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十篇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十篇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5:23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1

一、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开发,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初中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和记忆初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初中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初中历史知识涉及范围非常广,它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初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初中历史知识点,这些历史知识难点会花费初中学生大量的时间,降低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而网络环境下开发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可以直观地将初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初中学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实和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苏教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发展地都集中在西方国家,而初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历史知识点的积累量相对不足,对于西方各国旧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资源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库系统有效地开发网络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并且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地展现给初中学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它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有着非常强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科学利用开发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来帮助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第二,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很多都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资源。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量和对社会的认识、学习。第三,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历史的发展需要自然的承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2

关键词:地理知识;历史地图;史地知识课题

整合历史教学中的地理知识主要形式为坚持历史课为主体,解释分析地理知识对历史现实的影响,以便凸显史实。纵观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中有关的地理原理知识较为丰富,历史进程中大多数发生的历史事件都能从一定的地理空间找出促使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某些地理要素还能影响到历史活动或者历史结局的变化。

一、历史地理知识概述

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研究中,其含义为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涉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因而,历史地理知识是有关历史时期自然环境转变、影响人类社会变化的知识体系,其核心实质是指人地关系知识。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可从历史自然地理(地貌、人文、生物、气候、灾害)、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宗教、风俗)、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文字文献、历史地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浅要涉及,教师可利用丰富历史与地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在历史上某一段时期内,人民迁移较为明显,主要为北方人民向南迁移,进而增长南方人口,造成耕地缺乏的问题,但在发生后采取围湖造田和梯田的措施予以解决,这种典型的地理地貌特征反映出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的策略

(一)善用历史地图教学

地图在地理学科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而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亦将反映出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历史地图主要是以地图语言展现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现象、事件之间的空间状态,直观反映出某段历史时期内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历史地图图例

历史地图的图例与普通地图的图例较为类似,但历史地图因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具有某些独有的含义。理解掌握历史地图应先了解历史地图的图例,增强地图的阅读能力。

2.古今地名的转换

大多历史地图册下方都会标注古今地名的对照表,以便学生可通过表内信息明确相对应的方位。例如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中讲述的《西周分封示意图》中有关燕、齐、鲁、卫、陈、楚、吴等封国的地名,在现今地图中并不能找出相关的地名显示,但学生可根据图中明显标注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理位置作参考,以便结合当前地名的地理位置进行辨认,进而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套完善的西周分封体系,加深对西周分封制等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且学生只有熟悉古今地名的转换,才能更好地结合历史时期判断历史背景。

3.综合分析地图信息

地图中的知识点较为零散,但其数量较大,涵盖的范围较广,如地理特点、演变规律、历史现象等都通过地图而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运用地图将能更好地记忆历史理论知识,拓展思维,全面地理解历史现象、事件以及发展趋势、规律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等综合性能力。例如对比《元朝行省图》和《秦朝疆域图》等历史地图,教师可善加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的对比分析,总结概括图中所显示的信息,既能完善学生掌握秦朝至元朝疆域变化的情况、形成良好的思维体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授课时可结合合理的地理知识

历史地图中的江、海、湖、泊、山脉等相关名称与现在地图中显示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其河流走向和山脉的走向变化不显著,因而了解河流、山脉的地理位置能够为明确历史事件发生位置提供一定的帮助。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地图册设置较为简单,只描绘了历史某一时期的地理布局。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需提醒学生了解古今地名的转换,还可利用历史地图上的经纬线分布来进行地理位置的辨别,还可分局对历史地图有着一定的概念之后再带入现今使用的地名,促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方位,实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印象的目的。

(三)课程复习时可整合史地知识课题

在历史学科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在复习范围内通过某一知识点或社会现象等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稍强的综合性问题,学生可结合历史、地理知识予以解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有据即可。如学习到有关清朝历史疆域等章节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制作清时期全图概括,用不同的颜色标明清朝时期的省份、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了解清朝的疆域边界线等,再结合现今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予以两相对比,观察其中的省份名称、省与省之间界线等的变化。这种复习方法将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地图的变化情况有所认识,又能串联较为零散有关清朝变迁和中国地图绘制等知识点,图文并茂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促进史地整合教学取得显著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积极提高课堂效率,即在历史课堂中可从历史地图切入,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地理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分析史地知识的相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爱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9):52-53.

