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学习有机化学十篇如何学习有机化学十篇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9:22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1

如何进行高效的有机化学复习。笔者就全国高考理综卷有机题特点入手,谈如何复习有机化学?

1全国高考理综有机题特点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化学试题的热点。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Ⅱ)化学试题(占108分),有机化学各有两道题,第12题为选择题(6分),第29题为综合题(15分),共21分(占19.4%)。选择题考查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综合题考查了有机化学的综合知识。

1.1以烃为素材,考查结构特点

例1.(全国理综Ⅱ卷12题)仔细分析下列表格中烃的排列规律,判断排列在第15位烃的分子式是()

解析:仔细分析表格中烃的分子式可挖掘出其规律:所给9组物质可平均分为3组,每小组中的碳原子数恰好是组别加1,每组烃的排列顺序为炔烃、烯烃和烷烃,从而可知第15位物质为C6H14。此题以“排列组合”形式出现,极为新颖,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2007年高考理综有机选择题的一大亮点。

1.2以烃的含氧衍生物为素材,考查信息特点

例2.(全国理综Ⅰ卷12题)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

a.4B.5C.6D.7

解析:据题中信息(1)该有机物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2)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

(3)氧的质量分数占50%,则该分子中氧原子数为150×50%/16=4.687即氧原子数只能为4,由此推知该有机物中C、H的式量和为128×50%=64,所以碳原子数最多应小于64/12=5.333即最多应为5个。此题以信息题形式出现,很新颖,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1.3以有机框图为素材,综合考查有机物的相应知识

例3.(全国理综Ⅰ卷29题)图1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

根据上图回答问题:

(1)D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3)B的分子式是_______。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

(4)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_________个。

(i)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ii)与B有相同的官能团、(iii)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5)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____________。

CH3CH2oH答案:略。此题以“三反应”为素材(酯的水解反应、酯化反应和醇的消去反应),通过对有关结构简式的推断,考查了有机物的名称、分子式、结构简式和同分异构体的知识,是一道中等难度的有机综合题,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判断、信息检索、信息转换、分析推理、综合运用等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1.4以有机官能团为素材,综合考查其结构特点及性质

例4.(全国理综Ⅱ卷29题)某有机化合物X(C7H8o)与另一有机化合物Y发生如下反应生成化合物Z(C11H14o2):X+YZ+H2o

(1)X是下列化合物之一,已知X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则X是①(填标号字母)。

(2)Y的分子式是②,可能的结构简式是:③和④。

(3)Y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e发生银镜反应后,其产物经酸化可得到F(C4H8o3)。

F可发生如下反应:F

该反应的类型是⑤,e的结构简式是⑥。

2如何进行高效的复习

2.1重视基础,抓纲扣本

复习有机化学时,应依据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以现行教材为蓝本,全面复习有机化学知识,牢固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复习。

(1)归纳官能团:

等。根据官能团,抓住反应机理,揭示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归纳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氧化反应、水解反应、显色反应等,要求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根据有机反应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3)要以点到线,以线到面,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抓住烃及其衍生物的内在联系,把各类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和转化关系融为一体。复习有机化学时,以乙烷、乙烯、乙炔、苯及其同系物、溴乙烷、乙醇、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等常见代表物的转化和性质进行网络化(如图2)。

2.2强化实验,培养能力

化学是实验学科,必须重视实验复习。在复习有机化学时,要强化有机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复习,对乙烯、乙炔的制法及性质实验,乙醇、乙醛和苯酚的性质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应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反应仪器、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等分析并掌握,要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有机实验,从而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2.3精讲精练,提高能力

精选习题训练学生时,要控制数量,讲求质量,既不能搞题海战术,也不能猜题和押题以偏概全,老师要选择具有启发性、代表型、规律性和针对性的有机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从07年高考理综有机化学综合题来看,应重点对有机框图题的训练,可采用题眼突破法、正面推理法、逆向推理法和正逆推理法等,对有机信息迁移题,可采用类比推理法、以旧带新法和以新衬新法等来引导学生进行题解。

讲课时要重视解题的失误诊断,分析到底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还是能力不够,是审题不准还是思维有失误。要讲清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对学生作业中发现错误较多试题,一定要抓住错误订正、错题再测的工作,提高复习的实际效果,从而提高能力。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2

