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铁路信息化建设十篇铁路信息化建设十篇

铁路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1:20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1

关键词:铁路信息网络信息化铁路建设重要性

一、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目前的在铁路运输行业的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分析,对信息化铁路起着关键作用的铁路通信网络建设有着众多影响发挥暂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筹集铁路通信网络发展资金和技术。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的铁路通信网络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负责通信设施的完善更新、改造和铁路通信网络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铁路运输的相关营业收入是远远不够,目前主要依靠贷款的方式进行,必须对有限资金在投向在铁路专用通信还是公共电信业务方面做出抉择。要更新和完善目前的通信网络,将现有的整个数字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更新和升级,需要更大的专业技术的支持,包括人力和物力。因而,目前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加大我国的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有效保证资金的额充足和技术的更新,与时俱进求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信息化铁路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铁路通信网发展规划。我国铁路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有详细、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站在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有战略意义的发展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化铁路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制定出科学正确的发展战略决策,同时,按部就班的按照发展战略进行,才能确保在未来的发展中保证信息化铁路顺利建设。相关负责铁路运输的运营商制定的铁路通信网络发展战略和规划,不仅仅需要满足铁路运输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还要到兼顾公共电信的市场经济需求,要切实满足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和方式。目前我国在发展战略方面有着符合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决策,也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3)铁路通信资源的最佳配置。对于可以利用的铁路通信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是在节约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投入成本、避免浪费的同时,提升综合资源对于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效率的最佳途径。实现铁路通信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当前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目前,铁路通信资源的投入成本有50%以上为租用通信线路的成本支出,各种综合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信息系统都采用独立的数字专线组网,分别接入主干线,这样的建设和铺设方式,不但使现有铁路通信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同时也降低了铁路通信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需要针对完善改革之后的铁路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包括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等进行深入的研讨和预见性的设计,以预防和避免通信基础设施的运营、发展在未来对铁路运输管理与经营包括铁路信息化发展产生阻碍和制约作用。努力寻找并抓住推动铁路运输通信网络以及整个信息化铁路建设共同完善和发展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在有效实现铁路运输稳定安全、合理高效运营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和保证铁路通信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赢。

二、铁路通信网络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铁路通信系统从网络的状况上可以分为骨干传输网和业务网两种,骨干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广大地区,容量相对较大、性能也很稳定,大部分用于公共通信网络方面,同时在此基础网络上还可进行多种业务的综合开发和延伸。建设一个支持综合业务的数字调度通信网络,可以保证对铁路运输基层信息源点接入,以及包括车务、电务、工务等在内的专用通信系统设备和各类监管系统、应急通信系统的全部铁路通信系统的全面提升,以满足铁路运输现代化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为了进一步缓解和降低铁路通信网络发展之后对国民经济的制约,有效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我国采取的是以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突出和强调铁路通信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带动铁路现代化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建立起覆盖全部铁路网的计算机网以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性网络,通信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2.1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目前,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的手段和设备状况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提高铁路运输的管理现状,从而切实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和铁路运输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及来自各种交通手段的竞争挑战。铁路开发建设的列车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在现实操作中有效控制列车的运输情况,保证在切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和控制。

2.2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客车车票发售和预订票系统已经实现覆盖全国各大铁路网点,它是目前铁路通信网络中相对大型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在缓解了我国长期存在的特别是节假日买票难问题的同时,切实保证了铁路客运经营高水平和服务高质量,同时对于票务的控制和管理,在关键环节的监督都起到了时效性的控制和提升,有效避免由于车票出售环节导致的铁路运输及信息化铁路建设的制约,这一系统的对于我国信息化铁路的建设,是具有重大突破性意义的一步。

2.3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性强的网络型计算机应用系统。这一信息通信系统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上大致架构出货票制票、车站综合管理、集装箱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列车预确报、大节点追踪、运输调度等七大系统,基本上覆盖了铁路运输生产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1)货票制票系统;(2)列车预确报系统;(3)车站综合管理系统;(4)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5)集装箱管理系统;(6)大节点追踪系统;(7)运输调度信息系统等。在这几大系统中,铁路通信系统的重要性的到了功能性的体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使铁路交通的实用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信息化铁路建设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大,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铁路运输已经成为承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加强信息化铁路建设是当前铁路发展的,铁路通信系统成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铁路建设的高速、现代、安全、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对于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骨干传输网和业务网的不同程度的强化和完善,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实现货票制票、列车预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大节点追踪系统、运输调度信息等方面在信息化的铁路建设中切实实现应有的作用。突出铁路通信网络的时效性性、高效性、专业性、全面性以及安全性,保证铁路运输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结合,顺利实现信息化铁路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常亮.浅析铁路通信网络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电子商务.2011,(4).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调整;成绩;tmis;dmis;通信网

2001年12月21—23日全路信息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市召开,铁道部副部长刘志军到会并作了重要报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主任李中浩、铁道部基础部副主任胡东源和铁通公司总裁彭朋分别就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作了专题报告。济南、柳州、北京铁路局,羊城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和南京铁路分局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单位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情况。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作大会总结。参会的300多位代表分组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济南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铁道部党组、傅志寰部长关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总结和部署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路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搞好综合应用,完善保障体系,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运输信息在铁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4)2001年完成了1700个制票站统一软件的升级。全路设计制票站数为1211个,现在货票系统覆盖了2557个微机制票站。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全路制票软件统一,联网站实现货票信息自动上报,进一步提高了货票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略微机制票率达到99.5%,报部率达到97%。

