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十篇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十篇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3:30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1

关键词信息化成熟度;aF-Bp神经网络;建筑施工企业

引言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建设水平直接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信息化等级划分标准的缺失,导致施工企业一方面无法准确评估其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信息化效果不理想。建设部已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效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设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1.1评价指标的构建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1],建立以4个一级共17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设各二级指标满分均为100,其评价要点及评分细则见《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

1.2成熟度模型的等级划分

采用阶梯式结构,将成熟度划分为初始、基本、成长、成熟、优化5个等级,分为企业信息化的雏形、形成、发展、迅速增长、自我完善阶段[2]。

1.3成熟度模型的内部结构

将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作为各关键过程类,二级指标作为各关键过程域,二级指标各评价要点作为各关键实践[3]。

1.4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将5个等级评分标准分别划分为[30,50)、[50,65)、[65,80)、[80,90)、[90,100]。以人工鱼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求取成熟度总分作为定量评价结果。但其只能作为成熟度等级判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企业还需依据各等级关键实践进行定性检验,若某等级所有关键实践均达标才能确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处于该等级[4]。

2基于aF-Bp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训练样本的获取

经专家测评得出各二级指标评分和期望总分构成网络输入对,调研30家施工企业的原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

2.2网络结构及参数的设置

以二级指标评分为输入,成熟度总分为实际输出,期望总分为期望输出;经试验建立17-20-1的三层神经网络;Bp最大训练次数、学习率、误差要求、动量因子分设为2000、0.05、10-4、0.9;aF人工鱼数目、可视域、拥挤度因子、步长、迭代次数分设为10、0.5、0.618、0.1、50;分别在Bp和aF-Bp中训练做对比。

2.3运用matLaB对网络进行训练

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选前25组为训练样本,后5组为测试样本,在matLaB中训练。Bp和aF-Bp训练平均次数分为17758、671,可看出aF-Bp性能远优于Bp。aF-Bp测试误差表明其与专家评价的拟合性更高[5]。将上述训练出的aF-Bp神经网络保存,待评企业只需将各二级指标评分输入网络,即可得出总分先作定量划分,再以各等级关键实践定性检验,即可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3案例分析

因保密需要,将该公司命名为a。a公司各指标得分为X=(96,96,92,90,85,90,100,85,100,80,50,70,100,80,90,95,90),将X输入matLaB中保存好的模型中,输出值为0.8650,则a公司信息化成熟度总分为86.50,定量评价结果为成熟级。依据成熟级各关键实践进行定性检验,发现a公司存在不足之处,给予如下改进建议: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在项目现场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与软件供应商合作,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员工信息化培训力度,确保培训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完善信息化组织,在各项目部设立信息管理责任人;设立Bim中心。

参考文献:

[1]JGJ∕t272-201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S].2012:1-38.

[2]王洪艳,朱晓楠.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4):89-90.

[3]张健.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任宏,祝连波.基于组合权法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多层次灰色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2-88.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2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

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战略部署之一,信息化的实施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是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科学评价与分析,信息化成熟度模型(imm)是对企业信息化演变发展规律的研究,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客观认识自身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成熟。

一文献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化演变过程一直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对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其中最著名的是nolan模型。此外,还有Synnott模型(1988)、mische模型(1990)、Hanna的信息技术扩散模型(1990)、edgarSchein模型、Sw-Cmm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1986)、CoBit框架下的it过程成熟度模型(2000)、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2000)、业务―it联盟成熟度模型(2000)和基于价值链的四阶段模型(1990)。上述模型的设计思路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和四个维度:一是从信息化的支撑要素分类,有两个建模维度,即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二是从信息化的功能实现分类,有两个建模维度,即横向价值链和纵向管理链。总体上看,多数模型在信息化发展阶段分类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上比较科学,但忽视了从信息化演变的内在机制上去挖掘关键因素。

国内学术界对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与测评方法的研究,综合考虑了我国信息化的特点。左美云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划分为技术支撑、资源集成、管理优化、战略支持和持续改善五个级别。模型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的信息应用层面,还增加了信息制度、外部协同、信息战略等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另外邱长波得到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包括信息系统准备、信息系统引入、信息系统集成共享、信息系统企业外延伸及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五个阶段。

二区域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自动化、现代管理与制造相融合,从而改善制造企业的生产设计和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节约成本,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企业管理模式、制造技术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用五个关键词进行了提炼,即泛在、智能、融合、绿色、可信具体解释如下:

泛在―信息化的广泛性,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用的一个载体。更具体地说,泛在性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接入信息系统。

智能―信息化应该从被动式向智能型、自适应型演变。应该侧重向知识管理和规则建模发展。

融合―领域知识、行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知识要融为一体。

绿色―信息化是一个高能耗领域,要从硬件技术和管理方法入手,推进信息化的低能耗,实现信息化的绿色环保。

可信―信息化要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三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分析,宏观角度的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地区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不能准确发现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利于科学测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因此,对于个性化比较强的某些区域制造业,应该化繁为简,抓住关键问题,设计一套适合该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

以温州地区为例,温州地区以中小型制造业为主,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打开国际市场。因此温州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应该侧重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开展评价(详见下表)。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它间接反映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整体规划水平。本文从制度、软件、硬件、人才四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管理制度完善程度、软硬件投入占企业固定资产比值、计算机联网率、人均拥有电脑数、网络性能水平和信息化人才占比六个方面。

第二,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这是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生产、管理、推广、决策四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CaD/Cam应用水平、eRp应用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信息化辅助决策水平。

第三,信息化实施效果。信息化实施效果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成果。本文从资金与市场规模两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库存资金占有率、资金周转效率和市场占有率三个方面。

四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实施办法

对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除了设计一套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外,还要设计科学可行的实施手段。本文在研究大量成熟度评价文献的基础上,以温州地区为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实施办法,关键步骤包括以下三点。

1.确定指标权重

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温州地区,可以考虑选择行业专家、高校专家和制造业业主共同组成专家团队。

使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的主要步骤为:第一步,确定比较判断矩阵。请专家对指标两两比较其相对于上一层所从属指标的重要性之比,由比值构成比较判断矩阵;第二步,层次单排序。用方根法计算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三步,层次总排序。自上而下分别用每一层的每个指标相应地归一化特征分量作权,乘以下一层其支配的每一个指标的特征分量,便得到下一层指标的组合权重,最下一层的组合权重即为所求。在总排序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组合的一致性检验。

2.建立成熟度阶段模型和评分区间

首先,分层次抽样采集样本。根据测评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温州地区的制造企业进行调研,收集100份以上的样本。为了较好地保证样本在成熟度分布上的完整度,可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抽样,即根据与成熟度有较高关联度的指标(如温州制造业的规模指标)对样本进行分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

