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54

审计的性质篇1

[论文摘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基石,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本文在综述了审计质量,审计的独立性涵义基础上,讨论了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审计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审计质量 

对于审计质量的概念,尚没有明确的限定或权威性的阐述。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活动虽然不是生产物质产品,但它同样有“产品”,即“审计报告”。至于审计报告是如何产生的并不包含在审计质量的范畴之内。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是包括了审计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审计报告需要一系列的审计工作来支持,没有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判断,也就不存在审计报告这一书面文件。审计结果仅仅是审计过程内容的一部分,它同审计过程中的其他工作内容有密切联系。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人员遵循审计准则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就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笔者认为,这只是审计质量的一方面,即单项审计业务的质量。审计质量还包括另一方面,即会计师事务所总体执业质量,它体现为特定会计师事务所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审计业务的质量。这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会计师事务所总体执业质量取决于其一定时期内单项审计业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人们通常认为,总体执业质量较高的事务所,预期其单项审计业务质量也较高,当然,这种预期并不总是等于现实。 

西方已有的研究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范围扩大得很广,主要涉及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这两项质量要素的联合检验。其中专业胜任能力要素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发现客户不当行为的概率,即在每一项具体的审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有错报、漏报等不当行为的概率,这是注册会计师执业最起码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独立性因素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不当行为后进行报告的概率(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 

 

二、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从字面意义而言,是指某一个体与周围群体的关系,是指不依赖于外力,不受外界影响、引导、控制或束缚。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审计的独立性呢?对此国内外学者看法各不相同。美国《公认审计标准》强调审计独立性为一种精神状态:“在执行有关工作时,审计人员必须保持独立的意识与态度。”美国《职业道德规范》中则强调审计人员及其事务所形象上的独立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利马宣言》中,将审计独立性分为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审计机构财务独立性和审计机构成员的独立性三个方面。 

审计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压力,仍做出无偏估计决策。因为涉及市场经济的利益公平,独立性被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其对审计工作来讲至关重要。科思审计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独立审计人员的任务通常是说服管理当局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处于力量优势的一方是管理当局,而不是审计人员。如何提高审计人员抵制管理当局的能力,是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一个更为合理的角度来认识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奠定了审计的地位也是社会公众对审计信赖的根本保证。但现实工作中,缺乏独立的审计,给公众带来了太多的伤痛。国内的琼民源、银广厦、中航油;国外的安然事件、世界通讯、环球通讯、朗讯事件等,我们都从中或多或少看到了审计独立性受到损害的事实。如何更好的进行审计,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审计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两者必须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独立。独立性是审计行业生命所在.一旦失去独立性,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公允性必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会使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 

(一)组织关系不独立 

现阶段,从组织独立性的角度来衡量,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是处于形式上独立而实质上未独立的状态。具体表现在: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自身资金积累有限,抵御风险能力差,造成其与从前的挂靠单位有一定的依赖关系;挂靠单位利用此种关系将其视为创收的渠道,事务所也唯恐失去挂靠单位而减少客户来源。这种关系经常会形成暗箱操作。一旦行业、地区利益与其他利益发生矛盾,会计师事务所自然难以摆脱所属行业或地域部门自身利益的束缚,客观公正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 

(二)市场竞争无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计的信誉与职业道德变成了各种交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筹码。从个体而言缺乏职业道德的约束和有效监督.从整体而言缺乏法律的有效制约和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职业道德与利益驱动在市场竞争的天平中趋向了利益驱动。由于现实中会计市场供求状况是供大于求,事务所为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或稳定已有客户。在竞争中必然相互压价.为了在低廉的收费中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事务所愿意支付的审计成本必然降低。这样,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会减少甚至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弱化甚至放弃谨慎性这一会计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三)面临的更换压力 

lennox的研究结论表明虽然更换审计师的公司在审计意见的改善方面并没有显著地好于未更换审计师的公司.但是更换了审计师的公司实际收到“清洁”审计意见的比率却显著地高于这些公司。如果在保留原任审计师的情况下可能会收到“清洁”审计意见的比率。因此.公司通过审计师更换对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审计费用支付方式不合理 

在美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是受股东委托形成的。在我国则是被审对象自己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由被审对象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换句话讲是上市公司而不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花钱聘用注册会计师。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完全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一切服务,包括合法的或违法的服务。 

四、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要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审计人员及其组织、被审计单位、审计程序、审计标准、审计方法手段等都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我们再次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审计人员独立于委托单位,才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发表审计意见。独立于其他外部机构,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但现实中,审计委托人和被审查客户同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这种异化的受托关系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承受客户巨大的压力和在不菲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难保持独立性。 

2、审计人员的执业经验和职业态度。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经验决定着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效率和效果。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更可能找到审计风险高的领域,降低审计的风险,提高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的职业态度是他们对待审计工作的整体心态的外露。审计人员要保持勤勉尽责谨慎的职业态度,时刻有一个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负责的心态,才可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的质量。 

3、审计信息有效需求不足与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是独立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创时期,现实中真正的审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公司的股东(包括控制股东和小股东)和债权人(银行和其他债权人)。从股东方面来看,无论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还是股份公司,国有股东缺位现象严重,控制性股东实际上控制着董事会,而广大小股东短期投机动机使他们没有形成对审计信息的强烈需求,因此,审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国有股东和控制性股东。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对审计信息有一定的需求,但考虑我国银行的国有性质,这种需求要打折扣。因此,最终的主要需求者是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这种需求可以说是政府监管导向性需求。对高质量审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 

 

五、总结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决定了其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客户会计报表错报和漏报的概率,它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难点所在。各国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都高度重视对事务所独立性做出要求。 

可以说,独立性因素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审计的本质要求及灵魂所在。诚实、正自、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可靠等用以解释审计独立的概念,表示的都是一种人的精神状况,或者是主观立场和一致的选择。在实践中,审计师精神上的独立与否是非常难以观察和直接评判的,因而也就难以让人相信的。尤其是,当审计师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关系时,精神上的独立性更难以得到认可。为了使审计的独立性得到外界认可,审计师除了要在精神上保持独立之外,还要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独立的形象,即在可以观察的利益关系方面与其客户保持独立。在审计理论中,前者称为实质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后者为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压力和影响;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必须与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即在他人看来审计人员是独立的。审计质量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审计本质而言,需要实质上的独立性,但形式上的独立性也必不可少。这不仅在于形式独立的可能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当形式缺乏时,实质即使存在也无法让人相信。正因为如此,各国审计管理机构都将审计师形式上的独立这一“唯一可以被衡量的审计品质”予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2]张志华,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6。 

审计的性质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3802

1引言

自我国深交所和上交所成立以来,尽管企业上市条件严苛,且有证监会的严厉监管,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和舞弊的案例却时有发生,手段五花八门,且金额不断刷新纪录,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形象。上市公司财报造假使得社会公众对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产生质疑,究竟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未能查出,还是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知而不报?执业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迎得公信力和竞争的资本。要提高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尤其是质量控制。下面将就审计复核的定义,作用和影响说明其对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审计复核的内涵

