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公司审计内容十篇审计公司审计内容十篇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1:22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1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充分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和鼓励资金来增强企业竞争力等角度论述了上市公司加强环境审计内部审计力度的必要性。本文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对环境审计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应该重点关注的环节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惠及千秋万代的伟业。因此,重视和加强环境审计,监督国家环境政策是否有效落实、政府和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是否切实履行、环境治理活动是否有效开展,对促进我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境审计的宏观层面以国家审计为主导,由国家审计机关对环境管理者的责任和绩效进行审查和评价。在环境审计的微观层面上,需由社会审计组织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和完成。本文拟从上市公司角度来分析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中的环境审计力度,防范环境风险的意义和措施。

 

一、上市公司加强环境审计内部审计力度的必要性

1.上市公司加强环境审计内部审计力度对于上市公司风险控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当前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和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都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例如2012年四川宏达集团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项目和镇海px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福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等,不仅会对环境造成重大的破坏,也令上市公司本身遭受到了重大的投资损失。摘要随着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关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对于上市公司在环境污染和破坏等方面的监管也会越来越严格。上市公司应该认清这一形势,以加强环境审计内部审计力度,从而适应该趋势的发展。

 

2.上市公司加强环境审计内部审计力度是企业提高社会责任、发表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内容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2)》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责任实践,并及时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开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与各利益相关方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之一。中国证监会及沪深证券交易所高度重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近年来陆续出台系列规定,加强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管;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成立更是有助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工作的管理和推进。而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内容,公众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环境影响力,企业有必要做好环境审计的相关事项。2012年586家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共592份,其中有6家公司在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同时,又了环境报告,这一方面使上市公司更有针对性地向利益相关方披露其在环境方面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更显示出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最受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3.上市公司加强环境审计内部审计力度对于产业转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具有引导和存进的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等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政策和技术的鼓励和引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这些对于企业的未来投资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和资金发展企业。

 

二、上市公司加强环境审计的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上市公司在相关报告中加入环境审计相关事项

第一,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关注环境事项。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事项的考虑。而内部审计相关部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要有意识地增加对环境事项的关注,及时关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变化,提高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事项的谨慎性,增强自身对环境事项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处于自愿性披露阶段,2007年公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2008年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特别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数量的增加,这为上市公司在进行环境审计时具有指导意义。2007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环境风险增大,上市公司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特别注意环境事项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合理保证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第二,将环境审计嵌入内部控制审计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经常化为会计师事务所开拓环境审计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企业需要对其面临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控制和监督,确保企业在环境法律法规方面的遵循性、环境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多重受托环保责任的履行。

 

另外,1999年壳牌(中国)我国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从2009年起增长迅速。虽然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还没有强制性规定,但随着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增长,为提高报告的可信度,我国开始有企业对其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自愿性鉴证。企业在环境方面的相关战略、政策、管理和绩效是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大多根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编制,而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推荐有9大方面30项环境绩效指标供企业参考选择以披露其环境绩效信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主动披露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能够为企业经营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上市公司应该加强内部审计系统中环境审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内部审计机构应从监督企业环境管理和内部控制与协助企业污染自治两方面开展工作,构建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制度。

设置有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如企业已经通过iso14000等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依据iso14000等系列标准对其建立的环境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和监督,评价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未建立环境管理系统的企业可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在环境方面实施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协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各业务流程的环境风险,监督环境方面控制措施的执行。

 

(三)明确内部审计过程中对于

和环境审计有关的环节和事项进行关注

上市公司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应当在以下环节中重点关注和环境审计有关的事项:

1.检查、发现、报告危害环保的主要问题;

2.反映达到或不符环保标准的信息;

3.评价遵守环境政策、法规的情况;

4.审查环保管理系统和有关内控系统的健全和有效,并反映其薄弱环节和失控问题;

5.生产、技术、经营、贮存、运输过程中危害环保的事项;

6.对购入、租赁、企业组合等房地产的环境状态的报告或评估意见进行检查;

7.环保负债的评估;

8.环保资金的筹集和分配的合规性与有效性;

9.企业环境政策、计划、项目的制定和资源的分配;

10.项目有效实施和业绩;

11.环保成本收益和资金运用效果;

12.有关环保资产、负债的真实、合规、效益性的评价;对市场营销(绿色产品)的影响;

13.配合外部审计;

14.环境报告和有关信息的审查;

15.向管理当局提出审计结果、存在风险、资金运用、实现效果的报告;

16.对员工的环境和训练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体系的设计构想[n].中国会计报,2012-06-29.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2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

200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成员在圆桌会议上就内部审计在新时期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展开了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开会人员一致认为必须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与当前企业发展形势充分结合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内部审计方案才能使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体系为例对公司治理导向下内部审计体系构建这一课题进行探究,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进而使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体系构建有所借鉴。

一、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对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公司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可以被视为从第三方角度监督和审查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委托人对人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的忧虑,妥善处理问题,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巩固,而且还能够对促进公司用人机制的优化,实现优胜劣汰,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二)有效降低公司治理风险

公司内部审计必须对公司自身各个阶段经营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后才能对公司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判断。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将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向上级领导及时反馈,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问题切实提高公司治理工作质量,而且还可以控制和防范财务信息造假情况的发生,进而达到降低公司治理风险的目的。

(三)与外部审计相互配合提高公司治理工作效率

外部审计相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存在一定滞后和不完整性,因为外部审计缺乏对公司经营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大趋势的了解,所提出的建议也过于片面只能根据公司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结果进行客观鉴证,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外部审计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其可以在事前防范和事中监导,实现全过程监督,起到一定补充作用。

二、公司治理导向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背景资料

本文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体系构建情况为例进行简要讨论,该公司是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由于公司规模巨大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内容更为复杂、任务量大。

(二)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例讨论其内部审计体系存在的几点问题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由于我国审计部门能力有限,现阶段诸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内部都是采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起审计机构,使得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一方面审计机构受到企业领导的控制,另一方面审计机构还要发挥监督职能,这显然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审计工作容易各方因素的干涉,不利于其职能的充分发挥。第二,没有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一些分公司负责人没有正确意识到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仅存在着排斥、抵触内部审计的思想,更甚者采取一些措施阻挠内审工作顺利开展,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形式大于实质。第三,内部审计方式过于随意。该公司业务较为复杂,各个分公司业务存在一定差异性内部审计工作本身难度较大,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审计方式,一些项目完全凭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这样就会出现审计周期长、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的情况。第四,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公司已经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外聘专业人员指导等方式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公司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三、公司治理导向下构建内部审计体系的一些建议

(一)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

公司应当明确内部审计发展大方向将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出来,建立单独部门安排足够的人员并给予其权力对公司经济效益、职能管理、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等日常治理工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地审计评价,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受到企业领导的控制和阻挠,充分发挥职能。

(二)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

总公司应当重视各个分公司在内部审计观念上的培养,要及时传达和落实好内部审计中心思想,使各个分公司和部门都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及时转变一些领导排斥、抵触内部审计的思想和阻挠内审工作开展的行为,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为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完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公司应当根据各个分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方式方法,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抽样、检查、分析、比较等方式对公司治理实际情况进行评鉴。同时,公司还应当全面实现事前计划审计、事中治理审计以及事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方式处理问题,尽可能地控制和防范治理风险。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首先,公司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应当拓展培训内容,在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加入诸如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使其掌握一些经济法规、定量分析法、程序设计、计算机基本操作、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人力资源、物资采购、技术创新等内容,间接提高其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公司在进行人才选聘上要提高对人才知识掌握要求,尽量选拔一些知识掌握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担任内审职务,优化审计队伍结构,为公司治理导向下内部审计体系合理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郝铭洁单位:秦川机床集团宝鸡仪表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聂雪.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3

关键词:审计;公司治理;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对公司治理时的重点工作内容由道德向经营、管理等方面转移,对治理的目标也开始由单纯的利益向提高公司的价值转变,审计部门应运而生,需要相关人员注意的是,只有将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科学结合,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财务问题的出现,进而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