(5)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目前,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和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计算机网上完成了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审批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加强铁路货运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计划的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并在沈阳铁路局进行了试点。

(6)集装箱追踪系统正式投入应用。从2001年3月1日起已将609个集装箱办理站全部与中央系统联网,各站的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及日况表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中央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简易追踪和费用的清算。

(7)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局间及分局间分界口设备的安装,铁道部和多数铁路局、分局都建立了车号信息库,在传输到部数据库的路局分界口信息中,已记录了近43万辆部属车和7万多辆企业自备车的动态住处。从2001年7月1日起,开始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结合运输18:00现在车统计报告,对各铁路局货车使用费进行清算。

(8)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统一软件版本,大中型车站基本完成了车站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1年10月底,全路49个编组站全部建成信息系统,95个大型区段站有86个建成信息系统,36个大型货运站有22个建成信息系统,136个中型区段站有132个建成信息系统,267个中型货运站有170个建成信息系统。

(9)分局调度系统开始推广。完成了适应运输调度生产需要的软件版本,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鉴定,并在羊城、长沙总公司和石家庄等分局投入使用。

(10)2001年基本完成了甜—路局、路局—分局的2mb/s专线网建设,应用也已切换到高速网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平台。

2.dmis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dmis一期工程建设的标志是:在全路运输最繁忙的沪宁线上,南京铁路分局管内实现了dmis的全部功能。dmis采用无线车次号自动校核系统实现了对调度区段内所有列车车次号的自动采集、自动校核和自动跟踪,根据电气集中的进路排列和信号显示以及自动闭塞轨道电路的实际占用状况,准确地反映车站、区间的设备状态和列车位置,实时地采集列车到发点时刻,自动统计列车正晚点时分,自动下达日班计划和调度命令,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际运行图和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调度水平、实现透明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全路dmis一期工程范围内的7个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14个铁路分局调度指挥中心以及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南段、京九线北段的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18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并开通运用。dmis一期工程中完成了对落后的干线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铁道部调度中心和14个铁路局的200多个调度台、15套多媒体会议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录音系统已全部开通使用,全网采用数字通道,具有迂回功能,运用情况良好。

3.通信网建设成效显著

(1)组织实施了五大干线高速、宽带光接入网“畅通工程”。加大了运输繁忙干线的投资力度,在京广、京沪、京九、京哈、陇海等繁忙干线上,组织实施了“畅通工程”,实现了站站nx2mb/s和nx64kb/s的综合接入能力,达到特等站每站配置10个以上2mb/s端口,一、二等站每站配置6个2mb/s端口,其他车站每站配置3—5个2mb/s端口。在五大干线上共新增了13598条2mb/s接入端口,能够满足铁路运输和各类信息系统对接入带宽的需求,并留有适度余量。

(2)组织实施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加大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力度,共安排浙赣、焦柳、京原等37条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建设重点集中在400mb/s改造、加强场强覆盖、克服弱场强区段以及对襄渝线的改制等。

(3)组织实施了京沪线dmis无线车次号工程。安排了661个车站、3500台机车工程任务,现已完成京沪线230个站、1280台车无线车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测。全面实现了始发站车次号自动输入和中间站自动校核,确保了车次号的准确和自动跟踪。

(4)加大了区段数字调度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改造力度。2001年安排京广线北京一柏庄、京山线北京—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大同、襄渝线达渝段共计1550km、177个车站的区段数字调度系统改造和新建。全面启动了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路静图系统改造,应急系统正在组织方案设计与前期实施,预计2002年全面完成。

(5)解决铁路通信“三年攻坚战”遗留问题。

二、2001年tmis总体方案的调整

1.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

tmis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3点。

(1)原始信息3级建库。原tmis设计方案要求原始信息由站(段)系统直接报送铁道部系统。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原始信息从车站逐级上报、落地和转发,在分局、路局和铁道部分别建立原始信息数据库,方便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的共享应用。

(2)4级系统横向整合。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实施系统间的横向整合,以便满足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更综合和更深层的需求;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了路(分)局应用建设和信息共享,以此提高tmis在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效果。横向整合方案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了铁道部、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各级系统;横向整合方案的实施是分阶段的,将在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以渐进的方式展开。

(3)网络体系分层优化。调整后的tmis网络体系结构在多种水平和规模上广泛地采用了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广域网划分为主干网和基层网;机关局域网设计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

2.方案调整的基本要点

(1)系统目标

tmis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全路2000多个信息站,实时收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以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对列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进行节点式追踪,为全路各级运输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信息和辅助决策方案,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tmis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客货营销、加强运输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

(2)系统定位

①tmis与铁路信息化的其它信息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tmis系统为财务、统计、机务、电务、工务、车辆、物资等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社会化服务、决策支持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生产信息。

②tmis工程建立和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环境建设、网络通信、系统平台、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等,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其它信息系统建设。

(3)系统体系结构

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实时处理与批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建构,纵向业务功能系统与横向综合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信息系统,广泛地采用了基于web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以浏览器为主要形式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数据组织,减少冗余度,提高共享性,对tmis数据库设置进行了系统的和科学的分类,规范了各类数据库的内容和建置原则,强调原始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基础,动态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核心。

(4)网络体系结构

①采用层次模型对tmis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tmis广域网结构分成骨干网和基层网,分界点设在分局;tmis机关局域网分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外部服务网,3网之间通过动态物理隔离、防火墙和vlan等技术实现相互隔离。

