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古代常识十篇高中语文古代常识十篇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0:17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1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1)诗歌——《诗经》与《楚辞》

《诗经》:“诗三百”,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六义”。与《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收录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辞体”又名“骚体”。代表作《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战国策》(《国策》)等。

2.汉代作家作品

(1)赋文——贾谊的《过秦论》

(2)史书——《史记》(开纪传体之先河,“二十四史”“前四史”)和《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1)诗歌——“三曹”、陶渊明(东晋,第一位田园诗人)和乐府诗双璧

(2)史书——《三国志》(西晋陈寿)和《后汉书》(南朝范晔)

(3)文学理论——《文心雕龙》(刘勰,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4)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4.唐代作家作品

(1)散文——古文运动(“韩柳”)、刘禹锡(字梦得,《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

(2)诗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阶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盛唐:两个流派(“王孟”为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苏轼赞王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两大诗人(李白、杜甫。杜甫组诗“三吏”、“三别”),另有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

中唐: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元白”,白居易“叙事诗双璧”(《长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小李杜”(杜牧《樊川文集》)。

5.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欧阳修《六一诗话》,“三苏”中苏洵《六国论》)、范仲淹和沈括(《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2)词——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乐章集》)、欧阳修、秦观,南宋有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词》)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苏轼(开豪放一派)、范仲淹,南宋有辛弃疾(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陆游和文天祥。

(3)史书——司马光(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6.元明清作家作品

(1)戏曲——元代有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明代有汤显祖(《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清代有孔尚任(《桃花扇》)。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2

关键词:古代汉语学习;简况;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解决方案

一、高校大学生古代汉语学习简况及存在问题

古代汉语这么学科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大学的学习模式与初、高中学习模式区别甚大。在大学学习里面,师生互动的时间在客观上受到限制,然而根据抽样调查的反馈结果而言,我们遗憾的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汉语的情况令人堪忧。针对“你古代汉语知识最重要的来源”这一问题,73.93%的人选择了“课堂教学”,21.56%的人选择“课外自主学习”,剩下的4.51%选择了“网络教学”,这一结果让我们惊讶的发现“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比例大约是7:3,不难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汉语的情况并不理想。

受当代大学生依赖的“课堂教学”存在教师知识缺乏,理解不深。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师讲解不清晰,课外扩展不当,让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现在的大学生只有很少的人拥有与古代汉语相关的工具书,超过半数的学生只拥有一本工具书,而拥有工具书数量最多的同学也仅仅有四本工具书。还有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你阅读古诗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问题经常怎么办?结果着实出人意料,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查阅工具书。结合着两个问题,可以发现大学生阅读的古诗文无论是量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还是不够的,这就让我们的古代汉语学习陷入僵局。古代汉语教材内容偏旧,内容略显沉闷,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各个高校所用古代汉语教材风格大体一致,内容主要包括:文选,常用词讲解,理论知识等。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就指出古代汉语不易学,理解难,记忆难,枯燥,教材存在繁简体以及编排问题。教材中死板的学究式语言,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让古代汉语艰深难学,枯燥乏味,实用性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大学生古代汉语学习问题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古代汉语学习存在自主学习效果较差,长期学习难以坚持,课堂学习效果不明显,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做个具体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你古代汉语知识匮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包括阅读量少,没有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没花时间去学,课时安排少,不容易学,兴趣不够,没有学习环境和途径等等。虽然同学们的答案很丰富,虽然这么多的答案,但是概括起来说也就是以下几点。

高校大学生进行古代汉语学习的时候,其基础是不一致,学习的起点不同,学习的层级要求也就不尽相同。而如今高校授课方式单一,实行集中的课程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与希望得到的教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让高校大学生在统一的授课方式下,在古代汉语学习中迷失自我,不断困惑。

“兴趣不够”是很多同学写出来的,这是古代汉语知识匮乏的主要原因,在调查问卷中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你喜欢学习古代汉语吗”其中选择一般的占53.39%,选择不喜欢和讨厌的人占9.9%,也就是接近63.5%的同学都表现出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只是把古代汉语当做任务去完成它的学习,肯定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个问题:你平时看的书偏重于(多选题),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占32.09%,外国文学占19.33%,它们占据了第一、二位,排在第三的是“休闲娱乐类作品”,“古文经典”排在第四,只比排在最后的名人传记高一人次。

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现在高校大学生对自我要求非常低。同学自身没有自主学习和长期学习的自觉性,除了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学生自愿自觉地进行深入学习的时间非常少。

三、高校大学生古代汉语学习问题解决方案

中医古代汉语学习究竟如何才能真正达到效果,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主要论述了兴趣的作用。毕竟它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我相信,在师生兴趣激发和产生的前提下,古代汉语学习的现状会得到很大改善的。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会有其他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有兴趣,再加上大家的共同努力,又何愁不能解决呢?

