LearningthroughReinforcementandReplicatordynamics”,mimeoUniversityCollegeLondon.

[12]Conlisk,J.(1980):CostlyoptimizersVersusCheapimitators,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1980,(1):275-293.

[13]Cowen,tyler,andRandallKroszner,theDevelopmentofthenewmonetaryeconomic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7,(95):567-590.

[14]Crawford,Vincent,p.(1989):“anevolutionaryexplanationofVanHuyck.Battalio,andBeil’sexperimentalResultsonCoordination,”manuscript,Departmentofeconomics,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

[15]DanielKahnemanandamos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16]Foster,D.,andp.Young.(1990)StochasticevolutionaryGameDynamics,theoreticalpopulationbiology,(38):219-232.

[17]Fudenberg,D.andC.Harris(1992):evolutionaryDynamicswithaggregateShocks,Journalofeconomictheory,1992,(57):420-441.

[18]Jones,R..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mediaofexchang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6,(84):757-775.

[19]Kahneman,D.anda.tversky(1974):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Science,185,1124-1131.

[20]Kahn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econometrica,47,263-291.

[21]Kandori,m.G.mailath,andR.Rob(1993):Learning,mutation,andLong-runequilibriainGames,econometrica,61,29-56.

[22]Kreps.D.,andwilson,(1982):SignalingGamesandStableequilibrium,econometrica,50,863-894.

[23]Lewontin,R.C.(1960):evolutionandthetheoryofGames.Journaloftheoretical.Biology.1,382-403.

[24]maynardSmith,J.andG.R.price.(1973):“theLogicofanimalConflicts”,nature,,(246):15-18.

[25]nash,Jr.JohnF.(1950),theBargainingproblem.econometrica.

[26]nash,Jr.JohnF.(1951),noncooperativegames,annalsmathematics54.

[27]Schelling,t.(1960):theStrategyofConflict,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

[28]Schelling,thomas(1960),StrategyofConflict,HarvardU.press.

[29]Selten,p.(1978):thechainstoreparadox,theoryanddecision9,127-159.

[30]Selten,R.(1980):anoteonevolutionarilyStableStrategiesinasymmetricGamesConflicts,Journaloftheoretical.Biology.84,93-101.

[31]Selten,R.(1975),ReexaminationoftheperfectnessConceptforequilibriumpointsinextensiveGames,internationalJournalofGametheory,4,25-55.

[32]Selten,R.,(1965):SpieltheoretischeBehandlungeinespligopolmodellsmitnachfagetragheit,ZeitschriftfurdiegesamteStaatswissenschaft,12,301-324.

[33]Simon,H.a.,(1955):abehavioralmodelofrationalchoic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69,99-118.

[34]Skyrms,Brian(1986):Deliberationalequilibria,topoi,5,59-67.

[35]Smith,V.L.(1979):indirectrevelationofthedemandforpublicgoods:anoverviewandcritique,Scottis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5,183-189.

[36]Swinkels,J.(1993):adjustmentDynamicsandrationalplayinGames,GamesandeconomicBehavior,.5,455-484.

[37]taylor,p.D.andL.B.Jonker.(1973):evolutionarilyStableStrategyandGameDynamics,mathematicalSocial.Science(40):145-156.

[38]tversky,a.andD.kahneman(1992):advancesinprospecttheory:cumulativerepresentationunderuncertainty,Journalofriskanduncertainty,5,297-323.

[39]Vonneumann,Johnandoskarmorgenstern(1944),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princetonUpress.

[40]weitzman,martin(1984):theShareeconomy.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7

拉姆齐模型在七十年代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变革中被重新发现,发挥了虽然是迟的但却是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研究思路和数学方法这两个角度去分析拉姆齐模型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并讨论了该模型对我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拉姆齐模型微观基础连续时间动态经济变分法