其次,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量化赋值。为了控制测评总分的区间,制定评分等级,需要对采集到的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计算信息化成熟度总得分的公式:

i=

其中,i表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总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赋值,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最后,聚类分析建立成熟度阶段模型,并确立阶段评分区间。第一,利用聚类分析中空间浓缩度高的最短距离法,对样本中处于同一信息化水平层次的企业进行归类。具体根据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指标的二级指标变量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合适的类间距,将样本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分为3~5类;第二,根据指标的贡献率,剔除一部分对聚类结果影响很小的指标,从而构建成熟度阶段模型的特征指标。第三,通过对所处不同阶段的样本企业的对比分析,综合得出信息化成熟度的阶段特征。第四,计算各阶段每个企业的测评总分,综合得出各阶段的评分区间。

3.开展具体实例的测评

在建立了温州制造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和评分区间标准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温州地区具体的企业实例开展信息化成熟度的测评。首先,根据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的特征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实例企业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结果实施测评量化,并计算测评总分;再次,根据测评总分,参考成熟度阶段模型的评分区间确定该企业所处的成熟度阶段;最后,参考该阶段和高一级阶段的信息化成熟度特征,对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化的重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nolan.RL.managingtheComputerResource:aStageHypothesis[J].CommunicationsoftheaCm,1973(7)

[2]GibsonCF,nolanR.L.managingthefourstagesofeDpgrowth[J].HarvardBusinessReview,1974(1)

[3]nolan.R.L.managingthecrisisindataprocessing[J].HarvardBusinessReview,1979(2)

[4]左美云、陈蔚珠、胡锐先.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管理学报,2005(3)

[5]左美云、王.胡锐先.基于专家调查的组织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5(4)

[6]邱长波、张佳、施梦.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2007(4)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3

关键词:Gem模型;供应链;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常熟市服装产业的产业链逐渐完整,产业集聚逐渐形成,但其竞争力如何值得研究。本文将运用Gem模型对常熟市服装产业集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发现常熟市服装产业的不足,有利于常熟市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模型的建立

Gem(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r)模型是加拿大学者timpadmore和HerveyGibson通过对porter的钻石模型改造后提出的。Gem模型将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分成了3对:一是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二是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三是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所以总共有六个因素,分别是资源,设备,供应商和辅助产业,企业结构和竞争,本地市场,外地市场。本文将运用该模型分析常熟市服装产业,通过数学方法使竞争力水平得到量化,这比其他竞争力模型更加直观、方便,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描述常熟市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综合评价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模型的评判标准及问卷设计

首先要得到影响竞争力的6个因素的分值,每个因素根据其实际情况的不同分值定位1分-10分。其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来说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在前5名;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将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本文设计了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问卷,提出与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相关度较强的24项二级指标。对此,调查组向132家纺织服装及相关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包括实地走访书面形式和网络邮件电子形式,共发放145份问卷,最后收回10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2.4%。调查企业按照规模大小分类,包括9家大型,58家中型,65家小型;按照处于供应链的不同位置,包括3家服装设计公司,25家面料生产企业,9家辅料生产企业,46家服装加工生产企业,24家综合性服装企业(包括服装设计、面料生产、服装加工),25家服装批发销售企业。

三、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的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6项因素分别设为wi(i=1,2,3,4,5,6)。首先通过邀请10位专家给每个指标选项的比重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其次对评分的结果进行平均,并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四、Gem模型的计算

第一,根据调查问卷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以及上述各因素权重的加权,得出Gem模型赋值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

第二,对“因素对”进行计算和转换,计算“因素对”分值。“因素对i”分值=(D2i-1+D2i)/2,i=1,2,3。D2i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而其分数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第三,计算“集群线性分数”和最终结果。集群线性分数值=∏i1~3(因素对分值i)。为了使模型最终的满分分值达到1000。最终的量化表达式为:Gem=2.5[∏i=1~3(D2i-1+D2i)]2/3。

由此,可以知道3个因素对得分分别是:基础=7.05分,企业=6.5分,市场=6.5分,集群线分数值=∏i1~3=297.8625,Gem=2.5[∏i=1~3(D2i-1+D2i)]2/3=446。

五、Gem模型计算结果的简单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因素得分图,如图1所示。

根据Gem模型理论,如果一个集群在6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基本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6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000,说明此企业集群拥有世界级的竞争力,以此类推。由本文的计算结果可知,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446,介于3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没有竞争力)和490(全国范围内有竞争优势)之间,并且各项得分相差不大。该集群的6个一级指标平均得分约为6.683,表明常熟服装产业集群在国内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因素之间差距不大,但外部市场和供应商及相关企业因素对得分稍低,表明常熟市服装产业集聚的基础较好,但市场与企业有进一步提升必要。

六、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1.服装企业创新力不足。首先,常熟市服装集群内大多中小型服装企业并不花太多精力推广自己的服装品牌,一味模仿大型品牌服装设计,利用低层次的价格各自为战,形成集群内部的恶性低价低质量竞争,并不追求高层次的服装设计和质量竞争力,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其次,大型服装企业并未以龙头企业身份作为导向,给中小型企业提供知识及技术指导。供应链上企业间技术上和知识上交流的缺乏,使得产业集群发展并未提供的本应发生知识溢出和创新动力。

2.服装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一方面,虽然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下的同类服装企业的竞争激烈,企业竞相采用新机器和新系统,但是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失、企业创新能力有限,实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不能够将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现阶段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下存在同类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信念,对于共同建立信息化网络认识不足,而且常熟市服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互动难度大。

3.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不完善。常熟市服装集群内各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并未形成,核心企业的龙头领导力不足,给中小型企业提供的专业化业务知识和技术不足,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上为核心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很少。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甚至一些大型服装企业的服装设计和面料生产都由群外提供。

(二)提升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1.提升创新力的建议。分别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角度提升常熟市服装创新力。(1)企业内部供应链创新力提升建议。首先,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常熟市政府可以建立服装设计城。鼓励一些设计公司或者设计团队入住,为常熟市的服装企业设计服装。其次,增加企业内部创新的动力,减少抄袭的现象。建立服装抄袭举报制度,建立服装仲裁委员会,对企业的抄袭现象进行管理。服装企业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服装样式先提交给仲裁委员会备案。如果有发现其他企业进行抄袭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2)企业外部供应链创新力提升建议。常熟市地方政府应该多举办各种交流会和展会,同时邀请带头核心企业介绍经验来促进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

2.提高信息化程度的建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升级都有着重要意义。服装企业信息化离不开数字程控、eRp等技术系统,这些技术系统可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大大缩短传递时间,并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库存情况、配货发送、销售状况、终端顾客需求及进行预测,为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合作都提供便利。对于服装行业,其供应链终端直面消费者,而其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快速响应需求,更使得产业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供应链的角度,提高常熟市服装企业信息化程度,需要从企业内部供应链信息化和外部供应链信息化这两方面着手。(1)企业内部供应链信息化程度提升建议。首先,企业应投入资金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如开设专业化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前来上课培训。其次,政府、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资,常熟市本地高校开设专门的物流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并增加与服装有关的供应链、信心管理课程,鼓励学生参加eRp大赛,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参观基地,三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再次,政府增加对服装企业高新技术的投资,加大开发力度。企业外部供应链信息化程度提升建议:一是建立专门的服装信息服务平台,为常熟市服装供应链大小企业提供信息指导。另外,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同以及不同节点企业关注的信息差别,该信息服务平台应设置对应的信息化服务。二是企业应选择有实力的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同时挑选一些具有价格优势的小型供应商作为储备。供应链上各节点核心企业应向两端节点企业提供信息支持,使能够统一供应链的信息传递标准,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完善群内专业化分工的建议。完善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我们可以从企业外部供应链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以供应链各节点核心企业为中心,中小型企业为高层次配套商、供应商的产业集群,其中核心企业主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中小型企业则作为核心企业的重要支撑。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大力培育核心服装企业,提高主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常熟市政府要为服装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完善工业园设施吸引资金足、信誉好、能力强的服装企业加入。(2)积极扶持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使其能够在集群发展中积极配合核心企业。中小型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不足,建议常熟市政府为企业申请贷款建立担保机构,或者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风险投资者参与。

参考文献:

1.常熟服装城在不断发展中提升竞争力[n].新华日报,2010-05-12.

