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十篇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十篇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9:43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1

一、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课设计了“梳理探究”板块,这说明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能力是必要的。

熟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习俗,折射出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加深理解和准确运用。对熟语进行梳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生活实际的要求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熟语来源于生活,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改革方法。谭锦曾发表《中的谚语》;潘晓柒发表了《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金小平发表《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等,说明了熟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览近十年各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试题,都发现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熟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高中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较低,在高考中熟语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

(三)梳理探究的可行性。

熟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其探究不会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还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从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这种涉及领域广阔的专题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对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结教、学与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梳理探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内容

(一)熟语的概念、分类及出处

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它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对熟语梳理探究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然后以“常见常用”为标准从分类和来源出处进行梳理。在了解熟语的分类和出处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现象,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熟语的结构

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只能作为整体去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熟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单句,有的则相当于复句的紧缩,有的则无法用语法去分析。即使是短语形式,其内部语法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不刊之论、一锤子买卖”等是偏正式结构;“危言危行、陈芝麻烂谷子”等是并列式结构;“哀鸿遍野、旧瓶装新酒”等是主谓式结构;“集腋成裘、摸着石头过河”等是动宾式结构;“从善如流、贻笑大方”等是动补式结构;“入木三分、请君入瓮”等是兼语式结构。“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熟语则无法从语法结构去分析。从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梳理,了解语法结构,能更好地掌握含义及语法功能。

对熟语的结构梳理还可以从音节结构入手,比如:“冷冷清清、勤勤恳恳”等是aaBB结构;“风尘仆仆、果实累累”等是aBCC结构;“栩栩如生、步步为营”等是aaBC结构。从音节结构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含义及语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究其在韵律上的效果。

另外,熟语的字数也会引人思考。熟语字数一般在三至十个字之间,在成语中,四字成语又占大多数,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成语则很少,可以去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熟语的运用

学习熟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教材、高考试题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为主线,从学习和生活中梳理探究熟语,将梳理出来的内容编辑成册,整理成测试题或设计成活动方案,可以激发其兴趣,开拓其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梳理探究熟语的运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是26个字母熟语联考。内容涉及辨别字音、辨析字形、含义的理解,选用填空、使用正误选择、表达运用等。在归纳近十年全国各省熟语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常见常用的熟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编成一套测试卷,再探究其记忆、运用的方法。通过熟语联考试题的编写与测试,梳理熟语考查中常见的题型,分析研究其考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二是美文佳段妙句的积累赏析。这个活动主要是梳理探究熟语使用的技巧以及效果。从教材与高考现代文、高考佳作中进行梳理探究。通过对使用熟语的篇章句段的积累与赏析,提高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

三是熟语故事演讲。熟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梳理出启示性较强的成语,设计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熟语故事演讲活动,或进行全班或全年级全校性的讲熟语故事的比赛,然后探究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是熟语游戏活动。以熟语为主题进行单独的游戏活动,也可在班级晚会或其他活动中穿行。比如:熟语猜谜,熟语接龙,熟语对对子,看熟语说故事,用熟语概述场景或用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展现熟语意思。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知识能力竞赛的节目中也常见到。可以探究熟语在激活思维、渲染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四)熟语与文化

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内容涉及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了解熟语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是熟语与各学科知识的关联。可以结合目前所学的科目,梳理出相关成语,指出其中关联。比如:“青出于蓝、水滴石穿”等包含着化学知识,“海市蜃楼、立竿见影”等包含着物理知识,“物竞天择、雨后春笋”等包含着生物知识,“气冲斗牛、天涯海角”等涉及了天文地理……也可以从“趣味”角度去梳理探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比如:1.含有人体部位名称的熟语2.含有常见动物名称的熟语(十二生肖)3.含有常见植物名称的熟语4.含有常见物件名称的熟语5.描写常见自然现象的熟语(春夏秋冬)6.含有数字的熟语7.含有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熟语8.含有“如”比喻性词语的熟语9.新闻、广告中的熟语。多角度梳理熟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利于理解、识记、运用熟语,还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二是本地方言熟语。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因地制宜,补充教材,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是应该提倡的。熟语是从生活中凝炼而成的,梳理本地方言熟语,也可进一步探究方言熟语与汉语熟语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三是汉语熟语与外来语熟语的研究。熟语来源于生活,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熟语呢?梳理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熟语,或将某些英文句子用熟语来概括或将某些熟语翻译英文。也可探究不同语种中语意相同的熟语在结构、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从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梳理知识,将搜集到的熟语编辑成册,编成测试题,设计成活动,甚至探究其特点、使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多种方式展现,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克服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方式和时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学会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探究和积累运用,高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高考因素。能将教、学与考三者融合起来的方式和时间才是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研究或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也可两种方式互补;可以在一个教学班也可以在一个年级操作完成。将任务分派到班级、小组、个人,班级或小组负责完成某一项目,然后将项目中的各个小点内容分派到个人。采取个人自主梳理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整合编成学习资料或测试题或活动方案后供他人参考使用。时间上可以以高中三年为计划,将梳理探究的内容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以及节假日。比如:熟语音形的识记可放在早晚读之前,讲熟语故事可放在语文课前三分钟,26个字母熟语联考从高一开始,每两周测一个。人人参与,个人自主与集体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习过程,大统筹之下步步为营,便可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探究熟语。