就教师而言,首先要引导的是蕴涵其中的人文精神。从绚丽多姿的古代文献里,融入曲折生动的情节、感人至深的教育,这样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美。古人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学遗产,其中不乏很多美文,譬如大家都熟知的王羲之的《兰亭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这其中,蕴涵着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等各种美,教师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再次,教师应该触类旁通,善于找到古代汉语与其他学科或相关技术的结合点,以此来打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任何知识结构都是相通的。

就学生而言,应该重视专业课,提高古代汉语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许很多人认为人生有轻重,但知识却是不分轻与重的,等到人生达到一定得阅历自然会体会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它会大大指导我们人生的很多抉择。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3

abstract:ancientChineseisanimportantmajorcourseandaninstrumentaswellfortheChinesemaj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hileinthepresentteachingpractice,thephenomenasuchaspoorteachingeffect,students’fearofthedifficultyanddislikeofstudyingareverycommon.theproblemsthatleadtothisphenomenonincludethestudentsthemselves,teachingmaterialandtheteachingmethod,theoverallqualityoftheteacher,thesocialreality,andsoon.toimprovetheteachingeffectofancientChineseandachievetheexpectedteachingaims,theonlywayistounfoldthefundamentalreasonsandpresentthenecessarysolutions.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问题;简论

Keywords:ancientChinese;teaching;problems;brief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09-02

0引言

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是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和工具课,一直受到各开课部门的重视。但是有人认为古代汉语教学从上世纪末以来,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观点是否公允,作为古代汉语教学者不做辩解。但是提出这种观点至少说明近一二十年来的古代汉语教学起色不大,个别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甚至陷入了窘境。作为主干基础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教学面临这种境况,不得不引起每一位古代汉语教师的深思。结合多年的思考、研究和古代汉语教学经历,发现目前古代汉语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其中有学生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古代汉语综合素养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现实方面的问题。要真正改变目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揭示导致这种局面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地予以诊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学生古代汉语基础下滑,心存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古代汉语知识基础、学习心态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势必影响到古代汉语教学。

1.1高校扩大招生数量以来,各类高校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对传统学科基础的掌握在整体上明显不如扩招以前的整体水平。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招生人数比扩招前翻了几番。我们假定中学教学质量不变,只看扩招,通过简单的分析就会发现,扩招是把原本录取不上的学生录取上了。比如原来每门课平均分达到80分才能达到录取分数线,现在可能降低到50分,这样势必造成大学入学的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下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过去宽泛了,对外界的了解也比过去多了,但是这却分散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与现代生活联系不十分密切的传统课程的学习影响最大。这造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遍性薄弱、甚至缺失,特别是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极端生疏。以上两方面的因素都给古代汉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1.2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心存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是中文系所开设的课程中最难学、最枯燥乏味的一门课。古代汉语课程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它所涉及的字、词、句、语音、语法、修辞与现代汉语差距很大,所以古代汉语学起来枯燥乏味,读起来诘屈聱牙,有时感觉是在读天书。即使经过刻苦学习,古代汉语综合素养也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大幅度提高。这样,很多学生必然产生畏难情绪。

导致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目前配合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翻译参考书越来越多,学生贪图简单,只读译文,不读经典原文,导致学生接触古代经典原文的机会越来越少,文言文感悟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学起来也就越来越困难;二是古人行文简略,省略较多,有时失之过简,造成文意的跳跃,甚至脱节,理解起来不连贯,要真正读懂古代经典原文,必须反复推敲上下文,费时费力;三是古代汉语距今年代久远,其语言所传递的社会生活、文化信息与今天差异太大,要读懂古代文献,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天文、地理、历法、礼仪、习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阅读古文往往茫然不知所云,这势必挫伤阅读的兴趣。学生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这给古代汉语教学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1.3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古代汉语不仅仅是阅读古代文献、了解一些古代词语、句式的用法,培养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人才,学习古代汉语还可以帮助提高理解、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医学等学科的必备利器,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对古代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古代汉语在时间上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很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又用不上,以为只要以后不接触古籍,就没有必要学习古代汉语。

另外,要学好古代汉语,要求学习者必须静下心来,具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一字一句细心地、慢慢地品味、咀嚼。而目前社会心理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倾向普遍,古代汉语又不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但是这些效果的取得需要循序渐进、长期积累才能凑效,这也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打消学习古代汉语的想法。