②要求增加局间和分局与路局间的迂回信道,拓宽铁道部—路局的信道,以此增强骨干网络的可靠性;综合运用x.25、数字专线、模拟专线、帧中继信道和信道化e1线路连接分局与站(段),扩大站(段)联网的覆盖面。

③优化骨干网路由结构及路由策略,将铁道部、14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西安、武汉、徐州3个分局的骨干路由器纳入路由结构的核心区(ospf0域)。

④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ip地址分配方案;制定了统一的域名设计规则。

(5)原始数据采集

①原始信息逐级上报。原始信息在站(段)产生后,沿车站、分局、路局和铁道部方向逐级上报、建库和转发。

②原始信息实时上报。联网报告点通过车站系统实时报告原始信息;配有车号自动识别设备的车站通过

aei自动采集列车到/发信息,经由车站系统实时上报;有条件的分局也可通过dmis自动采集列车到/发点,经分局调度系统实时上报。

③原始信息集中上报。非联网报告点的原始信息通过车务段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有关行车信息也可通过分局调度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

(6)运行保障体系

tmis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基础数据维护、运行生产调度、联机用户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远程教育等。调整方案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技术选择等方面为各子系统确定了总体框架。

(7)标准化和规范化

规范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用户操作界面,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实现编码信息规范化,系统接口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化。

(8)可靠性和安全性

tmis调整方案从管理意义上给出了tmis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处理程序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tmis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物理环境保护、网络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应用安全设计、用户安全管理、访问安全控制、攻击防御、病毒防治和安全评估等。

三、2002年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要搞好分局调度系统tmis、dmis的结合

tmis和dmis在分局行调台上存在功能交叉的问题,2个系统目前都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铁道部决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互补、信息共享为目标,对2个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系统结合的原则是,统一用户需求、统一技术条件、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显示界面、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在结合tmis和dmis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的结合软件。统一的结合软件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既能满足已实施了dmis的区段,又能适应尚未实施dmis的区段,同时也能满足分局、路局、铁道部纵向3级信息共享的要求。

2.要基本完成tmis工程建设

(1)抓好2级建库和4级综合应用。各铁路局和分局要在适当扩充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抓好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建库的推广完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要尽快完成财务收入审核统一软件的推广,结合对货票的审核,把好货票信息上报质量关。

(2)铁道部成立了tmis工程验收委员会和tmis工程验收办公室,并制定了验收细则和标准。2002年,各铁路局要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尽快完成货票和确报工程的验收,并逐步完成已经投入应用的系统验收工作。

(3)车站系统中没有建成信息系统的大型区段站有9个,中型区段站有4个,小型区段站有37个,大型货运站有14个,中型货运站有93个,小型货运站有661个。2002年上半年要完成所有新建车站系统的建设,2002年底前完成所有需改造车站系统的建设任务。

(4)2002年,在京广、京沪、京哈和陇海四大干线建立分局调度系统,尽快发挥系统效益,非四大干线也要完成分局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路局调度系统正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进行试点,2002年在全路进行推广。

(5)实现大节点式的货车追踪。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车辆、列车、机车和集装箱的动态追踪,进而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综合统计应用。

(6)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已投入运用,2002年一季度要完成版本升级和技术计划的推广使用。

3.要加快dmis工程建设步伐

2002年全面完成dmis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部调度指挥中心扩容和联调,有关路局和分局dmis中心建设,加快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工程实施,并完成dmis基层入网改造。确保二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力争2003年建成包括部中心、14个铁路局、33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覆盖27条主要干线和51个局间分界口的全路dmis网。

dmis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成包括7个铁路局、17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23条主要干线和33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目前,dmis二期工程的设计文件已基本完成,各有关铁路局要按照部统一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2003年底前建成投产。

4.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

(1)继续实施接入网“畅通工程”。除了2001年已经建成的五大干线接入网之外,还要在信息源点密集、需求大的路段优先发展光接入网;在其它地区和路段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信息源点的接入问题。

(2)启动“端口接入工程”。“端口接入工程”是“畅通工程”的延续和完善。解决直接面向运输服务的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下部线接入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彻底改变各种信息系统接人的“瓶颈”问题。

(3)虚拟专网建设(vpn)。在充分满足3个信息系统端口需求的基础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信号部门配合建设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提供具有完整的网络管理功能,安全防护功能和故障自愈功能的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充分确保专用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自愈能力,实现包括骨干层传输通道在内的自动保护和快速恢复,重要接入路由实现冗余备份,用户端口的热备切换实施3级保护。

(4)专用通信网管建设。为铁路信息化所需的各种信息系统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可管理的专用通信网络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铁路信息化水平。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物资统计物资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285文献标识码:U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62201

物资统计是对物资管理结果的客观反映;是评价物资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是预测物资经济活动的科学方式;也是与其他物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铁路物资统计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铁路物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6月铁道部统计中心组织召开了首次铁路物资统计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调整铁道部统计中心编制的通知》(铁劳卫函〔2010〕394号)和《关于规范铁路物资统计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劳卫〔2010〕71号),全面加强全路物资统计的专业和归口管理,明确了各级物资统计承担机构及职责,规定各铁路局必须配备专职物资统计人员及相关计算机设备。

