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十篇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十篇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4:51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1

一、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1、博弈理论的早期研究。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瓦德格拉夫(w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古诺(Cournot)和伯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映函数。这些都是关于博弈问题的早期的零星研究。

2、博弈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博弈论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博弈论创立的标志是冯・诺伊曼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在1944年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部著作,他们的贡献现在看来主要是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二人零和博弈的完全解决和对合作博弈的贡献。现在应用更为普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创立,则是以纳什(Johnnash)1950年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为标志,该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此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萨尼(Harsanyi)和德国塞尔顿(Selten)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当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将注意力由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时,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

1944年,冯・诺伊曼(Von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该书在总结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而且,在该书以前,博弈论主要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一种数学理论而不是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博弈论和经济学研究的联系。从此,博弈论开始被经济学家们所接受,对博弈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出版标志着博弈论的初步形成,但是这个时候的博弈论还是比较幼稚的,研究的范围也较小,总体影响也很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少数类型的合作博弈和零和博弈。

20世纪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博弈论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博弈理论的研究。1950年,纳什(Johnnash)在他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中,将博弈论扩展到了非零和博弈,最终形成了非合作博弈理论的思想源泉,纳什均衡概念的提出以及纳什均衡存在性的纳什定理的证明,发展了以纳什均衡概念为核心的非合作博弈理论。纳什均衡是对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模型中均衡概念的一般化,纳什均衡的概念是有关均衡概念的最基本的概念,后来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等概念的提出都是以纳什均衡为研究出发点的。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70年代也是博弈论发展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微分均衡”、“强均衡”、“重复博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而且在60年代初开始了博弈论在进化生物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这个时期产生的里程碑式的成果是海萨尼(Harsanyi)关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他在1967-1968年的三篇关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了关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的概念,此外还在1973年提出了关于“混合策略”的不完全信息解释,以及关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严格“纳什均衡”概念。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进化博弈论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出了“进化稳定策略”等概念。当然,这个时期产生的博弈论成果还有很多,博弈论更多地应用到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当中,为80-90年代博弈论的成熟以及经济学理论的博弈论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90年代到现在是博弈论走向成熟的时期,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表明博弈论已经作为一种一般的分析方法逐渐走进了政治学、军事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中。尤其是在经济学中,博弈论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个时期,是对非合作博弈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博弈论基础上的经济学分支,如信息经济学,以及一些关于特殊问题的理论,如拍卖理论、激励理论。早在1983年,因一般均衡理论而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德布鲁(J・Debreu)表明,如果没有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的重要概念,也就没有他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的证明。到了90年代,克莱普斯(D・Kreps)、克鲁格曼(p・Krugman)和格罗斯曼(S・Grossman)都是因为在博弈论上的贡献而获得了美国的克拉克奖(Clarkprize),这是美国对40岁以下经济学家的最高奖。之后,博弈论两度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4年颁给纳什(nash)、海萨尼(JohnHarsanyi)和塞尔顿(ReinhardSelten)三位博弈论专家;2005年颁给罗伯特・奥曼(RobertJ・aumann)和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

二、博弈的类型及其均衡概念

博弈理论有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之分。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强调效率、公平和公正,非合作博弈更强调个体理性、个体的最优决策。按照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博弈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个参与者对所有其他参与者的特征、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有准确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下图是基于上述分类方法的博弈类型以及各自的均衡概念。

三、博弈论的研究趋势及未来

1、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之分。博弈论有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之分,现在的研究更多地是基于非合作博弈的研究,事实上合作博弈也是博弈理论的重要内容。当前合作博弈理论研究的落后,正说明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基于这方面的研究可能会带来博弈理论以及经济学理论的重大革命。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2

[关键词]博弈论经典博弈模型博弈行为博弈决策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从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博弈论”的英语原文是Gametheory,直译过来就是游戏论、运动论或竞赛论。譬如在足球比赛中,双方都想在努力巩固防守的同时,积极进攻以置对方于“死地”。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博弈。“弈”在汉语中是下棋的意思,下棋中的双方行为特征也如同足球比赛中双方的行为。当然,扩展开来讲,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角力等等,都是“游戏”,只是游戏的内容不同而已。

一、博弈简介

“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于前不久为“博弈论”研究专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所获得,1994年度和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分别由纳什、泽尔滕、海萨尼、莫里斯和维克瑞等“博弈论”专家分享。如此众多的“博弈论”研究专家的频频获奖,凸现了“博弈论”在主流经济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

我国古代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是齐威王与大将田忌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三场,由于齐威王的最优、次优和较差的三匹马分别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马快,所以田忌总是以0∶3告负。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膑给田忌出主意,让最差的马去与齐威王最快的马比,而让最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次优的马,让次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最差的马,这样便以2∶1取胜。但我们还可进一步设想,如果齐威王知道了田忌的花招后,便会在以后的比赛中也更改出马的次序,当然田忌的出马次序也应改动。双方的出马次序怎样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便是“博弈论”更深一层次研究的问题了。

二、一个非技术性的定义

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规定或定义一个博弈需要设定下面四个条件。

1.博弈的参加者。即在所定义的博弈中究竟有哪几个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的个人或组织。

2.各博弈方各自可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即规定每个博弈方在进行决策时,可以选择的方法、做法或经济活动的水平、量值等。

3.进行博弈的次序。在现实的各种策略活动中,当存在多个独立决策方进行决策时,有时候需要这些博弈方同时作出选择,以为这样能保证公平合理,而很多时候各博弈方的决策又有先后之分,并且有时一个博弈方还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

4.博弈方的得益。对应于各博弈方的每一组可能的决策选择,都应有一个结果表示该策略组合下各博弈方的所得或所失。

以上四个方面是定义一个博弈时必须首先设定的,确定了上述四个方面就确定了一个博弈。博弈论就是系统研究可以用上述方法定义的各种博弈问题,寻求在各博弈方具有充分或者有限理性、能力的条件下,合理的策略的选择和合理选择策略时博弈结果,并分析这些结果的经济意义、效率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三、博弈的结构和博弈的分类

由于博弈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因此博弈模型相互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很大。这些差别可以理解为都是博弈问题的结果差别。当博弈结构有差别时,博弈的结果和分析方法往往也有不同,因此对博弈的结构特点有所了解是很有价值的,在此我们提出博弈论问题的分类和博弈理论的结构。

1.博弈中的博弈方: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博弈结果的个人或组织为博弈方。因此我们把博弈方分为“单人博弈”、“两人博弈”和“多人博弈”。这里的“单人博弈”和“两人博弈”,并不一定是自然人,而是指前面所说的博弈方,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经济社会组织。

2.博弈中的策略: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策略内容称为“策略”。

3.博弈中的得益:得益即参加博弈的各个博弈方从博弈中所获得的利益,它是各博弈方追求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他们行为和判断的主要依据。

