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十篇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十篇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9:01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1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更好地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二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三是方便企业、方便群众,减轻当事人的负担。信息平台的统一和建设面临着更加艰巨和复杂的任务。

1.相关上位法对登记结果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

《条例》用了整章篇幅对不动产登记簿(登记结果的体现)做出了规定,要求不动产基本单元及编码、主体自然状况、主体权属状况及权利事项等必须准确无误。目前,重庆市正在拟定的《重庆市不动产登记条例》将进一步细化以上要求。因此,新系统建设须从登记业务的“收、审、登、发”主要环节全面考虑,以登记业务的法律特征和合理流程再造为驱动、信息技术为手段来确保电子登记簿中的登记结果准确无误,进而维护不动产登记簿的核心地位。

2.农村不动产的纳入对信息平台的兼容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农村区域广阔,我市农村区域占全市幅员总面积超90%,人口多,涉及登记的数据量将更大;二是原有基础薄弱,数据格式不规范,数据衔接难度大;三是由于原多部门分别登记发证,已发权利证书存在权利重叠的现象,矛盾较多,情况复杂;四是农村区域广,交通不发达,权利人多跑路,办事困难;五是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乡镇办理点少,通常一个片区国土所要辖2-4个乡镇。

3.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对登记信息共享提出更精细、更便捷的新要求

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社会关注程度不断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登记信息共享利用的要求逐渐精细化、便捷化。以渝中区为例,2016年前三季度受理的登记案件数量为54563件,而受理的档案查询申请数量为88081件,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的社会需求已经超过了不动产登记办件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登记信息利用的精细化程度要求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在办理抵押、注销抵押时,税务部门在办理核税、减免税费时,公检法纪部门在办理司法协执、线索查询时,均对登记信息查询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对登记信息的安全提出更高的保密要求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深入人心,互联网资源、信息通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在信息利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优势日益明显。这些新兴的信息化形态在解决登记各方信息不对称上、提供便捷化服务上、收集办事群众行为反馈上、辅助管理上凸显了巨大的便民作用,但同时对登记信息的保密工作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当前信息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市自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以来,市国土房管局充分利用原有成果基础,按照国土资源部相关要求和我市“先城市,后农村”的工作思路,目前在原“地房籍信息系统”基础上顺利完成了初步升级改造,及时满足了城镇不动产登记的需要。

1.信息平台的建设总体规划构建完成

于2015年10月完成制定的《重庆市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构建了该行业平台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从背景、目的、内容、计划等多个方面规划了我市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建设蓝图,后续的平台建设工作将按照《总体方案》的设计有序推进。

2.实现了城镇区域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统一

我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登记确权、权籍调查等信息系统,在历史上存在各行政区域各自实施、标准不一、缺乏互通的情况。于2011年至2012年上线实施的“重庆市地房籍管理信息系统”,使相关各类信息系统在使用上完成了统一;2015年至2016年,在“地房籍系统”基础上上线实施的“重庆市不动产登记系统”,实现了信息平台的整合和集中。

3.满足了城镇区域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的主要业务需求

以“不动产登记系统”为代表的现有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城镇区域国有土地上的不动产登记、房地产交易管理、权籍调查管理三个部分的信息化支撑,初步搭建了宅基地、农林不动产登记的雏形,并在长寿、丰都开展试点。现有信息平台基本满足了城镇区域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的主要业务需求。

4.为统一不动产登记的业务标准提供了手段

现有信息平台依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实现了部分不动产登记业务标准的统一。一是统一了登记程序,实现了申请、受理、审核、登簿、发证的程序统一;二是统一了登记业务类别,设置完成了城区域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的10个登记大类和69个登记小类,借助信息化手段明确了登记的业务范围;三是统一了登记簿,实现了国有土地及其定着物的电子登记簿。

三、新形势下信息平台优化建设总体思路

为达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真正目的,信息平台建设须以“便民、高效”为宗旨,不能出现因统一登记反而办事困难,时间更长甚至给权利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等情况。因此,在全市国土房管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下,考虑到不动产统一登记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动产登记系统”应按照“总体控制、业务独立”的区分模式单独进行打造。由于此项工作参与人数多、设备投入大,故工作推进中,应以《总体方案》为指导,管理上认真划分信息化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机构以及登记机构等参与各方的职责边界;技术上要根据登记业务的类型、流程及要求,突出以满足登记业务需求为主导、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思路进行系统设计;应用上要以登记信息的合法应用需求为驱动不断优化和升级系统,同时,使用先进技术手段做好登记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保障上要充分考虑全市区域大、区县基础不一的实际特点,采取登记数据集中汇交管理下的分片区业务数据管理的模式。

四、信息平台建设中参与各方的职能设置

要进一步厘清平台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职能划分,承担平台建设职能的具体单位要各取所长、分工合作。考虑将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划分为三个层级,即信息化领导、监督职能,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专业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

1.信息化领导、监管职能

承担国土房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领导职责,制定行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开展信息技术指导、监督与培训,提供信息化咨询,指导信息安全工作等。体现为统一规划,集中管理。

2.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

承担国土房管行业基础平台信息化的建设职责,开展行业内通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及数据分析、数据汇集、对外公示一致性、数据管理等。体现为标准统一,集中建设。

3.专业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

是指国土房管行业内,与具体职能业务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平台的建设职能。如不动产登记、土地利用、执法监察、公积金、公租房等。体现为统筹安排、分部建设。

不动产登记机构作为具体的登记职能单位,需要在上级信息化建设部门的领导、监督下,在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支撑下,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

具体到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需要支撑不动产登记行业的相关业务,如城镇区域不动产登记、农村区域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利用、房地产交易管理、不动产权籍调查等业务范围。

五、健全登记业务为主导、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建设机制

不动产登记具有法律专业性,登记工作涉及到众多专业技术领域,登记信息利用的精确化要求也非常高。在建设信息平台时,需要坚持登记业务为主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登记机构同信息化建设机构分工协作、加强交流,健全平台的建设机制。

1.登记业务主导,开展平台的业务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在建设信息平台时,应当按照“先摸清业务规则,再开展需求分析,最后设计信息系统”的步骤来进行。登记机构作为业务的具体承担机构,应当在这部分工作中发挥熟悉业务的优势。

首先,政策法规和办件需要是信息平台建设的业务依据,登记机构应当着力于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开展政策法规研究,确保系统的合法合理,另一方面整理日常办件过程中的业务需要,实现系统对登记办件、信息利用、权籍调查、市场监管、管理决策等业务的支持。

其次,在进行业务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工作。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需求调研、收集工作,制定需求调研计划,完成《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需求评审工作,不动产信息平台的相关使用单位、建设单位建立联系机制,对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审,降低因需求调研不到位、分析有误、人员理解不一致等原因带来的风险,形成“软件需求说明书”;三是需求管理工作,在系统试运行时、局部调整时、革新换代时,不断收集因需求变化带来的系统问题,并建立机制对这些变化的需求进行管理,确保系统生命周期的延续。