一、在现代英语教学理论方面,重新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各种学习理论。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各个理论的本质和精华,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指导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扎实的基础。重新温习和探究语言习得理论。例如迁移理论,学习如何在课堂上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如何加强对学生语言习得潜能的开发利用,如何实施语言教学交际化,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输入和输出的训练,如何提高学生自然吸收语言的有效率,如何促使学生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并探究如何将“学得和习得”有效结合,形成互补,学习如何重视情感因素,如何强化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如何将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等等。

二、在英语教学实践地观摩及借鉴方面,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和训练。学习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词汇、发音的教学,弥补自己在授课时的不足之处;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和口语教学并提供反馈;学习如何在大班内有效地实施交际法的授课,让每位学生有效地参与其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如何通过项目、故事、图片、诗歌及表演进行英语学习;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图片、分析故事人物、归纳要点、总结文章;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热身练习,等等。

三、在培训中心的安排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观摩,观摩英国学校的运作并就所见所闻进行反思讨论,全面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学习、讨论并培养自己分析教材、活用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学习如何选教材、如何整合教材、如何取长补短、如何改编教材,以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如何检查和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个性评价和共性评价,如何将各种评价机制有机地结合并形成综合评价;如何理解及有效利用课堂动力机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有效的互动活动场,如何进行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如何确定反思对象,例如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活动等;积极主动地观摩周边中学的教学课堂,仔细观摩课堂实况,认真思考和揣摩课堂的预设及生成,学习课堂中的师生有效互动场,等等。

四、在学生个体差异深刻探究方面,学习并讨论如何针对学生特点进行英语教学,如何了解和测试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即视觉学习模式、听觉学习模式、体验学习模式、动手操作学习模式等)及如何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立性、合作性,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学习如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等。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3

一、依结构,推性质,实现结构体现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相互依托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如何把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学好有高中机化学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一些官能团的特点,抓住一些常见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以及能发生的相关反应,构成官能团相互转化网络体系,便于复习和理解.

例如甲酸虽然属于羧酸类,具有羧基,羧酸的一切所有性质,但是从结构上看甲酸除了羧基以外还有醛基,因此甲酸具有醛基和羧基的双重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羧酸.因此我们在掌握该有机物具有的性质的时候,不是看所属的类别,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有机物具有什么样的官能团,然后再去推测其具有的化学性质.我们的学生不要感觉该有机物的结构复杂繁琐而感到胆怯,其实再复杂的有机物都是由一些我们熟悉的官能团所组成,要透过现象的表面看透该结构中真正所含有的官能团,理清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变化和区别,而其性质也就变得清晰了很多.

二、理透机理,环比迁移,发散解题新思维.

在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中,一些学生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就是照搬照抄,其实不然,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牢牢掌握发生有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机理)是最为关键.何处断键?何处成键?反应条件是什么?官能团如何转化?反应类型是什么?性质有何改变等等.只有通过真正理解有机反应转化之机理,然后运用类比迁移模拟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如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酯基的形成在于乙酸和乙醇的如何断键,通过对同位素的标记,其实质就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反应.理清究竟哪里实现酯基的构成,以及酯形成的反应条件等等.下次碰到同样类似问题也就简单了许多,例如硝酸与甘油形成三硝酸甘油酯的反应,其实也就是如何形成酯的过程.掌握了化学反应规律和转化的机理,解题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复习的效率也就随之大幅度的上升,在有机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做到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果.

三、养成归纳,理解相互转化的习惯,沉淀记忆.

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而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就是有机推断与合成.因此我们学生要在充分理解有机物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转化.譬如我们要想合成一种聚合物,就要以寻找该聚合物单体为目标,依据该单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递变.一般官能团转化的路线为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只要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官能团相互间的转化,有机物间的物质转化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要求学生记忆官能团转化的一般路线并加以一定的灵活应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也对我们解决有机题大大提供了捷径.在有机化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再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与记忆,最后一些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常见转化要不断沉淀.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一些有机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四类平面结构、四类取代反应.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分析,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也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并不辛苦.