一、铁路物资统计发展概况

随着铁路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物资统计的对象、目的不断发生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九十年代以前,由于物资普遍紧缺,物资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物资工作的重点是取得资源、保障供应,各单位的物资统计结果,是制定物资采购、储备、消耗计划的直接根据;统计的作用,实为物资保供服务。

市场经济时代。九十年代以后,国内物资市场逐渐放开,很多物资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铁路物资工作的重点,转变为保障供应和降低成本相结合,在这情况下,国家、铁道部对采购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强,招投标法要求降价节支、降储节支、降耗节支,因此物资统计结果成了制定物资招标计划、制定库存储备定量、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直接根据。物资统计为保障供应、提高效益服务。

2011年,铁道部提出落实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全面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物资统计工作,将服务于铁路企业运输生产和多元化经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需要。

二、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铁道部2012年铁路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铁路统计工作紧紧围绕铁路科学发展中心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形势需要、确保统计质量、发挥更大作用为目标,继续在强化行业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夯实基层基础、改进统计手段、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确立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铁路机制改革、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与此同时,铁道部统计中心《关于2012年统计工作要点的通知》(铁办统计〔2012〕9号)提出,将“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着力提升统计手段”作为2012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各路局“组织开发铁路物资统计信息系统。

目前铁路物资统计大多采用人工搜集数据,再加总填报统计报表的方式。该统计方式较为落后,因包含较多人为因素,可能存在数据的漏报、晚报或误报,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准确,且错误查找较为困难。物资统计直接服务于现场,统计数据的偏差将直接影响物资部门的经营决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物资统计作为物资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物资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统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物资统计信息化,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网络环境下从统计设计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和等全过程的数据化,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全方位改造统计工作方式和手段,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增强物资统计部门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促进物资统计体制和制度的创新。

自1975年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始筹备以来,经过30多年的历程,中国铁路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所有站段的计算机网络,众多应用项目(包括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应用涵盖了铁路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铁路物资统计信息化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铁路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1.0的启用,为全路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新版物资目录的推广使用,为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负责开发并维护,于2010年在全路推广使用,各路局的物资采购、各站段的物资收发存各项工作均需通过该系统完成,该系统启用后,于2011年底全面推广使用新版物资目录。铁道部编发、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物资目录》是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物资目录记录物资的主要用途和特征等信息,是铁路物资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物资目录以物资编码作为标识代码,所有物资在系统中均以唯一对应编码作为识别标志,为物资数据准确统计汇总提供有力保障。

四、物资统计信息化的实现

统计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统计报表自动化、统计管理的信息化、统计资源网络化等。其实质是围绕统计核心业务,综合运用现代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的有关原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

物资统计信息化的目标:

1.物资统计数据采集的信息化。要实现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统计指标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目前《铁路物资目录》的全面使用已提供较好的改造环境;第二是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为信息采集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第三是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基础上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系统内外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2.物资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物资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第三,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的信息化,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3.物资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4.物资统计数据信息化。物资统计数据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铁路内部网络建立物资统计信息网站,实现物资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公开化。

物资统计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1.加强物资统计信息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物资统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是统计数据采集、信息的平台,应实现基层站段统计数据直接报送。

2.做好物资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库。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图纸管理;信息化;铁路工程

当今中国铁路建设管理全面推行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支撑手段的标准化管理,对信息化提出了“以现代网络、通信、电子设备等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有效监控和管理项目建设过程”的要求,根据此项要求,工程项目施工图也应实行信息化管理。

一、传统的施工图管理

传统的施工图管理全靠人工管理,整个流程包括从业主(建设管理单位)接收图纸、图纸整理入库、发放、借阅以及图纸回收等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的。这种管理图纸的方法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人工记录量大,同一份图纸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由多人多渠道使用,需要人工反复记录其去向;二是不便找寻,特别对于较大项目,图纸多,需要时凭记忆查找,寻找困难且工作量大;三是图纸信息传递不畅、不及时,图纸的详细信息往往只有资料员清楚,相关领导和需要的人员对图纸的信息只能靠资料员通知才能获取,通知的及时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到施工组织安排,甚至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顺利建设。

二、图纸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图纸信息化管理是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要求铁路建设行业正在全面强制性推行标准化管理,其中信息化是整个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撑手段,如果仍用传统的人工图纸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对图纸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化建设要求。2.图纸信息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要求使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广泛程度决定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水平,对图纸实现信息化管理也是建设单位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体现。3.图纸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图纸使用效率的要求施工图是工程建设最为重要的依据,施工图资源的整合、共享、有效利用,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效率,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工期日趋紧张,要求工程施工各级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作业人员都能够及时获取施工图信息,这就必然要求施工图实行信息化管理。

三、施工图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使用条形码技术为每一份图纸定制“身份证”,以便实现快速查找和追溯。2.图纸数据库与oa(办公软件)系统关联,实现图纸到达和图纸流转的信息化管理,便于各层次需用者及时获取信息。3.使用oa系统连接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对经常性使用的图纸进行现场查阅。