2.timpadmore&HerveyGibson.modelingsystemofinnovation:aframeworkforindustrialclusteranalysisinregions[m].Researchpolicy,1998.

3.michaelpo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theFreepress,1990.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流程;层级模型;信息技术外包

中图分类号:F40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6-0112-06

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变量。知识的分享、汇集、整理、应用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相对于企业有形资源来说,企业知识管理的隐形特点明显。因此,为克服知识管理隐形特点带来的模糊性,积极构建界定清晰的指标模型,让企业认清目前的知识管理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知识管理实施的路径和重点,一直是国内外诸多学者探讨知识管理的热门话题。

一、研究回顾

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献,国外学者主要基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来研究该问题。Kulkar—ni和Freeze提出知识管理能力评估模型,该模型基于Cmm将知识能力水平划分为不可能级、可能级、鼓励级、熟练级、管理级和持续改善级六个等级,用来确定一个组织在不同知识领域的能力水平。西门子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由分析模型、发展模型和一个被定义的评估过程组成,其中分析模型反映出在未来应该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主题,发展模型提供帮助组织确定各个关键领域和主题如何实现最佳发展以到达下一个成熟度等级的信息,评估过程建立从评估定义到结果阐述的所有相关步骤的框架。该模型的等级划分完全沿袭Cmm的等级,分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五个等级。被引用次数比较高的infosys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和paulzen等的知识过程质量模型也都是基于Cmm提出的。不同于上述基于Cmm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wisdom Source的知识管理模型(K3m)通过定义知识管理系统和测量的不同特性,采用系统的知识管理观点将知识管理划分为八个等级,但是K3m将技术评价作为整体,而缺少人员和文化维度,因此,同其他模型相比,K3m在综合地评价整体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方面稍显薄弱。pee等则在综述、比较、评估和合并已有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General Kmmm),该模型集中于评估组织中人员、过程和技术方面知识管理发展状况,也是沿袭以前学者的研究将知识管理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初始级、有意识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已建立级和优化级/共享级。

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主要也是基于Cmm模型展开的,蔡韬介绍了成熟度模型在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在Cmm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模型分为初始级、获取级、共享级、利用级和创新级5个等级。从Cmm出发,孙锐等结合组织知识管理流程,分析基于能力成熟度的知识管理模型,提出对应于不同知识管理能力等级的阶段性知识管理特征、管理目标和关键过程活动。此外,尹彦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Cmm理论构架,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的逻辑模型,将知识管理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可复用级、已定义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并提出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粒子群算法与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估。不同于上述学者,张鹏等以管理者、员工、企业文化、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技术和知识管理内容为结构维度,参照哈罗德·科兹纳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模型分为无序级、简单级、规范级、协作级和持续改善级5个级别,并应用aHp决策分析法确定成熟度各指标因子的权重,给出成熟度“级越”的方法。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关于企业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的研究大多是从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的角度展开,而且,对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首先应该是企业需要有效管理的知识本身,只有理顺企业对知识的管理流程,才能有效地管理知识。鉴于此,文章按照知识在企业中循环的生命周期即知识的管理流程,来划分企业知识的管理层级。文章分析的层级划分有助于理顺企业对知识的管理流程,促进组织知识螺旋加速上升,实现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顺畅性。为了更清晰地阐明各层级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我们选取具有高知识密集度的信息技术外包企业作为案例,并从人力知识、技术知识、顾客知识3个核心知识维度,构建衡量信息技术外包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指标,对知识管理各层级在这类高技术企业中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为企业确定其知识管理所处层级提供探索性的量化指标参考。

二、企业知识管理层级模型的构建

(一)知识管理流程综述

关于知识的管理流程,不同的学者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过程。认为知识管理的总目标是使公司知识相关的效能以及知识资产的盈利最大化,并且使它们得到持续的更新,wiig将知识管理过程划分为知识创造、知识保持、知识更新、知识组织、知识转移和知识实现等一系列活动,并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过程就是理解并且聚焦于明确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建立、更新和应用。Liebowitz(1999)等则将知识管理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识别、获取、选择、存储、共享、应用、创造和销售。将知识管理视为一种过程,alavi认为知识管理的焦点在知识流和知识的创造、分享和分配知识的过程,通过构建知识管理流程框架,识别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流程各个阶段的潜在作用,根据该框架,作为知识系统的组织由知识创造、知识存储/检索、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4个广泛认可的知识过程集组成。此外,通过提供一种知识在组织里如何被组织和应用的管理框架,Benbya等在该框架中将知识发展周期定义为知识产生、知识存储、知识分配和知识应用的过程。综上所述,虽然大量专家对知识管理的过程进行了界定,但对于不同的研究者而言,他们对知识管理的流程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借鉴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知识的管理流程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新旧知识的汇总阶段、知识的编辑转化阶段、知识与实践的匹配利用阶段和创造新知识的阶段。

(二)知识管理的层级模型

基于上述企业知识的管理流程,我们将企业知识的管理活动划分为四个层级:初始级、基础级、利用级和创新级(见表1)。这4个层级是nonaka的SeLi知识转换模型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4个层级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反映企业知识管理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4个层级不完全等同于整个企业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而是知识的一个管理周期,每一个知识的管理周期形成企业整个知识管理过程的一个上升螺旋,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就由这样的知识螺旋周期向上推进。下面,对企业知识管理层级模型的各个层级进行具体阐述:

1.知识管理初始级。知识管理的初始级活动主要体现在企业知识的汇集度上,具体表现为企业中知识的分布层面、知识汇集量以及知识汇集速度。在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知识管理活动是汇集。其汇集的知识不仅包括企业中的已有知识,还包括创新级中产生的新知识。这一层级主要涉及到以下问题:企业中的知识主要分布在哪个层面(个体层面、项目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企业中有多少知识被汇集,是否各个项目的知识都汇集到同一个地方;是否企业中的每位成员都被要求提供知识,提供知识的频度和质量如何等。