一、公司治理工作的内容

(一)对产权的关系进行明确

以当今社会对公司制度所具有的要求为基础,对产权的关系进行明确,科学划分各主体的权利并且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减少内部人员对公司进行高度控制情况的发生。

(二)建立起相应的约束管理机制

对公司进行治理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对道德风险出现的几率进行降低,通过对监督和的成本进行控制,达到提高公司效益的最终目的。

(三)对公司财务公开度进行保证

公司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依托于能够将财务问题进行及时、准确披露的机制,让相关人员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从而做出与自身情况相适合的判断,达到对相关人员利益进行维护的效果。

(四)充分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以“效率优先”为主要原则,对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并且合理运用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力求将相关人员的利益进行最大化提高。

二、外部审计在对公司进行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审计依托于公司治理而生

由于公司具有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治理结构作为对公司内部股东、董事以及管理人员的责任和利益进行系统安排的制度,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大部分的公司人对公司财务具有相对较强的控制力,导致公司的所有者的权利被逐渐减弱,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具有一个独立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外的第三方,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准确审计,这就是外部审计存在的意义。

(二)审计工作随着公司治理工作的推进而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公司的治理框架主要以决策、执行以及监督为主,但这并不代表上述的三权分立结构是一成不变的,部分公司由于管理不当会出现内部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相勾结,导致稳定的三元结构变为不利于公司发展的二元结构的情况,因此,为了减少该问题的出现,对公司进行外部审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审计工作的出现正是依托于公司治理工作的开展,其发展也是随着公司治理工作的推进而逐步完善的[1]。

三、炔可蠹圃诙怨司进行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对公司进行治理过程中的地位

现阶段诸多发达国家的公司均设有审计委员会,而政府对该委员会的设立持赞成和鼓励态度,审计委员会的主要构成人员为不参与对公司进行决策的外部董事人员,以及一定比例的专家和负责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的渠道为内部审计部门,其二,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也就是说委员会能够将工作成果向董事会进行直接的汇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公司管理人员和其他部门对其进行干涉的可能性,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可以得出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对公司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因此,将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进行提高,使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内部审计在对公司进行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1.及时发现并且纠正财务错误

对公司而言,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发展,针对公司内部建立相应的审计部门是必不可少的,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的工作内容为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这就决定了就职于审计部门的人员与其他部门员工相比具有足够的时间对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及时对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错误进行发现和纠正,进而提高公司的整体水平。

2.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审计部门的工作目标已经实现了由“查错”向“增值”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公司进行治理的最终目标相符合。作为同样以审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部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具有更高的地位,这是由公司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所具有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正是依托于当今的时代背景,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人员对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具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地位也开始日益提高,与此同时,需要经由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公司部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公司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是非常有好处的[2]。

3.加快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工作的进程

工作性质决定了审计人员对所在公司的诸多业务相较于管理人员来说更为熟悉,并且可以对公司的运营过程进行实时的了解和跟进。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较为复杂,只有做到对相关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才能达到加快该工作进程的目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的工作内容为定期对工作成果进行评价。由于企业风险具有诸多特征,例如不对称性以及感染性等,这就决定了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存在与自身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风险,除此之外,具有管理职责的部门还需要对公司综合性的风险进行承担,而审计部门作为独立于公司其他部门之外而存在的特殊部门,审计人员可以对公司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全面的识别,从而达到加快公司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进程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为人们所熟知的今天,本文以当今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方面对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只有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足够的重视,并且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财务错误的出现,或是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相勾结的情况发生,达到促进公司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4

在上市集团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日益增加、外部审计成效不佳的背景下,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上市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以较外部审计所具有的优势,通过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项目质量,更加客观地评价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优化,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从而不断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增效。

关键词:

内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背景;途径

一、强化上市集团公司内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职能的背景

1.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成效性不佳2010年4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然而,由于很多中小上市企业只因受国家政策法规所限不得不聘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层主观意识上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导致大部分部门及人员不愿配合审计工作,自愿披露积极性不高;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大多是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在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审计游刃有余,而对非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却十分有限,加之一些不负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利用国家内部控制审计法规中存在的漏洞,与相关企业进行钱财交易,出具不真实、不科学的审计报告,以达到利益目的,完全失去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近年来的数据表明,在各种财务舞弊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占比高达98%,可见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效性不大,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贡献值不高。

2.做好内部控制审计是上市集团公司内审部门职责所在2013年8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进行了最新定义,即“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计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上市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密围绕公司发展目标,积极参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凭借其在公司相对独立的地位,以较外部审计具有更熟知公司整体经营战略发展及各业务流程操作、更易实时掌握公司经营决策及业务的发展变化、更易取得管理层及其他部门对工作的支持配合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人员业务知识的专业性、审计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审计工作时效的及时性等独有的内部控制工作形式对其他内部控制活动的健全性、有效性等进行及时、有效评估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议性的改进意见,不仅促进内部控制流程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保障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行,确保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也为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服务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强化上市集团公司内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职能的有效途径

内审部门要想真正发挥其在上市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对其他控制活动的再控制职能,就应围绕如何解决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审前审什么、审中怎么审、审后怎么办”的核心问题,不断推进“抓好审计项目计划、抓好审计项目质量、抓好审计成果转化”的“三抓好”举措,从而为集团公司管理层提供及时、客观、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项目报告,促使管理者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与流程,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1.抓好审计项目规划,解决审前“审什么”问题(1)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内部审计部门就是要大到依据集团公司战略经营发展规划、小到根据某一具体业务操作流程来组织实施开展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或依托其他审计项目形式,及时、合理、有效地对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合理、有效进行确认,从而促进公司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本公司所需的内部管理制度,改进内部管理水平,维护资产安全完善,提高运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实现公司的整体经营目标。如:2015年2-4月,中国人寿集团内审部门就依据寿险股份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对35家省级分公司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执行的效益性与成效性、考核的有效性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对存在的14个方面问题深入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系统性、建设性、前瞻性的13条审计建议,得到集团公司总裁室的首肯,对帮助公司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促进公司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决策参考。(2)常态化积累内部控制审计素材。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到各部门、各环节,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关注的内容多、数据多,要想在海量信息中及时、精准地抓住内部控制薄弱点,内部审计部门除需要做好日常持续监控外,更要与子公司及部门建立日常动态沟通协调机制,主动了解各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规划、规章制度、流程设计等内容,建立审计资料库,动态收集、整理、分析各种资料和信息,捕捉内部控制审计关注点。如:通过查看某公司经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发现该公司近年发生了重大非法集资案件,由此案件发生的原因入手,确定对该公司印章、单证流程管控审计素材。(3)依据业务性质确定内部控制审计要点。针对常规化业务就要重点关注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性,如:单证业务管理情况,就需要从单证的征订、入库、发放、领用、核销、保管、档案归档等一系列流程关注各层级公司对单证管理办法的执行效果;针对不断发展变化业务就要重点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如:随着收付费业务转账率的逐年提高、转账金额的日益庞大,就需要关注管理层是否从业管、财务、信息等关联部门设置控制点防范系统缺陷导致的大规模提前支付或重复支付等非正常付费问题;针对新兴业务就要重点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如:柜面直销业务,就需要从保费入口的归集渠道、销售人员的资质、专项绩效奖励列支的渠道、费用分配的原则与比例等入手,关注管理层出台的制度是否健全、各公司是否执行制度等。

