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十篇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十篇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08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1

(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和质量

通常人们以数量指标来衡量某些或某地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之所以把人、财、物等资源的增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发展的尺度,是因为数量指标是硬件,容易测定,也因为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给人的感受更直觉、更可观也更急功近利。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教育资源的丰富,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数量的增长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反映的只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属于“外延式发展”。而质量的提高才是反映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属于“内涵式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须转移工作重心、健全工作机制,要把工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2]。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数量增长是基础,质量提高是目的,没有数量增长就没有质量的提高,但有了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提高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3]。

(二)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多,但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指标。例如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而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学生的身心、个性、能力等内在品格和机能上的质的变化。从学校体育工作过程看,学校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场地器材建设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表现为数量,而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则表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或课时的多少、组织群体活动或竞赛的次数多少、参加体育社团或运动队训练的人数多少等都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则表现为影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体育教育结果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毕业率、运动成绩高低以及奖牌榜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综合素养的提高、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则直接反映出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所谓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抓住体育的本质属性,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拓展体育教育范畴和教育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过程。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正确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体育教育目标,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育人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现状来看,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偏离国家教育方针,脱离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极端现象。首先,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教育目标偏低且单一,使多数学生失去了体育教育特有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机。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复,教学缺乏文化育人和个性培养。第三,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成为短期解决问题的形象工程或手段,缺乏科学的、长期的规划和发展对策,致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要正确把握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目标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育人和思想、个性、智慧的培育,根据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把握高校体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定位、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把高校体育回归到教育层面,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体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挖掘潜能,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品德,磨练意志,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三)加强改革创新,确保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4]。创新是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源泉,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质量提升为核心,要大力推动学术创新[5]。因此,高校体育应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确保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财富的总和,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6]。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教学中重技能传授、轻文化内涵教育现象比较普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等。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范畴和文化内涵,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促进内涵式发展。

(五)以特色促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应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要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校本课程、学科特色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形成本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建立独具风格的学校体育特色,并在不断凝练和彰显特色中提升本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竞争力。首先,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育人环境、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发展方向等方面创出自己教学特色。其次,学校特色项目的选择要以办学经验、教师优势、学生特长和教育教学资源情况,以彰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校本特色、师生特色为基础。第三,学校特色的创建应确保制度的支撑和校园文化的积淀。第四,特色的创建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2

关键词: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内涵式发展以促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重要途径。制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标准,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技工院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根本点,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及特色

1.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以技工院校硬件办学条件改进提高为基础,向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等软实力方面实现发展转变。积极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潜在发展能力,在保证办学规模稳定和教育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打造办学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使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改革,办学质量和效益得以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内涵式发展的特色

(1)独特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办学特色凸显的发展,必须体现发展的独特性。抓住特色办学,抓住特色打赢生源竞争规模战役,通过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环境、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创新来加强内涵式发展核心内质,核心竞争力才会更持久、更强大。

(2)争先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质量竞争意识之上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低是衡量一所技工院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对一所技工院校进行评估和科学考量,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如果忽视了办学质量的竞争与发展,就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3)协调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强调协调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调整新思路,提高新要求,推出新举措,及时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对接经济转型方面科技创新等因素,找寻内涵式发展路子,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4)渐进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从宏观大局出发,从质量提升入手,积极挖掘自身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完善办学思路,充分持续发力,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技工院校办学环境。

二、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1.保持发展规模

技工院校办学发展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度寻求规模效应。考察一所技工院校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不能只看规模大小,实现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其关键,并且还要看其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场所等是否相匹配。不能不顾已有办学基础和条件,进行盲目扩张,更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保持办学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造成办学资源的闲置浪费。注重用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办学规模稳定,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突出专业优势

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能通过专业设置来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看一所技工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看专业优势是否突出,有无特色专业。技工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现有办学条件,发挥潜在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推进步伐,在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上重拳出击,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同等规模院校前列,其内涵发展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其他院校。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和具体推动者是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果一所技工院校名师多,学科带头人多,有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那么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必定出色,教科研成果会很丰硕,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大,吸引学生的效力就强,其内涵式发展也一定是走在前列。技工院校所拥有的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但是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的依靠力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突出标志。

4.完善科学管理体系

技工院校加快内涵式发展靠的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如果一所技工院校教育教w管理混乱甚至粗放办学,其内涵式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根本谈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一定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技工院校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并创新,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精细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承载院校灵魂和精髓的物质环境文化,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以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依托,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推进文化管理,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内涵式发展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3