一: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变革

七十年代震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滞涨病”的出现,不仅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挑战,更是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资本主义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孕育了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创立了近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兴起正是源于经济学家们对多年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奉行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滞涨病”的反思,在对当时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中崛起。在凯恩斯所创建的宏观经济学框架的基础之上,萨缪尔森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从四十年代创立一直到七十年代,“新古典综合”学派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学的地位。然而,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滞涨病”,“新古典综合”学派即不能在理论上解释“滞涨”,更不能在实践中提出解决“滞涨”的政策主张。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使得“新古典综合”学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之中。与此同时,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的持“理性预期”观点的经济学家们更是在理论基础上给“新古典综合”学派以致命的打击,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隔离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建立在理性预期的微观基础上的,然而,“新古典综合”的宏观经济学却和微观经济学在微观基础上不能一致。首先表现在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不合理的预期基础之上,大部分的表现为适应性预期而非理性预期,而且,个人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的行为存在矛盾,不能协调一致。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未必是个人的最优目标。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归结于所谓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竟然建立在缺乏微观基础之上。在“理性预期学派”和其继承者“新古典主义”的抨击下,在“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修补下,现代宏观经济分析逐步摈弃了对宏观经济问题超脱微观基础的简化研究的方法。简化终于证明了极大的误入歧途,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正是在长时间里采用了这种简化。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所要研究的是产出,失业,通货膨胀等大范围的经济活动的现象。宏观经济学企图回答的问题内在的就是困难的问题,现代宏观经济分析就是面对这些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的微观基础上,试图回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不完全(及可能不完整)的市场进行动态一般均衡的研究,分析和力图理解经济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运动。通过共同采用冲击-传导机制框架和有关的时间序列分析,把波动方面的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到一起。到目前为止,真正统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还没有产生,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正处在最富创造性,最为多产的阶段。

二:拉姆齐模型简介

在如今的多数的前沿宏观经济分析的专著之中,都会出现拉姆齐的名字和拉姆齐模型这一术语。拉姆齐模型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弗兰克•拉姆齐是英国剑桥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1928年12月,他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储蓄的数学原理]一文,建立了拉姆齐模型。该模型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分析最优经济增长,推导满足最优路径的跨时条件,阐述了动态非货币均衡模型中的消费和资本积累原理。这个模型被后人称为拉姆齐模型。拉姆齐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时资源的分配,在任何时刻,国民产出有多少应该分配给消费以产生当前效用,又有多少应该储蓄并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和消费,从而产生未来的效用。模型如下:

假设用两中投入:资本K和劳动L,生产函数是Q=Q(K,L),无技术进步,人口为恒量,但提供的劳务可以变动。产出可用于储蓄或消费,储蓄导致投资和资本积累。则Q=C+S=C+K`或C=Q(K,L)-K--(1)消费通过一个社会效用函数U(C)来衡量。U”(C)〈=0,劳动的负效用D(L),D”(L)〉=0。所以净社会效用函数为U(C)-D(L),那么经济计划者的问题是最大化当前一代人和未来所有代人的社会效用:maX--(2)为了克服没有采用贴现因子所带来的函数可能发散问题,拉姆齐用min---(2`)求解得FL=-U”(C)?C/?L+D’(L)=-U”(C)QL+D’(L);FL`=o;FK=-U’(C)?C/?K=-U’(C)QK;FK`=-U’(C)?C/?K=U’(C)通过以上导数,运用变分法,得D’(L)=U’(C)QL对所有的t>=0,--(3)解释为在任何时候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必须等于消费的边际效用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乘积。?U’(C)/?t=-U’(C)QK对所有的t>=0—(4)解释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在任何时刻必须等于资本边际产出的负值的一个增长率。我们得出最优投资和资本路径*K’(t)=[B-U[C(t)]+D[L(t)]/U’[C(t)]—(5)这个结果被称为拉姆齐规则:(5)式这个欧拉方程描述了在任何时间路径上都必须被满足的必要条件。这是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的标准有效条件的连续时间模拟。对该模型之所以是简介是因为我们省略了其中复杂的欧拉方程的变分法推导和随后的抽象的相位图分析。

拉姆齐模型在其出现后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由于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与主流经济学的不一致,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七十年代,当宏观经济分析出现“理性预期革命”之后,拉姆齐模型似乎又被重新发现。弗兰克`拉姆齐提出的问提是一个国家应该储蓄多少,并用模型去求解,用模型去解出资源的跨时最优配置,最优消费和投资决策。中央计划人员将作这些选择,他们利用模型使具有典型性的个人效用最大化,我们可以证明这种中央计划分配等价与竞争性经济。在竞争性经济中,个人根据相关联的当前与预期的市场出清的工资和利率,作出最优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所以,不难看出,拉姆齐是要去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一个国家应该储蓄多少。在一个动态的时间序列内,应该选择怎么样的一个消费和资本积累路径。然而,这个宏观问题的求解却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约束,在满足最优化的条件下,从微观角度求解出宏观的最优消费和资本积累路径。所以这个模型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紧密结合,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较好地实现了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一国经济中的资本随时间积累的路径。该模型虽然是讨论一个宏观经济的增长问题,但却深刻的把宏观分析紧密的建立在有效的微观基础之上。因而,对后来重新发现它的经济学家们产生了虽然是迟的但却是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该模型提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思路,给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摈弃了宏观和微观相互脱离的状态,在微观中分析宏观,在宏观中把握微观,从而开创了在微观基础上分析宏观问题的较早先例,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都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拉姆齐模型在研究思路上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