2一些古代汉语教师的古代汉语综合素养存在问题

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其专业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教师这个群体的综合素养也是参差不齐,部分古代汉语教师在以上这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

2.1一些教师本身的古代汉语综合素养方面有欠缺古代汉语是一门具有复杂知识体系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知识繁多、内容复杂。要讲好古代汉语,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要有较强的语言方面的综合素养,对古代字、词、句、语音、语法、修辞的特点、古今差异以及发展演变规律必须烂熟于心。其次要真正讲好古代语言,必须把古代语言放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否则很多问题只能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连知其所以然的程度都达不到。因此古代汉语教师在有较强的语言素养的基础上,还必须熟悉古代的天文、地理、历法、礼仪、习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背景。除了具备上述两方面素养,古代汉语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名优秀教师具备的一般素养,这也就是有的古代汉语教学者所说的古代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素质:对古代汉语有浓厚的兴趣,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激发学生试讲的能力。笔者认为除上述素质以外,古代汉语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的教研和科研能力的古代汉语教师,才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增强古代汉语课堂的教学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同时具备上述综合素养,谈何容易,没有多年的刻苦磨砺是不能达到的。一些古代汉语教师缺乏这种综合素养,课堂上就不能左右逢源,古今贯通,举一反三,讲授内容枯燥乏味,这必然影响到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2.2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死板单一有些古代汉语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敷衍应付,在教学中不能主动地去探索教学方法,不能主观能动地驾驭教材、主宰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改进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内容,上课照本宣科、做教材的传声筒,知识对号入座,一个萝卜一个坑,条条框框地罗列知识。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求知欲,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死记硬背,没有余暇去思维想象。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也变成了教材的附庸,学得枯燥乏味。

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教师缺乏教学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外,教师的古代汉语综合知识素养有缺陷也会影响到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同时,还有两方面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是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有重视科学研究、轻视教学研究的倾向。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研究属于雕虫小技,不屑于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从2000年以来,古代汉语方面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但是教研方面的成果不多,尤其是高质量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研成果非常匮乏,甚至有些古代汉语教师基本不进行教学研究。有些古代汉语教师自身专业素养非常深厚,但是不进行教学研究,没有灵活、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成功地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二是古代汉语教师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不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古代汉语教学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古代汉语教师无视这些变化,仍然坚持单一陈旧、越来越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的局面是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2.3只讲不练习或缺少练习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压缩专业课时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感觉到学时不够,教学内容讲不完,于是就剥夺学生练习的机会,采用多讲少练甚至基本不练的教学方式,试图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违背了教学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如果只讲不练,学生疲于接收知识,没有吸收、消化的机会,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学习疲劳,挫伤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自然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不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

目前,我们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上世纪60年代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通论、常用词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常用词属于通论内容,其实质是文选、通论两结合的教学模式),古代汉语教材编写也基本沿袭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编写体例,没有多少实质性创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王力先生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思想对古代汉语教学确实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笔者也没有挑战王力先生所确立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权威性的意图。然而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经过这么多年没有多大调整,这本身就说明其中存在问题。上世纪60年代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与目前存在很大差异,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的古代汉语教学似乎没有因为这些差异而调整教学内容。文选与通论相结合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其宗旨是正确的,关键在于我们古代汉语教学应该随着教学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对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内部调整。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目前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加之目前大学生古代汉语基础较上世纪60年代有明显的下滑,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应该做些什么样的调整,目前尚缺乏实证研究。面对学生古代汉语基础普遍下滑,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调整方面,必须把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但是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成功的教学范例。正是因为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影响到了古代汉语教学效果。

总之,导致目前古代汉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问题引起的,我们首先必须正确地揭示、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古代汉语教学才有可能焕发新的生机。至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另撰专文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5.

[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4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辅助。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三、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要诀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 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 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 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 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四、文言文翻译必要的知识储备

1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2 注意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特别要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3 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5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文学,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文章结合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实际,探讨了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策略,认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制定合理的诵读计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代文学;诵读

古代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情怀,进而传承中国文化,而且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背诵古代文学,忽视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于机械化,难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诵读还不够重视,在学习中过于功利化,将学习成绩的提升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进步的指标,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还需及时提高认识,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中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了解古代文学,并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有所收获。古代文学作品大多使用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交流用语不同。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倘若教师仍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乐趣,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古代文学。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之前,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们:“大家认为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近,什么时候距离人远呢?”首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给出答案时,教师再进行引导:“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有过研究,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能够顺利地将学生的思考过渡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更有效率地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还能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诵读计划