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发展而成立的一个概念,它强调通过激发要素内在活力,优化结构而实现事物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它侧重于事物本质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源动机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教育而言,它把重点和主线锁定在干部和教师两支队伍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之上,从“变人”开始,达到“变事”的目的。当前,倾心锻造两支队伍,全力提升干群素养,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具体任务体现在:

[找材料到文秘站-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是要“清醒”人。受市场经济大潮负面影响和多元文化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不甘清贫,世俗浇漓,道德滑坡绝非个别人事。学校党组织必须旗帜鲜明地清除杂质,荡涤灵魂。

二是要“唤醒”人。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部分中老年教师满足于高级职称评上,3工资到手的现状,进取精神减退,学校党组织应该理直气壮地“唤醒”他们,振奋其精神。

三是要“磨砺”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据学校一线人员中的大部份额,成为教育战线一支重要力量。但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文化功底和业务技能等综合素养,不是那么令人乐观。学校党组织必须配合行政加强师德师培养,迅速果断地打造队伍,增强学校发展后劲。

四是要“更新”人。新的课程改革正在整体全面推进,所有教师都处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上,都得学会“面对”,学会“弄潮”。学校党组织应该与时俱进,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能力。

根据《》规定,与学校党组[,!]织相适的基本职能就应体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好凝聚和辐射、引导和支持、保证和监督等方面的政治核心作用。当前,教育局确立内涵发展理念,内涵发展依赖党组织激发人力资源,盘活各要素的内在活力;而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其落脚点又在于有效的推动内涵发展,两者之间高度统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基层党组织不仅大有可为,不仅是责任义务使然,而且是自身工作价值的真正体现。

一、提升党政主要领导综合素养的品位是内涵发展的前提

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是学校的掌舵人。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学校内涵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书记既是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又是党、政、工各方面工作的协调者;既是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在学校贯彻落实的执行者、保证者,又是对党员和干部进行监督的教育者、管理者;既是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者、支持者,又是为全体教职工的利益而工作的服务者。校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一个好校长带动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好学校。学校党政主要领导的执政水平,道德修养,理论素养,综合素质的优劣高低决定着学校发展的进退快慢。正因如此,我校党政一把手在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打压和锻造从未懈怠,在个人素养不断提升改善的同时,努力提升工作品位。

一是统领全局,客观科学地给学校发展以准确的战略定位。“十一五”期间,我校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基于此,学校党总支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锁定在争创省级示范高中上,以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己任,紧牵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突破培养高层次学科骨干这个“口子”,整体推进、和谐发展。总支校长室据此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蓝图,让我校教职员工“跳起来摘桃子”,因而极大地振奋了员工的精神,鼓舞了员工的土气,增添了员工的干劲,在九届教代会一次会议上顺利通过。

二是以人格魅力赢得民意,以清廉勤政感召员工。学校党政一把手注重党性锻炼,官德修养。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其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凝聚人心,顺乎民意,为内涵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环境。

三是党政一把手不仅是上传下达的管理者,更应是理性思考的学者型领导。党员领导干部视学习为一种责任,注意及时捕捉时政热点和教育重点,谋划引领学校党务工作走在前列,促进教育教学朝着规范化方向前进。在党政一把手带动下,26中中心学习组联系实际加

强学习,以学习的成果促进观念转变,以新的教育观念推动管理实践。近两年中我们撰写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的哲学思考》被评为桥口区一等奖;《试论中小学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及措施》被评为市教育局党建思政论文一等奖;《办人民满意教育,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再次评为市教育局党建思政论文一等奖。学校党组织坚持把对学校的政治领导体现在贯彻方针、规范办学行为上;把思想领导落实到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中,把组织建设强化到两支队伍建设中。把党建思政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让二十六中两翼齐飞。二、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养是内涵发展的关键

学校党员干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在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党总支紧紧扣住了四个关键环节,既有“方”,讲求原则性,又有“圆”,讲求灵活性。

一是用学习净化灵魂,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我们将党员干部的学习时间用制度固定下来;学习内容则以《》为主兼顾其它。通过学习,使党员干部有立身之本,站得高,视野远,心胸阔,在教职员中率先垂范地把教育事业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而不仅是赖以谋生的手段,把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融化为对事业的挚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