2.抓好审计项目质量,解决审中“怎么审”问题(1)编制科学详实的审计方案。由于内部控制审计不仅包含了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常规审计对重要风险点的审计,其更侧重于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集团公司各种管理措施与各业务流程再造之间的线、面风险控制审计,因而审计组在项目实施前需要通过调查问卷法、流程图法、自我控制评估法等进行穿行测试。通过风险评估,锁定重要风险点、重要风险部门、重要风险业务流,从而编制科学详实的审计方案,突出审计重点,完善审计方法,并依据审计内容配备专业审计人员,确保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2)实施多种非现场审计方法。首先,审计组要充分整理并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和自行收集的相关规章制度、财务业务数据、各类经营管理资料等,通过进入各类业务系统核实,进一步确定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主要经营管控薄弱点与风险点;其次,要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项目培训与分析例会制度,及时校正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认识的偏颇及审计方式方法存在的不足等,精准定位审计要点,从而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依据,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3)开展多方位现场审计形式。首先,要依据非现场审计阶段确定的风险点,通过查阅原始资料、现场访谈、突击检查等多种方式开展深度审计,对重大审计风险点采取财务流--业务流间的循环交叉定位等方式追根溯源;其次,坚持审中研讨日例会制度,针对难点与困惑,集思广益、研究对策、纠偏查漏、提高效率;第三,主审要对问题定性的准确性从严把握,严格掌握政策标准,确保与被审计单位沟通顺畅;同时,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交叉复核和逐级审核,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全过程对现场质量进行控制。

3.抓好审计成果转化,解决审后“怎么办”问题(1)建立报告评审机制。因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其他控制流程的再控制,要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要求审计内容关联性要强、审计结论要有理有据、原因查找要深要实、审计建议要切实可行且具有前瞻性,为杜绝审计报告存在的框架“模式化”、内容“制式化”、建议“雷同化”等现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建立审计报告评审机制,通过各层级人员把关审核,确保审计报告质量,为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信息。(2)加大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力度。首先,内审部门要与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各子公司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条线整改的主导作用;其次,可以采取审计问题风险提示、审计问题通报、审计谈话等多种方式来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有效整改;第三,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或开展专项后续审计以及开展机动审计等方式,检验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通过加大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力度,形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威慑力,改变审计发现问题屡查、屡改、屡犯的现象,在提升内部审计成效最大化的同时,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在公司发展中的风险防范作用。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5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效率

在资本市场,审计师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优化资源配置。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取决于审计的独立性和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人实质上掌握审计师的选聘权,这是现行审计关系的基础,在企业人与审计师博弈过程中,审计师往往处于弱势。正因如此,审计独立性问题易受到损害并成为困扰审计理论界、实务界乃至审计行业发展的痼疾。政府监管往往针对更换审计师、对审计师的选择权方面加以约束和规范,以相应的制度安排增强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师独立性的提高对于资本市场良性运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借鉴美国资本市场的注册会计师监管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并讨论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及其有效性。

一、美国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监管经验

考虑到企业与注册会计师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更换审计师的关注;二是对审计师选择权的关注;三是关注双方合谋的可能性;四是控制审计师被利诱的空间。以下详述。

(一)强化信息披露,以监控上市公司更换审计师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上市公司更换审计师可能是因为双方之间存在分歧导致上市公司利用审计师选择权胁迫审计师,并有可能损害审计师独立性降低审计质量,“如果审计师变更使投资信心受到影响,就会阻碍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从而提高资本成本”(knappandelikai,1988),基于此,政府的监管思路是不断强化审计师更换信息的披露要求,包括披露内容、披露范围、披露时间和披露方式等。

有关信息披露要求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该法案第13和15节规定:如果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的关系发生变更(包括审计师辞聘、拒绝续聘或被解聘),那么上市公司必须向证券监管部门提交8—k格式报告。

1971年,sec开始披露要求;之后,sec意识到更换审计师存在意见购买的嫌疑并损害审计独立性,因而在1988年的第31号财务报告公告中规定:上市公司在变更审计师时应披露该事项发生前两年中的咨询后任审计师事项,以提示可能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并通过填报8-k表格增加了披露内容。①

关于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求。之前,更换审计师可以在聘请新任审计师时披露,1975年,sec要求公司在决定终止与现任审计师关系时立即披露,即公司必须在变更审计师后15日内予以披露,审计师则必须在30日内作出反应;1989年,sec要求公司解聘审计或审计师辞聘的5个工作日披露,审计师则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审计师变更信息披露的要求。与此同时,aicpa属下的组织secpracticesession(secps)也加强了对其会员报告有关变更情况的要求。

上述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支持。eichenseher,hagigi&shields(1989,1993)的研究表明股价对公司审计师变更信息有负面反应,反应程度取决于所选择的继任审计师的具体情况。krishnan&krishnan(1997)的经验证据表明,1988年sec要求披露导致与原审计师合约中止的发起方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

smith(1988)对改善信息披露及时性作用以及投资者反应等进行实证检验发现,secasr165号修订审计师变更信息的披露时点,对于提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schwartz&soo(1996)的研究发现1989年的第34号财务报告公告,确实明显改善了信息披露拖延状况。类似的研究还有schwartz&soo(1995)、carter&soo(1999)。

(二)审计委员会制度分离,限制公司的审计师选择权。源于1940年美国著名的舞弊案——mckesson&robbins案,美国证券交易理事会(sec的前身)在其的会计系列文告第19号中首次建议由董事会设置一个专门委员会代表股东负责选任外部审计师,并参与洽谈审计范围与合约,以增强会计师的独立性。该文告是目前所检阅的资料中,最先对审计师选择权予以直接关注,并注意到审计师选择权与审计师独立性之间明确关联的文告。同时该文告还建议该委员会应由非执行董事组成,意味着监管当局注意到审计师选聘者独立于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要性。

196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执行委员会研究公告认为:上市公司应指定外部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负责指定外部会计师并与其讨论公司财务报表的任何重大实质问题,以及会计师未能与公司管理当局取得满意解决的任何问题;正式支持此项制度,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采用了“外部董事”的提法,较之前“非执行董事”的提法,更为重视与强调参与审计委员会的董事的独立性。

1968年barchris的判决使aicpa的上述建议获得法律力量的支持。1972年,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了asrno.123“建立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积极鼓励所有的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1973年4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其白皮书“对股东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事项的评论”中,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设审计委员会并全部由外部董事构成;次年secasrno.165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在其年度报告中披露董事会中是否设有审计委员会及其组成。197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修改上市政策,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列为申请上市的必要条件,并于1978年获得sec的核准。同年美国证券交易所建议所有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

根据sec1981年的调查分析,美国证券交易所87%的公司和nasdaq79%的公司设有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开始成为美国监管当局经由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与调整、分离管理当局的审计师选择权、增强审计师独立性的重要举措。

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在继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英国的治理财务方面的委员会(cfacg)于1992年提出cadbury报告认为,审计委员会在保证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力云,2000)。这一报告被伦敦证券交易所采纳。加拿大也有类似的规定。各国审计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及发展逻辑大致相同,通过增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作为投资者的人收回经营者的审计师选择权,来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效率。其具体职责之一就是推荐选择审计人员,审查外部审计的范围与结果。

但存在的问题是:“委员会中的关联人员可能对管理层有人际或经济上的依赖性。”(贝辛格和巴特勒,1985)“brc(1999)与全国公司董事协会(nacd,1999)均认为:如果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受管理层的影响,在维护出具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方面审计委员会可能会更有效。”

(三)强制轮换制度,以监控审计双方因长期合作引致合谋风险。强制轮换制度强制规定了事务所拥有某一特定客户的最长任期。强制轮换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地防止现有审计关系模式下审计师与公司双方长期合作引致的合谋风险暂不得而知,但国际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已对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必要性争论了几十年。

1978年,joyhoyle综述了美国历史上对强制轮换制度的支持与反对意见。支持者认为,审计师强制轮换制的作用,在于避免事务所重复性审计所造成的无创造性和麻痹大意;有利于提高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使审计师不再在经济上依赖于某一客户,更有可能根据标准会计准则进行工作;通过轮换,事务所间可以相互检查彼此的审计工作,有助于后任事务所发现前任所的审计错漏。反对者则认为强制轮换制带来的收益不一定能超过其风险和成本。签订短期审计合同将影响审计师对企业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的熟悉程度,增加审计师的工作成本;同时,强制轮换为企业“意见购买”打开大门。

经验证据同样支持了两种相反的结论。bates,homerl.等(1982)研究表明反对强制轮换事务所;benitoarrunada(1997)、marshall(2002)的研究认为强制轮换损害了审计独立性。下述研究则支持强制轮换:annvanstraelen(2000)研究发现审计师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明显增加了审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概率;2001年,dopuch等(2001)的研究认为强制性轮换政策降低了审计师偏袒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意愿。