四、讲练结合,学会前后对照比较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题中合成推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我们学生往往感到较为头疼或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失分较多.其实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减少失分的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对照比较为宗旨,仔细观察两者有机物在转化前后中的区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本质,这个官能团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利用我们的现有的有机基础知识充分解决内在的关系.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分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答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五、有效针对训练,寻找突破,实现自主学习.

理想课堂的主题在于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被动学习回归到自主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的追求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教学的悲哀.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自主分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以练带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学习有机化学教学的捷径,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勤观察,勤思考,勤比较,勤记忆,寻求突破口.摆脱以往的“题海战术”、“填鸭式”,其实也是对我们教学的负责任.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体系广度,又要注重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更要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训练试题的选择性上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力求做到答一疑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例药物贝诺酯可由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贝诺酯分子中有三种含氧官能团

B.可用FeCl3溶液区别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C.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均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D.贝诺酯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最终生成乙酰水杨酸钠和对乙酰氨基酚钠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4

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特色。

二、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师培训

支持学习首先是谁来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师培训问题。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培训。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其中规定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该标准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此外,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不断地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此外,为了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大范围地共享和交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问题。2001年,在教育部的组织下,我国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

学习支持

教育技术在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支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他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三、对于计算机教育

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们在为这些做法欣喜之时,不得不冷静地思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若干问题,以期获得对计算机教育应用更全面的理解。

应用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计算机并不是对所有学科和对象都同样有效,特别是涉及到人文类或者培养个人情感方面的有关学科以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针对哪些学科、知识点和学习对象而展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

应用的条件: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应该考虑领导是否重视,资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否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等。而且,各个条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而言,条件的标准和组合也各不相同。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实地考察和比较,进行科学试验,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应用的有效性:应用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另一层含义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问题。对于前者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后者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目前对计算机以及其他技术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问题还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这会造成人们投入的盲目性,而且还会阻碍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研究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的差异。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技能、信息素养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所有的学习者应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其次,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比如动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将不再只满足于技术的简单应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必将成为前沿研究的焦点。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将更注重学习者内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

五、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5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述计算机的原理、结构、操作应用知识,进而使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能够主动学习,已以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巧用比喻,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

对小学生而言,年龄小,好动,爱玩,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比如:专用名词术语“路径”“文件名”“扩展名”“菜单”“计算机病毒”等。如果老师用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解是很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巧用生活实例,进行形象的比喻,把计算机上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易于接受就能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轻松理解。例如讲“菜单”就可打比方我们要在餐馆吃饭,首先要拿餐馆所备用的“菜单”点菜,你点什么服务员就上什么。而计算机里的“菜单”也是一样,你想干什么你就告诉它,让它来执行你的命令。如你想运行“画图”程序,你就应该打开“开始菜单”,点击“画图”程序,从而“画图”就打开了。你在画图中画的画要保存就应该打开“文件”菜单点击“保存”,你所画的画就保存了。再如,在讲“文件名”和“扩展名”时,可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喻文件名与扩展名,如同一个家族有相同的姓一样,相同的文件有相同的扩展名。老外的姓就相当于扩展名,他们都附着在名子的后面,用一个点隔开。经过老师这样一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较难的文件名与扩展名,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自然而然的提起来了。当讲画图中的“前景色”与“背景色”时,老师就用戏剧院的舞台布置比作背景色,而用舞台上活动的人比喻前景色,这样一来难懂的东西也一下解决了。还有教学“回车键”。在讲dos命令时,许多同学在命令后不敲回车键,就以为计算机执行了命令,讲了多次有些学生就是记不住。可以这样作比:输入命令就是炮手装弹,检查输入命令及命令格式有无差错则是炮手检查整个装弹过程和瞄准有无问题。敲回车键,计算机开始执行命令,相当于炮手打开开关就开炮了。后来,学生上机进行dos命令的练习时知道就“开炮”,结果,再也没有学生忘记敲回车键了。

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来作比,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上面的有些比喻不一定确切,但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氛围中接受了了电脑知识。

二、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知识

小学生的心理特性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计算机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收新知识。

现在,一些家长一说起玩电脑游戏,就皱起眉头,认为玩电脑游戏会荒废学业,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其实,许多人学习电脑都是从玩电脑游戏开始的,而且从中学到了丰富的电脑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少年儿童显得更加合适。