诵读是小学语文古代文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代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所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诵读计划,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例如,教师在教学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朗诵,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中字词的含义,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或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来进行有感情的诵读。然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诵读,除了要正确的发音、断句之外,同时还需要结合文章所体现的感情,这样才能将机械式的读书变为欣赏式的诵读。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外诵读古代文学作品也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选取一些适合他们诵读的古代文学书籍,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诵读,同时需要提醒学生,课外诵读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快,而在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正确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倘若教师一味地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中,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进而促使学生保持对古代文学学习的热情,使古代文学的传播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年级中开展古代文学作品朗诵大赛,让学生在诵读古代文学中感受古代文学的美好意境,同时,学生之间也有机会进行探讨,相互交流自身在古代文学学习或欣赏中的收获,从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中去。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模仿近期非常热门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的才华,使学生的能力和付出得到更多的认可,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活动的形式,带动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古代文学。综上所述,进行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不仅符合时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带领学生认识古代文学,了解古代文学,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树立保护经典、传承经典的意识,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巧芸.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的有效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6(5):129-130.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6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本位教学

我国古代汉语课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和最初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各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以语法为本位进行教学,比如辽宁大学等一些高校;一种是以词汇为本位进行教学,如北师大等高校。二者虽然各有千秋,但是从教学而非单纯研究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词本位更加具有优势。下文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本问题。

一、本科古代汉语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委师范司在1991年12月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1]这就明确了本科古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而就现在我国一些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状况来看,有一些问题恰恰就是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种实用性。

(一)过分注重语法、抽象知识的讲解

古代汉语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不同,古代汉语作为语言类课程更加抽象,虽然古代汉语也是基于大量的古代文献进行教学,但是对于文献的处理方法却是从字词句以及语法入手,以求精确地疏通词义及文义,而非古代文学课程那样去探讨文本所蕴含的意境和思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则着力于最为抽象的语法教学。有不少学者还在探讨建立统一的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二)大部分教学手段仍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

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古代汉语课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还是按照五六十年代时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过去这套教学法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但是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产物,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的学情:大学教育去精英化后,学生的学术水平普遍有所下降,再用过去这套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效果欠佳的不利影响。

(三)古汉语词语讲解仍然是孤立的、零散的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针对词汇,其实一直以来并未形成高度的重视,虽然在经典的教材中都会有通论等涉及古今词、联绵词等内容,但是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是相对零散且孤立的,并没有形成一整套词汇学内容,同时,在对具体字词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我们也容易陷入“原子主义”泥沼,即只是就词论词,就文本中出现的词做出解释,哪怕是文中的临时义,这样使得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不了系统性的词汇概念。

基于上述论述,我们认为,在本科古代汉语教学中必须要立足学情,直面问题。王力先生指出:“古代汉语的问题,主要是词汇的问题,语法的关系不大,因为语法富于稳定性,古今语法不是太大的。学生们读不懂古书,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他们不懂文字的意义,而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古代语法。”[2]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对于王力先生的话也是感同身受,而词本位教学法,可以看做是对于这一困扰的最好解决办法。

二、词本位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体现在词的中介地位上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下接字,以字成词,上承句和语法,以词为构成要素。在古代汉语中,因为大量的单音节词的存在,所以如果不理清词的这种中介地位,初学者经常会把词和字弄混淆。比如“後”,词义为“后面”,只有让学生们能够认知这是一个词而非一个字,才能让他们进一步对“後”与“后”(国君)加以区别。同时,词又是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对句子中词义进行解释。因而必须对词高度重视,进行系统性考察研究,才能在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一整套古代汉语词语系统,掌握住古代汉语学习的钥匙,进一步外化为实际中的语言应用技术。

(二)体现在词义的本位性上

词义是疏通文献含义的根本,阅读文献最重要的步骤即词义的分析,其本义和引申义等分析。这是理解句子、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语言中词义是在不停地演变的,汉语史对古代汉语加以分期,其依据虽然有语音、词汇、语法等多方面,但实际上,划分汉语史分期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过大,以至于不同时代的语言情况迥异。因此对于词义,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必须把它放到最根本的位置上,否则语法的研究乃至语音的研究都成了无源之水。

(三)体现在语言精练运用上

文言文学习促进了学习者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言简意赅的语感,而词正是这其中的核心要素。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古籍的阅读,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较之现代汉语具有言简意赅、精简凝练的优点,而这种优点并非体现在语法上。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古代汉语语法体系除非是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文章中一些极个别的语句,否则是不会出现的。而词汇则不然,现代汉语词汇复杂多变,在运用中,必须自觉地使用一些古汉语词汇,否则会使文章变得冗长唆。