四、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意义

“熟语梳理探究”的方案,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融进了教、学与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此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熟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S].桂政办发[2012]1号0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基〔2001〕17号.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顾之川.“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信・高中刊,2010,(05).

[6]余家骥.浅析《熟语研究》[n].内蒙古日报,2010-5-14.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积累知识梳理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一、促使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语文知识却很零碎,许多内容都需要记忆积累,诸如字词的读音意义、作家作品、名言名句等,这就注定了语文学习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积累是关键。只有博览群书,多积累知识,才能说话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写起文章来顺手拈来,洋洋洒洒。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广泛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给学生一个展示梳理的平台

我仿照“百家讲坛”,在班上组织过学生讲坛,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某方面学习积累的知识,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词类活用”“写景的方法”“古今异议”“通假字”等,给学生一个舞台,他就会是演员,给他一个凳子,他只能是观众。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梳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是这样指导的: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积累。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最简单的读,通过多次诵读将所读内容记入大脑的信息库,所读的内容可以是古今名句,也可以是唐诗宋词,还可以是优秀的散文。

二是让学生做笔记,将平日里阅读到的好词好句随手记下来,养成好的习惯,如果是报纸上的文章,就可以做成简报,这种方法既有用又有趣味性。

三是写读书笔记,学生课外如果阅读了感受颇深的书,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便于记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以后学生再看这本书时可以对比原先的想法。

五、专门进行专题讨论

就一个大家接触过的话题,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发言一次,这样学生调动知识储备,互通有无,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化。这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想表达哪些情感?”,学生要举例,就涉及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方式等,最后明确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再如对于经典字词,在组织学生学习像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怎么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的,贾岛的“推”好还是“敲”好,这样的正面案例,可以使学生自己体会怎么炼字、怎么推敲、怎么锤炼;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积累一些典型的、用错的、用得不好的案例,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梳理。考试时,自然就心中有词,下笔神助。

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注重归纳方法,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学生要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七、积累要有愚公精神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3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高效化

高三的诗歌鉴赏复习,不能是仅仅建立在高三的空中楼阁。高考语文要有成绩,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诗歌鉴赏更是如此。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要的是提高,而不是刚刚开始学习如何鉴赏诗歌。高三的诗歌鉴赏,应该是在透彻了解考纲、考题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从练习当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诗歌鉴赏中学生存在的一般问题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从来都不是佶屈聱牙、深奥难懂的,但学生仍然屡屡失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诗歌理解不够,却急于下结论。

2.对诗歌表现手法等概念掌握不够熟练和准确。

3.答题不规范。例如语言表达不会使用诗歌鉴赏的术语,或者表达没有逻辑性,重点不突出。

二、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对策

1.梳理诗歌相关基础知识,让学生能读懂诗歌和问题

首先要明确梳理的前提是什么。对于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是繁杂凌乱的,这就要求教师依托考纲,在分析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考纲要求学生有两点,一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考纲考题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了解,教师本身必须对高考考纲和考题认真分析,掌握考查的动向和变化,针对学生的情况作能动性的处理。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差异,听了某某专家的经验就生搬硬套,或者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方法。