二是用制度“管住”脚手,引导党员干部树好形象。为密切干群关系,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党总支始终把住三道关口,管住脚手。一为制约关口,先后出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干部不准用公款吃喝玩乐的规定》、《民主评议制度》、《关于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关于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等等。二为运作关口,学校基建维修等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施工——招标;核算——透明;校务——公开;评先晋级,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招生、旅行社选择,严格操作程序。三为督查关口。年度考核干部,既述职又述廉,让全体员工评判优劣。

三是用实战锤炼才干,促进党员干部成长成才。党总支把年轻干部推到社会一线实践中去,让他们经受风雨洗礼和实战锤炼。扶贫支教,我们将中层干部余水平送往江夏法泗中学支教;社区共建,我们派青年党员干部熊明霞进入学苑社区。最近,我们又将政教主任黄爱军派往汉水桥街锻炼。艰苦而丰富的社会实践锻炼,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增长了他们的从政见识,锻造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提升了他们的谋事才干,不仅使他们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校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

四是用典型引领队伍,塑造学校团队精神。校党总支始终注重发掘员工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身边典型去感召教职员工。我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师杨军手持“爱心十耐心”两把钥匙,平等对待每名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灵奥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所带班级高考终端质量处于同类班级前列;老教师、共产党员叶生柱同志不畏劳苦,耐于寂寞,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黄丰华老师不求功利,坚持长期扶助孤儿,用爱心和知识的力量将其送入湖南文理学院深造。我们及时捕捉员工的闪光点,用以感染和带动员工奋进前行。

三、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是内涵发展的基础

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力量。关注他们的综合素养的现状,就是关注了学生现在的全面发展和将来的终身发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抓紧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要务。我们依据校情、教情、学情,与行政领导一起统筹规划,周密安排,扎实推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培训和提高。

一是树师德,培植高尚的职业情操。老百姓渴望享受优质教育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必须敬业爱岗,师德高尚。我们在20__年下半年召开的八届三次教代会上,通过了《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教工师德考核细则》,之后又在全校开展了“二次创业我争先,敬业爱岗作贡献”的岗位练兵主题教育活动、全校教工“大学习、大讨论,大总结”,把创“三无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作为讲评的主要内容,把“树师德、铸师魂、修师表”作为讲评的必备要素,提高了教职工依法治教,依规办学的自觉性,调动了教书育人,服务育工、管理育人的积极性,涌现了举不胜举的令人感动的育人典范。例如学校有位年轻班主任老师身患严重血液病,她一声不吭,每天到医院打完针又赶回学校下到班上。医药费已花了十几万,病情仍不见好。由于脸色苍白,被领导和同事发现,劝她住院休息,她说“躺在病床上,每天看到听到的都是受病魔折磨的痛苦和,让我离开学生,我就没有了精神支撑。”党总支在“八荣八耻”教育中推出了这位年轻教师的事迹,在全校引起了很大反响,老师们无不为之感动。

二是长师能,为内涵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领导班子认识一致,党政联手采取措施,加大教师业务素质培训的力度。其一,开展新老教师结对互助活动。20__及20__学年,我们各组织了57对新老教师对子,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定期进行检查、表彰。其二,统一规定时间,抓集体备课。其三,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聘请五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进行把脉问诊,系统辅导。我们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研修培训,引导和帮助使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实践已收到良好效益。他们中有的成为省、市、区骨干教师,有的成为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其四,举办青年班主任培训班,采用师徒结对,专家讲座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学科教学;终身发展

“核心素养”是近两年教育界的热词,为把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此开始了历时三年的课题研究。2016年9月13日上午,在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即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搭建起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结构简单明了,思路清晰。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营,是中观层面学习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主体。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在中学推进和落实之初,首先应梳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才能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和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定位,才能更主动、自觉、科学的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原有相关概念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免让人想起了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和新课改等一系列相关的名词,核心素养的正式是代替素质教育的新名词吗?今后就时髦的只说核心素养了吗?它和三维目标、新课改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考试与分数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结合新时展,对素质教育实施的补充、反思、改进与细化,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认为,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据此可见,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能适应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充分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是对不同时代人的发展目标的明确规划,而新课改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新课改和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发展,我们对前者的正确态度是:继承精华,创新突破。

二、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构建了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三大方面,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六大素养,以国家认同等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框架体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完美的、翔实的、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宏图。有些老师不免要问,这个宏伟蓝图能实现吗?每个学生都要培养成具有全部核心素养的一模一样的优秀人才吗?这样岂不是又在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想这些问题应该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提出之初的疑惑是关联的。在此,我们先理一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就好比,学会说话和写字这两项基本技能是人生存的基础,这是共性,但是每个人的水平和特色又不同,话说的好的会成为演说家,字写的好的会成为书法家,这是个性,这个个性离不开会说会写这个共性。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使学生具有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并不是一刀切的平均发展,不是要求各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它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特长培养。