纵观拉姆齐以前和拉姆齐之后几十年的经济思想,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似乎各自独立的向前发展着。微观经济分析忽视了宏观方面,而宏观经济分析则超脱了微观基础。然而,整个经济研究就如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也许我们从外观上根本就看不到有机体内部的细胞的活动,但这个有机体的一切外部表现无不受到其内部细胞的特性和活动规律的制约。物理学发展就经历了一个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深入而改变了宏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二十世纪初,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在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物理学的研究也莫过于在此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然而随着对射线的发现和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人们对微观离子世界的认识彻底改观。微观粒子世界出现的大量新事物,使得经典物理学家们束手无策,经典物理学面临极大的危机。而在这场危机当中,诞生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彻底的改变了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当今我们的现代物质文明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一次物理学的大革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正如宏观物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微观粒子世界的运动规律去讨论宇宙的发展、黑洞的演变一样,宏观经济学也不能脱离微观经济主体的特性去讨论投资,利率,资本积累等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运动。我们的研究可以在简化的前提下,抽象地去讨论宏观经济,但目前世界经济的复杂联系,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使得我们不能脱离微观经济基础去研究宏观经济。经济首先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由一个个在外型,思想,行为上都不相同的具体的人的汇总,我们的任何一个宏观经济活动都是微观经济主体集体活动的汇总。我们可以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抽象和简化去研究宏观经济,但不能不谈微观基础而超脱的去求解宏观经济的答案。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边际革命’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凯恩斯革命”则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两者的发展却是基本上各自较为独立的在各自的领域内完善。虽然“新古典综合”在理论体系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不完善的和不严谨的。

拉姆齐模型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从宏观和微观结合角度来研究宏观经济的增长问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卓越的思想,自从它又回到主流经济学的领域之后,深远的影响了当今的经济学研究。该模型首先研究了经过了一定抽象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在建立了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微观基础之后,拉姆齐开始讨论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其行为的最优化的过程当中,宏观经济的路径是如何确定的。也就是说,投资、资本积累、储蓄的宏观经济的时间路径是如何受到微观经济影响的。所以,拉姆齐模型是在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选择过程中,确定了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这种在微观基础之上,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思路,使得现代的经济研究人员在研究问题时广受启发。而拉姆齐模型也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经典工具之一。

四:拉姆齐模型在数学方法上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

在数学方法上,拉姆齐模型采用了当时前沿的数学分析方法:变分法,来处理连续时间路径上的经济问题。在跨时效用函数的处理上,以积分的形式完成了对跨时效用函数的描述,从而较为精辟的概括了经济主体在连续时间路径上对效用的评价。这一方法被以后的经济研究人员在处理连续时间上的效用函数的评价时所广为采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拉姆齐模型的效用函数采用了加法可分的处理方法,从而对连续时间上的动态分析产生了很强的理论效果。但该模型没有采用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因为拉姆齐认为当代人对未来的人的效用函数进行贴现是不道义的。但后来的经济学家还是广泛的采用了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因为指数贴现和加法可分一样都可以产生很强的理论效果。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人员对这两种假设加以拓宽,放松加法可分的假设导致更为复杂的动态,对指数贴现的时间偏好率差异的引入,以及对取决于效用的贴现率的引入,使得抽象经济更多的符合实际经济的状况。在对连续时间路径上的效用函数的设定上,拉姆齐模型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拉姆齐在对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长期动态分析中,采用了变分法对经济行为的最优化进行分析。在变分法被拉姆齐引入经济分析的数学工具之后,后来的经济学家在分析动态最优化问题时,广泛的采用了变分法来分析动态最优化问题。在拉姆齐模型当中,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是跨时的,消费者选择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的行为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经济状况,而且还会依赖于消费者过去的消费储蓄行为。而变分法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首先将连续时间路径上的问题化为离散时间上的问题,并采用非线性规划的最优方法,得出连续时间路径上的最优条件。在这一过程当中,欧拉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拉姆齐采用变分法分析跨时最优行为以后,变分法在这一类问题中被广泛的运用,但目前更为广泛的被最优控制论所代替。最优控制问题和变分问题是等价的,一般的能用最优控制方法求解的问题都能用变分法来求解,但最优控制方法显得更为直观,虽然,在现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最优控制方法逐渐地代替了变分方法的分析,但变分法在动态经济最优问题分析中的基础地位还是没有动摇。拉姆齐在连续时间路径上对经济问题所做的数学分析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对后来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拉姆齐为了更直观的将经济最优路径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来,采用了相位图来进行图形上的分析。相位图就是用坐标图形演示动态微分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可以将复杂的经济动态过程直观的在坐标图形上演示出来。从而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复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更直观的讨论动态经济变量的稳定性问题。