(1)零和博弈:它是常见的博弈类型,同时也是被研究得最早、最多的博弈问题。

(2)常和博弈:它也是很普遍的博弈类型。常和博弈可以看作零和博弈的扩展,零和博弈则可以看作常和博弈的特例。

(3)变和博弈:零和博弈和常和博弈以外的所有博弈都称为“变和博弈”。

(4)博弈的过程:博弈的过程也是博弈结构的重要方面。根据博弈过程方面的这些差异,博弈问题通常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几个大类。

①静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或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采取行动的博弈是静态博弈。

②动态博弈:指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有先后之分,后行者可以根据先行者的策略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策略。

③重复博弈:所谓重复博弈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博弈反复进行所构成的博弈过程。构成重复博弈的一次性博弈也成为“原博弈”或“阶段博弈”。

我们研究的大部分是重复博弈的原博弈都是静态博弈,或者说是由静态博弈构成的。这种由同样一些博弈方,在完全同样的环境和规则下重复进行的博弈,在现实中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如:体育竞技中的多局制比赛、商业中的回头客问题、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或竞争等等,如果不考虑环境条件方面的细小变化,都可以看作是重复博弈问题。

5.博弈的分类和博弈理论的结构

博弈结构这些方面的差异对博弈结果和博弈分析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博弈分类相互之间都是交叉的,并不存在严格的层次关系,但我们还可以根据各种分类对博弈分析方法影响程度的大小排除大致的次序。

(1)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达成某种有约束力的契约或默契,以选择共同的策略,此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属于非合作博弈。

(2)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

(3)是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

(4)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种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全部的相关信息,只拥有部分相关信息的便属于后一种博弈。

四、“博弈论”中的经典博弈模型

根据博弈定义,小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国家之间的倾销反倾销、制裁和报复等,都有可以归结为博弈问题。“博弈论”中有一些由点及面、发人深思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不仅成为“博弈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整个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奇葩。

1.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与集体理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的困境博弈的重要意义,在于类似的情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政治、军事和法律等各个领域问题中,都有类似囚徒困境的现象。

2.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揿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若小猪去揿,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揿好后奔过来,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若大猪去揿,小猪先吃,小猪可吃到6个单位,大猪吃到4个单位;若同时去揿,奔过来再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边等待大猪去揿按钮,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猪总是会选择等待,大猪无奈之下只好去揿按钮。这种策略组合就是名闻遐迩的“纳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此处为大猪揿按钮)。

智猪博弈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如大股东行使监督上市公司的职责,而小股东则坐享这种监督带来的利益,即所谓“搭便车”;爱清洁的人经常打扫公共楼道,其他人搭便车;等等。

3.斗鸡博弈

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这类博弈也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独木桥,一般来说,必有一人选择后退。在这种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如那种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点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还有夫妻争吵也常常是一个“斗鸡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总有一方对于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却怒火。在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觊觎。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3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的文章和1953年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80年代以后博弈论迅速地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逻辑合理和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博弈论不但强化了经济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宽了经济分析的广度,从而不但使经济分析以更加符合现实的方式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使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深深地影响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经济学家的必备分析工具之一,多位博弈论专家也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获得了经济学的中心地位,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寡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并形成了经济学新的分支――信息经济学。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博弈论做出开拓性的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相隔十年,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度授予在博弈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专家――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和罗伯特・奥曼(RobertJ.aumann)。博弈论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为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开拓了新视野,博弈论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中心地位。

博弈论之所以被经济学家普遍使用,是与传统经济学的缺陷和经济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分不开的。传统经济学在谈到人(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时,往往是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个人的效用也只决定于自己的选择,其他所有人的行为都归结在价格这个参数中;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垄断和寡头是特殊情况;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然而现实中这些条件都是很难成立的。第一,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很少有的(例如,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厂家屈指可数,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彩电生产厂家也为数不多),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地域差异和信息差异,任何一个厂商总是处于某种垄断地位(正是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所以与充分竞争相比,垄断和寡头倒很常见;第二,每一主体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不仅要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而且自己的选择也往往影响到其他主体的选择(考虑一下1998年长虹大规模吸纳彩管的情形);第三,在市场竞争中信息几乎总是不充分、非对称的,获取信息经常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还是相当大的。如果不考虑以上这几方面因素,经济学所讨论的决策其实仅仅是规划问题,是在没有竞争对手时的决策,所解决的也只是资源分配问题。现实世界中决策者要在面对有智能和充分理性的对手与之激烈竞争时做出选择。在竞争对手日益明显、竞争越来越直接的情况下,博弈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工具。另外,经济学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经济个体的研究,而在各个经济个体之间,博弈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博弈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博弈论分析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不谋而合;二是博弈论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

1.分析范式的趋同。即强调个人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经济利益主体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实现均衡。可以说博弈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链接就是理性人的假设。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体系,而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就在有它的理性人假设。对此,经济学家张五常曾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到游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大厦便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人类在其经济选择行为中是绝对理性的。这个假设意味着,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约束下争取最大化报酬。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在收入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厂商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通过竞争,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实现均衡,这包括从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到所有市场的一般均衡。而博弈论研究范式是给出个人的支付函数及战略空间,然后看当事人都选择其最优战略以最大化个人支付函数时将发生什么,这与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完全吻合。博弈论从行为分析入手,坚持并突出了个人理性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不论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因的“最小最大解”,还是后来的“纳什均衡”及其精炼,都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并对理性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理性人行为背后心理作用的过程,加深了对个人理性的信念。博弈论通过研究拥有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发生冲突时是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并研究利益冲突的主体如何通过理性决策最终达到均衡,从纳什均衡到精炼纳什均衡再到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的创立、精炼和完善及模型界的存在、性质与应用的研究是现代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分析范式的趋同,经济学家很容易用博弈论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2.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对于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话题,历来争论不休,本文作者也不想就此展开论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将数学、物理学等精密科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经济学,试图使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他们把现有制度视为外在,只研究可以纯粹用目的和手段来刻画和判断的人类理,强调将复杂社会现象简约成某种可以向物理学那样可以准确把握的东西进行研究,试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因此,经济学的分析和论证尽量仿效精密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做法,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无法回避的规范分析之外,主要是实证分析,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作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博弈论,其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是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加精密、科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本身就是用深奥的数学理论写成的,对博弈论发展起过奠基作用的论文最初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对存在利益冲突的理性人的选择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使经济学向科学化目标迈出一大步。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彭建刚.博弈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动态,1998(5).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4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经济博弈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31-02

爱因斯坦曾经评说:“现代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完全扼杀人类神圣的好奇心,就已经可称奇迹。”爱因斯坦对于教育的评论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然而我们的教育形式化的后果却很严重。

经济博弈论是一门将博弈论原理与经济问题结合,分析经济活动中各博弈方的对策选择的学科,虽然作为一门学科体系,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近20年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垂青博弈论领域的研究,使得博弈论作为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最具权威性的肯定,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阿尔文·罗斯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伊德·沙普利同样也是博弈论专家,因此用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社会领域的相关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论和实际结合。然而,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只是追随理论、方法、例题、练习、复习、考试这样的教学环节,毫无自己的探索。