这一知识管理层级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it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撑。企业需要具有实现知识管理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网络信息系统,这有助于企业成员快速、准确地传递并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同时,企业具有促进知识贡献的制度要求或激励机制等,比如定期的项目总结、成果汇报要求,鼓励员工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得出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图表、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进行经验共享。这些都有利于知识从个体向企业的转移,丰富企业知识源。

2.知识管理基础级。知识管理的基础级活动主要体现在企业知识转化度上,具体表现为企业通过对初始级中汇集的知识进行编辑、包装、提炼,使知识增值。

知识管理初始级活动中汇集的知识往往处于分散状态,是零散和无序的,需要对其进行编辑、加工、分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存储,实现编码化,最终融入企业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利用级的活动将知识运用到产品和服务中去实现知识价值。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各个项目中汇集的知识放在企业的大背景下,重新组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框架,经汇总组织后的知识系统框架将和整个企业而非某个特定的部门或业务有密切联系,也即是实现知识的通用性,使知识能够给企业其他员工带来好处。知识管理基础级活动在知识的共享集聚与应用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知识管理的这一层级中,对知识进行提炼、分类很重要,通过分类使知识增值。这一阶段需要专门人员以及专家的参与,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可以采取绘制知识地图、分类知识库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的识别和分析,完成知识的格式化、编码化。

3.知识管理利用级。知识管理的利用级活动主要体现在知识与企业工作的匹配度上,具体表现为将知识与企业具体工作联系起来。

只有将知识与企业工作匹配起来,进入应用阶段,知识的作用才能被激活,形成企业内成员对知识的需求,并实现知识向价值的转化。知识管理的这一阶段需要部门负责人的参与,根据业务部门以及工作的不同特性,知识管理专员在部门负责人的协助下,对编辑、提炼、编码后的知识进行分析并与具体工作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的具体运用,这一阶段为将知识送人具体应用阶段做必要的铺垫。

4.知识管理创新级。知识管理的创新级活动主要体现在企业知识的增值与再生上,具体表现为企业中知识的不断更新、已有知识的交叉形成新知识以及新知识带来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已有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是其吸收、使用以及产生新知识的基础,现有知识存量的排列组合成为创新的源泉。企业知识体系内各部门、各专业的不同知识相互联系、相互冲击,是新知识产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用发挥程度上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即知识决定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因此,建立知识库更新机制,确保知识在企业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也是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识的创新级中产生的新知识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的管理螺旋,由这样4个层级构成的知识管理上升螺旋将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向上推进,完成整个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无用知识的淘汰和新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知识管理层级模型应用:以信息技术外包企业为例

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企业需要管理的相关知识,知识本身才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组成要素。信息技术外包项目是知识密集型管理项目,其主要通过提供智力和专业信息服务来实现价值,知识是其最宝贵的资源,从计划、决策到实施、评估、反馈都涉及到广泛的知识运用和智力创造活动。可以说信息技术外包项目的管理过程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在这类企业中,能够实现知识的有效循环显得尤为重要。对信息技术外包项目进行知识管理是其实现项目信息结构化、项目团队知识共享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选取信息技术外包企业的核心知识作为评价维度,以便进一步分析基于知识流程的知识管理层级模型。

(一)信息技术外包企业核心知识维的确定

美国知识管理领域专家托马斯·a.斯图尔特thomas a.Stewartl994年提出知识资本的H-S-C结构,他认为知识资本包含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结构资本(structural capital)、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3个方面。人力资本指的是企业人员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结构资本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系统等。而顾客资本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品牌满意度、顾客忠诚度以及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本。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企业知识资本市场价值的实现。因此,基于thomas的H—S C知识资本结构,文章认为企业知识应该包含人力知识、结构知识和顾客知识三种知识。人力知识主要指企业人员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等高度依附于人力因素的知识。结构知识是使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知识,包括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顾客知识包括顾客的基本信息、顾客的需求和潜在顾客等相关知识。另外,鉴于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外包企业中的重要性,在听取多位外包及知识管理领域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文章将结构知识中的技术知识单独列出,代替结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类。最终,确定对于信息技术外包项目最为重要的三类知识,即人力知识、技术知识和顾客知识。

将信息技术外包项目涉及的这3类核心知识作为衡量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3个重要维度(见表2),可以构建反映企业知识管理层级水平的指标。3个知识维度可具体划分为九项量化指标:

1.人力知识管理涉及3项指标:(1)单一领域人员占比,单一领域人员指的是企业中只具备单一领域知识技能的员工,比如,做系统设计但不会系统集成的人员。(2)相关领域人员占比,指的是企业中具备相关领域技能的员工占比,比如,做系统设计的人员同时也会系统的集成等。(3)跨领域人员占比,指的是不仅懂得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懂得外包业务的洽谈或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员比重。

2.技术知识管理涉及3项指标:(1)技术档案,用企业技术存档率来衡量,指的是已经进行存档管理,纳入企业技术档案库的技术占比。(2)技术模块化,用技术模块化率来衡量,指技术流程化程度。(3)技术创新,用企业新技术开发率来衡量,主要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构建状况。

3.顾客知识管理涉及3项指标:(1)顾客的获得,用顾客增长率来衡量,主要指新顾客的获取,这里的新顾客指的是以前没有在本企业购买过产品或服务的发包方。(2)顾客的维持,用顾客二次或多次业务率衡量,指的是顾客已经在本企业购买了某项产品或服务,对本企业为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意,从而在本企业再次购买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老顾客。(3)顾客的挖掘,用顾客拓展率衡量,是指已经在企业购买了某项产品或服务并且又在本企业购买其他产品或服务的顾客,即老顾客在本企业购买新业务。

(二)知识管理层级在信息技术外包企业中具体应用

基于信息技术外包项目的知识管理,利用构建的知识管理评价指标,通过描述各项指标在各个层级中的变化状况,对企业知识管理层级模型的各个层级进行具体分析(见表3),为企业确定其知识的管理层级阶段提供参考。

在信息技术外包企业知识管理的初始级,人力知识管理维度主要是企业中单一领域人员占比较高,大部分员工只懂得某一项工作的知识技能。表现在技术知识管理方面,企业对技术的管理也较为薄弱,技术档案化管理的程度不高。另外,顾客知识管理方面主要是对现有顾客的部门运营状况等组织基本信息以及对信息技术外包项目的具体要求等项目信息的汇集,借助企业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企业已有顾客的信息、知识库。在这一层级,企业中很少进行知识的分享,较多的是信息、知识的初始汇集。

在基础级中,由于知识编码、分类化的实现,企业成员借助内部网络和分类知识库等手段实现专业知识的共享,有利于企业成员的学习和成长。在此阶段,企业成员开始利用企业知识库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企业中具备相关领域知识的人员占比逐渐增加。技术知识管理方面,企业不仅建立了技术档案,并且通过对技术档案的整理、提炼,促进技术的模块化、流程化,有利于信息技术外包项目任务的细分割,形成基础技术流程的固化。顾客知识管理方面,通过对已有顾客服务资料的整理、提炼、分析,实现企业内顾客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对顾客满意度的跟进有利于企业争取顾客对本产品或业务的重复购买,降低顾客流失率。