拉姆齐综合的运用上述方法于宏观动态经济的最优分析之中,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被后来者广泛的运用于宏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希得劳斯基对货币的研究成果,新古典主义对实际经济生产率冲击的讨论等等,以至于在许多宏观经济学的高级教科书里,拉姆齐模型总是处于前两章就要介绍的重要内容。

五:拉姆齐模型对我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之中,在经济研究领域内,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同时也必须充分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科学适应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方面,拉姆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是有借鉴作用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在某些方面也是在超脱了微观经济基础的简化形式上讨论宏观经济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微观经济主体在利益和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如果能在一定的微观经济基础上讨论宏观经济问题,似乎更能有说服力。另外,在我国的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当中,定性研究方法历来处于主流研究方法的地位,但是,在经济研究工作当中,很多问题却需要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在语言逻辑层次上讨论一个问题,能够清晰的剖析事物的本质,揭示出内在规律性,但如果能够加入一定的定量分析,则更能说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经济现象的发展演变。而且有些问题是语言逻辑难以描述清晰的,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难题,因而,适当的数理分析在经济研究工作当中是很有必要的。

拉姆齐模型在数学建模和研究思路上对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是有启示作用的。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可以考虑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方向上多做探讨。例如,就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研究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宏观的经济问题,但券商,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在行为方式和利益目标上的差别,使得微观市场的结构必然影响到整个宏观金融市场的运作,并可能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撇开拉姆齐错误的效用价值论不谈,无论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西方的市场经济,经济学都是研究人的理,研究范围包括消费者,厂商的均衡行为,储蓄投资,资本积累等。在宏观经济当中,人们必然要考虑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运动,如随着时间的变化,产出,消费水平,工资水平,资本存量如何变化。如果采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的数学工具,用变分法,最优控制法等数学方法,则更能说明一些复杂的而非语言所能够解释清楚的变化过程。所以,对于我国的经济研究人员来说,掌握适当的数学工具,适当的数学分析是有益的。

当然,拉姆齐模型也有糟粕和局限性所在。拉姆齐模型的抽象简化条件即是其分析问题的优点所在,而抽象简化本身又构成了局限性所在。如在该模型当中,人都是长生不老的,因而用该模型分析政府发行债券或讨论征税时,李嘉图等价的命题便会成立。但人并非长生不老,在世代交叠模型中,李嘉图等价就很成问题。所以,该模型的许多结论只适用于该模型所规定的经济环境。另外,就该模型的价值论来说,是庸俗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是主观唯心的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除去这些缺点而论,拉姆齐模型在研究思路和数学分析上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蒋中一(美)[动态最优化基础]商务印书馆1999版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8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上,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出了更多挑战。面对新的情况,如何从统计学知识体系来渗透经济分析方法,并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问题来探讨其发展趋向,对于提升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关键问题

从概念上来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统计知识为核心,围绕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也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以计划经济为主时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利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来完成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和平衡。同时,借助于政府统计系统,从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中,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研究,改进下一阶段计划经济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但是,对于统筹兼顾、优化管理为主体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我国统计学发展历程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概况的讲,主要是围绕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来展开,如利用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从各个核心部门、核心指标、核心统计体系中来分析国家、产业的发展状况,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借鉴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计划经济管理理论,同时借鉴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思想,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方法,逐步实现了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在以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特别是经济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可比性,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