最后,在建立起需求分析机制的前提下,开展平台的设计工作。一是逻辑模型设计,分析设计信息平台的关系数据模型(如受理要件、审批流程、登记簿),以及非关系数据模型(如一张图);二是功能设计,对信息平台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明确,划分系统与子系统的功能边界,接口方式,形成“系统功能说明书”;三是部署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信息资源(网络资源、虚拟主机资源、存储资源、数据灾备资源等),划分集中部署与分部部署的模块,开展数据安全管理。

信息平台的系统设计,既涉及业务,又涉及信息技术,登记机构与信息化建设机构需要在该环节上加强沟通,将业务优势与技术优势有效结合。

2.发挥技术优势,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展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营

尽管信息平台的建设应当由业务进行主导,但最终仍会落足在信息技g上。信息化建设机构应在该环节中发挥知识优势,合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的科技含量。建设一套系统是实现统一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起点,而运营好这套系统才是实现平台价值的体现。

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展系统版本迭代,通过机制不断完善系统,实现系统生命周期的延续。

六、坚持登记信息合法利用、确保信息安全的原则

不动产登记产生的数据信息既要服务于社会利用,又要保障信息安全,这两者看似一对矛盾体,但能通过合理地建设信息平台来兼顾。

一方面,要发挥登记机构熟悉业务的优势,仔细研究法律法规对于登记信息查询的要求,认真分析登记机构查询办件的业务实际,合法合理地开展信息平台的设计与优化工作。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房地产;信息化;房地产登记管理

一、房地产登记管理和信息化

房地产交易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产权产籍的登记和管理关系到房地产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房地产登记管理部门承担着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房地产租赁登记备案、房地产转让过户审核、房地产抵押登记等管理职能和房地产咨询、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置换、房地产信息收集等服务职能。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各行各业纷纷借助信息化的力量促进自身发展,房地产行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概莫能外。建设和加快房地产登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必然选择。房地产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物理平台、业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快房地产登记管理部门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及相关决策的效率,提升对行业内各企业、消费者的服务质量,是当下房地产登记管理的发展方向。本文立足房地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和行业管理职责,针对当前房地产登记管理现状,对房地产登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和设计。

房地产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权属登记系统、测绘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商品房网上签约备案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的建设,是数据共享、信息、互动管理的平台,对确保房地产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从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两方面着手,分步推进实施。

二、房地产登记管理网络的建设

房地产登记管理的网络建设可分为房地产登记管理局域网、互联网和电话网三个部分。房地产登记管理局域网与互联网通过路由器连接,电话网与房地产登记管理局域网通过内部服务器(内插语音卡,上连电话线)连接。其中,房地产登记管理局域网用于房地产登记管理的业务处理系统,互联网和于房地产信息的与公示,电话网用于业务信息的语音查询。由于涉及的部门多、数据量大,需要较大资金投入。

三、房地产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1.基础共享系统。主要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房地产企业及楼盘信息的管理,是实施房地产登记管理的基础。在房地产企业管理中,建立房地产开发、销售、中介等企业的资质和信用档案数据库;在楼盘管理中,以幢为单位,对辖区内所有在建、在售项目的房屋以楼盘表的形式建立完整的房屋资料数据库,通过授权使拥有权限人员维护和管理楼盘表资料库中的不同内容。通过两个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为整个房地产登记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2.商品房销售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实现对申报、审核、公示等商品房预(销)售许可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实现对网上销售认证、网上送审、合同备案、销售信息公示与查询等预(销)售合同联网备案的管理。

3.产权产籍管理系统。这是房地产登记管理的核心,可以从三个层面设计和建设。

(1)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一体化管理系统。按照房地产登记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分工需求,通过分别建设产权登记、产权交易登记、房地产抵押登记、注销登记、查封登记、档案等管理模块和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房地产登记管理“主营业务”的全程信息化操作,加快业务办理效率,促进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房地产登记档案电子化管理系统。房地产登记档案是房地产登记的原始凭证和历史反映,通过电子化、信息化实现档案效益的最大化是该系统的建设目的同。根据档案的形成、保管和使用的不同阶段,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数码档案采集、历史归集入库、数码档案存贮与管理、业务查档和多媒体应用展示等模块实现。

(3)房屋权属综合查询系统。为实现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的社会服务和应用功能,可以通过网络、电话、触摸屏、iC卡等途径,向社会和群众提供房地产登记管理的办事进度和权证相关信息。

4.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分析系统。这是房地产登记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利用商品房预(销)售管理系统、产权产籍管理系统生成的动态数据进行整理,统一归并到分析库中;利用分析库中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归并、挖掘、分析,生成各种监测报告,监测内容要重点反映各区位、用途、套型、建筑结构的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结构、实际价格以及银行贷款、消费结构等关键指标;对同地段、同质楼盘的价格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为实施科学高效的房地产登记管理提供客观、准确、及时的数据参考。

5.房地产价格评估管理系统。在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分析系统的辅助下,通过评估业务流程网络审批、评估价格计算、统计分析报表、评估成果与产权交易接口、评估成果与资质信用档案接口等模块,实现对房地产价格的科学、合理、准确评估,为房地产交易提供参考。

6.房地产信息系统。在房地产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建设房地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集行业业务管理与信息服务于一体,为行业内各类型企业和群众提供统一的入口。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对房地产政策法规、行业动态、政务信息、信用档案、办事指南等的实时查询和互动交流,收集和整理社会的意见反馈,为有针对性地房地产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四、房地产登记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较慢。数据更新是系统的生命力所在,功能简化落后的系统更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房地产行业需求。作为房地产登记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既要重视网络和系统的建设,更要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维护好系统模块,并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制度,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充分发挥好房地产登记管理系统的作用。

2.数据甄别难度较大。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其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信息数据的真实准确。房地产行业受房地产企业和从业人员素质影响,存在着信息繁多、声音嘈杂的实际,如果不能做好数据的甄别工作,房地产登记管理系统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也就失去了信息化的意义。

五、房地产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房地产网络建设和人才培训。它包括网站、局域网、场地建设和技术人才培训、储备。较大规模的局域网,能够提供高速的inteRnet接入服务,建立官方的权威的房地产网站。依靠房地产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丰富的网站信息资源,对外宣传房地产政策法规和信息,提供房地产字处理部门的服务内容,如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权证查询、新闻、网络教育等,房地产权利人只要在网上输入房产证号和姓名,即可查询本人的房地产基本情况及税费情况等。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总体构架;应用模式

建立与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属于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在我国的有关会议中明确指出不动产登记职责、相应的制度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落实。然而,我国在多年中没有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做到有效的落实,这样就会使不动产登记处于分散的情况。对此,本文在分析不动产等级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功能的基本情况下,对采取云计算的信息平台提出了创新思路,并对多用户高发并下的使用服务访问功能、数据具有保障性等技术做出了详细探讨,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实施策略。