递升至利用级,企业成员在熟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始关注整个外包项目的运转状况,企业实现已有知识系统化的同时,开始关注跨领域的业务知识。比如与顾客的洽谈、对顾客的培训等,成为具有技术背景的业务咨询管理人员或者是具有业务背景的技术人员。技术知识管理方面,技术档案化管理的程度已经很高,并且实现技术模块化、流程化管理,逐步形成鼓励技术创新的企业环境。另外,知识库中的知识在运用于企业实践中越来越具有灵活性,将原本从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各个项目中汇集整理的普适性知识,再具体化到企业信息技术外包项目不同的实际情况下,能够在提升顾客对其所购产品或服务满意度的同时,逐步挖掘顾客的其他业务需求。

最终,在信息技术外包企业知识管理的创新级,由于企业内知识共享环境的建立,企业内具备相关领域、跨领域知识的员工比例逐渐提高,并超过单一领域人员占比。在实现技术接近百分之百档案化管理的同时,企业技术模块化率和新技术的开发率不断提升。另外,企业通过对知识库更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实现新知识的及时补充,确保企业知识源得到持续更新。企业不仅能够有效汇集管理已有顾客知识,还能利用顾客知识挖掘新业务、新顾客,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和价值的提升。

四、结语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5

在21世纪,每个人对计算机都相当熟悉,这里的计算机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而且现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稚儿童都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那么这只是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与企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一个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它的应用当然是高科技企业有关,而且关系很紧密。计算机的应用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倘若,一个企业每个员工都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那么说明这个企业中的员工都是积极的,那么这个企业就肯定会发展,会进步,会有好的成果。与此同时,计算机还有利于消除以往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减少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作失误,以此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办公效率和工作质量,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即在实现企业高效办公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综合边际效益。

2企业信息化的好处

2.1有利于提高知名度

每个企业现在都很注重宣传,,因为只有大力的宣传,众人才会更好地了解你,认识企业,知道企业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去应用。所以宣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宣传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所以他们大力的宣传,甚至在宣传时,即使知道没什么效果,也下大血本去宣传。而计算机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所以企业信息化,促进了企业的宣传,比如,建立属于企业的网站,在网站上写一写自己企业的宣传语,从而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这正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宣传力度。所以使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提高企业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于洪洲现在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与经济一同进步,计算机也在这个进程中不断的发展,而每个企业离不开计算机,并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逐渐扩大,计算机更加娴熟的应用于企业与人们的生活中。所以计算机在生活与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摘要知名度的很有用的方法。

2.2有利于企业的友好发展

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每个员工都需要为企业尽一份力,倘若每个员工都不能做好沟通,那么这个企业又谈何发展,所以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信息不断的宣传,同时也使得员工们之间更好地沟通。利用计算机,每个员工都可以互相沟通一下,了解一下,发展好同事关系,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因为每个企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员工的创意与合作,只要有创意,能创新,那么企业就肯定会有所发展,并且加上员工们的密切合作,企业的成绩只会蒸蒸日上。

2.3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与档案,从而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发展,以前,也许企业的记录都是纸质版的,但是有了计算机,它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信息化使得企业的管理更便捷,更可靠。比如,企业中,每个员工在上班进公司时都会签到,但自从有了计算机,签到变得简单,快捷,每个员工只需要打卡就可以,因为签到已和计算机联系到一起,所以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变得简单,快捷。还有,每个员工的信息都是需要统计的,一个大公司有上千人,每个人的信息都需要统计整理。如果没有信息化的管理,那么统计一个公司的信息将会是一个大任务,但是有了信息化的管理,就会变得很简单,相应的也不会出现很多错误。

3企业做好信息化的措施

3.1为员工进行全方面的培训

员工在正式进入公司前,都有一段时间的实习期,所以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对员工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尤其是计算机应方面,因为,计算机在企业中应该是很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现在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并且信息化也在向全世界扩展,这样更有利于全球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而增加员工的见识,让他们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尤其是要熟悉办公软件,更要能独立的完成任务。因为信息化逐渐扩大,员工们的培训也需要逐渐加强,信息化需要贯彻实施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进步与发展。

3.2合适的应用资金

每个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都会遇到资金不够的问题,所以,各个企业需要权衡利弊,从而是资金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也就是合适的应用资金。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大的,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抵抗力就强;相反的小的,调节能力弱的生态系统,相应的它的抵抗能力就弱,而恢复能力就强。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所以资金在周转时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抵抗风险的能力非常弱,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资金流动周期都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因此,要想强化信息化建设看,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软件建设的投入。

3.3选择良好适于发展的方法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计算机的应用与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和发展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实现企业的全方位自动化。每个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站来做好宣传的准备,同时也要着手建立一些平台来完成员工们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对于那些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善并且已经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企业,可以把办公系统作为实现信息化的主要突破点。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层层展开。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流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现在大多数企业对计算机的主要用处就是进行办公。而对于如何实现自动化办公则是广大企业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4结语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6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1引言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我国教育部于2015年调整了会计专业的目录,会计专业将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同时开设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同年10月份,教育部在财指委的要求下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二次调研,重生设定了专业标准。现今,我国高职院校中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等与会计信息管理相关的专业,其教学规划、目标以及教学方案都与会计专业差异不大。我国会计信息化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一样?会计信息化只是让会计人员掌握浅显的计算机知识吗?会计核算是否还是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标准?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以期能够发现会计信息管理的基础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管理人才提供依据。

2有关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调研

第一,我国指出会计信息化该如何发展:摆脱手工账,实现网络化工作,向着决策电算化,管理电算化发展,和企业系统统一合作,推行电子发票、财税一体和电子银行。现阶段,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促使企业更加现代化,在核算方面,企业借助计算机进行全程管理,实时收集、处理各种财务数据。账务模块作为企业核算的核心,其重要性也说明了决策高层和财务管理应用方面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新《会计法》出台后,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完善和统一,并给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已经明白,真正的会计人才不能只掌握单一的会计核算能力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eRp系统,这样才能符合社会人才要求。第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①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来临后,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等层出不穷,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现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网络,基本呈现“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情况,因此企业要尽快完成eRp建设,提升会计人才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企业必须明白企业管理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而管理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竞争,所以想要提升竞争能力就必须提升员工工作能力。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会计信息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失控、财务信息失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过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改善条件,让其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企业应加大建设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力度,提高监控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力度,控制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企业所有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相应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努力吸纳数据分析能力高、知识理论丰富的会计信息管理人才。