《审计机关审计复核准则》第二条提出:“审计复核,是指审计机关内部的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依法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以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复核意见的行为。”审计复核的定义可归纳为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以及专职复核人员在审计的各个阶段对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复核,以保证审计质量。它主要可分为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和财务报表的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作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计划,执行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的记录,至少要经过一级复核,需保证其所引用的资料详实,保证遵循可靠的准则,保证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充分适当,保证审计判断和结论有依据且适当。一级复核为审计组组长复核,要对每张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二级为审计组所在部门的经理复核,要对工作底稿中重要的账户余额,交易审计,执行的重要的审计程序以及审计调整事项进行复核;三级复核为主任会计师复核,要求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和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等资料进行再复核,起到监督的作用。

财务报表复核是在审计将要结束时,审计人员需对经过了审计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整体进行复核,重新评估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风险,确定执行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3审计复核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而执行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它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审计复核作为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一环,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质量控制准则第5010号》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分别对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和审计项目复核作出了规定和要求。

3.1审计复核能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

执业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行业公信力和体现专业水准的基础。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会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经验缺乏,判断错误或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等原因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以致审计失败,从而影响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审计复核对范围,时间和人员都作出了要求,在人员安排上由项目组里有经验的人员复核缺乏经验的人员的工作,使每一张审计工作底稿都得到适当的审核,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审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以保证审计质量。

3.2审计复核促进审计工作达到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

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有针对审计工作执行情况的质量标准。审计复核将对审计工作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相关准则,是否执行了规范的审计程序,是否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否作出了合理科学的评价与判断,是否考虑了重大事项等问题并进行核实,以保证在出具审计报告前,注册会计师已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执行了工作,并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来达到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标准。

3.3适当有效的复核能控制审计风险

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和效率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进行检查,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审计程序的选择和执行多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职业判断,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误,增加检查风险。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审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复核来解决,减小重大错报或漏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

4审计复核存在的问题及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4.1审计复核实施不到位

在审计的各个阶段,审计复核的实施并不到位,多数时候流于形式。从一级复核到三级复核,审计组项目经理,审计组所在部门经理以及主任会计师没有很好地履行复核职责,复核侧重点不清楚,复核内容不全面,有的甚至没有浏览审计工作底稿,只是在审计工作底稿上复核签字,或者对于有误的地方直接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进行修改而不是作废重编,没有保持审计工作记录的原貌。审计复核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程序,未能适当有效地被实施,使得审计复核效果不佳,没有发挥复核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4.2审计复核实施滞后

目前的审计复核工作的实施比较滞后。首先,审计复核机构人员并不到审计现场去,无法做到一边审计,一边复核。其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复核大多表现为事后复核,在审计工作即将结束,要出具审计报告前,才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察。因此当发现以前未能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时,需要返回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实施的滞后,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使得注册会计师为了按时完成审计工作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而对审计复核敷衍了事,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复核实施的时间安排进行改进,提高审计效率,才能使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4.3审计复核操作难

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审计复核标准和规则,审计复核工作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关指导,要从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纰漏中发现审计人员未合理评估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未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等问题,需要依靠复核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素养以及职业判断能力。而这些都无法制定出详细的标准和规则,因此复核的内容一般集中在法规,程序的运用和文字表述方面。由于对于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判断和审计结论的得出这些工作并没有复核的标准,因此审计复核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是有困难的,因此审计复核的质量不高,给审计质量控制带来影响。

5关于改进审计复核以提高审计质量的建议

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就应认真履行审计责任,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复核作为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一环,需改进其存在的问题,使之变得更加合理化,可操作化,并督促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贯彻实施复核工作,以发挥其对审计质量控制应有的作用。

首先,复核人员配置需合理。承担审计复核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充足的经验和胜任的能力,且要有必要的权限。每一层级复核人员的工作都应该得到其上级人员的复核和监督,对于重要项目质量的复核,需选派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以保证复核职责按规定履行,而不是成为一种形式。

审计的性质篇3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 审计质量 博弈

一、引言

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质量作为审计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olten&Crockett(1979)通过对1971~1973年由原八大审计师事务所600家美国公司所出具的报告进行检验分析审计师的独立性问题,采用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不一致性(insistency)、再声明(Restatement)作为审计师独立性的度量指标,认为原“八大”能够保持独立性,很少会发生被更替的情况。DeanGeLo(1981)研究了审计独立性、“Low-BaLLinG”和披露管制之间的关系,提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错弊和面对企业管理层的压力而揭露错弊的联合概率;认为审计师不可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独立性状态,只能实现次优的独立性水平。在此基础上,DeanGeLo(1981)研究了审计规模和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审计独立性定义为在发现错弊的基础上审计师报告错弊的条件概率,并进而提出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相关,认为大规模的审计师带来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Schwartz(1997)建立模型研究了法律制度,审计质量和社会投资水平三者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在独立于实际投资损失计量的严格责任法律制度下,才可能达到社会最优审计质量(审计师努力)和最优投资水平间的均衡。郝振平、钱苹(2001)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委托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审计独立性的理想状态,指出目前无论中外审计独立性的理想状态都是不存在的,作者分析了审计师与管理者共谋作弊的情况必须通过制度的安排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力量达到均衡。刘峰、许菲(2002)通过分析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认为能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的只有法律责任,而在一个相对有效的审计需求市场上,即使法律风险低市场也能通过自身有效的制度安排诱发高质量的审计,然而我国低风险的法律制度环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总体偏低。刘峰(2000)分析认为,我国审计市场主要由政府管制形成,市场的各项制度安排不仅不会诱发高质量的审计,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上有关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质量的研究主要都是从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审计定价、审计师规模、审计意见以及相关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试图借助于博弈论的方法,从审计师与公司管理者的较量角度展开对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质量的探讨。

二、博弈视角的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质量分析

Deangelo(1981)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错弊和面对管理层的压力而报告错弊的联合概率,将审计独立性定义为在发现错弊的基础上审计师报告错弊的条件概率。按照其定义,在假设审计师发现错弊的概率一定的情况下,审计质量是审计师独立性的线性函数,即更高的审计独立性带来更高的审计质量。因此,本文将审计师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视为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外在因素,而将独立性视为影响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审计师面对管理层的压力报告错弊的可能性却大,审计报告越能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情况,相应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

理论上,审计师发现及报告错弊的过程应该独立地完成,但由于审计报告,特别是被出具了“不清洁”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审计师在审计时将面对来自客户管理层或大股东等各方面的压力。孙铮、王跃堂(1999)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1995~1997年期间的审计报告的分析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审计师报告错弊的可能概率(审计独立性)取决于审计师与企业管理层的博弈。博弈行为对审计师独立性以及审计质量的影响如(图1)所示。既然审计师与管理层的博弈行为能由此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与审计质量,那么二者的博弈又是如何进行的,(图2)给出了其博弈框架图。