1建设思路

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应用现有网络环境采用适合的应用模式接入平台,实现各级不动产登记业务的信息化办理、登记信息的实时互通共享和实时更新,保障平台中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完备、准确、及时。

1.1基于云技术的平台构架

利用集中动态调配资源、提供按需网络化服务、运维管理一体化等云理念,在“国土资源云”总体框架指导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的技术构架可概括为“四层架构、两大体系”。其中,四层架构自底向上指的是: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数据资源层(DaaS)和应用层(SaaS)。两大体系指的是:标准与制度保障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1.2多网络连接

(1)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的总体部署,及时为网络延伸到的地方和部门提供不动产登记业务和信息服务。

(2)国土资源业务网。改造和完善现有的国土资源业务网,实现四级互联互通。国土资源业务网为非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与内网物理隔离,可通过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设备实现双向信息摆渡。

(3)各级政府专网。主要承载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与本地横向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

(4)互联网。向社会提供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查询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

1.3多种应用模式

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以云服务模式面向全国运行,支持多种应用模式。按照登记机构本地是否具有系统和数据划分,平台的应用模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不动产登记机构本地具有数据和应用系统,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和数据共享、查询通过本地应用系统完成,登记结果通过接入系统纳入平台。二是登记机构本地没有数据和应用系统,直接通过网络访问平成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以及数据共享查询与分析服务。

2技术方法

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基于云架构和云服务模式建设,涉及分布式存储、并行计算、GiS、海量数据库、高性能索引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与无缝集成,需要一系列技术方法的支撑。

2.1逻辑大集中下云服务动态迁移

由于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使全国统一的基础平台得以时间,从而提供高品质服务,在开展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可以由相应云数据中心动态不断扩展到诸多数据中心的条件相爱,支持相关数据以及使用在诸多物理数据实现透明迁移的目的。

2.2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

由于不动产登记平台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大到国家,小到县级,有着诸多的网络资源。其中,不动产等级信息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大量敏感数据;第二,个人隐私;第三,国家安全。所以,不动产等级信息数据库以及相应的应用体系的运作都应当满足国家的相关要求下进行,禁止出现冲破安全线的情况。一是应当在满足国家安全以及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对非业务、内网等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网络环境;二是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地理信息保密处理手段,对应用服务加密算法进行研究,草考天地图的成功案例,从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三是全面使用第三代可新云安全技术,将安全隐患、恶意攻击等问题加以解决。

2.3多用户高并发下的应用服务访问性能保障

信息平台每日处理的业务量巨大,实时性要求高,需解决多用户高并发访问下的应用服务性能问题。一方面要保障数据访问性能,确保大用户并发访问下海量不动产登记数据查询、检索、访问的高效性,需要采用高速索引技术、分布式数据库、列式数据库、noSQL、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等技术保障数据访问性能;另一方面要保障应用系统服务性能,应用系统开发要支持并行编程模型开发,通过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平台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确保应用系统服务的高效、稳定、可靠。

3实施策略

首先,当平台建设的开始阶段,完成相应的机构整合、接入平台的相关机构还处于少量状态,没有较高的要求去完善硬件设备,这样就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一个包括云中心的运作模式,对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进行研制,从而为不动产登记机构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最终呈现出一个动态扩展的构架。

第二,由于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以及机构建立工作的不断进步,相应结构也在日益增加。不动产登记机构以及交易等环节所产生的信息交换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就需要利用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来加强云计算优势的力度,将服务器、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进行拓展,进而为大并发访问下的性能问题提供重要的保证。这时候相关部门可以利用采购服务方式作用相应的资源,将应用服务范围以及国模不断的扩大,不会给平台带来影响的情况下,动态拓展,利用租用云服务而提供相应的资源,最终建立相应的云数据中心节点。随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有效执行,使其制度也变得更加的完善,基础设备在日益改善,使信息平台管理模式朝着统一模式的方向发展,各级相应机构利用信息平台就可以办理相应的业务,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基础平台。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不动产等级信息管理平台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而涉及到诸多不动产登记交易、审批等流程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同时也是不懂产统一制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信息平台的建设思路以及采取的手段是否恰当对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站在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具体情况依据主流信息手段的立场上,对采取云构架、多模式并存的建设思路提出相关见解,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越来越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4

不动产登记是《物权法》确立的一项物权制度,是物权公示的一种手段,是指不动产登记机构依法将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行为。

从2007年《物权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到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到2014年12月22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正式公布,再到2015年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逐步完善。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涉及房屋权证分设办理的矛盾。二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提交材料。三是利于公示查询。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将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的实时共享,并使相关部门及时获取准确信息,同时为房产交易等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二、房产信息档案及其社会价值

房屋登记是不动产登记的组成部分,指房屋登记机构依法将房屋权利和其他法定事项记载于登记簿上予以公示的行为。作为房屋登记载体的房产信息档案,是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在房屋登记、调查、测绘、权属转移、变更等房地产权属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且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类别上主要包括所有权档案、抵押权档案、房产测绘档案、商品房预售档案等,内容涵盖了房地产权利人、房地产权属登记确权等有关的证明和文件,房屋及其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权权属界定位置图、分幅图、分丘图、分层分户平面图等,房地产产权登记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指房地产登记申请书、收件收据存根、权属变更登记表、房地产状况登记表、房地产勘测调查表、房地产税费收据存根等),反映和记载房地产权属状况的信息资料(如统计报表、摄影片、照片、录音带、缩微胶片、光盘等)。

房产信息档案是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和重要依据,详细记录了物权及其权利变动状况,为房产行政管理提供了确权依据,保护了权利人转让、抵押、融资等权益,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与稳定。

三、健全数据库,提升房产信息档案数字化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登记信息应当纳入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基础管理,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的实时共享。在信息平台投入运行前,应及时全面清理房产登记资料、整理本地区不动产登记历史资料,整合、对比本地区房屋登记数据,建立关联关系,健全完善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多元化检索数据库

房产信息档案数量巨大,在确认物权、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率较高。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准确、多功能、多角度、方便、快捷的多元化检索数据库十分必要。

1.在数据库中将房屋所有权证号、档案保管号、受理号、图幅号、门牌号、备案号、预售许可证号、二手房交易号、产权人、身份证号、房屋产权取得时间、产权类型、项目名称、房屋面积、交易时间、交易次数、交易金额、开发公司名称、房屋竣工时间等与房屋登记相关的每一个信息要素设定为检索词,这样便可提高房产信息档案的检索路径和查询效率。

2.在数据库中将组合信息要素设定为检索词,如:同时输入房产交易号、产权人等,可以准确、快捷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拓宽利用查询服务空间。