四、施工图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方案

(一)建立施工图信息管理系统1.建立施工图组织管理系统完善组织管理系统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根据铁路工程建设的特点,应建立建设单位、标段指挥部、施工项目部三级施工图管理机构,配足施工图管理人员2.建立信息传输网络传输网络要能保证信息的安全、畅通。在建设单位设置oa系统,标段指挥部和项目部设用户终端(电脑),在作业层(队)设移动用户终端,其网络图如下:3.确定系统管理模块根据铁路工程建设,开发施工图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图纸仓储管理模块、图纸使用管理模块、条形码管理模块、图纸管理模块、图纸档案管理模块,如下图示:(二)制定施工图管理办法建设单位根据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特点,制定施工图管理办法,对施工图的设计、审核、发放借用、销毁等作出详细要求,明确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明确考核奖惩办法。施工、监理等单位要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制定施工图管理实施细则。(三)对施工图进行分类根据建设项目情况,一般可按照铁路工程预算章节进行分类。比如:路基工程、隧道工程、轨道工程、房建工程、其它站场设备及建筑物、大临和过渡工程等,在每一个大类下还可以再划分一些小类,比如对路基工程还可以划分为地基处理、路基附属、路基挡墙、绿化工程等,总之,以便于查询为原则,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细。(四)给施工图标定“身份”1、条形码作为数据载体,能起到物品识别、物品追溯、信息采集的作用。根据铁路工程施工图数量较大、信息准确度要求高、需要字符多的特点,施工图条形码宜选用CoDe二维码制作条形码,如下图所示:2、由建设单位资料员在接受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后,在每一份图纸上贴上一个50×25mm的条形码,从而,该条形码就作为图纸的“身份证”,直至该图纸的“寿命”终结。3、扫码抢与电脑无线连接,通过扫码抢扫描条形码,在电脑上即可显示某一图纸的一切信息,使阅读者一目了然。同时,利用条形码可大大减少同一信息的反复录入,节省了资料管理人员的操作时间,提高了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五)施工图“入库”暨到图信息由建设单位资料管理人员对所接收的由设计单位提供的正式施工图,按照既定的分类规则,将有关信息录入到“图纸使用管理模块”中,并在oa系统上,信息应包括到图日期、供图单位、图名、图号、份数、图纸分类。使用oa系统的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人员都可以同时得到施工图到图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施工组织安排。施工图信息完成登记后,即分类存放到密集柜上,并将存放位置录入仓储管理模块中,完成施工图“入库”工作。(六)施工图审核由建设单位资料管理人员对“入库”的施工图通过oa系统向专业工程师发出要求审核图纸的请求,专业工程师按照施工图管理方法的要求对施工图进行审核后,登陆oa系统“图纸使用管理模块”填写审核意见,提交部门负责人,由部们负责人确认后,返回给资料管理人员,由资料管理人员向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发图通知。(七)施工图领取和现场发放施工、监理等单位接到发图通知后,到建设单位登录到“图纸使用管理模块”中,办理领用手续。然后,施工、监理单位根据本单位制定的施工图管理实施细则完成向项目部、作业队的图纸发放,发放的信息要及时录入“图纸使用管理模块”中,使建设单位能够掌握施工图发放和使用情况。(八)图纸的快速检索传统的图纸管理需要查找某份施工图时,往往需要资料管理员翻阅图纸登记台帐,逐项逐条查找,费时费力,而在图纸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只需要输入已知的几个关键字符便可实现瞬间查找到它的位置,状态及其它的相关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九)现场施工图信息化查看由于施工现场多暴露在野外,在工地查看施工图必然会遭到风吹、灰尘侵扰,甚至会遭受雨水、湿气的侵蚀,往往施工图在工地上使用不久就会变得字迹模糊,甚至破损不堪,因此,对于经常反复使用的标准图、参考图、通用图、定型图、构件图等,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信息化。一是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电子图转换成不可更改模式的电子图,二是利用扫描仪扫描图纸,将其转化电子图纸。电子图录入“图纸管理模块”中,作业人员使用手机利用无线传输在工地现场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施工图,避免图纸破损、减少了作业人员携带图纸的麻烦,同时手机用户可按照需求无限扩展,克服了使用图纸人员的局限性。

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沿海铁路信息化网络安全机制项目管理

1.引言

铁路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继续推进社会发展的步伐。铁路网在沿海一带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1]。为了解决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经济的瓶颈束缚,铁路部门作出了铁路网络的扩展,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为目标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信息化建设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起到支撑作用,是推动现代化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铁路部门增加基建投资扩大建设规模,加快建设进度,成为拉动中国内需的主力军。尤其是在沿海一带的铁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大潮中相应的铁路信息化的投资需求[2]。以沿海地区为例,由于沿海地域的特殊性,运能需求比内陆地区较为紧张,货源较为丰富,气候地理因素对运输安全影响较大,因此,对铁路运输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沿海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适应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铁路部门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出发,充分做好长远规划,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以信息技术解放人工劳力,以网络覆盖扩展业务范围。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沿海铁路通过开展“GiS”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运输调度系统、铁路货运系统等各类应用,使减灾防灾、指挥调度、市场营销等工作迈入信息化阶段。

以“GiS”系统为例,沿海铁路资源的数字化为地理信息、数据材料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它为整个铁路运输、养护、调度服务。

3.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施工周期长。涉及路基、桥梁、隧道、铁路、通信、电力、设备安装等20多个子系统,近40个专业,以及建设模式和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涉及的领域将越来越多[5]。

4.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沿海铁路信息化建设已初具模型,但也有很多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4.1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不完善

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内在的不安全感和脆弱性,使铁路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防御体系。但是,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铁路系统仍然存在安全隐患。

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它通过调整铁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性能优化。网络基础设施的施工安全,铁路系统的网络结构应实现“内部分离的网络、办公网络、对外服务网络”,实现“内部生产网和办公网分离”,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架构的铁路网络系统。