上课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游戏磁盘,没有学过dos系统知识的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进入游戏状态。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进入游戏状态,这时可向学生介绍dos的dir、cd等命令,如何用dir命令列出磁盘上的文件目录,如何用cd命令进入某个游戏的子目录,再介绍关于文件的知识和种类,使学生知道哪些文件是可以挂靠的。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去实践。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dos知识,寓教于玩的学习方式,学生非常欢迎,课堂(机房)上,他们积极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单纯去讲dos的知识连成年人都会感到难以理解。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电脑游戏能给与人知识,使人进入学习与玩乐之中。学生可以从电脑游戏中去探索,去精通电脑,说不定还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呢!美国电脑界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就是为了玩三连棋,从编写程序开始,相继编写出dos、windows等优秀软件。

总之,正确把握小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接受特点,科学灵活地采取形象化、游戏化、儿童化的教学手段,就一定能使他们早日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新技术,建立起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面向现代化的意识,在未来社会中大显身手。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6

[关键词]测试学习动机学习效果成就动机理论

当谈到测试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无数的试卷、千金难求的分数和令人唾弃的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其实,这都是对测试的误解,通过不同类型的测试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利用测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并自主地学习。

一、测试的简介

什么是测试呢?它是测量能力、知识或表现的过程[1],也是对个人能力或某一特定领域知识的测量手段[2]。出于不同的目的,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六种:如学能测试、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性测试,选择性测试和编班测试等[3]。从工具上看,测试又可分为笔头测试和口头测试。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成绩测试与诊断性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

二、测试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能影响学习效果,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的激发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才能发生。那么这个诱因最好的选择就是测试。测试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在压力的刺激下产生了学习的需要,而需要则激发了动机,当取得好的成绩时,这种学习动机会得到强化,这就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强化动机理论。但是,强化动机理论过分强调由教师施予学生的强化(外部强化:如老师对学生的奖赏、赞扬、评分),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与自信心)[4],这就是测试所导致的一个误区――应试教育:只重视成绩而忽视了测试的本质。其实,如果通过外部强化(测试)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获得成就的渴望,使其乐于接受测试这一具有挑战意义的任务,我们就可将外部强化转变为自我强化,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点可以从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来说明。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可被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其对应的强化是外部强化。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对应的强化是内部强化。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所以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是可行的。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利用测试去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并将其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三、如何组织测试

根据大学生追求成就感的心理,可依据成就动机理论组织测试。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后来,麦克利兰(D.C.mcClelland)

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5],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从激发动机的角度看,测试应该贯穿整个学期。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难度一开始不应该太大,内容最好以识记题为主,这样便于学生复习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感到劳有所获,产生成就感;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时,应适当增加难度。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对学习积极、力求成功的学生而言,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最具有挑战性,成功后的满足感也最大。随后的测试可根据先前的测试结果调整难度。

根据知识的遗忘特点,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因此,测试的次数应多次,每完成三至五个单元的教学后,应进行测试,以便巩固教学的效果;题型应多而量少,这样测试不会显得太枯燥沉闷,且效度和信度较高。在测试前应让学生知道大致的测试内容――以讲过的书本内容为主,测试前应留给学生充足的复习时间。另外,在正式测试外还可进行大量的非正式测试,非正式测试不需要进行精细的策划可随着教学同时发生,较为节省时间且十分灵活,也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在组织测试时,应根据班上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形式应灵活,不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测试的成绩应与总评挂钩且评分方式要简明,尤其是口头测试的评分

四、结语

测试是教学中的重要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测试,还要敢于利用测试。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会产生何种教学效果取决于挥舞它的人,对于教师来说就如同剑客手中的剑,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3]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7

关键词:高职无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反思

高职化工类专业新生在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无机化学,因此可以说无机化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学好后面课程的首要条件。但是目前高职无机化学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该门课程的进展。笔者对无机化学教学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求探索出更好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无机化学教学现状

1.学生兴趣淡薄

学习兴趣对于学好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对无机化学学习缺乏兴趣。一方面,无机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强,缺乏趣味性的课程,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高职生底子薄弱,缺乏牢固的学习基础,高中化学的学习存在很多遗留问题,到了高职阶段很多概念更是难以理解,所以逐渐失去了学习