[2]马海峰.浅谈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1):126-127.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13

历史课程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受到诸多的限制,影响了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如何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该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该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为一门学科,学生们通过进行该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有很大作用,同时,历史学科和高中其他学科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对本国和他国漫长历史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是学生们了解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更可以深入的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大有裨益。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局限,高中历史课程的任课教师们在进行历史课程的讲授时,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历史情怀等方面的培养,只是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背诵情况。因此高中历史课程给学生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们面对的知识繁重的记忆任务,根本无法理解和体会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和乐趣,历史课程的课堂氛围也因此而变得压抑疲惫,使学生感到排斥甚至是厌恶,影响教师的知识点讲述和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的顺利展开。

由于上述所说教学理念的陈旧,与此相对应的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面,也就伴随着显示出单一、缺乏吸引力等缺点,因此,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进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改进课堂环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升呢?

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对课堂有着绝对的掌控,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而教师由于将精力集中放在历史知识点的讲述上,很少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必要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消化和理解,因此师生之间也就缺乏一种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转变对于自身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将自己从课堂的掌控者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授时,教师不能由于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不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更会使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方面产生疑惑和障碍,积少成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满和排斥。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多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调整,师生之间这种有效的沟通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提升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例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的形式使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这种实地考察式的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的印记,体会历史课程所具有的沧桑感和历史文化感,改善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课程中来。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点的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除了进行实地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自由讨论,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应该将课本中具有开放性的,有讨论空间的内容挑选出来。例如,商鞅变法在法律制定上的优点和缺陷,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局限等,通过讨论,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进行讨论时,不仅可以加深自身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在进行知识点的讨论时,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抒发自身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不同思维方式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拓宽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述时,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重新排列,将知识点根据相似性和相关性进行重新组合,将知识点编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方便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近些年有教育者提出高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如何在课堂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的功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许多教师研究学习的课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具体如何做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还是需要一些策略。

一、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所谓历史教学难点,主要是指头绪较多或较艰深,不经过历史教师的诱导,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历史教学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无重点地蜻蜓点水,在多种呈现方式中的各项学习内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键点,教学难点绝大部分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是培养学生兴趣、磨砺学生意志、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

二、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要将博览群书、提高自身修养作为不变的目标。中学历史教师只有经常充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在升华自己精神的同时,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师,不论教授什么科目,在研究自身专业的同时,要扩大知识面,多学习文学、哲学、美学等知识。博览群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机智、幽默、成熟,以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还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深入思考、研究某些社会现象,与时俱进,以史为鉴。作为历史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弘扬国家的优良传统。而要做到这些,历史教师本身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博学多识。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来就有“文史一家”“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与语文是紧密联系的,不仅如此,现在中考文综考试更是把政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特点为历史教学服务,让历史课堂更丰富、更有趣、更吸引人,这样不仅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也适应了高考的要求。

1.语文的语言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她能把教师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风趣、幽默、准确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和谐、活跃、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它使教学锦上添花;使教师不仅“教得懂”,而且“教得美”,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学得愉快”。

2.政治的观点

“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理论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3.地理的图示

直观的地理图示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若要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产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热情,使教师在学生的努力与配合下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邓涛主编.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冯一下.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6)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字史料应用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98-01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

3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

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5(5).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6

关键词:图像史料;高中历史;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28-01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历史知识,借助各种途径获得新知识,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图像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可在帮助增强历史知识记忆力的同时,提高历史知识学习水平。本文从图像史料分类角度出发,总结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图像史料的含义

图像史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等,它通过摄影、拍照等形式将历史理念传递给大家,增强视觉感受。一般来说,和单纯性的文字相比,图片可加深记忆,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还可增加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

1.漫画的运用。

漫画是画家从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提取素材后,借助夸张、比喻等手法抨击、讽刺某种行为的形式,幽默、讽刺等是其主要特征。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借助历史漫画讲解相关知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漫画观察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可加深记忆、理解。

2.绘画的运用。

历史绘画是图像史料中较为重要的成分,和其他史料相比,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对绘画史料的观察、临摹,学生能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加深对当代历史事件的理解。

3.照片的运用。

照片是对某个事件的捕捉,可真实地反映当时发生的事件。因照片具备的特性,学生更容易看懂。但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照片时,老师需认真、详细地进行讲解,这样可帮助学生了解照片内容,加深记忆。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借助当时拍摄的照片讲解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让学生连贯整个事件,扩散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如对红军长征路线图的讲解,老师可明确标注各个地区的位置,这种手段的应用,可帮助学生了解长征地点,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4.地图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较为常用的史料。所谓的地图是指借助地图语言表现历史事件、故事,其主要优势为可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等。历史地图还具有直观、简洁性,通过对相应知识的解读,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历史知识。因此,历史地图运用过程中,老师需叮嘱学生充分挖掘地图中潜藏的信息、特殊符号等,从而理解表达含义,理解想要反映的历史主题。