3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

会计信息制造软件企业以及合作伙伴涉及的渠道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维护岗位,非营利组织、中小企业以及行政事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应该职位等是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可选择岗位。对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有现代公民意识,要坚持党的政策,要有合作、诚信、敬业等基本素养,同时要掌握财务软件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能够胜任财务方面业务管理、信息核算的创新型、发展型人才,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还必须有以下职业能力:一是具备会计核算技能。如能够建立会计账簿和会计账户;具备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能力;具备小型企业会计报表编制能力;具备会计账簿登记、核算能力;熟悉财务清查工作流程。二是熟悉税法实务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和业务相关的操作,懂得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并能进行准确解决,可通过会计信息知识对企业盈利情况与实际能力,评估现有项目风险。三是熟练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掌握手工账务和会计信息化两者处理方式的关系与区别;熟悉日常经济业务账务工作内容;熟悉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方式;掌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掌握会计信息化内控制度内容;熟悉记账凭证填制、记账、审核、查账的流程;熟悉会计信息化期末业务工作内容;懂得系统初始化中如何进行人员分工和设置权限;熟悉供应链模块业务工作,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以及同业务模块交接;知道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知道如何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

4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计算机、会计与管理三方融合的特色。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懂得管理学、会计学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是复合型的人才。因此,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规划课程时要注意与社会挂钩,让学生能够学习不同软件的账务处理方式,而且能够维护、管理、评析会计软件,并通过软件生产与企业会计信息相关的会计报告,具有较强的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娟.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7(7).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7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有效性

目前,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但通过几年的运行,有些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会计电算化阶段,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主要还是以模仿、替代手工核算为主,只是实现了传统手工环境下的计算机实现,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资源共享程度低,对管理理念的提升没有带来重大变革。而会计信息化不只是会计工作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管理的结合,因此,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效性的因素

(一)战略规划的弱化

战略规划,是企业生产经营导向,但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一些企业往往不重视战略规划的指导意义,忽略人、机、物的有效配置,不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盲目投资建设,导致项目难以为继;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不是单一从电算化处理会计流程转向会计信息的发展,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有可行性报告作为规划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详尽项目实施方案,包括系统规划、实施阶段、资源的配置、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是一个循序渐进、分步、分阶段的实施过程,缺乏战略规划的指导,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最终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管理流程的不匹配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大量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从企业的生产系统、销售系统、工资系统等自动取得,最终提供真实可靠的完整报表,这也充分体现了各个信息系统的协同效应。但就会计信息化本身的发展,要有与之相适应配套系统衔接,才能更好地面向企业的管理;企业内部基础管理的薄弱性,陈旧的管理理念,以及落后的管理流程,仅靠财务管理延伸的拉动是难于实现的。在eRp环境下,大部分企业实施的阻力,更大的来自于企业管理流程的不匹配,每个系统建设,都是只考虑自身需求,没有在各子系统中形成互动,加之协调机制不健全,管理层不重视,易形成会计信息化建设被动局面。

(三)复合型人才的缺失

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却非常缺乏;在电算化条件下的业务处理,与手工账的操作区别不大,国家多年的普及培训,已形成一批专业人才;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处理,不仅需要专业人才的配合,同时更需要熟悉企业管理流程、熟练系统综合管理、熟知运行管理机制、掌握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专门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因此,这样人才的缺失,成为企业信息建设的瓶颈,也易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搁浅。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效性的建议

(一)战略规划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支撑

会计信息化建设基于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网络环境中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这项工程的实施,不仅人、财、物的投资成本大,技术要求程度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而且企业内部要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做支撑,必须将会计信息化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进程,明确目标、任务、内容、步骤、工作的方式和要求,配置发展进程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资源,建立工作推进组,落实责任,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贯彻实施,使财务、供应链、管理管理流程更加协调、规范。

(二)人才培养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的目标:就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会计信息化人员人才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信息化运用程度越高,对人员要求更高,不仅强调会计人员具备熟练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

在实施前期,企业主要通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晋升机制,建立人才库,因地制宜进行岗位轮换和交流,系统性接触企业经营,熟悉企业管理流程;过程中,则针对会计信息化涉及企业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网络技术、软硬件的问题,强调沟通、交流、整合、融合能力培养;同时企业鼓励优秀的骨干会计员参与全国或地方对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接受系统、精心培养的打造,对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会有较大的提高,这为企业贯彻执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三)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8

关键词:冶金行业信息化问题和对策

当前社会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加强我国冶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分析了冶金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目前我过冶金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广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一、目前冶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1.建设企业主干网

主干网技术指的是采用数据封装技术和光线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大容量、高速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主干网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低速信道对计算机网络的制约,实现在局域网络之间提供快速高带宽信道,从而大大提高网络运行速度,使企业拥有一个完整而快速的计算机网络。只要不改动网络的物理连接,我们可以将工作站在子网和工作组之间任意移动,增加的新工作站通常选择最为合理的物理连接点进行接入,因而可以实现按数据相关性原则将工作站组成逻辑工作组或虚拟子网,提高信息系统的运作性能,均衡网络数据流量,合理利用硬件及信息资源。

2.建设企业网站

建设企业网站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垫底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帮组企业树立健康形象、对外企业经营信息,从而扩大企业知名度,很好的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当今的国际商业模式中,电子信息竞争已经司空见惯。因此,企业必须转变传统操作模式,开发电子电子商务业务,利用企业网站来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企业网站进行企业文化宣传、企业产品信息等,以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建设完善的企业应用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构建企业各层次、全方位的应用系统。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实施一个卓有成效的eRp系统。eRp包括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利用eRp系统的这些功能和工具,可使整个供应链及时获得最终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缩小供给生产与需求市场的距离;缩短生产与流通的周期,快速完成资本循环和价值链增值;实现最小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减少流通成本;实现快速响应和有效客户响应,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交达到最终消费者;上下游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和资金占用,实现整体供应链的市场运作优势。

二、目前冶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冶金相关行业中,能够良好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为数不多,已经建成完善信息化系统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已建成宽带内干网的有宝钢、鞍钢、首钢、邯钢、马钢、太钢、唐钢、济钢7家,大部分公司都已完成或正完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现在已有10家企业的主干网络已经建成。除济钢外,其它企业的制造资源计划都在实施和计划准备实施阶段,可以肯定的说,越来越多的冶金企业即将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仅用于财务和有关的企业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里我们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1.冶金行业本身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在我国冶金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人事存储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等功能性信息系统看做冶金行业的自动化;有些企业则怀疑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还有些企业安于目前的现状,认为不需要信息化建设照样能把冶金工作搞好。这些错误的信息化观念,是对冶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正基于这样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使得许多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进程进展缓慢,或者虽然有了设施有了制度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其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实现其应达到的目的。

2.冶金行业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

建设冶金行业的信息化系统是需要利用很多高新技术的。因为整个信息化进程始终处在不断动态更新与前进之中。所以,冶金行业必须拥有既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又熟悉本企业的生产管理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据统计,在中小心冶金企业,这类人才严重匮乏,能够吸引这类人才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也不理想,即使一些经济较好的冶金行业,信息技术人才流动也非常频繁,大多数的冶金行业认为,缺乏有较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才,是企业信息化难以顺利开展的直接原因。

3.缺少有针对性的为冶金行业服务的信息机构

冶金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及运营,除了冶金行业自己必须拥有一支信息技术的应用队伍外,还需要有懂技术、熟管理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支持。他们能长期为冶金行业的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扩充、升级、改造等有效的技术服务,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冶金企业在信息化实施和应用中产生的困扰和担心。

三、冶金行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1.进行信息化培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人员培训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培训是成功实施eRp系统的重要因素,只是将eRp硬件系统和相应的软件系统安装上去是没有用处的。企业应从自身的整体目标出发,对全体员工进行综合的上岗培训。但只限于产品具体功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给予企业员工一般管理理念的培训,从而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一个不断进化的组织。培训应该是两方面的:第一是教育,是有关观念、知识结构的提升,让员工接受新的管理理念、新方法;第二才是有关操作技能的改善。

2.加强对复合型信息技术专才的培养

作为冶金企业的重要决策者,必须要明确建立冶金行业信息化系统并非只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情,这涉及到不同的管理层和各个部门。所以,企业需要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队伍,以保证维护系统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行,使计算机在系统开发和维护中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冶金行业应该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将培养既熟悉计算机操作又熟悉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乔硕文.基于Soa的冶金行业检化验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2.