三、古汉语词本位教学法实际操作

古代汉语词本位教学法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对于词本位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得以深入地发展,并且有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结合本科教学实际,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依托词语本义,疏通常用词义,提及低频词义,忽略冷僻词义

针对本科生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应当重视常用词本义及常用词义的教学,而非一些冷僻的词语,“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单音节词又往往不止一个意义,这些意义之间一般又都有着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而且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意义,这个中心意义就是该词的本义。本义就如同一网之纲,引申义就如同网上之目,纲举则目张。本义明确了,其他众多的、看似杂乱无章的引申义,就会有条理地联系起来。因此掌握本义是学习词汇知识的关键”。[3]只有让学生对于词语本义加以了解,才能顺利地让学生以本义为基点,扩展认知其他义项。

张永言、汪维辉在《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说:“词汇史有别于训诂学,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中古词汇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兴趣和力量集中于疑难词语考释的现状亟须改变;常用词语演变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并放在词汇史研究的中心位置。”[4]这里虽然是在说词汇史,其实对词汇教学亦然,不应该把学生看做专门的训诂学者,更不应该把学生当做是“当代孔乙己”,应该把教学内容锁定在常用词的常用义上。比如“为”,该词义项非常丰富,如下表:

在教学时我们务必让学生首先了解“为”的本义:以手牵象去田中耕地,为会意字;从爪,从象。从字形等方面入手,学生就可以对本义有一定概念,再顺水推舟疏通引申义:假借为“伪”。有做、作、干、搞等意。这种词语和义项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教授这类词对于学生的影响势必要大于对“”、“”的解释教授。

(二)以现代语言学语义场为理论依据,对文本出现的古汉语词汇进行系统性分析

古代汉语教学应不应该引入现代语言学的语义场理论,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古代汉语属于语言学的一个研究对象,并非独立的,所以应该用一切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语义场理论在本科教学中如何进入古代汉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应该否定的是刻板的介绍和特例的运用,取而代之,应该是自然的、贯穿到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如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了“征”这个词,除了应该讲解“征”的各个主要义项、在文中的释义外,还应该将“征”置于“发动战争行为”这个语义场内,分析其与语义场内“伐”、“诛”、“讨”等词的异同。如图:古代汉语词义变化繁复,往往难点不在于迥异,而在于微殊,用语义场理论系统地讲解这些词语,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远比对一个个独立词语进行解释要有效率、有效果得多。

(三)以语法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综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提倡词本位教学法并非是走向一种极端,即只注重词语的重要性,而忽视古代汉语内在的骨骼――语法。诚然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语法教学为纲,但是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如果单纯去语法化会造成学生在认知词汇系统时产生障碍。比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忽视了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则不能让学生了解“惧”的词义为“使……害怕”,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的例外词义,破坏了词义认知系统的构建。

四、小结

古代汉语词本位教学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提升了对学生更为实用的古籍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的凝练性。而对于教学者来说,脱离了一味的较为枯燥的语法阐述,也在很大程度上让课堂变得更加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因此,词本位教学法对于本科阶段古代汉语教学是举足轻重的。近些年,北师大王宁先生等一批知名学者纷纷投身于该领域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词本位教学特色的专著及教材,笔者也愿意跟随大家脚步,对词本位教学法加以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汉语言教育专业教学大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教学参考意见[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王昌东.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散论[J].赤峰学院学报,2010(8).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7

关键词:古汉语教学;现实语境;理据

1.前言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中最难教难学、枯燥晦涩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有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学会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将枯燥转变为形象,将晦涩转变为生动,做到寓教于乐?经过长时间的课堂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上将所教古汉语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往往能够收到较高的课堂效率[1]。古今之间的对接,能够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使用一些古汉语的知识,我可以合理科学的解释如今的一些方言或社会语言。本文通过分析古今联系的问题作出如下具体报告。

2.词汇

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够理解、读懂古书含义。语言是不断演化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要想充分理解古书内容,就需要对某一词汇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有所理解。词汇的引申义和本义的教学特别重要,两者间是流与源的关系,只有理清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掌握两者间的含义[2]。如此,才能在阅读文章中,对每个词的含义做出准确的解读和判断。如今我们习惯用语、成语是部分是经古代沿用下来的,不同时期出现的惯用语、成语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不同。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积累,对这些成语、惯用语既是熟悉又陌生,一般较少思考每个词的具体含义。古汉语教学中,伴随着教师使用直接明了的语言将难以理解的词汇解释出来,同学们就会顿然领悟,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加深其的知识记忆力。