兴趣。

2.教学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是很多高职学校无机化学教学的共性。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院校流失部分优质生源,很多高职生也是由于扩招才得以录取的。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理解力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造成其学习难以自觉、主动。此外,教师的教学往往摆脱不了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单一而枯燥,缺乏教学革新,使得课堂沉闷,犹如死水一潭,教学效率自然会十分低下。

3.学生能力得不到良好发展

许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觉得只要教好无机化学知识就算完成任务,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不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二、高职无机化学教学反思

1.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将一些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有用的内容,缩短无机化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无机化学并不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比如,在讲授碳同素异形体时,可讲述一些碳纳米管的应用前景,如储氢容器的制备、特殊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等,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此外,也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一点一滴,由易到难,解决学生的疑问和知识盲区,扎扎实实推进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尝到了甜头,学习化学的兴趣便会大大增加。

2.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的死板教学,采用最先进、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赋予无机化学无法抵挡的魅力。比如,多媒体具有声像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将抽象、枯燥的无机化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媒体展示。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的时候,可通过播放一些影视文件,如Dalton原子学说、电子发现过程等来对原子结构理论发展进行回顾。这些影视文件化解了无机化学的难点,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当然,还有很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我们通过合理利用可以很大程度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3.如何促进能力发展

无论是无机化学,还是有机化学,抑或其他专业科目的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呢?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采用问题教学法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只有切实放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稳步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才能真正达到无机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小结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已经对高职高专院校现行的化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无机化学作为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培养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课,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反思无机化学教学,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无机化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权.提高无机化学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研究改进

一、引言

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会计审计工作。当前会计实务的工作模式是会计人员基于计算机硬件平台,应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也会应用审计软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财务审计及其他审计工作。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的会计学专业,教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技能非常必要。我国高校为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一般包括《会计软件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某高校《会计软件应用》课程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大。《会计信息系统》在学生大三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审计》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对这两门课学习兴趣一般。是什么原因导致该课程教学不被学生重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应该如何改进,以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导致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兴趣较低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会计学专业学生所修的前序课程没有起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经调查,某高校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实务》、《管理信息系统》,该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这三门课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学校缺乏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对开课专业缺乏教学的要求,导致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对会计专业后续课程需要的教学重点讲解不够。例如,会计学专业课需要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是学生后续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关键点,而授课教师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这门课程时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讲解却一带而过。此外,《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实务》课程在讲解时没有针对会计领域讲解,而且深度不够。数据库是计算机会计和计算机审计的基础与重点,由于学生数据库知识掌握不好,对后续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学习也就感觉有难度,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技术的讲解,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诸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模式、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机理、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等侧重较少,学生难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到底是什么。教师在讲解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时,也试图补充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知识,但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会计信息系统内容的讲解就不透彻。所以,高校应该在学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建设方面增强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会计学专业院系应该将教学重点与内容和承担该课程的其他学院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制定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尽量按照会计学专业需求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让专业基础课真正发挥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设定与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设定缺乏关联性。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内容设定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比如会计学方向,专业必修课是财务会计,但是教师在讲解财务会计时不涉及在计算机环境下如何来实现,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有一笔业务发生,脑海里直接的反映是如何做分录,至于业务如何处理,会计信息如何管理没有直观感受。直到学生大三、大四阶段,才专门开设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相当于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讲解进行了割裂,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整体性。所以,应该改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基于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理论与实务。

(三)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内容存在不合理性。

1.《会计软件应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一般应用方法和技巧。当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见下页表1。可以看到该门课程73%的课时在教学生掌握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账务业务处理,如何编制报表以及如何进行报表数据分析,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工资的计算等业务处理,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变动、折旧计提等。而这些只是会计业务处理的一小部分内容,对会计工作其他内容的涉及比较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进行其他会计业务的处理,更不利的后果是对会计软件中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依赖管理缺乏理解。在讲解会计软件其他业务处理时,教学方法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在实验课上学生只能实验自己权责内的模块,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此外,教学中不涉及国外软件的应用方法与技术,而当今很多学生关注的企业采用的是Sap等国外软件,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2.《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表1中可以看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时间占到近40%,但学生对应用高级语言开发软件感觉比较困难,此外,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讲解不足。所以应该降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讲解难度,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将来不太可能从事开发财务软件工作的情况,关注会计信息系统的深层次内容,加强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