一、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主要依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经济循环理论下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类标准、统计分类等内容。宏观经济统计,从概念上理解为从宏观上来探讨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从统计范围来看,主要从经济活动中来获取统计数据,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整理、也包括各类统计部门设计的用于统计实际数量的调查资料。统计学是依据统计学理论,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各类经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利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对样本总量的推断;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内容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分类法、关联统计法、变化率统计法、总量统计法、结构统计法等。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和地位更趋重要。概括来讲,经济统计分析从统计方式、统计数据上来全面认识经济获得,并从有效分析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及搜集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相类似,在现代经济统计中,增加了软统计内容,如抽样问卷、心理量表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以实证经济分析来处理统计结果。从概念上来看,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的经济活动较多,不仅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内容,还有其他与国民经济管理相关的统计分析。微观来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从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中,来构建统计分析模型,并从统计分析变量或指标中探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结果。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研究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三项内容,对于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象,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等建立均衡统计分析,从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中来构建各项统计指标,如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统计分析、消费-投资需求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等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及组织结构上,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开展统计分析。如创新型国家经济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主要从国家统计、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等层次化统计数据基础上来开发,围绕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科学研究等内容展开统计方法创新。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归结为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专题型或问题型统计分析工作。在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中,围绕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中来搜集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并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表现上来剖析主要问题和成功之处;对于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对执行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从存在问题中来提出应对建议。如国家统计局和各下属统计单位,每年要对上一年度的统计工作进行汇报,以经济分析白皮书形式进行综合。制度化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能够从社会生产、市场供需、收入分配、金融市场化、国际收支等多方面进行呈现,既有动态指标,也有近期、中长期发展趋向分析。宏观经济专题统计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主要是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工作,从经济问题中来展开针对性调查统计分析。其特点表现在: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专题具有较深的研究;二是多采用多重调查方法来实现对专题问题的全面分析,如抽样调查、软实力调查、问卷调查等的综合使用;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用网络化平台技术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改善数据质量等。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问题,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方法,也有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有基于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总的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统计方法具有交叉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中动态经济分析、静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所反映的经济学问题,能够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体现目标、过程、方法、绩效、因素等统计描述信息,改善统计分析的应用实效性。主要常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弹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应用回归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对于不同经济变量体系的描述,根据经济运行过程及数量特征,从所选定的指标变量上来进行估计,包括推算、核算和估算等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应用,从构建基本逻辑架构中来分析客观存在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活动中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动态性,需要从经济分析的聚类、因子分析等方法中,运用分层回归、分位回归以及协整分析方法来转换,以促进对各项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同样道理,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面对大量微观性数据,如何发挥统计变量测度及过程变量特征分析优势?实践中常用统计系统描述方法,将系统分类及归纳至分位、分层、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从探索各关系变量及因素之间关系上来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在人口普查以及经济普查中,对于各类模拟系统方法的运用,主要从各因素的顺序识别和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上来实现动态过程的科学推断,提升核心主体的统计分析精度。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趋向研究

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来看,当前社会环境下面对更多挑战,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决策导向研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从海量数据分析中来挖掘科学的信息资源,来优化和辅助市场化竞争、产业竞争及区域、国际间的竞争需要。哈佛大学加里·金(GaryKing)提出“信息革命背景下,对于海量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将席卷商业界、学术界和政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精细化测量行为研究,从经济领域、商业领域来拓宽延伸,以促进社会发展;二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从协同政府、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来完善社会发展科学管理水平,从中长期发展政策分析中来进行科学谋划和实施。对于统计信息平台中的活动、业务、行政记录、财务信息等资料,要按照统计数据的统一化要求进行科学转换,增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决策科学化能力;三是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统计分析工作,围绕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从国家科技政策制订,到各项经济统计工作的实施,都应扎实推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和驱动地位;四是构建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统计分析模型,围绕我国全面转型过渡期的产业结构现状资料,从构建“三高一低”产业结构高端化统计目标入手,加大对信息化金融产业的创新,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辐射及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进程转移;五是注重金融统计分析,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在建设金融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发挥统计手段来全面跟踪和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服务环境,挖掘金融数据,加大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六是注重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依托大数据时代数据集中化平台,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合作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大数据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周芳.试论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4(01).