在发现企业的错弊后,面对管理当局施加的压力,若审计师坚持报告,则视为在博弈过程中审计师占上风。此时,审计师的独立性没有受到管理层的影响,达到一种次优水平,对审计质量也就不存在影响。由于违背管理层的意愿披露了公司的错弊,审计师面临被解雇的风险,同时从审计报告中,股东可能发现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行为,则管理层面临被解雇的风险。反之,若审计师放弃自身的立场向管理层妥协,不报告企业的错弊情况,则视为在博弈过程中审计师占下风。此时,审计师独立性受到管理层压力的影响而相应减弱,审计报告由于没有公允地反映企业存在错弊的财务成果及其经营状况而带来审计质量地降低。一旦市场发现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判断出审计报告有失公允,审计师则会遭受被诉讼的命运,而管理层由于采取道德风险行为及诱使/强迫审计师失去独立性也面临法律风险。

(图2)表明,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分析,当审计者与管理者博弈而达到“最优独立状态”点时,对各方都是一种公允的结果安排。然而,针对审计师发现的错弊,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内部人从其自身利益或者企业为了达到某些政策要求(如保、配股等)出发,会千方百计阻止审计师真实地报告错弊,这就产生了管理层与审计师力量的较量。在这一较量中,公司管理层一般会以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来诱使审计师或者以解雇审计师来威胁他们妥协。审计师如果选择与管理机构合谋,将获得超额的审计收益或者能与公司维持较为长久的客户关系,博弈的结果是审计师占下风,达到a点;如果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管理机构的压力,则可能遭遇无法收取应该获得的审计费用或者被解雇以中断客户关系,博弈结果是审计师占上风,达到b点。在一个缺乏对审计师和管理层惩罚机制以及缺乏相关制度安排的环境下,在审计师与管理层的博弈过程中,审计师妥协于管理层的压力导致其占下风的概率更大。这是因为接受管理层的安排是可以获利的(如会获得更多的审计费用),同时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和惩罚机制的欠缺使这种放弃独立性的行为不易被发现,或者即使被发现但所造成的损失相对于所获得的利益是微乎其微的。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环境下,审计师如果选择与管理层合谋,由于严格的执业环境的存在,其面临被诉讼的法律风险可能很高(刘峰、许菲,2002),所带来的成本可能远高于合谋所获得的收益,因此迫使审计师行为更为谨慎,则博弈中审计师占上风的概率更大。

三、纵横国际年报案例分析

纵横国际原为南通机床,于1994年在上交所上市。1998年因亏损被实施特别处理(St),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于年底正式组建南通机床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之后,公司于1999年撤销St处理,而其重组模式一时被誉为“南通模式”。2001年被天华大彭审计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财务状况被视为异常。经公司申请,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其股票实行特别处理,再次成为“St”。2002年初,公司宣布2001年度可能亏损,然后又声称因“会计师事务所不与公司合作”而一再推迟年报披露。2002年,公司把担任年报审计工作的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解聘,改聘江苏天华大彭会计师事务所为其2001年度报告的审计机构。7月18日其年报公布,公司公告称“年报被天华大彭审计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财务状况被视为异常。”

深圳天健信德与纵横国际合作多年,它不仅历任纵横国际的年报审计机构,还与纵横国际签了相关协议,是纵横国际的常年会计顾问,纵横国际每年均为此支付顾问费。天健信德一直以来也不负纵横国际的“重托”,在包括1999年与2000年在内的过去多年均为纵横国际出具了标准的审计报告。出乎意料的是在2001年审计工作中,却与纵横国际管理层发生重大分歧,天健信德在与纵横国际管理层多次沟通后仍坚持拒绝出具财务报告,并在2002年纵横国际集团公司临时董事会上严厉控告纵横国际作假。天健信德严厉指责纵横国际存在制造销售收入、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虚增存货等舞弊行为;纵横国际大股东也在临时股东大会上指责天健信德除工作上有严重失误外,还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通过决议解聘了天健信德,改聘天华大彭负责2001年报的审计工作。之后,中国证监会上海稽查局对其进行了专项调查。2004年,纵横国际公告,声称该调查已完毕,证实公司存在严重的虚构利润等违规行为,并对其相应管理层进行处罚。

四、审计师与管理层博弈对审计师行为影响

从上述对纵横国际年报事件来看,其整个审计过程中包括两次博弈:一次是天健信德与纵横国际的博弈;另一次是天华大彭与纵横国际间的博弈。

(一)天健信德与纵横国际证券市场的设立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所公布会计信息的可信性。由于信息占有的不对称性,投资者相对于公司管理层是弱势群体,因此需要一个具有公信力、独立于上市公司以外的鉴证机构——审计师等对财务信息可信性进行“再担保”,以减少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损失。Simunic(1984)证明,向同一审计师同时购买两种服务的客户所支付的审计费要显著高于只购买审计服务的客户所支付的审计费用,从而审计师的独立性可能会减弱。在2000年纵横国际已经开始作假的情况下,天健信德仍为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公司2001年公布的中期报告也仍然显示实现了每股收益,这是对Simunic观点的一个佐证。然而,在这种看似“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下,2002年突然了预亏公告,随后不久,又公告无法按时披露年报,理由是“公司财务部门对事务所出具的财务报告内容存在诸多分歧,董事会尚不能对这些分歧做出判断,故未通过财务报告”。不难看出,其实质在于事务所拒绝为其出具审计意见不为公司管理层所接受,而拒绝通过财务报告则意味着管理层希望能够通过与审计师进一步的“沟通”来使审计师“接受”管理层意见,出具符合管理层利益的审计报告。另外,公司在公告中还称当时未能获得通过的年度报告“已经是经事务所所审定的公司2001年度财务报告第三稿”,说明自审计工作开展以来,管理层与事务所已经历了至少三次“沟通”,这种沟通也就是两者博弈中的较量,而天健信德在三次重复博弈中均坚持原则而占了上风,保持其次优的独立性,可以想象,如果年报因此顺利公告,投资者所能获得的信息是比较公允的。毫无疑问,天健信德这种多次的坚持必然使自己完全置于被公司解雇的高风险之下。实际也是如此,纵横国际不久后因“无法与事务所合作”而将天健信德更换为天华大彭,期望在另一个博弈子集中去实现自身利益。