3.《计算机审计》课程。该课程定位不明确,而且实验的教学时数只设定为课时的1/4,利用课堂时间讲解清楚计算机审计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解计算机审计知识也困难重重。所以,应该对《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进。此外,对于着重讲解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与技术还是讲解信息系统审计的知识,笔者认为二者应该兼顾。

三、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教学的改进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该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定位。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应该教学生掌握在计算机环境下,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财务业务处理一体化模式下,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模式与方法。教会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如何借助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如何对信息系统本身实施审计。教学生掌握如何基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会计管理。

(二)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应转变到重点教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企业的管理等方面,而不要过分强调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可以设定如下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如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的生成机理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所基于的技术基础,如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为学生掌握网络会计打好基础;第三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讲清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模式;第四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控制问题,主要讲解人工与计算机的安全与控制技术;第五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第六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立。也就是说偏重于讲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机理、功能以及特点,而不是重点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带学生到企业亲自观察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要减少学生上机开发程序的教学时数,因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亲自进行会计软件的开发机会很少,一般这样的工作是由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事的,所以让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机房实验学习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必要,通过一个案例讲授这部分内容就足够了。

(三)修订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取消《会计软件应用》课程的讲解,从表2可以看到,单独设置《会计软件应用》课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讲解清楚会计软件的诸多业务处理方法与技术,教学目标实现效果稍差。所以取消该门课程的讲解,将《会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课时转给其他专业课程的讲解。例如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加入计算机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方法与技术,教师在讲解各种核算时,可以演示在财务软件中如何处理,当然这就需要教师事先通过一定的途径教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可以采用网络视频授课的方式,教师事先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录制,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学习。当前的学生自学几款会计软件比较容易,可以把原来在课程中占用实验时间教学生学习会计软件的应用方法和技术改到课后。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入会计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的应用讲解,在审计课程中加入如何应用审计软件辅助完成审计业务的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仍然保留,但是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主要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在企业eRp系统的作用,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数据,为计算机审计打好基础。此外还要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安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具体改进建议见表3。

对《计算机审计》课程,主要讲解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与技术。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本文认为,提高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会计学专业必须开展的工作,提高学校各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实施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改进课程设置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Z

参考文献: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9

关键词:泛在学习;资源共享;网络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052-02

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际,每天都伴随着零散的信息与资源的海量增加,对于处理信息能力不够的或者无法信息素养不够的学习者来说,如何提取正确且有效的信息资源,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归类,都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1有关一些理论的概念界定

1.1泛在学习

我国理学家朱熹首先提出,任何一件事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成功的目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每时每刻的学习,这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历史上对于泛在学习的最早表述。泛在学习环境就是指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方式的泛在学习。泛在学习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是对学习活动无处不在的支撑,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得到任何相关的学习资源,就像将其编织在我们的生活网中,如同空气、水和电一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计算机正是提供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如今网络的重要性。

1.2泛在学习环境

有人认为泛在计算是通过泛在网络来实现的,因为泛在学习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计算机能够带来网络,而网络则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所以泛在计算的出现为泛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使得泛在学习迅速发展。由此可知,泛在学习环境指的是在泛在技术支持的基础上,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任何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来获取自己任何想要的学习资源或学习内容,让学习与工作既能良好的分开又能实现随时转换。泛在学习环境是在个人与共享的空间、现实与虚拟的空间来进行交互的,这样可以保证学习者在获取资源时信息的正确性和方式的正确性。

1.3网络学习资源

网络是一件可以称之为万能的东西,它为我们带来了海量的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网络学习资源包括环境资源、硬件和软件资源的集合。而狭义的网络学习资源指的是学习者在网上所能查找到的所有学习资料。本文所述的网络学习资源指的是后者,即狭义的网络学习资源。