3.语法

汉语教学语法一般可以分为“句法”、“词法”两大板块。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无论是句法还是词法,都能够从现实语境中寻找到有益的成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在讲授“词类活用”时,举例可以联系该词的现实语境,如今较为流行的新语新词或日常使用的语言实施教学,如“很阳光”、“很绅士”、“形势喜人”、“美丽动人”等。在句法教学,例如成语“时不我待”与古汉语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句法相同,将代词用作宾语。成语“唯你是问”、“唯利是图”与古代汉语中使用的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相符。

4.修辞

古代修辞手法与现代汉语修辞手法并无较大的区别,在实施古代汉语修辞教学时,可以使用由浅入深的方式,从古代、现代汉语中都习惯使用的辞格为起点,逐渐深入到古代汉语中独有的辞格。在列举例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在讲授“谐音”辞格时,可以对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词“半吊子”进行解释,在北方的地方语言中我们通常将精神不正常的人叫做“二百五”或是“半吊子”,“半吊子”即是“半疯子”,古语中应用“谐音”的修辞手法。由于清明年代五百个铜板可成为一吊,又可以称为一封,因此二百五十个铜板是半封,古代汉语中取其谐音变为“半疯”。如此解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兴趣,不会感觉到古汉语课程枯燥乏味,乐在其中,学生可以使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习惯,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增加对于古汉语学习的成就感,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3]。教师在现实语境中寻找合适的修辞格的理据时,要注意部分隐含有不相同辞格的成语。成语生动形象,结构简明,又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则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例如“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成语中使用的较多,有如鱼得水、如荼如火、如释重负、如沐春风、如狼似虎、如获至宝、如花似玉、如履薄冰、如雷贯耳等等。在解释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互文修辞手法时,可以运用“金迷纸醉”、“山清水秀”、“灯红酒绿”“日新月异”等,这些成语把原本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故意分成两个相同结构的短语或句子,使得两个句子在意义上互相交融,前后呼应,这些成语原本的格式应该是“金纸迷醉”、“山水清秀”、“灯酒红绿”、“日月新异”等。

5.音韵

古汉语教学中音韵是最难的一个部分,假设单靠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率。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现代汉语语音演变的基础,古代汉语的部分语音成分将沿用到现代汉语中,但在沿用时,各地汉语保留的语音成分将有所不同,一些区域保留较多,一些区域保留较少。这就造成了不同的汉语方言,但各个地方的方言中都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语音成分,在音韵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语音成分[4]。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繁杂为简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自己方言中的特色,争取从自身的方言中认识到古汉语语音的理据。通过分析各地方方言中的语音成分可知,南方地区方言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比较小,保存下来的古汉语信息相对北方来说较多。假设将我国南方到北方各地区的语言差异总结成册,则可以成为古代汉语语音史记。在实际教学中,对南方方言为主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使用自身的方言优势,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仔细琢磨,善于思考,把课堂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方言中的语音现象联系起来。

6.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语法、词汇、修辞、音韵四方面联系现实语境进行分析,古汉语教学结合现实语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古汉语教学从现实语境中寻找理据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开展,又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亓华.美国意识形态对汉语教学的渗透及我们的对策――从普林斯顿大学编写的汉语教材说起[J].北京社会科学.2010,09(01):142-143.

[2]宋b.古代汉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05):215-216.

[3]张静.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05(03):312-313.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8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语文教学在中学和高校中所占得比例越来越大。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意义上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国学的概念。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无论狭义还是广义,古代汉语都被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古代汉语对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和解读文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汉语的组成包括以下几大部分:汉字的造字法及其演变、古代历法知识、古代官阶和地名的演变、句读、训诂、诗词格律等等这几大方面。下面我就逐一做一个总体上的分析:

首先,关于汉字的造字法。通过系统的掌握汉字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能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汉字的构成都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从而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比如“水”、“火”、“目”等作为象形字,它们的构成就充满了艺术性和生动性和形象性,我们不需要刻意的了解它们的原始意义,只需要把它们的最初字体简单的分析一下就能知道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最初的意义和新构成的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水货”、“发火”、“耳目”等等,都是在原有词义上加以引申,但是细究其源头,又和词的原始意义有相同之处,这就是汉字的特殊性和有趣性。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汉字的造字法也在发展着,比如会意字、形声字等等。