因此,在经济博弈论教学领域中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博弈论的热爱和兴趣,可以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紧密度。

1博弈论课程的特点及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虽然在经济学中获得了最广泛、最成功的应用,被称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石,但它的应用领域小到到日常生活、行为选择,大到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但是,由于博弈论的数学描述较为抽象,很多经济学本科学生在初次接触时会举得十分抽象与高深,目前,《经济博弈论》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单一,侧重于对理论的阐述,忽视理论的具体应用。结果是,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理论也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然而,博弈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现阶段的博弈论课程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与“用”脱节。

2pBL教学法在经济博弈论课程中的优势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英文全称为problem-basedlearning,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该教学方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最初用于医学临床教学,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为各学科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涉及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经济博弈论课程中包含大量的理论分析模型,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单纯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过于抽象、枯燥而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甚至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学生没有验证理论的机会,学习效果非常不好。将pBL教学法有效地运用于博弈论的教学中,可以让呆板孤立的理论知识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

3基于pBL教学法的经济博弈论课程教学思路设计

基于pBL教学法的博弈论课程教学目标,即以实践性的博弈论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真实性博弈的情境之中,运用自身的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的博弈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多方位思考的能力。

3.1教学问题设计

博弈论课程中根据博弈方数量、策略的内容和数量、得益和博弈过程的特征以及信息的结构等将博弈进行了分类,博弈论教材大多数也是按照博弈的类型设置章节,因此,基于pBL教学法的教学思路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的博弈类型进行。例如,可以从经典的囚徒困境作为问题案例引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以商家之间的价格战为模拟引导学生分组实验,从经典的“海盗分金”引入动态博弈中的逆向归纳法,用“旅行者悖论”引入对逆向归纳法的有效性的讨论,从选美博弈实验引入重复删除劣策略步数的方法,以最后通牒博弈引入人们对不公平的反应的检验等。

3.2具体实施

针对目前博弈论课程教学现状和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试图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价格竞争与博弈为例,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3.2.1提出问题

首先将班级分成以5-6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根据章节内容提出问题,以商家之间的价格战引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为例:每个组将分别代表一家商家在市场经营。

市场经营的规则:

(1)所有商家的利润率都维持在10%;

(2)如果有三家以下的商家采取降价策略,降价的商家由于薄利多销,利润率可达15%,而没有采取降价策略的商家利润率则为7%;

(3)如果三家商家同时降价,则所有商家的利润都只有7%。

3.2.2分析问题

同组学生分工写作、相互交流,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特点。每个小组派代表先通过协商初步达成协议。初步协商之后,小组代表回到小组向组员汇报。小组讨论之后,需要作出最终的决策:降还是不降?将决定写在纸条交给老师。在本分析问题环节要注意作为小组代表在和别组代表讨论时的出发点,回到小组中后小组成员的决策基础(是否遵守了几个小组达成的共识),以及是否运用了博弈。

3.2.3解决问题

本游戏看似简单,但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因为大部分公司都会选择降价,结果降价会导致两败俱伤。这个游戏可以用囚徒困境来分析:尽管每家航空公司都不降价均可保持10%的利润率,但是受到降价后15%利润率的吸引,它们还是会选择降价。在这种选择下,每家公司都降价导致的是行业利润率的集体下降,变成7%,但这种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每家公司都在追逐高利润。

3.3理论分析

价格博弈在经济中的实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的寡头价格战。通过降价争夺市场是市场竞争中很普遍的行为,但降价策略却不是成功的策略,因为单个厂商的降价往往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报复,这样的降价不仅不一定能扩大销量,反而会白白降低利润率。

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例,它们原来用同一种较高的价格(我们称它为“高价”)销售相同的产品。如果这两个寡头不满足它们各自原来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就都有可能通过降价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利润。但当自己的降价引起对手的报复时,这种目的就不一定达得到。假设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原来的“不降价”策略下各可以获得7单位和3单位的利润,如果中国联通单独“降价”,则自己获得的利润可以和中国移动持平,各得4单位的利润,如果中国移动单独“降价”,自己得8单位利润,而联通利润为0,如果双方都采用“降价”,中国移动获得5单位利润,而中国联通获得1单位的利润。这个博弈问题可以表示为下图的得益矩阵。

图1两寡头价格竞争依据上述得益矩阵,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囚徒的困境非常类似,假设中国移动采用“不降价”策略,那么中国联通采用降价得4单位利润,不降价得3单位利润,中国联通会采用“降价”策略,假设中国移动采用“降价”策略,那么中国联通采用降价得1单位,不降价无利润可言,因此,中国联通同样会采用“降价”策略。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中国移动的情况,也可以得出不管中国联通的策略是什么,中国移动都应该选择“降价”策略。因此,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构一定是两个寡头都采用“降价”策略,分别得到5单位和1单位的利润。很显然,这是个非合作博弈的问题,两方按照个体行为理性原则决策,因此双方的“降价”策略对双方来讲都不是理想的结果,但因为双方都无法信任对方,必须防备对方利用自己的信任谋取利益,所以双方都会选择“降价”,7单位和3单位的利润结果是无法实现的。

对照现实,2011年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净利润分别达到1258.70亿元、164亿元、42.1亿元,中国电信和联通加起来也不及中移动老大的一个零头,从收入角度看中国移动稳坐第一,但从速度看中国联通凭借3G业务增长最快,所以,我们在这里的假设中国移动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是合理的。

以上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价格博弈的例子,同理,在其他的章节,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使得课程教学生动而有趣,更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

4完善pBL教学法在博弈论课程中应用的建议

4.1重新设计pBL教学法的课程

在以pBL为教学法的博弈论课程教学中,必须重新设计新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新设计新的教学大纲,设计相关的学习内容;必须重新确定新的教学日历和教案,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4.2循序渐进地推动pBL教学法

4.2.1转变教师观念

pBL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心理上的逐步适应和能力上的逐步提高。在pBL为教学中,教师承担着多种角色的转换,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引导者,不仅考察教师的理论知识能力,还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pBL教学需要团结协作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教学中,集中和松散并存,既需要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又需要组织好课堂讨论,解决问题。

4.2.2改变学生习惯

传统的LBL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本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在课前体现,课堂上体现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因此使学生从长期的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向pBL教学模式转变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惯性。

4.2.3及时改变相关的考核和评估体系

在pBL教学模式中,相关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也必须随之改变,学生对知识提前学习能力,学生的团结协同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和课程的考核和评估结合在一起,要改变以往LBL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需要相关的教务考务部门对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权利的逐步下放。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燕.经济学本科《博弈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1).