3.建立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房产信息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将GiS技术运用到房产信息档案中,依托楼盘表,实现房屋信息动态的更新,对档案中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利用,逐步实现“以图管房,图文共享”的模式。

(二)建立房产档案全文数据库

房产信息档案是物权归属、转移、变动等原始的记录载体,利用价值高。实现房产档案的全文数字化,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也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1.要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细致的清理,确定是否有些档案仍然只是保留在纸质状态,对年代久远、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档案,要引起重视,及时修复并进行数字化。

2.要清查数据库里重复或无效的信息,对与实物档案不符的影像资料要进行剔除与更正。

3.对于需要进行数字化的档案进行分类,针对类别来选择相应的技术进行数字化。如有些档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转化,有些档案需要进行电子扫描,有些特殊的历史档案扫描需要专门的冷光扫描仪,有些档案则需要借助数码相机等。

四、优化服务,强化利用管理

(一)与相关职能部门和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由于多年来的属地化管理,房产信息档案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封闭性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如差别化信贷、二套房认证、差别化税收、住房保障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税务、民政、银行等)都需要对个人住房信息进行查询,相对闭塞的房产信息档案管理模式对利用查询已渐显不足。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土资源、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金融、审计、统计等部门应当加强不动产登记有关信息互通共享。随着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逐步推进,房产信息档案在国土资源、税务、法院诉讼、地籍调查、城市建设、民政、公安、审计、工商等相关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与这些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呢?

首先,应充分了解各个职能部门的查询需求,根据职能部门对房产档案信息的不同需求,对信息进行高效平滑的差别化输送。如:税务部门对房产信息档案的需求主要是核实产权标的处所、建成时间、面积等,通过房产档案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确定依法纳税的具体金额。因此,对税务部门的信息传送应仅限于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不能提供与工作无关的其他信息。相关部门的房产信息需求则应以此类推。

其次,建立信息互通共享的运输平台。运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在房产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系统之间分别设立一个端口,职能部门将档案查询号推送至所需端口,档案部门接收到需求后会即时把相关档案信息以影像资料的形式推送到各部门的端口,职能部门即可索取档案信息,这样便可以快捷、高效地实现房产信息档案的互通共享。

最后,在不动产信息互通共享的同时,要注意维护信息安全,加强对权利人隐私权的保护。建议在建设信息互通共享运输平台时双方签订保密协议,设定信息的使用查询权限,采用特定的密钥方式进行管控,委派专门人员具体负责信息共享工作。

(二)依规尽职,严格查询范围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提供。在房产信息档案查询的过程中,对查询主体进行严格界定分类,分层级地提供查询服务,对于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十分必要的。归纳起来,房产信息档案查询主体及可查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这类查询应提供明确的房屋坐落或权属证书编号及需要查询的事项,再持有效身份证明即可查询房屋自然状况及限制信息情况,房屋自然状况包括坐落、面积、用途、所有权归属、他项权利状态和其他权利的限制等。

2.权利人。权利人提供房屋权属证明或房屋具体坐落、权证编号及有效身份证明,即可查询登记簿的完整记载信息、原始登记凭证等,但登记机关内部审核意见不在查询范围内。

3.利害关系人。这类查询应提供与查询房产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的证明材料,查询利用者应明确房屋坐落或权证编号及需要查询的事项,以及查询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方可查询房屋登记簿中的相关信息。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5

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以及设备,即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不动产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档等,最终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不动产的档案管理。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档案信息多以电子档案或者数字档案的状态被储存或使用,在相关档案信息的调用过程中,使用者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信息检索操作,而且借助数字化系统,档案信息会更加全面,而且档案管理工作会更加方便和高效。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搭建,是以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最终实现对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的科学管理。

2.不动产登记档案数字化主要问题分析

2.1登记信息共享率不高,工作效率较低

目前的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任务繁重、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不断增加的城市用地、房屋交易导致档案管理的强度和难度日益增强。另外,在不动产的登记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业务部门的整合、业务分工调整、登记交易量,工作强度加大这些因素促使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力度加大。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冒名顶替、伪造证件等,也给不动产登记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影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2.2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软件差异性较大

由于各部门管理人员水平、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对不动产档案管理的软件设计、硬件功能、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他们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和软件开发的程度不同。通过对一些不动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际状况的了解,软件在数据采集、系统功能等方面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一些不动产登记部门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没有即时更新软件动态,一些虚假无效的信息,对基础地形图的管理不规范,在信息数据的接收和交换方面存在漏洞。有些部门为了应对统一不动产档案管理软件,防止“倒库”中的信息数据丢失,将旧软件抛弃,重新开发新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复性。

2.3抗风险打击能力不足

房地产登记档案作为重要的产权资料,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应该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大量数字化信息都储存在硬件设备中,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电脑、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具有一定的保存年限,需要不断进行拷贝和更新,以维护数据安全。如果保管不当,可能发生损坏或老化等现象,导致数据损失损毁。网络、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信息安全风险存在的地方。黑客攻击、病毒蔓延、技术落后、治理不及时等是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根源。

3.不动产登记档案数字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正确的意识可以对行为进行科学指导,所以,为了不断完善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功能,为了使不动产档案管理能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认识到档案管理关乎到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档案信息是其开展后期工作的重要依据,而且档案信息可以为建设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3.2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

在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建设过程中,各类不动产档案主要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存在,而计算机网络则是为此类数据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了实现对信息时代不动产档案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必须构建一个完备的数据库,数据库可以对各类不动产档案信息进行储存,也可以方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及时调用,进而为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具体而言,所建立的数据库要包含城市不动产档案信息的全部内容,所建立的数据库要进行严格分类,当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完成之后,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或专门的部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的维护,如果有新增加的不动产档案信息,要将其在数据库中进行及时地分类并建立索引,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以此确保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3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了有效推动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建设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中,主要进行理论知识传递和实践操作培训,通过此类培训,使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维护不动产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其次,可以引进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人才为进一步完善不动产档案管理提供帮助和支持。

3.4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面对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缺乏制度保障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出台合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规范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人,避免责任追究无制度可循;同时有关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必须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确保参与相关工作的每个部门的工作达标,避免信息透漏等现象。只有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不动产登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互惠互通,不动产的登记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6

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确定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尤其是方便企业和群众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州、县关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部署的有关要求,中心严格按照省、州相关要求,科学统筹、精心组织,积极做好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各项工作,现将2020年度不动产登记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不动产登记工作成效

1、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情况:自2016年6月30日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停旧颁新工作以来,截止2020年9月共发放不动产权证XX件、不动产登记证明XX件,登簿总量为XX件,不动产查询业务XX条,不动产查封业务XX件。

2.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及整合完成情况:不动产登记数据于2017年3月份接入国家信息平台,截止2019年9月,成功向省自然资源厅汇交存量数据XX条。存量数据及整合完成情况:城镇宗地数量完成率为100%,房屋登记数量完成率98.99%。