(二)天华大彭与纵横国际 2002年纵横国际将担任2001年年报审计工作的审计师由天健信德更换为天华大彭,开始了又一轮的博弈。当年7月18日,纵横国际经由天华大彭所审计的年度报告得以公告,结果仍然是“拒绝表示意见”。即便更换了审计师,在纵横国际的第二轮博弈中,仍然以审计师占上风而告终,管理层妄图扭转报告前期局面的企图终究没有得逞。实际上,在目前的会计市场中,直接向审计师付费以购买审计服务的是公司管理层,在两者的博弈过程中,审计师注定只是一个弱势群体,这种劣势赋予了公司管理层采取不诚信行为的驱动,即迫于财务压力、追逐增资配股等短期目标而去购买虚假劣质的鉴证,而实现这一期望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对审计师施加压力、利诱、欺骗等手段以期使其屈服。在对天健信德的博弈中失败后,纵横国际对天华大彭寄予了厚望,希望曾被天健信德所指责的公司存在的错弊能在天华大彭的笔下成为“过眼烟云”。蔡祥(2003)认为,如果审计师是由于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出具了“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而被客户解聘,则很可能导致审计意见的收买行为,最终降低审计质量。天华大彭出具的“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结果是否在市场意料之外,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过了“炒审计师鱿鱼”事件的纵横国际,早已成为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核心,除非其确实不存在天健信德所列举的一系列错弊问题,否则,作为“下家”的大华天彭不可能选择与公司管理层合谋。设想,如果大华天彭为纵横国际签署虚假报告以开脱其作弊的罪名,它可能确实能获得非常的审计费用,或者能够避免重蹈天健信德的覆辙而取悦了客户与其保持长期的关系,但是,这是以面临被诉讼风险而换来的。一旦纵横国际的真实面目被揭穿,就极可能步入诸如“中天勤”的后尘。就在大华天彭受聘于纵横国际的第二天,江苏注册会计师协会曾致函天华大彭,要求其充分征询各方意见,公正谨慎执业。因此,坚持独立报告的立场是大华天彭理性的抉择,在这一博弈中的胜利为报告使用者保证了信息的相对公允性,让市场真正体会到了审计师作为“经济警察”的重要性,也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声誉。毫无疑问,也将纵横国际的管理层置于被稽查的对象之中,受到法律的惩罚。

(三)进一步的讨论:制度与博弈行为如前所述,在纵横国际2000年已经存在错弊的背景下,天健信德成为了这场博弈的败者,它选择了与客户管理层合谋而为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报告。仅隔一年,天健信德的态度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其原因何在。关于我国制度安排对我国审计市场的影响方面,刘峰(2001)通过对红光实业一例的分析认为,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是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并可能诱发会计信息违法失真,进而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形成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刘峰、许菲(2002)进一步分析认为,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低法律风险,导致了审计质量的系统性低下,这种需求相对无效的市场环境也使得原“五大”根据我国相对较低的执业风险来降低其审计质量。在其与纵横国际合谋的行为并没有被市场所发现的情形下,天健信德究竟为何要突然公开纵横国际的“作弊行为”,况且这种公开还带来了社会的质疑其以往没有完全遵循审计师应该遵循的原则去“勤勉尽责,笔者认为,这是危机唤醒了审计师的良知,进而促使了制度安排的趋于完善。在人们为行业诚信危机感到惋惜时,应该认识到危机不仅让人们能更清楚地看清现有阶段审计市场制度的缺陷,促使监管部门了一系列的规范原则,也使审计师们开始反省自己以往的行为,开始对客户说“不”而走向独立与公允。因此,制度影响着审计师在与客户管理层博弈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并通过这种影响进一步影响审计独立性,带来审计质量的改善。

审计的性质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控制

abstract:inthispaperthedefinitionofinternalauditandtheroleasthestartingpointandfoundation,demonstratestheinternalauditcontrolintheimportantpositionoftheenterprise,andputforwardthestrengtheninginternalauditcontrolseveralSuggestions,suchas:thecorrectlocalizationinternalaudit,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theinternalauditfunction,strengtheninternalauditqualitysupervision,strengthentalentsconstruction,andsoon.

Keywords:internalauditcontrol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o213.1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

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

(一)防护性作用。

防护性作用是指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可以揭示和制约各种不道德和不规范行为的产生,防止给组织造成不良后果。防护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合理的保证,避免因管理和控制的缺陷带来各种损失。揭露和制止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贪污舞弊和欺诈行为。

2、保证呈送给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据以决策的的财务和业务信息是真实的、准确的、完整的,避免因错误的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

3、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并为经济的有效的利用资源提供保证,防止损失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出现。

(二)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指通过对被审查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富有促进性的意见和改革方案,,从而协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最好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杜绝实际和潜在的管理漏洞。

2、针对控制系统的缺陷,提出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且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使已经达到有效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成本最低。

3、推荐更经济、有效的资源使用方法,帮助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营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丝毫不逊于外部审计,如何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

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内部审计,必须合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如在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问题上,应制定合理的定额,严格考核与奖罚兑现,找准内部控制失控点和漏洞,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检查的范围和重点,高效率地发现错乱和弊端、损失和浪费,提出弊端及症结所在,揭露违纪违规,提出加强管理的审计意见,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是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需要

我们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坚持环境与企业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企业中,审计部门是节能减排的监督者,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经营目标责任管理,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从制度、管理等环节入手,制定各项措施,从杜绝资源浪费、保护环境等方面,加大审计力度,完善目标责任、考核监督,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重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内部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措施

(一)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应冲破制约作用的范围,扩展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盈利水平等作用的方面,通过评价企业组织内部的控制,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确保企业高效地运作和发展,以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强化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提高内部审计效能

内部审计主要作用是体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要认真利用审计成果,并把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审计才有深度、有力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郑德亮、袁建华.浅析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江苏商业会计,2007(5):3-6.

审计的性质篇5

同时,审计市场上,作为审计客体的审计产品是一种信息产品。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又具有一般产品所不具有的特点,即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在提供给一个使用者使用后并不减少其使用价值,即具有非排他性;审计信息可同时提供给无限多的使用者使用即具有非竞争性。正是由于审计产品的公共性的存在,使审计产品产生了外部不经济的经济后果,容易产生社会上的一些使用者“搭便车”,即使用审计信息而不付费,使实际审计产品供给量小于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审计产品供给量,造成供给不足。这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以上审计市场的两种特性,无论是作为一般市场产品,还是作为一种信息产品,都需要政府一定程度上的监管,以弥补市场本身的功能的不足;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中,以价格为核心的自由竞争机制是市场存在的优势形态,即相对于政府管制的经济来说是具有明显的优点,也就是说,政府的监管职能是作为市场功能的补充,而不能代替自由竞争的市场。