三、要处理好人才培养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

看到核心素养体系所描述的未来学生的完美状态,老师们不禁要说:“压力好大啊,我们几年的学校教学能完成这么神圣的使命吗?”我们再来深入解读一下核心素养的内涵,它是学生后天逐渐习得的,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满足个体全面、充分和终身发展需求,获得美好人生和成功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的获得具有发展持续性、生长性和长期性,是对个体卓越人生的不断完善提供保证和支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个长期性的宏伟目标要分解到不同的学段,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的依据,进一步明_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表现及程度要求,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匹配。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既要正确看待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性、长期性,更要能结合学段和学科实际,把握好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处理好人才培养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5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等职业院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7-0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秦凤.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同行,2016(9):323.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6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平台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转型,能力本位的评价机制逐步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根本价值取向,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素质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如何准确定位和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宗旨,探究塑造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内涵及特征

“核心能力”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其本质内涵强调事物持续专注于塑造和提升动态感知、调整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演变过程中提升事物在各阶段各层级所表现出的价值特征。近年来,“核心能力”理论不断被引入到教育、统计、项目管理等领域,有效丰富了其的内涵和外延特征。

(一)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涵

高职教育旨在构建以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为主导的能力框架,集中打造围绕“素质”和“能力”并举的高职教育教学范式[1]。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定义,已经完全突破传统以单一理论知识获取量为衡量标准的惯性思维,更加注重对知识获取程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于一体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评估。针对高职院校秉承“就业导向”的办学宗旨,高职学生更应挖掘有利于增强自身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并由此塑造核心能力。本文将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界定为: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指蕴含于学生能力内质中的关键性因素,能促使高职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

(二)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特征

从高职学生能力系统的划分角度来看,学生核心能力处于能力系统中的核心层,能够为学生带来核心价值和持续竞争优势,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价值性。从核心能力的理论内涵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对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内在价值和素质的直接表现,是学生核心价值的主要来源。因此,核心价值性是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首要特征。

2.内质特殊性。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是在长期学习实践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积累,是学生个体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不同的学生个体,因成长环境和认知历程不同,其核心能力也必然存在差异,决定了学生核心能力的独特特征,导致学生之间的异质性和差异性。

3.发展演变性。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虽然是学生个体学习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它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随时间、环境的演变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呈现出动态发展和演变,由此决定着个体核心能力与社会环境的协同一致且保证主体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4.系统综合性。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并不是一种单一能力,也不是一个个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它是主体面对社会所具备的综合性素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因此,针对高职教育的鲜明导向性,应系统分析影响学生核心能力的要素,构建评价指标,达到科学有效的衡量和评估。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所涵盖的要素必集中反应高职学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特质[2],包括:专业文化知识、职业能力实践、开拓创新思维、职业道德品质、社会环境适应和持续自主学习等。专业文化知识和职业能力实践作为呈现核心能力的关键性因素;职业道德品质和社会环境适应是高职学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要素;持续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思维是高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支撑性要素。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六类要素维度的内在关联性,可构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关系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

图1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关系钻石模型

(1)专业文化知识维度

专业文化知识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考察的基本前提,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追求的直接目标。高职学生接受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宗旨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应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夯实专业技术技能。

(2)职业能力实践维度

社会职业性要求大学生能够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文化理论知识,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转变为直接服务社会、实现现实价值,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能力。因此,职业实践能力是衡量高职学生社会职业水平的客观尺度。

(3)职业道德品质维度

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是指具备良好地心理素质、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等多方面内容,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前提。作为以就业为宗旨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学生除应具备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等特质,更应树立对社会、家庭、学校、同学的责任意识。

(4)社会环境适应维度

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是指,在面对工作、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能够内在地调节、控制自己做出合理反应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创造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等众多方面。

(5)开拓创新思维维度

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直接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因此,高职学生应当注重开拓创新思维,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为随社会发展持续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保障。

(6)持续自主学习维度

持续自主学习能力指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自主调节和控制自己做出合理反应的能力。在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应当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断提升持续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实现与时俱进。