3.不动产登记缴费情况:截止2020年9月涉及不动产转移业务,缴税金额XX万元;涉及收取不动产登记费XX万元(其中减免不动产登记费: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更正登记XX件,减免金额XX元;申请办理车库、车位X件,减免金额XX元);涉及补缴土地出让金XX万元。

(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

XX县不动产登记中心进一步规范不动产统一登记行为,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通过改进作风,精简环节,压缩时限等方式;改变原有公告方式、取消强制公证、取消房地产交易备案告知书等做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减少群众往返于不动产登记中心和其他部门的次数。同时根据《中共XX县委办公室、XX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xx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取消了设置在不动产登记前的二手房交易合同备案、交易确认等前置环节,目前XX县不动产登记中心联合税务部门开展“一窗受理、并行办理”,让企业群众在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的同时办理缴税业务,不需往返跑路,方便广大企业群众。

(三)“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

2020年5月,不动产登记系统升级,旧系统停用,新的不动产登记系统已开通信息共享接口,通过共享信息能获取的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信息,市场监管部门的营业执照信息,机构编制部门的机关、群团、事业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等信息,但也存在信息共享平台不稳定,经常存在连不上,共享信息网络不稳定,共享信息慢,可共享信息较少等问题,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便捷。

(四)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优化情况

为加强不动产登记窗口建设,XX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一手抓制度落地,一手抓服务提升,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不动产登记中心先后开展了不动产登记窗口作风专项整治、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行动,学习研究简化流程使群众“最多跑一次”,联合税务推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严格工作纪律、加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在解决历史遗留、“中梗阻”等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资料齐全和保障登记质量的前提下,2020年将一般登记业务的办理时间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注销登记、查封登记、不动产查询等业务压缩至即时办结;抵押登记业务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

(五)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情况

针对办证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我局党组研究决定印发了《中共XX县自然资源源党组关于妥善解决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过内部股室沟通协商解决,让群众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服务,解决了土地证书内容漏项、错项、用途不明确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存在问题

2020年的不动产登记工作在优化营商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压缩时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

(一)主客观因素造成登记业务运行不够流畅

不动产登记工作客观上面临工作强度大、办公场地不足、登记人员不足、新系统运行不够顺畅等问题。主观上,办事群众和企业的需求较为迫切,登记中心队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不动产登记系统功能有待完善

政策落实不到位,环节多、跑动次数多、耗时长,不动产登记机构与测绘机构的数据库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系统没有实现地理全覆盖。

三、十四五发展思路

(一)推进机构整合办理。按照“一件事情整体负责”的原则,整合机构办理模式,因我县取消房产交易备案等前置环节,所以将涉及不动产登记的其余各环节、如查询、缴税、数据整合、交件等多业务、多职责交由整体承担,即让群众只跑一次路,只进一扇门,只交一次件,就能办成不动产登记业务,彻底解决群众来回跑、多头问、办事难的问题。

(二)继续推进不动产登记队伍素质提高。但新形势新要求,为了能与时俱进,下一步将着力在减要件,优流程上下功夫,努力筑起便民服务新高地。一是减要件。XX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下一步将对《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申请材料清单中未列举或未作强制性要求的环节及申请资料进行合并和减化。如:个人业务取消户口册,对营业执照、授权书、经办人身份证实行备案制,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无需重复提交;抵押及贷款合同合二为一,共享获取简版合同或信息采集表,实现申请材料精简化、便民化。同时,编制统一的材料目录并对外公示,在当事人办理业务时一次性告知。二是优流程。将重点针对流程相对复杂、业务办理量大的不动产登记类型,制作流程优化图,通过信息、流程或人员集成的方式,优化从开始办理到领取证书的全流程,并将办理时限由一般业务7个工作日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压缩到一般业务5个工作日,抵押业务2个工作日。为了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还可以利用办事通,一网通办等网络信息平台,与住建、税务、民政、公安、法院等部门以及银行、公证等单位网上整合衔接,规范申请人的身份验证,实现网上一次提交多个办事事项,各部门并行审核,限时完成,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不到办公现场,不与群众接触,在线开展工作,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三)推进信息集成。加快推进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和政务网络专线连通等基础性工作,实现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新的不动产登记系统虽然已开通信息共享接口,通过共享信息能获取的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信息,市场监管部门的营业执照信息,机构编制部门的机关、群团、事业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等信息,但因信息共享平台不稳定,经常存在连不上,共享信息网络不稳定,共享信息慢,可共享信息较少等问题,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便捷。希望能在下一步进行加强和完善,同时增加可共享的信息,如:税务部门的税收信息,银保监部门的金融许可证信息,自然资源部门的规划、土地出让等信息,法院的司法判决信息,涉及人员单位的地名地址等信息,公证机构的公证书信息,卫生健康部门的死亡医学证明、出生医学证明信息等。

(四)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随着科技发展,5G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到来,不动产登记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脸识别、在线支付等技术,推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下一步可依托政府网络政务中心,建立不动产“网上(掌上)登记中心”,推出网页版、微信版、自助终端版不动产登记网上申请平台,为群众提供多种选择,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不动产登记网上办事大厅,构建“外网申请,内网审核”的模式,推行线上申请、联网审核、网上反馈、现场核验、一次办结,提供网上预约、网上查询、网上支付和网上开具电子证明等服务。同时推进不动产抵押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建设,将不动产登记端口延伸至银行网点,申请人在银行现场签订抵押合同的同时提交抵押登记申请材料,通过专用网络传输至不动产登记机构,无需当事人再到登记机构提交申请,实现抵押登记办理的“零跑动”“不见面”。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7

[关键词]房地产;动产登记;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61

2014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签发第656号国务院令,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不动产登记工作。不动产登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确立的一项物权制度,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1]。简而言之,就是要将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和森林、林木等不动产定着物以土地为基础进行一体化登记,实施统一登记后,将改变原来国土、住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分别对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分别登记、分别颁发证书的状况,形成以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为责任部门,以统一的不动产单元为登记对象,在统一的不动产登记证书上记载各类物权信息、颁发一本不动产登记证书的不动产物权登记管理机制。2015年8月上旬,国土资源部透露,自江苏徐州颁发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以来,全国各地已累计颁发新版《不动产权证书》10多万本、涉及不动产抵押等的《不动产登记证明》10多万份。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实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进一步健全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认为,不动产登记后,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以下五方面的影响。

1防范房地产市场交易风险

目前,不动产权利根据其性质不同,由国土、住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分别进行登记,由于各部门执行的登记方法、技术规程均不一致,分散登记的管理机制及工作方式有可能导致农林用地、农牧用地及林牧用地之间权属界线不清、权利归属不明,甚至引发房地产权市场的矛盾和纠纷。实施统一登记后,由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进行归口登记,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高度统一,这就可以更好地厘清不动产权人的权利界限,提高登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减少权属纠纷的产生。