4.2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不够健全

计算机病毒是铁路网络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建立严谨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可以确保铁路系统的安全性。目前,中国铁路系统的计算机病毒防御能力仍然很低,铁路系统崩溃的危险,并随时遭到攻击。所有铁路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应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安全策略,基于某些原则,需要分级管理和维护,并集中监控,建立保护管理架构。

4.3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员工是运营商的信息系统的关键环节,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和共享,当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的员工已经离开,但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不能找到合适的人员来解决问题,解决经常遇到的问题。

5.规划建议

5.1变化工作模式,加强人才的培养

沿海铁路行业在我国属于特殊行业,需要有效竞争的市场活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尝试适当开放市场,引进专业的信息结构,参与信息平台建设中,汲取以往经验,从先进的管理体系入手,引进较高的技术人员,提高工作效率[7]。

5.2建立安全、规范的管理机制

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充分的安全措施,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这些安全措施涉及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信息化规划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领导和管理层要积极参与保障措施。

5.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

目前,中国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亟需完善的,安全性较弱,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铁路网络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要完善整个铁路网络的信息架构。

5.4规范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然会存在的问题,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统一的标准是成功的关键。规范管理是提高铁路系统的效率的核心手段,可以方便的统计、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的思维方式还体现在客票系统等业务系统中,要求非常规范和成熟。

6.结论

在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沿海铁路建设重点企业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在推进沿海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应从铁路部门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系统,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沿海项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柯新生.沈永清.陈学东.李学伟面向未来发展的铁路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铁道学报.2012,24(6)

[2]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近期(2004-2007年)实施策略和计划[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14(1)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6

【摘要】文章针对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现状,阐述了围绕信息化建设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及如何围绕信息化建设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关键词】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铁路局机务部门引入信息化技术进程一直走在全路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功能简单的单机操作程序,如工资程序、会计程序等,开始服务于生产,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会计电算化、乘务员待班管理等一批网络版软件系统,一些需要多人依次协作完成的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减少了工作量,压缩了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进入新世纪后,铁路信息化建设化开始新的纪元,在铁道部推进tmiS、DmiS等一些系统建设同时,机务部门也开始与一些it企业合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尝试用管理信息系统来改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逐步建成运用安全管理系统、检修过程控制系统等某一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促进了铁路局机务部门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当管理者想在信息化建设上走得更远,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变革时,就不得不思索导致已建成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有限、出现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得不思索如何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二、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摘要】文章针对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现状,阐述了围绕信息化建设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及如何围绕信息化建设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关键词】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铁路局机务部门引入信息化技术进程一直走在全路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功能简单的单机操作程序,如工资程序、会计程序等,开始服务于生产,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会计电算化、乘务员待班管理等一批网络版软件系统,一些需要多人依次协作完成的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减少了工作量,压缩了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进入新世纪后,铁路信息化建设化开始新的纪元,在铁道部推进tmiS、DmiS等一些系统建设同时,机务部门也开始与一些it企业合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尝试用管理信息系统来改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逐步建成运用安全管理系统、检修过程控制系统等某一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促进了铁路局机务部门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当管理者想在信息化建设上走得更远,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变革时,就不得不思索导致已建成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有限、出现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得不思索如何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二、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信息化建设缺少总体规划的引导。铁路局机务部门建成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多,基本上覆盖所有的部门。但是由于没有信息化建设规划,建成的系统往往只站在局部的、业务的层面,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开发建设的厂家不同,使用不同数据库平台,相互之间没有接口,从而导致各信息管理系统出现重复投资、各自维护工作量大、应用范围有限、总体效益差的局面。(二)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各部门及职工的支持与参与。铁路局机务部门几十年不变的管理模式,几十年相对固定岗位职责,使很多职工对信息化建设持消极态度。职工普遍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部门的事,是领导们的政绩,从一开始就被动接受各项工作,而没有各部门及职工的支持与参与,建设的系统往往从开发阶段就脱离业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7

1.1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Graphics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3.1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为统一管理与分析铁路工务工程信息,需要将铁路工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以此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处理,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是将铁路工务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录入、管理以及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3.2系统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3.2.1线路地理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线路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以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该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工务设备、病害等的定位提供依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和输入输出操作。

3.2.2工务设备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工务设备的各种属性信息,如桥梁、隧道、钢轨、路基等设备信息以及曲线、坡度等的信息。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设备的基础信息和统计信息,是工务部门技改、维修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输出到或者输出到打印机。

3.2.3线路秋检资料模块

主要功能是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线路秋检信息,包括正线、站线、道盆等的秋检资料,使养护维修人员能更好更方便的了解线路情况,线路病害等问题,并据此制定线路养护维修计划。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4铁路动检资料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线路的各级超限资料和动检数据,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超限类型、超限等级等指标,从而制定应对措施和维修计划。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5轨道质量状态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轨道质量指数(tQi)资料、tQi综合统计信息和钢轨磨耗信息。为各级工务管理部门对轨道质量状态的宏观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支持养护维修人员编制维修计划,指导轨道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3.2.6轨道质量状态汇总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保存轨道不平顺公里小结数据、tGm综合统计数据、钢轨检测区段汇总数据,提供综合反映轨道质量好坏的指标,工务管理部门可以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方案,指导相关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7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

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高速铁路工务设备各种维修规则、维修计划、工务设备维修情况等数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8线路养护维修机械信息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各种养路机械作业情况、机械的定期检查情况、制定的机械维修计划等。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4铁路工务工程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快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