[3]姚涛,刘倩倩.实验教学法在“经济博弈论”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5

博弈的思想从古至今,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和活动中,大到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小到百姓生活中购物的选择等,无不闪烁着博弈思想光辉。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海萨尼曾说道,“博弈是以生活为基础,而生活也离不开博弈。”人们总结规律研究后得出一系列关于博弈的思想方法等就形成了博弈论这门学科。因此,博弈论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加者在对抗性或竞争性等局势下如何采取行动,如何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选择及博弈的均衡问题。

博弈思想明确地应用于经济领域,始于Cournot(1838),Bertrand(1883),edgeworth(1925)等人关于寡头竞争、产量与价格垄断、产品交易行为的研究。而其理论始于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Von.neumann)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morgenstern)于1944年合作创立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博弈理论的诞生,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军事、政治、人工智能、生物学、火箭工程技术等。至今,学者们认为博弈论提供了一种研究人类理的通用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为清晰完整地分析各种社会力量冲突和合作的形势,具体分析人与人之间在利益相互制约下理性主体的策略选择行为及相应结局,而其重点强调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服从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方法)。

所以,博弈论的思想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无论对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背景和目的: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总结了党近些年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且对未来的工作做出规划和展望。其中领导人发言中指出了一些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给出了政府和党在领导或执政、改革方面的计划和方案。因此,此次研究的方向即是这些在十会议中被提到的有关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这些方案政策的可行性,并给出合理评价。

三、研究方法和思想:

通过对实际问题资料的收集以及有关专家的分析和评价,将问题抽象化处理后得出相应的各方得益状况和策略选择范围,在符合博弈论假设和理论思想前提下,将问题各方的博弈演变为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类型,并且选择运用逆推归纳法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相关政策方案进行评价。整个过程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独立完成的原则,认真完成研究分析。

四、相关概念介绍:

1、动态博弈:博弈方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有先后顺序之分,这种博弈就被称为“动态博弈”;

2、阶段:动态博弈中一个博弈方的一次选择行为;

3、策略:各博弈方在整个博弈中轮到选择的每个阶段,针对前面阶段的各种情况作相应选择和行为的完整计划,以及由不同博弈方的这种计划构成的组合。

4、路径:动态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策略组合形成一条条联结各个阶段的“路径”。

5、逆推归纳法:从动态博弈的最后一个阶段博弈方的行为开始分析,逐步倒推回前一个阶段相应博弈方的行为选择,一直到第一个阶段的分析方法称为“逆推归纳法”。

6、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如果在一个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策略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满足,在整个动态博弈及它的所有子博弈中都构成纳什均衡,那么这个策略组合称为该动态博弈的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五、研究过程与分析——以经济领域为例

投资创新型发展模式的博弈:

同志在十报告中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措施之一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此,我们抽象为国家与某个行业内多数企业就投资创新型发展方式、模式的博弈问题。假设国家为博弈方a,某个行业内多数企业为博弈方B,双方就是否在市场内投资研究创新型发展模式展开博弈。经调查评估,假如国家先行投资可获收益10个单位,成本为2个单位,企业投资获益7个单位,成本2个单位;若国家投资后企业积极响应则企业获益的同时可以给国家带来2个单位的规模效益。若企业不响应,则国家需要推广该模式,耗费成本5个单位,同时企业接受该模式,需付出3个单位成本。国家获益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增长,企业获益表现为收益的增加及行业水平的提高。具体如图:

图一投资创新型发展模式动态扩展形

如图可知,阶段一a选择投资,阶段二B选择响应时该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运用逆推归纳法可知,在第三阶段a选择推广,则第二阶段B选择不响应;可是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B在第二阶段会选择响应,使收益到达最大,则博弈在第二阶段就结束了,同时双方的利益都最大化;因而第一阶段a选择投资。结果符合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因此,国家要通过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投资和优惠,开发创新型发展模式,构建创新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同时各行各业积极响应,这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有专家指出,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我们更要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水平的博弈: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势必要参与国际经济的运行,融入到世界市场中。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我们对于是否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博弈,抽象化后问题如下:假设我国为博弈方a,世界市场包括除我国外的经济体为博弈方B,若我国不主动进入国际市场,甚至抵制外来贸易,获益3个单位,国际经济体获益5个单位;若我国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并且被接纳则获益7个单位,国际经济体获益10个单位;相反如不被接纳则获益4个单位,国际经济体获益6个单位,具体过程如下图:

图二投资创新型发展模式动态博弈扩展形

由有可知,第一阶段a选择进入,第二阶段B选择接纳是该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策略。运用逆推归纳法可知,第二阶段B在理性条件下会选择接纳是自己的收益最大,同时a的收益也是最大,a考虑到此,则在第一阶段时会选择进入。双方的行为都具有可信性,因此是稳定的,也就是达到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所以,面对经济全球化大潮,我国在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要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

六、研究结论和感想

通过运用博弈思想以及逆推归纳法等博弈分析方法,对十报告中党和政府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政策和规划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而且,在理解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同时,使我进一步了解其中的规律和决策的科学性,可见博弈论思想以及相关分析方法在认识事物、探究事物规律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曹国正《博弈圣经》新加坡出版

[3]朱宪辰译;《演化和博弈理论》2002.1.16

[4]凤凰资讯网:http://

[5]新浪新闻中心:http://.cn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6

一博弈理论简介

(一)博弈论的名称

博弈论,英文名称为Game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刚被介绍至我国时,曾有过多种译法。有的学者根据其英文名称,直译为游戏理论;有的学者则从该理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出发,转译为对策论或对策运筹论。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博弈论这一名称。这除了由于博弈这个带有文言味的词本身的学究气浓郁而给人的第一印象较为深刻外,更重要的是博弈一词能更准确、全面地体现策略选择、依策而动以及最终结果三者的统一。

(二)博弈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如下四项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player)。也称局中人或博弈方。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独立行动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跨国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只要能独立决策和行动,都可视作一个博弈方。比如柯达与富士公司的竞争,就可看作一个有二个博弈方的博弈。一般说来,博弈的参加者越多,情况就越复杂,结果越难预料。2,策略空间(strategyspace)。是指各博弈方可选择策略的集合。strategy直译应为战略,不过战略一词对大多数博弈来讲显然过于抽象和宽泛了。每一个策略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结果。因此每个博弈方可选的策略数量越多,博弈就越复杂。3,进行博弈的次序(theorderofplay)。博弈中各博弈方行动的顺序对于博弈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博弈方、同样的策略空间,先后决策并行动和同时决策行动,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4,博弈的信息(information)。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对博弈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之。博弈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有关对手策略以及各博弈方得益的信息。例如,在各博弈方同时决策的博弈中,必须保证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采取何种策略,否则自己将永远是博弈的输家。得益(playoff),也称支付,是指博弈方策略实施后的结果。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某博弈方选择某种策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策略。一旦确定了以上四要素,一个博弈也就随之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特别强调“理性人”的前提假定,即参加博弈的各博弈方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博弈方或社会利益。