同时,国家要求,在统一登记实施后,将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社会公众可依法对相关不动产登记信息进行查询,不动产登记交易市场和交易对象更为公开透明,这将从根本上防范因信息不公开、不对等导致的交易风险的产生。

因此,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将能在较大程度上助推我国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房地产市场建设,更好地保护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2合理调控房产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的企业和个人不可能及时准确地收集房地产市场信息,这就要求政府跟踪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信息,以便企业和个人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作出市场生产、交易相关的决策。

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后,由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负责登记工作,不动产登记机构在登记过程中,将能够全面、准确地获取房地产交易现状及价格数据,了解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时,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可以进一步挖掘、丰富不动产登记数据的价值,更好地预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发展方向,并通过一定的公众平台予以,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同时,不动产登记后,多部门的信息联网打破了以往的房产信息查询的瓶颈,统一权属人名下在不同城市的房产可以一并查询,异地炒房不再会是漏网之鱼,将会导致出现新一轮的投资客集中抛售房产,高端二手房供应量有望增加,对于合理调控二手房市场价格起到积极作用。

3加快房产税制改革步伐

房地产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即一切与房地产经济运动过程有直接关系的税都属于房地产税。在中国包括房地产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投资方向调节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后,各类不动产进行统一确权,实行全国范围的联网,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基础信息及共享平台,将会从根本上完善以往缺失的不动产基础数据,有利于重新梳理土地制度和房地产税费体系。此前,曾在重庆、上海等多个城市试点的房产税已基本淡出,加征的税费并未对楼市格局产生影响。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实施,正是为加快房地产税的立法进程打通了技术条件。不动产登记后,政府客观掌握每人的房产信息,明确存量房房地产税、空置税、二手房增值税,关于房地产税制改革方面的顶层设计将会逐步推出。房地产税费体系的重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重交易环节、轻保有环节,税费混乱、以费代税等现象,弱化房地产的金融、投资属性,使其回归居住、使用属性,最终对于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有利的作用。

4促进农村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即将实施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中提出,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10类不动产权将列入统一登记范围。将农房等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纳入工作范围,实现统一调查、统一确权登记、统一发证,尽快完成房地一体的全国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本次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统一登记发证后,将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地入市”等重大改革具有基础性作用和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推算,2012年中国农村人均住宅面积3709平方米,按照中国农村人口67亿推算农村住房总面积近250亿平方米,宅基地市场价值(含农房及其附属设施)超过20万亿,一旦农民土地、房产能够依法流转,将为中国农村人口带来大量财富,形成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5倒逼小产权房问题的解决

“小产权房”不是法律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该类房没有国家发放的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购房合同在国土房管局不会给予备案[2]。不可否认,小产权房是不动产登记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以及农房宅基地的统一登记都将对小产权房问题形成倒逼作用,其解决方案也将随之列入议事日程。现在,28个省市自治区已经拿出了针对小产权房的工作方案,国土资源部很明确地表示,对小产权房要拆除一批,教育一批,要处理一批违法的,来震慑一片,要问责一批失职渎职的,来警示一片。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小产权房的土地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可从根本上遏止小产权房,也有利于制定分类治理办法,统计和清理各地存量小产权房。

参考文献: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8

当前不动产登记职业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亟待重视的问题:一是人员稀疏、专业化水平较低。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登记人员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房屋登记自2012年开始需要考取登记官才能从事审查、登簿工作,土地登记只需要上岗证书,其他登记有的是公务员兼职,没有专门的登记人员。因为对登记人员没有统一的要求,导致统一登记后人员业务素质更加参差不齐。二是职业认证和职称序列未建立。不动产登记不同于工程、经济领域,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管理行业,由于其队伍规模远小于工程、经济等传统行业,因此没有为登记人员专门建立技术职称序列,而是根据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简单套用工程或经济类技术职称,如在登记机构从事信息工作的则套用工程类职称,从事登记工作的大多套用经济类技术职称,事实上这种套用是比较勉强的。三是较为有效的培训教育体系还未建立。而今从事不动产登记业务的人员很大部分是从房管过来的,原来土地登记在国土系统中份量不够,对人员的培养力度远远无法满足现在登记的需要。四是对不动产登记的职责认定还较模糊。不动产登记是采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是承担无过错责任还是过错责任在理论和实务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司法审判对登记责任也有不同的认定,职责的不明确导致业务标准不统一、人员队伍不稳定。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重视不动产登记职业化建设,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统一登记的需要。不动产登记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沿革,但历经了不动产几乎停止登记、房地林等分离登记的各个时期后,直到2013年开始国家才加快了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步伐。分散登记时期各主管部门形成的上岗要求各不相同,由于登记在不同条线的重要性不同,所以不够重视的部门就没有形成一支固定的登记队伍,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而比较重视的部门则建立起登记机构、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并对从事登记的人员设定了必要的职业要求。而当统一登记后,机构、人员、体制、机制等都会重新整合、更新,不管是从登记业务的种类、范围而言,还是业务量的不断扩张方面,都需要专业化的队伍承担起这一重任。

二是高效服务的需要。不动产登记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保护权利的服务,是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窗口,高效服务让群众满意是登记机构永远的追求。高效的服务不但要求有规范严格的制度,更要有职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保障。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既要有责任感也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因为只有责任感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的工作人员才会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想尽办法满足一切合理的需求。因此,如果仅是由其他部门人员拼凑而成的临时队伍很难提供高效的持续服务。

三是提升登记簿公信力需要。不动产登记形成的最重要的成果是登记簿,这既是物权的法律凭证,也是登记信息对外查询的重要载体,其正确性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当前很多地方由于历史登记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对外查询的范围相当有限,也影响了向上汇交数据的准确性。因为以前大众关注房产证比登记簿更多,有些地方登记簿(以前叫登记卡册)特别是电子登记簿是在《物权法》出台后才逐步建立,因此信息缺失、错乱的情况非常之多。而《物权法》赋予登记簿如此高的法律地位,则相应的需要有规范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的高素质保证其质量的高上,只有具有较高专业化的队伍才能胜任这种工作。一方面由专业化的队伍从事登记工作,能较好地保证登记簿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对尚未建立的登记簿和已有登记簿的清理、维护都需要专业队伍全身心的投入。

四是队伍稳定性需要。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法律和行规需要遵守和执行,不动产登记要形成自有的特色并受到社会的尊重,则要求有一支稳定而专业的队伍。由于以前对登记人员职业资格等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制度,国家没有出台对人员统一的技术职称管理模式,登记人员大多没有经过职业化训练,都是从别的岗位调配而来,显得既稀缺又不稳定,加上登记编制的限制,登记岗位聘用了大量的“临时工”,造成了队伍的不稳定。统一登记改革因房产交易与不动产登记职能的分离使得许多以前的登记骨干人员留在了交易管理部门,带来了登记人员进一步的紧缺。