其次,具体梳理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应以教材的诗歌作为依托,做适当的扩展。

语文高考看上去考的都不是课内的,但是事实上都来源于课文,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梳理诗歌的基础知识时,例如诗歌体裁分类、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常见意象的意义……一定要结合课本的具体诗歌,逐一理解吃透,烂熟于心。这样做,一是因为诗歌鉴赏的术语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陌生感,如有熟悉的诗歌做依托,就能缩短学生掌握新概念的过程,为以后能熟练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高一、高二在讲练诗歌的时候,由于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知识掌握并不系统,有意识地通过梳理,将熟悉的诗歌分类,有利于更快地形成知识网络。

最后,要注重资源共享,发挥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的优点。

这里讲的资源共享,侧重于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例如对于诗歌的梳理,特别是教材内熟悉诗歌的梳理,可适当地交予学生完成。学生层级不同、特点不同,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更符合梳理的特点。也可把诗歌分类和鉴赏技巧等综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这种资源共享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好处颇多!

2.技巧指导公式化,让学生明确答题步骤和答题内容

就像前面我们对所学的诗歌梳理不能是简单的重复一样。诗歌鉴赏技巧的公式化,也并不是要统一学生答案,使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恰恰相反,诗歌技巧的公式化,只是对学生答案的规范化和完整化。

例如炼字的题型。答题公式是:答出需要炼的字,解释其本义+解释语境意义+评价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的公式告诉学生答案应该是三部分,及每部分应该表达的内容方向。如此学生在做答的时候,就能避免答案混乱、没有层次、罗列堆砌的毛病了。

3.精心设置习题,重课本,重层次,逐步提高

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梳理,还是对诗歌鉴赏技巧的指导,要想落实这些,都离不开习题。只有通过练习磨合,才能让学生答案完美不失分。

而诗歌鉴赏习题的选择,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复习有效率,一定要从课本起步。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歌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例如将课文上的诗句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习,以练习促复习。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梳双问”教学模式;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分析

1.“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思维能力提升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学方法新颖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受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增加了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给课堂氛围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十分的重视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加大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2.“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师生互动意识转变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就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等对待”观念进一步增强,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重视差生或帮助差生提升,促进了差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尽情发挥,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天性被激发,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文知识,如此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效果当然就是水到渠成。

3.“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意识的现状。在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由教师导引的,教师的课堂“双问”,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双问”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提问与导答,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以问题来组织教学是教师最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而且力求做到师生互相提问的互动氛围的形成。在“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在“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不仅仅面对优等生,很多情况下更多的是关注了学困生,提问面对全体学生。

4.“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语言能力提升的现状。“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表达意愿比较强,口头表达意愿比较强烈强烈,能够调动师生的课堂交流气氛。“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均衡发展。“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表达形式创设了很好的环境。在新课改背景下,“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强,但是互动的频率、质量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小学语文“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和对策

1.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表现和解决对策。(1)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表达意愿不强。口头表达意愿不够强烈,课堂交流气氛并没有充分调动。有时候出现学生并没有充分了解知识背景,进入课程情景的情况下,教师过早的抛出问题。甚至出现提出问题后,无人表达的现象。第二,学生表达能力不均。各个层面的学生由于个性特征、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因素,口头表达的机会不均等,教师没有关注孩子表达能力的差异性。第三,学生表达形式不优。口头表达的问题设计简单或者复杂,或问题的答案固定,无法进行恰如其分地课堂讨论。或者课堂上气氛活跃,过分热闹,但是无法达成最终的小组结论。课堂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2)小学生“三梳双问”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不强的对策。首先,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其次,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习惯是重点,有层次的制定目标:低年级段着重练习说话、写话习惯,中年级段着重练习说几句话、写片段能力,高年级段着重练习说大段话、写整篇文字能力。再次,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机是关键,消除小学生恐惧、焦虑的表达。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高目怂嘉和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思维是借助语言体现的从听和说的心理过程看,思维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2.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的表现和解决对策。(1)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第一,教师互动意识淡薄。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工具性价值远远比它本身的教育价值更加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第二,只注重生生互动,忽视了课堂监控。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把握水平不够,甚至曲解了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相互关系,结果是忽视了师生互动的价值和必要性,学生的小组活动在缺乏教师干预和指导的情况下,质量难以保障。第三,过于依赖生生互动,指导不到位。是指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或进入全班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及时适当的给予指导或未能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第四,师生互动时机的把握不到位。如在小组讨论阶段,学生正积极交流讨论,教师这时候就不能武断的打断、盲目参与到学生小组中。(2)学生在“三梳双问”课堂上师生互动能力不足的策略。首先,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师生、生生之间就要建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其次,小组合作,成立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再次,精心设计互动情节,把握互动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互动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的兴趣时,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抓住时机进行互动。最后,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发言。教师对学生做出多元、及时的评价,有利于促进课堂互动的深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互动的实效性。