(三)博弈论的结构

由于一个完整的博弈需具备上述四要素,因此博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不同类别:1,按博弈方划分,可分为单人博弈和多人博弈。单人博弈因为只有一个博弈方,所以它已退化为一般的最优化问题。经济学中常见的求最优问题,实际上是博弈的特例。多个博弈方的博弈较单人博弈复杂,而且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出现合作博弈问题。这样,多方博弈又将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因为在社会与经济关系中,竞争与不合作是基本方面。所以当前的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非合作博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的主要贡献,即在非合作博弈方面。2,按策略空间划分,可分为有限策略博弈和无限策略博弈。因为每一种策略都相应地对应一个得益结果,所以从理论上讲,有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有限的,而无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则有无穷多种可能。3,按进行博弈的次序划分,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各博弈方可同时决策并行动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当然,严格讲各博弈方在非常精确的同一时点同时决策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时决策是指可近似地看作同时作决定的过程,如乒乓球团体赛的出场顺序,虽双方决策可能有早有晚,但一旦敲定便谁也不许变更,因而可看作同时决策。各博弈方不是同时决策,而是先后、依次决策、行动的博弈叫动态博弈。弈棋就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博弈,双方的每一步都将取决于前面的情势。4,按信息划分,如按得益信息分类,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complete)信息,是指各方对自己每种策略的得益情况完全清楚,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在动态博弈中,如按博弈进程信息分类,可分为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美(perfect)信息,是指博弈方在决策前对其他博弈方的行为完全了解,否则是不完美信息。5,按得益情况划分,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一方收益必来自另一方的损失,这样的博弈叫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博弈方始终是对立关系;各方都会有收益,但收益总和是一固定常数,这样的博弈为常和博弈;各方不同的策略组合会有不同的收益,这样的博弈称变和博弈。显然,零和博弈是常和博弈的特例,常和博弈是变和博弈的特例。6,综合分类。综合分类是将博弈次序与博弈信息结合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按这两个标准,可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但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以及不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特性的博弈进行研究和求解。

博弈论(Game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因此,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的人、其他企业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博弈理论又译为“决策理论”。博弈论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博弈论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博弈论研究的决策不仅包括经济学领域,而妾包括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各个领域,因而博弈论又被称之为方法论。本文拟将这种方法引入到反垄断法领域,具体分析反垄断法规则的制定过程。

二、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1,政府和企业博弈的根源

企业,作为市场运行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强烈的追求利润的理性意识;企业的理性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以这个目标为指导。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指导下,企业必须研究市场上其他主体的战略并确定自己的战略,从而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都是企业博弈的对象。企业决策往往具有局部性、个体性和短期性的特点。与之相对,政府作为市场运行的监管主体,是社会理性的当然代表,其决策往往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由于政府制定的各种市场运行规则客观上限制了企业理性的发挥;尤其是当社会理性和企业理性发生冲突时,作为被管理者的企业只能寻求“次优方案”。当然,企业也并非只是一味地妥协,也可以与政府进行博弈从而影响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由政府所代表的社会理性和企业理性的冲突及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利益与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矛盾,决定了二者都将对方视作自己的博弈对象,从而使具体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表现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过程。

2,政府

和企业参与博弈的目的

企业,作为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其根本宗旨的;并且在这一根本宗旨的指导下组织各种经济活动。只要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都不惜一试,包括采取垄断的方式。但是,垄断的存在,不仅侵害了广大的消费者的利益(具体表现是通过垄断价格,将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超额利润。),而且凭借其“市场势力”阻碍了有效的竞争,打破了市场竞争的均衡状态。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具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有效的竞争秩序的当然职能;其可通过制定法律影响着企业决策的“可选择集”,即企业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显然,“可选择集”越大,对企业越有利;而决定企业“可选择集”大小的恰恰就是政府。因为政府通过确定其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影响认定垄断的界限,并通过反垄断立法决定了企业可选择范围的大小,从而间接地决定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企业参与博弈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政府的反垄断法规,实现对企业行为的有效规制,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3,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反垄断法指的是国家为了保护竞争,针对一些限制竞争行为所规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就是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限制企业有碍于竞争的经济行为。政府在决定是否将一种企业的经济行为列入受限制之列前,政府要作如下的博弈分析:保持企业退出

政府面对一种限制竞争行为有两种选择:干预,即将其限制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或者放任自流。政府要进行干预需要支出相应的费用,设费用为5,占总收益10的一半,那么经政府干预给社会带来的净收益是5(总收益10减去干预费用5)。此时,企业针对政府的干预政策有两种策略:其一是保持原有的状态不变,继续从事具有垄断性质的经济活动。但是,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如果企业采取此策略无异于自取灭亡。此时,企业不但不会盈利,相反还会被强制清除出场。其二是企业选择退出。此时,企业只需要付出沉淀成本,设其为收益的一半为5;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收益为-5.政府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放任自流。这样,如果企业保持原来的垄断状态,就将获得全部的利润所得,社会公共利益为0;如果企业选择退出,那么全部利润将自动流向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公众,此时,企业还要支付相应的沉淀成本。由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垄断利润”返还给广大的消费者,(0,10)所代表的状态正是政府介入的原因,并且是政府所要竭力改善的初始状态。(10,-5)所代表的是企业自动放弃高额的垄断利润,并且还要为此承担相应的前期投入,即沉淀成本。这是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目标的,因而是不现实的。由此,政府只能选择干预策略。企业根据其对政府选择的分析判断政府介入的可能性,然后在(5,-10)、(5,-5)和(0,10)三种状态中进行选择。由于(5,-10)的高成本和(0,10)的不现实性及由此决定的高风险性,迫使理性的厂商选择(5,-5)所代表策略。这样,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政府经过上述博弈分析,最终决定将该经济行为纳入禁止之列;而企业也会选择放弃该垄断行为。至此,反垄断法的目的得以实现。

4对反垄断法进行经济分析的意义。

对反垄断法进行博弈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的过程,反垄断法律规范的具体规范则是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结果在法律上的认定。所以,在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中,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考虑企业可能做出的策略选择,然后再确定法律是否对该行为进行规制及如何规制。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出的法律能有效地规制企业的行为,有效地保证竞争。

(二)企业间通过价格等垄断协议的博弈分析

在寡头市场上,当寡头数量很少时,从理论上说,他们很容易通过谈判实行勾结定价,即像一个垄断者那样用高价格来宰消费者。这样做,交易费用(寡头进行价格勾结谈判达成协议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而勾结定价可以为参与者带来共同的利益。但为什么这种勾结定价在现实中成功的很少呢?尽管许多国家“反垄断法”中有禁止勾结定价的条款,但实际上这个条款的作用极为有限,因为寡头之间可以采用不易被发现的隐蔽性勾结——默契。我们可以用博弈论的分析来说明现实中的勾结定价难以成功的原因。