1.4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

网络学习资源按其结构程度可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本文重点讲述非结构网络资源,非结构化仅仅是相对结构化而言的,是一种复杂的、无规则的、稳定性较差的网络化结构。由于这种结构相关性较弱,故而用非结构化来命名,但是实际上无论哪一种网络学习资源都与其他资源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网络资源分享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非结构化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结构非线性,内容呈现多媒体化以及自主性。

2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

2.1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

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是来自许多学科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多个方面构成的。首先需要构建出一个合理的模型,其重要作用是将各种教育机构、学校、工作地点以及社区联系在一起,使之构成了一个多维的信息网。在泛在学习的环境中,需要用到多种移动终端的硬件设备,比如计算机、手机、pDa等等,这样是一个前提保障,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取到正确的信息资源。例如:一位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搜寻到他需要的教学资源,或者通过手机为他的学生布置作业,又或是安排其他的教学事务,这就是一个网络学习资源的概念模型。

2.2泛在学习环境创设的技术条件

泛在学习的有效实现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好坏,而环境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对环境来说,需要具备深入性较高并且移动性较高的条件。首先,泛在网络主要由互联网、、无线网以及3G、4G移动通信网等构成,而通讯网络是将智能终端联系到一起,实现了资源与数据的有效共享。其次是网络学习资源,它往往呈现非结构化,具有非结构化的所有特点,学习者需要根据兴趣随时随地通过它来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再者是软件支持系统,它是学习资源从网络到学习设备之间的一个中介载体,主要提供资源学习服务、资源获取服务、资源分享服务和管理服务。它需要依附在一定的服务型平台上才能进行工作。最后是学习终端设备,随着计算机网络与软件的发展,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普通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移动终端等等,它们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都非常方便,且易于携带,并且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支持多种格式的内容等许多有用的优点。

3基于泛在学习的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

3.1基于语义的个性化搜索

通常,人们从网上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登录搜索引擎输入所查内容的关键字,比如通过百度、谷歌、360等等。这样的方法不仅便捷而且快速的就能得到所要查找的内容,并且它还具有两大优势,第一,这样能有效地提高查全率,所谓查全率就是搜索引擎上所提供的内容比较完整,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其次,通过关键字检索不仅能搜到该关键字,而且能搜到很多相关的东西。比如检索网络资源,它不仅能检索出关于网络资源的内容,而且还会弹出资源共享、网络教育资源之类的内容进一步供用户选择。

3.2个性化推荐

随着网络资源的迅速发展,用户不仅是要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所需的资源,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资源往往是通用性的,并不能准确地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所以基于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网络系统具有一种自动化的功能,即自动帮用户推荐感兴趣或者有用的内容。这就需要网络自动对用户浏览历史记录、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搜集与分析,适时地推荐他所需要的资源。个性化推荐在许多社会化软件中都得到了有效地运用,在博客、视频、文库等形式的网络资源中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浏览一些文章或者视频的时候,网站通过检索用户的个人信息,通过“你可能感兴趣”、“相关的文章推荐”等等,网络通过共享他人的经验,避免了内容不精确、不合理的错误,还有可能挖掘用户潜在的兴趣。

3.3跨平台分享以及网络求助

当我们在网上看到某个有趣的视频或者写得很好的文章想要分享给别人时,有时会因为所在平台不同而导致无法分享,而现在网络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跨平台分享,大家现在可以通过转载、收藏以及分享来共享资源。再者,现在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问题的答案,用户可以通过像“百度知道”这样的网页来向别人提问,在这上面,用户可以发帖,并悬赏一定的积分,当有其他用户提供了所需的答案或者资源之后,则该积分就归这位用户所有,事主还可以向其追加提问或者评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有效地共享大家所拥有的资源,使生活变得方便而快捷。

4结束语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逐渐变得息息相关,泛在学习和网络技术催生出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改变了我们人与人交流与相互学习的方式。但是多种多样不断更新的网络资源,不仅给我们的研究带来巨大的困难,而且对学习者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所以关于网络学习资源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本文只是冰山一角,还引起需要更多的学习者和专业人士来共同探讨有关非结构化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周鑫.基于3G的泛在学习环境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8):30.