三、结语

“三梳”“双问”课堂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很高,无论是“三梳”还是“双问”都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语言交流,无论是“三梳”还是“双问”都离不开师生,生生的:“互动”,所以本文从语言交流能力和互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层级性很强的长期任务,需要语文教师系统培养。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要求课堂中要进行积极主动的课堂互动。这就要求师生、生生间要加强互动与交流,让小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培养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也是“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郝玉科.“三梳双问”课堂模式探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6).

[2]贾晓娜.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运用[J].学周刊2015(06).

[3]刘明欣.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

[4]周思思.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中的话轮转换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胡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2(09).

[6]于秋月.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

[7]高扣扣.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9).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5

新课程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基本特征中的突出特征,体验性顺应了新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这一有效且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体验性理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很早就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梳理探究”中的部分内容,效果良好。从个人的教学实践看,要很好地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中,需要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1.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时要以每册必修教材的教学重点为依托,从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程度出发。

教师可以在每册教材新开课时,用一至两节课的时间根据课本目录对教材阅读写作部分进行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梳理探究”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梳理探究”部分的具体知识,并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就其中的知识与本册教材学习重点、与应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合理的点拨。教师可以利用讲解当周的周记让学生谈谈对整册教材知识的理解,讲讲“梳理探究”知识中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周记进行合理的研究内容分类及人员分组。上述工作可以布置成寒暑假作业,从而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如对教材必修三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一专题的指导,可以结合必修三教材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专门针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前,笔者先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优秀的研究课题,如“我眼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红楼梦》主题探讨”、“《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等。利用寒假先按座位组成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钻研小说相关文本,通过书籍阅览、网上查阅等方式积极探究,形成以演示文稿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成果。开学正式上课时,先由各小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再开始教材文本部分的阅读学习。因为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教学任务完成得很顺利,学生感到收获很大,对小说的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学习结束之后,很多学生感到意犹未尽,又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提出一些更适合他们研究的内容,像“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描写的鉴赏”、“我口说我心―《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艺术”、“《红楼梦》判词之我见”等,学生在进行这些内容的研究学习时,除了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有全面的认知外,也提出许多看法。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的探索者,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关于小说阅读的方方面面,不仅顺利完成课内知识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从必须教材的学习开始就培养他们在小说阅读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2.学生研究内容的切入口力求小,角度当求新。

教师在组织学生根据“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确定研究内容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自主并不等于学生可以随意确定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主研究的质量及学习的效果。

笔者就曾经在进行教材必须四的教学前,通过课堂讲解及听取学生的意见,最终全班选定“走近文学大师”这一专题作为该册教材“梳理探究”部分的学习重点。在教材必须四的学习任务中,宋词的学习是重难点,苏轼是宋词的标杆性人物,最终学生将“走近文学大师”这一专题进一步落实为“苏轼研究”这一主题,自选研究角度分组。

在落实每个学习小组的研究任务时,笔者发现了学生在选择具体的研究内容时的不足之处。如有一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是“苏轼的性格与其词作品的关系”,虽然极有价值,但是由于学生能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肯定不易完成。在和该组的学生交流和沟通后,他们转变思路,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在更具可行性的研究内容,最终确定“苏轼的赤壁情怀探究”这一研究主题上,将研究学习的范围缩小,对苏轼一系列关于赤壁的作品(包括词作、诗作、散文)做系统的分析总结,受益匪浅。

3.明确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的职责,建立完善有效的评价标准。

教师在安排指导学生根据“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在研究内容的范围、难易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研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研究内容的层次差异性。

一定程度上说,研究小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因此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责任心、组织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尽量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6