轰动世界的安然和世界通讯财务欺诈事件使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成为既定事实。美国政府在国民愤怒的情绪下仓促出台的sarbanesoxley法案规定:负责某公司审计项目的合伙人或负责复核该审计项目的合伙人须以5年为限进行轮换,法案于2002年7月30日正式生效。但该法案对审计师的监管效率还有待于时间与资本市场的实践来证明。

(四)限定审计师业务范围,以尽量减少审计师被利诱的空间。早在1961年,美国著名审计学家罗伯特·k·莫茨(r·k·mauts)和侯赛因·a·夏拉夫(h·a·sharaf)有关于审计师业务范围的精彩言论:“为了职业着想,审计必须从公共会计师的其他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职业。从事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不应向委托人提供其他的服务。从事其他服务的会计师也不应参加审计,发表审计意见。”由于非审计服务所带来的巨大的利益诱惑,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确有可能被利诱。据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直试图努力限制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范围,2000年11月15日sec了长达220页的新的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规则要求: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认定非审计服务是否有损审计独立性,上市公司应公开披露支付给注册会计师审计、信息技术咨询和其他非审计服务的费用额,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比例不能高于40%等。

2002年美国的“sarbans—oxleyactof2002”禁止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中从事下述业务:于审计业务之外提供会计服务,设计及执行财务信息系统,评估或估价业务、精算业务、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代行使管理职能或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与审计无关的法律服务或专家服务。事务所只有事先得到该公司审计委员会许可,才可以执行上述禁止行为以外的非审计业务(如税务咨询等)。可见,美国政府为限制审计师业务范围以减少审计师被利诱的空间做出了长期努力。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

(一)监管注册会计师更换的信息披露制度。1993年,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应作为重大事件公告披露②;1996年则对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有关问题均作了规定③;之后,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1997年12月)第159条和第160条也做出了类似规定。

披露格式要求:1998年以前,审计师变更事项只在年报正文的“董事会报告”部分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原因、程序及披露情况,但在“重大事项”部分并不要求披露审计师变更事项④;1999年12月8日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要求:上市公司应在年度报告正文的“重要事项”部分对公司聘任、改聘、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及其披露情况(信息披露报纸及披露日期)进行说明;“董事会报告”不再对审计师变更事项做出说明,而是置于“股东大会简介”部分披露。

2003年4月11日出版的《中国证券报》刊发的“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谈上市公司2002年报审计变更情况”一文提到,要求发生审计变更的前、后任事务所,均需及时进行变更报备,这是首次就审计师更换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提要求。

(二)监控审计师选择权的监事会制度。我国《公司法》(1993)第三章第四节中规定,监事会行使的职权包括:“检查公司的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支持监事会制度,文件中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向全体股东负责,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监事会可以独立聘请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根据上述规定,监事会具有聘请审计师提供专业服务的权力。但从相关实质性内容来看,监事会审计属于自愿审计内容而不是法定审计内容,监事会掌握自愿审计的审计师选择权。

(三)监控审计选择权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月7日《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明确了审计委员会制度,要求董事会的各个“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并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同时要求:“各专门委员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有关费用由公司承担。”“各专门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各专门委员会的提案应提交董事会审查决定。”根据上述规定,我国上市公司法定审计的审计师选择权归属审计委员会。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有效性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更换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性分析。就我国注册会计师更换的信息披露内容来看,缺乏更为完善及可操作性的规定约束,因而无论是公司还是注册会计师,出于后续业务的考虑,往往不披露真实原因或分歧。熊建益博士(2001)研究了1996-1999年4个年度中的136家样本公司审计师更换的披露内容后认为,上市公司对此缺乏实质性披露,真正的原因往往被隐藏起来。李爽和吴溪(2001)的研究也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信息披露在实质性内容、及时性和实施效力等方面尚不充分”。

就信息披露的及时来看,虽然要求“及时”披露,但具体的时间限定十分模糊,可以说,并不具备可操作性的约束力。李爽和吴溪的研究也发现信息披露行为的严重滞后,及时性要求并没有有效改善滞后现象。

(二)拥有审计师选择权的监事会制度有效性分析。据世界银行专家与中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市场制度》分析:中国的监事会制度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德国模式的监事会与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这样一种中国传统观念的混合体,在几乎所有上市公司中党委书记通常被任命为监事会主席或副主席;监事会更多起到的是“装饰”作用,公告显示他们很少对董事会和公司执行董事做出的决定表示不同意见;监事的低水平和较少的职业经历,使得监事事实上没有能力监督董事和经理层,也没有对他们进行约束的手段。

因此,赋予给监事会的这种自愿审计的审计师选聘权并没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监事们更好地监控经理层,也没能在审计制度执行过程中实质上有助于投资者了解更为真实的信息。李爽教授(2003)的研究表明“监事会对高质量独立审计的消极态度和在公司治理中的负面影响”;朱国泓(2001)则论述了“监事会检查财务、对董事和经理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形同虚设”。

(三)监控审计选择权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分析。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试图自经营者手中收回审计师选择权的一项重要公司治理机制。因为现代公司的股权分散化,众多的股东无法直接行使审计师选聘权,因而设立的股东审计师选聘权的机构,理论上讲,审计委员会股东作为审计委托人行使审计师选聘权,审计实施审计程序并向审计委员会及股东报告。这似乎是一项不错的治理制度安排,因为审计委员会立场超然,但实质上,审计委员会固有的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审计委员会成员表面的立场超然与经济上对内部人的依赖共存,难以做到不受内部人的影响。该制度至少在以下方面受到质疑:

1.审计委员会是投资者的一个机构,同样也面临着委托中最根本的问题:如何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以投资者的利益为其目标利益函数?这需要一个激励相容机制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能够恪尽职守。

2.就算存在某种机制能令审计委员会成员恪尽职守,其执行职责的能力方面仍然会大打折扣。如我国学者张继勋认为: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其理由有二:一是审计委员会的成员通常是外部董事并且常常有其他管理职责,通常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和工作,一年一般会见一至两次;二是由于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大都是外部人员,他们获取信息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是有限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负有选择审计师职责的审计委员会及主席在审计师选聘各环节参与程度相当低,不超过8%,在这种情形下,很难相信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能在审计师选聘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担负职责。

综上所述,我国在审计师更换的信息披露制度中,有关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及时性均缺乏更为明确、有约束力的具体规定;我国的监事制度所掌握的自愿审计的权力未能很好的执行并有效约束管理层的行为,而掌握法定审计的审计师选择权的审计委员会还有待于将工作落到实处;至于审计师有可能被利诱——长期合作及非审计服务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方面,我国还并没有相应的监管政策。由此表明,我国相关监管政策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定距离。

注:

①根据8—k格式报告的要求,上市公司一般均需披露:前任审计师是辞聘、拒绝续聘还是被解聘;公司董事会或下设审计委员会是否已与前任审计师讨论过每一项意见分歧或应报告事项;公司是否已授权前任审计师对继任审计师关于意见分歧或应报告事项的询问做出充分答复。

②见证监上字[1993]43号(1993年6月12日),附件:《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第四章,临时报告——重大事项公告。

③见证监会字[1996]1号(1996年7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④证监上字[1997]114号《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1997年12月17日)

参考文献:

[1]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评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3,(1).

[2]刘力云.审计委员会述评[j].审计研究,2000,(3).

[3]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h·a·sharaf).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4]斯道延·坦尼夫,张春霖,路·白瑞福特.张军扩,等译.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市场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熊建益.关于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证分析——更换公司特征、更换原因及市场反应分析[a].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注册会计师说“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分析(1993-2000)[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约瑟夫·v·卡塞罗,塔利·l·尼尔,著.张一鸣,译.审计委员会的组成与审计报告[j].经济资料译丛,2001,(3).