[2]刘淑贤.冶金行业技术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J].冶金信息导刊,2006,03:33-34+38.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9

关键词:生命周期;非技术;阶段

一、企业运用信息系统的意义及必然性

当今社会的生产力正在以一个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的企业,都是不断的扩大规模,管理的落后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中的企业的硬伤。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的管理高效化,信息系统化。一方面,是企业能够发挥自动化的高效率,高质量。从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计划、订货、加工制造、销售、到最后的售后服务所有的环节可以统一管理起来,使自动化高效,流畅起来。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灵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在快速地扩大规模,但是在管理上却是远远滞后的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同时,由于领导人主要关心的领域仍然局限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产品结构等这种较为传统的问题上。导致企业在运用信息系统上的脚步进一步的放缓,可以说企业想要在适应新的形势政策上做到不落后于他人,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的进一步建设是必由之路。

二、用生命周期法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势

运用生命周期法进行信息系统建设,能够将信息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运用在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当中,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壮大和保持自身的竞争实力,根据不同时期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营销战略。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使自身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一)在企业的发育期的优势

在企业的发育阶段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创业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就会出现一个高灵活水平的优势。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属于初步的,我们强调的是创业初期的企业变型为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这样的企业,结构灵活,沟通便捷,信息处理高效。对于一个开始创业的公司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

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成长初期能够提出恰当的市场定位战略,指导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找和确定适合自己的特定市场。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产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二)在企业的成长期的优势

企业在百般挣扎的创业阶段生存下来,就会步入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灵活性还是较大的,可控性也较创业阶段有所提高。在这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势就主要体现在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通过降低经营管理费用,来降低产品的价格,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在这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优势还体现在能帮助企业对产品进行市场细分,为企业的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在企业成熟期的优势

在这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的的调整上。随着企业的成熟,企业的管理也会随之进入规范化的阶段,组织的复杂性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市场却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此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能充分的反馈市场的最新信息,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迅速解决分歧,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的调整。改变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使企业的变化与市场同步。然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率、综合竞争力,保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四)在企业衰退期的优势

随着企业发展到顶峰,伴之而来的便是企业的逐步衰退。在这一时期miS与企业的高度协调和信息的充分交流,就能成为高层领导进行内部改革的动力。

三、基于生命周期法对信息系统建设中非技术问题进行阶段划分

(一)企业的发育期的问题

在企业的发育期,miS建设中非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此时企业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和人的因素都交织在一起,这个阶段他们几乎是企业的同一个问题,随便在这些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做出一样决策,都会对其他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其次,此阶段企业也缺少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和人员。

(二)企业的成长期的问题

在企业的成长期,miS建设中非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当企业渡过创业的初期,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开始被大部分的消费者接受,市场占有率提高,利润空间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整个创业团队的热情高涨,自满情绪出现,所作出的决策缺乏战略眼光。很容易在企业扩张的时候做出错误的miS决策,进入企业不擅长的领域,造成公司的经营危机。

其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经营管理落后。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很容易陷入以短期绩效为导向的局面,成员都忙于各种的短期的目标,缺乏精力和时间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强化,为此企业常常因为管理和制度的缺失而陷入危机。

最后,企业的集权与分权难以平衡。相较于企业创业初期强调的是创业初期的企业变型为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随着公司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这时企业不仅需要量的发展还需要质的发展,所以此时的企业是急需提升自身的行政能力的。然而,这靠着创业初期的权力的高度集中显然是行不通的,企业的高度集权面临着改变,需要集权者授权和分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企业的创业者往往会觉得授权和分权会使得自己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从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抵制分权或授权,这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现实矛盾。

(三)企业的成熟期的问题

企业的成熟阶段是企业生命周期中为所有企业所追求的阶段,但是步入成熟期,也意味着企业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的阶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企业可能会产生自负的情绪,开始安于现状,而对于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失去了兴趣,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危机感,对于现状感觉非常良好,一切墨守陈规,这使得企业开始丧失灵活性、创新精神。

其次,随着企业灵活性的下降,企业创新精神开始减少,对变革产生了疑虑,一切以短期成果为导向,不再像过去那样花时间在顾客的需求身上,投资回报成为衡量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投入在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人力物力减少了,企业内部财务类似的行政人员地位开始超越市场营销、工程和研发人员的地位,对人际关系的兴趣超过了对冒险创新的兴趣。

(四)企业的衰退期的问题

与成熟阶段的企业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的阶段不同,在这一阶段的企业正规化达到了一个峰值。miS建设停滞不前,企业内部官僚习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企业创新精神丧失和企业死亡的主要原因,按其进程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发展,企业将依次面临种种危机。

四、基于生命周期法对信息系统建设中非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针对企业发育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由于创业阶段,企业还没有把真正的制度建立起来,所以会不断地面临麻烦,而且此时的企业资源紧张,创业者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为了保护创业者的创新精神,给予创业者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在企业发育期遇到的miS问题要求企业的创业者有着强大的个人影响力,同时个人的决策必须经过百般论证再做出正确决策。个人的拍脑袋决策是必须避免的。

其次,在此阶段企业也缺少miS建设的组织和人员条件这一问题,组织面临生存的挑战,组织资源和人员短缺,此时就要求组织有更高水平的执行力,而miS对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雏形的初步建设将对此起到支持的作用。

(二)针对企业成长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此阶段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首先,要培养高层领导的现代管理意识,使领导了解先进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受益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这要求高层领导学习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了解相关项目的管理。

其次,当企业的高速发展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就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拓展开发。于此同时应该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培训计划。使公司的软硬件发展能够得到协调。整体素质提升的员工能够更有效的运用miS,从而发现miS存在不足,还能够对miS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最后,要有针对性的对原有的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进行改革。利用miS的建设,进一步的完善miS对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的功能的细分。促使原本高度的集权模式逐渐地改变。使权利的拥有者主动地授权与分权,让更多的精英团体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从而促建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针对企业成熟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对miS的建设要进一步的精细化,加强miS对外部和内部形势的处理能力。在企业内部设立创新部门,精细化miS。通过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利用其灵活性和新鲜性,以点带面,防止企业的老化。同时,对领导者的领导风格进行丰富,这一点可以通过授权产生更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延缓企业的衰老。