关键词:双语;生物课程;高考复习;考试大纲

生物课程的教学是高一、高二将三个必修课本和两个选修课本学完,高三只有不到一年的复习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双语"教学是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的需要,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水平,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教学形式。我所在学校已实行"双语"教学6年多,首届"双语"班学生也参加了高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是担任首届"双语"班的生物课程的教师,下面我就在"双语"班生物课程教学和高三生物复习中对"双语"班学生学习生物和复习生物课程的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 制定高考生物总复习计划的依据

高中生物学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即考纲),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方向和内容。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学习、分析以及自治区高考研讨会中的讨论,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遵纲不循本"。所谓"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考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点将渗透新课标理念、加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探究性实验的考查。由此可知,《考试大纲》是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二 制定高考生物总复习的计划与方法

以《考试大纲》(即考纲)为依据,完善的安排好生物三个必修课和两个选修课的复习具体计划。因为"双语"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能力虽然跟民考汉的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但是还是在理解掌握上需要花点时间来吸收理解。所以在复习计划的制定上要更详细、合理,尤其是复习时间上更充分安排。复习的方法具体要根据学生自己学习的特点来分段加强复习,我认为生物高考复习分五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第三阶段模拟检测、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第五阶段强化训练。

三 高考生物总复习的计划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阶段。

基础知识梳理阶段时间安排在9月至下一年1月末这一个学期,在这个阶段要把三个必修和一个选修的课本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要掌握好。

2.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

这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在2月至3月,主要是在基础知识梳理阶段的基础上对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把相应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综合知识系统。

3.第三阶段:模拟检测。

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3月中旬至5月,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有个全面、完整、准确的掌握,并反映在习题的解决上。通过这种适量的模拟测试过程,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技巧和解题速度得以提高,并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

这个阶段的时间在2月至高考前,主要是考生在基础知识或能力水平上遇到困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解决,并在综合复习中把知识点进行串联起来,把遗漏的或者不会的难点及时掌握理解透。

5.第五阶段:强化训练。

这个阶段的时间在5月,这时考生已有自己的综合知识系统,可以做一些综合性题,或者是做一些关于探究性实验的题,来强化自己应对各种综合、全面的实践性题。

总体时间上来说,双语班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具体的复习时间安排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来灵活的安排。

四 高考生物总复习的具体方法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

虽然在高一、高二把三个必修和两个选修课本都学过,但是有些同学还是忘记基本知识点,还有"双语"班学生理解和掌握需要更多时间,所以高中教师必需在高一、高二把所有生物课程都讲完,高三上学期就要开始生物总复习阶段,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进行逐章逐节的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避免综合题。双语学生理解掌握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

基础知识梳理阶段以后考生要把掌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测试,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例如通过一些综合性题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要死记硬背,每个单元或者每个相关知识点必需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做一些综合性的题,要让学生明白高考题不是简单的课后练习题,高考题主要在基础性知识上要考考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做一些综合型题,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已掌握的知识捋清重新在构建知识体系,这样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3.第三阶段:模拟检测。

在这个阶段安排适量的模拟测试。主要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情况,让学生也适应高考的题型或者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的阶段。在模拟测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解决,在每次模拟考试后让学生先看一下模拟试卷,让学生找他们没理解的题或者做错的题,然后由教师来详细讲解,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自己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再由教师来讲解难点。这样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足之处。

4.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

在这个阶段,把时间主要交给学生自己,由他们自己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整个总复习的过程中都能完善自己的不足,在基础知识梳理、巩固知识点、模拟检测、补充遗漏知识点、强化训练每个阶段若发现遗漏的知识要及时的掌握相关知识,途径可以是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或者是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可以完善,所以这个阶段是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阶段,也是学生自己自觉完成的一个阶段。在"双语"班学生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因学生掌握综合知识的能力较有限,所以"双语"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来补充学生要急需掌握的一些知识或是综合型的题讲解。

5.第五阶段:强化训练。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7

第一个环节:梳理

对内容繁多琐碎的文言词汇,必须通过梳理,找到规律,做到纲举目张,举一反三。梳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资源共享、逐步积累的方式。首先,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在预习阶段,教师将本课的重点词句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或调动已储存的知识进行有意识的自主梳理,为课上小组的交流合作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小组内成员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把本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由其他组或老师予以解决。其次,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学生在预习中没有注意到的而又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ppt表格的形式将学生的成果及教师补充的内容展示出来,全班共同享用,或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梳理环节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小组合作交流释疑,教师补充提高的方式,有层次、有计划、有实效地积累文言词汇,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第二个环节:语感