[7]张继勋.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公司治理与审计约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annvanstraelen,“impactofrenewablelong—termauditmandatesonauditquality”[j].theeuropeanaccountingre-view,2000,(9).

[9]bates,homerl.,ingram,robertw.andreckers,philipm.j.“auditor—clientaffiliation:theimpacton“materiality””[j].journalofaccountancy,1982,(153).

[10]benitoarrunada,“mandatoryrotationofcompanyaudi-tors:acriticalexamination”[j].internationalreviewoflawandeconomics,1997,(17).

[11]depuchn.,r.r.r.king,andr.schwartz,“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retentionandrotationrequirement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1(39)

[12]eichenseher,j.m.hagigiandd.shields,“marketreactiontoauditorchangesbyotccompanies”[j].auditing,1989(spring)

[12]joehoyle,“mandatoryauditorrotation:theargumentsandanalternative”[j].thejournalofaccountancy,1978(5)

[13]knapp,michaelc.andelikai,fara,“auditorchanges:anoteonthepolicyimplicationsofrecentanaly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finance,1988(winter,vol.3):78-86

[14]krishnanj.andj.krishnan,“litigationriskandau-ditorresignations”[j].theaccountingreview(october)1997:539—560

[15]smithd.b.,“aninvestigationof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regulationofauditorchangedisclosures:thecaseofaccountingseriesreleaseno.165.”[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88:134—145.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战略导向;价值增值

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现代内部审计目标已经由监督评价改变为增值和改善管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也开始从注重审计内部控制转变为监控公司未来风险,内部审计已然进入一个由战略导向的增值型审计的新纪元。战略对于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战略正确,公司才能真正做到价值增值。素有公司免疫系统之称的内部审计,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组织价值增值。因此,对内部审计而言,不能脱离战略去空谈公司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内涵入手,探讨战略导向对增值型内部审计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指出成功构建战略导向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方法及保障措施。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关于对内审的内涵及其目标的认识也在逐步发展。最早对内部审计进行定义的是被称为内部审计之父的索耶。他认为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1]1941年成立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当属目前国际最权威的内部审计组织。2015年7月6日,iia在最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2013年颁布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3]可见,关于内部审计的目标,国内外理论界已经基本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即增加组织价值,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可以说,内部审计的最终使命就是增加组织价值。

二、战略导向对实现公司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促进作用分析

内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何真正实现公司内审的增值目标?以公司战略为导向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战略导向对内审增值目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战略导向有利于内审的职能定位从以监督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由内审的定义可以看出,内审有两大职能:确认和咨询。由此可以将内部审计概括为两大不同的类型:监督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前者侧重于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后者则偏向评价和咨询等服务职能的发挥。随着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被理论和实务界越来越多广泛地接受,内部审计由传统的“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对公司内审而言,只有以公司战略为导向,与公司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才能形成一种合力,才会使其服务职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二)战略导向有利于内审工作重点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拓展相对于外部审计经济警察的形象,内审是公司的医生这个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仅看病还开方配药,并提出预防措施,现代内部审计已超越了财务会计审计的范畴,正在向管理审计拓展。内审只有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开展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宏观地看待各种问题,为决策者指出出管理中的不足,帮助管理层进行正确决策,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为公司的经济的繁荣昌盛保驾护航。(三)战略导向能促使被审计部门思想上从“要审计我”向“我要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内审工作要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方方面面,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组织内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各个控制环节的工作人员接触,与其交流沟通,审查评价、咨询、询问各项业务工作。因此,要想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审的组织增值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只拥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可以说,建立和谐共赢的人际关系是内部审计得以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是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强大作用的必要基础。如何与整个公司各个层面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呢?以公司的战略为工作导向是必不可少的。要以战略导向为纽带,将内部审计人员与公司每个成员的利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以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角色将内部审计人员和公司其他部门人员对立起来。在与审计对象沟通时,强调内部审计工作和被审计部门工作最终目标的一致性,可以大大降低审计对象的抵触情绪,从而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当内审人员通过审查、建议切切实实帮助审计对象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被审部门真正感受到内部审计的医生作用,将会使其再遇到问题时主动请审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从而促使其思想上从“要审计我”向“我要审计”转变。

三、战略导向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构建

(一)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建立公司审计协作制度审计协作制度,是内部审计机构与公司其他各部门之间建立的一种沟通协调合作机制。要想成功建立审计协作制度,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内部审计机构与各个被审计部门分别签订审计合作协议主体:内部审计机构和公司所有被审计部门。目的: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各部门各自职责。主要内容: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围绕公司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机构为各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计确认和咨询服务;其他各部门在做好自身各自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配合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意义:审计合作协议的签订,可以大大降低其他部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的误解,大大减少内部审计工作遇到的阻力,使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的共赢,真正发挥审计的管理顾问与经济良医的作用,共同构筑公司风险的防火墙,共同促进公司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2.增设公司内部审计联络员的岗位主体:公司所有被审计部门。目的:建立内部审计沟通渠道,使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部门合作落到实处。主要内容:公司所有被审计部门,都要选派一人作为内部审计的联络员。作为内部审计和被审计部门的链接纽带,联络员要定期以书面形式向本部门领导及内部审计机构相关负责人汇报工作,反映问题及困难。为节约成本,联络员可由各部门中比较了解本部门整体情况的职员兼任。意义:通过联络员的沟通,为公司内部审计建立全面的沟通平台,有效预防和降低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3.建立审计对象责任制主体:内部审计人员。目的:准确把握日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内部审计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要内容: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公司其他各部门的具体状况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情况,明确规定每位内部审计人员具体负责某一个或者某些部门的审计联系工作。具体事务上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定期深入其所负责的部门,了解现状,掌握动向。意义:通过建立审计对象责任制,可以是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的重要举措。(二)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内部审计要想真正发挥其确认和咨询职能,实现组织组织的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从而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该体系的基本结构如下:最高行政领导者:董事会或者高管层。董事会或者高管层作为最高领导者,主要进行审核、决策和监督工作,以公司战略为目标,为内部审计立项把关,同时也为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大力支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最高业务领导者: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立的一个非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要监督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审计委员会需要通过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所关注的问题,来及时掌控公司的经营环境和可能存在的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预测公司的发展趋势。直接领导者:审计机构负责人是直接领导人,通过审计业务计划和预算的分析、制定等过程督促和落实审计项目的执行进程。目标:实现公司价值的增值。该体系是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效果、改善内部审计质量以及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目标的重要保障。核心内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是用以保证和提高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一系列的政策程序,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过程跟踪、监督和及时复核审计项目工作底稿来堵塞漏洞,提高审计质量。该系统的核心工作是恰当地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政策程序,以保证对审计项目进行常规性地检查和监督。(三)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建设并推广公司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应该以审计人为出发点,是每一个审计人的共同信仰。审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审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行为文化是审计过程中的活动文化。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取证能力等是行为文化的具体体现。制度文化是审计行为规范,带有鲜明的强制性。有关内部审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制度文化的具体体现。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总结,逐步形成适合公司自身的审计文化,对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要使审计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让审计文化成为每一名内部审计人员的共同信仰和共有的价值观,更应把审计文化向整个公司推广,在战略导向纽带的作用下,使其被整个公司所有成员了解、接受、习惯,将会大大降低沟通障碍,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成功构建战略导向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层和经理层对内部审计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政府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由于必须接受公司负责人的领导和制约,所以其独立性只是相对的,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指的是组织地位的独立。如果公司不重视或者限制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的作用就难发挥出有效的作用,从而导致无法做到真正依赖专业判断和独立性的要求去执行内部审计的确认职能,也难以真正揭示公司存在的重大问题及其原因,公司价值增值的目标的实现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要成功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一方面,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使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地位的独立性得以充分保证;另一方面,要保证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行政上的领导,为确保内部审计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审计建议的具体执行提供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二)内部审计部门方面要成功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不仅需要公司高管层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内部审计自身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目标,内部审计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内部审计方向要向战略审计倾斜。战略管理是管理职能中最重要和最高层次,内部审计要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标,必须参与到高层次的管理中来。如果战略方向有误,经营的改善只能扩大错误战略的严重后果,因此,对公司战略的审计应该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内部审计方式要向事中、事前倾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司面临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仅仅依靠确认评价职能对公司意义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着眼未来,更多参与公司的规划与决策工作,才能够对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最后,内部审计原则要向价值性倾斜。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做到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而且评判内部审计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内部审计的目标———价值增值是否实现。过分强调独立会使内部审计咨询职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因此,当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会影响增值目标的实现时,应首先考虑内部审计的价值性。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内部审计强调内部审计的原则从独立性向价值性倾斜,并不意味着独立性和价值性是对立的,而是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公司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具体把握独立性和价值性之间的平衡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职能,从而促进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总之,作为公司的医生,内部审计与公司战略目标必须保持一致。战略导向的内部审计是一种具有整体观的增值型审计,它立足于组织长期价值创造和战略管理需求,是更高层次的内部审计。只有以战略为导向,成功构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才能为公司经营管理查找弱点,弥补漏洞,帮助公司规避风险,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可以说,战略导向的增值型审计是未来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的永恒趋势。