我们假设某地牛奶市场由两家寡头瓜分,这是寡头中最简单的寡头——双头,也是最容易达成价格勾结协议的寡头市场。如果这两家寡头(a与B)之间没有任何勾结,各自按成本最低时产量进行生产,各生产3000磅牛奶,成本为每磅6元。这时,市场总供给量为6000磅牛奶,价格为6元。各家都没有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为零)。

现在这两家寡头达成价格勾结。要实现高价必须减少产量。现实中寡头之间的价格勾结总是以限产为前提的(以后要谈到的欧佩克就是这样)。如果这两家寡头把产量确定为2000磅牛奶,这时成本为每磅8元。市场总供给量减少为4000磅牛奶,需求并没有变,价格上升至每磅9元。在这种价格时,每家寡头可获得经济利润2000元。当然,勾结起来对双方都是有利好的。

如果达成协议方有一方违约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果一方违约,生产3000磅牛奶,它的每磅牛奶成本约为6元,另一方守约生产2000磅牛,每磅牛奶成本为8元。这时市场总供给量为5000磅牛奶,价格为7.5元。市场价格只有一个,是整个市场的供求总量决定的。违约的一方,成本仅6元,价格为7.5元,每磅牛奶的利润为1.5元,总计经济利润为4500元。守约的一方,成本为8元,价格也是7.5元,每磅牛奶亏损0.5元,2000磅牛奶共亏损1000元。

这两个寡头的价格勾结协议的实施并没有法律保障,因为这种协议是非法的。守约的一方无法对违约的一方提出诉讼,即缺乏有效的惩罚。是否守约完全取决于各自的意愿。他们是否会守约呢?一方守约与否的结果还取决于对方是否守约,协议并没有保证对方守约的硬约束,因此,各方都有守约与违约两种选择,而对方到底会选择什么,无法确定,这时就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各自的决策了。

我们来看a的决策过程。a要分析在B不同的选择下,自己的选择会有什么结果。a先假设B是守约的,这时a选择守约可以赚2000元,如果选择不守约可以赚4500元。两者相比,a守约时,B的占优战略是不守约。a再假设B不守约,这时a选择守约要亏损1000元,如果选择不守约可以不赔不赚(经济利润为零)。两者相比,a不守约时,B的占优越略也是不守约。a的结论是,无论B守约还是违约,对自己最有利的还是不守约。B的分析方法和结论与a完全一样。结果a、B都选择了不守约,价格协议成了一张废纸。

在这种情况下,a、B如何才能实现勾结呢?研究者发现,如果就是这两个寡头,同样的博弈会多次进行。双方最终会发现,达成勾结的条件是采用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即对方这次守约,我下次也守约,如果对方这次不守约,我下次也不守约。这种情况下,双方会发现,从多次博弈的结果看,违约是不利的,从而自觉守约。这种一报还一报就成为有效的惩罚。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只有两个寡头,而且多次重复同样的博弈。在常见的多头博弈,而且同样的博弈很少反复进行的情况下,价格勾结就难以成功了。

这种分析与现实一致吗?一个最常用的例子就是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勾结。欧佩克是一个限制产量并提高石油价格的寡头价格联盟(又称“卡特尔”)。他们在70年代的成功更多的是共同的政治动机。但经济利益在长期中是高于政治的。随着时间流逝,博弈论分析的情况就出现了。各成员国都想,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守约,我违约对自己是有利的,于是纷纷打破限产规定,增加生产,结果到80年代,石油价格就大幅度下跌了。以后的石油价格上升不是价格协议起作用,而是供求关系变动的结果

在任何一种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还是供求关系。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任何价格勾结都不能长远地提高价格。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无需价格勾结,价格也会上升。在价格决定中,价格勾结是无用的。过去我国出现过的汽车行业自律价和民航的禁折令等形式的价格勾结,哪一个实现了?人为的价格勾结当然阻挡不了供求决定价格的客观规律。博弈论分析的结论与现实是一致的。企业还是不要玩这种小权术,老老实实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

、小结

本文通过对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进行简要的博弈分析,旨在说明法律的制定不仅是立法机构的单方行为,还是一个规制者与被规制者——政府和企业相互博弈的互动的过程。如果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导致法律对于现实生活的无效和“无能为力”,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冯涛。程瑜。微观经济学[Z].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7

10年前,我在牛津学习博弈论时,曾读过RaSmUSen《博弈与信息》一书的第一版,当时对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博弈论吞没微观经济学”一语印象颇深。

为什么博弈论会吞没微观经济学?RaSmUSen讲得相当清楚:因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个体的行为,而关于经济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他们的行为总可以理解为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简单来说,人总是在追求什么,总想把他所追求的东西最大化,而他又总是不能随心所欲,而要面对各种约束,其中包括秉赋方面的约束、生产函数的约束(一定的投入只能带来一定的产出),以及信息方面的约束。早期的微观经济学假定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在生产函数或技术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20世纪30年代以后,企业这个黑箱被打开,个人成为基本分析单位,企业的行为成为个人行为的一个结果,而不再是分析的起点。微观经济学的这种变化给了博弈论以用武之地,因为这也是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博弈论对pLaYeR的基本假定,也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paYoFF。

从一定意义上说,用博弈论武装起来的经济学不仅仅是分析人们经济行为的利器,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行为也经常可以用同一方法加以解释。当然,另一方面,博弈论吞没微观经济学也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所有领域都可以使用博弈论方法。博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个paLYeR的行为影响另一个决策。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运用博弈论方法取得的成就,的确使微观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由同一出版社几年前组织翻译出版的tiRoLe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就是明证。所以,博弈论不仅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和致力于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不可不通的学问,即使对于一个试图运用经济学理论来研究现实问题而无意去创造新的理论的经济学“用户”,博弈论恐怕也是非学不可的。

博弈论之难学,部分是由于其数学,部分是由于其抽象。RaSmUSen举了几个例子,比如DiSCoUntRate,如果不懂它的精确的数学含义,恐怕很难理解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资本市场的机制,比如企业购并价格(包括例如不良贷款的转让价格)的形成机制。人们常说的短期行为,比如“今日有酒今日醉”、“先捞一把再说”,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使用的DiSCoUntRate很高,而这经常是和对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相关的。再如FiRStoRDeRConDition,其实就是一个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无论往什么方向动一动都会不再是最优。所以FiRStoRDeRConDition这个数学概念给予研究者的不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或框架。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8

【关键词】博弈论会计信息披露运用

一、引言

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或赛局理论,是经济学中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博弈论研究是的在博弈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决策的均衡问题。在现代金融界和会计管理方面,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人员都会运用到博弈。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大量出现,反映了企业各方人员在财务信息的博弈。

二、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动机

在经济交易过程中,交易的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卖方为使经济利益最大化,运用自身信息优势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处于信息匮乏的买方则会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以便自己做出合理的决策。在这种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判断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所做出的判断和行为都要考虑多种情况的发生,还要考虑其他参与者可能要采取的决策。在会计信息披露时,披露会计信息是企业作为主体向社会其他客体利益相关者输送信息的。在这里,企业作为主动方披露信息,接受者作为被动方接受信息。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披露会计信息是受到国家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制约和监督的。在实际的会计业务操作中,往往会发生处理数据时,常常存在多种可选择的信息处理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会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去考虑有选择、有目的地提取对自身有帮助、能使自身利益最大的会计信息对外披露,从而掩盖、忽视对自身不利的一面信息,所以就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三、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运用