(二)不同影像史料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影像史料主要为纪录片,和图片史料相比,影像史料更形象、直观,通过学生对影像的观看,可震撼心灵。在历史知识讲解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借助播放影像资料的方式阐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如武昌首义知识讲解中,老师首先根据课堂知识安排每位学生观察,不但能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当然,要想更好地利用影像史料,课前需做好几项准备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历史教学目标、重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选择影像史料;第二,根据课堂讲解历史知识,设定影像史料的播放时间。在当前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历史课堂使用的影像史料相对较多,然而由于每堂课只有45分钟,这就需要历史老师从众多史料中挑选有限资料,设定播放时间,通常处于5~10分钟;第三,准备解说词。影像史料解说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因为解说词不但能引导学生思考,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此外,影像史料播放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播放方式:(1)完整播放。所谓的完整播放是指在课堂上的特定时间段播放整个影片,这是教学中比较少见的。通常来说,只有选择的影像史料能充分反映课堂知识,展现主角特征时,才能完整地播放;(2)反复、定格播放。反复播放是指反复播放定格影像,定格播放则为定格某个重要的画面,这两种播放方式均将突出教学重点作为主要目的,以加强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学习质量;(3)剪辑播放。剪辑播放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各个镜头修剪、整理后播放的方法,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4)对比播放。对比播放是指课堂将剪辑后的影像统一播放,让学生从两个影像中获得更多知识,加深记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还可培养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复杂社会的适应力。图像史料是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该手段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清晰、直观地了解历史知识,还可加深历史知识记忆,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图像史料的重要性,掌握不同史料的运用方法,合理运用图像史料。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应用

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价值观。而史料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重要材料,一切历史结论都离不开史料。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科学地利用史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史料让学生探究历史和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中心,讲解历史知识时以灌输与传授为主,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而史料教学则能够克服这一缺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并且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史料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亲历历史,回归历史现场,寻求历史真相,从而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真实地还原历史情境和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代表性较强的史料,不仅使历史知识具体化,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再次,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史料的优势与特点,改进和提升教学方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所以,高中历史教师使用史料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科学地选取史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留给后世的史料极其丰富,数量庞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史料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科学性,选择那些代表性较强并且容易理解的史料,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方法时,可以利用这些史料顺利引出教材知识重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方面地了解辛亥革命时发生的历史背景,能够真正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境,回顾历史现场。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科学地选取史料,对提升历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与历史教材内容的相互补充学习,使其在欣赏历史影片的同时,对历史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记忆掌握。

2.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提问解读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不能只注重研究史料表面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深度挖掘史料背后的深层历史背景与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合理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进行独立自主地思考,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及时地给学生解读史料,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重点搜集相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学著作、影视资料等。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著名文学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也是以这一时代为背景的。教师可以提问“爆发的原因”“有什么意义”等,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教师还应该对这些史料进行适当地解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史料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历史知识。

3.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地总结归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纳与总结也十分重要。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和史料的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十分重要。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进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分析当时我国的国情,包括国防、农业、工业和经济等,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高中历史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采用史料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十分有利。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材内容合理选择史料,两者互相结合,在课堂上及时地对学生提问和对史料进行解读,然后归纳总结,全面提升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玉保.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8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9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22-01

1.历史故事让历史教学更生动化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授课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如果学生通过课本或者其它方式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点,用一些更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的参与度也会有效的提高;其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课程的需要,选取一些历史故事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其更深刻地认知课本内容。因为历史故事理解起来要比单纯的历史知识更加容易,运用历史故事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例,三国演义有电视剧也有小说,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可以引用三国中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历史故事,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军事发展与变化情况等。三国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与典型事件可以拿出来进行分享,让学生真切体验东汉末年政权的腐败程度、兵荒马乱之中平民百姓的动荡生活,了解政权瓦解是大势所趋。扎实掌握这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充分理解时代背景在之后学习秦朝历史的时候,才能如鱼得水,学起来更加容易,教师授课的时候也能更加顺利。

2.历史故事对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

很多情况下,学生没有具备一个历史时段的知识背景,这时候,运用历史故事为课堂做铺垫非常重要。因为背景知识的缺乏,对于初次接触的教学内容在理解上可能会有难度,而历史这种需要“追究”来龙去脉的学科,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时期的知识点,在学习下一个历史时期的知识点的时候会感觉吃力。这时候要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点,历史故事就派上用场了,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为教学做好铺垫。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做示范,凯撒的故事可以充分反映罗马帝国时期的全貌,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情况、军事的发展变化情况等等,通过凯撒的故事,学生可以理解当时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通过最直观的方法将课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对于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故事中化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矛盾才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而“导火索”恰恰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显著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故事才能更具有代表性,在历史教学中才能更好的起到辅助作用。