五是登记固有性质的需要。由于不动产登记是以民事行为或行政审批为基础,涉及到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领域法律,虽然不要求登记人员精通这些法律,但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好日常登记工作。同时,登记形成的大量登记簿和登记档案需要有一定档案基础知识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此外,登记量的巨大和信息数据逻辑关系的复杂导致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在登记中显得极为重要。由此可见,登记按不同分工需要法律、档案管理、信息、测绘等各专业人才,特别需要同时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这些专业的综合人才。

由上可知,不管是从行业的发展要求,还是对外服务的需求,不动产登记都应加快职业化建设。笔者建议应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职业化建设:

一是建立专门的职业认定体系。职业化是专业化基础上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因此,加强职业化建设,专业化是基础。目前,国内职业化建设比较健全的行业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如工程建设类、法律类等。这种专门的职业入门和认定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有利于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人员的稳定,也利于为社会大众所认可。不动产登记由于涉及到的专业以法律为主,可延伸到信息、测绘、档案等相关专业,由于无法纳入法律职业系列即公检法律行列,也无法与单纯的档案、信息工程、经济类职称相提并论,因此应建立登记师之类的专门职称,从入门的登记员开始,建立具有层次感的职业发展平台,只要具备法律、测绘、信息、档案等专业的人员经过考试或上岗入门均可在此职称系列中得以发展。

二是建立系统的人才培训机制。其一,要建立相应的学科,目前高校中房地产管理专业中对不动产登记涉及的较少,而且不动产包括的范围远超房、地两种常见类型,因此需要整合散布于海、林、渔、水利等方面与不动产登记有关的科目,如果能以不动产登记为主开设不动产管理专业,建立相关法律、档案、信息、测绘等专业学科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将大有裨益。其二,要建立行业培训体系,为加强对实务型人才的教育,应在岗前和岗中建立长期、不同的培养层次,适应不同岗位的复合型人才的机制,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其三,要持续更新培训教材。当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登记的培训教材,而以往登记方面的培训教材不是时效性差就是针对性不强。要组成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业内人士编写登记培训教材,并定期修订以满足工作和培训的要求。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词】城市;房屋;拆迁;产权注销

全国城市房屋拆迁产权注销工作有的城市尚未开展或已开展,进展不一,普遍存在“重拆迁轻注销”,管理滞后情况,权属证书流失、销毁或散存于拆迁实施单位、项目单位、街道办事处、征收办等部门。造成根源:普遍重产权初始转移登记,轻产权注销登记。一些不法分子乘相关部门衔接不到位、钻管理漏洞,进行权属证书造假、诈取民财或拆迁补偿款,造成经济损失。拆迁不注销、使登记机构产权实物档案和电子信息档案不能及时清理、占用信息库存空间、影响信息速度,给产权、产籍管理带来负面不利影响。更影响执行国家限购政策、税收政策、司法协助中产权查询、摸清产权套数工作。管理滞后使拆迁户开限购证明和缴纳契税时经常怨声不断,影响社会稳定。

在《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已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办法》酝酿2014年6月出台之际,本人就城市拆迁灭失房屋产权注销登记问题,谈谈个人浅见,供同行参考。

一、办理注销登记法律依据

1、2007年10月1日实施《物权法》第6条:不动产物权的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第9条不动产物权的消灭经依法登记生效,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14条不动产物权的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第30条因合法拆除房屋事实行为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第150条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登记机构应当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第155条已登记宅基地使用权消灭的,应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2、《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房屋灭失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第19条所有权注销登记登记机构应当实地查看。第38条所有权人应当自房屋灭失事实发生后申请所有权注销登记。第40条经登记的所有权消灭后原权利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登记机构可以依据人民政府生效的征收决定办理注销登记,注销事宜记载于登记簿,原所有权证收回或公告作废。

3、《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灭籍属归档范围。第16条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掌握房地产权属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有关权属档案材料,保持房地产权属档案与房地产权属现状一致。

因此,产权注销登记工作是法律赋予登记机构的法定职责,是产权、产籍管理的基础性业务工作之一,对拆迁灭失的房屋不办理产权注销和灭籍管理,属行政不作为,管理不到位,浪费国家信息资源,长期漠视,会给社会造成负面负担。

二、办理拆迁灭失房屋产权注销存在问题

1、申请问题。

城市建设拆迁房屋一般通过产权交换和货币拆迁两种主要形式完成。类似特定对象间拆迁人与产权人在某段时间内的强制交易,不同意将强制拆迁,该行为属房地产交易。理论上双方应钱房两清共同申请登记后拆除房屋。房屋登记办法规定由所有权人申请,但在没有制约措施情况下,易出现一拆了之,无人主动申请产权注销,有拆无销。历史遗留的开发公司拆迁房屋产权注销更是陈年老账,甚至问津无路。

2、不申请注销怎么办、如何制约问题。

登记机构与拆迁、土地、税收等部门协调,做到如要办理新的登记先清理解决拆迁范围产权注销登记,防患“前未注销清,后不注销乱”的恶性循环。

对事实已拆迁、多年未注销导致的遗留问题采取老的老办法解决,即登记机构到拆迁主管部门核复拆迁档案直接注销。

对城市建设中新的拆迁征收项目采取不办产权注销,拆迁主管部门不予项目拆迁验收,土地部门不予颁发土地证,登记机构不予办理预售许可,税务部门要凭注销证明落实拆迁房与新房差价收税。

3、权属证书问题。

第一种方法权属证书由登记机构收回存档。

第二种方法证书由拆迁人收回,交登记机构注记拆迁灭失信息后发给拆迁人持有,作为拆除补偿依据。

第三种方法公告作废,证书原件流于社会。

三、江苏部分城市办理拆迁灭失房屋产权注销做法

1、南京:2006年南京市房产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拆迁后房屋产权注销登记工作的通知》,采取由拆迁人在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时收回权属证书,房屋拆除后由拆迁人单方申请,由档案馆直接注销、颁发注销凭证做法。

(1)拆迁人在申请“拆迁项目报结”前,到产权档案馆办理所拆除房屋注销登记手续,需提交房屋权属书原件及申请房屋注销登记权证清册一式三份。

(2)产权档案馆在核准拆除房屋注销登记后出具“南京市房屋注销登记凭证”及返还盖章确认的权证清册二份,同时须做好实物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清理工作。

南京采取此做法,基于产权管理、档案管理、地理测绘信息管理已实现一体化,现代化管理手段先进,利在于环节少,节省办公成本、效率高,一个窗口对外。

2、常州:《常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地方立法采取

拆迁范围内的房屋所有权属由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方可给予补偿。拆迁结束后,由拆迁人向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房屋产权注销登记手续。拆迁后再注销产权做法。