(1)确定博弈的双方。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是企业最基本的委托关系,属于委托关系的最高层。经营者与所有者通过契约的形式,所有者把自身的企业产权如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分配权通过法律手段赋予经营者一部分,而自身只有终极所有权和收益权,同时企业所有者要求企业经营者履行其资产增值和保值、破产清偿等经济责任。我国《会计法》有明确规定,单位的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会计资料和工作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负责,还要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就使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的会计人员形成委托的一种关系。会计部分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方的经济利益具有协调和监督作用。因为会计人员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者息息相关,尤其是工资与企业挂钩,一部分会计人员又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主干,导致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的监督和协调流于形式上的应付、走过场,在关键会计信息披露上与本企业经营者保持一致,孤立、敌对企业所有者,把企业所有者作为会计信息披露博弈的另一方来看待。在这里,企业的经营者作为博弈一方,企业的所有者作为博弈的另一方。两房博弈可以看成是合作博弈。

(2)博弈双发的战略选择。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双方博弈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选择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度、法律法规等规定,客观、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企业的经营者也可以选择披露虚假、捏造的对自身经营状况有利一面的会计信息。同样,企业的所有者在博弈过程中也有两者选择,如对企业经营者披露的相关文件盒会计信息进行核实、审查,也可以对其会计信息不进行审核查看。

(3)博弈双方的利益分析。我们可假设企业经营者选择隐瞒会计信息,从中可获得利益为2,如果真实、客观选择披露会计信息,从中可获得利益为1。假设对企业所有者来讲,,经营者隐瞒会计信息科从中获得利益5,如果真实、客观披露会计信息从中获得利益为10。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一定时间段,经营者隐瞒真实情况时获利较多,对所有者不利。从长期看,经营者隐瞒会计信息,会使双方利益减少,如果真实披露会计信息,则是双方增加利益。设定前提条件为所有者检查的成本为1,所有者不对经营者惩罚和奖励,用中立的态度,分析博弈的过程,如图所示:

(4)对整个博弈过程的分析。从上图博弈分析中所知,不管企业经营者在短期内真实披露信息亦或隐瞒信息,企业所有者都会选择不检查。不管企业所有者在短期内检查与否,企业经营者都会选择隐瞒披露信息。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令人不满意,这样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现状,达到企业所有者不检查而企业经营者真实客观披露会计信息。

假设目前企业所有者发现企业经营者隐瞒、虚报会计信息,所有者对经营者惩罚为3,如果企业所有者没有发现企业经营者可以隐瞒、虚报会计信息给予奖励和附属福利待遇,从企业所有者资产收入利润的10%发放给企业经营者,其他的条件不变。如此,我们又会看到,无论是企业经营者真实、客观披露会计信息时,企业所有者就不会检查,当企业所有者检查与否,企业经营者都会如实、客观的披露会计信息。而博弈的峰值在(5.3,7.7)点达到平衡。这样,就达到了博弈的目的。

四、结语

博弈启示:我们在博弈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博弈的目的,必须加大惩处力度,同时要积极配合激励措施,实行博弈双发都有利的措施,既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又利于经营一方盈利,达到合作共赢。在惩处和激励应遵循适度和合理的原则,双发不能过激,惩罚力度大会使经营者一方压力过大。如果激励不够,又会使经营者隐瞒、捏造虚假会计信息。所以,博弈有长期、复杂的特点,我们要在合理、耐心的找到均衡点,这个均衡是双方互相忍让、达成合作的切入点,企业各方会经过多轮博弈过程才形成共识。

参考文献:

[1]上官萍.从博弈论看会计信息披露――兼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2).

[2]李秀芬,张平.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问题的多方博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9

【关键词】预算管理;博弈;过程;关系

一、博弈论概述

最早的博弈论思想产生于中国。两千多年前,孙膑利用博弈论原理帮助田忌赛马取胜,就是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博弈论(gametheory)是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论,主要是由天才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vonneumann)所创立的。他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ermorgenstern)在1939年合作,使得博弈论进入经济领域,并于1944年合著《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成为现代经济博弈论研究的开端。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博弈论试图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性化、抽象化,以便更精确地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为实际应用提供决策指导。

博弈论中的个人决策与传统微观经济学中论及的个人决策相比,都是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追求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但其约束条件却不尽相同。通常,传统微观经济学中论及的个人决策,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个人收入的条件下,使其效用最大化;个人效用函数只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此,既不考虑自己的决策对他人决策的影响,也不考虑他人决策对自己决策的作用。与此相对照,在博弈论中,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而该理论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考虑了人们决策的相互影响,并把他人的决策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分析,拓宽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更接近于现实世界。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其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1950)中闪耀的亮点。

纳什均衡定义: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二、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博弈活动

预算管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过程①,按加拿大学者安东尼·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的定义,“预算博弈指管理者会通过操纵信息和目标以达到个人尽可能高的奖金收入”。预算管理中的博弈活动主要发生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博弈的存在,是经济理性人合理逻辑思维的结果。建立责任中心的企业,其预算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形式有各级责任中心、预算管理层和企业决策层。由于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不同责任中心可支配资源的安排、配置和调整,对于本责任中心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动机使得不同责任中心的目标出现差异,因此只要存在责任中心的目标差异以及他们赖以活动的平台空间,就会有博弈活动存在的可能。

从预算目标来看,企业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股东、董事会、总经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博弈结果就会对谁有利。从公司治理来看,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是企业内部权力分配的过程。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机构的设置以及各个机构的职责设定,特别是总经理与董事长是否兼任、董事会内部各委员会及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的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基本上决定了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在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发言权的大小。例如,如果董事会由大股东所操纵,则在此情形下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对大股东有利而可能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如果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兼任,董事会中内部执行董事占多数,那么总经理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在此情形下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对总经理有利而不利于股东和债权人等。

预算管理过程是在两组参与者之间展开的,他们分别扮演企业资源的委托人和人两类不同的角色。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在预算管理的每个层次上。从预算管理的程序看,预算管理的实质是企业的委托人和人利用企业预算这一工具,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场博弈活动。这是因为(刘凡,2007):

第一,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委托人和人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根据对方的行动决策来进行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选择。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委托人和人各自决策的选择都受到另一方决策选择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其各自的决策也相应影响到另一方的决策。企业最后通过并将实施的预算方案是在汇集双方决策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双方在企业预算管理这一博弈活动中的均衡结果。在预算管理的博弈过程中,委托人和人的角色具有互补性,他们之间发生的互动作用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预算框架。博弈双方各自坚守自己的立场,申明自己一方所能实现的目标,最后在双方力量均衡的基础上达成妥协。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利于提高预算的专业性,增强其可预见性,降低预算过程中的成本和预算决策的复杂程度。他们既相互竞争也相互合作,并且在客观上形成某种协调或制衡机制。显然,只有经过职能专门化的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博弈,经过利益交锋和制度协调,最终形成的预算才是最理想的。