在商品市场中,到底自由竞争的力量和政府监管的力量各占多大的比重?或者说,政府的监管采取体积方式与自由竞争市场结合,能够使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使市场运行效率最大化,这便成为各国理性的市场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同样,审计产品市场作为各国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对审计产品市场而言,各国市场对审计产品的供给者,即审计主体提出资格要求,要求审计产品供给者必须达到各国市场对审计服务的最低资质,包括会计知识、审计知识、必需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既然是为了解决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对审计产品产生需求,那么在审计市场的监管上,特别强调审计主体资格等信息的透明性。类似的,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有既定的,明确地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有相当明确的监管规则,来对审计师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而在一定的时期,审计市场的监管又必须考虑大的市场环境,例如一国的政治稳定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法律完善程度等,来对审计监管的各种资源(包括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力量,政府中相关的部门,社会其他团体的相关监管力量等)进行整合,并对监管的力度、范围、方式等做出必要的调整。然而,这种调整并非监管者单方可以做出的,而是社会相关各方力量多次博弈达到的一种策略均衡。这种对审计主体资格的准入限制,对审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以及为达到监管目的而对监管的范围、程度、方法的调整,对监管的资源、对象、市场要素进行事例的系统,称之为审计市场管理机制。审计市场管理机制一般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对审计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监管,对审计执业行为的规范,对违规者的惩戒。这些监管又由不同的机构来实施,具体包括行业自律组织,政府部门和独立监管机构。而监管的依据大致有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

从上面对审计市场管理机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审计市场管理机制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属性:

1、是市场经济监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会计信息市场监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自由市场竞争的一种补充。是为了促进和保证市场功能的发挥,而不是代替自由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

2、对市场中审计产品的供需双方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对审计产品供需双方与市场中其他相关主体(例如同业之间,事务所与合伙人,社会管理机构等)之间关系的协调。

3、是对相关的社会资源的一种动态的整合,是审计市场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储存的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对其他市场运行机制的支持,同时,这个审计市场管理系统又依赖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如法律、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系统。也就是说,该系统自成一个系统,同时又是其他系统的子系统或母系统。这是我们分析审计市场管理时必须考虑各国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历史等情况,又要将其放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的系统论依据。

这些性质表明审计市场管理机制不同于与其他管理机制的质的规定性,那么其外在的表现性有哪些呢?

首先,各国在进行审计市场管理时,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审计准则等市场规则的制定,通过制定明确的审计准则进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并通过审计准则规定了进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需要具备的资质条件,无一例外要求首先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通过审计准则对审计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其次,在进行行业自律管理时,无疑是发挥了注册会计师作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专门人才的力量;在进行独立管理时,需要在独立机构中吸收专家的加入;在进行政府监管时,同样离不开熟悉注册会计师行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的参与。换句话说,审计市场管理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力量,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或公会的参与。

审计的性质篇6

关键词: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线性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13-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恢复发展的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已先后经历了三次合并的浪潮:第一次是1997—1999年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第二次是2000年3月财政部《会计师事务所扩大上规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后,出现了全国性的事务所合并浪潮,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的407家事务所合并成105家,全国参加合并的事务所几近总数的10%(《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7):61);第三次是于2006年9月28日中注协下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再次掀起了规模化的旋风。而2012年6月8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又出具了文件《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做强做大的若干政策措施》,可见规模化是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大势所趋。

从一些重大财务欺诈案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在震惊世界的美国安然事件中倒闭的安达信,还是中国因“银广厦”财务舞弊案而被撤销的“中天勤”,都是国际或国内有高度知名度的大型事务所,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大型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究竟与哪些因素相关。即是否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就一定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及规模扩大是否可以等同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对此问题的正确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审计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衡量标准

(一)审计质量的界定

对于审计质量的定义,中西方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在西方国家,有学者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客户违约行为并且愿意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而国内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结果论”——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即是指Cpa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和报告的准确性和相关性;二是“过程论”——审计工作过程的质量,事务所和Cpa在承办某项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质量。本文所述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结果的质量,因为社会公众和广大的审计报告使用者关注的是结果的质量——即审计意见和报告的准确性,只有审计报告才能给社会公众提供有效信息。

(二)审计质量的衡量方法与衡量标准

一般地,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能否鉴别盈余管理、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报告作为直接、有效的审计质量评价标准。鉴别盈余管理和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都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水平,进一步体现在审计报告上,因而审计报告则集中体现了审计质量(如图1所示)。

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检验

大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国内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更多的研究支持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研究结果。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以中注协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为样本,利用其相应的信息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影响事务所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如何发展壮大中国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提供思路。

(一)研究假设

假设1: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其营业收入正相关。

事务所规模化进程中,其营业收入增长,对客户的依赖性也就越少,越能保持独立性。

假设2: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素质正相关。

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获得更多的机会扩展业务,提升竞争力。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注协公布的2011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为研究样本,本文所取数据亦以中注协公布的事务所百强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实证结果采用SpSS12.0完成。为了统一数据单位,在此均采用将反映事务所规模的各个指标都换算成了比例。以Cpa人数比例为例的换算方法是:用某事务所的Cpa人数除以该年度参与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的所有事务所的Cpa人数总和。其他比例的计算与之相同。

(三)样本选择与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笔者选取审计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率就可以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采用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2011年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占当年所有审计意见的比率作为审计质量指标。(2)解释变量。根据国外研究的文献及中国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影响审计质量的两大因素,选取营业收入比例、注册会计师人数比例作为自变量,以营业收入比例反映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以注册会计师人数比例反映技术能力。(3)控制变量。考虑事务所合并后,从业人员数量与分所数量迅速增加从而影响审计意见类型,因此把这两大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设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四)偏相关分析

由于本文的模型中采用了部分控制变量,为谨慎起见,进行偏相关检验,以确定在剔除了控制变量的影响之后,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仍然存在线性关系。对全部样本进行偏相关检验的结果(见表2):

上表的检验结果支持模型的线性相关关系,下文将对确定下来的模型进行回归析。

(五)回归分析

模型的adjustedR2为0.56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拟合效果较好。另外,Durbin-watson值接近于2,表明回归方程中残差项之间不存在自相关,研究数据通过残差独立性检验。

(六)实证结论

在模型中,所选择的两个自变量,营业收入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由于拥有较多营业收入的事务所在经济上对客户的依赖程度较低,进而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从而敢于在发现问题时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报告。从而本文的第一个假设“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其营业收入正相关”通过检验,并且相关性显著。

第二个假设“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素质正相关”虽然成立,但是其相关性并不显著。原因有如下两点:首先,注册会计师拥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审计经验,在执业过程中能较好执行审计程序,进而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因此注册会计师所占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质量,存在正相关性。其次,相关性不显著的原因在于中国事务所内部存在盲目追求Cpa的资格认证,因而很容易出现较多业务水平较低、执业经验较少的Cpa,在这种情况下其数量越多越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单纯增加从业人数对提高审计质量并无显著帮助,关键依然要看其所内的人员素质。究其显著性不明显的原因,是国内存在一些事务所在合并之后,没有和总所执行一致的审计程序,依然各自为政,因此不能真正起到财政部号召的“做大做强”。