语感多是凭感觉活用语言的能力,是对言语的直觉理解力和能动表现力的总和。所以,培养语感是学好文言词汇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应注重朗读和背诵。古代私塾教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读书背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理解力也相应提高了。因此,强化朗读和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多做引导。要求学生对经典篇目做到熟读背诵。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如重音、语调语气、节奏、停顿等。要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教师高质量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要给学生补充一定量的语言规范优美、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的课外的文言文。学生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文言文,可以积累一些典型的文言文词句,并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当以后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学生自然就会调动知识储备去解决。这个过程是一种凭借直觉或有意识地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即运用语感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精读50篇,背诵20篇文言文,良好语感的形成应该不成问题。

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借助语法知识,使学生规范地运用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积累、多比较、多推敲、多品味。如:“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较多。学生在没有接触其用法前,就能够判断“之”在很多语境中的意义。在理解掌握了其全部用法之后,就能非常容易地判断出“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上述现象的可能性。

第三个环节:应用

文言词汇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里实用性不强,甚至不少专家也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已失去生命力。面对这种现实,教师不能随声附和,应当在文言文的实用性上下功夫,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使用文言文,能够用古于古,用古于今。

首先,用古于古。学习课内文言词汇,并能够用所学知识读懂课外文言文,应对考试,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更是促使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源动力。所以,文言词汇教学要指导训练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课内文言知识于课外文言文阅读,以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8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本,彻底转变语文复习教学观念。观念的转变不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转变过来,过去,在复习阶段,许多语文教师苦于全班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有效组织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复习时间里,查漏补缺语文知识,整个课堂一盘散沙,学生厌烦复习,总认为复习就是把语文课本该背的重新背一道。因此,导致学生对复习课毫无兴趣,没有真正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知识的复习,需要语文教师认真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依据这三个方面去组织学生复习教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复习是一个非常复杂与艰巨的任务,比起平时的语文教学需要用去的时间较多,比如,对知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程度,学生具备了何种语文能力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语文教师去关注。因此,复习教学实质上是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语文知识,让学生重新去理解,去梳理,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非是让学生单一地对已经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一个重复而已;同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向着深层次的内化,并非是单一的知识记忆重复。这样学生的复习,就能够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的复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复习方法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去独立复习,经历梳理语文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共性与个性的所在,较好地让学生养成获取规律性知识,进一步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语文课本,引导正确去梳理语文知识。语文课本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立足于语文课本,忠实于语文课本,以语文课本为复习依据,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知识薄弱的地方,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标。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复习时,必须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有效去练习,特别是课本后的习题,语文教师应该放在重要的复习环节,因为这些练习题能够体现出该知识单元知识重难点,如果教师把这些东西置之以外,复习就会重点不突出,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学科的复习教学总体上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语文教师把整个语文课本按照单元知识为复习内容去进行复习,另一种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习过的语文按照不同的类别去分类复习,不管哪种方式去复习,其目的在于语文教师要做到复习落到实处,切忌走马逛花,只注重形式,不考虑结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具体复习分为:

1.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全面复习。复习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语文教师要引导并督促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以落实好课标中的各个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各个知识进行系统化归纳,帮助学生对语文每一个单元进行分成不同的层次,从字、词、句、篇、章等角度去有效分类,较好地引导学生能够抓住贯穿整个语文课本的知识主线。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语文知识,能够去梳理语文知识成为一条明晰的知识链,能够让学生较好抓住知识的重点与知识的难点。

2.语文教师系统组织学生复习后,要采用“蜻蜓点水”式,组织学生专项复习。由于学生个体特征所决定,全班中每一个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所差异,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去研究,获取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的语文知识复习活动。笔者多年来采用三个专题去组织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知识专题、习作专题。这三个专题是层层递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几年的语文考试试卷中,这三个方面充当了整个试卷,应该引起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在整个班上,有学生基础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学生在阅读方面能量较低,也有学生习作能力较差,也有学生几个方面同时还存在问题,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分层,把具有相同层次的学生归为一类,用一个复习目标去要求,这样全班学生的复习目标会不同,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复习,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引导学生,督促学生复习。比如在习作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写作,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借鉴他人的习作特点。教师在评讲作文时,可以组织学生采用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感受到习作的喜悦。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9