第二,预算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不同的预算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的作用大不一样。预算使得个人行为符合企业决策标准,或作为个人之间进行合作的路标,但由于不可能平均地分配预算的效益与成本,因而能够得到所有参与者支持的预算极少。因此,谁能够在预算的制定中拥有发言权,谁便能够通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预算将企业资源转移给自己,谁便能够在利益分割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因而预算的制定过程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一场政治博弈。从预算的经济后果及其政治化过程可以看出,预算的制定与完善涉及到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复杂的交互影响,某一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只有考虑到他人决策行为时,才能有比较合理的基础。现代非合作博弈论就是专门研究在人类行为发生交互影响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决策及如何使决策达到均衡的一门科学,而预算制定与完善过程中的“攻”与“防”行为,适当提供了博弈论发挥解释功能的舞台。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一个多重博弈过程,预算作为一种契约制度也是如此。有限理性决定了预算的制定与完善只能是一个渐进过程。预算如有漏洞,利益相关者便会乘虚而入、为己谋利,而一旦预算的制定者发现便会调整预算或重新规制加以堵塞,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预算制定者与执行者就预算进行的博弈过程。一次“博弈”过程的完成,预算暂时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在此状态下任何改变预算的企图都将是徒劳。然而,这种均衡状态不会长久,一旦新技术、新经济业务出现,便又会引起新一轮的预算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其结果又会达到新的“博弈均衡”状态。预算经过多次博弈便会不断得到完善,“纳什均衡”点便会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逼近,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②状态。尽管预算博弈的过程会产生一些摩擦费用,但一个经过多次博弈而得到“公认”的预算,其运行交易费用的节约足以抵消这些“摩擦费用”。

 三、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三类主要的博弈主体,即预算管理决策层、预算管理层和预算管理执行层。这些主体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刘凡,2007)。

(一)预算管理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是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负责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及方案,并对其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考评。企业预算管理层是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制定战略导向及对目标调整时,需要面对不同的管理阶层,而不同的管理阶层往往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可能和决策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在这种条件下,自然产生了决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2.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协助和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管理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决策层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决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3.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管理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各个管理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管理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管理层和决策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二)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工程。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的每一个决策最终都是要通过执行层的努力才能实现。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层在执行预算管理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如果本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虚假信息较多,将会受到决策层的处罚。这种确定何种惩罚和何种惩罚程度的过程本身就是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过程。

2.企业决策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执行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执行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执行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执行层和决策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3.企业决策层在协助和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执行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执行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决策层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产生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

(三)企业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层负责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执行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成败,而预算管理层是这种基础性工作的制定者和评价者,其制定和评价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这种基础性工作的进程。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存在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预算管理层在制定本部门战略导向及对目标调整时,需要面对不同的执行阶层,而不同的执行阶层往往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可能和管理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执行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2.企业预算管理层在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执行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执行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管理层形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执行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3.企业预算管理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执行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各个执行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执行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管理层和执行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4.执行层在执行预算管理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如果本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虚假信息较多,将会受到管理层的处罚。这种确定何种惩罚和何种惩罚程度的过程本身就是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过程。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博弈关系外,其他一些比较微观的博弈行为还有很多,如企业预算管理不同执行层之间的竞争,不同预算管理层之间以及不同预算管理决策层之间的不同意见与冲突等。可以说,没有人能将其中所包含的所有博弈关系都列述出来,即使是一个极简单的现实经济活动,也包含着许多博弈关系,只不过有些博弈关系主要些,有些则是次要些。这些博弈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使得预算管理的结果趋于更加合理而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凡.基于博弈论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苏寿堂.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高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篇10

[关键词]博弈论纳什均衡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沃尔玛

谈到博弈策略问题,可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1.囚徒困境

两个人由于被怀疑犯罪而被捕。官却苦于没有证据,为了急于让这两个人坦白,就把两个犯人分开,并对每个犯人说:“如果你坦白,而你的同伙没有,我可以保证给你减刑至6个月,同时根据你的坦白你的同伙被判10年徒刑。但是,如果你们两个同时坦白,你们每人将被判3年徒刑。”此时,这两个犯人知道,如果他们都不坦白,因为没有证据而只能以轻罪审判他们,为此,他们会坐2年牢。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与集体理之间的矛盾、冲突。

2.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揿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若小猪去揿,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揿好后奔过来,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若大猪去揿,小猪先吃,小猪可吃到6个单位,大猪吃到4个单位;若同时去揿,奔过来再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边等待大猪去揿按钮,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猪总是会选择等待,大猪无奈之下只好去揿按钮。这种策略组合就是名闻遐迩的“纳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效用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沃尔玛连锁店是美国一个极为成功的低价零售商,它的成功在零售商业中显得非常不寻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现有企业的急剧扩张以及新企业的进入使廉价零售业的竞争极为激烈,很多大的连锁店接连破产,但是,在此期间沃尔玛则不断地扩张,并且他的利润也不断地提高。为什么沃尔玛成功而其他企业失败呢?关键在于它的扩张策略。当时大城镇中的廉价商店相互竞争,利润越来越低,但是在较小的城镇中却没有这类竞争,沃尔玛进入了这样的小镇,小镇只能维持一个零售商,从而这个店成为垄断商,而不用顾忌其他大连锁店的竞争。沃尔玛处于一种预防性博弈的状况中,其报酬矩阵如下: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左下角和右上角。哪个均衡成为现实则取决于谁先进入。这里沃尔玛的谋略是预防性德尔决策――在任何商家之前它在其它小镇里已建造了商店。

生活中的“博弈论”

假设你(Y)与竞争者(C)计划今年暑假在某个海滩上买饮料。建设这海滩长达300米,并且假设海滩上的人均匀分布。你与竞争者卖的是相同的饮料,并且价格也相同,所以顾客愿意到最近的摊位买饮料,你会在什么位置卖饮料?你认为你的对手会在什么地方设摊位?

分析:假定你的对手选位在a点上,这时,你不应该选位在中央,你应该把你的摊位移动到很接近a的左方。这样你可以独自占领a的市场,而与C竞争其余的市场,这当然不会是均衡点,因为你的对手会把他的摊位移到你的左边。不难发现你与你的竞争对手会在相同的位置设置摊位。

博弈论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现在它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军事、政治、商业征战、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工程学中如控制论工程也不少应用。现在它与信息经济学紧密联系,如信号游戏、拍卖形式、激励机制、委托理论等博弈无处不在,博弈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迪克西特,奈尔伯夫,《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米勒,《活学活用博弈论:如何利用博弈论在竞争中获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