参考文献

[1]索耶.索耶内部审计(第5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王兵,王言.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新框架解读[J].中国内部审计,2015,50(12).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7

[关键词]公司治理;审计模式;治理基础审计

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注册会计师不诚信的源头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不诚信。因此,公司治理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空前的关注。199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公司治理问题。到目前为止,该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准则和指南。而在2002年1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也正式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上述公司治理准则中,都专门提到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鉴于形势,现代审计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就必须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图景中去,并对公司治理问题给予足够的审计关注。

一、公司治理图景和现代审计的参与

(一)公司治理图景的勾画

广义的公司治理是联系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利害关系人的正式的和非正式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契约的集合[1].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变成了图景,“世界图像并非只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2]在分析和处理公司治理时,我们也试图将之模型化、形象化,并最终勾画出一幅宏大的“公司治理图景”。公司治理可以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企业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合理统一。公司治理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外部利害关系人和内部利害关系人两方面,因此公司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机制,还包括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协调,利益主体之间在频繁的博弈活动中达到一种动态均衡。这样,公司治理图景得以形成并展现。

(二)公司治理图景下的审计参与

在企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契约来降低成本;然而除非契约条款的实施得到监督,否则它就起不到这种作用;而审计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监督方式[3].既然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契约安排和权责配置,那么审计监督在公司治理图景中的参与必然是全方位的。现代审计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外部审计参与和内部审计参与。对这种审计参与的具体说明如

二、现代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审计关注

特定的公司治理环境对现代审计也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必然要求现代审计对公司治理予以充分的审计关注。公司治理对现代审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独立性。如果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公司经营管理层就可能对注册会计师的聘请与解聘决策拥有实质的决定权。此时,注册会计师在这样不利的博弈局面下就可能迫于市场竞争压力而作出各种妥协,丧失实质上的独立性。(2)审计风险。如果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公司管理层就可能达成集体合谋,进行会计造假。此时注册会计师依靠实施正常的审计程序可能无法发现此类舞弊和欺诈行为,使审计风险大大超出了可容忍的水平。(3)审计方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可能造成内控制度中监督和控制这两个环节失效。因而,研究评价内控制度的结论难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也就失去应有的作用。(4)审计判断。如果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公司管理层就有可能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判断施加不恰当的影响。(5)审计成本。如果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注册会计师就可能对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的可信度缺乏信心,因此有时会不合理地过高估计审计风险,实施过多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导致审计成本大幅增加。此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缺陷还会对审计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竞争机制受到扭曲,导致整个行业无法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

鉴于公司治理对现代审计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现代审计必须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给予足够的审计关注。但审计关注并不只是对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泛泛的了解,而是一种本质性的深层关注。当前很多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正逐渐成为财务报告中必须披露的重要信息。现代审计必须有正式的专门针对公司治理的审计标准、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和审计结论。

三、公司治理图景下的新审计模式———治理基础审计

(一)审计模式的演变历程———以审计关注为线索的回顾

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这三种审计模式之间的转变包含了审计关注的转移与深入。在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审计师最为关注的是账表本身。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会计系统的复杂化,原有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与此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样,内部控制制度所蕴含的深刻的管理学理论及其与现代审计之间的密切关联为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最终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审计关注也从账表层次深入到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审计诉讼猛增,现代审计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审计风险。而风险理论研究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因此,对风险的审计关注最终导致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形成。

但当前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如,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由于诸多的现实障碍并未得到较彻底的实践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本身对公司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活动中的风险关注不够、不能很好解释和解决日益突出的审计合谋问题、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没能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实现很好的继承与包容,存在跳跃性过大等问题。

(二)公司治理图景下的新审计模式———治理基础审计

针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存在的上述许多难题,当前审计理论界主要还是在考虑如何完善现有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弥补某些缺陷。但我们认为,对这种思路仍需进行根本性的反思。

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治理基础审计将成为公司治理图景下的新审计模式。

治理基础审计是将审计定位成对公司治理的一种间接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对公司治理图景中外部和内部治理机制全面而深入的评估为基础,将公司治理因素纳入到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所有重要方面,

最终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治理基础审计模式较好地继承和包容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从理论上分析,治理基础审计模式提升和扩展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关注,对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整个公司治理问题给予了系统的关注;治理基础审计也克服了风险审计模式对风险关注的局限性,对整个公司治理环境中所蕴含的风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关注;另外,治理基础审计还可以很好地包容当前关于管理审计、公司战略审计、公司治理结构审计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所以,治理基础审计并没有全盘否定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而是继承了原有模式的优点,实现了两种原有审计模式的融合与提升,并最终超越了原有的审计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

从实践角度看,治理基础审计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对公司治理准则和指南的研究为治理基础审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原有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实务也比较容易实现改造,可以为新的治理基础审计模式服务。另外审计合谋问题在治理基础审计模式下通过公司治理理论也可以得到更好地解释。因为审计合谋的达成往往是以公司治理的缺陷为前提的,公司治理的缺陷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要么合谋,要么失去客户”的两难境地。所以要降低审计合谋的可能性,就应当从根源上考虑规范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治理基础审计模式在实践中具有基本可行性。

(三)构建治理基础审计模式的障碍分析

大凡一种新的模式的建立,都必须克服很多理论与实践中的障碍。对治理基础审计模式来说,也必然面临着很多障碍。

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治理本身存在多种模式,会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着美国的公众治理模式、日德的主银行治理模式和东南亚的家族治理模式三种基本的公司治理模式。而事实上各种治理模式都并存于每个国家,并由于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又产生了很多的具体变化。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司制还不是一种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治理的观念还很淡薄。这对治理基础审计模式的实施构成了重大障碍。(2)公司治理问题本身十分敏感,从而治理基础审计很可能会遭到来自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和压力。公司治理在任何时候都反映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斗争和妥协,从而治理基础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审计参与有可能不受欢迎,得不到被审计方的必要支持与配合。(3)治理基础审计所涉及的对公司治理的评价需要很多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的增加加大了审计责任与风险,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这也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在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时,尽量回避对某些公司治理问题作出明确的审计判断。(4)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对治理基础审计还缺少足够的法规支持。如果政府监管部门不对公司治理问题提出更严格的法律规范,那么治理基础审计也就必然缺少足够的推动力。(5)治理基础审计面临着如何确保对公司治理适度审计关注问题。由于公司治理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治理基础审计必须保证其始终仅仅就审计业务来考虑公司治理问题,而对那些具体而敏感的治理问题则应保持谨慎参与,防止对公司治理的过度关注,以免自身卷入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中,从而丧失审计的超然独立性。此外,随着审计关注从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向公司治理的延伸,仍然不能忽视原有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要点,因为对公司治理给予足够的审计关注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其他审计要点的必要关注。

[参考文献]

[1]银温泉。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比较[J].改革,1994(3):5058.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8