一、初三英语复习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的中考试题倾向于写作能力测试、阅读能力测试、交际能力测试、听力能力测试等方面,更加注重英语应用能力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英语卷面上,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有所减少,而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尤其是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发挥。客观上在原有基础上极大变动了考试题的类型,强调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而主观上仍然保留有对英语知识的连续性与强化性。因此在初三英语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详细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总结相关的规律,并制定统一的复习计划,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合理安排复习进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做好英语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英语知识面,促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初三英语复习教学策略

(一)建立知识框架

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建立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由于初三阶段的英语知识既广又深,建立英语知识学习框架时要做到三点:①理清语法规则:语法规则也称之为语言规则,每一节课的语法点不多且易掌握,复习时只需适当梳理学过的动词,明确哪些动词接现在分词、哪些动词接不定式,反复练习所列的动词,即可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语法与句型的联系十分紧密,练习语法的同时也可以巩固句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梳理知识点:及时梳理每课中的知识点,将其归纳成句型,然后找出典型句进行记忆,这样碰到类似的句型可以适当套用典型句,举一反三;③巧记单词:对每课的词组和单词进行理解,根据词意、词性用专门的笔记本进行分门别类,列成条目,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记忆。

(二)梳理思路,优化设计

中考复习灵活性大且涉及面广,必须要全面认识学生实际、教材、大纲,梳理思路、优化设计、科学训练,以便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初中英语教学的大方向就是素质教育,从能力层面出发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从能力立意的角度出发,系统整合零散的学科知识,梯度提升基础性知识,以考查能力和知识为目标,全面实施对能力考查点和学科知识要求的考前演练、能力提升、系统复习,综合单纯的知识点,实现跨学科的交叉综合。在初三英语复习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由于中考复习的时间较短,可以借助题型归类或语言知识归类的方式进行复习,总结概括课本所学知识,合理小结初中所学的内容;②加强阅读训练,增加阅读量,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凭语感猜出词汇和语法题;③积极复习语言知识,做好听说训练,对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实际语言加以重视。

(三)巩固复习与全面复习

复习时应按照时间的顺序整理语法、语言点和词汇,如初一年级共有多少条语法,语言点和词汇共有多少,哪些为不常用且易忘的、哪些为常用的,以其功能为依据做好摘录,然后依次做好初二和初三年级的知识归纳整理,对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进而确保所学知识点的网络分明、条目清楚。通常新旧知识加以衔接时,可以从自身的知识网络中提取所需信息,以便新旧知识的互补,形成系统的知识概念,以动词时态为例,从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初中阶段的动词时态基本完整。另外,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梳理好知识结构,从三个阶段做好全面的复习:第一阶段:初中分段综合复习过程中,做好综合练习和重点归纳,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温故知新;第二阶段:在中考分类题型专练和基础语法练习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熟练考试的题型,巩固基础知识;第三阶段:在中考模拟练习环节,鼓励学生进行仿真冲刺演练,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恰当点拨解题技巧

在复习课堂与作业讲评关节,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还要对英语主要题型的技巧及方法进行讲述。第一,听力。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考前保持稳定的心态、集中注意力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抓住听力材料中的地点、时间等要点。第二,短文填空和完形填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全文主旨进行通览,注重首尾作用,填入答案后认真检查所选答案是否逻辑顺畅与上下连贯。第三,阅读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句,对文章细节加以关注,提醒学生切记将自己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第四,书面表达。学生可以结合文章提示的内容对时态和人称进行确定,然后以内容为依据确定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适当穿插简单的基本句型,恰当选择句子结构和关联词,并注意卷面的整洁,以免失去不必要的分数。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篇10

一、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1、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正确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教学中决不能一蹴而就,要体现教给方法示范梳理――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梳理――规定整理目标让学生群策群力充分研讨集体梳理――指导学生注意联系自觉梳理,并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这样一个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

2、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不仅在新知识教学前的基本训练,新知识的教学,还是所学知识方法的强化、变式等训练中,都要注意不断提示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显示联系转化的条件方法,揭示知识间联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不断运用新旧知识结构的良好认知习惯。

二、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