3.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对于那些不够热爱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历史故事可以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形形的历史故事体会历史的魅力。对于那些热爱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他们听到或者读到过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每个时期的历史故事有着自己的特色,当他们把这些历史故事串联在一起,尤其是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这就是一个广阔的知识面,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的熟悉,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与想”的方式,在了解历史故事的时候,需要将故事与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的社会环境等元素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例如,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可以进行对比理解。“中东和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讲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联系到犹太人的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也是一种“点面交叉”的授课方法,在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与知识面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

4.结束语

高中历史是重点学科之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本文阐述了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诸多好处。历史故事的合理运用可以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对于那些缺乏历史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有着良好的铺垫作用,让那些初次接触新的历史知识的学生不至于手足无措,也起到了一定的“预热”功效,进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地掌握重点与难点。对于那些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在其阅读历史知识有着自己浅显见解的基础上,加深引导,不但可以拓宽其知识面和视野,还能将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演进规律、历史发展进程都了然于胸。总体上来说,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于晓红.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5,(13):374-376.

[2]程红艳.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效果研究[J].考试周刊,2014,(92):134-134.

[3]聂道霞.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选用原则[J].速读(中旬),2014,(11):197-197.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优化应该着眼于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来,体验历史、解读历史,从对史实的分析中提炼出理论,做到史论结合,最终综合得出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历史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深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

一、加强双基教学,培养综合意识

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于扎实的学科基础,因此实行综合教学,非但不能削弱各学科的基础地位,反而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近几年的浙江省文综高考试题分析可知,学科内大综合的前提是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务必夯实基础。由此可见,双基是综合的基础,基础越厚实,综合就越容易。历史学科是一门更多地体现具体性、综合性的学科,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如何才能准确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呢?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包括历史概念、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等。可以进行纵向联系,即按时间顺序的先后联系。也可以实行横向联系,即按一个时期国与国、人与人、事与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这正如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梳理,以点、线、面的网络结构来简约化纵横交错的知识点,从而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以纲带目。因此要把知识点纳入到历史阶段中去重组,形成阶段特征,再以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整体历史观,进而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从“文综”高考历史题目的内容来看,属纯知识性和纯记忆性的知识正在逐渐淡化。从时间上来说,只须明了大致的年代就可以了,如某世纪几十年代、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等大致性的时间,而不是涉及到年月日。再如事件不重过程而注重理性的分析,重视背景和影响的记忆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很多不重要的时间就不必刻意要求去记忆,史实也是如此,一些不重要的史实可以忽略或只留下一些印象就可以了。而对一些理解性的东西,尤其是重点知识,分析必须要到位,理解一定要透彻,它往往是历史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往往是题目的出发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比如2009年浙江文综历史卷关于工业革命的原因、影响等知识点的考查就来源于教材,又需要充分的理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加强理解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好知识基础。

二、注重学科融合,提升综合意识

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融汇其它学科的知识、做到触类旁通。指导学生能从历史知识点联系到其他学科知识,或从其它学科知识回归到历史知识点。再通过引导学生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繁杂的历史知识中梳理出门类,以开拓多元思维的能力。实践证明,知识的融合程度越高,迁移程度就越强,思维的展开空间就越广。

历史与语文问题的答题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可发挥语文阅读、写作和材料解析的功能。比如历史的材料解析题就可采用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这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多用论证或讨论法来增强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理解,用史论结合的表述法来提高学生答题过程的表达能力。

历史教学还可运用哲学的思辨方法,可把哲学的分析、概括、思维、论证的原理运用到历史的综合分析中来。政、史两科同属于社会学科,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特征,都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因此对理论有一定的要求。反应在考试题目上主要为运用政治学常识、经济学常识、法学常识、哲学常识来辨识历史,评价历史。反过来,要求用历史基础知识去加深理解政治理论,去分析事物现象的规律与本质,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得到解决。

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历史发生的地域性、环境变化等问题上。历史与地理息息相关,历史学科中的时空概念、人与自然地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传承等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着广泛的渗透和联系。史地综合主要体现在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相互交叉上,从地理学角度可考查一个地区自然的、经济的发展特点。而从历史的角度则可以考查该地区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其影响和意义。

在历史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常规性的,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学科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史实,无论其是戏剧性的,抑或是悲情式的。如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就很好地提供了内容丰富、具体而生动并有很强感染力的英雄,这决定了其在发挥德育功能方面起到了独特地好处。我们应该通过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理想、前途、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正直具有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的人。