3、徐州采取登记交易中心产权注销、测绘部门图籍注销、档案馆产籍注销,简称产权、产籍、图籍三注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房屋征收拆迁房屋证件核验产权注销工作,市政府下发了徐政发【2013】31号文件。

具体做法如下:

(1)各区政府到国测绘公司申请拆迁房屋测绘,图籍界定拆迁范围,重要建筑物可附影像资料,为城市变迁积累资料。

(2)产权档案馆对拆迁范围房屋产权档案查询,提供明细查询汇总表给区政府。

(3)区政府在协议签订后、实施补偿前,提供权属证件到登记中心进行证件核验确认和产权注销申请。

(4)市房产登记交易中心办理核准注销登记,出具“徐州市房屋权属注销登记证明”,区政府作为实施补偿依据,市房屋征收部门作为征收项目备案要件。

因档案缺失、查询不到等原因无法核验和注销的权属证件情形,由房屋所在地区政府上报市棚改办集体研究确认、处理。

(5)收费。测绘服务按照收费标准减半收取,个人房屋产权核验查询60元/件,单位房屋产权核验查询210元/件。

四、建议

1、通过《不动产统一登记办法》立法解决注销问题。

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每年拆除大量房屋,又无人主动申请产权注销顽疾,必须得到有效治理,且全面清理。

对过去城市建设拆迁遗留的未注销问题,积极主动采取用老办法向前清理,依据《房屋登记办法》第38条所有权人申请注销登记、结合第40条原权利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登记机构依据人民政府生效的征收决定办理注销登记。《不动产统一登记办法》立法时建议考虑:对过去城市建设拆迁房屋已灭失遗留的所有权人未申请产权未注销问题,登记机构可以依据生效的拆迁协议文书将注销事宜直接记载于登记簿。因为过去好多房屋是开发商拆迁或拆迁公司拆迁。

对现在全国每天都在发生的城市房屋拆迁(征收)如何注销产权问题,《不动产统一登记办法》立法时建议借鉴江苏南京、徐州和常州确认后、补偿、注销做法,规定由区政府、拆迁人统一申请注销或所有权人实时申请注销,扭转以往一拆了之无人主动申请局面。实时盘活库存、清理信息,彻底消除因发产权证在拆迁环节引发不可预见隐患,防止假证骗取拆迁征收款,最大限度维护登记信用和政府拆迁征收声誉、权威。

2、更新注销观念,站在不动产登记生效出发点,重新设计不动产权属证书样本,增加注销栏目,采取在不动产登记簿上和在权属证书上登记拆迁灭失信息,登记簿由登记机构管理,注记灭失信息的权属证书发申请人持有。

3、登记机构应高瞻远瞩,通过GiS、DpS、RS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不动产权属边界及空间状态进行数字化定义,实现对不动产期房、现房、危房、灭失、权属等……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注销是灭失房屋的归宿,不破不立。登记机构要想办法消除有拆除灭失不注销现象,及时清理电子信息档案库存,整合信息资源;

依据《物权法》第22条不动产收费按件收取规定,向相关部门反应汇报,改变目前注销登记不收费状况,要理直气壮管住管好注销工作。

4、依托网络化、云计算、虚拟管理等,统一不动产管理及服务平台,排除万难争取实现(不动产登记包括注销登记)服务立等可取,实现全国市、县实时联网,智慧管理不动产登记。让房屋、权属生命周期信息资源化、社会化,惠及民生和社会各综合系统建设。

5、转变服务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在房车载体上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整合人力、物力、技术资源、改装成一个流动的浓缩不动产登记机构,弥补固定办公场所局限,使固定和流动的场所互相补充、支撑、减少办公压力,精兵强将年轻化配置工作人员,隶属主要领导指挥,以奇治胜,重点服务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建工程或实事工程,只要手续齐全,实现现场办公,服务立等可取,为政府上树形象,下立民心,解民之忧,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1]程信和、刘国臻编著《房地产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编《房屋登记办法释义》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篇10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及履职能力。

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努力提升自我修养。一年来,通过“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活动,以及学习报告、研读报告辅导读本及其他学习资料,深刻领会精神,全面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二是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升履职能力。面对不动产登记的新要求、新理念,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带着问题向相关专业人员、先进地区进行请教学习,并撰写了相关的调研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自我履职能力。

二、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不动产登记中心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

1、圆满完成不动产登记日常工作。2017年市不动产登记共办理各类不动产登记证书134405本、不动产登记证明67787张;全年完成不动产权籍调查的审核入库1300件,不动产宗地及单元落宗21万多件;各类不动产信息查询5万多件;完成非税收入1780万元;完成93038卷不动产登记扫描、归档、入库工作;参与不动产登记应诉17件,无一起败诉案件;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向前推进。

2、夯实制度管理基础,进一步加强中心建设。2017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强不动产登记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强机构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深化业务建设、强化队伍建设、加大作风建设、推进共享建设、提高文化建设,周密支部建设”等八个方面的目标。同时出台了《扬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制度汇编》,共包含4章16个管理办法(制度)、对2016年形成的《扬州市不动产登记操作手册》进行了修订。同时,中心建立了主任办公会、月度业务会办会、科室周例会、窗口值班制、人员办件考核制等一系列的手段,来提高中心的建设,提升中心服务水平。

3、落实“放管服”改革,超额完成改革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提前完成“放管服”改革目标。全年对窗口布局进行四次合理调整,为实现“不动产登记五个工作日内办结”以及”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目标,多次向市政府提出合理建议方案,多次与政务中心、房管、地税进行对接协调,最终达到目标任务,将不动产登记从原承诺22个工作日,缩短为现在的3个工作日,完成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任务。

4、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不动产登记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先后采取增设预审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微信通知、emS快递、出台《关于不动产登记服务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预约上门服务、网上预约办理等20余项创新服务举措,精简申报材料10多件,注销登记、查封登记、预告预抵押登记等业务当场办结。在市区增设了广陵、开发区、李典、朴席等4个不动产登记办理点。

5、实现信息多部门共享,加大数据网上跑的能量。在与房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将登记数据及时接入行政审批“一张网”,并将登记结果实时推送“一张网”供行政政审批共享,与市中级人民法院、民政等部门接通专线,较好地解决了法院执行难等问题,为此,2017年,分管局长在全市法院系统解决执行难推进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向我市8大银行开放数据共享平台,为降低金融监管风险、节省人力成本、减轻窗口压力提供了保障。

6、加强业务建设,业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提高。不动产登记平台项目自2016年6月运行以来,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于2017年底通过省厅验收。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向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汇交,全市各地都开展了原房屋登记与土地登记信息标准化整理关联工作。对《市区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进行了再版,针对非公证继承难的问题,中心多次召集法院、公证处、律师等共同商讨对策,制定出台了《市区非公正继承不动产登记规范》。市中心建立每月办件质量检查制度,对每个月的办件进行抽检,对抽检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