[2]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3-13.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篇10

   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美国,1994年底已经使用1810万台教育计算机,其中620万台直接进入了中小学,98%的中小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美小学、初中、高中在校人数与计算机的比率分别为15∶1、14∶1、10∶1。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在我国近80万所中小学中,已有3~4万所配置了不同档次的计算机40万台,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但教师愿意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如有的教师对Cai持怀疑态度,或由于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本文将根据计算机的优势及它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谈谈笔者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目前的应用还只是初步的,利用Cai的数学课还是比较少,大多也只是讲一讲公开课,而缺乏大范围的、系统的实验。在数学Cai课中,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Cai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如何等等,都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回答。另外,通过实验,寻找数学Cai的切入点,也是发展数学Cai所必须的。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中,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解决传统教学做不好的事情,这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的特点,谈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象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的教学,利用Cai,可以对圆周进行展开,同时跟踪测量圆周长和圆半径,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与圆半径的比是一个定值。由于实验中圆可以随意变化,学生很容易接受π的存在。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应当发生转变。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发展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数学实验课中,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

   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的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98全国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课例展评、交流、研讨活动中,北京师大附中的一个课例“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就是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其中有一个解法是教师在备课时也未想到的。1995年夏季学期,两个美国初中二年级学生DavidGoldeheim和DanLitchfiled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种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东北育才学校一名学生发现了广义蝴蝶定理。抛开这些问题自身的意义不说,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猜测,验证,论证),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3.利用计算机复习、作业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象,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文、图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另外,教师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优势,它进入数学课堂后,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当考虑,有了计算机,学生应当学习什么样的数学?

   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可以说是“相互辅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几十年来与计算机同步发展的计算数学包括数值计算、符号演算、计算机图形学已有巨大进展,这些进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已经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能帮助学生数学地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统计和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数学教育应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质的方面,学会提出问题和抽象概括,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应用数学。学校的数学教学应更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认识,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

   数学课程应当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这应当作为制定新数学课程的原则。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这样去做。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早在1980年就建议:在所有年级中,都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并注重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1989年,nCtm又出版了一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与评估标准》,明确提出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学、做数学的工具”的要求。在美国,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正在把计算机编程结合到数学课中去,新出版的每一套教材都有BaSiC编程的内容,相当于代数课程的8%。因此,如何将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处理,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是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1.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繁杂的运算,教学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进行训练。目前许多软件包(如mathcad,marhematic,maple)都能完成数学里各种各样的运算,mathpert还能在每一步给出提示,引导学生给出解答。这样,技术使得有关数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越来越不重要,这就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繁重的运算交给计算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删减、调整一些教学内容。例如,查表计算是否可以取消,是否要那么多偏难的四则运算,因式分解和解方程(组)是否要那么多的训练,三角函数的运算可否引入计算器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并不是不要学生练习,而是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

   数学是讲授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欧氏几何战占据了很大的内容,学生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欧氏几何,学习逻辑论证。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就是证明定理就像解四则运算难题一样,是非常难的。固然,这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也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论证方法也仅仅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类方法。因此,在中学数学中应当将代数几何综合起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尽早地引入解析几何的思想。例如,我们可以在直线的概念上介绍数轴,可以用方程来讲直线的平行、垂直等。目前,在新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引入空间向量去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现在学校的学生,将来必将走向一个更加信息化的社会,因此目前不仅要用现代技术来改进数学教育,而且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技术社会做好准备。

   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收集信息和数据,处理数据,得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我们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离散数学的知识(如统计、线性方程组、矩阵、图论、组合数学等),因此,应当将这些知识引入中学数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现在已经有一些软件可以使用。例如利用电子表格(如eXCeL)等可以完成许多数学任务,如建立方程去解决分组问题,进行估算以及检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等。电子表格在帮助学生探讨数量关系方面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研究不同列的值,并总结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另外,许多电子表格还有加、减、乘、除、平方根、求和和求平均数等功能和绘直方图、曲线图、散点图、柱形图等绘图工具,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统计里的学习任务。

   在数学教材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编程的思想。学生掌握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学生编制程序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一个数学问题从一元推广到多元,从一维推广到多维。例如,在学习方程组时,学生可以通过编制程序,来解决一些多元方程组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学习上,而不是更多地去关注运算技巧。

   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参考文献

   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李克东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