[2]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9

abstract:thepaperdiscussestheoreticalandsimulatesinnumericaloftheeconomicanalysisandforecastingmodel'sill-posedprobleminlinearregressionanalysis,timeseriesanalysismodelandgraysystemmodel.imposedinterferencenoiseondeformationobservationaldata,itcomeoutthenumericalexpressionrelationbetweeneverythreemodelparametersandthenoiseinterferenceusingtheleastsquaresprinciple.thepaperpointsoutifoneuseanyofthethreemodelsformodelinganalysistoexplainthedeformationanddeformationforecast,onemustberequiredtoinspecttheinformationmatrixa=XtXwhetherornotwasill-posed,andtakeeffectivemethodtoreducetheill-conditionoftheinformationmatrixbeforeusingthesethreemodels.

关键词:经济分析;病态;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灰色模型

Keywords:economicanalysis;ill-posed;linearregressionanalysis;timeseries;graymodel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19-03

0引言

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中[1],线性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灰色系统分析模型等都可能会产生矩阵病态问题。文献[1]对计量经济分析于预测模型中的灰色模型的病态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经济分析与预测就是通过大量的经济统计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建立经济指标或经济指标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经济预测,或者依据经济发展随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及变化建立模型。前者有多元回归分析模型、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和岭回归分析模型等,后者有趋势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模型,动态响应分析等方法等。线性方程组ax=b中,系数矩阵a或常数项b的极小变化,会引起解x的巨大变化,称这样的方程组为病态方程组,a称为病态矩阵[2,3]。现对方程组ax=b进行摄动分析。令a为固定非奇异矩阵,b摄动值为δb,解x则为x+δx,即:a(x+δx)=b+δb得δx=a-1δb,由范数的定义得:||δx||?燮||a-1||・||δb||,||b||?燮||a||・||x||,则:

■?燮||a-1||・||a||・■(1)

从式(1)可以看出,常数项b的微小变化δb在解x中可放大||a-1||・||a||倍。令b固定,a摄动一个δa,解x变为x+δx,即:(a+δa)(x+δx)=b。如果δa不受限制,a+δa可能奇异,令:(a+δa)=a(i+a-1δa)当||a-1δa||?燮1时,(i+a-1δa)-1存在,得:δx=-(i+a-1δa)-1a-1(δa)x,||δx||?燮■。若||a-1δa||?燮1,有:

■?燮■(2)

从(1),(2)式可以看出,||a-1||||a||愈大,a,b摄动时,解x的变化就越大,||a-1||||a||则是解相对于原始数据变化的灵敏度,是反映方程组病态的指标,称cond(a)=||a-1||||a||为矩阵的条件数。常用的条件数是谱条件数:cond(a)2=||a-1||2||a||2=■。当a是实对称矩阵时,cond(a)2=■,λ■,λ■分别为a的按模最大和最小特征值。

信息矩阵的病态影响了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的解释和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本文对回归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灰色Gm模型中的病态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对经济统计资料施加噪声,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给出上述模型每一个参数与噪声的关系表达式。

1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病态问题

考虑如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

y■=b■+b■x■+…+b■x■+e■…y■=b■+b■x■+…+b■x■+e■(3)

其中yi,xij分别为经济统计数据的因变量和自变量,bi为回归系数,ei为观测误差,假设ei服从独立同分布的n(0,σ2),k为回归方程的阶数,n为经济统计数据样本长度。式(3)用矩阵形式可以写成

Y=Xb+e(4)

其中Y=y■,y■,…,y■■,b=b■,b■,…,b■■,

e=e■,e■,…,e■■

X=1x■…x■1x■…x■…………1x■…x■

令a=XtX,C=XtY,则式(4)的正规方程为ab=C(5)

则b的最小二乘(LS)估计为

b=(XtX)-1XtY=?准tY=a-1C(6)

其中?准t=(XtX)-1Xt称为广义逆矩阵或伪逆矩阵。

有表1的经济统计数据,现采用二元回归模型y=b0+b1x1n+b2x2n进行回归分析。

从而X=12.016.012.116.116.949.017.048.917.652.017.752.6,Y=18.720.537.239.336.537.6,

从而,a=X■X=633.3234.633.3222.071546.43234.61546.4310778.18

由于det(a)=449.0196≠0,信息矩阵a非奇异。cond(a)=281612.7484,矩阵a严重病态。即x1n和x2n两列数据存在高度依赖性。根据b=(XtX)-1XtY=a-1XtY求出的b=[8.3571,-7.6957,1.6877],从而可以得到二元回归模型

y=8.3571-7.6957x1n+1.6877x2n(7)