一是稳扎稳打,做好信息拓展优化。要求宏观布局,思维意识超前,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个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指对于铁路工务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到使用(包含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全面规划。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要使工程建设的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频繁和复杂的信息交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认真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把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统筹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坚持植根现场,自下而上,广泛发掘,开放推广,鼓励参建单位自主创新,广泛开展工程实践。

4.2规范管理工作,加快信息管理建设和应用

一是在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要配套工作,分步进行,坚决执行实施—培训—应用推进这一工作程序,发挥建设单位的领导作用,合理调控考察施工、监理等部门单位的工作,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二是建设单位核心地位的应用发挥,推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的进程,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内部建设施工中总结经验,带头实现系统的全覆盖。建设单位是整个铁路工程工作的核心,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加快整个工程进度。

4.3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中心、云技术、物联网等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同时以Bim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应充分地把社会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手段运用到铁路建设工程上来,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铁路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4.4对系统运营进行专业的维护,确保系统正常有效的工作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8

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尚处于制定阶段,这就造成了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落后的一个很主要原因是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对于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基本上还处于制订阶段。这就造成在铁路工程建设各个方面都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具体的管理规范,从而导致高水平的管理手段和技术,特别是信息管理技术很难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3)人才资源的分配不合理。自主知识产权从传统观念上来讲,铁路工程建设的重点在于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难题,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人才的配置上,主要是配置各方面的工程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型的管理人才。在铁路建设的总指挥部和承建单位的指挥部内部都缺乏信息型的人才,管理人员的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限制和阻碍了一些新的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使用。

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对中国铁路发展的重要意义

(1)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从而提高铁路建设的效率。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在数量上相对较少,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又不完善,所以从商业市场上较难吸引有规模的高技术公司在工程建设信息管理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开发。在目前情况下,铁路工程建设信息管理技术主要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这些机构在研究过程中,要同时承担着管理制度、规范的研究和具体产品开发的任务,往往力不从心。同时,科研机构在产品化和市场化服务等方面的缺陷,也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这样可以有效结合新开发的先进管理技术,使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有自身的管理系统技术,从而使铁路工程建设优化对资源的利用,加快建设工期的速度,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2)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可以更好地完善铁路建设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是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铁路工程的建设大多数处于人制的模式,许多管理制度和规范都是现行制定,跟着工程建设的进度而改变。这就造成了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从而会导致在工程建设期间出现一些缺漏,使得工程建设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使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我国铁路管理制度系统化,使得工程管理制度能够不断适应铁路建设中的各个过程,从而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形成一套完整的铁路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规范,进而能全面地保障铁路工程的安全高效建设。(3)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可以突破我国铁路建设在管理组织机构模式的局限。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铁路建设管理的模式,基本上是对于每条新建铁路由铁道部组建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由总指挥部作为建设单位来统筹和组织对全线的管理工作。对于总指挥部的人员组织,一般情况下,是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临时抽调人员组成,这种方式造成管理人员的临时性和缺乏延续性,不利于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的积累和持续发展,容易造成各个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手段低水平重复。所以,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对铁路建设管理组织机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特别迫切的现实需要。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化、必要性、可能性

回顾我国铁路运输现代化的过程,五十年代的铁路运输信息主要是依靠一部电话来负担,铁路电话网是传输铁路信息的信息网络。当时,铁路信息资源尚未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信息传输速率也很低,在铁路运输中无法起到主导作用。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国铁路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成立了铁道部和各路局计算中心,同时加强了对铁路通信信息网的建设,逐步以数据信息代替原来的电话通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我国铁路分组数据网的逐步建成,大容量的光纤通信开始启用,计算机开始联网,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实施。

   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特点,在客货运输的全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社会和经济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将它们有序和有效地开发和处理好铁路运输信息的资源和流向,会对扩能、安全和优质服务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给铁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给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地便利。面对着庞大的铁路信息资源和铁路信息市场,加快铁路运输信息化的步伐,建设铁路运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是当务之急。

   郑煤集团铁路运输处所辖矿区铁路网线全长百余公里,东连京广、西临焦枝、北靠陇海三大国铁干线,毗邻郑少高速,贯穿新郑、新密、登封三市、年发送能力千万吨以上,是郑煤集团公司煤炭运往中南和华东地区的主要通道。目前,郑煤集团铁路运输处始终把搞好信息化建设作为最关键的环节来抓,建立了完善的系统,改系统建成后,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车流信息,有预见地组织车流,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充分利用通过能力而增加运输能力,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广泛开发铁路信息资源,建立全路性或局部范围的各类铁路应用信息系统呢?首先是全路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是铁路运营信息系统的支撑系统,它包括全路科技项目管理、全路教育培训管理、全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等,通过全路电子邮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及时查询有关信息、快速传递文件、提高办事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其次,铁路应用信息系统是运输安全信息系统,包括道口防护及障碍物检测系统、列车轴温检测及报警系统、自然灾害报警系统、桥隧监视及报警系统、区间及车站应急抢救通信系统等,它直接面向运输安全生产,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因此要求及时、准确和可靠。铁路应用信息系统是面向行车指挥自动化的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它包括超高速控制系统、列车定位系统、列车自动跟踪系统、无线移动闭塞系统、地面信息传输系统等。该系统的目标是缩短列车运行间隔、增加行车密度、扩大运输能力、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