一、经济新常态对内部审计价值新定位的需求

经济新常态下,保险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呈现加速态势,中国人寿同样呈现出业务较快增长,加强风险管控,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蔓延,筑牢安全底线,维护公司利益和声誉也成为重中之重。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应发挥“免疫系统”作用,以风险为导向,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为主要审计领域,强化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全局性、系统性重大风险,充分体现审计价值,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二、新常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

2015年12月,中国保监会印发了《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在保险行业内部审计职能方面,明确了保险机构应当确认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计责任人和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职责及权限,并统一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实施垂直化立体化管理,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等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位是“确认和咨询”,突出服务职能,而不仅仅是“监督”。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推动了内部审计职业角色的转变,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和服务者。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应该是伙伴的关系,被审计单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顾客,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做好被审计单位的服务工作,并定期评价并协助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管理。

(二)内部审计内容的拓展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人寿也步入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时期,推动公司内部审计内容的拓展和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首先是内部审计监督方面的职能发挥,以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评价依据,对公司经营管理、业务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其次是服务方面,在保险业务开展的前、中、后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评价,从而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充分的依据,保证内部审计价值的体现;再者是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活动必须检查、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向相关部门提供和反馈有效信息,提出改进建议,为管理层提供帮助;最后是通过独立的内部审计客观性,对公司业务发展、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效益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为公司未来战略的制定、计划的实施以及其他各方面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评估,以判断其是否严格按照制定的目标和决策进行。

三、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权威性不足

一方面,部分基层公司管理者思想上还未完全转变对内部审计的看法,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缺乏信任、沟通不畅,导致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完整的情况时有存在,给审计工作开展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受限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审计内容大多停留于对财务凭证的基础审计,关注合规性问题多,关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审计方面的深层次内容不够;在审计工具的运用上,特别是对于审计抽样,审计人员往往仅凭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进行抽样,较少运用统计抽样方法,随意性较大,不仅增加了审计风险,也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审计视野上,在如何围绕公司的难点、热点问题,以战略的思维,从宏观的角度辩证分析和发现问题,并提出完善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内部审计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思维和深度不够,缺乏一定的?嗤?性。

(二)审计复合型专业人员缺乏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中,要求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但目前审计中心人员以财务、业务岗位人员居多,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影响审计效果。如:开展集中采购专项审计,涉及建筑工程类项目时,因缺乏此方面专业人员,审计过程中更多只关注了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层面的情况,对涉及工程造价和质量等效益性方面内容涉及较少,浅尝辄止,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三)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

目前开展审计项目仍以手工方式审计为主,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日常分析和审前分析不足,影响审计效率效果。主要原因:一方面,审计中心成立初期,在审计人员的选拔上,对任职资格和专业能力无统一标准,前瞻性不足,导致计算机专业人员匮乏;另一方面,近年来针对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及考核力度不够,未能使审计人员从认识上树立加强自我能力提升、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紧迫感,危机意识不强。

四、对内部审计适应新常态、提升审计价值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常态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应用到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经营环境、日益严格的外部监管要求以及集团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的更高期望,内部审计应积极顺应“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为特征的新的发展诉求导致经济发展方式所产生的新的突破和创新,立足中国人寿发展实际,强化责任意识,适应新常态,推进审计管理模式的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防弊、兴利和价值增值”的服务职能,推动公司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二)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审计权威性

一是在人员选拔方面应推进竞争择优的人才选用机制改革,制定统一标准,对新进人员规定其专业背景、工作经历,把好“入口关”,确保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完善审计人员准入、退出和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绩效积分考核办法》等,将工作能力、工作质量等与薪酬奖惩挂钩,切实将竞争考核机制落到实处,强力促进人员素质提升;三是构建以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员职业化教育与岗位培训体系,促进审计人员按照自身的胜任能力框架体系开展后续教育,推进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进程,彰显审计权威。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审计工作效率效果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9

【关键词】审计意见;影响因素;Logit回归

一、引言

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财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对所审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而作出的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不同类型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对审计风险的谨慎程度,综合体现了审计质量。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不仅反映了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审计的质量不同,而且极大地影响着报告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截至2010年3月15日,我国a股市场共有176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8年年报,110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24%。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75份,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68.18%;保留意见为16份,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14.55%;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9份,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17.27%。非标准审计意见对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至关重要,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问题,能够提醒报表使用者谨慎使用报表资料。

究竟什么样的上市公司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曾有很多文章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结合2008年度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找出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进一步说明各变量与审计意见的关系,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审计报告。

二、文献回顾

Charles和Stanley(1996)研究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与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有相关关系。客户的资产规模越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越大。李淑华(1997)的研究表明,被审计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密切相关,存在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有显著较大的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朱小平、余谦(2003)从公司的管理层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佳需粉饰财务报表以操纵利润的角度,提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受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上市公司年限、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负相关;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规模、现金流量比率、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正相关。方军雄等(2004)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十分关注客户的风险程度,越是其出现亏损,资产负债率和股东占款比重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蔡春等(2005)的研究证明,上市公司是否St是影响审计意见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大都是从公司特征的某一方面寻找与审计意见类型的联系。本文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角度综合考虑,重新建立了回归模型,探讨公司内部管理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直接反映在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就直接反映了公司内部管理的质量,所以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出现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更加具有进行盈余管理和操控的动机,而注册会计师发现其不当行为,并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本文将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作为客户财务状况的衡量指标。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较差时,管理当局会有一定的压力,公司可能会有潜在的财务危机。这样,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本次审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上年审计意见类型,如果上年客户已经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本期注册会计师会高度谨慎;如果影响上期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本期未消失且仍然对本期报告有重大影响,则会在本期反映出来。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6大假设:

H1:上市公司为St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H2:公司亏损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H3:财务风险大、偿债能力低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H4:流动性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H5: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较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

H6: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本期再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四、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研究上述因素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并得出研究结论。在查阅了全部沪深两市a股1762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之后,剔除了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没有被出具审计意见的和部分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555家样本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本文数据处理采用的工具是eviews4.1。

(一)定义变量

1.被解释变量

ao:审计意见类型。若公司的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ao=1,否则ao=0。

2.解释变量

(1)St:上市公司是否是St/pt公司,是St/pt公司,则St=1;否则St=0。

(2)LoSS:是否亏损。当公司亏损,则LoSS=1;否则LoSS=0。

(3)aLR:资产负债率,即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既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差,持续经营能力也越差。

(4)CR:流动比率。其直接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一般认为,流动比率越低,表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越低。

(5)tta:总资产周转率。该指标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管理质量。一般地,该数值越大,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利用效率越高,销售能力越强。

(6)aoLaSt:若公司前一年的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aoLaSt=1;否则aoLaSt=0。

(二)模型设计

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献,并针对这些研究的缺陷,考虑以上变量的因素,设计了以下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表达式为:

ao=α+β1×St+β2×LoSS+β3

×aLR+β4×CR+β5×tta+β6×aoLaSt+μ(μ为随机误差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

(二)变量相关性检验(表2)

本文对模型的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表2),结果表明:

是否St与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是否亏损、前一年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意见相关性较强。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这两个变量与上市公司的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审计意见相关性较弱。

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是否St与是否亏损之间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说明,St公司一般盈利水平不佳。是否St与前一年审计意见类型两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除此之外,其他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3―0.3之间,相关关系较弱。

(三)Logit回归分析(表3)

本文通过logit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3),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自变量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

是否St这个变量在1%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由于财务状况差等情况,更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注意。公司是否被St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管理状况的客观评价。上市公司被St,说明其财务状况较差,大多数已经陷入财务危机,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较大隐患,面临被摘牌的风险。而St公司为了尽快摘星,更有可能作出各种违规行为来粉饰财务报表,以维护其上市资格,因而公司的固有风险较大。一旦上市公司由于违规而被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处分,注册会计师便会提高审计时的谨慎性,更有可能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则有很大的可能性发表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假设1成立。

是否亏损这个变量在1%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假设2成立。

资产负债率这个变量在10%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资产负债率与审计意见正相关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长期偿债能力越差,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越大,被审计单位就越有可能粉饰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风险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检验发现,流动比率这个变量在5%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这个变量在1%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是衡量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定量化指标。总资产周转率体现了企业对其资产的经营管理效率。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运行效率越好,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总资产周转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较关注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当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较低时,说明资产周转速度较慢,利用效率低,营运能力较差,注册会计师将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假设4、假设5成立。