基于上述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维度的分析,结合现有关于高职学生能力体系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专业文化知识、职业能力实践、职业道德品质、社会环境适应、开拓创新思维和持续自主学习六个维度,即可形成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策设计

在上述关于影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际,设计一套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一)注重“教”、“考”过程化,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

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应注重教育教学中“教”与“考”的机制改革,努力探索现代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系统优化和整合专业课程设置,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增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考核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改革传统单一的、结果导向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注重教学过程化的考核,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3]。

(二)推动“双师型”教师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性

在我国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专业技能现象相对普遍,亟待建立一支同时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及教学经验和高级工程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应力争以企业实践为平台,派遣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提升专任教师的技能水平;同时,积极依托行业背景,聘请资深专业技术人才,与专任教师一起,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融合,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打造现代化职业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实践协调性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一贯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顶岗实践等形式,有效完成学习迁移,并通过对技术、工艺的应用和再现,实现技术创新或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打造集校企联动、共建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示范园;聘请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的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亲临生产现场,系统了解整个生产的所有环节,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形成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核心实践能力。

(四)引导政、行、企协同教学,完善职业导向目的性

引导政府、行业、企业协同教学,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4]。在我国,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教育应逐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和专业设置,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真正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目标实现和发展宗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肖放鸣.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0(8):30-32.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现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借助美术学科特征,使学生可以解读不同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和理解能力;同时,发挥乡土资源、民间美术、手工艺品等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美术思维,开展美术创作;此外,更要注重美术文化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将美术的美融入生活,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良好品质。

一、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内涵

1.图像识读素养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图像识读这一核心素养体现了这一特征。图像识读素养主要指识别、解读图像的能力,其中包括美术形象、色彩或其他美术元素等,还可以是数字影像、社会或生活符号、影视作品等,总之,是一些视觉可见的图像。教师通过美术教学,要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这一素养[1]。

2.审美判断素养

高中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感悟能力。审美判断素养主要是学生判断获取到的“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判断能力,并引入生活实际,使学生可以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这种审美判断能力,进而更加全面地认识美、解读美、运用美。这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表现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应的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由于高中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已经初步形成,教师在开展美术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上,而需要多方面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表现方法,从而使学生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4.创新实践素养

学生只有具备创意思维,才可以实现创新活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培养其创造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2],使美术教学可以积极、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赋予美术教育实用性、价值性。

5.文化理解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文化理解素养。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创作者的美术作品体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意义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观念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学会尊重历史和文化,积极传承、传播传统文化。

二、现阶段高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中学校缺乏对美术学科和审美意识重要性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考的影响,这些学校将教学任务集中到考试科目中,将美术课程当作“副科”。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忽视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部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学习美术会占用学习考试科目的时间,因此片面地认为学不学美术没有区别,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未来的发展[3]。其次,由于对美术学科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难以认识到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多采用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而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实践,这导致一些学生的美术潜能难以被挖掘,其整体素养不佳。最后,美术教学内容较为固化。高中美术教学主要由绘画、美术鉴赏、设计三个模块组成。但从当前的美术实际教学过程看,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绘画教学,对于美术鉴赏、设计部分的内容设置不合理,美术历史、美术文化等的讲解比例更少。这种教学内容安排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美术就是绘画,影响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4]。

三、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对策

基于上文对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内涵和目前教学面临问题的分析,相关教育者需要全面思考并落实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对此,下文主要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1.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素养

以往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习为辅,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别、解读、判断能力。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并灵活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5]。如,在鉴赏课堂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时,将设计的问题汇总并整理成导学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收集资料,形成知识体系,从图像形式特征、艺术内涵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形成审美批判思维,进而有效地提高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素养。

2.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

在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关键的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使学生形成美术造型表现意识,这是激发学生表现创造力的前提。对此,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组织学生融入情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形象、文化等。如,在鉴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演绎达芬奇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将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的过程展现出来[6]。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罗丹的《思想者》,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使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提升[7]。

3.延伸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从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容看,鉴赏部分的素材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了鉴赏要素、知识解析。但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往往未真正体验到美术鉴赏的魅力,自身的鉴赏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对此,美术教师需要积极作出改变。以《呐喊》为例,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鼓励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再创作,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8]。又如,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学生、课程的实际情况,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美术博物馆参观,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良好的机会,通过近距离地观看、了解,使教材内容可以延伸到实际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美术知识。同时,欣赏美术作品时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运用微课,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积极应用微课、慕课、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先进技术与设备,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创新性的美术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知识,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讲解《清明上河图》前,教师可以将有关视频、资料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清明上河图》的概况。而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创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内容、形式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维度视角,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化理解素养。