三、发展多元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思维的多元化。多元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要求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它包括:思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逻辑起点,不同的思维程序来考察世界,而不拘泥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它要求多种思维形式的并列和互相连接,通过各种思维形式多层次地解释事物的联系,思维过程依据一定的条件而相互转化。多维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长期训练加以落实。

1.比较研讨,深究问题

比较研究就是一种能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特征,进行思维联系与拓展的好方法。对于具体的知识学习,例如探究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的“和化运动”,教师可以使用材料研习和问题讨论进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

出示材料:第一组:党中央对工业化指标的多次修改、画作《林荒鸟无踪》。设置问题:(1)“左”的错误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讨论后综述:“左”的泛滥导致了工农业生产的质量下降,国民经济的结构畸形化,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生态严重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等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三年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2)分析错误的深刻原因,讨论后归纳出结论,和化运动,违背了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首先体现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整体由局部组合而成,局部的变化相应会引起整体的变化。就国民经济而言,只有遵循工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合理布局,才能保证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而和化运动,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只能招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其次直接违背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盲目强调经济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大片林木被毁,酿成恶劣的环境灾难。另外,它还违背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认识,实践证明最终只能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第二组:的《故乡行》: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教师引导讲解:《故乡行》正是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图景。诗歌反映历史,以历史解读诗歌。反映了作者在众口一词中独到的理性思维和饱含的忧国忧民情怀。

在材料的阅读中教师应注意对材料要做到精选,即材料的选取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难度适中,篇幅适当。同时出示材料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当然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2.组织辩论,活化思维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复杂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针锋相对的辩论活动,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有效拓展思维,发展思辨能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有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学习了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辛亥革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开展辩论活动。例如设计辩题:⑴辛亥革命成功了;⑵辛亥革命失败了;⑶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之花。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分组充分合作准备后,在辩论中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学生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它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学生则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学生久久地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究,从教材内容学习拓展到书外知识补充……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内化特征,拓展思维

历史学习应该加强学生的知识内化,思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惟有具备良好的认知机构,先有意识地实现学科内部的综合,方能为建立跨学科的联系打下基础。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因此,历史学习要加强学科内综合的训练,尤其是纵向的联系,要重视一些小专题的理解,一些小专题往往也是一个重点,能比较系统地反映一个问题的全貌。适当加强与政治、地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历史知识落实到地图与地理知识相联系,并用政治观点加以解释、理解和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史地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⑴明确要求,注意区别。叙述类的历史小论文要求概括叙述出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论述类的历史小论文要求以史实为主,加以适量的评论。论证类的历史小论文要求以论证为主,穿插史实以证明材料中作者观点或题目所给观点的正误。联系比较类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通过横向或纵向联系比较来考查历史事物的异同。学生容易把论述和论证两类题目搞混,两者相同的地方是史论结合,不同的是前者以史为主,论从史出,后者以论带史。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注意区分,从而使学生明确写作要求。

⑵规范步骤,注重示范。学生初写历史小论文需要教师加强示范,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掌握步骤,学会规范。例如论述类的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步骤是:史实、分论点+史实、分论点(与上一步是并列或递进关系)+……+总论点(即结论)。比如“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有哪些变化?其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对此就要分层论述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华政策的史实和分论点,最后进行概括评论。又如通过十年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现实写作小论文,谈谈如何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许多学生在小论文中写道: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虽然总体说来成绩大于失误,然而个中蕴涵的“左”的错误却不可忽视,并由此将建国后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单一集中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推进,从而导致机制上的僵化集权,终至酿成“”的十年悲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正是从这一历史中汲取教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的全而调整,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三十余年的成就表明,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只有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依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进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高一学生宜写叙述类小论文,学会叙述史实,初步接触尝试论述类小论文;高二阶段侧重训练论证类和论述类小论文;高三阶段可以侧重主题研究类、联系比较类等小论文。这样逐步深入,让学生从再认再现历史、对事实的分析归纳逐渐转向对观点的理解把握上来,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能力和筛选、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

⑷定期评改,深化提高。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师生评改活动,让学生的历史小论文中规中矩:1)体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2)尊重史实,在史料的运用上能够通过史料了解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符合写作标准,要求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逻辑清楚,层次条理分明,文字简明准确,首尾呼应,分层叙述;4)张扬个性,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探究发现或自圆其说。

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说:“今天仍然保留着生命力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无一例外地交口称赞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关键是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最先进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视为灵魂。只有以这种史观和方法为指导,才能使我们观察历史和社会问题沿着一条正确的路线,才能使我们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变得更加自如,逐步地接近客观实际,逐步地揭示真理。

【参考文献】

[1]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