其次,企业鼓励创新,小心的求证,大胆的进行内部的革新。miS过程中注意强调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加强对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科学公平的奖惩选拔制度,使公司的成员的才能和精力运用到产品和市场当中,让企业的发展朝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

(四)针对企业衰退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企业步入衰退期的问题,我们主要提出以下的一些对策:

首先利用miS重新对企业的经营使命、战略目标进行规划,要重新分析企业的市场、产品范围和价值,让企业的成员由内部导向转化为市场需求导向,并使企业员工正确的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威胁和机会。

其次,要求miS的建设能对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进行保护,鼓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进行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创新。在企业外部可以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内部进行一定的改革。

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重组企业来获得企业变革的驱动力,通过新的结构,企业可以把所有创业期和集体化阶段的企业从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拉出来。

参考文献:

1.王炳成.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东红.营销战略[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现状、不足、措施

前言

随着近年来网络的迅速普及,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攻击行为会破坏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使用互联网访问非法站点,传递和非法信息,企业内部网络中的资源滥用,企业内部商业信息泄漏等等问题都日益凸现出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对它的保护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现状和不足

目前,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层面,都构建了覆盖日常管理需要的miS、oa等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管理,方便了各级信息交流,提高了管理效率,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应用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另一方面相应问题也不容忽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规划缺失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是涉及到技术、管理、企业战略决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系统工程,制定科学、全面的信息化总体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总体规划的缺失是造成目前信息化系统应用情况出现问题甚至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导致应用集成度低、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系统互不相容等不良后果。例如电网管理覆盖面很宽,哪些管理功能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得到应用,功能设置到怎样的详细程度,需要站在合理的、全面的角度考虑。如需要考虑信息化参与者的范围、管理内容是否有必要应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替代纸质管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不整体规划将造成很混乱的局面。又如电力企业和工程项目需要各种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生产管理、工程管理、财务及人力资源等,如果不全面地、综合地考虑信息化建设,造成重复用户和重复登录等操作不方便,各系统之间将缺乏必要的联系,不能体现信息化的整体性。

1.2市场混乱、需求被动。市场上有很多很成熟和优秀的软件开发商和相应产品,有些是国外成熟产品,但是这些产品都是站在自己认知的角度上开发出来的,未必适合企业或工程的需要。管理需求的分析和定位对于实施信息化至关重要。但现实常见的情况是,不少it企业出于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对自己的产品系统及其中包含的管理模式进行过分夸张和宣传,对电力企业实际需求的考虑不够,扭曲和误导企业方的管理需求。

1.3电力企业在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监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一般电力企业单位管理人员配备相应较为精简,往往缺少信息化专业人士,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方无力或无暇进行监督和控制,使信息化建设面临各种潜在风险,如系统开发常出现开发不充分或范围蔓延的现象。

1.4如何加强信息制度不配套不健全等问题。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对管理的升级,需要与现行管理制度相配套和衔接;同时成功实施信息化也离不开制度的保证。目前it开发商对信息化管理的制度配套和制度保证问题涉及很少,致使有的信息系统建成后因相应的管理制度不配套不健全,导致开发的信息系统成为摆设,应用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1.5企业职工培训不足。企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对信息化认识有限,应用能力和水平不足,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为徘徊观望,不能积极配合。这都是对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和能力缺乏培训的结果。而软件供应服务商一般很少提供培训服务,或提供的培训仅限于自己产品的应用,不能提供全面提升员工信息化素质的培训服务。

二、对策和建议,解决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长时间

及各方的努力,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2.1信息化管理需要各方的重视与努力。第一要有来自企业本身的重视,第二要有来自电力企业领导层的重视,领导重视是推动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动力。电力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人员是信息化的最主要的参与者,应增强信息化意识,认真对待,提出针对性强的、确实利于自身工作的需求,增强与开发商的互动性。同时,各系统开发商应在加强软件技术开发的同时,深入了解电力企业业务,不要做只懂代码和计算机的it人才,更应做既懂企业业务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2需要在全方位看待和规划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战略的角度,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应由企业领导亲自过问,专门部门负责执行。规划时要明确各系统的功能,明确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功能任务上不能有重复,但应保持一定的通信联系,应初步明确各系统间接口,避免信息孤岛。

电力企业组织形式不同,还要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做好针对性信息化规划。例如集团性公司应规划好各级信息化内容、各级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电子工作流程。不同企业做好不同信息化规划,电网级信息化要重点做好资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规划;工程项目要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企业应梳理管理规范,避免业务规格不统一。如在规划阶段就提出企业内部各种编码的统一要求。

2.3有效需求和合理设计。需求分析是信息化能否成功的焦点。良好有效的需求分析方法将事半功倍。建议尽量采用原型法,这样用户更清楚了解要开发的内容,方便提出意见。应与客户部门级负责人进行专门结构性需求的讨论,此时不要拘泥于细节,而应力图提炼出核心业务需求,放弃或弱化一些对用户或整个系统不迫切的、得不偿失的功能需求,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比如在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管理的质量管理中,现场会填写各种单元验收表格,这些表格如何用电子化手段录入数据库,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由于表格种类和数量很多,如果统统采用结构化录入则不仅带来设计和开发上的繁重的工作量,而且操作和使用人员也会感觉不方便,在汇总统计角度上意义也不大,这时可以采用现场手工填写,事后扫描或其它扫描识别的方法将数据输入数据库,目的是结构化统计重点信息,详细信息只要能够浏览到就可以了,而不是一味追求全面。又如公文流转是办公自动化中的重点,而派车管理等相对整个企业信息化属于边缘问题,不应做为需求分析和设计的重点。如何更好地把握需求,开发商责任义不容辞,但电力企业方也应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引进人才或咨询服务协助解决问题。

2.4加强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制度。要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职工培训,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控制。目前电力企业对信息化制度的建立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专门的信息化制度。电力企业可以学习借鉴同行的有效经验,也可以请咨询服务公司协助建立。此外,信息化的培训不应仅限于上什么系统就培训什么系统,增强员工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才是培训的最终目的。所以电力企业应经常组织各种应用培训,从初级的日常软件应用、网络安全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和内容,再到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软件应用培训。

2.5引入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系统的规划。独立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方在信息化建设各阶段所担任的角色和咨询服务比如:引入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服务作为对传统模式的改进,目前正逐渐被企业和社会广泛认可和得到推崇,各个行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第三方咨询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接受企业委托,承担相应的信息化咨询服务工作,以其在技术、管理和行业三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咨询服务,以确保实现规划科学合理、技术先进成熟、管理规范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三方信息化咨询服务的引进改变了企业直接面对it开发商的格局,体现建设方"以我为主"的原则。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企业、咨询方和it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如下述所示:(1)咨询方以其专业优势和技能,保证信息化建设质量和进度,确保信息系统开发质量,满足企业信息化要求。(2)通过引入咨询方,可弥补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有利于企业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