5.融合地方美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离不开创作,教师可以在设计绘画教学时引入地方、民间的美术资源,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如,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京剧脸谱的绘制过程,而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绘制具有个性的京剧脸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体现的美术特点,如“年年有鱼”“花开富贵”等象征吉祥的图案,而后让学生自由描绘,将自己当作设计师,发挥想象力设计美术物件,如,制作环保手提袋,利用软陶捏制一些器物模型,等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和美术表现素养。

四、结语

在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欣怡.“图像识读”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20(18):152-153.

[2]谢赠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30-131.

[3]范敏.新视角下高中美术教育方法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32-33.

[4]应芷祎.问题与情境: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9):164-165.

[5]刘龙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改进策略[J].艺术评鉴,2020(9):142-143.

[6]赖意媚.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绘画模块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00.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和文化精髓,是兴国之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起到一种有效的积极作用,对初中生的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从语文教师的行为示范、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阐释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确立,他们的知识面得以扩大,独立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个人视野变得开阔,对一切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广泛涉猎的浓厚兴趣,个人的能力也得以充分发挥。而在此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占据了课程的主导地位,在课程分配的时间和分量上都有着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优势。语文课程除了教授他们最主要的语言文字等基本知识之外,其重要功能就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因此语文学科特有的知识性、实践性、文学性、美育性等特点,使得语文学科成为重要的培育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载体。正因为这个作用,语文课程教学就应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得语文教学对象的青少年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的属性,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青少年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先天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外,还要着重进行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

一、初中语文教师行为示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圈大部分都在学校内部,而教师在青少年的学校交际圈中占着重要分量,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必须让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的接触交流中,要坚持言行一致,除了在课堂上渗透价值观教育外,更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让每位学生都能感知它、领悟他,从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十后国家首次凝练了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概括。其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通过各种书籍刊物学习、各种会议精神的落实,领会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并能解疑答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遵循基本的教师职业操守,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师做得远远不够,更谈不上给学生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正确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符合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其次,在认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要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小到大,教师一直都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听老师怎样讲,更会看老师怎样做。在学校里,从小学生就会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思想教育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容易受到社会诸多阴暗面的影响,思想发生偏激,最终直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将这种阴暗面或偏激思想传染给学生,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难以估量。所以,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讲,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建立实施品行操守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教师中出现的不良思想问题并妥善解决,以免学生深受其难。初中学生只有真正切身感受到教师身上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观察到教师良好的品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才会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各种教诲,从而学习、效仿,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日常行为,并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细化,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马克思主义,形成自我内心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语文学科一直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语文课程也是如此。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有舍生取义的先人,有为信仰而战的革命先烈,有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普通老百姓,这些人鲜活地呈现在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堂上,这些人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对信仰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这些人的行为也教育学生要学习的人生态度———勤奋务实、认真负责。课文中也不乏诚实守信之士、大仁大爱之士,他们的荣辱观念,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向学生们传达着自己对信仰和真理的追求与坚守。现如今,有人说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国家,其实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对神话宗教里对鬼神的盲目崇拜,而是对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的坚持与追求。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千万不要浪费其中的养分,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元素,用心去感染青少年。中学语文课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阅读课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时过多地讲解分析课文,忽视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开发,让学生被动式地听讲。被动式地接受而非主动式地吸收很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传输给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挫伤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需要初中生在平时阅读中体会、感悟和升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利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在阅读中感悟学习

在很多初中语文课文中,展现了很多人物事迹,其中既有伟大的英雄,又有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事迹既纵横中外,又涵盖古今,他们身上往往具有善良诚实的品质,又有坚强的意志,这些人物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操,值得初中学生去反复感悟,认真思考,有的人物甚至成为学生一生的坐标和榜样。通过反复阅读体悟,这些人物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这些榜样的引领,学生就会时时刻刻以榜样为目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实际的行为中就会自觉践行这些美好的品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2、在鉴赏中陶冶情操

在平常的语文课文的讲授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文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其人文精神内涵非常丰富,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往往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在作品中,这些内涵通常会借助于语言文字蕴藏在作品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和事物中。所以,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时,应该注重阅读方式的变化,以语言文字为突破口,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进行品析,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对文章中所表现的人、事和物了解地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在训练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感悟得更加深刻,同时会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进入了阅读教学中了。