   最后,是全路多媒体通信系统,它具有数据、语音、传真、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能力,可用于全路电视会议、区间应急通信、远距离车站监控、分布式信息库的资源共享等,它极大地增加信息传输能力和速率,最终与其它各种应用信息系统一起建成铁路信息高速公路。

   世界将是一个信息互动的世界,铁路运输将会是一个日渐凸现优势的一种运输业,不管相隔千里万里,都会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提供资源,创造财富。综合上述观点,推进铁路运输信息化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当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尤为重要。

     

  第一,铁路运输系统的信息资源非常广泛,除了已经开发或正在建立的各种铁路应用信息系统外,还有许多铁路信息资源可以建立新的铁路信息系统,其中包括紧密为铁路运输生产服务的,也有为社会公众和广大旅客服务的应用信息系统。因此,广大铁路职工结合本部门业务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进一步开发铁路信息产品,开拓铁路信息市场,为铁路创造财富。

铁路信息化建设篇10

一、建立开放、稳定、受控的铁路信息网络平台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人们生活、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网络。近几年,铁路在信息网络技术利用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从12306网上购票到手机客户端购票,再到95306网上办理货物托运,铁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信息网络。但鉴于信息网络安全性的问题,铁路信息网络系统采用办公网和互联网严格物理隔离的形式,互联网使用管控严格,对铁路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信息网络中,办公网和互联网应该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依存共赢的关系。即使互联网的安全性及管控性弱于办公网,但对于互联网不要天然定位其为不可控的猛虎,敬畏而不敢处之,应转换思维,扬长避短,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共享信息等优势,挖掘其长处,使互联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依托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平台,开发利用互联网资源、有效利用办公网优势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开放、稳定、受控的铁路信息网络平台亦是大势所趋。什么样的网络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自身的强大,能够有效抵御网络攻击和病毒入侵才是真正的安全。铁路信息网络平台需要结合现有铁路信息网络的特点,把握信息网络平台的设计思路与定位,引进先进的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优化网络设置和系统功能,进而构建灵活、安全、稳定、高效的铁路网络防护体系。只有应用了可靠的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才能建立开放、稳定、受控的网络平台,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先进技术,提高铁路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铁路创新发展。

二、利用铁路信息网络平台搭建企业与职工的沟通桥梁

铁路信息网络平台具有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特点,是铁路对外宣传、对内沟通凝聚的有效桥梁。网络使用者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信息网络接收信息。1.双向交流互动平台铁路职工网上家园为铁路系统干部职工搭建双向交流互动平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开放互动的铁路职工网上家园可以让人敞开心扉、消除顾虑,职工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建议、交流技术应用、开展互动讨论、了解信息资讯、丰富业余生活。畅通言路有利于听取广大干部职工的呼声,为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紧密联系提供媒介,为职工谋好事、办实事,传播正能量,为干部职工提供网上精神食粮,便于干部职工建言献策,促进铁路和谐健康发展。2.全方位信息经营发展信息向干部职工公布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要利用微信、微博、微大厅、手机一点通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信息,整合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多媒体的自身优势,建立一个干部职工之间畅通便利的交互联系通道,实现信息动态实时更新。透明、及时、完整、可靠地铁路各项经营管理信息,使干部职工可以为铁路的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到铁路的发展决策中。3.多样化宣传载体微视频、微动漫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媒体技术,是投入小、效果好的新型宣传载体。微视频具有短、快、精、大众参与性强的特点,视频形式多样,通常涵盖微小电影、DV短片、纪实短片、视频剪辑短片等形式。微动漫的形式为动画,而语言更接近于漫画,就是用简单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瞬间。铁路可以巧妙地利用微视频、微动漫等宣传载体的优势与特点,制作操作性强的关键岗位作业规范微视频、安全警示微动漫等宣传教育短片。利用微视频、微动漫简洁易懂的特性,激发铁路职工情感与思想上的互动;以标准化作业教学片为媒介,规范关键岗位工作流程,促进岗位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三、利用铁路信息网络平台优化民主监督和廉政教育职能

信息化时代,任何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网络平台有助于优化民主监督和廉政教育管理,有助于规范和优化铁路系统的经营发展,指导铁路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铁路信息网络平台依托于互联网络搭建,其实时性、广泛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能够加强各项公共权力的透明度和参与度,方便干部职工在网上表达心理诉求,申报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了解铁路经营发展事宜,让广大干部职工知晓路情局情,随时随地参与监督、保障干部职工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铁路信息网络平台,扩大信息互动公开范围,用诚恳的态度、公开的信息、实事求是的精神,了解干部职工心理状态,接受民众监督和评价,保证民主监督职能的有效实施。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铁路信息网络平台设置一个展示铁路廉政教育情况和廉政文化的功能板块,可以有效地增强廉政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设立廉政文化信息动态、廉政文化作品等栏目,可以使廉政教育更加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拉近群众。

四、利用铁路信息网络平台提升教育的渗透力

当前铁路教育信息网络存在分散建库、自成体系、相互隔离、局部使用、技术标准不一、可共享性差的现象。铁路信息网络平台能够解决铁路教育信息孤岛问题,统一整合铁路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网络数据和教学资源的信息共享。铁路信息网络平台可以采用先进技术创建虚拟学习空间,为干部职工搭建新型的自主学习环境,实现跨时间跨地域的学习与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还可以为铁路干部职工构建一个“思想互联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互动交流学习的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通过思维碰撞,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的渗透力。信息网络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干部职工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有效管理和信息交流、共享,降低教育工作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增进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