三、中国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建议

(一)大力发展才战略,充分整合内部资源

针对实证研究中出现的注册会计师比例与审计质量相关性不显著的现象,Cpa人数的增加必须与质量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以及专业竞争力为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Cpa数量的增加,这就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加大对Cpa的培训力度,从而使Cpa能更有效地提供服务。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学历层次偏低的Cpa,应通过进修等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对于新进入的Cpa应至少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加大培训或后续教育的力度。

(二)设立分所的控制

国内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要么采用内涵式的扩大方式,要么采用设立分所的扩大方式。从中国的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事务所主要是通过设立分所的方式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08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在中国一百强会计师事务所中,设有分所的事务所有84家,累计设有分所438家,分所设立数最多的达18家。因此,很有必要就总分所模式中总所和分所各自在审计质量控制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安排设计,以便于审计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上法律法规体系仍有重大缺陷,政府应该制定一些法律法规引导事务所扩大自身规模,同时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同时,继续加大力度,积极配合立法机构,推动完善或出台《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规范,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市场职能进行定位,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继续研究、协调和推动落实《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合伙企业法》等有关公司法定审计、上市公司审计、破产清算管理人、合伙企业审计验证等制度安排,进一步开发业务和市场。另外,提高违规成本,加大行政、刑事责任处罚力度,弥补民事责任赔偿机制的空白。增大事务所的法律风险来约束其行为,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时毅.审计质量衡评价体系的新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3):12-16.

[2]刘成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能否反映审计质量——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动机的分析[J].财会通讯,2008,(9):7-9.

审计的性质篇7

关键词:法律风险;风险导向性审计;审计质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67-02

一、前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审计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我国财政部门制定并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从整体上引进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及其方法,现代风险导向性审计的实行对于审计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法律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升,主要在于审计行业的发展依托于法律法规的保护,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与研究法律风险及风险导向性审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审计行业法律风险分析

近几年,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影响力巨大的公司财务丑闻,这些负面事件直接造成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破产或者已经破产,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审计行业中潜藏的法律风险。审计行业法律风险,实质上就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上的操作行为以及结果出现违法状况,造成会计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法规责任而遭到的经济与精神损失的可能性。审计行业法律风险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例如:法律惩处力度、参与诉讼的条件限制以及诉讼参与者等。

首先,诉讼参与者是审计行业发展过程中法律风险产生的基础。提讼是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产生的首要环节,诉讼参与人员的数量越多,那么会计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在法律方面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审计委托人,是会计业务审计的重要关系人,审计质量的好坏对于审计委托人的个人利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出现审计诉讼的时候,审计委托人就需要参与到诉讼中去,扮演诉讼参与者的角色。其他一些与审计质量有一定关系的人员是否能够作为诉讼中的参与者,不同的国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规定。1933年,美国制定并颁布的《证券法》对审计师的法律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其扩大至任何一个推定财务报表的使用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诉讼参与者的范围,即“集团诉讼”。同时,也增大了审计师出现经济、精神损失的可能性,增大了法律风险。

其次,诉讼参与中的条件限制,对于审计行业法律风险起着决定性作用。诉讼参与中的条件限制,实质上就是在一个怎样的状况诉讼参与者能够对审计人员提讼,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举证责任的承担问题,即举证责任应当由谁承担。不同国家对于这个限制条件有着不同的规定。以美国作为实例进行分析,1933年美国制定并颁布的《证券法》中,明确规定举证责任的承担着为审计师,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提讼的人员在参与诉讼中的限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诉讼参与人员在诉讼过程花费的资金成本。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行主要是为了鼓励、支持利益关系人参与到诉讼中去,造成美国审计行业中发生“诉讼爆炸”状况。

最后,法律的惩处力度,是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中的重要杠杆。法律的惩处力度,实质上就是法律对于诉讼当事人在经济、刑事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关制裁的力度。一些发达国家在法律、经济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制度较为完善,为了有效的维护经济秩序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通常对于一些违法行为制定的惩处力度非常严格,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法律、经济以及政治等对个方面的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所以在审计行业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上还比较弱,因此审计行业法律风险比较低。

三、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问的关系

国内外一系列实践报道显示,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4种组合。

1、审计质量较低与法律风险较高

从理论层面来看,高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与低审计质量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几率非常小。审计质量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处于高法律风险环境中的时候,受到的经济惩罚与行政、形势处罚非常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很难继续发展、生存。

2、审计质量较高与法律风险较低

低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与高审计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主要在于经纪人首要关注与追求的是利益,而高审计质量必然会增加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收益,在处于低法律风险环境中的时候,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审计实体缺乏足够的动力,不会愿意为了提升审计质量而增大自身在审计过程中花费的资金成本,导致自身得到的利润下降。

3、审计质量较低与法律风险较低

低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与低审计质量在发展中国家中经常出现。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在法律、经济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对于审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较小。而且在处于一个低法律风险环境情况下的时候,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审计实体必然会想尽一切方法降低审计质量、减少审计成本,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4、审计质量较高与法律风险较高

高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与高审计质量在发达国家中经常出现。发达国家为了能够保证经秩序与经济发展速度处于一个稳定状态,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惩处非常的严格。在处于一个高法律风险环境下的时候,低审计质量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形势处罚或者巨大数额的经济处罚,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审计质量较低的会计事务所难以承担法律的惩处力度而出现破产状况,以此从根本上提高了审计质量。

四、我国审计行业法律风险及风险导向性审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属于上述4种组合中,低审计行业法律风险与低审计质量组合。

1、就审计风险而言,我国审itS2业法律风险比较低

就目前来看,我国审计行业法律风险还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是处罚力度、诉讼参与限制条件以及诉讼参与人等多个方面一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

从诉讼参与人方面来看,我国诉讼参与人在审计案件中的参与范围比较小,主要为审计业务中的直接委托人,一般都不会纳入审计业务中红的间接委托人。例如:在银广夏案件、红光实业案件等一系列审计违法案件中,小股东曾经向法院提讼请求;但是,不是被法院直接驳回,就是以证据、理由不足等一系列因素拒绝诉讼请求的受理。在这样一个法律环境下,审计业务中的间接委托人难以参与到审计违法案件的诉讼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诉讼参与人的范围。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2002年1月15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有关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提出法院应当受理因虚假陈述而造成的一些民事侵权纠纷案件。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规定在制定过程中就已经抱有一个谨慎的态度,对于案件的受理作出了以下几个限制条件:①只受理因虚假陈述而造成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②只受理证券监管部门已经对其作出相关处罚决定的案件;③之后省会市、直辖市、经济特区以及计划单列式中的中级人民法院才具备受力案件的资格;④对于集体诉讼不予以受理。因此,虽然《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有关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审计案件中间接委托人诉讼权利受到限制的状况,但是无法从本质上解决诉讼参与人范围受到限制的问题。