3、在诵读中升华情感

诵读是深刻领悟文章思想内涵的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反复的诵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使他们深刻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品味出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边诵读边想象边思考,在语言的感悟中,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和提高,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在阅读、鉴赏、诵读这些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语文教师在日常备课时还可以多准备一些与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文章,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给学生进行推介。这些文章需要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在细节描写上丝丝入扣,感染力强。比如生动的故事、耐人寻味的寓言、高屋建瓴的议论文等等,在阅读中让初中学生自己体会、领悟、发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要灵活掌握授课方式,把握好时机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发言,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边被动为主动,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除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果说阅读是源泉,那么写作就是阅读的升华,是对写作者思想的提炼。对初中生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不仅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体现学生的价值观和内在素质。写作是借助于文字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作者进行自我认识、认知世界从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则是学生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表达运用到写作当中,让他们在写作中有更加正确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品德和才华方面的素质可以直接通过写作体现出来,学生的真实情感也可通过写作含蓄或直接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渗透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也要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1、在观察中辨别美丑

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学生们写作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视角伸向广阔的生活舞台,充分发现生活的美好,将这种亲身经历的、所感所想的感悟写到自己的作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吐真情、讲真话,引导他们学会歌颂和赞扬生活中平凡的人物,由此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敢于抨击社会的假丑恶、弘扬正气,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2、在日记中抒情言志

除了善于观察生活,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更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日记就是一个人放飞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可以尽情吐露真情,心灵得以自由放飞。通过写日记,学生自然就会多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并且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引发对真善美的思考。学生还会通过一些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媒体焦点等,引发自我对地球、环境、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因此,通过写日记,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同时完善了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过于强调对学生文采和写作技巧的要求,而是要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达,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价值引导力。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把现实生活中涉及到社会道德领域的新的主题素材作为写作的话题,或者将目前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及价值取向的分歧作为话题在课堂上讨论。可以给出某个社会现象,也可采取话题讨论,让学生围绕着这些背景材料进行自主命题写作,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受题目的约束,自由抒感,在学生思想意识中潜移默化地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以“最美乡村女教师”为题材培育学生的奉献意识,以以“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以法制背景题材的故事为素材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民主精神,通过了解科学领域的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引导学生为祖国而骄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增强学生人文素质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大力培养其人文素养,有利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感。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就是指在人文素质方面人们所达到的发展程度或者具有的综合品质,重点是学会如何做人。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哲理和思考逻辑授给学生们,通过课堂互动讨论,达到学生思想的共鸣,以期获得文以载道、润物无声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师尤其要警惕目前客观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带给学生的困扰,防止学生思想的偏激与价值观的错误。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初中生崇拜的明星失德容易导致学生效仿、价值观偏离;少部分政府官员的贪腐行为容易导致学生对中国执政党产生怀疑,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抗拒心理。老师们一定要警惕这种大环境带给学校教育的冲击,在课堂教学中要自觉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前出现的负面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比较相似,很多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和伪装,不愿再轻易相信别人,用虚伪和冷漠来伪装自己,内心怀疑美德的存在,他们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一味只相信生活中只存在大量的丑恶,不相信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神圣的,美好的事物。针对这种现象,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在其《人性能达的境界》一书中提出了“去圣化”的观点。这种“去圣化”就是上述这些年轻人的防御机制,为了逃避丑恶的现实,将自己包裹起来,用冷漠和虚无来对待身边的人和社会。而如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一样,面对社会的部分阴暗面,不自觉地用防御性的抵抗做着自我保护。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识别这些个体,并用合理的方式对这些个别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回归到核心价值观的层面上来。另一方面,在初中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比如朗诵经典、讲故事比赛、革命传统精神的宣扬等等,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启迪功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初中学生除了在校园里面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外,在校园外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自然和社会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明确提出要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同时,要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洞察人间百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运用观察、采访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不同百姓的生活,探究社会生活的实质,养成思考人生、珍惜生活的良好品德。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从自身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入手,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引导初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应遵循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充分挖掘课文中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在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更深刻体验文本的情感、文化、生命、艺术,达到思想升华、精神充实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与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常璐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14-15.

[2]郑凤.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4):2-5.

[3]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文教资料.2010,(34):106-108.

[4]石林鑫.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2):108-110.

[5]刑立娜.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教育观的内在统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15-17.

[6]高青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J].吉林教育:高教,2009,(12):22-23.