上市公司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这个变量在1%以内显著,对本年度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显著正相关。表明上年的审计意见所反映出来的公司在企业管理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进而影响了本年度的审计意见。而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客户在本年度再次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几率很高,这是由于在本期很可能仍然存在影响上年审计意见的重大事项,并且构成重大影响。假设6成立。

六、研究结论及局限

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市公司是否是St/pt公司、是否亏损、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及上年度审计意见对于公司获得的审计意见类型具有很大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显著影响审计意见,表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得到加强。衡量上市公司管理质量的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有着显著影响。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源于对公司管理过程的审计,为了得到公司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合法地表达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需更加关注管理质量对公司的影响。而本文也由此找到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的理论联系。

本文仅研究2008年上市公司的年报财务数据,检验的时间跨度为一年,且由于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研究结论仅能为现行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将进一步扩大样本的时间跨度,为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进一步证据。

【参考文献】

[1]Charlese.Jordan,StanleyJ.Clark.anexaminationofauditReportingforaccountingprinciplesChanges.JournalofappliedBusinessResearch.1996(3).

[2]李淑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其信息涵义[J].中国内部审计,1998(8).

[3]朱小平,余谦.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实证检验[J].中国会计评论,2003.

[4]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6).

审计公司审计内容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审计;价值耦合

一、问题的提出

审计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承担着对财务报告鉴证的职能。这是以包括财产所有者、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各方承认并接受审计人员具有独立性特征为前提的。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理论和实践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审计独立性是评价审计客观、公正不可缺少的标准。审计承担起服务社会公众的责任,必须以审计保持独立性为基本前提。学术理论界对审计独立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在此,介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众利益说。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说:“职业会计师在这一联结关系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协调机能。他们的任务是把复杂的原始数据改造成对不同利益集团都有用的形式,他们具有一项重要的社会使命,即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以确保他们的报告获得所有利益集团的接受。”这一观点是从建立一个平衡各方利益机制的角度来讨论审计独立性。

2.核心价值说。这一观点是从审计职业的内在性来讨论审计独立性的,指出:审计独立性应成为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并把其作为一种职业修养。

3.程序公平说。这一观点是从审计过程来考察审计独立性的。即将治理中的程序公平理论(最早由美国约翰·罗尔斯提出)应用于审计独立性的研究。通过审计程序的设计,使其符合程序公平的原则,以此来实现审计结果的公平性。

上述三种观点尽管是从不同视角来讨论审计独立性问题,但以上几种观点,都暗含了这样一个思想,即独立性是用来保护公众利益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维护有关利益各方即社会公众利益上,公司治理的目标与审计独立性的目标是趋于一致的。

二、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要解决好公司治理问题,对日常经营过程的监督是一项基础工作,而审计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监督方式。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公司治理与审计价值耦合。李维安(2003)指出:“各国在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时,都会涉及到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监督安排由外部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两方面的内容组成。”

(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随着国际上财务丑闻的不断出现,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由于一股独大这样一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内部审计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目标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公司内部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应达到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合理界定公司内部各组织主体间的责、权、利。二是在各组织主体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制衡关系,即在公司内部的决策层面形成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在公司内部的执行层面形成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在上述制衡关系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三方关系人由于各自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力不同,以及获得收益的方式不尽相同,可能造成他们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了保障各方利益不受侵害,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

2.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公司内部决策治理结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既要对不道德或背叛行为进行治理,也要对无效行为进行治理。目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关系,而忽略了公司治理结构所应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决策机制。大部分公司失败不是由于权力制衡出现问题,而是由于公司治理中的决策机制存在问题、决策过程缺乏监督机制,无法及时纠正错误的决策。决策治理结构的目标是要实现科学的决策。为了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各国在公司治理实践中都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例如,在公司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许多国家在公司治理实践中,还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同时确立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制约关系,内部审计向董事会负责。作为决策的咨询机构,对公司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做出专业判断,并提出处理意见。制定内部审计基本政策的方案,对决策中可能触及的违规等问题进行事前控制或提出解决方案,供董事会决策之用。这就使得审计在内部决策治理结构中的作用,由决策后监控变成决策前或决策过程中的监控,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决策水平。

3.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从现代公司内部情况看,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存在于公司管理的最高层,也存在于公司内部因行政分权(或管理分层)而形成的各个层次上。为确保各分权层次能使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使用有效,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内部控制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其治理包括:(1)内部审计是一种经常性行为,因而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经常性调整在时间上可相互适应,易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方案。(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各方面、各环节的参与度决定或至少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性程度。(3)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为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关系。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审计对象。如果一个内部控制制度确实存在,并且有效运行,控制风险将相对较低,内审人员就可以适时地调整相关的审计程序。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而达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进而发挥制约和督促经济活动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实质是对内控制度的再控制,属于内控制度特殊构成要素。两者的区别在于,内部审计是由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要贯穿于每个工作人员的日常业务工作中。但两者的目的则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行之有效的两种手段。[hi138\Com]

(二)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独立审计又称外部审计,是指由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外的独立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的审计,审计的对象以财务报表为主,审计的目的是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合规性。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方面。

1.独立审计使公司产权主体的基本权力———监督权得到进一步落实。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财务报告粉饰作用的关键所在。审计职业的产生及走向法定化是以股份制的推行为制度基础的。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特别是在“董事中心主义”及后来的“经理中心主义”的公司发展时代,股东出于对自己投资的安全性的考虑,他必须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制约,对经营者的受托经营责任进行监督。为确保产权主体能够行使产权权力的基本权力———监督权,尤其是在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的第三方能站在公允的立场上做出监督结论。1845年,在英国股份公司法中早就规定股东中选举产生监事,在必要时可用公司费用聘请外部会计师协助其审查公司账目。基于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和高度专业化的认识,借鉴英国的经验,以后其他国家在颁布《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时,都确立了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制度。这样,就在公司内部打入了一个监督的楔子,即由注册会计师来扮演监督经营者,维护股东利益的角色。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审计的存在使得其能从整个产权主体的立场行使监督权,从而使产权主体的基本权力———监督权得到进一步落实。

2.独立审计在确保披露的会计信息可信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公司披露的信息一般包括公司的经营绩效,主要股东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以及他们的报酬,可预见的主要风险因素、治理结构、公司目标和政策等。信息披露的程度以及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独立审计的程度。众所周知,公司治理不仅包括公司的内部治理,还包括公司的外部治理,公司的外部治理又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的治理等一系列内容,而独立审计属于公司外部治理中资本市场监督的范畴。在契约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管理者总是将会计舞弊带来的收益与其引致的成本进行比较,一旦外在条件发生变化,使得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管理者就有了造假的利益驱动,就有可能使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面临信息不真实、不正确、不完整的风险。如果外部审计师保持独立性,管理者的舞弊动机将会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反之,如果外部审计师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与管理者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必将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严重的还将导致整个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因此,独立审计师必须客观、公正地披露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这也是资本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也是公司治理良性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的完善和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审计的支持。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将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将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

三、结语

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公司治理与审计价值耦合。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行为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这既是衡量审计行为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也是发挥审计行为对公司治理作用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只有公司治理与审计价值耦合,才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实现公司治理的价值目标。[hi138/Com]

参考文献

[1]张连起.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行为约束与核心价值[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2).

[2]余语苗.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0,(5).

[3]谷祺,于东智.公司治理与融资:一个理论框架[J].财会通讯.2002,(2).

[4]郝晓雁,宋东风.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发展[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4).

[5]黄京菁.独立审计目标及其实现机制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6]蒋茵.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3,(10).

[7]刘明辉.审计委托模式、审计关系模式与审计独立性[J].特区财会.2002,(5).

[8]张良悦.完善公司治理有赖于有效的资本市场[J].经济经纬.2003,(6).

[9]林启云.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