2、就审计质量而言,我国审计行业中的审计质量比较低

我国审计行业的起步比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审计质量还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将标准型作为主要的审计报告类型

审计报告的类型,对于审计报告质量的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主要的衡量依据。经法发达与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国家中,非标准型审计报告与标准型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的整体中占据的比例应当处于合理状态。如果标准型审计报告占据的比例过大,那么就表示审计师过于重视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提出的意见,而没有一个自身应当具备的职业判断,造成审计报告质量降低。如果非标准型审计报告针具的比例处于合理的范围,那么就表示审计师对于审计过程中充分重视自身发现的相关问题,并且与被审it@位中的领导层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但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并未对相关问题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拒绝对其进行调整等一系列原因,审计师在这种情况下编制了非标准审计报告,从而提升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就目前来看,我国审计报告主要将标准型作为主要类型。针对winD统计数据进行分析,2012年我国标准型审计报告在整体审计报告中占据的比例大约为97%,非标准型审计报告在整体审计报告中占据的比例只有3%左右。

2.2舞弊现象的审查力度不足

被审计单位的舞弊手段,主要包括:关联交易、虚报收入等一系列方法。发现这些舞弊现象并不难,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例如: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审计师职业判断错误、重要性水平估计不准确、有时无法准确判断审计证据合理性与真实性、由审计资质比较浅的工作开展审计抽样工作获取审计证据等。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很难查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舞弊现象,因此出具的标准审计报告质量非常低。

3、风险导向性审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就目前来看,审计行业中很多学者对于现代风险导向性审计的实行持有质疑、担心的心态,普遍认为安达信在受到安然事件的影响之后倒闭,主要是因为全面应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与理念,还有一些著名的国际会计公司由于相关问题的出现,我国政府部门下来对其进行限期整改,例如:普华永道、德勤涉及科龙审计案件以及毕马威涉及锦州港案件等,这些国际会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诚信危机,还有一些公司已经黯然退出我国的市场,而这些公司均引进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与方法。

现代导向性审计,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作出了相关的要求,首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生产环境,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报告风险领域进行确定,然后开展下一步审计程序,以此实现在审计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仅节约审计资金成本,还促进审计质量提升的目的。本文主要认为现代风险导向性审计与审计质量为一个正相关关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能够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的性质篇8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会计信息质量;证券市场有效性

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及时有效地披露会计信息,是确保证券市场能够有效运行并使投资者权益得到维护的一项基本要求;审计的独立性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所以,审计独立性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在证券市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审计独立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审计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受那些削弱或纵是有合理的估计仍会削弱注册会计师做出无偏审计决策能力的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对审计工作来讲至关重要。因为涉及市场经济的利益公平,独立性被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在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越强,审计质量就会越高,而高质量的审计又是防止虚假会计信息非常重要的外部手段。审计质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充分且必要条件,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监督手段。而相关利益者实际上是无法识别会计信息质量是不是值得其信赖,因此需要一个独立的鉴证机构对信息披露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公证,以防止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独立性无疑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一旦其审计独立性受到质疑,无论实际的审计质量如何,审计的价值都会被贬低。审计质量是实质上的独立性与形式上的独立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而公众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必然会对会计信息质量格外关注。审计独立性是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的保证,也是取信于公众的前提,成为审计职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财务报告经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后表达其可靠性,这也正是审计报告相对于财务报告而言所具有的附加信息含量,而专业判断则是审计人员基于财务报告产生审计报告的一个主观过程。正因如此,审计的独立性越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就会越信任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及审计意见,这种信任程度与审计的独立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1.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1)可靠性特征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如实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应做到数字准确,内容真实,资料可靠。如果有关证券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投资者就能正确地作出的对该种证券的买入、持有、卖出等决策,就能把社会资金引向生产效率较高企业或行业,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所以,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提高。

(2)及时性特征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只有确保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充分及时,就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内幕信息。否则,听任一些获得内幕信息者在市场竞争中肆意获取不正当回报,就必然有损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因此,为了确保证券市场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就必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相关性特征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与决策相关,有助于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求,包括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以及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要看信息是否客观真实,还要看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为了使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市场有用,有助于形成有效市场,其前提是这些信息必须能使投资者产生一个合理的期望值,从而对其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必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质量特征。

2.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现象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不对称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尤为突出。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信息传播渠道的梗阻,而是在于上市公司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从而使得市场参与主体之间不仅存在因掌握信息晚早、多寡、详简而形成的信息不对称,还更严重地存在着因为所掌握的会计信息的真假而形成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如果证券市场充分有效,那么市场参与者是可以利用所以可能获取的信息来预测股价的,从而确定股票当前的价格是否合理。市场应该向所有的参与者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使每一位投资者都能够得到同样的会计信息。信息披露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有效性的高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及时、充分的原则。

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披露不充分。根据有效市场的理论,股价是对信息的反映,所有可能影响股价变动的信息全部都应该进行披露。但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普遍不充分,有的上市公司对预测性的财务信息披露得较少,并且准确程度较低,而对盈利性预测则过于乐观,预测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有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披露不全面,使得投资者很难通过公开信息对整个公司的营运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更加难以据此预测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无法平等地获取一切影响股价的信息,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阻碍了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提高与实现。

(2)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的及时性是影响证券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信息及时披露有助于投资者迅速调整决策,降低因信息延误而造成的投资风险。但事实上很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并不及时,尤其是对临时重大事件的披露,往往都是在股价异常波动了很长时间之后,才在有关方面的舆论压力下出面澄清,然而内幕交易已既成事实,使不明真相的中小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影响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提高。

(3)信息披露失真。不少公司在上市前为了尽可能地圈钱,不惜违规过度包装,夸大企业经营业绩和盈利预测,有的上市公司粉饰报表、隐瞒亏损、虚增盈利,还有的上市公司收买社会中介机构,例如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收买新闻传媒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暗箱操纵股价。虚假的信息披露直接使得市场对未来股价趋势预测的产生偏差,不仅影响了当前股价的合理性,更是阻碍了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现。

三、审计独立性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证券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证券的卖方能通过一定渠道获取关于证券价值的内幕消息,而买方却只能依靠公开披露的信息来估计证券的价值。特别是证券首次公开发行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尤为严重。绝大多数的情况是,虚假报表没能被发现,受害一方仍然要独自承担全部损失;或者是虚假财务报表一方的财力无法赔偿全部损失,受害一方仍是承担了绝大部分损失。以上情形都会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此时可信的高质量的审计便成为证券市场的提升效率的有效保证。注册会计师具有经济动机和法律责任,以客观、独立的态度来获取并报道在财务报告中有违真实性原则、公允性原则的所有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不能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就无法继续生存;投资者因为使用了虚假财务报表而蒙受损失,注册会计师对此应负赔偿责任。

证券的投资者依据经审计的财务报表选择购买证券时,若报表虚假而注册会计师又没能发现或者发现了但没有向社会公众报告,则投资者就会向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寻求赔偿。会计师事务所将会由于审计失败而遭受巨大的损失,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小心谨慎执业。

而审计独立性则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重要因素。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只有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委托单位,才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也只有具备独立性,才能保证注册会计师依法进行的经济监督客观公正,使审计报告更有价值,也才能独立于其他外部机构,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

然而,近些年舞弊案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审计独立性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一方面,从事务所本身来说,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使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不断增多,其中相当的一部分事务所是金钱至上,并不在乎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以及对报表使用人带来的危害,在执业过程中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部分事务所中有的注册会计师本身存在专业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从外部因素来看,我国存在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审计委托机制不明确。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股东大会权力有限,对管理部门的制约机制不完善,管理部门掌握着雇用和解聘事务所的权利,这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执业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正确把握资本市场中审计独立性、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的关系,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审计独立性,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有效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涛.审计独立性、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反应[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1).