[7]吴培英,郝静,张艳红,李润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融通的实践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8.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篇10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思政培养;价值分析

不仅如此,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培养工作中,对其中文化理念和文化教育融入,尤其是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融入,这就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有许多,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的高校思想政治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充分结合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内涵,通过有效融入和系统化改造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思路,从而实现理想的思政培养效果。

1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对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有效培养,无论是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还是相应策略内涵,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创新高校学生思政培养的具体思路和理念方法就极为必要。对于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具体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培养效果,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完善思政培养的具体内容元素,同时也需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将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学培养的理想效果。对于我国茶文化体系来说,无论是茶文化理念的具体价值,还是其相应影响力,其都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想要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培养体系和机制,就必须从茶文化的内涵和具体要素切入,通过创新具体理念,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学素材与教学理念的体系化结合。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培养是学生培养活动中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具体的高校教学实践,还是具体的教学状况,我们都可以看到,目前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了思政培养工作。可以说思政培养活动已经实现了系统化的成熟与完善。在开展思政培养工作的同时,其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应有的思想理念和知识内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完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可以说思政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想要实现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都就必须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学习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对目前整个高校教学思政培养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这些不足也是目前,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共性差距,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选择完善体系化的教学内涵和理念,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理念的实质性突破。系统化地看,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当然,高校教学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理念,所以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全面性,措施就极具现实意义。

2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想要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将思政培养工作的要求与茶文化理念内涵相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是要将茶文化理念中的具体元素进行剖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以及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准确认知,客观来讲,思政培养工作的核心切入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思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所以是否融入了学生的思想问题,能否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就是目前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理想的关键和基础。当然,在整个高校试点培养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实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对整个思政培养工作进行优化,就是说要充分结合思政培养的具体要求及技术要求,结合完善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任务,当然在高校思政培养工作过程中,也要灵活创新,使用具体的培养方法,无论是教学素材还是教学过程,都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客观环境,通过充分有效的融入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有效指导和培养。

3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分析

从当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无论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都与理想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根本尚来看,思政工作之所以出现较大差距,其核心在于未能将合适的文化载体和要素融入其中,从而限制了整个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内涵,还是整个社会对茶文化的价值认知,都有着成熟而体系化的应用,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注重学生,形成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思维内涵,所以,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综合文化内涵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学生培养效果。通过系统化利用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将该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其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完善的文化观念。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不难看出,目前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互联网文化有着较高期待和参与积极性,因此就忽略了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价值理念认知上,这就形成了片面的文化观念。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中,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当然,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传统茶文化中有着丰富而成熟的精神理念,这些精神理念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规范上的引导,而这正是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中的重要要求。

4融入茶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具体价值和作用分析

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整个教学活动不仅是整当前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元素和内容,同时也是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核心要求,所以利用茶文化知识,将为高校思想政治培养工作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新的切入点。客观来讲,当前高校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中,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最大不足就是未能形成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内涵,所以限制了学生对和教师对整个思政工作开展的价值认知,系统化的看,当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无论其学习环境的复杂性,还是学习资源的丰富完善性,都与传统教学环境来看,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还是其对整个所获取知识的筛选过程,都更为简化,所以老师和家长很难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形成有效把控,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被互联网理念中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所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造成相应的危害,所以,创新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极其必要。不仅如此,随着当前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文化要素,创新文化理念,培养学生掌握应有的文化素质,也是目前整个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要求。我国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因此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元素,更重要的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完善的学习理念,从目前整个思政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传统茶文化理念正是解决目前整个思政培养工作问题和不足的核心要求,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其不仅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其为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实质性要求,因此,在全面认知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具体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茶文化,其必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实质性的推动力。当然,随着目前整个教学形势不断复杂,教学环境进一步成熟,如今无论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还是学生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结合学生培养的具体需要和整个时代形势发展的具体要求来开展,从而实现理想的高校教学目标。因此,全面认知茶文化理念内涵,对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具体作用和价值,也是正是当前开展思政培养工作的基础和要求。茶文化对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价值,不仅是教学元素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寻找到了合适的理念载体。

5结语

在传统茶文化理念影响下,将实现整个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还需要全面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对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影响,目前随着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系统化的就业理念,所以将职业化要求和职业思维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必然能够满足学生形成必要的思维内涵,从而使其满足整个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树森.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68-173.

[2]胡志明.高校学生社区思政工作的住宿学院模式初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179-182.

[3]黄桂琴.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6):253-258.

[4]施佳胜.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