其次,关于历法知识的学习。中国的历法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在军事和祭祀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解历法知识对文献和作品的解读以及历史时间的推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诗经?七月》中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如何正确的理解时间词“七月”对作品的解读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学习古代历法知识,想当然地把它等同于现在的七月,显然它会和后面所涉及到的时间词“正月、”“九月、”“十月”等发生冲突,让人不能对整篇文章进行正确理解,这些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所以必须引起重视。中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一个轮回。通过掌握天干地支纪年法,就能相对准确的推断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还有一些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时间的特殊称呼,比如“朔”、“晦”、“望”、“既望”等等,如果不掌握这些历法知识就不能准确的对时间进行理解。同时,在古代尤其先秦,对祭祀和军事非常的重视,在选择出兵打仗和进行祭祀的时候挑选日期是非常慎重的。比如在商纣时期,无论战争还是祭祀都要举行占卜,这其中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天文历法知识。所以对历法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

再次,关于训诂的学习。所谓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现代人如何正确理解古代典籍,掌握训诂就是必备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

第四,关于诗词格律。格律发展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而注重格律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重要区别。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它规定诗有固定的句数,如四句或者八句。每句有固定的字数,如五个字或者七个字。诗当中的字要讲平仄,押韵要求非常严格,它是根据汉字一个字一个读音,同时音讲声调的特点还有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等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近体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古体诗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就不是很严格。但是,这也是现代人学习的难点。

第五,关于官阶和地名。在古代官阶是根据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发生着变化的。每一个官阶都有其具体的内涵,负责不同的事务。为了能够清晰的了解历史,我们先要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中不同的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扮演这种角色和他们的身份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司徒”、“司空”、“司寇”、“御史大夫”、“宰相”等等,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会提到这些职位,为了能够理解历史,就必须知道这些职位所包涵的具体内容。关于地名的演变,也是需要重视的学习内容,许多相同的地方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称呼是不同的。比如古都西安,在历史上就曾经被称为“长安”、“大兴城”、“西京”等等,而南京又被称为“石头城”、“金陵”等等。这样称呼的演变也是我们在了解古代文化时要引起注意的。

以上是对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所要涉及到的一些内容的分析。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认识不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汉语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所以应当取消这门课程。以笔者所在的师专为例,通过对152名学生实际问卷调查,认为古代汉语的学习没必要有107名,占到调查对象的70%,认为有必要的学生有23名,占到调查比例的15%,而剩下的15%则不认为无所谓,显然对古代汉语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结果令人非常忧虑。

第二,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还是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整堂课以老师唱独角戏为主,师生之间很少或者不存在互动。这就使本来很枯燥的课更加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非常差。

第三,教材的选择也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市场上教材非常多,可谓鱼龙混杂,有的教材编写的非常粗陋,如果选用这样的教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就不到重点,而且一些生僻的例子也不容易让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解。

综合以上实际情况,我们在进行古代汉语的教与学过程中,就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应对,根据笔者的经验和吸收其他专家的建议,笔者认为要让古代汉语的教与学收到积极地效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适当地做一些讲座,比如诗词鉴赏分析格律、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文字构造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汉语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二,老师在授课时,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画面感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第三,关于教材的选用,尽量选用权威教材,比如王力先生或者郭熙良先生的教材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权威版,选用他们的教材既利于教也利于学、

总之,古代汉语的学习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因材施教,从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散文审美价值教学策略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情况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多表现为兴趣不高;老师上课套路陈旧,缺乏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同时应试化教学现象严重,忽视审美教学。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强,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

在古代文学中,散文和诗歌是两种很重要的文体,他们在国家的历史、政治、外交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尚书》是用六种朝廷公文体裁记载国家大事的文件汇编,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这导致古代官吏大都由文人担任,这同时也就导致古代散文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从而使古代散文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语言文字呈现出简练的特点。古代散文“以准确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其语言“准确凝练,辞简意丰”,这常常让读者在诵读时感受到一种简洁有力、掷地有声、畅快淋漓的美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散文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这种阅读感受就能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当然,高中语文教材的古代散文中类似语句不甚枚举,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就可以窥看出文辞的简练美。古代散文的语句言简义丰,不管是事件记述,还是景物描写,完整的意思表达都是用最少的文字。古代散文短小精悍的特点与《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表述特点有很大的共同之处。

从性质上来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因为在言语交际中,我们的语言要高效的表达清楚意思,如何组织文字成为一个关键。高中语文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板,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人的表述过于嗦复杂,甚至词不达意,以致语句条理不清,无法理解,与古代散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语言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在写作中,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学生作文中的语句往往嗦复杂,艰涩难懂,影响了整篇作文的美感,所以,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对学生书面表达的提升的具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在学习古代散文时,其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无论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表达。