[2]姚瑞,张嘉航.审计对立性、会计信息与市场反应[J].税务与经济,2010(6).

[3]王洪玲.审计独立性减弱的扩大趋势及合理化解释[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6).

审计的性质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要性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

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审计的性质篇10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动机,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Healy(1985)发现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DeFond也发现问题为避免违反债务契约、在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管理者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

(2)资本市场动机,Burgstaher(1997)发现为避免盈余减少和亏损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林舒、魏明海(2000)发现盈余管理是造成ipo效应的重要原因,即发现ipo前两年和前一年公司业绩处于最高水平,ipo当年业绩显着下降或轻微下降。蒋义宏、魏刚同时发现上市公司Roe集中于10%为了达到增发和配股资格线,存在操纵Roe现象。

(3)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管理当局都可能存在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调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投资计价方法,以及在计提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准备金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通过资产出售、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关联购销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中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动机、行政管理式的融资资格审核制度、特殊的股权结构、不完善的监管手段等重要因素使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美国证券市场的安然、世界通讯财务丑闻以及我国的“银广夏”、“郑百文”事件,都是管理层对会计盈余操纵的突出代表。

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通常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总体质量,客观存在是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的两个方面。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质量最直观的评判标准。审计报告的质量是一个最终的概念,它综合地反映了审计工作质量,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对审计质量起决定作用因素,许多学者对此是见仁见智。Dye(1993)假设审计质量取决于审计成本和诉讼风险之间的平衡,而注册会计师的财富水平、审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影响审计成本的诉讼风险来影响审计质量。Deanglo的声誉理论和Dye的“深口袋”理论都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则审计质量越高,而前者认为促进大事务所保证审计质量的驱动因素是声誉,后者则认为是诉讼风险。2004年Khorana从市场对“四大”审计质量评价角度,研究发现诉讼风险而非声誉是“四大”保持审计质量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总体执业质量较高的事务所,公众预期其单项审计业务的质量也较高。watts和Zimmerman、Deangelo等认为,规模大的事务所执行的审计,其质量高于规模小的事务所所执行的审计,则指出具有较高声誉的事务所执行的审计,其质量高于其他事先所执行的审计。可见,基于美国市场的审计研究,会计事务所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质量。刘峰、周福源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指出在我国这个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并不意味着高审计质量。

李雪、时毅指出,能否鉴别盈余管理、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报告构成了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三个要素。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及审计报告是主要的评价标准,能否鉴别盈余管理是次要的评价标准。三个要素代表了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综合影响。蔡春、鲜文铎从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上得出,就总体而言,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其中也指出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不高,易受行业内经济依赖度的负面影响和行业专长发展程度较低。

高审计质量能否鉴别盈余管理

随着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它会平滑扭曲企业的盈利状况,使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公允,从而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盈余管理行为增加舞弊行为的可能性。所以说盈余管理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五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管理层对重大会计政策,特别是涉及主观计量或复杂交易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可能表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六十三条规定“如果发现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可能有失公允,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可能出现同时高估或低估,使收益在两个或多个会计期间内得以平滑,或达到某特定收益水平。”

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准则要求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如何对盈余管理进行鉴别和计量呢?

(1)应计利润分离法:应计利润分离法是用回归模型将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并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虽然应计利润分离法在盈余管理计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这种方法依赖于一些主观的假设,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是目前争议最多的方法。对使用这种方法的各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评估的文献也较多。应计利润分离法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手段,股票市场的效率和监管环境,还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方法。

(2)具体项目法:具体项目法是专门针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具体项目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应计利润是否纵的信息。如,对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具体会计报表项目的研究。该方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根据对公认会计原则的理解获得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关键因素的直觉;再者是它可以应用于那些业务活动会导致大量容易控的应计利润的行业。该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具体的应计利润项目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或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推广。

(3)分布检测法:

分布检测法是通过检查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周围的不连续分布来鉴别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特定的盈余水平一般是:盈余为零;上年盈余;本年度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特定监管政策要求的盈余下限等。分布检测法的优点是仅仅通过检测盈余的分布就可以鉴别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但应用这种方法来识别盈余管理并不能获得关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或程度的信息,它只能用于特定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我国,由于企业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非常低,使企业对股权融资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对上市公司来讲,能否在证券市场上生存下来并继续进行股权融资,主要由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股票特别处理政策、暂停交易政策以及配股政策)决定。有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存在显着的针对配股政策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具有边际Roe的公司异常地多于其他Roe区间的公司。Chen,Chen,和Su(2001)以沪、深证券市场1995~1997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检验注册会计师对监管政策诱致的盈余管理的反应角度考察审计质量,他们发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具有边际Roe(Roe落在[10%-11%]或[0%-1%]中)的公司在统计上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注册会计师提示出了针对监管政策的盈余管理。总之,能否鉴别盈余管理影响到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引起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因素很多,盈余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学者认为,审计质量没有鉴别出盈余管理。如李东平等(2001)研究1999年和2000年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46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变动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得出了注册会计师没有针对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的结论。夏立军等(2001)考察了2000年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在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保牌”和“保配”区间,即是否存在所谓“监管诱导性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他们的结论是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是具有边际Roe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保留意见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公司大,指出也认为,在总体上注册会计师没有提示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李玲、陈任武认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可具体反映在已审财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容许的盈余管理程度上,较高的审计质量容忍较少的盈余管理。徐浩萍在指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会计盈余管理的程度,认为盈余管理程度较大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调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更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独立审计对正向的盈余管理鉴别质量较高,而对负向盈余管理的鉴别质量较低。李维安等认为非标准意见与规避亏损盈余管理动机显着正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能够识别盈余管理并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陈关亭、兰凌研究表明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相比,“四”中国合作所能够更加有效地限制操纵性应计利润(操纵性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核心内容)的披露。双重审计和前十大审计事务所代表更高的审计质量。蔡春、黄益建、赵莎的研究表明,非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显着高于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非前十大”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显着高于“前十大”审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