为观察信息矩阵a的病态性对对二元回归模型系数的影响,现把Y值得后一项y6=37.6依序增加0.1,可得到b值随其变化的趋势,见图1(图中b(2)对应于b2,b(3)对应于b3,Y6对应于y6)。考虑到y6的微小增量对表1中经济统计数据的规律无较大影响,但回归系数变化很大,可认为式(4)的回归分析模型不可靠。

2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中的病态问题

aR(n)模型中[5],有

xt=φ1xt-1+φ2xt-2+…+φnxt-n+at(8)

若共有x1,x2,…xn等n个采样数据,则有

Y=Xφ+a(9)

式中:

X=x■x■…x■x■x■…x■…………x■x■…x■,φ=φ■φ■…φ■,

Y=x■x■…x■,a=a■a■…a■

则φ的最小二乘(LS)估计为φ=(XtX)-1XtY(10)

信息矩阵XtX的元素是由数值接近的数据累加而成,数值互相很接近,X的列存在复共线性,式(10)为病态方程组,φ的数值解将不稳定。

某序列经济统计数据共8个(单位:千万),采用aR(4)模型进行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表2)

则可知:

X=6.017.027.989.017.027.989.0110.007.989.0110.0010.999.0110.0010.9912.01,Y=10.0010.9912.0113.02,则

a=XtX=230.261260.2096290.2096320.2604260.2096294.1409327.9194362.1701290.0299327.9194365.6406403.8897320.2604362.1701430.8897446.2003,XtX为对称正定矩阵。det(a)=0.000398≠0,信息矩阵a非奇异,cond(a)=1909061.3249。根据式(10)可求得φ=[-0.5093,

0.1897,0.2187,1.1081]。把Y值后一项13.02依序增加0.001,则求得φ值的变化趋势产生很大改变,是因为信息矩阵XtX是严重病态的。见图2(图中b(1)对应于φ1,b(2)对应于φ2,b(3)对应于φ3,b(4)对应于φ4,x(8)对应于x18,x18初值为13.020)。

3灰色系统分析模型中的病态问题

灰色系统分析模型的病态问题一直有文献进行了研究[6-8]。设有如表3某经济统计资料。

现采用Gm(2,1)模型对表3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文献[6]知,b=[(a■B)t(a■B)]-1(a■B)tY(11)

b为Gm(2,1)的模型参数。从而得:(a■B)=-5.2448-7.22081-5.2912-12.48881-5.4240-17.84641-5.8864-23.50161,Y=0.64640.04640.13280.4624,从而可以得到(a■B)t(a■B)=119.5742339.0911-21.8464339.09111078.9293-61.0576-21.8464-61.05764,继而利用matlab求矩阵逆函数inv命令可得((a■B)t(a■B))-1=23.2464-0.8890113.3921-0.88900.0408-4.2327113.3921-4.2327554.9427,最后,根据式(11)求得b=[-2.054487,0.086579,-9.577209]。

矩阵[(a■B)t(a■B)],det((a■B)t(a■B))=25.2807≠0,矩阵a非奇异,可其条件数为688123.87035。这么大的条件数对于一个三阶矩阵是不正常的。令x■■(5)从5.8864以0.01步长递增,可发现b的值改变的幅度远比x■■(1)的幅度大。见图3(图中b(1)对应于b1,b(3)对应于b3,x1(5)对应于x■■(5))。

4结语

本文对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中的线性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灰色系统等模型中的病态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分析与预测中,使用类似模型时,应考虑信息矩阵的病态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病态矩阵的影响才能用于实际。

参考文献:

[1]郑照宁,武玉英等.Gm模型的病态性问题[J].中国管理科学,2001,9(5):38-44.

[2]Horn,Roger.a.Johnson.Charles.a.matrixanalysis[m].Firstedi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336-389.

[3]方保,李医民.矩阵论基础(第二版)[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210-240.

[4]陈希孺,王松桂.近代回归分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徐东,刘志阳,徐奉臻.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实证分析(1999~2004)――基于LSV和时间序列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12):2132-2138.

[6]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第一版)[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293-360.