二、崇尚真实的情感特点可以让学生追求情感美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作品审美感受都不尽相同,甚至他们对权威审美的观点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新课程标准就强调了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容易忽视教学民主,往往视学生为一个被动的听众而不是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明确学生才是作品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打造成民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当然,对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应评价指点,以免天马行空,与当今正确的价值观背道而行。只有建立民主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习主体性,才能保障良好的审美意识学习环境。古代散文中的情感是自然流露和自由抒发的,尤其是在抒情类古代散文中,这一特点可以说表现到了极致。文章是用来以表意传情的,写文章就要抒发自己真情实感。要引起读者共鸣,就要有见情见性的语句。《归去来兮辞》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较少汲取来自古代散文的情感力量。目前,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往往讲授一些容易操作的写作方法,或者讲解一些作文技巧,讲解一些比较稳固的写作框架,以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技能。但是,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在平时作文批阅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习作中情感流露不自然,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套作现象严重。所以,在高中的古代散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赏析真实客观的情感美,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认识哪种语言能够体现情感美,让学生分组交流学习体验,并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独特的鉴赏体验和情感体验。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平时的作文教学结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美之时,对自己所写的作文缺少情感美的问题也能有新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如何在作文中也能体现真情实感”的问题。

三、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充实作文美

高中语文古代散文作品中,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是很鲜明特征。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该例句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这是古代散文大家写作的亮点。古代散文运用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其语言

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大大增加。高中生的作文存在主要问题:文意枯燥乏味,修辞手法单一,行文不连贯,文辞缺新意。古代散文灵活多变的修辞技巧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灵活句式、修辞手法、成文结构等,并让学生加以运用就完全能够为写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中,探究古代散文审美教育功能,就应该充分注言简义丰的语言表述,自然真实的情感诉说,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结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结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解透古代散文中所包含的各种美,提升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古代散文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过古代散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篇10

一、结合字音、字形等知识,探索汉字、词语的涵义

学习文言文基础就是掌握字的音形义。要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结合字音、字形等知识,发掘汉字、词语的涵义。《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有的学生读作“shù”,其实读“shuò”,义为屡次、多次。,“玉佩也。从玉,声”。是形声字。从“”的字有“坚决”之义,如决、诀。取坚决、果断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除掉刘邦,可是项王仍犹豫不决,此时,他不得不以象征果断的“”暗示项王,早作决断。在此绝非他物可比。“数”“”,能写出范增的老谋深算,也可以看出项王的优柔寡断。讲清汉字的形音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

二、要把现代社会生活和古人思想精华相结合

中国古文博大精深,许多成语、俗语就来自文言文。现代社交中,许多场合,我们也会用到文言文。比如:朋友离别,就常常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宽慰对方;学生骄傲了,用“谦受益,满招损”激励学生虚心学习;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当朋友相聚,举杯痛饮时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很多成语也来自文言文,比如,游刃有余、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守株待兔等。引用文言名句,不仅典雅、凝练,而且显得我们文化底蕴深厚。讲讲这些实例,学生必定会增强学文言文的兴趣。现代的中学生,虽然物质生活优越,可是也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自己的方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中可以悟到人生应奋斗不息,为人需胸怀宽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需要注意积累,要持之以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需客观冷静看待自身。把现代社会生活和古人思想精华相结合,使文言文贴近现代生活,贴近中学生,必然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把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和学生写作相结合

阅读文言文不只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同样对我们的写作大有帮助。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以《劝学》为例稍加说明。中学生议论文论证乏力,荀子的文章颇有借鉴价值,《劝学》是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荀子文章论证严密、气势磅礴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本文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再运用大量的比喻逐层论述:1.论述学习的意义;2.论述学习的作用;3.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样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值得我们借鉴。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句构成排比句,气势磅礴,语气强烈,突出积累的重要性,这种表达上的技巧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把文言文和作文联系起来,二者发展能相得益彰。

四、把文言文课上好上活,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1.要坚持古今结合,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服务现实。中学生常写错别字,推究字义可有效地减少错别字。初,“衤”有人写成“礻”。其实,“初”是会意字,指用刀裁衣,是制衣的开始,故为“衤”旁。而“礻”与祭祀有关,比如,神、社、祈、祷等。“贺有喜,吊有忧”中“吊”字的意思是“安慰”,很多学生不理解,我就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吊孝”讲解,“吊孝”就是安慰孝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讲解这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形音义知识,坚持古今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就不会产生“古文无用”的思想,必然能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学习文言文需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正如常言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音、字义、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