经济学动态分析篇10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售电市场;应用层面

1前言

当前,我国的售电市场已发生了大的变化:电力供需市场的转化,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出现富余;能源消费方式的变化,替代能源、竞争能源与传统电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中央政府对节能降耗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大了对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的调控力度。这种局势使得电力营销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增供促销中拓展生存空间,在营销管理中挖潜增效,是关系到电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受“以产定销”、“重发轻供不管用”的错误思想引导,电力营销一直是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售电市场的深层次研究十分欠缺,营销策略的制定缺乏科学性、针对性。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在市场分析手段的挖掘和创新上多下功夫,实现对售电市场多维度、多侧面的剖析,以把握其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常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引入到售电市场分析中,并提出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的研究设想。进而从地区、售电类别、时间三个维度,结合份额、结构、竞争力三个因素,深入分析售电市场发展的空间格局差异和动态演化过程,为电力营销分析提供了新的量化分析手段。

2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2.1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相继提出了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后来perloffDunn,Lampard,muth等学者将其总结并逐步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初,Dunn将其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偏离-份额法是相对静态的,无法揭示考察期内各时间分段对总体变化的贡献与影响,以及时间纬度的变化趋势,因此引入动态化的思想,即将考察时间段作进一步细分,分析每个时间分段各区域、各产业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Dynamicshift-sharemethod,DSSm)是在经典偏离份额法的基础上拓展出时间维度演化而来的,克服其忽略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对总体变化的影响和贡献。

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每个考察时间段内,以所在大区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总量(G)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且G=n+p+D。对每个考察时间段进行分量系数计算,以时间为序构成动态数据序列。依据每个考察时间段考量各区域、各因素对总体变化的影响,找出影响总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以此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找出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2.2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推导

假定某大区域含m个下属区域,各个下属区域i(i=1,2……,m)按照某种分类依据可分为n种产业部门,设区域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发生变化,则可将经济规模在t年内的总增量分解成t-1个分量,以上标“p”表示第p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可以将考察期的区域经济增量分解成如下的形式:

其中Gij、nij、pij、Dij分别表示区域总增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因此,问题的实质就是,通过将时间段细分到年,如何得到考察期内每一年的份额增量、结构增量和竞争增量。

假设区域基年和末年经济总规模为bi,0和bi,t,以bi,j0和bi,jt分别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年与末年的规模,并以B0和Bt表示下属区域所在大区在相应时期基年与末年的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大区域基年与末年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则可得到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段的变化率rij,区域i所属大区的经济规模在(0,t)时段的变化率为m,区域i所属大区第j个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Rj。

最后可以得到:

3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应用

3.1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应用

对售电市场进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时,其分析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售电量,还可用于分析售电收入、用电设备容量等指标。

在各指标独立分析基础上,可将售电量的分析结果与其他指标的分析结果进行关联比较,从而解释售电量增长变化的原因,识别营销工作的关键点。例如,某地区某类别售电量的总偏离分量为一个较大的正值,而用电设备容量的总偏离分量却相对较小甚至为负,说明该地区该行业的业扩报装服务相对落后,应该加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在不同分析对象间进行关联对比时,各个分解分量应该采用百分比的相对数值。

3.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华北电网2003~2006年的实际售电量数据,分析过程中以2003年为基期,用传统偏离份额法和动态偏离份额法分别对2004~2006年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总售电量分为大工业、非普、农业、非居民、居民、趸售、商业及其他等类别。

3.3结果分析

利用传统偏离份额法分析后的结果如表1:

表1华北电网各下属地区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由表1可见,京津唐地区和山西的总偏离分量为正,即这两个地区售电量的实际增长值大于预期值,说明2004~2006年内这两个地区售电增长状况优于华北地区的平均水平。该结论也可从增长率的大小得出。反之,河北、南网和山东的总偏离分量为负,售电增长率低于全区平均增长率。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法所得结果如表2:

表2京津唐地区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表2可以得出京津唐地区售电增长特点的总体判断。各年度的竞争分量基本维持在1.80twh左右,而结构分量于2005年出现明显的异动。透过这个现象,可进一步分析引发异动的主要原因。

4结语

本文将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常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引入到售电市场分析中来,从份额、结构和竞争力三个方面,揭示了一个地区售电量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在售电市场分析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从全国或区域层面把握各地区售电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也可以揭示不同售电类别的变化特征,更可以量化地分析不同年度的竞争力和贡献率,由此为电力营销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